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9 17:51: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谈谈对粮食安全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应主要立足自身确保粮食安全,这是一个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也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表现。关于这一点已经成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共识。记得当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先生也不无担心地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曾闹得沸沸扬扬。笔者曾经与布朗先生面对面交流过,感觉他的疑问实际是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善意提醒。对粮食安全的问题茅先生也没有异议,但茅先生不要忽视保障粮食安全是需要耕地资源作为基础的,更不要忘记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国情。
我们常常说我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承载了世界22%的人口,这已经充分反映了我国面对的耕地不足的巨大压力。而且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和生态建设已经占用了大量耕地,这种状况今后还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据统计,仅1997年~2006年10年间耕地就净减少1.24亿亩,年均1240万亩,到2007年,我国耕地为18.26亿亩,人均1.38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印度、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分别是我国的2倍、6.5倍、8倍、14.3倍和26.1倍。而且,我国耕地质量较差,由于受干旱、沙漠化、水土流失、洪涝、盐碱等因素影响,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以上。建设占用的大部分又是优质耕地,耕地后备资源日趋匮乏且大多质量差、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及位置偏远的西北部地区。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加,到2030年前后将达到15亿人左右的人口高峰。到那时即使我们保住了18亿亩耕地,人均耕地也只有1.2亩,而且,这些耕地并不能都用来生产粮食,还要生产蔬菜、油料、棉花、糖料等农产品,因此,我国耕地资源状况特别是耕地数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绝不能低估。
18亿亩,来自科学论证
诚然,粮食产量不完全取决于耕地数量的多少,资金投入、技术、政策、市场乃至气候等因素都可以起到一定甚至较大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出现了一些波动,先是大幅度提高,从1978年的3.05亿吨,提高到1998年的5.12亿吨。但随后由于种种原因,粮食产量下滑,到2003年降至4.3亿吨,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之后,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粮食产量又逐年回升,到2007年达到了5.016亿吨。
应当说,改革开放之初,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土地承包政策的实施和对农业投入的加大。从1978年~1989年,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近70%。但这种作用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1990年~2001年,粮食单产水平只提高了7.5%。目前,我国农业投入及农业技术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化肥用量已达世界第一位,已经接近回报递减阶段,粮食单产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谷物单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如果今后农业增产技术及生物技术没有重大突破,靠增加单产来提高粮食总产量会越来越困难。
我们还应当看到,我国目前人均粮食消费还处于较低水平,人均仅388公斤左右,而美国2007年人均粮食消费达到1046公斤,欧盟约为500公斤。如果继续维持现在的消费水平,到人口高峰年,粮食需求达5.82亿吨。如果按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提出小康水平(人均400公斤)、中等水平(人均450公斤)、富裕水平(人均500公斤)计算,届时粮食需求分别达6亿吨、6.75亿吨和7.5亿吨。因此,从粮食需求情况看,即使能够保住18亿亩耕地,要达到《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的实现95%粮食自给率,难度极大,需要各方下大力量。
当然,许多学者认为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解决粮食问题,不一定非要达到95%的自给率。确实,国际市场可以解决一部分粮食,但必须要控制在一定数量范围内,这倒不是财力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际贸易量有限,国际粮食总产量大约在21亿~23亿吨左右,国际贸易量一般在2亿~3亿吨左右。而且,一些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利用粮食转化生物能源的力度,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供求紧张的趋势。二是近年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飞涨,2005年~2006年上涨60%,2007年~2008年上涨66%。如果我国大量采购粮食,就可能会像铁矿石一样,引起价格暴涨。三是从国际政治考虑,粮食出口国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我们可能会处于一种受制于人的境地,粮食安全也无从谈起。而且因为我国大量进口粮食引起粮食价格暴涨还会影响与一些中小国家的关系。对于粮食问题,我们不能不仅仅从经济上考虑,而应多从国际政治等方面去综合考虑。
18亿亩耕地红线是在充分考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保障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各项建设用地必要需求,保障生态建设必要用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通过科学测算、综合平衡和反复论证确定的。当然,这是个目标数,并不是像有些钻牛角尖的人说的那样,多一亩少一亩都不行。
假如红线失守……
18亿亩耕地红线是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需耕地数量的底线,但并不是说这些耕地就都不能碰,这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茅先生及部分学者的言论看,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有些人认为,因为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从2008年算起,各项建设只有2600万亩耕地可以占用,这样的政策必然会阻碍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实际上,近年来国家一直实行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就是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就要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这也不是说,对建设占用耕地只要占补平衡就行了,不用管占多少和占何处,由于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且开发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对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还要实行最严格的管制,补充耕地也主要以土地整理复垦为主。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党掀起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按照局党组的统一安排,现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五个方面谈谈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一、粮食应急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的基础,建立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油市场供应,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提高我区粮油应急处置能力,从20*年起,局党组以建立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强化我区粮食应急供应手段为突破口,从六个方面稳步推进我区粮食应急工作。一是根据《*粮食应急预案》规定要求,建立了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调度机制。二是建立、健全了应急价格监测机制,设立28个自治区级、5个国家级粮食市场监测点,每周粮食价格动态。三是面向社会建立了包括36个自治区应急成品粮油承储单位的储备体系,形成了人员精干的联动响应机制。四是强化了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全区应急成品粮储备达到8500吨,应急食用植物油储备4350吨,能保证5个地级市城区人口10天的口粮和全区总人口一个月的口油供应。五是确立了应急粮油加工体系和供应网络。遍布全区的25个粮油应急定点加工单位和57个应急定点供应单位,有效保证了应急状态下粮油和粮油制品的粮食加工和供应。六是整合应急加工单位及社会应急运输资源,保障了粮食应急运输,确保应急粮食供应。九月份举行了粮食应急预案演习,充分验证了我区粮食应急体系的响应能力,为构建和谐*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必要应急措施。
二、增强服务意识,做好粮食应急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粮食应急保障工作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行政机关和行政领导的职能也由决策领导向服务转化,由行政命令向行政指导转化。作为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个业务处室,必须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为党委、政府服务。二是为民众服务。三是为局领导决策服务。应急工作中,通过市场监测体系的建设,为领导提供准确价格信息,为政府提出了粮食宏观调控的参考依据。利用粮食信息网粮食价格信息,有效引导粮食购销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消费趋向,为农民增收、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三、面向社会管理,强化宏观调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在粮食应急工作中,局党组确定了面向社会选择定点粮食加工、供应单位的工作思路。在社会粮食经营企业承储省级应急粮食储备这种方式,在外省区(尤其是粮食主销区)较普遍地被采用,在我区这样做既是现实条件的需要,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大胆创新和探索。建立应急成品粮储备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在正常经营的同时,绝大多数粮食经营企业能够做好自治区应急成品粮油的保管工作,做到数量真实、质量保证。承担自治区应急成品粮油储备任务,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合法经营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完善了应急责任制度,给全区粮食经营企业起到了示范和表率作用。应急成品粮的建立,增强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社会粮食经营企业的指导和管理功能,提高了粮食承储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了企业经营,为粮食独立执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四、充分发挥粮油加工企业在应急供应中的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粮食经营是连接粮食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粮食生产者通过粮食流通,实现了粮食产品的商品化,粮食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实现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顺利对接。在粮食流通过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粮食制品的消费要求越来越精细,粮油加工恰好就是从农产品向工业产品转化的载体。显而易见,粮油加工环节理所应当地是产业化的关键控制点。区内塞北雪面粉、兴唐米业集团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在经营中,实行优质优价的收购策略,保持了多年来我区粮食价格高于周边省区的现状,引导了农民种植优质小麦、优质稻谷,开拓了区内外市场,实现了粮食种植和粮食加工的双赢,有力地说明了粮食加工企业在粮食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五、对今后工作的几点认识
经过20*’*回族自治区重大(Ⅱ级)粮食应急预案演习的检验,我区粮食应急工作中还存在粮食应急预警预报系统尚需完善、应急培训工作亟待加强,各应急定点单位的软、硬建设比较薄弱等问题,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粮食应急工作。
第一,树立大局意识,加快设施和制度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争取政策和技术支持,继续增加粮食应急体系的科技含量,建立和完善与国家粮食局、自治区政府以及各应急单元相连接的电子传输系统,提高粮食应急保障机制的快速反应水平。依托*粮食信息管理平台,开发、完善应急分析、预警软件,制定《*粮食应急预案实施细则》,建立粮食应急预警预报制度,提高全社会对粮食应急的认知。
第二,注重服务,增强应急定点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应急状态下的快速响应能力。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应急定点单位的扶持力度,增加硬件投入。二是积极开展对应急定点企业人员的法制、粮食储藏、加工、电子信息等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三是向应急定点单位提供粮食市场信息服务,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四是组织优势企业与外省区兄弟单位进行产销衔接,促进粮食购销。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扶持企业发展,进而促进我区粮食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我区应急成品粮油调得动、用得上。真正将关注民生、促进和谐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第三,面向社会,进一步整合企业有效资源。一是扩大粮食应急定点单位范围,加大粮食应急响应覆盖面。二是充分利用应急定点加工、储备、供应运输、仓储、供应等资源,实现应急手段的多功能化。
周贵龙:江西先益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广州市先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广州市先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水溶肥料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原为广东省农科集团农化中心肥料部,成立于1998年3月,在国外优秀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土地现状、作物特点,逐步提升、开发,创立了我们自己的一个品牌。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如今,先益农自主品牌市场不断稳定、扩大。在产品上,我们是追求高质量、多样化,坚持生产全营养、无激素产品。
2013年8月,广州市先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西省南城县全资投建江西先益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一水溶肥研究和现代化生产基地共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45亩,年产4万吨水溶肥料,其中2万吨为固体水溶肥,2万吨为液体水溶肥。2014年6月,正式投入生产。江西先益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设备,在水溶性肥料行业内现代化程度是非常高的;产品在全国也是定位在高端层次,能与少数几个知名品牌相媲美。
公司一直坚持扎扎实实做技术服务、推广、指导,始终坚守“质量树立品牌,技术引导农民,真诚服务天下,提升中国农业”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含量高、优质、安全的水溶肥产品,为分销商和零售商提供树立品牌的平台,向农民传播科学施肥的知识和技术。
记者:水溶性肥料被誉为肥料 “新宠儿”,但目前还有很多农民朋友不了解水溶肥的特点,更不知道如何施用,甚至一些农资零售商也不甚了解。您能介绍一下水溶肥有哪些优点吗?
周贵龙:水溶肥料作为一种与节水灌溉农业、立体高效栽培、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配套的一类新型肥料,具有针对性强、便于管理、肥料利用率高、节能环保、节水、省肥、省工、增产的特点,是未来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由于水溶肥选材精、速溶好、全营养(如N、P、K、Ca、Mg、S以及微量元素等)。因此,人们可以根据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需求和作物的生长特点设计配方和方案。水溶肥属速效肥料,能快速溶于水,更易被作物吸收,便于种植者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不同长势随时对肥料配方作出调整,实现科学施肥。当前我国常规肥料利用率在20%~30%,而水溶肥利用率可以达到70%~80%。
记者:水溶肥的发展前景咋样?农户选择时要注意什么?
周贵龙: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型化肥品种,水溶性肥料受益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未来成长空间十分广阔。有关专家表示,全国9亿亩灌溉面积中约有4.8亿亩耕地适合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但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比例仅3.2%。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节水农业扶持力度加大,水溶性肥料行业发展迅猛。
虽然现在国内水溶肥产品数量很多,但有很多是山寨厂家生产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多数山寨厂家都用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简单物理方法混配生产,几个工人用铁锹将含有氮、磷、钾养分的原料按照相应的配方直接混配出来。山寨水溶肥产品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产品外观不好,各种原料的形状和粒度、色泽等参差不齐;其次是达不到全水溶的标准要求,与滴灌系统配合使用时,容易造成堵塞管道等现象;三是极易结块,给使用者带来困难。水溶性肥料新的国家标准已于2013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标准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将固液水溶肥的水不溶物比例由农业行业标准的5%降到0.5%,同时对产品包装标识进一步细化,要求标明不同形态的养分含量、来源,强调微量养分为螯合态时,应标明螯合剂名称和螯合分数等。农民朋友在选择水溶肥时应选择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产品,认清标识,以免耽误生产。
记者:您能举一些例子谈谈先益农水溶肥在作物上的效果吗?
周贵龙:我先谈谈科学施用先益农水溶肥料在水稻上取得的效果吧。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高产稳产更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配方施肥协作网在我国已实施多年,对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利用肥料资源、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配方施肥多仅注重氮磷钾肥料的合理施用,而忽略了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平衡供应,所以对作物产量的提高是有限的。在目前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离开中微量元素的配置来谈配方施肥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而叶面施肥(水溶性肥料)是中微量元素补充的最佳方法。
叶面施肥不仅能满足水稻对中微量元素的需求,还能及时补充水稻需肥高峰期对大量元素的需求,对提高水稻抗病能力、防止早衰、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方面的贡献都是十分巨大的。我公司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表明,在不改变农民施肥习惯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喷施先益农叶面肥,能使水稻产量增加100公斤/亩以上。
再谈一个果树方面示范的效果吧。2012年6月,在江西省寻乌县一果园,示范前果园状况是树势弱,叶片发黄,未见新梢萌发,表现为严重的营养不良,特别是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缺乏严重,有效根系受损,甚至坏死,吸收养分的功能减弱,果少,果弱,色泽暗淡发黄,果易掉落。6月12日,第一次施用先益农“上善”系列合理配制的水溶肥,一个月后,整个果园有了起色,黄化势头被止住,叶色逐渐转绿,有新梢发芽。7月16日,第二次施用配制好的先益农水溶肥,两个月后,整个果园脱胎换骨,叶色浓绿厚实,油亮有光泽,新梢多而健壮,果实大而靓丽。
记者:水溶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正逐步被一些农户所认识和接受。然而,记者在下乡采访中却发现,不少农户施用水溶肥的方法不对头,结果花钱买了肥料,却没收到应有的效果。请您谈谈如何正确施用水溶肥。
周贵龙:水溶肥总养分含量高,且含有多种中微量元素,与一般复合肥相比较,具有营养全面、全溶于水、吸收利用率高的特点,多应用于浇施、冲施、喷灌、滴灌等设施农业。结合水溶肥的这些特点,如果一次施用过多、浓度过高会出现烧根、烧苗的现象。广大农户在施用上,应该掌握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关键的生长节点。根据作物的需肥特性和产量,遵循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减少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农业效益。
记者:据我们了解,贵公司的技术指导队伍很健全,产品使用后的效果反馈也很好。请问贵公司在水溶肥推广方面是怎么做的?
周贵龙:自先益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公司一直坚持做国内外最好的水溶肥料,并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技服务队伍。公司最早设立的经销网点是从省级开始,后来渐渐下沉,做到市级、县级。随着农村大量土地的流转,农业基地不断增多,经销网点遍及全国各个农业基地,这样一来,不但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也可以更好地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现在很多网点,特别是零售商这一块,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过于急功近利,不管什么产品,都去推销,农业指导又做不到位。先益农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把服务做到基地,开展多层次培训,大多时间业务人员是一个摄像机、一台投影仪、一部电脑、一支土壤测量仪,直接深入基地,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户使用情况,对每个产品,根据地域、温度、气候做对照试验,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用户。只要农户需要,我们就会免费为农户做测土配方工作,无偿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
正是由于对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优质的技术指导,先益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科技含量的水溶肥料产品――“先益”“忠诚”“上善”系列水溶肥料受到广大农民喜爱,现已成为我国水溶肥料的知名品牌。
纵观水溶肥市场,生产厂家多,品牌杂乱,效果良莠不齐,真正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让老百姓接受的产品不多。水溶肥料要想在农资市场站稳脚跟,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过硬、技术含量高,打造真正的好产品,在农民心中树立威信,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优质、高效的产品,及时向农民宣传推广。
肥料企业想要有所发展的话, 最重要的就是要生产出质量优异的产品,让用户通过使用产品得到好的效果。我们就靠着这一点――用户使用肥料后良好的反馈效果,让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中去受到青睐,我们的企业也借此不断发展壮大。
记者:怎样才能成为先益农水溶肥的经销商?
我市粮食订单的实践与探索 江山市粮食局 毛金泉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对粮食流通管理方式、市场主体多元化以及市场体系进行了培育和完善,粮食购销形式从传统的统购统销、合同定购到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粮食流通形式朝多元化发展,主要形式有进场交易、上网交易、期货交易、粮食订单、产销区合作经营和加工企业向生产、流通领域延伸等,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共存的粮食流通新格局。江山市的粮食订单已经过四年的实践与探索,现结合实际谈谈笔者的看法。一、粮食订单的基本状况粮食订单(或称“订单粮食” 、“订单农业”)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粮农双方签订的新型粮食购销合同。粮食订单对于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保障粮食的销售具有促进作用,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新形式。我省从2001年起率先在全国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也是较早施行粮食订单的省份。我市与省内其它市县一样从2001年开始实行订单粮食,现已经历了4年的实践与探索,主要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2年以农业税征粮为基数的粮食订单。即粮食订单数量根据农业税的多少来签订粮食订单合同,订单的收购价格和农业税计税价格由政府部门根据市场价格确定,粮食部门按照农民交售粮食品种质量计付粮款,扣除农业税后的粮款、价差由粮食部门在收购中当场兑现给农民,乡镇、财政共同协作抓农业税征粮,并组织人员上门催缴,集中在8月底一季完成农业税征收任务,农业税款在收购结束后由粮食与财政部门统一结转。从2001、2002两年的订单实践看,粮食订单收购数量分别为1425、1500万公斤,仅占实际收购数量的36.93%和40.75%,订单农户分别有10.75、10.6万户,户均订单数量为132.56和141.5公斤,农业税的计税价格虽然略低于收购价,但粮食部门在收购时对计税差价按实找补,农民售粮实行订单内外的同价(略高于市场价格),农民对粮食订单和合同定购观念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第二阶段:2003年的粮食订单采购数量为1500万公斤。其中一部分仍然以农业税为基数的粮食订单400万公斤,不享受政府补贴,另一部分则为省政府代采购省级储备粮的粮食订单1100万公斤,每50公斤增加5元的政府补贴(含1元的种子补贴)。收购方式仍然由政府部门定价、行政催缴、价差找补、一季完成,2003年全市共收购粮食3858.2万公斤,其中省级储备粮的订单1100万公斤,其它订单收购406万公斤,订单外收购2352.2万公斤,订单收购仅占收购量的39%,农民对同样的粮食订单而实行不同的收购价格,有些不理解,纷纷要求增加省级储备粮的订单采购指标;第三阶段:2004年的粮食订单以储备粮采购指标1550万公斤为基数分解落实,订单内的粮食收购价格给予每50公斤7元的政府补贴。今年江山市政府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专门印发了《关于2004年粮食生产的指导性意见》,将储备粮采购指标1550万公斤分解落实到20个产粮乡镇,乡镇又将订单采购任务落实到86344户,户均订单数量为179.5公斤。今年我省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不需要用现粮交纳农业税,也没有乡镇、财税干部的上门催交粮食,往年大规模集中缴粮纳税的景象不再重现,季节性集中收购粮食已逐步向常年收购转变,农民卖粮走出了多年来由政府部门定价、行政催缴、集中收购模式的束缚,农民有更多把握市场、选择最佳售粮的机会。因此,8月初我市与其它地区一样出现了早稻的收购难、进度缓慢的现象。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方法,抓住农户交学费、买农资集中用钱和旱情解除的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因地制宜帮助指导粮食收购企业改进收购方式,分别采取进村设点收购、流动组上门直接到农户家门口收购等切实有效措施,大大调动了农民售粮积极性,各粮食收购点再次出现农民售粮,粮食收购企业比原计划提前6天完成1550万公斤储备粮的采购任务。至9月5日止,全市已收购入库早稻2052万公斤,其中订单内1550万公斤,订单外502万公斤,中晚稻的种植面积有较大幅度增长,目前长势很好,预计今年将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本地粮食收购量最多的一年。二、粮食订单作用粮食购销全面放开以后,取消了粮食定购任务,放开了粮食市场,放开了粮食价格。今年我省又取消了农业税,沿袭了几十年的皇粮国税已成为历史,农民不仅种什么、种多少自主确定,而且农民愿意不愿意卖粮,什么时候卖粮、卖给谁、卖多少,农民完全可以按自己对市场风险的判断和生产、生活需要来决定,不受任何约束。粮食订单作为一种新型的契约形式重新把粮食部门和农民联结在一起,运用市场需求调节的经济杠杆来引导农民种粮、售粮,降低农民种粮的市场风险,使种粮收益最大化,提高种粮效益。同时,订单收购也是各级政府掌握足够的储备粮源,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抓好粮食订单对于粮食部门掌握本地粮源,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都有积极作用。 (一)粮食订单是农民种粮的指南 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市场需要什么品种、需要多少数量,在春播前,农民就可以通过粮食订单确定下来。粮食订单签订后,农民可以按照订单来安排农业生产,一心一意种粮,如果种植面积在20亩以上还可以得到政府补贴和粮食收购企业的预购定金,得到农技人员的上门服务,包括品种选购、浸种消毒、盲谷播种、秧苗管理、大田栽培等技术要点的指导,农民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抓好粮食生产,不必考虑“卖粮难”问题,从而降低种粮的市场风险,使农民种粮收益最大化。(二)粮食订单是农民种粮的定心丸
收购价格是农民种粮的晴雨表。通过签订粮食订单,农民可以预测正常年景下的种粮效益。粮食订单其实也是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对农民的一种收购价格的承诺,当订单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按订单价格收购,农民可以得到比市场价高的收益回报;当订单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政府就会出台最低收购价格等政策措施,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必须执行政府出台政策措施,按照市场价格收购,确保农民的种粮利益,粮食订单签订后,农民的种粮利益一定程度得到了保护,给农民种粮吃下定心丸。 (三)粮食订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动力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根据江山市地处钱江源头,是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相继建成了碗窑、白水坑等大中型水库,大大改善了农业水利条件,通过土地整理,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和种粮条件,种粮仍然是我市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乡镇农民,他们纷纷要求增加明年的粮食订单采购指标,扩大粮食种植规模,提高粮田复种指数,推动了粮食的种植结构调整。(四)粮食订单是粮食品种优化的催化剂从近几年我市粮食收购情况看,粮食的质量、品种都有所改善。农民通过订单,优化种植市场适销的粮食品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种粮,降低种粮成本。在广大农技员的悉心指导下,我市从1998年起就大力推广旱育抛秧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帮助农民实现了梦寐以求“插秧不要弯腰”的理想,而且是一项增产增效又省工省成本的技术。据对比试验,抛秧和手插的每亩可以增产30公斤以上,每抛一亩大田可以节省一个工时,比传统的栽插节省成本30元。今年,我市早稻实行抛秧播种的面积已达6多万亩,光推广这项技术,我市农民可以节约生产成本180多万元、增收180多万公斤粮食。据调查统计,我市市场适销的粮食品种已从2001年的30%提高到现在的50%左右,早稻的商品率已从2001年的40%达到现在的70%左右,粮食品种优化后,农民基本没有出现余粮滞销现象。(五)粮食订单是储备粮采购的重要途径储备粮是各级政府调控粮油市场和实施社会粮食救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我省的储备粮等政策性用粮的采购和销售,主要通过粮食订单和粮食批发市场进行购销。我市的储备粮等政策性用粮立足本地解决,主要通过粮食订单直接面向本市农民采购,即以储备粮采购指标为基础,结合乡镇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产落实订单收购计划。三、粮食订单存在的问题随着粮食订单工作的不断完善,其作用也逐步表现出来,但也存在订单合同内容不全面、主体不明确、运作不规范、合同履约率低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粮价随着市场供求变化波动较大,在签订订单合同时很难确定具体的收购价格水平,甚至在收购开始到收购结束,部分地区的市场粮价变化大到不得不调整收购价格,因而使订单合同的约束作用受到了一定影响;(二)对粮食订单合同的履约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当市场粮价高于订单价格时,农民往往注重眼前的利益和贪图方便,违约把粮食直接出售给个体粮贩以及不具备收购资格的用粮企业,导致粮食流向市场,履约率较低,政府部门为了解决农业税上交、储备粮采购和农民余粮的出路而制定最低收购价,人为提高订单的收购价格;当市场粮价低于订单价格时,个体粮贩、用粮企业无利可图而退出收购,粮食部门却要履行订单合同,按订单收购粮食。在订单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农民可以不承担市场风险,而粮食部门则不可不履行合同而承担市场风险。因此,市场粮价的过度变化对粮食企业、农民双方履行订单合同造成了利益不均等性;(三)订单收购的粮食主要用于储备粮轮换补库,订单收购赋有行政行为。一方面政府采购储备粮食的订单给予政府补贴,其收购价格一般均高于市场价格;而另一方面粮食企业为了自己生存组织粮源的订单,没有政府补贴,只能按照“购得进,销得出”的原则确定收购价格,这部分的订单其实没有实际意义。订单工作处于“一头热”,粮食部门为了维护主渠道地位,单方面的忙于订单的签订工作,乡镇、农民都还没有真正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四、完善粮食订单的对策措施随着我国加入WTO,粮食市场将逐步融入国际大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粮食市场的价格因素也越来越多,粮食收购形势复杂多变,粮食经济工作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势下,从如何解决农民增产增收和粮食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矛盾,笔者认为粮食订单将是近阶段粮食购销的很重要的途径,应加以补充完善。(一)加强订单宣传教育,营造粮食订单的良好氛围。粮食订单是一个新生事物,它被人们认识接受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加强对订单粮食收购的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等传媒介绍订单,使政府、企业、农民都能对粮食订单的优越性、特点、操作程序等有所了解。(二)规范订单合同,打造“诚信订单”。粮食订单是中国农业与市场接轨的一条必由之路,应大力提倡与普及,而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当农民初涉订单这一市场化生产中的新事物时,有必要进行经济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训,不仅要让农民学会按订单组织安排生产,而且还要让农民利用订单合理回避市场风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自觉履行订单合同,培养订单需要诚信的理念。1、对广大农民、粮食购销企业进行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订单的签约双方要以相互信赖为前提,真正体现“经商诚为本、信誉价更高”这一经营理念;2、明确粮食收购订单签订的主体。粮食订单合同是粮食企业、农民之间的购销行为,必须明确企业和农民才是订单的主体。即使是储备粮的订单采购,在签订订单前政府部门可以确定储备粮订单采购价格,由国有粮食收购企业与农民签订订单后,乡镇政府以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从宏观调控角度搞好指导、协调,牵好线、搭好桥,不能搞包办代替,否则会违背签订粮食订单的初衷;3、粮食订单作为合同的一种特殊文本,必须统一订单的形式和内容。目前粮食订单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有的条款还不符合有关规定,因此应进一步加以规范。粮食订单合同可参照现有购销合同的文本,内容包括双方的责、权、利和订单收购粮食的价格、结算方式等,可以由工商部门统一制定合同格式;4、采取不同方式与农户签订粮食收购订单。目前订单的户均数量不到200公斤,订单签订的工作量大,订单的履约率低,因此签订订单可采取种粮大户由企业直接签订到户,其他农户由企业与其所在的村级经济组织签订,并分册到户。在收购时户与户的订单数量可根据生产情况,适当进行余缺调剂或村交户结,提高订单的履约率;5、粮食企业要主动和农户联系,提供优质服务。在每季收购之前,购销企业应本地实际出发,对已签订收购订单的农户采取不同的收购形式,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并主动上门检斤验质,帮助联系车辆运输,采取方便交售优先结算兑现等便民服务措施。
(三)落实粮食直补政策,提高订单的履约率。粮食作为一种产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生产周期长,投入产出低,风险大。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作为特殊商品一直由国家调控,即使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粮食生产也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我省实行按粮食种植面积进行直接补贴或按政府“订单粮食”数量进行补贴的办法。直接补贴的对象为:全年粮食复种面积在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和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签订“订单粮食”合同的农户。复种面积20亩以上的农户由农业、财政部门兑现,“订单粮食”的补贴在收购时,按订单内实际交售数量兑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按照储备粮的采购数量与农民签订订单,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四)加强对收购市场的管理,规范粮食流通秩序。我省已制订出台了《浙江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粮食、质量监督、工商、卫生、物价等职能部门将履行各自的职责,加强对收购市场的管理,实行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粮食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粮食流通秩序,确保粮食订单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五)建立培养粮食经纪人队伍。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以后,多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将从事粮食经营活动,建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粮食经纪人队伍,是立足本地掌握粮源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市的实际,当前主要在产粮乡镇或商品粮在50吨以上的行政村,经过粮食业务培训,培养一名粮食经纪人(也可由粮站指定一人负责),办理领取粮食收购证,从粮食订单签订开始到粮食收购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全程服务。
一、全面认识小型农村水利的特点与性质,找准问题的关键,是搞好改革的前提
(一)小型农村水利的特点
通常把灌溉面积1万亩、除涝面积3万亩、渠道流量1立方米每秒以下、总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下、供水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工程界定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种类和功能很多,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小水库、塘坝、水池等蓄水设施,小型拦河引水坝等引水设施,渠道、管道等输水配水设施,渡槽、隧洞、倒虹吸、桥、涵等交叉建筑物,泵站、机井等提水设施,灌水支渠、斗渠、喷灌滴灌的管道等田间灌水设施,保护村镇、农田的小型堤防、河道堤防等防洪设施,排涝泵站、排水沟等排涝设施,乡村自来水厂、水窖等生活供水设施。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约有900多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农村水利的特点主要有:
一是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村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村水利,投入少,规模小,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村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二是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水利遍及全县各乡镇,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万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村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就单个农村水利工程看,技术比较简单,但从流域、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它涉及水利、农业、政策、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看,农村水利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搞好统一规划,加强指导。
三是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发电、防洪、排涝、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以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防洪排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从总体上看,农村水利的服务对象是弱质产业,投资回报率较低。基于农村水利公益性强的特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补助经费给予扶持。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我县政府性补助约占农村水利总投入的95%。(2006年全县政府性水利总投入2478万元,受益群众投劳折资145万元,2007年全县政府性水利总投入2760万元,受益群众投劳折资175万元,2008年全县政府性水利总投入3149万元,受益群众投劳折资165万元,2009年全县政府性水利总投入3090万元,受益群众投劳折资153万元,2010年全县政府性水利总投入5266万元,受益群众投劳折资273万元)。
四是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村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上百户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供水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供水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农村水利设施多地处农田荒野,无人值守;风吹日晒雨淋,易老化损坏;土方工程多,维护工作量大。除生活供水工程外,多数工程季节性使用。农村水利的建设与管理需要在政府的规划与计划指导下有序进行。
(二)农村水利的性质
农村水利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增收的物质保障条件。除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外,农村水利与农村道路、农村供电等同属农村公共工程,是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公益性。
农民是农村水利事业的主体。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的力量,合作办水利,是发展农村水利事业的基本原则。农村水利的宗旨是服务。以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有关法律和政策对此有明确规定。
(三)找准问题的关键
从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合作社和集体所有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民办公助”原则,国家对集体经济组织兴建的小型农村水利给予补助。建成的设施归公社或生产队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管理。那时,所有权是清晰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一致,工程维护管理较好。
农村实行以后,土地包到了农户,牛、马、犁、锄头等生产工具分到了户。水库、山塘、渠道、泵站、机井等不能分,仍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新形势下产生的问题是:没有集体经济组织依托的“集体”到底是谁?集体所有制以什么形式来实现?不明确。“集体”虚设,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自然就“缺位”。跟着带来的问题是基层政府代替“集体”承办本该由“集体”办的事,造成政府“越位”,政府与农民在农村水利中的角色“错位”。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改变生产和生活条件,是自己要干的事情,结果变成政府要农民干,甚至被人理解为政府加重农民负担。由于工程集体所有的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体制矛盾没有解决,维护管理责任自然就很难落到实处,造成“集体”所有的工程,有人使用,没人管理,老化、损坏、丢失严重。因此,针对小型农村水利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要解决集体所有的实现形式,即有一种组织扮演“集体”角色,负起工程“业主”责任,明晰所有权;二是解决已建成工程经营管理活力的问题,促使工程良性运行。
能否把农村水利公共工程交给个人办?不行。理由前面已有阐述。继续沿用目前这种由乡或村代行“集体”职责的办法行不行?也不行:首先,乡政府不行,因为它是政权组织。其次,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小组或村委会,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代行“集体”职责,村内工程按“一事一议”原则协商办理,但它毕竟不是管水组织,因而必须要有新的管理组织解决原有体制不顺的问题。
(四)明确改革目标和原则
改革要以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晰工程所有权为核心,以增强经营管理活力为重点,以提供良好服务、实现良性运行、充分发挥效益为目标。改革要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已建成设施的巩固和效益发挥,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有利于加快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原则,组建用水合作组织
明晰所有权,是小型农村水利体制改革的核心国家对农村水利一直采取“民办公助”政策。从宏观上看,这个“民”是集体的“民”。从每一个具体工程微观层面看,这个“民”是“受益者”。“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是农村水利体制改革要遵守的重要原则之 一,具体来说,不同类型工程,应实行不同管理体制。
(一)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管、自用”体制
农户自用为主的微型蓄引提工程,政府可酌情在经费上给予补助。这类工程作为农民的家庭私有财产,发给产权证,受法律保护。
农户自有工程自己用不完的水,允许在农户之间,按平等协商、互利互惠、有偿服务的原则,调剂余缺,充分发挥工程和水资源最佳效益。
(二)较多农户受益的小型公共供水工程,推行多种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体制
受益农户较多,特别是跨村、乡的小型公共供水工程,应当按水系、渠系范围,组建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用水合作组织。这种体制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不按乡、村行政区划组建,更符合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特殊要求,可以避开乡、村借水费名义搭车收费或截留挪用等问题。
第二,明确用水户是建设主体、投入主体、所有者主体、受益主体,形成了以用水合作组织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
第三,机制灵活,合作办水利,就是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设备的出设备,可以以物换工,以资换工,以工换工,以工换水,每个成员的权利、责任和应尽义务都严格按章程办事。
第四,合作组织要按法律规定注册登记,成为有法人地位的服务实体,受法律保护,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合作组织有章程,民主选举负责人,在内部采用民主协商方法决定成员出工、出资分摊以及水费计收等大事。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不是过去合作社、组织的简单重复,它是新形势下农村水利管理体制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是体制上的创新。目前我县水利改革中采用所谓的“股份合作”管理体制的工程仅有3处,它们不是企业,而是农民互助服务组织,应当在水利部门的指导下和实践中逐步规范成正规的用水合作组织。
政府补助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应明确归农民用水合作所有。从总体上看,小型农村水利资产都属集体所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