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6 15:45: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对此国家积极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观落实,河道治理工程也不例外,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专业的生态水利研究也不断推进,以期将生态水利理念切实贯彻落实,现阶段,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贯彻到河道治理的每一环节,可以有效推进水利工程建设行业与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着重介绍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及其应用。
一、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概述
针对当前的水利工程环境破坏现象,河道治理工程着重从理念入手进行了理念革新,提出了更加符合生态发展的工程理念,现代的城市河道治理一改传统的观念,着重进行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研究,提出了生态水利的设计理念,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具有综合性,也更加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工程中,目标在于改善城市河道质量,提高工程生态效益。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以指导河道治理结合安全、生态的原则,进行河道工程的相关设计与施工,既能保证城市河道的正常排涝、排污与通航的效用,又提高了城市河道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可以说是集多功能、多效益于一体。
生态水利新理念集以人为本理念、功能理念、生态理念、文化理念于一体,在河道治理中应用将更加广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主要协调周边水文环境,设置合理科学的河道,并结合工程中配置系统的控污设施,维持河道内的生态,实现工程设计与生态的协调,新的水利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中将居民环境需求与工程需求相结合,创造生态效益较高的水利工程景观,并着重综合完善城市河道的功能,以保证在关键时期发挥应用的效用为居民造福,此外,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还着重结合文化理念,保证设计出的工程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还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之外的景观效益,生态水利设计主要从生态可持续性出发,进行工程设计,建立良好的水利设施与水利体系,该设计理念的落实可以完善工程性能,有效的提高工程效益,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可以实现多重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落实应用,不仅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理念指导,还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新的内涵,指导建成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综合水利系统。
二、河流综合治理指导思想和治理目标
河流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是: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为目标,以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提高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基本原则如下:综合考虑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要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流域、区域水利专业规划相衔接,统筹布局。
治理目标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河畅:通过河道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措施,主要河道保持水流畅通,河势与岸坡稳定。水清:通过综合整治,结合河道两岸污水直排处理,达到水面清洁,满足水功能区功能,做到水面基本无漂浮物,河道水质逐步改善。岸绿:岸边无垃圾,岸坡整治应为植物护坡,河道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景美:通过水系沟通维护河流的整体性、连续性和自然风貌的多样性,充分体现河道的自然特色。
三、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54-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层面提出的国家级园林小城镇、国家级园林生态小城镇等概念的提出,更促使人们加深了对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设中更加注重建设与保护相结合,保留乡村风貌、特色已经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尤其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不充分,使得污水、生活用水、雨水等大量排放,而污染治理没有及时更进,使得河道水体自净化超过预期,导致许多水体变质,有的发黑、发臭,给人们的生活和水体景观带来严重危害,治理水体已经刻不容缓。
生态修复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生物修复为基础,采用工程技术措施以及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低消耗和最佳效果的一种综合的污染环境修复方法[1]。由于其具有工程造价低、成本低、效果好等特点,目前已经逐步被人们认识和运用。
1 生态河道概述
1.1 生态河道的概念
生态河道是指河道的建设要具有良好的整体景观效果;合理的生态系统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转功能;对长期或突发的扰动能保持着弹性、稳定性以及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河道整体功能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能够满足所有受益者的合理目标要求。生态河道是通过在传统的河道建设和整治中加入生态学原理,并根据河道现状和功能,对工程进行生态设计,构建符合流域及地域生态特征的河道水生态系统和河岸生态系统,创造适宜河道内水生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形成丰富的物种。
1.2 生态河道的功能
河道是联系城市与郊野、保证生物物种交换的重要通道,最关键的要素是清澈的水体和岸坡的自然生态。河道除满足水体流淌、物质交换、排涝泄洪等功能外,还兼顾绿化美化的功能,也是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之一,常作为人们休闲观光、游赏观景、散心的场所。
2 河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2.1 河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最初的河道只是注重排洪泄洪的功能,考虑其生态作用很少,以往的河道岸坡基本都是水泥墙的堆砌硬化程度过高,密闭了生物交换的通道,致使河道岸线单一、功能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逐步有所改善,20世纪90年代各地河道开始了一轮治理,但也是清淤、修补为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规划认识的不足,只强调河道的基本功能,单纯考虑了防洪、泄洪、改善水质或经济效益的问题,而忽视了河道作为整体生态和景观的作用[2-3]。
2.2 河道建设中应注意的事项
河道建设要科学合理,注重生态与自然,尽可能保留原有风貌,切忌硬质堆砌、钢筋混泥土包裹。河道建设要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并达到保护河流生态的效果,要为广大百姓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满足人们亲水、近水的要求,充分体现河流应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力求做到自然、生态、观赏、文化、安全和谐统一。
3 河道生态护坡的类型
随着人们对环境认识的加强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生态护坡被实际应用到河道景观建设当中,并且已经初见成效,在各地建设中逐步推广应用。
3.1 木桩护坡
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具有航运功能、河面较宽的河道,由于通航,水波较大,对岸坡冲刷比较厉害,无法栽植植物[4-5]。用木桩成排进行坡脚固定,使得水面冲刷得到缓解,可以在桩基上种植水生植物,如根系发达的黄菖蒲、千屈菜、芦苇等,既保持生态自然又美化环境,还起到了固定土壤的作用。木桩的选择范围大,可以是柳树段、杉木段等,经济实用,效果良好。
3.2 生态袋护坡
一般应用于岸坡坡度较大、不能种植植被、打桩易坍塌的河道,采用生态袋堆叠方式,能够增强护坡的稳固性。生态袋中的填充营养土可用栽植地被植物。
3.3 石块护坡
河道水景景观中将石块散落于河岸线的近水边坡,模拟自然的山涧、沟壑模式,石块缝隙中填充土壤,可用种植多种水生植物被或水旱兼备植物,岸线上种植耐水湿的灌木和乔木,形成复层组合景观,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兼顾。种植植被要注意疏密结合、进退结合、自然大方、增强客观性。
4 生态河道景观建设中植物的选择
河道景观中植物的选择十分重要,关系到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另外还要兼顾景观效果的适宜性、河道的宽窄、河道水的深浅、水质情况等因素。要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植物。
4.1 乡土适生,根系发达,能够固土
现代河道要求注重生态,通常采用植被护坡,这就要求植被根系发达,尤其是有较强大的须根,无论是生长在水中的挺水植物还是种植在岸线的地被植物、灌木、乔木都有很好的固定土壤的作用。如挺水植物水蜡烛、水葱、黄菖蒲、千屈菜、芦苇等。
4.2 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以及管护简单容易
河道通常是一个地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的绿化必须考虑其景观作用的发挥,为群众提供欣赏休憩的功能,这就要求选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满足人们的需要,另外要充分考虑到后期的维护成本,便于养护管理。
5 结语
河道建设过程只有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把生态学的理念贯穿整个建设中,以人为本,使得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相结合,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1] 高晓琴,姜姜,张金池.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1):103-106.
[2] 董哲仁.河流保护的发展阶段及思考[J].中国水利,2004(17):16-32.
河流治理已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模式。在过去多年的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河道问题较为严重,成为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的核心环节。因此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做好河流治理工作已成为人类关注的重点,也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然结果。在河流治理工作中,采用生态堤防设计方法不但能够使得人们更好的利用河流产生的各种经济、社会效益,而且也能够促使河流回归自然化,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
一、生态堤防概述
在过去的堤防工程建设中,由于人们对于环境认识不科学、不全面,多采用加固岸堤、疏通河道的方式进行治理,使得河流在满足人们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种种自然影响和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自然灾害,如洪涝、决堤等事故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人们在提防设计工作中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够,造成了堤防工程建设中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日益加深,对于各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落实,在河道治理工作中也逐步趋于综合化治理要求,即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以河流利用、生态效益、环境保护为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这也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必然结果。
二、生态堤防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目前的生态地方设计中,我们主要要考虑一下几方面原则:
1、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主要指的是在设计工作中要以河流治理为基础,兼顾生态堤防的安全性要求,确保在雨天的时候不出现洪涝、决堤等现象。特别是人类开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这类问题的认识不够而造成的提防事故较为严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建设力度和水平要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自然原则
在堤防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发挥传统堤防工程防洪功能的同时,还要做好河流生态效益要求,甚至是降低河流的流速,从而维持河流的生态健康以及河道周围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而发挥其应有的自然景观优势。这种原则的存在与利用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得在工作中随意的破坏和更改自然规律,更不得胡乱的对自然进行优化和处治。
3、生态原则
坚持“生态治水”新思路,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水生动植物生息、繁衍;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人水共融”的良好环境。
4、亲水原则
结合当地居民文化习俗和活动需求,设置人性化的活动和休憩场所,提供更多方位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让人们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方位地感受水文化给人们生活上带来美的感受。
5、整体性原则
河岸景观设计以整体美为基本原则,突出特色美,体现意境美,延伸河流水生态系统的空间。
三、生态堤防设计实例
生态堤防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生态学及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水利工程,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现结合“某水库工程”生态堤防设计实例,对城市生态堤防进行探讨分析。
1、“某水库工程”概述
“某水库工程”是指城西河道溪炉田至留槎洲段两岸生态堤防工程,现状堤防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原防洪堤标准偏低,大部分在十年一遇以下;②防洪堤不连续,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③溪属山区性河流,坡降陡,水流速度大,运行时间长久,局部堤基已在外,加速了堤防的损毁,影响堤身稳定。故修建该段堤防工程十分必要。该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了河道周边绿地和自然环境,展示着的风土人情,使城区向西推进约6km,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成为人民重要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溪是瓯江的源头,源头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瓯江下游县市百万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问题。因此,建好生态堤防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某水库工程”生态堤防设计理念
(1)治理原则。“某工程”河道治理以满足防洪安全为目的,尊重自然,立足水系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在工程措施的总体思路上,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为河流生物的多样性奠定基础,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护岸。
(2)岸线布置设计原则。“某工程”岸线布置结合自然地形进行设计,少动土方,保留河道的蜿蜒平面形态、断面的多样性、两岸的天然植被等。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就多样性流场,形成深潭浅滩地貌特征,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3)护岸结构设计原则。“某工程”护岸结构设计体现防洪功能和生态景观的结合,在满足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造价的降低;充分考虑人们活动的亲水需求;尽量避免刚性硬质化,合理选择当地植物措施;尽可能采用天然建材护岸,营造生物缝隙,为其提供繁殖和生长环境。
3、“某水库工程”功能体现
通过对“某工程”实施,城西河道生态堤防将主要形成以下5个方面功能:
(1)防洪功能:城区现有防洪堤防洪标准偏低,本设计工程完成后防洪能力达50年一遇,城区作为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防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生态功能:植物措施具有净化窄气、净化水体、涵养水源、滋养土壤、调节气候、固土护坡和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增加河道绿量,形成稳定的河道动植物群落,改善河道景观和生态功能。
(3)人文功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青瓷宝剑香菇灵芝亭誉中外。“l『Ii进工程”将的文化特色融入生态堤防工程设计,展示特有的文化,提高了城市的品味。
(4)休闲功能:滨水景观为人们提供r接近自然、感受休闲生活的空间媒介,使人们牛活品质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1 武安水系规则综合说明
1.1 基本情况
1.1.1 武安概况
武安位于河北省南部,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洺河上游。武安市地处山区,是海河子牙河水系的洺河发源地,洺河在武安市境内主要有三条支流,分别是:南洺河、北洺河和马会河。武安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1.1.2 武安市总体规划
宗旨是:区域统筹,城乡协调,合理配置资源。突出市区的中心地位,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节约型城市。
综合考虑城市区位、交通、安全、景观环境、经济、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等因素,确定城市空间拓展方向为“东接、西扩、南延、北拓”。
1.1.3 河流概况
武安市地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洺河上游。武安市地处山区,是海河子牙河水系的洺河发源地,洺河在武安市境内主要有三条支流,分别是:南洺河、北洺河和马会河。
1.2 基本原则及任务
统筹考虑、综合治理的原则;河道治理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原则;新旧结合、远近结合原则;效益原则;技术经济合理、切实可行原则。
本次规划主要是对武安市市区段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加强南洺湖周边的生态修复,加强中心城区周围的群山生态绿化和尾矿生态修复,依托山体,有机组织城市建筑群与自然山体对景,形成通视廊道,体现山城特色。
1.3工程规划
河道现状断面形式为基础,根据不同河段的地形、地势,结合武安市城区建设进行统一规划。
1.4 工程管理
由武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制定防汛调度预案,武安市水利局负责对该段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城市防洪的调度进行节制闸及橡胶坝的启闭。本工程为防洪、灌溉、休闲、旅游等综合利用工程,工程的防洪安全是第一位,保证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是重中之重,工程管理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工程管理、维修、调度等规程、规定,并依法管理、严格执行。
1.5 工程投资匡算及效益分析
本工程的主要效益为防洪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其次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工程实施后,一则提高了河道的行洪标准,减免洪灾损失,二则改善了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沿岸居民的身心健康;三则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的魅力,带动了河道两岸土地增值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武安市的招商引资和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武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工业立市、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建成了以冶金为主导多业并进的工业体系。
2 规划原则及任务
2.1 规划目的
本次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南、北洺河及玉带河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综合效益。
2.2 基本原则
统筹考虑、综合治理的原则;河道治理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原则;新旧结合、远近结合原则;效益原则;技术经济合理、切实可行原则。
2.3 规划任务
对于市区段段河道,在满足防洪的基础上,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美化等方面的需要,丰富断面形式,在适当河段扩大河道断面,增加景观水面,两岸设交通路。
3 工程规划
3.1 河道治理规划
3.1.1 河道水力要素的确定
根据各段流量不同,结合现状已建护坝,在充分利用现有工程的基础上(如维持北洺河铁矿河道治理段的护坝),分段确定河道宽度,然后根据各段设计纵坡,确定设计河底高程。最后采用推求水面线的方法即能量方程法推算各断面水深、流速等水力要素。
3.1.2 水面线推求
河道设计水面线,南、北洺河及玉带河治理段均采用矩形断面,河道经清淤后,根据设计纵坡、断面及设计洪水流量,计算不同断面处的水深。
能量守恒方程式法主要理论依据是伯诺里能量守恒方程式,从下游断面向上游断面逐段推算水位,最终得出整个河段的水面线。
3.1.3 方案比较
本次河道治理工程堤防设计进行了两个方案的比较:
(1)土堤
若采用土堤,则为保证河道断面具有足够的过流能力,断面需加大,土方工程量大,且占地多,而现状洺河河道两侧滩地已大量被厂矿及村庄所开发利用,若重新征地非常困难;再者洺河河道上游段河道主槽摆动频繁,若采用土堤,由于行洪时流速大,水流淘刷堤脚严重,一方面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水土流失,因此不可取。
(2)混凝土堤
土堤较经济,但断面较大,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存在着征地问题。混凝土堤相对来说断面较小,施工较为方便,且施工质量较容易控制,综合考虑,本次方案采用混凝土堤防护,根据各河段设计防洪标准的洪峰流量,河道设计为多种断面,河床均为梯形断面,两侧堤防为混凝土挡土墙。挡墙外侧回填卵石土,分层夯实。
3.1.4 堤防设计
河道治理段河床采用梯形断面,拟建河床防洪墙采用混凝土挡土墙,外侧用砂卵石回填;现状已建浆砌石挡土墙的河段若挡墙质量尚好并且满足设计标准的行洪要求的维持不变。
3.2 河道建筑物规划
新建橡胶坝:规划于玉带河城区段上新建橡胶坝3座,可以使城区段玉带河形成阶梯式生态水面。橡胶坝为枕式橡胶坝,设计坝高4m,坝长50m。
4 工程管理
4.1 管理机构
由武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制定防汛调度预案,武安市水利局负责对该段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城市防洪的调度进行节制闸及橡胶坝的启闭。
4.2 管理办法
本工程为防洪、灌溉、休闲、旅游等综合利用工程,工程的防洪安全是第一位,保证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是重中之重,工程管理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工程管理、维修、调度等规程、规定,并依法管理、严格执行。
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河道堤防的巡查,对闸涵等工程管护,对枢纽建筑物进行维修保养,做好各项工程岁修维护。依法查处向河渠乱排污、破坏水利工程等不法行为,保证工程良好运行。
要加强对沿河单位、群众的宣传报道,使大家充分认识实施这项工程的重要意义,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到工程建设中来,共同把这项利市利民的好事抓实办好。利用广播、电视、民间秧歌等多种形式,教育群众尤其是那些自我行为能力低下的沿岸居民,树立安全意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避免溺水事件发生。
5 工程投资匡算及效益分析
5.1 投资匡算
工程投资匡算以现行的设计标准、规范、定额为依据,并参照已建同类工程投资指标,采用综合单价的形式,进行本次工程规划的投资匡算。
本工程总投资30595万元,其中南洺河6118万元、北洺河11137万元、玉带河13340万元。
5.2 工程效益分析
工程实施后,在防洪安全、生态环境改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的效益。
5.2.1 防洪效益
通过合理的调度,可以对洪水起到一定的削峰调蓄作用。
全段工程实施后将大大提高河道现有防洪标准,减免洪灾损失,可以确保在20年一遇的情况下,河道沿岸村民和武安市县城居民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秩序稳定。
5.2.2 生态效益
武安市地处华北,降水偏少,气候干燥,风沙较多。本工程实施后,将大大增加武安市境内的水面面积和绿化面积,生态效益明显,通过橡胶坝梯阶蓄水,可以在市区内形成生态景观带,增加了生态水面、绿地,结合两岸的景观建设,能起到稀释污水、改善水质、减少灰尘、净化空气的作用,将大大改善城区水林生态环境,有利于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同时,结合城市规划,滨水区域可建成集供水、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亲水景观,营造出秀美的水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味,优化旅游资源配置,进而带动投资环境和县城面貌的改善。
5.2.3 社会效益
工程实施后,一则由于水面的增加、环境的改善,将在城区内形成风景优美的景观水带,使城市品位得以提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吸引外来资金发挥作用;二则通过河道的治理,可以沿河在适当地段增设水上旅游项目,比如在河道纵坡由陡变缓段,水流由急变慢,适合开展漂流项目。
随着城区两岸环境的改善,肯定会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和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催生出拉动城市发展的经济带,让武安市成为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中原风水宝地.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他们对于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建立一个生态型城市也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河道作为城市河流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常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防洪、抗旱、灌溉和运航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许多河道的功能局限在防汛上,忽略了河道的美观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生态统一性。若城市规划人员没有做好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不仅会影响到河道内外生物的多样性和河道系统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如何实现河道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建设现代化的河道生态工程,就成为了城市规划人员面临的难题。
1 河道治理的传统模式
传统和道德治理,往往基于河道基本功能的实现,如抗旱、排涝、防洪等,进行裁弯取直,清淤挖泥,河岸加高,采用硬性材料护坡等,而对于生态功能则考虑较少,其很大程度上以牺牲周边环境为代价,这就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影响了河道内部以及周边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同时,在河道建筑中,往往运用硬性材料,而材料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河流,必然对河水质量产生影响,引发生活用水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再者,河道的传统功能性,以实现实用性为主,在实际治理中往往以人为性变化为基本,而忽视了流势的自然性,出现一些河道被迫改道,浅滩深潭缺失,水流快慢得不到控制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基本的发挥,而且很大程度上有失自然美观性。
2 河道治理生态理念
秉持着生态理念来进行河道治理,会减轻河道治理工程对该地区各个方面的破坏和影响。坚持怎样的生态理念,把河道治理造成的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呢?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地做好河道整治的具体统筹。尊重自然,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 重视水污染的治理
河道施工用水产生的废水要经过有效的处理。可以将废水先排入专门的废水收集池,然后经过污水处理和水质检测再考虑是否回放。严禁工作人员随地丢弃废弃物,机械的清洗可以在施工区以外进行,经常清理施工区周围的卫生以避免影响周边卫生环境。并告知周围地区的人们慎用治理中的水资源。
2.2 有效防止和处理水土流失
严禁在河道两旁大量堆积施工所用石料、土料堆放的施工材料上要用塑料膜等物体进行覆盖,并在材料底部用编织袋等东西压盖,以免降雨时造成大量冲刷。
在废弃土区,要建有专门的防护基础设施,合理挑选弃土场,应该表面平整,周围要设有防护不易冲刷的防护植被。水土保持是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保障河道治理工程作用的有效发挥,在每一次的河道整治工作中都要把水土保持的问题首先考虑在内,切实做好水土保持的设计工作,否则,一旦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将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河道治理工作的进程也会受到阻碍。
2.3 有效处理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施工时可以给机械作业人员配备防噪用具,尽量选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少的机械进行施工作业,柴油等燃料方面也要慎重选择,避免因机械状况不佳而造成一定的噪声污染。在日常作业中要做好机械的维修和保养。在通过施工道路的时候,车辆应该减速行驶,不用喇叭以降低噪声,并尽量在晚上10 点以后作业。同时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在居民生活区周围尤其是晚上尽量不要大声喧哗人为地制造噪音。
2.4 有效处理所在河流生物的生存问题
先了解所在河流的生物种类及其生活习性,做好水生动物的安全保护工作,专门设置活动区域范围,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水生动物因水域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大量迁徙。对于水生植物,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对它们所造成的影响应该尽量进行补救,并合理配置植被。
2.5 对于河道周围居民的健康做好全面的保护措施
搞好施工区的卫生,在施工区经常进行现场消毒,妥善处理废水和生活垃圾;保障现场工作人员良好的生活条件,严格按照安全规定搭建施工人员暂住房屋,制定相关制度,安排专门的卫生工作人员,做好施工区的卫生防疫工作;时常对工作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关心他们的健康和安全,并监督他们严格执行操作章程,做好全面的应急措施;在工地食堂和操作区域配设专门的消毒器具,保证施工人员的清洁用水,饮用水具定期清洗。
2.6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与度
积极宣传生态理念,让人们都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实现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居民们积极配合整治河道工作,减少河道治理所带来的破坏。
2.7 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以保证生态治理工作带来的持续性效果
在河道整治的过程中,要协调统一各个方面,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将生态理念用于治理河道的工程建设中,这不仅可有效恢复河道本身的防洪排涝功能,同时对于改善河流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人文生活环境也有较大的帮助。
3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措施
河道生态治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走向,其不仅面向河道基本功能的实现,而且越来越突出人与自然、水与动植物、人与水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以求实现河道回归自然,河道文化以及生态河道的目标。
3.1 河道形态尊自然
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采用裁弯取直的方式,这不仅改变了河道的天然走向,而且严重破坏了动植物生存的空间,在现代河道治理中,要进行河道形态恢复,采取工程措施把曾经裁弯取直的河道进行适度修复,保留一定自然弯曲河道,恢复河流低水槽,以不同的弯曲度、滩岸深度以及流沙控制度,来实现对河水的速度控制,以更好地实现河道的流速自我调节功能,实现河水自我净化,进而实现河流生物多样性发展。
3.2 河道护坡生态化
河岸生态是河流生态的关键,传统的硬性材料建设虽然起到了加固堤坝的作用,但是影响了生物的生存,所以,在河道护坡建设中,要注重选材、护坡以及自然可用资源的合理化使用。
首先,在河道治理中,尽量减少混凝土、浆砌石块等硬质材料的使用,而采用一些新素材,如采用河底淤泥,在现场脱水、固化后将淤泥整袋用于填土或是护岸,同时,将袋口用植物封扎,这不仅减少了硬性物质对水源的污染,而且很大程度上促使植物再生。以卵石填充,充分利用现场产出的混凝土弃渣,这不仅有利于鱼类生存空间,而且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统一。
其次,天然石铺坡,通过天然石砌垒,让石块达到口口吻合状态,这在急流处较为常见,在洪水时间较长的缓流处也可使用,其石块与石块之间讲究天然造成,即为通过水草、水中或是土地泥沙等物质自然填充,不必利用水泥等,这不仅减少了原材料的投入,而且很大程度上为水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天然抛石是最简单的一种河道生态治理方式,这不仅可以有效阻止洪水,而且抛石之间存在缝隙,可以为鱼类以及其他生物提供嬉戏场所,利于生物多样性繁殖。
最后,采用植被护坡。植被不仅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河道与周边环境的生态性过渡。在坡面分层处种植一些根系发达的植物,如柳树、槐树等,以其根系的含水与护土功能来保持河道岸坡的水土。在缓坡或是普通河段多用草坪和低矮植物进行护坡,尤其是对野生草种的使用,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植被的成活率,而且能够很快实现生物环境的适应,这就起到了生物生存环境的保持与优化作用。
3.3 河道断面重实际
河道的断面设计,依据河道实际功能的实现,往往采用复式、矩形、双层以及梯形等形式,其选择必须根据河道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河道功能的适应性。
首先,复式断面的选择。复式断面的主要性能在于行洪、排涝,在一些山溪河流中,枯水期流量少,水流主要在主河道,而洪水期流量大,允许出现洪水漫滩,洪水位低,一般不用建设高达防洪堤,而在枯水期时,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进行河道功能开发,如在地势低而且地面宽阔的滩地,可以开发大型运动场,如足球场,而在相对较窄处,则可以修建一些辅道路,小型休憩场所等,这就使得河道空间利用率提升,不仅满足了河道基本功能的发挥,而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河道经济功能实现。
其次,矩形断面的选择,一般用于人口较为密集地区,其占地面积小,通常在原河道的基础上进行挖深,在城市河道中被广泛采用,这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其基本功能,而且起到了点缀城市环境的作用。
再者,双层河道的选择,一般来说,双层河道上层是明河,下层是暗河,这较长运用于城镇区域内河治理,这就使得河流呈现出暗河排涝、泄洪,明河休闲、娱乐的双层特征,有效实现了河道的实用性与经济型的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水、人与自然的距离。
3.4 河道景观天然化
景观河道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不仅在于在河道形态、护坡实现上关注河道的景观与自然相统一,而且在河道治理的周边环境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设计上也遵循人造天然的规律,这就要求在因地制宜,在城市河道条件具备处,设置景观水面,在河道内部进行水草种植,在河岸边缘,在不影响正常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适当采用灌乔木以及设置相应的人文性休闲娱乐场所等,以实现河道景观天然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生态治理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据各地河道的地理要素以及河道实际功能的发挥进行适量选择河道治理方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治理过程中的首要位置,并注重河道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的发挥,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