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材料现状

生物材料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30 15:18: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物材料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物材料现状

篇1

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被研制出来,并在医学领域中得应用。到2000年为止,在全世界高达1600亿美元的医疗市场中,医用生物材料所占比率已经达到了一半,且以20%的增长速度递增。二十世纪80年代是新型生物医学材料辈出的时代,进入到二十世纪90年代,以珊瑚为原材料的骨移植材料、人工皮肤、猪心脏瓣膜在医学领域中得以应用。二十世纪,美国采用新型聚氨酯材料研制出人造血管。中国在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制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应医学领域需要而对各种生物医学材料有所应用。随着国家对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重视,国家开始启动医学生物材料项目,并将生物医学材料纳入到优先发展的产业当中[3]。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还特别指出要将重点发展新型口腔植、人工关节、新型人工血管、人工心瓣膜以及各种人工修复材料等等生物医学材料。

一、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现状

(一)金属生物材料

在医学领域中,医学金属材料是较早采用的,且应用材料非常广泛,包括不锈钢材料、钛合金材料等等。其中,不锈钢材料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因此应用效果非常好。由于人体内为较为复杂的电解环境,随着316L不锈钢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却不具备生物相容性。钛合金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一定的生物材料强度。钛合金的抗拉强度介于500兆帕至1100兆帕之间,使钛合金的弹性与人体的骨骼弹性更为接近,以使材料植入到人体后,与人的骨骼更为匹配。

(二)高分子生物材料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使得医用材料可以用于对损伤的人体器官以修复,以增强器官的恢复功能。目前所使用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分为可生物降解和非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植入人体后,可以降解被为对人体无毒无害的CO2、H2O等对人体不会产生刺激性的物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可以是胶原蛋白或者纤维蛋白等等天然材料,也可以是聚乳酸等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非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属于是惰性的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在医学生用于外科缝合线和药物释放的载体。由于其具有可降解性能,当伤口愈合后,就会被人体组织吸收。聚乳酸可以在降解的过程中,将药物释放到人体中,使药物发挥作用。

(三)秃仙物材料

复合生物材料用于医学领域中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材料植入人体后,会对人体的生理环境产生抵抗力,因此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医学领域中所采用的复合生物材料包括有三类,即生物陶瓷复合材料、金属基医用复合材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生物陶瓷复合材料植入到生理环境中后,并不会产生毒性反应,且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理环境相容性。金属基医用复合材料在医学领域中应用,金属具有单一的生物活性,可以采用生物涂层技术,以提高金属表面的耐磨性和生物相融合。高分子复合材料是一种接近人体自然骨骼的高分子复合材料。人体骨骼本身就是一种层状的复合材料,采用这种复合材料替代,虽然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但是其韧性明显要低于人体自然骨骼。

(四)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

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主要包括生物活性陶瓷和惰性的无机材料。生物活性陶瓷材料主要用于关节、牙齿等等的硬组织修复。但是,该种材料不会与人体的活体组织结合,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惰性的无机材料以医用碳素材料为主。该种材料具有较高的耐磨性,韧性和强度都非常高,特别是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可以与人体自然骨骼相匹配。骨骼损伤者选择这种材料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此外,医用碳素材料在人体的生理环境中并不会产生毒副作用,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人体亲和性,且具有抗血栓性和抗溶血性。如果对患者执行人工心脏瓣膜手术,医用碳素材料是优先选择的材料。

二、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发展趋势

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进程中,从简单的结构模仿发展为组织诱导再生,使生物医用材料的单一性能逐渐向综合性能发展。简单的结构与外观的仿制,向智能化仿生发展,使材料的应用已经与现代的医疗技术融合,并共同发展。根据目前医学领域的发展程度,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空间还很大,并会涉及到多种学科,包括材料学、工程学、控制论以及生物技术等等,这些学科都会对生物医学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特别是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将生物技术引入到智能化发展的思路,使生物材料不再局限于实验室研究,而会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以为医疗做出贡献。

结论

综上所述,生物医学材料属于是交叉学科,为材料学和医学等等多种学科相互结合而形成。作为一门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新兴学科,所研制的是用于医学组织工程领域的各种新型的人工材料。根据技术含量的不同,生物医学材料可以被划分为金属生物、高分析生物、复合生物和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随着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发展,使得生物医用材料智能化发展。

篇2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种聚合物材料,主要用于制造人体内脏、体外器官、药物剂型及医疗器械。按照来源的不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以分为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和合成生物高分子材料2种。前者是自然界形成的高分子材料,如纤维素、甲壳素、透明质酸、胶原蛋白、明胶及海藻酸钠等;后者主要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加以制备,常见的有合聚氨酯、硅橡胶、聚酯纤维、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醚醚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聚乳酸、聚乙烯等。按照材料的性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以分为非降解材料和降解材料。前者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芳香聚酯、聚硅氧烷等;后者包括聚乙烯亚胺—聚氨基酸共聚物、聚乙烯亚胺—聚乙二醇—聚(β-胺酯)共聚物、聚乙烯亚胺—聚碳酸酯共聚物等。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作为植入人体内的材料,必须满足人体内复杂的环境,因此对材料的性能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材料不能有毒性,不能造成畸形;其次,生物相容性比较好,不能与人体产生排异反应;第三,化学稳定性强,不容易分解;第四,具备一定的物理机械性能;第五,比较容易加工;最后,性价比适宜。其中最关键的性能是生物相容性。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StandardsOrganization,ISO)的解释,生物相容性是指非活性材料进入后,生命体组织对其产生反应的情况。当生物材料被植入人体后,生物材料和特定的生物组织环境相互产生影响和作用,这种作用会一直持续,直到达到平衡或者植入物被去除。生物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

人类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经过了漫长的阶段。根据记载,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用棉花纤维和马鬃缝合伤口,此后到19世纪中期,人类还主要停留在使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阶段;随后到20世纪20年代,人类开始学会对天然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使之符合生物医学的要求;再后来人类开始尝试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的普及。1949年,美国就率先发表了研究论文,在文中第1次阐述了将有机玻璃作为人的头盖骨、关节和股骨,将聚酰胺纤维作为手术缝合线的临床应用情况,对医用高分子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这被认为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开端。

在20世纪50年代,人类发现有机硅聚合物功能多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致敏性和无刺激性),之后有机硅聚合物被大量用于器官替代和整容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生产出了热塑性聚氨酯,这种材料的耐屈挠疲劳性优于硅橡胶,因此在植入生物体的医用装置及人工器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后人工尿道、人工食道、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心肺等器官先后问世。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也从此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三、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前景和趋势

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制和生产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开始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植入性医疗器械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需求也将日益旺盛。2015年1月28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4中国单体药店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2014全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2556亿元,比2013年度的2120亿元增长了436亿元,增长率为20.06%。但是相比于医药市场总规模(预计为13326亿元)来说,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19还略低,因此业内普遍认为,医疗器械仍然还有较广阔的成长空间,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也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evaluateMedTech公司基于全球300家顶尖医疗器械生产商的公开数据而得出的报告《2015-2020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预测,2020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将达到4775亿美元,2016-2020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1%。世界医疗器械格局的前6大领域包括:诊断、心血管、影像大型设备、骨科、眼科、内窥镜,其中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往的医学研究对组织和器官的修复,更多是选择一种替代品,实现原有组织和器官的部分功能。随着再生医学和干细胞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生物技术再生和重建器官、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学已经成为趋势。因此传统的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需要模拟生物的结构,恢复和改进生物体组织与器官的功能,最终实现器官和组织的再生,这也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器械领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工器官、医用塑料和医用高分子材料3个领域。

1.人工器官

人工器官指的是能植入人体或能与生物组织或生物流体相接触的材料;或者说是具有天然器官组织或部件功能的材料,如人工心瓣膜、人工血管、人工肾、人工关节、人工骨、人工肌腱等,通常被认为是植入性医疗器械。人工器官主要分为机械性人工器官、半机械性半生物性人工器官、生物性人工器官3种。第1种是指用高分子材料仿造器官,通常不具有生物活性;第2种是指将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第3种是指用干细胞等纯生物的方法,人为“制造”出器官。目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主要应用在第1种人工器官中。

目前,植入性医疗器械中骨科占据约为38%的市场份额;随后是心血管领域的36%;伤口护理和整形外科分别为8%左右。人工重建骨骼在骨科产品市场中占据了超过31%的市场份额,主要产品是人工膝盖,人工髋关节以及骨骼生物活性材料等,主要应用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密度聚乙烯、聚砜、聚左旋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液晶自增强聚乳酸、自增强聚乙醇酸等。心血管产品市场中支架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此外还有周边血管导管移植、血管通路装置和心跳节律器等。

目前各国都认识到了人工器官的重要价值,加大了研发力度,取得了一些进展。201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轻量级的柔性材料,并准备将其用于创建一个人工心脏。在我国,3D打印人工髋关节产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注册批准,这也是我国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

人工器官未来发展趋势是诱导被损坏的组织或器官再生的材料和植入器械。人工骨制备的发展趋势是将生物活性物质和基质物质组合到一起,促进生物活性物质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血管生物支架的发展趋势是聚合物共混技术,如海藻酸钠/壳聚糖、胶原/壳聚糖、胶原/琼脂糖、壳聚糖/明胶、壳聚糖/聚己内酯、聚乳酸/聚乙二醇等体系。

2.医用塑料

医用塑料,主要用于输血输液用器具、注射器、心导管、中心静脉插管、腹膜透析管、膀胱造瘘管、医用粘合剂以及各种医用导管、医用膜、创伤包扎材料和各种手术、护理用品等。注塑产品是医用塑料制品当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与普通塑料相比,医用塑料要求比较高,严格限制了单体、低聚物、金属离子的残留,对于原材料的纯度要求很高,对加工设备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在加工和改性过程中避免使用有毒助剂,通常具有表面亲水、抗凝血等特殊功能。常用医用塑料包括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四氟乙烯(PTFE)、热塑性聚氨酯(TPU)、聚碳酸酯(PC)、聚酯(PET)等。

目前医用塑料市场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10%,并保持着每年7%~12%的年均增长率。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每人每年在医用塑料领域消费额为300美元,而我国只有30元,由此可见医用塑料在我国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我国医用塑料制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纱布、绷带、医用导管、药棉、化纤制一次性或医用无纺布物服装、注射器等一次性耗材和中低端诊断治疗器械等成为我国医疗器械的出口大户。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医用塑料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医用塑料的原料门类不全、生产质量标准不规范、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能力薄弱,导致一些高端原料导致国内所需的高端产品原料还主要靠进口。

目前各国都认识到了医用塑料的重要价值,加大了研发力度,取得了一些进展。2015年,英国伦敦克莱蒙特诊所率先开展了塑胶晶状体移植手术,不仅可以治疗远视眼或近视眼,还可以恢复患有白内障和散光者的视力;住友德马格公司推出一种聚甲醛(POM)齿轮微注塑设备,在新型白内障手术器械中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美利肯公司开发了一项技术,可使非处方药和保健品塑料瓶的抗湿性和抗氧化性提高30%;MHT模具与热流道技术公司开发出了PET血液试管,质量不足4g,优于玻璃试管;Rollprint公司与TOPAS先进高分子材料公司合作,采用环烯烃共聚物作为聚丙烯腈树脂的替代品,以满足苛刻的医疗标准;美国化合物生产商特诺尔爱佩斯推出了一款硬质PVC,以取代透明医疗零部件中用到的PC材料,如连接器、止回阀、Y接头、套管、鲁尔接口配件、过滤器、滴注器和盖子,以及样本容器。

未来医用塑料的发展趋势是开发可耐多种消毒方式的医用塑料,改善现有医用塑料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开发新型的治疗、诊断、预防、保健用塑料制品等。

3.药用高分子材料,

药用高分子材料在现代药物制剂研发及生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改善药品质量和研发新型药物传输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主要包括2个方面:用于药品剂型的改善以及缓释和靶向作用,此外还可以合成新的药物。

药物缓释技术是指将衣物表面包裹一层医用高分子材料,使得药物进入人体后短时间内不会被吸收,而是在流动到治疗区域后再溶解到血液中,这时药物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药物缓释技术主要有贮库型(膜控制型)、骨架型(基质型)、新型缓控释制剂(口服渗透泵控释系统、脉冲释放型释药系统、pH敏感型定位释药系统、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

贮库型制剂是指在药物外包裹一层高分子膜,分为微孔膜控释系统、致密膜控释系统、肠溶性膜控释系统等,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丙烯酸树脂、聚乙二醇、羟丙基纤维素、聚维酮、醋酸纤维素等。骨架型制剂是指向药物分散到高分子材料形成的骨架中,分为不溶性骨架缓控释系统、亲水凝胶骨架缓控释系统、溶蚀性骨架缓控释系统,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氧硅烷、甲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海藻酸钠、甲壳素、蜂蜡、硬脂酸丁酯等。

我国的高分子基础研究处于世界一流,但是药用高分子的应用发展相对滞后,品种不够多、规格不完整、质量不稳定,导致制剂研发能力与国际产生差距。国内市场规模前10大种类分别为明胶胶囊、蔗糖、淀粉、薄膜包衣粉、1,2-丙二醇、PVP、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微晶纤维素、HPC、乳糖。高端药用高分子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专业药用高分子企业则存在规模小、品种少、技术水平低、研发投入少的问题。

目前,药物剂型逐步走向定时、定位、定量的精准给药系统,考虑到医用高分子材料所具备的优异性能,将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未来发展趋势是开发生物活性物质(疫苗、蛋白、基因等)靶向控释载体。

四、结语

虽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出功能有局限、免疫性不好、有效时间不长等问题。如植入血管支架后,血管易出现再度狭窄的情况;人工关节有效期相对较短,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人体与生俱来的排异性。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隶属于医疗器械产业,其发展备受政策支持。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以及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可以预见,在未来20~30年,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就会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奚廷斐.生物医用材料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5):1-4.

[2]张真,卢晓风.生物材料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现状与趋势[J].生物医学工程学,2002,19(1):117-121.

[3]董亮,何星.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世界复合医学,2015(4):340-342.

[4]奚廷斐.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8):1-5.

[5]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国生物医用材料研究领域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34):186.

[6]胡帼颖,张志雄,温叶飞,等.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三)——组织工程用生物材料的研究[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9(3):9-27.

[7]张镇,王本力.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发展研究[J].新材料产业,2015(3):2-5.

[8]章俊,胡兴斌,李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8(1):30-35.

[9]梅建国,庄金秋,汤少伟,等.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其表面改性技术[J].材料导报,2014,28(19):139-142.

[10]黄琼俭,徐益.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2):82-82.

[11]吴桐.浅谈几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29):52-52.

[12]王建营,朱治国,孙家跃,等.聚醚醚酮人造骨关节材料研究[J].化学世界,2004,45(1):53-54.

[13]高茜斐.生物塑料发展现状及前景[J].广东化工,2015,42(15):87-88.

[14]龙先鹏.浅析我国生物塑料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1(14):96-96.

篇3

一、辽宁省中小企业的现状

2009年辽宁省共有中小企业180.3万户(包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121.57万人,全省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069亿元,增长25.8%;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907亿元,占全省GDP的57%,增长20.9%,增幅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实现出货值918亿元,增长10.3%,增幅比上年下降22.0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913亿元,增长22.6%,增幅比上年下降6.9个百分点;上交税金1002亿元,增长22%,增幅比上年下降6.7个百分点。

最新调查表明,随着我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扩张能力明显增强。近几年来,我省民营企业在装备制造、原材料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也逐步增大,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我省民营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并成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辽宁省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投资管理缺乏科学性。一是盲目投资、决策失误而导致的投资风险。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都存在这种情况。片面追求“热门”产业,有些企业甚至片面认为国家调控什么就应该上什么,肯定能赚钱。

二是对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现金流量缺乏可靠的预测,仓促上马。一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收紧银行信贷,使得建设资金不能如期到位,企业就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三是企业最高管理层风险意识弱。风险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的控制,管理风险意识弱的企业根本不进行投资风险控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无疑是企业的致命弱点。投资风险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要求财务人员具备高等数学知识、统计知识以及一定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现在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距此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 融资困难且周转资金不足。由于辽宁省中小企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大多不具备直接上市融资的资格,民间融资又受到许多限制,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单一。调查显示,有90%的企业在回答“当贵企业遇到资金困难”时选择了“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 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占不到 1%。此外,参与调查的中小企业在资金来源和构成上,仍以选择银行贷款为主,贷款渠道单一,抵押贷款仍为主要方式。

3.应收账款回收困难。辽宁省中小企业GDP连续几年两位数增长,销售收入连年增长但是并没有带来利润的持续增长,一些企业亏损,主要是由于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占用资金较大造成的。中小企业由于要占领市场,一些企业发货不付款,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清欠难,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持续经营,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是应收账款占用流动资金数额过大,加剧了企业周转资金不足的困难。

二是企业管理不到位,有些应收账款清欠不及时,不发询证函,导致欠账企业赖账不还,时间长了,形成呆死账。

三是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没有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很难建立一套科学的赊销政策,而在没有科学的赊销政策的情况下,要么影响企业的产品销售,要么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不能兑现,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呆账、坏账,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科学合理的进行投资决策。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以财务部门提供的真实的各项财务指标做依据,对产品的先进性,市场生产力,市场竞争力等几个方面正确的进行科学预测和决策。在投资方式上应以中、短期投资为主,采用多元化投资,合理分散投资风险。在投资方向上应以对内投资为基础,主要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人力资源的投资等。目前应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同时,政府应为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较为完善的市场调研及行业前景分析,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投资的盲目性。

2. 建立专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一是加强政府应财政资金,提高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融资能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以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为核心是从实际出发的一种现实选择。二是政府应多开展与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中小企业争取信贷支持。辽宁省中小企业应多采取“多家银行对一个市、一家银行对多个市”等灵活多样的对接方式,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组建的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征集、考查和筛选贷款项目,对成熟项目进行重点服务,使企业尽快获得贷款。同时,应积极推动和支持境外银行在我省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开拓了中小企业国际融资渠道。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全面、客观地记录中小企业基本信息和经营活动,以此来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达到银企信息对称。四是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相结合。财政政策仅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方面,政府还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有机的结合,积极搭建银行、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这将是辽宁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推荐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项核心内容。

3.建立应收账款控制机制。一是应收账款赊销额度控制。应收账款赊销额度是企业允许客户的最大限额,企业应将每月末应收账款余额控制在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2%以内。二是应建立销售收款责任制,调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要制定销售与收款同步发展的管理措施,确保销售款的及时回收,杜绝销售人员只管签订合同而不管实际收款的情况,这是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有效措施。三是建立完备的销售管理体系。缺乏管理的销售特别是赊销就是一个“没有收钱方案的送钱计划”。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完备的销售管理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完备的“赊销管理系统”,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四是应收账款跟踪控制。回收应收账款责任应落实到个人,及时跟踪客户的经营动态,防止因客户经营不善造成损失的现象发生。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正确估计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选择恰当的坏账会计政策。从财务实践看,选择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较为稳妥可行。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更为重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基础设施和医疗装备不断更新,医疗保障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为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从而有效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控意识淡薄

不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财务的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没有将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只重视医疗建设,轻视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简单地认为内部控制没有任何意义,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内部控制管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反而牵扯了医疗人员的精力,耗费了大量财力和时间。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和相关验收,只是从网上死板硬套地下载制度或直接套用上级部门的指导意见,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表面上看内控制度上墙,一应俱全,而实质上这些规定的可操作性很低,相关业务人员无法根据这些规定进行操作,只能凭借过去从书本所学的基础知识或自身以往的工作经验开展工作,造成财务管理不规范乃至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的局面。

(二)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实施难以到位

基层医疗机构编制少,辖区服务人口多,医疗任务重。医疗业务人员占医疗机构人员比例大,所剩管理人员少之又少,许多单位根本没有设立财务、仓储、内部监督等部门,所有后勤管理人员隶属于办公室,一些关键岗位人员“身兼数职”,根本无法保证开展工作的独立性,更难以形成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有些基层医疗机构虽然在组织架构上分设若干科室,也形同虚设,科室各部门人员交叉使用,关键岗位无法相互分离,岗位之间相互推诿扯皮,工作应付了事,比如会计兼任收费员、兼任档案管理,出纳兼任药房保管员。有些单位完全没有实行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有效分离,对“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根本没有执行,或者在形式上走过场,单位负责人“一言堂”,完全忽视了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如此不完善的内部环境,根本无法保证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

(三)财务内部控制人员缺乏专业素质,执行力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规定“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的牵头部门。牵头部门一般应由各单位主管财务工作的部门担当”。长期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视医疗质量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升,只重视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几乎为零。再加上大多数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由医疗技术人员转行做财务,不具备专业的财务基础知识,或者由社会购买人员担任,这些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有限,后续学习动力不足,有些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对相关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这些财务人员实际应用能力、执业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不能担负起牵头负责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更无法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高度有效的实施。

(四)内部监督检查缺失,缺乏震慑力

内部控制有效发挥作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内部监督,以减少内部控制设计上的缺陷,堵塞执行中的漏洞。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实际操作中,由于受体制影响和行业特殊性制约,卫生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审计还停留在经济活动审计。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规模小,人手紧,自身审计能力更是薄弱,很多机构没有正规的核算和审计程序。由于缺少严格的审计程序,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的内控效果无法得到体现,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内部控制举步维艰。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的内控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卫生主管部门要“请进来,走出去”,一是有计划地请内部控制专家对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领导和分管财务负责人进行内控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在掌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转变思想,认清自己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完善中的责任和重要地位,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二是带领基层医疗机构领导“走出去”,到先M单位学习内部控制建设,对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有形象化地认识和了解,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和有效实施的带头人。

(二)完善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内控体系

卫生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调研,积极探索基层医疗机构在现有编制内,结合自身经济活动的特点,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符合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指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完善本单位的内控体系。

基层医疗机构要结合本单位人员分工和实际情况,全面系统梳理业务流程,识别风险点,明确业务环节,细化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部门和岗位设置,对于各种不相容职务,实施可行的分离措施,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范围和权限,做到责任到人,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工作机制,加强对重要岗位的监督和薄弱环节的控制,强化领导责任。对于因人手紧张,无法实施分离的岗位,要对其工作进行专门的监督检查,采取补偿性控制措施。

(三)加强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

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本单位财务内控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是保证财务部门的独立性。各单位财务部门必须独立于其他部门,财务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任何与财务不相关的岗位,保证其开展工作的专注性。二是配备高素质财务人员。各单位必须选配政治素质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的财会人员担任财务部门负责人。鼓励支持财务人员积极参加各种与自身岗位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要求财务部门负责人必须取得会计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兼职的、中途转行的财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三是建立卫生系统财务培训体系。卫生主管部门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请卫生系统内专家、财政审计部门专家授课;其他地区同行先进财务部门负责人介绍实际操作经验;定期开展全系统财务内控从业人员业务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能力测试,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内控人员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推进内控信息系统建设

按照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单位人员编制数,全部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几乎不可能,只有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健全内部控制。卫生主管部门牵头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在药房和药库、日常办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尽快实施信息化。积极与软件开发公司沟通探索,建立区域信息化局域网,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实时查询平台,各单位财务内控部门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查询收费、药房、仓储等部门的运行;内部监督部门实时查询内部控制牵头部门日常内部监督管理;主管部门相关业务科室实时查询基层的财务、药房、固定资产等系统。通过实时查询,便于各级责任部门通过信息化加强监管,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加强监管。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五)加强审计监督力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监督审计环节进行把控,基层医疗机构因其规模小,人手紧,自身审计能力薄弱,导致医疗机构管理层进行有效内部控制的动机不足。对此,卫生主管部门可以成立内部监督联合工作组履行相关的职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聘请社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审计。同时,借助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纪检、O察等部门的作用,通过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等形式接收社会公众的监督,构建严密的外部监督网络。

参考文献:

[1]黄华新.财务制度背景下的基层医院内部控制研究.

篇5

随着纳米技术的广泛运用,已经延伸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目前已经研究出的纳米电子技术产品多种多样,这些纳米技术的产品不但性能优良,最主要的是功能奇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对于纳米电子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那么以后的还需要从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及碳纳米管等方向入手进一步研发。

1 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纳米电子材料的应用

现阶段纳米材料主要有纳米半导体材料、纳米硅薄膜以及纳米硅材料等类型。在这些纳米电子材料中,可以说纳米硅材料最有发展前景,同时还符合当前社会对于电子技术的实际需求。通过对纳米硅材料与其他纳米电子材料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纳米硅材料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纳米硅材料在不断研发的背景下其成本处于逐渐降低的趋势,其次,该材料还具有能耗低、准确性高以及不易受外界影响的特点。最后,由于纳米硅材料中分子与分子所存在的距离较小,因此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纳米电子材料的反映速度,最终达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标。

1.2 纳米电子元件的应用

可以说纳米电子元件是以集成元件以及超大规模集成元件为基础的。其具体研发历程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研究者对集成电路进行研发之后而开始的,然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后逐渐从中型、大型转变为超大型的集成电路和特大类型的集成电路。在此背景下,其纳米电子元件的尺寸越来越小,现阶段的电子元件尺寸在0.1到100nm范围之内。

1.3 应用于现代医学领域

特别是在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其纳米电子技术逐渐应用到医学的领域。可以说在医学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纳米电子技术的特点在细微部分的检测与观察方面。在普通显微镜无法观测的物品可以通过纳米电子技术进一步剖析。与此同时,还可以将电化学的信息检测流程中融入纳米传感器的方式对生化反应进行诊断。同时,在纳米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产生了很多方面的高科技医学产品,例如伽马刀、螺旋CT以及MRI等。可以说生物医学以及电子学的融合对于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纳米电子技术在生物医学的电子设备集成化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将纳米电子元件的尺寸控制在分子与原子的大小之间,进而就会将微小生物体的研究带到一个新的领域。

2 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纳米电子技术在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对此主要可以从新型电子元器件、石墨烯以及碳纳米管等方向入手。

2.1 新型电子元器件

对纳米电子技术的当前模式分析后,可以断定在未来十年内必然会经过飞速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当前市场对于新型电子元器件的需求逐渐增多的背景下,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对新型电子元器件进行扩展与完善。对此,可以从单电子器件、共振隧穿电子器件、纳米场效应晶体管、纳米尺度MOS器件、分子电子器件、自旋量子器件、单原子开关等新型信息器件的方向入手,在保证了纳米电子技术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延续摩尔定律以及CMOS的研究成果。

2.2 碳纳米管

可以说碳纳米管是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重要方式,碳纳米管的本质是一种一维的纳米材料,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重量轻以及完美六边形的结构。因此在实际的运用中,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光学性能、导电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储氢性能等。与此同时,碳纳米管在纳米电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作为现阶段晶体管中主要的材料,对此有效的碳纳米管可以对集成电路的效率进行提升。

2.3 忆阻器

所谓忆阻器就是就是经过了继电阻器、电容器以及电感元件发展之后而发展的一种模式。并且忆阻器是模拟信号的方式来对非线性动态纳米元件而组成的具有交叉开关模式的纳米电子技术。忆阻器的属性不但与CMOS类似,更主要的是其具有功率低、体积小以及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进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有效的代替硅芯片等材料。

2.4 石墨烯

同时,石墨烯作为新型的纳米材料来说,不但具有超薄的特征,最主要的是其质地还是非常坚硬的。并且在正常状态下石墨烯电子的传输速度要比其他类型的纳米电子材料快,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对于石墨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石墨烯和其他导体具有很大的区别,进而在碰撞的过程中其能量不会有损失。在对石墨烯的未来进行研究与设想后,根据专家预计在10年后可成功研制性能优异的石墨烯类型的导体材料与晶体管。

2.5 纳米生物电子

最后,纳米电子技术还可以与生物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也可以认为纳米生物电子是以多个领域为核心共同建设的。在对纳米电子技术带入生物领域的过程中,利用纳米电子技术的自身特点可以制造出关于纳米机器以及附属的纳米生物医用的材料产品等,进而可以在医学领域中取得一定的成果,最终达到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目标。

3 结束语

总之,在电子科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其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的重视。通过对纳米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也就是说纳米电子技术完全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指日可待。通过采用纳米电子技术可以实现一种高效、科学而环保的生物材料、电子晶体管以及医学设备等,最终达到改善人们的生活现状的目标,让人们切切实实地体验纳米时代。

参考文献

[1]叶原丰,王淮庆,郝凌云.碳纳米管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02).

[2]许高斌,陈兴,周琪,王鹏. 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设计与应用[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0(10).

[3]余巧书.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电子世界,2012(12).

[4]刘长利,沈雪石,张学骜,刘书雷.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微纳电子技术,2011(10).

篇6

0 引言

热解制油是目前生物能源生产利用的最主要技术途径,经过热解生成的生物油原油要经过进一步的处理,经过处理后仍然有很大一部分重油或者渣油,其性质与道路用沥青很接近,可以改性为道路建设沥青―生物沥青,这样既可以实现能源化工领域的相对“废料”的再利用,变废为宝,又可以形成循环经济的互补生产系统。生物油经过“蒸馏/萃取/热氧老化/调合”等热处理加工工艺得到生物沥青,并与石油沥青等制备得到生物沥青组合物。得到的生物沥青及生物沥青组合物具有优良的可塑性和粘接性,可以用做道路铺装。但是其承载能力差,高温抗车辙和低温抗裂性能差,不能满足现代交通和重载道路的高性能沥青路面铺筑要求。改性沥青是目前常用的提高沥青性能的方法。通过对生物沥青及生物沥青组合物中添加聚合物等改性剂进行改性可以提高弹性、韧性和粘性,提高耐疲劳性并降低生物沥青材料对温度的敏感性,铺筑的路面也能显著地提高抗永久变形、抗温缩及抗疲劳开裂等,表现出优良的性能。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的专家学者们通过试验的方式探索了生物沥青的制备、调合、测试、生产等内容,为生物沥青的量化生产提供了指导。目前国内在山东、河北等地已有许多生物沥青厂家进行生物沥青批量生产。

2012年冯德成发明的“一种道路用生物沥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它涉及道路用沥青及其制备方法。主要解决现有生物沥青使用性能较差以及传统道路用沥青产量不足、价格较高的问题。道路用生物沥青材料由生物沥青、基质沥青和氧化锌组成,其制作的生物沥青性能已经初步满足路用沥青的要求,为生物沥青的路用性提供了参考。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的曹东伟在2012年至2013年申请了三个生物沥青相关的专利,分别是:改性生物沥青材料、生物沥青混合料、其制备方法及用途;生物沥青、生物沥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一种生物沥青及其制备方法。第一个专利的目的是提出提高生物沥青及其组合物性能的方法,并制备改性生物沥青材料及生物沥青混合料,并用以代替石油沥青铺筑路面,从而减少石油沥青的使用,用以解决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石油沥青资源枯竭、价格过高以及生态环保性欠佳的问题。在这三个专利中,分别描述了生物沥青的制备工艺、原材料的选取,以及基本性能试验。从其专利的相关成果上看,其制作的生物沥青已经满足道路铺装的要求。

东南大学的张佳运在他的专利中,将生物沥青掺加在老化沥青中,用于改善老化沥青的性能。将生物柴油残渣蒸馏处理得到生物沥青,将生物沥青与老化沥青按比例掺配,得到新的改性沥青。

目前国内也有部分学者进行生物沥青的研究。廖晓峰对掺加了生物沥青的沥青共混物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的生物油为棉籽和大豆等炼制油脂后残余的下脚油,再经过蒸馏、氧化等化学工艺处理而得到的。利用高速剪切设备将生物油和基质(改性)沥青混合,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结合料强度和高温性能劣于常规沥青,二者共混后高温稳定性有所下降,但在适当添加量下性能下降并不显著;生物结合料的中等温度疲劳性能介于SBS改性沥青和基质沥青之间,共混后可提高基质沥青的疲劳性能;生物结合料具有良好的低温抗裂性,添加适量的生物结合料能显著改善常规沥青的抗裂性,可作为改性添加剂使用[7]。

宋昭睿通过常压蒸馏生物油的方法来制备生物沥青,并研究了其路用性能。通过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粘附性试验,得到生物沥青的针入度和软化点较高,具有较大的粘度和较好的高温性能;生物沥青延度值较低,无法抵抗较大的塑性变形,生物沥青的粘附性等级较低;通过研究生物沥青的布氏黏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得到生物沥青在高温下容易老化,耐久性能差的结论;分析了生物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其残留稳定度和劈裂强度比均未达到规范要求;低温弯曲试验表明生物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尚有不足;生物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较好。

虽然目前国内对于生物沥青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初见成果,对于生物沥青的制作工艺,调和比例,路用性能等的研究也步入正轨,目前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套制作流程。今后的发展方向将是完善制作工艺,提出系统的评价方法和路用规范标准。

国外对生物结合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有三种方法,即直接替代(100%)、石油沥青稀释液(25%~75%)和石油沥青改性剂(

Raouf等以橡木为原料,利用快速高温分解方法生产出生物结合料,对石油沥青进行了直接替代,对比了两者的温感性和流变学特性,并通过傅里叶红外转化光谱对结合料进行化学组分分析,得出虽然在化学组分上存在差异,但是有很好的共混相容性。Wen等以废弃餐饮地沟油经化学加工而成的生物结合料为研究对象,对石油沥青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调配,并采用SHAP实验评价其结合料路用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结合料的增加,抗车辙性能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2 结语

分析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生物沥青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下生物沥青具有以下特性:

(1)用于制作生物油的原材料种类丰富价格低廉,安全环保,生物油的制作流程简便快速,易量产化;对于仪器设备没有特殊要求,易于推广;

(2)生物沥青具有较好的软化点和黏度,能够提高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

(3)生物沥青承载能力一般,缺点主要体现为高温抗车辙性能不足。

生物沥青可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其长期路用性能、最佳共混方式和生产工艺仍需进一步研究。在对生物沥青的后续研究上,可以从改善生物沥青性能方面进行研究,找到合适的添加剂,提高其承载力,以及在不改变性能的基础上,增加生物油的比例,从而达到节省经济效益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渐成熟,生物沥青将会具有更好的性能,更广泛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廖晓锋,雷茂锦,达,等.生物结合料共混沥青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材料导报,2014(2):144-149.

[2]宋昭睿,曹东伟,张海燕,等.基于生物热解油的沥青材料及混合料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5):31-34.

[3]Mills-Beale J,Fini E,Goh S W,et al,State of the art in sustainable asphalt pavement materials[C]//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sphalt Pavements[D].Xi’an:Chang’an University,2010:109.

[4]Mills-Beale J,You Z,Fini E,et al.Aging influence on rheology properties of petroleum-based asphalt modified with bio-binder[J].J Mater Civil Eng,first online,doi:10.1061/(ASCE)MT.1943-5533.0000712.

篇7

为了防止食品受到外界一些物质的污染,包装对食品提供着一种保护,可减少食品的氧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见的包装材料有很多,现在包装工业中,纸及纸制品、塑料、玻璃和木材是最常用的包装材料,因为木材是一种生物质材料,具有很好的环境性能,木材所制作的包装材料在很早前就被作为包装所用的容器和运输中用的器具了。作为包装材料使用时具有很多性能优势:如强重比高,抗机械损伤能力强、可承受较大的堆垛载荷、具有一定的缓冲性能、取材广泛、制作比较容易、易于吊装和回收性能好等特点,特别是很多笨重、易碎及需要特殊保护等产品不可或缺的储运器具。

木质包装材料指用于包装、铺垫、支撑、加固货物的木质材料,如木箱、木板条箱、木卡板、垫仓木料、木桶、木垫方、枕木、木楔等。经人工合成的材料或经加热、消毒等深度加工的包装用木质材料,如胶合板、纤维板等不在此列。木质包装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使用,但实木包装材料能携带森林病虫害,要是采用湿的木质材料作为木托、木卡板,在遇到天气潮湿或者是多雨的季节都会导致霉变,使木料进行烘干或风干处理,再用来制作木托、木卡板这样就可以防止产品霉变。近年来其在国际间传播扩散的速度和频率呈现逐渐加快和增高的趋势,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进境货物木质包装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我国森林资源又相对匮乏,近年来木材供需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使得实木在包装工业中的继续发展得到了限制。然而经干燥、热压等深加工工艺生产的包装用人造板,因其在资源、结构和检验检疫方面的优势,近年来发展迅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包括竹林和农作物秸秆)丰富,也为人造板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原料基础,用其开发人造板包装材料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 应用现状

我国较为常见的木质包装容器有普通木箱、滑木箱、框架木箱、底盘和钢丝捆扎箱,每年用于机电产品包装的木材就达1000万m3,我国木包装制品应用方式如下:

1)在500kg或以上的大容量木包装箱:主要应用于大型机电设备、仪表、仪表柜包装。

2)在500kg以下的小型木包装箱:主要应用于内燃机等小型机电设备、五金零部件、电子元件、卫生洁具、建筑材料、家用电器、体育用品和食品水果等包装。

3)木质底座:应用于大型机电设备及大型罐类容器的底座固定。

4)木质托盘:应用于缠绕包装的托盘,如化工原料、生活用品、粮食等运输托盘。

5)木质包装充填辅料:主要应用于包装箱的底托、隔板、支架、固定物、木轴楔等包装结构。

1. 2 人造板的应用现状

我国有刨花板、胶合板和单板层积材的人造板。在目前定向结构刨花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木质包装的主材料,国外开发成熟的定向刨花板并未在我国包装行业得到很好的应用,与我国定向刨花板行业落后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些异形包装制品的开发方面,也有人造板应用的相关报道,如包装用人造板圆桶是用竹胶合板或纤维板以及它们的边角料制成,用于染料,胶料,五金件和药品等包装。木质碎料经拌胶、干燥后在特制的模具中经加高温热压也能制成各种异形包装制品,目前模压异性包装中应用较多的是管状和圆盘状包装,如电缆包装盘侧板。

人造板板材在食品包装行业中也添加了应用,如无醛纤维板被用淳朴色调和刚柔相济的材性于一些高档的月饼包装盒和茶叶包装,以提高产品附加值。竹材及竹制品也能作为餐具、食具和食品包装容器。竹子具有特有的自然清香、,是其它材料的产品无法比拟的,但其研发和生产仍处在起步阶段。

2 问题和发展趋势

2. 1 面临的问题

2. 1. 1 病虫害

随着植保理念的影响,木质包装使用不当对贸易所造成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木质包装材料是森林病虫害传播的重要载体,实木包装材料是国际贸易中林木害虫的重要传播介质。若控制不当就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使企业和社会都蒙受巨大的损失。木质包装材料经常在货物运抵目的地拆卸后随意丢弃,一旦包装材料来自疫区国家,则松材线虫极易扩散。在跨国贸易中,很多种类的森林病虫害可以随木质包装材料在国际间传播,松材线虫是中国禁止入境的植物危害性生物之一,也是国际上公认的重要有害生物。

2. 1. 2 除害处理

木质包装材料的检疫除害处理方法即关系到货物的质量,又涉及到有害生物的致死程度,还影响到进境成本和通关速度。目前木质包装材料检疫中采用的技术手段有熏蒸、热处理、药剂喷洒法、辐射和微波处理法等。在我国熏蒸处理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化学处理方法,而溴甲烷又是木质包装出口货物熏蒸中使用最多的熏蒸剂。目前我国认可的溴甲烷熏蒸标准规定还包括:在温度≥5℃时投药80g/m3,木质包装的熏蒸时间为24h。

2. 2 应用前景

人造板是木材的深加工产品,其相对于实木包装来说,不仅具有木材的一些天然特性,而且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可以预见人造板逐步替代实木作为包装材料将成为可能。

包装用人造板板材是经干燥、热压等深度加工工艺制成,制造过程中的高温已将有害微生物全部杀死,所以不需再进行杀虫熏蒸除害处理。利用人造板板材对货物进行包装即减小了跨国贸易中传播森林病虫害的风险,又加快了货物的通关速度,也降低了木质包装的成本。

木材是生物质材料,有着一些自身材料不可抗拒的特性,如木材易受温度和湿度影响产生热胀冷缩和吸湿解吸现象,导致箱体变形或裂缝,并且易燃和易腐朽。人造板作为包装材料使用时,其结构性能具有可设计性,可以根据使用条件的不同(干燥或潮湿环境),精确地设计其载荷等级。通过对板材厚度、密度以及热压工艺的控制,获得不同的力学机械性能。不同用途的包装箱体可以选择不同的人造板结构板材,使得包装箱体在力学结构上具有可控制性。当然人造板也能很好地满足大型包装箱体的幅面要求。

3 展 望

我国木质包装材料市场巨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木质包装材料作为一种环境协调性材料,具有绿色包装材料的特点,将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篇8

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加强实验教学,要切实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但是,在我国的部分中学,受资金短缺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与考核始终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为此提出几点改革性建议。

一、生物实验课教学与考试的现状

近年来,笔者对部分中学“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与考试”作了调查研究,从目前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来看,现状并不乐观。

1.生物实验课的教学现状。从未开设实验课的占总调查人数(1060人)的26%;虽开设实验也仅是教师做实验的占54%;而教师边讲边演示供学生观察,同时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仅占19.6%。

2.生物实验课的考试现状。生物实验课根本不考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6.7%;即使考也只是考死记硬背内容的占39.8%;考动手操作能力的仅占16%。

二、生物实验课教学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目前的中学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与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实验教学。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多数师生忽视生物课及其实验课的教学。加之生物课在教学安排上时数少,生物教师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得不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讲授书本理论知识上,不讲或少讲实验课。同时,中学生物实验课实验周期较长,任课教师既无时间也不愿多花精力在实验教学上。

(2)生物实验教学条件差。在多数中学,由于教育资金严重缺乏,因而一些必需的实验器材根本不配套,有的学校至今连显微镜也没有,有的学校虽有实验器材,却因实验材料价格昂贵而购置不起,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就更为困难。因此,很多中学根本不具备开设生物实验课的基本条件。

(3)教师的实验技能差。多数中学缺乏正规的生物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验课教学便被其他学科的教师辅带而上;有的学校虽有生物教师,但未经系统的、专门的实验技能训练,这样的生物教师要教好实验课,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2.生物实验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生物实验考核。不重视生物实验考核的根本原因,依然是不重视实验教学而造成的。由于教师没给学生做过生物实验,自然也就无从考起;另一方面,由于生物实验内容多,综合性强,材料花费较大,所以组织考试既费时、费力,又需要一定的资金和必要的实验条件作保证。因此,生物实验内容的考核被许多教师所放弃。

(2)考核形式单调。考核中多注重死记硬背的知识,而忽略了能力考核,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逐渐放弃了对生物实验内容的学习,认为上不上实验课无所谓。

在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与考试中,除了存在上述问题外,还有诸如教材的安排,考核的真正功能是什么?生物实验考核的成绩应在生物学成绩中所占比例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三、生物实验课教学与考核的具体做法

1.考核的前提。(1)在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条件,开全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2)教师划定实验小组,落实实验座位,指定具有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的学生任小组长,明确其职责。(3)每次实验教师应在黑板上写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作业和操作注意事项,真正使实验教学成为实验考核的基础。

2.考核的内容。依教材顺序、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将初二年级12个实验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显微镜使用类;第二单元,结构和生理类;第三单元,神经生理类。在每个单元内容完成后,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编制相应的考核试卷发给学生,让其了解考核操作规范和评分标准。

3.考核的方法。(1)培训考核员。在一个年级的生物实验小组长中精选15名担任考核员,以试卷中A、B、C三类题为依据分成三组,每组5名。教师先对考核员阐明所要实验的操作规范、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然后让他们亲自操作一遍,并对考核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以规范化的操作作为实验考核评分的依据。(2)考核过程。首先,考核员先入场将实验桌编号,承包实验座位。每位考核员一次负责考核2名学生。其次,每批考生(最多30人)通过抽签确定考核试题,对号入座。试卷上要求考核员签名,以便教师审查。再次,演示实验的考核。由教师准备演示实验器材,将考核员分为5组,每组1名学生演示,另2名学生针对演示者的操作情况评分,最后,教师结合操作、评分情况,逐一给予评价。(3)考核成绩的累计。平时占30%,单元占30%,综合考核占40%。考核员成绩以所在班级学生的平均分为基数,参照演示实验考核按质加分。

四、生物实验课教学与考试改进的几点建议

1.端正教学思想,重视实验课教学。实验可以把生命科学中的疑难问题揭示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验还可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进行操作时,自然而然地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而这些技能的获得是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重要阶段,总想亲自接触和经历各种现象和事物。所以,为获得知识或运用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操作,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而且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和技能的有效手段。

2.利用自然优势,因陋就简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大多数中学固然存在着设备简陋、资金不足等问题,但生物实验材料取材广泛,自然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验材料。

篇9

1 概述

在制药过程中,主要的污染物都在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中,其中包括洗涤废水、冷却废水、废母液等。生物制药行业的废水含有大量具有生物毒性的有机污染物,并且较难降解。其中残留发酵基质、萃取废液、蒸馏残存废液、染菌倒罐废液中含有高浓度的COD、硫酸盐和悬浮物,另外废水中还会有抗生素、反应中间体等具有生物毒性的物质残留,并且菌株发酵时会产生一些具有生物毒性的发酵衍生产物,都会对环境造成巨大危害。

本文从制药行业现状出发,对现今较为普遍的废液处理方法以及生物安全性的监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和分析,通过对比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2 废物处理现状

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我国制药行业对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厌氧法,经过将近十年发展,废水处理技术突飞猛进,处理方法也层出不穷,到上世纪80年代已有SBR法、生物流化床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UASB法等方法。这几种方法各有各的优势,可针对不同的废水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其中SBR法COD去除率高,生物流化床法运行稳定、效果明显,生物接触氧化法COD和氨氮的去除率皆较高,UASB法效果稳定,副产物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总体来说,目前生物制药废水处理难度依然较大,处理后的废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所以在生物制药过程中需要建立生物安全性分析的工艺环节,进而针对分析数据和结果,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和工艺,对废水进行有效的深度处理。

3 生物安全性检测方法

3.1生物毒性检测

生物毒性是指生物在某种物质的影响下发生生物体生理活动不良改变,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可遗传性毒性。其中急性毒性是指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对生物机体在短时间内产生不良影响,对环境污染防治具有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应用较为普遍。在急性毒性检测中,通常选用鱼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作为测试样本生物,通过采集和分析污染物对测试样本生物产生损害的数据,进一步评定污染物的生物毒性。虽然以鱼类和浮游生物为测试样本生物,对制药工业废水的生物毒性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但其工作量大,测试周期长。以微生物作为测试样本生物,具有高自动化、误差小、检测速度快等优点,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3.2抗生素残留检测

微生物的基因会由于抗生素的存在而改变,随食物链传递,人类生命健康也会受其危害,所以对抗生素残留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微生物法、酶联免疫法、液相色谱-紫外荧光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其中,微生物法和酶联免疫法具有较高的检出限,应用不太广泛。起初,液相色谱-紫外荧光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的检测步骤繁琐、重复性差、检测限低,所以应用受限。近年来,这两种方法的由于其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并且与萃取技术组成串联工艺使得检出限变低,从而在食物和饮用水的抗生素残留检测中应用较多,但是受检测条件限制较大,一般在不同色谱柱和不同萃取技术下的检测效果皆不相同。

4 深度处理技术

在处理生物制药废水的过程中,常规工艺难以彻底除去其中具有生物毒性的污染物,所以需要研发深度处理技术,以去除废水中的生物安全危害因素,目前的深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化法、氧化法和组合法。

4.1物化法

物化法是指物理法和化学法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以混凝沉淀法、吸附法和透析法为主。

混凝沉淀法是在废水中加入混凝剂,悬浮物和胶体凝聚,通过吸附其他的污染物进一步形成更大的沉淀,从而将污染物从废水中出去。常见的沉淀剂有三氯化铁、聚丙烯酰胺、硫酸铝、水合氯化铝等。

吸附法是采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吸附材料来吸附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目的的一种方法。使用吸附法之前通常先利用常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这是因为吸附材料在高污染物浓度的废水中容易达到吸附容量饱和,并且吸附材料再生复杂、损耗巨大。最为常见的吸附材料为活性炭。

透析法一般是利用具有选择透过性的透析膜来处理废水,从而将有害物质从废水中隔离出去。这种方法的深度处理效果显著,但是需要选用合适的透析膜材料,并且成本相对较高。透析法还可以实现废水中抗生素的回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科技发展,透析膜成本降低后,该方法将会成为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4.2氧化法

氧化法处理废水的原理是利用自由基的氧化性将废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对具有生物毒性的物质进行破坏,从而达到净化废水、消除废水对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危害的目的。按照产生自由基的方法和原理的不同,通常包括光催化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和化学氧化法。

4.3组合法

对于某些高浓度污染物含量的废水,单独使用一种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家规范标准的要求,采用多种处理方法的组合工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提高制药废水排放的生物安全性。一般的组合工艺都采用预处理技术,对高污染物含量的废水进行预处理,除去大部分污染物,然后再利用深度处理技术,对难以去除的部分物质进行深度处理。

5 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现今生物制药行业的废液处理现状,并从生物毒性检测和抗生素残留检测两方面评析了生物安全性检测方法。另外本文也从物化法、氧化法和组合法三个方面介绍了目前较为常用的废水深度处理技术,通过比较和分析,组合法是未来废水处理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10

塑料因其质量轻巧、取材容易、化学稳定性好、价格低廉以及用途广泛等优点与木材、水泥、钢铁并列为四大支柱材料,其用途已渗透至国民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塑料工业发展迅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用量也在迅猛增加,但因废弃塑料难于降解,由其引发的“白色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另据有关环保人士称,我国仅包装用塑料每年用量已超过400万吨,每年仅涉及日常生活的消费快餐盒达60亿只,方便面碗50亿只,我国仅包装垃圾将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大力发展和推广可降解塑料制品对于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可降解塑料的定义及其特点

可降解塑料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其化学结构发生变化,并用标准的测试方法能测定其物质性能变化的材料。通过光或微生物,将塑料高分子链切碎为小分子,并最终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成为塑料的降解过程。按照降解机理分类,可降解塑料可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和光、生物降解塑料。

可降解塑料的优点:(1)材料天然,无毒性,透气性能好;(2)任何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例如:焚化、掩埋、堆肥等),均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具有同以石油为基质的传统塑料材料的物理性能及使用方法,可以取代传统塑料材料;(4)可降解塑料丢弃后,经堆肥或掩埋处理可由微生物完全降解。

二、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环境保护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对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均已成为其研究的热点之一。各国以光降解和生物降解机理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对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欧美许多公司在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的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行业。英国超市已大量推广使用淀粉系列、聚乳酸系列可生物降解购物袋及食品包装袋,每年消费已达260亿个以上。

我国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初研究的是光降解塑料,随后又开发出了生物降解塑料,之后又研究开发了光一生物双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的研究最早,已有将近30年的历史,技术较为成熟,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以及包装方面。光降解塑料可分为合成型光降解塑料和添加型光降解塑料,合成型光降解塑料主要包括烯烃、一氧化碳以及烯酮单体的共聚物。添加型光降解塑料是通过添加光敏剂或光分解剂促进聚合物加快光降解,添加剂有羰基甲基酮类,金属化合物,含芳烃环结构物、过氧化物、卤化物和颜料等。生物降解塑料包括聚酯和多糖两大类,如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甲壳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都可被微生物完全降解。聚乳酸制品是典型的合成高分子生物降解塑料,其降解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产品已在农业、食品、服装加工、医疗卫生等行业广泛应用。光一生物降解塑料兼具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的优点,是一种理性的可降解塑料,我国研制开发的可降解地膜已基本达到了各方面的技术要求,并正在开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可降解塑料是传统的塑料用品,如包装品、一次性用品等。目前国内已大力实施沙漠化治理、荒山绿化、固土工程等,一次性塑料用品的用量将大大提高,这对可降解塑料的生产是个良好的机遇。其发展也将广泛渗透至文具、玩具、日常用品、管道用品、医疗卫生等方面。尽管国家意志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产品,但可降解塑料在市场上仍不多见,市场占有率低。这主要是国内可降解塑料技术还较不成熟,大部分成果处于推广示范阶段,许多从事可降解塑料的公司企业停产倒闭,大规模生产的阶段还未到来;另外国内缺乏相应的标准,造成有些厂家生产出的可降解塑料质量不稳定,阻碍了可降解产品的推广以及新技术的开发。除此之外,可降解塑料制品价格较传统塑料高,为一些使用塑料制品的商家提供窃机,也给假冒伪劣留有生存空间。

三、我国今后可降解塑料发展的方向

尽管目前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制品中市场占有率不高,但因其独特的可降解,对环境无污染或无二次污染的性能,其发展前景甚为广阔,与此对应的科技研究以及生产应用研究仍在大力展开。

可降解塑料主要应用于短期以及一次性的包装材料,如垃圾袋、购物袋、食品包装袋、快餐餐具、医疗卫生用品、农业用品等,这些领域以后也将是可降解塑料应用和推广的重点。

篇11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w energy, new energ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new energy industry.

Key words: new energ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中图分类号:TU24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等。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一、中国经济整体概况

1.中国经济现状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并没有改变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趋势。中国未来经济依然表现为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与高速度,如表1所示。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主要从出口、房地产、内需三个部分剖析,这三个部分被称为中国的三驾马车,同时日益和国外接轨是中国经济的主流趋势。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平滑增长的过程,它和消费能力、需求能力紧密相关。产业弥补式的增长特性使得在对待一个产业时需要有收放自如的控制力,不能过分的打压。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轨迹的变化将被缓慢启动,调整的模式具有明显的需求先导型、产业内部深化等特点。此外,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次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人们原来所想象的各种增长模式大转变并非想象得那么迅猛。

表1:2009年~2013年我国GDP的增长情况

2.重点关注的新兴战略产业领域

1)新能源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和新能源汽车等。此外,核电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和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也颇受关注。

2)新材料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

3)信息通信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传感网、物联网,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等专项。

4)生命科学领域:关注的对象包括转基因育种、干细胞研究,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新、重大传染病防治。

二、新能源分类与特征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新能源定义为: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具体来说,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所以概括的说新能源的两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新技术和可再生。

世界新能源的分类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生物质能,大中型水电和新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可再生能源具体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据ICTresearch研究分析表明,未来的新能源有:波能、可燃冰、煤层气、微生物、第四代核能源等能源。

三、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年~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IEA的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ICTresearch认为,IEA的研究过于保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至少应占世界总电力的10%以上,要翻10~15倍。

1.中国新能源市场特征

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2.中国新能源市场现状

1)光伏:市场短期的阴霾不掩长期灿烂,光伏辅料的国产化机会备受关注。光伏行业正在经历因产能扩张增速远大于需求增速而导致的供给过剩,全产业链面临价格下跌、利润水平下降的压力。ICTresearch认为短期内,从组件、电池片、硅片到多晶硅均面临利润被压缩的压力;但长期看终端价格的下降有利于更早实现光伏平价上网,ICTresearch维持行业长期高景气的判断。

2)风电:行业整合加剧,行业龙头优势将愈加凸显,关注风机材料国产化的蓝海市场。短期供给过剩导致的全行业价格下行压力仍将持续。政策面对于风电制造业门槛的抬高和行业规范化治理的重视,将有利于风电行业走出无序竞争,提升行业集中度,未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态势。

3)核电:安全风险巨大,等待政策明朗。由于日本核电事故造成的深远影响,各国相继出台政策计划逐步退役核电站;国内政策并未改变目前的核电建设规划,但建设进度可能放缓,未来审批标准将愈见严格。

4)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量产启动可期,关注电池材料商的业绩释放。政策方面目前以示范运营先行,ICTresearch认为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已经为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充电/换电模式并行,为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

四、细分产品详细分析

1.世界光伏市场发展历程

在能源紧缺、节能减排的格局下,太阳能的安全、无污染和资源无限等优良属性注定了太阳能必将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光伏行业在政策扶持、成本下降、能源优势三大因素的引导下将长期高速发展。如图1所示。

全球光伏装机容量

2.中国与世界光伏市场规模现状

篇12

生物学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合格公民和劳动者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几年来,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指导下,以“双优”为主要环节,充分利用教学的有利条件,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本文就生物课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几点探索和设想。

一、培训提高生物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生物教师在数量上的不足和学历上的偏低,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培训提高教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对事业的深刻认识和坚强的责任心,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他们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改成功的关键。城乡条件差是现实。但农村与大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和农村学生丰富的生产、生活方面的感性知识,却是搞好生物课教学的有利条件,只要教师努力,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就可以弥补设备条件的不足。其次,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应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的功能,鼓励和调动教师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再次,无论是受过还是没受过专业训练的生物教师。都还存在一个培训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问题。这方面也可着重研究大纲要求的生物实验,并针对现状,研究如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足演示实验,并创造条件开出学生实验。

二、优化教学过程,着眼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教研理论

传统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弊端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唯理型教学模式;应考型教学模式。针对上述弊端,我们制定了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策略:(1)立足生物教育的现状,从抓教学的规范化入手,使教师按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从最基本的方面做起。(2)引入活的生物或实物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部动机。(3)采取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4)加强直观教学,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做到当堂消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不断熟悉和研究各种直观手段的特点、功能和最优组合,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因材施教。改变传统教学只重视课内忽视课外的做法。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外兴趣活动是使那些对生物学有兴趣、有志向、有特长的学生充分发展。因材施教、因志施教的有效途径。围绕课内所学内容开展小实验及拓展性实验,采集实验材料、制作动、植物标本,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实验材料,充实标本室,又可弥补课内技能培养的不足,还可密切师生间的有效交往。此外,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一些调查访问活动,走访当地的种养殖专业户和多种经营典型业户,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增强商品生产意识,为将来择业打下一定基础。

篇13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注重理论教学,还需要注重实验教学[1]。理论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生物相关知识,而实验教学则能够检验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是否合格。同时,通过生物实验还能够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鉴于此,本课题针对现状下生物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策略便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 生物实验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状下,在生物实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操作的。具体表现为:

1.1 教学方法方面

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是离不开实验的,生物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印象,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但是,目前生物实验的方法较为单一,在进行生物实验过程中,老师是起到了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做示范性实验,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指示进行实验,但是实验很多时候不能落实到每一位学生手中,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不公平的缺点,显然对于整体学生的发生是极为不利的。

1.2实验设备及器材方面的缺失问题

要想保证生物实验的有效性,便需要具备充足的实验设备及器材作为保障依据。但是,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却发现实验设备及器材缺失的现象[2]。还有就是虽然学校实验室存在实验设备及器材,但是却发生实验设备不配套的现象,或者实验设备太过陈旧,这显然是因为没有及时更新而导致的。除此之外,还存在实验设备维护保养不力的情况。总之,没有与时俱进、相关配套并且完善的实验设备及器材作为实验的保障,那么将大大弱化生物实验的有效性。

2 生物实验的改进策略探究

针对现状生物实验所存在的不足,便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生物实验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进一步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有效完成。具体策略为:

2.1 及时转变生物实验观念

生物实验观念的转变不仅表现在教师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学生方面。首先需要让教师和学生重视生物实验。我们知道,生物实验的两大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进行实验提供指导意见。与此同时,教师需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进行实验操作,以此体现出实验的公平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及时转变观念,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遵循实验操作规范等。

2.2 改进实验方法

以往在生物实验教学开展之前,生物实验材料的搜集通常由教师独自完成。为了使实验方法得到有效改进,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材料准备工作当中去。例如生物实验所需的梨、苹果以及花生等材料,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准备,这样便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生物实验的兴趣[3]。与此同时,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改善以往学生单独进行实验的情况,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合作,通过合作将生物实验完成,这样不但能够提高生物实验的效率,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例如:对于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以及蔗糖溶液的配置,或者需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溶液进行配比的试剂,便可以让两到三名学生合作完成,这样既能够有效完成实验,有增强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2.3 对实验方式进行改善

生物实验并不只是让学生完成实验那么简单,而是通过实验学习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培养了学生的何种能力等。为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改善生物实验方式显得极为重要。在中学中,生物实验主要有三类,其一为验证性实验;其二为探究性实验;其三为自主设计实验[4]。中学验证性实验较多,但是如果只是让学生掌握验证性实验,显然会大大弱化开展生物实验的作用及效果。因此,在生物实验中,可以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例如:对于“植物生长素”的实验,以往一般是现进行课堂理论学习,然后再进行验证性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表面是看是很简单的,但是通过实验会发现涵盖了生长素的全部特性。为了使实验方式得到有效改善,可以采取先进行实验后上课进行理论学习的方式。在课后老师需要把准备好的麦胚芽鞘向学生详细介绍,以此使学生能够清楚探究的目的及意义,并且把实验用品放在教师的窗台上,由学生负责照看,一周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代表上交分析报告,然后进行分析讲解。如此一来,能够让学生对实验原理进行大胆的猜想,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从而将验证性实验很好地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并且还增强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3 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生物实验中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实验方法的缺失、相关实验器材及设备的缺失等。针对这些问题,便需要对生物实验进行改进,例如:及时转变生物实验观念、改进实验方法以及对实验方式进行改善。作为学生,我认为在生物实验过程中,需要主动参与进来,多与教师沟通交流,消除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从而更好地认清自己在做实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更好地完成生物实验。总之,生物实验的两大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师生之间需做好密切配合工作,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密切配合,通过团结协作,从而使生物实验得到有效完成。

参考文献:

[1]张荣华.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新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2:57-59.

[2]朱诗铅.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改进策略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119-1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