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医学核心

老年医学核心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9 15:16: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老年医学核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老年医学核心

篇1

心脑血管病是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结合,主要包括冠心病、心率失常、脑梗死等疾病,老年人是心脑血管主要的主要病发对象,再加上老年人特殊的生理体质,使得心脑血管病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病症[1]。

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药代动力特征

1.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老年人的许多身体机能停止运转,代谢功能下降,身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官能力减弱,免疫功能也急剧下降,各种心脑器官及组织结构快速退化等。使得老年人的各种疾病的病发概率越来越大,尤其是心脑方面的疾病。

1.2老年人的药代动力特征

药物在人体的机体内的吸收、消化和排泄等过程就是药代动力学。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消化和代谢排泄等于药物对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和药物的疗效有直接的关系,与药物的副作用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主要表现下以下四个方面:

1.2.1吸收能力下降

由于老年人的肠胃功能衰退,胃酸分泌物也逐渐减少,胃液的酸性越来越弱,碱性越来越强,导致药物在肠胃内部的分解速度也逐渐减慢,其中,老年人的胃粘膜和肌肉由于发生萎缩,使得老年人体内的胃蠕动速度减弱、排空功能下降,最终导致药物的吸收能力下降。

1.2.2分布的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内的血浆蛋白的含量越来越少,尤其是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含量,其下降的速度也不断加快,然而多数药物在人体内普遍以有药理活性的游离型状态,使得药效的副作用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要减低药物副作用对老年人的影响,就要减少老年人的药剂量。

1.2.3代谢功能下降

老年人的肝脏功能也在逐渐下降,体内的干细胞和酶的活性也来越低,而肝脏的功能主要就是新陈代谢,这就使得老年人的代谢能力下降。

1.2.4排泄减少

人体的肾小球的表面积和肾小管的长度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这就导致老年人的肾小球过滤下降,从而导致老年人的药物毒性无法正常排泄。

2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的用药原则

2.1个体化的原则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生理功能等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同的心脑血管病老年患者的合并疾病的种类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不同的老年患者的用药原则各不相同,并且要对患者的药物疗效进行严密的观察。

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西药可以选择以下三种药物进行治疗:一是β受体阻断剂,该药物可以减少心排血量,对肾素的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能够降低血压,该药物对于伴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有较为明显的治疗作用。二是利尿剂,利尿剂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钠水的排泄,从而对排尿、消肿和降压产生一定的效果,利尿剂是肾病、心力衰竭、肝硬化和脑血管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该药物比较适用于轻中度的高血压患者。三是钙通道阻滞剂,该药物是一种具有选择性阻滞钙通道、对细胞外钙离子内流的抑制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降低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能够松弛平滑肌,降低心肌的收缩力,最终降低血压,能够有效的防止动脉粥样的硬化[2]。

高血压的中药用药方面可以根据中药的药理的免疫性进行选择:治疗高血压普遍选用的重要药材包括黄芪、枸杞、白芍、女贞子、甘草、川穹等组成中药药方,该中药药方可以降低血压,对治疗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和动脉硬化患者的免疫力,增强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但是,一旦免疫功能增强了,就要减弱药物的药效,因此,对于服用中药的患者一定要对其药效进行监督。

2.2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众多疾病有伴随病症等,尤其是心脑血管病老年患者,往往伴随着其他的病症,这就使得许多老年患者需要服用不同的药物。在服用多种药物的同时,要密切关注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由于药物的协同作用,使得药物的副作用也相应的增加,提高了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老年患者的用药一定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保证合理科学用药。

2.3药剂量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的退化,对老年患者的药剂量一定要密切注意。心脑血管病老年患者的药剂量要少于常规药剂量,服用次数普遍为一日一次。

3 总结

心脑血管病严重的威胁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目前为止,医学界并没有完全治愈该病的方案,心脑血管具有“四高一多”的特点,其病症极为复杂[3]。

本文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用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兼顾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状况进行药物的治疗,最好按照个体化原则进行治疗,同时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老年患者的药剂量。

参考文献: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84-01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各个器官功能的减退,以及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清除能力降低,易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麻醉后苏醒延迟,对于对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麻醉的诱导期,气管插管的刺激可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威胁患者生命。为了探讨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手术有效的麻醉方法,对于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静脉复合麻醉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非心血管手术,心功能均为Ⅱ-Ⅲ级,全部行择期手术者74例,其中男42例,女32例;年龄60-85岁,体重55-85kg,肝肾功能正常,术前合并高血压和(或)冠心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通路,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5ml/kg面罩吸氧,监测患者心率(HR)、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诱导观察组采用芬太尼1-2ug/kg、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2mg/kg、罗库溴铵05mg/kg,气管插管后微量泵持续输注芬太尼003ug/kgmin、丙泊酚2mg/kg・h、罗库溴铵间断推注维持。对照组采用芬太尼1-2ug/kg、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2mg/kg、罗库溴铵05mg/kg,气管插管后微量泵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ug/kgmin、丙泊酚2mg/kg・h、罗库溴铵间断推注维持。麻醉期间若有低血压(MAP100次/min和(或)出现流泪视为麻醉过浅,给予相应的处理。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的清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心血管不良反应。

13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组间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患者清醒时间观察组为(185±43)min,对照组为(85±42)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类镇痛药,全身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时对机体的刺激有很强烈的作用,常常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表现为交感―垂体―肾上腺素皮质分泌增多,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心血管系统产生正性作用,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虽然这种循环应激反应持续时间短暂,而老年患者多伴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围术期血流动力学较大的波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却具有潜在的致命性危险。理想的全麻诱导应具备神志消失迅速,全麻气管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无记忆。瑞芬太尼具有药效强,起效快,剂量易控制,术后恢复快,瑞芬太尼可抑制应激时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1]和芬太尼一样能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而用于麻醉诱导[2],对全麻手术有相同的安全性[3]。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术中及术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组间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能完全抑制气管插管、术中及术后引起的刺激,减轻心肌氧耗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芬太尼、瑞芬太尼引起心率、血压的变化都是一过性的[4-5],一般不需治疗,当出现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时,应给予麻黄碱,阿托品治疗。瑞芬太尼是人工合成的超短效能的阿片μ受体激动剂[6],其代谢不受肝、肾功能衰竭、假性胆碱酯酶缺乏的影响,受病人个体差异、身体状况影响也不大。不论静滴时间长短,其清除半衰期仅10min,停药后10min均能迅速清醒[7]而芬太尼作用时间比瑞芬太尼长因此术毕患者清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芬太尼组比瑞芬太尼组长。在本研究中术毕患者清醒时间观察组为(185±43)min,对照组为(85±42)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芬太尼对于老年患者不仅镇痛作用持续时间比瑞芬太尼长,术中加强监护保证心肌氧供是降低老年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围麻醉期风险的重要基础,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对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手术麻醉都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Myre K,Raeder J,Rostrup M,et alCatecholamine release during laparoscopic fundoplication with high and low doses of remifentanil[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3,47(3):267-273

[2]盛娅仪,徐振邦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20(2):142-146

[3]吴新民,叶铁虎,岳云,等国产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245-248

[4]Myre K,Raeder J,Rostrup M,et alCatecholamine release during laparoscopic fundop licarion withhigh and low doses of remifentanil[J]Acta Ananesthesiol Sccand,2003,47(3):267

篇3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112

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在冠心病人群当中颇为常见, 因其缺乏心绞痛或类似症状, 易于被人们所忽视, 其预后可能比有临床症状者更严重, 且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差, 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MI), 个别患者也可能猝死, 故应尽早诊断, 积极治疗。作者对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采用疏血通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本科住院患者98例, 年龄>60岁, 其中男63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72.5±8.1)岁。均经心电图(ECG)或Holter、心脏彩超、运动平板等检查, 确诊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CHD)的诊断, 依据WHO《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两组均排除有脑出血, 近期内手术史、严重创伤史, 出血性疾病史, 药物过敏史以及严重肝肾功能减退者。同时除外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室肥厚、心瓣膜疾病、糖尿病以及应用其他能使ST段改变的药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49例。对照组中男31例, 女18例;治疗组中男32例, 女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依据及分型标准 无症状心肌缺血标准, S-T段水平型、下垂型压低≥0.1 mV, 持续时间≥1 min, 并与上次缺血性发作时间间隔时间至少1 min, 可判断为一次心肌缺血发作。Cohn分型标准:Ⅰ型:完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Ⅱ型: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Ⅲ型:心绞痛同时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本98例中Ⅰ型42例, Ⅱ型46例, Ⅲ型10例。

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 缓慢静脉滴注, 1次/d。并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他汀类药物、血管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疏血通6 ml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 1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 治疗期间每5天复查1次心电图, 治疗前后各查1次动态心电图。

1. 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查心电图、Holter, 以测定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并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及血糖变化, 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5 疗效判定标准 ①Holter变化评定:显效:Holter示S-T段恢复正常, 心肌缺血消除;有效:Holter示S-T段压低次数减少50%以上或S-T段压低持续总时间减少50%;无效:治疗前后Holter无变化;②心电图疗效评定:显效:休息时心电图S-T段改变恢复到大致正常;有效:休息时或运动试验时降低的S-T段回升0.5mm以上, 但未达到正常, T波倒置变浅50%以上, 或T波平坦变为直立;无效:休息时或运动试验时心电图, 治疗前后无变化或心电图改善未达有效指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心电图均有明显改善, 治疗组总有效率83.68%, 对照组总有效率57.1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lter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 治疗组总有效率77.55%, 对照组总有效率51.0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皮肤潮红3例, 头胀痛4例, 短暂性低血压3例。对照组:胃部不适3例, 头胀痛3例, 短暂性低血压2例。所有患者调整药物用量或滴速后上述症状缓解, 未影响继续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未见异常变化。

3 讨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是无临床症状, 但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的冠心病, 亦称隐匿型冠心病。患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侧支循环, 或患者痛阈较高因而无疼痛症状。其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可见于静息时, 在增加心脏负荷时, 或仅在24 h的动态观察中间断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2]。目前认为老年人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同时血小板局部的粘附聚集, 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疏血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水蛭和地龙。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水蛭含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等成分, 水蛭素不仅能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也能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反应, 抗凝作用极强大, 能防止血栓形成, 对已形成的血栓有溶解作用;而地龙具有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和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溶栓作用;故疏血通注射液能改善全身及冠状动脉血液循环, 提供冠心病的全方位治疗。但疏血通输液后有致心律失常、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 因此, 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倾向的患者应该谨慎应用[3]。而单硝酸异山梨酯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激活细胞内环磷鸟苷酸系统, 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 发挥效应[4]。它既能扩张动脉、静脉以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也能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 改善缺血区心肌的血液供应, 从而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 以防发生低血压。

疏血通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符合现代中西医结合的理念, 两药联合具有协同作用或互补作用, 两药联合既有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 改善心脏血液循环作用, 又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 抑制和溶解血栓形成, 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从而更好的改善患者心肌缺血。

综上所述, 运用疏血通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单硝酸异山梨酯, 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临床命名和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1):75-76

[2] 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97.

篇4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2-0009-02

笔者自2005年1月~2006年12月运用步长脑心通配合西药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32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年龄60岁~70岁的老年患者64例均诊断为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冠心病以ISFC/WHO诊断标准确定。血脂异常参照1997年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患者除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药物等可继发血脂异常的因素。治疗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13±2.76)岁。对照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3.88±2.77)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血脂水平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采用口服用药。对照组患者口服5-单硝异山梨酯缓释片20mg/次,2次/天;曲美他嗪20mg/次,3次/天;辅酶Q1010mg/次,3次/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步长脑心通胶囊,3粒/次,3次/天,连续服用8周后评定疗效。

1、3观察指标

患者于治疗前后复查TC、LDL-C、HDL-C、TG,治疗中密切观察有无药物反应,评价步长脑心通的调脂疗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γ2检验和t检验,数据以χ±s表示。

2、结果

治疗组用药后血脂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例,均有明显改善(P0.05),见表1。治疗组在用药过程中患者依从性好,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篇5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5_0410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5.20欧洲高血压指南[1]明确指出低肾小球滤过率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高危的标志,与心血管终点事件密切相关。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CCr)比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能更早期、更敏感地反映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心率变异性(HRV)则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量化指标,低心率变异性已被证实为心律失常事件和心肌梗死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本文观察不同肾小球滤过率的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律失常类型的变化,旨在揭示两者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年龄≥60岁)78例。高血压病诊断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2010版),排除条件: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CCr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由专人询问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安静状态下汞柱血压计测量右上肢血压2次,取其平均值。禁食10小时后于次晨采静脉血,采用贝克曼全自动生化仪(Beckman_7)测定空腹血糖(FPG)、尿素氮(BUN)、肌酐(Cr)、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_C)、低密度脂蛋白(LDL_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CCr)采用C_G公式计算,CCr(ml/min・1.73m2)=[(140-年龄)×体重(Kg)]/[0.818×Scr(umol/L)],女性乘以系数0.85。心率变异性(HRV)检测采用无锡中健科仪有限公司生产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仪,HRV时域指标包括:(1)NN间期标准差(SDNN):所有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2)NN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每5min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3)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所有临近窦性RR间期长度差异水平均值的平方根;(4)PNN50:24h相邻心搏的RR间隔在50ms以上的心搏数占总数的百分比。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达,多组比较采用F检验,组间两两比较用ANOVA(LSD)法;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χ2检验,P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三组间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组别nBMI

(kg/m2)SBP

(mmHg)DBP

(mmHg)FPG

(mmol/L)TC

(mmol/L)TG

(mmol/L)A组4223.5±3.2145.3±21.992.5±10.94.7±0.84.8±1.32.1±1.3B组3624.7±4.5159.5±27.0#101.4±13.6#5.0±1.15.1±1.42.5±1.9对照组3022.2±4.1136.5±13.385.2±8.74.6±0.7〖〗4.4±1.01.6±1.1F2.0610.984.351.653.183.40P>0.05

组别nSDNN(ms)SDANN(ms)RMSSD(ms)PNN50(%)A组42112.9±25.4106.3±21.722.7±8.65.4±3.3B组36101.5±22.1#94.1±18.6##17.3±6.9##3.6±2.7##对照组30138.5±36.7125.2±26.828.5±10.16.5±4.1F7.176.394.334.14P

表33组心律失常的比较[例(%)]

组别房性期

前收缩室性期

前收缩房性心

动过速室性心

动过速A组(42)23(54.7)#27(64.3)#16(35.7)1(2.4)#B组(36)29(80.6)32(88.9)22(61.1)9(25.0)对照组(30)17(56.7)11(36.7)14(46.7)χ26.5319.574.157.10P

3讨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出现肾功能下降很常见,当然增龄是主要的原因,本课题选择60岁以上群体进行研究,目的是控制年龄因素的影响。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其靶器官的损害程度评估比单纯高血压值意义更大,所以正确识别主要靶器官的危险因子尤为重要。

兰魁田等[3]报道在高血压病的早晚期均能看到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从而直接参与并促进了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加快了肾脏损害的进程。其可能机制是交感神经受损导致肾脏微循环自我保护机制的破坏;副交感神经损害导致交感、副交感昼夜节律失常,引起夜间血压升高或下降幅度减少,从而加重肾损害。

HRV是目前评估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可靠方法,分为时域和频域分析法,两者均反映HRV的基本特征,其实质是一致的,但频域易受患者和环境等因素干扰,本课题选择时域指标进行分析。SDNN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的总体调控情况,SDANN反应交感神经张力的变化,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时其数值降低,RMSSD、PNN50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变化,迷走活性降低时候其数值降低。现已公认HRV降低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强有力指标,且独立于其他AMI危险因子;在预测慢性心力衰竭猝死和评估移植心脏方面亦有重要价值,而在高血压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始终是热点[4]。在其他领域,判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HRV被认为是优于传统方法如Valsalva试验、直立试验等最准确、最敏感的指标。HRV实质上是反映神经体液因素对窦房结的调节作用,与心脏猝死、严重心律失常联系密切[5]。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患者的HRV指标数值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与国内吴克明等[6]的研究一致。另外A、B两组的HRV各指标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心脏自主神经损害程度进一步加重,而且三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支持了这个结果,老年高血压组的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B组较A组增高更显著,说明交感神经张力在肾损害的晚期仍高度兴奋,心肌电稳定性进一步下降,心室颤动阈值降低,心脏各异位节律点活性增加,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发生。

在老年高血压病合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人群中进行HRV常规筛查,目的是更早的发现心律失常等异象,以预防突发性心脏病的发生,并及早对自主神经病变进行干预,以期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Mancia G, De Backer G, Dominiczak A, et al. ESH/ESC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ESH_ESC 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J]. J Hypertens,2007,25(9):1752-1762.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0.

[3]兰魁田,殷晓娟,张曦颖,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心率变异性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9):1331-1332.

[4]陈洪波,刘仁光.心率变异性分析临床应用研究近况[J].新医学,2010,41(6):407-4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