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死亡教育的形式

死亡教育的形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7 16:38: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死亡教育的形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死亡教育的形式

篇1

一、哈贝马斯建立在普遍语用学基础上的交往理性理论

哈贝马斯批判工具理性,主张以交往理性取代,以语言为桥梁构建主体间平衡、稳定的关系,呼吁回归生活世界,达到主体之间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一)在对工具理性批判中提出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因工具理性而异变、压抑。工具理性强调主体的理性能力,它“把自身以外的一切关系都用主体―客体对立关系模式加以抽象概括和实践操作,人为地设定一个与客观世界相对立的第一性的理性主体,迫使理性退化为对自然界等第二性他者进行无休止利用和支配的一种被片面化和阉割了的工具理性”[1],世界被分裂为对立的主客体关系,现代社会陷入价值与道德的冲突:道德滑坡、自由丧失、人性压抑。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改造是建立在现代西方哲学从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基础上。对哲学语言转向的研究和对工具理性的批判,让哈贝马斯认识到工具理性的缺点,即“把人的精神活动同人的行为、生活环境、‘生活世界’以及把人联接在一起的最普遍的语言中介物分裂开来”[2]。所以,哈贝马斯以语用学为切入点提出交往理性克服工具理性对现代社会的统治,跳出主客体的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绝对控制,关注作为主体的人与人的关系,强调人的社会行为是主体之间相互理解与共识;并且认为导致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差异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想沟通、行为调整可以解决问题。

(二)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物质交往不是最基本的交往方式,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以符号即语言为媒介的交往才是最基本的,也是必要的。哈贝马斯建立的交往理性是指“论证性话语在不受强制的前提下达成共识这样一种核心经验。其中,不同的参与者克服掉了他们最初的那些纯粹主观的观念,同时,为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确立了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和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3],是人们之间以符号为中介的互动。由此分析得出交往行为、言语是构成交往理性的主要因素。交往行为以语言为媒介,体现了人们通过对话达成一致和协同的目的,以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为原则。因此从有效性看交往行为要具有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人们行为的协调基于同意。因此语言在交往行为中十分重要,发挥着多向度作用:搭建主体间理解桥梁;表达作为规范的共识;单纯的表达手段。语言作为交往行为的媒介相应也必须是真实的、真诚的、正确的,具有可理解性。交往行为要达成人们之间的一致和理解,必须蕴含着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往行为强调主体间性,意味着多元价值的存在。第二,交往理性是原则、程序,是人们遵守的共同规范,更是人们之间相互的期望,需要主体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协商、沟通、理解达成共识。第三,交往行为是开放性的,其合理性就是人们之间互相征求意见达成的共识,是暂时的一致,其本身并非绝对的,是可协商讨论和批判的。由此,人们之间形成的交往关系不需要“任何外在语言行为的力量,而完全靠自由、平等、开放的讨论来形成而非强迫性共识”[4]。

(三)建立在交往行为基础上的生活世界

交往理性的建立和交往合理性是为了让理性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者置身其中的境域。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个性三大结构。文化结构意指知识的储备、前人特定的文化积淀,是交往行为者对世界理解的依据;社会结构则是在文化沉淀基础上构成的理解和交流关系,即合法的社会秩序;个性层面指个体依据文化积淀和合法的社会秩序教化自身,构建自我存在。生活世界是促进社会进化的动力:促进文化的积淀、传递和更新;促进社会的整合与团结;促进个体的社会教化。社会的进化过程不仅是指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更包括生活世界理性化。人们用不同的沟通形式理解社会规范、构建合法的社会秩序、促进个体发展,人们凭借言语行为置身其中的生活世界越来越美好。

二、交往理性理论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现阶段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构建,更关系到意识形态激烈抗衡环境下的大学生教育。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性是教育的首要目的。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及其生活世界,造成传播语言有效性的缺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内化的认同感和外化的行动力。在如何提高有效性问题上,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遵循主体间性,搭建师生协商机制,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自我教化能力

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为基础,批判传统的“主体―客体”思维模式向“主体间性”转换,“主体间性”是民主协商的理论依据。“主体―客体”模式侧重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控制,目的在于探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能力基础上确定的主体对客体世界的最高权威,所以导致主体在选择最有效的工具达到预定目的的时候,而忽视了客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偏向于主体对客体的单向灌输,教育者是主体,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的客体,但是教育者不是学生,关注的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价值如何往往被忽略。“主体间性”则强调了主体多元化,自我与他者的平等、自由是一致的。主体间性原则下的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学生的平等主体关系,教育者主体起着价值引导作用,学生主体则自主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社会层面来讲意义重大,是中国梦共同理想实现的精神支撑、意识形态领域抗衡的力量凝聚的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关系到国家、社会的进步,也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维度,是大学生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保证。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不仅是单向度的受教育者,更是教育的价值所在。所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遵循主体间性原则,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对话、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以平等对话而非说教开始,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国家、社会、个体共同利益为目的,以此共识目标为基础,通过自由、平等的民主协商,促成彼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解,然后确定达成共识目标的教育秩序,即怎么做。只有达到教育实践参与者赞同的秩序、规范才能有效。教育中采取通过协商确定的不同形式的对话,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即自我教化功能,更在此过程中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探究、自主生成。为此需要做好两方面准备:一是培养学生商谈资质、能力,引导学生熟悉协商理论并做相应的模式培训。二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引导协商的发起,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与学在价值观认同、目的、方法上可能存在的冲突和矛盾。

(二)构建有效语言,拓宽对话语境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就是以语言为媒介达成相互理解和目标的活动,语言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形式。当然话语蕴含着有效性要求: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语言的表达能让听者理解、分享、相信、认同。哈贝马斯认为,“在理想的言谈情境下,通过合理、规范地使用语言,人们之间就可以达到相互理解,并在非强迫的情况下达成共识”[5]。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主体之间教与学的交往行为,这一交往行为主要通过语言进行,语言的合理化是交往行为遵循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国家、社会、个人三层面是并重的,教育者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的表述,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其内涵,不能简单重复概括性表述或者说教式语言。教育者要拓宽与学生的对话语境,话语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教育载体而制宜,创设情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机融合。双方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要遵循基本规则:真诚、发自内心、可达成共识,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对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的境界。特别当下以社交网络为主体的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和受众界限日益模糊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运用网络,合理运用网络语言,打破交流的隔阂,缩短沟通的距离,形成互动,引导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

篇2

福建省2002年思政重点项目“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年多的细致调查,走访和深入了解了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省内几所高校的网络建设和思政教育进网络状况,向高校师生发放问卷千余份,并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基本掌握了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网络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课题的研究报告。

一、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态度

一份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0年1月的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其中18~24岁最多,占上网总数的42.8%;上网用户中,大专生占32%,本科生占45%,硕士生占6%。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程度及思政工作进网络的可行性,课题组对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次大型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92份,其中以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居多,分别占37.9%和36.1%,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分别占5.6%和19.7%,还有个别五年级的学生,占0.6%。从调查对象来看,三、四年级相对一、二年级在运用计算机技术上还是对事物理解上更为成熟,上网时间更为固定。以下根据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得出学生对网络认识和态度等问题进行分析。

1.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程度

经调查发现,被调查的理工科学生有26%拥有个人电脑,文科和经管类学生分别有15.7%和14.2%拥有个人电脑。有42.5%的学生几乎天天上网,43.5%的大学生每周上网1~3次,从来没有上网的学生仅0,8%。在上网的学生中不管周末与否,一有空就上网的学生达38.6%,占比例最大。平均一周上网时间为5小时以上占5.8%,3~5,J、时占10.1%,1~3,J、时占41.9%,1小时以下40%,通过测试70%的学生对网络符号和语言比较精通,从中可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

2.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对“我校推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页”有62.5%持“欢迎”态度,明确表示“不欢迎”仅14.3%;学生对“网页的实用性”要求最高,有58.2%的学生要求利用网页进行咨询、交流等,对网页的制作主观性、风格化、内容等要求均不超过20%,说明学生利用网络隐藏性进行沟通很感兴趣;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页最感兴趣的内容”,有39.5%的学生对“网络心理辅导”最感兴趣,对“网络讨论”和“与辅导员交流”最感兴趣分别占30.1%和11.4%,说明我国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今社会最需解决的是心理脆弱问题;有46.3%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可行,仅17.5%认为不可行;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为理想的交流方式为“面对面交流为主,网络交流为辅”的占42.6%,“网络交流为主,面对面交流为辅”的占18.8%,“面对面交流”的占16%,“网络交流”的占9.4%,说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双管齐下,既要继承前人传统的面对面说理教育,又要增强现代网络互动性亲和教育,使之相辅相成,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

3.学生对网络传播信息所持态度

对网上传播的内容,24.3%的大学生认为“是小道消息,看过就算了”,66.5%的大学生“凭自己的经验有选择性接受”,3.6%的大学生“非常重视”,4.2%的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1.8%的大学生“立刻传播”。调查还显示,5.9%的大学生经常在网上传播社会新闻,6.7%的大学生经常校园新闻,5.4%的大学生经常小道消息,58.8%的大学生经常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感想参与讨论,其余的不发表任何言论。这显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不是一味接受或排斥,而是根据经验加以选取,同时借助网络与他人探讨或巩固或证明自己观点。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生们更多地承担了接收外界信息的角色,是“受众”。

二、网络思政教育的特性

从以上调查显示,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占中国大学生比例不断增大,网络将成为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的重要部分,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有足够必要研究并根据网络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思想影响的特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1.网络思想教育的不可控性

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相比,传统思想教育的教育者从信息源到信息传播过程始终受主观控制,使受教育者接收到的内容是经过“过滤”的纯净信息;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信息源和信息流动呈现出不可控制性。失去控制的网络使受教育者接触的大量信息是未经“过滤”的原始信息,既有正面也有反面的,好坏难分。

2.网络思想教育方式的潜移默化性

传统思想教育强调正面灌输,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者发出的指令: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而网络思想教育是潜移默化性,通过网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流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平等对话,学生可以轻松地在BBS、聊天室等虚拟空间发表不同的言论,而教育者则要以客观、公正甚至科学、时尚的面目出现,这样才能与学生进行深层次沟通,并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潜移默化教育。

3.网络思想教育的互动性

传统思想教育很大缺陷在于受教育者是被动的,常常是“你说我听,你教我学,你讲”,至于教育效果如何,常常不得而知,教育者着重正确性而忽视个体针对性,使受教育者不能发挥主动性、能动性以达到自治效果。网络思想教育很大优点在于互动性,由于网络隐蔽性使受教育者可以恣意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需要等自主选择接收信息或发表观点。

4.网络思想教育内容广泛性、深层性和现实性

传统思想教育内容相对面狭、理论多、抽象化多、说理多,注重主旋律教育,缺少日常行为伦理道德教育;注重本国国情教育,缺乏国际视野教育;注重理想教育,缺乏现实应对教育;注重集体教育,缺乏个性培养。网络思想教育内容是把整个世界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不仅有主流文化,也有非主流文化;不仅有本土文化,更有世界文化;不仅解决现实问题,更加注重探讨深层次问题,适合不同口味学生的需求,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三、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占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立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网站

由于互联网是管理难度较大的高科技传媒形式,一些西方国家把互联网作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的工具,把焦点直指向高校青年学生。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增强“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构建网上思政教育新阵地,建立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网站,并且是真正为学生而设而不是当摆设。第一,要时刻抓住大学生的视野,让其乐意登录,乐意浏览网站内容,进而乐意参与其中互动。第二,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在风格上力求新颖独特、时尚又不花哨;在内容上力求广泛性、现实性和具体性,力戒空洞说教,尤其要关注学生中难点热点问题,既可以是社会上的也可以是校园内的,对现实问题不能回避而要积极引导。第三,应立足于校园网,兼收并蓄其他网站精华,密切注视整个网络新动向,使思想教育网站能成为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导向灯。第四,增强内容的思想性。思想教育网站是为用户提供思想源泉、进行思想交锋的地方,在内容上,应该重视理论文章的建设。一方面广泛搜集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成为撰稿人,力争让现实中热点的思想问题在网站中都得到体现及引导。同时,为了增强说服力,应该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则,采用多种观点的比较分析,用事实说话,将思想教育生动化、具体化。第五,建议配备专人负责信息采编,提高信息更新率,保持动态效果,使思政网站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网络。

2.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网络化的学生思政工作队伍,构建一堵网络教育的“铜墙铁壁”

目前我省思政教育队伍认识滞后,技术落后,人员编制、经费无保障,管理人员辩别能力缺乏敏锐性,分析能力缺乏客观性,因此,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队伍建设是关键。

1)充分认识思政教育进网络的重要性,确保网络思政教育真实有效。要全面了解网络发展的基本情况,保持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性;要加强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理论探索,并注重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提高。要注意对网络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确保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2)大力整合思政教育队伍的力量,提高网络技能和知识水平。首先高校要充分调动辅导员和校园网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集辅导员、“两课”教师、心理辅导医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研究生及各校园网站长在内的网上辅导员队伍,实行轮流值班制,借助网络的支持,深入把握网民的基本思想状况,使思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其次,对网上辅导员队伍要精挑细选严把关。网上辅导员在网上既要代表学校在网上发表见解,又要对校园时事政策等问题进行导向,同时又要以普通学生身份上网,因而,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网民的思想世界,掌握工作的主动性。

3)应加大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技术设备,充分利用大学城的空间优势,整合我省技术力量,发挥资源共享,创建“德育之窗”品牌。

4)要经常性地有的放矢开办网络技术、心理解疑技巧和法律法规培训班,提高队伍素质,以适应网络思政工作需要。

3.增强网络服务功能和渗透功能

1)规划建好学校主题网站

坚持全面性、广泛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原则,切实针对大学生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努力增强网上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突出栏目特色,开辟网上专题论坛

如开设校长信箱,使学生能直接与校领导对话,在全校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维护学校的稳定,拉近学校与学生距离,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网络环境;课堂教育;大学外语教学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于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这对传统的课堂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了探究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的教学如何能够开展得更好,我们进行了访谈。

我们对部分大学外语从业教师进行了访谈。网络广泛普及的当下,学生对课堂信息获取的依赖程度同几年前相比是否具有明显差异?绝大部分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大家普遍反映,现在学生信息的获取速度快、范围广。以往教师备课时查阅一些资料或者新闻,课堂上授课时,学生普遍感觉新鲜,能够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与很强的关注程度。现在,教师备课中查阅的资料或者时事新闻,许多都已被学生关注或者早有耳闻。学生课堂新鲜感不强。对于是否深入考虑过如何利用网络提升大学外语教学效果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大学外语任课教师表示曾有所考虑,但只有少数教师表示曾做过深入思考。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向学生介绍过外语学习相关网址或网络资源。但对于网络的利用尚只停留在向学生介绍,以便学生课后参考的层面上。

在对教师进行访谈的同时,为了解大家对大学外语课堂的满意程度,我们也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如下:1.教师是否严格要求学生,关心学生。2.教师是否教态自然大方,精神饱满。3.教师是否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条理清楚,说理透彻。4.教师是否抓课堂纪律,维持教学秩序。5.教师是否传授知识准确无误,教学内容熟练。6.教师是否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信息量丰富。7.教学内容是否新鲜,有一定的广度、深度。选项A.很满意 选项B.满意 选项C.不满意 选项D.很不满意。问卷统计结果统计如下: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教师普遍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关心学生。在教态方面绝大多数教师也能够做到教态自然大方,精神饱满。对于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条理清楚、说理透彻这一项目的调查50中有46人表示很满意,3人表示满意,满意率达到了98%。对于传授知识准确无语,教学内容熟练一项的调查,有47人表示很满意,2人表示满意,满意率同样达到了98%。对于抓课堂纪律、维持教学秩序一项的调查表明,所有教师课堂纪律要求严格。对于传授知识准确无误,教学内容熟练一项,也仅有1人满意度为一般,满意度同样达到了98%。由此来看,学生对于问卷调查中的多数调查项目表示满意或者很满意。

但是问题也并非不存在。对于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信息量丰富一项,表示很满意的问卷对象仅8人。对于该问卷项目的很满意率要远远低于其它问卷项目。对于这一项目表示满意的有12人,满意率仅达到了40%。而表示不满意的问卷对象达到了27人,甚至有3人表示很不满意,不满意率高达60%。访谈发现,大部分表示不满意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课堂信息量小,不够丰富。由于网络的迅速普及并且向纵深快速发展,网络资源也日益丰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品味也在逐年提升。对照之下,显得教师的课堂信息量越发的不足。

对于教学内容是否新鲜,有一定的广度、深度这一项的调查,仅有6人表示很满意,占问卷总人数的12%。9人表示满意。由此看出,对于教学内容新鲜,有一定的广度、深度的满意率仅有30%。而不满意率竟高达68%,甚至有1人表示很不满意。

这样的问卷结果深深地值得我们思考。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教学形式如何能够让学生满意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部分高校外语教师进行了访谈。总的来看,思路有两条。其一,加大对教师的网络培训,使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不落后于学生。其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培养中所占课时比例。对于这两条出路,不少教师对于第二条出路更加关注与重视。原因在于,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对于网络的利用机会均等,教师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方面不占任何优势。教师通过网络查询的信息,学生也同样很容易得到。这使得教师把网络信息拿到课堂的意义减小了。对于提倡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一项,符合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与要求。目前,很多高校进行了听说零课时的尝试。所谓听说零课时,就是听说课不再由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课,听说课没有课时了。实际上是把听说课的课堂教学转变成了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在语言实验室中自主完成听说训练,教师只针对遇到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这是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教学的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对部分已经进行听说零课时的院校进行了调查。有人认为听说零课时后,的确一些自我约束能力强同时基础较好的学生进步较快,学习效果明显。但是,也有一些自我约束能力差或者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听说零课时的环境下感觉无所适从,学不进去或者不知道该从何学起。学习效果明显不如在课堂上老师的带动下显著。当然了,我们对于网络环境辅助大学外语教学的研究还不成熟,听说零课时教学形式也还有待深入研讨与探究。未来,通过对网络环境深层次的利用,大学外语的教学形式一定能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实效。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Internet

ZHOU Lingy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Abstract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s a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life, vision has brought great improvements,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college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lso ushered in the era of challenges. From the impa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gan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ource from the elements, processes, results analysi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hree aspects, the following basic conclusions: First, the most fundamental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actual effect; second play the positive factors in the spread of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rd, the basic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is stage is to cultivate literacy, the ability of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four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and corresponding demand for college as the ultimate goal; fifth, a sound legal system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fundamental ways.

Key words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1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大学生这个网络主体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表明,每10个大学生就有7.2个网民的比例计算,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在校大学生网民高达1826.32万,是中国上网群里的最大比例人群。对于大学生而言,上网的用途主要为:购物、查找资料、学习、游戏、娱乐、聊天、下载、阅读、新闻、邮件等基本用途。当然,在这其中,上网聊天和娱乐的比例占总人数的50%以上。网络科技的发达为大学生们带来了新时代的视听盛宴,这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相较于传统的信息系统,为人们提供了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内容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体育、科技、金融等各个方面。丰富的资源库让当代大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方式也趋向于多样化,形成新时代双向性教育模式,使得教育更加趋向于民主与平等,从而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塑造自我性格。

网络因其开放性、隐蔽性、及时性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同时也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困恼:过多信息的无效筛选、不良信息的传播性等让大学生这个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动摇,从而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网络世界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同时,在目前的国际互联网的各类信息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以及95%的服务信息均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信息传递中所占份额仅占0.1%,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的思想、民族认同感对大学生网民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网络低俗的消极文化让学生真假难辨。由此可见,网络这把“双刃剑”为大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迫不及待。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概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广义上来看,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实施的教育行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就是当代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在这其中,包括了教育客体及与其有关的他人和社会之间发生的一切作用。从狭义上来看,是指教育主体使用教育手段对教育客体所产生的有效用的结果,从某一方面来说,它反映的是教育主体希冀能够通过教育手段希望能够达到的目标以及目标实现的程度,它能够通过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表现教育手段的有效性,是一种检验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区别的,因为网络的发展、网络的特性带来的(下转第135页)(上接第61页)就是和传统教育不同的特征:在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主动性不再取决于教育主体,而更多的是取决于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的互动,是一种平等的、开放式的学习,因此,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具有互动性的;网络的特性绝对影响网络思政教育的特性,网络的开放性、隐私性、便捷性、新颖性在为教育客体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选择”的伤害,网络的无序传播、舆论的多元化传播、信息中复杂的内容,在产生积极效用的时候很可能出现一些非预期的效用或者是错位的消极效果,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双面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效用的存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一个效用产生负面效用后,可以采取其他的教育手段进行互补,或者利用另外一种传媒方式进行弥补,从而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够达到最大效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互补性。

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3.1 建立对话模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首先是要建立在网络中的,而网络具有开放性,给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建立的是平等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双方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的过程。平等的交流平台打破的不仅仅是教育主体的权威性,打破的也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隔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强迫性地将教育内容传递给教育客体,教育客体只能被迫性接受教育主体灌输的内容,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占据主动地位,无法直接阐述出教育客体自我的认知过程。缺乏交流的教育课程使得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产生思想上的隔阂。而在网络平台中的交流,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存在于同一个平等的平台中,双方是同等地位的个体,双方能够自由表达心中所想,从而消除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间的隔阂,让双方在不断的自我认识、精神沟通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平等的交流平台能够促进教育客体主动进行思考。双方的一种交流,一种合作,而不是传统式的单方面灌输。对话模式能够让受教育者主动追求道德上的提高,不断地修炼自我,提高自我。当然,对话模式对于教育者的要求相对而言有所提高,这要求教育者能够及时发现教育客体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将国家的政策方针进行引导,将大小道理陈述清楚。

3.2 提高教育主体素质

教育主体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者,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导因素。教育者本身的世界观、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客体的思想,所以要提高教育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创造最佳的传播者条件。教育主体自我的声誉以及形象受到自身知识、素养的限制,所以作为教育主体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教育主体应该对自我需要进行教育的内容在理论知识上有所专门研究,成为该方面教育的专家,能够获得一定的权威性,才能够使得自我在教育客体的教育过程中满足需求;第二,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在网络上应该表达客观、公正的信息,使得教育客体能够接收到足以信赖的信息;第三,教育主体需要在网络上下均能成为道德模范,能够以自身的道德修养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够以足够的表率作用、个人魅力影响教育主体,增强教育内容的可信性。

篇5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039-01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使其成了最畅通、最具吸引力的高科技传媒渠道。同时网络的广泛运用也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我们应该更新观念,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环境,进一步提升网络时代在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有效性。本文从网络的角度探究目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网络环境下的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信息网络的运用,直接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形态和传播方式的进步,丰富了企业和部门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领域。但是网络环境下企业和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具有新颖性与虚实性,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网络环境下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特点

1.容易接受新思想

由于掌握了网络技术,职工们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数量都比较普及, 所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获取知识的要求。在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还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时,他们时刻被各种信息包围, 所以更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2.网络的交互性,普及性

利用网络的交互性, 普及性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代感”、“创新性”和“适应性”。针对职工渴望思想交流的特点,或者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流,就职工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引导职工明辨是非,坚定正确的立场、责任感、危机意识强。

3.个性突出、敢于创新

不少职工追求个性独立、性格好张扬, 对于自己的能力、未来的人生充满自信和希望, 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对于一切活动, 他们都会积极参与, 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发表评论。各大网络论坛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他们似乎有用不完的想法,敢于创新。网络信息时代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机遇网络的广泛运用,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当更新观念,积极适应环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带来的深刻变革,提升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有效性。

(1)有利于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成效性。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普及,职工主动在网上接受教育,而互联网上接受教育能产生互动效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往产生“剧场效应”,在场受感染,离场即忘却。而在网络上思想教育上是“信息对流”的过程,对话交流活动体现了一种民主平等的精神,创造了一种和睦友好的气氛。通过互相沟通、相互理解,使双方心理距离缩短和贴近,达到双方融洽感情,统一认识,互受启发,各得其益的教育效果。

(2)有利于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网络的开放性和透明性,能使我们了解到更为真实的职工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职工在网络中往往能够率真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并进行交流、讨论,倾诉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3)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及时性。网络的开放性使其成了最畅通、最具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其重要的新领域。这就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性的特有优势。新形势下干部职工不断变化着的思想状况,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等特点。网络技术为企业和部门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及时性”,思想政治工作跟得快。及时掌握所属职工的思想新动向、新苗头,把握住干部职工的倾向性问题和重点人员的思想活动规律,把工作做到前头,有效地解决他们的现实思想问题。

二、网络时代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网络的开放性使其成了最畅通、最具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其重要的新领域。围绕信息网络这个新的生长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更好地为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促使职工形成符合时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

1.加强网络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互联网是企业和部门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企业和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传播法律知识,弘扬社会正能量。确保互联网媒体成为职工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渠道。还要增强网络的服务功能,将职工工作信息、职工生活信息、科技文化活动等及时上网,吸引职工经常登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确保互联网宣传教育工作健康、有序、蓬勃开展。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良好的网上行为方式

良好的网络道德修养会感染和影响着职工。我们要积极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行为。让职工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把网络变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途径。组织职工学习有关安全上网、文明上网的法律法规,让职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从而使职工具有一定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教育职工洁身自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自觉形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

3.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提高职工网络文化素质

篇6

当前,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拓展了教学时空,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实现整合性发展,优化现代语文教学,从而培养新世纪所需的综合型人才,是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种学习方式追求的是:

(一)发挥网络优势,开辟网上学习园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学习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变化,运用网络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网络上阅读文字材料,听取声音材料,观看二维、三维的静止和活动的图像,这种新形式的信息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为顺利的理解信息,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去探索,去设想,进而去创造。

(二)发挥网络优势,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使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协作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网络学习环境的新变化,使网络在主动学习、协作探究等方面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可以为这种学习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如,学习《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探讨“网络资源与拿来主义”这一课题,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深入研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体会到网络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多么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发挥网络优势,开辟网上公众论坛,开展探讨交流和协作,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发展自己的个性。

传统的课堂学习多个人化学习,少个性化学习,学生们共同讨论教师提出的某一个问题。而网络化学习则提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例如在《名句与名楼》的作文学习中,有的学生发挥擅长说明的特点,写说明性的文章 ;有的发挥擅长说理的特点,写议论文;有的发挥创意的设想,写创意书等等。

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

二、互动学习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核心思想.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程整合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不但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也给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信息化素养上、知识范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再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有一定程度的、甚至是相当的信息素养。其次,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教师从旁予以帮助、指导。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这样互动式的教学就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三、语文网络信息化教学方式.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程整合教学是利用现代技术学习课程,因而在要求学生学习好语文课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中引入网络环境,提高了课堂效率,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超时空、多方位地感受世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他们不仅能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

四、构建课程整合有效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改革的导向,课程整合必须要有评价的良性制约,只有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科学评价体系,才能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的整合教学。

首先,坚持整体性。要科学评价网络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及应用效果,运用整体观念对教学媒体设计进行分析整理,要看是否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网络的运用是否面向全体,应用效果是否落实在帮助“全体学生”实现教学目标上。

其次,突出发展性功能。课程整合的评价要突出发展性功能,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潜力,体现评价的过程性等,教师对学习过程是否全程把握。还要重视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与主人标准的制定,能促进学生反思,保证网络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

五、对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

思考一、网络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实践中的效率问题.

思考二、网络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地位问题.

思考三、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体,网络为用;是实现二者之间平衡的基础。.

思考四、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尽管在整合的实践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但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观念,同时对语文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也必将对传统的语文教学造成冲击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信息数量庞大,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只有明确了这些信息的内容分类,才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应用网络信息资源,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教育网站信息建设工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类型

1.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类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类信息,主要是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发展出发,这其中包括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教育队伍建设,理论课教学信息,以及一些大学生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信息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展示各地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和收效;另一方面,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探索出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取得的新突破。

2.理论宣传文献、形势政策教育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理论的宣传和形势政策教育,这类信息内容上主要是围绕国内政治生活等领域展开,如中央制定或准备制定的方针政策,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党政机关的政策指令以及一些带有指示性的意义重大的讲话和相关新闻报道等。这类信息会就一些国家政策内容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和解释,除了答疑解惑还有普及政策政治教育的作用。

3.时事新闻与突发性事件报道类

当今社会发展节奏加快,人们生活也处于实时的更新之中。时事新闻有助于人们跟上社会生活的步伐,能够让人们真实的活在当下。至于突发性事件报道,它之所以会吸引大学生目光原因正在于其出人意料的突发性。但鉴于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性,一旦报道出的突发性事件具有严重负面影响,那么产生的后果也会是很严重的。因此,对于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信息,需要系统收集,加强筛选,跟踪后续发展,一方面,尽量真实还原信息;另一方面,注重正面引导。

4.社会热点和人物事迹类

社会热点指的是在一段时期内引起公众关注的重点问题或事件,这类信息通常因为公众热议而汇集当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围绕这些问题或事件,除了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认识看法外还会出现一些典型的人物和事迹,典型人物和事迹也会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评议,这一点也深深地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热情和网络参与积极性。正面的人物和事迹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塑造起到正能量引导的作用,因此,社会热点和人物事迹信息报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必须给予重视的内容,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鼓励学生学习,提高个人文化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

5.校园和文化类

校园信息可以说是与大学生自身切实相关的,所以大学生们对于校园信息通常会给予极大的关注,尤其是一些涉及学生利益的信息,比如,食宿费用,宿舍环境,校园治安,卫生检查,等等,更是会引发学生群体的大量传播和讨论。另外,一些校园文化生活信息对于大学生也是颇具吸引力。毕竟之所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就是为了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网站上一些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视频,音乐和图片都是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传播正能量,这是校园和文化类信息存在的意义。

6. 在线帮助类

现如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于大学生的教育重点已经不仅仅放在文化教育方面,大学生正身处在校园过渡到社会的关键阶段,各方面的差异会造成大学生群体生理和心理的压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所提供的在线帮助类信息,正是为了减轻大学生思想负担而存在的。这类信息内容包括了学习资料,生活指导,心理咨询,就业信息等方面,把虚拟的信息空间与真实的思想政治服务工作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缓解压力。

二、网站信息采集的渠道

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上几乎涵盖了校园内外所有领域。那么海量多样的信息究竟是如何采集汇总的呢?一般来讲,网站信息采集的渠道分为现实与虚拟两部分。所谓现实渠道就是指以传统媒介采集对象,再通过办公自动化设备转化为电子格式。而虚拟渠道则主要以信息网络中的虚拟空间(如主流网站、个人网站、网络社区等)为对象进行采集,收集网站所需要的信息。

1.主流网站

所谓主流网站,指的是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网站以及中新网、新华网、人民网等在公众心中具有权威性口碑的网站。这些网站刊载的信息大多是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敏感性事件、重大的决策部署、 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等类型,这些信息多数经过了严格的筛选与编审,颇具权威性,是获取主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2.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指的是互联网上兴趣相同的网民集中交流的网络空间。网络社区的形式有很多,既有以主题为中心的网络论坛(BBS),也有以兴趣事物或事件为中心的专题网站。这些网络社区的参与者来自各地,身份不同,生活阅历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拥有相似的兴趣爱好,这就使社区的讨论主题鲜明,观点表达集中充分。网络社区之所以会成为信息采集的重要渠道之一,一方面,是因为在网络社区的交流中时常会有热点话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社区的讨论中可以收集到群众关注的焦点,以及对时下问题的一些新想法和新主张。但是,因为网络社区中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所以收集信息时也要注意筛选,将会产生不良影响的信息剔除掉。

3.个人网站

如今的个人网站存在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博客以外,微博,空间,贴吧都是广受公众喜爱的个人网站。网民以此为平台,既可以个人采集到的新闻,也可以转载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来源的新闻和评论。既可以发表个人看法观点,还可以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目前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大部分人都开通了个人网站,发表了许多个人意见建议,转载了大量信息,同时也增强了讨论互动。所以,个人网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网站采集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三、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立,是各高校在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后采取的积极行动。它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传播的简单结合,更具有突破性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收集好信息,建设好网站,培养好学生,这是每一所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时都需要谨记的。

参考文献:

[1]陈东霞,刘劲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信息的类型与组织方式[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83-85.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67

在信息化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学好和运用好英语这一对外交流的工具是摆在我们初中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场教育革命的精髓之一是学生和教师角色的变化: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上升为教学诸因素的中心和主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也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势不可挡地进入了教育领域。这势必加速了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的角色的转变。本文主要对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进行探讨,旨在与大家分享。

一、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课程整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英语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的初中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刺激――反应”的对应关系,教师的作用只是起到外部刺激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内在心理反应。这种根深蒂固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统一式”授课也是弊端之一,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差异的要求,无法因材施教,因而教师提供的有效信息量也是极其有限的。

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笔者摸索出一些网络英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为主体,培养他们的存储能力、检索能力、多媒体表达能力、道德情感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网络英语教与学模式

1. 主要特色

(1)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看到教师通过任务引导、建立优化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学习、对学生情绪调控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服务,整个教学中教师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中心,但教师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反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2)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以自主学习为主。自主性学习,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

(3)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主动性通过任务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与制定任务,使学生真正做到从个人的需要出发参与学习。

2. 可供参考的具体教学步骤

步骤一:教师制定目标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参与和修改任务制定,最后确立自己的目标任务。

步骤二:教师根据制定的目标任务,建立、完善、优化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扩展多种获取信息资源途径,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好学习组织工作,促进学生协作学习,方便学生学习,并对个别特殊情况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步骤三:学生根据确立的目标任务,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步骤和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其他丰富信息资源(如互联网资源等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步骤四: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反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优化教学信息资源。

①网络英语: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传播系统,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形式和内涵的信息,有利于创设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四种要素的理想学习环境。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

②教学调控:破除“课堂为中心”,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打破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环节的界限,能运用计算机媒体进行远程学习和相互协作学习,使教学灵活化。而教师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引导、调控,帮助学生学习,即教师起到辅助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③信息调控:破除“课本为中心”,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以“课本”为中心信息的课堂,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传播的网络系统信息,给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带来了无限生机。但网络上的信息并不全适合学生所需,合理输出的信息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取得最大效果。因而,教师要做好把关的工作,辅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应用。

④反馈调控: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有效地发现、收集、获取、处理和创造信息的同时,注意畅通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强化正确的知识,调节思维方式,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准确。

⑤交流:学生在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交换彼此的看法,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好网络英语教学优点,克服缺点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英语课程整合教学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英语课程整合教学的优点非常明显: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的有机组合。

网络环境下英语课堂教学组织起来,会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在不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下,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各种方式来积极引导学生,在要求学生学习好英语课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电脑技术水平。

四、对网络英语课程教学的思考

思考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教学实验中,笔者发现,传统初中教育不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上还是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都是非常成熟的教育体系,近代教育理念虽然使其变革了许多,但由于其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夸美纽斯班级讲解授课制,因而它的历史惯性仍然很大。信息化教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准确地评价信息化教学的成绩呢?其中,包括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综合素质能力、信息化素养、道德品质、教师的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师德以及敬业精神等,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和评教问题。

思考二:教材问题

整合课的形式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创造教育资源,教育是通过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通过网络学习文化课知识,问题是整合课要求打破各学科间界限,而且大部分知识来自教材以外,因而教材和资源的衔接具有跳跃性,学生很难把握,学科系统将很可能因此被打乱。现在的每个学校的英语学习都是以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英语教材为主,而现行的教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网络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就是以单元教学为主,而不是以课为教学单元,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相应的教材,这就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思考三:软件问题

现在我们关于英语学习的软件还是太少,好的软件更少,大部分都是以题海战术为主。另外,掌握网络信息化教学毕竟不像操作录音机和录像机那么简单,它需要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有相应的网络知识,这些知识也不是两三天就能学会的,这也制约了网络信息化学习的应用。

思考四:现代外语教师要做到六个“三”

篇9

我国网络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网络教学成为新时展的产物。教师与学生利用网络所具有的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性学习,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明白网络技术与网络资源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有效利用,以便促进素质教育观念的贯彻。

一、网络教学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法律观念、社会责任等的课程,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网络具有开放性、时效性、虚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学生追求新事物、追求新潮的心理非常符合。网络资源的丰富一方面有利于教学实效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再者,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让教师不拘泥传统的备课形式,在备课过程中和其他老师交流切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得以提高,对教学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网络给思想品德课程增添了新的力量,让思想品德课程从过去严肃、枯燥的课堂风格转变成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活动,让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利用网络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传统课堂教学可以概括为:一本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一张嘴。传统教学主要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丰富内容,让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比如在讲授“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内容时,学生不能够彻底明白到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样子,笔者组织学生观看我国我国各个地区的人民的生活情况,了解各地区的生产发展状况,让学生对“初级阶段”的了解从一个抽象概念到实际具体情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集现实性、理论性和开放性于一体,这些特点让思想品德教学更适合应用网络资源。教学者可以从网络资源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再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取经应用”,取长补短。与此同时,教学者可以引导学生到网上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订学习计划,也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科学适当的网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

3.利用网络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普遍的感性思维不较强,而抽象性的思维不足。在思想品德教学课程中,怎样才能把比较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形象化的材料,让学生接受知识更彻底全面,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网络教学融入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学者利用flas、图片展示、音像等手段将书面知识具体形象化,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书中所讲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教材中的抽象概念。网络教学的融入,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变得活泼,无论是教学者还是学生都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4.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创建高效课堂氛围。

网络资源中包含各种丰富的知识,将其引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载体,启发学生参与民主性、合作式的教学,以此营造新颖和谐、实效性高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发展。比如在课堂中加入文字、图片和其他表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关注度,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得到解决,让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和质量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网络时代的思想品德教学可以将多种课程资源整合,将学生由现实课堂带入虚拟课堂,让枯燥呆板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让书本中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实现教学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有效交流,让知识的传授与教学信息分析、决策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方面地健康发展。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是万能的,我们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苗楠.网络环境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2):47.

[2]张正兵.网络环境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益的探索[J].新课程,2013(3):95.

篇10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自80年代以来提出的交往行动理论影响深远。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以语言为媒介,以主体间的诚实对话为主要形式,旨在通过无任何强制性的诚实对话达成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协调,以实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他的“交往行动理论”对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试图以其“交往行动”概念来说明人类社会进化问题,这是他创立该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他说:“交往行动的概念所涉及的,是个人之间具有(口头上或外部行动方面)的关系,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的内部活动。行动者试图理解行动状况,以便自己的行动计划和行动得到意见一致的安排。解释这个中心概念,首先涉及取得能够意见一致的状况规定。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这种行动模式中,语言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地位。”

(一)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相互关系”

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动就是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其目的是达到主体之间的“理解”和“一致”。交往行动所涉及的至少是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互动的“相互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为达到相互理解而进行的交往,交往纯粹出于交往主体的自愿而非出于主体各自因某种利益需要的考虑而发生。在交往行动中,交往参与者自始至终都应视对方为主体并爱惜主体之间良好的“相互关系”。很明显在交往关系中,交往双方强调对各方主体地位的尊重是交往行动得以发生和深入进行的前提。

(二)交往主体是“未受干扰的主体”

哈贝马斯认为,由于人们一味追求“劳动”,即“工具行为”的合理化,只注重对“外在世界”的改造,因而忽视了对人们“内在世界”的改造,忽视了人的本真需要,以至交往者赖以生存的“生活世界”遭到破坏,致使主体之间进行的对话成了争辩,交往双方各自为自己的主张或行为进行辩解,随意对待作为行动基础的规范,规范仿佛是产生于进行辩解的需要。哈贝马斯认为,要使交往行动合理化,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拯救和建立理想的“生活世界”,也就是要寻求一种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既享有自由和自主权,又有一种归属感,并且在自由和归属之间形成一种真正的非对抗的关系。这种非对抗的关系只能是“相互关系”,只有在“相互关系”中交往的主体才是真正在进行交往行动的主体,才是以“生活世界”为背景的“未受干扰的主体”。

(三)交往行动的媒介:语言

哈贝马斯指出:“交往行动概念,首先把语言作为参与者与世界发生关系,相互提出可以接受和驳斥的运用要求的理解过程中的一种媒体。”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交往媒体,是为“理解”服务的,而行动者通过相互理解使自己的行动得到合作,以实现一定的目的。他把凭借语言来进行的交往形式当作一种理想的交往模式。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就是一种对语言的使用行动,即“言谈行动”。他认为人在本质上首先是语言符号交往活动的主体,作为交往背景知识的“生活世界”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能在由语言表达的文化同一性意义上实现自我认同。“生活世界”就是用交谈组织起来的世界,“生活世界”的知识包含在语言之中。

(四)交往行动的核心要素:“理解”

“理解”的实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交往行动的关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实际上就是一种“言谈活动”,这种行动是以达到“理解”为目的的。他甚至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是最根本的行为,其他形式的社会行为“统统是以达到理解为目标的行为的衍生物”。他认为“理解”这个术语的最低限度的意义是至少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一致地理解一种语言表达。他不仅认为“理解”是言语行为的目的,而且认为言语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理解过程。哈贝马斯所说的“理解”主要不是一种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理解”就是交往者为达到“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达成共识、取得一致”的相互作用过程。

综上所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中的交往主体是在进行语言对话或交谈的主体,交往主体凭借共同的背景知识和语言媒介,遵循共同的语言交往规则,在理想的言谈情境中达到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相互依存进行交往行动,以此增进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了解,从而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进步。交往行动实际上就是交往主体之间为取得一致、达成共识、彼此默契的相互理解过程。

二、哈贝马斯上述观点给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有益启示

(一)高校德育工作要在交往中展开

交往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交往存在于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之中。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展开的,教育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共同的课题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高校德育过程就是通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下转第95页)(上接第82页)生多极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的交往活动,以实现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二)高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施双向平等交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特别注重“主体间”对话与话语的分析,它倡导的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用相互主体性统摄德育过程,首先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其次,强调双方同时作为道德教育和发展的主题,是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教育者只能是对话者、指导者、协助者、领航者、而不是权威者、统治者在德育过程中,只有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通过双向平等的交往和对话,才可以实现与社会的需要合拍,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合拍。

(三)高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重视直接交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直接交往的情况下实现知识的传授过程。但是,德育过程中,我们除了不断利用现代化的间接交往手段以开阔受教育者的视野,扩大其交往面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主体间的直接交往。如果没有直接交往,没有言传身教,难以使人们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主体间直接的平等自然的交流在德育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德育的效果最终必须由主体间在现实交往中才能真正实现。应该说,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提出,已为我们的当代德育工作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交往德育模式。

总之,哈贝马斯所理解和推崇的交往行动对当今世界是具有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对于我们提出的共建和谐校园也不乏现实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德华.交往理论视阔中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变革[J].大理学院学报,2002,(1).

篇11

0前言

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大学生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伴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影响着当代的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受到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如何利用好网络,促进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协调性,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是关键。

1网上网下互动型协调育人模式的概念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网络科技已经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教育方面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利用单一的网下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需要结合网上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是一种新型的育人模式――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模式。网上网下协调育人是将面对面交流、课堂、报纸文刊及广播等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与以“互联网”为主的通信网络相结合,形成教育双渠道,对传统模式(网下模式)与现代模式(网上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新的协调机制,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这样的网络大环境下,使用网上网下互动型协调育人模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所以正确使用该育人模式会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改革,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2采用网上网下协调性育人的必要性

2.1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都是采用上课说讲的形式,并且教材也是指定的,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要与时政相结合的,所以机械地采用固定的教材进行教学,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很难迎合当前社会对人才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样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和有效性,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发展。其次,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互动性,仅仅是采用网下教育,教师机械地向学生传输思想政治理论,虽然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获得相应的反馈,但是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并且教师也难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如果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采用网上网下互动型育人模式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协调育人模式,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网上网下互动型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及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2.2采用网上教学具有可行性

当代互联网在大学生中普及程度的高低是决定是否应该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关键因素。大学生作为广大网民的重要组成者,其上网时间是较长的,很多大学生在一些网络应用中表现得非常活跃,对很多网络应用的使用率比普通网民要高,由于现阶段网络设备种类丰富,各大高校的网络设备也非常齐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大学生上网,所以在各大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上教学,其基础条件是非常完善的。另外,对于网络环境的适应程度也决定了是否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如果出现由于一些大学生对网络环境的适应程度低,甚至沉迷于网络,那么这种教育模式的推广是不利的,但是有相关研究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合理利用网络,这就说明网络上的不和谐因素对整体网络环境的影响不大,所以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学是可行的。

3当前高校网上网下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大力开展网上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高校除了继续加强作为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极开展作为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还积极占领和拓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和空间,初步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网下全覆盖。现在很多高校都迎合形莘⒄沟男枰,有了自己的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站。并且这些网站也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工作顺利开展。尽管各大高校已经开始注意网上网下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大体的教育格局也已经形成,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网上网下协同育人教学模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高校对网上网下协同育人没有正确的认识

高校对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没有正确的认识,由于被很多教育工作者把网上教育的作用放大了,就使得很多高校认为只要利用网上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学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就对网上教学格外重视,因而忽略了传统的网下教育。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网上网下协同育人模式还是不认可,仍然按照老思路进行教学,对现代的信息科学技术及促进教学的多媒体技术还是不愿意接触,这就导致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受到了诸多误解,所以开展起来并不顺利。

3.2网上网下协同育人机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由于网上网下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实现网上网下的有效结合,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具体的机制来支持,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很多高校对网上教育制度的制定不规范、不科学,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协调性。这种不协调性还表现在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互对立,严重缺乏协调性,由于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所以很多高校采用网下教育管理模式来管理网上教育,可想而知,其效果是非常不好的。

3.3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

在网络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全由教师进行选择和控制,教育过程也是按照教师既定的模式进行开展。但是当网络影响力逐渐扩大的时候,就需要结合发展的需要,促进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协调性,但是使用网上和网下共同协调育人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即严重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很多高校对该教育模式缺乏认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更没有充足的资源配置,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网下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

4.1采用网下为主、网上为辅的协同模式

采用网下教育为主,适当结合网上教育,就是促进网下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具体的方式就是需要最大限度地扩大网下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需要将网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到的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到网上,扩大网下教育的影响,采用网下教育为主、网上教育为辅的方式,能够把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扩展到网上,促进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实现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良好对接。

4.2采用网上为主、网下为辅的协同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用网下为辅、网上为主的教育模式,由于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大平台,在进行思想政治的网下教育时,需要及时总结通过网下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内容,然后充分利用网上教育的优势及时进行交流和互动,开展自由讨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体可以通过微博、QQ、微信及BBS等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这样能够实现促进大学生正确上网的目标,同时也能够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良好的素材。网下教育配合网上教育,最大限度地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4.3网上网下共同推进的协同模式

篇12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行为。在非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即主要在乡村自行修建的道路、自然通车形成的道路、住宅楼群道路、机关团体单位的内部道路以及厂矿企事业的专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虽然不符合交通肇事罪规定的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特征,但这些非道路同样是公众经常出入的地方。在这些非道路上行驶,违反交通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同样会给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带来危险。因此非道路交通事故侵害的社会关系应该是公共安全。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道路上因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罪下的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由此可以推断,在非道路上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罪下的其他罪名定罪处罚。由于我国刑法分则未规定在非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构成何罪,所以,可将这种犯罪归类于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二、非道路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行为确定为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更科学

笔者认为,对在非道路上因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确定为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比过失致人死亡罪更科学,主要有三点理由: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网络相融合而成的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和教育模式。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发生了相应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为大学生服务的,其实际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网络自身发展的特点,必然要求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其有效性。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网络技术以及现代传播手段对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具有一致性,二者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的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网络意识或内容是现实社会存在的映射,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具有内在的重合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至少包括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政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以及网络心理教育等方面。具体说来,网络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政治教育是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原则和方向。网络道德教育就是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评价。网络法制教育不仅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规教育,促使大学生保持网上网下行为的一致性和合法性,而且要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网络心理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出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网络心理训练以及网络心理咨询。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又是蕴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载体,其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的影响,因而内容的有效性本身也存在着无效性的可能。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梳理,有利于我们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准确把握。

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尚未完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其基本内容必然包含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方面。但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并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体系更多的是借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架构的,因此相应的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缺乏独立性。由于网络的发展,网络与现实的连接不仅使现实社会存在在虚拟空间的数字转化成为可能,而且扩展了大学生主体的思想和行为边界。内容体系的不完善不仅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引导上的作用,而且在面对大学生在网络世界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因此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

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偏差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并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内容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现象。一是内容在设计上过于理想化,缺乏生活化的内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植根于现实基础之上,其内容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复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生活根基和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容易使教育流于表面和形式。二是内容缺乏稳定性和时代感。内容体系的不完善必然导致教育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流变的可能,一些基本的理论难以贯穿教育内容的始终,因而也会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于此同时,在网络虚拟领域形成的一些较有时代性的网络道德观念难以适时得以认可和宣扬,大学生缺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动接受和自我知行的转化。

3、 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单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异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展示应充分考虑网络技术背景和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心理接受特点。网络虚拟领域超越现实时空的限制,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网络多元文化和多样化信息时难以有效辨别和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大学生对内容选择的自主性,网络环境下教育内容的传播和引导不再是建立在大学生的被动或者无知的基础之上。承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站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力的缺乏自然点击率就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不去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此同时,内容的不优质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工具性”而没能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休闲娱乐和心理咨询等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内容枯燥、更新缓慢,缺乏思想深度,再加上在形式上多重理论宣传甚至只是教科书内容的“电子文字搬家”,网络技术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单一,弱化了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可与接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自然也就难以保证。

4、 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相对来说,大学生这个群体有较深的知识背景并且大多已成年。于此同时,面对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容易有更深刻的困惑和不解。大学生的思想相对独立却又未能摆脱社会意识的多重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价值选择容易出现不确定性。网络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有效的应对,更没能确立相应的规范与制约。另外,大学生在其社会化进程中,既生活在校园这片相对单纯的环境里,又即将踏入社会。网络世界信息多变,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多元传播和影响,大学生往往容易站在道路和方向选择的十字路口。大学生走出校园面临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全球网络化对自身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及时把握网络世界的负面信息和影响,使得大学生在其社会进程中对自我和社会可能出现的疑惑和迷茫不知所措。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相对于既定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有利于在大学生身上引起预期的变化,形成预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1、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特点,其内容不应只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的简单移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仅仅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基础上加上“大学生”这一主体前提就完成内容构建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应只是自发式的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而应根据自身特点自觉框定内容的范围并不断完善内容体系。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应有一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所确定的相关内容,因其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相应的意识形态性,也应根据大学生这一同类群体的特质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针对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群体存在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局限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演绎和架构。

2、 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生活,突出重点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是超出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无法触及的规范和制约。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游离于网络社会存在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之外,而应将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各环节,既不能过于理想化而使大学生无所适从,也不应降低内容应有的要求而失去教育本身具有的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承载着教育目的,因而其在设定上要考虑大学生群体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既要有远大的理想也要有眼前可触及的目标。同时,根据网络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泛泛而谈,在内容广而告之的同时应突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点内容。

3、 丰富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传统社会环境相对单一,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主导与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引导的同时,其内容更易把握和为大学生主体所接收。在信息社会,开放的环境以及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再局限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灌输,更多的是有其自己的认知及其认同,与之相应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复杂性。为了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更有效性地为大学生主体所吸收和接受,高校网站应充分发挥网络自身的优势,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而不是进行网络说教式的宣传。同时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内容不仅要重视知识性,而且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只有大学生去接触和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有效性才有现实的主体前提。同时,内容的表现形式不能局限于网络文字式的静态展示,而应变静态为动态,从平面式的教育模式转为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充分运用网络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效能,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4、加强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认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又将走向何处。网络社会中有序与无序共生,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面对网络不良现象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及时有效作出应对。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观教育,使之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并自觉规避网络的不良影响。针对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产生的疑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及时调整并作出解答。在网络中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对于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出现的认知障碍和选择压力,尤其是即将真正踏入全球化网络社会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应注重针对性和时效性,既要教会大学生认清现实经济社会与网络虚拟存在的区别,也要教会大学生在更宽广的网络社会环境里甄别真、善、美,更好地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