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9 15:16: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统计学的学科性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篇1

由于学者们对团队学习研究的深入,其运用的效果也逐渐表现出来。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学中,教师们都经常使用成立学习小组、学习团队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建立怎样的学习团体能更好地发挥团体整体的智慧及作用呢?以下我从系统科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一、学习型组织与系统科学理论

学习型组织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正式提出的。他将学习型组织描述为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的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圣吉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1]

系统科学理论是指“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总称。“三论”以系统论为核心,“新三论”是系统论的新发展。系统科学成为了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指导着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的发展。[2]

我在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建构学习型组织,以使学习型组织在现实的实施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1.自我超越中改变心智与耗散结构理论。

自我超越指的是一个不断突破现有水准的自我实现,也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通过自我超越改变我们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打破原有的水平,提升自我。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于:必须使系统开放,有信息交流。一个人是一个系统,一个组织是一个大系统,无论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集体的组织都只有以开放交流为重要手段,才能走向进步,走向有序,实现超越。

2.共同愿景下的团队学习与协同理论。

共同愿景是全体成员共同发自内心的愿望和意愿,是通过共同的意愿、价值观、使命紧紧地将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逐步突破组织成员个人能力成长的上限,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团队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所谓团队是指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人群。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的学习活动及过程,突破了“单个人”学习的封闭状态,组织成员互相协调、共同进步。

3.系统思考与系统论。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树立全局的观念,形成整体的动态的搭配能力和思维模式,将问题置于系统中来思考,从动态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寻求新的动态平衡。系统思考要求不孤立、片面地看学习型组织自身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把学习型组织活动的各个环节看成相互隔离的状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系统论的本质在于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进行综合的、精确的考察,以期达到处理问题的最优化。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最佳性和目的性。

二、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1.不断学习激活个体超越自我,改变心智。

学生要超越自我,就要打破原有知识和观念的有序状态,远离原有的平衡状态,通过与外界的信息交换,达到新的有序的平衡状态。

学生应该不断地向经验世界、语言文字世界和虚拟现实世界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校的教育和个人的学习方式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在学习型组织内的学生要超越自我,应该利用好虚拟现实世界的桥梁作用,向这三个世界学习。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从小就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新的心智,从整体上理解知识,对知识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会从知识网络中理解新的问题。

在学习型组织内,小组内成员可以通过小组其他成员吸取知识和思想,互相支持超越自我。

(1)成员之间的感情投入。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使学习者有了一个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的小环境,从一定意义上弥补了个别化学习的情感缺憾,使各成员处于一种友好积极的氛围,形成一种突破自我的需要。

(2)营造学习氛围。学习型组织的建立,营造出了学习者之间相互支持和影响的环境氛围,学习过程所形成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感染力,可以有效地维持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3)知识的交流。学习小组的建立,使学生间相互解难答疑、知识的互通有无以及学习方法和心得相互取长补短成为可能,对教学过程的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不断地学习是超越自我,改变心智是基础。不断地学习既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也是耗散结构理论的要求,必须不断从外界吸取能量。主要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四是强调“团体学习”。

2.在协调、修正中确立共同愿景,确保学习团队建设。

以协同理论为基础,通过共同的愿景来凝聚学习的团队。通过树立共同目标,增加系统有序程度的参数,实现系统内部的协调,促进个人和团体远离原来的平衡态达到新的平衡,实现新的突破和新的进展。

个体的学生也有自己的愿景,确立共同的愿景也是学生之间协同的过程。共同愿景是由个人愿景汇聚而成的,通过汇聚个人愿景,共同愿景才能获得能量。必须不断地鼓励成员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然后把拥有强烈目标感的成员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强大的综合效果。

在学生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必须持续不断地激励成员发展自己的愿景,并为个人愿景的分享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使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成为全体学生的共识。

在课堂学习中,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七种,分别是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3.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把握系统思考。

学习型组织建立以后,组织的一切行动都要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主要就是在于看清复杂事物背后结构的形态。

圣吉给出了它们的基本模型,称为系统基模。不断增强的反馈,反复调节的反馈,时间的滞延是系统基模的三个主要方面。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更有利于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这四个方面的顺利完成。

系统学科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从方法论上对学生给予了学习型组织建构的指导。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构也将会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0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均衡价格论与作为《资本论》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存在着人类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统一性。

一、均衡价格理论在效用理论上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

一般化的认识是,效用理论即使用价值影响交换价值。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按照各种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这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马克思把这种东西叫做“价值”,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但这个决定并不仅仅决定交换价值的大小,最主要的是决定交换价值的存在。“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这个比例是怎么变的呢?马克思认为:“每一种有用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有些人据此判断使用价值有赖于人们基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主观判断,是一个“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的历史性范畴。这是一个误解。首先上述话语并未出现“使用价值”,而全是“有用性”,可见“有用性”不等于“使用价值”,当然这个理由在说服力上是欠缺的;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下面的表述“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即物是使用价值,至于是怎么变成使用价值的,并不影响这一判断。

所以效用理论一般化认识的准确表述应该是,效用理论是使用价值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释放对交换价值的影响,它表现为产品交换双方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产品数量为重要参照对使用价值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释放作出判断后的博弈。

二、均衡价格理论在消费者剩余理论上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

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者剩余是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体现的是消费者对使用价值释放的主观认识不同和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主观估计不同。与对使用价值主观认识变化同行的是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估计。以名牌为例,“识货者”和“不识货者”对这同一产品的制作工艺、时间、材料等判断不同。之所以出现不同,是因为认识和估计的对象不是主观臆造的概念,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范畴。

《商品》一章从单位产品角度对价值的决定进行了分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个平均训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并非将“最先进”和“最落后”为端点的区间加总求和再除以数量,而是一个标志客观实在的历史范畴,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超额利润导论》一章从社会总产品的角度对价值的实现进行了分析,“……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必要的比例进行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要使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出售,也就是说,按照它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出售,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量相适应,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相适应。”

三、均衡价格理论在供求理论上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

首先要说明的是,马克思对于“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是肯定的。分歧在于价值的决定和价值的影响两个概念。马克思的表达更加明晰和严谨。

上文提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方面界定在此处是这样起作用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也是价值的前提。假定按比例来说生产的产品多了,即供给过盛,同样的时间生产出了更多的东西,一方面单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另一方面,尽管在这种产品的总产品中实现的只是既定条件下生产这个总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总之,这些使用价值在主观判断的代数表示上已经为零。但现实中这部分“没有用处”的产品的命运尚未结束,他们连带着“有用处”的产品的命运由必要劳动的付出者和剩余劳动的占有者共同决定——西方经学表述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博弈,结果,“没有用处”的产品被从闲置状态拉回了市场。

例如有两块相同的面包,即两单位使用价值,我们将使用价值的释放界定在解决饥饿上。对于饥饿中的你,其中任何一块面包都恰好满足你解决饥饿的需求,则选择有两种:一是吃掉其中的一块;二是分别在两块面包上各取一部分且两部分之和等于一块完整面包。不论哪种情况总会有一单位使用价值剩余。剩余的一单位使用价值从你的主观感受上来说在数字表示上已经为零。把此例的两位主角扩展开来,两块面包扩展到某一个因社会分工而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你”的需要扩展为整个社会的需要,问题就明晰了。两块面包合起来只代表一单位使用价值,以使用价值的释放为前提的交换价值相应变化,即供过于求,不考虑货币因素的单价下降一半,总价不变。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些“偏离”即对使用价值释放的判断影响着交换价值。规律是:倘若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不变,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总产品价值量不变。

将上述规律的应用扩大到现实生活:产品不止有两种,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那么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各种产品的价值在不断变动,使用价值的释放不断变动,交换价值不断变动,价格不断变动。均衡价格理论的供求理论便是对此的另一种表述。

讨论到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表达:作为西方经济学体系构建基础的均衡价格理论实际上是作为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构建基础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商品交换价值或价格理论的另一种表述。很多时候“另一种表述”在运用了大量数学公式、几何图形、图表等分析工具之后更加量化、更加具体、更加简易、更易于感知。但相比之下我更加敬重马克思先生,是因为他可贵的实证性分析。科学的任务是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当然,从广义上讲,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科学家的动词化定义应该是探求真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下卷)[M].商务印书局,1964.

篇3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2

心绞痛是心脏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心绞痛患者在病情发作的时候往往会有剧烈的疼痛,甚至会有濒临死亡的恐惧体验,并且心绞痛的发作时间比较长,最多的时候可以持续十几分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心血管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典型表现,急性心绞痛是因为患者的心脏引发的,发病的时候会出现胸前绞痛剧烈,出现异常的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心绞痛患者,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治疗,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的生命。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发生是由很多原因引发的,例如患者的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出现狭窄、硬化等从而出现心肌缺血,通常会因为过度劳累和过度的情绪变化引发。因此本文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1月在某院进行诊治的10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3年6月~2015年11月进行急性心绞痛就诊治疗的患者100例进行研究,这些患者被选择的标准是年龄在40~80岁,都有胸痛和胸闷等现象,同时ST-T段有典型性改变。同时,排除的标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等。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患者52例,女患者48例,年龄在40~80岁,平均年龄(58±3.2)岁。这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病情、性别、并发症和心电图等方面没有太显著的差异,P>0.05,因此,在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上常用的心绞痛治疗方法,例如给予患者β-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要进行详细的观察。

1.2.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外,再患者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该药物的使用方法是78mg/d,连续服药28d,28d时1个疗程。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如频率(发作时1次/d还是一天多次)进行密切观察,同时仔细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是轻微的还是剧烈的。

1.3 判断标准 判断标准分为三种: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是指进行心电图检查显示是正常的,患者也没有绞痛等情况;有效是指心电图检查显

示为缺血性下降的情况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导联倒置T波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水平;无效是指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显示,没有出现显效和有效的现象,同时患者有明显的心绞痛现象。

2.结果

2.1 不同类型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表明,对于50例实验组患者,显效的例数是45例,有效的例数是4例,无效的例数是1例,总有效率达到98%;50例对照组患者,显效的例数有32例,有效的例数有11例,无效的例数有7例,总有效率达到86%,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救治应用氯吡格雷过程中,由于氯吡格雷是一种噻吩吡啶类药物,能够诱导血小板活化,另外还可以和阿司匹林进行结合。该药物能够对凝血酶和胶原诱发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现象具有抑制作用,另外,该药物与阿司匹林结合,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现象,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流动,能防止血栓的产生,改善急性心绞痛的症状,如缩短了心绞痛发作的时间,减少发作的次数,降低不良反应等。

急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其是在心肌短暂缺氧缺血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疼痛症状,引起该病的原因主要是冠心病,其次是贫血主动脉狭窄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该病的发作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且主要是男性群体。同时患者易在40岁以后发病。心绞痛发生的时候,口里含硝酸甘油,可以缓解症状。在心绞痛发作的时候,血压会出现升高,心率会出现加快等现象。心电图检查显示,在没有发作的时候是正常的,在发作的时候ST-T会出现改变。

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救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患者在发病的时候,应该立即停止任何活动,尽快平卧进行休息,调整呼吸,如果家中有备用的氧气袋,可以给患者进行吸氧。(2)在患者的足三里进行用力按压,进行这种操作要求对穴位的位置掌握比较精准。(3)立即给患者服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1~2片/次,然后,对患者的反应进行仔细的观察,看服用是否有效果,如果效果不显著,可以加大剂量进行服用。如果这三种方法在应用后,作用不明显,应该立即进行就医治疗。

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加入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有助于减少心绞痛发病的次数,缩短心绞痛持续的时间,具有更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病情,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龙.益气复脉注射液对气阴两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及疗效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

[2]顾强.调理脾胃法治疗脾虚湿盛型胸痹心痛(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刘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122~123.

篇4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52-02

急症胃痛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脘部突发中度以上疼痛持续半小时以上不能缓解的病症,如西医溃疡病、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出现上述症状时,当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急症胃痛有一定季节性,夏秋季多见,青壮年居多。急症胃痛是急诊科常见疾病,目前在未确定病因之前尚缺乏明确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对症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艾灸中脘穴治疗急症胃痛的可行性探讨如下。

急症胃痛发病机制:中医学对胃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瘨胀,胃脘当心而痛。关于其发病,《仁斋直指方》曰:有寒,有热,有死血,有食积,有痰饮,有虫。《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急症胃痛的发生,主要责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肝气犯胃、诸邪犯胃等,每因气怒、感寒、暴饮、暴食、过劳而诱发,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现代医学[1]认为急症胃痛的发生可能是有害物质造成胃粘膜的急性损伤与组织中PGE2和NO减少、肿瘤坏死因子TNF-α增加有关。

中脘穴的研究及其与胃的关系:中脘穴的解剖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分布有第8胸椎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第8胸椎前支的分支,有胃幽门部、横结肠。童晨光[2]等用荧光双标法探求胃与其募穴中脘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分别将PI和Bb注入中脘穴和胃,分别在T8-T12脊神经节内观察到双标细胞的存在,T9最为集中,说明脊神经节中存在这样的神经元,它具有分叉的周围突分别支配胃和提示脊神经节中存在可以支配内脏和体表的神经元,胃位于T6-10神经节段,中脘位于T7神经节段,从理论上讲,凡是在此神经节段范围内的体表上任何一点,都应该与胃有着神经联系。啜振华[3]等利用CT轴扫描发现长针深刺中脘穴时针体穿到的器官中机率最高的是胃体达60.00%,其次是横结肠和小肠。中脘穴所处的解剖位置与胃相近,这为临床上治疗胃疾方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重要的临床价值。

艾灸疗法的相关研究: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经脉气血阻滞不通之痛疾。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可镇痛,提高痛阈。赵青认为针灸治疗急症胃痛的镇痛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继而刺激机体产生自身广泛的调整与修复,如促进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释放,提高痛阈,双向调节内脏植物神经功能活动等而起止痛效应。艾灸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钟蓝艾灸时的红外线辐射,既可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也为能量缺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并有利于生物大分子氢键偶极子产生受激共振,从而产生得气感;同时又可借助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的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调控机体的免疫功能。艾灸可降低机体炎性反应,有消炎、抗感染作用。刘密等认为艾灸足三里、中脘等预处理可促进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修复,减轻急性炎症反应,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炎性反应的免疫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促进抗炎因子IL-10而达到保护胃粘膜作用。

艾灸中脘穴治疗急症胃痛的可行性:急症胃痛的发生主要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胃平滑肌及胃内血管异常收缩、胃粘膜相关因子分泌失调引起的急性重症炎性反应。艾灸疗法可以抗炎、镇痛、改善机体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加之中脘穴与胃的特殊位置相关性,艾灸中脘穴可使艾灸效应更加接近病所,以达松弛平滑肌,解痉止痛之效。翟道荡等通过艾灸不同穴位调节ACTH、β-EP和免疫功能的研究发现,艾灸中脘穴不但能使血浆ACTH浓度显著增高,而且能增加血浆β-EP浓度。易受乡等认为艾灸预处理可诱导血清内eHSP70升高,影响胃粘膜细胞NF-κB的表达,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缓解胃粘膜炎性浸润损伤。艾灸预处理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确与艾灸上调HSP70表达有关。王灵选用中脘穴,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进行治疗,发现中脘穴可以提高胃粘膜中表皮生长因子、NO的含量,降低胃泌素含量,有较好修复胃粘膜作用。

结语:急症胃痛为急诊科常见疾病,临床常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解痉止痛药,容易引起口干、眩晕,严重时瞳孔散大、皮肤潮红、心率加快、烦躁、惊厥等不良反应,而且在未明确病因之前使用止痛药后容易掩盖病情,贻误诊断,耽误治疗时机。针刺效果虽然显著,但病人依从性相对较低。从中脘与胃的解剖位置来看,如果深刺,可针入胃,若提插捻转则有可能将胃内容物带入腹膜腔,引起腹膜炎,安全性较难控制。艾灸中脘穴刺激温和,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可改善胃平滑肌收缩,并释放胃粘膜保护因子,减轻胃粘膜损伤,加快损伤胃粘膜修复,从而缓解急性发作时的痉挛性疼痛。

参考文献

篇5

统计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一门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及统筹兼顾的综合能力。因此,统计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有关专业课的学习及走向社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提高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将统计课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基础知识课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以下是我对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见解。

一、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并且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反思、批判,一步一步得到提升。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众所周知,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及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统计基础知识又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且该学科各章节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前面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章节的学习。所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好学、会学、乐学,最终提升学习统计专业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转变传统备课理念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重要保证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的,这势必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备课时必须提前了解分析学情,因为只有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才能从德育、知识、技能等方面来阐述教与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时,要想办法先让学生重新认识甚至喜欢这门课。可以搜集统计重要性的案例,如,用一副为常人所乐道的对联来阐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还可以搜集一些统计学的故事,让学生喜欢上统计,如,护理学的创始人、著名统计学家南丁格尔的故事,“若想了解上帝在想什么,我们就必须学统计,因为统计学就是在量测他的旨意。”莱布尼兹的故事,“音乐是人类灵魂从计数中感受到而没有意识到这是计数的那种快乐”。诚然,小到居家生活,大到国情国力,都离不开统计。家庭生活,包里有多少钱,缸里育多少米;企业的生产、销售等都离不开微观统计。一个地区,有多少城市和农村人口,就业率多少,多少人均收入,价格水平多高;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多少,财政实力如何,能源供给,外汇储备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宏观统计。可以说,统计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国民经济的每一个行业,重要性非同寻常,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出学生喜欢的课,否则课堂讲解、讨论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即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进行教学反思,写出自己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误体会。这样准备的课既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学生喜欢的,一定也是能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

2.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强烈的兴趣时,不用老师教,他也会自己去学,不懂会去查、去问。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知识的来源。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讲究方式方法,创设情境就是方式之一。这样通过巧设情境,学生会愉快地就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不但与学习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教学结构或者说教学环节组织得严密与否有很大关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不断地纳入新鲜的学情、灵活的因素。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课堂教学自然是在有效中进行的。当然,课堂教学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都处于发展变化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调整、丰富和更新,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创造一个灵活、充满活力的课堂,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灵感,让课堂紧紧围绕预设的目标发展。

3.关注学习过程、加强学法指导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如何发挥学生统计课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统计课程的学习中有章可循,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及规律性,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承载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要做到这点,一是要尊重学生人格,二是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多数学生不但会计算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等指标,基础好的学生还能够明白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就是动态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具体应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明显提高。

篇6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不断增多,特别是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受国际教育体制的影响,国内教育体系正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目前部分高校、中职院校已开始实施。

目前高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大部分采用学分制体制。所谓的“学分制”是指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艾略特①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方面各有差异,不能笼统地按同一僵硬的模式进行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允许延长或缩短学制,从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因此,学分制也被称为弹性学分制,弹性学分制在学习时间、空间上有更多的弹性。

不难看出,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必要条件,因此,选课系统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的核心。一方面,选课系统要能提供灵活的选课方式,全面实现在课程安排及课程层次上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又要能根据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引导学生进行选课,以确保选课的数量和质量。

二、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下,选课制的特点和要求。

在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对选课制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必须打破单一专业的培养模式,打破课程设置的年级和专业界限。

(二)扩大学生选课范围,增加选修课程总量;

(三)增加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度,以实现自由选课;

(四)要求开设的选修课程结构合理,允许主辅课程兼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对学生选修课程成绩未及格的要求采用重修制度。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鉴于上述选课制的特点和要求,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初步探讨学生选课系统。

(一)系统架构

系统后台数据处理平台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前端利用B/S体系结构,采用Internet /Intranet 和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通用网关接口技术、ORECAL数据库管理系统和DELPHI开发工具,以校园网为平台,实现与各终端用户的通讯。

系统后台数据处理采用C/S架构主要为了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节省系统资源。而前端采用B/S架构,主要方便学生通过Internet/Intranet完成选课,查询选课情况和成绩。学生在导师或班主任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段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网络公布的开课计划进行选课。图1示出选课系统的客户端数据处理模块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选课系统的web端模块示意图。

首先,管理员在客户端维护好学生信息和教师信息,设置需要开设的选课课程任务,包括任课教师、开设地点、上课的时间、周课时数、开课周数等信息;设置每条选课任务的条件,包括可选对象、禁选对象、是否可选、可选人数等;设置好学生通过WEB端开始选课和结束选课的时间。

其次,学生用自己的账号(比如学号)和密码登录系统的WEB端,在开始选课栏目中进行预选课,选中学校开放的课程。在选课过程中采用公平算法和“模拟购物”的设计思想,使得选课结果与选课的先后次序无关。学生选课成功与否的概率与选课时间的早晚无关,如果该生所选课的上课时间不能与该生的课表冲突,该课程对该生没有选修课的限制,且选课成功的概率大于0%,则预选课成功。

在整个系统里,学生可以随时查询全校选课情况,同样,也可以查询自己已选课情况,还可以对自己所有课程的成绩进行查询,这是因为学分制实行的是学分绩点制。每学期末考试后,任课教师按学生的评定成绩录入选课成绩。

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学生才能毕业。学分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是区别学生学习质量差异和衡量学生总体平均差异的标准,可作为选拔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是:

某门课程的学分绩点=课程的成绩绩点×课程的学分数。

平均学分绩点=各门课程的绩点总和÷各门课程的总学分。

以百分制计算成绩的课程以60分为基数开始计算绩点,高于60分按以下方法计算:

以五分制计算成绩的课程,成绩绩点计算方法是:优秀的绩点为4.5、良好的绩点为3.5、中等的绩点为2.5、及格的绩点为1.5、不及格的绩点为0。重修课程按重修后考核的实际成绩计算学分,但绩点为0。

(二)系统结构

根据上述对选课具体情况的分析,处理这些问题时存在两种流程,一是学生选课时与系统的交互流程;二是选课数据的后台处理流程。对这两个问题的处理,会直接影响选课时的数据拥塞或者学生选课时网络速度慢,达不到高效、准确的目的。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方法就是采用合理的系统结构。前面提到学生选课采用B/S三层结构,数据后台处理采用C/S结构。把大量的数据分析、统计、报表留给后台,避开学生选课的WEB页面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提高选课时的速度。而后台采用C/S结构,独立在客户机上运行,使用数据的处理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节省服务器系统资源。通过这种方案,能够快速开发出比传统两层结构效率高、安全性好的系统。其结构图如图3所示。

(三)系统实现

(1)语言选择

三层软件结构采用具有信息交互能力的动态网页技术,诸如CGI、ASP、PHP、JSP、等,系统采用技术来实现网上选课。

是建立在微软新一代.Net平台架构上,利用普通语言运行时(Common Language Runtime)在服务器后端为用户提供建立强大的企业级Web应用服务的编程框架。采用编译(Compile)执行,具有更高的效率。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的执行过程看作是编译后的普通语言,运行时代码充当一个前端浏览器和中间件同用户交互的应用程序,它接受用户的请求,输出HTML流到客户端显示。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Net平台架构的诸多优越性能,如类型安全,对XML,SOAP, WSDL等Internet标准的强健支持。可完全利用.Net架构的强大,安全,高效的平台特性。是运行在服务器后端编译后的普通语言运行时代码,运行时早绑定(Early Binding),即时编译,本地优化,缓存服务,零安装配置,基于运行时代码受管与验证的安全机制等都为带来卓越的性能。

此外,在面向对象性、数据库连接、大型站点应用等方面都优于ASP程序,还提供更多的其他方面的新特性,例如:内置的对象缓存和页面结果缓存;内置的XML支持,可用于XML数据集的简单处理;服务器控制提供了更充分的交互式制等。

B/S结构的客户端,采用快速开发工具DELPHI 7.省略标准。其主要特点是提供动态连接池技术,其解决方案是在应用程序启动时建立足够的数据库连接,并将这些连接组成一个连接池,由应用程序动态地对池中的连接进行申请、使用和释放,这样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网上选课系统并发选课人数多,涉及对数据库的写、更新操作多,因此,系统选择Oracle数据库。ORACLE数据库具有兼容性好、可移植性好,以及在不同操作系统或网络上的独立性等特点。另外,其安全性、对数据的一致性和并发控制方面较好。

(3)系统特点

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对各类操作人员进行分类,例如,对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分级,用户登陆须经过身份认证和IP认证(指定网段内允许访问)等手段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本系统适合学分制高职类院校,专业课程种类多、选修课程多、实践课多、课程季节性强等特点。

四、结论

依据前述的设计思想编制的选课系统已在校园网的服务器上进行过一个学年的二次选课,系统运行稳定、速度快且效率较高、自适应性较强,完全符合学分制管理体制对选课系统的要求。实际运行时可以同时供800-1000台工作站选课,操作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实践证明,采用此软件系统,可以大大减轻学分制下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及时统计出各种需要的数据,有力地支持了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了条件。

注释:

①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06年入哈佛大学学哲学,续到英国上牛津大学,后留英教书和当职员。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参考文献:

[1]马建斌,滕桂法等.基于Internet的网上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26卷增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5月.

[2]邓万友等.学分制下网络选课系统的构想与实现.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1期.

[3]侯太平,童爱红.Delphi数据库编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美)林・巴斯,保罗・克莱门茨等.软件构架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篇7

1.“参与性”教学的意义

参与性教学,是指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交往和互动,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发挥双主体作用,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来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在传统教学中更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表现在教学目标上,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目标,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能力和态度目标关注不够;在教学内容上,传统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遵循学科逻辑,反映的仅仅是科学知识的发展,关注的是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教师的任务也只是把教材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传统教学采取的大多是讲授法,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教师为他们预设的学习目标,缺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或分数为依据来进行评估,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逐渐消失殆尽。

通过参与性教学,教师引导着学生准确、快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其能力,需要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想学生之所想,准确把握学生的各种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课程内容,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并不断发展其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能更鲜明地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受”学转化为主动的“接”真“求”知。“人们发现,教师对学生教的越多从而给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行动提供的机会越少,那么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相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师的讲解而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认识活动,那么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得到智力发展方面都是富有成效的。”

2.“参与性”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统计教学中采用参与性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拟定、到教学效果的评价,将教与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即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强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2.1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一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具有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积极性的功能,它一方面指引一定教学目标下的师生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又制约着教学活动中的开展。在参与性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设计统计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统计,知道应该学什么,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从而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决定自己怎样学习。

2.2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需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作为师生共同作用的中介,其组织方式与知识构成应体现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身心的协调和统一。对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解、重组、整合及改编、续编,根据教学目标扩充教材内容,如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在统计分析环节增加会计报表相关指标的计算及应用,常见统计指数的解读,增加统计软件在不同统计工作环节中的应用等,同时指导学生进行与专业和课程相关的课外阅读,以此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2.3教学方法拟定

教学方式作为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链条,其作用发挥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参与性教学的成效。在统计教学中常用的参与性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讨论法、模拟情境教学法等,在探讨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典型问题时使用案例教学,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案例的描述,引导学生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做出分析和诊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以人口普查为例讲解调查方案的设计,根据某企业相关产量、成本指标进行成本变动原因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在学生对讨论题目已经有所了解,分析某种情况,强化概念时使用讨论法,如对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原因的分析。情景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真正的统计工作场景中掌握和理解知识,如在统计调查环节由学生自主选题进行统计调查问卷和方案的设计,并且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组织实施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

2.4教学效果的评价

泰勒认为:“评价过程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问题。然而教育本质上是指人的变化,即是说所指向的目标是为了在学生的行为模式中产生所期望的某种变化,这样,评价就是确定实际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的程度的过程。”参与性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是否有利于师生发展两个标准来设计。在教学评价中不仅要对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现状在作出判断,还要关注其将来的发展,对将来的发展做出期望性的激励。评价的内容包括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参与过程的评价等。评价的途径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综合表现评价等。评价的方式包括学生就和教师的自评和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评。

参考文献

篇8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起着不同的作用,学生也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中国现行的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已经如同风中残烛般不堪一击,又岂能担负起中国教育事业的重担。

在学校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各种不同的教学制度,它们各自侧重于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中世纪的小组教学,英国的导生制,按学生能力分组教学的曼盖姆制等,但在这些教学组织形式中班级授课制是采用最普遍,影响最大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产生和发展300多年来,已充分地明确地显示出其局限性以及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扼杀。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已提出并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对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而我们现在的授课方式是以“课”为单位,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群体,由一位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学内容,实行分学科教学。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大规模,集约化地将阶段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造成了教学进度程式化,教学内容强制性统一,实行“一刀切”。学生作为被输出对象,只充当了“硬盘”的角色,将教学内容机械存储,再加上在考试的过程中,标准答案的存在更让学生重复进行机械化的“输入”“输出”工作,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创造性受到限制;不同学生的答题情况和思路都相差无几,成为“模式化”的人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人类文明持续发展,面对这种根据学习者个性去选择学习机会的第三次浪潮,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讲。对同一个学生而言,各科发展不平衡,有些学科有学习的动力,兴趣浓厚或者有较高的天赋,那么就学得快;而某些学科兴趣单薄,学习滞后,久而久之,必会出现偏科现象。那么势必需要加强薄弱学科,提升优势科目。

而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基础好的要求老师讲课进程加快,以吸收更多新鲜知识,基础不好的学生,对于老师现阶段讲授的知识尚且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更无法进一步学习下一阶段的课程。

而在当前教学中则以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课堂教学往往只是单向的知识传递,注重的只是学生各门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仅仅成了学习机器和工具。而在考试的过程中,一般都要求学生用标准的答题方式来回答问题,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创造性受到限制;不同学生的答题情况和思路都相差无几,成为“模式化”的人才。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能力发展、身体健康等等方面更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发挥。班级授课制就无法解决这一难题。

其次,从教师角度来讲。各个学生对各科的天赋、兴趣、进度都不同。那么教师在授课时对教学进度和方法上很难把握。在当前教学中,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追求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因而特别讲究向学生讲授系统的知识,采取统一的方法,按统一的进度以及统一的要求来开展教学。照顾到优等生,那么中等生就会觉得学习吃力而差等生则一问三不知,完全云里雾里;照顾到差等生,那么中等生会觉得进度稍慢,而优等生更是浪费时间;如果选择照顾大部分的中等生,又会出现无法满足优等生对知识的渴求,而差等生则被一路拖着跑的情况。于是不论是优等生还是落后生,在当前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一定要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有望的学生准备的,落后生几乎成了异己分子。这种教学实在是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发挥和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实现。班级授课制无法解决这一难题。

第三,班级授课制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扼杀”。在许多关于教育批判的文章当中,不少都是针对中小学教学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分析,对照现实,学生被扼杀的不只是身体健康和个性,更甚的是精神和灵魂的扭曲。

当前教学中,繁重的课业,机械重复的作业和练习、繁多的考试和来自家庭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压力,已经使中小学生心灵难以承受,使中小学生对学习产生普遍的消极情绪、逆反心理和心理疾病,近几年都有相关的数据表明自杀年龄已经呈低龄化趋势,中小学生的健康心智无法得到发展。

最后,从社会的需求性来讲。教育是每个公民都会参与的而且能为国家输送不同人才的社会活动;在素质教育进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认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全盘考虑教育中的各个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才能在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中对教学进行改革。班级授课制下的学生,只接受统一的标准答案,其个性、创新能力、兴趣爱好都已被磨平了棱角,就像批量生产的机器人。毕业后无法满足社会上各种不同特性的职业的需求,才会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这种模式的教学,可以说是对国家人才资源的低效率的开采和挖掘,也是对人才资源的高浪费。教学只着重于模式化学生的制造,而不注重人才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培养,从而抑制了我国人才的成长。

加强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改变评价内容和标准,将课堂形式多元化,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缩短教师的讲解时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把教师的授业中心转移到纠偏、点评、总结和释难上来。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大力推广学案教学。实现教学案一体化向学案教学的实质性过渡,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让学案取代教案。让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正确发展,不能偏废也不能拔苗助长,因材施教,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出发实施教学,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

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不是一句口头喊喊的空话,它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现状和实质的转变。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篇9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发生是与许多种因素有关的,它是一种常见的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研究狭窄致使人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性缺血和缺氧所引发的临床症状,属于心脏本身器质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随着近些年来人们生活和工作习惯的不断改变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目前来说,临床中治疗该病的常见药物主要有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滴丸等,我院对81例该病患者采取硝酸甘油和复方丹参丸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0年2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81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81例患者经临床检查均明确诊断为急性心绞痛[1]。81例患者中,男44例,女37例,年龄为44-76岁,平均年龄为55岁,患者中合并有高脂血症患者40例,合并有高血压者20例,合并有糖尿病者9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将8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实验组40例,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为45-75岁,平均年龄为54岁;实验组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44-76岁,平均年龄为5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基础疾病的构成比等方面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所有心绞痛患者入院后均应当给予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心绞痛患者于舌下含服0.5mg/片硝酸甘油进行治疗;实验组心绞痛患者于舌下含服10粒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应当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电图和心率变化进行记录,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治疗后30分钟内的心绞痛症状缓解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率等[2]。

1.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急性心绞痛的疗效判定标准建议,显效: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缺血性的ST-T段基本改善大于70%,且早搏症状消失;有效: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心绞痛症状有所减轻,且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缺血性的ST-T段改善为50%-70%,早搏的出现频率有所减少;无效:患者经过治疗,症状体征没有明显缓解,且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缺血性的ST-T段改善

1.4数据处理以SPSS12.0为统计学处理方法,检验水准为0.05,即当p

2结果

2.1疗效判定两组心绞痛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的30分钟内,实验组的显效病例为30例,有效病例为7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显效病例为31例,有效病例为7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2.68%,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详情结果见表1。

2.2治疗后的体征比较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心率、血压的影响,可以发现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后的舒张压、血压、心率改变并不是很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中仅有3例出现一过性头痛,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出现血压下降,10例出现头痛,9例出现心悸,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

3讨论

心绞痛属于常见的冠心病类型,其发病率很高,而且病情来势通常都比较急,预后所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容易引起急性的心肌梗死等后果,所以患者应当及时采取有效药物进行治疗,以免产生其它严重后果。

目前来说,复方丹参滴丸与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所取得的效果还是较为不错的。硝酸甘油在以往被认为是心绞痛治疗的首选药物,但是近些年来有关该药物的不良反应报道也越来越多。复方丹参滴丸根据中医理论,同现代科技相结合,属于新型的纯中药制剂,研究也表明复方丹参滴丸能明显改善人体的血流变性,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硝酸甘油[5]。在疗效方面,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所取得的效果同硝酸甘油基本上一致,两者治疗心绞痛的疗效并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本组实验结果也表明,采取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低于硝酸甘油,较为安全有效。同硝酸甘油相比,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开来。

参考文献

[1]王淑琴.硝酸甘油片和复方丹参滴丸缓解急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3):101.

[2]郭明刚,赵甜甜,李江涛等.复方丹参滴丸对比三种常用药物治疗急性心绞痛的Meta分析[J].西部医学,2012,24(3):486-490.

篇10

如何能在现有条件下完善教学环节,达成教学目标呢?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尝试,经过一轮的教学,取得一些经验与教训,本文分别就模型制作课前期准备工作、制作过程应解决的几个矛盾、如何应用多种评价方式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明确目标,精心设计

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最终成果是以一个精心设计的模型作品来表现,通过每节课所学知识来打造自己的设计。例如,学到人机关系,学生就要考虑自己设计中应当注意的人机关系,并进行这方面的改进,把所学的知识迅速运用到设计中,把“学与设计”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设计图样的绘制,大多数学生是在画图中进行,也有用了其他的软件完成(也有少数用笔在纸上绘制),绘制完成后,插入到

Word中进行相关说明,上传到各自的电子档案袋,教师负责打印出来分发到学生手上,让其进行组内讨论与完善,为进行实际制作做好充分准备(采用就近原则,四人一组)。

二、积极争取,多管齐下

本课程开设初,作为备课组长,我就着手去筹建一个通用技术专用教室。首先是方案的提出。由于目前使用的教材中也没有给学校提供一个试验配备标准,为此利用培训的机会多处打听了解,并在网上查找以便获取更多相关信息,最后确定大家较认可的一种产品,把对方提供的方案作精简,把原方案及精简方案一并打印上交各级领导。其次是积极沟通,以促使方案早日落实。由于本学科是新开设的,大家对它很陌生,包括领导。在教学上舍得花心思,引起足够的重视,我相信只有这门课上得有声有色,学生都认同了,能出成果了,这将更能引起领导的重视,从而加大投入。

三、解决各种问题,优化制作过程

课堂秩序问题:模型制作课堂由于其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与平时的课堂有很多不一样,如果说在教室上课教师处在中心位置,在机房上课教师处在辅导位置,那模型课教师就只是学生中的一员,最多相当于一个学生干部。如果没有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将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及师生间的关系。

在模型课初开设的时候我就为此很是烦恼,曾在博客中写下教后感:……模型课现场可以用一个字可以概括“乱”,有点失控的感觉。你说你的,学生有的在找制作材料;有的在专心做着;有些在不停地讨论着说笑着;还有些在各组间游荡着。在这种场合我才深切体会到为师者威严不在的无奈与尴尬。不知能有什么好招了,真是有点江郎才尽的感觉……经过很短时间的迷茫,有一天突然想,何不蹲下身来以他们的视角来分析模型课课堂呢?说不定那样更有利于找到解决办法。于是我就走下讲台,来到小组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很认真地做着,他们的谈话也是与作品有关,那些在小组间走来走去的学生也大都是借工具或讨论、评价作品。

自主与协作的问题:模式制作的过程很适合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但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懒惰。为此,不管是设计阶段还是制作阶段,我都要求学生每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的设计与作品,完成后通过本小组的讨论推选出本组最优秀的作品,然后共同去改进与完善。

四、评价形式多样化

过程评价在模型制作课上是适时与广泛的,有组内的、有组间的;有针对个人的、有针对小组的;有来自同学的、有来自老师的,这时的评价更多是基于欣赏的角度、改进的角度,目的是不断激励学生完善作品。这种评价没有特定的标准,根据各人的喜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作品评价,是对这一阶段的总结。首先要确定一定的评价标准,由于是模型制作,与作品设计是要有所区分的,如果说设计着重在于设计的创新、精巧、功能的完善,那模型制作对制作的工艺、功能的实现程度等方面就要有所侧重。评价的方式我采用以下两种:对于小组推荐作品,让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展示并对功能进行讲解,然后大家投票的方法。此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及自豪感。缺点是由于模型较小班级人数较多,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看清作品,加上讲解学生的声音不够高,大多数学生也听不清,从而影响了评价的效果,所以这种方式更适用于小范围。

通过模型设计制作课,学生产生多样化的思维,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制作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模型,模型制作课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相信模型制作课将会越来越好地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篇11

客户沟通能力是通信运营以及市场营销专业客户沟通课程所着力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在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起到了很好的衔接、拓展作用。“客户沟通技巧”的职能涉及与客户交往以下几个方面:自我介绍、会见与面谈(拜见客户)、销售演讲、与客户和上下级沟通、电话沟通、会议沟通、倾听技巧、非语言沟通以及倾听技巧。这几个方面也就是“客户沟通”的主要工作任务。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销售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同时养成积极自我沟通以培养积极心态、亲和力、人际沟通等职业素养,以有效支撑通信运行管理专业全人格职业能力培养。但客户沟通是非常实践性的行为,对其应该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如何开展教学,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从沿用学科体系教学,遇到了很多问题,效果很差,学生不满意,自己不满意,尝试引入实践,有一定改观,但不顺畅。为此在高职教育界姜大源教授等学界专家研究成果的指引下,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体系课程建设理念与方法运用到客户沟通技巧课程的教学中,并结合学院特色,在“以训促教,以教促训”的教学理念下指导客户沟通技巧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一、高职高专《客户沟通技巧》课程教学改革理念――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为:能力目标作为教学核心和方向,为了实现能力目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完成一系列相关的学习任务,获取知识,方法和关键能力,最终达到做、教、学一体化,达到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将客户沟通技巧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能力培养,一切为了能力养成,围绕能力养成开展课程建设,这是作为教学实践性很强的《客户沟通技巧》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客户沟通技巧》课程针对通信管理专业大学生最大就业领域的营业员和话务员服务类岗位的客户沟通能力要求,与绍兴联通,绍兴电信,杭州电信10000号,浙江移动公司等单位开展教学合作,从营业员和话务员等工作岗位角度,梳理服务岗位客户沟通工作有效完成所需要的能力与素养。本课程旨在培养通信运营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客户沟通能力,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秉着学院坚持“以素质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要按照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计能力标准,围绕能力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根据对《客户沟通技巧》课程分析和理解,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通过在企业调研和顶岗实习累积相关案例。选取出典型沟通情境或工作任务为学习的核心,按照客户沟通工作的实务情景设计实训项目,并通过理论结合实训教学,按照客户沟通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并进行典型的模拟项目而展开对应的教学活动,模拟出完整的教学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模拟下,主动探寻完成基于沟通流程单元的实训单元体系,提高学生的客户沟通能力。

3、以职场化为导向

浙江邮电技术学院基于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思路对客户沟通技巧课程开展教学改革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学院“拓展培训业务”的理念下,学校派优秀师资参与通信行业业务培训,并对我校的培训教学质量以及我院培训讲师业务水平评价良好,大大提升了我院的培训知名度。在此背景下,利用优秀的培训资源,客户沟通课程教学仿照企业员工业务培训的模式与要求,在教学内容与训练方式,实训场景与情景,考核标准与考评方式等方面,尽可能仿照职场环境。

二、依据岗位沟通流程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客户沟通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所以必须基于工作过程化、训练项目化来整合教学内容,并要求符合全人格职业能力标准。根据营业员,10000号话务员,社区经理等客服人员岗位工作特点进行分析,基于客户沟通形式(业务办理,套餐营销,投诉处理,上门维修,客户维护)户沟通一般流程。流程包括:沟通认知――培养亲和力――接近客户――有效表述――有效促成――异议化解――客户维护。

三、基于客户沟通流程与岗位任务构建实训项目体系

根据客户沟通一般流程构建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选取书面沟通,演讲,会见与面谈技巧,会议沟通技巧,电话沟通技巧,上下级沟通技巧,接近客户技巧,非语言沟通技巧,倾听等任务进行情景分析与模拟演练,结合通信行业岗位特点,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构建分阶段,由单一到综合,由易到难的实训项目体系,包括单元项目、综合实训、实战项目。

1、单元实训项目

根据客户沟通过程中的某一能力点设计单元实训项目,如电话沟通礼仪,倾听等系列实训项目。

2、综合实训项目

利用学校呼叫中心,仿真营业厅实训基地,根据岗位任务,将模块中的若干能力点综合起来,进行较为完整的模拟沟通实践。如营业厅营业员接待客户来访,业务办理,投诉处理,等项目任务。

3、实战项目

带领学生去通信企业顶岗实习,亲身体会话务员,营业员,社区经理进行实地实践,沟通。

四、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实训项目体系

1、情景设置

在一定的沟通理论知识铺垫后,在以教师的项目组织课堂教学时,倾向利用典型沟通案例(通信方向)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教师为主体,提供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技巧,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留出学生参与的切入口,目的是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的学习作用。

2、角色扮演

确定好情景活动后,以5-7人为一组开展模拟实训,角色扮演(营业员,话务员,社区经理,客户经理),小组比赛的氛围,最关键的是启动时尊重学生的创意和构想,,分组后学生之间能相互配合,做到优势互补,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相互调节。

3、看电影学沟通

美国哲学家杜威和教育学家布朗曾提出“情境学习理论”,利用仿真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体验学习与灵活应用,从而全面提升学习的互动效果,透过电影剧情的演绎,让拥有创造力,想象力,直觉力和图像思考力的右脑,有系统的去捕捉沟通理论的精髓。看电影片段感受和学习沟通技巧,体会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应用更灵活。

4、案例教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全程案例情景演绎,将理论传授,互动讨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发学生思考,分析通信行业一线案例,紧贴企业实际,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表达和沟通合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游戏法

通过在课堂上做一些与沟通相关的培训游戏,让学生“悟”出沟通心得,进而改变自我认知,引导正确的沟通行为。

五、能力本位课程考核方法

能力本位考核强调的是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检测的是工作任务完成的成绩,主要包括过程考核、目标考核、方法能力考核及社会能力考核。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学习和监控学习质量,通过一些可量性的考核量表如沟通力能力标准考核表,在课程学习开始之时,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清晰的明白要学习效果的标准。这样,有利于学生自我的管控,有利于教师面对数量众多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监管。课程最后的考核程序,形式多样化,如理论知识,情景模拟,课堂表现,素养变化值等,综合考核学生。这种考核形式放弃传统考核的横向对比,发展到纵向自身能力的对比,侧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学习课程前后对比,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12

手术中经常遇见因外伤、手术意外引起大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病人,这些病人因血容量不足、血管塌陷,需要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保证极短时间内补进大量的血液和液体,这是抢救生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我院手术室自2002年采用静脉留置针及三通管应用于外伤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病人的抢救,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2年3月-2008年6月手术室共抢救单独多脏器损伤106例,四肢骨骨折65例,脑外伤合并脏器损伤42例,剖腹产术中大出血26例(子宫切除6例),宫外孕引起休克36例,术中意外大血管出血2例,平均休克时间持续2小时,除2例死亡其余均救治成功。

1.2 方法

1.2.1用品 静脉留置针、三通管、输血器、 延长管、大注射器(20或50ml)林格500ml。静脉留置针为马来西亚生产的贝朗动静脉留置针,直径1.1×33mm,有针芯、塑料管外套及针帽三部分组成。

1.2.2穿刺方法 除末梢微小血管外,血管壁大于1.1mm血线走形3mm以上富有弹性的血管都易穿刺成功。延长管、三通管、输血器、林格500ml连接好,选择血管,系好止血带,常规消毒松动管套,用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芯与塑料管外套的手柄,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角,穿刺皮肤见回血后在平进1mm,左手捏住针芯手柄,右手捏住塑料管外套手柄向血管内推进约3mm,松止血带,胶布固定塑料管外套针柄,左手按住血管内的塑料管头部止血,右手拔出针芯,接好通路。穿刺成功后,将透明的无菌贴膜固定在穿刺部位,贴膜一端紧贴在进针点前上方旁2 cm处,从左向或将贴膜与肤贴拉紧,使皮肤显现轻度皱纹为宜,将贴膜另一端紧贴在皮肤上,拉紧进针松弛的皮肤,使留置针固定更牢固,固定输血器。休克患者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壁塌陷,针尖穿破双层血管壁而见回血时,可先将针芯少退出一点点约1-2mm至外套管内,用塑料外管小心推入血管内观察周围无渗漏后拔出针芯,自套管针注入少量液体证明在血管内后,将外套管缓慢全部推入血管内,固定同上。

1.2.3 抢救过程 在抢救休克时通过三通管可快速进行输血、输液。由一名护士操作三通管,输血时,先关闭静脉通路,用大注射器抽满血袋里的血液,关闭血袋通路,用大注射器快速向病人血管内注入血液后,关闭静脉通路,重新将大注射器抽满血后,关闭血袋通路,再次向病人体内快速注入,重复进行,保证病人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血液和大补液,使血压上升,神志恢复,以便争分夺秒,进行手术抢救,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2 结果

277例患者只有2例患者死亡其余均救治成功。其中1例患者36岁,酒后从5楼跳到水泥地上,多脏器损伤,快速输血,血压回升后,从晚上9时开始手术到凌晨7时因肝、脾、肾、胃、肺及心脏多脏器损伤严重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患者29岁,轻生从松花江大桥跳到桥下冰面上,脑出血及四肢骨折,肝、脾破碎,快速输血、输液,从中午12时开始手术到下午4时因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由于外伤、宫外孕、剖腹产术中大出血、手术意外大出血等原因引起的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手术时抢救病人的唯一途径。由于时间的限制,病人入院时已处于濒危状态,术前麻醉会引起血压再次降低,必须纠正休克才可进行麻醉手术。因此,能够快速开放多条大静脉通路,输血输液是抢救生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重要途径。

3.1 静脉留置针及三通管的优点:①静脉留置针置于浅静脉,操作比较方便,节省时间,并发症少,护士可以单独完成。②大小血管均可用此针穿刺成功,可保证休克患者术中开放多条静脉通路。③减少患者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对血管刺激性小,并且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不易脱出血管,保护血管。④利于临床用药及紧急抢救及快速输血输液,减轻护士的工作量。⑤不会因针头损伤血管壁而造成药业外渗。⑥三通管的应用可快速输、注急救药物。可快速人工加压输入大量血液和其他药液。⑦留置针带有双侧针柄易于固定⑧留在静脉内的留置针柔软、长,可避免病人躁动时滑出或刺破血管。

3.2 静脉留置针及三通管的注意事项:①连接时要检查用品是否合格,连接处是否严密。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③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④进针角度过小时,针尖在皮内行走距离增长,则增加进针阻力,套管已被挤退回折以至送不进套管,进针时应正对血管加大进针角度刺入,减少在皮下行走的距离,以免套管挤退回和套管进入血管部分减少。⑤进针长度不足穿刺回血后就送套管就往往失败率较高率针尖与套管有一段距离,穿刺见回血有时只是表明针尖部分进入血管,套管尚未进入血管,见回血后再继续进针1-2mm使套管随针尖进入血管内再送套管。⑥送套管手法不对两只手配合不当可是穿刺失败。⑦使用静脉留置针连接输液器或输血器务必压住针前端,以防止静脉因吸气产生负压引起气栓,也可避免将管带出静脉留置套管针应选择合适的注射。

参考文献

篇1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性、人文精神的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匮乏,也在高等教育中慢慢地被淡化,在高职院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因为教学观念、师资等方面的原因,人文教育相对比较匮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有不足之处。本文试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出发,研讨高职院校如何将人文教育、专业课、思想政治课教学统一起来,达到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共同提升的作用。

一、高职院人文教育的现状与重要性

(一)人文教育的现状

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由于专业课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方面对人文素养的忽视,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时,对人文素养内涵的教育严重不足,人文教育对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将思政教学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既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又收人文精神、人文情怀培育之效果。”[1]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而有意无意地降低对思想政治课和人文教育课的考核标准,有的甚至只要专业成绩过关,其它课程的成绩一律“开绿灯”。

人文精神的缺失直接造成学生精神的空洞和匮乏和价值观取向的迷失。上网、追星、旷课、缺乏理想等问题随之而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意志力相对薄弱。这对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材会产生程度严重的影响。

(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从狭义上说,是指在大学中进行的一种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人文价值、人文素养有关的教育。关于高职院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观告诉我们,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非常重要。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文化理想,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也承担着为国家、民族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文化、实现“中国梦”助力的使命,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十分关键。“‘素质本位’ 的高职目标取向提倡通过对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提高,完善其个人品格,培养新型的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2]如果一所高职院缺乏人文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就会被“工具化”。

二、将人文教育贯穿于高职院校专业课、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在高等学校,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在起源与教育目标上都有共通之处。从起源上看,在我国国代最初的教育体系中,以儒家为主导的教育体系中,科学技术类的教育是包含在人文教育之中的,科学教育服务于人文教育。在近代,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学科分离。在当代的高等教育里,才真正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学科分开。而人文教育始终是或多或少地贯穿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而政治课教学改革

的趋势只有实现以‘人’为中心,即由过去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应付考试为主转为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未来。”[3]因此,人文教育融入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是理所当然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在高职院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一条相当重要的路径是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统一。以学生的不同专业为导向,将学生的专业岗位需求、职业素养反映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既能增强课堂的针对性,又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三、基于人文教育的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统一的途径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方式

以人为本的评价方式是任何课堂评价方式改革的方向。“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 更应该通过人文教育等一系列手段和方法, 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意志品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 以达到真正的‘知、情、意、行’的统一。”[4]要为人文教育、专业课、思想政治课三者找到最佳结合点,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课堂评价体系尤其关键。将学生的成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是改革专业课、思想政治课的核心,也符合教育的最终极目的。建立学校、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制度,是改革评体系的第一步。其次,考评内容的多维化。从多角度去评价课堂效果,才能避免评价的单一性与片面性,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健全机构、经费和制度保障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机构、经费及制度往往不是很完善。可以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一个由主管领导、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思政部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处、系部、团委等组成的委员会,承担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学统一性的研究与实践。在工作中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配合的运行机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各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三)转变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言行和人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理想信仰、价值取向、治学态度、为人处世方式等,对学生言传身教。提升教师的素质,首先不仅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还要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改革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具备踏实、严谨、科学的教风,具备文学、历史、哲学、地理等人文素养,具备对学生耐心、细心、爱心的教学态度,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其次,要把专业课堂与思想政治课堂统一起来,思想政治课教师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方向也必不可少。比如授课的学生是会计专业,教师就可以结合会计“诚信”的专业文化来开展诚信教育、责任感教育。

(四)教学资源中人文精神的开发

教学资源中人文精神的开发包括教材内容和实践基地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和运用。思想政治课是人文社会学科中一门包含了丰厚人文教育材料的学科。首先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摆脱教材的书面内容的束缚,有意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把人文精神放到法律教学、国情教育、经济常识、哲学等课堂中。通过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励志故事、名人事迹、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介绍等人文教育的资源,在课堂理论学习中创造良好的人文精神熏陶氛围。其次,在实践课堂中,既要融入专业精神,又要让学生从体验生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下乡等活动中,教师讲授时,要准确切入,把握教育要点,将参观或实践活动加以升华,达到知识、能力、思维与人文素养多重提升的作用。如通过走访体验农村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基层、热爱人民的情感。再次,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演讲赛、辩论赛、观看视频、模拟情景等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协作和个性发展中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如通过举办模拟法庭活动,培养学生学法、懂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民主法治精神。

参考文献:

[1]戈琴.浅谈如何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J].新西部,2007(24):236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育研究,2007,(11):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