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6 15:45: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篇1

我国艺术设计起步比较晚,呈现年轻化状态。长时间以来,西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影响着国内的艺术设计,给国内的艺术设计者们造成了深深的影响。因此,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很多设计师们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未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因此,盲目地模仿西方文化形式导致国内艺术设计比较肤浅,缺少浓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只能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创新。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思维形式国内传统文化的主要思维特点包括循环性、辩证性和统一性,传统文化比较关注物质内部的统一,比较重视对物质的归纳与总结。所以,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上进行掌握,不能只关注事物的片面性,在追逐层次美的同时还要保持内部的相互协调,只有这样的艺术设计思维,才能确保艺术设计作品的欣赏性和艺术性。

(二)使用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艺术设计里面的文化底蕴要通过传统文化符号来进行展示。传统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比喻性。传统文化经受过历史的考验,充满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换句话说,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艺术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可以使现代生活更加的雅致。

(三)融合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陈设艺术是东方文明的耀眼明星,它包含着庄重大气的气质、轻松自然的神韵以及超于世俗的境遇等品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质是人性化设计的主要内容,艺术设计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不能照搬照抄;既要继承又要发扬光大,传统陈设艺术对现代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艺术设计与书画艺术相融合中国绘画艺术丰富多彩,风格多种多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比较鲜明的笔墨韵味,绘画艺术是表达情感的根基。在我国一些传统地方产品的设计中,经常采用国画绘画形式作为画面,这样能够有效地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增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使设计作品更富有表现力。民间绘画艺术的壁画、年画、剪纸、版画等形式,均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浓烈的东方艺术美感与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艺术的剪纸艺术,它代表着民俗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民间美术艺术的形式美;民间剪纸艺术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欢,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造型、鲜亮的色彩、吉祥的寓意以及浓厚的文化内涵。民间剪纸艺术在地域上的不同主要是受民族文化差异和时代不同的影响,所有的艺术形态都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食品包装上大量使用了这样的艺术形式。比如,经常看到的马宋饼,它的包装就使用了廊坊地区流传已久的年画设计元素,这不仅提升了商品的文化底蕴,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视觉享受。

(五)体现与表达传统图案因素中国经常使用传统图案,因为它们是民俗、民族和民间文化的千年累积,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同时灵活多样、内涵比较深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图案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它们代表着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背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

(六)体现人的现代情节艺术设计里经常会使用到的装饰方式就是传统图案,比如藻井纹、云纹、砖画纹以及铜器纹等;传统艺术设计里还会使用到民间的美术艺术,比如剪纸、皮影以及织染等。对传统图案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取其精髓进行再次重组,将其使用到图形设计面,让传统图案和现代设计真正地实现有机融合,象征性地对画面进行处理,构成与众不同的艺术设计特点。代表着时代的特点,体现着人的现代情节,让观看者在情感上有所共鸣,使其展现最佳的艺术魅力,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使民族特点展现得更加突出,使艺术效果更加的明显。

篇2

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执起传统文化之手,与子共生,流行文化才具有扎实的根基和深厚的底蕴。流行文化是以追求感官的享受和刺激为主要特征的,当它与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相背离时,它只能带来思想的浮躁与浅薄,沦为“快餐文化”,只能流行一时、昙花一现。譬如市面上一些改编的刊物和影视作品,其内容竟是贾宝玉与众姐妹进行多角恋,唐僧与众妖女谈情说爱,庸俗得不堪入目。还有某些包装华丽内容空洞的书,同样是缺乏价值的。

流行文化只有与经典和传统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大餐上的主菜,而不是甜品和开胃酒。

执起传统文化之手,与子共生,只有这样,流行文化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成为明日的经典。在这方面,韩剧的兴起给了我们极好的启示。近些年来,荧屏“韩风”越刮越猛,主要原因之一是韩剧中普遍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仁、义、礼、谦等传统品性的弘扬,而这些正是一些国产剧所缺乏的。如热播剧《大长今》,就处处有传统文化的身影。

传统文化不可抛,忘本是没有前途的。只有执起传统文化之手,流行文化才具备长久的生命力,真正促进民族和个人的发展。当网络的发展一日千里,传统文化也能借此契机再次流行;当手机成为最平常的通讯工具,言简意赅的“红段子”也能随之成为时尚;当学者的课堂从校园搬到屏幕,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论语》《庄子》《史记》等经典著作的再次火热;当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并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效果,我们不能不被传统音乐的美妙所吸引......

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消费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这也导致我国人们的消费观念与追求与以往有所不同。通过在包装设计中充分融入水墨元素有助于贴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实现产品畅销,让企业借助包装设计的途径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为设计者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一、水墨艺术的主要特征

水墨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然。从我国以往的水墨山水画中不难看出,许多创作题材皆源于自然且重点体现的是大自然中的意境韵味,从而导致创作者往往依靠天性肆意挥洒,促使水墨相互交融;

(二)空灵。在水墨艺术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出创作者一般会利用虚实交替的方式渲染空灵气氛,从而表现出创作者想要传递的精神情感;

(三)黑白。我们在水墨画中一般只能看到黑白两种颜色,水墨画通常会借助水墨深浅、淡浓等方法体现艺术美感;

(四)简洁。水墨艺术会以简洁的创作形式描绘出创作者饱满的艺术情感,并借助娴熟的绘画技巧充分地展现作品内容。

二、水墨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融入方式

(一)突出包装造型装饰效果在包装设计中往往利用水墨相融的特性突出产品造型装饰效果。在水墨元素的运用中一般所采用的是以墨代色的方法,不难看出,以往水墨艺术作品中会存在不同浓淡及干湿状态的绘画特点,从而体现出作品本身的节奏韵律。以“剑南春”剑南老窖包装设计为例,在其包装设计方面,借助艺术形式描绘了古迹的天气背景,从而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与其国酒的身份相匹配,并且在装饰方面增加了些许国风元素,促使产品更加畅销。而在它旗下生产的“谷小酒”整体包装所采用的是白色背景,运用水墨元素的渲染风格将包装划分为三个部分,并将白色字体的名称映衬在这水墨艺术之中,由此在造型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立体感,从而为产品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二)展现包装设计水墨肌理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合理运用水墨元素不但能提升产品档次,而且还能从视觉上为消费者带来较大冲击力。所以,包装设计者需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利用水墨肌理体现个性化设计形式。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设计者在运用水墨元素时,需要结合产品的实际性能及科学技术展现水墨肌理,从而增强产品包装效果。以茶叶品牌包装的设计为例,需要重点体现出它的环保性,故而在运用水墨元素设计产品包装时,需要从运笔及线条描绘中展示出茶树生产的自然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借助计算机系统适当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此在包装方面体现出我国的民族特色文化精髓,从而促使茶叶包装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茶韵氛围,让消费者从外观上就产生强烈的购买欲[1]。

(三)增加产品包装附加价值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的推广需要充分结合包装设计特点,以此增加产品包装优势,而运用水墨元素可让产品包装体现出一种文化传承的附加价值,既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实用价值的需求,又能从外观上为其带来较为舒适且易于引人深思的包装样式。如“大红袍”茶叶包装设计中有一款为“水墨茶壶”,它是借助水墨设计原理运用深浅不一的描绘方式展现出饮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当消费者一眼望去看到热气腾腾的茶香从茶壶中飘出来时,似乎可以感受到由喝茶展现出的一种淡然的人生态度,由此让产品的附加价值从包装设计中得到有效展现,从而为产品增添了别样的韵味[2]。

篇4

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民间艺术,加深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很多教师把民间剪纸艺术引入美术课堂教学,理论结合实践,进行民间剪纸教学活动。一方面满足学生对学习民间美术的需求,另一方面符合美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一、民间剪纸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策略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剪纸的艺术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剪纸产生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剪纸的积极性,从而为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美术教师要先为学生创造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2.搜集整理剪纸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开展剪纸教学活动前,老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四组。一组搜集图片资料,一组搜集文字资料,一组搜集剪纸实物,剩下的一组搜集影视资料。在搜集剪纸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剪纸艺术有大致的了解,同时可以通过搜集资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外,美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展示搜集来的剪纸资料成果,并说出自己对剪纸艺术的认识。让学生在展示资料成果的过程中,对剪纸的概念、历史、流派和一些剪纸技法有所了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当然,在剪纸教学实践活动中,老师可以把自己的剪纸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然后向学生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剪纸的艺术风格、剪纸的历史发展概况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对剪纸艺术进行欣赏。

4.利用视频教学播放地域风光片,激发学生学习剪纸艺术的“视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具有地域特色的影像,不但可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剪纸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促进学生对不同风格剪纸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进行陕北剪纸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陕北的风光片,让学生了解陕北的地域风光、民风民俗,从而加深学生对陕北剪纸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剪纸创作能力。

二、剪纸的技法的掌握练习过程

1.教师剪纸技法演示,学生感受剪纸艺术。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剪纸演示,把剪纸的构思、要领和技法向学生进行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初学剪纸的阶段,进行剪纸符号的演示,用月牙、柳叶、花瓣等简单的剪纸符号向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熟悉这些基本的剪纸符号。其次,教师要进行折纸演示,在折叠好的纸面上画稿,然后按照画好的线条剪去不需要的部分。当然,老师也可以向学生演示一些简单的剪纸样式,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2.进行剪纸技法练习,提高学生剪纸水平。

学生在进行剪纸技法练习时,要先进行临摹,再开始剪纸练习。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剪纸符号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剪纸符号的方法,在加强剪纸符号练习的同时,让学生与剪纸作品相联系,加深学生对剪纸符号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加强对剪纸画面的组合练习。剪纸的画面组合是剪纸的关键环节,在练习剪纸构图时要摈弃常规的透视方法,运用剪纸特有的表现方法进行构图。在组合剪纸画面时,要善于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舍去次要的部分,把画面组合的自然之美表现出来。

三、剪纸作品的创作实施过程

1.重视剪纸作品的艺术创作,完美展示作品的艺术构思。

在创作构思剪纸作品的阶段,学生要通过现实生活去发现有艺术提炼价值的东西,找到要表达的创作对象,然后对这些原始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另外,老师在学生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加以指导,使学生掌握一些艺术创作的基本技巧。

2.了解剪纸处理技巧,提高剪纸创作水平。

剪纸技巧是学生成功创作剪纸作品的关键,因而老师在这个阶段要重视学生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在剪纸技法的处理问题上,先确定一个创作设计方案,鼓励学生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创作出符合主题的有趣味性和装饰性作品。

学生如果遇到一些剪纸技法上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进行请教。比如,在进行剪纸作品《觅食》创作的过程中,不知道要如何突出作品的主要特征部分,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柳叶和月牙符号展示公鸡羽毛的层次感,利用富有美感和装饰性的剪纸符号凸显作品的主要特征。

剪纸艺术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美术课堂中开展民间剪纸实践活动,不但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剪纸艺术的魅力,还能有效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遐.民间剪纸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管理[D].苏州大学,2014.

篇5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简约之美及其特征性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的各种文物物,均证明了我国古代在设计艺术方面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范例,令世人惊叹。无论是在诗歌、书画、等方面,崇尚返璞归真的风尚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少则得,多则惑”,归真返朴,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又如墨子等古人尚俭、节用,以及重设计功能反对无谓装饰,以追求“器完而不饰”为评判标准的“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情趣。这些思想和主张无疑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有异曲同工之理。我国的山水画特别重视疏朗和留白,有人甚至认为一幅画的好坏之处全在于留白。留白并不是虚无,正是画面的大片留白之处赋予了书画以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正所谓“无画处皆成妙景”。

我国的古典园林在建造上的主旨是要“相地适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建筑上最能体现简约思想的要数我国的桥梁设计。如建造于隋朝时期的赵州桥以它独有的单跨式拱型样式,体现了其设计的质朴与简约。在室内陈设设计中,最能体现古代简约思想,做到型简而质美,当数明式家具的设计。明式家具把材料选择,工艺制作,使用功能,审美习惯等特点结合起来,达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在构造上不仅讲求外观素雅简朴,而且在使用功能上充分符合现代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总之,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主要遵从的法则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形式和美学思想上有一个总的特征一一-兼容并蓄,广采博收。

二、现代简约主义与简约性设计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自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简约主义发展至今,虽然在造型上做到没有任何装饰、减少到几乎无以复加,但是很注意简单的几何造型的典雅,因此达到简单但是丰富的效果。进人二十一世纪,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性设计等思想的发展,简约主义又一次进人了大众的视野。

简约不是“单纯简化”,而是设计者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前卫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现代简约主义风格在人文、美学、风俗及行为科学、环境学理论等方面在设计上已有所体现,即在设计上体现人性的需求,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不断扩大和延伸设计的内涵,使人们在获得使用舒适的同时,还要获得简洁、便利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放松。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更是融人了“绿色设计”的理念,这也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今天的简约主义设计更强调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整个设计中也更趋向于人性化。

三、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所体现的简约之美

设计本身就是符号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符号运用得是否合理与准确,是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设计者成功地挑选、组合、转换、再生这些元素,汇集成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符号,使之成为自身与大众共同认可的符号,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这一设计思维过程才是圆满的。

篇6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对陶瓷进行定义。陶瓷包括了三种器具,分别是陶器、瓷器以及炻器,陶器是这三者的总称,这是从传统的角度对陶瓷进行解释。此外,我们还能按照陶瓷的实际运用对它进行分类,按照这种分类标准陶瓷可分为日用和陈设两类陶瓷。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日用和陈设这两类陶瓷。从陶瓷这一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陶瓷是陶和瓷的合称,但陶瓷并不是将陶和瓷简单的叠加而已。本文将重点探讨陶和瓷分类,两者的区别、种类、成分以及特征等,以便读者对陶和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陶瓷文化的概念

陶瓷的存在形式以及它与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决定了陶瓷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陶瓷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陶瓷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同样,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陶瓷。因此,我们在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时候经常会研究陶瓷。了解和分析中国美术史我们可以发现陶瓷不仅纪录了绘画和雕塑的发展历程,甚至还纪录了那些与陶瓷没有之间关系的艺术的发展历程,例如音乐和舞蹈,陶埙、瓷箫、舞乐陶俑等陶器真实纪录了我国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历程,这足以看出陶瓷所涉及的文化领域十分广泛,它在我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陶瓷的制作材料决定了陶瓷的坚固耐久性,因此陶瓷能够被长久地保留下来,因而陶瓷所纪录的文化历程也能够被长久地传承下来,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陶瓷了解历史,这是陶瓷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陶瓷中包含了人们的智慧,它是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作出来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结合。有许多的专家和学者对陶瓷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将陶瓷所包含的内涵挖掘出来。同时,那些专家和学者还对陶瓷进行了美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笔者曾经在闲暇时间阅览过《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以及《手艺的思想》两本书,这两本书均涉及到了陶瓷的文化研究、美学研究以及历史研究,观点颇具新意,值得一览。

二、陶瓷文化的特征

上述文章对陶瓷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和解释,我们可以从定义和解释中归纳总结出陶瓷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陶瓷的本质语汇是这样解释陶瓷这一概念的,泥经过制作和火烧之后便形成了陶瓷,我们在对陶瓷文化这一概念进行定义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一关键点。用泥制作,说明陶瓷在制作时主要使用的是泥这种材料,也点明了陶瓷的成型方式以及它的成型过程。用火烧,这是陶瓷所独有的特征,朱琰在他的《陶说》一文中也谈到了这一点,它说陶瓷和其它器具不同,是火烧后才进行装饰的。

二是陶瓷兼具审美和实用两大特性。陶瓷是工艺美术的一种,一般公益美术品所具备的特性陶瓷也具备,此外陶瓷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陶瓷,陶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陶瓷具有实用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两大特性是将陶瓷局限于工艺美术这个层面上所总结得出的,陶工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型,因此本文在这里不做论述。

三是陶瓷的制作不仅使用了科学技术,还和造型艺术密不可分,这是陶瓷所独有的。只有将科学技术和造型艺术完美结合起来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陶瓷。因此,在制作陶瓷的时候,不仅要运用好科学技术,还要充分考虑到造型艺术,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

四是陶瓷文化具有民族和区域两大特征,因此,我们在对陶瓷文化进行探讨的时候,要考虑到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水、土等要素,还包括了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此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到人的行为以及人的情感、心理等因素,当然,民族和区域这两个要素也是我们探讨陶瓷文化时必须考虑的。这些因素都会对陶瓷文化产生影响,因而我们在探讨陶瓷文化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唯有如此 ,探讨陶瓷文化所获得的结论才会更加合理和准确。

五是陶瓷文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陶瓷文化具有文化传统特征。要想正确理解陶瓷文化,就必须区分好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传统,陶瓷文化与这两者都存在着关联。

三、结语

陶瓷文化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我们只有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角度出发,才能正确理解陶瓷文化。历年来,我们对陶瓷文化的理解都比较片面,上述理解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这有利于文化的弘扬以及传承。

参考文献:

[1]刘均建,李兴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路径――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1(01).

篇7

关键词:凤翔 彩绘泥塑 中国画 姻缘

中图分类号:J30-05 文献标识码:A

风翔彩绘泥塑是至今我国保存最古老、最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盛行于陕西省西府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

凤翔,夏称雍州,西周故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先秦的发祥地,也是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这里有着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风翔彩绘泥塑是其中代表之一。据考证,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大约有3000多年。如今,凤翔泥塑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用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也是儿童的主要玩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2008年6月,笔者专门对凤翔彩绘泥塑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联系中国画的理论,我发现凤翔彩绘泥塑和中国画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造型观念上有许多相同之处,许多传统中国画的理法都体现在这种泥塑上,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学习中国画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 凤翔民间泥塑和中国画的姻缘关系

1 造型上的共同特点:概括、夸张、拟人化、添加

(1)“概括夸张”是凤翔泥塑和中国画造型的第一共同之处

凤翔泥塑造型的首要特征是:粗犷夸张、简练概括、浑圆古朴、有大汉之风,在造型上汲取和保留了汉代石刻和陶俑的造型特点。试想在中国画中,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山人的大写意及花鸟又何尝不是极具夸张和概括呢?齐白石的花鸟本身就是吸收了民间艺术的营养,他在题画中写到:“作画妙在似与不似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就是强调画家在刻画物象时,要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夸张。中国画遵循的造型规则就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凤翔泥塑正是遵循了这一造型法则。

(2)“拟人化”是凤翔泥塑和中国画造型的第二共同之处

凤翔泥塑的另一个造型特点是拟人化。为了适合儿童玩耍,凤翔泥塑在造型上进行了极富童趣的处理,其造型鲜活生动。眼睛大而传神,有点像儿童动画的造型,因此凤翔泥塑又称“耍货”、“泥玩”。十二生肖“泥玩”摆在一起就像12个淘气而又活波可爱的小孩,被他们的父母(老艺人)打扮得花姿招展。以猴子为例,其神态机灵顽皮,手和尾巴处理得十分巧妙,造型浑圆而整体,眼圈是倒置的红寿桃,对比醒目而寓意深刻。再如泥老虎,则更像一个勇敢健壮的男孩,浑厚、朴实。还有淳朴憨厚的卧牛、憨态可掬的小猪、仰天长鸣的花公鸡……

对中国写意画来说,拟人化表现是一个重要特点。在山水画中,山水画的风格就是人的个性,当代画家石鲁说:“山水画就是人物画”。看到雄伟的大山,画家想到那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人;看到行云流水,画家想到那是柔情多姿的女人;看到一组杂树,画家想到那是一群互相交谈、神采飞扬的人,顾盼呼应,老幼相携;看到大石头中有小石头,画家认为那是“如母抱子”,大石头周围堆满小石头,画家认为那是“如老携幼”;看到青松,画家看到那是威武不屈的英雄;看到河边随风飘动的柳树,画家看到那是在河边洗发的美丽女子……。可见,把自然物象拟人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3)“添加”是凤翔泥塑和中国画造型的第三共同之处

凤翔泥塑另一个造型特点是“添加”。凤翔泥塑许多造型观念可以上溯到西周的青铜器,青铜器是在塑像的基础上“添加”雕刻装饰纹样以求美观,凤翔泥塑也是在泥塑的基础之上“添加”一些装饰纹样和彩绘,并在主体物上“添加”一些小饰件泥塑,这是凤翔泥塑的主要特点,也是我们民族雕塑的一个重要特征,与西方雕塑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小饰件泥塑,如各种花样和蝴蝶,用小弹簧接在主体泥塑上,有动感,就像给小姑娘带上头饰,又如给小男孩颈上挂上铃铛一样,生动而活泼。在泥塑上“添加”彩绘就像给他(她)们穿上小花袄,用色大方朴素,有原始意味。彩绘的装饰纹样多以牡丹、钱贯、五毒为主,表达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凤翔泥塑的这种“添加”造型手法,不以写实为目的,主观性非常强烈,借以表达作者主观的愿望,反映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添加”这种民族特有的造型方式不仅表现在“泥玩”上,反映在中国画上更是如此,画家在表现对象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总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物象去表现,给对象“添加”上主观的东西,使得作品更完美,理想。

在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中,为了表现武将的凶猛,人物在夸张变形的基础上,面部牙齿上“添加”獠牙,耳朵上“添加”耳环,耳朵背后“添加”竖立的狮毛,更有甚者“添加”头和手使人变成三头六臂,还有龙王、十二宫神、众星宿的面相,都是在人物的面相基础上“添加”动物的头型特点变形而成。

在中国花鸟画创作中,青松添加上雄鹰名曰凌云,梅花添加上喜鹊名曰喜上眉(梅)梢,灵猴添加上仙桃名曰献寿图;龙和风添加在一起名曰龙凤呈祥……。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不同画家总是在客观自然美的基础上“添加”各自一些主观的审美内容,即“胸中的山水”。这就出现了表现同一个地方,不同时代的画家、不同情感的画家创作出的作品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样是画黄山,活跃于清初画的坛、有着家仇国恨的渐江和石涛却是表现出“不同心情”的黄山。渐江超然出世,画面“添加”的是冷峻、孤傲的松树;石涛积极入世,其画面“添加”的松树则是充满激情的、生机盎然的。在山水画点景中,画家“添加”上仙鹤、隐士、梅花鹿、神仙等,落款时“添加”上诗词等,都是表达画家主观情感的需要。

(4)“程式化”是凤翔泥塑和中国画第四共同之处

凤翔泥塑在制好素胎的基础上,往往要进行勾线和彩绘。勾线完全采用程式化的处理方法,如动物的眼睛、羽毛、花卉等,将复杂的对象程式化、秩序化,这些表现方法也同样体现在中国画中。

程式化表现是中国画一个重要的方法,在传统人物画中,人物面部表现基本都有一套程式化的方法。如戏剧脸谱,不同的人物面相不同。表现武将的是剑眉、鹰眼、豹眼、鹰鼻、垂耳,表现玉女的是柳眉、凤眼、樱桃小口。在人物线描上有线描十八法,如兰叶描、游丝描、铁线描、乱柴描等。

在山水画中,树杆完露,树叶采用夹叶或点叶技法进行程式化的处理,如点、鼠足点、大混点等;水采用鱼纹网状做程式化处理;各种复杂地貌特点归纳为程式化的皴法,如披麻皴、折带皴、荷叶皴、雨点皴、斧劈皴等……;齐白石的花鸟中大多数程式化技法来自民间艺术,其程式化技法和凤翔泥塑表现技法有着惊人的相似。

2 传统文化观念的一致性

(1)凤翔泥塑和中国画同根同源,它们共同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这里所谓“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2000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凤翔泥塑中,最感人的就数12生肖,老艺人把他们浓厚淳朴的感情倾注于每一件泥塑上,手中做的是生肖,心中想的是可爱的孩子。因此每个生肖彩塑就像天真的小孩,它是感情物化的结晶,这种把动物人性化的表现,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内涵就是: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互谐相处;动物也是有思想和灵魂的,人的情感表现于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反映人的思想情感,借动物来传达人的思想感情。

中国画的最高精神就是体现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画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在人和大自然和睦共处,溶为一体。人的情感无处不在,寄托在万物之中。当画家创作时,要以“物我两忘”的高度境界投入创作,通过作品传达出画家的品味和思想情感,反映出画家的性格、审美趣味及文化修养。

(2)“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在凤翔泥塑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挂虎,老艺人在造型时舍去了虎身,仅以虎头代替老虎,这种以局部主要特征代表整体的表现方法,就是中国画“以小见大”的观念。

在中国画中,抓住树叶的特征做程式化的处理,强化其特征。有时一棵树上仅挂几朵花,或几片树叶,通过花或叶的特征表现树的特征,这样既表现了对象的特征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在花鸟画中,折枝的梅花常常不见树干,或以几片竹叶代表竹子,或见燕而知春归,见落叶而知金秋,见大雁南飞而知冬至……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绘画“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

借物传情是凤翔泥塑最典型的表现手法,在白色的素胎上绘有彩色的莲花、石榴、蝴蝶等图案,这些都具有象征寓意的。莲花,寓意连年有余;石榴,寓意多福多子;艾草,寓意去毒辟邪;蝴蝶,寓意多福;牡丹,寓意富贵;贯钱,寓意财源滚滚。以挂蟾为例,背上彩绘有阴阳图案、花及钱贯,还有去毒避邪的蛇、蝎子、蜈蚣、蟾蜍、蜘蛛的五毒,蟾蜍主体周边挂有花、蝴蝶之类的小饰件,这些都密切联系着劳动人民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也同样体现在中国画里。在齐白石的花鸟画中,经常画一些乌龟、仙鹤、青松、寿桃这些表示长寿的体裁,如倒挂蝙蝠就寓意着福到了。……可见凤翔泥塑和中国画文化观念相同,同根同源,只是艺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是凤翔泥塑和中国画共同的表现手法。

二 研究凤翔泥塑和中国画之间关系的重要意义

千百年来,民间艺术总是为一些文人雅士所不屑一顾,称民间艺人是匠人,总认为中国画是雅文化,民间艺术是俗文化。然而事实证明,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方面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那些粗犷、充满激情和泥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是最具有生命力、艺术感染力的,对发展中国画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最有代表性的是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他就是出身民间的艺人,他的画作雅俗共赏,深为人们所喜爱。可见雅俗不在文野间,大俗则大雅。

研究凤翔泥塑和中国画之间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艺术,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像凤翔泥塑这样的民间艺术越来越衰落了,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在一代代年轻人心中渐渐地淡忘了……,许多追求艺术的青年,一开始就接受的是西方的造型观念,特别是艺术学院的招生制度,完全以西方造型为主,把西方的素描和色彩作为造型基础,艺术教育早已背离了张子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向,我们的艺术被“奴化”了。这种导向使传统文化艺术被一代代地抛弃,传统文化原有的氛围也渐渐丧失了,很少有学生能真正搞懂中国画的造型观念是什么,他们的思想完全被“西化”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因此,抢救和挖掘民间艺术刻不容缓,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注:本文系院级科研立项,立项编号:05SXYK241。

参考文献:

[1] 齐白石:《题画》,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篇8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我国的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只有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设计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风采的现代服装,才能推动辉煌灿烂的中国服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时尚的殿堂。只有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时尚服饰中看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服饰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的。民族象征符号特征的风格构成了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蕴藏着极深的历史沉淀与极为神秘的历史传统,研究民族服饰不但要从造型、色彩、工艺入手,更重要的是了解其文化特征内涵。民族文化元素是意识的载体。服装表面上是御寒保暖和装饰身体的工具,而就其形态、内涵来说又是意识的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对他人和社会认同度决定着其是否能独立独行。历史上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在服饰上表现又极为突出的是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他为避免当时的政治迫害,遂醉酒佯狂,放荡不羁,其服饰观直接反映了他当时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的极为反对和叛逆的思想意识。其次,服饰中的内涵精神是无形的元素,也是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人类发展中沉淀下来形成的意识观念。几千年的古代中国文明有着其独特的精神传统,其中儒家提出的是对规范、中庸态度及严谨、秩序的追求;道家提倡的是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都是对中国民族服饰的平面结构形式,装饰风格产生的影响等。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有利于对中国民族元素的提炼,加工,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最终达到创新的风格。

二、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创作之源

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们的创作之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了优秀的哲理,多元传统文化将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我国多元传统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创造观,立足本民族,与国际接轨,力创多元的中国服饰文化,寻找品味本民族文化内涵,用现代的语言,解读其内涵,用现代的手段,表现其内涵,用现代的技术体现其个性。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创作之源。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每个朝代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从服饰的演变中看到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朝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佳韵”、汉代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还是清的“纤巧”,无不体现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无不体现其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其次,我国拥有独特的令世人惊叹的手工传统技艺,如四大名绣,扎染,蜡染,手绘,编织,书法,陶艺,雕刻,绘画等数不胜数。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为服装设计创作提供无限的灵感源泉。应用传统文化,是对传统素材的再认识,再创造,包括文化内涵的改变与表现形式的转换,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设计者必须把激发创造灵感的多元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转化为切身的心灵感受,分析,归纳其元素的主要特征并加以提炼,然后以一种典型的与时代合拍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旗袍,本是满族女子穿着的一种长方形大袍,其造型并未显示女性的性感特征和体现女性的形象美,但经过改进,发展,创新,大家看到今天的旗袍的造型已能充分体现,展示女性人体的曲线美。这就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好说明。

三 挖掘传统服饰文化 创新现代服饰设计

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的关注和青睐,并已成为服装设计师设计灵感来源之一。现代服装设计中借鉴、继承传统,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认识、再创造。我们应该激发创作灵感,在创作灵感的基础上再分析、解构,重组并加以提炼,最后以一种明确的,恰如其分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表现设计。在历届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中,我们就看到了大量既有民族传统服饰特色又强调现代时尚性的优秀作品,如首届金奖获得者吴海燕设计的“鼎盛时代”就是对大唐妇女传统服饰的一次成功的解构与组合。

篇9

(一)传统文化传承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相关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从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H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的观照下学习,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对于古老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使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并取其精华融入到教育过程始终,发挥其巨大作用。打个比方来说,儿子与母亲有着血缘关系,母亲的基因遗传至儿子。因此,了解母亲有助于了解儿子,反过来说,了解儿子也有助于了解母亲。传统文化与美术也是母与子的关系。美术是传统文化之子,则必然存在着传统文化的基因,那么通过对美术的了解也能了解孕育它的传统文化母体。

为了更好地通过美术了解传统文化,也为了更好地通过传统文化了解美术,可以让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传统文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二)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重视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与传统文化有关联的课程逐渐增多,将现在所缺失的传统知识揉合到美术教育中去,让艺术生活化,让文化与教育不再脱节,让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的加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所以,在缺少情感与关怀的信息时代,具备人文关怀特征的传统文化被慢慢记忆起来。学校美术教育在这一时刻肩负重任,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和对于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莫让“遗产”变“遗憾”。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二、让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小学美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面已论及美术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动。所以美术教育必定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探讨与实践。

(一)在欣赏课中渗入传统文化理念

就拿《中国传统色彩印象――中国红》的一节欣赏课举例吧。首先,以图片呈现事实:这些图片包括春节期间的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装饰物上的红色;敦煌壁画中的红色;油画《开国大典》中的红色;剪纸作品、婚庆服饰、影视作品、雕塑作品中的红色;刘翔运动服的红色……,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红色的确是中国人喜欢的颜色,是中国传统民俗中所常见的颜色。其次,教师点明了“红色是令人热血沸腾的颜色,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最喜欢的颜色,它象征着喜庆、热闹,代表着吉祥、如意,更是让每个炎黄子孙骄傲的颜色。”这里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讲明红色的象征意义,比如在五行中是火的颜色,其二是教师对形象后面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发掘,揭示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吉祥如意的追求。接下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红色的运用的方法。如果教师将第二个环节取消,直接由举例进入到介绍传统文化对红色的运用,并继之于进行操作活动,那么这样一节课虽然有中国传统文化之题,却无中国传统文化之实了。

(二)在技法课中渗入传统文化

篇10

伊斯兰文明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它在建筑及其装饰上建立了独特的阿拉伯风格,为世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影响。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传到中国内地以后,伊斯兰风格的艺术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回族艺术文化。随着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在世界各个不同角落的生存和发展中,通过智慧和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全面发展。

正是因为这些时代进步上的变化,如今人们的消费观念除了更加理性、更加重视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的产品,更期待满足其自身的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追求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特色。艺术反映生活,而生活则离不开文化的根,文化是孕育家具的土壤[1]。如何能够从继承和发扬伊斯兰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现代装饰设计注入能量等一系列的研究理论,是穆斯林设计者的必然选择。但目前伊斯兰传统艺术在我国的传承有所缺失,文化元素仅仅体现于伊斯兰风格的传统造型艺术中,忽视了穆斯林在平日生活中文化的传承与应用。

一 中国特色回族纹样的艺术特征

(1)图案题材特征

阿拉伯式的装饰花纹,广义指所有以波状曲线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形象及其美学体系。在回族清真寺及民居的装饰艺术中,吸取并发扬了西洋棕叶卷草纹的曲线风格和萨珊王朝波斯纹样的象征性,以其特有的形象,体现了阿拉伯民族的宗教观念及审美趣味。阿拉伯纹样形态种类繁多,变化丰富,包括几何纹、植物纹、书法艺术纹等。回族审美文化中的装饰艺术,如建筑装饰艺术不仅对建筑物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且也蕴含着回族特有的一些审美意趣。

浓郁、繁密、变化的特点,构成了阿拉伯装饰艺术特殊的艺术语言。借用浓郁的色彩对比、密集的层次变化以及纹样组织编排的不同,来构成变化丰富的艺术效果,其主要特点是兼具形象和抽象,而又以抽象为主。建筑和装饰用品是阿拉伯图案艺术的主要载体,而伊斯兰美学则是阿拉伯图案艺术的理论基础。

(2)色彩特征

人类创造美和欣赏美都是要从形式美开始的[2],形式美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莫过于颜色了,清真寺的色彩中代表存在的为白色一极,非存在的为黑色一极,中间色为绿色和金色。

(3)外观结构特征

阿拉伯建筑因年代和地区不同而形式各异,清真寺本身就是代表伊斯兰文化的特别建筑艺术,在中原地区,寻找完全相同的伊斯兰建筑艺术是很困难的,尽管寺院建筑的风格、布局、装饰等大都出现了变化,但其建筑仍体现或保留着伊斯兰的原则我国中原地区的清真寺几乎都以穹窿来代表,寺顶中央一座通常是圆顶,穆斯林认为它代表先知。清真寺的穹顶象征了宇宙苍穹的浩瀚与人对真主想象的无极与圆满。另外一个新鲜的阿拉伯建筑形式,是用白色的石膏柱制成的,产生一种如画的效果。

(4)图案寓意特征――在阿拉伯文字中,一个选取的阿拉伯书法纹样就是代表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寓意。

二 目前中国特色回族装饰纹样存在的问题

用现代设计的观点来看中国特色回族装饰纹样的设计,之所以没有广泛的传播开来,主要的缺陷有。

(1)缺乏系统化的设计理论体系

政治上,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朝廷对于民族政策的限制,穆斯林面对残酷的政治现实情况,在保持自己的和风俗的前提下,不得不逐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与儒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回族文化。[3]从总结的回族纹样的艺术特征来看,对于回族纹样的阐述也大都使用口述或者图片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没有系统的素材体系,不便于设计知识的传播和积累所需要的典籍。使得穆斯林在生活环境中得以耳濡目染,从而伊斯兰文化在生活中也能得到很好的传承。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设计材料等都相对单一,雕刻、印刷等这些复杂的工序都难以适应当代快时代的节奏,与现代的简约风格背道而驰,难以被大众家庭所接纳。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装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装饰艺术的发展。

(2)设计思想保守,设计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回族是由国内外信奉伊斯兰教的族裔在中国大地上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和融合多种民族文化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由于历史变革、社会经济状况、政府支持等状况,我国回族文化是不一而论的。从文化环境、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等来讲,文化理念都是遵从中国传统文化,重共性,求稳定。正是因为这些历史变故,出现现在所呈现于世的回族文化。明清时期,朝廷对于民族政策的限制,穆斯林面对残酷的政治现实情况,为了寻找生活的出口,伊斯兰文化必须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迎合各种时代统治者的愿望意志,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进行文化的传播[4]。伊斯兰教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是一个缓慢、渐进过程。为实现该过程,客观上要求它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以适应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

三 对于中国特色回族装饰纹样的现代化研究的思路

以现代设计为参考依据,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根据现代人的消费理念和审美观念,掌控市场的流行趋势,使得回族纹饰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确保其生命力[5]。回族装饰纹样的研究包含理论研究、技术研究等,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

(1)倡导简约的设计风格

简约并不简单,回族装饰艺术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思想提炼出精华,并与现代社会发展状况相联系,立足于市场,走向国际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回族文化装饰艺术。

(2)装饰元素符号化

从伊斯兰建筑及装饰文化中提取其造型元素,并且加以抽象和简化,并且运用构成的方法进行重组,使其设计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便于人们的接受。打破原有的宗教色彩规律,不仅仅是黑色、白色、绿的选用,降低宗教给人们带来的庄严感。

(3)材料多元化

不再单纯的依附于砖雕和木雕等笨重的材料,选用现代材料更便捷,比如改良木材、新型木材、有机玻璃等材料的运用。中为西用,古为中用,新时代需要新的文化形式,不仅仅国内需要,国际也需要。不管加强中国特色回族装饰文化的发展,不仅使得回族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还是得中国文化不断多元化方向发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回族装饰纹样将在中国文化中寻找适合的元素,使得平衡发展,不断创造新的佳绩。

参考文献

[1] 蒋绿荷.家具与民族文化之研究[J].专论与综述.2002,06-0016-04.

[2] 王一川.美学与美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17页.

篇11

韩国人十分注重对儒家文化的教育推广,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即使是外表看上去新潮前卫的年轻人,也很讲究长幼尊卑,对孔子更是推崇倍至。每年二月和八月初一,祭祀孔子的大型活动都会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不仅如此,韩国民俗文化也非常兴盛,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令人目不暇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是韩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每逢盛大节日,人们穿上韩服,到处张灯结彩,举国欢庆,’很有节日的气氛。

韩国的流行文化一直走在东亚各国的前头,其穿衣打扮一直引领风潮。但是,传统的韩服并没有被淘汰。每天在韩国的大街上地铁里都可以看到身穿韩服的人群,更不用说逢年过节或是什么重大场合。这也许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足以反映一个民族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文化的一种高度的自豪感。

英国也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英国的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主要特征是古典主义与绅士遗风。英国人相当注重历史人文的积淀与古典文化的熏陶,尊重传统,弘扬宗教文化,形成,全国保留相当多的教堂、古迹、传统文物及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从绅士遗风而言,强调培养贵族,传播绅士文化,使英国人的含蓄、内敛、从容、平和、守信、礼貌、公正等特征得以充分显现。

受英国古典主义与绅士遗风的影响,英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注重宗教的熏陶与绅士风格的延承,并且在学校教育中将“绅士”的内涵确定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观念,即理解与宽容、平等与关爱、对人的尊重、公正与合理,诚实与守信。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处理好自身与他人、社会、乃至自然的关系。

篇12

随着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以及英语文化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以西方价值观为代表的英语文化大量流入我国,并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理念。一些青年学生知道莎士比亚的戏剧,而不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他们盲目追求“圣诞节”和“情人节”以及西方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崇尚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语言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语言中包含了很多文化特征,当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文化上的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讲,外语教育也是外国文化教育。外语教学中外国文化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但是要避免学习者对外国文化产生的依附,避免文化侵略和民族文化走向淡化,防止学习外语抛弃母语或者丑化母语、盲目崇洋现象的发生,就必须重视民族文化教育问题,在外语教学中系统地引入或融入中国文化。

外语教育应肩负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汲取合理的思想内核融入外语教学,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外语教育要以文化安全的警觉对待世界文化。一些西方大国奉行文化霸权主义,千方百计地推行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加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进而开辟“思想战场”,用“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去占领世界、统治世界。弘扬中华文化,既要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又要抗拒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确保自己国家文化不被侵犯。因此,要确保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使外语学习者在文化交流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抵制西方腐朽没落文化的侵蚀,让外语教育真正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本民族文化教育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青年学生是外语学习的主体,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又缺少必要的鉴别能力。因此对外语以及外国文化的学习必须以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为基础,以它“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工具,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对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更深入的了解”。在当今多元文化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迷失中国文化教育的方向,更不能忽视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母语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教育中任何忽视和削弱母语文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和他们的国家概念、价值体系、思想行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避免学习者盲目地、不加分析地接受外国文化的行为规范、道德观、价值观等,而保持本民族文化特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外语教育要主动自觉肩负起在国际交往中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力度,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编、教师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研究等不同的角度都来关注中国文化教育,使外语教育与中国文化教育完美结合,真正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目标。

(作者单位:河南省委党校科文部)

篇13

关键词:传统文化 继承 发展 服装设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我国的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出色运用,向国内专注于服装设计的人们提出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如何选择、如何继承、如何与服装设计相结合,要既不失传统、又能符合现代生活品味,这是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话题。

一、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我国的历史悠久,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每个时代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各地方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宗教文化。剪纸、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众多设计师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服装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服装的技术、服饰审美趋向等发展变化。古希腊风格、古埃及风格、巴洛克、洛可可风格,这些在现代服装大师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我们看到的服装设计作品中更多的是差异:而这种在服装作品中的差异,往往成为服装作品的生命力。服装艺术设计,归根结底是通过艺术、思想和科学共同合成的。一个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的服装设计人员,就不叮能有什么优秀的创意作品:

我是从事教学作的,我认为往教学过程中应该计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思想,特别是要领会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以及意境美、形式美。这些都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学生,明天的服装设计师的未来创作活动,打下坚定的创造基础。认真研究、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悠久而又丰厚的文化知识宝库,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吸收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精华,对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来说大有益处。通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使学生的视野拓宽了,设计构思更丰富了,审美观念也提高了,对民族文化有了良好的认知,才能创造出源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时尚服饰作品,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本民族的独特风格、风土人情及人文情怀,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带有中国韵味的服装,也能让世人更好的去了解围。

二、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们的创作之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五千年的义化沉淀了很多优秀哲人的思想,留下了很多深刻的思想,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考形式: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众多的表现形式,很多元素可以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诠释,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以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多元传统文化将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不管承认与否,我国传统多元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创作观

当我们追溯传统文化的渊源,民族服饰的特色,去解释当前的服饰现象和当代的服饰风格时,可以看到,现代服饰并不是所处时代仅有的和自发的创造,而是历史进化的产物、传统文化的延伸一服饰没计的艺术表现力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支撑,没有文化积淀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浅薄的。因此,传统文化至善、至真、至美的文化内涵,是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灵魂文化,传统文化深厚的艺术美感,是现代服饰设计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源泉:

在民族化设计巾所表现的不应只是表面文章,这样做必然要受到工业化生产和审美观念的制约。民族化存各时代所共有的超时代性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继承传统不是复古,而是继承前人的艺术创新精神,继承传统的正确态度是不断地丰富它,不断地推陈出新,使传统与现代融合,从而创造出有个性的新风格服装在学习借鉴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不能简单地模仿某一个民族传统的服饰,照搬图案或修改传统的款式使之成为具有民族性的服装,而是应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民族性的灵魂和精神。时代改变了,服装设计的语言也要与时俱时。服装设计必须立足于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和穿着习惯,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敏锐地捕捉时尚热点。并将其巧妙地揉入自己的设计风格中,服装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款式照搬,而应体现为人们对时尚生活方式的理解,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

三、在继承中发展中华文化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服装设计中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在服装设计表现手法上适当运朋当代服饰设计艺术新设汁理念与设计手法,通过现代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将服装的造型、色彩、面料与现代时尚潮流完美结合,来诠释民族性的服装设计,也就是说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继承、改良、发展并赋予它新的形式、新的变化,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服装风格,所以深刻了解巾华民族这个千年古老文明国度的深厚传统文化艺术底蕴,并将它与现代意识巧妙结合,是我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的,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都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在传统文化上进行改良

创立中周风格的服装,不是一味钻研民族服饰,而弃世界流行大趋势于不颐,我们知道,任何民族的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交织着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如今全球化风潮扑面而来时,创造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服装,应该是在世界性、时代性这个前提下,立足于中国风格,即“世界之精神,中国之本质”。中西服装文化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二者并不是格格不入,相反进行一定的吸收和借鉴能够增强服装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