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社会环境的看法

对社会环境的看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30 15:18: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社会环境的看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社会环境的看法

篇1

一、社会环境因素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影响的现状

社会环境因素在这里是指学校环境之外的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的总称。社会环境因素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影响有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影响。基于社会的现实本文认为社会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严重的消解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故本文将重点于社会环境因素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负面影响之研究上。学生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的受体,最终形成何种的思想品质,由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两大外在因素,从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社会环境的因素越来越居于强势的地位,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有下降的趋势。对于这种现状学校、教育工作者处于焦急无奈的状态,学校早已不再是传说中“象牙塔”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求知者,这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事实,社会因素已经深深的渗透到学校和学生中,回避现实只是会把问题弄得更复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难上在高校是公认的事实,一些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的老教师感概今不如昔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效果不理想,抓不住学生的严峻现实,现在的学生是公认的“复杂”,思想状况之复杂是历来罕见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兴起强化,不再甘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思想,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有美好的未来,这些都使他们不由自主的把目光投向社会,而在较丰裕物质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谓八零后九零后,更易为社会上的纸醉金迷所诱惑。

与专业课相比作为专门影响与塑造人思想品德和法律意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冲击更大,其消极的因素对上课效果的负面影响更大。社会环境中技术因素或别的非人文因素的变化影响对学校学生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不比人文意识的因素即刻影响干扰甚至冲击到校园。拜金主义的回潮、兴起,庸俗的成功学、人际关系论,无时无刻都在影响抢夺学生,消解老师的讲课效果,解构老师所宣传的道理。各种选秀节目、娱乐节目和名人秀等节目都在不停的向学生灌输各种畸形的生活方式和所谓的成功方式,光鲜的外表对年轻人来说总是最有吸引力的。

社会环境因素不单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对于教育者也有极大之影响。首先,社会环境因素对作为一门学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有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被边缘化的危险,这对任课的教师的工作热情研究精神多少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教与学是相互的,学生的不认真不认同甚至逃课,影响到老师身上很可能引起老师的消极反应,采取应付主义,得过且过,完成教学任务完事,这样就失去这门课本来的意义了。其次,由于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干扰造成部分领导、专业课的老师形成不正确的认识,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无用的多余的,不能直接为就业率提供贡献,占专业课的时间,在学生教师间散布一些不正确的言论,是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特别是高职院校一层次的,认为学生学到就业技能才是王道,典型的技术主义思想和狭隘的专业思想,看不到人文精神学科的重要性,这都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关。

二、社会环境因素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影响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巨大的社会转型期,各种力量、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大碰撞,使社会思想由原来相对的单纯统一变为复杂多样。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价值出现差异化的理解,社会风气出现巨大的转变 从追求政治正确到追求经济利益,从关注宏观的国家集体利益转化到着重关注个人的利益,社会也从利益一体化同质化到利益的群体化碎片化的转变。原来的主流理论主流意识受到挑战与怀疑,这无疑加重了以弘扬主流意识理论为己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难度。

篇2

一、新时期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状

“社会心态”是指的是社会中的人们对于特定的社会环境而产生的利益要求,并对自身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具有持久影响的情绪、思想、看法或者态度,它充分反映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心理状态。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社会价值观正处在一个形成阶段。包括积极和消极在内的不同的、特定的社会环境是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他们对社会事物的理解、看法和判断。应该说在新时期包括民族学生在内的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随着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产生的很多消极因素给我们的民族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心态的培养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大学生弱势心理在不断蔓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贫富差距在不断的拉大,这也就导致了很多的人们感到自己有被弱势化的感觉。据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群体内部存在着社会心态和谐程度不均现象,尤其是一些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社会心态失衡较明显。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由于家庭收入的差异产生了仇富、仇官等很多不良的社会心态,而且在家庭收入越是低下的学生产生的弱势心理、心态就越是严重。我们要知道,民族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家庭情况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也就必然导致很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会把自己的弱势地位产生的根源归咎与社会,从而导致民族高校的部分大学生对我们的党和政府产生一些偏激的看法,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好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最终是会对我们的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很大的麻烦的。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

市场经济特别强调功利思想和竞争思想,这也就导致了在市场经济活动下的社会群体很少去关心和考虑其他人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这也就使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比如说,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只要有钱、有关心就能够找到好工作,而且当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越到了挫折和挑战的时候又重新把问题的根源归结于社会不公平。新时期很多的大学生在理想追求上,重视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在价值取向上,重视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这些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不断降低。

3.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

尽管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仍然还有很多的群体的法律意识是比较淡薄,尤其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在不断增加。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学校、网络、电视和报纸是当前大学生法律知识的主要获取途径,他们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了解或者意识到自己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新时期的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程度也在不断的下降,一部分的大学生开始对我们国家的法律表现出不信任、不尊重、不服从,甚至是公然地挑战国家法律。而作为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可能说对民族是比较坚定的,在很多方面是比较温和的,但是民族信仰和法律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多的民族高校大学生可能会因为而对法律产生对立、敌视,导致了一些校园斗殴等群体暴力、群体冲突问题。

二、新时期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养

社会心态问题,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只有通过政府不断把社会环境建设好,高校的人文关怀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够真正把高校大学生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养好。

1.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于转型的社会来说,一些不良社会心态的滋生难以避免。然而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得对这些现象进行妥善处理,这不仅会造成个人幸福生活的破坏,而且也会进一步导致社会改革进程收到阻碍。因此政府要做好削减产生焦虑的心理土壤、外部环境的工作,要让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实现成果人人共享;要净化社会环境,构建新型的监督体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政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为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人们以理性包容的心态看待社会。

2.学校要加强教育疏导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心态培育,要弘扬科学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理性精神,使得他们能够客观公正的看待社会事实;要加强人文关怀和思想教育,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的机会,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新秤.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观念 [J].青年探索.2010( 04).

[2]程媛.当前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报告[J].法制与社会.2003(08).

篇3

作为教师,必须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三、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运用榜样激励法,要重视见之于行动,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有的激动得流泪,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四、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五、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

篇4

以国际社会选择为核心的社会进化论同样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如何在全球社会生态环境剧烈变化中,做到适者生存,在当前形势下寻找自身竞争力的新支点,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人类,成了中国学生不可回避的发展命题。

在带领学生到剑桥大学游学期间,我对这所大学培养出的对人类历史有杰出贡献的达尔文的成长怀抱强烈的好奇心。翻阅资料,得知达尔文是一位非传统意义的好学生,某种意义上还是个让父母伤脑筋的问题孩子,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医的英国家庭,16岁时,他被送到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但达尔文从小就爱打猎、采集矿物和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1829年,在盛怒之下,父亲把他送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希望他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但是,他在神学院学习一样是游手好闲,直到遇到植物学的启蒙导师。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同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达尔文以“博物学家”身份自费搭船开始考察活动。这艘军舰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用了5年的时间进行世界环游考察,于1836年10日回到英国。

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终于写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去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牛顿墓旁。最终,他成为与牛顿等量级别的世界伟人。

剑桥毕业生达尔文用一生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跨学科学习:医学、神学、植物学、生物学,成为一名博学家。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最直接的社会意义在于人,作为生存在社会上的物种,同样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讲述物种在所处环境中,通过基因变异,获得不同的性状,通过大自然“适者生存”法则的筛选,使适应环境的物种继续生存繁衍;不适应的物种死亡,它的基因也不能延续。存活下来的物种继续通过大自然选择,让其中更适应环境地存活。

如今,社会的整体环境进化了,改变了,人类作为生存在社会环境下的物种,通过社会“适者生存”法则的筛选,使适应社会变化的人很好地生存,不适应的人被社会淘汰。

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相当大的意义。首先,要成为一名适应社会,有所成就的人,就必须深刻了解、认识国际及国家社会环境和过往的差异及变化趋势——快、变、融合。

其次要确立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是:

1)不唯书,更要思考,培养具有挑战权威的思维;

篇5

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现存和潜在作用与影响的政治力量,它可以包括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执政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法律法规等内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是指政府对于体育产业经营的施政行为,以及相关立法机构和执法机构对体育产业经营的制约行为等。政治环境对体育产业经营的影响具有直接性、难预测性和不可控制等特点,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体育产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的4个方面:

(一) 体育政策和体育产业规划

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迅速崛起、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发展体育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政府会根据体育产业特点和经济规律制定各类体育政策和体育规划,从而引导和协调经济和体育产业的发展。1992年6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后,我国的体育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的体育界和经济界掀起了如何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讨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提出:“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办好2008年奥运会”。并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如今,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

(二) 政府管制

管制是指有系统地进行管理和节制,政府管制是指政府为防止私人企业在做出决策时未充分考虑诸如公平、健康和安全等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活动。体育产业作为一项具有公益性质的产业,在现阶段,对于一些特殊的体育产业领域,仍然是由我国政府直接管理,它可以借助有关法律和规章直接作用于企业,规范约束和限制企业行业。比如体育彩票的发行运作,中超足球联赛的举办等,都是国家委托官方机构直接运作管理。但是,应该看到,政府管制已经在从越来越多的体育产业领域中退出,这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 各类法律法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廉洁高效的执法机构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很难想象一个横行,信用机制缺失的社会能有很好的发展。2004年,陕西西安宝马假彩票案就暴露了我国在体育彩票产业的管理上存在严重的漏洞,还有我国这几年足球联赛中的假哨和都是揭示同样的问题。应该说,我国相关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远远落后与现实体育产业发展要求的。

(四) 政府预算

政府预算反映了资源在政府支出与企业消费之间的再分配,政府制定的税收政策,政府采购,政府支出都会对企业活动和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体育场馆的建设方案的调整,大规模削减预算资金,按照节减办奥运的方针来开展奥运筹备工作,这必将对相关的企业运营有重大影响。

二、体育产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微观经济环境主要包括体育消费需求、体育产品供给、消费行为偏好等。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宏观经济环境则主要包括社会总体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体育劳动力市场、体育资本市场等。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参与企业的经营状况。

微观经济环境的调查,直接和体育产品的定位、定价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相联系的。而宏观经济环境则与参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和方向有着紧密的联系。参与企业必须善于解读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利率、汇率、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物价指数等技术指标,这些技术指标都是衡量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状况的参数。当利率上升的时候,企业的筹资将会变得困难,企业财务负担加重;当汇率下调的时候,对于以出口型为主的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将是利好的消息,企业的产品价格将更加具有优势和竞争力。我国相当一部分体育服饰和运动鞋生产企业的产品市场都在海外,人民币的升值与否与他们的经营业绩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同时,由于世界范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加上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交通便利和信息沟通的飞跃,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各国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已经愈来愈趋向一体化、全球化。在我国加入WTO后,研究WTO规则,学习WTO规则,利用WTO规则,正成为我国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

三、体育产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一个产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情况。体育产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和社会整体对体育产业生产经营的价值观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成员行为态度的变化,文化只有不断变革,人类才能生存,社会才能发展,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会相差很大。人们对生活方式,健康运动观念,工作行为等方面的看法和这些看法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可能造成的影响都是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口结构及数量的变化、当前社会及政治关系的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等对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规模有深远和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年龄阶段的人对体育锻炼的需求相对过去而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至今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体育产业经营的需求和推动有着不同的作用。人口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需求结构,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年人对体育产业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体育保健器材和用品的需求,因此便对体育保健器材和用品生产行业起着推动作用。而年轻人追求新潮和前卫,极限运动的惊险和刺激正好符合他们的心理,所以,极限运动器材和极限运动培训正成为新兴的体育产业。

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体育产业经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从追求数量型生活方式转为追求质量型生活方式,从温饱型社会转向小康型社会,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就体育消费品市场而言,最火爆的产品莫过于健身器材产品,人们已经开始逐渐习惯于花钱买健康的消费方式。因此,开发满足人们健康需要的体育消费品,将是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重点。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较之以前已呈加速度的态势,“大鱼吃小鱼”的竞争方式正在逐渐被“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方式所取代。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要想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映。

四、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技术环境

篇6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易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常见的命题方式:1、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3、小说几次写到“某某景物”,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自然环境,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社会环境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

3、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一些套话):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某种气氛;⑤推动情节发展。

二、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常式题型

(1)全篇情节分为哪几部分,试简要概括。如安徽卷《茶垢》第8题:“这篇小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请简要归纳。”

解题思路:

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2)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如08年浙江卷《乌米》:“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情节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推进小说矛盾冲突、表现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三点交织起来考虑,才能更好的把握情节。

情节的作用一般为四点:首先是在结构上的作用:一就开头部分来说有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二就全文来说前后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的作用;三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引起读者思考和回味的作用;四是线索作用。其次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再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人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题型: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②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意义)。

解题思路: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特别是那些“以小见大”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四,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四、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常见的命题方式: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3、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那样的主题,你怎么看?4、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5、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情节与环境追问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原因。

五、品味语言特色

1、解答这类题的方法:①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②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2、语言描写的作用:有表现力、感染力,凸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①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②作品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篇7

安娜的悲剧更像是列夫托尔斯泰对社会、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列夫托尔斯泰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安娜无与伦比的美,却把她写得卧轨自杀。其中的怜悯和惊悸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安娜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生命力的蓬勃和命运的悲剧性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在我看来,安娜的悲剧源于以下几点:

一.内心的矛盾

审美意识中爱和恨都太强烈了,而在现实中每个人都在妥协。于是,把这种追求寄托到文学作品中。安娜义无反顾的追求真爱却又陷入深深的忏悔和挣扎,这些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爱的追求的脆弱性,也是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原因。作为一个社会人,她有妻子、母亲、情人多重身份从事件的发展来看,安娜内心一直是波澜壮阔、大起大落、矛盾万分的。内心深处人性的呼唤与自身的传统伦理观念令她备受煎熬。安娜做了伏伦斯基的情人,带着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脱离虚伪的上流社会,但是另一方面又试图重新在上流社会立足。安娜有挣脱的勇气却受道德、伦理、规则限制,跳不出思想,斗不过伦常,只能在矛盾中陨灭。“申冤在我,我必报应”。

二.脱离了社会环境

宗教式的婚姻制度与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试问,哪个社会不黑暗、腐朽。所谓人类原始平等社会没有科学证明、现代商品经济时代不过尔尔。每个时代都是不完美的,甚至是丑陋、惨烈的,但是我们都在努力生活的更好。于是要有规则,我们可以承认规则上的漏洞,可以鞭挞这种规则的不合理性,却无权去违法规则,这就像“社会契约”一样,打破了规则,就无法生存。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自我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安娜追求自我的自由,代价是包括丈夫、儿子在内的周围环境人的痛苦感受。

她因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而不受法律的保护,上流社会视之为“坏女人”而对其拒不接受,并且当众予以羞辱;作为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人们指责她为了卑鄙的而不顾应负的家庭责任。作为情人,安娜不能在社交界活动,把心中的压抑转变成消极情绪折磨自己也折磨情人,神经质地经常无理取闹而变得疑神疑鬼,失去了爱情的甜蜜。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压力感愈演愈烈,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导致她极度的精神分裂,悲剧性的命定感和不可避免的惨祸的预期始终萦绕在她的脑海,精神危机感愈演愈烈,直至崩溃。

三.缺乏自我价值的认同

安娜最吸引人注目的是她身上有种被压抑的旺盛的生命力。在爱中的安娜的自私和占有欲,都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在这场爱中,安娜变得偏执、乖戾、自私、暴躁、怀疑、恐惧,令人厌恶。临死前安娜说:“我在爱情上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他却越来越冷淡,这就是我们分手的原因,我把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我要求他更多地为我献身,他却越来越疏远我。”其中安娜对伏伦斯基的占有欲是唯一的自我价值。依附于伏伦斯基给自己生活的意义,缺乏自我。女人附属于男权,心理认同男权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

而男人是怎样做的呢?伏伦斯基的爱情始终只停留在对于安娜的美貌和纯情的吸引与感动的表层,而并没有窥见安娜的精神境界;只知道和安娜寻欢作乐、轻浮应酬,从来不体贴她内心的母爱和为爱情的付出所作的痛苦斗争。

到最后,安娜在对爱情怀疑、失望后内心充满疑虑、后悔和痛楚。她怀疑爱情,后悔为了爱情付出的一切代价,甚至牺牲了对儿子的爱。悔恨、痛苦及对世界的蔑视与绝望的复杂心态让她不堪重负。托尔斯泰没有去谴责安娜,也没有想指引安娜应该怎么办,因为她无论何去何从.无论是坚守自己的爱情追求,还是回到自己原来的丈夫家去,都是走投无路的悲剧。

在舞会上身着黑色小礼服唯美高贵的安娜,更像是一件展示品。附属于男权而没有自己价值的物品。

四.男人、女人对爱情的看法。

“为什么你们女人都这么死心眼?”

“因为我们女人把爱情当成一生的事业。”

安娜如每个女人一样,一直在内心深处渴望并坚守着对真爱的等待,这种看似如星星之火一样渺茫的希望一直激励着她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热爱,也给她的生命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安娜与伏伦斯基从莫斯科到彼得堡的每一次相遇,从回避淡漠,到暧昧,再到火热地迸发着激情,都像一幅幅色彩鲜明的油画,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心也变得清扬,可以看出他们是真心相爱的,为了爱而甘愿作出巨大的牺牲。伏伦斯基在安娜的爱情的感应下,的感情开始变得严肃专一了。但是,当爱情的激情退却,回归现实,生活还是要继续。

简而言之,男性除了爱情,还要有事业、地位、荣誉。在最初的对安娜的狂热痴恋过后,伏伦斯基的功名之心再次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他逐渐意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与安娜的恋爱会影响他的仕途,并且再也无法立足于上流社会中。他时而研究政治,时而阅读新书报刊,时而研究绘画,把精力都投入到经营资本主义农业上,还兼任了五六个团体的委员甚至打算参加省长的选举。而忽视了安娜病态的精神世界。相反,女人会想爱,找回生活的意义,达到灵与肉的统一,唤起做人的尊严感于是失去了爱情的安娜最终在爱中枯萎。

参考文献

[1] 张滢,为安娜“至高无上的爱情”叹息[J]文学教育(中),2010(10)

篇8

发展离不开和谐的环境,一切发展的进程都是在和谐的环境中进行的,而和谐的环境主要有:

1、同舟共济的工作环境。站在谋求__水文全局发展的高度,从解决最根本的思想问题入手,多次强调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和谐的__水文领导班子带领__水文的发展。其用意非常明确,就是要求__水文干部群众形成一种团结一致的工作环境,做到“团结一致向前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因此我们整个水文干部群众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

2、最优的工作发展环境。在水文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断由最初的传统水文转变到“大水文”的观念中来,在这一阶段我们将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争取地方财政投入的问题、水文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协调问题、内部管理问题等等。因此在面临“新阶段、新发展”这一新的形势,工作发展环境的优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努力形成政策环境的“洼地效应”;如何营造高效的社会服务环境;如何做好水文内部日常基础工作的新工作环境;如何创新行风评议方法等等。

3、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如果一个社会有失公允,则就导致不平衡,导致不和谐,不和谐的社会环境,必然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桎梏。水文行业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因此要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必须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解决老百姓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贫苦职工生活家庭问题、职工的福利问题、职工的健康问题等等,所以我们有必要维护群众利益,做到公平正义。

二、以发展来促和谐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中先后都先后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中提出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能力。20__年__水文工作报告中提出高举和谐与发展,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

篇9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114-02

收稿日期:2006-07-26

作者简介:张瑜(1982-),女,湖北保康人,研究生,从事教学心理与人格 发展理论研究;李宏翰(1970-),男,河南叶县人,教授,博士,从事认知过程、人格发展 、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研究。

一、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

我国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我们的社会由单一、保守走向了 多元、开放,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政治方面,我国进入了一种从“总体性社会”向“多元社会”过渡的转型期[1] 。

在经济方面,我国从供给型经济转向需求型经济,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经济转为开放型的经济 ,从温饱型经济转为小康型经济[2]。

在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文化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迅速与国际接轨,文化的功能、形 式、内涵、传播等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人的一生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但在青少年时期(处于11、12岁到17、18岁的个体)[ 4],这种发展变化是暴风骤雨式的,个体的生理特征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的第二 性征在这一时期出现显著的变化),由此伴随着明显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表现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随着生理特征的剧变,个体的思维能力得到 了极大的发展,情绪情感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决定着个体的社会化发展。[4]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的生理发展为社会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最大的特点是生理上蓬勃发展、急剧变化。这一时期,个 体的身体外形更具有自己的性别特征了,个体的体魄更加强健;内脏的机能健全了,大脑的 发展已基本成熟,心脏等器官的功能加强,个体的精力更加旺盛;性的发育成熟使青少年开 始意识到自己已向成熟过度,同时给个体带来对性的好奇心和新颖感。[4]

2.认知能力的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脑机能发展迅速,趋于成熟,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神 经元完善化和复杂化,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已完成,保证信息传递畅通,不相互干扰 。[4]个体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上的一系列变化大大促进了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逻 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在青少年时期逐步发 展起来,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在看待事物时渐渐地由表象深入到本质,开始喜欢探 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开展系统的理性活动,能变通思维方式,能用新异独特的思维观点解决 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能够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 自 己的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个体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开始注重自己的社会形 象,逐渐由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为社会化的个体,开始学习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步适 应社会的要求。

3.情感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情绪情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稳定性,易出现极端情绪。他们时而唯我独 尊,时而又沮丧万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对这种不断增加的需求时而感到满 足与认可,时而又否定,使得他们的情绪出现摇摆不定的状态。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1.过渡性 青少年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 复杂的时期,充满矛盾的时期。2.动荡性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思维比 较敏捷,他们的情绪发展更为激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因此在行为、情绪上表 现得很不稳定。3.闭锁性 青少年自我与社会的同一性仍处于发展之中 ,因此青少年只会向外界展示他认为的对他的社会化有利的内容,而将一些矛盾的、迷茫的 心理困惑等他们认为对自己不利的心理特征隐藏起来,因此他们具有较多的心理问题,这会 给他们带来一些烦恼。4.社会性 青少年的这些特征归根到底是因为个体 必须经历由单个的人向社会的人的转变过程,青少年发展中的危机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则是 个体的自我成长与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 作用。

三、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1.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国家大力发展经济,让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科 技文化 的发展,创造出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这为青少年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2.开放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被调动起来,多种思想都会在社 会中交汇、碰撞;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让青少年可以便捷地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丰富的 信息,对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十分有利,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加深他们思维的 深度,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让他们在看待问题时不易盲从与偏激。

3.先进的社会文化能够激发青少年求知欲望和发展意识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社会性需要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探求外在事物的能力也会得到极 大的发展。开放的社会环境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大众传媒能及时地将社会发展的最新动 态传播给青少年,向青少年展现多元的文化现状,丰富的知识、精彩的技艺能满足青少年的 求知欲,让他们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为这种自 主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多元的社会文化能够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文化信息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社会,正确地评价社会 ,学习到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社会文化规范;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社会意识,明确自己的 社 会责任;有助于个体正确的评价自我,帮助个体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再盲目地乐观 或绝望。

开放、多元的社会能为个体提供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对 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

1.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与青少年过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青少年不再为衣食担忧,奢华的物质生活对于青少年存在极 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迷恋物质生活,使他们缺乏进取心。有些格调不高或不健康的 文化内容会让青少年意志消沉,耽于享乐,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健康的人格 。

2.多元的社会文化与青少年动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呈现出动荡性的特点,他们思维比较敏捷,对社会的看法容 易极端与片面,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价值观、思想观 念都会通过大众传媒来争夺市场,如果缺少必要的引导,相互矛盾、冲突的社会思想观念就 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惑或迷茫,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这些对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的 青少年有不良的影响。

3.虚拟的社会文化与青少年闭锁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不用面对压力的文化空间。在这种相对安 全的文化空间里,社会被用高科技手段或多元的形式表现得唯美浪漫或黑暗恐怖。这种表 现 手法容易吸引逐渐将内心世界关闭起来的青少年,而沉迷于虚拟文化中的青少年会看不到真 实的社会,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失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 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

开放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是前人所不曾 遇 到的,旧有的一些经验对青少年的成长不一定是有帮助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一生发展 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发展的过程拥有独特的规律,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 发展的研究工作,能够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还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积极与青少年一起 了解 社会环境,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感受问题,为青少年 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二)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社会文化的研究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构建起抵御社会文化中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这需要 教育 工作者积极地了解社会,对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社会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认真地思考与探 索,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青少年中可能出现的失范现象和经常出现的偏离行为进行预防 性研究,做到未雨绸缪;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共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 尤其是学校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三)社会文化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文化传播的管理

加强文化传播的管理,主要是实施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 戒职能。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生产消费、传播方式的研究,以及加强对社会文化传播的 伦理、道德的研究。对传播文化中出现的偏离行为、一般性误导行为进行合法跟 踪 和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公开的处理。推进法制化进程,就是要对信息的生产、交换、传递 、 消费进行单独立法,即使初始阶段不很周全,但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历史经验值得借鉴,贻 误了青少年就贻误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参考文献:

[1]沈立新,吴新叶.中国政治转型的理论研究:综述与评价[J].湘潭大学学 报:哲社版,2004(4).

[2]李曙光.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J].经济战略,2003(3).

[3]何少林.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及发展趋势[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0(4).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62~374.

[5]续冰.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2005(4).

篇10

生活质量是生活标准的衍生物,其关键的要素就是收入和财富。在过去25年来,俄罗斯的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着,各个族群之间参差不齐,收入显著分化,基尼系数已高达0.416。除了收入之外, 生活质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在改革初期各阶段实行私有化和相应的经济活动之后,以高收入群体的收入的扩大随后带来的社会各个群体实际获得的财富如何。在2015年,分别占人口百分之十的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工资率差异已经达到14.5倍。而在2016年收入差异进一步扩大,高达16倍之多。占百分之十的高收入群体拥有最高的收入,占到各群体总收入的30.6%,而最低收入群体仅占各群体总收入的1.9%(见图一)。

平均收入增长由第八组开始,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在第九组和第十组之间的差距最为明显――高达1.83倍。根据《2012年世界财富报告》作者的观点,俄罗斯在收入差异水平方面的增速实质上超过了许多主要国家,但仍然低于美国、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不过,俄罗斯在财富分配不平等方面绝对堪称冠军。首先,收入不平等的不断扩大主要是以财产收入和营业收入为代价的。自然,高收入群体占有最多的资源量,进而产生其收入和投资。例如,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4年55.4%的资源用于占20%的最高收入组,24.8%用于第五组,10.8%用于第三组,6.1% 用于第二组,占有资源最少的第一组仅有2.9%。R / P 10%的储蓄增长率为33倍,这大大高于R / P 10%的收入比(16倍)和工资支付比(14.5倍)。

收入分化现象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时期生活质量分化的指标之一和先决条件。

我把生活质量定义为一个“有客观的指标,又有物质的、社会的、文化需要方面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人们依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特质、价值体系和社会标准对自己地位的看法相联系的全体人民生活环境的复杂特征。”(贝列耶娃,2009:34)[1]

生活质量范畴不同于生活标准。这些区别基本上是与各个指标的特征相联系的。客观的、标准的各项指标主导性地用于评估每个人的生活标准。然而,这些指标往往不大可靠(即所谓“误导性数据”)。不仅如此,它们并不把不同群体的详细的生活标准考虑在内进行比较。

这些方法的缺陷在于,它们不把人民本身对于生活各个不同方面的意见考虑在内。与此同时,国家总体的和各个不同区域所拥有的物质利益和生活条件的总量在各个不同群体之间分配不够均匀,因而他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生活标准的主观特征通过各种的评价反映出来,调查对象通过对于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的比较提供自己的看法。俄罗斯从1994年到2015年之间的评价动态见表一。

生活质量指标是一个更为可靠的有关社会中居民生活条件与社会标准的对应关系,既包含生活标准的客观指标也包括客观的评价,能够体现出不同群体的生活质量: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和身份等等。

俄罗斯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进行的全俄检测使得由全体人民提供的对生活质量的评价成为可能。检测表明俄罗斯生活质量与人们在社会阶层中的位次、职业地位、居住类型以及调查对象的年龄等因素息息相关。

在本国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主观认识,区别于地区、居住地、社会群体和阶层方面的认识,与生活标准的客观特性同样重要。能够让我们谈论社会契约和对于个人生活的总的满意度、社会稳定性或者社会冲突面、以及现代调查所不能够反映的至关重要的过程,实为实现这些调查的主观意见。由此而论,生活质量意味着人们对于他的或她的生活总的和个别方面的满意度,是基于他的或她的个人评价的主观表达。

我建议利用四个要素来分析人们生活质量指标。

1.生活标准(福利待遇):几项具体指标――物质生活标准;个人对于住房条件的满意度;看病难易程度;获得受教育机会。

2.最接近的社会环境质量:几项具体指标――自我认同感;受保护不受犯罪侵害;受保护摆脱贫困;受保护不遭受工作人员的专横跋扈;以及不遭受执法部门的专横跋扈等。

3.环境条件的质量:几项具体指标――保护不受环境威胁;空气洁净度评估;水的洁净度评估。

4.社会福祉:几项具体指标――对未来的信心如何;对其个人的满意度;独立性。因此,我们悉数了15项具体的指标,并且根据这些指标把它们归为适应生活质量的四个要素的四项总指标。本报告提出了计算具体的、一般的和整体的生活质量指标的算法。

“整体生活的指标”是在四项一般性指标的基础之上而建立的。它使我们能够将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质量以及各地区的生活质量,根据居民对于生活各个方面认识做一个原则性的比较。

为了计算生活要素的各主观指标,我们使用了这个方法应用于计算欧洲国家经济预期指数。

计算具体指标的公式是:

I类具体指标 =(X-Y)+100, 其中

X-积极回答份额(评估数目)

Y-消极回答份额(评估数目)

具体的指标数值可能在0-200范围内产生变化。当广大民众都正面评估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时,该指标等于200。当积极的和消极的评估份额相等时,该指标数值等于100。如果该指标数值低于100,那么它意味着负面评估是主流。

每个要素的一般性指标是按照具体指标平均值来计算的。

I类要素1=(具体指标1+I类具体指标2+I类具体指标N);N

整体指标是按照一般平均值来计算的。

企图把生活质量特性仅仅限制在整体指数之上,而把具体指数和一般性指数都漏掉似乎是冲动的做法,诚如我们丢掉了大量信息来描述生活的各个要素进而来判断俄罗斯的生活如何。所有这些指数都重要,虽然生活标准指数和社会乐观指数显得分量最重。不过,仅仅当环境恶劣、贫困、经济不稳等等因素是许多人面临的问题,多数人都想摆脱这些问题的时候,情况才确会如此。然而,当我们设法克服了生活水平低等问题的时候,其它问题(环境条件、社会环境、个人权利等问题)就会对我国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认识上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根据监测数据,一般性生活指数如下:生活标准指数―116,社会环境指数―94,环境条件指数―78,人民的社会幸福指数―130。

篇11

二、构成因素—内因

(一)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具有主动性,这种特性在发挥的过程中又具备了散射性,通过发散,它可以渗入到教学的所有环节之中,对课堂管理来说尤为明显。教师个体发挥出的主动性是推动课堂管理的主要的内在驱动力,教师靠其在课堂上发挥出促进自主发展的管理意识,若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就很难在课堂及时对自身与学生的行为进行管理,更难以对课堂行为进行反思。正是因为具有主动性,教师才能在实践情境中创建新知识,更新实践性知识,从而保证课堂管理经验的简洁有效。教师只有保证在专业发展上具有主动性,才可能有始有终地保持着对教育教学的热情。教师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会从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中获得更完美的解决方式,从而使自身的专业发展获得更好的成效。

(二)教师的生活背景

由于教师可以利用的实践性知识都是源于教师自身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对学生抱持的态度也多与教师早年的生活成长经历有关。由于曾经站在局外的角度进行过冷眼旁观,因此对他人寻求帮助的渴望之心感同身受,于是由心而发的对学生的关爱更多的是自觉行为,因此在面对学生时具有了更多的耐心。

三、构成因素—外因

(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对实践性知识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社会的变革使得教育所处于的环境也不断发生改变,学生因此而产生了不计其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示使得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课堂管理思想的改变。这时就需要相关政策和法规进行引导。教师在管理课堂时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尊重和自由。

(二)学校环境

学校在专业发展方面能够给予教师的帮助比较有限,但借助新课改的号召,学校可以积极进行科研教育的学习和培训,为教师争取发展专业的机会。教师借助这种方式扩展了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后,回头再在课堂上进行应用。

篇1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91 -03

一、研究背景

性心理在心理学辞典上有如下定义:性心理是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课题之一。狭义指在性情境刺激下的男女交媾过程中各种心理反应;广义指所有涉及“性”的观念或意识。性心理学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英国 著名学者霭理士(H・Ellis)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被认为是性心理学最著名的先驱。1905年出版的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阐明了他的“泛性论”思想,以及性心理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及其活动规律,论证了性动力对潜意识形成的决定作用。1933年出版的霭理士的《性心理学》,是一部划时代的性心理学专著,本书对人类两性关系进行科学研究,有创见地强调性心理在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同时,Stephen Dale 等研究发现参加性教育课程的大学生性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Herold 等探讨了西方性教育从加强性知识到提高性保护措施的转变。在国内,到了近代,性学家开始对性心理问题展开多方位探讨,如1924年北京大学学者张竞生极力强调性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性教育问题关系于人生比什么科学与艺术更大”。1991年,潘绥铭对北京市大学生进行调查,出版了《中国性现状》一书,对我国大学生状况进行了报道和分析,揭示大学生性心理现状引人注目、发人深省。本文认为,性心理是指人对性生理变化、性别特征和差别,以及两往关系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正是出于个体性成熟的旺盛期,其性心理、生理的发展,充满了风险并最具挑战性。健全的性心理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其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性教育问题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亟需解决的问题。已有研究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探讨大学生在性心理、性观念、性知识、、性教育方面产生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提出学校作为影响性教育普及的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但是笔者认为,学校因素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因素四个影响方面探讨其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影响。不同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是否会有不同的影响,将为大学生性心理教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为自编问卷,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包括全日制本科生、全日制高职及专科生,研究生、其他成人教育或在职教育系列不包括),调查时间从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问卷共发放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3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5.3%。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按性别划分,男生851人占39.9%,女生1282人占60.1%;按年级划分,大一785人占36.8%,大二514人占24.1%,大三568人占26.6%,大四266人占12.5%。

(二)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研究中,大学生性心理量表及影响因素量表皆为自行开发。

1.大学生性心理测量

大学生性心理量表为自编量表,量表共62个题项,均采用利克特六点量表从“1-完全不赞同”到“6-完全赞同”进行评价,数值越大性心理越开放,数值越小性心理越保守。量表开发基于文献梳理基础,然后访谈部分在校大学生,收集与形成题项,题项产生程序规范,量表具备相当内容效度。

对大学生性心理量表进行测量,KMO检验值为0.954大于0.90,球形Bartlett检验的卡方值为75709.448(自由度为1891),显著性水平为0.000,非常显著;上述结果表明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因子转轴旋转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通过转轴后共抽取7个因子,代表七个维度,特征值皆大于1,七个维度分别命名为与观、性道德与性责任、性教育观、性幻想、失恋心理、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性知识认知。大学生性心理七因子结构清晰明确,所抽取7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56.004%,高于50%,具有较强解释力,因素效度良好。各题项意义明确,负荷在相应因子,因子载荷均大于0.4(最小值为0.505,最大值为0.831),题项收敛性较好,具有较好因素效度。

大学生性心理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值为0.947,七个维度子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8到0.930之间,皆大于0.7,测量具有良好信度。

2.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测量

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四个子量表,量表为自行开发,由22个测量题项组成,其中家庭环境6个题项,学校环境5个题项,社会环境5个题项以及个人因素6个题项,各题项均采用利克特六点量表从“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进行评价,数值越大表明性开放程度越大,数值越小则表明越保守。各题项按其内容归于相应子量表,量表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

对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进行测量,KMO检验与球形Bartlett检验表明:KMO检验值为0.879,大于0.80;球形Bartlett检验的卡方值为16929.182(自由度为231),显著性水平为0.000,非常显著;上述结果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采用主成分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相关矩阵抽取公共因子,因子转轴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旋转收敛的最大迭代次数选择系统默认值25,通过转轴后抽取4个因子,特征值皆大于1。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呈现结构清晰明确的四因素结构,分别代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四个层面;各题项意义明确,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均负荷在相应意义的因子上,因子载荷均大于0.5(最小值为0.537,最大值为0.809);所抽取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4.610%,高于50%,具有较强解释力;上述结果说明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的测量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测量结果也表明,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值为0.864,四个子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1到0.850之间(家庭环境0.761、学校环境0.701、社会环境0.822以及个人因素0.850),皆大于0.7,测量具有良好的信度。

综上所述,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四个子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3.统计软件

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影响,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大学生性心理综合得分Yt以及与观(Y1)、性道德与性责任(Y2)、性教育观(Y3)、性幻想(Y4)、失恋心理(Y5)、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Y6)、性知识认知(Y7)七个维度,解释变量为家庭环境(X1)、学校环境(X2)、社会环境(X3)以及个人因素(X4)四方面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四个解释变量分别与八个被解释变量显著正相关,且四个解释变量彼此之间相关系数皆远小于0.8,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建立回归模型组,模型设定如下:

Yn=A0+A1X1+A2X2++A3X3+A4X4+e (n=1,2,3,4,5,6,7,t)

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家庭环境和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七个维度皆有显著影响,即家庭中父母对其子女的性教育的方式、程度以及个人对性的认识、看法、态度,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而且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各个维度均为显著正向影响。学校环境对与观和性知识认知影响不显著,对性道德与性责任、性教育观、性幻想、失恋心理、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有显著影响。社会环境对与观、性道德与性责任、性幻想、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以及性知识认知影响显著,对性教育和失恋心理影响不显著。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四方面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综合得分皆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影响程度最大,家庭环境次之,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这个结果来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都是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应该从这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如何改进大学生性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论

虽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四方面因素,对于大学生性心理七个维度的影响程度与方向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四方面影响因素皆对大学生性心理综合得分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影响程度最大,家庭环境次之,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必然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要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四方面综合考虑,重点在于针对个人因素,但也不可忽视其他三方面因素。

为此,大学生个人要通过正确的方法习得性相关的知识,以科学、正确的态度坦然面对自己的性需求、性问题,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个人品格。家长对性应采取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注重对性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性教育水平,主动与孩子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性教育的氛围,适时、适当地进行性教育,引导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也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注意孩子的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学校方面应开设性心理辅导室、性文化相关的课程、讲座,迎合学生对性知识、性教育的需求,另外,加强校园性文化教育的宣传,形成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学校性教育,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积极的性心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大学生获得性知识主要是通过书籍、网络和影视等途径,因此性的社会性规范教育,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健康规范的社会环境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欧居湖,张增如.中外近十年大学生性心理研究述评[J]. 中华文化论坛,2013,(05):171-174.

[2] 徐成尚.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267-268.

[3] 项传军.90后大学生性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29-131.

[4] 武慧多,杨健.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56-59.

[5] 刘秀英.大学生性心理现状调查分析[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120-124.

[6] 苏春蓉.90后大学生性观念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7] 王淑芬,王声涌,秦辉等.大学生性观念与性心理的调查研究[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5,16(2):23-32.

作者简介: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与如何正确引导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9日

价值观是推动人们决策或采取行动的核心因素,它在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随着人的社会化的历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自2008年新生一代的“90后”走进大学校园开始,第一批已成年的“90后”大学生一瞬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个群体与“80后”、“70后”大学生完全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生活在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网络文化普及、各种文化思潮不断碰撞的时代,他们能否树立起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国家未来发展走向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对象与方法。随机选取在校的2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消费观念、人生观念、社会责任感、恋爱观四个方面。当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结果

1、消费观念。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大,最低每月300元,最高超过每月两三千元,多数学生月生活费在600元~1,000元间。调查中:有39%的学生表示,经自己认真计划,不会透支;有41%的学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5%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

2、人生观念。调查显示:有35%的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的学生不相信理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43%的学生表示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正在努力实现,34%的学生表示没有目标,23%的学生表示经常更换目标。

3、社会责任感。调查显示: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但也有9%的“90后”认为“应该摆脱责任的束缚,做人开心快乐就好”。

4、恋爱观。调查显示:有50.6%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90后”大学生对于青少年早恋和婚前问题的看法,多数认为很平常,在受调查学生中,约有22.7%的学生表示赞成,另有37.5%的学生在表示赞同的同时,认为“不可轻率、应有责任感”,还有近40%学生表示反对或不愿表态。

“90后”大学生是成长在经济实力上升阶段新生的一代,通过调查分析反映出“90后”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差,理财能力差,对家庭的依赖依性很大,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但并不十分坚定;他们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他们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他们没有经历太多的人生波折和起伏,大多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因此也不同程度造成了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强,容易自卑而且比较脆弱;同时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的“90后”大学生有较强的自私心理,没有足够的责任感,喜欢特立独行、标新立异,背负着家人无限的厚望,又常常表现出巨大的压力和烦恼。

二、影响“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影响“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在价值观的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它包括社会文化、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社会文化最为复杂,它又包括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影响,有的是物质的,有的是精神的;有的是催人向上的积极因素,有的是诱人堕落的消极因素。在家庭中,家庭风气、家庭教育、父母的品行、长辈的生活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一般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谐民主的家庭生活、父母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他们的价值观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而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或者离异,长辈品行不端,都可能造成他们价值观念畸形发展。同时,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媒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对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