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培训教学

医学培训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培训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培训教学

篇1

1医学生护理技能操作培训的要求

1.1教学项目及要求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选择实用性较强的项目,如给氧(面罩、鼻导管)、吸痰(经口腔、气管套管)、各种注射法(肌肉、皮下、皮内、静脉)、静脉采血、留置导尿等。要求学生通过强化培训能较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并独立规范操作。

1.2教学对象及时间安排

选定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作为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对象,共215名,100学时。在医学临床课结束后,正式进入临床医疗实习之前选定操作技能培训时间进行集中培训。

1.3教学目标

使医学生掌握部分护理技能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护理操作具体步骤, 这样能够准确慎重的下达医嘱, 避免非正确的侵入性治疗对患者的伤害, 还能培养医学生动手能力、无菌观念、爱伤意识、查对制度的执行和医患沟通能力[3]。

2医学生护理技能操作培训的教学方法

篇2

二、实习成绩主要依照实习学员全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诊疗技术,政治思想表现等多方面综合评定,实习成绩评定有大于等于一个科室不合格或医院鉴定不合格,实习成绩记零。

三、实习学员必须认真履行《实习生职责试行规定》,实习学员填写的处方、检验单、证明单等必须先签字带习教师审阅签章后生效。男实习学员在给女病人做体格检查时,应有第三者在场。

篇3

关键词:医学图书馆文献检索:进修生:文献检索教学培训

1引言

    医学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储藏地和集散地,是医务人员查找国内外信息的主要来源地。在图书馆内储藏着历年来的文献信息,即全面又连续,给各层次医学人员的查找带来了方便。从事文献资源管理工作者们在长期的信息管理中,对收藏规整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质,为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及时的医学科学信息。作为教学医院,每年都要接收大批进修医生进入各临床科室进修培训。对进修医生再教育是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他们通过进修学习,能够更新知识,提高临床技能。这种短期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医疗行业人员的需求。进修生在这一阶段里一方面要加强实际技能学习,另一方面要寻求理论知识的探索和更新,因此,他们在业余之时常常走进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为此,笔者就医学图书文献检索纳入教学培训进行初步探索。

2文献检索教学培训的必要性

2.1素质差异

    医院进修生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受到学历、职称、工作环境、工作年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来自各省、市、自治区,既有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也有县、乡级医院、卫生所,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学历由中专到研究生,职称从初级到高级均有。由此看来,进修人员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2.2有助于培养有一定素养的医学进修人才‘

    经过多年对进修生到馆查阅文献资料的整体素质的观察和认识,笔者认为,作为临床进修人员除在医疗上有临床导师的带教外,在图书馆文献的查找方面,馆内人员也有责任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地掌握和利用纸质和电子资源来寻找相关信息,使进修人员正确而快捷地获取所求,从而在理论上指导其临床应用。

    当今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网络通讯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和利用为临床医、教、研工作提供了完善的支持和保障。因此结合临床进修生的信息需求,在进修生中开展文献检索教学培训,使他们掌握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利用方法,是图书馆人对进修生信息素质教育应所考虑之处。

3开展文献教学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3.1教学培训内容

    医疗信息的教学培训目标是使进修生对查找的文献信息系统有全面的了解,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使其能够独立获取所需文献信息。以计算机检索方法为主,以手工检索为辅。教学内容应该包括:第一,讲解文献的类型,包括核心期刊、源期刊的概念;第二,讲解文献查阅的方法,包括手工检索和联机检索;第三,图书馆常用工具,包括国内外手工检索工具及计算机检索系统。目前尚未出版针对进修生教学检索的教材,因此教员只有根据进修生的不同层次,参考国内一些医科大学编写的文献检索教材,筛选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归纳、集中,自编自备教案。

3.2教学培训方法

    为使进修生能掌握检索方法,宜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课件方式进行演示,系统介绍本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储藏特点、网络系统的功能、作用与界面的操作,以及MEDLINE光盘和网上Pub Med的联机使用。

    手工检索。印刷版资源在图书馆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拥有一大批读者,是数字信息的基础。所以印刷版资源的利用一直是图书馆的重要任务。这一部分采取老师对馆藏、书库进行现场介绍,讲解图书的分类法、期刊的排架法及查找方法等。

    联机检索。印刷版资源的掌握有利于进修生对后续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采取老师对联机系统进行演示和示范,让学员上机跟着操作,教与学互动实现,达到掌握检索方法的目的。

4医学文献检索教学培训的可行性

4.1知识的拓展

    医学文献检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文献检索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过去以手工检索为主,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建设,电子检索越来越带给人们方便,并且逐步过渡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进入21世纪后,各高校数据库资源的共享,为联机带来了无限的便捷。因此,医学图书馆对进修生开展文献检索培训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可以说是知识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

4.2师资条件

篇4

    本文以我科54名护理人员进行研究。其中有 护士 16人,护师32人,主管护师5人,副主任1人。 在这些护理人员中有10名护士是2013年7月新入 科室的。其中护理人员都在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 在23〜38岁之间,平均年龄(29. 4±2. 4)岁。工作 年限:年以下的护理人员8名,〜5年的护理人员 21名,〜8年的护理人员有16名,9年以上的护理 人员9名。所有进行研究的护理人员都进行沟通交 流,同意加入研究中并配合调查统计工作。将我科 室护理人员随机分成6组,每组9名护理人员。每一 组成员性别、年龄、职称以及学历没有较大的差异 (P>0. 05),研究具有可行性。

2 方法

   2.1 以组为单位开展视频拍摄每个组由不同年资不同职称护士老少搭配。护 士长针对科室的情况,制定安排操作项目,每月由一 组人员负责1〜2项的相关内容的视频拍摄。由组 长组织,每月月初组织小组成员利用休息时间进行 相关操作项目的练习,护士长审核后然后进行拍摄, 将视频发至科室公共邮箱,供全科人员学习观看后 自行安排练习,每月月底进行操作考核。

2.2 评价方法对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 以及护士的心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以往临床 实践经验以及相关文献介绍由科室管理者自行设计 调查统计表,统计表的内容包括护理质量、护理满意 度。其中护理质量100分为满分,分值越高表示护 理质量越好。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根据自行设计的调 查表分值的不同划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3 种,满意度=(满意+ —般满意)总例数X10 0%。 此外通过心理状况调查表对新入科的护士进行心理 状况的调查,通过分值的高低评判护士的心理状况 的优良[3]。心理状况评分越低表示护士的心理状态 越好,所带有的不良情绪越少。

   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 0统计学处理软件,对统计结果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z检验,计数资料行检 验,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情况比较我院将以组为单位拍摄视频操作教学片应用到 护理培训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以组为 单位进行拍摄操作教学片,我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 配合有效性明显提高,医生对护士的配合度明显提 高护理质量有所提高。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 较实施之前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P<0. 05)。 见表1。

3.2 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 情况实施之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1. 1%,实施之 后护理满意度为96.7%。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人员 的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3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心理状况比较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护理人员的心理状 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助于护理人员心理状态的 调整。心理后状况评分降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 意义(P〈0. 05)。实施之前护理人员心理状况评分 为(64. 5±1. 26)分,实施后护理人员心理状况评分 为(37. 36±1. 63)分。

以组为单位拍摄视频操作教学片在我院重症医 学科护理培训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有 效地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还能够在很 大的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在我院重症 医学科护理中采用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具有十分 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61-02

长期以来,我国无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未经二级学科培养,就直接分配到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以后的能力和水平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医院的条件,严重影响了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地方恢复了住院培训的试点工作。经10余年的实践,一套较为完整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的制度和模式已经得到了确定和完善。

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在一些临床学科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在某些方面发挥着其他诊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临床对适应超声医学影像需要的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适应临床的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正在开展,以往的超声医学教学方式是否能够适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探讨的热点问题。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目的:通过3年在有资质的培训基地(三甲医院)进行正规化培训,要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思维,了解医学影像学范围内放射医学、超声医学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接触大量的临床病例,包括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打下扎实的诊断基础。主要采取在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整个过程着重强调了医师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尤其是知识全面性的培养。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超声医学以往教学方式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上级医师对典型病例进行临床示教。采用基于PBL、案例式、导学式、多媒体以及PCAS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也较少。动手能力训练较少,对医师的考核重知识而不重能力,实习医师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可供实习医师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一些关于介绍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2]。

基于以上问题,首先,超声医学专业要适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采用系统高效满负荷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6个月)安排到相关临床科室轮转,根据本专业所涉及的科室安排非指定科室,包括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延长在内、外科的轮转时间。第二阶段(7~21个月),在影像科内各专业组之间轮转,第三阶段(22~33个月),住院医师在选定的执业方向的相关专业组内进行培训。主要分为医学影像诊断、超声和核医学三个执业方向。这种培养模式不再局限于医师的专业限制,注重各专业结合,全面扩展医师其他各相关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拓展医师临床思维。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在教学中也应配合医师的轮转时间,调整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医师的学习效率,在本科室轮转期间,尽量让轮转医师多接触临床病例,多进行临床实践操作,让其应用之前在临床科室轮转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独立思考,建立正确的全面的诊断思维模式[3]。笔者科室专门指派多名超声专业上级医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轮转医师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轮转医师每天需完成一定多数量的病例操作及诊断,并整理典型病例,随时可以进行病例讨论,训练诊断思维。在第三阶段培训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接诊病例-实践操作-结合临床-思考诊断-提出问题-解疑答惑-总结经验”的思维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系统的无缝衔接。

篇6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由美国Barrows教授于1969年引入医学教育的,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己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b\PBL强调的是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其关键思想在于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PBL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从以往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我们以临床和科研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伦理问题作为代表性问题作为教学点,对有一定伦理学基础的医务人员或伦理委员会成员,应用PBL教学法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程序分为四个步骤,即伦理问题设计一一学员分小组学习一一小组讨论一一教师总结。例如在关于弱势群体保护的教学课程中,教师提供了以下问题:如何界定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如何分类?常见的弱势群体会遇到哪些伦理困境?临床研究是要主动纳入还是回避弱势群体?如何判断弱势群体参与临床宄的获益和风险?弱势群体保护是临床常见伦理问题之一,情况比较复杂,涉及理解或表达知情同意的能力受限或判断能力受损的多个人群,如儿童、孕妇及胎儿、囚犯、学生、绝症患者、贫穷人群、少数民族等。要解决临床人员所面临的伦理困境,需要的知识面广而分散,这就需要学员们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和信息手段,整合知识,明确各个伦理困境的特点。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应用所学的伦理保护原则做出分析和判断,给出伦理保护的具体方案。教员根据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陈述,查漏补缺,澄清问题。这个学习过程可以有效地提升学员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伦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提高临床和实践中自觉遵循基本伦理原则和实践的能力。

疾病的复杂程度和相对紧张的医患关系决定了临床医务人员除了要不断更新临床理论知识之外,也要加强医学伦理知识的自学和应用。而PBL教学正是培养伦理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PBL的不足在于,学员得到的知识往往局限于解决所选定的具体问题,但对于掌握系统的伦理知识则不够广泛和深入,比不上以授课为基础模式所强调的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二、CBL教学法

CBL教学法是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基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事先准备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和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剖析案例,共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由具体案例提升理论。国外己经就CBL在伦理学课程的应用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和应用。

我们的实践证明CBL教学法同样适合在国内医院开展的伦理学继续教育培训。伦理案例教学通过对临床真实案例的具体分析,使学员身临其境,有助于学员学以致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因的。CBL教学法多采取集中讨论的方式,需要学员短时间内进入角色。而习惯了课堂授课模式学员主动性差,开始往往无法适应。我们在分析某儿童临床研宂的案例时,采用了经典案例加分组讨论的模式。

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CBL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针对常见的伦理困境,结合实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搜集和编写了多个典型案例。例如在儿童临床研究这一问题上,我们选择了黄金大米事件作为分析案例w。我们首先引用新闻媒体对这个事件的早期报道,给出参与到该事件的美方、中方研究人员、教师、儿童家长和儿童的有关陈述,然后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员自己思考,再由教师进行本专题的重点讲述,真实的题材和求知欲使学员能够积极投入、充分参与,顺利完成本专题知识的学习,最后进行总结。学员对这一堂课记忆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彻。

为了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过程。我们在培训时釆取了分组讨论的方式。当教师讲解完案例的基本情况后,将全场学员分为4个小组,分别就案例中涉及到的伦理困境、儿童作为弱势群体的特点、儿童临床研宄伦理审査的要点、该事件的伦理问题及假设作为伦理委员会委员应该如何看待该事件作为讨论要点进行讨论,教师及助手也参与到4个小组的讨论中去,给予点拨和指导。然后每个小组选拔出1名代表,陈述该组的观点。最后由教师做总结陈述。这种自由主动的学习模式使所有学员都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为了解PBL和CBL教学法在伦理学教学中的实际培训效果,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应加强与学员的互动沟通,根据学员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方法的及时调整。在培训结束时制定详细的调查问卷,采取无记名形式,对培训的整个过程、案例的选择、教学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同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态度、伦理判断、伦理知识运用、伦理审查等能力的变化情况。

尽管PBL和CBL教学法各有所长,但实践过程中,却难以绝对剥离,而呈现了相互交融、综合应用的趋势㈦]。我们在伦理学继续教育的培训中也意识到,对于复杂的伦理问题不能只局限应用某一种方法,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员的基本素质来设计具体教学方法。将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融合,综合运用PBL和CBL等多种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应是医院伦理学继续教育培训的方向。这不仅有利于年轻医务人员的学习和掌握相关伦理知识,又有利于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运用伦理原则、正确处理伦理困境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篇7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核医学科轮转的50名规培学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人。观察组男性13名,女性12名,年龄22~26岁,平均(24.42±10.5 )岁;对照组男性12名,女性13名,年龄22~26岁,平均(24.08±0.63)岁。纳入标准:学生对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为同一学习阶段的学生;能熟练使用微信平台。排除中途退出研究的学生。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基础上,采用PBL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小讲课内容和临床实际设计4~6个题目,由学生自主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观察组在对照组教学方法基础上,以微信平台为依托进行PBL教学。教师在微信平台上题目,全部学生参与讨论,给出答案。在此期问,教师可适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在微信平台上为每个讨论题目设置对应的小栏目,记录讨论期问学生的信息。

1.3观测指标

教师制作两套难度水平相当的理论考试试卷和实践操作考试试卷,分别于培训前后由学生在规定时问内独立完成,每套试卷满分100分。

培训后向观察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微信平台辅助PBL教学方法的认可度。调查问卷选项分不认可、认可度一般、高度认可3项,认可度=高度认可/总例数,平均认可度=每项认可度/调查项目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培训前后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比较

培训前,两组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培训后,对照组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 0.05);而观察组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

研究显示,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较高,平均认可度为81.60%。

3讨论    

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激发教师教学兴趣的重要因素。但国内外最新研究均提示,无论是传统课堂提问或新型PBL等教学模式,均受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限制。当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高,师生问交流不畅0。本研究显示,采用微信平台辅助PBL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对教学的认可度。

研究显示,培训后观察组学生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微信平台辅助PBL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微信是当前人们应用最广泛的交流沟通工具之一,将其应用于医学教育效果显著。在教学方法上,微信公众号能通过群发推送、参与共同讨论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问的交流沟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由于微信平台应用于医学教育尚属于创新举措,学生对其感兴趣和接受程度较高,能显著提高学习参与度.微信平台能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或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另外,将微信应用于教学,能加强学生对碎片化时问的利用,进而提高知识掌握程度。相关研究中,郭彩虹等叫守微信平台与PBL教学模式联合应用于肿瘤内科临床教学,结果显示出科时试验组理论考试和病例分析成绩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此外,微信平合PBL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学的认可度。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学生认可度最高的项目为微信平合PBL教学方法“应积极推广应用”,达92.00%,表明该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对此,本研究考虑可能是其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且为学生之问的交流沟通创造了更好的环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提高了教学质量。

但是,采用微信平台辅助教学可能会对某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带教教师需要提供有效的监督和引导。综上所述,微信平台辅助PBL教学方法应用于核医学规范化培训,能显著提升学生专业成绩,并获得其高度认可。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7(c)-174-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绝大多数,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卫生工作是整个卫生事业的薄弱环节。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比较低,整个农村卫生事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失调,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倒置,农村卫生事业滞后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1]。据统计,农村每千人口中卫生技术人员数不足2.18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占1.6%、大专17.9%、中专59.5%、无专业学历占21.8%[2]。农村卫生技术人才是限制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是改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对乡医的培训各地已开展几年,但存在着形式主义,课题组在实际工作中,设计了适合乡村医生的模块式教学方法,真正提高了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质,提高其预防保健意识,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农村卫生资源,改变了乡医本人的认识误区,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1 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

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肩负着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任务。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乡村医生承担着农村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妇幼保健、疾病的康复等工作,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我国现有乡村医生100多万,他们直接担负着我国亿万农民的基本医疗和大部分的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客观上要求乡村医生有知识、有技能,是全科医生,但由于乡村医生自身知识与技术水平所限,延误诊断治疗、操作不规范导致医疗差错时有发生[3],笔者对菏泽市某县乡医做了一项基本调查,全县乡医1 873名,其中无学历和初中有1 194人,占乡医总人数的63.75%,年龄在40岁以上的有1 072人,占57.23%,有助理执业医师证的只有6人,有护士资格证的只有1人,其总体素质有待提高。提高乡医卫生服务能力,适应农村卫生服务需求,是建立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我们学院肩负着菏泽八县两区的乡医培训义务,为了不走形势,达到真正提高乡村医生业务素质的目的,学院领导指定了专门的负责人,并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从教师选择、教学模式等方面均做了具体布置。

2 乡村医生培训的独特性

乡村医生的教育培训与普通中专的教育不同,他们有临床经验,但缺乏基础理论,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据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学校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为了让乡村医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学校在全市的每个县都设置了教学点,在教学指导理念上,根据政策要求,不仅培训乡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能够达到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参加助理执业医师的全国通考,而且,还根据乡医工作的环境针对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做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学院至今已培训了三届学生,2008级是第一批中专文凭培训,虽然开课前学校对相关骨干老师提出了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分清主次,改变教学方法,但课程设置除普通课没有外,其他课程基本和在校生一样,基础课主要有解剖、生理、生化、微寄、病理、药理;临床主要内外科,妇科、五官、心理等,虽然每学期只有1个月的集中培训,但最终请假的越来越多,反馈信息是听不懂,浪费时间,2009级和2010级改变了教学模式,兼顾农村社会特点,农民健康的需求,乡村卫生工作人员的现状等调整学科结构,增加针对农村特点的重在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全科医学、预防保健、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农村护理及中医等专业,并从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全新设计,打破传统的在校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式教学,结合实际分类,比如从心脏解剖到心电图识别(包括了过去解剖和生理的内容);体液电解质分布交换到水肿的产生,肾炎、心脏病等疾病水肿的机制(包括了生物化学和病理);肝组织学特点,肝代谢功能的多样性到肝炎的诊断治理(包括了解剖、生化、免疫、内科),作这样的系统分类,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但接受基本理论不会觉得枯燥,系统化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便于理解接受,对实际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

3 文凭教育与实际能力相辅相成

乡村医生的培训不仅仅是让他们获得中专文凭,具有考试助理执业医师的资格,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乡村医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是全科医生又是护士,具有多重身份,所以输液技术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护理教研室老师为乡医们专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讲解基础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及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实践教学,规范他们的无菌操作规程,培训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过去的工作中,他们主要是靠经验,通过培训,从原理上理解掌握,增加了风险意识,提高了应激能力。原来在工作中相当多的乡医总感觉没底,现在扎实的理论知识让他们觉得工作有了底气,特别是对意外现象的应对和处理有了信心,从根本上掌握了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要领,其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深乡医们终身教育的理念,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4开放式课堂模式更具有针对性

各科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大家提出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提问题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牵涉到其他学科,不管哪一科老师,接到问题会及时解答,有些其他学科的问题老师们会相互反馈交流,及时改进教学计划,活教活用,由于各科教师均是到各县教学点授课,所以晚上会在当地居住,很多老师会利用晚上的时间对业务水平较差的乡医进行重点补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进程。

5 德育教育不可放松

在培训过程中,对乡村医生开设了非常必要的德育课程,因为在与乡医的深入交流中,个别诊所有违规行为,虽然为数不多,但从医疗资源的浪费、抗生素的滥用、疾病负担的加重等方面来看都是不利的,因此应改变乡医的用药习惯,提高乡医的道德素质,指导他们对农民进行医学基本常识培训。农民医疗卫生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因为广大乡医和乡亲们接触最多,而且在治疗过程中甚至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在他们的求医治疗过程中向患者灌输疾病预防和用药常识,不仅提高乡医自己的卫生素质,也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意识。切实提高乡医的道德素质、医疗诊断水平、护理技术、急救能力、预防保健意识,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享受卫生资源的力度,改善目前的医疗卫生状况,减少有限卫生资源的浪费。

课程结束后,在毕业考试前发了一份调查试卷,认为这次学习很有必要的占100%;对学科安排很满意的占92%;认为本次乡村医生培训的内容对工作具有现实意义的占100%;对现行的卫生法规有所了解的超过了一半;对突发病的处置能力提高的达67%;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占90%以上;各项业务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从输液技术、无菌操作技术、药物过敏知识、注射技术、急救护理的应用技术、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儿童营养、急救急诊、药品知识、慢性病的治疗与防治等都有了大幅提高。针对乡村医生设计的模块式、开放式教学方法,有推广的必要,全国乡医素质水平培训需求方面有相似处,王轶楠等[4]调查显示提高学历层次、常见病诊治与急救、合理用药等都是乡村医生认为要纳入培训课程的。

[参考文献]

[1]先德强,徐正东,刘博.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86-88.

[2]王陇德.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问题的长效机制[J].中国卫生资源,2006,8(1):3-4.

篇9

鉴于上述情况,要针对南阳的全科医师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对课程设置的需求进行广泛调查;要加大全科医师的岗位需求,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制订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1 加强师资培养力度

师资素质高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医学教育模式变革中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制定长期的师资培养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

1.1 组织参加各种培训。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或借助现代网络系统,更新理念,学习全科医学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素质;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经验,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师资水平。

1.2 深入基层,充分调研或参加实践。要求带教教师开展全面调研活动,了解基层卫生服务需要,以指导教学活动;鼓励临床带教老师轮流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丰富其基层服务经验,深入体会社区独特的服务模式,改变其惯有的专科理论体系,增强全科服务意识,提高带教针对性。

2 课程设置

以社区“六位一体”的卫生医疗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全科医疗临床思维、全科诊疗模式为原则,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

3 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篇10

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全科医生,也叫家庭医生(GeneralPractioner,或FamilyPhysician),是指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全科医生大部分都在社区、乡镇等基层工作,为范围相对固定的居民提供管家式的健康与医疗服务。医学人文素质主要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这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医生对患者的疾病、权利和需求以及人格和尊严进行情感上的关心和照顾,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他们在基层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经济、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其服务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科医生更应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因为这是:第一,医学职业的本质要求。医乃仁术,善德为本。医学的宗旨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其活动对象是有生命和情感的人,决定了医学带有人文科学的特征。诺贝尔奖得主S.E.卢里亚曾指出,“医学既包含了自然科学,也包含了人文科学,人文对医学的发展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古代,行医治病、济世悬壶被称为“仁心仁术”、“妙手仁心”。在现代社会,受到物质和利益的诱惑,再加上高科技诊疗手段的应用和医疗资源的短缺,收受红包、“大检查、大处方”、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等现象普遍。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向医学人文的回归,减少功利性,做到尊重生命,关爱患者,以人为本。第二,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关注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强调医学服务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治疗,而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这对全科医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全科医生不仅掌握现代医疗技术,还要有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沟通技巧和心理素质,自觉维护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第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全科医生通过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素质,尊重、关心和帮助患者,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体现。第四,减少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辱医、伤医、杀医及医闹事件屡见不鲜,“白衣天使”变成了“受伤天使”。据报道,2014年全国共发生医疗纠纷11.5万件,98%的医生遭到过患者或其家属不同程度的辱骂。一些研究表明,医疗纠纷乃至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医生缺乏责任心,言行举止不当。在已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导致的纠纷约占总数的2/3。因此,提高全科医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是减少医患纠纷的迫切需要。

三、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第一,认识不到位。首先,文理分科、先天不足。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文科生偏重对文、史、哲的学习,理科生偏重对数、理、化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其次,重医轻文、后天失养。学医的多半是理科生,他们考上大学后,认为把专业学好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普遍存在重医轻文的现象,特别是全科医生对医学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尤为不足。再次,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用1年的时间,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全科医学的知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参加培训的学员更是只重视医学知识、技术的学习,而对医学人文课程则忽略不计。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据研究表明,医学院校人文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日本为10%—15%,而中国仅为8%左右。虽然多数医学院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但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缺乏与医学专业课程的渗透和融合,使得医学人文课程形同摆设。在对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根据对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员调查,在“你认为哪些课程突出了医学人文教育”项调查中(共开设14门课)中,只有《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服务》、《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等3门课程,培训学员认为较好的体现了医学人文教育精神,比例分别为92.2%、85.8%与70.6%。这说明在全科医生的理论培训阶段,鲜明地系统地提升学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还是比较缺乏。在对“你认为哪位教师的授课体现了医学人文教育”项调查中(共13位老师),只有5位老师的得票率超过了50%,而其他9位教师的得票率均低于30%。这说明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在教师在授课时,课堂内没有充分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三,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对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考核都偏重于技术和业绩指标,而缺少对医学人文素质的考核。目前,对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考核,主要依据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试行)》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大纲》。在大纲规定的九项考核内容中,针对医学人文素质的考核集中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与健康宣教能力、医学人文精神及沟通交流能力这两个方面,要求将医德医风、人文关怀、卫生法律法规、从业行为规范、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融入各项临床技能考核中。虽然文件中对全科医生要具备的医学人文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在全科医生的理论培训、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这三个环节中,都偏重对临床知识、技能的考核,而忽视了对职业素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医学人文素质的考核。

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对策

第一,地方医疗管理部门、各级培训教学机构应提高对全科医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工作中,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做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首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要求和操作办法。其次,要找准薄弱环节,增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针对培训学员总体学历偏低、工作单位以乡镇卫生院、社区为主的特点,教学内容应着眼于基层群众的人文需求,且方法便于学员能力理解与接受。针对培训学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且具有稳定的医学人文观点的特点,对学员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注重在转岗培训各个环节、全过程的渗透引导,使其形成新的、现代的医学人文思想,加深学员对全科医学、全科医生的理解与认识,使其树立全科医学的思想和服务理念。第二,重视教材建设,完善课程体系。首先,合理设置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规范的课程体系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时间大约是1年,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1个月;临床培训一般为10个月,要分别在内科、急诊科、外框、妇产科、儿科等科室进行轮转;基层实践培训不少于1个月。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全科医学人文教材建设,构建医学人文课程模块。要把教学内容作为突破口,加强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教材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主干课程体系。其次,建立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的考核评价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手段。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贯穿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全过程,在理论培训、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等各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将培训学员在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等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还可采取学员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方法,全面评估学员的医学人文素质水平。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结业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督促培训学员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医学人文行为的养成。第三,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从西方国家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来看,教师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有医学专业知识,又要有人文社科知识和修养。根据调查,目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师资队伍来自医院的占82.57%,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占13.18%,来自学校的占3.16%,其他的占1.09%。学员认为师资水平好的有78.36%,认为一般的有15.97%,认为差的有5.8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师资队伍,大部分依靠专科医生,少部分来自医科院校,同时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这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骨干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重视对师资队伍进行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培训,重视临床带教,建立起一支懂技术、晓人文、通教法的现代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教师要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表率和引导作用,促进全科医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形成。第四,环境对人有巨大的塑造作用。目前,我国基层医务工作者普遍存在学历低、待遇差、社会认同感低的情况,许多人对全科医生不了解,把其当做是二等公民,认为其在各方面都不如专科医生。这给许多全科医生带来了困惑,产生了职业信仰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为此,首先,应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宣传,改变人们的传统意识,提高全科医生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让其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感受医生职业的神圣使命感,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其次,要营造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的社会大环境,使全科医生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提高其医学人文素质。新闻媒体要加大主流的、有益的宣传,在医患矛盾的解决上多做正面的善意的引导,多报道一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全科医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提升。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医生所说的那样:“一位伟大的医生一定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不仅以他高超的技艺和人格力量救助病人于困厄,同时他也在职业生涯中吸取着、享受着无穷快乐和幸福”。如对“最美医生”李树权的报道:李树权,中国皮肤性病医学专家,从医以来一直坚持一个习惯,把科室病人的联系方式都记录在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上,病人出院后到了该来医院复查的时候,他会打电话提醒患者按时前来复查,逢年过节时还会送去节日的祝福及健康保健知识。对病人的无私关爱,换来了病人的信赖,经常有素不相识的病友,辗转几天的路途前来找他求诊。因为在他们心里,李树权这个名字就代表了安心与放心。李树权以院为家,视患为亲,凭借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风被评选为全国“2015年度最美医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生的职责,也为医务工作者上了生动的一课。他的先进事迹将激励更多的人为医学事业献身。

五、结束语

总之,加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正如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所说的那样,医生的工作“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全科医生只有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又提升自身的医学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医疗工作。

作者:黄英 单位: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比尔,著,赵小文,译.默克家庭医学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篇1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培训现状调查:2017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轮转的规培学员,包括2015年8月(以下简称2015级)、2016年8月(以下简称2016级)入学/入职的全部内科住院医师,包括本院住院医师、内科硕士研究生、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阜外硕士研究生)以及基地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共计111人,取得知情同意101人。1.1.2模拟教学试运行:2013年8月入职的本院内科住院医师7人,其中6人为侯任总住院医师。

1.2研究方法

1.2.1培训现状调查:统计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在陪学员人数,估算其管床数目。在取得知情同意书的调查对象中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集基本信息、教育背景信息,了解其对于目前内科已有教学活动的评价,询问危重症培训相关的问题。1.2.2模拟教学试运行:以3GSimmanLaerdal高级模拟人为教学工具,于2017年1月起开展进行针对第2~3年在培住院医师进行危重症病例的模拟培训,逐步形成每次教案设计。针对参加学员在培训中的表现情况,由3名重症抢救经验丰富的内科医师(1名内科ICU医师、1名专科主治医师和1名现任总住院医师)按照专门设计的量表进行评分。学员的表现情况现场会进行反馈。

2结果

2.1在培学员重症暴露情况和对于重症培训的反馈

截至2017年6月,在培学员159人,其中本院内科住院医师40人,“双轨制”临床型硕士研究生90人,北京及深圳基地规培住院医师29人。根据目前协和内科规培科室的床位设置和轮转安排,在培学员人均管床数约4张。2015级、2016级规培学员共111人,取得知情同意者101人,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教育背景和学历方面:5年制约占68%,7年制2%,8年制29%;学士学位53%,硕士学位17%,博士学位26%,博士后4%。在普通病房轮转期间,学员们经历的抢救机会较少。2015级临床型硕士研究生22人,在20个月的轮转中,平均参与抢救6.5次。仅有10%的学员认为现有培训中,“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处理”是完成度最好的目标,在7个选项中排第5位。在培训需求方面,59%的学员认为最希望提高的是“危重症决策和处理的基本知识”(39%)和“突发状况应对的实际操作”(20%)。对于目前的课程,60%的学员认为最能提高自己处理危重症能力的是自身经历,目前现有的所有课程在这方面的作用均十分有限,80%的学员期待未来以“情景模拟-实际演练”和“情景模拟-互动巡诊”的形式对此进行强化训练。

2.2内科重症病例模拟教学试运行情况

篇12

1.1教育过程

美国对急诊医学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2个阶段。医学生经过4年医学院本科教育毕业后,才能进入住院医师培养体系,这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AccreditationCouncilof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CGME)认证的[3]。在此之前,需要通过美国医师执照测验(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诊医学在美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学科,它是申请难度排名第三的专科,整个住院医师的培训时间大致为3~4年,如能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就可获得专科执业医师协会认证,成为一名能独立执业的主治医师,可以选择教学医院或者社区医院进行执业。另外有一部分医师则可以继续选择专科医师的培训,专科医师的培训是住院医师培训后的亚专科教育,一般为1年或2年,在此期间还能通常同时获得额外的硕士学位(如公共卫生硕士)。

1.2培训项目

为了应付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4],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师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急诊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师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师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而全美急诊专科医师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1.3资金保障

专科医师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师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而这部分的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师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师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2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5],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教育工作。

2.1教育过程

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6]。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的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师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师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医师还将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额外的博士学位。

2.2培训项目

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三大类[7]。通过培训,希望达到掌握急诊病人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等,为培养动手能力强、应变能力快的合格急诊科医师做努力。

2.3资金保障

与美国不同,上海是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于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另外,为保障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上海市多部委决定设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项经费,对于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经费支持,使急诊医师毕业后教育能顺利贯彻进行。

3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3.1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我们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022人,医师占29.5%,其中医师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编制。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师。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许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师、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提升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而做出积极的作用。

3.2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急诊科相对独立的布局合理的急诊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一一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3.3加强急诊建设

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以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以及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防治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5个创伤急救中心、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0.25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篇13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5-0062-04

Analysis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ZHOU Jia1, ZHANG Kan2

(1. Luwan Branch,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Medical Schoo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0, China;

2. Shanghai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The process and project of training and the guarantee of funding in the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ere deeply analyzed and studied, and the effective propos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 China was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effective proposal

急诊医学是一门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诊治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跨科的学科。从1979年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30余年的历史。虽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急诊医学的教育,设置专业的培训体系,以培养合格的急诊医生。而在我国,1983年协和医院成立第一个急诊科,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1995年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1]。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发展尚不平衡,技术力量和设备还较落后,但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大型医院急诊科的建设,我们的急诊、急救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国对于急诊医学培训体系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本文对中国和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异同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完善提出建议。

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过程

美国的急诊医学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两个阶段。医学生经过4年医学院本科教育毕业后,才能进入住院医生培养体系,这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认证的[2]。而在此之前,必须要通过美国医师执照测验(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诊医学在美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学科,它是申请难度排名第三的专科。而整个住院医师的培训时间大致为3~4年。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就能获得专科执业医师协会认证,成为一名能独立执业的主治医生,可以选择教学医院或者社区医院进行执业。而有一部分医生则可以继续选择专科医生的培训。专科医生的培训是住院医生培训后的亚专科教育,一般为1年或2年,在此期间通常还能获得额外的硕士学位[如公共卫生硕士(MPH)]。

培训项目

为了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生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 [3],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生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 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 )、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 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

急诊住院医生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生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生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

全美急诊专科医生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资金保障

专科医生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生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生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生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 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 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4],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的教育工作。

教育过程

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5]。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急诊科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生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生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还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博士学位。

培训项目

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这3大类[6]。通过培训,应掌握急诊患者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

资金保障

与美国不同,我们建立的是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并加大对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

另外,为保障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多部委讨论,拟由市财政拨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按照专款专用,统筹管理,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计委行政管理部门这3个主体进行专项经费支持。

对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 022人,医生占29.5%,其中医生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人,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负荷。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生。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生、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对急诊科相对独立、合理的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加强急诊医学建设

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了5个创伤急救中心、 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0.25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加强人员保障

美国急诊医生学会认为,急诊医生的健康是他们能够长期成功担任急诊工作的前提。他们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轮班制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累加效应,而且这也是急诊医生放弃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该学会建议轮班制度的安排应尽可能符合人的生物节律,推荐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专职上夜班和三班制的排班方式;避免在连续数天内上班时间过长,每一班的工作时间应小于12h,并且在轮班的过程中应规律地安排24h休息;将夜班医生的日间工作量降到最低;在排班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急诊科的工作量、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医生的人数情况。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对于一名医生的尊重和理解。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学科,是一门拯救生命、对抗伤痛的学科,是一门速度与激情的学科。为了让这门学科生机勃勃,我们一定要做好急诊医学的教育培训,因为这是人才、科教、兴国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范肃林, 王庆丰, 范维. 急救医学的建设与发展[J]. 人民军医, 2002, 45(5): 305-307.

朱宗信. ACGME六大核心能力于一般医学教育与冲击[J]. 医疗品质杂志, 2009(3): 75-78.

Debra E. The value of the out of hospital experience for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J]. Ann Emerg Med, 2000, 36(4): 391-393.

沈惠云, 施小燕. 我国急诊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5): 20-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