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光合作用重要意义

光合作用重要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30 15:18: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光合作用重要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光合作用重要意义

篇1

结论:加强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对视力不良儿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韦伦屈光度筛查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 视力保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69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67-02

为了更好的开展集体儿童视力保健工作,我们近三年对城区幼儿园4-6岁儿童4000-4500名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开展集体儿童视力筛查工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玉田县城区幼儿园4-6岁儿童2011年4083人,四岁组1562人,五岁组1621人,六岁组900人,2012年4289人,四岁组1668人,五岁组1706人,六岁组915人,2013年4463人,四岁组1762人,五岁组1821人,六岁组880人

1.2 方法。

1.2.1 眼保健门诊医师深入到幼儿园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对儿童眼屈光度进行筛查,使用笔灯对斜视进行筛查。

1.2.2 对筛查的阳性患儿,我们预约他们到我院眼保健门诊进行进一步检查,由眼科医师进行散瞳,做眼科常规检查确诊,对斜视需要手术矫正的我们把他们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对确诊为弱视的儿童由我们眼保健门诊医生给与综合治疗,对确诊为异常的所有患儿,我们保健门诊均建立档案,定期复查。

1.2.3 疗效评价标准:基本治愈:4岁视力≥0.6五岁视力≥0.8:进步:视力提高两行或以上:无效:视力提高一行或退步、不变。

2 结果

2.1 眼病检出率。2011年检出人数429人次,患病率为10.5%,2012年检出人数420人次,患病率为9.8%,2013年检出人数424人次,患病率为9.5%。

2.2 弱视发病情况。2011年患病人数为245人次,患病率为6%,2012年患病人数为240人次,患病率为5.6%,2013年患病人数为214人次,患病率为4.8%。

2.3 弱视治疗一年后复查情况。2011年在我院治疗的245人中,治愈166人次,治愈率为67.7%。进步68人次,占27.8%。无效4人,占1.6%,有7人未复查。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240人中,治愈169人次,治愈率为70.5%。进步68人次,占28.3%。无效2人,占0.8%,有1人未复查。2013年在我院治疗的214人中,治愈152人次,治愈率为71%。进步60人次,占28%。无效3人,占1%。

3 讨论

3.1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反映,现在孩子的视力越来越差了,高中以上超过80%的孩子戴眼镜,而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信息80%以上是靠眼睛获取的,所以保护儿童视力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全世界60亿人口当中,有四分之一是儿童[2],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儿童保健工作,把它作为社会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儿童视力保健工作,是我们儿童保健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现在全国多数保健机构儿童体检,眼部检查还局限于儿保医生对儿童眼部外观进行肉眼检查和使用“国际视力表灯箱”5米距离视力检查,我院2011年以前也是应用此方法,但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孩子不合作,有的孩子眼遮盖不认真,影响了检查结果,致使检查阳性结果不足1%,许多孩子视力异常没有被早期发现,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近三年我们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比较客观的反应儿童眼部的真实情况,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筛查比较准确,对儿童眼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我们筛查的眼部异常多为斜视和弱视。

3.2 弱视是婴幼儿时期,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黄斑功能受到抑制,视功能发育障碍。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患儿是可以治愈的。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学龄前儿童是弱视的最佳治疗时期,7岁以后治疗效果较差,12岁以后效果极差[1],这就说明我们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3 做好儿童视力保健工作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托幼机构和儿童家长的共同努力,我们保健机构需要加大眼保健知识的宣传,加强眼保健门诊与托幼机构、视力不良儿童家长的联系,指导他们对矫治的有效监督与配合,保护儿童视力,提高儿童视力。

篇2

1、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其主要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涉及光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应步骤,对实现自然界的能量转换、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植物在同化无机碳化物的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所形成的有机化合物中。每年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阳能约为人类所需能量的10倍。有机物中所存储的化学能,除了供植物本身和全部异养生物之用外,更重要的是可供人类营养和活动的能量来源。因此可以说,光合作用提供今天的主要能源。绿色植物是一个巨型的能量转换站。

3、大气之所以能经常保持21%的氧含量,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过程中放氧量约)。光合作用一方面为有氧呼吸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大气表层的臭氧(O3)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对生物体有害的强烈的紫外辐射。植物的光合作用虽然能清除大气中大量的CO2,但大气中CO2的浓度仍然在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及工业化所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89-02

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是历年高考的必考考点,也是近年来高考的热门考点之一。光合作用的内容在高中生物课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却是高考考查新陈代谢的首选内容,既可考查其中的物质变化,也考查其中的能量变化,更可以与物质循环和呼吸作用相结合而综合考查;所以准确解答高考中的光合作用相关习题,将有助于考生在生物科中取得好的成绩。

1 考纲对光合作用的要求

考试大纲对光合作用考察内容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要求(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景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内容可涉及:光合作用的发现;叶绿素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联系等方面,均是近年来的热门考点。

2 高考题中光合作用考题分析

纵观2011年高考题目,可以看出考查基础知识和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仍是高考的核心要求,考察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叶绿体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方面,以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为例,涉及到光合作用的题目有第3和第29题:

第3题: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

A. 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迁都降低

B. 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迁都降低升高

C. 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迁都降低降低

D. 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迁都降低不变

命题意义:本题考查叶绿素的组成及光合作用的原理,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难度中等。

解析:镁是构成叶绿素的重要成分,缺镁植物不能合成叶绿素。叶绿素含量降低使幼苗吸收光能能力减弱,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强度降低,故A、C项错误;因为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故光反应强度降低后,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ATP 减少,暗反应的强度也降低,故B项正确、D项错误。

解题小法:解答此题,一定要对课本内容熟悉,由镁想到叶绿素,叶绿素影响光反应,光反应通过H和ATP影响暗反应。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第29题: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

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3化合物、C5化合物)

(2)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高)。

(4)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察CO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以及对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浓度变化的分析,旨在考察考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解析:(1)CO2 浓度降低时,C3化合物产生减少而消耗继续,故C3化合物的浓度降低,所以物质A代表的是C3化合物。(2)在正常情况下,1mol CO2 与1mol C5化合物结合形成2mol C3化合物,即C3化合物的浓度是C5化合物浓度的2倍。CO2浓度迅速下降到0.003%后,C5化合物的产生量不变而消耗量减少,故C5化合物的浓度升高。(3)CO2浓度继续处于0.003%时因光反应产物[H]和ATP 的积累而抑制光反应过程,足量的[H]和ATP引起暗反应中C5化合物的浓度又逐渐降低,而C3化合物的浓度逐渐升高,在达到相对稳定时,C3化合物浓度仍然是C5化合物的2倍。(4)CO2浓度较低时,暗反应减弱,需要的[H]和ATP量减少,故CO2浓度为0.003%时,在较低的光照强度时就能达到最大光合速率。

解题小法:此类题目对考生来说有较大难度,因为题目中涉及知识相互联系紧密,关系复杂,应多加注意。解答此题时,要熟悉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物质联系,由光照影响光反应中[H]和ATP得生成,光反应通过[H]和ATP影响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进而影响C5的再生和CO2的固定,使C3和C5的含量发生变化。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总之,解光合作用相关习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抓主线理思路:对于基础题目的主线应该为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物质联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联系点可为:二氧化碳、氧气、有机物、水、[H]和ATP。涉及关系:光照影响光反应中[H]和ATP得生成;光反应通过[H]和ATP影响暗反应;光合作用产生量=光合作用积累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在主线清楚的基础上,结合题干理清思路解答考题。

(2)找题眼层层展开:对于每一道题目都有它的题眼即突破口,有的直接暴露,多数为隐含条件,需认真分析后确定,例如29题。找到突破口后,立足此处,结合课本知识分析题目,层层展开。

3 复习建议

3.1 复习时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既要找出不同知识的共性,也要找出之间的差异;要理解对光合作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变的影响因素和过程分析,实际生产中如何利用理论知识为指导,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3.2 区别相关概念:光反应、暗反应、C3的还原、C5的再生、CO2的固定、光合作用效率、光能利用率、光合作用速率等概念。

篇4

光合作用基本公式:6CO2+6H2O。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其主要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涉及光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应步骤,对实现自然界的能量转换、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氧气(oxygen),化学式O2。化学式量:32.00,无色无味气体,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熔点-218.4℃,沸点-183℃。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常温下不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作用。但在高温下则很活泼,能与多种元素直接化合,这与氧原子的电负性仅次于氟有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

重点:有机物对植物体的作用;植物体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呼吸作用实验的分析。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学习,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意识不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甚至将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混淆。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组织一系列的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有关呼吸作用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科学精神。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2.阐明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3.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实验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分为八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有机物分解时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2.实验材料的准备:温度计、薄膜袋、试管、广口瓶、澄清石灰水、蜡烛、导管、燃烧匙、止水夹、火柴;绿色蔬菜、萌发的黄豆芽种子各若干。

篇6

总反应化学式:CO2+H2O(光照、酶、叶绿体)==(CH2O)+O2(CH2O)表示糖类有关化学方程式光反应,物质变化:H2O2H+1/2O2(水的光解)NADP++2e-+H+NADPH。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其主要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涉及光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应步骤,对实现自然界的能量转换、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体形巨大的米米病毒,以及其他拥有各种奇特特征的病毒的发现,挑战着人们以往对生命的定义。

病毒对生命世界的“功”与“过”

长期以来,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无生命的实体:没有自身的代谢机制,需要通过宿主细胞来替它们完成复制繁殖;病毒还被认为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遗传物质,它们就像“基因窃贼”,以有机生命体为目标,伺机窃取其遗传物质。

然而,随着病毒的神秘面纱被科学家逐渐揭开,人们对病毒有了全新的认识:病毒并非偷偷摸摸的“基因窃贼”,实际上,它们更像是“商品交易商”,在将基因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新基因的获得对生物体来说,有可能明显改变其生活方式,例如适应新的环境、对抗食肉动物,等等。

病毒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们不仅能将获得的基因保留下来,甚至还能将它们获得的“资产”捆绑在一起,比如科学家最近在一种海洋病毒中发现了多个光合作用基因。病毒对细胞生命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科学家指出,病毒甚至有可能是细胞生命树之根,在真核细胞核的进化演变过程中,也有病毒的参与。

当然,病毒在很多时候都扮演着声名狼藉的“坏蛋”角色。从普通的感冒病毒到埃博拉病毒,病毒让人们谈虎色变,被视为疾病和死亡的象征。病毒感染遍及生命世界的各个领域,从植物到动物,从原生生物到细菌。事实上,被指为致病源的许多细菌背后都有病毒的潜伏在暗处的影子,例如一种细菌会引起白喉病,而事实是,只有当这种细菌带有病毒时,它才会让人感染白喉。

病毒惊人杀伤力的生态意义

长期以来,科学家对致命病毒的“邪恶”活动所知甚详,但今天他们开始认识到,病毒的可怕杀伤力对生命世界并非只有负面效应。病毒并不只是杀死植物和动物,它们还杀死食物链末端的微生物,而这种大规模杀戮行为对于生命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这些有机体的死亡,大量养分被释放出来,供养着整个生命世界。

在海洋中估计有1030种病毒,数量庞大的病毒感染着海洋中的各类生物,从磷虾到鲸鱼,有时会产生令人担忧的影响,比如引发绿海龟生长肿瘤。病毒还感染着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包括海藻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这些海洋中的微小生物是推动海洋营养和能量循环的主要力量,它们占到海洋生物量的大约90%,而海洋中的病毒每天杀死的微生物估计占到海洋生物量的大约20%。这听起来太可怕了!不过,你也不必为这些微生物的命运担忧,因为幸运的是,浮游植物在海洋中的繁殖之快和传播力之强同样也是十分惊人的。

病毒不仅是对海洋微生物群落的构成产生影响。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被病毒杀死的海洋有机体不断沉积,最终形成了地球的陆地。以单细胞浮游生物颗石藻为例。颗石藻在海洋中繁荣生长,有时它们甚至会令蔚蓝的大海呈现一片乳白色。之后,颗石藻迅速瓦解(其衰亡与海洋病毒密切相关)。当颗石藻死亡后,它们的钙质外壳微粒(球石粒)沉积到海底,形成白垩,最终形成白垩纪时期的白垩岩石层。英国东南部港口多佛的白色悬崖就是由海洋生物的碳酸钙骨骼形成的。

由病毒造成的颗石藻的大量死亡甚至还对地球化学循环产生了影响。死亡的海洋浮游植物不断沉淀到海床上,由此造成的每年的碳截留和碳封存估计达到30亿吨。病毒大量杀灭浮游植物的行为还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这是因为病毒大量杀死浮游植物,导致产生更多的二甲基硫(这种海洋气体是空气中硫的主要天然来源),通过一系列反应,二甲基硫转换成在空气中传播的粒子,促使云层形成,对全球风暴循环周期产生直接影响。

病毒在基因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毒很可能是生命王国中帮助完成基因交流的“经纪人”。下面以能够从阳光中吸收能量进行光合作用的海蛞蝓为例,来看看病毒在其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海洋里有一种学名为绿叶海蛞蝓(Elysia chlorotica)的海蛞蝓,它们通过食用一种叫做Vaucheria litorea的海藻,使身体呈现出鲜艳的绿色,并因此获得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在海蛞蝓消化海藻的过程中,海藻的“太阳能工厂”(也被叫做“光合作用工厂”)——叶绿体,被海蛞蝓体内一种特殊的细胞截留下来,存留在海蛞蝓体内并继续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吸收阳光提供足够的能量,海蛞蝓可以在数月不进食的情况下依然生存下去。另外,由于叶绿体基因组并不包含让“太阳能工厂”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所有基因,海蛞蝓还必须获取海藻的细胞核基因。

为了解开海蛞蝓如何维持“太阳能工厂”之谜,科学家在它们的核DNA中进行搜寻,结果发现了原本属于藻类植物的进行光合作用的基因。显然,今天的海蛞蝓生来就拥有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基因,但它们仍然需要补充一些叶绿体。

有趣的是,科学家在海蛞蝓“偷”来的叶绿体和细胞核中还发现了类似病毒的粒子。所有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当初海蛞蝓很可能通过某种病毒的传递作用获得了光合作用的基因。

篇8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现实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结合学生现实的生活背景学习生物,在生物的学习中探讨生活中的问题,并深刻记忆生物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地探究生活中的问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入生物教学当中,让生物课堂充满生活化。本文则以实例分析中职生物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以疑促思,激发兴趣

对知识的渴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优秀的品质。求知欲最初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现象的疑惑,之后演变为学习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坚持这种原则,在教学中设置生活化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并与课堂教学的知识紧密相连,问题的设置既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又是学生关注和熟悉的东西。把这一类问题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在“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中应当从社会的环境问题入手,以学生关注的环境、人口等问题为切入点。在课堂上配合多媒体展示当今世界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并向学生提出如何解决人口及粮食的问题,对此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口及粮食的问题,让学生归纳解决的方法,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开发新的能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解决的措施上与植物的光合作用都有相关的联系,并能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分析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加对知识的关注度,为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做铺垫。

二、亲历探究,夯实基础

探究学习的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究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科学地进行学习,亲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教学中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并在实验中探究生物中的问题。在实验中给学生制定严格的操作标准,学生要严谨地按照操作步骤,在实验中运用科学的知识进行实验。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都可以有效地进行指导和回答,并为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平台,使问题进一步步骤化和具体化。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实验中用肉眼是观察不出来的,因此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细微的实验效果,并让学生在实验中有计划地进行实验,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地给予解答,并在实验中给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对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进行探讨,可以为接下来教师的深入讲解做铺垫。

在生活中,要让学生多关注植物的生长以及变化,留心生活,让课堂中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经验相互融合,让学生多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生物教学可以将课本中的理论性知识与生活知识相互联系,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够用生物当中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学习中,应当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围绕两个主题“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展开教学。在教课之前先给学生布置两个探究任务:一是到田地里找农民,探究农民田间作物管理的方法;二是咨询农民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做出了哪些管理。

1.物质变化

围绕这个方面向同学们展开提问:面对越来越多的人口,如何在有限的耕地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根据本节课中学习的光合作用,你觉得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联系生活中农民田间管理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施肥、除草、灌溉等方法,提高粮食的产量。尝试着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加深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掌握,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铺垫。

2.能量变化

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实现了一系列的能量转化。根据这一能量转化过程,让学生探讨如何利用能量解决人类能源短缺的问题?如何提高植物的能量的利用率?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储存能量。并且转化为有机物的形式进行能量的储存,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农民焚烧秸秆的看法,让学生探讨焚烧秸秆的害处,这样不但造成了大气的污染和土壤的破坏,还把植物中储藏的能量浪费了,让学生一起探讨有效解决植物能量储存的问题,可以把秸秆制造纸张、沤制农家肥的方式进行能量的储存,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在课堂小结中,教师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公式,再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中光合作用的应用,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更好地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解决生活问题。

篇9

1.1 供试材料

中棉35。

1.2 测定地点

农一师12团推广站棉花高产田。

1.3 测定要求

在棉花初花期,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测定棉花净光合速率(Pn)及其相关光合参数,测定时采用自然光源。具体要求如下:每小区取3个点作为重复,每点选8片叶片倒3叶待测,所选棉株均匀分布在一张薄膜的不同行,定点测定光合日变化,2h测定1次;取8片叶片测定结果的平均值用于统计分析。为减少因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测定误差,每次测定争取在60min内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产棉花花期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情况

中棉35在初花期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从一天光合速率的增减变化看10:00左右光合速率增长最快。上午12:00左右,光合作用达到最高峰值。12:00-15:00变化平坦。18:00时以后光合速率迅速减少。棉花晴天光合日变化呈双峰和单峰曲线两种。此时期测定未发现光合午休现象,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是小一大一小,并有一个明显峰值。9:00-21:00棉叶平均光合速率在0.702~16.525umolCO2・m-2.S-1范围内变化,其中11:30-12:30光合速率上升到17.2umolCO2・m-2.S-1以上,达到最高峰值。

2.2 高产棉花花期蒸腾速率变化情况

2.2.1 蒸腾速率日变化

由图2显示:清晨高产棉花棉叶的蒸腾速率(Tr)很低,9:00后开始缓慢增加,9:40左右急速上升,至12:00达16.614mmlH2O2・m-2.S-1以上,Tr达最大值。12:00以后Tr迅速下降,20:30-21:00降至最弱,与光合下降时间基本一致。

2.2.2 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变化情况

由图2可见:Pn和Trmmol日变化呈单峰形式。根据Pn.Tr日变化的特点,一日内Pn和Tr最高特征值分别在11:30-13:30(Pmax)获得;Pn和Tr平均值可在12:00~13:00、15:00~-16:00和17:00~18:00三个关键时间段测试并平均求得;午休严重程度值可在15:00~16:00测得。由于Pn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量(PFD)影响,Tr主要受气温(Ta)影响,则测定Pn时应注意通过调节叶室向光方向,使一批样品能在相对统一的PFD下完成,避免不同材料由于入射PFD差异而引起误差;测试Tr时应注意温度值的高低与变化。样品较多时,可采用往复轮回测定的方法,并熟练掌握测试仪器,以缩短对每个、每批样品的测试时间,重复次数至少3次以上。

2.3 高产棉花花期CO2浓度变化情况

当大气CO2升高时,叶气孔腔中的CO2浓度亦会升高,气孔开度减小,阻力增加。由于气孔在蒸腾失水的同时也进行CO2气体的交换,两种气体的性质不同,气孔对两者传输的阻力也不同,因此CO2浓度增加对二者的影响不同。

CO2浓度日变化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这与棉花白天进行较强的光合作用,消耗较多的CO2有关,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也出现相同的趋势。

篇10

Keywords: garden trees; shade tolerance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对植物进行耐荫性研究,对合理配置树种有重要意义,展城市绿地立体绿化、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研究以采用人工遮荫为主,使之形成梯度,并对植株形态和叶片生理指标诸方面进行研究;同时,观测研究生长于自然地的植株,对生长状况的观测及其相关之本指标的测定,均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植物的耐荫性(shade-tolerance)是指植物在弱光照(低光量子密度)条件下的生活能力(王雁,1996)。我国对植物耐荫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对象多为园林植物和花卉,苏雪痕早在1976年就开始对杭州植物群落中的毛白杜鹃(Rhododendron mucronatum)、山茶(Camellia japonica)、碧桃(Prunus percia)、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含笑(Michelia figo)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光合作用特性等做了研究,提出了园林植物耐荫性及群落配置理论(王雁,2005)。国内早期的耐荫性研究往往是限于经验性认识和针对单一指标的零星试验,缺乏通过同时在多个重要生理指标方面的量化测定来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定量分析。直到近十年来,人们才开始对耐荫性的研究进行一些生理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戴凌峰,2007)。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1年生营养袋苗作为实验材料,每种植物30株,分3个光照梯度,即分别在全光照的100%(处理Ⅰ)、60%(处理Ⅱ)、20%(处理Ⅲ)下进行遮荫处理,遮荫材料为黑色遮阳网,实验时间由2012年9月28日至2013年2月28日,共五个月。琴叶珊瑚(Jatropha pandurifolia)、红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ensis)、紫薇(Lageratroemia indica)和银毛野牡丹(Tibouchina aspera var. asperrima)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试验主要研究植株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的变化、叶片叶绿素含量、植物光合作用等指标,从这三种指标判断试验植物的耐荫性。叶绿素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法,光合作用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

3结果和分析

3.1不同光处理下四种植物的叶片叶绿素含量

由表1可见,四种植物在全光照的环境下,叶片各叶绿素含量均是三种光照条件下最低的;比较叶绿素a/b值的变化,可反映出植物的耐荫性。以弱光区体内叶绿素a/b的比值判断耐荫性更具科学性,由表1可见,4种植物在20%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内叶绿素a/b比值大小可得出这4种园林植物的耐荫性由强到弱的顺是:红背桂>琴叶珊瑚>紫薇>银毛野牡丹。

表1、4种植物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和叶绿素a/b的值

3.2 不同光处理下四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

光响应曲线是反映植物光合作用的指标。影响光响应曲线的参数有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最大表观量子效率和光饱和光合速率。一般来说,植物的光补偿点越低,表观量子效率越大,该植物越能在弱光条件下顺利进行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的积累,耐荫能力就比较强。而光饱和点表明植物利用强光的能力,其高低也同样制约着植物的耐荫性

表2、4种植物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曲线方程和相关系数

表2可以看出,青皮和竹柏的光饱和点随遮荫梯度的增加而降低,紫薇和红背桂的光补偿点随遮荫梯度的增加而降低;全光照条件下(处理Ⅰ),光补偿点从大到小依次为:银毛野牡丹<紫薇<红背桂<琴叶珊瑚,光饱和点从大到小依次为:琴叶珊瑚<紫薇<红背桂<银毛野牡丹;在60%全光照条件下(处理Ⅱ),光补偿点从大到小依次为:红背桂<紫薇<银毛野牡丹<琴叶珊瑚,光饱和点从大到小依次为:琴叶珊瑚=紫薇<银毛野牡丹<红背桂;在20%全光照条件下(处理Ⅲ),光补偿点从大到小依次为:红背桂<紫薇<琴叶珊瑚<银毛野牡丹;光饱和点从大到小依次为:琴叶珊瑚<红背桂<紫薇<银毛野牡丹。

4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从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的值,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方面研究了4个树种的耐荫性。从实验数据和分析得出4种植物耐荫性排序为:红背桂>琴叶珊瑚>紫薇>银毛野牡丹。研究结果表明,上述4个树种在植物配置方面,红背桂和琴叶珊瑚适应荫蔽环境,可作为乔木下层的树种,营造复层景观;紫薇生长需要散射光,可短暂荫蔽,但不适合在长期遮荫的环境下种植;银毛野牡丹则属于强阳性树种,适宜在光照充足的绿地上种植,才能保证正常生长和开花。

参考文献

篇11

目前,信息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发展迅速,并应用在了各个行业及部门。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地域广阔,温室大棚保有量较大,其生产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纵观国内各农作物产区,其农业生产条件不一,旱涝灾害常发,使得农作物产量不高,质量不好,温室大棚的作用更为突出。目前,国外温室的控制系统已实现或正在向完全自动化及无人化的方向发展,尽管我国已对温室控制系统中的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进行了研究,但其实用效果并不理想,与国外还有很多差距,很多方面仍需要改进。因此,研发低成本、低功耗的经济型、实用型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前景广阔。温室环境控制技术是温室智能控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括温湿度控制、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土壤情况控制、光照强度控制等技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光照强度控制。因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首要因素,影响着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所以通过研究光照强度的控制运用于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1光对作物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光对植物的影响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光照不足或过强,都会使光合作用减弱,植物生长缓慢,植物只有在适合的光照强度下才能良好生长,开花结果。实验表明,植物的生长速度与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的关系。传统意义的光指阳光,在温室中,采用人造光源也可以达到相同的光合作用效果。控制光照的强度,照射的时间、分布情况等,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

2光的控制

温室光的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光的种类,另外是光的强度或时间,光强度高,作用时间长,则相应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也高。不同的作物对光的波长有不同的需求,同一种作物在不同阶段对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需要对不同作物,在不同阶段进不同的光照控制,以达到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的目的。如使用黄色薄膜,可使黄瓜生长加速,使豆类更加茁壮等。当光照强度不足时,需要对作物进行补光处理,如阴雨天、冬春季等时节。补光控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人工光源进行补充,另外是控制温室草苫的揭盖时间,增加或减少光照。需要注意的是,补光要注意结合控制温室内的温度高低。光照对于温室而言,光合作用为蔬菜生长提供能量,同时光合作用释放的能量也为温室的环境提供了温度保障。当然,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值时,作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平衡,再增加光照,光合产物也不再增加。因此,光照的时间及强度并不是越大越好,必须合理控制。如在夏天,光照强度大,如中午以后,光照强度达到最大,高强度的光照会灼伤作物,同时作物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停止。此时,必须进行遮光处理,才利于作物生长。一般温室采用遮阳网对光照时间进行控制。系统控制时,主要是光敏元件接受信号,转换后启动遮光网控制器件。需要注意遮阳网的启停也要考虑温室温度的高低,温室内温度偏低时,也应控制设备打开遮阳网以利于温度上升。检查光照强度低于光照下限时,遮阳网应关闭。

3光照元件及电路

传感器是控制系统不可缺少的元件,光电传感器则是将测量的光照量转换为电信号强弱的元件,主要由光源、光学通路光电元件组成。目前的各类光电传感器中,首选价格低、推广容易的光敏电阻传感器。本研究选用PCF8591作为A/D转换芯片,该芯片包括1个串行数据接口线,1路模拟输出和4路模拟输入。工作时,待机电能耗小,8位逐次逼近型,模拟电压范围为VSS(电路供电压)到VDD(芯片工作电压)。对于光强度的测量,使用美国TAOS公司的TSL2561芯片,具有速度快,能耗低,测量范围宽、可编程灵活等优点。

4控制系统的设计

整个温室系统的设计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控制策略,对光照的补充、温度的高低控制、通风、灌溉等;其次是温室内部环境的控制,光照强度、温湿度、土壤湿度、作物等;三是外部环境条件,太阳辐射、降水等。在此基础上,对光照控制进行研究。其设计思路如下:对温室的光照强弱进行实时采集,经元件转换为模拟值进行传输;传输来的量值进行指令控制,调整光照强度的量;对调节指令进行对应控制器的控制,通过改变光源,达到光照调节的目的;完成初步调节后,再次进行光照强度的采集,对比系统设定值,以实现合理的光照。通过使用上述系统,对某蔬菜温室大棚进行光照控制实验,作物生长良好,与人工控制相比,生长期缩短,产量提高,基本达到了控制目的。

5结语

温室大棚光照系统的实施,是温室自动控制的一部分,通过采用光敏元件对光照信号的接受,单片机进行模拟信号的转换,通过电路设计,实施控制策略,对温室光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对比系统使用前后,使自动控制系统的实施,是本文通过光敏传感器接收光照信号,单片机转换模拟信号,实施调节方案实现光照控制的补光控制和遮光控制。有效的控制光照,使温室内蔬菜产量增加、质量提高,达到了控制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海业,发达国家温室设施自动化研究的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1997,13:3-5.

篇12

一、常现生物:

1.细菌:原核类:具细胞结构,但细胞内无核膜和核仁的分化,也无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细菌(杆状、球状、螺旋状)、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

①细菌:三册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细菌的种类:

乳酸菌、硝化细菌(代谢类型);

肺炎双球菌S型、R型(遗传的物质基础);

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胞内寄生菌);

根瘤菌、圆褐固氮菌(固氮菌);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为基因工程提供运载体,也可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

苏云金芽孢杆菌(为抗虫棉提供抗虫基因);

假单孢杆菌(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

甲基营养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微生物的代谢);

链球菌(一般厌氧型);

产甲烷杆菌(严格厌氧型)等

②放线菌:是主要的抗生素产生菌。它们产生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环丝氨酸、多氧霉素、环已酰胺、氯霉素和磷霉素等种类繁多的抗生素(85%)。繁殖方式为分生孢子繁殖。

③衣原体:砂眼衣原体。

2.病毒:病毒类: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包括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① 动物病毒:RNA类(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脑膜炎病毒、SARS病毒)DNA类(痘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虹彩病毒、乙肝病毒)

②植物病毒:RNA类(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大麦黄化病毒等)

③微生物病毒:噬菌体。

3.真核类:具有复杂的细胞器和成形的细胞核,包括: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蕈菌(大型真菌)等真菌及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大草履虫、小草履虫、变形虫、间日疟原虫等)等真核微生物。

① 霉菌:可用于发酵上工业,广泛的用于生产酒精、柠檬酸、甘油、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固醇、维生素等。在农业上可用于饲料发酵、生产植物生长素(如赤酶霉素)、杀虫农药(如白僵菌剂)、除草剂等。危害如可使食物霉变、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具致癌作用、镰孢菌毒素可能与克山病有关)。常见霉菌主要有毛霉、根霉、曲霉、青霉、赤霉菌、白僵菌、脉胞菌、木霉等。

4.微生物代谢类型:

① 光能自养:光合细菌、蓝细菌(水作为氢供体)紫硫细菌、绿硫细菌(H2S作为氢供体,严格厌氧)2H2S+CO2 [CH2O]+H2O+2S

② 光能异养: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物(甲酸、乙酸、丁酸、甲醇、异丙醇、丙酮酸、和乳酸)为碳源与氢供体营光合生长。阳光细菌利用丙酮酸与乳酸用为唯一碳源光合生长。

③ 化能自养: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硝化细菌、产甲烷菌(厌氧化能自养细菌)CO2+4H2 CH4+2H2O

④ 化能异养:寄生、腐生细菌。

⑤ 好氧细菌:硝化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等

⑥ 厌氧细菌:乳酸菌、破伤风杆菌等

⑦ 中间类型:红螺菌(光能自养、化能异养、厌氧[兼性光能营养型])、氢单胞菌(化能自养、化能异养[兼性自养])、酵母菌(需氧、厌氧[兼性厌氧型])

⑧ 固氮细菌:共生固氮微生物(根瘤菌等)、自生固氮微生物(圆褐固氮菌)

5.植物:C3和C4植物、阳生和阴生植物、豌豆、荠菜、玉米、水稻(2×12)、洋葱(2×8)、香蕉(3n)、普通小麦(六倍体)、八倍体小黑麦、无籽西瓜(3n)、无籽番茄、抗虫棉、豆科植物等。

6.动物:人(2×23)、果蝇(2×4)、马(2×32)、驴(2×31)、骡子(63)等。

二、重要的观点、结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物种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物种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致形成新的物种,向前进化发展。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5.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 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6.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淀粉和糖元是植物、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7.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8.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9.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1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 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1.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12.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13.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14.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篇13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必然要依赖于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学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优化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一、创设学习情境,揭开探究性学习的序幕

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很多,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现象,发现问题,步入探究之旅;可以瞄准生活经验中蕴含的生物学问题,通过对原因的的探寻,揭示其中的生物学奥秘;可以通过讲述生物科学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究热情;可以通过比较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疑惑问题,产生探究欲望。

譬如,执教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中第19章“动物的生殖”一课,笔者在上课伊始运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所熟悉的“蜻蜓点水”“孔雀开屏”“蝴蝶交尾”“青蛙相抱”等动物的繁殖行为来创设情境,相机引出动物的生殖这个话题。笔者注意从“身边事”说起,导入新课,借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动物生殖方式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为了维持种族的延续,生殖是非常必要的行为。接下来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动物受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是从受精开始的,帮助学生建立了体内受精、体外受精、卵生动物、胎生动物等的基本概念。当动物生殖的相关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之后,笔者又指导学生观察鸡卵的实验。学生围绕教材的图示和笔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实验,突破了本节课教学难点。新授结束,笔者又布置了学生课后查阅克隆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地揭开探究性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推动科学探究的进程。

二、设计有效问题,推进探究性学习的进展

探究性学习要围绕教学内容或现实生活选取某个恰当的问题作为突破口,通过质疑来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继而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研讨、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其中,提问是实现课堂思维训练、组织有效探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探究性学习的质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忆,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常常受到一些阻碍,如知识的不连续、无法与已有知识或经验实现结合、思维定式的束缚、惰性心理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及时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的依托,确保思维活动顺利进行。

譬如,执教“饮食与营养”一课,笔者运用了资料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在安排学生动手制订三餐食物选购方案、完成表格填空之后,笔者确定了“选择的食物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选择搭配的理由是什么?”作为讨论话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关于“食物的营养”这一话题,笔者提出了“营养物质包括哪些?普通食物也能为人体提供营养吗?”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尔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如在煮熟的米粒上滴加碘酒,米粒中含有的淀粉呈现蓝色;按压熟花生,在纸上留下透明的油斑;鸡蛋清放入开水中,蛋白质开始凝固等等。借助这些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总之,通过设计有效问题,并有计划、有层次地将这些问题一一抛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推进探究性学习的进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

三、搭建交流平台,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学会交流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应该获得的一种技能。交流与表达应成为贯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根主线,它直接影响着探究活动的进程,决定着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效果。为了保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参与的广度与效度,让学生彼此分享探究的成果。合作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见解;要通过创设问题串的形式,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探究过程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归纳,促进生生之间对探究结果的有效交流。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