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城市旅游发展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篇1

而说到会展旅游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对此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目前仍然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我国的会展旅游学者们提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2001年苏州大学周春发提出的:会展旅游意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奖励旅游、大型文化体育盛事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

会展旅游,顾名思义就是把会展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的一个新的产业。尽管会展业和旅游业是两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但是会展与旅游的相互介入是经济活动发展普遍联系的外在表征。会展业和旅游业同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举办会展不仅使当地的展览馆、饭店、餐饮服务业受益,而且对相关的电信、交通、购物、旅游服务以及城市市政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事会展业是旅游的多元化战略之一,而会展业则可以利用旅游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因此我们说: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全球会展发展的必然趋势。会展旅游就是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的特点而衍生出来的产品。

2. 大连市会展旅游业培育与开发的优势条件

首先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大连市作为会展举办地的重要优势。会展的主办者在选择会展举办地点时,往往都会选一些环境优美,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前来参展的展商和慕名而来参观展览的客人也都希望借此机会在当地旅游一番,一来可以得到良好的休闲,再者也可以增进对展会举办地的了解。

其次,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力的提高了大连市的通达性和一个城市的辐射范围,继而吸引更多的会展活动来本地举办。

再次,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业是会展业发展的基础,大连市拥有本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会展旅游业就可以以其为依托,打造有地方特色极具竞争力的会展品牌。

最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良好政策是大连发展会展旅游的基础支撑。

3. 大连市会展旅游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首先会展旅游将为大连市带来巨大的利润额:据悉,一个会展旅游的游客在一个城市的消费是普通游客的3倍,逗留时间是后者的2倍,会展旅游业的平均利润率为20%-25%。

其次,会展旅游使大连市获得优质资源:发展会展业意味着各行业可以在扩大的开放潮中,在产品、技术、生产、营销等诸方面获取比较优势,从而大大减少本区域内资源的机会成本,有助于增强综合竞争力。而会展对于当地经济最本质的意义,就在于更大范围地开放、更实际地比较、更精确地选择、更有效地配置,进而达到质量的增长,以增强经济安全系数。

再次,会展旅游还能够带动大地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会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将直接刺激外贸、宾馆、交通、运输、保险、金融、房地产、零售等行业的市场景气,从而有力推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展览业服务配套的服务业、广告业、餐饮业、通信业等行业将因此受益。

最后,会展旅游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鉴于会展旅游带动了大连市各相关经济的发展,因而,与此同时,会展经济的发展将提供和催生一大批高质量的工作机会。

综上所述,会展旅游给城市的发展不但带来了重要的经济的效益,同时也给城市的发这带来了社会的效益,比如人口素质以及城市的知名度,有助于增强举办地城市面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功能等。

参考文献:

[1] 金辉.会展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孙晓玲; 陆林; 孔伟.国外会展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04-15

篇2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36X(2013)03-0088-03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经营活动都具有强力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游客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文化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的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顶梁柱。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

旅游文化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一方面,它包括具体的客观内容,如人、财、物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不可见的文化成分,如旅游者如何使用他的财、物,旅游业如何开发资源、增加设备提高质量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理动机和需求。

城市旅游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关系,既具有融合性,也具有冲突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文化现象。城市旅游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来源。

二、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如万里长城、金字塔体现了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成就及审美观念。文化是一种发展力量,它能改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文化因旅游得以广为传播,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则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因文化更富魅力。

旅游文化是因为旅游活动而产生,为旅游活动而整合的文化,从其自身的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与文化实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因而应把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与文化融合,促进旅游产业升级为旅游文化产业。。对旅游文化的创新,主要是人的创新和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并建立现代旅游企业文化。

三、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必要性

城市旅游的主要资源为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包括自然景观、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等;无形文化遗产包括音乐、戏曲、传说、历史、文学、民俗等。

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睬、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同时,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文化大量地体现在旅游业的管理者及从业人员身上,其文化素质及经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发展城市旅游文化也是竞争的需要。未来城市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质量和服务的需求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富于参与性的项目。

文化是旅游业创品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品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体系,才能提高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建议

1.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培育关爱文化,增强民众凝聚力和创造力,共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保护城市旅游文化遗产。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打造极具创意的旅游文化项目。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联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2.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城市。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的身份象征和魅力所在,要突出旅游形象和城市品牌的统一性。要大力推动城市品牌的塑造,推进文化与旅游的城市品牌。现代城市的发展表明,经济是现代城市的力量,景色是现代城市的形象,文化则是现代城市的灵魂。要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以文化旅游促进环境再造,实现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双丰收。

3.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加强目的地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城市文化是城市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城市一般都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大量的具有传统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历史文物古道、古代建筑等,反映了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文化史、民俗史、政治史。搞好规划建设,凝聚文化个性,增强城市文化的特色、生命力和凝聚力,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营造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旅游文化的品位。这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以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为依托,打好“文化”牌,做好“山水”文章,丰富旅游产品,发展特色旅游,整合旅游资源,打破区域壁垒。文化资源的开发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了张家界、九寨沟、丽江等成功的案例,说明在经济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去克服困难,就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创新文化服务旅游经济模式。优化旅游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意识和文化意识,可参照“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大型文艺演出,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篇3

Abstract:Urban tourism industry is developing fast in Anhui province, but there is a large spatial imbalance problems.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be an important pole in China’s “twelfth five-year” strategy, which will become the subject of future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because it’s beneficial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s and weaken the unbalanced situation of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and tourism investment. There exists four problem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Jianghuai agglomeration: (1) tourism resources’ type is various but is larger gap in development intensity; (2) tourism product construction repeatability is bigger,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improve fund use efficiency; (3) strategic positioning is not accurate for individual cities, tourism development strength is discretized; (4) urban tourism lack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driving force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is not insufficient.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and marketed from four aspects, namely,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tourism products and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gional tourism image integration as well as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finally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and lift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leading ability.

Key words: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ptimize path;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1-04(6)

安徽省拥有类型多样、数量丰富的旅游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环境改善、旅游投入支持、品牌塑造以及一系列旅游发展政策的大力支持,城市旅游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2012年,安徽省旅游外汇收入15.6亿美元,同比增长32.5%;国内旅游收入2519.08亿元,同比增长38.79%,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大省。但是,受资源分布不均衡、行政体制和发展理念等要素影响,区域旅游发展不协调、区域整体竞争力发展滞后,在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显著不足。皖南国际旅游区、沿江城市带、“两江一湖”旅游区等旅游发展战略的发展重点都在皖南,造成皖南、皖中、皖北安徽三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差异较大。“十二五”发展机遇期,安徽省有必要寻找发展突破口,促进皖南地区对皖中、皖北旅游产业带动能力。城市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依托和主体,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城市的区域带动能力。进入“十二五”,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城市群发展战略,其发展可以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水平的快速提高。因此,旅游发展不仅需要以城市为载体,还需要着眼于城市群这一区域性的旅游发展战略,实现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整体提高。

江淮城市群是长三角向西辐射的“腹地城市群”,也是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城市群”,作为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极这一概念已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证实。江淮城市群发展将较大推动皖北经济发展,改变安徽省经济发展南北不平衡的空间发展格局。而安徽省旅游发展的重点也将聚焦于江淮城市群这一区域性主体,因其与其他旅游区相比,更能够带动全省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弱化区域和城市间的经济差异。江淮城市群包括合肥、六安、巢湖、淮南、蚌埠、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11市,皆在合肥2小时通勤圈内。2011年,巢湖的分拆将优化合肥、芜湖、马鞍山的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经济联系,有助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近年来,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取得较快发展,2000年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占GDP和第三产业的平均比重分别由5.12%和14.26%分别增长至8.03%和23.90%,旅游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其中合肥、池州、安庆旅游总收入分列前3位,占江淮城市群旅游总收入的61.56%。因此,本文对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对于未来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城市群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城市群正逐渐成为中国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城市群旅游越来越受到管理者重视,它是以城市群为地理单元,由旅游吸引物、设施、社区有机结合,借助现代交通工具、综合运输网、信息网络密切连接,形成整体效应和形象,同时旅游地各城市、各方(政府、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居民)通过各种行动促进旅游业发展。与单个城市相比,城市群旅游主要体现为城市间高度连接形成的整体效应和总体形象[1],其对于区域旅游综合实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旅游是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基础,城市旅游竞合作用下的资源配置和产业联系不断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

城市群既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城市化、工业化带动下的城市规模扩大、经济水平提高等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归根结底,城市旅游发展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互补,共生共赢的结果,二者作用具有双向性。城市规模具有等级性,城市旅游水平同样具有等级性,也表现出阶段性的动态特征和模式。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把城市群旅游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资源配置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这四个要素互相作用,不同时期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不同,在同一时期不同城市的旅游驱动力也可能不同。正是这四个条件作用的相互性,推动了城市旅游业经济部门的成长,并使之成为城市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并最终推动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依据这四个条件在不同时段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总结城市群旅游演化的阶段性特征。

1.1 初级阶段:比较优势发展阶段

城市旅游业发展启动阶段,旅游资源比较优势为主导,空间发展均衡化。主要以区域传统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城市旅游业。地方政府通过对旅游资源实施规划,通过追加投资,进行绿化、治理等环境工程,旅游地吸引力提高,旅游配套企业进驻,游客增多。旅游地发展势必使城市旅游经济提升,功能优化,人口规模扩大,与外界联系增强,带动城市服务业就业与地价提高。旅游需求渴望旅游设施改善,地价提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协调性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1.2 发展阶段:单体城市协调阶段

城市综合实力主导,政府与市场行为并举,城市旅游业产业不断调整,逐渐形成单体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由空间均衡发展变为非均衡(极化)发展。政府投入与市场投资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工程的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要素流通性增长,促进城市服务业功能提升和城市旅游设施完善。城市旅游产品在传统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得到拓展,各类型旅游目的地数量增长加速,城市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大大增强,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城市形象得到提升,游客量递增,循环累计效应和乘数效应增大。旅游经济与相关产业高度关联互动,促进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城市经济规模越大,旅游丰度高且开发好的地区,其旅游市场竞争力越强,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越好,反之,协调性越差。强有力的旅游目的地甚至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极,通过与关联产业的商品供求关系和要素交换关系,对城市旅游经济活动产生支配效应。旅游业的增长极具有产业和地区经济活动两面性,发生在城市内部,增长极成长将造成旅游经济的空间不均衡,但随着对区域其他旅游地实施积极的政府引导、市场调控,这种城市内部差异性将会被弱化,达到城市群的空间均衡。

1.3 成熟阶段:区域协调阶段

多核化发展趋势发展,城市间旅游业发展差距缩小,城市间网络化联系加强。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下,城市旅游经济网络化促使城市群成为一个整体目的地,目的地规模、竞争力具层次性,各城市旅游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角色得到强化。城市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不仅是旅游业与各城市内部产业发展的协调,还是整体城市间的协调。随着城市之间旅游经济联系度增强、城市经济与旅游产业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核心城市的旅游物质、能量及信息要素将从增长极沿扩散轴线(如交通运输网和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等)向低等级城市呈现空间扩散、等级扩散,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将高度空间网络化,城市旅游发展空间得到拓展,空间结构优化,边缘城市旅游业发展增速,共同构成城市群旅游业的增长极体系。各城市旅游经济相互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呈现整体性、网络性和一致性,城市之间旅游流将增强,形成旅游同城化、一体化,由空间极化逐渐向空间均衡的方向发展,形成梯级辐射模式。规模效应、技术效率的存在使不同等级城市与旅游发展的协调度同步提高,最终实现城市群旅游的协调发展。

城市群旅游协调相关研究主要见于城市群旅游空间均衡发展[2]、竞合关系[3-4]、一体化发展[5-9]、可持续发展[10-11],研究多从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旅游者行为、旅游交通组织等角度,集中探讨长三角、珠三角等比较成熟城市群旅游空间非均衡性形成的等级结构,揭示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旅游发展空间表征,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研究较少[11]。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打造第三产业增长极,是城市群高度工业化后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模式,区域性旅游发展规划多在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编制,这种发展模式对原始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存在不足:旅游业发展可与城市经济产业体系、交通设施布局等互动同步发展,快速城市化对旅游发展依赖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一些快速工业化的二三线城市以商务、会展、创意产业等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扩大城市知名度、产业升级中的重要性:旅游业与城市资源开发、工农业之间的产业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产业模式。这些城市处于快速成长的城市群中,虽然城市化水平不高,但若旅游资源禀赋较好、邻近较大客源市场、政府强力引导和一定旅游合作基础,可通过资源和信息共享、旅游设施和交通设施共建、旅游服务管理标准等手段提高区域旅游一体化水平,实现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

2 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2.1 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开发强度存在较大的空间不均衡

江淮地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但城市之间的资源丰度、品位度以及资源开发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区域内城市旅游发展较大的空间不均衡。将旅游资源评价分为综合类、自然类、人文类[12-13]对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旅游资源评价。综合类评价指标包括A级景区、5A级景区、4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共6个指标。人文类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包括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4个指标。自然类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共6个指标。建立11城市评价矩阵Xij,求标准化矩阵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Wij,旅游资源、旅游接待设施综合评价得分:

其中,Xij表示第i个城市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n为评价城市个数。

从旅游资源得分看(表1),安庆、池州、六安以自然类旅游资源见长,合肥、芜湖具有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这几个城市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主要城市。铜陵、蚌埠、马鞍山、巢湖的得分都小于1,资源优势不突出,品味度不高,限制了城市旅游产业发展。从中可知,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具有丰富的山岳水系,资源品味度较高,长江以北的皖中缺乏典型的自然类旅游资源,除合肥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资源品味外,其他几个城市的竞争优势较低。

2.2 旅游产品建设重复性较大,不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观光旅游产品仍是江淮城市群城市旅游发展的主体,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意识薄弱。“十二五”期间,11个城市的旅游项目投资资金累计将达到3000亿元,各城市兴起旅游发展热,但发展重点仍是观光旅游产品,项目重复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低,企业集中度较低,产业整体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难以体现,缺乏创新。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金等要素,而且投资后期不成功的旅游项目还将带来较大破坏。如乡村旅游发展,各个地方都在兴起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热,但是发展模式主要以田园采摘、庭院观光为主体的农家乐初级阶段,产品类型单一、发展水平低、产品同质化和重复建设多,产品链延伸不足,降低了资金利用效率。

2.3 个别城市旅游战略定位不准确,发展力量离散化

区域城市旅游发展的合理和正确的定位不仅能够防止恶性竞争,而且可以有效配置资源资金,实现城市旅游的分工协作,有效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但目前江淮城市群内的多个城市皆将自身定位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距离长三角较近的几个城市纷纷提出融入长三角旅游发展框架中,造成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离散化。

2.4 城市旅游缺乏区域性整合,区域经济社会带动力不足

地方行政自主化对旅游产业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存在较大障碍,提高了信息不完全造成的经济成本。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作为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也带来行政导向的地方利益化、区域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和投资失效。这些现象反映出旅游发展机制不健全、事业化管理、条块分割带来的开发管理难以协调等问题。单个城市旅游部门单打独斗,相互之间沟通协作和合作发展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区域整体竞争力提高。

3 优化路径

江淮城市群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样,拥有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旅游协调发展将有助于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期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增强地区人民文化认同感。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利用地域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牌识别度。但长江以南自然人文资源都较丰富,长江以北人文资源为主但数量也较少,差异较大。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层次低、产业链条局部化、旅游形象不明、区域产品同质性较高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未形成城市群这一区域性旅游资源、产品体系的整体开发建设理念。因此,需实施城市群旅游区域性一体化发展理念,促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相互补充、整合发展,实现各层次旅游要素的横向和垂直关联与融合,强化区域内部城市旅游合作,实现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

3.1 城市群旅游空间协调发展

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合理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以旅游资源区为主体的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合肥、芜湖和安庆三个城市旅游的旅游产业水平、城市综合实力较强,是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三个增长极,这与当前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建设的重心一致,应分别以三个城市为中心旅游城市,建设合肥旅游圈、沿江旅游发展轴,形成“三轴两环”的格局(图1):三轴即连接合肥旅游圈和沿江旅游发展轴的合肥-芜湖一级旅游轴线、合肥-安庆和芜湖-安庆二级旅游轴线。两环为依托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等大中型城市形成的综合旅游区和区域性的生态旅游区。强化合肥、芜湖、安庆作为江淮城市群中心旅游地的旅游流集聚扩散功能,引导综合型旅游产业发展,依托交通动脉推动中心城市旅游要素向各个方向的高速流动,加强城市旅游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以皖江城市为纽带,形成九华山、天柱山和方特欢乐世界等多个知名景区,以沿江五市和滁州、蚌埠为依托,建设面向合肥、南京、杭州等的环大都市休闲产业带,逐步构建面向这两个重要旅游区的旅游节点体系,有效吸引长三角和黄山旅游者向皖江延伸,实现合肥旅游圈、皖江旅游带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的一体化发展。同时,重视合肥-蚌埠潜在旅游轴线培育,以合肥为中转节点引导旅游流向北部城市的流动,滁州、淮南、滁州、六安、安庆的湿地或森林保护区为江淮城市群的生态旅游区。

3.2 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强化旅游产业和江淮、大别山、沿江文化的融合,引导主题城市和景观城市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乡村休闲农业等传统旅游产品,协调发展主题酒店、主题餐饮、主题公园等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集聚旅游产业要素、建设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旅游要素、相关产业向旅游资源密集区域和精品旅游景区集聚,构建配套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信息互通、功能互补,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群和旅游产业集聚区,推动旅游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产品建设突出特色,以多样性、差异性、互补性为原则,组合区域旅游产品。实施沿江文化、名山名湖、工业文化、戏曲文化、诗歌文化、佛教文化等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战略,建设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按照不同主题组合成若干条主题鲜明的区域性旅游线路:江淮多彩文化游、长江风情游、现代主题文化游、湖光山色度假游、李白仙踪游、历史遗迹科考游、现代工业文化游和环大都市休闲游等,通过旅游精品建设,形成鲜明旅游形象,提升市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

3.3 区域旅游形象整合

旅游经济发展正由景点竞争、城市竞争和线路竞争走向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城市群内部城市形象是旅游资源的符号化和品牌化,整合旅游形象对外部市场进行营销,可提高投资者和旅游者选择机率[14]。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旅游空间连续性、区域文化相似性奠定了城市群旅游形象整合的基础[15-16]。江淮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需要整合旅游形象,并通过营销体

现区域旅游竞争力。结合地方文脉特征,根据淮河历史、大别山革命、巢湖文化、江南水乡四个方面凝练旅游形象口号,围绕此形象进行旅游产品、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旅游标示系统等要素建设,并通过举办旅游宣传促销和推介活动,提高市场知名度、吸引力和竞争力。

3.4 加强区域旅游管理

在现有省级旅游管理体制上,形成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工作办公室作为功能性政策机构,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完善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旅游合作内容,指导旅游交通设施、产业布局、产品建设等方面工作,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联合开拓旅游市场,积极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交通一体化、服务标准一体化、市场监管一体化,联合整治与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构建江淮旅游城市群目的管理系统,全面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分类集成数据库,为旅游者提供目的地全面准确的旅游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不断改善旅游发展软环境,做好旅游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如建立短期旅游培训班,搭建旅游中高级人才交流引进平台,加强旅游一线员工高技能培训。

综上所述,针对江淮城市群旅游资源布局、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环巢湖旅游带、沿江旅游带、两山一湖旅游区和淮北历史文化区四个典型资源区品牌效应,从空间、产品、产业、形象和区域治理等方面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层次、差异化、全方位的旅游产品,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加大营销力度,实现江淮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浩,陆林,郑嬗婷.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地理学报,2011,66(2):257~266.

[2] 朱付彪,陆林.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空间均衡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9):1565~1576.

[3] 董锁成,李雪,张广海,金贤锋.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探讨[J].旅游学刊,2009,24(2):30~36.

[4] 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5] 陈浩,陆林,章锦河,郑嬗婷.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1):113~118.

[6] Anne Aguiléra, Sandrine Wenglenski, Laurent Proulhac. Employment suburbanization, reverse commuting and travel behaviour by residents of the central city in the Paris metropolitan area[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2009,43(7):685~691.

[7] Albert M. Abane.Travel behaviour in Ghana: empirical observations from four metropolitan area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1,19(2):313~322.

[8] Hwang Yeong Hyeon, Gretzel Ulrike, Fesenmaier Daniel R. Multicity Trip Patterns: Tourists to the United State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4):1057~1078.

[9] 吴国清.区域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区域化研究——兼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旅游互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51~55.

[10] Brawell Lane B. Developing a typology of sustainable tourism partnership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9,7(3): 260~273.

[11] Ruliffson Jane A, Haight Robert G. Metropolitan natural area protection to maximize public access and species representation [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3,6(3):291~299.

[12] 张洪,顾朝林,张燕.基于IEW&TOPSIS法的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12):2044~2049.

[13] 张洪,张燕.基于加权TOPSIS法的旅游资源区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5):500~505.

篇4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112-03

引言

旅游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能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齿轮行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将快速拉动交通、餐饮、住宿等其他行业的提升,将单一的天然旅游生态优势转变为多元的区域产业优势集群,使之能够拉动就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知名度,形成连带作用和齿轮作用,这会是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生力量。

兴城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辽宁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旅游业资源、人文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同时,兴城市拥有庞大的客源市场和区位优势。在政策支持上,国家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尤其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辽宁省也正在抓紧“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研究[1],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下,兴城市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将决定兴城市未来的经济走向,对于兴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长足的影响。

一、兴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兴城市位于美丽的渤海之滨,是辽西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城市,每年以其美丽的海滩和迷人的阳光吸引着万千游客慕名前来。随着一系列省市政策的出台以及国家经济呈现良好态势的大背景下,兴城市已经成为辽西地区乃至渤海沿岸一座不可替代的旅游城市。兴城市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列为重点旅游城市,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市发展情况,制定并坚持贯彻了“旅游兴市”的前瞻性战略,把兴城市旅游从无做到有、从小做到强,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为本地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一)门票收入强劲增长

本世纪前15年,依照兴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兴城市的经济具有第三产业比重高的特点:以刚刚过去的2014年为例,第三产业产值达到了14.5%,且近年来,第二、三产业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同时,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城市国内旅游收入也不断增长。从分析可以得出,第三产业在兴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1―2014年兴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分析显示,兴城市的GDP增长一直呈现出稳中有升、平稳增长的喜人态势,但旅游业的份额却逐年增加:2001年,旅游业产值在GDP中占比仅有12.57%,而到了2014年,这一数值已经到了23%之多,其增长速率较大。可见,兴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在本地的经济整体中起到“排头兵”、“先锋队”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和其他著名旅游城市,如与福建省厦门市相比,第三产业比重和旅游业带来的效益依然不够,未来几十年内将是兴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二)旅游选择更为丰富

随着“旅游兴市”战略的提出及深入执行,兴城市在辽宁省的政策指导下进一步加大了对于旅游项目的拓展,不断丰富自己的旅游项目,给旅客以更多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同时也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兴城市不仅坚持以滨海为主体的旅游方式,同时以历史、人文等为辐射面,拓展相关旅游项目,如兴城古城、鼓楼广场以及崇焕公园的新规划,摒弃了固有的“依海吃饭”的局面。与此同时,风景区的开发也正在进行。兴城市首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山势险峻、三峰并立,开发前景可观[2]。依托首山的天然优势,随着新的开发区的建立,未来兴城市的旅游选择必将百花齐放,迎接四海游客!

(三)提升基础设施质量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以其强大的基础设施为基础。过去,兴城市隶属于葫芦岛市,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市,是从城乡结合的边缘地带建立起来的新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随着兴城市委市政府新战略的提出,旅游兴市成为必然选择,而这就给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局面。伴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从2002年以来,完成新公路31条,扩建了城市的客运站,使城市公路客运量达到184万人次,水路客运量达到12万人次。2014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6.1亿元;全年完成客运量260万人次,完成客运周转量16 466万人公里。旅游业的发展,给基础设施工程和民生项目带来了巨大改善。

(四)旅游口号宣传更加到位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想吸引更多旅客来到城市中旅游,城市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口碑必须要打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逻辑已无法给当今经济发展带来正面效益。兴城市政府重视旅游城市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旅游展销会,与兄弟城市和旅游示范城市合作,将旅游打包成商品进行推广。这一战略取得了巨大成效。在“走出去”的同时,政府也落实了“引进来”的战略,每年盛夏七月在海滨举办“七月海会”,斥资邀请有知名度的明星演出,吸引游客的目光。同时基于历史和人文史实,开展“袁崇焕”文化节,普及明代历史知识,讲述历史故事,在推广旅游的同时,带动了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辐射作用,深得市民和游客们的喜爱。此外,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电视媒体的广泛影响力,邀请辽宁卫视栏目组对兴城风光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制作精美彩铃,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兴城市的旅游。家庭和个人出行的旅游方式占本市旅游比重的六成之多,旅行社集体出游比例不大,因此,未来兴城市旅游部门可以与各地旅行社和相关单位进行业务拓展与合作,加大集体旅游比例,进一步拉动兴城市旅游的发展。

二、兴城市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并非单纯上狭义的地理优势,而是包括经济、人文、交通、历史等诸多方面。以下从自然、经济和旅游区位3个角度来谈兴城市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区位优势。

1.自然区位优势

兴城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坐落于美丽的渤海之滨,属温带气候,四季鲜明,而独以夏日的阳光沙滩以及冬日的古城雪景令人神往。天然的沙滩是内陆城市不具备的自身优势,冬季的雪景更是南方城市所不能匹敌的。其交通之便利,景色之优美,构成了兴城市旅游业的自然区位优势。

2.经济区位优势

经济区位优势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尤为关键。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深圳、广州等城市依托香港的经济地位迅猛发展,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带。而江浙地区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形成了长三角经济带。兴城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是连接东北华北的重要城市,毗邻京津冀经济圈和辽西地区城市群。京津冀地区科技、文化比较发达,拥有众多高新技术和轻工业,经济市场化较高,经济总量和增速均位于全国前列。而辽西地区资源丰富,坐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下,未来也必将迎来广阔的前景,实现东北的振兴。而兴城市位于两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必将博采众家之长,在国家的不断发展中,抢占先机,占据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3.旅游区位优势

环渤海圈城市依托天然的大海和深远的历史,都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古典的人文景观。辽宁省每年吸引众多游客来此游览,在国家的旅游行业中已占据一席之地。作为辽宁省经济及旅游业发展的“西翼”(其中心为沈阳至大连一线,东翼为丹东),辽西走廊旅游业的发展在辽宁省也处于重要位置[3]。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兴城将依托这一优势,不断发展自己的旅游业,成为新的示范性旅游城市。

(二)兴城市旅游业的优势

旅游业在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近年来稳步提升,辽宁地区也受到较大的带动,作为辽宁省重要的旅游发展区域,兴城市的旅游业飞速发展,从各项指标即可看出:从2005年到2014年的旅游人数除个别年份(例如2008年)逐年上升,旅游收入当然也是逐年上涨的。由此可见,兴城市旅游业具有决定性优势并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

三、兴城市推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遇到的困难

(一)资源探索不充裕

对兴城市这种大部分GDP靠游客来促进的城市来说,除了有限的景观以外,还要开发多种娱乐设施,使游客们的活动丰富多彩,增加游客游览的趣味性。让游客的游览不只停留在摄影、观光,除此之外亦能找到别的乐趣。季节也是个严重的问题,有些受季节影响的景点,诸如海滩等等,夏天固然景色优美、活动丰富,可是到了冬天,海水变凉、阳光不足,就导致了很多游客不愿意游览,从而导致季节的差别对待,不能很好地利用景区。

(二)缺少人才技术

从目前来看,旅游行业人才匮乏,大学设置的旅游专业也是少之又少,更别提技术的创新以及新思想的应用。在景区,由于大部分导游都是非正式员工也给旅游业增添了不少麻烦,导游很多是大学生兼职,再加上放假时间的周期性,导致假日导游,是非假日的几倍,以至于非假日的时候找不到导游而假日里导游又闲置了起来。大学生由于多数为非本地人,在游览的细节上也不是十分熟悉,短时间的实习也会降低景区的服务质量。

(三)宣传力度欠缺

广告宣传向来对营销的影响极大,一个好的产品必然要有好的广告宣传,这不但能增加知名度,还可以提升产品地位。据了解,兴城市对于旅游业的宣传并不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其他的标志性旅游城市相差甚远。其中最为著名的景区之一“龙回头”也只是在道旁树立了广告牌却从电视及广播中从未见过、听过。

四、兴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体现特色发展之路

从旅游业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占比中不难发现,旅游业已经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举足轻重,发展的旅游城市也逐年增多,以至于兴城市若想在众多的城市大潮中占领一席之地就要创出自己的特色,与其他的港口城市相比要有自己的新意创意,让游客们还没来就被吸引,来了就流连忘返。兴城市具有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开发旅游业较早,虽然城市规模不大,但却是众多旅游城市的“老大哥”,既然如此,就应当开拓思想,努力创新,时时走在旅游业的前端,也为我国的旅游业贡献一份力量。

(二)实施旅游区域联动

实施旅游区域联动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兴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区域联动分为跨区域合作和区域内合作。各个景区之间进行的统一策划、规划发展路线,市场开拓,产品推销,品牌树立就称为跨区域合作的区域联动。还可以进行区域内合作的区域联动。兴城市周边不乏其他的旅游城市、景区,可以采用共同开拓资源、创新娱乐的方式团结一致,合作互利,达到更加吸引游客的目的。

(三)深化体制改革

1.人才机制改革

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而人才是创新的温床,只有人才的带动,才会有行业的发展。相比于其他旅游城市,兴城市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人才吸引有限。而这就需要行业利用核心竞争力来吸进人才,在保证拥有人才的情况下,进一步培养人才,使人才资源变为自己的优势,才能为行业发展不断蓄力,让行业永葆青春。

2.管理体制改革

兴城市隶属于辽宁省,相比于东南沿海省区和经济最发达地区“官本位”思想浓厚,领导层不敢大刀阔斧改革,管理体制滞后,难以适应当今经济大背景。而这就给改革提出了必然要求:旅游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尤其是管理体制改革。只有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彻底改革,才能使旅游业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兴城市经济客观存在的大问题。

五、结论

本文从兴城市旅游业的现状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评判依据,首先,深入剖析了兴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众多成就,从收入、基础设施以及宣传等角度,分析了当前兴城市经济发展的情况,总结了成功经验,与其他旅游示范型城市相比,又提出了相关改进意见和未来旅游经济的可能增长点。其次,分析了兴城市旅游城市定位的准确性及合理性,阐述了兴城市作为旅游城市的区位优势,再次证明兴城市委市政府对于城市定位的准确,以及未来旅游发展的广阔前景。接下来回顾近年来旅游的发展情况,并与其他成功范例做比,深刻反思了当今依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下一步发展规划。最后,从全局出发,站在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新高度,客观准确地评判兴城市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的走向,指出坚持走自主特色道路,实现区域联动,并进一步与党和国家政策保持一致,深化改革,才能不断促进兴城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从1988年设立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以来的27年时间,兴城市的旅游发展有目共睹。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更加发达,老百姓在保证了温饱的同时有更多的金钱出去旅游。兴城市应继续坚持“旅游兴市”的战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同时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努力为兴城市发展,为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蓄力。“革命尚未成功,我辈仍需努力”,兴城旅游的发展有着广阔的明天,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科学规划,坚持科学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兴城市旅游业的知名度,努力建设新的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 吕炜.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C]//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

集,2007:423-429.

[2] 王红英.兴城市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1-43.

[3] 佟志军.辽西走廊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设计的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1-4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Xingcheng

KONG Zi-yue,PIAO Ming-shun

篇5

一、指标分析

(一)旅游产业弹性系数

旅游产业弹性系数能够反映出旅游产业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用T和Y分别表示旅游产业和GDP的增长速度,用ET表示旅游产业弹性系数,得到如表1所示的四个阶段旅游产业弹性系数。与城市总体经济发展相比,多数资源型城市的旅游产业都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显示出良好的增长活性和发展潜力。

(二)旅游产业区位熵

从云南省参照系下的区位熵值来看,近几年六州市的区位熵值都低于1,这表明近几年六州市的旅游产业在云南省不具有优势。但是从近几年各州市的区位熵值来看,曲靖市的区位熵值在六州市中是最低的,而普洱市和保山市的区位熵值虽然小于1,但是在这六州市中却是相对较高的,这表明曲靖市的旅游业在云南省处于劣势,普洱市和保山市的旅游业在六州市中是具有优势的。

(三)旅游产业集中系数

利用2014年云南省和六州市人口、旅游产业总收入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如表2所示的旅游产业集中系数。与旅游产业区位熵值的特点较为相似的是,在六州市中普洱市和保山市的旅游产业集中系数相对较高,其中昭通市和曲靖市的旅游产业集中度最低,临沧市的旅游产业集中度偏低。

二、结果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地域差异明显

六州市的旅游发展较快,但地域差异明显。楚雄州地理位置优越,是游客前往滇西旅游的必经之路和中转点。其他州市的旅游资源相对不足,或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不突出,这会限制这些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导致这些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发展的地域差异明显。

(二)资源约束明显,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从旅游产业区位熵值可以看出曲靖市的旅游业发展缓慢,在云南省中处于劣势地位。曲靖市有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一直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曲靖市的资源状况和这样的产业结构势必会限制其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资源优劣是旅游发展的决定因素

普洱市、保山市和楚雄州的旅游业在所研究的六个州市中处于优势地位,旅游发展相对较好。这些州市都是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结论与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