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培训教学

医学培训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学培训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培训教学

篇1

1医学生护理技能操作培训的要求

1.1教学项目及要求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选择实用性较强的项目,如给氧(面罩、鼻导管)、吸痰(经口腔、气管套管)、各种注射法(肌肉、皮下、皮内、静脉)、静脉采血、留置导尿等。要求学生通过强化培训能较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并独立规范操作。

1.2教学对象及时间安排

选定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作为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对象,共215名,100学时。在医学临床课结束后,正式进入临床医疗实习之前选定操作技能培训时间进行集中培训。

1.3教学目标

使医学生掌握部分护理技能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护理操作具体步骤, 这样能够准确慎重的下达医嘱, 避免非正确的侵入性治疗对患者的伤害, 还能培养医学生动手能力、无菌观念、爱伤意识、查对制度的执行和医患沟通能力[3]。

2医学生护理技能操作培训的教学方法

篇2

二、实习成绩主要依照实习学员全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诊疗技术,政治思想表现等多方面综合评定,实习成绩评定有大于等于一个科室不合格或医院鉴定不合格,实习成绩记零。

三、实习学员必须认真履行《实习生职责试行规定》,实习学员填写的处方、检验单、证明单等必须先签字带习教师审阅签章后生效。男实习学员在给女病人做体格检查时,应有第三者在场。

篇3

关键词:医学图书馆文献检索:进修生:文献检索教学培训

1引言

    医学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储藏地和集散地,是医务人员查找国内外信息的主要来源地。在图书馆内储藏着历年来的文献信息,即全面又连续,给各层次医学人员的查找带来了方便。从事文献资源管理工作者们在长期的信息管理中,对收藏规整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质,为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及时的医学科学信息。作为教学医院,每年都要接收大批进修医生进入各临床科室进修培训。对进修医生再教育是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他们通过进修学习,能够更新知识,提高临床技能。这种短期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医疗行业人员的需求。进修生在这一阶段里一方面要加强实际技能学习,另一方面要寻求理论知识的探索和更新,因此,他们在业余之时常常走进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为此,笔者就医学图书文献检索纳入教学培训进行初步探索。

2文献检索教学培训的必要性

2.1素质差异

    医院进修生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受到学历、职称、工作环境、工作年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来自各省、市、自治区,既有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也有县、乡级医院、卫生所,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学历由中专到研究生,职称从初级到高级均有。由此看来,进修人员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2.2有助于培养有一定素养的医学进修人才‘

    经过多年对进修生到馆查阅文献资料的整体素质的观察和认识,笔者认为,作为临床进修人员除在医疗上有临床导师的带教外,在图书馆文献的查找方面,馆内人员也有责任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地掌握和利用纸质和电子资源来寻找相关信息,使进修人员正确而快捷地获取所求,从而在理论上指导其临床应用。

    当今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网络通讯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和利用为临床医、教、研工作提供了完善的支持和保障。因此结合临床进修生的信息需求,在进修生中开展文献检索教学培训,使他们掌握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利用方法,是图书馆人对进修生信息素质教育应所考虑之处。

3开展文献教学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3.1教学培训内容

    医疗信息的教学培训目标是使进修生对查找的文献信息系统有全面的了解,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使其能够独立获取所需文献信息。以计算机检索方法为主,以手工检索为辅。教学内容应该包括:第一,讲解文献的类型,包括核心期刊、源期刊的概念;第二,讲解文献查阅的方法,包括手工检索和联机检索;第三,图书馆常用工具,包括国内外手工检索工具及计算机检索系统。目前尚未出版针对进修生教学检索的教材,因此教员只有根据进修生的不同层次,参考国内一些医科大学编写的文献检索教材,筛选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归纳、集中,自编自备教案。

3.2教学培训方法

    为使进修生能掌握检索方法,宜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课件方式进行演示,系统介绍本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储藏特点、网络系统的功能、作用与界面的操作,以及MEDLINE光盘和网上Pub Med的联机使用。

    手工检索。印刷版资源在图书馆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拥有一大批读者,是数字信息的基础。所以印刷版资源的利用一直是图书馆的重要任务。这一部分采取老师对馆藏、书库进行现场介绍,讲解图书的分类法、期刊的排架法及查找方法等。

    联机检索。印刷版资源的掌握有利于进修生对后续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采取老师对联机系统进行演示和示范,让学员上机跟着操作,教与学互动实现,达到掌握检索方法的目的。

4医学文献检索教学培训的可行性

4.1知识的拓展

    医学文献检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文献检索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过去以手工检索为主,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建设,电子检索越来越带给人们方便,并且逐步过渡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进入21世纪后,各高校数据库资源的共享,为联机带来了无限的便捷。因此,医学图书馆对进修生开展文献检索培训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可以说是知识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

4.2师资条件

篇4

    本文以我科54名护理人员进行研究。其中有 护士 16人,护师32人,主管护师5人,副主任1人。 在这些护理人员中有10名护士是2013年7月新入 科室的。其中护理人员都在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 在23〜38岁之间,平均年龄(29. 4±2. 4)岁。工作 年限:年以下的护理人员8名,〜5年的护理人员 21名,〜8年的护理人员有16名,9年以上的护理 人员9名。所有进行研究的护理人员都进行沟通交 流,同意加入研究中并配合调查统计工作。将我科 室护理人员随机分成6组,每组9名护理人员。每一 组成员性别、年龄、职称以及学历没有较大的差异 (P>0. 05),研究具有可行性。

2 方法

   2.1 以组为单位开展视频拍摄每个组由不同年资不同职称护士老少搭配。护 士长针对科室的情况,制定安排操作项目,每月由一 组人员负责1〜2项的相关内容的视频拍摄。由组 长组织,每月月初组织小组成员利用休息时间进行 相关操作项目的练习,护士长审核后然后进行拍摄, 将视频发至科室公共邮箱,供全科人员学习观看后 自行安排练习,每月月底进行操作考核。

2.2 评价方法对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 以及护士的心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以往临床 实践经验以及相关文献介绍由科室管理者自行设计 调查统计表,统计表的内容包括护理质量、护理满意 度。其中护理质量100分为满分,分值越高表示护 理质量越好。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根据自行设计的调 查表分值的不同划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3 种,满意度=(满意+ —般满意)总例数X10 0%。 此外通过心理状况调查表对新入科的护士进行心理 状况的调查,通过分值的高低评判护士的心理状况 的优良[3]。心理状况评分越低表示护士的心理状态 越好,所带有的不良情绪越少。

   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 0统计学处理软件,对统计结果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z检验,计数资料行检 验,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情况比较我院将以组为单位拍摄视频操作教学片应用到 护理培训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以组为 单位进行拍摄操作教学片,我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 配合有效性明显提高,医生对护士的配合度明显提 高护理质量有所提高。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 较实施之前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P<0. 05)。 见表1。

3.2 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 情况实施之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1. 1%,实施之 后护理满意度为96.7%。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人员 的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3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心理状况比较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护理人员的心理状 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助于护理人员心理状态的 调整。心理后状况评分降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 意义(P〈0. 05)。实施之前护理人员心理状况评分 为(64. 5±1. 26)分,实施后护理人员心理状况评分 为(37. 36±1. 63)分。

以组为单位拍摄视频操作教学片在我院重症医 学科护理培训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有 效地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还能够在很 大的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在我院重症 医学科护理中采用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具有十分 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61-02

长期以来,我国无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未经二级学科培养,就直接分配到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以后的能力和水平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医院的条件,严重影响了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地方恢复了住院培训的试点工作。经10余年的实践,一套较为完整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的制度和模式已经得到了确定和完善。

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在一些临床学科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在某些方面发挥着其他诊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临床对适应超声医学影像需要的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适应临床的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正在开展,以往的超声医学教学方式是否能够适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探讨的热点问题。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目的:通过3年在有资质的培训基地(三甲医院)进行正规化培训,要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思维,了解医学影像学范围内放射医学、超声医学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接触大量的临床病例,包括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打下扎实的诊断基础。主要采取在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整个过程着重强调了医师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尤其是知识全面性的培养。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超声医学以往教学方式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上级医师对典型病例进行临床示教。采用基于PBL、案例式、导学式、多媒体以及PCAS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也较少。动手能力训练较少,对医师的考核重知识而不重能力,实习医师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可供实习医师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一些关于介绍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2]。

基于以上问题,首先,超声医学专业要适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采用系统高效满负荷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6个月)安排到相关临床科室轮转,根据本专业所涉及的科室安排非指定科室,包括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延长在内、外科的轮转时间。第二阶段(7~21个月),在影像科内各专业组之间轮转,第三阶段(22~33个月),住院医师在选定的执业方向的相关专业组内进行培训。主要分为医学影像诊断、超声和核医学三个执业方向。这种培养模式不再局限于医师的专业限制,注重各专业结合,全面扩展医师其他各相关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拓展医师临床思维。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在教学中也应配合医师的轮转时间,调整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医师的学习效率,在本科室轮转期间,尽量让轮转医师多接触临床病例,多进行临床实践操作,让其应用之前在临床科室轮转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独立思考,建立正确的全面的诊断思维模式[3]。笔者科室专门指派多名超声专业上级医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轮转医师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轮转医师每天需完成一定多数量的病例操作及诊断,并整理典型病例,随时可以进行病例讨论,训练诊断思维。在第三阶段培训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接诊病例-实践操作-结合临床-思考诊断-提出问题-解疑答惑-总结经验”的思维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系统的无缝衔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