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1.007
中图分类号:R2-05;R2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1-0016-04
医学信息量的不断增长催生了一项目前在医学信息学领域的活跃分支——医学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在该领域中,聚类方法是一项核心技术,是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模式发现的一种重要手段[1]。聚类分析是一个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类的过程,其结果是使得同一类内的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类中的对象是不相似的[2]。在统计分析和模式识别领域,聚类已被广泛研究,提出了大量的理论和方法,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L2012345)
双向聚类(biclustering)源于Hartigan[4]提出的同时聚类算法,是一种对数据矩阵中的实例和变量同时进行聚类的新型数据分析方法,可同时使用对象及其属性来提取它们的联合信息,对稀疏和高维矩阵尤其有效,在应用上具有很多优势[5]。该方法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首次应用见于基因表达谱的分析,随后在微阵列和生物信息学中得到广泛应用[6-8]。而将双向聚类方法应用于中医信息分析则刚刚起步,相关研究较少,笔者以中风病中医治疗组方配伍规律知识发现为例,对该领域内方-药两方面数据进行双向聚类,在对复方聚类的同时反映其配伍信息,以揭示其组方配伍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源数据采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中国方剂数据库》和《方剂现代应用数据库》。预处理采用BICOMB(http:///m/user_content.aspx? id=300020),双向聚类分析采用gCluto(http://glaros.dtc. umn.edu/gkhome/cluto/gcluto/overview)。
1.2 数据采集
登录中医药在线()多库融合平台,检索策略为“主治=中风”,年代不限,命中记录情况为《中国方剂数据库》中1758条、《方剂现代应用数据库》中91条。套录后转换为文本格式的待处理源数据。
1.3 数据预处理
纳入资料标准:主治病证中明确出现针对中风、半身不遂、偏枯、神识昏蒙、言语蹇涩、口眼歪斜及其同义词或近义词等主症,或与已知的中风病因病机符合的方剂。排除资料标准:所治症状可明确为其他因素所引起偏枯、偏瘫等,无主症或主症不符合,以及属于治疗外感表证和类中风的中风方剂。
经标准过滤及整理后,共得到有效记录648条。首先对文本进行处理得到方名和药物组成两项信息,再对部分药名后不相关信息进行清洗,最后对药名进行规范和统一。本文涉及的中药异名,主要参考《中药学》[9]及《中药大辞典》[10]进行规范处理。
1.4 信息抽取
使用BICOMB的提取功能[11]进行方名和药名的识别和抽取。通过频次分析,初步归纳出不同药物在诊疗中使用情况。为确定核心药频次阈值,使用Donohue[12]根据齐普夫定律推导出的高频低频词界分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I1为词频为1的词个数,T为高频词中的最低频次数。再使用BICOMB系统的进行药方和药名统计,构建“方-药”向量矩阵,矩阵的行为高频药名,列为相关方号。
1.5 双向聚类
采用gCluto对上述矩阵的行和列同时聚类。将之前导出的高频矩阵导入gCluto中,聚类算法采用重复二分法(repeated bisection),类数量设置先后测试了从10(默认)到2,本着ISim(表示类间的紧密程度)尽量高而Esim(表示类间的离散程度)尽量低的原则,经对比发现4类效能最佳。相似性函数(similarity function)采用相关系数。判别函数(criterion function)采用I2。
聚类结果的类内和类间特征以描述度和区分度属性表示。根据各类对象中描述度(descriptive)较高同时区分度(descriminating)较低的原则来筛选效能最佳的各类代表方,作为方证对应判别的主要依据。
2 结果
2.1 预处理结果
预处理后得到有效记录648条,如:NO.1[方名]化风丹。[药物组成]白附子,天麻,羌活,防风,抚芎,人参,陈皮,石菖蒲,荆芥,甘草。NO.2[方名]化风丹。[药物组成]白附子,天麻,防风,荆芥,羌活,独活,人参,细辛,川芎,木香。NO.3[方名]化滞丸。[药物组成]荆三棱,蓬莪术,桔梗,大黄,陈皮,半夏,白术,旋覆花,鳖甲,葶苈子,紫苏叶,木香,沉香,麦芽,槟榔,舶上茴香,硼砂。
2.2 统计结果
Cluster 0类:191号方-龙珠丹(描述度2.3%):[药物组成]川乌,虎骨,牛膝,败龟,全蝎,白芷,附子,枫香脂,踯躅花,独活,藿香叶,僵蚕,麻黄,当归,白花蛇,地龙,萆薢,金毛狗脊,天麻,川芎,凌霄花,犀角,没药,朱砂,牛黄,麝香,乳香,龙脑。
Cluster 1类:567号方-再造丸(描述度7.8%):[药物组成]蕲蛇肉,全蝎,地龙,僵蚕,穿山甲,豹骨,麝香,水牛角浓缩粉,牛黄,龟甲,朱砂,天麻,防风,羌活,白芷,川芎,葛根,麻黄,肉桂,细辛,附子,油松节,桑寄生,骨碎补,威灵仙,萆薢,当归,赤芍,片姜黄,血竭,三七,乳香,没药,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天竺黄,制何首乌,熟地黄,玄参,黄连,大黄,化橘红,青皮,沉香,檀香,广藿香,母丁香,冰片,乌药,豆蔻,草豆蔻,香附,两头尖,建曲,红曲。
Cluster 2类:341号方-独活汤(描述度5.8%):[药物组成]独活,芍药,远志,薏苡仁,甘草,麻黄,丹参,陈皮,熟地黄,桂枝,,人参,防风,茯神,山萸肉,天门冬,厚朴,牛膝,五加皮,羚羊角,麦冬,山芋,白术,秦艽,黄芪,川芎,附子,石膏,升麻,防己,地骨皮,石斛。
Cluster 3类:207号方-夺命还真丹(描述度3.0%):[药物组成]天麻,人参,木香,白术,菟丝子,藁本,独活,川芎,僵蚕,黄芩,全蝎,半夏,熟地黄,蔓荆子,甘草,桂枝,生地黄,地骨皮,薄荷,黄连,,防风,茴香,知母,杜仲,茯苓,柴胡,桔梗,陈皮,枳壳,石膏,当归,羌活,白芍,麻黄,细辛,蛤蚧,金箔。
gCluto生成的可视化矩阵中,水平方向为高频药物聚类,垂直方向为这些药物的方聚类。方药矩阵中的四类树结构对应生成的山峰图见图2。
3 讨论
3.1 方药对应判别
将高描述度代表方和该类结果中的高区分度方进行药物组配比对,并结合可视化矩阵的类内药物聚类树结构分布,挖掘该类方中的核心药/药组,最后查阅文献进行方解和功效分析,梳理出方药证治规律。
以Cluster 0为例,将191号方-龙珠丹与类内区分度最高的341号方-独活汤进行组配比对,得到独活、牛膝、麻黄等药物为非该类代表药,排除在外。方解如下。
191号方-龙珠丹出自《杨氏家藏方》卷一,316号方-金汞灵丹出自《续易简》卷四,此二方都有祛风化痰、活络通经、开窍止痉的功效,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斜。主要成分有犀角、牛黄、麝香、朱砂等,该配伍应用的代表方为安宫牛黄丸。方中牛黄、麝香为主药。牛黄味苦甘,性凉,气味芳香,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熄风解毒的功效;麝香辛散温通,为开窍之首药,与牛黄配合突出了清热解毒、芳香开窍的特点。药性上,牛黄与麝香一温一凉、相反相成。朱砂镇静安神通心窍,龙脑芳香开窍,能化痰堕痰,辅佐主药加强镇心、定惊、安神的作用。
同类内描述度次之的316号方由牵正散加味转化而来,其主要成分为白附子、僵蚕、全蝎等。主要针对风痰阻络、经隧不利之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方中白附子辛甘而热,功能祛风化痰,为君药;全蝎、僵蚕有祛风搜风、通络止痉之功,其中全蝎长于通络止痉,僵蚕优于化痰驱络中之风,共为臣药。三药合用,药少力专,使风除痰消,经络通畅,则病证可愈。
其余方也都侧重于祛风化痰通络,共同点为都重用牛黄、麝香、龙脑、白附子、僵蚕、全蝎等祛风化痰、开窍通络的药物。该类方药适用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体现了清热化痰、熄风开窍、急下通腑的治法治则。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虽有本虚之证,但以风、痰、火等标实之候为主。此时邪盛,证偏实,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治以熄风化痰通络、清热通腑之法,速去其邪。
其余类别均可按此法进行比对分析。
3.2 证治配伍规律
①外风初中经络证:治法治则为祛风扶正、活血通络,标本兼顾。组方以祛风通络、辛温发散药为主,配伍养血调血活血益气药。代表方为夺命还真丹、保命延寿烧酒方、大秦艽汤。常用药对为:半夏+陈皮、羌活+防风、苍术+白芷、当归+川芎等。②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治法治则为清热化痰、熄风开窍、急下通腑。组方以侧重祛风化痰通络。代表方为龙珠丹、金汞灵丹、安宫牛黄丸。核心药/药组为:朱砂+麝香+牛黄、僵蚕+全蝎+白附子等。③气虚血瘀证:治法治则为益气活血。组方侧重用补气药,并伍以活血化瘀药。代表方为再造丸、神效活络丸、大活络丹。核心药对为:大黄+黄连、熟地黄+肉桂等。④肝肾亏损,阴虚风动证:治法治则为滋补肝肾、熄风潜阳。组方重用牛膝、杜仲等补益肝肾药,辅以丹参等益气养血药,攻补兼施,标本同治。代表方为独活汤、茯苓浸酒。核心药对为:附子+干姜、远志+石菖蒲、牛膝+杜仲等。
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成功抽取中医方剂数据库中的方药信息、结合不同证型配伍用药特点探索方剂制方要素,梳理出中医中风病方药证治规律。
4 结语
目前,中医药信息处理与分析中的数据挖掘方法种类繁多,本研究试用双向聚类方法探索疾病最为广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组方用药规律,从多维角度分析了中风病中医方药间的聚类关系,总结出针对4类证型的中风证治规律,是中医药数据挖掘领域的一次新的尝试,希望对后续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预期为方剂配伍理论研究、药性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用药研究提供新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春鹤,赵玉虹,张相苏.试以双向聚类法分析肩周炎治疗热点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9):107-108.
[2] 崔雷.医学数据挖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6-68.
[3] 赵恒.数据挖掘中聚类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4] Hartigan JA. Direct clustering of a data matrix[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72,67(337):123-129.
[5] Banerjee A, Dhillon IS, Ghosh J, et al. A generalized maximum entropy approach to bregman co-clustering and matrix approximation[J].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2007,8:1919-1986.
[6] Kluger Y, Basil R, Chang JT, et al. Spectral biclustering of microarray data:Coclustering of genes and conditions[J]. Genome Research,2003,13(4):703-716.
[7] Cho H, Dhillon IS, Guan Y, et al. Minimum sum squared residue based coclustering of gene expression data[C]∥Proceedings of the 4th S/A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SDM’04).2004:114-125.
[8] Cho H, Dhillon IS. Co-clustering of human cancer microarrays using minimum sum-squared residue co-clustering[J].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2008, 5(3):385-400.
[9]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0]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王大妈近两年发现自己的手有点变形,不时感觉对称的手指小关节胀胀的。她想一定是退休前长期在纺织工厂里从事车间工作留下的后遗症,加上自己年纪大了,这种关节毛病总是在所难免。
因此王大妈就自己买了消炎止痛药,每到手关节肿胀时就服上几片,缓解疼痛感。可吃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的胃时常感觉不适,打嗝腹痛也是常有的事。王大妈的老伴提醒她:“肯定是你平时一直吃药,吃坏了胃啦。”听了老伴的话王大妈就停用了消炎药,关节痛也就这样一直时好时坏的。
服用中药见好转
一天王大妈想去超市,在门口遇到了隔壁抱着大包小包的孙阿姨。“孙阿姨,你买了什么好东西啊?”“我前段时间在报纸上看到治风湿的中药广告,治疗风湿骨痛‘两片止痛,一瓶痊愈’。我就买了一瓶试试,感觉效果真是不错。这不又邮购了一包吗?”
王大妈心想自己的关节一直很痛,不如先买一包来试试。于是她便向孙阿姨要了地址也邮购了一包。服用后她感觉效果还不错,就是胃口增大,脸也渐渐变圆了。
检查原是类风湿
那天周末,孩子们来看王大妈,她忙着煮饭却突然不慎摔倒。孩子们都惊坏了,立刻把她送到医院。
通过检查医生确诊王大妈是股骨颈骨折,望着满月脸的王大妈,医生追问发现她长期服用的中药含有大量激素,由此造成了骨质疏松。进一步检查又显示她的类风湿因子为阳性、血沉高,对称小关节肿胀变形。原来一直令王大妈困扰的关节痛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案例提示:
抗风湿不仅需要消炎止痛
治疗类风湿关键是防止关节破坏和畸形。除镇痛消炎药外,还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不可盲目自服“纯中药秘方”
很多小广告中宣传的效果极佳的中成药成分不明确,可能含有大量激素,大家万不能自行服用这些没有药品批号的药物。
正确认识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结缔组织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疾病。
类风湿的几大症状
晨僵――最重要的早期信号
早晨起床时会感觉关节发紧、僵硬或者活动不灵、行动受限,但并不感到剧烈疼痛。
小关节肿痛――多呈对称性
常侵及掌指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趾间关节、踝关节及膝关节。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
小锦囊 发于指关节的类风湿如何辨别
怕冷:手指对寒冷特别敏感,一遇冷水很容易发白、发紫、麻木甚至疼痛。
近侧:最好发部位为近躯干侧指间关节。
尺偏:小指侧为尺侧,早期可见手指往尺侧偏斜。
肌萎:病人早期往往就有指骨肌肉萎缩。
色沉:在病变指间关节的背侧往往见有色素沉着而发暗褐色。
类风湿性关节炎日常生活须知
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时好时坏,目前并无根治方法,只能暂时控制病况。
日常注意保暖。清晨起床时可做些暖身运动,像伸展划水的动作。关节疼痛时可尝试热水浴,减轻疼痛。
切勿任意进行推拿、按摩、拔罐等传统关节疼痛的治疗方法,以免造成病情加重,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或延误治疗的黄金时机。
多食含维生素A、C、D、E或含钙、铁、铜的食物。
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可轻视
类风湿的关节病变可以致残,但不会致死,而关节外表现常是本病致死的原因。
类风湿性血管炎:这是本病的基本病变,除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外,全身其他处均可发生血管炎。
类风湿性心脏病:心脏受累,心肌、心内膜及瓣膜环纤维化或形成类风湿性肉芽肿。
类风湿性肺病:慢性纤维性肺炎较常见,肺小血管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及胸痛。
其他:肾脏损害、角膜炎、干燥综合征、消化道损害。
专家提醒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结缔组织瘸
结缔组织病包括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及血管炎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有许多共同点,如皮肤,关节,肌肉、心、肾等可同时受累,病程长、变化多,可伴发热,关节痛,血沉增快等。结缔组织病病情常较严重,有的还会影响生命。
中老年女性更需警惕类风湿性关节炎
年龄与绝经均可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康复
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的关节破坏度、身体残疾更为严重。而且绝经后妇女比即将绝经和绝经前3年的妇女存在更为严重的残疾。
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预后效果不及男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虽然女性和男性通过治疗均能很快缓解,但女性类风湿患者的最终预后不如男性。
四大原则规范治疗类风湿
类风湿虽然不能根治,但却可以控制。经过规范的治疗,完全可以让疾病停留在初级阶段,不继续发展。
原则一:尽早诊断
类风湿病情在半年至一年内就可以发展为关节畸形,甚至还会造成内脏的损害,因此早期发现并确诊尤为关键。
特别提醒:
类风湿因子呈阳性尚不能确诊
其他疾病类风湿因子也会呈阳性,甚至也出现于大约5%的正常人群中。必须结合其他综合因素,才能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其他易混淆的疾病
增生性骨关节炎:受损关节以负重的膝、脊柱等较常见,无游走现象。
结核性关节炎:类风湿限于单关节或少数关节时可与本病鉴别。
其他结缔组织疾病
硬皮病:数周后肿胀会突然消失。
皮肌炎:肌肉疼痛和水肿并不限于关节附近,心、肾病变多见。
原则二:合理用药
类风湿治疗方法是联合用药治疗,治标的药物和治本的药物需要配合使用。长期坚持规范用药,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
缓解关节疼痛、肿胀和炎症药物――预防、延缓疾病的进展
抗炎止痛: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皮质类固醇:泼尼松、强的松
缓解病情抗风湿药――抑制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剂:氨甲喋呤、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胞霉素
生物制剂:苄青霉素二苯甲胺、B细胞单克隆抗体
专家解答:什么时候需要手术治疗?
当关节功能严重损害,疼痛无法用药物控制时,手术是恢复关节功能的最好选择。
原则三:定期随访
类风湿不可根治,常伴随患者终生,随时可能发病。
罹患类风湿,定期检查是关键对症施治
医生通过全面检查后会为
病人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建立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坚持每两个月一次随访
医生会有针对地调整药物,减轻疼痛及炎症,保护关节功能。病情稳定后还会酌情减量,甚至考虑是否停药。
原则四:持之以恒
类风湿的治疗和控制是“终身制”的。既然这是一个长期工程,就需要患者有坚持下去的毅力,不能半途而废。
患者什么情况下应注意休息?
1 急性发作或反复发作并有发热、血沉明显增快和白细胞增高
2 受累关节显著肿胀,关节腔有积液
3 颈椎或下肢负重关节病变明显
4 并发血管炎或心肺病变
特别提醒 不可长期卧床,2~3周为宜
患者在急性症状或关节疼痛减轻时。即可下床活动。若长期卧床休息会招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萎缩和骨质脆性增加等危险。
小贴士:
多晒太阳有利病情缓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应多晒太阳。宜采用局部照射,照射时间一般选择上午9~11时,下午3~5时。夏季以上午为宜,冬季以下午为佳。不宜在阳光下看书看报,以免对眼睛造成损伤。
锻炼、饮食两手抓,有效控制类风湿
晨练散步法
晨练和散步不仅可增强类风湿病人的体质、促进其康复,还可以增加关节的适当活动,从而减少关节僵直与畸形,减少残疾的形成。其主要方法有:
1 快速走路和倒走
2 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等中华传统武术
3 医疗保健气功
4 骑自行车、跳老年迪斯科、传统舞蹈、健美操、打羽毛球
5 也可以进行关节体操等简单的关节功能锻炼
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身体情况及爱好等自行选择。病情较轻的可选择动作复杂、活动量大的活动。病情较重的可选择动作简单、活动量少的活动。
类风湿性关节炎饮食YES&NO
×加重类风湿的食物
高脂肪类 脂肪在体内氧化过程中会产生酮体,过多的酮体对关节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患者不宜多吃牛奶、肥肉等,炒菜、烧汤也宜少放油。
海产类 病人不宜多吃海带、海参、海鱼、海虾,因其含有尿酸,被人体吸收后,能在关节中形成尿酸盐结晶,使关节症状加重。
过酸、过成类 花生、白酒、白糖以及蛋等酸性食物,成菜、咸蛋、成鱼等过成食物食用过多都会加重病情。
咖啡 每天喝咖啡三杯以上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率比喝得少的人高出一倍。
√能缓解类风湿的食物
苦瓜、苦菜、马齿苋、丝瓜
清热解毒,可缓解关节局部发热、发痛。
薏仁、豆腐、芹菜、山药、扁豆
健脾利湿,可缓解肿胀症状。
青菜、水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关节囊的慢性炎症为临床特征,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疼痛的症状和关节畸形的体征。在中医上又称之为“痹病”、“历节”、“流注”等,病因一般为湿邪阻滞,病程缠绵难愈。西医一般对其进行消炎、镇痛治疗,但效果不是很好。中医从辨证论治的思想出发,对其进行分型治疗,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对寒湿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中药附子八物加味治疗,观察临床效果。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60例寒湿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在28~81岁之间,随机分成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全部使用附子八物汤加味,方药组成为:干姜15g,制附子15g,白术15g,芍药15g,人参15g,当归15g,肉桂15g,川芎15g,熟地15g,甘草9g,雷公藤15g,制乌梢蛇15g。另外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不同加用不同的中药,阳虚体质寒象比较明显的患者加用杜仲、续断,下肢疼痛较重者加用独活、牛膝,上肢疼痛较甚者加用羌活、木香。以上方剂用法均为:水煎500ml,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方法是:口服氨苯蝶啶,每次10mg,每周一次。
两组连续服用30天为一个疗程,均使用3个疗程。观察记录用药前后的结果。包括关节疼痛情况、关节肿胀情况、晨僵时间。注意用药期间嘱患者禁止使用其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中成药或西药。
2 疗效评价指标与标准
2.1 疗效评价指标
关节疼痛程度分级及打分:1级1分,无痛;2级2分,轻度疼痛;3级3分,中度疼痛;4级4分,重度疼痛。关节肿胀程度分级及打分:1级1分,无肿胀;2级2分,轻度肿胀,关节周围轮廓不清,没超过骨突; 3级3分,中度肿胀,范围与骨突相平; 4级4分,重度肿胀,范围超过骨突。
2.2 疗效评价标准
效果明显: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血沉、类风湿因子和C反应蛋白值正常或接近正常;效果一般:主要症状和体征较用药前有所改善,血沉、类风湿因子等也有所降低,但没有到正常水平;效果不好:主要症状和体征稍微改善,血沉、类风湿因子等有所下降或无变化;无效:主要症状、体征及血沉、类风湿因子等均无改善。
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数据和临床效果评价见下表。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血沉、类风湿因子和C反应蛋白等都有明显降低或达到正水平,对照组的患者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测指标也有所降低,但总的来说,没有治疗组明显。
4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西医中属于免疫系统疾病,它的病因复杂,病机至今还不明确,西医还没有特异性的药物来治疗此病,而一般的西医用药都是抗炎、镇痛药物,患者长期服用,毒副作用较大,往往导致肝功、肾功的损伤或机体的耐药性。在中医看来,此病属于痹症范畴,并且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明确指出了痹病的外因,而痹病的内因多由于气血亏虚、体质虚弱,卫气不固,导致外邪入里而发病。其中,包含了风邪、寒邪、湿邪的致病特点,风善行数变,容易侵袭人体的肌肉、关节等处,疼痛性质游走不定。寒为阴邪,主收引,易伤阳位,因寒性凝滞,容易导致经络不通,关节屈伸不利,疼痛特点为得温则减、遇寒则剧。湿性黏滞、重浊,容易阻滞气机,导致气机不畅,疼痛性质为酸痛不适。所以此病兼有三邪的性质而导致临床症状复杂多变。
中医从辨证论治的角度,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是机体营卫失调,外邪趁机侵犯人体,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无力运化痰湿、淤血等,使肌肉、筋骨失于濡养,出现关节的酸、麻、胀、痛和屈伸不利等症状。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临床多为虚实夹杂,病位在筋骨。从病因可以分为湿热阻络型、寒湿阻滞型、痰瘀互阻型、肝肾亏虚型四型。并针对各型的临床症状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对于寒湿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一般关节疼痛比较剧烈,局部会有僵硬冷痛感,和天气变化密切相关,遇寒则剧,遇温则减,综合症状治疗则运用散寒除湿的总治则。方中制附子为大辛大热之药,性走而不守,可以补命门之火,干姜性守而不走,与附子相伍,相辅相成,可以增强温经散寒,助阳止痛的效果,为方中君药。肉桂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脉的作用,能增强君药的疗效。茯苓、白术为祛湿利水之药,并且具有健脾的作用,白芍具有活血的作用,人参补助人体正气,共为臣药。雷公藤祛风通络,活血化瘀,除湿,乌梢蛇祛风通络,两药同为佐药,加强祛风散寒的作用。甘草为使药,能够健脾益气,调和药性。诸药合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璇璇,宋欣伟(指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2011(1):70- 72.
[2] 李继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浅谈[J].中外医疗,2009,28(3):116- 116.
疾病概述
风湿在医学上是指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风湿性疾病则指一大类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点为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包括肌、韧带、滑囊、筋膜的疾病。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由于患者的血液循环不通畅,导致肌肉或者组织所需要的营养无法通过血液循环来输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营养而加速老化变得僵硬,严重的会导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缩,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
我国《黄帝内经》把风寒湿三气杂合称为痹。因为风湿病大多累及关节而引起疼痛,所以风湿一词一直沿用至今。在现代医学概念中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的简称,泛指影响骨、关节、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经等一大组疾病。
①人体感受风、寒、湿邪而致身痛或身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见《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②感受风湿所致的多种病症。《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其状令人懈惰,精神昏愦,若经久,亦令人四肢缓纵不随,入藏则喑哑,口舌不收;或脚痹弱,变成脚气。”
症状体征
一、常见症状的特点
(一)疼痛 疼痛的部位有助于判断疼痛是否来自关节病变。必须分清局部病变引起的疼痛与系统性病变引起的广泛性疼痛的区别。
(二)僵硬 患者晨起或休息较长时间后,关节呈胶粘样僵硬感,活动后方能缓解或消失。晨僵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最为突出,可以持续数小时,在其他关节炎则持续时间较短。
(三)关节肿胀和压痛 往往出现在有疼痛的关节,是滑膜炎或周围软组织炎的体征,其程度因炎症轻重不同而异。可由关节腔积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则多见于骨性关节炎。
(四)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指关节丧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关节有尺侧偏斜,关节半脱位等。这些改变都与软骨和骨遭破坏有关。在类风湿关节炎常见。
(五)乏力 乏力指的是肌力下降或丧失。由于乏力常与其他症状一起出现,例如,疼痛、晨僵、疲劳等,因此患者有时会分辨不清什么是乏力。在患者无法完成行走、咀嚼、吞咽等动作时,患者才会发现自己出现了乏力的症状。乏力是否对称、是中轴性还是外周性分布,对疾病的鉴别诊断非常有用。
(六)疲劳 疲劳是风湿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严重时甚至会使患者无法完成日常活动。疲劳在炎性及非炎性疾病都会出现,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纤维肌痛综合征等。
二、系统症状的特点
要抓住关节外其他系统受损的表现以助诊断。如颊部蝶形皮疹、蛋白尿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皮疹提示银屑病性关节炎,大量龋齿提示干燥综合征。
患者发病年龄、性别亦对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青年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妇女,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骨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者。
疾病机理
风湿的致病机理在本质上是:神经末梢炎症与周遭毛细血管堵塞、坏死交替或并发出现,引发的关节、肌肉、脏器等神经末梢集中处持续疼痛和僵硬甚至组织坏死。
一、神经末梢过度疲劳引起的单纯型神经末梢炎症(假性风湿)
1.长期处于湿热或寒冷等不良生活、工作环境。
2.劳作过度引起的神经末梢疲劳。
3.长期过量吹风扇、空调等引起神经末梢过度疲劳。
应对:及时改进居住生活环境、避免不良生活习惯,休息调整;用麝香等药物配合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待末梢废弃物充分排泄,即可解除该种风湿症状,症状消失且不复发。
二、神经末梢周遭毛细血管堵塞引起的神经末梢炎症(风湿)
1.假性风湿不及时采取措施,神经末梢炎症引发的神经末梢周遭毛细血管局部发炎、堵塞,造成风湿症状加重,且不易恢复。
2.长期不当坐姿,引起腿、肩、颈等处关节附件血流缓慢,形成毛细血管堵塞,末梢神经处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泄,从而造成神经末梢发炎,引起持续疼痛。
应对:用麝香等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按摩等物理手法促进血液循环。配备消炎类西药治疗,去除毛细血管及神经末梢处炎症。
三、神经末梢长期炎症引发的周遭毛细血管末梢堵塞导致的神经末稍大面积炎症引起的顽固性风湿性(顽固性风湿)
神经末梢炎症长期交替出现,导致关节、肌肉、脏器附近毛细血管大面积堵塞从而神经末梢大面积坏死,造成患病部位长期疼痛。
应对:持续的消炎药物治疗配合神经末梢恢复所需高蛋白、维生素营养补充治疗,配合适当恢复性物理治疗。
四、神经末梢长期炎症引发的周遭毛细血管末梢大面积坏死导致的神经末稍大面积坏死引起的风湿性残疾(致残性风湿)
应对:切除部分坏死组织,配合药物消炎及高蛋白、维生素营养补充;适当的恢复性物理治疗。
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
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常用的抗风湿病药物如下:
(一)非淄体抗炎药 此类药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产生抗炎止痛作用,对解除疼痛有较好效果,但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临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双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二)慢作用抗风湿药 此类药物多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对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较慢。常用的有金合剂(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三)细胞毒药物 此类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们往往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血管炎的二线药物,副作用虽较多且较严重,但对改善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本类药物是强的抗炎、抗过敏药物,明显地改善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的愈后,但不能根治这些疾病。其众多的副作用随剂量加大及疗程延长而增加,故在应用时要衡量它的疗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选用。
二、外科疗法
包括不同的矫形手术、人工关节的置换、滑膜切除等。手术不能治愈疾病只能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三、代替疗法
鉴于目前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传统医疗只是缓解疼痛没有根治的疗法,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美日欧等)盛行代替疗法――利用纯天然锯峰齿鲛(大青鲨)软骨粉治疗各种关节炎,并取得临床上的疗效验证。现在,它已被发达国家当作代替医疗的一环,实施前瞻性研究,并且被广泛推广于临床之中。
四、其他治疗
包括物理、康复、职业训练、心理等治疗,是本类疾病综合治疗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药治疗
1.辨证论治,整体调节
中医治疗疾病的的最大特点是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根据病人当前的主要临床表现,首先辨别其病性,是虚实寒热,如属实证,当辨明是风痹、寒痹、热痹、抑或湿痹?如体质偏虚,当判断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肝肾亏虚,抑或脾肾亏虚?继而综合辨证,整体调节。如外有风寒湿邪阻滞经络关节,内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见腰膝冷痛、关节肌肉重着麻木、腿足屈伸不利等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寒滞经脉见四肢关节冷痛、面色少华者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阴虚夹湿热者,用左归饮合四妙散;阳虚夹寒湿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味等等。
2.能迅速减轻症状,有效减缓疾病进程
研究表明,临床常用祛风除湿类中药,大多具有与西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同样的抗炎镇痛作用,其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之力虽稍逊于西药,但副作用很少,临床可结合辨证酌情选用。若属寒者,可选用桂枝、麻黄、乌头、附子、羌活、独活、细辛等;属热者,可选用忍冬藤、青风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黄柏、丹皮等;属瘀者,可选用桃仁、红花、乳香、三七、丹参、蒲黄、血竭;属虚者,可选用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鸡血藤、羊藿、巴戟天、杜仲、骨碎补等。
中药还能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缓解病情,改善体质,减少激素撤减过程中复发的危险性,减少发作次数和发作严重程度,从而能有效地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进程。
3.能弥补西药不足,并减轻其毒副作用,温经散寒,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4.成药建议用骨痛灵酊。适用于腰、颈椎骨质增生,骨性关节病,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外用,一次10毫升,一日1次。将药液浸于敷带上贴敷患处30-60分钟,20天为一疗程。用药部位3小时内不得吹风,不得接触冷水。
5.目前国内研制出一种“药灸”疗法。针对病灶进行电频针灸按摩,促进病灶的血液循环,让中药等在病灶更好的吸收。
理疗
物理疗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减轻疼痛,是一种不错的辅助治疗方法。比较常用的物理疗法有:
(一)离子导入。
(二)红外线照射:肿痛部位照射,每天1次,每次15到20分钟。
(三)蜡疗:先将蜡袋加温软化,放到发病的部位,每日1次,每次15到20分钟。
(四)按摩疗法:可以先用推、理、揉手法,轻轻按摩,先使患部肌肉松弛,气血畅行;继而使用点、按、捏、拿手法、达到舒筋活络止痛的目的,最后用摇、滚、揉等手法。每次治疗时间15到30分钟,2到3天一次。
以上疗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使用。
风湿病的预防
1.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保健体操、练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大有好处,其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没经过体育锻炼者强得多。
2.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春季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好发季节,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夏季暑热,不要贪凉受露,暴饮冷饮等。秋季气候干燥,但秋风送爽,天气转凉,要防止受风寒侵袭。冬季寒风刺骨,注意保暖最重要。
3.注意劳逸结合
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虽然基本控制,处于疾病恢复期,往往由于劳累而重新加重或复发,所以要劳逸结合,活动与休息要适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有一些患者是由于精神受刺激,过度悲伤,心情压抑等而诱发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后,情绪的波动又往往使病情加重。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是很重要的。
5.预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在患了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所以预防感染和控制体内的感染病灶也是很重要的。
6.在日常生活中,风湿病的注意事项:
(1)居住的房屋要通风、向阳,保持空气新鲜。不要在水泥地板及风口处睡卧。
(2)洗漱宜用温水,睡前洗脚,最好将双足浸入中药洗方汤药中,不但可以促使下肢血流通畅,还可以消肿痛,除风湿。
(3)风湿病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有明显的红、肿、热、痛者,要卧床休息2-3周,肾虚及腰椎病患者忌性生活。
(4)患者出汗较多时,须用干毛巾及时擦干,衣服汗湿后应及时更换,避免受风寒湿侵体。
(5)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受潮、过度劳累及精神刺激,预防感冒,以减少自然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6)风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按自己所患病症的轻重,遵照医嘱,调理饮食和忌口。
(7)风湿病在病情控制后可以参加一些省力的日常劳动,并坚持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8)风湿病人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对待疾病,切不可急躁焦虑。
饮食疗法
风湿病不只是指因受风或受潮湿、寒冷的影响而引起的肌肉、关节痛。确切地说,风湿性疾病是指特殊的黏液,由脑流向关节等处而引起疼痛。它包括所有侵犯肌肉骨骼系统如关节、肌肉、韧带、肌腱、滑囊等组织,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发病原因如何均在此列。当然发病原因或诱因可以包括受风潮湿、寒冷等环境因素,也可以是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代谢异常、家族遗传以及退行性病变等。
以下介绍两种风湿病的饮食疗法:
薏仁山药猪肚汤:先将猪肚一个洗净,再把薏仁30克,砂仁5克,新鲜山药100克,纳入猪肚中,加水6杯,用麻绳把猪肚口结扎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煎约两小时,将猪肚取出,去药渣,吃猪肚、山药,饮汤。
薏仁茅根苦瓜粥:将鲜苦瓜100-150克切成小块,薏仁30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同煮,空腹食用,每日1-2次。
可能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的食物
1.高脂肪类:脂肪在体内氧化过程中,能产生酮体,而过多的酮体,对关节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故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类食物,如牛奶、肥肉等,炒菜、烧汤也宜少放油。
2.海产类:病人不宜多吃无鳞鱼及海产品,如鲶鱼、泥鳅、黄鳝、海带、海参、海鱼、海虾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体吸收后,能在关节中形成尿酸盐结晶,使关节症状加重。
3.过酸、过咸类: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鸡、鸭、鱼、肉、蛋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超过体内正常的酸碱度值,则会使体内酸碱度值一过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体内一定量的钙、镁等离子,而加重症状。同样,若吃过咸的食物如咸菜、咸蛋、咸鱼等,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而加重患者的症状。
风湿病常见的有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血管炎、骨与关节的病变,病因往往与自身免疫及遗传有关,临床表现常有发热、关节疼痛及肿胀、皮疹、肌肉疼痛、雷诺氏现象等,病情往往比较复杂。
合理锻炼
下面介绍的关节活动操,简单易行,应于起床后和睡前进行,每个动作最少做十次。
1.颈部运动:放松颈部,头各上下运动;慢慢向左右转动;头向两侧屈,耳朵尽量贴向肩部。
2.肩部运动:向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动肩关节,做圆形运动;双手握在一起放在头后,双肘尽量向后拉。
3.手腕运动:手腕上下、左右活动。
4.手指运动:手指分开、并拢、手指屈曲、伸直;拇指与其他手指一个一个地对指。
5.下肢运动:分别活动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脚趾关节,方法与上类似。
如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7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89-02
风湿病的发病除了遗传因素之外,最主要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气候潮湿地区风湿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风湿病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肌肉疼痛、四肢僵硬、关节活动受限等,其发病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且病程延绵,治疗难度较高。药物治疗一般副作用较大,且治疗的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必须要积极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风湿病的方法。根据这种情况在对340例风湿病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了个人创编的中医综合刮痧法,治疗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选取我院2009年――2012年收治的风湿病患者340例,其中男性138例,女性102例,年龄11-82岁,平均年龄为31.9岁;患者病程为1个月――24年,平均病程为3年。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病因:所有患者均有风寒湿热侵袭史。临床症状:患者临床出现关节疼痛、肌肉疼痛、肌肉肿胀、肌肉酸楚、肢体麻木、肢体僵硬、肢体活动受限等症状。
1.2.2治疗方法340例患者均采用中医综合刮痧法治疗,首先行针刺,然后进行刮痧、拔罐和推拿方法治疗。具体步骤如下:针刺: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部位针刺,将患者治疗部位充分暴露,然后在阿是穴、特效穴、辩证穴行针刺,持续时间大约为20min。刮痧:在患者治疗部位涂抹自制的刮痧油,然后用手掌握住刮痧板,首先用较厚的一面进行,力道要轻、慢,待患者适应之后,用薄的一面,力道要相应加重、加快,以刮痧部位产生热度为宜。在刮痧中要保证单向性,在遇到痛点和穴位时要多刮,保证出痧。刮痧时温度要适宜,在冬天刮痧中应该注意保温,在夏天刮痧中要注意避风,尤其不能在风扇低下进行,刮痧后1-2d出现痒、轻微疼痛均为正常现象。自制刮痧油:生川乌10g、生草乌10g、马钱子6g、蜈蚣3条、当归15g、伸筋草30g、木瓜30g、五加皮15g、海桐皮15g,所有材料用松节油浸泡密封一周,加入100ml茶油摇匀后使用。拔罐:刮痧结束后,在刮痧部位和疼痛部位拔上火罐,停留10min。推拿:拔罐之后,可以对肌肉进行按摩,对关节部位进行摇转、拔伸,持续15min。也可以在刮痧的时候配合推拿,效果更佳。隔日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
1.3疗效评估患者关节、肌肉的疼痛、麻木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术后随访3月无复发为治愈;患者关节、肌肉的疼痛、麻木症状明显减轻,关节活动显著改善,术后随访3月无复发为显效;患者关节、肌肉的疼痛、麻木症状有所缓解,关节活动略有改善为有效;患者关节、肌肉的疼痛、麻木症状和关节活动无改善为无效。
2结果
本组340例患者采用中医综合刮痧法治疗后,治愈110例,治愈率为32.1%,显效125例,治疗显效率为36.8%,有效95例,占到总人数的27.9%,无效10例,治疗无效率为2.9%,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7.1%,见表1。
3讨论
风湿病的发病复杂,病程较长,治疗的难度较大。风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免疫反应、感染因素、环境以及其他药物反应。其中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免疫反应。从中医学理论来看,风湿病的发病是因为人体营养卫生失调,受到风寒侵袭,或者是脏腑气血痹阻,失于濡养,从而导致肌肉胀痛、肢体关节疼痛等症状。
西医在风湿病治疗中主要使用的药物有非抗甾类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慢性抗风湿药物等。中医治疗风湿病主要讲究要早诊断早治疗,因为采用中药治疗往往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而单一中医疗法治疗风湿病的效果较差,所以治疗中一般采用综合治疗法进行。本研究中采用的中医综合刮痧法治疗风湿病是在“杂合以治”的思想启发下形成的。此法能够祛风湿、通经脉、调阴阳,从而达到治疗风湿的目的。
因为风湿病往往伴有血液循环障碍和免疫功能障碍,采用刮痧治疗能够活血、舒筋,缓解肌肉紧张,减少肌肉疼痛。刮痧油在整个治疗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本组治疗中采用了自制刮痧油,其中有马钱子、生草乌、生川乌、蜈蚣、木瓜、松节油等,不仅能在刮痧中防止皮肤损伤,而且能有效提高刮痧治疗效果。在综合刮痧法中将中医的针灸、刮痧、拔罐、推拿等结合起来,有效发挥了各种治疗手段的作用,综合使用效果更佳。而刮痧法作为本组治疗的主要方法,操作简单,普及率高,不仅可以作为治疗手段使用,也可以作为日常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措施。在对本组340例患者的治疗中采用综合刮痧法进行,大部分患者的风湿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很多患者在术后随访中均未出现复况,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7.1%,治疗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侯雷,马武开.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评述[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3:63-66.
[2]张力琴.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3:17-18.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