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如何教孩子语文阅读

如何教孩子语文阅读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30 15:22: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如何教孩子语文阅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如何教孩子语文阅读

篇1

一、儿童阅读的误区:走进“唯名著时代”

为了加强对名著阅读的引导,学校会有一个整体的必读书目,如小学生必读书目100本,班级也会随着年级的变化而有一个相应的必读书目。有一个较为开放的必读书目,本来是一件好事,毕竟体现了一种阅读的导向―――追求高品位的阅读,但是,如果所有的小学生阅读书目都向名著看齐,问题也就来了,那就是,文学名著未必都适合儿童,也未必适合所有的儿童。例如,有位教师在一个语文教育网站上介绍自己班级的“班级读书会”时说,他向班上的孩子推荐阅读的文学名著是《飘》。在他的热门推荐书目中,竟然还包括《简?爱》《巴黎圣母院》等名著。从这个事例足以看出儿童阅读的“成人化”“唯名著化”程度有多么严重。语文教师用成人的视野代替孩子“观察”,用成人的感悟代替孩子“体验”,教师中心化的倾向严重歪曲了儿童阅读世界。调查发现,“找不到感兴趣的书”、“没有时间看书”、“不爱看书”“、读书氛围不够”,是导致儿童阅读量过少的主要原因。其中“找不到感兴趣的书”比例最高,说明学生还没有完全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因此,目前普遍存在的儿童阅读“成人化”倾向,应该引起小语界的高度警惕。

二、“唯名著化”阅读的危害:引发“阅读恐惧症”

《飘》《巴黎圣母院》这些长篇巨制,这些远离儿童生活的国外文学作品,学生阅读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小小年纪的他们必定是越读越怕,最后把原先满满的阅读兴趣破坏殆尽。著名儿童作家黄蓓佳就曾经提醒过,家长和教师不要在孩子介入阅读―――阅读的起始阶段,就推荐大部头的作品比如文学名著等让孩子读。这样很有可能把孩子给吓怕了,给他们造成“文学原来就是这么艰深晦涩,这么没有意思”的误解,从而引发强烈的“阅读恐惧症”。这样做适得其反―――会把孩子对文学的兴趣扼杀在萌芽中。事实上,《飘》《简?爱》《巴黎圣母院》这些作品虽然都是经典,却并不适合儿童阅读。儿童阅读指导中的“唯名著化”是有失偏颇的,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加以检视与审查。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儿童阅读时,需要先读懂儿童。成人阅读和儿童阅读是两个世界,只有把儿童的阅读心理研究透了,我们才能懂得如何更好地去引导儿童阅读。

三、儿童阅读的正确走向:追求“阅读愉悦”

在这里,我们语文教师面临一种艰难的抉择:是一开始就高起点运行,非名著不读,还是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规律,激发和保持儿童的阅读兴趣?《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方向: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去教孩子渴望阅读。儿童阅读学的无数实践表明,语文教师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远比教他们如何去做要重要得多。我们还会发现,在儿童的脑海中,始终是将阅读与愉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儿童阅读所遵循的定律之一就是―――人类是喜欢享乐的。如果阅读之后能不断地有愉悦的信息发送到大脑的“有趣区”,儿童就能持续地阅读。如此看来,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我们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激发和保持儿童的阅读兴趣。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而且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向。还是黄蓓佳说得好,“少儿时代培养阅读习惯很重要”。只有对文学有了喜爱,才有兴趣去持续阅读,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四、适切儿童的阅读:讲究“儿童阅读平衡”

既然在儿童阅读的起始阶段大部头的名著不适合进入儿童的阅读生活,阅读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应该放在引领阅读的首位,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75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知识无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钥匙,能帮助他们叩开梦想的大门。但对漫长的一生来说,仅仅拥有知识的储备却不能成为职场晋升、收获幸福感的利器。而唯有思考,才能使孩子获得“在心灵的神圣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份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智慧和勇气。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教给孩子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在语文课上,一定要孩子带着思想去“旅行”。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其实就是一种“思想”的旅行,在多次吟诵中反复去体会诗句饱含的风韵与情趣。“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如果只一味死记硬背,那么即便孩子在默写中拿满分,但是骨子里仍没有唐诗宋韵,没有诗意,没有浪漫,没有形成独特的灵性,只会越来越愚笨,越来越没有创造性,终到江郎才尽,让我们只能悔恨万分像古人那般去“伤仲永”。

那么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带着思想去旅行,而不是把学习语文当成是和老师一起做苦役呢?

1 让自己成为一名思考型的教师

不知道读者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偶尔会记不起某些乘法口诀,比如7×9=?或8×9=?也记不清哪位诗人是什么名、字、号。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当年学习不用功,也不完全归结于我们记忆力的衰退。而是因为我们记忆得过于刻板和公式化。多年以后,我们为人师表,自己在应试教育中吃过的苦,当然不希望再让自己的学生尝。然而“亲其师,信其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思维的火花,老师自己就必须要首先成为一位思考者,在形形的文化潮流的洗礼中,要多思善想,要留得住一份“不畏浮云遮望眼”清醒,守得起一种 “拼着一切代价”求活求变的寂寞。

但其实,思考者不寂寞,思考反而是一件幸福的事。

教师不仅可以依靠精心的思考在语文课堂上带领学生自如地去来,更可以通过缜密的思考来呈现自己的能力,树立自己的威信,赢得孩子的钦佩和景仰,从而激发孩子对语文不可遏制的向往与渴望。

2 教会学生阅读

“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善于思维”。因此,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从教孩子如何阅读开始。其实这是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做的事,如果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没有学会在阅读的时候思考,那么以后他很难再具备这种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在童年时期成绩优异而少年时期就头脑不灵活的原因。但是,我们还是必须要努力去教孩子如何阅读,“不抛弃,不放弃”是笔者对每个学生的承诺。

笔者任教两年来,对班上的学生的个性、成绩也进行了分析。有的学生尽管目前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领悟力强,这类学生就是属于会阅读的,后劲大,有上升空间;有的学生成绩好,但是属于“勤能补拙”一类,学得死板,平时能背很多诗词、名言,但一到考试,要求默写其中一句的时候,头脑里就搅成了一锅粥。如果要改变现状,就要教会这些孩子阅读。

2.1 有表情的朗读

笔者任教了一文、一理两个班级,发现凡是会声情并茂朗读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更活跃,表达能力也更强。这是什么原因呢?有表情的朗读,其实是让阅读和思考同时进行,能锻炼孩子的思维,长期坚持下来,不仅会增强阅读能力,而且也会反过来促进智力发展。

2.2 有圈点的阅读

这里包含了阅读时应注意的两点:一是要求学生勾画出与理解文章主题密切相关的重要段落、句子、词。二是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做批注(包括质疑式批注和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目的也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不受老师的分析影响,生成一些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比如:读到《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自己要思考,这样古怪的言行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吗?不存在的话,那么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来塑造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呢?读到《蜀道难》“噫吁!危乎高哉!”,学生应先想想,“危”是什么意思。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在这里要用两个感叹号以及“危”和“高”两个表示高的词?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带领学生更多的锻炼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改变我们对学生的要求

有时我们很苦恼,为什么一再要求学生要背的内容,学生老是记不住,比如多音字的记忆。这是因为,我们往往喜欢越俎代庖,把什么规律都总结出来硬塞到孩子嘴里,实际上却事倍功半。我们往往就喜欢在课堂上做出这样的要求:同学们,今天请把这首诗(词)背下来,把某个读音背下来,把某个公式背下来…….

原来,都是“背”字惹的祸!以多音字为例,我们为什么不给出一些具体的语境,让学生自己归纳什么时候应该读什么字音呢?以病句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分小组收集一些口语、广告或者作文中的病句,然后自己给这些病句归类。这样比直接告诉学生高考病句有几类要有效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在小组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在积极进行思考,而不是被动接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教师更应该注意如何让学生自己通过实例去探寻一些抽象的真理。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升起高高的思想的明灯,让这一盏盏明灯去点亮孩子的智慧,唤醒孩子的心灵,点亮语文的诗意!

有了这思想的明灯,我们便懂了庄子的“逍遥游”,李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孩子,带着我的祝愿,让我们一起带着思想去旅行!

参考文献:

篇3

这本书和其他的书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以生动的事例引人入胜,用最通俗的语言知道我们怎样带领孩子阅读;以确切的数据佐证事实,让我们知道这些做法为什么对孩子的阅读有帮助。看完整本书,受益匪浅:

首先,让我知道阅读能带给孩子很多好处。可归纳为一则简单的两个层次的公式:⑴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⑵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其次,教师应让孩子看各种各样的书。书中说,童年时期爱看漫画的人,长大以后往往会变成阅读能力较强的读者。其实提到漫画,我们无论教师或者家长,总感觉很困惑,总认为多看这些书会害了孩子,因为孩子们是那么的着迷。但一项研究表明,各年级里几乎所有的优等生看的漫画书比成绩差的学生多。书中还说,年龄小的孩子应多读漫画书,因为只有他理解了,才会感兴趣,感兴趣才会去更多地阅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慢慢地提高阅读的兴趣。试想,当你对一本书读来读去,一头雾水的时候,你还有兴趣读下去吗?所以,放心地让孩子们看吧,让他们看各种各样的书……

最后,让我了解到看电视与阅读的效果不同。电视本身没有问题,因为从来没有哪一台电视机发生过损害人类大脑或造成犯罪的事。但长时间看电视的孩子会影响学习、影响情感的发展、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而长期的阅读不但能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观看电视和读书之间是有着许多差异的,其中包括:

1、看电视和阅读完全相反。由于广告的关系电视打断了人们的注意力。相反,孩子阅读书籍时,则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2、电视没法让孩子与成人互动。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通常都是独自一个人看电视,所以他们就没法提问、与家长对话。

篇4

星期一的中午吃完饭后,小家伙见我没劲,连忙说:“妈妈(在家中他经常叫我妈妈),我来收碗筷!”然后飞快地抢着把碗筷送到厨房里。我蜷着腿靠在沙发上,闭上眼准备休息一下,嘉豪见了连忙搬了一张凳子放到我的脚那边,让我的腿伸直舒服些!然后又把我的两件外衣轻轻地盖在我身上,生怕惊醒了我,又上前去把最爱看的动画片的声音调到最小。我眯着眼看着他的这些小小的、温馨的举动,心头涌上一般暧流,有点想哭的感觉。

星期二的早上,因为不舒服,早起的时间较晚,所以没有来得及做早饭给嘉豪吃,他只吃了两个小蛋糕就去上学了。早读时间过后,我从教师回到办公室,看到桌上放着一杯牛奶和一份早餐,邻桌的小喻说刚才嘉豪来过。这家伙,平时最爱吃沐林早餐和牛奶啦,从没有剩过,今天却……,我眼眶一热,泪水差点落了下来!突然想到他自己早上也没吃什么!想到这,我连忙把早餐和牛奶拿到教室给他,他推脱了半天才接过去!

今天我说这些小小的故事并不时想向别人诉说嘉豪如何懂事,而是从一个7岁的小孩子对家人的关爱过程看到他懂事的一面和成长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不是单纯的学知识,而是为了灵活运用,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在各个年级的语文课文中,都有“奉献于关爱他人”的思想教育内容。二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二单元就有四篇这样的课文:《泉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小鹿的玫瑰花》、《我不是最弱小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都是教学生如何“奉献与关爱”的课文。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它所蕴涵的爱的教育在低段非常浅显、易懂,更不容我们老师忽视。特别是现在的小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老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奉献、具有团队精神,并且爱父母、敬长辈,关爱他人。

篇5

如果您在育儿过程中遭遇问题和困惑,可以写信到,向辣妈讨教育儿新招。

Q1 宝贝学习“少根筋”

我的宝贝儿子星星刚上小学,起初,我们认为孩子应该快乐学习,所以并未对他提出很高的要求,直到班主任老师来家访,我们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似乎总是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念课文“滥竽充数”,作业“不会写”,就跟“少根筋”似的,更令人抓狂的是,他并不觉得自己不识字、不会写作业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我们现在也训斥他,可孩子油盐不进,怎么说都无动于衷。怎样才能让这个孩子开窍呢,难道只能靠打了吗?

苦恼妈妈辛迪

辣妈支招:

孩子学习“少根筋”或者说“不在状态”,看上去是孩子尚未适应小学生活的表现,根本原因却在家长和老师的身上。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没有教孩子怎么写字,怎么能怪孩子不会“写”作业呢!这里谨提几条建议:

快乐学习也有要求

“每天,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新知”,快乐学习的理念本没有错,但关键还要看如何智慧地加以引导。

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一步一步向孩子提要求:

每天提一个小要求:简单的字不能认错哦!老师今天教的诗歌回家教给妈妈吧……

每周提一个中要求:会讲一个课文中的小故事;和妈妈一起学习写字,每一个字边写边记……

每月提一个大要求:会朗读课文;能自觉完成回家作业……

孺子可教,不能打

“打孩子能开窍”,不知是何方的理论,相信没有一位育儿专家会认同这种说法。

好孩子靠教不靠打,好妈妈动脑不动手。当孩子学习“少根筋”时,你可以这么做:

学习爸妈好榜样:爸妈工作忙,没有更多时间留给孩子,但孩子是超级模仿家哦!爸爸、妈妈在家爱读书,常写字,孩子耳濡目染,多少都会学到点儿。

善用生活做教材:生活中处处都有“活教材”,大大小小的招牌、路牌,各种形式的广告,都能随手拿来教孩子。

善用游戏来引导: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会倾注更多关注,这是人之常情,孩子也不例外,通过比赛、游戏的方法教孩子识字,是不错的方法。

Q2 聪明女儿不会做题了

有个难题想请教辣妈:我女儿芸芸升小学三年级了,一二年级的时候,学习上没有什么问题,可最近她却变了,变得不会读书了,尤其是数学。老师也觉得奇怪,说她上课总是发呆,测验的时候一道题都不会做,似乎是变“傻”了。我的女儿不笨,智商也没有问题,可问题出在哪儿呢?看着可爱的女儿笑容一天比一天少,我真的好担心。

无奈的芸芸妈妈

辣妈支招:

二期课改后,小学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乎,有作家爷爷代做孙子的语文试卷,结果不及格!还有全家三代人一起探讨小学生数学题的――“一根绳子剪成相等的8段,最多剪几刀?最少剪几刀?”

虽然,老师们都说小学低年级语文更强调阅读,数学的要求也并不高,一年级教20以内的加减法,二年级教百以内的加减法,三年级教长方体、正方体……但现在小学语文词汇量剧增,数学讲逻辑、讲应用,“一本书,小明第一天看了3页,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看2页,第10天看了多少页?”这道三年级的数学题,需要高中的数列知识来解答,孩子看都看不懂,叫他怎么做呢?估计呀,芸芸是被高难度的功课给“吓傻”了。

这种情形下,有必要给孩子减减压:

避难就简,不碰思考题

让孩子学会“避难就简”,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智慧的答题策略。拿到作业或试卷,看到难题先放在一边,不去管它,把会做的题目做好做对,总比交白卷强吧。至于老师出的那些“提高成绩”的思考题,花时间、花脑力,倘若孩子确实不会,而且还因此毁了学习兴趣,不做也罢。

拔高助长提信心

面对眼前过不去的坎,孩子的信心受挫,笑容自然一天比一天少啦,怎么办?开个家庭派对,挑孩子擅长的项目,如唱歌、跳舞,大大地宣扬“我们的宝贝最棒”,必要时爸妈可以“示弱”来个“反衬”。最后记住: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

拳打脚踢“考试虫”

用旧枕头做个颜色鲜艳的“考试虫”,孩子情绪低落时,一举把它“打翻在地”。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用拳头打它,用脚或踢或踩它,将情绪发泄出来。

给孩子放个心情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