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低碳的建议

关于低碳的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30 15:18: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关于低碳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低碳的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社会各界呼吁人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倡导绿色低碳生活,通过提倡居民采用“行为节能”的方法,引导居民在生活、出行、办公、采暖、住宅开发及城市规划等方面树立节约能源意识,为节约有限能源,贡献出一份力量,更大程度提高人们行为节能的有效性。对此,我们提出以下相关的建议

1.低碳生活

(1)选择使用节能产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市民应重视低碳生活。鼓励居民在选择节家用产品时,广泛地使用节能灯具、节水器具、节能汽车等,多使用节能节电认证产品,淘汰或少用高耗能设备及电器产品等。

(2)养成良好节电习惯

节约用电,是低碳生活最直接的方式。但不少市民对于如何节约却不甚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居民应充分利用自然光,白天不开或少开照明用灯。不使用计算机、复印机、空调等用电设备时应及时关闭电源。安装使用节能空调并合理开启空调,将空调温度控制在夏季26℃以上,冬季不高于20℃。使用空调时要关好门窗,做好日常顺手关灯、轻松节能工作。

(3)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沈阳市是我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根据辽宁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沈阳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41立方米,约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不足辽宁省人均占有量的50%。沈阳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沈阳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水要日益受到重视,珍惜水资源,节约了清水的消耗,也就减少了废水的排放,也减少了碳的排放,从这个角度说,节水是创造财富,也是保护环境。

2.低碳出行

2011年11月底,沈阳市首批20辆油电混合动力公交车正式在179路公交线路上运营。它是全市首批主要以电池为主要动力的新型环保公交车。2012年,沈阳市将更新、新增公交车辆1500辆,其中新能源车辆为460辆。沈阳地铁一、二号线日均客运量达40万人次左右,相当于每天给沈阳加了625辆环保公交车。此外,目前沈阳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出租车为“加气车”,加气出租车碳排放量为加油车的60%,是更加环保的公共交通工具。

沈阳市成为“低碳交通”试点城市,实现“低碳交通”不仅需要硬件设施做保证,还要依靠全体市民的低碳意识和自觉的行动,更是一项社会工程。“低碳交通”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直至每一名市民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鼓励市民“低碳出行”。政府应倡导市民选择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多骑自行车,实现无车日活动常态化,同时建立一整套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从公交车、出租车到免费自行车、加上已建成的地铁1、2号线和未来地铁规划线路,建成一个实现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免费自行车4种公交方式“零换乘”的城市,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形成四位一体的低碳绿色出行系统。

3.低碳办公

低碳办公是指我们在公务活动中尽量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减少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办公广义上来说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如办公环境的清洁、办公产品是否安全、办公人员的健康、员工的身体健康等等都成为低碳办公的重要内容,不过从狭义上来说,低碳办公是指在办公活动中使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产生、排放,可回收利用的产品。它是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升油、每一件办公用品。

4.低碳采暖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采暖系统的运行很难完全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运行,因此只有对采暖系统的运行方式进行人为干预或采取适当的手段,才能使系统的运行朝着有利于我们实际需要的方向发展,但这种行为的作用是有限的。而“行为节能”则是在无法改变系统形式、无法对系统进行大的调整的情况下,通过人为设定或采用一定技术手段或做法,使系统运行朝着人们需要的方向发展,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或有利于节能的行为。

5.提高新建住宅的精装修比例

提高新建住宅的精装修比例,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按照住建部制定的《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导则》要求,精装修住宅在交房屋钥匙前,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粉刷完成,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

住户选择装修一次到位的精装修成品房不仅能为业主省下耗时耗力的精装时间,而且能从根本上避免毛坯房造成的二次装修浪费和污染,在极大降低能耗、物耗和成本的同时,能有效实现房产品的整体价值。这是低碳理念在房产开发中最有效的实现途径,对建设低碳城市、营造品质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6.低碳城市规划

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低碳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的发展战略到居民的衣食住行,无不涉及到低碳问题。因而,低碳城市规划不是专项规划,应该是一个全面、综合的城市发展规划。

结论

节能环保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市民们必须采用“行为节能”的方法。低碳生活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环境更优美,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 贺军成. 国外的低碳生活[J]. 政府法制, 2011,(08) .

[2] 郭毅夫. 打造绿色校园践行低碳生活[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01) .

[3] 余敏. 加强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教育[J]. 今日国土, 2011,(06) .

[4] 詹习成. 低碳环保与美术教育[J]. 教师, 2011,(01) .

[5] 阮国杰,常治平,陈国治. 勤俭节约与教育同行 低碳环保与发展并重[J]. 中小学管理, 2011,(02) .

[6] 赵冶丹. 如何建设山区公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J]. 科技资讯, 2011,(36) .

篇2

低碳生活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节水等等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有人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一、低碳生活势在必行

近百年来,随着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多,全球气候在增温,变暖,将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干早加剧,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现象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以及暴雨、冰雹、洪水等灾害性和极端气候事件影响范围的扩大等。全球气候变化将会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经济、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倡导低碳生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保护我们自己生活的家园。

二、多渠道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常识

社会各界应积极进行低碳宣传,提升居民低碳生活意识,让居民了解更多的低碳生活常识。让“低碳环保”从陌生的概念,变为大家所熟知和认可的生活理念,让普通老百姓深切地感受到低碳环保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认识到低碳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促使大家从每一天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戒除以高能源为代价的消费习惯,牢固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渠道进行宣传:首先,社会公共媒体肩负着教育大众的职能和责任,在信息宣传上应多强调能源、能耗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新能源、低碳产品的推广,促进节能家电、节能车、节能灯等产品生产商、销售商与消费者团体的信息沟通,多宣传生活中节约能源的小窍门等;第二,教育机构要通过课堂和校园文化对学生传输低碳生活理念,学团组织可积极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发放并讲解低碳生活常识资料,组织环保签名等活动;第三,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场所,社区应积极运用社区宣传栏,结合社区实际状况进行宣传,打造低碳社区。总之,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教育和引导工作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创造。

三、低碳生活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尽量减少各种废气的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骑自行车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我们可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因为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

(二)改变垃圾处理方式,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

(三)节约电能。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夏季天气不算十分炎热时,最好用扇子或电风扇代替空调。使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

(四)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五)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产生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

四、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低碳生活要从身边做起,比如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自带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夏天开空调前,应先打开窗户让室内空气自然更换,开电风扇让室内先降温,开空调后调至室温25~26°之间,用小风,这样既省电也低碳;用过的塑料瓶,把它洗干净后可用来盛各种液体物质;食物废料、残渣,可以用作肥料用。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洗脸、洗去含油污的餐具、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天然滋润;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还可以擦洗玻璃,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玻璃清洁剂;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还可以用来洗碗、手工皂的原材、晒干后可吸异味;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等。只要我们从这些方面做起,低碳生活才会实现。

总之,地球变暖不仅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可以影响我们的未来,作为环保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宣传低碳生活的好处,大力提倡低碳生活,只有我们都能够做到低碳生活,全球气候变暖的势头才可能被遏制。(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平县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王立.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J]. 广西城镇建设. 2010(01)

[2]40种低碳生活行为[J]. 政工学刊. 2010(02)

篇3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78-02

民间艺术是相对于所谓的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而言、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类别,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反映了人们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状态,是其他艺术类别的渊源性基础。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间艺术保留了大量的延续一个民族特征的可识别的民族元素,这些民族元素是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财富。因此,研究民间艺术与其环境的关系对于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这种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

一、什么是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按其材质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日常生活、民俗活动密切相关。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

民间艺术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之为生计来源的手工艺术产品。它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了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同时具有求吉纳祥、驱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二、地理环境是影响民间艺术形成的自然基础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民间艺术形成的自然基础。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构成某个区域独特人文景观的重要部分。人文景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人文景观的物质基础和制约条件,当然,人文景观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即是对自然地理环境抑或自然景观的最大改变。民间艺术作为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

另外,自然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影响除了直接影响外,还有间接影响,即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对民间艺术以外的人文景观或者是人文环境发生作用进而影响到民间艺术,并且这种间接影响对某些具体的民间艺术形态来说,所起的作用要大于直接影响。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与在其影响下的人文环境丰富多样,它们为民间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民间艺术的丰富性成为可能。

民间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可视为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共生的产物之一。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民间艺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地理环境而存在,其必然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与相应的地理环境协调共生是民间艺术存在的基本前提。民间艺术的物质性充分反映了相应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起点和最终归宿,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的民间艺术也必然得益于这一物质前提。因此,作为民间艺术的物质层面,无论是加工材料和加工工艺,还是形象特征和实用功能,均处处体现着自然地理环境这一物质基础对其的强大影响力。

民间艺术的精神性以民间艺术的物质性为基础,主要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文环境。由于地理环境,尤其是自然地理环境相对于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说,变化的速度较慢,在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可以大大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却很小。所以对于某些具体类型的民间艺术来说,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研究民间艺术的有效度和可信度,但民间艺术受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影响,所以这并不能够削弱自然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发展繁荣的巨大影响。

三、民间艺术的发展受聚落的影响

聚落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范畴,指人类的聚居场所,通常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聚落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成果,是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产生影响的有效中介和重要场所,从某种角度来看,聚落孕育了民间艺术。

聚落是民间艺术的有效载体,由于聚落初步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块,民间艺术形式也相应地分为乡村民间艺术和城市民间艺术两部分。中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乡村,这就造成了乡村民间艺术异常兴旺发达,而城市民间艺术相对萧条的状况。在中国讲民间艺术,很大程度上可以将其作为农村民间艺术的同义词来对待,随着乡村城市化的改革浪潮高涨,以乡村这种聚落形态为载体的民间文化的覆亡就成为一种必然。即使是把某种民间艺术保存下来了,但它却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载体,这种民间艺术就只能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虚弱躯壳,它与原本的民间艺术已经有本质区别,这或许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创新。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民间艺术,往往关注民间艺术的载体——聚落多于关注民间艺术本身,因为无论如何关注民间艺术本身,一旦其所依附的聚落消失,民间艺术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实,无论是乡村聚落的消失,还是城市聚落的大量崛起,其本质都是人类行为所引发的地理环境的改变。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对民间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原有的民间艺术有的会消亡,有的会蜕变,有的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新的民间艺术也会产生。因此,我们要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保护和发展适合当地地理环境特色的聚落,而最合适的聚落形式应该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共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影响主要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这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并对民间艺术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产生相应的影响来实现。而聚落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其本身孕育着极其丰富的地理环境内涵,是民间艺术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另外,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使人们的审美习惯发生了变化,对我们传承已久的固有民间艺术产生了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保护民间艺术应提高人们对它的认识,使艺术工作者和更多的人民群众认识到民间艺术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尊重传统艺人,培养年轻人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让发展与保护相结合,使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和平共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地铁环境;艺术建设;人文文化;设计

Key words: subway environment;art building;humanity culture;design

中图分类号:U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052-02

1 天津地铁的建设背景

在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天津市被定位于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天津的城市基础设施也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天津市区内大量的地铁建设,使地铁开始真正融入人民的生活之中,而地铁站和室内空间将成为人们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地铁环境艺术乃至“地铁文化”都在直观而明确的反应出一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历史和人文素养。

2 地铁空间的特点

2.1 地铁空间主要包括地上或半地上站台、入口、出口,地下公共活动空间(通道、地下商场、售票厅,换乘大厅,检票厅等),大部分空间是在地面以下的封闭式空间。乘客从空间宽敞、光线明亮的地面走进地铁,自然会产生一种压抑感、封闭感以及对安全问题的担忧。这种感觉的存在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地铁这种快捷交通工具的接受程度,即使接受了,也可能对人们在地铁空间中的舒适度和良好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2.2 通过实地考察对广大市民乘客进行意见收集和实地访谈,得出地铁空间的受众感受,消极情绪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①地下空间所带来的幽闭感和安全性的隐忧。②无天然照明,人工照明的疏冷。③人群聚集、拥挤而感觉陌生和压抑的感觉。④缺少视觉标识物带来的空间感,时间感减弱。⑤缺少绿化和植物等自然景物,亲近感不强。⑥建筑空间形式过分功能化,无人文和地域特色。

积极情绪则有以下几点:①固定的时间和规则化的快捷乘坐形式。②无纷杂外部环境对行动的干扰。③干净和整洁的环境。④低廉的交通成本。

2.3 地铁站口的建筑需要在城市环境中具有特色,易于辨认和记忆。地铁内部空间需要明亮、整洁,并且空间规划合理、有序。而在城市中毫无特色并缺乏明确和清晰的空间导向和空间规划的地铁站点,容易使人茫然而不知所从。

2.4 乘客对地铁空间的消极情绪,也可以说是人们对地铁的负面感觉,大部分都来自与地铁空间的空间造型、整体照明、视觉标识、环境绿化、环境装饰等环境艺术方面的内容。

3 天津地铁空间的现状分析

3.1 旧地铁环境与空间 天津地铁在国内是国内继北京之后的第二个拥有地铁的城市。虽然天津地铁曾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天津地铁站点和地铁空间的设计却未能给我们带来舒适和愉悦的体验,地铁站内的空间阴暗而封闭。天津人虽然对地铁具有深厚的感情,但地铁空间的环境和设施却难以让人具有快乐和愉悦的回忆。

主要特点:空间规划简单,建筑形式注重坚固实用,未考虑大容积率,环境照明不够。

3.2 新建成地铁环境与空间 天津现有地铁空间环境的设计以实用的功能主义为宗旨。地上建筑虽然在规模和体量上超越了过去的旧式建筑形象,但辨识性和地表作用并不强。高架站类型单一,建筑的形式特点不强,大面积使用钢化玻璃和钢架结构。地下空间虽然采取统一标识设计,但多个站点风格一致,空间环境单一,缺乏人文文化的影响力,未曾发现具有天津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也并不能感受到站点周边文化、建筑形式和地铁环境的呼应和结合。

主要特点:整洁、干净,缺乏特色,建筑形式单一,标识性不强,文化感不强。

3.3 从地铁空间的使用功能来说,天津地铁是合乎标准的。但以地铁作为城市形象的标志来说,天津地铁明显缺乏对天津城市文化定位和人文文化宣扬地的作用。

4 国内外地铁环境的特点

4.1 巴黎地铁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地铁空间,它的众多站点各有特色,而同时又与周边的环境景点相呼应,成为城市景观建筑中的最要组成部分。巴黎地铁的装饰既能宣扬历史文化,又能反映时尚风潮,成为了法国文化和精神的象征物。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筑形式多变,文化艺术装饰众多,与站点周围环境相容,时尚感、设计感强,色彩照明突出,广告、招贴设计新颖,公共空间包容性强,历史和文化符号的代入。

4.2 斯德哥尔摩的地铁修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它是由一百多位艺术家分别用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构思来装点每一个站台,形成了一个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它的主要特点是:色彩艳丽、热情,空间设计新颖,装饰艺术手法多样,民族纹样、徽章的图案化,艺术氛围浓郁,历史和文化符号的代入。

4.3 莫斯科地铁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它的车站是一种文化的展现。它们构成了一座华丽的“地下宫殿”,也叙说了俄罗斯帝国的强大和丰腴。它的主要特点:历史感强,政治感强,文化感强,装饰华丽而典雅,历史和文化符号的代入,艺术气氛浓郁,空间宏大。

4.4 北京地铁在建设中,将地铁空间设计定位于具有文化品位和地域特色的大容量公共活动空间,是一个宣传中国历史文化和北京地位的展示窗口。在内部空间的装饰处理上突出北京的历史、文化、民俗特色,并且将不同站点的装饰按照地区民俗特色或标识象征做主题式设计,打破了地铁空间的封闭单一的传统环境氛围。它的主要特点:空间宏大,历史、文化、民俗符号的代入,将地区特色引入地铁装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统一。

5 天津地铁环境艺术建设的基本措施

5.1 天津的地铁空间目前最为缺乏的是在环境空间设计中的人文文化体现,缺乏体现天津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形式设计和装饰设计,建筑空间的形式设计缺乏变化和特色。在现代大城市中普遍使用的壁画、浮雕、宣传招贴等装饰形式,还未能在天津地铁空间中广泛使用,这也使天津地铁的文化宣传作用难以发挥。以上这些虽然不能显著提升地铁空间的使用功能,但是却是潜移默化提升地铁空间的环境氛围,也是地铁的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5.2 天津地铁在环境艺术方面首先应加入对色彩的应用。在地铁环境空间中应有意加入使人兴奋和活跃的颜色,利用色彩对乘客的消极情绪进行缓和和调整。

5.3 在形式设计上运用天津的城市特征和城市文化作为设计主导,以彰显天津地域空间特色。在实际应用中有以下几种类型。

5.3.1 历史遗存的形象形式使用。天津已有超过六百年的建城历史,历来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军事和商业、交通重镇。如今在天津也依然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名胜古迹和地理自然景观,都可以提炼、整理出独特的设计语言形式。

5.3.2 景观地标的符号元素使用。地标类的符号在设计中可以作为重要的元素来使用,以强化地铁空间中的站点地标的记忆强化和形象认知,使地铁空间的内部空间与站点附近的外部空间取得重要的呼应和统一。

5.3.3 民俗文化的题材主题使用。在展示天津地铁空间的特色中,民俗文化主题是最为直接和容易操作的形式。以天津的曲艺文化、饮食文化等为特色的天津人文特点,以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等为特色的天津地理特点,以及以军事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等为特色的天津历史特点都有众多的主题可供在各个站点空间的设计装饰中进行选择。

5.3.4 商业活动的展示宣传使用。适当的增加广告展位和影像屏幕也增加了地铁空间内的信息、咨讯容量,是一种转移环境注意力并传播信息、获取收益的多赢形式。

6 结束语

地铁是一座城市走向现代大都市的重要表现,提升地铁环境艺术设计的水平不仅能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也会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出行感受。更重要的是,地铁环境可成为宣扬城市地域文化的最好载体,加快城市的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139-02

体育教育的实施者乃是体育教师,而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塑造学生健康素质的重任,只有通过体育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有一句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健康的体魄,过硬的身体素质,才能让学生拥有美好的明天。

一、“健康第一”是足球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健身性

健身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目标,同时完全符合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所以,在开展足球教学时,应当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更加健康的茁壮成长。在足球运动中应以健身为目的,但是有些运动并不以健身为目的,如,竞技运动、一些比赛等,这些运动都不能称作健身手段,真正的健身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身体运动。

(二)基础性

我国新课标提出,应当将“健康第一”与发展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植入到体育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学校开展足球教学,将学生全部培养成优秀的运动员不是足球教学的至终目的,而是希望借助足球教学促使所有学生养成好的运动习惯,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足球教学中,不应以比赛成绩为重,应当秉承健康第一的理念,主要教授学生一些简单、易掌握的动作,或者在生活中可以使用最基本的运动技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学生才能拥有更健康、美好的明天。

(三)兴趣性

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或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出发。每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会特别上心,不用别人督促,自己就会主动的去完成,运动也是如此。只有激发出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学生才会自发、积极的进行体育运动,慢慢的发展成为终身体育运动。由此说明,运动兴趣远比掌握技能要重要的多。

(四)教育性

教育是实施足球教育最重要一种举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想要掌握生活技能,通晓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需要许多方法和策略去获得。在这些方法中,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体育教学充分发挥教育性,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逐渐形成团队意识,遵守社会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言行举止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健康第一”是足球教学最基本的任务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素质

在足球体育教学中秉承“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有其必然性,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而决定的。我国素质教育对体育学校及教师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足球运动能力,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同时《国务院关于基础课程与发展的决定》中也强烈提出:要促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两者的联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观,使学生慢慢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并掌握基本技能。

(二)突出学生的主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教授学生,而甚少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可以说学生的感受基本都被忽略了,使得学生的全面素质缺失。以往的足球教育也是如此。而在“健康第一”这一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师的要求是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平等的位置,注重学生的想法和情感,突出学生的主置,围绕学生展开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应当突破思维,开创全新、合理的教学方法,做个合格的引导者,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基于学生的视角下设计教材,用全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诱导、激励学生去创新,并赋予学生信心和勇气,敢于发言、提问,从而在求知的道路上勇敢去创新。

(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

现今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社会竞争愈加残酷和激烈,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无法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立足。所以,在足球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学生步入社会后,可以独自很好的生活。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一种紧张的气氛,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将自身能量充分发挥出来,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遇强则强、不退缩、敢于面对的精神,并同时兼具坚强的意志力。当下许多教育者越发重视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而在体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对学生m应能力及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足球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球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健康,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植入到足球教育中,通过足球教育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立足社会。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养成好的运动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去接受社会的洗礼、磨练,从而茁壮成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