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9 17:51: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现代科学的起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张雪门,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幼儿的教育思想,他对幼儿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幼稚园的课程入手的,张雪门以“直接经验论”为基础,建构了幼稚园课程的基本结构,这不仅为当时幼稚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也为我国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一、张雪门幼儿园课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幼稚园课程的界定及其组织
幼稚园课程是什么?张雪门指出,“幼稚园课程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做而又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①张雪门关在定义中,规定了幼稚园课程的对象、内容,并且指出幼稚园课程的内容应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强调幼稚园课程的内容应关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活动的主动性。
关于如何组织幼稚园课程,张雪门认为,“一方须顾到社会意义的重要,他方面须能满足个体发达期中的要求。”②他认为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社会现实的需要,也应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在选择幼稚园课程内容时要遵循社会需要和儿童特点相结合的原则去,也就是说幼稚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以幼儿本位为基础,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他主张按课程标准来确定幼儿的活动内容。课程的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发生联系,主要幼儿的兴趣与经验能力,同时也要给幼儿自由发展与创造的机会。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
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和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方式,不断的进行发展与改变。关于行为课程的定义,张雪门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③他认为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④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是为幼儿所设计和准备的,幼稚园教材是在幼稚园的时候幼儿生活的经验。其唯一的目的,为充实幼儿的生活,促进儿童健康活泼的发展。张雪门指出幼稚园课程应具有整体性、个体性和直接性三个方面的特点。根据幼稚园课程的特点,张雪门构建了幼稚园课程结构和相应的教育目标。认为行为课程主要包括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而每一方面又由不同的具体的内容组成。其最主要的就是儿童周围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能为儿童所接受并有助于其身心发展的各种经验。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的组织与小学、中学和大学各级学校的课程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其特点有三:“第一,幼稚生对于自然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第二,在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第三,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于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⑤
张雪门指出,行为课程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重视“做”即行动的价值,提倡“做学教”相结合。认为“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⑥张雪门引进了美国的设计教学法,并进行改进,将设计教学法运用到幼稚园课程的设计之中。行为课程的教学法应当是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根据设计精选有助儿童发展的自然而良好的行为,并进行指导;在进行中必须把握住远大而客观的标准,并注意劳动中亦须劳心的原则。行为课程教学法采取单元教学,即先根据幼儿的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目的,再根据目的估量行为的内容。
二、现代幼儿园课程发展的现状
课程体现了幼儿教育目的要求,它在培养目标和幼儿个体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我国的幼儿课程起大致可分为模仿阶段――由照搬日本到学习欧美和探索阶段――由模仿学习到探索实践两个阶段。在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幼儿教育专家在不断的探索适合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不断的改进幼儿园课程实施标准。
现如今由于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国家对幼儿园课程进行了新的规定,而且各个幼儿园也在不断的开发各具特色的园本课程,发展适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的课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幼儿自身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但是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农村幼儿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先进的课程理念,教师无法将先进的课程理念融入到本园之中;大班额幼儿教育之下,幼儿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幼儿,教师力不从心;保教分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标不协调;有些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已;小学化倾向严重等。在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园是以主题活动为主,并开设了一些个性化的课程,这些课程多数是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确定,并确定相应的教材后,教师自行设计课程目标、内容等。这些课程不会在课程表中体现出来,大多在幼儿离园后开设,相当于兴趣班。这类课程是幼儿自选,无固定教材,完全由教师自己根据所教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课程目标、内容、进度等。
三、张雪门幼儿园课程思想对现代课程发展的启示
近几年幼儿教育得到了发展,幼儿园课程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难以在实际的幼儿园活动中实施。张雪门的幼儿园课程理论,特别是他的行为课程思想简单易懂、具体形象,多数幼儿教师很容易接受的,并对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园课程应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重视幼儿的直接经验
张雪门认为幼儿园课程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将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符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实际,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作用。
幼儿园的课程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不能脱离儿童整体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经验。但是教育生活化要求幼儿教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之中,从而让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既要将生活作为课程的内容,又要有将生活作为课程的目的。从幼儿的直接经验中发掘幼儿的潜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行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中心
张雪门在以行动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儿童自己做、自己想、自己去发现世界,把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儿童学习活动中自然地“教”,即“做上教”,从而把教师的教和儿童的学统一在“做”上,突出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直接经验。⑦
张雪门的幼儿园课程教育思想要求幼儿园课程的设置要以幼儿的行动为中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等。幼儿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教学,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课程的设置要尊重幼儿自身的学习方式,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辩证的把握幼儿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关系。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自身的需要及兴趣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引导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从而丰富幼儿自身的经验。
(三)幼儿园课程要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幼儿个体发展需要相结合
张雪门的教育思想中指出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计既要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又要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将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相结合。在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将两者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既要打破“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也要打破“社会本位”的教育思想。在课程设置与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兼顾社会需要和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既要充分了解幼儿各个年龄阶段发展的特点,幼儿发展的能力,个体发展的需要等,也要充分的掌握现在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等。把儿童置于现时的生活环境中充分发展,既全面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对未来社会成员启蒙的需要,又充分科学地反映儿童发展的需要,并把两者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既充分体现社会价值,又能体儿童个人价值的目标体系。
注释:
①易慧清著.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240.
②张雪门著.幼稚园教育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四章.
③张雪门著.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M].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1页.
④张雪门著.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M].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4页.
⑤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324.
⑥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338.
⑦王春燕.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及其现代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78.
参考文献:
[1]张雪门著.幼稚园教育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四章.
[2]张雪门著.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M].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1页.
[3]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
[4]易慧清著.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
[5]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6]周玉衡,范庆喜主编.学前教育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
[7]吕智红.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1998(2).
[8]李江美,陈燕.张雪门行为课程的开发与研究[J].早期教育,2002(8).
[9]李江美.张雪门行为课程的研究与完善[J].学前课程研究,2007(6).
随着观测和探测能力的进步,在人类永无止境地探索宇宙的进程中,新的天文发现有着井喷般的趋势,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宇宙伽马射线暴、引力波、引力透镜、太阳系外行星等的发现,有力地刺激并推动了天文学自身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天文学的重大问题可以被概括为“一黑、两暗、三起源”,也就是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宇宙和天体以及生命的起源,其中“一黑和两暗”构成了宇宙的“骨架”,而“三起源”则构成了宇宙的“血肉”。同时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也是基础物理学的重大研究问题,而“地外生命”的探索则涉及了包括化学、生命科学和哲学在内的多个学科。因此天文学再度成为新现象、新思想和新概念的源泉。
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曾经世界领先,但是中国天文学对于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却贡献甚微。同样,中国古代的技术和生产力曾经世界领先,比如直到时期,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GDP还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对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贡献却非常之少。一个几乎人所共知、但最令人不愿接受的事实,就是几乎从中学到研究生的所有理工科教科书的知识都来自于西方。因此从至今,中国一直是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消费”国,而不是“贡献”国。
1859年,伴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问世,生物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同时也为人类揭示生命起源这一千古之谜带来了一丝曙光,这就是化学起源论。化学起源论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再由有机物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一步步演变出原始的生命体。但这只是理论的推测,还缺乏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在其导师尤利指导下,完成了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实验,即著名的米勒模拟实验,这是生命起源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后来,科学家们仿效米勒的模拟实验,合成出大量与生命有关的有机分子。
但米勒的实验也有很多的疑点,例如米勒实验提供持续的电能――在原始时代的地球不一定有相类似的电能;其次,各种不同的气体和物质的配合,虽然能够产生氨基酸、醣类等物质,但仍不能证明这就是生命的起源;氨基酸很可能是宇宙流星和彗星在撞击地球的时候带来的,因为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再者,类似实验所假设的大气层不能证明就是原始的大气层,因而所得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更重要的是,米勒实验中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然而,人们目前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米勒本人也承认他的实验与自然界的生命起源过程相距较远,并且现代科学发现在火星上有氧气存在却没有生命,因此,米勒曾提出的大气层中没有氧气存在故没有生命之说就不成立。
海洋起源论
在化学起源论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了热泉生态系统论,也就是所谓的海洋起源论。它是现在最新的、最流行的,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由于现阶段所发现的古细菌,大多都生活在高温、缺氧、含硫和偏酸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与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极其相似――热泉喷口附近不仅温度非常高,而且又有大量的硫化物、甲烷、氢和二氧化碳等,与地球形成时的早期环境相似。有些学者认为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不仅可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而且还可以避免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因此,热泉生态系统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所。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生命可能是从地球表面产生的,随后就蔓延到深海热泉喷口周围,而后来的撞击毁灭了地球表面生命。只有隐藏在深海喷口附近的生物得以保存下来并繁衍后代――热泉生态系统是现存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1967年,美国学者布莱克在黄石公园的热泉中发现了大量嗜热生物。1977年,科学家克里斯在太平洋底的热泉中,同样也发现了大量的嗜热微生物。科学研究表明,热泉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氢和硫化金属矿物,一方面有作为新陈代谢重要催化剂的黄铁矿物和硫的出现;另一方面,有遗传物质如核糖核酸的出现。由此看来,地球上的生命也许就诞生在距今38亿年到40亿年问这些充满硫磺味的热水池或者软泥之中。宇宙生命论
然而,热泉中的这些物质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早在19世纪初,人们已在陨石上找到了有机分子,它们是有机合成物诞生的重要因素。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利用天体物理的手段,在月球表面或者火星的火山口等地方,探测到了近百种有机分子。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须的。
上述种种证据促使了宇宙生命论的产生,即所谓的生命起源于宇宙大爆炸。这一假说提倡“一切生命来自星际空间”的观点,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自宇宙问的其他星体――“地上生命,天外飞来”。该假说认为,承载着“生命种子”的陨石或星际分子坠落在地球表面或通过其他途径,形成地球最初的生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功能材料的发展和应用的日益广泛,作为功能材料基础的磁性材料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与此相适应的,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体系中,特别是在一些主干课程中都出现了与磁性材料相关的内容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因为磁性材料从材料微观结构上涉及到晶态材料、非晶态材料、纳米晶材料,也涉及到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等无机材料,所以在《材料物理导论》中把“材料的传导性和磁性”作为一个章节,《新材料概论》中与磁性有关的有“磁性材料”和“超导材料”两个章节,《金属功能材料》涉及到磁性的章节更多,有“磁性材料”、“金属薄膜材料”、“非晶态金属材料”、“信息材料”、“超导材料”及“智能金属材料”等章节,在涉及到材料物理性能及测试的教材中,都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磁学知识。在国外的教材中,情况也是如此,如《工程材料科学与设计》一书。在无机材料、陶瓷材料等课程中,也都会涉及到磁性材料,在材料物理性能的讲授中,也必然会涉及到电性及磁性的内容。考虑到磁学知识的广泛性及分散性,我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必要充分利用学校在这方面的优势,把磁学的相关知识单独作为一门学科进行讲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磁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也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磁性材料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功能材料,在社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对磁学及磁性材料的知识有一个专门的了解,这样做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因为一方面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也非常有利于他们就业;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如果具备一些磁学相关知识,也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工作,《金属材料结构与性能》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基础教材和国内外材料专业硕士的必修教材,也把“材料的磁性能”作为一个章节进行讲授。
作为重要的现代信息功能材料的磁性材料,其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方面已经有许多专门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人类很早就开始了磁学的研究,但直到量子力学创立后,才对磁性的起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磁性本质上起源于物质的量子性质。这就说明要研究与磁性相关的现象,就必须具有《量子力学》的学习背景;要研究大量微观粒子聚集体的磁学性质,就必然要用到《热力学统计物理》的知识;要研究固体的磁学性质,也必然要对《固体物理》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在学习《磁学》课程之前,必须要以这三门课程的学习为先导,而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作为专业基础课,都会专门开设这三门课程,这也就为磁学课程的开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我校的探索实践表明,在讲授中应以《磁性材料》课程为主线来进行讲授,并且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磁学知识和磁测量知识,以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我校几年来的实践教学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人们对纳米结构体系与新的量子效应器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有许多成果已经产业化,并由此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掀起了纳米科技热潮。纳米结构由于具有纳米微粒的特性,如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特点,又存在由纳米结构组合引起的新的效应,如量子耦合效应和协同效应等,这些都属于量子力学现象,现代纳米科技研究也多是以这些效应为出发点来进行的,这些内容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重点内容。磁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磁性及其起源,也就是研究与电子的自旋相关的性质及理论。磁学从创立之初就一直在从事与量子效应有关的知识研究。从量子力学创立至今,磁学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已经有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对磁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大大促进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并列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并认为他们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在这三大支柱中,材料科学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材料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主要体现在材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而先进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也因为信息和能源技术的发展都与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材料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材料科学的提出却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事情,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人们对材料的制备、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关系等研究的逐步深入,各种材料体系,如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等都已相继建立起来。对不同材料的研究可以相互借鉴,也使得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替代和补充成为可能,由此也出现了复合材料的概念并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人们对材料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这门学科。这门学科除了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基础研究之外,还研究材料在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和工程技术问题。现在一般认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包括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质及使用效能等四个方面,它是关于材料成份、结构、工艺与它们的性能和用途之间的有关知识的开发和应用的科学。由此可以看出,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有多学科交叉、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等特点,并且也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作为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按照我国的专业规划,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更进一步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金属材料领域涉及的金属磁性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涉及的陶瓷基铁氧体材料都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高分子领域的有机磁体,目前正在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也是软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由此可以看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磁性材料的影子。材料一般分成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磁性材料作为具有特定物理功能的材料,在功能材料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当前功能材料的研究和开发的热点集中在光电子信息材料、功能陶瓷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超导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智能材料以及生态环境材料等领域,这几类材料几乎都与磁性材料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各类材料的磁学性质无疑也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B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3-0123-03
科学与宗教关系错综复杂,其中,对立与斗争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二者冲突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达尔文进化论与基督创世论之间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解释。上世纪末,快速发展的认知科学与进化论结盟介入宗教研究,形成了一门旨在“解释”宗教的学科――宗教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对宗教的起源与传播提出了新的科学见解,而21世纪初席卷全球的新无神论(New Atheism)运动更是将“解构”宗教作为价值目标,主张以世俗人文精神取代。宗教认知科学的兴起与新无神论风潮再次引发了宗教与科学的对立情绪,促使人们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审视科学与宗教关系。
一、对宗教合理性的反思
科学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宗教的新诠释必将影响人们对宗教的信任度,这迫使宗教因合法性问题不断改变。刘小枫教授认为,宗教的真正困境在于神并非所有时候都回应人的祈求。而如果信众的诉求得不到满足,那么神的悲天悯人的属性甚至于能力将会受到质疑。现实情况是,自称是上帝子民的犹太人,二战中却遭灭顶之灾,他们曾百般祈求上帝的拯救,但大屠杀依然降临。奥斯维辛之后,部分信仰之人一度开始怀疑上帝的可靠性,尽管仍然有人对上帝深信不疑。正如刘小枫所言:“基督信仰如果是生活的品质,就不能回避历史经验中的困惑,无论这一困惑出自个体经历还是集体经历。”刘小枫:《罪与欠》,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59页。信徒有理由知晓他们的祈求上帝为何不垂听,是因为“不关心”还是“做不到”?前者与宗教一直宣称的上帝之仁慈与博爱不符,而后者与神学家所谓上帝的“全知”与“全能”相悖。《圣经》云:“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13:13。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若上帝关心人,他不可能在人们需要他的时候袖手旁观,如果他保持沉默,我们就有理由怀疑神不再是全知全能的。然而,“如果上帝不是被设想为全能的,或我的生活不是被设想为上帝预定的掌握之中的,祈求就不会向这位上帝吁请;反之,上帝没有干预(应答),祈求行为本身就会受到怀疑。”刘小枫:《罪与欠》,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61页。而这样的怀疑在科学昌明的时代将变得更为频繁。
然而上帝从来不缺少辩护者。依据过程神学的理解,“上帝的活动是以世界的回应为基础的,但上帝并不能保证这种回应不出任何舛误,故世界有恶。”曲跃厚:《过程神学》译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Ⅶ页。因此,并不能将所有责任让上帝一个人承担。作为过程神学代表人物,怀特海拒绝“死板地重复祖先的情况”。他反对亚里士多德将上帝视为“第一推动者”,也不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在他那里,过程是最根本的,而上帝是正在生成之中的,故不应将任何成功与失败都归于上帝。[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出版社,1989年,第179页。而神学家施莱尔・马赫为宗教辩护的方式是将神性秩序与自然秩序分离,为神力所及的范围划界,但是,这种做法与《圣经》存在矛盾。
虽然怀特海认识到,宗教应积极面对变化,以保持旧日权威。但是,宗教如果想在合法性上突破科学的障碍,就得在“权力”上做出实质性的“退让”。科学始终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即便如此,其快速的发展仍然令某些宗教教义显得不合时宜。在寻求合法性的道路上,宗教理论的革新既大胆又危险,当创世论不再有能力压倒进化论的时候,那么,宗教只能寻找一种方式让二者共存,然而,这样的变革常常伴随着失去基本教义派支持的风险。无论如何,与科学相比,全知全能的神似乎有些“力不从心”,故新的宗教解释一直强调应当重新理解上帝,重新理解上帝与人和世界的关系,以此说明为什么在信徒们深处苦难之中而神却未能招之即来。
神学家还喜欢用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信仰证明科学与宗教可以保持更加积极的关系。但道金斯认为,科学家信仰宗教并不能说明宗教是合理的。一方面,信仰宗教的科学家是少数;另一方面,有些科学家其实将宗教理解为一种超验的情感而非神灵崇拜。爱因斯坦认为自己信仰斯宾诺莎“泛神论”意义上的上帝,也就是“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 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43页。简言之,爱因斯坦不信仰人格化的上帝,他所理解的宗教最重要“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1页。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年轻的时候相信宗教,但是2011年他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说:“我认为大脑就像电脑,当零件破损后它就会停止工作。对于破损的电脑来说,没有天堂或者来世,那只是为怕死之人编织的童话故事。”Ian Sample: “Stephen Hawking: ‘There is no heaven; it’s a fairy story’”,参见http://guardian.co.uk/science/2011/may/15/stephen-hawking-interview-there-is-no-heaven.虽然我们不能据此断定霍金已经倒向了无神论一方,但这些话的确不像一个虔诚基督徒的表白。
宗教需要合理的解释,但我并不确定真正虔诚的信徒是不是很在乎这些解释。信仰与信任类似,有时候不需要理由,是发自内心的虔诚,这种内在的思维机理不太可能因为解释的不同而发生本质的变化。的神奇之处并不在于合理性,理性的解释有时不能代替坚定的信念,强调宗教与科学融合可能是那些崇尚宗教的理论家们的事,而虔诚地请求神的护佑则是普通信众的基本诉求。宗教需要一种神学解释,以便找到能与科学长期和谐相处的途径,但同时,也应该兼顾那些虔诚信仰者的内心接受度,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二、对科学局限性的反思
科学同样具有局限性。犹太哲学家海舍尔批评人类过分重视技术而面临的精神困境,他并非用宗教反科学,而是强调宗教能帮助人们拒斥日益庸俗化的倾向。其实科学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因为科学本身并不作价值判断,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对待科学,如何利用科学。大卫・格里芬承认人们在对待科学上存在误解,曾认为科学必然与一种祛魅的世界观联盟,其实科学并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崇尚物质自然主义、决定论、还原论以及虚无主义,因而排斥自由、价值以及我们生活中对终极意义的信念。”[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中文版序言),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科学的重要性有时因它的无处不在而被忽略了,以至于我们觉得它带来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叶秀山教授认为“严格地来说,科学原本就是人类一种‘解救’方式,虽然它原本并无宗教意义上的‘赎罪’的意义在内,但仍有‘克服――超越’‘死亡’的意思蕴含其中,而并非一般的‘谋生――生存’手段。科学并非只限于‘工具理性’;要说‘工具’,则应在‘道路’的意义上来理解成人类‘解放’的‘手段’。”叶秀山:《科学宗教哲学――西方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两种思维方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27页。对于现代人而言,最可怕的不是失去上帝,而是回到科学蒙昧的时代。人类社会工具化的倾向其实源于自己的短视,而非科学本身。科学的精彩不但在于其无限的创造性及永恒的探索精神,而且也可以介入生活意义的讨论,一旦科学与一些人类永恒的价值联系起来,那么,它就不仅仅是实用的,而且也是崇高的。即便如此,以一种谦卑的态度面对任何人类历史上有价值的文化仍然相当重要,从这种意义上说,科学决定论是不可取的、甚至是狂妄的。
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波金霍尔主张科学与宗教融合,在他看来,“科学的非人格化的洞见,需要辅以人类其他种类的寻觅真理与理解的人格化洞见。”[美]约翰・波金霍尔:《科学与宗教的对话及其对学术界之重要性》,见《科学与宗教对话在中国》,江丕盛、梁媛媛、杨思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3页。因为科学知识只是处理事物的实用工具,并不反映宇宙的精神。过程哲学家大卫・格里芬等也强调用后现代科学取代现代科学,让科学与宗教、道德结盟,从单纯征服改造自然的工具,变成顺应自然的人类生存手段。后现代科学主张建立一种新的宇宙观,其中包含宗教所塑造的人类生活理想,也包含世俗的伦理道德,科学将作为一项人类事业而非权宜的工具,这样我们就“摆脱了在敬仰科学和尊重基本的价值观之间的痛苦的抉择。”[美]弗雷德里克・弗雷:《宗教世界的形成与后现代科学》,见《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大卫・格里芬编,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第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