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前景分析

金融前景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9 17:51: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前景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前景分析

篇1

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消费金融的市场准入,将原来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大力发展消费金融,重点服务中低收入人群,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

消费金融是指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服务方式,为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资金,满足其消费意愿,从而达到刺激消费需要,扩大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的现代化金融服务方式。

2009年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运行,2010年中银、北银、锦程和捷信4家消费金融公司被批准成立。2014年消费金融产业链逐步壮大,银行、小贷公司、P2P、电商纷纷进入消费金融市场,其中线上消费金融发展迅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为15.37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1.7万亿元,消费贷款占比18.8%,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政府扩大消费金融试点和“互联网+”的大步伐,消费金融公司迎来了新阶段的发展浪潮。

2、国内外发展现状

2.1国外消费金融发展

美国是消费金融公司的发源地,在消费信贷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消费金融提供者: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储蓄机构、信用社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主要产品:房屋净值贷款、分期付款、个人信用贷款和发薪日贷款等。

欧洲国家和地区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要晚于美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金融市场。主要产品:家庭耐用消费品、汽车贷款、住房装修贷款等。

日本是亚洲地区消费金融起步较早的国家,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年代末迅速发展。公司:票据贴现公司、当铺、信用卡公司、邮购公司和综合租赁公司等,著名的乐天银行业务涉及借记卡发行、境内外转账、支付、个人贷款、住宅贷款等众多领域。

台湾的消费金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20世纪90年代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产品是信用卡和现金卡。

2.2国内消费金融发展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起步较晚,2009年试点消费金融,2010年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成立,但仅限在所在城市开展业务;2014年试点增至16家,2015年将试点开放至全国,不仅允许跨区域经营,而且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主要产品: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以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如日常生活、家电、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以及旅游、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

“互联网+传统消费金融”新模式,即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势头迅猛,如P2P小额信贷、电商小贷、工商银行的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都已进入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开展业务。

3、消费金融的实践

3.1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2010年,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由中国银行、百联集团和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成立5年内发展迅速。针对家装、教育、旅游、家电数码等消费热点行业,与国内多家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建立在线消费融资服务模式,勇于创新。

主要产品:新易贷信用贷款、教育专享贷、齐家专享贷、汽车衍生贷、车牌贷和数码家电专享贷等。产品特点:超低门槛、无需抵押担保、快速申请、可约定用款时间和还款轻松。客户群体:所在市内有全日制工作的居民,随着在线消费融资服务的开展,客户向全国布局。

新易贷信用贷款,贷款额度是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最高额度是20万人民币;教育专享贷,针对互联网教育行业,客户可在线申请贷款,通过合作方网站中的个人专区登陆以确认消费支付;数码家电专享贷,客户直接通过合作商户门店―STUDIO-A受理APP平台,与商户面对面进行消费贷款;齐家专享贷,“齐家装修网站”提供家装服务,客户通过齐家平台在线申请贷款,最高20万元人民币。

中银消费金融通过严格的审批制度、数据积累,并依靠银行征信系统来构建客户信用体系,根据消费者的信用等级决定贷款额度、利率水平,防范风险。

3.2拍拍贷

拍拍贷是国内首家P2P纯信用无担保网络借贷平台,所有的业务都尝试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去解决,以信用借贷为主。

拍拍贷只提供现金贷款,为网购达人、网商用户、私营业主等用户提供现金贷款,为小企业和无信用记录的人提供非常小额的现金贷款,对资金的流向不做监督。客户范围广,除了拥有其他行业的客户群体外,还包括一大部分没有网上消费习惯的用户。

根据拍拍贷的《2007-2014年中国P2P个人无抵押小额信贷发展报告》统计显示,P2P个人无抵押小额贷款用于个人消费目的的借款所占比重最高。

拍拍贷在满足借贷双方资金需求的同时,积累了大量金融数据。根据收集和积累的我国居民的需求信息,分析客户的贷款资金规模、风险承受力,应用于个人信用体系中。

3.3京东“白条”

2014年2月,京东金融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信用支付产品――白条,客户可以在白条额度内购买商品,分期偿还,还款有两种方式,一是30天免息延后付款,二是3-12个月分期付款,2015年延伸至24期。

京东“白条”基于线上消费场景,服务于本平台客户,提供京东在线商品。在线商品几乎满足了消费者的所有消费需求,客户确定商品进行支付时,选择“打白条”,再点击“白条分期付款”选择分期就完成交易。

京东根据在电子商务领域积累下的用户基础信息、购买行为与偏好、资金流信息和部分银行信息等数据,可以对用户收入水平、支付能力、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判断,对用户进行定向授信。

京东“白条”不仅能扩大京东销售规模,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开拓市场,增加利润。

3.4可供借鉴的经验

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传统业务健康发展的同时,细分客户群体,挖掘消费渠道,将传统业务与互联网相结合,开展在线申请平台。中银消费金融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需要国家支持,但是我国银行业的征信系统尚不健全,没有完整的客户信用记录,面临的违约风险较大。而且,客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可能虚报收入,放大信贷规模,导致风险放大。

拍拍贷的优势是,它面向的是全国用户,范围比中银消费金融要广。然而拍拍贷仅提供现金贷款,在电商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后,保证其客户不流失是拍拍贷面临的巨大挑战。

京东“白条”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直接立足于自有网站平台,相较于中银消费金融和P2P,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更加便捷。由于其信用体系的建立依靠会员在本网站的消费记录,那么对于消费记录少或新加入的会员,没有数据支持,潜在风险增大。

4、消费金融公司前景展望

篇2

长久以来,金融合作与经济的发展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金融合作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能极大的促进投资与储蓄的转化以及资金之间的相互流动,进而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历史上数次的金融危机也给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对于我国来说,国内的区域金融合作以及与国外的金融合作都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有诸多阻碍因素。

1.我国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合作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是我国国内的区域金融合作的典型代表。步入21世纪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历史潮流中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力推进,要达到经济的全面发展就迫切需要提高金融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区域之间合作。

1.1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合作现状

泛珠三角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国内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范围。自从2004年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经济合作的模式建立至今,国内各方政府均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极大的推动金融了互相参股与机构之间的跨境合作经营,鼓励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开展金融合作模式、资金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也在逐步消除等都标志着区域金融合作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目前在泛珠三角合作圈内已经基本形成了三大金融产业链条。其中澳、港地区凭借其自身优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因素以及相适宜的综合管理,金融产业在整个地区的发展中都得到了极其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因而港、澳地区作为第一梯度的金融产业链。而以东中部地区省份如福建、广东等正在崛起地区为第二梯度金融产业链。同时以我国西部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尚不发达地区作为第三梯度的金融产业。这种布局状态将在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合作中持续长久的时间。同时泛珠三角区域凭借自身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绝大部分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泛珠三角区域均设有分支银行来辅助地方性的发展以及总行经济的顺畅运营,并且这些政策都在长时间内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2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

虽然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合作发展势头与现状表现良好但是地区发展结构差异性大也说明该地区的金融结构布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1)体制障碍

在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体制障碍因素,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于整个国内发展都存在这一定的影响。现在我国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对于两种不同制度下的金融体系之间的衔接必然存在着深度与广度两者的影响。港、澳金融与经济法律体系依然十分健全,法律法规细致周全并且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惯例,而内地虽然在金融体制方面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改造与发展,但金融市场仍然不够发达,市场的力量还很薄弱,特别是国内的股票市场受政府影响极其深远。所以内地在政府监管与法律健全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

对于泛珠三角区域各个省份三个层次之间的划分,极大的体现了金融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第一层次的香港、澳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第二层次的福建、广东、湖南等省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又显然高于第三层次的云南、贵州等地区。并且三个层次之间的差距巨大。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迅猛并且将长久持续,而内地受限制较大,发展相对缓慢。这使得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资金长期流动与第一与第二阶梯之间,对于第三阶梯的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使得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这也是泛珠三角地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3 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合作方案

(1)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地区的区域性联合商户是顺应金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重组金融经济机构是解决发展障碍的首要问题;(2)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发展离不开金融区域的基础设施的大力支撑,因此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如信用卡、票据等的管理与交换可以有效提高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的整体水平;(3)完善金融区的法律体系对于完善市场的经济体系,交易环境的优化与公平都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同时可以提供有力的交易平台;(4)发展第三阶梯地区的信息设施。

2.我国与东盟地区的金融合作

2.1我国与东盟地区的金融合作现状

目前从经济开放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商品流动性、各国通货膨胀相似性、政府政策一体化、工资价格的沉浮等方面来看,中国与东盟区域的金融合作已然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基础。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东盟地区与我国国内地区在开放程度、产品异样性、货币一体化以及资本的周转与流动性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特性。而且这种二元的结构特性会长期存在并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很难甚至暂时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些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导致各国之间经济政策的背离发展,从而对金融合作的基础产生不利影响。对于中国自身而言,我们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的内部问题如东西部的发展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差异,同时一些本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问题会长期困扰着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内部合作的前进。每个国家的经济基础都存在这多个层次的问题,这就使得东盟地区在与其他国家进行金融经济合作与贸易是要考虑多个层次的合作,才可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之间的现实所需。这一系列的现状使得中国与东盟地区进行贸易与合作产生的依赖程度较高。

2.2中国同东盟地区的金融合作前景

(1)在区域经济,政策一体下的趋势下,区域内成员都意识到金融合作迫在眉睫。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东盟合作联合声明》的签订,而这一举措也为东盟经济金融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目前,中国已经与韩、日、泰三国签订了货币交换协议,并且同菲律宾与马来西亚两国的谈判也正式启动。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愿意与周边国家合作并且愿意为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承担更多责任,这也表明洲已经成为

中国极为重要的多边贸易伙伴。这都将促进区域金融合作的步伐

2.3 中国同东盟地区金融合作的策略

(1)促进区域金融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确定长期的发展目标,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划,这在推动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2)区域金融合作应当以各国的金融现状以及及时的交流与协调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前提,因此建立一个金融合作平台也是当务之急;(3)利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促进人民币的回流并提倡周边国家用人民币到中国投资。

3.结语

针对我国国内典型的区域金融合作以及中国与国外的区域金融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效执行应对策略,这将极大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地域结构差异问题,对于我国的全面发展与综合实力的提升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作者单位:新乡学院后勤管理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消费金融公司 信贷消费 金融产品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首批获批的消费金融公司发起人分别为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和成都银行,这3家公司将分别在上海、北京和成都三地率先试点。2010年2月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在北京成立,2010年6月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在上海成立。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为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但不包括房贷和车贷。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我国的新生事物,其发展对于提供专业化消费信贷服务,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从而实现经济结构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有效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丰富我国的金融机构类型,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本文主体由三部分构成,消费金融公司的信贷与其它同级信贷的比较分析,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在结束语部分得出结论,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消费金融公司信贷与其它同级信贷的比较分析

(一)与信用卡的比较

贷款额度。信用卡的信用额度差别很大,而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还款时间和利率。信用卡还款时间各银行稍有差异。对非现金交易,从银行记帐日起至到期还款日之间的日期为免息还款期。在此期间,只要全额还清当期对帐单上的本期应还金额,便不用支付任何利息,但预借现金则不享受免息优惠。消费金融公司的还款时间要长一些,但不是免息的,其规定的贷款利率按借款人的风险定价,但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

信贷过程。信用卡消费属于透支消费,就是客户先用自己拥有的额度进行消费,在规定的还款时间内再把钱还给银行,刷卡消费简便易行,而且消费什么不受限制;而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原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客户在进行消费时发现资金不够,到金融公司申请贷款,金融公司在核实贷款者信用记录后,将这笔贷款直接划给客户需要支付的商家,当客户在这个金融公司有过良好的贷款记录后再次贷款时,金融公司可以直接把资金贷给客户,由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将钱用于消费。

(二)与银行无担保产品比较

一些银行推出了“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贷款,主要分为个人信用贷款和企业无抵押贷款,以供有需要的个人或者企业主自由选择。例如,渣打银行推出的“现贷派”贷款产品,这款产品对客户身份的要求是每月税前收入3000元,同时客户在央行信用记录良好,即可获得最高30万元的贷款,最长使用期限为4年。虽然其贷款额度较高,但是此类银行无担保产品一般对客户的收入有硬性规定,而且利率较高,年利率一般在7%-9%之间,还要收取一定的帐户管理费,且申请贷款手续复杂,等待时间较长。

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对客户的收入没有硬性规定,客户只要信用记录良好,就可在短时间内获得贷款,手续简便。向消费金融公司申请贷款,仅需要提供贷款人身份证明和填写相关材料,即可现场办理,最短可在1小时之内完成所有审批手续。

(三)与典当行小额贷款比较

典当行贷款是以实物为抵押,以实物所有权转移的形式取得临时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它是金融机构贷款的延伸和补充。尽管其费率要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但对于急需筹资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种干脆利落的融资方式。典当行与消费金融公司都是小额贷款,但是典当行必须有担保或抵押,典当物品的范围包括金银珠宝、古玩字画、有价证券、家用电器、汽车、服装等私人财物。典当行一般按照抵押商品现时市场零售价的50%-80%估价,到期不能办理赎回的可以办理续当手续。典当行的最佳贷款期限是3个月,3个月的月息是9.6%左右;超过3个月,典当行会收取更多的费用。消费金融公司无担保、无抵押,消费信贷还款期更长,一般为1年,有的会更长一些。

(四)与小额贷款公司比较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全部为实收货币资本,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足额缴纳,它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内外部集资和吸收公众存款。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0万元。单一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关联方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0%。

消费金融公司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为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范围更广泛,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贷款对象重点放在从事种植业(如蔬菜大棚)、养殖业、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如玉米和果脯深加工)、农村流通业(如物流、运输业等)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身上。消费金融公司所面对的人群主要是城市工作的中低收入居民,不面向农村居民和企业。

影响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因素

(一)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制约因素

同级信贷产品的竞争。与消费金融公司相比,其它信贷产品的优势在于信用卡简便,而且又有免息期、银行无担保产品贷款额度高、典当行小额贷款有3个月的最佳贷款期限、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对象范围较广。消费金融公司面临如此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在小额信贷方面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必须提高效率,不断创新,以增强其竞争力。

信贷存在风险。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无担保、无抵押,主要面向中低端客户群体。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个人用户信用体系,尤其是中低端客户群体的信用很多情况下难以保证。消费金融公司降低贷款申请门槛是“双刃剑”,在方便了客户的同时,也将积累信贷违约风险。因此,从金融风险控制的角度讲,消费金融公司存在信贷风险,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贷款。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公司还可以从事同业拆借业务,自身风险控制不当,也可能会把风险传递给其它金融机构。

覆盖面狭窄。消费金融公司所面对的客户群主要是城市工作的中低收入居民,广大农村居民不能从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其客户群体的有限性限制了消费金融公司业务的拓展。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未来的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的大门必将向农村敞开。

(二)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有利因素

经济发展预期良好。近几年,在扩大内需一揽子政策措施特别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率先实现了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经济增速逐渐加快,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今后我国经济必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良好预期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收入将逐渐提高、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增、消费欲望增强、还贷能力提高,这些因素都将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的发展,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前景奠定了经济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善。消费金融公司的信贷消费是一种提前消费,用将来的钱圆现在的梦,除了要有经济发展良好预期的大背景以及个人收入稳定增加的预期外,还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让人有后顾之忧。目前,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下,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民生,下大力气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的社会保障覆盖网络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更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基本成型并不断趋于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超过4亿人,再加上新农合8.3亿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超过12亿人。我国已提前一年从制度上实现了对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全面覆盖。此外,全国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49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71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486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0860万人。2009年上述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5975.2亿元,同比增长16.6%;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12393.6亿元,同比增长24.9%。逐渐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前景奠定了制度保障。

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改革开放前,我国还是一个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为自豪的国度,那时的“无债一身轻”,并没有让我们民富国强起来,反而一度面临经济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后,我国先是引进外资外债,继而年年发放大量的国债,国民经济建设因此得以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使个人逐渐摒弃了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等传统消费观念,代之以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因此,信贷消费的观念在国家建设的示范作用下已经深入人们心中,信贷消费改变了固有的消费观念,建立了与时俱进的消费新观念。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前景奠定了理念基础。

人们的投资意识增强。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投资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股票、基金、债券或者是自己创业。当投资收益大于信贷消费利息时,便有人选择信贷消费,用自己手里的钱投资获取投资收益,这种理性的资金配置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前景奠定了市场基础。

消费金融公司具有自身优势。与同级的信贷产品相比,消费金融公司具有自身的优势。相比信用卡,消费金融公司信贷还款期限更长;相比银行无担保产品,消费金融公司信贷更易申请,操作更简便;相比典当行小额贷款,消费金融公司信贷无担保、无抵押、还款期更长;相比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要求高,股东实力更强,表明其抗风险能力更强。消费金融公司由于自身优势的存在,有利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金融服务需求。

结论

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我国金融产品的一种创新形式,有助于推动消费和拉动内需,符合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拓宽了个人融资渠道,方便了广大消费者,尤其是满足了年轻人、年轻家庭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融资需求,对变革消费理念、培养社会信用观念、改善百姓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促进了我国消费金融业进一步规范经营、快速发展,为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外的消费金融市场已达到成熟阶段,同时也期待更进一步的增长。虽然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不久,但国外的情况表明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很广阔。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有统计显示青年人对于婚庆、教育、旅游等消费金融重点业务有着旺盛的消费意愿。中国银行一份针对上海五大商圈35岁以下消费人群的调查也显示,至少有30%以上的受访者愿意接受信贷消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09年底的研究报告估计,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个人消费额将达到27万亿元,金融服务业尤其是消费金融发展的前景是无限的。因此,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虽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但只要做好完善风险管理、提高运营效率、进行产品创新、搞好分销渠道和吸引目标客户,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篇4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具有交易信息相对对称、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1]。首先,从融资角度看,作为资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联网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断被强化,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扩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起到资金中介的职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网络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合作,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融资信息,既节约了通过银行融资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便利了人们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从支付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2014年“双十一”,交易总额就创纪录达571亿元。可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银行具备的缴纳费用、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等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普及,无形中加速了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弱化。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蚕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流了银行客户,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2]。如今,网络理财业务范围的半径越来越大,支付、基金等业务已经不再是银行专属,早已囊括在网络理财的范围内,而且为了竞争,网络理财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银行,分割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如余额宝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达10倍,造成银行客户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形成冲击,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业务,是其利润的保障。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创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联网金融还缩短了审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样、各具优势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信贷业务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伴随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更多的大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势必会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客户源。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12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说明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

2.威胁(threatens)。第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系统性的技术风险。(1)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因黑客技术、网络病毒和系统故障等引发的经济问题频频发生,对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高端的技术平台做保障,从信息征集、录入到传输,对于技术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时克服,一个技术选择失误就可能导致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失去生存的基础。第二,互联网金融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单凭法律条文并不能全面、彻底地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现有的关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优势(strengthen)。一是互联网金融拥广泛的客户资源。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数据,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二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三是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简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同时,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匹配,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整理,可以了解客户的偏好、能力等级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3]。

4.劣势(weakness)。一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进行,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趋向于虚拟性,也就是说,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安全系统出现漏洞,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的过失,就可能为其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任何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可预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二信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众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发生也是难免的,但是,面临客户时,任何失误和损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誉度很容易打折,进而出现客户流失和资金来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5.应对策略。首先要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攻击、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验证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其次,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来提高信用度,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定性,逐步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客户流失。最后,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一是商业银行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具备前瞻性,充分汲取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快业务创新和服务转型,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利用既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发展瓶颈。

2.威胁(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从信息角度,还是从业务层面,互联网金融可谓商业银行的劲敌。

3.优势(strengthen)。一是商业银行资金雄厚、覆盖面广、认可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竞争力强。二是口碑好,品牌效应强,拥有实体经济所独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强。三是管理经验丰富,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更强。在多年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在处理业务中更加从容不迫。

4.劣势(weakness)。一是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没有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危害,所以对于未来的生存空间持乐观态度。二是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

5.应对策略。一是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发展并壮大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线上服务的质量,以现有客户为基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将其转化为网络业务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在网络交易量剧增的情况下,力求在支付结算领域掌握主动权,收取交易佣金也可称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资金配置效率高、资金匹配成本低等优势迅速扩张,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源源不断,从多角度、深层次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毕竟还不成熟,资金不足、技术滞后等因素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安全隐患时时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联网金融是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的,而其行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刺激商业银行借助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在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形态。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建立竞争合作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谋求共赢。首先,可以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将商业银行在实体运营中的合作关系与互联网金融积累的客户信息共享,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甚至不失时机地达成交叉营销,进而实现共赢。其次,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做好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以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可以灵活地调集、整理具备某个特征的客户群,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进业务;而商业银行资金雄厚,对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强强联合,可有效避免业务流失,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79.

篇5

金融经济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金融经济的稳定性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性。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虽然迅猛,但是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问题却日渐显露,令人担忧。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认识经济泡沫,分析出它的形成原因,弄清它的表现形式,找出应对的策略。

一、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

全球金融经济的发展规律表明,对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有过高的预估,会造成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由此可见,实际上,经济泡沫的产生背景就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预估情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金融经济市场中,占据着市场行为主导地位的是虚拟经济,这种市场形势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挤压、限制以及反弹等多种行为。这些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在同等条件的金融经济中,虚拟资本创造地虚拟价值远高于现实资本创造的现实价值。要知道,经济泡沫是无法承受社会考验的,它往往在一段时间过后就会发生破裂,给经济发展予以重创。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泡沫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为了应对这种发展形势,相关研究人员就必须要反思:现代金融体系下的市场为何会频频出现经济泡沫并且越来越严重。当我们探究这些问题时,有一些问题值得特别注意:首先,毋庸置疑,经济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的虚假信息,这种信息具有欺诈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表象上是好的,实则潜藏着很极大的危害。其次,经济泡沫之所以能得以迅速蔓延,主要是人们的经济心理所致,金融市场中有些人贪图小便宜,汲汲于非理性预期收益。以下,我们将对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作出详细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发展,而社会的进步又能反过来加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金融经济的发展经过了多年的时间,发展空间逐渐宽松,风险也逐渐降低。在这种环境下,资金炒作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资金炒作一般是在商品经济的周期性萧条和金融市场银行存款利息下调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此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利用这种刺激性的方式,市场中的闲散资金全都会流入金融市场,注入增值保值潜力最大的资源,这样一来,经济泡沫的蔓延就有了相当的社会基础。

(二)金融约束机制的因素

虽然我国的金融经济已有了多年的发展经验,发展成果也相当不错,但是金融经济的体制问题却不容忽视。金融体制尚不健全,落实工作也没有做到位,这是导致经济泡沫产生的体制原因。鉴于这一因素的重要影响,国家的金融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体制因素的重要性,完善我国的金融约束机制,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和蔓延,降低金融风险,保证金融经济的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主要表现形式

根据我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实际,经济泡沫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股票经济泡沫问题

这种形式的经济泡沫的形成原因是股票市场价值与内在投资价值之间的巨大差额。金融经济中的金融资产总量、经济总量以及泡沫绝对额指标大小等因素都与股票经济泡沫具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经济学的规律可知,供求关系的改变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而供求关系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是,与实体经济不同的是,股票经济的波动往往是由人为的幕后操纵导致的。一些投机人员存在着不良的投资心理,他们希望通过炒股轻松地谋取暴利,满足自己对金钱的欲望。但是炒股是一种不确定的事件,它风险极高。从近年来的股票市场发展走势来看,股票市场总是处于波动变化的状态之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股票市场自身的这种波动性也加剧了股票经济泡沫产生的可能性。

(二)房地产经济泡沫问题

这些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利润引起了许多投资者的兴趣,他们纷纷向房地产的开发与投资投以炽热的目光,并抱以热切的期盼。相关人员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对房地产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使得房地产行业出现供过于求的失衡现象,然而在人们对房地产趋之若鹜的追捧下,房地产的价格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高。在人民的生活中,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房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然而在房地产经纪泡沫问题的影响下,买房是大多数中下级工作人员负担不起的重任,无数人为了住房问题犯愁。而有些投资者看到直线上升的房价,为谋求个人利益购入大量房产。然而,他们的投资预期能否实现就难说了,因为他们所掌握的房产信息很有可能是有迷惑性的,房产公司为了售楼业绩可能提出一些与现实有出入的售房方案。

三、控制现代金融经济中产生经济泡沫的策略

(一)国家加强对金融经济的干预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给了市场很大的调控权利,国家尽量不干预市场,但是国家对于那些特殊的经济领域一定要适当加以宏观调控,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些年来,金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屡屡出现经济泡沫,这是市场调控的弊端,为了弥补市场调控的不足,国家必须出手干预金融经济,帮助金融经济实现健康平稳的发展状态。

(二)严格控制房价的不合理性

篇6

1、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基石。

2、前景理论的形成符合现代研究的特点,用一个简单的框架来解释很多复杂的现象。这个理论把人的行为特质加入函数,进行全局性解析。我们可以用搭积木来理解,上边提到的心里偏误要素,就像积木块,进行组合后,可以搭建成不同的建筑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一、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引起农业减产、土地荒漠化加速、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温室效应,各国政府及环保组织开始召开各种谈判商讨温室效应治理方法,遏制碳排放对农业和自然资源造成的负面作用。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各国商讨的代表结果之一,该议定书中明确提出各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商品的属性和相应价值,这就直接催生出了在减缓气候变化领域就逐步形成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对象的“碳金融”市场。到2006年碳金融的概念由世界银行正式提出,广义的碳金融指的是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切有关的金融与经济活动,通过金融市场互相交易原则使买卖双方获益,将环保义务化成经济活动。碳金融创造性地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变为金融产品,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与全球气候危机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源于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尽管前者更为特殊且范围更小。本身就很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所遭受的污染不仅源于城市化发展,也源于自身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要摒弃有破坏性质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治理好温室效应,大力发展高效低排的低碳农业。具体可以借鉴全球气候危机处理的有关办法,引进碳金融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同时利用金融手段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投融资困难等问题。

二、碳金融概述

低碳经济的发展直接催生了“碳金融”这个全新的概念,迄今对于碳金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综合分析各有关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碳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碳金融包含碳排放有关的服务及市场体系、财政、监管、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狭义地说,碳金融指的是政府、环保组织、企业等利益主体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配额进行交易的金融活动。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多源于其较强的负外部性,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这时政府开始介入,但由于政府固有的缺陷(事后处罚、信息不对称等)又可能造成政府失灵,这样环境治理效果往往不佳。在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基础上,碳金融汇集了社会监督、政府管理及市场调节等多方力量,是回避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完善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创新举措,有助于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金融手段具有高经济效益、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对各利益主体具备刺激性而非强制性、兼具微观防治与宏观调控功效等独特作用,其在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巨大。碳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赋予温室气体一定价值,并在金融市场上促进碳信用的交易,将生产的负外部性转为正外部性,推动了传统高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发展模式的有利转变。

三、运用SWOT分析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许多重大成就,然而,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性支柱产业的农业仍然处于低效低产高投入高排放的高碳行列,农业生产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污染与工业向农村的逐步转移更加剧了恶化的进程。因而,发展农业碳金融不仅有助于顺利实现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更能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寻求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策略,接下来将运用SWOT方法对农业参与碳金融问题进行态势分析。

1、我国发展农业碳金融的优势

篇8

一、剖析财政金融行业潜在风险的现实意义

财政金融风险对于财政金融行业的发展构成了莫大的障碍,使财政金融水平明显下滑,不利于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所有,深刻剖析金融行业潜在风险具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化解风险打好基础。

首先,剖析财政金融风险有利于更好的开展财政金融工作,更好的践行“以人为本”工作理念。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财政金融事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很多专业性的工作来保障,比如财务统计、审计、财经法律的落实等等,都需要对财政金融环境做出严格的选择。因此,注重财政金融风险的剖析,能够及时化解风险,使财政金融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并使专业人才更好的发挥出自身才能,使工作及时高效的完成,实现财政金融的稳定发展。

其次,剖析财政金融风险有利于更好的推行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在各个领域,国家都会综合考虑很多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国家政策。财政金融领域也不例外。国家必然针对财政金融领域制定属于自己的效益目标,并围绕目标树立诚信观念,革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落实科学理念等等,从而使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发挥出自身的价值,营造良好的金融秩序和环境,实现财政金融行业的稳定运营。

再次,剖析财政金融风险有利于更好的回应法制经济的形成。在经济转型时期,需要构建完善的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来加以保障。当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给财政金融造成不应有的障碍时,正是经济法律法规大显身手的时候。可见,财政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并依托法律法规,使法制环境得以真正的构建。对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度分析,必定能够给予法制经济应有的回应,使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道路,实现依法寻求发展的目标。

二、我国财政金融行业中面临的潜在风险

我们必须承认,我国财政金融行业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财政金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影响其发展水平和效果,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财政金融运行规划不完善,尚存较大的完善余地

财政金融领域的顺利运行需要较为切实的运行规划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然而,很多地方的财政金融运行规划仍然存在许多不利之处,影响了财政金融的发展步伐,无法与社会经济发展潮流接轨。比如,不同领域的财政金融规划在内容上雷同之处较多,没有体现出特色优势,显得软弱无力。这样,财政金融部门的职能没有彻底全面的发挥出来,使自身的运营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财政支付转移制度存在纰漏,调整力度仍然不大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借助全面科学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才能提供应有的保障。然而,很多财政支付转移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切实际的名目,而财政部门不愿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彻查这些不当名目。最终,金融部门都会按照相应的名目进行资金移转,往往会引出很多违法犯罪行为,使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严重受阻。

(三)财政金融与公共服务失衡,不利于自身发展效果

财政金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关键性地位,但是,其发展也不能与社会其他领域互相孤立,否则各个领域或行业发展会处于失衡状态。当今,我国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领域的资金投放力度仍然不是很大,重视程度有所提高,需要的资金到位率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政府的对外形象受损,公共服务能力也备受质疑。

(四)地方保护主义仍然盛行,地域之间缺乏互惠

财政金融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言自明的作用。然而,财政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这样,很多地域间的财政金融协调发展互惠行为少之又少。最终,不仅耽误了新气息进入地域财政金融领域,而且使当地的财政金融的发展眼光越来越狭隘,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对我国整体财政金融发展水平造成较大的冲击。

三、化解财政金融潜在风险的原则及理念

良好的财政金融环境是财政金融行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潜在竞争力。因此,风险化解工作需要及时展开,否则会贻误财政金融的发展时机。当然,我们在化解潜在风险之前,不能怀揣盲目心理,而是要结合财政金融发展现状,捋顺一些科学先进的原则或理念,更好的指导风险化解工作。

(一)科学确立指导思想

财政金融的发展是社会普遍关注分问题,因此,其在化解潜在风险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运用科学的指导思想提供智力支撑。这就要求,财政金融发展要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思想理论紧密联系起来,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财政金融的运转实践,使财政金融具备科学的指导,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力。

(二)客观制定预期目标

财政金融的发展不能埋头苦干,而是要设定一个预期目标,并在完成这一个目标后,完成下一项目标,确保目标方面的“各个击破”。因此,化解财政金融的潜在风险,不应过多的喊口号,而是更多的看实际,否则,财政金融的运行环境会遭到严重破坏。当然,这些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客观,不能与财政金融发展现状严重脱轨,而是要在综合考虑社会发展背景、经济形势、自身成果等因素的基础上来实现科学制定。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化解各种潜在风险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因此,财政金融工作必须打破陈规,重新审视地域发展实际,在对客观状况全面了解和掌握的状态下,把握住时展的脉搏,积极推行与时俱进的精神,在风险化解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踏踏实实做好创新工作,以便在财政金融建设中做好文章。最终,在财政金融领域实现有效疏导、顺畅管理、稳步运营,为促进自身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化解财政金融行业潜在风险的有效策略

面对财政金融行业存在的潜在风险,我们必须及时进行理性分析,并落实好应当遵循的严重或理念,使风险化解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并确保化解效果,使财政金融行业实现稳定长远的发展。

(一)完善财政金融运行规划,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财政金融的大力发展,需要财政金融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注意潜在风险的存在及存在形式。这样,很多不利之处在日常工作中就会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比如,很多领域的财政金融规划未能在内容上彰显属于自己的特色,反而处于普普通通的状态,这就要求财政金融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做好思想工作,从而保障财政金融的各种风险被及时察觉发现,并保证被瓦解在最为基本的环节,使规划内容更加科学根据可行而又步伐特色。

(二)构建科学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增幅调整力度

财政金融为社会各个领域都提供着非常有力的保障。因此,财政金融领域要及时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可行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并在财政与金融领域实现协同操作,使操作流程更加方便快捷。当然,针对一些不切实际的支付名目,财政部门要及时进行调查,使支付信息更加客观真实,确保资金不被人为的浪费或贪占;同时,金融系统如果针对不当名目发现一些问题,也要及时与财政部门进行沟通,与财政部门共同杜绝不法行为的出现。

(三)财政金融与公共服务互相借力,确保自身发展效果

财政金融部门也要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才能日益牢固。因此,财政金融领域要与政府实现意见观念的交换,通过政府行为使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能够及时到位。这样,财政金融行业的地位得到有效巩固,其社会责任也实现及时承担,当地政府的公共形象也会得到认同和巩固,从而有效消除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能力的质疑。

(四)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增强地域之间的互惠意识

首先,地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财政金融工作。因此,财政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增强与周边地域财政金融领域的协作意识。这样,很多崭新的工作信息、科学的工作观念、合理的工作模式都会得到借鉴和发扬。这样,在互惠意识上得到提升,就为互惠行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地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金融部门要切实拿出互惠行为,要以协作意识为指导,积极的放宽眼光,打破狭隘的思想意识,与周边地域实现财政金融领域的协作与互惠,从而将互惠口号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最终,地域经济中的财政金融行业会实现飞跃发展。

五、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政金融行业的地位日趋重要。财政金融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潜在风险的深层剖析,使风险的各种存在形式被掌握,挖掘其成因,并且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瓦解。这样,财政金融行业才能实现全面长远的崛起。

作者:曹建峰

篇9

一、浦发银行概述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上海浦东,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银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 的。1992年10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牵头,上海的多家国有企业,如久事集团、一百集团、上海实业、烟糖集团、农工商集团、申能股份、东方国际等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浦发的发展。

自正式开业以来,浦发银行就将公司银行业务作为最主要的银行业务。浦发银行不仅在网点布局、人员设置、客户关系、产品特色、业务流程等方面优先将公司银行业务放在首位,而且投入较大的银行资源对公司银行业务给予重点支持。浦发银行对于公司银行业务的投入,也可以从银行的历年经营业绩中得到反映。

二、金融危机后浦发银行面 临的机会(Opportunity)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全球金融业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并推动银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首先,金融监管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业务范围将被纳入监管视野。其次,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在获得国有资本和国家信用注入后,其公司治理将被重构,激励机制将面临重大调整。第三,全球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回归传统”,“华尔街模式”的交易与自营业务比重将大幅下降,传统银行业务比重将上升,远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日渐萎缩。

浦发银行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机遇:

第一,金融危机将使我国的银行行秩序得到重视,企业的贷款行为、居民的按揭贷款行为必将受到严格管制,从而降低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而浦发银行主要针对公司金融业务,金融危机以后,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发展将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将大大地扩大投资,而浦发银行将是这场面“企业刺激消费,扩大投资”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浦发银行不仅将吸引大量的民间客户 ,主要是其公司业务、业务 、国际结算业务将得到大大地提高,从而拉高整个银行的利润率。第二,金融危机发生后,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公司客户在贷款时也是经过实际调研做的决策,否则企业不会在“后金融危机”期间冒险大量贷款做投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减少了铺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三、金融危机后面临的威胁(Threat)

金融危机爆发后,同样给浦发银行的发展前景带来了较大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行业竞争加剧,面临市场份额变小的威胁。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内外资银行都深深了解到要想在金融业立于不败之地,市场份额是关键,随着我国加入WTO,银行业已面向全球,浦发银行不仅要面向大量外资银行,而且在“后金融时期”阶段,还要面临大量小型银行的剧烈的竞争

第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实体经济增速减慢和下滑。受海内外市场有效需求锐减的影响,直接导致广大中小企业产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作用,一些中小企业生产处于减产、半停产和停产状态,基于对未来经济增长放慢的预期,加上房地产、钢铁等基础行业市场供求过剩,企业不敢进行投资,大多数企业处于一种维持现状的状态,不愿承担投资风险,企业的投资资金需求大幅下降。,由于浦发银行的主要客户 是中小型企业 ,这会严重影响浦发银行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浦发银行的风险防范

浦发银行吉晓辉董事长谈金融危机应对谈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应对系统性风险,不能单纯从一般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问题,必须要拓宽视野,在加强基础风险管理的同时,实施战略应对,才能从根本上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所谓战略应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预测大雨,打造方舟,发现绿洲”。预测大雨,就是抓住机遇做好银行主营业务,不断做大做强,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强经济金融形势研判,对局部风险进行预测并实施压力测试,提前加以应对。打造方舟,就是加强战略管理,推进业务经营与银行管理两个维度的战略转型,实现银行发展结构的优化,提升整体管理能力,使银行成为一艘在大风大浪中仍能稳健前行的生命之舟。发现绿洲,就是在做好银行主业的同时,稳步扩展经营地域和领域,向中小企业业务、农村金融服务等蓝海领域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服务领域推进,从而达到发现新的增长点和分散风险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十五大以后,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措施,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民营企业正在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在我国还是“弱势群体”,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少数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决策得当,超越了初创期的艰难,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但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甚至有不少民营企业成立后不久就消失了;抑或一时显赫;更多的民营企业则是在“夹缝”中惨淡经营。政策环境的局限和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阻碍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解决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我国民营企业所处金融市场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资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依然是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比较发达的间接融资体系。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余缺问题通过银行来调剂解决,银行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在发放贷款等金融服务中不可避免的把追求质优的、有发展潜力的国有及大中型企业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而忽视了大量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同时,银行从成本、风险收益的角度考虑时,也往往把贷款成本高、风险大、收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经营环境竞争激烈、发展前景不明、各项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的民营企业排斥在服务范围之外。在信贷管理上,商业银行推行授信授权制度。强化风险管理,加大考核力度,放贷更加谨慎。对信贷人员实行以资产质量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就形成了在贷款管理上只有责任而没有利益,从而使得银行信贷人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产业“惧贷”心理。依法收贷环境差,削弱了银行放贷积极性。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以自我积累的内部融资为主。外部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预在国内上市的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股票上市额度),但存在着银行信任度低或是贷款担保条件苛刻的问题。现实往往是商业银行即便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也存在金额小、期限短的事实,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由于贷款期限过短,不能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另外,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较少,民营企业难以获得外部担保,通过资金市场直接融资的大门基本对中小企业是关闭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艰难。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原则上只能到国内主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融资或海外上市融资,但主板市场上市对中小民企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创业板市场对企业内质要求过高,一般民企无法企及;海外市场更谈何容易,不但要满足海外市场较高的上市要求,而且受到国内一些因素的阻挠。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1.信用问题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外部融资

诚实经营,讲究信誉与消费者和企业密切相关,它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好的信用会给银行好的印象从而能比较顺利地取得贷款,而不良信誉或信用等级偏低则会取到很少的贷款甚至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这样一条: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①欠息,无偿债能力;②贷款用途不大;③不守信誉;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经营无固定场所;⑥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⑦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⑧信用等级BB级以下。

当然,其它企业比如国有企业等也会出现一系列信用问题,但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更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的一个数据表明,60%以上的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BBB级或BBB级以下的信用等级,而从评级经验和指标体系的严格程度来看,这仍是一个保守的数据,更别说依照国际指标体系。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财务报告的随意性大,透明度不高,信用等级偏低,难以满足外部融资所要求的各项条件。与国有企业相较,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范围较广,风险高,权益资金比较低,对贷款具有“急、频、少、大、高”(贷款急、频率高、额度少、风险大、成本高)的要求,加大了企业融资的复杂性,增加了融资成本,加之经营业绩不稳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亦加大了经营风险。信用的缺失、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也是民营企业间接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国内信用体系刚刚出现,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信用制度尚不健全,个人信用较为落后,商业信用遭到破坏,导致银行对企业失去信任,贷款手续多、限制严,人为增大融资成本。另外,由于民营企业可抵押物少,银行对抵押物的条件又比较苛刻,也导致民营企业贷款困难。

2.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行机构不放心

银行惜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得更多,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优势使得贷款者在借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贷款者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借款者过去平均的信息来设定贷款条件,而不是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确定利率。这样,就会对那些高于平均条件的优良借款者不利,后者就会退出借贷市场。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整体素质就会下降,那些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贷款者常常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得到贷款后,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使贷款不能归还的高风险投资或者故意逃废债务。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的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民营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3.所有制的歧视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同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而只要是民营企业贷款,大多都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额等诸如此类的现象。

三、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对策

(一)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

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应既允许民营企业发信A股,也应允许其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发行B股、H股、N股等特种股票和存托凭证以筹措外资。因此,有必要降低民营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的门槛,或另开二板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需(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6页)的市场条件。在资本经营已被企业普遍重视的今天,应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与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产权重组,谋求更大发展。此外,企业债券市场也应对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允许民营企业在符合发行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发行债券筹资。

(二)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可以解决融资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后顾之忧,解决民营企业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各级政府要设立民营企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支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与再担保等。可以由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民营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政府提供大部分资金,企业作为会员向基金出资),其目标是向那些业务经营良好,具有发展潜力但是缺乏财务担保的民营企业提供信用保证。还可以利用第三方担保(商业银行向民营企业进行风险贷款,同时将获得第三方担保人一定比例的贷款担保)。充当第三方担保人的通常是政府所属的非盈利机构,还包括保险公司以及投资公司等。另外,可以鼓励建立民营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互助担保基金由一定区域内的民营企业组成,具有民间自质,互助担保基金会员可以利用联合信用的方式向银行取得融资。为解决大力发展小额资本市场,激活民间资本,多渠道为民营企业融集资金。尽快推动设立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专门资金,建立民营企业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进一步增加信用担保业务品种,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帮助担保机构规范化发展,并建立民营企业融资项目备选库。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资金筹措和项目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

民营企业要构筑信用体系,需建设好以下五个子系统:(1)信用体系法制保障系统;(2)企业信用信息系统;(3)企业信用评级系统;(4)信用激励和失范惩罚机制系统;(5)公正、中立的信用中介系统。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已是普遍现象,尤其是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在弱肉强食的今天,资金问题往往能使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无法立足,已趋于消亡。而在不断完善民营企业融资体系的基础上认清内部问题,把我外部制约因素,适时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则会助民营企业走出“瓶颈”。扭转当前困难局面。

参考文献:

篇11

近年来我国逐渐放宽了对民间金融的限制,民间融资也逐渐成为我国正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2011年以来,在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背景下,银行信贷增速减缓,同时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中小企业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旺盛。在各种宏观、微观因素交织影响下,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并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动向和特点。

一、当前货币政策背景下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

今年以来,央行连续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两次加息,货币政策从紧趋势愈发明显,持续调控的货币政策累积效应开始逐步显现。货币政策的收紧对于融资渠道本来就不太畅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增加了融资难度,迫使众多资金需求旺盛的企业和个人纷纷寻求民间金融资金,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

1.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多样化。民间金融的资金运作主要依托各种民间融资中介组织,如借贷经纪人、村民互助会等。随着民间融资的迅猛发展,一些借贷主体开始借助典当行、担保公司、合会、投资咨询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民间抵押贷款中介公司等各种合法组织形式走向公开或半公开。尽管这些民间融资中介并无金融经营许可,但他们通过直接撮合、提供担保、受托放款及收款放贷等多种方式为借贷双方牵线搭桥,并逐步职业化,部分中介组织甚至开始借助网络构建信贷交易平台,民间金融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2.民间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在当前股市持续低迷、银行存款负利率等背景下,以民间借贷为主的民间金融成为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资的重要渠道。部分资金通过担保公司、典当行等组织形式进入到民间借贷市场。实际上从事民间借贷活动的,还有大量的没有正式办理工商注册手续的地下中介组织、机构、中介人。在当前民间借贷利率高企的形势下,个别企业甚至脱离生产经营主业,将资金投入到日趋高涨的民间借贷之中,民间借贷参与主体呈逐年扩大趋势。以温州为例,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温州市约有89%的家庭(或个人)和56.67%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呈现出几近全城借贷投资、全员炒钱的态势。

3.部分银行信贷资金流入民间金融市场,借贷资金呈“击鼓传花”的形式流转。据了解,目前有部分银行信贷资金流入民间金融市场,银行信贷资金异化为民间借贷资金使金融风险关联性增强,民间借贷风险的传染性也让金融机构颇为担心。例如,目前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等组织机构的资金来源很多是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成本较低的银行信贷资金就趋之若鹜的变成了民间借贷资金,民间借贷呈“击鼓传花”的形式在流转,资金链条越来越长,人人都是“食利者”。如果资金链没有断裂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观的收入,但是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断裂就会导致“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

4.民间金融市场的借贷利率明显提高。去年下半年以来,在银行信贷供给增速减缓、贷款基准利率上调等因素影响下,很多企业融资难度及融资成本都明显提升,不少中小企业和个人被迫寻求快捷、手续简便的民间借贷资金,旺盛的需求促使民间借贷利率普遍上调,特别是短期融资利率升幅更加明显。据媒体报道,中小企业较多的苏浙和广东地区,民间借贷市场异常火爆,抵押担保贷款月利率一般为2.6%-2.8%,而无抵押的贷款月利率则高达7%-10%。

5.民间金融市场规模有所扩大。在当前宏观调控背景下,银行贷款规模控制更加严格,在银行信贷额度吃紧的情况下,原来很多能从银行贷款的小企业无法获得信贷资金,只能转而求助于民间借贷。尽管民间借贷利率大幅提高,但在旺盛融资需求支撑下,民间借贷市场日趋活跃,借贷规模和借贷的周转速度较以往有很大的提高,民间金融市场发展迅猛。

二、民间金融快速扩张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伴随民间金融超常规的发展,由其带来的各种经济、法律、社会等方面问题相应也暴露出来,经营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各类风险在民间金融新的发展形势下也有所扩大。

1.存在较大的外部市场风险。以民间金融较为活跃的鄂尔多斯市为例,该市民间金融资金主要投向了煤炭行业和房地产等近年来的热门行业。由于民间金融对行业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国家对这些行业的发展及结构进行政策性调整,民间资金的安全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2.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有所加大。民间金融资金筹集基本上依靠机构组织内部的个人信用。随着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融资规模和融资的范围扩大,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个人信用和道德约束逐渐减弱。对出借方而言,往往过分追求资金高利率却忽视资金和交易安全性,在缺乏有效监管及信贷管理手段情况下,一旦借款方以此来诈骗钱财,或出借方为追回借款不择手段,交易风险势必会演化为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

3.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经营风险有所加大。由于民间借贷利率大多较高,有的甚至超出借款方实际承受能力,加重了企业融资成本,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尤其是在经济景气度下降时期,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减缓,经营效益逐渐下降,较容易出现民间借贷违约情况。

4.扰乱正常金融秩序,影响金融稳定。部分民间借贷中介在资金不充盈的情况下,大量从外界借入资金,变相非法吸收存款,扰乱了金融正常秩序。在具有“一对多”特征的集中型民间融资中,资金链条一旦断裂,在复杂的借贷关系下,势必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加倍放大金融风险,影响金融稳定。同时由于借贷手续简便,借贷资金用途不明,缺乏必要的监测和管理,中介机构容易成为“洗钱”提供隐瞒、掩饰犯罪的渠道。

三、相关政策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民间金融的发展政策,应坚持疏堵结合,疏导为主,通过健全法规、完善金融服务管理不断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引导民间资本走合法合规的发展路径,最终实现民间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健全民间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目前我国对民间金融的管理规定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法规条文比较粗疏。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民间金融的运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借贷双方出现纠纷时也难以借助法律武器保护应有权益。因此,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民间金融法律法规,将民间金融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从立法上保障个人和企业利用合法权利是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的首要基础。

2.搭建民间金融服务平台,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建议在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指导下成立民间借贷服务机构,为民间借贷供求双方提供服务。一是为借贷双方提供资金供求信息交流及信贷交易平台,积极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平台进行交易。二是为信贷交易行为提供标准化服务。通过协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司法服务机构提供合同签证、公证或仲裁服务,制定规范统一的民间借贷合同样本,仲裁民间借贷纠纷。三是试点成立民间借贷风险补偿基金,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民间借贷贷款损失分担部分偿还责任。

3.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新型金融机构,推动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对接。引导民间资本开办小额贷款公司、社区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不断促进民间金融规范经营,引导民间资金走规范的阳光化发展路径,推动其与正规金融对接。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猛,成为收归民间融资成为正规军的主要组织机构形式。以民间金融活跃的鄂尔多斯为例,截至2010年末,该市共有74家小额贷款公司,成为全国数量最多的地区,注册资本101.1亿元,贷款余额88.4亿元,既规范了民间资金的投资,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4.建立民间金融监测体系,做好风险提示和预警。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民间金融市场监测体系,对民间金融的融资规模、资金流向、融资对象、融资期限及利率变动等情况定期采集有关信息,定期民间金融运行和风险状况,适时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正确引导民间融资活动和投资方向,促进民间融资借贷行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畅: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路径选择探讨【J】浙江金融,201 1(5):26-28

篇12

2012年号称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一年商界知名“三马”联合试水互联网金融,开启保险行业的新章节;这一年电商巨头京东商城提供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浮出水面,解决了供应商资金短缺问题;这一年多家商业银行涉足电子商务平台,开始探索互联网金融之路。2013年,余额宝概念股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再次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面对互联网金融来势凶猛的挑战,本文运用SWOT战略分析模型,对商业银行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四种发展战略。

1 传统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竞争的SWOT分析

1.1 内部优势分析

①实力雄厚,诚信度高。据银监会的最新数据,截止2013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高达144.25万亿元。从数据可知,我国银行业总体资产规模宏大,实力雄厚,诚信度高,在金融业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实力。其次,国民对商业银行有着广泛的认识度和高度的忠诚度,具有了一种资金放进银行就是安全的意识,这是任何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无法比拟的。

②基础设施完善、服务网点分布广泛。据银行业协会《2012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底,全国银行服务网点达20.5万家,其中新增网点4200家;全国自助设备达50.9万台,其中新增设备10.02万台。由此可知,商业银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网点分布比较广泛。

③风险管理与控制上的优势。资金安全是客户关注的永恒话题。近年来,面对复杂多端的国际化金融环境及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得不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实践中获取了丰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经验。而互联网企业因成立时间较短,还并未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

④政策上的优势。自商业银行成立以来,就受到国家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并设定了极高的行业进入门槛,使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企业竞争时具有了牌照优势。其次,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身份,使商业银行在享受政府税收方面具有了成本优势。而互联网企业一直游走在政策监管边缘,能否获取监管部门颁发的金融牌照,直接决定着它们今后的命运。

1.2 内部劣势分析

①科技系统的技术力量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足。国内网银系统大部分皆因资金投入量不够、投入重前期开发轻后期维护更新等问题,导致银行科技系统的技术力量不足、网上银行认证系统兼容性差,不能满足用户方便快捷的体验需求。其次,商业银行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并没有针对客户的消费习惯及交易信息等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更谈不上针对性的对客户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与营销,及建立合理的风险预测与控制机制、信用评估与信用决策机制,白白浪费了一大笔财富。

②金融产品缺乏特色。目前,商业银行虽然开发了部分金融创新产品,但其开发的产品没有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创新,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普遍较低、缺乏显著特色,不能引起市场的关注。而互联网企业自进入大众的视线以来,一直是创新的“领头羊”,引领时代的潮流。

③业务流程繁琐,效率低。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柜面业务时,因客户等候时间过长,引起客户投诉的事项已经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流程设计时,过于强调银行内部制度的执行,以银行或部门的利益为中心,造成银行业务流程繁琐、服务质量与效率大幅降低、内部资源严重浪费,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体验。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借贷模式为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了新的实时到账的融资渠道,其优势显而易见。

1.3 外部机会

①互联网企业带来的“鲶鱼效应”。尽管互联网企业目前涉及的金融业务并未动摇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但其开放的平台、交互式的营销方法、别具特色的产品、方便快捷的流程得到了广大“草根阶层”的青睐,搅浑了银行业的一滩死水,为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带来了“鲶鱼效应”。互联网企业是金融行业中突然出现的一条“鲶鱼”,将极大的促使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客户业务和个人客户业务,另辟蹊径增加非利息差收入,并为健康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带来动力。

②社会化媒体平台下的机会。近年,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我们进入了一个社交网络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可以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自由撰写、分享、评价、讨论、沟通信息与资讯,企业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更好的搜集客户信息,更精准的定向目标客户,更有效的了解客户反馈,这就为商业银行了解客户的消费习惯、开展网络营销带来了机会。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挖掘客户资讯、开展网络营销,实现与客户的零距离开放交流,使客户的诉求得到及时高效的满足。

③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发展提供鉴赏。近年来,虽然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呈现一片大好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信息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缺乏特色、业务流程复杂等方面的问题。然,互联网企业强大的科技技术、各具特色的金融产品、方便快捷的业务流程,为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鉴赏。例如,互联网企业非常注重大数据的运用,并利用“云计算、分布式存储、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分析,建立了识别中小企业信用情况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

④合作共赢的发展机会。互联网企业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掌握了客户大量的消费习惯和交易情况;而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与大型企业客户形成了长期、稳定和互信的关系。其次,互联网企业拥有科技优势,科技系统的技术力量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都非常强大;而商业银行拥有金融背景优势,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方面具有扎实的功底。双方不同的优劣势特点,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合作共赢的发展机会。如,双方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并结合严格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联合打造在线融资平台。

1.4 外部挑威胁

①商业银行面临金融中介角色弱化的风险。Facebook类社交网络凭借其海量数据,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LendingClub类P2P交易平台,使资金供需双方的资金信息能够进行直接匹配,无需经过第三方机构。两者的协作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迫使商业银行面临融资中介角色弱化的风险。其次,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全年交易额规模达3.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75.84%。尽管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仍然无法与网上银行全年900万亿元的总支付额相提并论,但互联网支付爆炸式的增长方式,正在加速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角色弱化。

②商业银行的传统战略结构受到冲击。“20%的优质客户为企业创造80%的利润,80%的普通客户为企业创造20%的利润”。几十年来,商业银行严格遵循帕累托定律,把企业的主要目标客户定位为大中型企业、政府机构等优质客户,通过向优质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金融服务,来获得巨额利润。然,互联网企业却把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视为主要服务目标,利用方便、快捷和客户体验的个性化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资源。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的传统战略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银行业一片恐慌,多位金融业大佬呼吁银行战略转型。

③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将受到威胁。目前,虽然P2P贷款、网络借贷等业务主要针对的是电商平台上的中小企业客户及个人客户,并未真正触动银行的利息差收入。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大中型企业、政府机关等优质客户的网络借贷业务也将产生,这将直接争抢银行的利息差收入,严重影响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其次,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范围的不断延伸,商业银行经营的部分中间业务被逐步替代,这将直接影响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威胁银行的收入来源。目前,以汇付天下为首的支付平台领取了监管部门颁布的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对银行基金代销手续费收入产生了影响。

2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的SWOT矩阵分析

基于以上对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企业竞争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了一个SWOT分析矩阵,并以此找到了增长型、进攻型、扭转型、防御型等四种发展战略。因这四种发展战略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2.1 增长型战略

增长型战略主要强调发挥内部优势,同时抓住外部机遇。增长型战略主要有:利用政策上的优势,抓住合作共赢的发展机会,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稳居金融业主导地位。在严格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基础上,全力打造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力争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与网点所在地的政府、医疗、特色产业等合作,使客户的线上线下生活高效链接。

2.2 进攻型战略

进攻型战略主要强调发挥内部优势,同时回避外部威胁。进攻型战略主要有:加大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种类,强化商业银行金融中介角色。通过为优质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与服务,改善商业银行的战略结构。降低中小企业客户贷款门槛,提升中间业务的竞争能力,加大金融衍生工具投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

2.3 扭转型战略

扭转型战略主要强调抓住外部机遇的同时,转化内部劣势。扭转型战略主要有:积极迎接互联网时代,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在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新形态的过程中,提高科技系统的技术力量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学习互联网企业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价值主张,注重社交网络的运用,增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性。抓住互联网企业带来的“鲶鱼效应”,对银行业务流程进行简化,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

2.4 防御型战略

防御型战略主要强调减少内部劣势的同时,回避外部威胁。防御型战略主要有:保持原有的优质客户优势,鼓励金融产品的创新,缓解客户资源的流失。简化金融业务流程,改善银行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从客户的体验上做好“防御”。促进互联网技术的建设和完善,用技术拉动收入水平的增长。

3 总结

本文对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进行了SWOT分析后,得到了未来发展的四个发展战略。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互联网平台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具有较大的需求,这种条件下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SO增长型战略。这种战略能促进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源优势得到有效配置,同时促使外部机会得到有效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使商业银行金融业的主导地位得到稳定。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6-0057-05

一、引 言

随着危机的影响从金融领域延伸到了实体经济领域,次贷危机已经演化成了全球规模的金融危机。各大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出现股价暴跌、资产缩水、资本充足率跌破8%最低要求的情况,华尔街五大投行悉数覆没――贝尔斯登、雷曼倒闭,美林被收购,高盛、摩根―斯坦利被批准转型成银行控股公司。昔日的金融巨鳄花旗集团连续5个季度亏损,股票市值甚至一度缩水至不足其最高值的1/10,不得不实施瘦身计划,将花旗集团拆分为花旗公司和花旗控股公司。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也难逃劫难,呈现出了全球性的金融恐慌。汽车业、房产建筑业、能源业、零售业等行业也难逃危机的魔爪,通用、福特等大型实体企业也先后出现财务危机,请求政府援助。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将损失降到最低,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几乎尽其所能采取拯救措施,但是这些救市措施所发挥的效果并不明显。IMF2008年10月期《世界经济展望》指出,预计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的重重压力将加深全球增长下滑的程度,并拖经济恢复的后腿。此外,金融体系与更广泛经济之间发生更严重负面反馈链的风险成为重大威胁。由于损失上升、资产价格下降和经济减速加剧,各方面对金融体系中日益扩大的一部分是否可持续表示严重怀疑。

2009年2月20日,道琼斯指数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跌破到了7 449.86点(2008年11月21日创下的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又一次踏上了寻底的历程。伴随着道琼斯指数的再度破位,海啸第二波也将正式拉开序幕。与第一波不同的是,这次将从欧洲开始,反过来去危及美国。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欧洲和美国之间形成相互打压、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那么这场危机的裂度将大大超过1929年。

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并没有导致全球规模的危机,是因为那次危机并没有大幅削弱欧美等强国的经济实力。但是这一次情况完全不同,危机起源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欧美轮番互相冲击的局面。可以说什么时候美国的经济见底,然后开始复苏,那么也就意味着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因此,利用经济学理论对美国政府采用的救市政策效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什么样的救市政策更为有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美国救市政策概览

(一)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美联储多次下调基准利率,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甚至已调整到0―0.25%的区间,自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的基准利率已经下调达500个基点。

美国政府还对贴现利率进行了调整,自次贷危机爆发至2008年12月,美联储累计下调贴现利率575个基点,并将基准利率与贴现利率的差距由100个基点降至25个基点。此外,美联储在危机恶化之前还曾多次放宽可接受贴现票据的范围,以帮助受困的金融机构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流动性。(表1)。

为增加受困金融机构收入并减小公开市场业务的压力,美联储于2008年10月15日宣布向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与同期联邦基金平均利率水平的利差始终维持在10个基点,向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为0.75%,与同期基准利率的利差为75个基点。12月16日,调降基准利率至0.25%之后,美联储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调降至0.79%,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调降至0.25%。经过对存款准备金的调整,美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直线增长,达到历史最高值。

应该说美联储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上几乎已经没有了可操作空间,利率、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利率在2009年已经不太可能有什么变化,会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现有水平。

(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由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基本没有了操作空间,而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日益加剧,美联储不得不创新出一些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来增加市场流动性。

1.定期拍卖便利(Term Auction Facility,TAF)

TAF是美联储向商业银行拍卖定期资金的极致,所有可以向央行借入优惠贷款的银行都有资格参与。要求所有的贷款都必须被充分担保,每次拍卖固定金额,利率为拍卖过程中的最低报价率。通过 TAF美联储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

2.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PDCF)

2008年3月16日,美联储推出PDCF,向一级交易商提供隔夜贷款,交换其合格担保品,以便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2008年9月中旬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美联储于9月14日宣布扩大PDCF适用的抵押品范围。在9月15日之后,每周更新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PDCF项下数值由之前接近于零的低水平上升至800亿美元左右,表明PDCF力度有所加大。

3.美联储推出其他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具体包括TSLF(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定期证券借贷便利)、AMLF(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融资便利)、CPFF(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商业票据融资便利)、MMIFF(Money Market Investor Funding Facility,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便利)等。通过这些创新工具,美联储累计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超过21 232亿美元。

这些货币政策创新工具虽然是在传统工具枯竭下的无奈之举,但其确实能为市场提供大量的流动性,总体上来看这些创新工具在未来还有较大的施展空间。

(三)财政政策

1.布什政府7 000亿救助计划

2008年10月3日,在经过长期的争论后,美国财政部会同美联储制定的7 000亿美元的救助法案获得通过。该法案的核心是问题资产救助计划,这一计划的关键是购买受困机构的不良资产,其他还包括提供不良资产保险,确定财政部接受此授权所应考虑的各项因素,增强金融稳定性监管机构能力,帮助住房所有者摆脱困境,规范受困机构公司治理等36个方面的具体内容。2008年11月12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宣布,救助法案实施进入第二阶段,将不按照原计划全盘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而是转为促进消费为主,保持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力。

2.挽救受困机构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大批金融机构陷入困境,为了避免金融市场大幅震荡会影响经济体系的运转,美国财政部展开一系列的紧急注资计划,具体包括:美国财政部向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提供多达2 000亿美元的资金,并提高其信贷额度;美联储向陷入困境的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救助;财政部与9家主要银行签订协议,陆续注资1 250亿美元等。

同时,由于美国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了危机的极大冲击,为了挽救这些机构,美国政府也出台了大量的救助措施。2008年2月19日,美国政府表示,白宫将通过财政部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向困境中挣扎的美国汽车制造商提供174亿美元紧急贷款,这些贷款将分两个阶段发放,首批贷款总额为134亿美元,第二批40亿美元贷款将于2009年2月与TARP第二批救助资金一同发放,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首先获得贷款,福特汽车已表示目前不需要现金救急。2009年2月18日,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美国总统奥巴马18日公布了一整套住房救援计划,以帮助陷入困境的约700―900万户美国家庭。据估计,计划最高耗资将达到2 750亿美元。根据当天公布的计划,美国政府通过降低房贷月供、允许再融资,使400―500万户陷入困境的房主缓解房贷压力;并通过设立750亿美元的房主稳定基金,帮助约300―400万户房贷严重违约者保住即将失去的住房。

3.奥巴马政府7 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

2009年2月18日,奥巴马正式签署了7 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而具体实施起来刺激计划总额将达到7 980亿美元,包括2 82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以及5 070亿美元的直接开支计划。减税计划具体包括对低收入以及中高收入群体的减税额度,同时,2009年的购车者可以减免购置税等条款。直接开支计划具体包括成立州稳定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医疗体系改革、节能、改造学校以及增加就业等措施。该法案的另一个特殊支出在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购买美国货”获得通过,这对世界公平自由贸易守则是一个巨大挑战。

三、美国救市政策效果的经济学分析

次贷危机以来美国采取了大量的救市措施,但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银行业的经营业绩下滑速度加快,其ROE直线下跌(如图1所示),城市人口失业率也快速增长(如图2所示)。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经济学理论对美国的救市政策效应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分析

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显示了它的消极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信用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因而成为投机的基础”。而且“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不仅如此,信用制度使很大一部分社会资本为社会资本的非所有者所有,他们办起事来和那种亲自执行职能、小心谨慎地权衡其私人资本界限的所有者完全不同,社会资本的所有者敢于突破资本和消费的束缚和限制,不断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将资本主义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强化到了极限,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马克思认为,1847 年的严重危机就是由于市场商品的惊人过剩和东印度贸易上的疯狂投机造成的。

由此可见,运用来解释这次经济危机的成因的话可以概括为:各类金融机构掌握客户的大量资金后,为了追逐高额回报,创造出形形的高回报金融衍生品,信用规模急剧膨胀。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实际需求的明显不足,信用链条突然断裂,引致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

而通过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只能暂时缓解危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本办法,认为关键是改变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增加普通大众的收入,刺激其消费,形成社会有效需求,吸收市场上的过剩商品,消灭过剩的生产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奥巴马政府的减税政策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刺激民众的消费,有利于消化社会的过剩产品,正是这一主张的体现。但奥巴马政府的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平均分配,并不能实现所要求的完全平均分配,所以它对金融危机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

凯恩斯认为人民的货币的需求,起因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货币需求和收入正相关,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和利率负相关。具体可表示为:

Md=L1 (Y)+L2 (r)

其中,Md表示货币需求,Y表示收入,r表示利率,L1 (Y)表示预防动机和交易动机货币需求,L2 (r)表示投机货币需求。

凯恩斯还指出,当利率降至某一很低水平时,所有人预期未来的利率将上升,人们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动机会无限大,任何人都会持有货币而不会进行投资和消费,这就是“流动性陷阱”(如图3所示)。在当今的美国就存在这种“流动性陷阱”问题,联邦基准利率已经降到了0―0.25%区间。在这样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的货币需求将无限大,无论政府采用什么样的扩充流动性的方法,投资者都会持有手中的现金,不会用来消费和投资于金融产品。

我们可以用IS-LM曲线来分析当今美国政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

在利率水平极低的情况下,LM曲线将成为一条水平的直线,初始的IS曲线为IS1,其与LM曲线交点处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0,低于均衡的国民收入Yf。此时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量,由于广大投资者的货币需求无限大,增加的货币需求都会被投资者所消化,LM曲线不会发生任何移动,国民收入也不会增加,货币政策无效。而如果此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IS1曲线会右移,如果扩张的力度足够大,IS1曲线会右移到IS2,实现均衡的国民收入Yf,财政政策是有效的。

当然在现实中,也不能说货币政策就完全无效,流动性的注入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受实际货币余额效应的影响,人们认为自己持有的财富增加,进而增加消费和投资。因此,随着流动性的不断注入和商品价格的不断下降,消费和投资都会开始增加,IS曲线会向右移动,国民收入增加。

(三)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分析

新奥地利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货币因素是促使生产结构失调的决定性原因。以没有闲置的生产资源为前提,在经济扩张阶段,资本市场上对于投资资金的需求将超过储蓄,生产者将会利用银行膨胀的信用,扩大资本物的生产,这导致部分先用于制造消费品的土地和劳动要素转用于资本物的生产,但是,当银行扩大的信贷经过生产者转手变成人们的货币收入后,按哈耶克的假定,人们将把他们的消费恢复到正常比例,这就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导致生产要素又转用于生产消费品。一旦信用扩张被迫停止,危机就会爆发。这时或表现为高涨阶段利用银行信用正在进行的投资(新建厂房设备等),由于资本缺乏而萎缩或中止;或者表现为已生产出来的机器原材料等,由于其他资本家缺乏资本而销路不好,价格猛跌。

应该说新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解释了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信用的急剧膨胀,消费的相对不足是导致这次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上,新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并不完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但货币政策要真正发挥作用只能是在整个经济体系处在非常态的情况下。他指出,只要存在着普遍的失业的经济系统中,存在各种类型的闲置资源,货币扩张就有助于就业。而在发生危机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更多的应该集中于通过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改革来促进生产,而不是促进需求。政府应该努力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及他们的消费能力,支持“某些实验性的开发工作”,即基础性科学研究。同时政府应对教育系统进行政策支持,应利用公共财政提高全社会的受教育水平。为了阻止消费需求的实质性下降,可以在比较低的工资水平上安排一些公共投资。这些公共投资应有助于改善现实中存在的投资结构扭曲,利用社会的闲置资源,同时必须把工资定得比较低,这是为了激励这些人到私人部门去寻找就业岗位。

在新奥地利学派的分析框架下,美国救市政策中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注入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如果能够刺激房地产市场中存在闲置房屋的销售,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购买力,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在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退税将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对教育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将对经济的复苏发挥作用。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预期

第一,在利率水平极低,有可能存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注入市场的流动性,大部分都会被人们无限大的货币需求欲望所吸收,货币政策的效果将被极大削弱。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政府直接支出,减税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起到扩大内需,消化过剩生产力的作用。政府直接支出可以有选择地重点扶持某些行业,比如对教育业投入的增加可以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带动和教育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更快的回到正轨。在私人投资和消费由于金融危机急剧萎缩的情况下,政府直接支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填补其留下的空白,并提升广大投资者的信心,有利于经济的更快恢复。

第二,信用体系的发展在给世界带来大量流动性的同时,也蕴藏着危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快发展,使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整个经济体泡沫严重,一旦信用链条断裂,金融危机必然爆发。这就要求各个国家要建立金融市场的预警机制,提前预判危机。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特别是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要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三,现在金融危机已经开始了对世界经济的第二波冲击,东欧的新兴经济体首当其冲,陷入了债务的恶性循环,这对其余的新兴国家包括中国有较强的警示作用。欧美经济陷入萧条,其购买力下降,这将导致我国的出口规模的较大缩减,出口企业的效益受到较大影响,失业率提高。同时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必然从新兴国家大量撤资,而资金的忽然抽离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从2008年9月份开始,热钱已经开始有撤离中国的迹象。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避免经济的下滑,我国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像我们上面分析的一样,对我国的经济必将发挥较大的推动作用,确保实现2009年GDP增长8%的目标。

第四,随着金融危机的日益发展,美国政府还会出台更多的救市政策来对抗危机。PDCF、TSLF、ASLF等扩张性货币政策工具还会被继续使用,以增加市场流动性。而奥巴马的7 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如果不能发挥预期作用,美国政府必将出台更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这些政策除了继续扩大退税和直接支出规模以外,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抬头。在此次通过的刺激经济计划中规定,所有接受振兴计划大量资金援助的公共工程只能使用美国制造的钢铁和制成品,但附件条件是,该条款在具体实施时需遵守国际协议安排下的美国义务。可以预料,如果美国的经济在近期内没有好转,更多的贸易保护政策会被提出并获得通过,这对自由贸易的理念将形成重大挑战。

参考文献:

[1] 陆前进.次贷危机加剧和救市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 上海金融,2008,(12).

[2] 赵艳.马克思信用理论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2008,(1).

[3]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通向奴役之路[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 邹新,程实.金融危机中美国救助政策的全面探析[J]. 中国经济报告,200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