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30 15:18: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城乡各类垃圾尤其是生活垃圾的年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我们每天都投放大量的垃圾,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垃圾投放所导致的城市环境问题越发地凸显出来,因此也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垃圾分类是杭州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工作, 同时也是我们每个社区居民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所能做的小事情。当前,把垃圾分类作为社区管理的内容有着重要意义。

一、垃圾分类的概念

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分别投放,并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大致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

二、滨江区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

杭州市在2004年便已颁布《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其中第五十七条规定本市逐步实行生活垃圾的袋装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并在2012年通过的《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则明确规定生活垃圾必须全面实行分类投放。可见杭州政府在这十年间逐步实施并加强了垃圾分类的政策。2014年8月1日,滨江区出台了《“清净在源头”家庭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到2016年底,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小区中,家庭宣传普及率达到100%。由此可见,垃圾分类的政策已由市政府落实到区政府,滨江区也加大了垃圾分类前端投入力度,开展了居民垃圾分类工作。

但是就目前滨江区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社区居民在排放垃圾时分类的工作做得并不好,垃圾的分类工作大多数还停留在二次分拣阶段,这不仅加大了工作人员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繁重程度,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我们对滨江区社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进行了调研。

三、滨江区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现状

笔者于2014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杭州市滨江区主要社区(包括东冠社区、联庄社区、西兴社区等),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问和实地调查三种方法对滨江区社区的垃圾分类参与者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问卷发放的形式进行,共发放400份问卷,有效问卷378份。我们针对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进行的原因进行了调研,基本摸清了社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

(1)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居民对待垃圾分类的态度有较大差别。只有17%的居民在投放垃圾时,会刻意区分垃圾桶的分类,42%的居民则不会刻意去注意,如果注意到了标识,则会将垃圾分类投放。19%的居民表示在注意到了垃圾桶的标识之后会分类处理垃圾,但是基本上不会注意到垃圾桶的标识。其余的22%的居民则完全不在意垃圾桶的标识,不会关注垃圾的分类。

在另一项调查中,31% 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活垃圾分类是一种环保行为,应该自觉进行生活垃圾分类。27%的被调查者表示并没有养成生活垃圾分类的习惯,但是如果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则会积极配合。其余41% 的居民则表示生活习惯已经定下来,很难真正做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2)居民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处理方法。将有价值的垃圾出售是垃圾处理的一个方法,也可以说是垃圾分类的一个初步环节。其中有63%的居民在处理家庭垃圾时会将有价值的废品出售。在这其中,15%的居民会将剩下的垃圾分类投放,48%的居民则不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另外有37%的居民对于生活垃圾一般既不会分类也不会做卖废品处理,而是将生活垃圾整袋直接扔进垃圾桶。

(3)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在所做的调查中,居民普遍认为滨江区目前垃圾分类的工作做得并不好,在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对此我们也进行了调查。有9%的居民认为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而且政策的落实也不到位;21%的居民认为政府或者社区监管的力度不够,从而不能很好地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另有11%的居民认为宣传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和规定并不了解,7%的居民认为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有效扩大的垃圾分类监管队伍,增加、更新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开展垃圾分类新技术的研究等。然而在这些原因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仍是群众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52%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垃圾分类工作做的不好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意识的欠缺是最重要的主观因素了。

四、滨江区社区居民在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1)垃圾分类注重规章制度层面,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垃圾分类方面的专用法规,只有一些指导性的条文,且均缺乏对垃圾如何分类、如何收集和处置等实施细则的规定。分类责任主体模糊,垃圾分类缺乏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总体可操作性较差。

(2)垃圾分类标准制定不够详细,居民各自对垃圾分类的标准都有差别。通过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居民对可回收垃圾概念的理解仅仅是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使得居民的投放垃圾选择不一样,从而达不到垃圾分类的效果。

(3)部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很多居民都是将所有生活垃圾放在同一个垃圾袋中,然后将整袋直接丢到垃圾桶,没有细致的将可回收的、有毒的、厨房垃圾等分开来,他们觉得那样分类太复杂太费力。

(4)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正确率不高。部分居民会在家中会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投放的正确率却很低。比如厨余垃圾是指厨房做菜或日常饮食剩下的垃圾,而食物的包装盒(豆腐盒、水饺袋等)不属于厨余垃圾。

(5)宣传方式单一、力度小。垃圾分类的宣传主要在社区进行,这样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影响力有限。政府缺乏监督,宣传力度不足,未能在社会上引起重视。同时,大众媒体的支持和宣传大大不够,垃圾分类在深度、广度、频繁度上急需加强。

五、根据滨江区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及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和立法。尽快完善杭州市城市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垃圾从产生到最终处理各环节纳入依法管理轨道。可以结合滨江区的自身情况,具体制订操作性强的制度规定和实施细则。滨江区出台的《“清净在源头”家庭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2)增加垃圾分类的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垃圾分类的资金投入,来断扩大的垃圾分类监管队伍,增加、更新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开展垃圾分类新技术的研究等。

(3)建立垃圾分类奖励制度。对垃圾分类较好的居民,采用多种形式给于一定奖励,如发放垃圾分类补贴给做的好的家庭等。这样有利于大大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4)统一完善垃圾分类标准。在垃圾分类尚未成熟的阶段,分类标准应以方便居民理解和投放为主。对垃圾分类划分的标准,应当参考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于一些可回收的有利用价值的垃圾,比如废纸、塑料瓶,社区可以设立专门的回收点,社区居民可以直接将这些垃圾变卖给回收点;对于那些有害的垃圾,比如废电池等,社区应专门派工作人员定时上门回收。这样垃圾分类的效率将大大提升。

(5)加强多渠道宣传,公众参与。很多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是由于政府、社区、媒体等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做的不到位。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不应局限在社区内部,政府应当发放垃圾分类的宣传手册,增大垃圾分类的普及面。大众媒体也应大力宣传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学校也应当加入其中,一个人的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应从小就教育孩子进行垃圾分类。只有全民参与进来了,才能更有效地实行垃圾分类,达成目标。

六、总结和展望

通过这次调查实践,以及笔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见证了滨江区居民垃圾分类的实施状况。如同大家所料想的,垃圾分类正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体制和设备尚不成熟,未来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垃圾分类是一个社会问题,应举权社会之力,由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来参与。

参考文献:

[1]文建军, 许振国, 庞志峰, 杨斌, 金永久, 杨敏, 张娜, 马楠.城区居民对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认知水平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3).

[2] 高顺枝,罗兴章,郑正,冯景伟,赵国华,聂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思考[J].环境卫生工程,2009,(1).

[3]黄宝成,张钊彬,赵婷婷,宋苏丹,汪美贞,冯华军,沈东升.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情况调查及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7).

[4]姜朝阳, 周育红.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2).

篇2

1 新农村垃圾的特点

既然我们要分析生活垃圾,那本文所谈的生活垃圾是什么呢?那么就需要我们做一个基本的定位。本文所指的生活垃圾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或者是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在上个世纪,国内农村生活垃圾以菜叶、尘土、纸张等容易得到降解的成分为主。近些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进度的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发生了很大改变,生活垃圾的种类也就更加丰富了,如包装废弃物、塑料制品、一次性垃圾袋、泡沫、一次性用品等废弃物的数量开始明显增加,根据相关统计,在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有如下特点,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活垃圾的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其次,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的来源分散,并且地区垃圾差异性很大。第三,农村的垃圾产量随季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并且这种变化是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的。最后,虽然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广大农民还是缺乏对垃圾危害性的认识,并且缺乏处理垃圾的主动性,因此给农村垃圾治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2 新农村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2.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面宽。随着新农村建设进度的加快,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种类增加,污染面随之扩大,垃圾污染也就越来越严重。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影响新农村的整洁;污染饮用水源;损害身体健康;土地被破坏在农村垃圾污染的前4位。从这样的结论来看,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已经波及到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科学的方法能够改善这样的困境。

2.2 村民环保意识。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就是学历高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就相对比较透彻,学历低的人对问题看法就相对浅一些。这个规律也是适用于村民对环保的认识,学历高的村民基本能够认识到生活垃圾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但大部分村民还是认识不到生活垃圾对生活产生的恶劣影响,他们认为村子还是很整洁,并且认识不到生活垃圾对水源的污染,更加看不到生活垃圾给身体健康带来的伤害,更没有认识到生活垃圾已经给生活的这片土地所带来的长期破坏。

2.3 当地政府对农村垃圾污染重视程度欠缺。笔者在对当地村委会的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当地并没有拨专项资金用于垃圾处理,当地的垃圾处于两种状态: 一种是自家产生的能够施肥用的,自已堆放到田地里,不能施肥的自已堆放于村口的公路边,小水沟里 另一种是由村委会下属的组长不定期的组织一部分身强体壮的村民,将村子里的垃圾用小推车拉到距村子较远的山地或低洼地带进行掩埋,这种掩埋行为自然是由村的村长组织,负责劳动的村民也是无偿的 出现自发掩埋的村子比较少,大部分村庄是第一种状态此种现象表明,政府对有关垃圾政策的宣传不到位,资金投入偏少,支持力度不够。

2.4 农村生活垃圾回收率低。在过去的农村,人们吃的都是自己菜园子里种的菜和田里生长的粮食,丢弃的就是菜叶子、菜帮子之类的易于讲解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就腐烂变为肥料了,这样农村的垃圾就在这样的循环之中被自然消化了,基本就不存在不可恢复的垃圾存在。但是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丰裕,农村生活垃圾也就随之复杂化,零食包装袋、塑料袋、 家用电器、废旧电池等等都开始在我们的新农村地区出现,但是没有进行分类处理与回收,因为这类废弃物回收的难度较大,并且回收的用处的不大,所以回收率很低。

2.5 新能源利用不足。在广大的农村,很多偏远的村庄还是利用柴禾作为主要燃料。即使在新农村,也是以具有很大污染性的煤为燃料,基本没有普及新能源的使用。根据相关调查,在新农村有很多都不知道沼气是什么?例如,在新农村中使用沼气农户达不到10%,大部分村民不用沼气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沼气需要挖很大的坑,从而使用也很不方便的,只有那些少数空间相对较大的村民才会使用沼气。在政府方面,政府会给每户使用沼气的用户1 000元 到1500 元的资金扶持,但是此项激励政策没有发挥太多的效果。太阳能的使用受地域限制较多,所以不适合广泛推广,因此在很多地区都没有被运用。其他新能源的使用当然就更少,因此,在新农村对新能源的使用率很低。

3 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措施建议

3.1 制定适应新农村卫生管理条例。如果要对新农村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必须要有有力的法律制度来推进,也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够保证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长期化。国内开展新农村建设时期较短,生活垃圾被提上处理议程较晚,并且现行环卫标准及处理模式几乎以城市为参照依据。如今,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规定执行的,由于完全按照此规定执行,从而使垃圾处理标准太高、建设费用太大、运行成本太昂贵。

3.2 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在农村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我们在能源的选择使用上可以配合农村的基础条件加以利用,从而在农村建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利用沼气池将易分解垃圾和人畜禽粪结合进行一定的处理,最后形成沼气池、厕所、禽畜舍、蔬菜温室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新能源生产系统,即形成三合一体、四合一体的农业模式。这样就可以在处理生活垃圾的同时获得能源,从而形成有效的经济系统。

3.3 引入先进管理机制。如今,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从而投入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也就更少了,因此我们必须引入先进的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运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我们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政府必须要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全面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第二,政府必须建立相关政策,体现由谁污染就由谁治理的原则。这样就可以放开农村垃圾处理投资市场,鼓励各类闲散资金进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构建一个全新的农村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关法强、马超,浅谈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与处理[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6)。

篇3

垃圾焚烧发电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程度最高的垃圾处理方式,也是大规模实现资源化最经济的方式。垃圾焚烧发电减少垃圾对生态圈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以及减少因堆放垃圾而占用的土地资源,可实现垃圾减容90%以上,减重70%以上。将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在实现垃圾减量的同时促成垃圾资源化,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垃圾焚烧发电所产生的电能和热能都是在对现有资源的重复有效利用。

中科通用一直坚信自主研发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一定能够产业化,并坚持不懈地完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的配套系统,先后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42项,其中包括13项国家发明专利。

中科通用的“高蒸汽参数城市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彻底解决了垃圾焚烧炉烟道中HCl对过热器管材的高温急剧腐蚀这一世界性难题,使蒸汽参数大幅提高到450℃、3.82MPa。2005年底,该系统集成技术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鉴定意见认定:在多项技术和应用上有创新,是一项重大的综合性环保技术科技成果。该成果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符合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多项产业技术政策,其成果及规模化工程应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因为提高了发电效率,焚烧同样的垃圾可以产生更多的电力,因此可以承受相对较少的垃圾处理补贴,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接受。

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针对我国垃圾特点,利用成熟的燃煤技术为基础开发出来的垃圾处理技术,该技术最大特点:非常优越的环保排放-很小的二英原始排放;良好的经济性-小投资、运行费用低。循环流化床技术的商业化使我国更大范围的城市能够享受到焚烧发电处理垃圾的益处。

一些行业外人士有一种看法认为垃圾焚烧发电是一种变相小火电。由于垃圾产生和收运的特点,垃圾焚烧发电一般规模较小,采用现行中低压等级锅炉,总效率不高,发电标煤耗在500g/kwh左右,但部分利用了垃圾中的热值发电。如按2008年环保部82号文规定,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允许添加20%质量的煤计算,垃圾对产汽发电的贡献大约占45%。就化石燃料的消耗而言,发电标煤耗大约只有225g/kwh,这比目前60万kw超临界机组煤耗还要低。此外,垃圾焚烧添加煤作为辅助燃料是因为目前中国现有城市垃圾还未进行分类收集,垃圾成分、热值变化太大,特别是垃圾灰分大、水分高,使得垃圾热值低,造成必须通过添加辅助燃料才能稳定燃烧,才能保证焚烧温度达到国家标准和安全彻底焚烧的要求。从运行成本角度分析,添加煤量越少经济上越有利。目前从事垃圾焚烧行业的单位都在全力以赴解决降低添加辅助燃料问题。

中科通用始终以对社会负责、对环境负责为己任。在这一信念下,把保证焚烧设施的环保达标排放放在首要位置。比如在泰安项目中,积极开展了环保指标的内部监测和监督。在例行监测以外,还专门请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对焚烧炉二英排放进行了多次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泰安生活垃圾焚烧炉烟气二英排放远优于国家现行标准(1ngTEQ/Nm³)和欧盟标准(0.1ngTEQ/Nm³)。这也充分验证了中科通用的循环流化床生活垃圾焚烧炉在二英类物质排放控制方面的优势。

但是中科通用并没有就此止步,仍在不断地研发更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以实现更优的排放指标。2008年,中科通用投入大量人员和资金,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焚烧阻滞二英产生成套技术与装备开发》课题,积极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并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技术不断成熟、法律和政策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国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BOT”和“BOO”项目融资模式的引进,使得我国一些人口众多、垃圾污染严重、经济不发达的二线城市也能够引进这种“富人”才能买得起的项目。近年,众多专家学者站出来宣传垃圾焚烧相关知识,媒体也由原来一边倒的反焚烧转变为理性思考,这个转变是否为公司带来较好的发展机会呢?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进步显著,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在上海召开的2010中国垃圾发电行业聚焦会议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公布了住建部的统计资料,到2010年5月,全国投入运行82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设计处理规模6.98万吨/日,总装机1412MW。

篇4

中图分类号:F1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了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节点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潜力不断增强,但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更加科学地统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生态文明,也就没有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付出的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沉痛代价,这种问题在农村地区更加突出。中国是农村地区占绝大部分的国家,共有56万个行政村,9亿多农村人口,因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决定着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总结经验教训、转变发展方式,构建遵循自然规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因此,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符合科学发展理念,也是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人民利益的现实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付出的是环境的惨痛代价,不仅污染了水、空气等资源,还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存安全,优良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迫切需求。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转变农村发展理念,致力解决水、空气、土壤、资源污染等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建设美丽新农村,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的环境需求。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人民利益、建成全面小康的现实需要。

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定,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运而生。十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凝聚了推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取得了重大成效,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方式愈加科学,农村发展呈现出新面貌、新气象。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一些列问题。

1.农用化学污染较为严重。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农药,而且普遍存在过量使用的现象。据统计,2012-2014年全国农药年均使用量31.1万吨,比2009-2011年增长9.2%。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也造成大量土壤板结和酸化,导致作物容易生病,又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给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2.乡村企业发展不够科学。农村改革释放了庞大的劳动力,也催生了石灰、石头、矿业等一系列粗放式乡镇企业,这些企业促进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但也造成了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部分乡镇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缺乏正确导向,导致重污染的工业企业频频进驻,造成了水、空气等污染问题严重。同时,缺乏科学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理念,对种植业规模、养殖业布局等方面把握不够,导致环境压力较大,带来了系列问题。

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不善。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农村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与落后的垃圾治理体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农村居民对垃圾治理的思想认识有待于加强;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填满、处理等硬件技术条件较差。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因而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不善,阻碍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

1.强化宣传,加快转变思想观念。观念决定出路,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观念走在前列。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农村工作深度融合,贯穿于“三农”工作始终,充分依靠农民这个建设主体,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充分利用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积极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宣传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大力倡导生态环保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支持和配合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宣传的同时,也要强化教育。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镇村干部教育、培训、学习的重要内容,与岗前培训、日常学习、专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强化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在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工作同时,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融进去,增强农民对生活垃圾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的认同感,切实培育理解支持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农民。尤其要重视青少年的生态环保教育,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知识融入乡村中小学课堂,向中小学生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促使广大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劲。

2.加强领导,发挥政府导向作用。政府是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必须强化引导、全面统筹,深入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完善整体规划,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明确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建设方法等,确保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进行。坚持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切实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科学指导农村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尊重和利用农村地区特色资源,差异化布局农村企业发展;适度控制采石、采砂、采矿等资源密集型企业生产规模,支持企业改良技术、转型升级;合理布局鸡、鸭等家禽养殖企业,确保发展、生态“两不误”;同时把握招商引资导向,坚决摒弃重污染、高排放等企业落户农村。加大整治力度,对于污染农村环境的企业和个人,采取罚款、恢复原状等行政强制措施,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坚决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后盾。

3.完善机制,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完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促进建设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国家应加快完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以《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蓝本,结合实际、细化举措,出台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具体法规或条例,增强建设工作的指导性。尤其要结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生态新问题,对农村环境污染转移、遏制农村生态化境恶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完善,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法律遵循。大力完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要根据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上级政策的原则性与本地实际的灵活性相结合,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厘清政府、部门、企业、农民等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形成上下顺畅、井然有序的工作格局,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4.保障公众环境参与权益

要健全完善保障公众环境参与的法律基础。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参与权是公民环境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个人不得侵犯和阻挠,要细化公众环境参与的具体途径、程序和方式,规范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时效、责任、结果以及对信息公开的质疑、咨询、监督方法等,各地区也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使得法律法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确保公众环境参与真正具体化、制度化、法律化。要建立覆盖全过程的项目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在项目立项阶段,相关部门和企业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EIA)大纲,及时将大纲评价内容及环境影响结论明确易懂地公布于众,鼓励公众就所关心问题以及对自身利益的损害程度提出看法。在施工阶段,要将有关流程、管线布设、环保措施及达标情况等透明化。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应如实反映项目建设是否达到既定的环保法规、标准要求。在项目运行阶段,评估部门要深入公众进行个别访谈、发放问卷、座谈等形式掌握实际情况,为公众关注环境保护、参与环境保护监督与管理提供充分条件。

参考文献:

篇5

        地理教材中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既包括陆地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还有大气环境问题等等。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空气》这一节中,介绍了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空气质量的高低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等。对于水环境问题,在《水资源》的学习中,有关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的治理问题。对于陆地环境问题就更多了,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白色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等等。有些问题涉及多种环境,彼此互相影响,比如酸雨问题,首先是大气污染,进而引发水的污染,最终还会影响陆地环境,危害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的整体性这一特征。因此,环境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大,必须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出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教材正文中,有的以补充资料中。也有的以图片形式出现,如素描、漫画、景观图片等,还有的以讨论话题呈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联系。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最基本的就是阅读教材直接获取。也可以通过出黑板报、进行知识竞赛、排演环保小品、观看录像、举办辩论会等形式加强教育。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长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类活动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有兴趣,乐于参与,自然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每当重要的地理节日,如世界环境日(6.5)、地球日(4.22)、世界水日(3.22),可以要求学生相互协作出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此内容的理解,培养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又如对于水土流失问题的学习,可以通过播放黄土高原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如,在学习《巴西》时,对于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加强对此的理解。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倡议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践行环境保护

        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对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在生活中和生产中真正落实下来。为此,我们可以在课本涉及的环境问题学习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怎样做?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篇6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作为“城市美容师”的环卫车辆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发展应该得到高度重视。我国环卫车产业发展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国内厂家如重汽、一汽、东风等企业积极与国外开展技术交流活动,这加快了我国环卫车辆早日实现国产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进程。本文就环卫车辆概况及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与建议。

二、环卫车辆分类

1、压缩式垃圾车

(一)后装压缩式垃圾车

后装压缩式垃圾车有向大吨位方向发展的趋势。大吨位的垃圾车辆采用的压缩方式均为多级油缸推动滑板压缩,其压缩比很大,以满足大容量装料的作业要求。外观设计非常讲求精美化、人性化设计。在液压系统和主要装置的重要部位采取了装饰与防护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料斗上的油缸与控制部分,保护得非常好,同时还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在整车设计方面加入了必要的防护安全设置,如踏板上只要有人,车速就不会超过30 km/h。

(二)前装压缩式垃圾车

前装压缩式垃圾车主要由美国的HEIL公司最早设计生产,后引进至欧洲。其最大的特点是装载量大,操作人员少,仅司机一人就可以独立完成,欧洲与美国基本上都沿用这种结构形式。美国HEIL公司的前装压缩垃圾车的装载量目前已达到37.5耐,适合于装载建筑垃圾等复杂垃圾。

(三)侧装压缩式垃圾车

欧洲的侧装式垃圾车已发展为适合多种垃圾装运的常见车辆,在垃圾桶提升装置上也做了大量的改进与提升,既适用于标准垃圾桶,也适用于超大桶,同样,该类型垃圾车也向着大吨位的方向发展。

(四)旋转压缩式垃圾车

旋转压缩式垃圾车是德国FAUN公司的专利产品,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现已生产了3.5万辆。在该公司的陈列室里还可见到1950年生产的旋转压缩式垃圾车,今昔对比,其技术和模样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也正是由于其独特的专利技术和不断创新的思维理念,至今在全球尚未有真正到位的高仿者。

旋转压缩式垃圾车由于整体是密闭的系统,保证了污水不泄露,底部两侧设计有多个水箱,收集污水,防止二次污染。该车节能高效,采用油电混合式的双燃料动力,在低速(30 km/h)时,电池驱动;高速时,发动机驱动;从而节能提高30%,减排降低30%,噪音降低30%e

2、扫路车

(一)小型全液压扫路车

小型全液压扫路车将会是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特别对于住宅小区及背街小巷的清扫,是非常适用的车型。这类车型采用单台发动机传动,油耗低,行驶时采用无级变速,既节省能源,又减少了使用成本。

(二)大型湿式扫路车

大型扫路车是利用汽车二类底盘进行的改装,适用于广场、马路的清扫,作业效率高。这类车型后部还配置了一个反吹式吸口,用于吸起一些不易清扫的垃圾。

目前,欧洲对扫路车已经制定了新标准,规定在清扫及排出垃圾箱内的气流时,扫路车周围的空气质量指数须达到PM 10标准。因此,经过吸扫进入垃圾箱中的气流必须经过净化系统净化后再排入到大气中,这或许会是未来我国清扫车也需要增补的标准。此外,噪音是扫路车的最大障碍,德国制造商已经通过各种措施,将扫路车的噪音降低至60 dB以下,扫路车的整个工作舱内壁上都加装了降噪棉,并且是全覆盖的。

3、摆臂式垃圾车

摆臂式垃圾车在欧洲应用得较多,这类车辆主要用于建筑垃圾的装运。这与我国摆臂式垃圾车的用途完全不一样,不过我们可以借鉴它,应用到新农村、城乡结合部、建筑装修垃圾等场合。因此,摆臂式垃圾车在我国应该有着广阔的市场,同时,可以通过模块化的设计,降低加工成本,形成批量化生产。

4、移动式垃圾压缩站核吸污车

移动式垃圾压缩站在欧美洲市场销售得非常好,在各个公共场合都有这类设备。这种移动式垃圾压缩站具有建站占地面积小、机动灵活、使用方便等特点,而且主要用于固废生活垃圾的收集与转运。其装载机构将满载垃圾的垃圾桶装卡牢固后,将垃圾桶提升至压缩箱上的入口处倾倒。启动压缩装置进行反复推压,将垃圾强力压入压缩箱底部,直至收到压实信号,停止压缩,液压压缩装置复位。垃圾装满后用钩臂车进行运送,一辆钩臂车可以配套多个移动垃圾压缩站。

吸污车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针对污水处理,另一类是针对粉尘。对于污水类,在车辆设计中自身带有污水处理装置,通过对污水进行处理,留下污泥,把洁净水重新排出。对污泥粉尘的抽吸是另一特点,通过强力吸尘,使污物直接吸入到车厢里,再通过一个净化装置,把洁净空气排向大气中。

5、除雪车以及其它车辆

除雪车产品最大的特点是除雪铲的角度可自动调节,以及除雪铲分段多组合方式。除雪季节可装上除雪铲等,而其他季节还可用于扫路等它用,比如扫路车前部既可选装除雪装置,也可选装刷扫装置。我过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积雪严重,除雪车可以应用到我国的东北地区,方便环卫工作的进行。

三、目前应用中的环卫收运车辆及设施主要特点

1、以欠发达的大城市郊区和中小城市为代表,垃圾收集车以人工板车、摆臂车、农用运输车为主,技术水平低,垃圾混杂,没有密闭机构,没有防雨防风等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2、垃圾运输车以5t自卸车为主,载质量较低,运输成本较高,虽然近几年全国都要求此类车辆加密封盖,但仍存在装料不便、运输过程密封不严(尤其对渗透液的密封)等问题,车辆技术已经落后。

3、压缩式垃圾车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产品,它因作业灵活、运输成本低、可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具备垃圾收集和运输等功能很受用户的欢迎;但市场上该类产品还存在使用可靠性较低、操纵复杂、密封不严、压缩后污水处理困难、收集时间长、作业噪声大等诸多问题。

4、垃圾中转站近年在大城市发展较快,它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垃圾堆积站,一般都具备压缩、脱水、密封运输等功能。目前国内的垃圾中转站根据各个城市习惯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5类:可移动垃圾压缩装置中转站;固定式垃圾压缩装置中转站;地坑式垂直压缩中转站;水平脱水压缩式中转站;钩臂式车厢可卸垃圾中转站。这些产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政投入较大、使用可靠性偏低、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等。

四、国内市场对环卫车辆的新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各个城市对环境保护及噪音,尤其是对垃圾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可以看出,未来的环卫车辆将集功能与环保等特点于一身,由压缩式垃圾车替代非压缩式垃圾车,密封式垃圾车取代简易型垃圾车,低噪声低排放产品替代高噪声高排放产品等趋势已成必然;另外,随着各地城市建设投资的逐年加大,环卫工人工作条件的不断改善,环卫部门对产品的可靠性、操纵方便性、功能多样性等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和彩化也更加注重。国内环卫车辆的市场发展空间及技术发展趋势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专用汽车在汽车工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未来10年中我国专用汽车将会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国内专用车政策的支持使我国专用车辆得到了增长的态势,预测未来我国的专用汽车将以年均10.8%的速度增长,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174万辆,保有量达到855万辆,但于发达国家专用车70%的市场配额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其中,需求量较大的品种即有城市环卫车和市政作业车。根据GB50337-200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的规定,环卫车辆的配备指标为2.5辆/万人,据此,我国城市环卫车辆配备总量应在10万辆左右,而实际上远远不够。如果按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年增长率为8%计算,2011年估计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量达到了3.52亿吨,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增长。垃圾的历年堆存量达到60多亿吨,全国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垃圾堆存侵占的土地面积多达75万亩。垃圾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作为收运工具的垃圾车,其需求增长率应在20%以上,巨大的市场空间必将大大刺激环卫车辆的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环境发展角度来说,环卫车辆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空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卫车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为我国的环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人们将会生活在整洁、清新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

[1]杜新达 2010年内新能源环卫车辆大批投入北京使用[J].商用汽车 2011

篇7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7-0067-09

本次调查由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委托开展;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30)的资助,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018)的一项成果。调查问卷由袁方成副教授设计。本次问卷调查得到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农村综合改革部门的大力支持。调查问卷在博士生周纯义指导下,采取Epidata软件,由华中师范大学2012级、2013级地方政府学硕士生录入。特此一并致谢!

一、调查的缘起及基本情况

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立足县情,提出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后,“美丽乡村”建设升级为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如今,安徽、广东、江苏、贵州、广西等省区也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但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并自上而下推动的,它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待和要求呢?对于基层干部、群众而言,他们又是如何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

为了了解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看法和要求,课题组在2013年暑期跟随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领导到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等地调研时委托当地农村综合改革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79份,其中,安吉县样本数为167份(占44.18%),永嘉县样本数为45份(占11.90%),高淳区样本数为166份(占43.92%)。

表1是这次被访者的基本情况。被访对象涉及乡村干部、农民、农村事业单位职工等不同职业群体;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3.5岁,以中青年为主(21~50岁之间的占72.87%);家庭平均年收入79072.37元,人均年收入24926.04元,但收入结构总体趋向分散,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和超过4万元的分别占14.16%和11.50%,因此本次调查的数据反映了基层干部、群众不同阶层的需求、态度和观点。

本报告主要以这次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在对基层干部群众态度、需求和“美丽乡村”建设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卫生环境

从调查来看,在一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县区,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较好治理,但部分农民囿于既有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按照要求处理生活垃圾,仍然存在随意弃置生活垃圾的现象。与之相比较,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治理较差,而乡村工业污染情况尤其严重,成为当前农村卫生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一)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一定处理

这次问卷调查的三个县区较早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其农村卫生环境得到较好治理,被访者对本村的卫生环境状况评价较高,3/4的人表示满意。不过,也有21.66%的人评价一般,3.74%的人不满意。①

这些调查的村庄,绝大多数都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其中,不少村庄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垃圾清理。对被访者所在村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选择“设有垃圾处理池”一项的被访者有55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4.75%;选择“设有垃圾收集箱”一项的被访者有21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8.45%;选择“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清理”一项的被访者有249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6.76%;选择“其他”一项的被访者有2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43%;选择“没有对垃圾进行处理”一项的被访者有32人,占被访者总数的8.58%。

被访者家庭的生活垃圾也进行了一定的处理。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农民因为仍然延续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并未对自家的生活垃圾进行任何处置。例如,10.16%的被访者是将自家的生活垃圾随手扔到路边、沟道里或门外空地上。①6.37%的被访者将自家生活污水泼到院子里,更有26.60%的被访者只是将它排到室外,未作任何处理。②

(二)农业生产性废弃物有待进一步治理

尽管这些地方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一定治理,但是农业生产性废弃物的处理仍然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譬如,使用过的农用薄膜,29.44%的人将它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未作特别处理;还有8.51%的人将其直接丢弃在田地里,5.05%的人从田地取出后随意弃置。③

又例如,相当多的秸秆(稻秆)只做简单处理甚至未做任何处理。27.85%的人将秸秆烂在田里做肥料,15.65%的人在田里焚烧秸秆,5.84%的人随意弃置秸秆。④这些随意弃置的秸秆,不但影响农村卫生环境,而且极容易引致火灾,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而焚烧的秸秆,则直接污染空气,成为近年一些地方频遭雾霾的“元凶”。此外,还有5.85%的被访者承认,将自家饲养的禽畜粪便随意弃置。⑤

对于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11.44%的被访者认为,它使人畜饮用水受到了影响,但还能使用;高达13.56%的被访者认为,它使人畜饮用水变质,不能使用。⑥

从这次调查来看,农业生产形成的废弃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三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县区尚且如此,我国其他农村地区的情况想必更加不容乐观。

(三)乡村工业污染应该加强治理

相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乡村工业污染的危害更大。而且,调查显示,乡村工业污染并未得到有效治理。在有乡村工业的村庄里,只有30.24%的被访者表示,本村的工业废弃物经过了严格处理;13.29%的被访者表示,这些乡村工业废弃物没有经过任何处理;37.12%的被访者表示,这些工业废弃物虽然经过了简单处理但仍有污染。此外,还有19.35%的被访者不清楚情况。

三、村庄文化生活

调查数据表明,被访者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包括看电视、看书或看报、玩电脑、玩手机、听广播或听音乐、跳舞等健身活动、看戏或看电影、打牌或下棋、打球等体育运动、KTV唱歌、参加祷告、礼拜等宗教仪式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被访者做的最多的是看电视(占59.32%),其次只有14.41%的人看书、看报,仅有5.51%的人去KTV,4.66%的人做祷告或礼拜,3.81%的人玩手机、玩电脑,2.97%的人跳舞等健身活动。说明人们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单一,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私性文娱活动①,当前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尤其匮乏。

调查的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情况。从调查来看,只有38.61%的被访者表明本村经常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26.94%的被访者反映本村很少开展公共文化活动,24.72%的被访者表示只在某些节日开展公共文化活动,9.72%的人说本村从未开展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与当前农村的文化设施匮乏不无关系。从调查来看,59.60%的被访者反映本村有文化广场,另外将近一半的人反映本村有社区图书室、运动场、户外健身设施等(参见表2)。不过,人们去得最多的地方主要是文化广场(占比42.54%)(同时,文化广场和公园也是被访者最希望政府建设的②)。此外,仅有13.60%的人光顾运动场,9.65%的人去社区图书室(参见图2)。这表明,目前农村的文化设施不仅少,而且仅有的文化设施使用效率也非常低。它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局限于卫生环境的整治,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对于是否有必要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高达83.65%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只有6.27%的被访者认为没必要,还有10.08%的被访者认为无所谓。当然,人们之所以赞成保护本村特色文化,其目的是不同的。有不少人认为,保护本村特色文化,有利于乡村经营项目的开发,把保护特色文化视为乡村经营的一种手段;也有部分人认为,保存本村的特色文化,有利于人们加强对村庄共同体的认同,提升家园意识。

从调查来看,在安吉、永嘉和高淳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当地政府对本地乡村历史遗迹遗存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一半左右的被访者认为,当地政府对本地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采取了保护措施,对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也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和开发。还有部分地方建设了民俗文化公园。①在这些地方,它们被当地政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统一规划、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美丽乡村建设

从调查来看,71.93%的被访者反映本村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另外,也有11.76%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本村没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还有16.31%的被访者不清楚情况。对于已经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们大多给予了积极评价。73.17%的人表示满意(其中39.35%的人非常满意,33.82%的人比较满意),22.75%的人认为一般,仅4.08%的人不满意(其中,2.33%的人不太满意,1.75%的人很不满意)。

依据被访者的需求排序,在当前,他们希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注重生态经济建设,其次依序是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②。也就是说,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们所注重的依然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改善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他们的首位要求。

同时,被访者又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最具示范意义的是“生态旅游”(占比36.89%)和“环境保护”(占比35.45%)。仅有11.53%的人认为是“特色产业”,16.14%的人认为是“居家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跟当地所选择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其宣传有关。从我们的实地调查来看,许多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也主要是在生态旅游上做文章。很显然,“美丽乡村”建设并不局限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其根本目的不是为城里人提供休闲娱乐之地,而是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那么,结合本地实际,如何发展本村经济呢?60.86%的被访者选择扩大本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48.26%的人选择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还有45%的人认为应该促进本村规模生产经营,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特色品牌。③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72.39%的被访者赞成对本村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68.36%的人赞成改厕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60.32%的人赞同对本村企业、农家乐、农户污水、烟尘等排放物进行治理,55.11%的人同意建立健全环卫保洁制度,配备专门的环卫保洁人员,42.9%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森林环境保护与加大绿化面积。(另有1.88%的人选择“其他”选项,在问卷中,改善本村生态环境的措施这一问题设置为多选)。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75.80%的被访者同意完善本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67.37%的人赞成整治本村水利设施、加固山体和改造危旧房,52.66%的人建议重新规划村内房屋布局、统一美化村庄建筑外观,51.99%的人同意引导本村人口集中居住、推进中心村建设,38.20%的人对规范村内宣传与广告牌设置持赞同意见(有5.57%的被访者选择“其他”一项)。

在保护本村文化方面,67.73%的被访者建议引导村民向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转变,62.67%的人赞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培训活动,59.47%的人希望保留本村的历史遗存并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保护,59.07%的人同意对村民开展“民主法治村”、“平安乡镇”等活动,提高人们的民主法治观念,此外还有接近一半的人主张发展文体教育事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所占比例为48.53),有6.67%的受访者选择“其他”一项。

调查表明,75.07%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符合村民的利益,超过一半的人(所占比例为54.25%)认为建设的项目没有超出现有的村庄能力范围。另外,36.16%的人表示村民可以自愿决定建设项目,32.05%的人经过了村民商议,26.58%的人允许在可接受范围内分摊资金和劳动力,但仅有13.97%的人表示项目建成后经过村民商议进行管理。这说明,一些地方比较重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民主决策,却相对轻视对建成项目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进行管理。

从调查了解到,被访者认为推进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应加强财政支持、提高村民参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发动以及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后续日常管理。如被访者中有282人选择政府财政投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占被访者总数的75.00%;受访者中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依赖于村民参与程度、组织领导方式、宣传动员力度、社会资金参与、科学技术支持、后期日常管理以及绩效奖励与奖惩激励的各有214人、209人、177人、173人、154人、142人、66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56.91%、55.59%、47.07%、46.01%、40.96%、37.77%、17.55%。另有66人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一题选择“其他”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2.33%。

从调查来看,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上级政府补助(占79.48%)、村集体组织投入(占66.49%)、部门项目资金(占56.21%)。①因此,如何积极引导社会、企业加大投入,是“美丽乡村”建设亟待探索解决的一项课题。

60.78%的被访者赞同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社会捐赠、企业赞助、乡村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不过,也有26.61%的人依赖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入。对“以村民分摊为主”、“以社会捐赠和企业赞助为主”、“以村集体组织自筹为主”、“不需要村民出资出劳就行”以及“其他”方式持赞同意见的被访者人数相对来说较少,各有8人、11人、2人、23人、1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2.24%、3.08%、0.56%、6.44%、0.28%。

五、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新事物,从调查了解到,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但是,不可否认目前仍然有相当一些农民因为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随意弃置生活垃圾和生产性废弃物现象随处可见。这在传统的小农社会里或许不会产生问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农民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基本上是生物性的,可以自然地溶解、分解,甚至成为农业生产的自然肥料,成为再生性资源。但是,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工业化社会里,农民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塑料等化工产品以及大规模耕作,使得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可降解或者不能尽快分解还原,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尤其是在一些农房聚集的地方或新建的农村社区里,由于人口的高度集中,如果这些生活垃圾和生产性废弃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环境卫生问题会更加严重。

2.乡村社会个体化阻碍“美丽乡村”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村社会日渐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农民公共意识大大衰落。农民不但从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全能主义国家中相脱离,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从地方性共同体、家族、家庭乃至亲密关系中解脱出来,把日常性生产和生活关系转变为即时易关系。这些从旧有社会性关联中脱离出来的个体,他们行为关照的对象由传统村落社区、社会主义集体、家族乃至家庭转变为个体自身。他们对村落社区的认同越来越淡漠,跟集体几乎没有任何利益联系,“为自己而活”是其信条,除此以外别无价值信仰。人们主要关注自身利益,却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1]。

从这次问卷调查来看,这种个体化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文化生活个体化。农民的文化生活不但单调,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私性文娱活动,村庄的公共文化生活日益衰落。其实,农民文化生活个体化只是当前乡村社会个体化的一个侧面而已;二是乡村卫生环境治理呈现“差序格局”。一般地,农民比较重视自家的生活卫生,却不顾及自家门院之外的卫生环境。对于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乡村工业废弃物的治理依次变弱,呈现出“差序格局”。在一个日渐个体化的社会里,“公地悲剧”越发突出;三是农民难合作。如今,农民越来越难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村庄公共建设,即便像“美丽乡村”建设这样关涉农民利益的事情,许多农民也只是一味地仰赖政府的投入和外力支持。四是农民公共意识淡漠,对村庄公共事务、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日益冷漠。

3.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调查了解到,在许多地方,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譬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财政投入,建立部门协同、层级联动机制,将它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等传统行政动员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如何激发乡村社会内部动力和活力,通过农民群众的有效参与,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机制;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性力量的必要参与,形成多元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新格局。

尤其是,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4.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单一。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目前仅仅局限于农村卫生环境治理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认识。而且,还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重经济、轻文化”、“重硬件、轻软件”、“重外观、轻内涵”以及“重基础建设、轻制度创新”等现象。“美丽乡村”建设不等于村庄整治,更不等于乡村旅游开发,也不简单是改善乡村公共服务,而是乡村社会“人”、“文”、“地”、“产”、“景”的综合性建设,是建设美好乡村的系统工程。卫生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发展固然重要,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同样重要;不仅要让乡村美观、让农民富裕,还要增强农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归属感,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着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真正融入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5.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严重。从调查来看,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赞同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而且在安吉、永嘉和高淳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当地政府对本地乡村历史遗迹遗存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毫无讳言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首先是由于认识的误导所致。对于什么是“美丽乡村”,有不少人片面地以城市人的眼光、思维去想象、设计所谓的“田园风光”,或者简单地以所谓的“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甚至以“消费主义”的“美学”去曲解乃至剪裁“美丽乡村”。以致一些人认为,所谓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把农村建成欧陆风情小镇。其实质,乃是将文化问题简化成美学问题,即“装饰和美化问题”,而不是从人们如何使用生活环境并与之发生关系的人类学角度去考虑[2]。之所以产生诸如此类的误解,最根本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尊重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尊重农村特色、尊重农耕文明。

六、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1.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一个真正的美丽乡村,应是农民所向往的幸福家园。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农民从乡村社会旧有的社会关联中解脱出来,乡村公共生活日益衰落,人们的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随之消解,这些个体化的农民只注重个体的利益,而不再关心集体的或公共的利益,它势必影响乃至破坏“美丽乡村”建设。显然,这种个体化的乡村不是人们所期待、所向往的。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公共生活的重建,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重建乡村公共生活,除了要建设乡村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开展公共活动以外,还要建立公共参与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公共建设中来。

2.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建构群众民主参与机制。村庄不仅是农民的居住地,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农民才是“美丽乡村”的主人。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单靠外力输入是不可能持久的,关键在于要激活“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发展活力,最根本的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祉,让农民真正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从而保障政府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而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更不能沦为显现政绩的形象工程。通过一定的群众参与机制,切实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真正拥有“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建与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3]。

3.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譬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探索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4.尊重乡村特色,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是聚集发展型、旧村改造型还是景区园区带动型、古村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都要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乡村本地特色,切不可简单地用同质化的建设标准裁剪、改造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力在于乡村特色的保存、彰显和弘扬。

5.不断提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在抓好村庄整治、乡村外形美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提升“内涵”美。“美丽乡村”建设要“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也要以硬件建设为引导,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等软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凭借“美丽乡村”的内涵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与生命力,供给“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6.坚持城乡统筹,把“美丽乡村”建设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与城镇化相脱节,也要城乡统筹,实现以乡村推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联动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既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抓手,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到“美丽中国”建设大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吴理财等.公共性的消解与重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237-240.

[2]Colin Mercer?穴1999?雪?熏Cultural policy?押research and the government imperative[M]in D.Boswell and J.Evans?穴eds?雪?熏Representing the Nation?押A Reader.London?押Routledge?熏398.

[3]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4,(1).

①此次问卷调查将被访者自家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设置为多选题。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被访者中选择“扔到路边、沟道里或家门外空地”一项的有3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0.16%;选择“扔到田地里”一项的有3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8.99%;选择“扔到垃圾池(桶),自己处理”一项的有6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7.99%;选择“卖给收废品”一项的有9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5.93%;选择“扔到垃圾池(桶),并有专人收集清运”一项的有271人,占被访者总数的71.88%;选择其他方式的有1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3.7%。

②此次问卷调查将被访者自家生活污水的处理方式设置为多选题。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被访者选择“泼到院子里”一项的有2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37%;选择“浇到田地里”一项的有19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05%;选择“通过排水沟排到屋外”一项的有100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6.60%;选择“下水道收集后排到村外”一项的有5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5.47%;选择“排入自家挖的污水下渗池”一项的有7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0.74%;选择“下水道收集后并统一净化”一项的有19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1.73%;选择“将污水集中,喂养家畜”一项的有21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59%;选择“其他方式”一项的有1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3.73%。

③将被访者家里使用过的废弃农用薄膜的处理方式设置为多选题。其中被访者中选择“直接丢在使用过的田地里”一项的有3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8.51%;选择“从田地里取出后随意弃置”一项的有19人,占被访者综述的5.05%;选择“交给薄膜收集站统一处理”一项的有6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16.49%;选择“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一项的有111人,占被访者综述的29.44%;选择“卖给收废品的”一项的有79人,占被访者综述的20.95%;选择“其他方式”一项的有2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5.84%;选择“家里不用薄膜”一项的有141人,占被访者综述的37.50%;

④对被访者家里收割后的秸秆处理方式的调查(问卷中将其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除文中所示外,选择“交给秸秆收集站”、“发酵秸秆产生沼气”、“使用秸秆烧饭”、“其他处理方式”以及“家里没有秸秆”的各有30人、30人、61人、20人、153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7.96%、7.96%、16.18%、5.31%、40.69%。

⑤对被访者家里的禽畜饲养点(场)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的调查(问卷中将其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选择“加工禽畜粪便生产有机肥料”一项的被访者有5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13.56%,选择“建立禽畜粪便收集站”一项的被访者有34人,占受访者总数的9.04%,选择“发酵禽畜粪便制造沼气”一项的被访者有38人,占受访者总数的10.11%,选择“将禽畜粪便堆积作农田肥料”一项的被访者有10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26.86%,选择“随意弃置禽畜粪便”一项的被访者有22人,占受访者总数的5.85%,选择“其他处理方式”一项的被访者有28人,占受访者总数的7.45%,选择“家里没有禽畜饲养点(场)”一项的被访者有179人,占受访者总数的47.61%。

⑥针对被访者家里因使用农药造成的影响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除文中所示外,选择“使用规范、保护得当,对人畜没有危害”、“使用的是无害农药”、“没有使用农药”选项的各有113人、89人、157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30.05%、23.67%、41.76%。

①为了便于描述当前农村文化活动,笔者将它划分为“公共文化活动”和“私性文化活动”两种类型。前者一般是指超出家庭以上的单位(如村庄、社区、政府或民间组织)组织的具有公共性的文化活动,如庙会、歌舞会、民俗表演等活动;后者主要是以个人或家庭私性活动场域为单位而进行的文化活动,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文化需求,不能给其他更多人提供文化享受的文化活动,如看电视、上网等。请参阅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2007年第2期《中国农村观察》。

②59.2%的被访者最希望政府在本村建设文化广场或公园。

①针对受访者所在乡村历史遗迹遗存的保护情况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有194人选择“保存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例如祠堂、牌坊、古桥、古塔、革命旧址等)”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2.72%;有218人选择“保存古树名木”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9.24%;有148人选择“保存当地民俗文化(如节日习俗、婚丧嫁娶礼仪、宗教等)”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40.22%;有73人选择“建设民俗文化公园”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19.84%;有28人选择“其他”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7.61%;有28人选择“没有采取措施”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7.61%;有19人选择“不清楚”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18%。

篇8

高中生学业繁重,每天都被各科的试卷练习和课程压着,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放松。游戏化教学的理念也很难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实施。事实上,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负担,还能放松学生的神经,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当中,以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探讨游戏化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为素质教育的推行增添一抹亮色。

1.如何认识游戏化教学

在传统观念当中,游戏就是玩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父母和教师最反感的就是学生沉溺于电脑游戏,一谈到游戏,大家都避之不及。事实上,游戏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娱乐之外,还有学习,欣赏,结交,投入,反复体会等特征。游戏绝不是电脑游戏的代名词,因此教师要端正对游戏的看法,以便进行游戏化教学。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通过娱乐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数学的基础知识,就能通过连环画等方式表现出来。游戏不仅仅是指身体力行的娱乐,还包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比如猜字谜,看电影视频,听曲子等放松性质的活动。化学的实验课上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实验,比如搜集脂蛋白的过程,以及给试管进行沸水浴和恒温水浴,普通的金属置换反应实验等。总而言之,游戏的内涵范围较广,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游戏,而应全方位认识游戏的内涵,为学生设计更多有意思的游戏教学活动。

2.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展开游戏化教学

在化学课堂上开展游戏化教学,不仅仅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化学的学习当中,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作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课来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进行趣味的化学实验游戏,多媒体游戏,或是合作型动手游戏等,教师甚至可以利用一些化学游戏软件,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比如让学生下载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游戏,游戏中会显示出许多需要分类的垃圾,包括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也会出现很多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的塑料袋,电池,文件夹,废纸,一次性饭盒,剩饭菜等。学生需要将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放入到那几个标明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的垃圾桶里,如果分类错误,系统还会有所提示。学生可以当做是通关打老怪一样,在游戏中学会如何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3.运用通俗媒体,作为游戏化情境素材的开发

这里说的通俗媒体涵盖的内容包括小说,电影和电视剧等。事实上通俗媒体不仅仅可以作为人们的消遣娱乐活动,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比如《红楼梦》里介绍的医学,古典文学,建筑,饮食等知识。越是脍炙人口的小说电影,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学到的东西就更多。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些通俗媒体,为学生创设游戏化教学的情境。例如,前一段时间唐嫣,陈伟霆和李易峰主演的《活色生香》中,唐嫣饰演的角色是一名调香师,但其在熄灭酒精灯时运用的方法竟然是吹灭,殊不知,这样很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教师可以以此为引子,同学生阐释吹灭酒精灯的危害,并且解释正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同时,教师可以由此引申开去,讲解更多的实验课知识。再者,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小说可谓文理兼具,其中数理化知识也涵盖了一部分。例如《书剑恩仇录》当中,镖头韩文冲的铁琵琶被红花会高手先捏成了铁板,而后又卷成了铁椅子,虽然用的是文学上夸张的手法,但也能充分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又如《风云雄霸天下》等武侠玄幻电视剧中难免会涉及剑的锻造。教师可以由此引申到金属的冶炼,铁矿的纯化等化学知识。

4.游戏化教学的曲艺表现形式

小品相声双簧等等都是兼具搞笑和讽刺社会现实双重功能的曲艺,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学生也很喜欢看些笑话来自我消遣。据调查,春晚中人们最喜欢看的内容便是小品和相声。因此教师也可以灵活根据学生的喜好,让化学课堂变成一堂有趣的小品相声课,使学生在开怀大笑中学到知识。例如,针对现今人们关注的环境污染和粮食安全问题,教师可以组织让学生编造相应的相声小品,自己组织表演人员,自己写台词剧本,经过排练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们看,让其尽情去讽刺这些现象。或者让学生编造一些有趣的段子,“如早晨起床,先吃了个染色馒头,喝了有三聚氰胺的牛奶,然后坐着配备着锦湖轮胎的车子去上班。中午吃了苏丹红鸭蛋和毒大米,饭后抽一根高汞烟,钻进黑心棉做的棉被里打游戏,怕辐射做什么,很严重吗?”等。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将应该熟记的化学知识变成一首歌,例如《青花瓷》版的化学反应式集合,比比谁最有创作的天赋。为何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写剧本,写歌词或是段子,主要是为了让其对自己经手思考的东西加深记忆和理解,通过自主探索,能够强化学生对该点知识的认识,以达到事半功倍,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的目的。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游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脑游戏,玩游戏对于学习也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教师应该端正自己对于游戏教学的态度,学会运用一些科技产物,让学生下载学习化学的游戏软件,或是通过媒体平台为学生创造出学习化学的情境,又或是让学生通过曲艺的表现形式去发掘一些有关化学的社会现象,让学生通过参与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1]。南阳村位于沙河市东北部经济开发区的玻璃厂附近,玻璃厂解决了南阳村很大一部分的就业。村中农作物主要以小麦、花生、棉花为主,也有部分农户承包土地种植果树。随着社会经济政策的变动,南阳村及附近村落的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垃圾处理系统不完善。再加之周边企业对地下水质、大气质量造成的长远危害,该区域的居民应及早认知并采取行动。因此,对该区域的环保认知和支付意愿调查工作十分重要。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根据当地突出问题来设计,主要有:1、农村居民对现居住区环境状况的认识和评价;2、农村居民在生活中如何进行自身的环保行动;3、农村居民了解环境知识及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渠道;4、农村居民对环保方面支付的费用额度及支付方式选择倾向;5、农村居民对当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的了解情况。

此次调查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基础上,在沙河市玻璃厂工业污染区选择了污染区内的三个村落进行调查,分别是南阳、田村、后大流。本次调查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为96%。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居民的环保认知程度

1、农村居民了解环境、环境问题的途径。对于农村居民获取环境、环境问题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区域的农村居民主要通过电视(新闻、广告等)的形式获取环保知识和相关的信息,其次是网络信息方式。他人告知方式则是农村典型的信息沟通方式,通过这一方式了解环境知识和环境问题的人多为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而通过社会宣传活动或普及教育活动途径获取信息的比率非常低,因为当前农村在活动宣传上几乎很少涉及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2]。

2、农村居民对当地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在问及自身周边环境时,大家都对饮用水质、大气状况方面有非常强烈的反应,发展趋势均选择了由好变坏。尤其是饮用水方面,两年前,村民反应饮用水有臭味、飘着一层油,为此村中打了深水井供水。这几天,村中又在打更深的水井,有村民说:“用热水壶做出来的水水垢特别多。”问及原因时,“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原因,却没有人去深究和上报,刚开始也有人向上面反映,最后也没人管,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在生活垃圾处理上,居民们就没那么一致了。村里有了指定垃圾点后,离垃圾点近的居民会投放到指定垃圾点,而离垃圾点较远的居民,还像之前一样,扔到离家最近的空闲地,成了周边小范围内居民的“指定垃圾点”。在垃圾分类上,可以卖钱的“垃圾”大家会集中起来放置,其他的垃圾在他们眼里则是一种垃圾。

3、环保参与意愿及行为。居民整体参与环保的意识较高,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很强。不会参加环保活动的被调查者,原因是上班忙、照顾孩子、老人而不能参加。而愿意参加环保活动的居民表示,有很大一部分居民说冬天休息的时候,每天去都可以。但是,通过询问有意愿去的人了解到,之前村中从未举办过环保活动,对活动方式和内容不甚了解。

(二)农村居民支付方式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农村“帮工”或者是义务工较为普遍,农村居民中在家种地的人占很大一部分,空闲时间多,因此劳务支付在农村可以作为非常重要的支付方式存在。而在访谈中了解到,愿意为村中环境保护付出代价的居民,选择支付劳务的人数比重远远高于选择支付金钱的。有支付意愿的居民说道:“咱们农民钱不好挣啊,但是有需要出力气的活,我一定会去。”

(三)农村居民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

1、年龄对支付意愿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年龄成为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年龄20~29岁之间的受访者中占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支付意愿,愿意为环保出钱或出力;在30~39岁之间、40~59岁之间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显著下降,与20~29岁相比降幅很大,原因有居民劳动能力下降,其中有一小部分人赋闲在家没有稳定的工作,消费观念保守,在环保方面的支付意愿很低。总体来看,选择0~49元区间的占有支付意愿的被调查者人数的72.7%,如此高的人数比例集中在这一区间选择上,可见,农村居民整体上对环保方面的支付水平很低。

2、学历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学历越高,居民的支付意愿越强。学历为初中的及以上的被访者比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者支付金额要高。学历、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对环境知识、环境问题就越了解,进而在为村中环境改善支付费用时,支付意愿越大。

3、收入对支付意愿的影响。收入越高,居民的支付意愿相对越高。1000元以下的被调查者在费用上集中在0元、0~49元。月收入为1000~1999元、2000~2999元的被调查者在选择50~99元区间的人数增加。总体分析来看,收入越高,生活水平也就相对要高,在对环境的要求上也高。收入较低的居民,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剩余的钱较少,在环境保护上的关注和要求也低。这个结论和我的预期相同。

三、讨论与思考

在访谈中,了解居民对过去村中整体环境的记忆时,年龄较大的长辈说:“现在的街道要干净整齐很多,前些年一下雨,全村都是泥巴路,出门都很费劲。”也有长辈反映说:“近几年拉沙、拉煤的运输车从村边过的很多,往村头一站感觉浑身一层土。”年轻人则对小时候夏天一到,村边清澈见底的河水印象较深,是大家夏日嬉戏的好去处,抓虾摸鱼不少乐趣。而近些年,企业占地,或是变更种植作物,原先大片的果树园渐渐少去。污水排放,河水污染、变臭,连村民自家打的浅层井的井水都有污水河的味道。有被访者说道:“前两年没用深水井的时候,家里放的自来水感觉上面漂了一层油,放水的时候闻着和村边臭水河一个味道。” 大家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意见看法各不相同,在向好的方面改善的地方,能感受到受访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感谢。但在环境问题上大家只是停留于对问题的抱怨,即使开始有人向上级反映,结果反响很小,久而久之也就习惯、麻木了。认知上已有觉醒,可行动上还相差甚远。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为了保护南阳村及附近村落所代表的工业污染区的生活环境,控制污染源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乡镇村应定期举办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宣传活动;要发挥基层领导和基层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村居民自觉维护农村社区生活环境意识,以降低生活污染的程度;周边污染企业应对周边居民给予补偿,并发展节能环保生产模式。(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S 15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兴衰和社会的安定。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土流失问题也愈来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建设现代化城市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问题。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和理论研究经验,主要就我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浅谈几点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2 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

2.1自然因素

城市的地理环境区位,决定了城市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不同的城市,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均有差异。因此,不同的城市水土流失自然外营力不同。如: 地形坡度大、地表植被覆盖低,则土壤的抗蚀力就差; 雨量充沛,加速地表冲刷和全体林港,增人水土流人外营力; 温度变化和冻融作用,加剧士体的物理风化,使地表剥蚀强烈,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土源。

2.2社会因素

(1)缺乏水土保持意识。城市水土保持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公益事业。然而,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很多开发建设者都缺乏水土保持意识,为了眼前利益,过度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很多居民也没有意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不仅自身没有积极投入到水土保持中,对破坏水土保持的行为也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

(2)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有关城市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宣传还不到位,致使城市居民和开发建设者水土保持法制观念淡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缺乏法律保障。

(3)城市的开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改造、街道整治、房屋建筑等城市建设项目,是导致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地形,破坏了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引发土壤侵蚀,造成水土流失。例如,修建道路、埋设地下管线、城市给排水工程等,都不同程度的改变了原有的水系和地貌植被,导致水资源布局发生变化;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使城市地貌、地形和布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4)垃圾、废物和取土采石等活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工业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取土、采石等活动,使原有的自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产生大量弃土弃渣,这些弃土弃渣不仅对水资源产生严重污染,还会阻塞河道,污染环境。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城市水土流失现象将越来越严重。

3 城市水土保持的防治对策

3.1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宣传工作力度

要扩大城市水土保持的宣传范围、拓宽宣传途径,提高城市建设单位和普通居民的城市水土保持意识。首先,要实现水土保持宣传工作的多样化,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介,宣传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其次,要通过定期举办城市水土保持意见交流会、水土保持策略听证会等,使城市建设单位和普通民众主动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3.2建立健全法律体制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健全的法制体系是城市水土保持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首先,要以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具体城市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的相关文件和规章制度,使城市水土保持的法律体系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其次,要建立健全城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坚决贯彻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要严格要求开发建设项目业主认真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明确水土流失责任、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方案和措施,使城市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最后,要强化执法力度。要对开发建设项目要坚决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制度和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三同时”制度。对公路建设、市政工程、场地平整等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项目,加强监督执法力度,保证严格执法。

3.3科学编制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首先,各具体城市要结合各自实际科学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合理划定城市生态控制线范围及城市水土流失“三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并科学制定各区的管理及防治措施。其次,在编制规划时要对以下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具体城市的地形地貌;城市植被情况;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城市的功能分区定位;城市的开发建设规划和生态建设目标 。最后,要进一步明确城市生态控制线和城市水土流失“三区”具体范围。城市生态控制线范围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远期规划,包括现有城市生态保护范围及远期需纳入城市保护的范围。城市水土流失“三区”与城市生态控制线范围存在重叠区域,其中重点预防保护区即为现有城市生态保护范围,重点治理区则为远期需纳入城市生态保护的范围,一定时期内,重点治理区经综合治理达标后即转换为重点预防保护区,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远期规划。

3.4城市水土流失防治具体措施

(1)合理堆放弃土弃渣增强城市防洪能力。对于城市开发建设中所需要的石料可进行集中开采,开采后地面可用作其他建设用地;对建设后产生的弃土弃渣、开挖面等要搞好植被恢复工作,防止因城市建设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应进行合理处理,防止弃土弃渣淤塞河床,从而减轻城市防洪压力。(2)加大植树种草工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对城市弃渣堆积区、贫瘠废弃地,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为主要目的,栽植适应能力较强、固氮、根系发达、易成活的树种或草种。对短期内无法上马的工程建设用地,应采取临时绿化措施。对公路两旁以及城市边缘废弃地等,应合理利用土地,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进行绿化保护,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对空闲地、裸地等要及时植树种草,提高城市覆盖度,确保城市足够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对城市住宅、庭院及建筑物墙面、屋顶进行绿化美化,增强城市景观效应。(3)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控制。城市水土流失治理除采用生物措施外,还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来综合防治,尤其在一般生物措施难以奏效的区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拦渣、护坡、土地整治、防洪排水、防风固沙、泥石流防治等工程措施来控制水土流失。这也是对生物措施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更有利于发挥其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效益。如在开采场设立弃渣场,专门用来堆放弃渣、弃土,并在堆放场四周砌挡土墙,防止弃渣流失;沿开采面边缘开截水沟,周围开设排水沟,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并在排水口设置沉砂池,将泥沙流失尽量控制在开采区范围内;因地制宜地设置集流槽、排水沟、集水井、碎石渗沟及塑料排水管等及时排除路面积水,防止地表径流对路面冲刷的工程防治措施的实施。

3.5重视城市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

在城市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要将工程、植物和化学措施相结合。根据城市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采取拦渣工程、护坡工程、泥石流防治工程等措施。同时,重视城市水土保持新技术的应用,完善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3.6加强对城市水土保持的研究探讨

篇11

中图分类号:S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6-0104-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但是受到特殊的历史因素影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等领域,还有较大的差距,而在食品、医疗等领域中,如果应用生物技术,将会极大的提高技术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专家和学者对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进行了研究。生物技术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一门学科,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自身还不是很完善,其中生物能源技术是一个重要的项目,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生物能源技术能够利用废物等资源,代替传统的石油和煤炭能源,从而达到安全环保的目的。

1 生物能源实验技术分析

1.1 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概念

生物能源实验技术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由于出现的时间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对于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概念,不同学者提出的看法也不同,通过大量的分析知道,大多学者认为,生物能源技术就是利用农林、工业和生活垃圾等作为原理,通过添加一些可燃物,从而可以燃烧提供能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型能源。而生物能源实验技术,就是对如何将垃圾转变成能源的过程,进行具体实验研究的一门技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个领域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如何处理这些垃圾,成为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问题,而生物能源技术不但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还能够达到开发新能源的目的,因此各个国家都很重视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研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据垃圾的组成不同,添加的助燃物等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地域面积较大,不同地区产生的垃圾量较大,而且成分的差异很大,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生物能源实验技术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我国生物能源技术发展的初期,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助燃物,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垃圾的成分不同,助燃物的效果会有一定的差异,而生物能源实验技术,就是为了找到一个最佳的助燃物,使垃圾燃烧产生的废气污染最低,同时产生的能量

最高。

1.2 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特点

通过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概念可以知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将没有的垃圾,转化成有用的能源,在解决了垃圾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减少煤炭等传统资源的消耗,对于经济和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看似简单的变化,却有着非常复杂的过程。在以往处理垃圾时,主要采用燃烧的方式,而受到当时经济水平的限制,垃圾的数量较少,其中的有害物质很少,燃烧后对环境的影响很小,进入到21世纪后,世界人口的数量急剧增加,生物垃圾越来越大,工业水平的提高,导致工业废料越来越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使得生物和工业垃圾中,有很多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这些影响越来越大,如近年来酸雨、雾霾等灾害频发,都是由于垃圾的处理不当导致的,如果能够根据垃圾的实际情况,利用生物能源实验技术,添加适当的助燃物,在燃烧的过程中,对产生的气体进行处理,就可以很好的将这些垃圾转化成为能源。

2 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应用

2.1 垃圾处理

对于生活和生产中的垃圾,传统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土埋和燃烧,如果垃圾中没有污染物质,埋到土壤的一段时间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会转化成土壤的一部分,但是垃圾的成分不同,转化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差异,而燃烧需要的时间很短,但是在燃烧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些有害的气体,进入到大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化学工业水平较低的时代,这两种方式可以很好的处理垃圾问题,但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生活和工业垃圾中,经常会参杂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果选择土埋的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化,甚至会影响周围的土壤,造成更严重的污染,而燃烧虽然不会对土地造成污染,燃烧产生的气体会对大气产生污染,因此近些年来,如何处理垃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垃圾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垃圾处理问题,在实际的垃圾处理时,通过采集一定的样本,然后添加不同的助燃物,观察燃烧的效果,然后选择一种燃烧产生污染气体最少、热能最大的助燃物,这样在解决垃圾的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能源的问题。

2.2 新能源开发

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石油和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终有用尽的一天,这些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寻找新的高效、清洁型能源,成为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问题,近些年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等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风能和太阳能等,是利用自然能源的方式,虽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少,但是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因此只能在一些特殊的地区开发,而生物能源受到的限制很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物能源技术是在生物循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利用垃圾制造生物燃料,也可以利用桉树制造生物柴油等。由此可以看出,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前景更加广阔,由于自然界中存在着循环,不同物质之间可以进行转化,而生物能源技术正好利用了这个特点,只要分析出能源的成分,就可以利用其他的物质,提取出这些成分,从而制造出这种能源,目前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生产的生物能源与实际的能源相比,供给的能量较低,相信随着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发展,生物燃烧生产工艺的提高,这些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也会越来越大。

3 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生物能源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垃圾问题,同时可以达到开发新能源的目的,因此各个国家都很重视生物能源技术的研究,而生物能源实验技术,是研究垃圾转化成能源过程的一门技术,是实现生物能源技术的基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发展重工业,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治理环境成为了重要问题,而生物能源实验技术,不但能够很好的解决生物、工业中的废物,还可以生产出生物燃料,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良才.论中国生物能源发展的根本出路[J].华

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6.

[2] 杜祥琬,黄其励,李俊峰,高虎.我国可再生能

源战略地位和发展路线图研究[J].中国工程科

学,2009,(8):4-9+51.

[3] 马春红,李运朝,刘旭,及增发,李晓煜,何晓

棣,崔四平,王立安,贾银锁.生物质能源研究

篇12

自主学习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因此课堂上我就在这两方面下功夫。

1.1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热爱学习,是否能主动去学习,归根到底是兴趣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来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事倍功半。基于这点认识,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如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在学习《食品保存》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先展示一个腐烂的苹果,问学生这样的苹果还能吃吗?为什么?苹果腐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导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关于食品保存,同学们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给学生发问的机会,使这一节课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在学习《免疫》一课时,由于本节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人体的三道防线做成动画,模拟卡通人物的语言配音。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了,使本来很枯燥无味的知识一下子有了活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并在脑海里埋下了深深的烙印。另外教师激励性的评语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给予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情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见解很独特”、或“不要紧,慢慢的说,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的能力”,这样学生会勇气倍增,回答得会更完善。再有语言风趣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人体三道免疫防线组成的知识时,把保护人体的三道防线比拟成一个小偷要入室盗窃必须要经过的三道门。问学生这三道门起什么作用?那么对于将要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来说,人体的三道防线的作用就是阻止病原体的入侵,保护人体的健康。通过这样的比拟,就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

1.2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就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向他们说明:学习是一种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的活动。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例如当学生学习细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时,就应该与七年级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结构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菌、真菌的结构。

2注重探究学习

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的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

平时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些具有探究性的实验,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如在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只起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作用。一旦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可提示一下:如“同学们在家中吃过的馒头、米饭在什么环境条件下会发生霉变呢?你怎样设计方案来验证这个实验呢?”这样学生会茅塞顿开,会有很多问题、假设及设计方案的,而且鼓励学生独辟蹊径。探究性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3重视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积极的意义:

3.1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合作和交流,这必然促使学生改变独断专行的做法,培养合作意识并提高合作技能。如在做《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让学生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分配到各小组中。这下小组成员积极配合,互相补充,集思广益,把问题答得既准确又全面。

篇13

社会问卷调查报告范文1:调查课题:社会公德问题

调查时间: 4月29日——5月1日

调查对象:社会所有人员

调查类型:问卷调查形式

调查地点:贵阳市境内

社会公德 (social ethics; social morals) 简称“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公德作为维护社会关系秩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这5个方面。我们小组就这5个方面做了问卷调查并作出以下报告:

本次社会公德问卷调查我们第五小组共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103份,回收率为98.1%。其中男士52份,占50.5%,女士51份,占49.5%。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计算,我们对数字进行处理并进行以下书面说明。

在文明礼貌方面,被接受调查的民众中,认为文明礼貌在现实生活中重要的占99.02%,其中98.1%的民众认为自己平时做到对别人讲文明,有礼貌。但是当问及您平时会不会说脏话和粗话时,8.74%的民众表示会说,33%的民众表示不会说,58.3%的民众表示偶尔会说。另外就平时见到师长会不会主动问好方面,81.6%的民众都表示会主动问好。在文明礼貌方面相对做的不好的就是脏话和粗话方面,其他方面也还带进一步的提高!

在助人为乐方面,被调查人群中,79.6%的民众都有过助人为乐的经历,只有少部分民众表示没有过助人为乐的经历。在公交车上,68%的民众表示愿意为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让座,还有29.1%的民众会看情况而决定为不为别人让座,只有2.9%的民众表示不愿为弱势群体让座。在当问及马路上有人学要帮助,你会不会伸出援手时,只有31.1%的民众表示会伸出援手,6.8%的民众表示这种情况是不会伸出援手,看情况来定的民众占63.1%,就这个问题,当继续追问如果您决定不上前帮忙时的理由时,大多数的民众都表示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世界太复杂,好心办坏事的事件太多了。结果表明,在助人为乐方面,最严重的主要是当今的诚信问题缺失,导致许多人需要帮助,但没人敢去帮。要解决这类问题还得从诚信方面做起。

在爱护公物方面,就看到有人破坏公物你会不会去阻止时,34%的民众表示会上前阻止,在这方面,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一些退休人员更为主动一些。看情况再决定的民众占了51.5%,他们表示当时情况下能阻止尽量阻止,不在能力范围就算了。还有14.6%的民众表示这种情况自己不会去阻止。当碰倒标语牌时,绝大多数的民众表示会把它捡起来放好,面对生活中的公共财产物品,73.8%的民众表示会好好珍惜,23.3%的民众表示有时会珍惜,低于2.9%的民众不会珍惜公共物品。根据调查结果,说明在爱护公物方面还在存在很多的不足,民众的公共财产意识不强,还将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在保护环境方面,只有22.3%的民众认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强,75.7%的民众表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是一般,甚至还有1.9%的人表示自己基本没有任何环境保护意识。在公共场合,还有6.8%的民众表示会乱扔垃圾,偶尔会会乱扔的民众也还高达38.8%,只有54.4%的民众在公共场合是不会乱扔垃圾的。民众针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得怎么样的问题,普遍都认为不好,其中,69.9%的民众认为做得一般,24.3%民众表示做得很差。在垃圾处理问题上,68%的民众表示都是直接就倾倒了,会分类在处理的民众只占1/3。就当今我国的保护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必要且重要的。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每个人的努力会汇成全人类的努力,凭借着等同于征服自然的信心,来还自然环境一份清白。

在遵纪守法方面,调查显示,仅有41.7%民众做到从来不闯红灯,绝大多数民众都会不同程度的闯红灯。在提到道德对公民的制约作用时,只有33%的民众认为道德规范对民众的制约作用很大,绝大多数的民众都表示道德本身的作用应该是很大的,但是在当今谁会,它的作用不大,甚至还有0.97%的民众认为道德对公民没有作用。在公共场合,61.2%的民众表示不会插队,6.8%的民众有时会插队,4.9%的民众经常插队,27.2%的民众表示会偶尔插队。在生活中,完全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民众仅占17.5%,绝大部分民众表示不完全做到,甚至还有0.97%的民众表示自己完全没做到。就遵纪守法方面而言,从调查数据上来看,我们这方面确实存在许多的问题。

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对当今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今民众大部分都不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对社会公德的五个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民众都还不能够意识到加强社会公德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一些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时,能够主动指出并制止的为数甚少,大多数民众仅能做到自律,而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有待提高,在实际行动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礼”即公德,《论语》中孔子告诉世人“不学礼,无以立”简简单单几个字,足以说明公德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社会公德问题,拥有一颗公德心,亲身力行成为社会公德的实践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公德教育与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正在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贫乏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当然,目前虽然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担忧的现象,但是,社会公德总体上是好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民的精神财富也能像物质财富一样不断丰富。 党的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这充分说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其中,每位公民不仅是参与者和享受者,更应是示范者和监督者。“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一系列报告中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的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中国梦的话题热议之后,社会公德更与它更是密不可分,在去年12月18日到今年2月10日展开的“中国梦,中华情大型征文活动”中,许多学者就提出中国梦离不开社会道德的支撑的论述。到后来“中国梦,__梦”,无数的人都提到了社会公德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公德是整个民族的艰巨工程。单独依靠一个教师、一所学校亦或是某个地区是无法完成历史重托和社会所赋予的重任的。这需要全体民众共同投身于社会公德的建设中去,更需要政府发挥其巨大的引导作用,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创造这笔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附件一:

社会公德问卷调查表

? 请在您所选问题答案的“”内打“√”。

一.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男 女

2.您的年龄?

18岁以下 18-40岁 41-60岁 6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

本科以上 大专 高中 初中 小学及以下

4.您的职业?

学生 教师,医务,科研人员 公司职员 个体经营者

自由职业者 其他

二.选择题:

1.文明礼貌在现实生活中是否重要?

是 否

2.您平时是否做到对别人讲文明,有礼貌?

是 否

3.您平时会不会说脏话,粗话?

会 不会 偶尔会

4.您平时遇到老师或长辈,会不会主动问好?

会 不会 偶尔会

5.您有助人为乐的经历吗?

有 没有

6.在马路上,如果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您会伸出援手吗?

会 不会 看情况

7.如果您决定不上前帮忙,理由是?

赶时间 没必要 这与我无关 其他:

8.

会 不会 看情况

9.看到有人破坏公物时,您会不会上去阻止?

会 不会 看情况

10.当您碰倒公共标语牌时,您会怎么做?

捡起放好 视而不见 看情况

11.公共财产物品,您会好好珍惜吗?

会 不会 有时会

12.有爱护公物的志愿活动您会参加吗?

会 不会 看情况

13.您认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怎样?

强 一般 基本没有

14.在公共场所,您会乱扔垃圾吗?

会 不会 偶尔会

15.您认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得怎样?

好 一般 很差

16.您平时怎么处理生活垃圾?

分类后再倒 直接就倒

17.您平时会闯红灯吗?

会 不会 经常 偶尔

18.您认为道德对公民的制约作用如何?

作用很大 作用不大 没有作用

19.在公共场合,您会插队吗?

会 不会 经常 偶尔

20.您在生活中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了吗?

完全做到 不完全做到 完全没做到

合作愉快,非常感谢您的参与!

附件二:

数据分析表

社会问卷调查报告范文2:调查 (实践) 目标:

掌握学生对食堂满意程度的了解和看法,了解食堂存在的问题

? 调查 (实践) 时间:

2010年11月20日-----2010年12月16日

? 调查 (实践) 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随机发放,在场的师生填写并当场收回的方式,全员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50份,回收率达100% ? 调查 (实践) 对象:

主要调查了学生对食堂的意见,食堂的卫生情况及工作人员的卫生意识和服务的调查.问卷共向师生提出了15个问题.(见调查问卷)

? 调查 (实践) 主要进程:

第一步:成员确定主题;第二步:成员对主题进行分类讨论并提出问题,总结问题,查找资料;第三步:制作调查问卷;第四步:在校内分发调查问卷,收回问卷:第五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 调查 (实践) 分析提纲:

我们把问卷调查分为四大类:食堂的卫生条件,食堂的工作人员的卫生意识,饭菜的营养及价,对食堂的建议.在第二题中就调查了同学们都是喜欢去哪个食堂和在第八题食堂的菜价是否有用,根据成员的具体要求,我们把调查问卷进行男女的分类,来比较男女对实体是否有不一样的看法,问卷调查的题目安排也是先从简单到深化,最后一题是大家对食堂的建议

基本情况

此次的问卷调查的背景是了解师生对食堂现状运行的满意程度测量的调查,内容涉及到食堂的饭菜是否美味,价格是否合理,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和卫生意识等,因为学校有3个食堂,经过调查大部分的师生喜欢去阳光美食城,认为阳关美食城的饭菜价格合理,卫生意识

强,但是有76%的师生对食堂的饭菜不乐观,认为食堂的饭菜不美味,价格昂贵,服务态度差 问题几建议:

1、食堂饭菜口味不适合

2、菜式的品种单一,不够丰富

3、食物存在不够新鲜,有过夜饭菜的现象

4、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差

5、食堂的环境差,影响就餐的心情

食堂饭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师生的身体健康,为了让更多的师生到食堂就餐,提了几点建议

1、卫生意识要强,餐具要经常杀菌

2、饭菜的样式要不断的更换,要有创新的想法

3、厨师要不断的提高厨艺

4、饭菜的价格要合理,不要存在乱刷卡的现象

组长:陈琳 报告执笔人:童若明 成员: 陈蓉蓉 纪志龙 陈真 毛佳挺

报告完成的时间: 2011年5月14日

社会问卷调查报告范文3:数据与分析:

第2题 我所在的专业属于 [单选题]

第3题 我的年级是 [单选题]

第4题 我对现在所处城市的印象是 [多选题]

第5题 我所在的大学氛围 [多选题]

第6题 我之前大学生活总体来说 [单选题]

第7题 是否经常感到焦虑不安 [单选题]

第8题 我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其他人在同一水平上 [单选题]

第9题 归根到底,我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单选题]

第10题 我能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单选题]

第11题 我感到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不多 [单选题]

第12题 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 [单选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