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化经济体质

现代化经济体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6 15:45: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现代化经济体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化经济体质

篇1

在国家的积极号召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的一轮水利工程大建设,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整套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这个初级系统既可以满足防洪和防涝的需要,又可以满足我国农作物生产的需要。所以近一个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所以说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是我们工作的当务之急。我国现在正处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过程中,水利经济管理也应该向市场经济过渡,然而现在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还是偏向于公益事业型的管理,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的转型。这就使得我国的水利行业没有适应好我国的市场化经济,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规模化和效益最大化。还有一点就是我国水利行业的观念还处于一个传统的落后的状态,以前水利工程一直是一个垄断行业,没有完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很难使水利工程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落后的管理理念,采取各种必要措施构建现代化水利经济管理体制。

一、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水利经济管理不健全

我国的水利工程由于缺乏对管理的重视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经过时间的积累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水利经济的发展,严重的制约了水利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越来越迅速,再加上这些积累的问题,如果我们再不对水利经济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的话将会严重的阻碍我国国家经济的发展。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对工程本身的建设管理,最近一些年我国一些洪水和水灾频繁发生,由于很多河道在平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所以导致了河道里有大量泥沙堆积,还有的河道被填埋开垦成田地,当洪水来临时,还会遇到一些人为设置的阻碍。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导致了我国水利工程的防洪的能力被减弱,在洪水来临时无法发挥作用。很多的设备在缺乏长期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技术无法得到更新,设备无法得到维护,导致我国的农田灌溉也受到制约,我国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正在逐年的减弱。

2.水利建设行业队伍缺乏社会保障

我国的水利建设部门和管理部门大多数是在位置比较偏远的地区,工作和生活条件都不够完善,还要面临着低工资的情况,所以导致了很多的水利工程人才的流失,这些人才的流失大大的削减了我国的水利建设行业的队伍素质。还有一点就是我国的水利部门现在面临着效益低下的问题,很多水利管理部门甚至是无法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只能采取减员的方法进行维持,这也严重的削减了我国水利建设行业的战斗力和发展力。

3.水利工程缺乏对地位和发展的保证

首先,我国现在还比较缺乏对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国家对于水利经济的管理投入也相对有限,所以导致了水利工程管理缺乏地位,并制约了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发挥。其次,我国现在投资管理的体制并不适合水利经济管理,而且由于缺乏对这方面的投资经验,也导致了水利工程的开发受到限制。还有一点就是我国的水利管理经费的投入有时会被其他部门进行挤占,导致了水利经济管理得不到经济支持的局面。这样也会严重的挫伤水利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加的延缓了我国的水利管理的进程。最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我国的水利工程从最开始的筹划阶段就缺乏充分的准备,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也比较差,最后也很难形成系统的完善的体系。在运行的后期,很难得到资金的持续支持,水利部门也就很难持续的对水利工程和设备进行系统的保养和维护,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处于弱势的原因,我们要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

二、对现代化水利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的建议

1.增加对水利的认识

随着经济和社会化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水利经济管理的重视。水利不只在农业经济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其他领域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现在水利在能源的开发方面也拥有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水利系统的支持,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不对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所以说增加对水利管理体制的重要性的认识非常必要。

2.对价格的调控

水利经济的建设和管理也是有成本和收益的,在市场化的作用下,我们可以对价格进行调控,可以利用价格调控的方法才使人们节约用水,减轻水利系统的负担,同时这样做也可以提高水利管理部门的经济效益,可以增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水利管理部门有更多的资金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

3.开启社会监管体系

现在很多水利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国家的管理监督氛围比较宽松,导致了水利管理部门工作的松懈。针对于这一点,我国可以采取放宽监督力度的方法,使全民可以参与到对水利经济管理的监督当中来,这样就可以对水利单位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

4.改革投资方式

虽然我国一直在加大对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我国需要进行建设和维护的水利工程太多,还是导致了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如果我们能够改变一下投资的方式,一部分由国家投资,同时也可以由水利部门自己进行招商引资开发一些项目,并运用项目在对社会服务的同时进行盈利,这样就能实现资金的自己自足。

5.加强配套设施的生产建设

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并不能是单一的水利建设,还必须要进行好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说做好水电的配合工作。水和电都是人们生产生活最离不开的基础设施,我们可以将两者进行联合的建设,这样可以在节约资源的同时达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6.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管理模式

我国的水管项目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进行外包管理,水管单位工作人员只进行工程管理工作,维护保养等服务性质的工作由政府统一外包。这样不但能够节约人力和物力成本,还能引进了外部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提升了整体服务质量,对水利经济的发展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它是一项关乎民生的工程,所以说对管理体制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它的体制的优化不只是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关系着防洪和供水已经生态等众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出一套完整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水利经济管理体制。相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对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而且相信以上的一些建议也会对管理体制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只要我们不断的进行努力,就一定能构建出符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水利经济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张范.完善民办公助新机制全面推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关于江苏、安徽两省农村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J].水利发展研究,2013.

[2]李梅.我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融资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4.

篇2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2-0021-01

畜牧养殖业是中国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促使着畜牧养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畜牧业在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规范化与标准化,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与竞争能力,同时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投入充足的资金是开展畜牧养殖现代化的有力保障[1]。

1 畜牧养殖现代化的重要性

1.1 提高经济效益

畜牧养殖向现代化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畜牧养殖所需要的饲草,畜牧现代化大大提高了对饲草原料的利用,促进了饲草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农业产品的生产,并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部分地区还可以响应国家政策,合理地进行退耕还林,并经过畜牧业的转化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并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2 满足市场需求

畜牧养殖的现代化发展能扩大畜牧养殖品种,推动畜牧养殖的规模化,满足市场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养殖适合该地区的品种,以先进设备进行机械化管理,完善废物排放管理措施,使畜牧养殖更规范化。

1.3 提高畜牧产品质量

较传统养殖,现代化畜牧养殖更注重绿色、安全。现代化养殖使用优质绿色饲料,保证肉质。同时合理控制兽药的使用,应用科学的兽医技术并建立疾病预防治疗网络体系,加强对动物疫病的预防监督,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管理,保证畜牧产品的安全,不危机人类的健康。

2 现代化畜牧养殖存在的问题

2.1 畜牧养殖人员文化水平低

大多数养殖人员没有学过全面的有关养殖方面的知识,没有接触过高科技产品。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会导致对养殖技术理解不透彻,为现代化畜牧养殖带来许多困扰。在推广养殖技术时会出现纰漏,而且许多养殖技术需要使用高科技并要当面示范。知识水平的有限,会导致科学的养殖技术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会阻碍现代化畜牧养殖的发展。

2.2 资金不充足

许多地区对现代化畜牧养殖的不重视,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资金短缺。畜牧养殖向现代化发展需要更多的机械设备和网络设施,资金不足会使设备置办不齐全或安全质量差,使现代化养殖受到阻碍。资金不足使得很多技术管理及养殖人员不能得到专业的培训,相关知识有限。同时,雇佣的员工素质低,阻碍了畜牧业向前发展的步伐。

2.3 畜牧养殖管理系统不完善

畜牧业正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但管理方面并不完善,因此要构建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应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建立畜牧养殖信息资源系统,将信息储存在系统中并以准确、真实的状态显示,让消费者时时可以看到准确有效的信息[3]。同时,还可以用这些数据进行预测,避免盲目养殖,确保畜牧业的生产效益。

3 促进现代化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途径

3.1 加强养殖技术的推广与指导

以现代化养殖技术为基础,加强畜牧养殖建设、管理体系及技术的推广与指导,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保证技术人员的专业性,确保他们能为畜牧养殖提供更专业的现代化技术指导与服务。在推广技术时,推广人员要以身作则,以实际操作来帮助养殖户记忆理解。

3.2 推进养殖标准化

现代化畜牧养殖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标准化。标准化的畜牧养殖可以大大提高畜牧业的生产能力与产品的品质,促进畜牧业的改造,使之紧跟社会现代化的步伐。以标准化的方式养殖,在提高养殖技术推广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废物的循环利用及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兽药的使用与管理

要严格建立兽药的使用制度,加强对兽药的监管,严禁使用非法的生物药品及非法倒卖兽用制品,在购买时要查清药物的生产来源及日期,提高兽药的质量水平,确保其安全可靠。同时,在给动物注射时要严格遵医嘱,合理使用兽药。

4 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畜牧养殖理念越来越重要。畜牧业在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规范化与标准化,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与竞争能力,同时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投入资金的充足是进行畜牧养殖现代化的有力保障,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最终实现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重大的转型期,国家治理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家治理的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程度越来越高,必然要求权衡更多更有效的治理工具。大数据、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和实现路径。因此,数据治理和数据文明就是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事实上,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政府再造和治理变革,早已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继上个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引发的第一次政府再造以后,这些年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数据开放共享运动的影响冲击正在引发全球范围的第二次政府再造。

在数字文明时代,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企业,关键是树立数字文明意识并使之转化为基础数字体系和政府的治理模式。

第一,做好全社会的数据文明基础建设,要尽快构建国家治理的技术数据体系和法律标准体系,如公民信用不动产、家庭人口、收入和税收等大数据,以通信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四大网为支撑,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从全面治理转向数字治理,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将大数据治理更广泛应用于污染防治、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医疗、教育、军事国防等重要领域,创造更大的国民活力,推动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

第二,积极促进政府自身改革。大数据可用于改进政府管理,评估政府绩效、监督政府行为,借助大数据实现政府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透明化管理,完善大数据监督体系,促进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技术,给政府绩效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

第三,构建大数据时代多元的国家治理新体系。数据治理文明的最大变化就是治理主体和治理结构的改变,数据的流动、开放和共享,弥合了不同主体的信息差、知识差和智能差,也打破了信息资源的空间界限,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企业、公民、技术、社群、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治理主体充当重要的角色,应当着力加强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大数据开放共享,以数据的流动、交互与共享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流动、交互与共享。

篇4

[3] 冉学忠,郭立杰,白胜双.对铁铃市农科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0):229-230.

[4] 薛薇.农作物秸杆还田的作用与途径分析[J].农技服务,2015(6):133.

篇5

一、前言

税收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税收是与国家有着本质联系的分配范畴,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有了国家就有了税收产生的客观基础,国家形态与私有制的结合就孕育出了税收。税收产生之后就必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选择,在哪征收,什么时间征收,谁来具体征收,多久征收一次,以什么形式征收等,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探索。于是,也就出现了税收的征收管理的不同形式。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是我国税收征管工作的基本目标。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税收征收面临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税制改革,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新时期的我国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是税务机关服务意识不到位。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也是税务机关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从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以及西方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个人通过有组织的政治过程可以作为公共商品的买方,来选择自己所认可的公共决策的代表人,订立契约,这从中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的交换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赋予政府以“权力”,政府不能只重管理而轻服务。

二是个别税务人员素质偏低,依法治税观念淡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因素是组织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人员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组织效率的高低。但就目前来看,个别税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整体素质偏低,与现代税收所要求的专业化水平还有一段差距,尤其是部分基础税务干部业务素质较低、法治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征管工作整体效用。

三是税收征管程序有待完善。税收征管作为一种涉及管理学的专门科学,应该包括管理学的计划、组织、决策、领导、控制与创新等基本内容,实质上现有的征管模式这些基本内容都没有。在新时期下,现有的税收征管程序已显得陈旧,纳税评估的质量不高,对纳税申报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不到位,税收征管环节的配合不协调等问题突出。

四是缺乏统一完善的税法体系。在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中,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对税收的规定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短短的19个字。税收实体法体系不完备,在我国现行的17个税种中只有三部是以立法形式确立,其余都是以条例法规形式出现。立法层次低,税法体系不完备。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税收征管的改革对策

国家治理现代化反映在税收上即为税收治理现代化,所谓税收现代化,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指的是与现阶段生产力发达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融合我国传统税收管理思想、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和未来税收发展趋势,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逐步实现税收制度结构和税收征集管理现代化的改革过程和目标状态。

一是加快税法体系建设工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一切的政府活动都应该有法律作橐谰荨0凑账笆辗ǘㄔ则,加强政策法规管理,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公正处理税收争议,完善现代税收法治体系。

二是整合税务机关。我国目前税收征管机构分设为国税、地税两个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和保障了中央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但同时也增加了税收征管成本。特别是在目前营改增之后,地税征收任务减少,而国税系统任务加重,因此整合税务机关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思考。

三是转变税收理念,提高税收服务质量。最初的税收管理是将税收视为一种强制性的义务,把纳税人与税务机关放在对立的位置。这就很容易让税务机关的权力意识膨胀,也更容易激起纳税人的反抗意识,无形中加大了纳税的难度。而新的税收征管理念则是将纳税人与税务机关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纳税机关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角色,以使纳税人更加顺利地完成纳税义务。

四是进一步提升征税人才的素质。税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是治税人才的现代化。如果没有良好的税收征收队伍,税收治理现代化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针对当前我国治税人才面临的部分人员专业能力不合格,自身税收素质低等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治税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比如定期召开税务时政讲座,定期组织税务实务考试等。此外,我们还可以对税收队伍采取激励机制,加强管理,促进税务人员素质的提高。

五是加大税收的力度,提高税收执法水平。明确税务机关的执法地位,执法手段和执法责任,严厉打击各种税收违法乱纪行为。坚持实逐步依法提高对个体税收的监控水平,严格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抗税行为。使违法犯罪者为其税收违法犯罪行为付出更高昂的代价和成本,从而使其不致再犯,并对他人产生警示和教育的作用。

篇6

廊坊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廊坊现代物流业,推进6个省物流产业聚集区和环首都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提速燕郊空港、物美集团、邮政仓储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推进物流产业链条式、互动式发展[1]。同时,廊坊处于北京空港核心区、相邻区和辐射区。北京新机场建设在即,按规划新机场距离廊坊市仅24公里,2025年实现货邮吞吐量200万吨、飞机起降量62万架次。谋划推动廊坊临空经济大发展是形势之所然。廊坊现代物流产业在临空经济大背景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涉及领域十分广。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涵盖了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及其他[2]。在临空经济大背景下,物流业人才需要具备更加过硬的民航类物流服务知识技能,尤其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技能,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以适应不断开放的,国际化的行业发展趋势。

然而目前的廊坊现代物流专业侧重于航空物流方向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学生的民航物流服务方面知识比较空泛,适用于岗位需求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有限,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和行业在临空经济下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结合廊坊市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人才的需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临空经济下,现代物流专业人才亟需的知识技能――民航类物流服务知识技能与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途径。

1 校企合作,有效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拓宽办学思路,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密切联系,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育机制。

1.1 定制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

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学校“按需培养”,企业“按需接纳”。企业需提供例如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外汇管理、通关环节、报关方式预算等方面的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反映企业的诉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减少教学的盲目性。

1.2 建设实践训练机制

学校与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协议,企业接受学校一定数量、专业对口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实习活动包括课程实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轮岗实习、定岗实习等等。

1.3 合作企业接受学校教师实践

学校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企业对其进行评价。

1.4 合作企业兼职教师来学校任课或讲座

由企业每年适当安排专家到学校任课或讲座,指导与航空物流服务相关专业课教学,如国际物流服务提供与组织、航空货运及货代服务提供与组织等,弥补学校师资的不足。

近年我校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十分重视,先后与梅花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空间研究所等单位就人才定制培养,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项目进行了密切合作。各系部也积极开发各自的实习基地,就学生实习、培训、实践等活动寻求相关企业单位合作。比如物流服务方面,与苏宁电器合作,安排学生进入物流相关部门,实地体会操作。民航方面,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管理局、北京机场也有不少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进行毕业实习等等。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领域将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展。

2 物流英语教学以职业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我们强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将来岗位的需要和要求。学生的英语学习要以职业为导向,所学内容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

2.1 做好需求分析

Hutchinson和Waters (1987)倡导的以学习为中心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学习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过程”。强调在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时,要做好课程的需求分析。包括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分析[3]。

临空经济大背景下,物流英语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在民航物流服务相关领域内运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处理业务的能力。通过对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物流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物流专业英语教学中学习者不仅关注和强调专业词汇、语法结构,篇章特点等,更加关注专业领域内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开发,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2.2 以实务为依托,追求英语教学内容实用性,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多样化

目前,廊坊地区高校的物流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习得,忽视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教学内容重点多在民航物流领域的专业词汇、语法特点、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层面。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物流英语教学内容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以实务为依托,既考虑到物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精炼性,同时还要注重英语语言的实用性与交际性。避免片面强调阅读资料的学习。

教学方法上,物流英语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翻译教学法为主导的状况,将交际法,情景教学法、传统教学法等相结合,设计多样课上、课下教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激发语言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大量能提供真实交际的任务和活动。Candlin & Edelhoff (1982)曾提出,语言学习应注重其真实性,认为真实性不仅应体现在语篇上,还应体现在学习任务和环境等方面[4]。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采用个人练习与小组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模拟民航物流服务工作情景,依据业务处理流程,运用英文进行有效沟通,提供相关服务。此外,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实训实习课程,采用更加灵活的课后训练的方式方法,例如要求学生将演练录音,录像等,将第一课堂活动有效延伸至课后。

2.3 完善评价体系

学生成绩评估的方法和目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教学中需要采用对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的评估体系。该体系要求将过程评估与终极评估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教师评估与学生自我评估相结合。从而相对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

综上所述,临空经济下,物流专业人才英语学习要以职业为导向,将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行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注重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综合拓展,强化听说训练,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总结,情景演练,注重个人练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 实行多证书教育,促进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

多证书教育即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鼓励、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的通用知识的同时,获得一个或多个与本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劳动岗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教育形式。我校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引入相关实践教学环节,鼓励要求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考核。例如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跟单员资格证书、物流师资格证书等等。通过训练与考核,促进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提高。

4 总结

临空经济下,物流专业人才应当注重民航类物流服务知识技能的积累以及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要正确把握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过程,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做到“张口能说,动手能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物流人才,适应廊坊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的新形势,为廊坊的区域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廊坊市政府2012政府工作报告[S].

篇7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及优势确保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世界经济危机虽然对我国国内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维持稳定发展趋势。这一现状表明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健全性及抗风险能力,充分肯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策略与战略的科学性。但是,全面小康社会构建中,市场经济文化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全面小康社会构建需求,新时期经济发展中必须加强经济文化的建设与引导。以国家政策、战略的有效实施促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体系的完善。

1 市场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分析

现代经济领域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经济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与经济文化有着重要关系。经济体制、发展模式需要以文化及价值取向进行引导,以文化为动因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是通过自由竞争使市场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文化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如何实现科学的市场经济文化建设、加快经济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利用文化支撑作用为基础,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

市场经济文化内容的探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崭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重要阶段。由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缺乏借鉴性,因此经济发展活动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经济文化核心价值观,指导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发展。根据市场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市场经济文化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合理的个人利益与价值观、价值评价与社会导向、商业氛围及经营理念等几个方面。针对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确定文化内容、针对社会主义特性完善文化内容,以此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

2 市场经济文化与经济现代化分析

2.1 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促进市场经济文化与经济现代化发展

在世界经济环境影响下,我国经济环境不可避免收到了冲击与应用。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必须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彻底转变传统计划经济体质,以市场经济现代化为目标开展经济体制的完善工作。依靠市场经济特征实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应用,实现健康的市场竞争、市场整合与市场分配,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满足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构建战略目标要求。

2.2 以政策引导及国家宣传为基础,促进市场经济文化的建设

针对市场经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快政策的分析与探讨。以政策引导为基础、以宣传工作为中心,提高经济体系内各组成部分对经济文化的关注。通过国家政策倾斜、引导工作的开展,保障市场经济文化发展方向。同时,对行业发展、行业法规等进行规范,促进各行各业行业协会的建设,以行业协会为基础,满足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文化的建设。

2.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市场经济文化需求的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针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政治、社会会、文化、经济的并列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因素的协调、促进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核心问题,是我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制定的关键。针对经济发展对市场经济文化的需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应对市场经济因素、价值观念等进行分析,以市场经济为背景借助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文化为依托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引导市场经济规律发展。通过协调文化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内容,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满足我国经济体系转变与改革的需求。

2.4 以市场经济文化为引导,促进经济现代化发展

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现代化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引导,以此为基础实现高度综合的社会发展。通过国民经济工业化、知识化以及劳动生产力、国民收入的持续性增长,实现经济的改善,实现国内经济公平环境的建设。根据市场经济文化对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应明确经济文化的重要意义。通过市场经济文化构建、引导及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现代化目标实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实现。

3 以诚信经济文化为重点,促进经济现代化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缺乏经验借鉴,因此需要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不断推进,以此实现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针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应规范企业的经营。以企业对市场经济规律的遵循、诚信态度及法律法规的遵守,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诚信和规则为基石,以规则文化为重点,建立有法必依、坚决执行的市场经济环境。以文化强化、经济强国为中心,针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文化引导、政策规范等实现经济文化与经济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经济文化对经济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与规范作用。为了满足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的需求、满足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必须加快市场经济文化的构建。通过政策、法规、宣传、舆论等方式,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为促进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

篇8

(一)建国40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还比较落后,有关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这些问题,应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三)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

二、目标和任务

(四)全民健身计划到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五)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积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到本世纪末,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逐步加大,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六)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体育改革。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对象和重点

(七)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

(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

(九)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十)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十一)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发展部队体育,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部队体育骨干。部队在搞好自身体育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支持和帮助驻地附近的居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十二)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十三)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的女职工的体育工作。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

(十四)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十五)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

四、对策和措施

(十六)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切实抓出成效。

(十七)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十八)加强群众体育的法制建设,认真执行现有体育法规,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社会体育督导、群众体育工作、体育社团、场地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逐步完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制度,加强对工人、农民、少数民族、残疾人以及各类学生运动会等的组织和管理。突出群众体育运动会和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十九)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二十)体育部门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我国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

(二十一)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二十二)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二十三)加强人民体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要增加对群众体育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健身实践的转化。

(二十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或者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篇9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质的改革下,农业技术也积极探索,完善自我,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多类型、多层次、多体质共存的混合型农业技术体系,但是在往后的社会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自己,还有待探索。本文主要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创新内容、推广体系探索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探讨。

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3大方面:市场经济体质改革、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体系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随着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以往的农业模式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农业方面的劣势就越发明显。农民在进行农业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运用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开辟新市场、产品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指已存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科学生产中。农业技术创新从理念到生产都有不一样的创新方法。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2)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进行人才筛选,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3)推广组织形式优化探索。在早些年,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形式主要以农业科技园的形式出现,但是农业科技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科技园,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实验区,到目前为止,它们的数量在我国是庞大的。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把分散的农业技术规模化,由零到整,对农业科技更好的管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形式的优化依赖与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因此要想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就要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科技园只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之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机衔接,实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很多形式。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总结我国为推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所要做的准备如下:强化政府推广农技创新的公益性,改善推广体制,优化推广方法以及推广组织等,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水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1).

篇10

(二)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还比较落后,有关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这些问题,应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三)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

二、目标和任务

(四)全民健身计划到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五)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积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到本世纪末,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逐步加大,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六)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体育改革。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对象和重点

(七)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

(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

(九)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十)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十一)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发展部队体育,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部队体育骨干。部队在搞好自身体育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支持和帮助驻地附近的居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十二)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十三)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的女职工的体育工作。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

(十四)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十五)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

四、对策和措施

(十六)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切实抓出成效。

(十七)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十八)加强群众体育的法制建设,认真执行现有体育法规,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社会体育督导、群众体育工作、体育社团、场地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逐步完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制度,加强对工人、农民、少数民族、残疾人以及各类学生运动会等的组织和管理。突出群众体育运动会和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十九)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二十)体育部门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我国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

(二十一)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二十二)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二十三)加强人民体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要增加对群众体育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健身实践的转化。

(二十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或者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篇11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其代表作《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个人的变化》中指出: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论这个国家如何仿效最现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事实的那些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适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与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这说明,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建立,从根本上取决于公民是否具有现代素质。对于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的中国来说,要实现现代化则更多地有赖于农民现代素质的形成。而根植于农村,以农民为教育对象的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民现代素质形成的重要途径。

现代素质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现代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和生理素质。

道德素质是在对待万物千象的社会生活,对待自己、他人、集体、国家的认知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内化—外化”与“再内化—再外化”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行为与调整他人和自己的关系的尺度。①现代道德素质要求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和公正的价值观。

智能素质是指现代化建设人才所把握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②现代知识素质的具体要求是:较宽广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能力素质则对人们提出了两个要求:(1)勤于观察、敏于思考,不断挖掘和发挥自身智力的潜能,使自己具有自我完善智能机构的一般思维品质。(2)敢于设问,勇于探索,能从新的角度抓住问题的症结,并有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生理素质主要指体质,其具体表现是一个人的形态发育水平、生理机能状况、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③现代社会高度紧张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人们有更强健的体质和更旺盛的精力。同时,激烈竞争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要有求胜求优的竞争精神,还要有克服困难的积极心态和勇气,以及面对失败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中国农民素质问题分析

中国农民的现代素质直接关系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然而,目前中国农民的现代素质水平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

道德素质存在欠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广大农村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的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农民的道德素质尚未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不讲理想、不讲道德等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思想在一些农民心中还占有很高的地位。有的农民有较强的拜金主义,于是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亲情淡薄、虐待老人等事情时有发生,赌博陋习死灰复燃。而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扶贫济困、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一些农民对此不以为然。

科技文化水平偏低,学习能力不足《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2000)显示,2000年乡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以上的人数的比例为59.21%,高中或高中以上比例为11.62%。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为4%,仅是城市居民比例31%的1/7。④目前在中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高,很难看懂农业科技书籍,导致农民不能有效地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和技能。许多农民仍习惯于“承父兄之教,少而习焉”的小农耕作方式。⑤

生理素质令人担忧据有关调查资料,中国农村人口病残率为5.5%,因农民健康状况导致贫困的农户占贫困户的比例较高。许多贫困地区因环境恶劣、缺医少药等原因,地方病和痴呆、病残人口比例都比较高。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离开农业生产,使相当多地区的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群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⑥

心理素质落后农民受传统文化熏陶最多,传统思想仍然深深地支配和束缚着中国农民的心理行为。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心理素质上与现代人素质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有限的志向和人生目标;节奏缓慢、保守散漫的精神生活;平均主义理想等。虽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冲击了农民的传统心理,但由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许多农民仅仅满足于脱贫后的喜悦和安逸,而封闭了创业潜能。目前中国具有高素质和开拓型的现代农民约占农民总数的10%~15%。

运用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提高人力资本的途径有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方式,其中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对于农村人口来说,职业教育是获取人力资本、提高自身能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重视实践训练,要求受训者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实用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兼顾就业功能、发展功能,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其专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农村职业教育要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不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树立现代职业教育人才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初、中等还是高等农村职业教育,其出发点都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技艺型人才。但在中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误区,即过于狭隘地理解职业教育与教学目的,过多地关注其职业技能而忽略其完整人格的养成与发展。这突出地表现在许多学校从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出发,过分强调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认为与职业定向性关系不大的文化课、基础课可以少开,甚至不开。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农民的现代素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现代化的人都应掌握三张“通行证”,即“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事业心与开拓能力”。对于不同的人才,这三方面虽然应各有侧重,但并不意味着职业技术人才仅仅有一技之长就够了。从这个意义上考虑未来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则必须既要考虑让他们学会做人,又要考虑让他们学会做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培养的人才既有顺利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技术与能力,又有丰富的情感、责任感、义务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这不但关系到农民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完善。

改革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立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增加了对实用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打破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当地需要而开设课程,以增强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但是多数农村职业学校课程设置还有许多问题,反映职业学校特色的农、林类专业大面积滑坡,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陈旧,盲目追随城市热点专业,片面追求升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当地需要相脱节,对提高当地农民素质作用不大。针对上述问题,必须改革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贴近学生。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同时,建立旨在提高现代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时,要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和内容,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一般来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为1∶1。其次,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双证制”。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与农村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岗位接轨,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和相关知识教育,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相应的技能和基础知识。再次,要贯彻产学研结合思想。产学研结合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农村各种科技示范田进行实践教学,并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最后要鼓励学生开展科学试验、科技活动和“一帮一”科技示范,既能培养学生的科技知识、科技意识、科技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又能通过帮带活动,促进农民学科学、用科学。

提高教师的现代素质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是培养农民现代素质的关键,但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师资水平偏低、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解决的方法如下:一是聘请有关部门或企业的科研人员为兼职教师;二是出台优惠政策,一方面支持学历进修,另一方面引进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三是改革学校人事制度,强化危机意识,形成竞争氛围;四是要求专业教师在搞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和技术技能,实现“一专多能”,建立一支能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专业教师队伍。

注释:

篇12

前言

互联网的使用应该是21世纪中最重大的事件,信息化的时代带给我们更加便利的生活,以及更高效的工作。并且已经逐渐深入到生活中的细节当中,会计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是现在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信息化的审计对策解决风险因素,是相对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传统的审计方式向信息化发展的转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过渡时期的问题,及时的解决才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分析会计审计中的风险因素成因

(一)审计法律跟不上市场的经济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相对较快,而市场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变化,激烈的竞争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面临这样的压力企业应该通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来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管理者急功近利,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篡改企业的会计数据,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够得到暂时的利益,但是实际上是在阻碍会计审计的正常工作,给会计审计部门平添工作压力的同时,还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而相关的审计法规跟不上市场的经济变化,没有做到及时的更新完善,就会有人钻法规的漏洞,实施不法的行为,而审计法规又不能对其进行监管,也就造成了会计审计的风险因素。

(二)审计人员达不到审计的专业要求

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审计的工作人员也有较高的要求,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过关才能够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满足现代化影响下审计工作的实际顺利开展。但是现在的很多审计人员都没有办法达到要求的专业素养,首先体现的就是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不相匹配,很多审计人员经过国家的专业培养学到了很多的审计理论知识,但是实际情况总是会和理论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审计人员没有能力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相对应的就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且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因素;其次的体现在于审计改革后,绝大多数审计人员对于现代化的审计方法掌握得不好,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工作效率,导致审计工作风险因素加大;最后体现出的就是审计人员对于审计工作的责任感不强,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做到严谨以待,导致会计审计的数据容易出现误差,也相应的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因素。总之,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工作态度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审计方法应对不了增多的工作量

对外开放的国家政策为我国带来了很多的经济效益,但是与此同时与国际的往来密切也相应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与国外的经济交往意味着审计的对象变得更加多样化,语言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会加大沟通的难度,也相应的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另外审计内容也会相应的变得多元化,工作量的增加也是在推动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应对不了逐渐增加的审计工作量,而且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还要注重考虑国内和国外不同的审计方式等问题,这些都会直接增加审计风险的发生。审计内容的增加导致现在的审计工作大多采用抽样审计的方式,但是抽样的缺点就是会产生不可避免的误差,而且这种误差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的,除非实施全面的会计审计。审计内容多,审计误差不易解决是当今审计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更是造成了很大的风险。

二、讨论对应的信息化审计补救措施

(一)完善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

针对经济发展迅速,而经济体质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审计的法律法规却没有相对应的更新问题,国家以及企业应该相互配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现存的法律法规对于改革后的经济体制,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企业的审计工作缺失一定的公正性,不仅是对企业的发展有影响,对于整个市场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国家应该首先出台相对应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的审计法规,是更加全面并且能够适应当今体制的,新法规中应该能够明确的解决目前存在的审计方面的问题,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因素;而企业也应该意识到审计工作公平公正的重要性,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为国家审计法规的制定提出一定有效的建议,与国家有效的配合。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做出相应贡献,并且通过稳定发展促进市场中的整体经济发展。

(二)加强专业的审计相关培训

针对现代化的发展,应该对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在面对信息化的新技术时,也会有一定的学习空间,因为不同的领域之间的相互碰撞,不仅是带来了便利的工作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学习内容,想要在现代化改革中依旧将审计工作顺利的进行,就需要及时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够支撑新的审计方式。而培训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就是相应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因为随着经济变化,审计工作的内容以及对象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今的审计工作,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的审计方法是必要的发展趋势;其次就是学习一定的现代化技术,充分掌握现代化的手段,再配合专业的审计知识,能够使审计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有助于企业健康发展。

(三)利用合理的审计信息化手段

现代化的发展对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因为审计工作的内容以及对象变得越来越多,给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且现在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上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实现实时的资源收集,还能够构建出更加完善的审计系统,使其功能更强大。完善的审计系统可以对审计工作的全程进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动态的管理方式增加了审计的整体协调性,能够通过控制降低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其次信息化的手段还能够实现风险预防,就是针对风险因素实施必要的预防措施,在根源上避免审计错误的发生,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审计中确实存在很多的风险因素,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工作态度不认真是工作人员造成风险的因素,审计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工作人员如果不能相对应与时俱进的学习新的审计法律法规以及审计方法,而仍然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工作,自然会相应增加审计的风险,通过对其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并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质量,还有法律法规的及时更新、积极使用信息化的技术对于审计工作是有明显积极作用的,针对会计审计中的风险因素,实施信息化的审计手段才能够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够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鑫.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对策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9:177-178.

[2]张云.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时代金融,2015,6:155+158.

[3]景丽.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4,19:105+107.

篇13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现状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不但涉及自然科学,而且也涉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等学科,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提供帮助。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高,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课题。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中应该将低碳环保及可持续健康发展理念纳入到日常工作范畴中,以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既发挥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兼顾生态效益。此外,农业经济管理已经由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由过去的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盲目引进新产品等方式来增产增收的模式向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及环保节能农业转变,以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保守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早已被提出,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推陈出新,仍然停留在保守落后的水平,从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也仍旧采用落后传统的老旧模式。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保守,导致广大群众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及其基本管理内容缺乏了解,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对国家颁布的先进性政策及相关文件也不能及时贯彻落实,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还残留着大量计划经济模式,具有显著的计划经济特征,如在针对不同区域农产品种植及经济作物种植上仍然采取定额制度,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市场化发展,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有效融合,更难以激发农业经济的活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管理,针对农业工作的发展情况一再相关文件,强调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并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向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转变。然而实际工作成效不突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与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一定差距,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侧重点不对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别注重农产品数量的增长,而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这种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比较适合于建国初期,也切实解决了当初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药、化肥滥用及过量使用、盲目引进高产物种等做法严重损害了农作物产地的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大量农产品的低质量、高残留与人们注重健康、生态平衡之间产生了矛盾,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农药残留超标也导致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从而减少了农产品产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下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经济管理要努力转变侧重点,从以往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为现代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市场信息,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技术及信息,可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便捷,提高管理效率。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已经非常之高,如美国、日本等,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较低地位。甚至,某些落后地区还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设备及网络设施,农业生产及信息技术严重落后,区域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农业现代化建设停步不前,既影响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农业企业及个体经济效益的获得,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速度。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所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树立新型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我们知道:“理念指导行为”。因此,要解决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抛弃保守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新型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要从现代化农业发展思路出发,以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为理论基础,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其经济管理行为。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定期举办各类培训、讲座、参观活动,加深农业管理从业者对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认知,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及思想观念,扩宽他们的视野,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以先进的、新型经济管理理念指导其行为。

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因此,要勇于做出农业经济管理体质的变革,积极转变管理模式,改变过去保守落后的单纯追求产量的管理模式,从单纯重视数量向重视数量及质量的方向转变,积极发展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多元、多产业链结合的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要加快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创新力度,促进纵向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同时,要不断拓宽技术性新型农产品的销售领域,拓展销售市场,要结合农产品市场需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工业产业链结构体系。此外,要注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积极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科技,开发新型农产品,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经济各个区域发展不协调、农业发展与农村发展脱节、农业整体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显露出来。因此,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建设市场化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农业产业化建设,改变过去仅仅满足个人需求为目的的小农经济思想;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经济管理的手段,重点建设主导产业及产品,科学合理的分配各个区域的农产品生产资料,将市场需求作为开展农业活动的导向,让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农业发展规律,建立集约型社会化农业。同时,要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机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真正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此外,在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中,也要努力建设生态农业,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及其对环保理念的追求,生产绿色蔬菜、有机粮食、绿色水果等备受欢迎的农产品,并在农业生产中坚持循环利用原则,积极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制定环保措施,走生态农业之路。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