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艺术空间

公共艺术空间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共艺术空间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公共艺术空间

篇1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对于城市而言,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它具有开放、公开的特性,是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正是由于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才使得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具有特定的语言要求,即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变现形势上的通俗性、设计上的综合性。

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仪式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应在理想意境。“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间应该关注自然属性的特征。提倡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文化环境。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这种互动性体现在文化环境的营造上,这样能强化场所特质,传递社会文化意义,引发环境使用者的共鸣与联想,使艺术品、公共与环境之间形成两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与活力。文化环境因此得到营造。它的存在可以让生活于这个环境中的人去领略其精神,进而产生精神交流,将其纳入自己的生活,获得教益。它可以表现历史、人们的生活习惯、人文背景等。使其具有人性化的味道,让人们感到亲切。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进行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要分析特性、作用与功能。实用性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分类中并服务于公众的空间,体现对公众的关怀。实用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便利性满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对此类设施的功能性设计是首要的,对物材料、结构、视觉感受进行反复的调整试验,使其符合人的使用习惯、视觉心理习惯。比如一些公共设施;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照明设施、护栏、指示牌、展示橱窗、候车亭、电话厅、报亭、邮筒、座椅等。而装饰性的公共空间艺术是为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它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势,要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本质是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的体现,在都市中存在很大的价值。每件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放置并不是孤立的装饰,要考虑与其环境的关系,不仅是广场、街道、公园等都有不同的个性,其装饰效果也要满足人类的心理需要。

四、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人性化

通常所说的设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就是说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针对人类的各种需要展开的,这些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需要,更是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是设计本源的回归。所谓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如何通过构成城市空间的诸要素、空间表现特征、空间美学意义等几个层面体现人类的内在生活、精神需求问题。我们只有弄清楚最终的目的,才有可能赋予我们生存的空间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更贴近普通城市居民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需求,心理、行为、文化应该是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人性化设计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具体原则如下:

一是公共空间和景观总体设计协调和谐;二是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三是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要有整体感。比如广场设计,它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必须与周围景观连成一个整体,成为地区风景中的一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它的需求越来越重,已经由一开始的集合场所,演变成民众休闲娱乐的多功能空间。总之城市规划“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成为主流,设计上以人和环境的和谐为本,力求营造生活便捷、俭朴、自律、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怡人的城市。

五、城市公共环境的艺术性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种反应,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未来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它是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变现形式。此类作品的创作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但又受到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艺术精神主体必须超越物质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人为生存和致富忙碌,生活的表面化、工作的程式化、文化的碎片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精神处于疏离状态。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性在都市的存在价值非常大。可以进行对人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来达到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生态优化,而且可以创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间。它对人们的感觉、经验也在起着改造作用,而这些公共空间艺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创造精神和社会审美教育功能,来引导大众走向高艺术性境界,承担改善整体视觉关系的美化功能,因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公共性是统一的。城市公共空间应与城市的整个环境、历史、文脉对话,给市民提供一个彰显公共意志、维系都市情感、营造和谐精神的空间。人不仅是依靠视觉来感知世界,而是通过各种感观来接收外界的刺激。显然,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存在对视觉的偏好,导致了对其他感知需求的漠视。对躯体感觉的忽视无疑限制了人的空间,环境的意象不是惟一的感觉体验,忽略多种感知体验的空间设计理念已经制约了设计者设计水平的提高和思路的创新,人需要通过感觉来认知环境,渴望从身边的环境中获取美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不仅赐给了大众视觉感知的权利,也给予了人们通过躯体感觉来认知环境、获得愉悦的机会。因此,人不仅需要环境成为视觉上的艺术,更希望它拥有可触知的美丽,对外界环境的求知与求美。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应该注意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应该注重观者在作品场中不同方位的艺术感悟。

六、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

篇2

轨道交通的发展作为城市进程与经济发展,通过公共艺术这一媒介体现地铁文化、审美要素,空间艺术为美学,为功能发挥提供物质支撑,对于文化归属的强调则是使艺术与人产生共鸣的保证,当三者结合才是地铁公共艺术的归宿。

1 公共艺术的概述

1.1 公共艺术的含义

公共艺术,起源于20世纪 60 年代,它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通过开放的公共艺术表达形式传递与公众的某种联系,引起公众的反响,传递与表现一种开放空间的态度与情感,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独特的表达样式,公共空间通过雕塑、壁画、装置等形式作为一种载体,一种表达的手段,真正核心的是其承载的价值观念。

1.2 公共艺术的发展

中国地铁公共艺术发展相对较缓,在一个城市交通设施中,如地铁系统,在艺术的表达方面有多样化的表现方式。这其中涵盖了多种表达:整体环境的设计、空间的利用、广告的投放设计、人流引导设计、指示标指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表现形式,都有其自身的表达手法与方式。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就公共艺术而言,艺术不是其最终的目标,如何使艺术加强开发空间的艺术体验,使用户身临其境的能够感受到文化艺术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的宣传方式,感受来自其中的文化底蕴,这才是艺术潜移默化的目标。

2 地铁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方法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原则:

地铁空间的性质特殊性导致了,空间较狭小,人潮拥挤较多,而且由于有些地铁建立在地面之下几,人们进入其中可能会产品压抑、拥闷的心理感受。这种体验基本上是出于生理的本能反应,比如空间,视野以及空气密度的影响,使人生理上感觉到难受,胸闷,害怕等等。如何营造一种自然的环境,放松生理的压抑感受,这也是地铁文化发展的需要的原因。不同的空间形式、利用方式、人的行为模式是研究公共艺术的前提。另外,如何融合当地文化艺术特色,成为另一个设计准则。

3 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分析

3.1 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公共艺术设计

地铁站公共艺术作为以功能与实用主,艺术性相符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在发挥传递文化、美感的同时,更要发挥其在现实生活上的实质的作用,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样的设计才能够被人们接受。当然,地铁的运营标志,时间知识,信号指示,人流导向,地图等属于对铁的元素都是艺术的表现,要与整个地铁站相互配合,构造一整套文化艺术的表达方式。在发挥其基础作用的同时,利用其艺术设计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通过科学的设计,合理地设计,能够同时满足功能的基础作用,又兼顾艺术表达的作用。

3.2 文化要素在地铁空间的表现

“文化特征是从内容上表示空间最有效的办法”,区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不同的地域文化与艺术设计相结合,体现城市特色与艺术的个性。现代地铁空间不仅作为交通功能的载体,更是融合文化p生态和科技元素的多元综合体。在地铁空间的持续发展中,保持文化的延续和多元化是一种趋势。如何将本地区的传统的文化付之于地铁文化之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创造室内装饰与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把特定的文化内涵及形态结构的含义呈现于装饰构造设计上。应能够通过地铁空间环境的氛围,借助感知、联想和想象使人产生某种情感信息。文化的结合,群众很容易产生文化共鸣,也就形成了地铁的地域色彩了。对于具体的某个城市,能借由地铁来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同时又兼具凸显城市特色的作用。因此,许多城市的主要地铁站点,都主张空间与城市文化进行结合。

3.3 公共艺术形式的可识别性

公共艺术作品从作用上看,地铁公共艺术可以装点车站和公共空间,使得站点空间显得更加美观,满足受众在审美上的需求。其次,地铁公共艺术还起到很强的实用,可以增强站点的识别性,防止乘客在地下空间迷失;可以改善地下空间,改善乘客的乘坐体验;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增强城市的精神的感召和影响。

3.4 多重化的艺术形式

建筑不单单是满足视觉欣赏的要求,也要兼顾日常普通的需要。完成二者的完美结合,就可能使得建筑学发挥其重大的艺术价值,发挥其应有的潜力。这是很重要额内容。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意识到,生活就是有这些琐碎的细节构成,这就是我们生存的城市的内容,所以要重视起来。

3.5 色彩的选择在地铁空间的点缀

视觉冲击可以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因此色彩的选取就是空间设计中最为重要额因素了。选择合适的色彩可以增强空间的舒适感觉,对于整体的分为构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许多车站设计通过运用明亮的色彩增强对人们的视觉引导,比如标识系统的色彩、广告系统色彩、界面材料的色彩等。控制好颜色比例关系,合理规划,可以塑造一个统一有序的公共交通空间。地铁车站空间的色彩大体为功能色、主体色、点缀色三部分组成。

3.6 导向性以用途为主的艺术表现

地铁中的导向标示,一般采用图像导向、指示说明导向、色彩导向和小型建筑导向方式等等。在进行导向系统自身的形式、内容、质感、色彩等方面的设计是应该考虑导向标识的标准性、地域性、易获性、艺术审美性已经系统性。

4 结语

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体现城市的文化意象。地铁站的艺术设计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式,可以提升城市的品牌价值,城市的活力,抬高城市的知名度,体现城市的特色文化。地铁也是一个城市不只是公交系统等基础设施的象征,更是一个城市实力的标志。地铁站的公共艺术设计,对于提升地铁的空间品质十分重要,它既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和人文气息的窗口,又是增加人们对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一个途径。通过对地铁站公共艺术空间的处理,可以提升的城市形象,从而带来全新的行为体验。

参考文献:

[1]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美),卡罗琳・弗朗西斯(美).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3

公共艺术空间是艺术家用特定艺术形式营造出的一种空间,它能够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思想潮流,体现出当代文化的进程。公共艺术空间精神由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二者共同作用,唤起公众对空间的认知,并使其了解公共艺术的精神所在。其中,外部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人文的空间,它是对城市身份的一种外在标识,能够带来视觉冲击力。内部空间则是一种精神取向,能够体现出艺术家的情怀,并承载着城市的内在精神,更加注重观者的感知与反映。

一、公共艺术外部空间

公共艺术是指艺术家利用城市外在空间将艺术创意传递给公众,并将作品镶嵌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以达到传递思想、美化城市的目的。所谓公共艺术的外部空间,就是公共艺术的外部造型,它是创作者思想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艺术家利用作品的外部空间对城市空间进行解读,同时构成艺术形式与公共空间的对话。公共艺术外部空间是一种相对的空间概念,它是公共艺术赖以生存的前提,是公共艺术带给人们最为直观的感受。公共艺术既有静止的艺术形态,又有动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绝对的空间表现与相对的空间表现。其中包括写实、抽象、具象、另类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公共艺术的创作形态与外界空间相辅相成,表现形式与外部空间紧密联系,艺术家利用城市的现有空间,创造出具有艺术内涵的人文空间。公共艺术外部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十分多样,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或是具象与抽象结合的表现形式,都能够带给公众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让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公共艺术作品是来自美国芝加哥的《云门》(图1)。这件作品位于芝加哥著名的千禧公园内,是英国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其造型设计简约,灵感来自于液态水印。整座雕塑由168块不锈钢板焊接而成,长20米,宽13米,高10米,拱底最高处距地面约4米,重100吨。这件作品以憨态可掬的造型吸引了众多游客,由于曲面的造型,很多人将其称为“豆荚”。除了造型之外,这件作品的材质同样带给观众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颗“银豆子”表面十分光滑,可以在表面看到被反射之后变形的城市轮廓。作品表面完全看不到任何接缝,过往路人除了惊叹精湛的工艺之外,也被《云门》上反射出变形的城市和自己所吸引。靠近《云门》,人们仿佛走进了另一个神奇的空间。站在《云门》中间,弯曲的“银豆子”表面使得周围的影像变形、重叠,形成多个神奇的异形影像,如入奇幻之境。可以说每时每刻每分每秒,《云门》上面呈现的景致都是独一无二、转瞬即逝的。城市形态和千禧公园是《云门》生存及产生变化的客体,正是由于城市空间的变化,再加上作品独特的材质,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丰富的变化和奇妙的艺术感受。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艺术家结合城市空间,利用富有想象力的造型、材质等手段,将直观的视觉冲击力传递给观众,使其从整体的外部空间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家的精妙创意。

二、公共艺术内部空间

如果说公共艺术外部空间是直观地将艺术家的作品展现给公众,那么其内部空间则表达了艺术家对作品的深层次诠释,使作品通过外在表现形式,传递出内在的寓意。公共艺术内部空间蕴藏了艺术家创作的思想和对外部空间的表现。从某种角度来说,公共艺术内部空间的创作是艺术家借助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传递自身对当今社会的理解、对城市文化的解读。简言之,公共艺术内部空间是一种精神性的空间。公共艺术内部空间引导着公众探寻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它能够体现出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并提升公众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水平。如深圳的园岭社区有一组占地面积不大的公共艺术作品,名为《深圳人的一天》(图2)。这件作品历经17年的风风雨雨,表面看来只是一组普通的雕塑作品,然而它却影响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件作品的创作思路来源于一个平民化的构想,设计师和雕塑家在20世纪末的深圳随机选择了一天,并在路上随机选择了他们认为最具代表性的18个行业或领域的人,包括教师、外来求职者、工人、中学生、公司职员、退休干部、企业家、设计师等。这些模特并没有按照传统典型化的方式挑选,而是遵循陌生化和随机化的原则。在没有任何预设的情况下,创作者从园岭社区出发,只要遇到愿意合作的人就可以邀请其成为模特。这一特殊创作方式,开启了公众参与艺术创作的先河。这些随机参与的市民,无意中走进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圳人的一天》可以说是20世纪深圳市民生活的纪念碑。设计师和雕塑家除了将模特翻制成一比一大小的青铜像之外,还以一比一的尺度制作出与他们身份相关的各种道具,如清洁车、自行车、电话亭等。在这组群雕中,还有4块镜面一样的黑色磨光花岗岩浮雕墙,上面复制了1999年11月29日这天的城市生活资料,包括城市基本统计数据、报纸版面、天气预报、空气质量报告、股市行情等。这些信息跟18位市民一样,被永远铭刻在城市的记忆中。当人们走进艺术家内心,认真聆听和感受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探索创作背后的故事时,才能真正解读出公共艺术的精神。在《深圳人的一天》中,雕塑技术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品的创意与过程。老百姓的生活在大多时候是平凡的,而这件作品打破了传统的纪念碑雕塑的模式,让平凡人和普通事件成为纪念碑的主角,让大众真正成为公共艺术的主人。艺术家用这样的方式向市民展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在这个案例中,可以领略到公共艺术所传递的精神力量。公共艺术内部空间通过外在形象,传递文化内涵,使作品既具有外在的视觉冲击力,又能够使人产生心灵的碰撞,外在与内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对公共艺术空间精神的完美诠释。公共艺术内部空间的精神表达需要一个被公众理解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沟通。只有了解了公共艺术内部空间,才能真正体会一件作品存在的价值。艺术家创作时的思想、理念,以及希图2城市公共艺术雕塑群《深圳人的一天》局部望通过作品传达的精神,是由公共艺术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共同演绎的。

三、公共艺术空间精神的探索

篇4

东北地区城市的气候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偏低,降雪多,地理纬度较高,日照少,季节变化明显,气候相对严酷。寒冷气候对于雕塑艺术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可达性较低、城市居民户外交往减少两个方面。

(一)可达性较低

东北地区的冬季天气寒冷,冰雪路面导致出行困难,人们出行次数减少。城市夜间的街道照明特点为交通干道灯火通明,而大多数居民住区灯光幽暗,呈现萧瑟气象。同样,城市主干道的雕塑被耀眼的灯光照耀,而大多数街道的雕塑则被昏暗笼罩。

(二)户外交往减少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思想情感、共享文娱乐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在寒地城市中,当户外空间的环境质量不理想时,人们只能进行一些必要性的活动;当户外空间环境具有较高质量时,尽管必要性活动的发生频率基本不变,但由于环境条件更好,人们就会有长时间的交往活动倾向,社会性活动的频率也会稳定增长。因此,创造宜人的城市户外交往空间的积极因素——增加市民可参与的城市社区雕塑艺术环境,是提高东北地区冬季户外交往空间使用率的有效对策之一。

二、景观环境质量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受气候影响,路面降雪、土壤冻结,适合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种类并不丰富,城市景观显得单调。东北地区的城市普遍存在长达半年之久的环境凋敝期,冬季冰雪带来交通问题,而使用溶雪剂又造成环境的污染,冬季能耗带来建设成本的增加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公共空间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亟待提高。而南方城市的城市雕塑则通常绿荫环绕、现代摩天写字楼作为衬景、丰富的水景布置左右。严酷的气候特征决定了东北地区城市的公共空间雕塑艺术与南方城市相比有着明显的弱点。因此,寒地城市单调的公共环境更加需要设计师的设计手法与技术技巧。

三、自然资源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东北地区城市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艺术就是冰雕与雪雕。每年一次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雪雕展,是规模最为盛大的冰雪艺术大展。其冰雕主题丰富多彩,和当下的很多流行元素充分结合,深受人们喜爱。哈尔滨冰雕艺术家的雕塑经验、资源以及外在和内在条件都很充沛,雕塑的品种、技术和艺术水平都相当高。近年来,哈尔滨冰雕艺术家与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冰雕艺术家的交流和沟通也十分频繁。哈尔滨特有的冬季冰雪活动正是利用了独特的自然资源,以东北地区特有的冰雪文化形成具有参与性与娱乐性的雕塑艺术空间,使得原本寒冷、没有生气的季节变成了丰富、热闹的城市狂欢日,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人。但是,“冰雪节”仅仅两个月左右,即每年的十二月底开始至第二年的二月份基本结束。笔者认为,在漫长的冬季里,还需要增加户外交往空间来补充人们的娱乐、交流活动。

四、异域建筑文化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历史上曾被俄国、日本等国家觊觎,哈尔滨、长春等城市建筑留下了大量的异域文化特征。从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中几乎可以寻到欧洲近代各个流派的建筑艺术风格。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雕塑艺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无论是早期雕塑所显示出的对于建筑的依附,还是当下雕塑多种形式语言的运用,都体现出一种城市文脉的传承。长春曾是日本侵略者入侵我国建立洲帝国首都的地方,此间出现的一些雕塑作品多数都印刻着那段历史的痕迹。如日本侵略者在现胜利公园内塑建了日本儿玉大将骑马的青铜雕像、现儿童医院附近的大型青铜浮雕,这些雕塑作品记载着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如今,已经成为日本侵略者入侵我国的罪证,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篇5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范畴

城市公共艺术(city Public Art)是一个外来词语,又被称为城市公众艺术或社会艺术,城市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即在于它的公共性。它不隶属某一类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也不单指某一类艺术形式,它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并为公众服务,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共享与互动交流,所表现出的是公众的精神与价值。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总体归纳起来不外两类。一类是从狭义范围的角度界定,另一类则从更加广义的角度加以阐释。

狭义上的城市公共艺术,可以认为是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每件独立的公共艺术性作品,所包含的范畴比较广泛,如:公共绿地、广场、城市雕塑、壁画、城市家具、园艺、标识、广告、地景、建筑小品、纪念碑、壁画、城市家具等,以及众多的人造景观。

从广义的城市公共艺术理论来看,可以将城市公共艺术认定为是整个城市中具有公共参与性和观赏性的艺术活动,是城市艺术公共性的研究与实践过程。广义公共艺术所包含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广泛,不仅包含前面提到的诸多艺术表现形式,还包括由公众兴办或参与的公开表演艺术和公开艺术活动,以及与比较广泛的社会人群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具有某种描述作用的艺术形式。

二、城市公共艺术空间分类

要关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首先要了解空间这个词汇,空间是一个相对哲学化的专业术语。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空间可以划分为物理性空间、社会性空间以及象征性空间几个不同层次。

首先是物理性的公共艺术空间,主要关注的是材料的存在及其属性,是三种空间形式中最为丰富的一种,因为它拥有一种变形或是重新确定所属权的潜在可能,并赋予城市空间新的意义。

其次是社会性的公共空间,主要关注的是空间内部的规范和社会问的相互关系,社会公共空间处在持续不断的重新界定当中,通过它能够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冲突在同一个地方得以完成和实现。

再次是象征性的公共空间,主要关注的是纪念性的事物及其营造出的气氛,象征性空间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记忆来完成的,在大多数例子当中,象征性公共空间具有一种短期的生存经历,而且限于某一类人群。如果象征性公共空间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足以解释我们的史前岩画、雕刻、宗教艺术、陵墓艺术为什么在今天被看作是一种处于象征性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这些公共艺术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空间形式,每一种公共空间都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定义中的某一个意义或多个叠加意义来加以规范,对于公共空间意义的理解关系着我们看待公共空间的方式。

实际上,纯粹抽象的城市公共空间并不存在,每一种城市公共空间最终都要和不同的社会活动结合产生不同的空间场所。每一种空间场所又形成不同的场所精神,它们与之所处的社会职能、地理位置、场所职能密不可分。如政治性场所(如市政府广场、法院等)、文化公共场所(诸如学校、博物馆、美术馆等)、商业公共场所(包括商业街、商业城等)、一般性公共场所(诸如火车站机场、地铁站等)、娱乐休闲性公共场所(如广场、主题公园、咖啡厅等)。这些场所的性质、职能决定了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性质和职能,也决定了城市公共艺术所处的场所精神。

城市公共艺术空间多样介质的构成决定了其艺术形式的展现,它有别于一般私人领域的、非公开性质的、少数人或个别团体的非公益性质的艺术形态。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所针对的是生活中人和人所赖以生存大环境,包括了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

三、城市公共艺术与空间整体的关系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载体是城市空间,城市公共艺术实质上是空间的艺术,是由构成空间的所有要素所共同形成的空间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首先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空间是一个整体,公共艺术的目的是实现整体空间效果的优化,判断公共环境艺术的质量也主要依据其整体价值。因此,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主要是处理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要素本身。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特点正是在于其整体性与空间的融合。

城市是一个整体空间性概念,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应当具有整体形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城市形象的完善应当突出重点,抓关键要素:另一方面,局部形象应当服从整体空间要求,城市公共艺术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原则,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和塑造公共艺术的形象。没有整体空间感局部将是盲目的,所形成的空间形象也将是混乱和没有特色的。

篇6

1.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顾名思义便是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种类有很多,如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等等。同时,这种艺术还可以统称为美术。艺术造型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因素,所以艺术造型必定存在在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中。所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对造型艺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把握。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各个建筑物实体之间一定存在着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和,同时,还是居民之间进行社会公共交往和举行社会公共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在某种程度上讲,公共空间是为了维护公共权力创建并保存的,并且供所有的城市居民使用和享受的开放性场所和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街道、车站、博物馆、休闲广场、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公园、体育场所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2.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需要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并且需要与城市设计的总规划相互结合,最终确定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题思想。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文化内容与城市环境相互协调的艺术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需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共性,相当于社会属性。在城市的公共艺术性实施的过程中,公众均能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通过城市居民的投票方案和设计作品进行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师放下架子,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文化以及对于公共空间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创作出城市居民喜闻乐见,同时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第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公众场所、社区、地域、环境所构成的,正是由于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形成。第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雕塑作品、地景设计、水景设计、建筑设计、摄影数码、书法绘画等。第四,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区域文化性和造型的艺术性。作为一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较深的文化艺术素质,还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城市民众正确的审美观。让城市民众陶冶情操的同时,还应含有较深的文化哲理。

3.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趋势和设计重点

3.1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不断膨胀。在此情况下,钢筋水泥无时无刻不与人们争夺着狭小的生存空间。城市居民已经不再满足原始的衣食住行,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休闲、娱乐的场地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上升空间的审美价值。很显然,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审美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不仅可以合理的利用分散的绿化空间,而且还能够让城市居民与大自然更好的接触。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逐渐恶化的城市环境状况,为城市居民制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3.2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需要追求高度的自然亲和力、高度的舒适度、高度的人文关怀的城市居住环境。现如今,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趋向于文化性、娱乐性、自然性、舒适性。首先,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形象加分,而且能够美化城市,有利于陶冶城市居民的情操。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这样有利于驱除城市人内心的烦躁,唤醒城市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注意把握人们的色彩心理,创造出自然的和谐环境。其次,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还有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而且充分重视可持续发展。低碳节能和绿色环保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核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为大家创造和谐的绿色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空间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公共空间的设计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还影响着城市内部发展的平衡。城市公共空间在为城市提供交流、娱乐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丽亚,邹兵. 探讨多层次控制城市密度的技术方法――《深圳经济特区密度分区研究》的主要思路[J]. 城市规划,2004(12).

篇7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生活领域中复兴,中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也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不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下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一场设计的已经逐步展开。中国经济改革的三十余年,不仅是经济上的高速腾飞时期,也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时期。在这个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设计理论体系,逐渐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根源。然而我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很快,但文化内涵却往往被忽略,使得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缺乏生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现以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尝试从传统文化出发,探讨其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以期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融进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参照,并给传统文化在空间中的应用提供启示。

一 当前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设计古板模仿

面对“设计趋同”的现状,九十年代国内“继承传统”的呼声越来越强,复古之风一时风生水起,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不加以改变地全部被“搬运”到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来。固然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视觉美感,但若是到处古板模仿,那便不是设计与创新,而是抄袭与复制。例如,国内许多传统风格的当代建筑都少不了大坡屋顶,似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这种情形在各地新建筑中比比皆是。

2.设计缺乏深层次内涵和特色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建造技术越来越先进,而文化却渐行渐远;设计费扶摇直上,发明的作品体现出的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薄。只是强调高度现代化的设计,难免会使人们感到失去传统的根基和精神的寄托。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性在中国当代的空间设计中却很少能充分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一大部分空间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少且浅,很难能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艺术价值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装饰上,更不能被空洞而表面化的潮流所淹没,应承载着一代代人民沉淀下来的思想和特性。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再现历史的载体,才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 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影响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发展取决于设计师们选择优良文化的能力、公众的认知水平、对文化的态度,它是公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展现于公共空间中,具有物质性;同时存在于文学、伦理规范上,具有精神性;也存在于特定价值观念里,具有排他性。

1.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正面影响

(1)发挥步行街区的活力

中国传统公共空间长期以来都是以线形为主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古代布局多是以皇宫为主体进行整体规划,没有为普通民众服务。公众的生活基本上集中在庙会、集市和以街道为主的带状空间中。到了宋代,经济进步、交通设施的发达以及商业的发展都丰富了公众的生活,也延伸了街道的空间范围和意义,具有深厚的生活和文化底蕴,因而有了比其他类型的空间更为浓厚的生活、商业气息和空间活力。

(2)提高公共空间的识别性和文化性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记录,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社会的进步需要文化的进步为支撑,城市的发展是来自于市民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对新文化的包容,作为继承者的我们更要善于选择、归纳并解读出所拥有的现代意义。在塑造公共空间时,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线性空间布局形态,塑造流畅、活跃的活力空间,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图式,提炼出程式化的认知模式,唤起民众对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在节点处设置分流的广场,在街道中合理地分布点状的休息区域,并通过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营造吸引市民停留观望的宜人的空间氛围,满足使用者观看人流和展示的内心需求,如南京的夫子庙。

2.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负面影响

(1)对公共空间发展的制约

中国模式由原始社会的聚落空间而来,具有集中性和内敛性的特征。在古代,由于阶级间的矛盾突出,历代帝王在建设都城时是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里坊制是“礼"与“法”结合的典范,在区位和组织功能上达到了“朝廷宫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的目的。建设街区是为了皇帝出行和抓捕罪犯,街区的网络密度较低,尺度较大,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决定了临街面极为有限,对城市市民的生活影响较小,渗透率低,商业活动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制约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常发展。街道宽度的制定是以满足市民步行和牛车的需求产生的,因此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市民有了更高要求的时候就显得捉襟见肘,不能再满足需要。在此情况下,需要大量的社会财富用于修补和改善,但由于初期规划的弊端,很难形成有组织的、高效的空间。

(2)群众参与性不足

“院”是中国传统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单位,通过“院”的有机组织和展开形成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基本组织格局。这样的组织模式以“院”为单位的中国传统居住模式强调安全,表现出以“院”为中心的封闭性,而西方的建筑组织模式强调开放性与街道外界的交流性。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儒学为官方思想,儒家思想中对礼制的强调、对封建统治的维护,形成了城市布局中等级明确、层次分明的特征。古代小农经济体制下,中国人封闭、分散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公众对于公众活动的参与性。

三 未来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

1.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应用越来越广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要使大家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可以从传统文化思想中去得到灵感。所以在公众空间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惬意,使内心得到平静。从目前我国发展趋势看,以传统文化来引导空间设计不乏意境深邃的作品。学界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也在逐年增多,并从理论探索逐渐转向实践转移。我们应该继续探索传统文化,在空间设计中展现出其稀有的魅力。

2.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大放异彩

文化可以展现出一个空间的思想,如果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中展现不出文化内涵,那么这种设计就是没有生命的。当前,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朝着西方现代设计的方向前进,在这种试图国际化的进程中,反而忽视和丢弃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应用。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其公共空间的表现形式与方法都是源于我国传统的空间设计,在此基础上,日本的空间设计理念又研究学习并结合了西方优秀的艺术设计理念与方法,两者相互补充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传统文化空间设计。通过以上反思,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更应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融合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从多层面去表现出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在现代和未来继续传承发扬,并展示在世界设计之林。

3.具有强烈现代中式风格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在逐步完善

中国传统的古典的空间设计思想与手段,在现代空间设计中是不能直接搬运和模仿的。这就需要把传统文化应用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时,要结合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并加以传承,以新的表达方式来推进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征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风格。同时,在思想上不仅需要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化学习,而且需要不断学习和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将我国的独特空间设计风格不断完善。

四 结论

目前,我国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汲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仍然十分漫长,需要设计者们不断积累学习。艺术设计就是一种领悟,既需要用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来积累经验并提升自我,也需要不断的思考、思辨。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并在设计中给人们以启示。总之,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的具体应用,当代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从未间断过。不久的将来,传统文化必将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建辉.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张慧.构筑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安徽建筑.2005(1):9-13.

[3]李婧.浅谈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里的传承[J].经营管理者,2010(3):333.

篇8

二、从室外向室内化、半室内化公共空间转移

室内化、半室内化公共空间是创造舒适的东北寒冷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设计理念。在北美的诸多城市中经常可以看到封闭及半封闭的室内化街道、人行过街天桥系统。寒地城市的冬季降雪时常会给城市带来出行的困难,甚至是灾难。作为寒地城市,哈尔滨一年之中有近一半时间处于气候严寒的环境之下。城市的室内化步行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人们出行、购物的行为需要,当这些室内化、半室内化的步行系统发展到一定规模,连接成片后,寒地城市的居民就可以免除冬季出行的顾虑和担忧;即便是天气恶劣,也可以很自由地到达自己想要去的任何地方。与国内东北城市纬度相同的蒙特利尔、多伦多等加拿大城市,因为每年有四五个月的寒冷冬季而闻名,夏季又非常闷热,于是这两个城市兴建了著名的地下城—蒙特利尔地下城、多伦多的PATH。PATH总长已达28公里,由35个机构分别拥有产权,设有1200家店铺,雇员达5000多人,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大的地下综合购物街:371600平方米面积,其零售总额也是世界地下城第一。穿行其间,应该是令人舒适的体验,因为环境始终如一,不会受气候的影响:在冬天,没有冰雪寒冷的烦恼;在夏天,没有紫外线的强烈辐射,更不会汗流浃背;在雨天,也不怕打湿衣衫。你可以借助它到达你的目的地,更可以单纯地在城里闲逛,消磨时光。可贵的是,加拿大政府以及艺术家并没有忘记在商业环境中必须具有的艺术氛围,大型室内商业空间中商业雕塑、浮雕、玻璃壁画等艺术作品应有尽有,使各年龄层的市民们在户外一片冰雪的情况之下,恣意地享受着天堂般的艺术氛围与浓厚的购物环境。同是处于寒冷地区的另外一个北欧国家—瑞典,在岩石中凿开了他们的地下铁路干线,并将其建成了一道艺术长廊,没有用华丽的大理石花岗岩,天然的岩石就是他们最好的建筑材料。地铁的墙壁和天花板都是的岩石,瑞典人利用这些凹凸不平的岩石镶嵌出了富有现代感的立体作品,从岩石里凸出来的雕塑和浮雕栩栩如生,令人大饱眼福。不同的地铁站是由不同的设计师设计建造的,故而风格也各异。在国内东北城市的漫长冬季生活中,面对室外的寒冷气候,中老年市民冬季交往空间基本上以室内为主。室内商业空间设计在东北城市中近几年发展的较快,例如哈尔滨已经建设了一些地面的室内化公共空间和地下商业空间,但是相比发达国家寒冷城市的商业艺术环境就显得粗糙、落后,甚至杂乱,室内商业环境中的雕塑艺术更是凤毛麟角。上文中提到的与我国东北寒冷城市纬度相当的国际著名的室内、半室内商业艺术环境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完全街区化的城市雕塑艺术已经跟不上东北寒冷城市发展的步伐,室内化、半室内化公共空间雕塑艺术环境不仅能够为市民的社会交往或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进而提升寒冷城市的冬季活力,而且能够使城市消费者在轻松购物的同时享受着格调高雅的艺术商业环境,进而提升市民的审美水准,让各年龄层的市民都能够感受冬季的美好,而不至于让东北的城市居民像候鸟一样,每逢隆冬季节,飞往我国地理版图的最南部—海南岛,去挨过漫长的冬季。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政府的关注与决策,通过对东北城市室内与半室内商业空间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策略的调整与建设,就可以在寒冷季节足不出户地享受外部冰天雪地、内部温暖如春的优质生活,使室内活动与室外自然景观充分融合。

三、从宏观尺度下的布局向微观尺度下的布局转移

东北城市公共空间雕塑作品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宏观尺度下的布局问题,在城市整体的尺度下审视,艺术品的布置不均衡,违背了公共物品供给的公平性原则。本文研究者在现场调研中发现,哈尔滨、长春、沈阳的雕塑大多布置在雕塑公园、沿江绿化带、政府广场、公园绿地内或商业步行街区中,而与百姓生活更为密切的生活居住区、社区等公共活动空间,雕塑作品则相当缺乏,这一点是规划师们在雕塑规划中应该重点考虑的内容。黄耀志等人在其撰写的论文《城市雕塑系统规划的任务与程序探析》中指出,城市雕塑的规划,不仅仅是某个雕塑作品的定点定位,而是对整个城市的雕塑作品的布局、分级与分系列的控制与引导。很显然,目前东北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雕塑的建设,仍然停留在西方国家早期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阶段:即片面重视城市形象,却忽略了城市雕塑的内化功能—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激活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反映社区价值、促进邻里关系、加强市民修养、间接减少犯罪率等。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目前东北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雕塑的建设,还是充满盲目性,缺失公共性的。与我国东北寒冷城市纬度相当的美国西雅图、尤金市等城市都提出了城市公共艺术布局公平性问题。西雅图北门地区的公共艺术规划就明确指出,在可能的情况下,新的城市公共艺术品应安置在较为缺乏的地区;亚特兰大的规划也提出了布局的公平性原则,它还在布局标准别提出,要让城市公共艺术品在城市中散布,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集中在中央商务区;美国尤金市的规划也考虑了公平性问题,不过它采用的是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询问市民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分布情况是不是均匀和公平,并要求他们在多项选择中选择缺少艺术品的地区,其中包括低收入邻里、学校、公园、门户位置。这些优秀案例完全可以作为东北城市公共空间雕塑发展的参照,可以充分改善东北城市街区、社区因气候带来的冬季凋敝景象;改善后的社区环境会充分促进邻里的交往,为构建社会的和谐、市民生活社区的和谐提供优质的环境保障。

四、建立东北城市雕塑的色彩体系

由于东北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特殊,因此,城市的色彩、城市雕塑的色彩对于城市居民来讲尤其重要。东北城市四季分明,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色彩倾向,当时节进入秋季以后,直至次年的四月份,城市都处于萧瑟的景象之中:没有绿色的植物,没有彩色的花海;晚七点之后,街上行人稀少,街道昏暗甚或漆黑一片,治安问题堪忧。在20个世纪的90年代之前,北方城市的秋冬季色彩是灰色的。时间流转至本世纪初,伴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建筑物的彩色化倾向,东北城市在秋冬季的城市色彩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距离发达地区还相差很大距离。有的作品色彩轻松、亲切、活泼,雕塑语言简练,趣味强,公众可参与性强,这样的雕塑即使在寒冷的隆冬季节,在积雪背景的映衬下,也会很有看点。虽然城市冬季的萧瑟景象仍然存在,由于城市雕塑为城市空间添加了色彩,城市活力会陡然被激活。在现场调研中,本来途中昏昏欲睡,面对这些红色剪纸般的构成雕塑—“鱼”系列,观看者的兴奋点也陡然增加,足以想见一个精美的城市雕塑作品带给观者的影响力。

篇9

一、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体现科技人文特色的必要性

对于地铁空间来说,其同建筑物的空间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地铁的空间形态更加单一,每一节车厢基本都是一样的或者是相似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地铁空间大多低矮狭长,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往往觉得空间十分单一,再加上乘坐地铁的人群较多,使得很多乘客都感到非常枯燥乏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地铁处于地下空间,是一种无窗且封闭的状态,在乘车过程中,乘客无法获取自然光线,无法得到视觉上的体验,这会使乘客产生一种方向性的缺失以及排他性的疏离感,进而让一些乘客在乘车过程中感到沉闷或者压抑。不仅如此,由于地铁处于高速行驶状态下,这使得乘客的视觉焦点往往因为速度而变得游离和焦躁,在高速流动下降低了与空间中其他人和事物的互动性,从而提升了乘车的单调感。此外,地铁人流密度较大,往往在狭窄的空间中聚集大密度的人,使得乘客在这种空间中感到沉闷、压力、疲乏。对于南昌地铁来说,由于人流量较大,往往会让乘客感受不是非常良好,而利用科技人文特色来提升地铁空间的科技性和人文性,能够最大化提升地铁空间的美感以及舒适度,让这些元素可以有效降低乘客的不适感,提升其良好的体验性,进而提升乘客在地铁空间的舒适度,由此可见,南昌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体现科技人文特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科技人文特色在南昌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突出地铁空间的结构科技人文性

在设计南昌地铁空间的过程中,应该在科技人文目标下,努力完善空间结构,提升结构设计的科技化水平,也提升其视觉效果的美感。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承重或者支撑构件,提升其流线性和平滑性,应用更加精细、有质感的材质,展示结构体系的生动性,也可以有效提升其承重力量。对于一些较为生硬的构件,要注意进行必要的拉伸和压缩,以此来有效提升构件的精巧感和重量感。通过这种科技人文化的结构设计,让乘客可以在视觉和感官上获取更加舒适的感觉。

(二)提升地铁空间的便捷性

目前,地铁的设施更加系统完善,特别是地铁空间内,积极设置了诸如环控通风系统、综合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的屏蔽门、保安装置等,如果不能合理规制这些设施,只是简单进行吊装的话,无疑会极大降低地铁空间的美感,且杂乱的管线和结构也会进一步压缩地铁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加科技化整合这些设施,本着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和舒服的乘车环境的理念,对各种管线和设备进行整合管理,对于可以有机统一的终端设备,将其进行合并,以此来释放更多的空间,对吊架的设计,要对内部的构件进行包装和集中,可以设置一些较为生动的表情或者颜色等,做到变乱为美,让这些设备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且通过科技理念提升设备的感性特点,为乘客留下更好的乘车体验。

(三)利用科技人文思想提升地铁空间的视觉感受

地铁狭长低矮的空间特点往往给人压抑之感,因此利用科技人文思想提升地铁空间的视觉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地铁中最直观的装饰表皮不但要有效集束结构和管线,也需要提升其装饰的美感,通过科技设计来提升空间的美好感受。

(四)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空间的舒适感

为了有效提升地铁空间的舒适度,要对构件和设备管线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每一部分空间对这些设备进行合理排列,在全面管控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不同功能设备的空间安排,要注意提升视觉感受上的明亮宽敞性,提升设备的间接有序效果,从而提升乘客的满意度。为了进一步提升地铁空间的明亮宽敞度,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光源来提升感受效果,比如利用照明、广告、地铁运行中外部隧道墙壁的光影及图片等内容提升地铁乘客感受的多样性,发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然后搭配更加柔和的光线,带给乘客温馨和安静感觉。与此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表皮装潢的明亮性,这样就能够让整个地铁空间更加明亮宽敞,为乘客提供更好的人文服务。

三、结语

在地铁空间设计过程中,通过体现科技人文特色,有效设置空间内部的各个环节,让整个地铁空间更加具有美观性,提升整体的宽敞明亮度,提升空间的简洁舒适性,能够让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服务体验,值得进一步思考分析。

参考文献:

[1]董玉香.俄罗斯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J].建筑学报,2004(11).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59-02

一 城市公共空间的现有问题及绿色性,艺术性改造的重要意义

(一)城市空间品质的现有问题

随着当代城市的现代化的发展,各种行业建筑空间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各种废旧建筑被完全的遗弃,甚至一些具有文化属性的老建筑也难逃被毁灭的灾难。那么这些遗留的老旧的过时的城市工业废墟或是老街空间是否丧失了它们的全部意义呢?我们认为其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这些城市废旧空间正式一种承载着文化属性积极的城市公共空间。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些空间的特点将这一类空间的品质加以提升,将其升华到一个具有更高价值与意义或是具有艺术属性的空间层次上呢7

上文提到近二十年来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正在飞速提高,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城市交通的拥挤、建筑行业多样化发展等层面上。而这种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而无节制地开发对自然资源能源地冲击也十分巨大。建筑能耗,汽车尾气导致的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愈发严重。除了工业的发展外,商业的发展也对城市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高密度的城市商业区,夜晚五彩斑斓的商业光环境,对城市绿地的不合理利用等等。综上所述,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追求舒适环境的要求。

(二)绿色技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上艺术表达的意义

绿色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老子《道德经》中便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本身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依赖自然而存在;第二是自然与人的对立,恶劣天气和野兽等因素无时无刻不要夺去人的生命;第三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随着城市不断建设和发展,人类试图将自己从原有的自然界剥离开来,变革自然。三种关系之间是微妙的,联系密切,不能隔离来看,否定了改造自然的合理性,人类只能倒退,回到洞穴之中生存。若过分肯定这种改造,终将耗尽能源,无家可归。所以,就建筑和景观设计而言,需要设计师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手段来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努力实现“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所以绿色技术,便运营而生。

再者,笔者认为绿色技术所主要解决的是形而下的问题,而艺术表达解决的是形而上的问题,更多是从精神上起到启示和唤醒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场也好、公园也好,直接提供一套绿色运营系统,不如唤醒公民的环保意识影响的更久远,如果能二者兼顾便是最好的了。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也正是二者的结合,一种所谓“空间新物种”的产生。

(三)基于新型绿色技术的城市新公共空间物种再生

综上所述,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着过度废弃,环境品质差,艺术文化属性缺失等问题。那么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得以改善呢?那么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探索,众多新型的材料、结构、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发展,人们对于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于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对于环境优化技术的应用开始逐步重视。那么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这种开放性的与环境相关联的空间类型,我们认为运用当代先进的绿色生态技术的角度是一个很好优化空间品质的方法。将技术生态与空间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空间与自然,与人类的交融与互动,我们将这种空间营造姑且称作为城市新公共空间物种的再生”。

二 以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穹顶为例,探讨现有绿色技术在公共空间上的具体应用与艺术表达

(一)自然通风技术的运用

建筑物内空气流动主要有四个原因:风压、热压、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以及机械辅助的自然通风。通风塔、窗户、室内风道等建筑自然通风构建系统的联合作用可引起自然通风大幅增加。当然在北方的建筑,过度的自然通风技术的使用会影响冬季采暖,反而造成能源的浪费,所以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就应考虑自然通风的设计。

笔者认为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是技术与空间、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在建筑内部有很大比重是城市公共空间,全会厅上层三边环绕大量的观众席,普通公民可以在观众席自由地观看联邦议院的辩论。由于建筑进深过大影响自然通风的效果,如果使用大量的空调调节,不仅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还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改建后的国会大厦对通风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同时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出发,要求尽量利用自然风、回风和小压差送风。新鲜空气从西门廊檐部的进风口进入,经由议会大厅下的通风道到达座位下的出风口,最后散布到大厅内。上升的热空气则向大厅顶部汇聚,并通过倒锥体内的中空风道导向室外。侧窗的通风既可自动调节,也可以由人工控制实现。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获得自然通风换气,新鲜空气的换气频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1-5次。外侧玻璃起安全防护的作用,内侧则由隔热玻璃制成,可以自动或人工控制开合与遮阳装置配合使用,能够有效屏蔽热辐射和减少热损失。

(二)采光照明技术的运用

采光照明技术包含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种。在国会大厦的采光设计中设计师将二者相结合,通过不同的采光形式最大限度的接受自然光的射入,同时结合太阳能和电光源等人工照明进行采光设计。

在穹顶设计中,福斯特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的变化特性,利用建筑结构将自然光在空间中进行直射、反射和投影,创造出不同的视觉体验,营造出极具美感的空间氛围。设计师结合采光与通风功能,在锥形体上设置了360片抛光的金属反光镜片,将光线反射到建筑内部和底层的议事大厅’使建筑得到了充足的漫反射光线。而且可控式遮阳板根据太阳的运动规律转动,产生的光影变化给空间带来了动态的美感。穹顶中带抛光镜片的倒锥形构件,在形体上具有极强的雕塑感。既满足了功能上的采光要求,又达到美观舒适的作用,而且成为公共空间的视觉焦点,足见设计师诺曼.福斯特对绿色技术、材料、空间组合的娴熟。

人工照明主要为太阳能电光源,这样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穹顶从内部照明,在夜空中熠熠生辉,从而为德国首都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标志。

(三)绿色技术的艺术性

相比解构主义的复杂多元、抓人眼球的形态,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穹顶显得古朴而又含蓄。不过其形式与功能结合着实令人叹服,同时也做到了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半球形的几何化设计,简单有力,国会大厦这一古老庄严的外壳里包裹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建筑。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对话,用于国会大厦这种政治性较强的建筑中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时代的轻盈感。(图1)

篇11

中图分类号:J198 文献标识码:A

1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基础

装置艺术作为一门非常灵活的艺术,它不仅回归自然进行取材和创作。而且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现成品,是一门回归艺术本质的艺术。当今社会不安全感的泛滥和精神的缺失使理想与心灵渐行渐远,而装置艺术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们进行精神抚慰的一种艺术上的尝试,是一个从文化方面调动社会公众对社会建设进行参与的精神动员。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景,装置艺术就要在协调好东西方、地域性、城市间、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清楚地认知当地文化和区域特点,与城市景观和谐相融,参与城市景观的建设。在装置创作之初,就应该考虑与城市设计环境相得益彰。

装置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推动不仅表现在改善了以往单调的城市空间设计不能解决的问题,还表现在它提升了公众的审美意识与环保意识,推动人与人的交流。装置艺术给公共环境带来的多方面的效果和利益使它在未来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装置艺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断前进和发展。装置艺术的应用模式也会丰富着城市环境,它的艺术平民化的艺术理念将在空间设计的土壤中得到广泛呈现。

2装置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结合方式

装置艺术设计师将人类活动中的物质材料经过设计创作出有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特定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它是一门综合的展示艺术。装置艺术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也受到自身艺术规律发展的影响。装置艺术对社会的关注、文化的指向、情感导向、题材、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状态。也推动了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断发展,二者在内涵上也有共同之处。

3装置艺术材料多样性的结合

如今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因为它蕴含着亲切的手工和艺术家的智慧,更多的是由于它包含了时代特色和公众的期待。随着设计语言的不断延伸与拓展,越来越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这一点在装置艺术中运用的丰富而广泛。艺术家将现成品拼接、挪用、进行重组之后赋予新形象新的涵义,并融入市民的文化生活。

在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如雕塑、建筑等,这种一次性的创作更重视造型的涵义而忽视了材料语言。设计者也习惯用坚硬的材料进行创作,也使现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比较单一。而装置艺术与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同就在于它们的时效性和“完成感”。其最大的特征是物的拼置。日常生活用品、媒体、拼贴等都可以作为装置艺术表现的媒介。这些特点也会使作品不能够长期保存,自然的空气、水、气味、声音、光照以及自然的元素,音乐性因素、戏剧性因素也都可以成为材料,甚至观众也可以作为一个美术素材来处理。

装置艺术与城市设计相结合产生的效果是:城市空间设计可以用装置艺术的形式概念进行创作,将环境理念通过公众对作品的感知和深入解读进行有效的传播,以此达到之前景观设计无法解决的层次,可以将设计深入人心。

4装置艺术创作手法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运用

篇12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居民在要求便捷、绿色交通出行的基础上,也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能够展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出入口、垂直交通空间、站厅空间,以及天花板、墙壁、展台空间都可以成为设计师艺术作品展现的空间。通过选择合理的材料、色彩、照明、绘画、雕塑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新文化,也能够展现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整体性、简约性、本土性以及传媒性等特点。设计师也可以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来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品位与特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的特点在于地下空间,地铁站的主要功能之一为人流集散,因此,设计师可通过色彩、形态等要素来表现地下空间的艺术形式,通过精致的艺术加工来提升人们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情趣。

2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主要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1)出入口空间设计:车站出入口主要功能在于连接车站与地面的空间,也是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建设发展程度最为直观地体现。车站出入口的外形设计、色彩应用、材料使用更加偏向于城市的常规建筑,因此车站出入口也能够直接反映出城市建筑材料的发展程度和建筑技术的发展程度。在车站出入口的设计方面,不仅要体现出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艺术性,也要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点,保持其节点功能的同时还能够与周边的广场、建筑底层空间、公园以及街道等要素融合在一起。2)站厅空间设计:车站中间站厅是一个过渡空间,这一空间多处于地面与车站的站台之间。站厅通常设置有较少的商业服务设施,配置有LED(发光二极管)大屏幕,作为传媒宣传的主要媒介。这一空间界面给予了设计师较大的发挥艺术灵感的空间。在艺术表现方面,设计师可以充分采用室内装潢的材料、照明以及色彩原理,重点突出车站的设计主题,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能让乘客得到视觉享受。3)天花板设计: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中,能够最为直观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部分就是地铁站的天花板。天花板多为长条形状,占视觉空间较大。天花板的位置较为特殊,不同的高度采用不同的设计风格能够避免地下空间带来的压迫感。在车站的天花板设计装饰方面多采用简洁的现代元素,不同的城市可以根据当地的民族文化来添加具有文化特色的元素,也可以通过立体装饰来增强空间感。4)垂直交通空间:车站的垂直空间为车站不同层间的连接空间,会设置阶梯、电梯、自动扶梯等设施。车站的出入口朝着不同的竖向空间层面延伸,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其功能性。垂直交通空间的设计主要包含灯具的选择和环境格调的设计,通常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设计出具有韵律感、色彩感的空间环境,有效缓解地下空间的单调感。许多城市增加了阶梯的数量,响应全民健身号召的同时也能够降低电梯的能源消耗。5)墙面、地面的设计:在车站中,乘客视觉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车站墙面与地面。墙面的设计通常会采用动静两种形态,静态设计多以墙面艺术为主,动态设计则可以结合列车的形式与图案拼接达到动态的效果。这两种设计都有相应的广度和范围,对材料、图形、造型、光影的应用应充分结合城市社会文化。地面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应用性最高的部分,能够直观地体现出车站空间设计对乘客的人文关怀,在乘客生理方面,要确保地面的安全性,避免出现乘客摔倒情况;在乘客心理方面,可采用颜色暗示法来营造出安全的效果。墙面与地面要达成和谐美观的视觉效果,既能确保车站空间的整体性,同时也能够体现其功能性。6)站台空间设计:站台是车站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站台除了必要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等之外,也应当具备清晰明了的空间标识,重点突出站台的视觉效果。因此,在站台空间设计中要体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使乘客在候车的过程中能够从站台空间中体会到艺术的趣味性、教育性以及地域性。7)公共设施空间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空间区域,覆盖着非常宽广的范围,高峰时段的客流量也有着超越运载能力的情况。完善的公共设施空间能够为滞留在车站空间中的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公共设施空间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美观性,更要考虑到能否为乘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并充分体现出车站空间的人文性,为乘客提供更加细致和有效的服务。

篇13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22-01

在今天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人类的需求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城市公共空间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再是单一的,轻轨车站在满足乘客乘车候车需要的同时,还要建立宜人的,富有感召力的艺术空间。轻轨车站内的公共艺术设计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公共艺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开始形成规模,80年代引入我国,具有一些社会功能的性质。在轻轨车站中公共艺术可以使用以下的形式:

一、壁画

壁画是一种直接画在墙壁上的艺术作品,是应用范围较广,也是很早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公共艺术上应用较多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轻轨车站中,壁画能够为来来往往的人们提供视觉上的享受,使人产生联想,能够使人直观的感受城市文化。壁画艺术也是最接近大众的的艺术形式,人最易接受的传统艺术表达。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其表现手法和材料应用多样,技术纯熟。壁画形式可以复杂可以简单,可以为抽象的也可以为具象的;内容表达上可以是无主题的纯粹艺术表达,可以是有教育意义的;材质可以是玻璃、石材、纤维等。

二、雕塑小品

雕塑具有很长的历史,他是最早的一种艺术表达,雕塑从为统治者服务,到为公众服务,说明它自身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这种具有三维空间的艺术,常作为建筑或环境的表意物而相伴发展。无论任何建筑或环境一旦与雕塑小品结合则倍增他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轻轨车站中设置雕塑小品首先要考虑雕塑小品的题材应与环境相符,反映车站的交通性质。两者之间互相衬托,相辅相成,避免将雕塑小品变成形单影孤的与环境毫不相关的摆设。

其次,要考虑三维空间的观察位置和距离。车站中,人们欣赏雕塑小品一般处在轻微的运动(如步行、小跑、游戏等)或者快速运行状态下(如运动的车厢内),和短暂的停顿状态下(等候),根据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作为运动状态人们往往会把视线落在较远的范围,这样才能看见相对静止的画面。而且观看时更多的注意整体,加之观看时间匆促,适宜采用简洁抽象的形式,切避免过分张扬,应自然地配置适当规模的雕塑小品。

三、广告牌与广告灯箱

无论在任何一个城市公共空间,我们都能看到形形的广告牌或者广告灯箱,这是广告自身的经济利益所致。广告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轻轨车站空间也不例外。作为使用频率极高的交通空间,各开发商都想展示自己的产品,向社会传达商业信息。然而,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很容易冲击人们的视线,如果不进行协调设计,就会使人感到景观环境的混乱、装饰风格的无序。要将这种商业物质转化为具有装饰作用的公共艺术,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组织设计。

其一,整体覆盖式。

这种方式是指用广告将车站墙面或柱面整体覆盖,这种方式对视觉冲击极大,结合灯光的设计,可以形成整体界面的装饰。例如南京地铁夫子庙站的墙体广告。是一个公益广告,为宣传夫子庙的历史文化而做,这个墙体用中国年画的形式展现了古代庙会的场景,让人还没有到夫子庙就感受到热闹的气氛。

其二,并列式。

并列式是指同一广告或不同广告全部采用相同规格和形式并列布置在车站空间界面上,达到统一有序的视觉效果。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方式,能够使空间具有整体性,同时也能避免过多的广告内容给群众带来的视觉上的杂乱。这种布置方式可以是一则广告的重复排列,也可以是多则广告的组合排列。

四、其他艺术形式

公共设施的艺术性处理,可以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作为艺术品展示,例如蒙特利尔地铁站由红、橙、黄为主色调组合而成的壁面装饰及休息座椅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地铁站审美的需求,也有效地节约了空间,方便了人们休息使用。并且整体协调统一,秩序井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