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产业链的核心

产业链的核心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30 15:18: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产业链的核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产业链的核心

篇1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为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多层面特征,主要有企业循环经济层面、园区循环经济层面、产业循环经济和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等。而处于企业循环经济层面的首钢京唐公司作为曹妃甸工业区的核心企业,不仅推动自身的循环发展,而且推动曹妃甸工业区整个循环经济建设进程。首钢曹妃甸钢铁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架构是:实现物质和能源的大、中、小循环。小循环是以铁素资源为核心的上下生产工序之间的循环,中循环是各生产分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大循环是钢铁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一、首钢京唐钢铁厂内部自身循环

在企业层面上,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首钢京唐钢铁厂为例,2005年首钢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调整,在曹妃甸工业区建立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首钢京唐钢铁厂从建立到投入生产,严格遵循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在不断发展和完整过去,采用特色的技术创新成果,逐渐形成企业内部自身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三废排放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图表1 首钢京唐公司内部产业循环示意图

首钢京唐钢铁厂的内部循环是从原料运输一直到产品出厂整个生产流程的循环,大大降低成本。首钢京唐钢铁厂内有自建铁路和自备海港,承担生产所需的原煤和铁矿石的运输,11个1-5万吨级的成品码头承担产品运输,大大降低运输成本;进厂后的原煤和铁矿石进入自备原料储备仓库,降低了贮存成本。

曹妃甸京唐钢铁厂从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连铸、热轧到冷轧,每一道生产环节都不是无缝衔接,这不是简单地缩短空间距离,需要应用诸多新技术。首钢京唐钢铁厂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对余热、余压、废水、含铁物质和固体废弃物充分循环利用,基本实现废水、固废零排放。

在“减量化”方面,应用大型装备、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1)炼焦建设了4座70孔7.63米焦炉及配套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260吨/小时干熄焦装置,配置2座30兆瓦发电机组。最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提高生产效率60 % 以上,每年降低水耗217 万吨,年发电4 亿度。

(2)烧结配置了2台500平方米烧结机和1台504平方米球团带式焙烧机。采用大型烧结机和低温厚料烧结及烟气脱硫等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减少燃料消耗10% 以上,节电7% 。球团采用年产400万吨规模的带式焙烧机生产,节电40% 。

(3)炼铁建设2座5500立方米高炉和目前世界上最大、节能高效的11000立方米/分钟轴向进气鼓风机,在5500立方米高炉采用了无料钟炉顶技术、煤气全干除尘技术、BSK式顶燃式热风炉技术等技术,高炉焦比降到270千克/t吨、高炉渣比降到250千克 /吨 ,与传统工艺相比,年节约焦炭100 万吨 ,减少外排渣量54万吨 ,节约水资源消耗50% 。

(4)炼钢建设2座300吨脱磷转炉、3座300吨脱碳转炉、1座LF精炼炉、2座RH真空精炼装置,采用大型转炉和全三脱炼钢、溅渣护炉、活性白灰、烟气干法除尘、汽化冷却等技术,实现负能炼钢,与传统工艺相比,每年节约能源33 万吨标准煤,节水46% 。

(5) 轧钢采用热装热送工艺和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节约能耗30% 以上。

(6)建设5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设施,采用海水淡化技术,每年节约淡水2000万吨 ;电站采用海水直流冷却,年节水1070万吨。

在“再利用”方面,把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全部回收利用,通过余能、余压、余热及富余煤气利用,建设2座300兆瓦燃煤――燃气混烧发电机组自发电每年节约社会供电55.1亿度,自供电率达到94%以上。对高炉和转炉除尘灰、轧钢氧化铁皮、转炉钢渣等含铁物质及炼钢脱碳炉渣,经加工处理后,返回烧结再利用。

在“资源化”方面,高炉水渣、转炉钢渣和电厂粉煤灰用于生产优质建筑材料,每年减少石灰石开采250万立方米,节约山石开采约35万立方米。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9-011-04

股权投资业务是指通过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获得企业经营管理权,并利用投资机构自身专业能力、管理经验,优化被收购企业的管理架构、经营模式,提高企业附加值,再通过上市、并购、管理层收购或柜台市场股权转让等方式实现退出,从而获得收益的投资方式,包括VC(创业投资)、PE(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简言之,就是“寻找潜力企业、改造收购企业、卖掉升值企业”。

我们认为,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则是在股权投资业务的各个环节,融银行、证券、信托、金融资产管理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结合股权基金管理公司、产权交易所、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机构的专业服务,创新金融业务模式,围绕股权投资打造覆盖企业金融和个人金融的业务链条,为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方案。

一、发展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是商业银行推进金融创新的关键领域

(一)世界范围内股权投资业务快速发展

股权投资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股权投资的开始。仅仅几十年间,股权投资已成为西方国家除银行贷款外的重要投资手段,占其GDP的4%至5%。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股权投资基金数量增加近7倍,管理资产规模增加约25倍,总投资额突破5000亿美元,并诞生了KKR、凯雷、华平、摩根、新桥、英联、黑石等多家托管规模超过百亿美元的全世界知名股权投资基金。

20世纪80年代,股权投资业务登陆我国。经过十余年的“潜伏期”,90年代中期,股权投资业务得益于海外风险投资理念的渗透和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05年以来,股权投资业务逐渐被银行、基金、信托等国内金融机构关注,更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内股权投资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本土股权投资基金逐步取代外资在国内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09年末,中国大陆股权投资基金约500余支,总募集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

(二)我国商业银行积极介入股权投资领域

本世纪以来,我国银行业对股权投资业务表现出浓厚兴趣。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和中信、浦发、民生等股份制银行均高度重视股权投资业务,以不同形式、不同角色,参与到股权投资业务各个环节中去(详见附表)。其中,浦发银行在天津专门设立直接股权投资基金业务部;建设银行旗下子公司建银国际在2009年完成股权投资业务案例4件,总金额达1700万美元,规模居当年机构投资数量前列。目前,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模式:

1. 并购贷款

对投资方发放用于支付并购股权对价款项的本外币贷款,以项目贷款的方式,间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不同于普通贷款的是,该类贷款只能以股权分红形式偿还债务,风险较大。

2. 托管+财务顾问

银行作为资金的托管人,负责保障股权投资资金安全,避免投资基金与其他资金相混淆,并提供结算、现金管理、公司理财等服务。这也是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基本模式。

3. 私人银行业务+信托型股权投资基金

该种模式以信托型为股权投资基金的基本架构,成立信托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向企业或有较大资本、丰富经验的个人投资者发放信托凭证,在国家规定的信托投资标准内融集民间闲散资金。这一方面通过银行庞大的个人和企业客户数量来募集股权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私人银行中理财业务的服务内容。

4. 银证合作

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全面合作将银行对于股权投资业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推向了一个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平台。双方发挥各自优势,能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为股权投资业务提供融资、投资、投资后管理支持以及投资退出、托管等多方面金融服务,为股权投资业务的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制定全面金融服务方案。

(三)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服务模式

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是对以上四种业务模式的全面综合和深入拓展,并增加民间融资、公司治理、上市退出等多项环节,满足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需求,打造全方位、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同时,依托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在国家现有金融政策监管模式下,完善综合服务链条,实现各金融领域间业务的迅速衔接和有效配合,优化服务流程,丰富服务内容,实现全面金融服务。

二、发展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是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

(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弊端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普遍类似、产品雷同,银行专注于业务规模,过于注重发展传统业务:一是银行金融服务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缺乏差异化,与市场、客户需求逐渐脱节。二是同业间营销战愈演愈烈,“托关系”成为业务发展的核心环节,传统业务发展潜力不足,容易陷入瓶颈。三是资本市场发展逆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比例提高压缩了银行业在市场主体融资活动中的占比。四是缺乏特色业务支撑,银行议价能力逐渐降低,赢利水平难以提高。五是银行自身综合服务能力不足,无法与国际接轨,在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下,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

(二)商业银行积极向中间业务转型

近年来,各大银行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从规模提升向价值提升转型,纷纷加大中间业务拓展力度,实现贷款业务与投资银行、零售业务等相关业务的融合发展,并积极介入基金托管、金融租赁、保险、信托等,构建综合化经营平台。在公司业务领域,大力发展财务顾问等业务;在零售业务领域,逐步向理财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延伸;强化网点功能建设,大力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四大渠道发展;在银行卡业务方面,逐步扩大贷记卡业务规模和自有商户数量;在业务方面,多方面深化合作,提高业务效益提升。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为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银行打造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操作经验。

(三)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股权投资业务是新金融资本、高端人才和高成长企业的结合,虽然收益高,但在组建初期仍会遭遇资金募集、政策准入等方面问题。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项目资源、信息来源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原因其对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关注程度有待提高。股权投资和银行业务在风险容忍度、投资持续性、资金募集等方面具有互补性。打造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使银行充分利用其综合化实力和国际化影响力,对接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国家现有金融政策监管模式下,全面介入股权投资业务,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传统金融服务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在新形势下,给银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更能进一步扩大银行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以股权投资为核心建立产业金融一体化战略联盟,有利于金融资本迅速转变为产业资本,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与股权投资密切相关的国家基本法律修订,尤其是2009年10月份创业板推出,股权投资形成机制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2010年4月2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股权投资基金制度建设,标志着我国股权投资业务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西方国家,股权投资业务已与银行紧紧相连,股权投资资金来源中,绝大部分都是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其中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占60%以上。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国内股权投资业务将达到这个比例。打造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不仅是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的要求,也是银行转型升级、实现综合化发展的要求,是中国金融业逐渐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要求,符合金融服务发展转型升级的趋势。

(四)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所面临的挑战

一是政策面上,由于部门立法、条块分割,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股权投资业务的统一法律体系,股权投资业务仍缺乏标准化的办理流程。二是股权投资业务所具备的保密性使得该业务在实际操作时会产生非上市企业财务数据会计制度不健全、报表质量不高、财务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可能导致操作风险、合规风险、道德风险等。三是国内股权投资业务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和考核标准,管理人职业素养和商业感觉有待提高,公司治理成果尚不能保证。四是目前众多发展初期的企业难以在基金存续期内满足上市条件,国内证券市场难以满足退出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权投资资金的流动性。

三、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的战略重点

(一)联合多家金融企业,完成产业链组织架构

银行以旗下的投行公司为主要发展阵地,与相关基金、信托公司出资成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股权投资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凭借银行的综合金融业务体系和基金公司的未上市投资经验,共同募集投资基金,挖掘转型升级行业中处于扩张期或成熟期的投资机会,为被投资企业提供一体化的增值服务,推动项目公司上市或并购重组。

银行与证券公司合作,出资组建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证券公司,承接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的投行上市业务,帮助被投资项目公司上市,带动社会资本和机构投资者等进入,在此过程中实现财富增值,同时贯通股权投资资本退出渠道。银行拥有的全资或控股的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及信托公司等,与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实现全面对接,充分挖掘股权投资带来的业务协同效应,在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实现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的一体化。银行可以在国家现有金融政策监管框架下,获得国内银行系证券投行业务牌照和直接投资业务牌照,完善综合经营链条,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方案,全程参与到股权投资业务的经营流程中,打造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金融产业链。

(二)综合多项业务品种,实现产业链环节构成

1.股权投资业务

股权投资机构以专业的投资能力,充分整合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广泛吸引各方面资金介入,为产业优化和升级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股权投资机构在为新兴行业及其优秀公司提供相对长期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对项目公司提供融资、财务管理、市场、技术、战略、经营方针等方面的协助,与项目公司建立起“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全面提升项目公司的质效,并推动其中质地优良、盈利能力较强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发行上市或并购重组。

2.证券投行业务

证券公司承接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活动,为项目公司提供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上市辅导、上市承销等一条龙服务,以股权投资业务为基础,通过资本市场和多种资本运作工具,推进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起到加快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层级的作用。

3.银行、信托等金融业务

产业链上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为股权投资机构提供资金托管、资金理财等传统服务,而且其庞大的个人和企业客户数量能够成为股权投资机构募集基金的备选池。此外,这些金融机构拥有庞大的机构网络,不仅能够充分调配金融资源,实现规模效应,针对项目公司的需求提供全面的存贷、结算、现金管理、公司理财、企业年金等一体化的金融服务,而且可以为项目公司的管理团队和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4.专业机构服务

股权投资在资金募集、项目挖掘、增值服务和投资退出等环节不仅需要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还需要从法律、财务等专业角度来对各个投资环节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调查。法律、财务、评估、信用评级等一系列专业服务机构能够以其专业的服务水准提升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的竞争力,进而带动高端的专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均衡协调。

(三)发挥协同效应,打造全面金融服务方案

1.业务拓展协同

由于当前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相结合的方式平衡资金成本。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各个机构的主营业务涵盖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专业服务各个领域,根据项目公司的实际需求提供贷款、股权融资、夹层资本在内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并且从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角度与项目公司实现紧密对接。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机构,都能够凭借银行、证券公司、股权投资机构庞大的资源网络及其与产业链上其它机构的密切配合,利用产业链的拓展互补效应和品牌协同效应拓展多元化业务。

2.营运资源协同

除了项目公司资源,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各个机构的其它运营资源,也将在法律政策允许和合作协议的范围内在产业链上进行共享调配,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用最大化。保险机构、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运用其庞大的自有资金余额,通过股权投资机构充分将资金、人才、投资经验、研究资源、服务机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金和人才在产业链上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各个机构的盈利来源。

3.风险控制协同

银行与股权投资业务的紧密结合,一方面能改变银行偏重于传统企业服务的现状,更多地关注到新兴创新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另一方面,股权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有着丰富的经验,加上证券公司、专业服务机构的介入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股权投资业务提供的建议,能够有效地降低整条产业链的风险,保证投资业务风险的可控性;再者,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整合了这两类机构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客户企业快速成长的机率,从而减少银行和股权投资机构自身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丁华,《试论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商界,2009(12)

2.房四海,《风险投资与创业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高正平,《中国商业银行股权投资业务分析》[J]

4.马克・默比乌斯著,鲁刚伟、何伟译,《股权投资实用指南: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re concepts》[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5.李连发、李波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理论及案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6.卢栎仁,《规范PE是产权市场发展新机遇――对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的评析》[J],产权导刊2009(5)

7.清科研究中心,《2009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年度统计报告》[R]

8.武圣涛,《中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制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09(12)

篇3

电信产业与广播电视产业等价值链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从当前行业情况来看,网络融合是在信息技术催化下促进通信行业跨领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趋势,这种融合将技术、市场、业务、服务终端、网络管制及相关政策等构成一个有机多元整体,通过三网融合(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的趋同作用促进新时期业务体系、网络体系、控制平台等系统的集成,从而更加优质、高效的完成资源整合与交流,实现资源管理效益的提升,更好的适应用户个性化需求[1]。电信产业、广播电视产业的融合发展会对价值链产生深远影响,下面我们对产业价值链未来的融合发展趋势略作分析。

一、电信行业产业价值链融合的影响

电信产业、广播电视产业等价值链的融合入发展会促使其竞争能力得到提升,产业价值链结构发生变化。三网融合是未来电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合带来的集成作用会更加高效的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将更多的企业纳入高效管理体系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增值活动中,生产经营环节自身高度的技术可分性将企业置于不同的管理位置并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这对于未来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积极作用,也为企业调整转型提供了较大的转圜空间。三网融合下的产业链能够使企业顺利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基础,完成快速整合,在经营、运行的各个环节形成快速集成,降低成本,获得竞争力的提升。未来各行业产业链的国际化使得竞争链条局限性降低,整条产业链参与的竞争会带来更激烈的筛选与淘汰,企业在这种竞争环境中不积极振作就无法生存,因此,会极大的提升体系内企业的竞争能力。

竞争会促进企业改革与转型,从而调整自身经营态势,调整自身产品结构与经营方向,这种聚沙成塔的积累效果最终会导致整个电信行业价值链结构的变化。未来产业竞争链条内的企业依赖性更强活跃度更高,涉及各个环节的供应商也会在角色定位上更加清晰、多元化,形成具有专业优势的产业构成要素[2]。产业价值链条结构的变化会促进产业链的裂变,开始不断延伸,在未来经济活动中担任更重要的角色。电信行业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受到影响,不断扩大、深化,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潜力好的发展产业,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积极合作明确分工,更好的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增值能力。

二、电信行业产业价值链融合发展趋势

4G时代的来临对电信行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亟待解决的课题,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发展就是其中之一。电信行业顺应发展潮流在机遇下积极参与竞争,使得整个产业链条在结构上发生变革,带来更庞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融合,为电信行业产业价值链的未来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趋势。下面我们对电信行业产业价值链融合发展趋势略作分析。

1.用户需求为核心

作为服务行业,电信行业未来的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视满足客户需求,利用集成资源的多重优势为满足用户需求积极创新和开发。这类服务已经不仅仅再满足于单纯的语音、网络服务,而是在三网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等基础上针对客户个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服务。尤其是3G牌照、4G牌照的发放和竞争,会促使行业内部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为占据市场份额赢得客户喜爱积极开拓、实践,从长远来看,客户资源决定了企业竞争成败,所以,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产业链必然是未来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之一[3]。

2.各环节联系更加紧密

产业价值链结构的变化后使更多元素积极参与竞争,产业服务和发展范围的拓展与深入会使产业结构越发复杂化,各部分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情况下发挥着影响与制约作用。围绕行业发展前景和客户需求,产业链内各环节都需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与价值链内处在各个环节的企业部门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完成运行,对于整个电信行业来说,无疑会使各环节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运营商、用户、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等互相之间会形成战略联盟,在技术、资金、信息方面实现交流、共享,促进产业链的高效整合。

3.CP、SP的崛起

三网融合趋势下电信产业价值链结构的变化会使为其提供增值业务的提供商CP、SP迅速崛起,用户核心需求的变化促使整个行业不断进行调整,更多个性化的业务出现,为用户提供服务必须依靠大量的CP、SP,无疑整个价值链中其地位会不断提高,进而在行业中崛起。运营商角色的变化,会使他们与银行、企业等联系加强,比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就要求其与证券金融机构、银行等联系加强,为用户提供娱乐服务,就必须与影视公司、音像公司、出版社联系加强,所有这些增值服务都会加重CP、SP在产业链中的比重,促使其崛起[4]。

4.价值链重心变化

未来电信行业的发展中价值链重心的变化是必然。传统电信行业运营商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是对着用户资源决定竞争成败、三网融合发展、市场开拓和技术革新等,产业链内的各个企业将会更直接的面对自己的客户源,甚至拥有能够直接影响用户行为的潜在能力,这就会使传统主导重心发生变化。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用户、终端厂商、运营商、软件开发商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主导重心,比如美国出现了以终端厂商主导的价值链APPLE公司,这对于未来的发展实践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参考经验。伴随着CP、SP的崛起和日益专业化,其所掌握的用户资源无疑也会增加它们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这种以CP、SP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总之,无论是终端运营商还是CP、SP为主导都会带来才产业价值链的重心转移,这对传统运营商的地位无疑是挑战,提升了行业价值链的掌控难度,也会给运营商发展带来巨大的危机感,促使其积极与各方合作,提供更优质、个性化的服务。

5.利益分配模式趋向合理

产业价值链的存在就意味着链条中存在着相应的利益分配模式,价值链结构一旦出现调整,必然会带来利益分配结构的变化。

未来三网融合驱使下电信行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产业价值链的调整,在利益分配模式方面无疑也会出现相应变化。从其发展趋势来看,融合的深入发展,会使更多的传统企业加入到增值服务提供者的行业中,比如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增值业务,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内容提供商,广电提供电视节目,成为电信增值业务提供商,这种服务内容的变更会促使利益重新分配,对于原本处在价值链地层的服务商来说,无疑能够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5]。最终,只有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科学、均衡的利益分配模式,才能够促使产业链长久、良性的发展。

电信产业和广播电视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发展会给促使价值链结构调整,竞争力得到提升,容纳更多的参与者,形成更加复杂、统一的价值创造系统,在未来发展中出现更多鲜明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曾剑秋,罗枫.网络融合下基于运营服务的企业竞争力提升[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李苑,曾剑秋.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移动通信,2010(9).

篇4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088-03

[作者简介]罗莹(1993-),湖南耒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一、引言

目前,产业转移越来越表现出集群式转移的特征,体现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横向的关联企业的“抱团迁徙”。对于转出地而言,集群式转移可为更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腾出空间,有助于转出地优化产业结构;而对于承接地而言,转入的集群产业带来了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转入地产业发展。转移产业与承接地原有产业链的整合过程可增强区域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横向关联企业竞争力,为区域产业升级打好基础。而产业集群式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链的有效整合是产业转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故采取有效方式进行产业链整合对于促进集群转移十分重要。

二、文献综述

朱华友等将由不同的转移主体所带动的产业集群分为四种模式:①跨国公司转移带动集群形成;②由龙头企业的迁移带动而形成的集群;③生产外包形成的制造业产业集群;④由工业园区的建立而形成的集群。刘友金等通过考察生物群落和生物种群的迁徙,发现产业集群与生物种群共生存在的特征,建立基于生物种群共生的Logistic模型,将产业集群转移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产业链带动型。吴金明等提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可以总体概括分为“产业龙头”环节、“产业七寸”环节以及“产业配套”环节。龙头环节,具体是指“龙头企业”所处的环节,这一环节将企业与社会连接起来,并以市场交易的方式最终实现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七寸是指某一事物的关键之处、“命门”所在,“产业七寸”环节与关键的资源性环节、原始性的创新环节相对接,若是前者则控制着产品生产的资源,后者则连接着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产业配套环节是指随着产业分工、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以契约方式连接的,围绕“产业龙头环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上、中、下游产品间的协作配套。它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只要对产品生产起到协作、辅助作用的环节都属于产业配套环节。

三、产业集群式转移与区域产业链整合创新模式

(一)全产业链网络重塑模式

完整产业链上企业的转移,包括龙头环节企业、产业链的核心增值部分对应的企业以及产业链的配套环节企业。引入一条完整产业链的优势显而易见――能够较大幅度降低转移企业的生产成本、适应成本和经营风险,也更容易在承接地取得显著效益;另外,完整的产业链由于稳定的链式关系,成熟的上下游供应体系,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能够源源不断地吸引企业加入本区域。无论承接地是否具与转移产业链相同的产业,完整产业链的引入都将使承接地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承接地产业的新布局。一条新产业链的引入填补了区域原有产业结构的空白,提升了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甚至导致承接地主导产业发生变化。而对于承接地已有相同产业链,转移产业链必然拥有更为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产品分销渠道,或是更为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等,这些都是其对承接地注入的养分,通过知识、信息、技术的溢出效应,促进了承接地其他产业的发展。产业链由不同的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由许多企业组成,一个企业可能只处于一条产业链上,也可能处于多条不同的产业链上,以节点企业为切入点对不同产业链进行整合。具体的整合方式可从以下着手:

寻找转移产业链与本地原有产业链相关联的节点企业,比如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能够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中间供应商,以这些企业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各种能够促进企业互动交流的活动,以促成转移企业与本地企业的生产合作和知识交流等。通过节点企业的互动合作,转移产业链与承接地原有产业链形成相互交织状态,并且在承接地内部形成了链式网状结构,通过链式网状结构,转移产业链的技术、知识溢出效应得到进一步扩大(如图1)。

(二)关键环节链式吸引模式

吴金明等指出,对于高技术产业或者先进制造业来说,能够被称为产业“七寸”环节的要么是价值增值或附加价值最大的环节,要么是技术或知识含量最高的环节,或者二者兼具。而对资源性产业而言,资源的储量和品质决定了资源本身的优劣,其“七寸”环节往往在于资源本身,因此,控制资源是提高对资源性产业控制能力的关键。因此如果从价值链的视角看,虽然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活动都会创造价值,但创造的价值并不相等,只有一些特定的环节才能产生更高的价值增值,一般来说,价值增值高的环节就是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产业关键环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吸引众多中小企业向其周边集聚,为其供应零部件或提供配套生产。同时通过与承接地的上下游厂商进行纵向整合,形成符合区域空间地域特色、交易习惯等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促进区域产业链的平稳发展。产业关键环节在与承接地产业链融合的过程中促进后者的进一步整合,并在整合中实现创新,具体可采用如下方式来进行整合。

促进关键环节企业与本地上下游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建立一条无阻碍、高效率的供应链,使关键环节实现软着陆,同时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示范效应促进区域其他产业链的模仿与学习,进而实现全区域高效率的供应链管理。若承接地没有该环节的上下游企业,则应积极鼓励本地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生产,或者吸引其他区域的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填补产业链的空缺,以此方式在本区域构建一条包含转移企业的完整产业链。若承接地已存在相应的上下游企业,则应创造便利的条件、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促成企业之间稳定、深层次的合作,形成并完善产业链的供应链机制,使得上下游企业的中间品供应、价值传递高效顺畅地进行。若转移企业与本地企业之间缺乏信任,则转移企业可以通过对本地上下游企业施加纵向约束,比如对本地上下游企业收取特许费,让企业做出转售价格持平的承诺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使上下游做出本企业所期望的行动。若是转移企业在转入后,内部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外部交易成本,对于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将外部交易活动转变为内部生产活动。若是转移企业自身不具有绝对优势,当外部环境变化较大,未来市场不确定性较大时,转移企业可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如图2)。

(三)配套环节横向聚合模式

产业链中的配套环节附加值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只是简单的生产制造,因此将配套环节的企业进行集群式转移,承接地应积极培育本地的核心企业。配套环节的企业之所以会转移,或是由于原区域的劳动力价格失去优势等,或是由于承接地的政策优惠等,无论具体是由于哪种原因,都可归结为原区域的“离心力”和承接地的吸引力,并且转移企业在原区域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在原区域长期的生产活动,使得转移企业的生产技艺较为娴熟,而企业在原区域失去比较优势时,还会选择其他区域进行转移继续开展生产活动,而不是被“淘汰”,退出这一行业,说明企业经营良好,资金状况也尚好。因此,从承接地的立场来看,虽然转移企业属于产业配套环节,创造的价值低,但其对本区域仍然具有两点助力――第一,本区域工人在熟悉了配套环节的加工、制造工艺后,便能为区域将来的产业升级做好准备;第二,配套环节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引入配套环节能够提升本地区的就业率,增加本地居民的收入。

从以上对产业配套环节能够对承接地的就业、产业升级等发挥的作用来看,承接产业配套环节的转移,目的不在于引进低端的加工制造,而在于为进一步培育本地核心企业打下夯实基础,并再造一条产业链。因此应采用如下方式与本区域产业链进行整合。通过横向的兼并收购,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提升规模竞争优势。当转移企业自身条件较强时,则可通过横向的兼并收购本区域原有企业来扩大规模。当本地原有企业具有比较优势时,则可兼并收购转移企业来达到扩大规模的目的。配套企业通过横向整合,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规模优势,行业集中度得到提高,为承接地培育本地核心企业的打下更为夯实的基础,在承接配套环节企I的基础上,通过培育核心企业,再造一条产业链(如图3)。

[参考文献]

[1] 刘友金,袁祖凤,周静,姜江共生理论视角下产业集群式转移演进过程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8):119-129

[2]朱华友,孟云利,刘海燕集群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的路径、动因及其区域[J] 社会科学家,2008(7):43-50

[3]刘友金,袁祖凤,周静基于Logistic模型的产业集群式转移条件研究[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130):32-36

[4]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龙头企业、产业七寸与产业链培育[J] 中国工业经济,2007(1)

[5]芮明杰,刘明宇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J] 产业经济研究,2006(3):60-66

篇5

汇聚英才,共论产业发展新趋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调整、转型、升级是未来很长一个时期中国纺织行业的中心任务和大趋势,创新是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保障。在行业正开展“纺织强国纲要”修订和“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的关键节点上,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的召开将对整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在题为“关于全球和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中,抛出了化纤总量、全球产业分工调整、技术进步等重要问题,提请同业共同思考。端小平指出,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和人均纤维消费量的提高,全球纤维加工量仍然会进一步增长,预计年均增长速度在2.8% ~ 3.0%,增量绝大多数是化纤;中国占全球纺织纤维市场份额提升的趋势放缓,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也将发生变化。此外,端小平判断,技术进步对常规纤维在成本控制和规模效益方面可带来的利润越来越窄,而对生物基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会议的嘉宾研讨环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泰国、中国台湾的化纤协会分别分享了各国化纤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顺势而为,把握产业发展新契机

把握趋势才能抓住发展新契机。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在会议发展论坛环节对纤维发展的新趋势将为中国化纤产业和企业带来的发展新契机进行了解读。他指出:“纺织产业科技发展必须跟上世界新科技发展的步伐,纺织新材料的发展也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纺织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发展生物基纤维,充分利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再生资源发展生物基原生纤维、生物基再生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纤维性能趋向高性能化,碳纤维、芳纶、无机纤维进一步向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等方向发展;纤维品种趋向多功能化,强调多重技术融合,产业链整体发挥作用,实现纺织材料的多功能化。”

对于未来市场的新契机,纤维年鉴咨询公司总经理Andreas Engelhardt做了题为“全球化纤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供求预测分析”的报告。他指出:“在过去25年中,全球化学纤维市场规模已经翻了一番,2013年首次超过9 000万t。尽管未来消费总量仍会增长,但区域可支配收入和人口增长的预测数据却预示,由于发达国家在纤维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下降,全球纤维需求的增长速度会放缓。这些发达国家目前的纤维消费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数。不过,市场力量的自由释放和市场驱动的投资将淘汰那些过时低效的生产设备,经过洗牌的市场将迎来多赢的局面。”

就中国化纤产业和企业而言,端小平则以“未来全球的增量可以是中国人做,但是未必是在中国做”亮明自己的观点,指出了中国化纤企业面临的走出去境外投资整合全球资源的新机遇。

创新驱动,呼唤产业发展新活力

为了激发参会者的思想火花,探求推动产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引擎,根据行业热点问题以及行业的亮点会议特设了“高性能纤维与车用纤维技术”、“环境友好纤维技术”、“品牌与价值”、“毯用纤维技术” 4 场专题论坛和“纤维领域的先进技术专场”、“帝人纤维技术专场”、“先进的维纶技术专场” 3 场技术交流专场。论坛和技术交流专场邀请了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知名高等学府的国内外纤维领域知名的专家和教授及化纤产业链先锋企业代表进行交流和分享,他们精彩的报告和实时互动为参会代表带来无限启发,同时也为产业和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示了方向指引和活力坐标。

篇6

“钱”景巨大,物联网将成万亿元级的新产业

事实上,物联网概念之所以如此引人们眼球,不仅仅是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在于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政策的大力扶持。

如今,物联网已成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调研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市场规模之比将达到30比1,下一个万亿级信息产业将是物物互联。物联网巨大的市场潜力让业界对其充满期待。

另据预测,在中国,2013年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33亿元的2.59倍。赛迪顾问预估,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至十二五末,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其发展速度、前景由此可见一斑。

显然,物联网将成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

物联网巨大“钱景”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的强大支持。去年,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批复了七项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今年2月,国务院又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为实现目标,将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已被作为未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国家信息化发展阶段对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物联网技术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伴随着更多领域示范工程的建设和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成熟,物联网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甚至可能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其实,时下物联网在我国已并不是个“新鲜事物”,现在不少行业领域都已显露出了一些物联网的雏形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应用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医疗卫生、食品监测、节能减排、交通监管、供应物流等领域,如第二代身份证、奥运门票、电子病历、航空登机等都内置传感器、RFID芯片,而高速公路上的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也使用了RFID等技术。如今在欧美,不少企业已充分利用RFID、传感器等技术,基本实现对许多物品的分拣、打码、包装、运输、仓储、搬运、库存以及信息等物流活动高效、经济、智能化的管理。

专家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2012年,RFID将被逐渐应用于物流、零售和烟酒、制药、食品等诸多领域;2012—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部分国家率先进入“智慧时代”,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庞大产业规模,未来蕴藏巨大投资机会

6月4日至5日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将着重关注“民生物联网”下的智慧生活成功应用案例与前沿技术,主题涉及智慧城市及社区、智能交通与车联网、农业物联网、移动支付等相关应用领域。

对此,国金证券在研报中表示,首先,未来行业将加大包括部件、摄像头、RFID、平台软件等各个物联网部分的相关投入,全面实现国产化;其次,物联网产业与云计算、大数据等其他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大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其他新兴技术的发展;第三,作为若干子行业龙头或是业内重要公司的相关上市公司,受益于扶植大企业政策,有资本市场的有利条件来进行企业兼并重组。

可以预见的是,物联网在我国和世界都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相关物联网板块内的上市公司业绩将获得持续增长,而相关公司股价也会因此受益,获得持续性的上涨行情。对于具体关注个股,兴业证券认为,在物联网核心部件方面,主要关注新大陆、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在云计算方面,主要关注浪潮信息;在海量数据处理方面,主要关注拓尔思;在信息安全上,主要关注启明星辰、北信源;在总集成及应用上,可以关注中国软件、东软集团、同方股份、航天信息等。

总之,投资者在投资选择上,需选择主营业务受益程度较高、估值合理的个股,也要警惕市盈率较高、业绩较差个股冲高回落所带来的风险。

美好“钱景”遭遇发展模式尴尬

不过,对于物联网前景也不能过于看好,过于乐观,毕竟物联网仍是一个全新事物,问题与挑战仍然不少,不能盲目地一头扎进物联网的概念炒作,而偏弃其他正事。在光鲜华丽的背后,目前大多数物联网的应用,其实质尚未有跳跃式的大转变、大提升。对物联网目前的问题与今后的挑战,产业各方也要有一个全面理性的正视与判断。

一是标准体系尚难健全。目前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可大体分为基础标准、应用标准和编码标准三个部分。不过目前,在物联网建设的各个环节上,从制造业到软件业再到运营业,从传感器到平台接口再到数据传输的格式等,物联网所涉及到的各方各面标准都不统一,标准的缺失和行业壁垒的存在,阻碍着深层次应用的形成,从而导致整个产业很难较快做大。

二是盈利模式将制约物联网的普及。实现物物相联,首先必须在所有物品中嵌入电子标签,并需安装众多读取识别设备以及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而目前这必然导致中小厂商大量的资金投入与物品成本的上升,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发展将受到制约。因此如何建立产业链的共赢模式,找到一个可靠的盈利模式,以推动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发展,还有待于探索。另外,现在物联网的发展主要还是靠政府驱动、买单,尤其在中国,民资投资很少,市场驱动因素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多适用于公共事业,民用、商用市场几乎完全未被开垦。因此,如何把物联网发展引导到市场驱动、盈利推动这条轨道上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篇7

一、图书馆产业化的墓本涵义和社会条件

图书馆产业化是指图书馆走向社会,在一定范围内按商品经济规律和市场导向来组织图书馆馆藏资像商品化的信息产业的过程。馆藏资源商品化并不意味着一切馆藏资源都成为商品,只有那些与经济活动联系密切或投人图书馆公益服务以外附加劳动的信息才具备成为商品的条件。

图书馆产业化是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产业化过程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

1.图书馆文故信息需求日益高涨和多样化趋势。由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迫切。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活动异常复杂,所以社会对文献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因此,寻求一种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各种用户需求的开放性、社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应是当务之急。

2.图书文献资料数量的急剧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导致图书文献生产量的迅速增长。据统计,全世界印刷图书年年递增,现在已接近8U万种。我国出版的图书1978年有14987种,而1997年已达12U888种。面对如此巨大的图书资料,只有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建立新的图书馆文献信息管理体系,才能提高文献信息产品生产和服务效率,满足人们对特定文献信息的需求。

3.人们需求信息童的增加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社会信息化使人们的情报客观需求增加。图书馆文献信息商品化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扎实基础,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开发图书馆信息产业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十分必要。

4.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图书馆产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企业推向市场,企业的信息情报需求大大增加,从而扩大了社会对信息情报的需求,而且企业购买信息情报商品也有较大的经济和心理承受力;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图书馆工作入员和信息需求者逐步形成了情报商品和信息市场观念,尤其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营销观念的逐步确立,为图书馆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5。信息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和远程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信息情报处理和服务手段受到严重挑战,为了满足用户在更高层次上的信息需求,提供更为快速、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必须要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这就大大增加了图书馆对经费的需求。迫使其寻找新的合理的经费来源,正是在这种经济压力下,有偿服务作为图书馆产业化的一种尝试应运而生。

6。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涉及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的各个领域,已渗透到产业和社会各部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如目录、数据库、计算机等无不由信息产业来提供,并通过其直接或间接经营和传递图书馆文献信息商品,遵守价值规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手段,从而也促进了图书馆产业化的发展。

二、图书馆在商业活动中的优势

信息的商品属性已被普遍认同,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相比,有如下几项特有优势:

1.文故信息资源优势。资源的多少、好坏直接影响着信息服务提供的质量。图书馆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传递信息的功能。多少年来,从古籍到现代著作,从天文地理到人文学科,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源。正是由于这种资源的系统收集和广泛利用,图书馆在某种意义上才被视为信息集散地。在信息时代,文献仍将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并将完成从印刷型到电子型的转变。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图书馆馆藏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各种电子出版物和od——nom均成为其收藏对象;而且图书馆亦将成为信息源图书馆或终端图书馆,以信息高速公路的一个个节点的形式存在。因此,图书馆是大部分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和提供者。

2。信息深加工优势。图书馆对于文献的信息揭示与加工是有传统的,从最早产生的题名、著者法到后来逐渐成熟起来的分类法和主题法,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信息资源深加工理论及实践技术,对文献的揭示也从外部形式深人到内部信息单元,从而使相关信息更为精确地组织在一起,并有针对性提供给所需用户。另外,网络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大规模的联网,互联网上信息资源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图书馆必然对原始文献信息资源深加工,使信息有序化、浓缩化、精细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经过深加工如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及高次文献,以便及时、准确、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斋要。

3.信息收集的技术优势。1980年以来,计算机、数据库、软件技术在图书馆界得到广泛普及,至今,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网络管理、用户管理及网上资源管理经验。伴随着图书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电子化图书馆研究工作的深人展开,在信息检索系统、人机界面、数据库设计和管理以及自然语言、专家系统等方面将拥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开发经验。同时,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集散地,图书馆引进各类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设备。使图书馆在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开发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日益增强。

4.人才优势。由于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图书馆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在信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加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之中。目前图书馆具备了多元化人才,即通才式的管理人才、传统的服务人才、开发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参考咨询型人才。研究型人才。这些高素质人才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人力资源。

另外,图书馆的信息用户较多,读者队伍稳定,这些都为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营销括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实现图书馆产业化,探索信息营销新思路

在经济转型时期,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各类图书馆先后突破了传统的服务模式,纷纷打开馆门,走出了宁静安逸的高楼深院,走进了繁华喧嚣的现代市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图书馆既不是工商企业,又区别于投人、产出的新闻、出版单位。如何实现图书馆产业化,笔者有以下思路。

1.遵守营馆的塞本原则。图书馆营销主要是图书馆信息营销,必须遵守“四步原则”,即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采用正确的销售手段,销售到合适的地方。

2.进行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图书馆的体制改革,创造新的组织管理体系,搞好资源配置,从而打破旧有的图书馆与生产、科研及市场分割的封闭格局,形成信息的获取、加工、使用、配置和传播的产业链,积极参与知识的生产、消费和收人分配活动,使图书馆的产权得到充分的实现和适度的扩展,促进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3.建立特色数据库。网络时代到来,数据库建设已成为当今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利用其丰富网络信息资源积极收集社会活动中呈现的经济热点,比如,开发多媒体房地产咨询信息系统,它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分散无序的、多层面的房地产信息加以整理,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整合和处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全方位服务。这就是以技术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图书馆信息营销。

4.开发规范创收渠道拓展图书馆外延,加大创收力度。随着现代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馆不断地延伸服务范围,高质量快捷地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如社区居民的日常信息需求还没有专门机构去满足,通过建设社区图书馆与其他部门合作搜集反馈信息,参与社区活动将能在解决居民日常信息需求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二图书馆创收应规范化。如果处理不当,人才、资金、设备过多的向创收部分倾斜,则势必使服务读者这一功能受到影响,如果收费合理,使读者少花钱、多受益、查阅资料迅速方便,那么,不仅能充分发挥馆藏文献的使用价值,而且,馆内经济紧张的状况也将有所缓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制定相关法律,通过宏观调控和监督,制定并实施图书馆作为基础产业优先发展的政策,规范创收比例分配。例如,英国的政策规定,英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利用信息服务创收的收气不得超过预算的30%,70%要靠国家……这是为了保证其公益性不变。

5.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的社会管理二我国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服务的社会主体之一,在知识信息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公益的传统模式在市场经济中正面临着挑战,于是决定了在管理上实行双轨制。其一,对于公益性目录信息服务与文献服务,通过网络提高服务效能和质量,其效应体现在用户利用服务的社会效应和间接经济效益中,可以实行公益件服务机制、即向用户收取网络通讯费。免收增值业务费;其二、直接面向研究开发业务或微观知识经济的知识信息服务,进人信息服务市场,实现网络化市场服务的运行机制。

四、图书馆信息营销存在的不利因素

篇8

所谓系统化风险防控机制,是指依托我行信贷产业链,充分利用产业链上企业之间产供销环节中的合作关联和熟悉度,将单一企业客户不确定、潜藏的风险显露在信贷产业链这一循环回路中,变“单一客户风险单一排控”为“集群客户风险系统排控”。例:A、B、C三家企业为同一产业链上原料供应者、产品生产者和产品使用者,三者之间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且均是我行授信客户,如果我行想要排查B企业是否发生风险,通过A或C企业即可了解掌握,同理A或C企业的风险也可通过B企业了解掌握,以此形成一个循环回路,可以系统性的防控授信客户风险。

二、具体措施

(一)外掘内拓,发展培育产业链客户集群

一是外部发掘,积极营销对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行信贷政策的产业核心企业或优势企业,并以该企业为中心,延伸对接与其合作时间较长、关系稳定的上下游企业,建立授信关系,形成我行信贷产业集群;二是内部拓展,在我行存量优势客户中,分析筛选出与其合作年限长、关系稳定的上下游企业,利用该优势企业的业务合作关系,将其上下游企业营销至我行,形成我行信贷产业集群。

(二)联防联控,建立系统化风险防控机制

篇9

第一、产业链生命周期分析方面。总体而言,国内的医药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小、起步晚特点。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而言,医药产业处于产业的成长阶段,未来具有较强的市场前景,也是各国产业竞争的必争之地。从全球范围来看,许多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医药产业集群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中崭露头角,对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从产业链价值流动分析来看。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大而全”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具体化为多个企业的活动,这些企业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

第三、规模化的集团的“结构”型经营趋势。医药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所产生的价值流动,都具有追求成本最小化与流程差异化的特点:成本最小化——当比竞争对手的成本更低时,将取得竞争优势;流程差异化——优化的流程具有内部复杂性,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时,也将取得竞争优势。

所以,通过医药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发展,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与效益最大化输出,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在经营重点上的转型,即从过去个别的“点”式经营重点,进入到规模化的集团的“结构”型经营重点。

二、信息化医药产业链与整合创新的建议

与医药产业链相对应,在信息沟通和管理视野条件下,医药信息和信息管理可以分为:药物研究与开发(R&D)中的医药信息管理、药物生产(或制造)中的医药信息管理、药物流通与交换中的医药信息管理、医药服务中的医药信息管理等四个方面。为此,从产业整合创新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如下方面建议:

1.药物研究与开发(R&D)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1)建立样品库与高通量药物筛选。大规模的筛选样品库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节约化合物资源,而且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药多筛,充分利用资源,还可以实现大样本量的筛选,发现高效药物。(2)发展CRO服务。随着业内竞争日趋激烈,药物的研发费用不断上涨,CRO公司的药物研发信息分析与处理的专业性以及低成本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制药公司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依靠CRO获得专业化的服务。

2.药物生产(或制造)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1)促进企业流程重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BPR的基本思想是过程导向,即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将精力集中在狭义的任务上,而是突破企业内部门间的界限,将分散在各功能部门的任务整合成一个过程流。(2)进行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R)。在PDR中,用户对文件的操作和对数据库的操作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应用系统与PDR系统中作的对象形成了更紧密的关系,工程知识和数据管理功能紧密结合。(3)实施基于看板管理发展起来的JIT(Just-in-time,准时生产制)。JIT的出发点就是不断消除浪费,即通过信息化管理,减少直至消除包括原料、机器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3.药物流通与交换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1)药物物流。建立相应的物流决策支持体系及数据仓库是药物流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药品物流信息应该包括药品费用管理信息、药品运输信息、药品库存信息、药品配送信息、药品购进信息等。现代物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规模效应,为委托企业节约成本、减少库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鼓励电子商务模式。这种新的商务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管理思想、组织结构乃至客户消费习惯、政府职能等,把传统商务活动中的人员流动、纸张流动和货币流动很大部分改为电子信息的流动。这不仅大大减少了人、财、物的流动,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且避免了因为信息不灵、信息滞后所带来的产品积压滞销的情况。(3)建立和完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HMIS)和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CIS)。HM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的行政管理与事务处理业务,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住院病人管理系统、药品库存管理系统等就属于HMIS的范围。临床信息系统C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和处理病人的临床医疗信息,丰富和积累临床医学知识,并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辅助临床决策,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如医嘱处理系统、病人床边系统、医生工作站系统、实验室系统、药物咨询系统等就属于CIS范围。

篇10

短短一个月内,两大IT巨头在信息安全领域的频频出手,即使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也已经说明了IT巨头整合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为自身业务体系填加重要拼图的竞争已然是一触即发。

受前期金融危机影响,近年来全球经济衰退形成的倒逼机制使得信息制造业增速明显放缓,为了应对当前信息产业服务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以IBM为代表的传统IT巨头纷纷加快了自身向信息服务领域转型的步伐,力求通过扩充和完善自身服务体系,加强对整个产业链的把控能力。并购重组已经成为传统lT巨头补强自身服务领域短板的重要手段,而信息安全产业则因为近年来的用户需求的高速增长,成为众多巨头重点关注的焦点领域之一。

伴随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应用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威胁也随之水涨船商。

据来自卡巴斯基实验室的报告显示,近期信息安全威胁呈现出多样性和频发性特征。威胁范围已经从传统的PG领域扩展到智能手机、上网本等智能终端领域,仅近两年来新出现的手机恶意软件数量就已经超过之前十年内移动威胁的总数。

同时,新型的信息威胁具备更强的隐蔽性。攻击手法更加丰富,黑客入侵、木马植入、恶意扣费、钓鱼网站等不良行为愈发猖獗。由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持续增长,针对不同类型信息设备的安全威胁日益尖锐,威胁领域进一步拓宽,攻击手段已经由传统的计算机病毒植入上升为社会工程学攻击,攻击后果更加严重,不仅威胁用户信息的安全,同时已经对用户的财产和隐私权构成了侵犯,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突出瓶颈。

为了应对信息安全威胁的多样化,未来的信息安全服务将呈现出由单机安全向网络安全转移,由定点防卫向移动防卫过渡,由个体防护向整合防护转变的全新发展趋势。

篇11

我国的睡莲杂交育种研究,还处在刚启动的阶段。二十世纪末期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黄国振、邓惠勤和北京植物园邹秀文在美国加州Modesto太平洋企业公司莲园开始进行睡莲的杂交育种工作,回国后他们分别在青岛畅绿中华睡莲世界、北京水天园艺场继续进行研究。2002年中华睡莲世界育成10个耐寒睡莲品种,2003年育成13个白天开花热带睡莲品种,2004至2005年育成20个耐寒睡莲品种,并都通过了国家级权威专家的评审鉴定。北京水天园艺场也培育成耐寒睡莲品种13个。此外,南京艺莲苑、深圳洪湖公园、西安植物园也都已相继开展睡莲的人工杂交育种研究。

睡莲杂交育种国外已进行了一百五十多年,目前全世界睡莲品种约有400~500个,青岛畅绿中华睡莲世界保存有260多个。由于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可做更多的杂交组合,以及采用中国睡莲之父黄国振教授发明的“睡莲免人工去雄杂交授粉方法”,大大提高了育种成功率,中华睡莲世界每年可以推出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睡莲新品种。

我国荷花(只限花莲,下同)品种大约有680余个,从事荷花育种的单位和个人比搞睡莲育种的要多一些,一些科研单位在育种方法上有新的突破,采用离子注入、太空育种等方式进行荷花育种。南京艺莲苑、盐城爱莲苑等单位还利用自然杂交的莲子实播后选育荷花品种,其中盐城爱莲苑的‘红舞裙’就是比较成功的例子,通过荷花育种人的努力,现在我国每年大约有十几个荷花新品种诞生。

睡莲、荷花的品种虽然和蔷薇科的梅花三四百个品种、蜡梅科的腊梅五百多个品种相比多,但和菊科的有两千多个品种相比还是不够丰富。

在耐寒睡莲方面,新品种有的花色艳丽,重瓣性强,如‘珊珊’、‘满满’、‘彤彤’、‘欣欣’、‘娇娇’、‘粉妆’;有的株型特小,适合于家庭盆栽,如‘小醉仙’和‘小白仙子’:有的花型特殊,如‘荷瓣睡莲’、‘飞绯’;有的不仅花色艳丽,而且花朵硕大,不但可作观赏栽培,更适用于特种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利用,如‘莉丽’、‘丹丹’、‘芳芳’、‘明丽’。这些品种开花多,花期长达4个月以上,其优良性状达到国外同类型品种的水平。

在热带睡莲方面,新品种有的重瓣性强,花瓣数在30枚以上,花大色艳,如‘祖修蓝’、‘粉毽’、‘惠勤蓝’、‘成芳丽’:有的花态端庄,素朴优雅,如‘中华实蓝’、‘素蓝’:有的叶片紫、绿两色相嵌,叶色斑驳,花叶俱美。这些品种填补了我国热带睡莲育种的空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优良性状已达到国外蓝色系列热带睡莲品种的同等水平。青岛畅绿中华睡莲世界在睡莲育种研究中首次提出以产品开发为育种的目标之一,突破了国际上睡莲育种单纯以观赏价值为目标的瓶颈,育成可从其胚或其他组织中提取营养物质进行营养保健及美容产品开发综合利用的品种,如‘祖修蓝’、孔雀蓝’、‘惠勤蓝’等。国内的花卉园艺杂志也先后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青岛畅绿中华睡莲世界33个睡莲、57个荷花新品种和南京艺莲苑18个荷花新品种。

这些睡莲、荷花新品种上市初期在市场上的售价一般在200元每株,比国外同档次品种平均35美元每株相比低30%~40%。虽然有这样优良的性价比,可是市场销售却不尽人意。截止目前,只有南京中山植物园和中科院西安植物园、武汉植物园等少数科研单位引种、收集,罕有生产型花卉企业前来问津,年销售额只有区区几万元。

与此同时,我国花卉企业还在以每棵不到1美元的价格,每年向国外出口几百万棵一百多年前外国人选育的老品种睡莲,而国内水面绿化市场还是3、5块钱一棵的大路货睡莲、荷花唱主角。

荷花虽然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但因是水生植物,受栽培季节、容器、光照以及每年需要翻种等诸多因素限制,使得荷花虽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经常谈起,却没有像早生植物那样走进千家万户。睡莲也类似这种情况。人们欣赏睡莲荷花,只能到专门的水生植物园区,而且只能远观不能近赏,难睹芳容。没有大量的社会需求,就没有大量的生产供给:没有大量的生产供给,就没有激烈的产品竞争。在最普通的低价大路货还得不到人们青睐的时候,优质优价的睡莲荷花新品种就显得生不逢时了。

二、荷花睡莲新品种产业市场疲软的原因和对策

1、新品种认定成本高导致售价高,是导致销售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品种认定属于科技成果,按照有关规定应该通过科技查新、专家鉴定、品种认(审)定等程序后获得良种证才能推广种植,这一圈下来最少也要花费两万元。一个新品种就是卖200元1棵也要卖100棵才够这些费用,而新品种才选育出来时就那么几棵,无性繁殖到100棵至少需要5年时间!这还不算5年来的人工、土地、肥料等费用。昂贵的新品种认定费用使得一些财力不足的育种单位和个人放弃严谨科学态度,仅凭个人经验就宣称新品种问世,这些鱼目混杂、良莠不齐的“新品种”,加上少数不道德商企为求短期利益,乱定品种名,采用“同种不同名”的手段大肆欺骗,大大降低了新品种的可信度,更加导致睡莲荷花新品种的销售不畅。

2、我国现行的植物物新品种保护政策不利于目前睡莲荷花新品种推广。育种单位虽花费了高昂费用获得了新品种认定,但因为睡莲荷花不在我国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中,育种人不享有品种专利。这样,其他生产企业只要少量引种后即可随意大量复制销售该新品种而不需向育种人支付品种使用费,大大降低了育种人的育种热情,也导致了新品种销售不畅。

3、加快荷花睡莲产业市场发展的基本对策。

(1)改变新品种认定途径,降低费用和成本。根据国际植物品种登录要求,睡莲、荷花品种在图书或期刊上发表后可以申请国际植物新品种登录,按照要求填写相关文书,通过审查后即可认定为新品种。

篇12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现状与障碍成因分析

(一)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根据连云港市统计局2016年6月份全市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分析,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发展呈现如下基本特点:

1.新注册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步增加。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私营个体户数累计达19.3万户,同比增长13%;其中私营企业总数5.1万户,同比增长20.2%;个体经营户总数约14.2万户,同比增长10.6%。

2.新增注册资本高速增长。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私营个体经济总注册资本达到2093.9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私营企业总注册资本达到1984.1亿元,同比增长39.7%,个体经营户总注册资本109.8亿元,同比增长29.2%。

3.新增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继续降低。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私营个体企业共计吸纳就业人员57.8万人,同比增长5.5%;其中私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36.4万人,同比增长1.9%;个体经营户吸纳就业人员21.4万人,同比增长12.2%。

4.民营经济税收增长稳定。2015年1-6月份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31.1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市全部税收71.7%。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税收52.1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私营企业实现税收41.2亿元,同比增长7.9%,个体经营户实现税收10.9亿元,同比增长10%。

5.民营外贸出口下降。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共有民营外贸企业723户,占全市全部外贸企业的79.6%;实现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同比增长9.2%,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0.4%;其中出口额12.8亿美元,同比增长-2.4%,占全市全部外贸企业的63.6%。

6.私营企业贷款余额持续下降。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民营经济银行贷款余额为533.6亿元,同比增长4.2%,占全市全部银行贷款余额的30.9%。全市私营个体经济银行贷款余额为286.6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私营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为211亿元,同比增长-9.9%,个体经营户银行贷款余额75.6亿元,同比增长40%。

7.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效益良好。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1387户,占全部规模企业的85.1%;实现总产值1908.9亿元,同比增长18.1%;销售收入1824.9亿元,同比增长16.7%;利税总额180.5亿元,同比增长19.5%;利润总额114.5亿元,同比增长23.9%。

8.民营增加值稳速增长。2015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47.1亿元,同比增长11.2%,比全市GDP增幅高0.4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为51.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8%,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

(二)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障碍成因分析

调研发现,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障碍主要集中在:1.融资难、融资贵,是微企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首要瓶颈;2.税费负担过重,抬高了微企的经营成本,阻碍了创新驱动发展;3.原材料和基A产品价格的上涨进一步抬高了微企的经营成本;4.招人难,留人更难,使得微企创新发展缺乏动力;5.经营管理水平低下阻碍了微企的发展壮大;6.过度竞争使得微企效益低下。

究其原因,一方面,小微企业自身演变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必须坚持以解决自身在经营能力和生存状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自主优化、引进吸收、创新发展等方式,持续加强经营管理,积极推进创新创业,促进小微企业不断改善自身发展环境,逐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由于先天不足,即使具有灵活的机制、顽强的生存心理,但靠其自身是难以改变市场弱势的。这时候也客观需要政府支持、帮助小微企业,提高小微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促进小微企业不断改善生存状况,最大限度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二、基于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十三五”时期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

(一)目标选择

“十三五”时期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领会“四个全面”的国家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并把握住连云港跨越式经济发展新趋势和大热点,充分用足用好“一带一路”等多重叠加机遇,积极争取并有效对接服务连云港市新确立的发展战略,在港产城融合发展中实现小微企业自身的创新驱动发展。

(二)路径设计

1.推动我市小微企业自身在产业政策引领下发展的同时把握港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下的机遇

我市小微企业分布于各行各业,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引领下小微企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身的生存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这是我市小微企业今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现实保证。随着我市作出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我市小微企业同时也具有了迎接港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下的崭新战略机遇。我市小微企业可以抓住用好“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以港兴市战略,围绕港口建设和配套产业做好做足文章,在港产城融合发展中强化小微企业的服务支撑作用,港产城三方联动,更好服务临港产业和国际性海滨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其次把握好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这个关键环节,深刻领会并积极参与产业强市战略的推进,发挥我市小微企业的各自特点和优势,力争在连云港产业大发展中抢得先机、把握时机。这些产业组织、布局和结构变化给我市小微企业进行有效对接、联动配套和支撑服务中心城市目标定位都提供了难得的项目和发展机遇。

2.推动我市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小微企业依靠劳动、土地和资本等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穷尽,必须适时推动我市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把技术创新驱动作为我市小微企业今天和未来的发展基点,夯实基础,打好框架,实现我市小微企业自身的跨越转型发展。针对我市各类不同小微企业的特点、优势和定位,积极创造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氛围、基础和条件。小微企业自身必须强化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为创新驱动发展谋局布篇,科学规划,增加资金投入,有效引进留住人才,实行内引外联,竞争合作,逐步淘汰退出陈旧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适时切换业务转型,实现我市小微企业自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成功。

3.推动我市小微企业自身在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下兼顾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全面创新活动

我市小微企业在自身发展中必须强调突出坚持科技创新。首先需打造小微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争取占有小微企业自身应有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小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特点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技术管理和人才管理等有效体系;积极打造“政产学研企”五位一体的协作分工、有机融合的创新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有连云港市小微企业特色的科技协同创新发展体系。其次我市小微企业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全面创新活动对我市小微企业的发展同样重要。我市小微企业自身应通过各类制度再设计等改革创新活动去有效破除制度壁垒和障碍,优化制度激励约束机制,激活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它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我市小微企业自身随着组织发展和规模壮大其管理漏洞和缺陷将严重阻碍甚至破坏小微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实施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共同发挥各类其他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作用。

4.推动我市小微企业自身根据实际情况走联盟竞合、专精特新的专业化创新发展道路

我市小微企业自身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联盟竞合,不同行业间打造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同类企业间可建立大中小型核心企业产业链配置对接机制。大中小型核心企业配套产业链的项目可以很好的提升信用评级,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以此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减轻小微企业对接成本,促进各类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我市小微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增加小微企业新产品研发成功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我市小微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应积极把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专业化创新发展道路作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的重要抓手,把集聚发展作为促进小微企业成长的着力点。

5.推动我市小微企业自身更加注重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更加突出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在突出我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在转型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随着企业竞争意识和能力的不断强化,小微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创造、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强。进一步讲,完善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D顺畅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激发发明创造动力,把拥有和实施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大幅增加拥有白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是我市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丁国安.创新驱动:小微企业低碳发展方式转型[J].生产力研究,2013,07:167-169.

[2]潘涛,贺新春,杨兆明,张安.石油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考[J].石油科技论坛,2014,02:4-8.

[3]唐立.构建“五型”模式,推进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小微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7:5-6.

[4]单光辉.知识创新驱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J].改革与开放,2009,10:95-96.

[5]宋腾德.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策略与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70.

[6]郑永娟.创新驱动下小微企业的发展对策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5:27-29.

[7]王敏,徐丽华.论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市场,2015,39:39-40.

[8]李政,任妍.“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理论学刊,2015,10:32-39.

篇13

关键词:商业地产 价值链 核心竞争力

商业地产是“商业房地产”的简称,是指用于商业服务业经营用途的物业形式,包括餐饮、零售、健身、娱乐、休闲等用途的房地产,从经营模式、用途和功能等方面区别于普通住宅、公寓、工业厂房等房地产形式。由于商业地产价值的成长性和收益的稳定性,我国商业地产开发热度一直不减,更多企业将会加入商业地产开发的行列,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因此,研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提高商业地产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为价值链上的开发商、投资商、运营商、经营者及消费者创造共同的价值,以实现商业地产的保值增值及利益各方的共赢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商业地产价值链

(一)价值链内涵

价值链是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和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在经济活动中价值链无处不在,上下游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外部价值链,企业内部各组织单元之间也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价值链上每一项创造价值的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企业需要把各项价值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使每个环节的价值都能得以实现,企业的总价值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过程中相关的价值主体比较多,本文将开发商、投资者、运营商等五个主体界定为商业地产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只探讨外部价值链环节,并着力分析外部价值主体的诉求与价值关注点,内部价值链不属于本文研究的内容。

(二)商业地产价值链

价值创造的过程是一系列利益相关主体的增值活动过程,商业地产价值增值活动的主体主要有开发商―投资商―运营商―经营者―消费者等,通过协同投入资源,承担着项目开发、资金融通、商业营运与经营、消费等不同职能,在开发和营运过程中逐环节实现知识、资本和服务的增值,进而形成了商业地产的价值链。在这几个主体中,开发商可能兼为投资商和运营商,经营者可能为多个或一个,如此则简约优化了主体和商业地产价值链。

具体而言,从开发商到投资者,再到经营者与最终消费者,实现了资产和房屋物权的一步步转移,反方向来看,在消费者得到实惠的同时,为经营者创造了价值,经营者有了营业收入则为投资者带来了租金回报,为运营商带来了管理酬金,有价值的商业地产才值得开发投资,投资者又为开发商实现了开发利润,这样在物权转移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价值的转移,从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商业地产价值链。因此,为实现项目的总体价值,商业地产开发商须从总体上考虑地产与商业,开发与运营各环节的价值活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价值的流转,进而影响各方利益的实现。

商业地产包含了商业与地产两大要素,商业运营需以消费者价值为中心来进行设计,而地产开发则以开发商为主导来得以实施,因此商业地产价值链应从消费者价值角度出发,在分析辨别各价值环节利益诉求异同的基础上,在开发商主导下构建能够让参与各方获益的价值创造和分配链。

1.开发商价值。商业地产开发涉及商业项目的规划、设计、招商、销售、建设、运营管理等诸多价值活动,对于开发商而言,会特别关注的是开发初项目地块的价值与项目开发后实现的价值,这主要受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建筑规划、交通条件与人流基础所影响。为了更好的实现开发价值,开发商会重点关注项目的售价与租金水平、租售成交比例,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区域的市场容量等要素。

2.投资者价值。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希望取得的价值包括租金收益、规避风险收益、保值增值收益与降低成本收益等,希望投资能具有低风险、高收益、高增值预期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实现投资价值,投资者会重点关注投资地区的商业地产发展情况、项目的市场定位、商业运营模式、商铺的增值潜力等要素,选择有价值的投资目标进行投资。

3.运营商价值。为了更好地对商业物业进行经营管理,开发商通常会委托专业运营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化运作,专业公司具备运营经验、品牌资本、人才、供应商网络、招商能力等优势。管理公司可通过运营和管理获取租金收入,还可获取市场管理费或广告费,其会重点关注开发商、投资商的经验与实力,项目的商业规划、市场经营环境等要素。

4.经营者价值。经营者会参考同类地段的租金水平,并结合自己的盈利预期选择物业所有者或与其委托的运营商签订租赁合同,然后开展经营,经营内容不同决策也会不同。经营者价值取决于自身项目的盈利能力与所在商圈的发展空间,经营者会重点关注开发商的实力、商业模式、营销环境、商铺位置与租金等。

5.消费者价值。消费者位于价值链的末端,是最终的被服务者,他们对商业地产项目的支持与否决定了项目的升值空间。消费者的价值来源于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成本的降低两方面。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价值就取决于消费成本,消费成本主要体现在消费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性上。此外,消费者还会关注品牌、消费的休闲性、个等因素。

综上所述,整合上述开发商、投资者、运营商、经营者及消费者的价值追求,才能成功开发商业项目,并最终形成项目良性运营,各方互为依存、共同受益和谐共赢的良好局面。

核心竞争力与价值链

核心竞争力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哈默和普拉哈拉德首先提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麦肯锡公司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并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事实上,在竞争环境中从根本上制约并决定企业自身生存、持续发展和拥有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价值链与核心竞争力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价值链是企业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活动一系列参与价值分配与创造的全过程,而核心竞争力存在于价值活动的某一个或几个核心环节中,是企业在这些环节优于竞争对手的能力,它可以表现为研发设计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管理能力或营销能力等,还可以表现为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企业可以在价值活动的各环节发挥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并带来超额利润。价值链管理的本质就是降低企业组织的经营成本,优化核心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基于价值链理论打造商业地产的核心竞争力

结合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本文商业地产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项目开发及运营过程中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是商业地产企业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和能力的合力。根据对商业地产价值创造各个环节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以开发企业为主导,以招商能力、项目研发能力、运营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几个方面为重点打造商业地产的核心竞争力。

(一)招商能力

如何将有竞争力的商家和商品引入开发项目,是商业地产开发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商业地产开发和投资速度远远大于商家(主力店和品牌)的开店计划,很多开发商和投资者都面临招商瓶颈和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如何招商就显得特别重要。招商需要系统策划,统筹运作,一般在项目运作之前,开发商应就需要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给予对方什么利益、如何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等问题系统筹划,形成一整套方案。“主力搭架构,专卖成特色,常规获利润”是招商的基本原理,招商的第一序列是主力商家,第二序列是有特色的商家,在上述序列完成之后,其他常规店的招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解决了招商问题,就为项目运营打下了基础,也为实现开发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价值奠定了共同的基础。

(二)项目研发设计能力

这项能力主要体现在开发商进行市场调研、项目策划、建筑与商业设计这几个价值环节上,这几个环节决定了项目的发展方向与运营的成败。商业地产开发商在项目开发前就应开展与项目有关的各类商业调研,科学选址、合理定位,然后根据空间和业态组合需要进行建筑设计,打造差异化的地产项目。前瞻性的做好项目研发设计,能使项目既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又符合未来市场的变化趋势。对于消费者而言,商业环境舒适便利,项目具有良好的可接近性,消费者因此而节省的部分费用将会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和购买量,进而间接的转化成投资者和开发商的利润。

(三)运营能力

商业运营是商业地产的核心内容,也是资本产生回报的源泉,离开了运营,项目的盈利就无从谈起。商业运营需要融合开发商及开发商委托的专业运营管理者、投资者及经营者各方的力量与智慧,在项目规划、设计及招商的全过程中,应以消费者价值为导向,考虑项目后期运营的需要,以持续经营的基本规律为标准,在全过程中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具体而言,项目运营包括树立项目品牌,适时调整租户和运营项目以适应市场需求,现场和物业管理、设施设备维护等内容。正是通过商业运营这个载体,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价值才得以实现,也会形成开发商、投资者、运营商、经营者和消费者这一共生互动价值链体系。

(四)资本运作能力

从价值环节上看,不论是开发商,还是投资者与经营者,足够的资金实力对其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商业项目投资巨大,投资回收期长,只有当开发商拥有的充足资金实力与资本运作能力时,建设与运营才能保持较高的水准,因而资本运作能力对于商业地产开发商而言具有特别意义。发行股票与债券是资金融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对于大多数开发商而言,银行融资才是最主要的方式。针对商业地产投资的特点,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对优质商业地产采取倾斜性政策,设计和推出相应的中长期贷款品种满足商业项目的需要。只有解决了资金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商业地产在整体招商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保证商业地产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五)资源整合能力

从商业地产价值链构成要素来看,开发企业只是一个各类资源的整合者,消费者最终面对的其实是一个资源整合的结果。开发商作为价值链的主导者,其核心竞争力综合表现在对价值链各环节相关资源的整合能力上,一个商业地产开发商如果缺乏对有关社会关系、资源与活动的重视和整合,即使由于某些因素而获得了暂时的成功,也不能保证其项目能得以可持续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地产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其中必然有很多项目要经历种种考验,而这些考验将伴随着商业地产的发展而长期存在,因而提高商业地产的核心竞争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与急迫。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商业地产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以期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实现房地产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均衡分配,促进商业地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金社.商业地产策划与投资运营[M].商务印书馆,2004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