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家庭道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
1.重智轻德
从现代孩子的品德与行为方面看,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太强。家长要正确理解和处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要树立先做人,后成才的观念,应该懂得我们现代教育的方向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很多的家长说:“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乐。”家长一般所说的健康是指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不好、心理不健康的孩子能快乐吗?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舍得投入时间和金钱,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却不是很重视,错误地认为“树大自然直。”其实孩子的习惯一但形成,长大之后是很难改正的。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具体到行动上,往往还是只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却忽视道德养成教育。
2.溺爱娇惯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享受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一些长辈对孩子娇惯迁就。无原则地满足,包办代替,过度保护,使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责任心、缺乏爱心等不良道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境:爸爸管教孩子,妈妈护着;父母管教孩子,爷爷奶奶出来说话。“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有一位母亲很伤心地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我的儿子上高中了,我每天除了工作还要马不停蹄地为儿子买菜、做饭、洗衣、收拾房间……可儿子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一点儿也没感到我辛苦。一天,我生病了,躺在床上,浑身十分难受。儿了放学回来,看看锅里没有饭,只是冷冷地说了声:“我出去吃了”,就离开了家。过了不久,他吃饱回来了,竟然没过来看看我,也没给我带回一点吃的东西,就钻进了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门,一晚上再没出来。我想,我的儿子是得了爱的麻痹症呀!”这个故事发人深省,是否给家长们在家庭道德教育中一些启示呢?
三、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道德认识(又称道德判断)
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孩子知荣耻、辨善恶,这是做人的基本德性。家长要结合事例正面宣传荣、善、美、好,也要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辨耻、恶、丑、坏,从而自觉地趋荣避害,分清是非,为善去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道德情感培养
主要培养孩子有爱心。爱心教育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先引导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自己周围的人和关心周围事,进而开阔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爱自己的家乡,最后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
3.道德习惯和道德意志的养成
道德习惯包括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正义感,文明礼貌的行为,如:诚实、正直、勇敢,爱劳动,不说脏话粗话、爱护花草树木、不偷不抢等等。父母道德教育的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对幼儿道德习惯形成和意志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的头脑尚未发展成熟,没有定型,幼稚无知,不管接触什么都会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道德习惯的形成和意志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榜样教育
各种榜样的示范作用,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家长可以结合英雄事迹和动画片中正面的人物形象,来说明他们的崇高的思想和优秀的品德,从而加深孩子对他们的理解,激发孩子向他们学习的热情,并引导孩子把学榜样同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结合起来,在行动上加以落实。
2.以身作则
孩子很多的“第一次”都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包括他们的情感、品格、爱好、志趣、习惯、追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孩子学习仿效的榜样。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道德要求要一致,前后要求也要一致,如果对同一行为,父亲说对,母亲说错,或父母说的和做的自相矛盾。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会导致孩子的道德认识模糊。只有父母观点一致,前后要求一致,孩子才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家长良好的言传身教,是促进儿童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主要途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普遍的心理倾向,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多于道德规范,每天关注孩子的作业胜过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人才,是先学会怎样成人然后才能学会怎样成才,也就是说孩子应该首先明白的如何做人;如果没有品德,即使有很高的学问仍然会步入歧途。可见,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才有德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有才无德只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破坏作用。只有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才能促进孩子成才,才能使孩子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创造价值。
(二)家庭道德教育关系
家庭幸福家庭道德教育是家庭幸福的杠杆。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许多家长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庭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由孩子的表现决定。孩子的好与坏,家庭首先尝到甜与苦;孩子健康成长,品德高尚,受到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表扬,家长的心里会感到无限安慰,家庭将充满欢乐;反之,孩子不讲道德,在外面做了缺德的事或违法犯罪,整个家庭生活就蒙上了阴影,弥漫着痛苦。
(三)家庭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补充
家庭道德教育是基础,学校道德教育是主导,家庭和学校具有统一性,同质同向地向社会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同的,但两者之间的作用和地位各有侧重点,都是不能缺少的,并随孩子的成长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其地位和作用呈动态消长。学校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家庭道德教育的支持。因为孩子入学后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家中度过,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学校老师无法达到的。更重要的是,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也很难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作为家长
首先要认识到家庭道德教育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地教育。在新时期,以下几种家庭道德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一)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师指
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子女形成的优良道德习惯的方法。实践与锻炼有利于形成儿童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品德行为不仅必须在实践中体现,而且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和巩固,才能使品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既定的品德习惯。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讲清楚意义,还要帮助他们明确为什么做,这一点对孩子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自我教育能力更有意义。孩子明确了为什么也能在行动上更持久,使其品德表现更为巩固,他们也会更加乐于实践,更有参加实践与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且严格的要求并及时督促检查,并对实践与锻炼的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和纠正,不管孩子出现好的还是坏的品德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与反馈。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年龄特征和品德状况,选择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让子女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劳动和生活自理性劳动等。
(二)说理示范法说理是家长用以理服人的方法
提高子女的认识水平,通过说服教育使子女形成良好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少年儿童由于阅历浅、认识能力不高,不容易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界限,即使能肤浅地辨别。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他们常常做错了事而不自知,即使当他人提醒后,又不知为什么错以及错的危害有多大,仍然常常犯同样的错误。可见要使儿童坚持正确的言行,改正错误,就必须遇事讲清道理,家长要有针对性的、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讲清楚错在那里,为什么错,错的后果是什么以及如何去纠正错误等,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使他们应该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除了说理外,家长还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除了家长自己示范外,还可以发挥英雄人物如雷锋、张海迪等榜样的示范感召作用,利用榜样生动感人的事迹和榜样的人格力量打动孩子,使孩子感到可亲、可敬、值得效仿,并发自内心要向他们学习。
当前,家长“指导”儿童逃票的现象屡屡发生,而与这些贪图小利相对应的,是家长们不惜重金地将孩子送上“成才”的道路,张罗着为孩子安排五花八门的培训,让小小年纪的孩子“身兼数职”;钢琴班、书法班、奥数班里的孩子们数目不断增长、低龄化趋势明显……那么,家长培育孩子成才,又把最根本的道德和诚信放在哪里了呢?
孩子虽小,更应从小培养教育
有的孩子仿佛已经习惯了堂而皇之地不买票,无须家长“指导”,直接钻过闸机。一道闸机,考验的是大人们的诚信,也是给孩子们做的榜样。
诚信无价,“逃票”带给孩子什么?
在大人们眼里,给小孩“逃票”,大概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有些家长理直气壮地给孩子逃票,认为孩子总是接受正统教育,侥幸逃一次票,不算什么。可孩子虽然年纪尚小,却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被检票工作人员拦下后的“心里阴影”,怕是很久都不能愈合的。
儿童逃票,其实是家长的行为,有些孩子还小,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买票。家长们让孩子‘逃票’,最委屈的还是孩子。
请在买票的同时,给自己超过1米2的孩子也买一张。
5岁的亮亮身高已经在1米2以上,天真的说,“妈妈给我买票,说明我长大了,是大孩子了。”公共场合孩子都会提醒我们帮他买票,检票的时候他拿一张半价票在手上,很骄傲地给检票员看。在他没长到1米2的时候,我们就为他买票了,我们觉得花小钱买来孩子的自豪,非常值得。孩子小,别看他好像不懂事,遇到这样的情形,受伤害最深的其实是孩子。
1米2的购票线,只是乘客购票规则上的基准线,但对于孩子家长来说,他们心中的道德基线才是最重要。乘车卖票本是最寻常的小事情,但是提升到教育孩子的层面上讲,却是天大的“大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言行举止都是孩子参照的最初“标准”,虽然,刚长到1米2的孩子们,心智尚没有形成和成熟,可在孩子们眼里,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会在他们成长道路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们享受了物质上的“免费午餐”,却忘记了此举给孩子精神上造成的莫大的影响和伤害。
小小一张票,考验的是家长的道德天平。
当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这样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方法:
一、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便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孩子降生人世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接触面也日益扩大。在父母的影响下,渐渐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一过程也是孩子个性社会化的过程。孩子的处世态度、思想观念、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如何,总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因此,家庭环境中全部因素,包括家长的思想品德、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家庭成员结构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乃至家庭氛围等等均在孩子出生之日起,就不断地、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孩子,夸美纽斯说过:“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因此父母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
二、寓教育于故事游戏中
儿童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特征,而且,儿童对道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渐进性和针对性,而游戏、故事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三、教导结合,启发思考,培养孩子言行一致
教导结合,即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相结合,使孩子切实达到言行一致。
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看电影、电视、录像,但往往不考虑孩子能否辨别其中的是非、恶善,不明确怎样引导,让孩子从中学到一些什么,而是听其自然。这样即使是有教育意义的文艺材料,也往往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现在家家有电视,家长常管不住孩子看电视,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教育。如5—6岁的孩子看了武打片,如果不加分析,孩子只会对武打姿势感兴趣,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
1我国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
根据笔者调查分析,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与以农村社会背景等因素紧密相联的。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道德观念的历史嬗变时期,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异军突起与人口的流动,时尚生活元素与新的生活观念无时不在给人们以诱惑;另一方面,受几千年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影响,人们的心态与追求,又不得不有所禁忌,这就让处于两难境地的中国农业人口,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国农村的社会现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如: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农副产品、粮食价格的上涨远远跟不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速度;贫富差距日益增大;个别富裕者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炫富、骄奢逸、飞扬跋扈,导致生活在底层的个别人仇富等等,从而显示了农村道德教育与时展的需要出现断层与脱节。众所周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人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同时,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头等大事。因此,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加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对策
在我国教育现状中,农村教育最为薄弱。而在农村的道德教育中,其家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2.1提高认识,增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首先就是要提高认识,增强对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家庭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这是导致许多农村家长忽视家庭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家庭之中,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父母的言行,势必对儿女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当好子女的表率。唯有高素质的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2.2提高素质,修正不利于家庭道德教育的观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也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实用主义价值观、金钱万能等理念,给农村家长带来了思想的困惑与道德教育观念的混乱。因此,农村家长务必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对良莠不齐的社会道德现状作出正确的思考与判断。家长们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正直、乐于助人,但又害怕孩子长大后上当受骗,被人欺负,甚至因为帮助别人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大环境,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积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2.3明确方向,积极探索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时,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儿童。你们的举止、谈吐,你们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欢乐和发愁等等这一些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性:
第一,培养孩子诚实、勇敢的品质。“言必行、行必果”。诚实是一个人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有的家长自己说谎话,又怎能要求孩子不说谎话呢?又怎么能让孩子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呢?又如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成绩不好或是做了错事时,家长不问青红皂白轻则严厉训斥、重则动手打人,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们因恐惧而不敢如实讲真话,只能讲假话编造谎言来逃避家长的打骂。其后果是使孩子们失去了改正错误的胆量与勇气。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儒雅的教育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可是现实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当然,社会之大,不可能人人都是道德的模范,犯点小错误也是正常的,“问题学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哪一项的缺失?大家都听过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时时刻刻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不光有养育职责,更重要的是教育职责。翻开历史让我们看一看,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有无数将才、无数贤人、无数的“大家”并不都是出自名门,但他们却成为了为国捐躯的英雄,成为了文学的泰斗,成为了知书达理的平民百姓,这些充分说明他们的成长与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开的,家庭道德教育奠定了儿童成长的基础。
(一)一举一动见内涵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也是家庭的未来,提高人的素质全靠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不切合实际的。我认为家庭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还是让我们每一位人父人母重温《孔融让梨》《羊羔跪乳》《岳母刺字》等这些历史小故事吧,用古老的文明滋润孩子那纯洁的心灵,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举止言行都能体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我目睹了这样一件事:今年暑期的一个早晨,我去米线店吃早点,旁边一张桌子坐满了四个人,其中有个七、八岁的女孩一边吃一边说,突然一个喷嚏全部打在了对面的男士的脸上,而女孩却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她妈妈忙拿出纸巾给孩子擦嘴,男士没出声,“啪”的一下放下筷子,站起来气冲冲走了。我想这家人德育教育是欠缺的,最起码的礼貌都不懂得。因此说家庭道德教育,是道德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这句话道出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内涵,家庭道德教育奠定了儿童成长的基础。
(二)家长要坚持对孩子说“不!”
面对现在家庭模式,孩子早已成为了家庭中的“小皇帝”,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面对孩子的成长,连一个“不”字都舍不得讲,对孩子百般迁就,过分溺爱。我想如果星星、月亮够得着,就会出现打破头的现象,久而久之,就容易成就孩子骄横、无理、任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个性。不难看出如今那些问题儿童、问题少年,问题就出在爱的太过头了。这种爱事得其反,养成了一些坏习惯,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有的小孩子为要钱躺在地上打着滚哭,而愈演愈烈,可他捂在眼睛上的小手却留出了一条小缝,不言便知他在观察、他在较量、他在争取,有旁观者说:“不就是几块钱吗?让孩子哭?”,还听到另一种声音:“别难为孩子,再苦也别苦了孩子”,这句话不错,可用错了地方,有的孩子接过父母给的钱偷着跑去了游戏厅,网吧。因玩到了厌学的地步,家长头痛、教师头痛,游戏在研发、玩具在研发,学生的玩瘾何时了?家长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决不能听之任之,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要敢于说“不”字。要正确教育、引导。
(三)家长要正确评价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育的宽松与严厉是相对而言的,宽松不能放纵,严格不能暴力,赏识不能避误,正确评价孩子,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有的家长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有出息的唯一评判标准,是不公平的。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教育出成绩突出的孩子,有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心胸狭窄,容不下别人超过自己。成年后,一旦碰上不顺心的事,便往往想不开,经受不住挫折。有孩子学习成绩差点,家长一脸怒气,“不行了!完了!”放松了对孩子的鼓励、赏识教育,造成了孩子自暴自弃。因此,要全面正确评价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踏上自己成功之路。
二、进行阶段性的家庭道德教育
(一)感恩教育
孩子从朦胧中受得了正确的引导,知道了什么是对与错,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感恩是做人的基本,是对人施爱和善的根源。现实中,有些孩子只知道无限地享受父母的爱,却不能很好地爱自己的父母,更有甚者,长大后虐待父母。感恩是需要教育的,学会感恩,就是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都需要回报。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爱自己的长辈,感谢一切为他付出的人,珍惜别人对他的爱,回报别人对他的爱,对家庭、对社会要有责任感。
(二)荣辱教育
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盼女成L,这些都离不开家庭的荣辱教育。船靠舵正,人靠德行。人生,好比在大海中航船,道德是方向盘,能力是燃料动力,没有正确方向的航船,无论有多么充足的动力,都只能在大海中乱转乱闯,始终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少年是品德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高尚情操的人,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知荣耻,辨善恶,是做人的基本德性。荣辱观的教育,是一个滴水穿石、积铢累寸的过程,家长要结合事例灌输荣、善、美、好的意义,也要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辨耻、恶、丑、坏,从而自觉地趋荣避害,分清是非,为善去恶,健康成长。要从小教育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劳动教育
二、《弟子规》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弟子规》中讲述了孝、谨、信、泛爱众、而亲仁[1]。道理虽然很浅显,但是实施起来却实为不易。尤其是在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中,成年人都普遍养成了有悖于传统美德的品格与习性,如此怎能在家庭教育中教导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品德?而《弟子规》中有很多的内容都传达了家庭教育的信息,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家庭是人们最先接触到的人机关系,家是建立血缘与情感基础的桑田,孩子的性格与品行,会随着家庭这个环境慢慢改变。在环境中,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手足之爱、母子与父子之爱。很多出现人格障碍的孩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从小在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孩子在家庭中因为没能感受到爱,使得其丧失了原有的价值观。而《弟子规》中讲述的孝道,对父母,子女以及人格的修养与品行都有较大的警示作用,这些行事规矩都有利于家庭形成“真实”、“诚信”、“孝顺”的品质。并且《弟子规》中倡导的秩序,也是当今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中最缺失的,如果从小就让孩子诵读《弟子规》,能够让孩子增强对家庭的认同,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质与道德修养,养成勤奋学习、从小懂得尊重人。而从小养成的品德,往往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使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对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处世习惯,使孩子一辈子受益无穷。《弟子规》中还十分讲究教育的方法,比如“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体现做人做事的先后顺序,教导孩子首先要懂得孝道,然后才有诚心,继而发展为对众人的关爱,将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统一起来,随着在实践中相互依存,能够将孩子引入到一个正确发展的道路中。
三、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家庭教育以长期的封建体制与小农自然经济为导向。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智能居首位,将家庭视为个人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将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及最终目的,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家庭教育虽然能够有效的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家庭教育的教学现状却在限制其应用教育职能的发挥,甚至在某些家庭教育中还出现负面效应与职能错位的问题[2]。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家庭的教育观念上,往往一方面承载着“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的价值观念,出现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而另一方面又受现实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各种非原有道德的文化进入到家庭中,使家庭文化有意无意之间受到某些反文化的影响,让家庭道德教育出现教育方向失衡与教育空白的问题,致使家庭成员畸形发展;第二,在家庭的教育职能方面,家庭成员往往不能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工具,而其传递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使得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及道德品质发生变化;第三,由于当前社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约束体系,道德标准经常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家庭教育在伦理道德的培养上往往会陷入一个茫然无措的状态,会严重影响家庭血缘关系以及家庭教育职能的发挥;第四,受当前人才选拔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智能在不断下降,这增加了家庭成为利用消极态度甚至反文化的态度来尽可能的在孩子面前塑造自我,成为影响孩子心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现存的家庭教育模式无论在教学观念、价值观以及教育职能上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上,借助《弟子规》中所规范的标准与做人原则,进一步剖析古代家庭教育模式,对现阶段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培养有重要意义。
四、《弟子规》教学思想在当代家庭伦理道德中的实施策略
《弟子规》在我国古代就被积极推广,其中所蕴含的通俗、易懂、易行的特点,正好弥补了孩子生性上理解不足的缺陷,并且内容中蕴含的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以及饮食起居规范,是规范孩子道德与品质的重要参考。当前,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就可以借助其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作为青少年启蒙教育的重要参考,使之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成长与教育实践提供帮助。(一)在家庭中灌输蒙以养正、道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在现代的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青少年能够逐渐养成重视伦理理法的优良品质[3]。另外,家庭教育还应懂得应用之道,因为只重视而不知道如何使用,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教育环境的。(二)教导孩子养成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其养成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与日积月累的过程。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贯穿于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待人处世中。在这两种品德中,《弟子规》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应逐步让孩子养成生活有序、讲究个人卫生与珍惜时间的习惯,并且珍惜时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要求孩子“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弟子规》中也给出了明确的指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洗手”,正确的生活习惯,能够让孩子从小就树立并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性。(三)让孩子多诵读经典,熏陶出良好品德。文学经典是我国先贤与先圣智慧的结晶,这种经典能够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必然有其独到以及价值所在,因此孩子在学习各种知识与才艺之余,家长也应教导其诵读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学。孩子在诵读经典过程中,能够逐渐被其中的文化所熏陶,主动去思索与理解其中的道理以及观点,达到思维锻炼与品德发展的目的。选择文学经典,应选取那些百读不厌,对孩子终身受用的书,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先贤文学经典,辅助孩子学习,并让孩子的朗诵能力及记忆能力得到提高。(四)教导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在《弟子规》中,反复阐释了“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等道德品质,其中“入则孝”属于感恩教育,“出则悌”属于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4]。孝是道德形成的基础,也是一切教化得以实现的根基,在古代家庭思想中,提倡“百行孝为先”,这不仅是因为孝是一种基本的家庭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在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往往会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关爱,逐渐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很多学生用着父母的钱,却对父母没有一丝的感激,这实则是家庭教育出现畸形,为使孩子养成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应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
五、结语
总之,《弟子规》与当代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探索将其转化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剔除其中的糟粕,取精华,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孩子心中萌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樊娅苹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贵梅,谭英,李庆风.《弟子规》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1,(04).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90-02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家庭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社会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心理学家佩克与哈维格斯等对美国中西部辟锐城少年与青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儿童的个性,如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自发的努力与友好的态度等,皆产生于家长的友善作风,如相互信任、民主精神与容忍的态度等,其相关系数都比较高;反之,儿童敌对的行为,则出白家长的严厉作风。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从胎儿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各式各样的教育,即“胎教”,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了聪明伶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但随着改革开发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社会的利益群体、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呈现日益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利己主义等腐朽的思想文化开始浸入人们的头脑。反映在家庭教育中,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越来越被淡化,或者放在次要地位,很少成为家庭教育的重点。这一点从现在我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中可以窥见一斑。
一、造成孩子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分析
造成现代孩子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很多,人们忙着建立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因而无暇顾及精神方面的变化,社会风气中的拜金主义等思想已悄悄潜入人们的头脑;学校教育中的重智育轻德育,等等。我们仅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缺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家庭教育重德育,轻智育。每位家长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从小便让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狠不得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旦孩子的做法不如所愿,就严加训斥或自己沮丧失望,而道德方面的教育很少涉及。为了使孩子早几成为“神童”,对孩子学习以外的问题考虑周到至极,包办孩子除学习以外的一切事情,使孩了失去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的机会。孩子失去了白立能力并养成依赖性,可能认为一切是父母应该做的而不知感恩或离开父母就寸步难行。
(二)通过灌输使孩子的学习动机直线化:出人头地、赚大钱等;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父母把自己的成人价值观灌输给孩了,使孩了从小认为会赚大钱或出人头地才是人牛的目标,从而为滋生孩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等提供心理基础。
(三)不管不问给孩了过多的自由。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如现在很多父母双方在外打工或城市的双职工家庭)或沉迷于赌博酗酒从而对孩子不管不问或很少管制,从而使孩子把多余的时间用在玩电子游戏、聚众打架等不良行为中,使孩子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甚至长大后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提高孩子道德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的途径
(一)自觉的、有计划地进行家庭教育而不是盲目的随随便便地进行教育。每一位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在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大多数只是盲目随大溜,没有给自己的家庭教育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从而使孩子的德智体美应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变成只是片面的进步,甚至是苛求出来的所谓的“优等生”。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对于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方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素质并保持各方面的同步发展就需要家长有一个培养孩子的计划并随时根据孩子成长发育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而这个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则需要家长的_自觉坚持和合理安排。
(二)全社会创造德育为先的社会氛围并使家长融入其中;家长重视德育,并将德育渗透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要使家庭教育以德育为先,家长首先要真正认识并认同德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全社会来提供重视德育的氛围,需要我们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者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利用开家长会时对家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刘德育重要性的认知;行政机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社区教育、大众传媒等来增强家长的德育意识,最终使家长受到社会德育为先氛围的熏陶,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有了一席之地,孩子的身心才得到真正的全而的和谐的发展。
一、对流动人口子女实施德育的必要性
1.儿童自我完善需要
随着流动人口大潮的到来,社会中正形成一个新的儿童群体――流动家庭子女群体。作为一群性格处于雏形状态、有待完善的群体中的儿童,他们有接受教育的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也有对其实施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正如康德所言:人以发展向善的倾向,完善人性,成为道德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天职和目的[1]。孩子具有美好的向善的倾向,有追求美好事物和生活的本能,他们也期望通过系统地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和对社会习俗、规则的掌握,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力,指导自己的行为具有更为准确的道德定位。孩子的心灵是相通的,流动家庭子女也不例外,甚至更加迫切和强烈。
加强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流动家庭的子女在城市边缘化的生存中完成社会化这一进程,能够引导其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关系。加强道德教育,可以对流动人口子女在长期受人歧视的环境中可能滋生出来的心理给予及时的矫治,为其心灵的完善创造前提。
2.稳定社会秩序
所谓流动人口,就是在城市中无正式户口而暂时居住的人。几年来,随着农村土地的实际减少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其出路只能依赖城市,这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和规律。但是,他们的存在对城市秩序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流动人口处于不断的流动过程中,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常常与城市相应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相冲突。同时,由于其流动性过强、不易管理等特征的存在,给社会的治安和秩序带来了隐患。因此,从观念冲突入手,必须对流动人口进行城市适应性教育,这同时也是促进流动人口城市化的教育过程。而适应性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多从价值观、行为方式入手。由于以家庭形式进入城市中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因此对其子女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的教育也被列为首要问题。
二、对流动人口子女实施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众所周知,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普遍认同的还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个主要的因素,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如果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就会导致整个教育的失败。因此,对流动子女道德教育困境的分析,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家庭层面
著名社会学家先生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指出:“父母子女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三角,根据结构学上的原理,三角形是最固定的,作为一个基本的三角形,作为经济共同体的流动家庭,对孩子来说,对其父母在家庭中实施道德教育也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结构框架。”[2]流动家庭子女的道德教育问题,如果其父母处理不好,则可能造成孩子终生的残缺。
流动家庭中,父母大多从事城市中脏、累、苦的服务性行业,收入水平不高,社会地位较低,易受歧视,被边缘化,而孩子则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与之相比,父母就远远落后,因此,父母在家中的教育权威相应地下降。而当孩子的价值观念和城市主流文化不相一致的情况下,父母由于文化素养较低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及时的引导,会导致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较差,致使脆弱、偏执、自卑成了这一群体的孩子不该有的代名词。人格的完善和性格的健康发展一直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道德教育的目标。很显然,父母无法在家庭中树立起教育权威,必然会导致所设立的较高的教育期望无法引起孩子心灵上的崇拜感,这也是造成德育实施困难的原因之一。
2.社会层面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虽然较过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总体实力仍然不高,仍然无法为越来越多的流动孩子的教育提供充足、完备的教育资金和教育设施。依靠正常的教育拨款,可能性不大;依照“普九”专项拨款,也难以落到实处;依靠社会慈善机构或者团体的捐助……一切都是问题[3]。义务教育尚且不能义务地实施,何谈对孩子进行系统的道德熏陶?而且,政策上的不完善也是一个巨大的盲点。城乡二元对立,以及依此而建立的户籍制度,使流动人口在形式上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边缘化。由于户籍而受到的歧视,造成流动子女心理上的极不平衡,心灵很容易受到伤害。在非常状况下,由于不明社会体制方面的原因,基于对不平等的社会歧视的反击,弱小的孩子内心固有的逆反因素易被激发出来,滋生的倾向。
3.学校层面
学校作为一个专门化的教育机构,其诸多环境的安排都力图使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道德的意义。然而,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政策的不完善和滞后性,以及在实施管理中出现的漏洞等多方面的原因,流动孩子只能在流动人口聚居地自办的学校读书,这些学校设备简陋,质量不高;在流入地公办学校读书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望;而私立学校或者寄宿学校价格昂贵,非一般家庭能够承受得起,甚至儿童失学、无学可上的也不在少数。综观之,流动家庭子女可以就读的学校是少之又少,即使在可以就读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的不系统、不完善和不稳定,又如何实现系统地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呢?而且,由于流动家庭自身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流动的频繁性,更是使得已经不系统、不完整的“学校德育”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三、对流动人口子女实施道德教育对策
1.重建家庭教育权威
首先,父母应该转变自身对于新生事物的态度,自我学习,不断上进,保持一种进步的姿态,重扬在孩子心中“榜样”的大旗,营造一个积极、有效的教育环境,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通过肯定的、积极的言语或者行为巩固孩子的良好的习惯。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流动家庭的夫妇应该自觉意识到因家庭流动而产生的问题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并采取妥善的办法来解决和处理,尽可能避免在家庭中暴力,避免对孩子不成熟的心灵造成终生的阴影。
其次,根据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父母的教育期望与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成正相关的关系[4]。流动家庭较高而合理的教育期望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但是,如果过于拔高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极大的压力,引起恶劣的后果。在中国目前的教育情况下,应试教育的大旗挥舞不止,像一根指挥棒一样,指挥着几乎所有孩子的家长,流动家庭的父母也不例外。因此,流动家庭的父母应该在孩子的心灵已经极其脆弱的情况之下,合理地规划教育期望,兼顾知识的学习和品德、性格的培养。
2.完善相关制度
从宏观方面讲,教育部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关条例,对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作出确切而细则的规定。在立法构思上,要敢于创新,在立法目的上,要注重调动一切社会力量,齐心尽力,尽可能地使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同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实际情况允许下,承认多种办学形式的存在,包括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对这些学校的收费问题作出明确而且严格的规定。流动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德育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全社会不但要从加速社会进步,稳定社会秩序的角度,更要从发展儿童自身的角度,多方面地为流动儿童创造便利条件――办优质学校,只有这样,才可能创建道德教育的系统空间。
3.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流动孩子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思想、心智都处于发展期,需要在学校这一凝聚着浓厚关爱氛围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学校德育工作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开展具体的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工程,如规范流动人口工作,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档案,健全流动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工程,让孩子在学校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借助多种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流动儿童渗透平等、关心、公正、自由的道德理念,让流动家庭的孩子脆弱的心灵在多歧视的社会环境中变得坚强起来。
流动家庭是城市的“细胞”,流动子女同所有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完善自己性格的需要,流动家庭孩子德育问题的实施与否,以及实施的程度,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孩子的明天。因此,我们必须从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入手,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切实解决好对流动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22-02
一、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发生作用的三个维度
人才的素质由德、识、才、学、体五要素构成。德,即道德,是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正处于成才的关键时期,虽然这个时期青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上更多的是接受学校教育,但是家庭实施的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1. 为政治品德导航
政治品德在人才成长成功的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和精神支撑。没有过硬的政治品德,青年大学生的成才将无从谈起。家庭道德教育是青年大学生良好政治品德养成和保持的导航器,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及良好的家长作风为青年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政治品德保驾护航。一方面,关于涉及政治品德的问题,家长对子女的权威影响力会使青年大学生不自觉地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即使离家万里,但是在心理上还是会有所顾忌家长的教导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轻易犯政治品德上的错误;另一方面,家长自身关于政治品德的行为方式会为青年大学生政治品德的形成起到“标榜”的作用。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年龄偏小,自我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的标准及为人处事的准则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感情上对家长为人处世的标准还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家长在处理事情时所表现出的政治品德的方式方法及态度渗透到自己的行动中。另外,家长对子女的道德理论教育也会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品德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高素质的道德理论水平会在更高的层次上为青年大学生形成较高的政治道德奠定基础。反之亦然。
2. 为伦理道德设标
伦理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是青年大学生成才路上的必修课,也是其成才的有力支撑。没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品行,青年大学生的成才便没有了助推力。家庭道德教育为青年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的形成指明了坐标,设立了标准。首先,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的家庭道德教育为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竖起了最为起码的道德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生命之间有互相尊重的义务和责任,任何一方没有权利去侵犯另一方。家庭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伦理道德观,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责任。其次,家庭的良好德育氛围和习惯形成的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交关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技巧和艺术,为青年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网奠定了基础。
3. 为个性心理品质护航
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兴趣、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是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必备的心理品质。个性心理虽然更多的是在家庭从小对子女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并且这种影响在子女逐步升学的过程中会呈递减趋势,但是其不会消失。特别是对于当代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年大学生来讲,更不可能消失,因为家庭实施的道德教育为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提供了保证。一方面,当代的青年大学生逐渐由“80后”过渡到了“90后”,“90 后”的青年大学生有的易冲动、感情用事、容易受挫折、吃不得苦、受不得累。这是时代给予他们的特质,但是特质不是特权。生于90后的青年大学生要成才,必须克服时代带来的不良影响。家庭的良好道德教育为指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力,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和支持。另一方面,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和积极的引导有助于减轻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紧张感和压力,增强抗打击力。青年大学生由于对社会一些现象认识不充分,无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思想和行动上容易走极端。家庭和家长的适时引导和关怀,可以有效地提升青年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二、影响当代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良因素
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受传统文化、市场经济及西方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家庭在作为主体对青年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欠缺和局限。
1. 家庭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意识欠缺
一是家长认为子女进入大学就进入了“人才保险箱”,认为只要把子女送入高校,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或义务就已经完结,似乎可以一劳永逸了,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高校是青年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但是,当今的大学已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已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入大学只是使子女有一
个提升素质和能力的机会,而不是为青年大学生的成才上好了万无一失的保险;二是家庭即使还存在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大多数仅仅停留在“孝”的层面,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其他方面。由于受传统道德的影响,家庭在教育子女特别是将成年或已成年的青年大学生时,更多的是要求青年大学生要逐渐对长辈尽 “孝道”,而忽略了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关于政治品德、心理品格,特别是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教育。这种家庭道德教育中的误区和缺陷往往使青年大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和情况时,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使其思想和行动走上偏激,有时不但违反道德伦理的要求,而且还会严重违反法律,甚至走上害人害己的不归之路。
2. 家长对青年大学生的功利性教育倾向明显
我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具有功利性倾向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只是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和人们竞争意识增强的影响,这种功利性倾向有所加强而已。这种现象在以家庭为主体的道德教育中也不例外。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一是重技能,轻道德。这种现象是我国教育的弊病,也是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面对我国没有多大改观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今天高校扩招造成的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国外人才的大量引进,家长为了子女能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技高一筹,往往不惜花费精力和金钱支持青年大学生子女加入各种考证大军,而对其道德素质的培养完全忽视。二是重体质,忽视心理品质的培育。家长之所以会重视青年大学生子女的体质健不健康,忽视最重要的心理品质的培育,这与传统理念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向来关心孩子的温饱和体质健壮胜过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表明家长在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修养到实践活动都存在着不科学性。
3. 青年大学生与家庭联系稀疏
当代青年大学生与家庭联系稀疏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例如,离家远或家长工作繁忙等,但是更多的是主观原因。一是青年大学生的独立性、叛逆心理逐渐增强,家长与青年大学生之间产生“代沟”。 青年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在精神上几乎是完全脱离了家长的束缚,犹如脱缰的野马,思想行动上无所忌惮。即使遇到挫折或心理问题也不会向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如果家长和学校不及时发现、制止及进行有效地引导,这往往使初入校门的青年大学生误入歧途,荒废学业,甚至走极端;二是家庭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家庭教育对青年大学生有着权威性的影响,但是青年大学生离家求学,使家庭的道德教育处在了一种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境地,这就大大削弱了本身就已经很弱的家庭道德教育。即使家长想了解子女在大学里的状况,除了通过同子女一周一次或多周一次的电话联系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途径。在高校的大学生只有发生关乎生命的意外和犯特大错误,学校人员才会与家长联系。有数据显示,95%以上的青年大学生表示四年中学校没有与家长主动联系过,几乎100%的青年大学生表示四年中家长没有主动联系过老师或辅导员,并且绝大多数家长除了子女的联系方式外,没有其他的相关联系方式,例如,辅导员或院系的联系方式。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了家庭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的局限。
三、调控家庭道德教育中不良因素的有效途径
家庭在实施道德教育时不仅涉及家长,也涉及高校,更涉及青年大学生自身。对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局限进行可行性地、有效地调控,可以为青年大学生的成才提供有力保证和支撑。
1. 家长走出教育误区,重新为家庭德育定位
家长是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对青年大学生的德育素质的重视体现在日常的家庭道德教育中,家长是否能走出教育误区,重新为家庭德育定位,事关青年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质量,关乎青年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是否走得久远。一要打破高校独立教育误区,重拾青年大学生德育的义务。家庭教育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的核心环节。“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家长要抛弃大学教育就是家庭“出资育人”,高校全权负责的偏颇观念,重新认清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为子女的成功成才提供有益的物质和精神给养。一要走出功利性教育误区,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培育。重视子女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为在将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增加筹码,本来是对的。但是因过于重视而忽视子女的道德素质的培育和引导,这往往会造成致命的漏洞。因为道德是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即使将来青年大学生有一身技能,却没有过硬的道德素质修养,那么在成长的道路上犯罪犯法或承受不住挫折打击走入歧途是一种必然,甚至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家庭在重视培养子女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其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是一种必要。二要冲破狭隘家庭道德教育误区,完善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目前家庭对青年大学生在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狭隘,大多仅仅停留在孝道这一个层面,而关于政治、伦理以及心理品格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比较少,而且也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为了避免青年大学生在成才的关键路口犯错误,家庭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对孩子做有益引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错误的发生。
2. 高校引发联动作用,增强家庭德育的实效
青年大学生德育素质的高低关乎高校教育的成败。如何有效地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德育素质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而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资源,用高校来引发高校和家庭之间的教育联动作用,切实发挥家庭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之与学校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发挥教育合力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创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家庭教育在子女进入高校后失去了中小学时的效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不了解学生的状况,与学校联系甚少,有也只是为了升学或找工作。为此,学校要利用网络平台,例如,建立辅导员博客、BBS论坛或QQ群和通过电话渠道主动向家长反映青年大学生的在校的学习和身心情况,同时,积极引导家长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的道德教育和指引,并积极反馈家庭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断提高家庭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反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试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不良影响。高校一向比较重视单一的主流教育教学的各项功能和内容,缺少对家庭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影响的足够重视,这造成了家庭道德教育负面影响对高校道德教育效果的冲击。要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就要主动地把对青年大学生有影响的家庭教育内容引入高校教学内容,指导青年大学生进行识别、判断和有取舍地吸收。例如,针对大学生家庭教育影响中形成的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要时常注意把他们置身于良好的集体之中。在集体这个大学生世界、社交生活的场所中学到自立、谦让、协作、服务等优良品德,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针对一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的弱点,要努力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采取有力措施限制不良家庭文化特别是浅层、低级家庭文化的影响,吸收积极因素,排斥消极因素,保证他们的主体意识有正确的导向,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引导他们具有崇高的追求,使青年大学生在高校和家庭的共同帮助下,形成有益于个人成才的道德素质。
3. 青年大学生积极回归家庭,提升家庭德育在自身成才中的功用
青年大学生要逐渐认识到,家庭不仅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经济后盾,也是自己成长成才路上的情感支撑和精神动力的主要来源,更是成才路上不可缺少的指南针。首先,青年大学生要学会与家长沟通。在沟通中增加对家长的了解,比如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在自己成长中付出的艰辛,同时,在沟通中也让家长了解了自己。例如,自己的能力水平、心理思想等。这样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在家长对自己了解的基础上,对家长有偏颇的教育方式或教育内容,甚至是过高的期望,可以以合适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争取家长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对家长的了解,可以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为人处世的良好方式方法。其次,青年大学生要学会向家长寻求帮助。家庭在青年大学生身上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青年大学生的经济支持上,更多的是思想心理上的支持。家长对子女的了解和关心程度远远胜过青年大学生对这种了解和关心的重视程度。所以,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有了障碍,要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寻求帮助,真正懂得父母是自己永远的老师,家庭是自己成才路上永远不会消失的驿站。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网民数量也急剧增加,其中青少年是主力军。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达6 000万。然而,青少年在使用网络、体验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却较少受到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还很不成熟,从而使青少年受到了许多消极影响,导致诸多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如今提起电脑黑客,大多数青少年持有一种不辨是非的崇拜心理。2006年的“熊猫烧香”病毒肆虐网络,令几百万电脑用户深恶痛绝,其制作者李某最终被公安机关逮捕。“熊猫烧香”事件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计算机网络的顺畅流通需要一定的网络秩序。就目前来讲,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网络人格缺失问题。“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句话曾流行一时,它形象地说明了互联网的“隐蔽性”。由于目前还无法对网民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借助网络传播的腐朽信息,因其内容广泛、刺激性强,对缺乏分析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多重陷阱。“网上聊天”对青少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许多人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和刺激,故意隐去各种真实的背景资料,在网络中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地尽情“发泄”,一旦过度放纵,就会丧失最起码的责任感,置道德规范和法律于不顾。
二是网络犯罪问题。有些青少年以“黑客”身份,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修改电脑程序,传播黄色图片,散布一些偏激言论和暴力信息,盗用他人密码,偷看他人信件,暴露他人隐私,甚至实施性质更为恶劣的网络犯罪,比如之前的“网银大盗”、“熊猫烧香”等,都已经触犯了法律。
二、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过分倚重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要方式,而社会和家庭仅仅是作为教育的辅助力量。但正是由于对学校教育的过分倚重,其整齐划一的道德教育模式非但无法因材施教,反而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网络的特点正是自由、无拘束,充分尊重个性,为个体提供展示自我(无论是“本我”或“超我”)的平台,这使得青少年们对网络趋之若鹜。本来社会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商业经济的大行其道对道德教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普遍看重的是孩子的智力教育,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因此,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不足造成了家长们对子女网络道德教育的疏忽,从而使青少年在网络里没有方向,缺乏正确的引导,在网络世界中自然如脱缪野马。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威信的缺失
父母的威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建立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子女的尊重与子女对父母的爱戴。它排斥了训斥与听命、支配与服从的专制式的威信,也排斥了父母为了提高地位而人为制造的权威。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关怀与帮助,对青少年人格的尊重和信赖,能引发孩子内心深处的真诚感激,从而使得父母对子女提出的合理要求能被子女积极、自觉地接受,并在实际行动中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日久天长,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形成自觉并且是亲密的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建立在威望基础上的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力量。在家庭教育中,最让教育者难堪的就是被教育者的逆反情绪,只有建立了正确的威信,家庭网络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进行。马卡连柯认为,父母的威信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威信如同校风、学风一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上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量化的,但在家庭生活中,在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和活动中,威信又是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的。父母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所给与的每一条指令,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威信无不隐约渗透其中。其二,从父母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威望和信誉;从孩子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尊重和信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尊重和热爱成为一座架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马卡连柯进一步指出:“威信在家庭里是必需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拥有一定的威信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父母在子女面前毫无威望和信誉,子女对父母没有适当的尊敬、信任和听从,那么,合理的网络道德教育就无法得到保证,就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可见,威信是父母对子女有效地进行教育和子女自觉地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马卡连柯指出,每一个家庭的父母都可以建立起威信,但不是每一个作为教育者的家长都可以建立起教育的威信。教育的威信是正确的威信,它具有良好的基础,其产生依赖于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在错误的基础上,运用不正确的方法去建立人为的威信,这是虚假的、错误的“威信”,在现实中,许多家长只凭主观判断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亲子间文化冲突致使网络道德教育困难重重
第一,一元化文化与多元化文化间的冲突。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文化的广泛交流与渗透使得现实社会环境中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成事实。而亲代成长于社会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承继了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而子代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表现得积极主动、敏感而迅速,他们往往以来者不拒、博采众家的姿态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定位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例如健康价值观、时间价值观、知识成长价值观、情绪价值观、财富价值观等。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都在经历着这一转变。相对而言,亲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一元化文化,对于变化和发展的接受有很大的J隋性,而子代成长于社会日益开放、瞬息变化的转型时期和网络时代,他们能够迅速地接触、认同网络时代新产生的知识与价值,也就更易于接纳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文化中包含的知识和价值观念与亲代习惯的知识和价值发生碰撞时,亲子间的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矛盾和困难。 第二,教育观念和相处方式的冲突。在传统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社会中成长的家长,他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对子女进行强行移植,更有甚者对子女进行体罚。这些都是专断管理的表现。这类家长往往采取“权威、灌输型、命令式、单向要求型”的教育方式,试图决定子女的思想和行为。而在网络时代,子代的观念更新、知识获取、眼界开阔程度大大超过亲代,他们形成了自己无定式、无偏见的道德评价体系,因而更不能忍受父母权威专断的管理,两者的文化冲突更加激烈,使得网络道德教育困难重重。
三、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家长应该为青少年多创造社会交往情景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应该特别重视同伴、社会情景的作用,在共同的生活中,儿童逐步认识并且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品德的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相比较,才会认识到同伴的行为也许会被别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开始相互尊重、共同协作、发展了公正感叫;科尔伯格也认为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作为一个没有相互交流作答的一员,是绝对不会引起道德发展的。伯格同样也认为,只有创造出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格得到完满的发展并达到自我实现。由以上分析可知,青少年发展应该处在一个真实、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而网络却使人际关系枯燥、生硬与被动。正是情景的失真,使得沉溺其中的青少年得不到健康的发展,造成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家长应该在孩子空闲时为其安排或陪同孩子参与到复杂的社会情景中去,这样才能够使青少年用更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遇到的各种情景,包括在网络上。
(二)家长应提高网络信息素养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因此,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的第一个教育过程。现代社会的文明水平首先取决于家庭文明的水平。家庭教育在每个人的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社会素质、心理素质、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及亲密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因为是青少年的可塑性最大,如果青少年家庭关系和睦、早期家庭教育良好,对培养积极、健康的性格、品德及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否则,如果对青少年的早期家庭教育不当,就会对青少年以后的教育和成长带来许多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要以自己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健康的情趣教育和影响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如自尊、自信、尊敬师长、遵纪守法等。父母担负着教育好下一代,提高下一代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责任。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不仅全面而且深远而持久。
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它同时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转型。由新旧体制转轨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所决定,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在发生着一场悄悄的革命。思想道德观念的新旧更替,不仅构成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必不可少的价值支撑。”②综上可知,家庭教育不仅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更由于外来生活环境的变化为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探讨也从未中断过并在这里形成了诸多优秀的理论成果,我们主要探讨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重养轻教
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不停地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即有的家长特别注重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培养。一些家长特别宠爱孩子,盲目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少的家长有这样一种共识:我们吃的苦太多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能让孩子受一点苦。殊不知,这种片面的关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障碍,从而导致了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道德理性的缺失。在一个班级中,基本不可能通过观察学生的用品、日常的开销来判断学生的家庭条件到底是怎样的,除了极富裕和极贫困家庭的孩子,绝大部分的家长不会对孩子的日常开销吝啬,无论那是有用还是无用的。“我家孩子用的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进我最大的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这是绝大部分父母的想法。家长注重的是为孩子提供了什么条件或生活,而不是教会了孩子什么。
2、重智轻德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不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递,更加注重社会规范、道德习俗的学习即青少年品德的培养。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成为普遍生存理念,社会压力不断地加大,越开越多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将来要想更好的立足社会,就要有好成绩、好学历从而找到一份好工作。家长这种普遍的认识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内容上出现的偏差,只注重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对孩子“成才”之前“成人”的教育即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更多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孩子的学习过程。家庭教育在诚信、友爱、尊重、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这种轻视个体品德能力培养的失衡很可能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信任度低、道德情感冷漠。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今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成为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并在教育实践中也较多地体现出来。
3、重言轻行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对子女进行教育,并讲究“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会给孩子的人格、性格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并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家长教孩子一套自己做另一套。只是在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不重视。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品德教育经常停留在“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不要去学邻居某某,简直就是坏孩子”等言语层面的说教,却不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家长本身自己不干家务活、无所事事,偏偏要孩子做个勤奋文明的人,或者是一边搓着麻将,一边叫孩子好好学习。殊不知,孩子最好的学习的榜样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在家庭中耳濡目染受到父母的熏陶,学习了家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格。
4、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尚未形成合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尤其是在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上不能保持一致或者具有连贯性,甚至会产生冲突。妈妈说的与老师教的和孩子自己在社会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这会给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困扰,从而影响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树立。
二、解决的对策
1、把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投资的确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为子女将来的学业奠定基础,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对于子女的培养,必须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教育观。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有德无才,难当大任;有才无德,才足以助其奸”。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成人与成才,做人与做学问,孰先孰后,孰重孰轻,是毋庸置疑的。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的根本,智力的高低可能会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的深度,但道德品质的好坏则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青少年除了要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要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黑格尔认为,一个人做了一件这样或那样的合乎伦理的事,这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而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当今的家庭教育应当遵循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这不仅关系着家庭的文明更关系这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家长要遵循子女的生理、心理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可以从提高道德认识做起,特别要注意保护并培养子女青少年时期那种同情心、正义感、荣誉感等道德情感,同时从形成道德行为的习惯开始,或者同时并进,互相促进,逐渐培养青少年的高尚道德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事关国家命运和社会未来发展趋向,因此需要整个社会同心协力才能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深刻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家庭与学校结合、沟通的现状,以及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和体会,认为应从三个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第一,学校及老师要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通过召开家长会、采用书面的或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第二,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家长要主动到学校或与班主任电话联系了解学校对孩子教育和要求。及时参加家长会、接待好教师的家访等。家长要主动地经常地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与老师共同研究孩子的教育方法,尽量和学校保持一致。第三,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教育子女积极参加学校所开展的的教育活动或实践,使子女得到良好的锻炼。
3、提高家长素质,营造良好家风
家长是家庭主导者,决定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因此家长素质高低制约家庭教育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发展状况。家长的以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能力素质对孩子品德形成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家长能比较客观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正确的人才观,比较重视对子女品德各方面的教育。另外由于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因此父母的语言举止、待人处世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比如孝敬长辈、节俭、勤奋、正直等,会使青少年在家庭中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家风是家庭精神文化的一个层面。父母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所产生的家庭文化,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发展。在长达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的家庭有着自身优秀的家风,这构成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智慧。良好的家风主要体现在严以治家、节俭持家、济贫睦邻等。严以治家体现在家庭长辈避免对孩子溺爱和过分娇宠子女,不能一味迁就孩子的错误,要严爱相济、恩威并施。因此,处于新时代的家长更要以身作则,把建构良好的家风作为家庭建设的重点,让孩子生活在愉悦的氛围中。
1.习惯行为和自控力差
很多学生纪律观念淡薄,不注意公共卫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缺乏责任感,常常我行我素,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2.中职学生学习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差
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基础课普遍较差。进入职业学校后,对全新的专业课和技能课,学起来更加吃力。
3.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接受能力较弱
许多中职学生认为自己前途渺茫,不仅学习基础差,而且学习能力差,看不到希望,自暴自弃,情感冷淡,意志消沉,遇到挫折就更难承受了。
二、家庭教育对中职生道德教育产生的影响
造成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何谓家庭教育?我认为是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就是让每个成员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决不仅仅是家长教育学生,学生需要向家长学习,家长也需要向孩子学习,家长和学生的关系是互相的。教育的过程,家长不能代替孩子的自我成长,而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成长目标,不能功利化。这个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成“人”,二是成为“自己”,三是做最好的自己。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生目标的实现。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是教育子女的前提。但这种前提也是家长要正确理解当前素质教育的方法、思考和实践。教育孩子是一门学科,家长要结合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的方向目标,确认家长应尽的责任,确立方向正确的教育观念,给子女以实际行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不仅要管孩子的学习,还要管孩子的做人。
2.随着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来教育
家长要了解孩子,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开展教育。孩子在各种场合中的各种表现,父母都需要了解。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做好引导工作。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子女,全面深入地关心指导。全方面认识孩子的真实情况,肯定优点,克服缺点,找出成绩,提出差距。在了解掌握孩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动向和行为。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使教育更具针对性,更好地收到实效。
四、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紧密结合的途径
中职教育应以德育为核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眼于提高育人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涉及学校、家庭教育的各个环节。
1.定期召开家长会,交换信息和意见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要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班主任的治班方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教育保持一致性。很难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轻孰重,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而在家庭和学校直接对孩子实施教育影响的则是教师和家长。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与学校多结合,可以使学校教育事半功倍,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2.建立家长学校机制,作为家长和学校联系的纽带
(二)方式的单一:重言传轻身教教育方式深刻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新生代农民工家长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呈现单一的特点。在调查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对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与父辈相比,虽态度言辞缓和了很多,但依然呈现单一的特点,重言传轻身教,主说教缺引导。在被问及“您平时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时,依然有68.5%的人选择了“说道理”。大多数年轻农民工虽有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却忽视了自己的身教,他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得把教育停留在口头上,轻则“老生常谈”“喋喋不休”,重则“厉声喝止”甚至“棍棒以对”,比如被问及“如果发现孩子做了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比如说脏话)时,您一般会如何做”这一问题时,还有33.5%的人选择了“厉声喝止”。事实上,要知道,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她行为的对与错,善与恶,其实反映的正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些农民工家长甚至自己都没有做好表率,在家里口无遮拦、爆粗口、乱发脾气、抽烟、熬夜打游戏等,回头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道德失范行为出现时还觉得不可思议,殊不知正是日常生活中自己的那些不良道德行为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事实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教育,不仅仅是靠理论来支撑,更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贯彻实施。给孩子讲一百个大道理,不如身体力行地成为孩子学习的道德榜样。
二、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检视
(一)社会外部环境纷繁复杂,使家庭道德教育面临挑战
1.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实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使得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很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等正日益朝着功利化、物欲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变异,过于迷恋对物的崇拜、享受与占有,而对财富的获得方式,却不受人们太多的关注。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们,自身面对这些挑战,都有些招架不住,时有困惑,因此势必影响对下一代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教育。
2.信息化的负面影响冲击着家庭道德教育的原有功能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电脑和电视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辛苦工作一天的新生代农民工们,回到家往往通过上网看电视来缓解工作压力,忽视了对孩子的精神关爱,导致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大大减少。还有些新生代农民工整日工作忙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同时孩子因为没有朋友,长期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将空余时间也大量花费在看电视、打游戏上。加之对于网络、电视、报刊、电影等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媒体缺乏有力的监管和约束,幼小的孩子很容易受到电视网络的影响,比如连云港市一男孩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与小哥俩做“绑架烤羊”游戏,导致兄弟俩被火严重烧伤事件。这些悲剧让人想都想不到。有时候,家庭道德教育在无孔不入的媒体介质面前,对一些负面影响往往防不胜防。
(二)教育主体自身困难重重,使家庭道德教育力不从心
1.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子女德育资金投入少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刚在社会站住脚,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由于没有技术专长、没有工作经验、流动性强,他们大多只能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工资起点低,涨幅小,增速长期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这样,与市民收入和城市消费水平相比较,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明显偏低,而且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在子女上学、就医等诸多方面还需要支付比当地市民更多的成本,所以生活压力较大。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资金的不充裕,直接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的投入。在被问及“您会给孩子买一些专门关于道德教育方面的故事书或者影像资料”的时候,有59.5%的人选择了“基本没买过”;而“不买的原因”中选择“工资就那么点儿,哪还有闲钱买这个”的占到52.9%。
2.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子女德育质量难提高文化水平不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对随迁子女的教育知识主要来源于自身经验和自己小时候接受家庭教育的经验,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很多采用“暴力手段”进行教育的年轻的农民工家长,自己小时候就多半成长于“棍棒教育”,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到底什么才是科学的教育手段,他们就会潜意识里套用父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当被问到“您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在子女道德教育方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时,33.5%的家长认为自己“缺乏方法,想教育却不知从何下手”。一些年轻的农民工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有待商榷,他们有的往往只会告诉子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于为什么这样,他们却很难解释清楚,使得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态度和蔼时,孩子一般能接受;但如果家长管教时缺了耐心,态度比较专横时,孩子往往会心生反感,甚或引起叛逆之情,进而对父母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家庭教育效果必然不佳。
3.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压力大,子女教育时间难保证教育子女,督促指导他们学习需要较大的时间、精力投入。尽管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性质、工作时间的要求较老一辈都更高,他们的工作环境较上一辈也有所改善。但由于自身技能水平的限制,他们大多仍在低端的劳动市场就业,工作时间相较于城市里的普通单位工人更长。在调研中,问及被访人员“您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在子女道德教育方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时,46.5%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而且有时候新生代农民工家长由于压力大,一些不好的情绪也会被带回家,带给孩子。被问及“当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会将不好的情绪带给孩子吗”,有47.5%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偶尔有过”,32.5%的人“没注意过这个问题”。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使得农民工工作之余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精力很少,休息的时间都没法保证,更别说静下心来好好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了。
三、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切实提高农民工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效果,进而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是全社会的大事,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完成好这项工程,需要构建“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需要各方同心协力,群策群力。
(一)制度政策扶持,为家庭道德教育保驾护航道德建设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新生代农民工家庭作为弱势群体,离不开相关政策制度的扶持,因此,国家层面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制度监管,为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提供政策支持。比如以十的召开为契机,逐步推进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降低准入门槛,使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农转非”,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提供各种福利待遇。同时也要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对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进行,包括《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些基本法律法规。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建立健全涵盖生育、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免除一些后顾之忧。
(二)家校通力合作,为家庭道德教育创新形式家校合作在道德教育中始终是备受关注的措施。因为学校本身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且学校有其一定的优势,能掌握道德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在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家庭和学校在观念和目标方面首先必须达成一致,然后运用各自优势,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理想的效果。作为学校,应该不断拓宽渠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要倡导年轻的农民工父母们科学地进行家庭德育,通过家访、印发告家长书等形式,介绍、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编写一些简单易懂的册子给农民工家长,给他们以技术上的指导。反之,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要主动与子女所在学校取得联系,要多跟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每次的家长会要争取参加,积极地和班主任配合,发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