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司马光课堂笔记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9 15:16: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司马光课堂笔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司马光课堂笔记

篇1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其中强调的是读书程度的重要性,然而,读书数量也是很重要的,拓展阅读教学,适度增加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通过课外阅读来促进课内学习,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也是践行素质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掌握拓展阅读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实践分析

1.立足课内,拓展课外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实践的开展必须以课内教学为基础,这样一方面使得拓展阅读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也能够很好地适应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带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更乐于通过拓展性阅读训练提高课内语文成绩,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拓展阅读中。

例如:对于“司马光”这一课文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篇课文,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立足“司马光”这一历史人物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训练,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司马光传记的课外书籍,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书籍,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司马光这一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历史贡献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所选教学材料必须符合学生学龄段的认知特点与思维能力,要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其中的重点知识内容,掌握这一人物的功勋与思想进步性特点等等,从而为课内学习提供辅作用。

2.注重拓展阅读方法的训练

拓展性阅读教学是在已有的课内教学任务基础上设置的额外教学任务,要想确保这一教学任务发挥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正面支撑作用,就要注重拓展阅读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产生良好的效果。

(1)科学编制拓展阅读计划

科学的计划是拓展阅读实践成功的保证,教师应参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接受能力、兴趣特征、课内教学内容等因素来科学编制阅读计划,形成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等等,其中明确具体“精读书目、涉猎书目”等等,确保学生能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阅读,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2)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

在拓展性书目阅读工作完成后,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日记、读书笔记等形式来将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记录下来,深化对所读书目的理解,并在课上将自己的读书感受念给其他学生,形成拓展阅读的信息共享,也确保课外阅读同听、说、读等有效融合起来,实现知识的科学教育与引导,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教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教师作为拓展阅读教学的引导者,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就要积极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兴趣引导、分析讲解、分享感受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打造积极、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二、家长合作,积极促进

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训练,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引导,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因为拓展阅读教学属于课外阅读,家长作为学生的课后学习辅导者必须发挥一定的引导与支持性作用,教师要试着与学生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以星期为单位,安排任务,要求家长掌握所安排的拓展阅读内容,并能够同学生一道共同进行阅读学习,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与引导作用,能够正确掌握更多的课外词汇量。

同时,教师也应该试着创办读书交流会,在每周周末举行,汇聚全体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讨论,相互间交流读书感想和感受,同学之间相互发言,获得一种全新的感受,培养全体学生更加积极的课外阅读兴趣,形成一个良性的拓展阅读循环,从而产生积极的读书效果,让拓展阅读带来积极的成效和成果。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是对语文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通过拓展阅读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发挥拓展阅读对语文科目教学的正向支持作用。

篇2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不可以盲目的进行创新研究,要通过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分析,才可以找出适合低年级阅读的教学方法,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当。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阅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低年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很多语文阅读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只是倾听者,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不能产生兴趣,阅读学习的效果不明显。其次,阅读内容及选材在选择上存在不合理。如今社会的发展使学生的思想、审美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很多教师仍然选择大量的“旧”文章让学生阅读。这些文章的里所讲述的内容与低年纪学生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很难让低年级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同时由于低年级学生本身特点,也很难理解材料内容及其思想感情。课堂中对于阅读学习的模式不新颖。到目前为止,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只有通过问题才可以找出可行的方法。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的创新方法

1、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大胆的读出来。通过大声的朗诵,教师可以判断出学生对于课文的预习情况和理解能力,如果对课文理解不足在朗诵的时候必然会不连续,读的时候无法读出课文的情感,学生只有把握文章的整体含义才可以更好的理解重点学习内容和对学习知识的分析,在朗读前可以让学生听一段学习录音,通过听朗诵录音读出来的方法,结合自己的读课文方式,找到自己的不足,学生在读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播放背景音乐,让他们深深的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一段话背起来,加深学生理解,也可以在课堂上举行小规模的朗诵比赛,让学生们自己当阅读朗诵评委,在展现自身朗诵水平的时候也可以有效的找出自身的不足。

篇3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重新定位。一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唱独角戏,坚持填鸡塞鸭式的满堂灌是一种硬性的灌输方式。教与学分离,“传道,授业”不“解惑”。因此,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诱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二要变“传授知识”为“生产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应满足于传声筒、过滤器的作用,每一个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更应注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使学生既是一名:消费者,又是一名生产者。三要变“单向传递”为“双向交流”。一改过去单纯由教师板书,学生抄笔记和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要强调教与学的双边交流、教师不是就事论事的做法,而是启发学生,使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深入本质。

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人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蕴涵在这种心境之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其中一名学生问道:工人是怎样由外洞到内洞的呢?我和蔼地告知学生,当时工人是仰卧在小船上,用手扒着岩石过去的。之后笔者又抓住这一点以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寻问学生:工人还有什么办法过去呢?学生议论开来,有人建议可以趴在木板上划过去,有人提议可以弯腰涉水过去,有人说可以潜水过去。虽然这些办法不一定是好办法。但确实锻炼了他们的思维。

三、发掘素材,激励创新    语文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大量存在。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在教材中发掘创新因素,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语言、思维、德育、美育之中蕴涵的创新因素。如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教师应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认识救人不仅要有勇,而且要有谋,进而从这一故事引申到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按定式思维方式救人,得想办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把缸砸破,让水离开入。如果教师发掘出了这一创新因素,通过训练,既使学生受到了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又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又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们领会“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奔而来”这句话的含义。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写得生动传神,很有美感,表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有一个学生利用日常积累讲述了一个关于彩虹的传说,说明彩虹实际上是一座桥,一座象征着蒙汉两族友谊的桥梁。

篇4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应借助于《中国历史朝代表》(《中国历史朝代表》以下简称《朝代表》)。为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自己的看法,望方家斧正。

一、熟记《朝代表》

我刚接高一语文课时,在课堂上遇见过这种情况,我提出问题,找三名学生回答,回答的结果是不同的。我的问题是:陶渊明是什么时期的诗人?甲同学回答:北宋。甲同学的回答显然是错误的。乙同学回答:东晋。乙同学的回答是对的。我接着问乙同学:你能否说一下与陶渊明在同一时期的名人或名篇吗?乙同学回答:不能。我又对丙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丙同学回答:陶渊明是东晋田园诗人,《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和陶渊明同时期的名人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作品《兰亭集序》,和陶渊明同朝代的有西晋的“竹林七贤”。丙的回答令我很满意。我问丙同学:你怎么记得这么准确?丙同学回答:我很喜欢历史,《朝代表》背得很熟,各个朝代的名人名篇我都记得很清楚。

丙同学思路清晰、记得扎实准确并且能广泛地联系,不仅仅是喜欢历史的原因,更主要是对《朝代表》记得娴熟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我从中得到一点启示:丙同学喜欢历史,所以重视《朝代表》,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如果让不太喜欢历史的学生也能把《朝代表》重视起来,那么,他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不就很容易了吗?所以,我的观点是:要想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首先要借助《朝代表》,并且要熟记《朝代表》。所谓对《朝代表》的熟记,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而是让学生相互联系地去记忆。记住每个朝代的分支、每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位置(谁先谁后)。最后达到不用看《朝代表》也能在头脑中清晰地反映出哪个朝代在《朝代表》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把《朝代表》定格在记忆之中。学生头脑里有了这个《朝代表》做基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既觉得很有趣味,又能学得准确、扎实。

二、科学利用《朝代表》

科学利用《朝代表》是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重要方法。1.找出位置。(把《朝代表》写在语文笔记本的第一页上。)让学生先把学过的文学常识拿出来加以对照,看看哪些名家、哪些名篇著作出自哪个朝代。然后加以归类,每个朝代共有多少名人、多少名篇、多少著作。它们在《朝代表》里处于哪个位置上。比如,《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学生们马上就能在《朝代表》找到它的位置。还能找到时间与之大致相同的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等。再如,《楚辞》:屈原创作的诗歌体裁,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学生们就知道屈原是处在《朝代表》里战国的位置上,在战国这个位置上还有《庄子・逍遥游》、荀况《劝学》《孟子》《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2.放进位置。在语文课堂里,学生们随时就会学到新的知识,如果与《朝代表》相关,就得马上把新出现的名人名篇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即把新学到的知识放进位置里。比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然后让学生们把作者司马迁和《史记》放进《朝代表》的相应位置上――西汉。再如,“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一个汉乐府,一个北朝乐府。让学生们把它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汉朝和北朝。3.脱离《朝代表》演绎练习。俗语说:熟能生巧。学生心无杂念,记忆力好,思维不混乱,只要对《朝代表》反复练习,就能日久扎根。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过的古代名人名篇集中起来,穿插提问,经常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把笔记本上的《朝代表》深深地镶嵌在自己的脑海之中,那些古代的名人名篇就会经常地在学生们脑海的《朝代表》里进进出出走来走去。他们的眼前就会经常出现孔子漫步春秋、庄子逍遥战国、太史公秉笔西汉、太白诗吟李唐、苏轼豪放北宋、关汉卿元朝鸣冤、施耐庵明修《水浒》、曹雪芹清唱红楼等情境。

三、认识并融合《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学生背熟《朝代表》后,教师就应该有必要让学生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情况。也许在掌握《朝代表》之前,学生们对“上古”“先秦”这两个词汇很陌生,不知道“上古”“先秦”是个什么历史感念。掌握《朝代表》之后,学生们对它们的解释就会顿开茅塞豁然贯通。尽管这样,教师还得要向学生们解释清楚《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1.《朝代表》是具体的,它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里的人物和著作都是具体的。比如,《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划分是笼统的,它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式样。比如,“上古时期”:专指神话传说。“先秦时期”:专指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再如,“两汉时期”:专指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专指诗歌。“唐宋元时期”:诗词曲。“明清时期”:小说。

2.《朝代表》是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依据;中国古代文学划分是建筑,它能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式样在各个历史时期分布的情况。二者缺一不可。

四、学习《朝代表》旨在借助语文教学

篇5

学校公开课上,孙霞老师在教学《司马光》这一课时,并没有直接进入课程的内容。她先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放映了人气动画喜羊羊的图片,并结合图片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懒羊羊和喜羊羊他们跑到一个公园里去玩,发现公园里有一个假山,于是就爬了上去。假山旁边放了一口盛满了水的大水缸。就在懒羊羊爬到假山顶上之后,这时灰太狼却出现了。喜羊羊他们想要通知懒羊羊,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灰太狼推了懒羊羊一把,懒羊羊就直接从假山上掉进了水缸里。水缸很大,水也很深,懒羊羊不会游泳,如果不管他,他就会淹死。灰太狼已经溜了,美羊羊也急哭了,喜羊羊也没办法了。同学们,你们说,该怎么办才能救懒羊羊呀?”由于喜羊羊非常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这位教师一说要讲喜羊羊的故事,全体学生立马就来了兴致。在这位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下,学生的情绪也跟随着教师的讲述而调动了起来,纷纷为懒羊羊的遭遇感到着急和担心,甚至还有不少学生脱口喊出:“不要懒羊羊死!”孙教师又趁机加问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救懒羊羊呀?”全班同学一齐喊道:“想!”这个时候,课堂的气氛已经被孙教师成功地活跃了起来。于是她又趁热打铁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叫做司马光的小朋友,他就有办法救懒羊羊!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本,看看谁最先找到拯救懒羊羊的办法!”于是,在孙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打开书本开始阅读起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还会主动向教师询问甚至自己试着看课后的拼音。终于,在学生积极的心态下,不仅自主完成了对课文的阅读和生词的学习,还理解了课文中心内容,找到了“砸缸”这一拯救懒羊羊的方法。这位教师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了自主性的阅读学习,不仅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事半功倍,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课本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纷纷好奇司马光为何如此聪明,进一步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于是否存在兴趣。自主学习法的应用,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由此而产生一种成就感,并进一步催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授正确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语文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这一课,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白“语文也能从生活中学到”这一道理。就课程的性质而言,其本身强调的便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时时刻刻学习到语文,从而真正实现学习能力上的提高。

我校的徐欣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先在黑板上板书下“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烈日当空,山崩地裂”这四个词语,并要求学生说出这四个词语的意思。由于之前没有学习过,所以没有几个学生知道这四个词语的意义。然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是查阅词典,了解到了这几个词语的词义,有了初步的熟悉。在帮助学生初步学习了这几个词语之后,徐老师又进一步提高要求:“在没有词典的情况下,同学们要怎么学习生词呢?”学生面面相觑,表示不知道。徐老师接着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了一段“聪聪和爸爸”的故事。故事里的“爸爸”通过各种亲身体验以及对话教导,让“聪聪”深深理解了什么是“骄阳似火”,什么又是“惊涛拍岸”。学生在观看这个故事的同时,自身对于这几个词语的理解也有所加深。之后,徐老师又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在没有词典的情况下如何学习新词生词。在这样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和思考,终于得出了生活中可以向长辈和同学学习语文的道理。

自主学习教学实施的基础在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教导。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能力才能获得提高,才能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助推学生成长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中有一则寓言――《揠苗助长》,讲的是农夫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却反而让自己的禾苗都枯死的故事。

篇6

语感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和文本进行对话,获得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对语言的一种顿悟,从而认识世界、学习语言,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声、色、形、光和视听结合的特点,把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音响引入课堂,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造就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良好氛围,领会和感悟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语感,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降低语感训练难度

低年级儿童年幼少知,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思路不够开阔,语言不甚规范,往往词不达意。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真切地理解并领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诱发敏锐的语感。如在讲《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我借助多媒体,首先把蒲公英的形象活生生地再现出来,这一切对于生活在城市根本不知道蒲公英是什么样植物的孩子来讲,是特别新鲜和好奇的。在认识了蒲公英的之后,我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叶、茎、花的颜色、形状、特点,在语言训练中完善蒲公英形象。孩子们鼓起小嘴,瞬间,课堂上一把把毛茸茸的小伞在空中飞舞,课文中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立体画。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学生体会到汉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后,我适时引导他们反复咀嚼、品味,从而大大降低了语感训练的难度。

二、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促进学生视、听感官的感知能力,把记忆、思维、想象有序地串联起来,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了,就能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强化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器官去感受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去回味语言的无穷魅力。如在讲《草原》这一课,我首先播放草原的画面,让学生感受草原雄壮之美,再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课文,美丽的画面,悠扬的音乐,优美的文字,把学生带入那美丽的草原。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体会了草原的美丽后,这时,我放了一段谱写草原的音乐,让学生在舒适悠扬的音乐伴奏下齐声朗读,同学们读得绘声绘色,仿佛置身于一万无垠的大草原、蓝天、白云、美丽的蒙古包......同学们和作者产生了共同的感受。我静静地站在讲台前,从学生读的语气、节奏、表情中体会到他们对课文内容那真切的感受。

2.揣摩词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词句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这些关键词句上细细咀嚼、比较、分析、体会,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如《司马光》一课,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细细地观察司马光两手举石,使劲砸缸的画面。教学时,我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一位学生说:“司马光拿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大缸。”这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司马光的动作和神态,而后让学生进行上面两句话比较,说说哪句话讲得好?哪些词语运用得准确?经过比较学生悟出用“举起”、“使劲砸”这些词才能把司马光那种遇事不慌的神情体现出来。通过对图象的仔细观察,再进行词句揣摩,不但加深了孩子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由概括到具体,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理解感情所包蕴的作者的观念和认识。

3.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同步进入语言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动情地想象可以使人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透过“有限”深入“无限”。如讲《瀑布》这一课,我先让学生观看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的录象,让学生饱览飞流直泻的瀑布,感受这浩瀚大自然景观的雄伟奇丽。这时,我因势利导,娓娓描述,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跟着诗人已经来到瀑布脚下......还未见到瀑布,就先听到雷霆万钧之声,然后又看到雾气升起,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照射下,像是一匹万丈银练,随风飘荡。进而珠花迸放,有如巨龙吐珠,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这时,我让学生勒住想象的缰绳,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再一次把学生带入诗境。这样有目地的辅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里形成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一种与大自然美丽奇观交融在一起的奇妙感受,这种可视可感的竟境陶冶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把理解语言与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

4.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感

阅读教学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中情景,就会使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形成图像。如教《雷雨》这课的雷雨中这部分,我先借助多媒体播放下雨时的情景,使学生入情入境,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描述自己的感受,课文中描写下雨时的场面就活生生地展示在眼前,这样可缩短课文所表达的与学生认识上的距离,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

5.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感受经验,是在言语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利用多媒体,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领悟,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教《詹天佑》这课时,我先请学生当小小工程师,设计开凿八达岭、居庸关隧道的图纸,然后动画演示“人字形”线路,教师讲解,鲜明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学生的话匣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之后,我让学生扮演小导游,运用多媒体,再次以“人字形”线路为背景,学生头戴导游帽,手拿导游旗,站在画面前,很快进入角色,开始了生动的介绍。这一环节,学生兴趣盎然,既巩固反馈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给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更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并运用语言。计算机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情境。以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当学生观察了小白兔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的小动物,不信,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40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的小动物?”“真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提出要求:选一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向大家作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讲解员!鲜明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学生的话匣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非常好的效果。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点滴积累,不断在实践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感训练,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立妙. 合理运用多媒体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网络科技时代 , 2008,(23)

2 仇惠芳. 运用多媒体改造语文课堂. 陕西教育(教学版) , 2008,(05)

3 张眉. 关于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2009,(09)

4 李剑梅. 在语言情境中培养学生语感. 贵州教育 , 2008,(07)[10]

5 王非. 合理运用多媒体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中小学教学研究 , 2008,(07)

6 况清明. 以情感体验训练学生语感. 江西教育 , 2008,(Z1论文摘要:多媒体技术在培养学生语感中的独特功能与作用-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语感,中的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来演示一些图形的拆分和组合以及运动变化的规律,也可以用动态的几何画板来找出数据和图形的关系,让学生在直观中体验代数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更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更繁杂的运算和模拟实验来鼓励学生动手,通过反复操作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其中的数学变化规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下面就数学实验的类型以及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数学实验的类型

1.操作性数学实验

(1)实际测量实验,目前我国的数学教育多数是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室为地点,教师靠粉笔和黑板来演绎数学。学生则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聆教师的讲解记诵笔记,全然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学习支离破碎的与生活毫无干系的数学定理、法则,学生所有的探索都是坐在教室里随着教师的粉笔在黑板上完成。造成这种自我孤立、自我封闭的数学教学景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数学不像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性强的学科那样具备相对完善的实验所需的物质设备;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于直接传递知识,或者说很多教师自身懒于动手,更直接地说很多数学教师本身就缺乏实验的能力而只能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讲授数学。结果造成了学很多年数学的学生对诸如“黑板的面积有多大”、“学校的教学楼有多高”、“一块砖头有多重”等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脱口而出,甚至有的学生会一脸茫然。应当说,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概念,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书面的运算,同时也应当重视实际测量的训练,要让学生在学习有关概念的同时,通过使用三角尺、量角器、绘图仪以及卷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并可结合进行估算方面的训练,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2)几何变换实验。几何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进行拼接、拆分几何体以及通过对几何体的旋转、翻拆、平移等变换操作来发现一些几何事实或几何关系。学生经由操作进行研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一方面可获得几何直观,另一方面可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捷径。

(3)验证规律实验。数学上各种数学规律的获得,通常都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基础上的,对由此而获得的数学规律学生当然不能不信,但由于这种论证过程并非是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这对学生深化对数学规律的认识理解以及记忆、掌握乃至灵活运用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应当说,这种“缺憾”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去弥补的。而让学生动手进行验证性操作实验无疑是弥补这种“缺憾”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学生在数学归纳法的学习中总会对其证明的理论有疑惑,可让学生先玩“多米诺骨牌”(用砖头代替)来领悟其中的道理:当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一排砖头才可能全部倒下?学生容易想到,首先要“第一块砖头倒下”,然后就要求“相邻两块当前一块倒下时,保证后一块一定倒下”,而这两个条件正是“数学归纳法”的精神实质所在。

2制作性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现有教学器材的动手操作和验证的层面上,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应当看到,动手制作在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由于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要通过想方案、查资料、画图纸、找材料,特别是在动手制作和反复试验阶段,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而产生新思维,不断闪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事实上,学生要想制作出一个较为标准、实用、美观的器材,既需要双手的认真细致操作,更离不开大脑在不断思考上的及时指导。因而,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动手制作尤其重要。

3计算机模拟数学实验

计算机模拟数学实验教学指借助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模拟再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机仿真(即计算机模拟),而这正是计算机的长处。计算机集图、文、声于一体,具有高速的计算功能,对图形可以实施拉、缩、移、旋、切、拼、补等变换,不但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而且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数学实验的功效

数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因为数学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含义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文具盒的盖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然后比较文具盒的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的大小。再动口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摸,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充分动手的同时,学会比较和测量面积。这样,通过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发挥。

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数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容易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实现由喜欢数学到努力学数学,再到刻苦钻研数学的良性过渡。在每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不断进取、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实验准备阶段,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美感。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准备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从制作的情况看,有的学生是用废弃的硬纸片做的,有的是用做手工剩下的色卡纸做的等等。选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做的精致、美观,把学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又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课堂上又通过自己的动手剪、拼,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废料,变“废”为“宝”,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由学生商议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小组长分工,有的动手折,有的动笔记录折出的分数,然后共同探究商议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最后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宏观调空,耐心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评比表扬。

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可以通过实验教学进行,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实验教学,是建立表象的基本手段。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感知深刻的实验过程,形成清晰的表象,伴随着说的训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铺平道路。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知识点,尽量创设条件,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手脑并用,动思结合,培养技能、技巧。借助实践手段,可以把抽象的数学定律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满足了小学生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的有利条件;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钱正艳.让实验迈进数学课堂[J].湖南教育,2003,(12).

2 喻德生;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因素的分析[J];数学通报;1993年11期

3 陶维林编著.用几何画板教平面解析几何[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摘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文化底蕴,使他们受用终生。我想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只有掌握了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摸索、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小策略。

关键词:学生;课外;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天都与“语文”亲密接触,语文也因此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让我把语文生活比喻成一支乐曲,那么构成这支乐曲的则是三部分曲。语文教学是这支曲子的华彩开头,写作是这支乐曲的不绝余音,而阅读生活则是这支曲子的精神延续。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文化底蕴,使他们受用终生。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阅读也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大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想这里所说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只有掌握了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摸索、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小策略: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小学生阅读欲望的产生主要来自于读物本身。读物中生动曲折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悲欢离合的情感、惊心动魄的场景……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是产生阅读兴趣的原动力。有了这种原动力其兴趣才有持久性。如何让学生走近读物、走进读物,实现学生与读物之间的“零距离”。我认为最基本的策略是“诱”。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以其形象思维的特点,可以从图文入手,有时干脆就从图画书入手,我们可备几本图文结合的连环画或生动有趣的漫画等,很自然地、随意地让学生发现这些图书,有时可“吝惜”地借给他们阅读,使他们感到读物亲切而自然,读物的来之不易,使之产生珍惜阅读的机会,这时再适度推荐几本这样的读物。有时利用学生非常关心课文中人物、事件发展的心理,可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借机推荐几本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读物,如学习了《司马光》之后,再讲讲有关司马光临危不惧、多谋善断的故事,然后推荐阅读《司马光的故事》。学习了《狼和小羊》一课后,再讲述几篇类似的童话故事,然后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让学生阅读等。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爱听故事是他们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讲故事入手、从学习的课文入手,由听故事向看故事书转变,由课内逐渐向课外延伸。从课文的作者、从课文中的人物、从课文的相关内容引发出去。如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再讲述一二个类似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去读读《三国演义》,逐渐引导他们走进书的海洋,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应达到有意中无意,无意中有意的境界,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呼焕――“我要读书、我要读课外书”。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置身于茫茫课外读海中,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1.组建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不足,我动员我班学生每人带一本图书暂时放在班里图书角,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课间课余随时借阅,十分方便。

2.提供必要阅读条件。

植物离开了生存的土壤,怎能生存?学生阅读脱离了阅读条件,怎能阅读?阅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充裕的时间、幽雅而又安静的环境、爱不释手的读物都是阅读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要从时间、空间、读物、环境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在时间上,要尽可能多留一点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能让学生的课余时间全被你所布置的作业挤满了,要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空间上,除了图书角的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也要向学生开放,敞开这两室的大门,不要为了避免损坏、损失图书而紧锁着。孔乙已说“窃书不是贼”,小学生“窃书”是好事,说明他开始喜欢书了。在读物上可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选,生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要让有限的读物在班级里、活起来,读物变旧了说明流通率高了、利用率高了。

3.提供展示阅读成果平台。

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成功而产生心理的一种满足感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沾沾自喜、喜形于色是成功之后的表现,这满足感、成就感又是以后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动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有满足感、成就感的产生。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做的读书笔记、名言警句优美语句的摘录本、自办的一张小报如能在教室的墙壁上、学校的扳报上得到展示,小学生就有成功的快乐。所以我尽可能多地提供这样的墙壁、这样的扳报,为更多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篇8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下枯燥乏味的弊端。首先要组织全体师生走进写字教学,成立一个以校长为组长、以全体语文教师为组员的校级指导团队,从而使写字教学真正地受到全体师生的重视。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采用组建兴趣小组练习、开展写字竞赛等能够调动同学们积极性的教学活动。另外,要真正地将课内练习与课外指导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写字素质。例如当某些学生在课内练习时,由于对知识接受的速度较慢,不能很好地掌握写字的技巧与方法,而课时又比较紧张时,可以选择课下向校级指导团队里的任何一名老师或校长去请教。

上述措施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写字环境与氛围,使他们意识到写好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强化了他们的写字意识。

二、立足课堂,强化写字指导

对于课内练习与课外指导来说,课内练习才是大幅度提高学生们写字水平的关键所在。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课堂上练习写字,而课后接受指导的时间较少,因此教师应当立足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强化写字指导。

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写字教学加以监督,在学生日常的写作业或记笔记的过程中,提醒他们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与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头正、肩平、背直、足稳”,写字时保证横平竖直,切勿浮躁图快。教师可以在语文课上与识字相结合,通过对汉字的字形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们如何把字写得公正美观,通过一点一滴的渗透,促进学生们循序渐进的提高写字水平。例如在对《司马光》这节课中的“慌”字进行教学时,教师将其进行结构分解,手把手地演示如何将字写得工整美观,使学生们获得直观的感悟。此外,教师还应当开展专门的训练活动,例如在每周的写字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练习语文课上的字词,不仅给他们提供了练字的素材,而且能够达到知识巩固与复习的效果。在学生们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仔细观察每个学生写字的姿势与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与指导。

教师应当把握好每节课教学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点滴的指导与渗透,在写字课上开展专门的针对性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必然获得进步。

三、搭建平台,展示写字成果

学校要为师生搭建写字成长的平台,通过举办多彩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给师生充足的机会和丰富的平台去提升写字素养与展示自己的写字成果,从而激励师生不断进取。

为师生搭建良好的写字平台有很多方法,学校可以邀请汉字文化的专家举办专家讲座,让师生更加深入了解汉字的文化,感受其魅力所在。还可以举办师生优秀作品展,分别对学生与老师的书法作品进行选拔,当然对教师的选拔并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师,为了营造浓厚的汉字书写文化氛围,作品展面向全体师生。此外学校应当充分地利用写字展板、展览室、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展示学生的汉字书写作品,并且对其不定期的开放与更换。小学生普遍具有渴望被表扬、称赞的心理,有竞争意识,通过这样的措施有利于激励学生加大努力去练习写字,从而提高自身水平。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行,不仅有利于展示师生的优秀作品,激发其自信心与进取心,同时可以为校园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建设精神文明,贯彻落实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篇9

一年级是起始阶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就把“兴趣”作为说话、写话的钥匙。首先一定要让孩子们拥有快乐学习的氛围,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情,始终处在最幸福的时光。将快乐和别人分享会得到更多的快乐,这样,天真单纯的他们很容易将自己表达的欲望调动起来。说是写的先行官,我在不知不觉中为写作好了铺垫。

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与文本展开对话:《司马光》中,我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学生说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青蛙不“坐井观天”了,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课堂成了训练说话的阵地。

在课间,我和孩子们一起聊天、做游戏、捉迷藏、跳绳、踢毽子。快乐的游戏一下子缩短了我和学生的距离。我还向他们学习。一个不会向孩子学习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一个老师如果不懂孩子的心理、孩子的问题、孩子的愿望、孩子的脾气,如何能教好孩子?所以,我走进孩子的心田,孩子在我面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学生说的“小小话”都被我收集在“星星河”里,当某个孩子的话被选中了,我会奖励他一颗红星。每隔一周,我会在班里读读这些话,当听到自己的话从老师口中说出,孩子们眼里的“星星”更亮了。

笔杆练一练

说好是为了写好,在什么时候写,写什么呢?怎么才能让学生的笔杆子多练练呢?

作业,学生每天都要写,老师每天都要批改。通过作业,老师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为何不好好利用“作业”这个平台呢?于是我就增添了“我和老师说悄悄话”这一项作业。刚开始,有的学生忘记写,我就鼓励那些每天写话的学生,谁写了奖励一条小鲤鱼,往上面跳一格。那些经常忘记的学生有了小鲤鱼的激励,也开始天天写了。由刚开始的一句话到现在的一段话。如张一博写的:“英语讲故事比赛,我班是第一名。我跑过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孙老师。我看到孙老师笑了,笑得很开心,就像阳光一样。”说得多好啊!还有的说:老师的笑像彩虹,多漂亮!

养成习惯后,我会把题目放宽,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和爸爸说心里话”“帮妈妈做家务”“( )是我的好朋友”“今天,我( )了”,学生写熟悉的事有话说、有情抒。

家长帮一帮

虽然有老师的指导,但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这里,家长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我在家长会上和家长谈了这些。每天抽出时间问问孩子在校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好玩的人和事?和哪些同学玩得开心?和孩子说话,既体现了对孩子的关心,增进了亲情,还增强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孩子刚上学时,我给家长布置了“孩子说,我来写”的作业,由爸爸妈妈来记下孩子在平常说的有意思的话。当孩子学会的字越来越多时,我给家长布置了“我和孩子传纸条”的作业。通过纸条了解孩子的心思,孩子在纸条里明白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希望。在周末的时候,我会给家长发短信,请他们带孩子出去玩玩,回来后用笔记录下美好的时光。老师的教法再灵活,也比不上各位家长的“集思广益”。

素材积一积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一缸水,而且要常用常新。”学生要写好作文,语言也要常用常新。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要注意语言的积累。

篇10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开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经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公布于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一、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又如在教学《诗经.氓》时,可说:“诗中的女子聪明贤惠,勤劳专一,那么她们究竟因为什么而被休弃的呢?”学生不免好奇,便会积极阅读,展开讨论,那么一堂课的基础也就打下了。

二、引语启发法

即引用伟人或名人的有关论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

如教《赤壁之战》时,先引用的有关论述,再引导学生回顾引语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的主旨:长勺之战之所以以弱胜强是因为战略防御的正确:写作方法:以对话方式详写战略决策,略写战争,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本文的题旨是:赤壁之战之所以取胜,也是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这个导入语妙处在于,1、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2、了解了赤壁之战在中国战史上的地位、意义、影响;3、启发学生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二:一是学习理解司马光对材料详略处理的方法和意图,二是传神的对话描写。为讲析课文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三、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务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比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而读进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前后情节,所以我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更具吸引力,他们也听得更专注,同时,还给了上台发言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音乐入境法

即以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加深对新课的认识和理解。

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曲导入教学,最好是师生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雄浑、悲壮的歌声中,群情激昂,注意力相当集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苏词境界,被三国英雄感染,这时再欣赏苏词,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三国英雄风流倜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建功立业的形象,也会自然地体会到苏轼的失意之恨,进而了解豪放派词风。这种导入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炉。

五、影视片断导入法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把影视片断引入课堂,把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形象化。学生在欣赏精彩的场面的同时,感受了一遍文本的内容,之后,再去阅读文本,品味教师授课的内容,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无异对学生的再认识、再创造有了一个全新的层面。

我在讲《内蒙访古》一文时,选取了反映内蒙古大草原风光的几个片断:赛马、摔跤等进行剪辑拼接,以此吸引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神往,然后带着学生去鉴赏文本内容,学生带着深厚的学习兴趣去解读这篇课文,劲头高涨,他们认为这一课比以往任何一课学到的东西都多。讲课时,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篇11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的兴趣出发,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潜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语言情境,情境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有所创新,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在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其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进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小学生具有自身的优势,好奇心强,对形象直观的事物印象深刻,想象力丰富,教师要充分运用起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出现在课堂上,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以形象生动的实物给学生展示出来,或运用多媒体把生动、优美的画面、有趣的动物让学生一饱眼福,为他们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更多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产生创新的渴望。

教师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创新的因素,通过向学生质疑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可以在富有创造性的语言环境下,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来编写故事、改写故事或者给故事续结尾等等,使学生的语法知识更加丰富,运用起来更加灵活,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要改变课堂角色,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积极倡导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合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思考、创新,让学生在不同的想法和思维中去探索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1.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互动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结果,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敢于怀疑,并且勇于探索事物的根源,这样学生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善于给学生设置问题,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蓝色的树叶》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你是林园园,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些问题由于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而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大力提倡学生多角度想象,联系原有知识,结合新内容,经过丰富的想象,给新知识多种多样的答案,进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王维的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若学生在学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时候,将诗里所展现的内容用一幅幅图画想象出来,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不行的。而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里面所描绘的实景与虚景、远景与近景、宁静与喧闹等只有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才可以形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3.连接课内外,拓展形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能只依赖于课内的教学时间,在课外也要积极拓展,所以,教师可鼓励学生阅读《西游记》《水浒传》及中外名人故事等等,并且学会写有关的读书笔记,把自己所想、所感写下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丰富知识、积累人生经验,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型品质的塑造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他的品质、个性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拥有创新型的个性品质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到学生能自觉提高其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能有效发挥其个人的创新精神。创新型的个性品质主要体现在要有坚定执着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勇于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所以,教师从小学就要塑造学生的创新型个性品质,并加以培养。

篇12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Children left at home pay the price of migratio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二、留守儿童在英语学习中的状况

1.在思想上不重视英语学科。

对于贫穷落后的农村来说,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可以了”。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英语是副课,学得好坏无所谓”。英语教学也只是最近几年在小学才开展起来的,每周四节,起始阶段是小学三年级,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给英语教学带来了许多阻力。

2.学生自信不足,自卑有余。

留守儿童在成长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由于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沟通与疏导,很多孩子胆怯、害羞,社会阅历少见识有限,知识面狭窄,很多孩子是自卑的。在英语课堂上,他们几乎不敢举手发言,很少敢于面对老师的目光,在朗读单词、短文、背诵课文时,声音低,有时就像蚊子似的。生怕老师提问自己,这些现象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发自内心地呼唤——我不如别人,我是农村孩子,我是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我是个没人管没人关心的可怜虫。

3.英语学习兴趣锐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被动地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留守儿童对学习几乎不感兴趣,更别奢望他们学习英语。从单词到句子,从对话到阅读理解、书面表达,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很多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都会变得一塌糊涂:在考试中会出现采用抓阄的方式决定答案的选择的情况,有的一份试卷只有一个答案,甚至随心所欲,几十秒完成一张试卷。因此,他们的成绩很多分布在60分以下,处于班级的劣势,成为后进生,在评比教学成绩时甚至决定班级的命运。

4.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课堂上不做笔记,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对于错误不及时订正,遇到不懂的问题从来不会解决,作业态度马虎,书写不端正,不规范,涂改太多,卷面不够整洁,布置的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学校是唯一收留他们的场所。”他们甚至把学校当成了 “养老院”,来到学校是享受生活的。学习知识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对待学习那种“冷漠”那种“镇定”那种“麻木”的态度,让我们感到可怕与震惊。

三、英语教学中的策略。

1.确立人生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大行业中,你确立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呢?你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是什么?这些问题是留守儿童从未思索过的。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岁月的流逝只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学好英语就等于为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学好英语可以为将来专业深造奠定牢固的基础,可以了解更多的异域风情、文化差异、风俗习惯等,也为将来的环球旅行扫清了语言障碍。以教材为依托,抓住契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英语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名人的资料或简介或阅读短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奋斗的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Unit 9 Self—check中的练习——Read the information about Deng Yapping,then write an article about her.学生读完后,我们可以设计问题:她的事业难道是一帆风顺的吗?当她遇到挫折时如何面对的?她最令你为之敬佩的是什么?作为农村学生,我们要树立学习的目标,有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有顽强的斗志,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回报在外地工作的父母。总之,在教学中,要适时抓住契机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的目标。

2.在教学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高尚的人格品质。

篇13

有学者称阅读为“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通过大量地阅读,学生才能感知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积淀,提高写作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提高文学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自身的独立的阅读能力,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来谈谈一些浅见:

1 调动激情,激发兴趣

兴趣才是学习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乐于阅读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

1.1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现教材情境,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根据春雨让大地变得五彩缤纷和生机勃勃,我通过色彩的明快、动静结合的媒体演示,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重温往日观察到的春雨的景象,对课文内容进行形象的整体感知,这样学生们学起来兴趣盎然,情绪高涨。

1.2 利用释题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我先板书“石”,问学生“石头我们见过吗?”再板书“奇石”,让学生说说都见过什么奇怪的石头。然后告诉学生安徽的黄山就有许多的奇石,作者给我们介绍哪些奇石呢?奇在哪里呢?“想知道的,赶快打开书,到文中找找答案吧!”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致极高,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1.3 在活动中学,身临其境。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我经常找一些适合表演的文章,让学生尽情展示。如教学《司马光》一课,在学生学习了生字生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后,我请同学将故事演一演。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了课文内容,明白了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的道理。

2 培养阅读技巧,传授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多方面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应教给他们阅读方法。如:

2.1 正确把握阅读的速度。我们知道阅读速度过快,会影响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阅读速度过慢,会影响阅读量,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任务。所以阅读课上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适当的调控。

2.2 正确把握阅读方法。如指导学生默读,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要在逐步提高默读速度的同时,指导学生会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把读和思结合起来。

2.3 阅读时要做到声情并茂。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导学生去感受词语的温度,人物的情感,这样才能读出感情来。

3 巧妙设疑,高效阅读

巧妙设疑,是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一门艺术,不仅能为学生阅读激发兴趣,掀起,架设情境桥梁还能使学生省时、高效地掌握阅读方法,开发学生智力。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怎样向学生提问题,还应重视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善于启发,合理引导,是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的。

4 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已经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是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如形和影的自然亲和,似声和响的相得益彰,言语的对话是心灵交流的内容。

教师的情绪感染着学生,要学生有感受,首先教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当教师把阅读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学生从中获得了愉悦,获得了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获得了人文精神,教师也获得了满足和幸福。所以教师应是阅读教学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带有煽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带动学生进入阅读环境,感悟文本,进而获得体验。

5 开拓阅读视野,养成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孩子们朗读、背古诗和课外读物。教学课文后,可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还可动员学生订阅少年儿童报刊,帮助他们在教室内建立“图书角”,把书集中起来,供大家借阅。通过大量地阅读,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词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阅读习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或读书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语言与文本、作者对话。

宋代朱熹云:“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与老师心灵的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与教师精神共鸣的过程。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