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学图形知识

数学图形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30 15:22: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学图形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学图形知识

篇1

(一)对几何概念理解的不适应

1.几何概念虽然比较直观,但叙述是非常严密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如线段中点的定义,学生认为只要OA=OB,那点O不就是线段AB的中点了吗?为什么还有说点O在线段AB上?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够严密,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观、简单经验化水平.

2.对概念理解的简单化.如对线段的中点的定义的理解,不少学生对两种表述不适应,学生认为只要“①点O在线段AB上,且OA=OB,则点O是线段AB的中点”和“②如果点O是AB的中点,则OA=OB”两种叙述中的一种就行了,有不少学生认为“①中点O在线段AB上”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无需说明.

(二)对三种语言表达的不适应

相对于代数而言,几何表达需要将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灵活运用.不少学生对运用符号和图形语言表达这种方式难以在短时间适应,不能建立符号、文字和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对准确作图的认识不清,作图的随意性很大.

(三)对几何推理方式的不适应

学生习惯于解答代数问题,对运用推理这种表述方式进行解题显得有些不适应.推理是建立在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之上的,学生不仅要准确理解概念,还要清楚地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有不少学生对用推理这种方式表述解题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

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理解能力的制约

对概念的理解是推理的基础,有不少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还不足以准确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比如对互余的理解,一方面,有不少学生只注意到和是90°,而没有注意到必须是两个角的和.另一方面,有不少学生不能理解互余的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运用时感到迷惘;还有不少学生对为什么和要是90°不理解,在运用时只是处于模仿状态.这种理解能力制约学生对概念的快速准确理解,制约学生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初期的理解能力特点是对概念的认识比较片面、孤立、静止,自认为已经理解了,但到具体运用时会出错,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认识还比较模糊.

(二)抽象思维能力的制约

学生虽然经历了几年的代数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不能满足几何学习的需要.几何的概念比较多,如一开始就有直线、射线、线段、角、线段中点、角平分线、互余、互补、垂直等,抽象思维能力的水平限制了一些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概念理解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几何的信心.这时期的学生对什么是“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认识事物主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主观性比较强,抽象时不能抓住事物的实质.总之,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差.

(三)逻辑思维水平的制约

欧氏平面几何是在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后经欧几里得整理后才成为一门科学的,而这种整理不是一般的理一理顺序的问题,而是欧几里得经过对材料的严密的思维、仔细推敲后的创造性的整理,他使得杂乱的材料变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使所有知识都建立在几个基本的概念和几个基本公理、公设之上的.现行的数学教材虽然做了处理,以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但初一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自由式的思考模式状态,知识在他们的大脑中还是处于散乱的状态,学生还没有整理知识的主观愿望,没有形成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认识,这说明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还很低,所以在推理时显得机械、无序.

作为教师,我们今后在教学中应做到:

(一)加强对学生概念的教学

几何概念虽来源于现实空间的实际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但它有与现实物体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时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把现实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与几何上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加以区别.如平行线的概念,什么是不相交?这要借助于在阳光透过窗户时的光线的实际情形,使学生发挥想象力理解不相交,等等.通过这些基本概念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逐步适应几何概念的学习.

(二)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学习几何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几何的初期,学生主要借助于直观和简单的判断,较低水平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些较低级水平的思维能力不能使学生学好几何.借助于几何基本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在这些学习基本概念时,重点是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法和综合法,这是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基础.

(三)加强学生画图和识图能力培养

画图和识图能力对学好几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几何的入门阶段,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画图,要让学生严格按照规定尺寸画图(尺寸太大时可以让学生按比例进行画图),使学生养成良好画图的习惯;另外,要重视学生的识图训练,要通过训练使学生把图形和文字统一起来,逐步达到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灵活转换.

篇2

一、教师须先了解小学生的空间图形思维水平发展的特点

要想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作为教师就必须了解其认知水平及其特点;所以在教学几何知识时,教师必须先清楚小学生在几何思维发展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水平0阶段。这一阶段属于前认知阶段,儿童只能感觉几何形态,受到其感觉活动的不足,只能注意到对象的形状的直观特征的某一个部分。对于这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思维依赖对象的具体想象和自己的触觉刺激。第二,水平1阶段。属于直观化阶段,儿童根据外观来识别图形,不关心图形的几何形状或一类图形的本质特征,思维以知觉为主,仅从外观和形状来认知。如,他们无法区分二维和三维的图形,他们会认为“长方形”和“长方体”的形状是一样的。第三,水平2阶段。属于描述和分析阶段,这一阶段儿童能够在观察、测量、搭建或绘画的基础上,掌握图形性质,并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用语描述出来,能将这些性质与一类图形建立联系。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美客观存在。较之艺术美而言,数学美是一种至上的、崇高的理性美。而“空间与图形”知识就更显示了数学学科的一种独到的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是关注让学生从中享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体验到“做数学”的成功喜悦。在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时,就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各样的图形,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起学习兴趣,然后再画对称图形,剪对称图形,找对称轴、画对称轴等等,就都迎刃而解了,在这样“做数学” 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和理论化,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的认识,让学生熟悉数学理论的应用方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图形与空间观念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加强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均能够完成对知识的应用和探索,帮助学生实现空间图形的完整塑造。图形的教学内容上设计了很多这方面的活动。如“你说我摆”、“观察与测量”、“有趣的图形”、“动手做游戏”等,在合作中进行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乐趣。例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们就搜集了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上课伊始,教师一边拿出一些物体一边让学生说出物体名称并引导说出几何名称:如牙膏盒?D?D长方体、魔方?D?D正方体、茶叶罐?D?D圆柱体、乒乓球?D?D球体等等。

四、要有好的教学设计

教师是整个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做好自己的教学准备工作,才能带领学生学到更全面的知识。

例如《圆柱体认识》教学片段我们这样设计:

制作罐头盒?D感受和认识圆柱各部分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观察并制定制作方案

请学生观察铁皮制作的圆柱形罐头盒,要制作它需要哪几部分?你想先做哪一部分?怎样把各部分连接?分小组讨论制作方案。

②准备制作工具 : 硬纸、剪刀、圆规、直尺、浆糊。

③实际制作并交流讨论:先制作盖子和侧面。

方案一:将罐头盒子的盖子放在纸上画圆两个,剪下做盖子;用细绳量周长,用直尺量盒子高度,以这两个尺寸分别做长和宽画一个长方形(有的可能是正方形)做侧面。

方案二的制作过程与上面过程相反(略)。

讨论交流制作的感受:

结论一: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侧面打开时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结论二:两个圆形面积相等,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再连接三部分成盒子。

学生操作,把长方形卷曲成侧面,再把两个盖子粘上。

讨论交流制作的感受:

我们作为设计工程师,要向制作工人提醒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把长方形中与盒子模型高度相等的两个边连接。

篇3

一、缘起:由一次调查引发的思考

在六年级期末总复习时,我对班里46位学生做了一个调查:你喜欢怎样的复习课?调查发现:学生喜欢自主、轻松、快乐的复习课,他们渴望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我尝试把“知识图创作”引入数学课堂,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复习方式。

所谓“知识图创作”,就是让学生把积累到的知识进行整理,用“创作”的手段把储备到的知识进行“周转”,并在生活中运用。在更高层次上,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创作知识”,即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使知识“活起来”,并能进行知识拓展。

二、行走:基于“知识图创作”的个性化元素创造

儿童是天生的创作者。每个学生都是积极的探究者和知识的研究者,我们应把学习、创作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创作”知识。

1.散聚:在“创作”中明晰建构,知识链得以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再创造”知识的过程。“知识图”的创作过程,是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由点连线、由线结网、由散到聚形成浓缩的知识结构、探究知识起源的过程。

(1)明晰知识脉络。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逻辑性强,纵横联系紧密,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因此,在复习课前,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罗列知识点,明晰这部分内容的知识要点。在梳理、思考的过程中,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明了。

(2)编织知识网络。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在理清知识脉络后,应注重让学生通过“创作”把知识架构起来,以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在学生制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方法上给予他们指导,帮助他们梳理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步骤如下:一是罗列出每个独立的知识点;二是使每个知识点沿着知识结构纵向、递进延伸;三是联系每个知识点,找出相关的题目,分析习题的变化规律,从相同点与不同点方面加以概括,从而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按照上述三个方面整理,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借助知识图快速地提取有用的信息去解决。

2.少多:在“创作”中沟通联系,知识树得以生长。

学生在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时,必须有一个清晰有力的生长点。教学时,我们要尽量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他们看到、感觉到、触摸到这些“生长节点”,并引发他们在现实运用中产生认知冲突,激起他们学习的需要,使他们产生新的思考。

(1)对接新旧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交替的过程。奥苏伯尔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个或几个固定点,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使他们的知识树不断长出新“枝”。如出示“长方形和圆”,让学生进行拓展。一位学生在罗列了正方形与圆的基础知识后,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拓展(如图1),这些都是以旧知(正方形、圆的特征及其周长、面积公式)为支撑点发展起来的,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给新知找到了最直接、最有效的停靠点,从中能清楚地看出新知是怎样一节节生长起来的。

(图1)

(2)沟通生活经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学生编织自己的知识网络时,应提醒他们结合生活经验合理加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书上给出的定义是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创作”知识图(如图2)。

(图2)

(3)渗透思想方法。树长得越高,树根深入到土壤就越深。树在生长的过程中自然也伴随着树根的蔓延和扩展。数学思想方法就好比树根,虽然看不见,但对树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学生建立的“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联系图”(如图3)可以清楚地看出,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求得的,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是通过推导、割补或拼合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求得的。在复习的过程中及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它的价值,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

(图3)

3.外内:在“创作”中自省内化,知识力得以生发。

内省是古代倡导的一种修养方法。孔子的学生曾参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所谓内省,即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调控、自我监督的一系列步骤。知识只有在反复总结、提炼中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转变成知识力。对知识的活化和内化,是学生“自我”不断认识和觉醒的过程。学生在犯错后,如果一直被他人揪出,他们就会轻视或忽视这样的错误,不放在心上。我们可以换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不足,分析错误原因,反思内化,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学习。如,我班自编了《我们都是100分》,里面收录的是全班学生在作业、练习中的错误或不足。封面上有这样一行小字:我们正在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可爱的学生在内页这样写道:审题不够仔细,简便计算不熟练;图形观察不够细致严谨,拓展题目不熟练;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类题目待提高……

“知识图创作”以学生喜欢的方式闪亮登场,它给予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到知识、展示自己、提高自己。让我们勤于实践、善于思考,复习课定会越来越精致,必会走进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96-297.

篇4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08-02

[作者简介]韩峰,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五里学校教师,潍坊市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郄会爱,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五里学校教师。

树型知识结构图是指根据树的特点,把知识用简捷的词语,按照一定的关系展示在不同树枝上的学习图,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的层次关系和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理解和构建知识的水平,同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以便于对知识的保存和提取。

一、树型知识结构图能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HTSS]

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正处在一个从形象认识到抽象理解的过渡时期,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从形象认识到抽象理解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因为急功近利的思想,我们经常犯揠苗助长的错误,这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呢?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应该多从形象教育入手,让学生建立起丰富的形象学习的经验,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抽象理解的阶段。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着各自的深度和侧重点,比如:小学数学中的看图列式,里面的形象成分就多于抽象成分;用书面语言解答应用题,需要学生抽象理解的成分就多,但这也不能说没有形象思维,学生对每一句话、每一概念的理解都是依赖于内部表象来完成的。从这一点来讲,形象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但是过分注重形象,势必造成抽象理解能力发展的滞后。因此,找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点,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树型知识结构图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从形式上看,树型知识结构图具备了从形象到抽象过渡的特点。形象思维需要的是实物、图形或音像资料,抽象思维侧重于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表述。而树型知识结构图既具备了“形”的特征,又有书面语的成分,虽然它的“形”不是知识内容上的“形”,但是由于这种结构形式的存在,学生可以以它为契机,同思维中的相关书面语言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很好地起到引领和桥梁的作用。

二、树型知识结构图为学生构建知识创设了平台[HTSS]

利用树型知识结构图,把知识点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同时进行“触点”的描述和直线条的形象指示,体现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学生在构建知识时就可以避免把一行行的书面知识进行重新加工构造的工序,也可以简化把教师的口头讲述与已有知识结构中的信息进行关联、再加工重构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构建速度。

树型知识结构图对学生构建知识的平台作用,还在于学习目标的确定、“触点”的形成、创新性思维的展现和探索性问题的引入。树型知识结构图为学生创设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可以把要学习的内容有所取舍地记录到自己的知识树中,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选择地探寻相关“触点”并摘记到知识树中,然后以它为依托,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理清新学知识与旧有相关知识之间的脉络结构,将新知识构建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然有不同程度的新发现,这也取决于他自己的认知水平,只要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就都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内容体现在知识树中。借助知识树与同学进行知识共享和问题交流,也是学生增长知识的一种新策略,这是他们自己发现和探索的结果,他们会因为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而感到自豪。

三、树型知识结构图能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HTSS]

运用树型知识结构图进行教学时,我们首先要把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根据知识的层次关系和意义联系,放到同一棵大树图上。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将新知识的有关内容按树图的要求填写完整,通过“触点”,把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以词语描述、线条连接的方式联系起来,这样新知识就被纳入了一个主题结构之中。一般情况下,每个单元的知识都要占用一幅树图第一层分支中的一支,由于整个树图是数学学科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那么新学知识被纳入到树图以后,就形成了包含已学知识在内的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线条的作用,知识之间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网络的知识形态图,这些知识网络是以相互依存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触点”的提示,会引发对已有相关知识的回忆,然后搜索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构建方式,运用迁移原理来理解和吸纳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把形象的、树图模式的知识网,转化成自己头脑中一个虚拟的知识网络,这样,同一类属的新知识和旧知识就会在这个因树图而形成的类似的虚拟网中得以存储。当学生在整理所学知识的时候,各个知识点就不再是孤立地存在了,而是通过多种关系勾连在了一起。这样,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和错误,都会激起多个知识点来协助探寻、回忆和理解,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主动的构建行为;如果有一个环节的知识被提取,那么就会激活一连串相关的知识点,学生的思路会更加开阔,解决问题的策略会更多,思考问题也会更有深度。这些形成网络体系的知识不但不容易被遗忘,而且更容易被提取。

四、树型知识结构图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反思与整理[HTSS]

反思也是学生进行知识构建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主要体现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和课后进行的回忆性思考上。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都会在授完新学知识以后,借助教师的板书或学生的板演,按照所学的先后顺序再将知识理一遍。然而板书或板演大多跳跃性很强,不够连贯,这给学生构建新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利用树型知识结构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树型知识结构图,从“形”和“文”两方面的有效结合中,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找到总结课堂学习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更顺畅、记忆更牢固。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及时复习对巩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都十分关注学生课后的反思与复习。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进行反思的工作却显得非常无力,也很难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是缺少“型”的依托所致。人的思维总是处在飘忽不定的动态之中,要想紧紧抓住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树型知识结构图。学生可以将在课堂完成的树型知识结构图带在身边,每天晚上可以把当天完成的树图拿出来进行复习,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新学知识。

树型知识结构图的作用,是我们运用自我构建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我们还可以在很多领域对它进行开发和利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让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篇5

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难点和重点,这些难点和重点大纲都有明确要求,我把它叫显性难点。除此之外,过去学生学习过的知识点、概念、方法、计算等,都是新知识生成的基础,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这种情况虽然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但已成为了影响知识生成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而这个因素又常常被教师所忽略,我把它叫隐性难点。隐性难点对知识生成的影响常常表现在自主学习艰难、讨论常常毫无结果等方面,更谈不上探究学习和知识生成,最终导致课堂上完不成教学任务。这种现象在学困班教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如何突破数学隐性难点对知识生成的影响,我总结了课堂上所反映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对概念隐性难点的突破。

概念隐性难点主要反映在学生对概念掌握不牢、不清及应用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从下面几点入手。

1.强调概念的建立过程,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一些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死记硬背,即使记住了也不会应用。如求2,学生不会做,就是因为没有理解乘方这个概念,没有理解2表示2×2×2,而错误地表示为2=2×3。这种概念不清必然导致学习无法继续。

2.强调概念的前提条件。

许多概念的成立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果离开这个前题条件概念就不成立。而学生在应用这一概念时,这个前题条件往往会被忽视。

3.掌握概念的本质与表达形式的不同。

有些概念的表达,无论是用语言或字母,特别是用字母,往往只是形式上的表达。如果不能理解概念的本质,当形式变化后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如勾股定理的表述,课本上表达为若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则a+b=c,当换成用a+c=b表示时,部分学生还认为c是斜边;又如ab=ab-a-b,问(a+b)b的结果为多少时,许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这些都说明学生没有掌握概念的实质,更谈不上如何应用了。

4.加强练习,强化对概念理解。

学生接触到一个概念后,首先要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实质,不要急于用概念去解决问题。教师应通过设计系列练习,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掌握好概念是以后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概念的建立过程,才能达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学生不理解的概念要及时让他们搞清楚,不要为以后学习留下隐性难点。

二、突破阅读这个隐性难点对知识生成的影响。

新教材的特点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由教师讲授转为学生自主探究。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完给出的材料后,不能抓住重点对象,不能关注重点内容和提取关键信息,不能把握细节与主体,不能洞察核心思想。学生阅读完材料后达不到预期的阅读效果,影响了学生知识的生成。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需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能唤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我让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

(1)材料中告诉你哪些概念?

这个问题学生通常在材料中都能直接找到,可提高学习兴趣。

(2)从材料中你能知道哪些性质或法则?

这个问题学生也能在材料中直接找到,可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3)从材料中你能知道它想解决什么问题?它是如何解决的?

对于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看完整个材料后去归纳。通常用材料里的关键字眼去总结,多数材料的题目往往就是整个材料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如何解决问题,采用哪些数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揭开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把握好通篇阅读和重点阅读,粗读和详读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

通篇阅读所需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对材料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性质、法则,以及材料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个大概的了解,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重点阅读则更关注细节,关注概念、性质、法则成立的条件,采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不但要祥读,而且要反复读。

3.关注学生在阅读时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对于同一知识,每个学生从不同方面有不同理解。通过阅读,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作如下处理。

(1)少部分学生不懂而大多数学生懂的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使这部分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2)大多数学生不懂,少部分学生懂的问题,可采用组与组之间交流的形式,学生互动,以少教多。也可以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讲解、展示分析过程,必要时老师作适当点拨。

(3)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老师预设以外的问题,则可师生互动,做到动中生成,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上述办法,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为新知识生成打下基础。

三、形成知识模块,突破知识点分散、不便掌握的隐性难点。

心理学认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不仅与贮存知识的数量有关,而且与贮存知识的概括程度、索引方式、相互关联度等可有效利用的属性有关,即与知识掌握的质量有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形成知识模块,为新知识生成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模块的形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同一知识点知识归纳为一个模块。

由于学生学习知识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对同一知识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也有不同要求。如角平分线的学习首先安排在在七年级(上),内容是按给定的画法画出一条射线使之为给定角的角平分线,并通过折叠让学生感受角平分线定义。在七年级(下)给出角平分线性质及应用。到八年级(上)又给出角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到此角平分线这个知识点才全部给出。每当学生学习下一个知识点时,都要把上面有关知识点复习巩固,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只要提到角平分线,学生就联系到下面几点:

①角平分线定义及表达方式

②角平分线性质

③角平分线中常用的辅助线

④逆定理

⑤用尺规如何作角平分线

这样就形成了角平线这个知识点模块,既便于掌握,又能达到灵活应用。

2.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构成一个知识模块。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把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形成一个模块,既便于理解,又便于区别和记忆。如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学习中,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定义的,因此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但同时由于它的顶角是直角,它又具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和判定。

菱形也是在平行四边形基础上定义的,它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所有的性质外,由于它有一组邻边相等,因此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和判定。

正方形是在矩形和菱形的基础上定义的,因此它具有这两个图形的所有性质。判定更特殊,只要判定是这两个图形,就一定是正方形。这样既便于学生了解各图形之间性质、判定的区别,又便于记忆。

四、通过作业批改寻找隐性难点,再通过作业反思消除隐性难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通过作业批改,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可分为下面几点:

(1)原有知识没有掌握,导致题目做错。

(2)新知识没有掌握,导致题目做错。

(3)没有掌握解决问题方法,导致题目做错。

(4)粗心笔误导致题目做错。

2.对于学生做错的作业题,通过作业反思及时订正。

作业反思设计分下面几个部分:

(1)本题用到的知识点主要有哪些?

(2)所用到的概念、性质、法则、判定等分别是如何叙述的?

(3)你做错题的原因是什么?

(4)正确的题解是什么?

(5)现在还不懂的知识点有哪些?

作业反思是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回顾,主要是回顾在解题过程中获得哪些经验和教训,自己的解题思路如何受阻又是如何突破的。教师通过作业批改发现隐性难点,学生通过作业反思及时消除隐性难点,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五、帮助学生巧记法则公式,突破记不住的隐性难点。

数学学习离不开记忆,不同的记忆方法导致不同的结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不易被遗忘。如在七年级(下)“幂的运算”一章教学中,学生对于同底数幂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记不住名称,经常出错。如果按运算顺序则很容易记住名称。运算顺序为:在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计算括号内的。

如:①a・a=a(m、n是正整数)

这个法则为什么叫同底数幂相乘?因为根据运算法则先计算am和an,这两个结果都叫幂,然后再把两个幂相乘,因为这两个幂的底数相同,因此叫同底数幂相乘,反之a・b就不能叫同底数幂相乘。

②(a)=a(m、n是正整数)

这个法则为什么叫幂的乘方?因为根据运算法则先计算底数为a的结果叫幂,(a)表示n个a相乘,顺此把(a)叫幂的乘方。接下来再让学生解释下面各法则、公式名称的由来。

③(ab)=ab(n是正整数)

④a÷a=a(a≠0,m、n是正整数,且m>n)

⑤(a-b)=a-2ab+b

⑥(a+b)=a+2ab+b

⑦a-b=(a+b)(a-b)

通过运算法则顺序巧记法则、公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预设隐性难点,做到难点分散。

由于各班的学生情况不同,对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隐性难点有哪些。根据预设的隐性难点,老师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温习隐性难点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做到课前消除隐性难点,使学生学习过程中难点分散,以达到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影响知识生成的隐性难点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把这个因素设计到教学中去,给学生消除隐性难点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不至于打破课堂上的预设安排,从而圆满完成当堂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数学学习与数学过程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3.

篇6

大学知识的公共性是大学内生的、本属的特征,是大学发展的内在诉求,它赋予大学教育的合法性,为知识的生产、养成、传播创造了条件,是每一所成功的大学理应坚守的文化传统。学术的资本性是大学外生的时代性特征,是大学在学术资本主义冲击下应对全球化竞争及资源压力的路径选择。在全球化背景下,处在知识社会里的大学,集知识的公共性与学术资本性于一体,这直接导致了大学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本文基于知识论的视角,从大学知识的生产、养成、传播三个维度对现代大学理念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希望能对当下大学理念的修正有所裨益。

知识公共性:大学发展的内在诉求

有学者曾形象地把大学喻为“生命体”,那么,大学生长的内在逻辑则无疑是这一生命体的遗传基因,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的作用与功能。对于大学生长的内在逻辑,历来有着不少经典的论述。纽曼说:“传授普通性知识”“提供博雅教育”;[1]洪堡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统一,学与术分家”;[2] 德里克·博克说:“服务社会,坚守自己的学术理念、学术价值”。[3]其实,这些对于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条常被大学人忽略,但恰恰又是大学人受益最多,大学持久生长最不可或缺的,即知识公共性。

1.宏观视野下的知识公共性

知识公共性决非囿于大学这一特定的领域。从根本上讲,公共性是知识本属的、内生的,是知识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知识公共性是以知识自身的特征为依据的。科学研究认为,客观世界由三大要素组成,即物质、能和信息。知识的表征是信息,显然属于信息范畴,因而具备信息所具有的特点:可传递性、可再生性和可共享性,这些特点正是知识公共性最原始的依据。其次,人类社会发展对知识公共性的诉求强化了知识公共性。“若说人类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那么人类文明就是知识积淀的结果”。[4]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审视知识生长的过程,它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之大是不言而喻的。知识高频率发现、高效率应用的近现代正是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正因如此才有了“知识财富”这一概念。加快知识财富的积累、传播、利用,是实现人类自我提升、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但前提是积极承认知识的公共性,因为任何知识的发现,任何运用知识所做的发明、创造,都是以先有知识的高速度传播、高频率交流、高效率运用为前置条件的。

2.大学境域内知识的公共性

在大学这一特定境域内,知识公共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哈佛大学前校长洛尼尔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大学存在的时间超过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5]经千年而不衰,作为知识生产、养成、传播中心,大学的成功就在于始终能够做到“不断超越自我的同时保持某些亘古不变的品质”,[6] 其中知识公共性便是至关重要的一条。正是在知识公共性的基础上较好地维持了知识的自由流通和思想的自由交流,才成就了大学的不老神话。

知识的公共性之所以能够上升为大学发展的内在诉求,这与大学的社会角色、职能不无关系。首先,大学公共机构身份的确立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知识的公共性。自17世纪之后,大学在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公民身份的养成等方面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7] 其公共机构的身份得到了历史性的凸显。公共机构服务于公共利益,其创造的“产品”也理应具有公共性。知识作为大学行为的终端结果,其公共性进一步得到强化。其次,大学都以教育为其首要职能,而教育的合法性来源正是知识的公共性。因此,“对大学而言,知识的本质属性乃是公共性。公共性是知识教育性的基础。失去了公共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将无从发挥”。[8]

学术资本性:大学发展的外在依赖

学术资本性是学术资本主义的核心概念,希拉·斯劳特和拉里·莱斯利曾做过经典的界定:“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9]那么,一向以“象牙塔”“不食人间烟火”著称的大学又是如何与市场联姻的呢?

1.学术资本主义的缘起

首先,大学“科研”与“服务社会”职能的确立为学术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在传统的大学理念中,大学是出于人的好奇心开展纯粹的基础研究,信奉“知识即目的本身”“为科学而科学”的治学之道,应用、开发研究与大学毫无关系。但社会工业化的进程对大学提出了开展应用研究、培养技术人才的要求。“科研”与“服务社会”是大学自身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作出的调整,这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埋下了伏笔。因为在“服务社会”的理念下,应用研究为大学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巨大的,这为学术——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原始动力。

其次,全球化及政府为应对全球化竞争而制定的大学政策加速了学术资本主义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竞争,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球化正在打破原有的平衡,各国都有得失,而老牌工业发达国家一些优势的丧失,必然会激发其调整已有的政策,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而努力”。[10] 从社会福利计划转向为经济发展而努力,各国投资于福利、教育事业的公共资金明显减少,国际上普遍出现了从拨款到贷款的现象。大学作为资源依赖性组织,在政府退出大学的过程中必然要寻找其他的资助者,至此,“产业部门寻求新技术的需求又同大学寻求新资源依赖的需求相互契合,学术资本主义作为产业逻辑就在大学中赢得了合法性”。[11]

2.知识的“商品化”

学术资本主义带给大学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它从深层次上考验着大学最核心的品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知识公共性的责难。学术资本主义是一种市场导向的知识生产与转化方式,以牺牲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为代价,确立了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知识生产价值取向。大学生产的知识中“那些具备交易价值的知识成为知识管理者心中潜在的专利,那些不具交易价值仅有象征价值的知识也会被出版商看中,成为通过版权牟利的工具。无论是通过专利还是通过版权,最终知识都被导向了市场和利润”,[12]而大学培养的知识分子也成为了拥有学术资本的资本家。

参与知识生产的大学、科研人员、企业在契约的规范下达成了目的上的一致性——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科研成果进一步保密,知识更多具有了私利性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美国颁布的《贝杜法案》更是以政府立法的形式对知识的私利性进行了确认。[13]从此,知识可以买卖、大学成为知识工厂、教授成为资本家、教学变为交易都变得理所当然。

大学知识生成的时代反思

知识公共性作为大学发展的内在诉求,是每一所成功大学应坚守的传统;学术资本性作为大学资源依赖压力和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现代大学融入社会的路径选择。在全球化背景下,处在知识社会中的大学集知识公共性与学术资本性于一体,结果导致了大学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市场价值取向与大学生长内在逻辑有着天然的冲突。那么,处在时代风口浪尖上的大学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位大学人理应反思的问题。

1.大学知识生产的时代困惑

“通过基础研究寻求基本知识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这个任务使大学与其他机构区别开来,也把伟大的大学与一般的大学区别开来”。[14]大学制度的设计及传统校园文化积淀都是为大学教授做基础研究量身打造的,当今社会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大学更自由,更能宽容失败,免受政治、社会、市场压力的来探究客观世界的环境。基础研究是在人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为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原理的研究活动,突出表现出对一种公共利益的诉求。因为它的成果是零碎、不可预测的,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这与营利性组织追求效率、工具性价值取向是背道而驰的。但学术资本主义发展的极端则是大学企业化、公司化,这直接威胁着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企业及社会其他机构相对于大学更适合商业知识的生产。

知识生产作为大学知识生成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要慎重对待。因为学术资本化而质疑应用研究在大学的引入是不可取的,在学术资本化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诱惑下以牺牲基础研究为代价的应用研究则是更不可取的。因此,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冲突,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也许政府财政投入、绩效评价等政策在大学知识生产价值取向方面的正确引导才是关键。

2.大学知识养成的时代困惑

大学在知识生产之外有着更为神圣的职责——教育,并通过知识的养成来实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教育在塑造社会公民身份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技术公民身份和文化公民身份作为个体应对日常生活的需要,成为个体接受大学教育的直接诉求,而二者在个体身上的“平衡”对于今天每一个民族国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文化公民身份使文化传统作为整体在社会中得到保存和传播,而技术公民身份则为职业社会、职业系统的需求、机会均等的扩大作出了贡献”。[15]

在学术资本主义裹挟下的大学必将破坏文化公民身份与技术公民身份在个体身上的平衡。因为在学术资本性的驱使下,一方面,政府、社会对大学经费投入结构发生变化,商学院的富裕与多数教育和社会工作学院的破旧寒酸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大学在竞争中为求生存,专业设置、教育重心调整明显被市场工具性价值所左右。正如金耀基所说:“由于知识爆炸及社会各业发展对知识之依赖与需要,大学已成为‘知识工业’之重地。学术与市场已经结合,大学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服务站’……而教授之用心着力所在多系研究,教学则越来越被忽视。教授的忠诚对象已不是大学,毋宁是支持他研究的福特基金会、西屋公司或华盛顿。”[16]如此一来,大学日益注重技术公民身份的养成,推行职业教育的理念,忽视大学人文教育功能。

其实,在塑造文化公民身份和技术公民身份方面大学有着优良的传统。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到红衣主教纽曼的“博雅教育”,再到马修·阿诺德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其教育理念在继承与超越中日趋完善。如今已被许多知名大学所接受并身体力行,其中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是杰出的典范。因此,在学术资本化的浪潮里不少学者所呼吁的大学“回归”,正是这层意义上的诉求。

3.大学知识传播的时代困惑

通过书籍、期刊的出版和公民教育来传播知识是大学古老的传统。大学生产的知识及培养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公共性,都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这也奠定了大学在传播知识、推进知识民主化方面不可撼动的地位。但自从学术具有了资本性,大学便与企业达成了“浮士德式”的契约,“出卖”的是大学知识的公共性,换来的是大学财政危机的救赎。蕴含着知识公共性的大学内在逻辑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冲突最终会导致大学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的矛盾。

虽然知识产权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知识生产者和所有者的利益,以促进知识的创新,但将其引入大学则直接助长了“信息封建主义”,抑制了知识有效、及时的传播,同时也不利于知识的再生产。事实上,知识产权制度在大学制度设计中并没有位置。因此,作为大学发展的高层设计者以及大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教授,在对待知识产权制度上须慎重。那些为维护大学知识公共性而将那些具有商业价值的知识放进图书馆而不进行产业开发,无疑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大学可以生产并转让专利技术,但务必要明白——不能一切为了专利技术而忽视大学知识的公共性,消弱大学传播知识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卓君. 现代大学理念的反思与大学使命[J]. 学术界, 2011,(7): 136.

[2][3] 王亚南. 大学理念的发展、功能及其当代启示[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98, 100.

[4] 郑胜利. 论知识产权法定主义[J]. 中国发展, 2006,(3): 51.

[5] 王义遒. 论大学精神形成演变的逻辑之道[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9).

[6] 李海萍. 大学知识:保守抑或超越[J]. 江苏高教, 2009,(2): 24.

[7][15] 杰勒德·德兰迪. 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42-143, 56, 61.

[8][12] 王建华. 学术—产业链与大学的公共性[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6).

[9] 希拉·斯劳特, 拉里·莱斯利. 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57.

[10] 潘发勤. 全球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学术资本主[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4): 182.

篇7

设计制图软件已经成为了当今设计领域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在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软件都有独立的作用,但是对于某一领域或某一专业的设计而言,仅仅依赖一种软件来进行设计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在室内设计中,由于其自身的综合性较强,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设计软件之间进行相互的作用,才能实现室内设计的整体效果,最终达到设计的目的。(1)CAD设计施工图的设计实现在进行室内设计之前,通常会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上的分析,然后进行合理的构想,并能够提出一个相对于环境而言较为合理的构思,而且要有一定的独特性,然后制定出一个较为完美的设计方案。之后再将这个方案的基本资料输入到CAD软件中,同过软件操作,绘制出原始户型图、平面布置图、地材图、强弱电图、顶棚平面图、主要空间和构件立面图等一套室内设计施工图。(2)三维场景的设计实现运用CAD完成了基本的室内设计图之后,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运用3Dmax来进行建模。而利用3D进行建模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完成CAD设计图的绘制,同时能够实现室内三维立体的效果。3Dmax建模方式常用的是三种高级方法和一种基本方法,分别是mesh、poly、nurbs和基础建模修改器。通常都是先建基本模型,再依据需求,转化为以上三种方法。在建模时,可根据需要选择建模的方式。先把之前在CAD当中画好的设计结构图导入到3Dmax中;然后根据平面图的设计,照图纸完成模型制作。建模时要求遵循“精确、远粗近精,不见不建”的原则。在3D建模完成之后,还要对其进行认真检查,确定之后方可进入渲染的过程。而这种渲染的效果将会呈现出更加真实的形象和效果,通常利用Vray来进行的,可以达到表面散射、焦散、全局照明等效果。在利用Vray进行渲染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灯光的设置,这里较常用的灯光是VrayLight,使用这个灯光的时候,一定要开全局光,这样才能渲染出更明亮的效果,否则会导致图片的效果偏暗。渲染之后所达到的效果就非常逼真和美观了。(3)Photoshop后期处理技术经过了CAD和3Dmax的设计之后,基本上就达到了室内设计的基本要求,然而,这还不是最终的结果,必须要经过Photoshop的处理之后才算是一件完整的室内设计作品。这种后期处理的过程主要是指经过Vray渲染之后的效果所进行的进一步润色和加工、调整,并利用Photoshop将图像中的画面进行调整,在影像的明暗和色彩上达到最佳效果。并对室内的周围环境进行构图设计。

2.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1)景观设计制图流程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使其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中,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然而,在设计领域,手绘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景观设计上,计算机软件的运用更能加真实地反映出设计的意愿,从而更有利于设计师的发挥。1)根据实地测量调查结果和对方提供的基础材料与要求,运用Auto-CAD绘制平面图。2)将平面图导入3D-max中,运用3D-max建模。即建立效果图中所需的物体如建筑、水体、道路、地形等的三维模型。3)将3D-max中所建立的模型导入Photo-shop中完成后期处理。即将所得的彩色影像与植物及人物、交通工具、天空等配景合成,得到最终效果图。(2)景观设计的制图工序探讨1)建模:建模在室内外设计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软件制图的过程中,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的过程就相当于利用手绘进行透视的描绘。但是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手绘法往往只是代表着某一个特定的角度,而建模法则较为灵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看,从而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效果,有利于最佳效果的实现。在景观设计中,通常会有一部分物体的表现必须建立三维模型,例如:建筑、道路、水体等。2)渲染:渲染类似于手工绘图的上色过程,在手工上色时需分出物体间的素描关系和被表现物体的质感,渲染过程中通过灯光体现素描关系,通过赋予模型材质来体现物体的质感。这一过程可以使用3Dmax软件包。3)赋材质:在3D中,对模型赋材质即运用软件的指令,把不同物体按设计要求赋予诸如水泥、花岗岩、木材、面砖等材质。4)后期处理:后期处理过程类似于手工绘画的最后修改润色过程。由于渲染所得透视图的影像文件还有很多内容尚未添加。后期处理过程对于园林的效果图是相当重要的,耗时也长,其应用软件Photoshop是一种平面处理软件。植物和其它配景透视效果的获得是参考渲图中建筑、道路等的透视变化,依靠经验将调入的配景影像进行大小与色彩的调整而得到。

篇8

要想建设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学习型图书馆,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知识管理和学习型图书馆的认识。需要提高对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图书馆的认识。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信息进行知识管理,要建立流程管理方法科学的知识库,数据库中的知识信息要与当前的发展的环境相适应,要确保不同种类的知识能够相互转化,促进知识有效流通,要发挥出知识管理积累、转化、共享与保护等基本职能。同时要在图书馆内部适当开展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图书馆理论相关的专题学习活动,让图书馆员了解到学习型图书馆的真正含义与特征,使其认识到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重要性,逐步探索与掌握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有效方法。积极引导广大图书管理者把以文献为本的理念转变到以知识为本的高度上,要注重对知识、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从以往的收藏、借阅图书,转变到信息资源与知识库的建设,重视图书馆在建设研究型高校中的作用;从传统的服务与封闭式管理;转变到现代化服务与开放式管理;注重对新知识、新观念与新技能的吸纳与掌握。

(二)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学习型图书馆的建设中要重视对数字数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知识数据库的建设中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能够极大提高知识的编码、传输、储存以及扩散的速度,降低成本。注重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图书信息描述、管理与服务的网络一体化,通过对元数据的大力应用与普及,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组织研究,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数据库系统。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因此,要依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使数字图书馆更好发挥出提供知识的增值服务。

(三)推行学习交流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学习型图书馆是一个知识型的组织,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中,图书管理人员承担着巨大的责任,知识管理与服务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建设学习型图书馆,需要在相关管理部门与服务团队中推行学习交流机制。一方面,促进图书馆的内部知识文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一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与共享利用,提升学习型图书馆知识价值量与价值。另外,由于人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想要建立起现代化的学习型图书馆,需要拥有一流的管理人才。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知识、信息素养,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与知识的创造者。高校在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同时,要注重对管理人员培养,加强管理人员终身学习与岗位培训的力度,提高他们的管理、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篇9

关键词:认知冲突;有效性;艺术性;实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24-01

“教学中的认知冲突”是指教学过程中或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不能包容,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的现象,并由此生成有益于推进教学的认知方面的冲突。在教学的“场”中,冲突由以上起点开始酝酿并呈现、延续,“教学中的认知冲突”解决的过程中,思想的维度由单一转向多维,认知的程度由表层走向深刻。

著名教育家张化万先生指出:我们的教学要努力寻找“快乐和效率的统一点,即儿童学习的兴趣点、文本自身的关键点、学习认知的冲突点三点相叠的统一点”,以求更好地达成“全面效率”的提高。他指出:“传统教学常常关注文本自身的知识点,能有意识地把文本的知识点和儿童本身的兴趣点结合起来的还不多”,传统教学“不太注意儿童学习认知的冲突点,不太注重把生活世界和文本世界沟通起来”。把寻找、制造、放大和解决认知冲突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极具实效性,而且富有艺术性。

1.构造认知冲突,引发阅读期待

所谓阅读期待就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体验和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和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使新信息变得更易于理解和吸纳,同时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事实上,在阅读之前学生应该有一个自我阅读预测的过程。图式理论认为阅读预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意料之中,于是他的认知能力就得到了强化,认知结构就进一步得到巩固(即同化);一种是意料之外,阅读期待在自我预测中没有出现,于是他必须"回视",必须检查自己的预测思路,对自我预测进行修正,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即顺应)。阅读预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这样一个同化和顺应的信息加工过程。学生对文章下文的预测能力不仅有助于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是理解文章的标志之一。

1.1 教学片段实录:(略)。

1.2 教学片段评析:学生看到紫红色的葡萄,个大而饱满,个个馋涎欲滴;吃了葡萄,更是回味不已。这样的葡萄是甜的,已经成了“常识”,可是,教师说“有个小动物却说是酸的”,这样的文本人物的"现实表现"与刚才的感受形成强烈的反差,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和解读期待。

在这样的认知冲突推动下,学生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对阅读信息进行筛选、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伴随阅读的进行,成为学生得以自主、自由推进阅读的内驱力。

2.制造认知冲突,推进教学

2.1 相关情况说明:某老师开设一堂漫画作文课,设计了从漫画欣赏到概括出漫画特点,从给漫画取题,体会好的题目具有漫画式的语言特征,到推荐一幅漫画,写出有漫画式特点的语言,试图贯通漫画和语言这两种表达方式,贯通漫画和习作的两个世界。试教下来,发现学生对漫画的“搞笑、夸张、幽默、有创意、使人想像、发人深思”特点早有所悟,但对漫画“夸张而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的特性认识不足。

2.2 教学引领预设:(略)。

2.3 教学操作评价:学生的已有认知和教师(预料到的学生认知空白点)即将呈现的知识点果然构成冲突,通过呈现相同人物的漫画和照片,学生对漫画特点的认知迅速得到提升。教学推进迅速,学生主体认知建构快速有效。

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观念和生活经验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他们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看待新知识、新情景时,往往会出现认知偏差,甚至是错误的认知。这时,需要教师对知识点进行适度拓展补充,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达到消除认知冲突的目的。

3.制造和放大认知冲突,提升教学艺术感染力

3.1 相关情况说明本板块内容试图通过分析一个经典教学案例,从实践层面认识如何“制造和放大认知冲突”,体会其丰富的艺术性和鲜明的实效性。案例选自桐乡启新学校葛永腾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课《家乡的杭白菊》。

3.2 教学片段实录:(略)

3.3 课堂教学评析某老师是一位用心感悟生活、用心研究学生的老师。以上的片段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师对谈话的预设充分,引领自然而到位,而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始至终的“愤愤然,悱悱然”,他们的深有感悟、大受震撼,他们的那种被责任感和使命感笼罩着,不吐不快的感受,则是在听课现场很容易感受,在教学实录中很难体现的。

从“教学中的认知冲突”这个角度讲,某老师成功地制造、放大和解决了三次“认知冲突”,每一次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个教学片段,某老师通过教学谈话,结合学生认知上的模糊点,放大了“理想和现实的背离”这一“认知冲突”,应该有的价值和实际有的价格落差如此之巨大,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于是“我们能为杭白菊做点什么”成为学生的一种使命。

篇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6. 052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082- 01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它聚集了丰富的文献典籍,是人类的知识宝库和智力资源中心[1]。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可概括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传统观念的内涵在不断延伸、扩大。同样,职业学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文献资源收集和保存的数字化

图书馆传统上要对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加工、科学管理,并要方便为读者借阅使用。由于手工操作,图书馆内往往收集并保存着许多互相重合的资源,不利于读者快捷查找到所需的资料。新形势下,图书馆不仅要保存手写和印刷的文献,还需保存其他载体形式的资源,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图书馆已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单馆所收集、保存的文献资源只是网络系统的一部分,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将文献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不仅能便利地为读者快捷查找,并为读者提供的服务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使图书馆自身物理空间出现虚拟状态,从而使判断图书馆的馆藏大小不再依据其拥有文献资源的数量,而要用图书馆能为读者提供多少文献资源的功能来确定[2]。新形势下,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已成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日常活动。因此,图书馆在向读者提供文献资源服务时,需要不断提高信息资源服务能力。

2 信息资源开发的现代化

图书馆必须收藏大量的文献资源为读者服务,新形势下,各种文献数量多、增长快,使文献内容交叉重复、质量下降,加上文献类型更趋复杂、多样,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使读者感觉较难充分利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到馆的文献资源进行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加工,最后调配到各个借阅室,使之科学排架、合理流通,并将馆藏文献资料数字化,便于与读者交流与传递;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馆外文献资源进行搜索、过滤,成为虚拟馆藏,提高文献资源的馆藏量。

3 社会教育职能的多元化

3.1 馆藏内容多元化

图书馆是传播文献资源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变化,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单一强调政治思想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已难以担当社会教育职能。在馆藏建设上,要根据当代职业学校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遴选、加工、集萃,除向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提供提高专业知识的参考资料外,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人际交往、文艺、体育、科技、军事、财经、法律、工业、农业、上层建筑、国际知识等各个领域的资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2 馆藏形式多元化

当前图书馆馆藏除保留传统的纸质文本外,要着重开发数字资源馆藏,以网络、光盘形式呈现,方便学生查阅、利用,并可开展布置画廊、墙报、学习园地、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图书馆要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文献资源的过程和方法,如开设文献检索讲座,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4 丰富文化生活教育的人性化

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传播文化、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① 在阅览室的布置上要舒适、优雅,在阅览室内设单人座、双人座、多人座,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使之成为既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了解时事政治的场所,又是课余娱乐休闲、人际交往的地方; ② 在外借形式上灵活机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外借资料内容的多少人性化地确定借阅时间,达到既能让学生借到自己喜爱的资料能回家或回宿舍细细品味,又能保证馆藏资料的流通性和利用率;③ 根据学生的喜好,既能为学生提供在阅览室随便翻翻报纸、看看画报、欣赏美术作品、享受读书之乐的条件,又为学生创造能在电子阅览室上网聊天、给亲朋好友发电子邮件等甚至偶尔打一下游戏以减轻压力的环境。

图书馆是职业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图书馆应顺应形势的变化,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心,认真履行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好优质服务工作。

篇11

1、推动高职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持续发展的保障。图书馆员为什么要学习,这是图书馆员胜任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打造学习型馆员团队、培育高素质图书馆员队伍是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全体图书馆员素质,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打造学习型馆员团队,培育高素质图书馆员队伍。

2、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党的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员是高职院校文献管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相关政策、相关制度的执行者。所以图书馆员更要以学习为手段,提升综合素质,以实际行动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创新动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二、高职图书馆员素质建设的路径

1、专业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

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 “服务第一, 读者至上” 是图书馆的宗旨, 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人不懈的追求。要想实现与读者的有效沟通, 提高服务质量, 就需要图书馆人不断完善自我, 自觉接受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教育与业务技能培训, 比如通过在职进修、参观访问、专题讲座、学术研究等途径, 不断改善图书馆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提高服务技能。

引导和培养馆员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使学习成为馆员的自觉行动。在全馆营造一种崇尚学习、尊重知识的文化氛围,人人热爱学习,个个沉醉于科学研究和业务创新,任何一个馆员都会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为学习型图书馆的创建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学习十精神,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履行职责所需的一切知识,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规律、图书馆工作的基本技能及读者服务的基本方法,学好本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学习计算机知识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秉持学无止境的态度,在不断的学习中追求日常工作的精益求精。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每位图书馆人都必须具备的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图书馆人的基本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图书馆也受到了冲击,在部分工作人员中滋生了消极等待, 不思进取,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加强图书馆人的思想教育是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图书馆人的必要途径, 必须高度重视。针对图书馆人的不同思想问题, 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努力培养爱岗敬业、甘为人梯的信念, 树立一切服务于读者的新理念, 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 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实现图书馆的工作目标。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建言献策、创优质服务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激励广大馆员不断进取,使馆员的道德修养、文化涵养在形象化、典型化、人格化的活动中得到锤炼,保持“热爱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奉献图书馆”的精神状态。

3、注重培训机制的建立

定期举办培训班,进行高层讲座,集中全体图书馆员进行专题学习,互动交流,让图书馆员充分了解专业知识,丰富知识点,拓展知识面,促进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加强对图书馆员进行学历教育,充实他们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对具有培养潜质的图书馆员进行硕士学历教育,为图书馆员的成长搭建平台。

4、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人才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和管理机制的形成息息相关,在用人机制方面实行竞争上岗, 这样可以把优秀人才安置到最具潜力的岗位上, 以激发图书馆人的上进心。另外, 还要鼓励图书馆人积极参与科学研究, 从而提高专业技能。图书馆对于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的图书馆人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在激励他们进步的同时也对其他图书馆人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制定图书馆员量化考核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重人品、比才干、重能力、看实践”的选人用人机制。同时大力宣传、发掘先进图书馆员和先进事迹,坚持典型引路,倡导岗位成才。广泛宣传各类优秀图书馆员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5、建立提升馆员素质的长效机制

篇12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91-02

在信息社会的时代,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也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它对于学院学科的发展起着保障的作用。目前,随着图书馆几百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它的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创新,功能也在不断扩大。而学科馆员制度就是参考咨询服务的深入的结果。自从1998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以来{1},这个制度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特别是2012年在广东省专门针对这个热点问题的探讨,这个制度的相关一系列的考评措施都已经引起广泛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实际情况,考虑笔者所在的南京特殊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的可行性,并且提出建议,期望给其他兄弟学校起到参考作用。

一、我国学科馆员的研究近况

学科馆员起源于美国,195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图书馆首先配备学科馆员。关于学科馆员的研究,最早是在1970年挪威学者B.Wiik探讨的。国内对学科馆员的研究始于1989年,到现在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我国最早设立学科馆员的图书馆是清华大学图书馆,起始于1998年。东南大学是在2000年正式实施。随后一些高校图书馆纷纷设置学科馆员。仅2003年就有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2}。

而吕俊生{3}概括了我国图书馆历史的两次跨越,分别是1998年清华大学建立的学科馆员的制度,以及2006年国家图书馆面向科研的学科化服务。这两次都表明了我国图书馆在学科科研服务方面的两次质的跨越。

吴漂生{4}提出了“学科教师+馆员”合作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将馆员与任课教师和高校学生联系更加紧密,并且也对学生的信息知识搜索的培养,问题的探究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馆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为学科馆员以后的发展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挑战。

对于学科馆员的绩效考核,在目前范围内,主要存在三种考核,一是基于德能勤纪的考核{5},二是基于业绩指标的考核{6},三是基于任职资格的考核{7}。而刘立军{8}却构建了基于胜任素质的学科馆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从而更加客观并且科学地优化了以往的学科馆员的考核体系,使学科馆员的考核制度日趋完善。

对于学科馆员的其他论述,很多专家都有自己的观点。马东明等{9}提出了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创新服务的模式,并且对于图书馆学科馆员的选拔标准也作了详细的研究。而胡燕玲{10}也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职责、素质、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认为,高等学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是图书馆顺应时代需要、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张静芝{11}也在研究中提出,虽然学科馆员制度向着完善的方向走去,但是,它当中有些问题是急需解决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落后,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的服务不够等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科馆员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层高校的注目和重视,而且很多专家认为学科馆员需要按照层次来服务。这样可以解决一些矛盾。那么,对于我们学校图书馆来说,这也是值得考虑和探究的问题。

二、我校图书馆的人员概况

随着我校30多年的发展,图书馆也经历了多次的改革。我院图书馆始建于1986年,到2010年建成了11862.7m2现代化图书馆。经过近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院现在设有读者服务部(期刊,流通)、文献资源建设部、办公室、盲文阅览室等,实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

而自助借还机和一卡通,短信平台的使用,为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我院图书馆目前是馆长负责制,有19名员工。本科学历10人,占52.63%,研究生6人,占31.58%。正高职称为1人,占5.3%,副高有3人,占15.8%,中级职称有6人,占31.6%。专业背景上看,只有5人是图书情报专业的背景,而且还有一人是研究生学历,占有26.3%。另外14人都是学习其他专业,有工科,有理科,还有外语和广告设计等等。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职称比较合理,高学历的员工比较多。专业背景上,图书情报专业的不多,大多数是其他学科。为我们后期建设学科馆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图书馆人员比较少,而且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体系。因此,马上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有一定的困难。

三、相关建议与应采取的措施

图书馆的地位在各个高校中都举足轻重,是全校的情报信息中心,知识管理中心。员工从事服务岗位的工作,以及经历过系科各个职位上的磨练,对于图书馆对于学生和教师的服务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从学校的自身特点来说,我们学校图书馆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特殊教育挂钩。图书馆的无障碍设施,还有盲文资料室,以及特色数据库等都是在江苏省内特有并且名列前茅的。

但是,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我们图书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虽然我院系科资料室的建立,弥补了一些学校教师查阅资料的空白,但是,与系科相联系的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以及运行,在我们学校还是空白。

虽然我们的条件还不太成熟,但是由于拥有较多高学历的和多元化专业的人才,因此可以看到有比较好的远景。而目前我们可以重点培养一个总的学科馆员,可以有自己的专业发展。并且主要负责总体的咨询工作,负责联系系科的资料室管理员,监督运作与管理。除此以外,也有自己的专业,可以参加专项研究和课题,发表相关课题的论文。同时,对于学生方面也有督促和指导作用。而且随着多媒体阅读方式的扩展,服务咨询工作要求将更上一个层次。而这个总的学科馆员可以紧密联系系科,关注学生和教师的阅读需求等。为今后图书馆的发展和层次提高,以及后期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和完善起到铺垫和过渡的作用。

同时,也要解决非图情专业人士的问题。现在各个高校引进非图情专业的人士是为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而准备的,因为以后馆员的素质和专业修养,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图情知识的了解上,而且对于自己所服务的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都要求有所了解。如何将非图书馆专业人士引入到这个专业上来,黄晓露{12}等给予了相关的提示和参考。她认为对于这种混合性人才来说,可以从一线岗位上做起,深入实践和研究图情知识。同时,她也指出这种人才以后的发展途径:学科馆员,图书馆专家,社会学者和活动家。

除此之外,我校图书馆无障碍设施的实施相对于更加普遍化,但是还没有做到人性化以及个性化的实施。这也是笔者提出ICF观念来更进一步细化无障碍的设施{13},这样会更加全面地做好师生服务工作,特别是针对我们残疾人高等职业学校来说。

综上所述,我院虽然实施学科馆员制度还不太成熟。但有这种潜质和潜力。所以可以先让一个人做好相关服务,而且各个系科的资料室有管理员,可以做好服务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辅助工作。学科馆员本身的专业适合自身的发展,可以参与教师的课题,这样对于图书馆服务系科的师生,对于学科馆员自身的专业发展都是一个机遇。对于其他院校今后学科馆员的完善,也会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当然,后期的考核以及职称评审制度,应该给予更大的弹性空间,而这些也都是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的。

注释:

{1}楚存坤,孙思琴.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分层服务模型研究[J].2012,192,50-52

{2}柳敏.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1(2):46-47

{3}吕俊生.从“学科馆员”到“学科化服务”——我国图书馆服务的两次跨越.图书馆论坛,2011,31(5):132-134,103

{4}吴漂生.学科教师+馆员”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29(4):63-65,95

{5}武三林.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内容及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J].晋图学刊,2008(2):21-23.

{6}党春.试论“学科馆员制度”中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4(1):15-17.

{7}都平平.学科馆员任职资格及绩效考评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1):73,83,93.

{8}刘立军.学科馆员绩效考评新探索[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144):34-36,55

{9}马东明,张金环.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创新服务的模式.图书馆学刊,2011(7):83-85

{10}胡燕玲.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1(7):100-101

{11}张静芝.论当前学科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5):260-262

{12}黄晓露,李凯旋高校非图情专业馆员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发展前景——以文学专业引进人才为例.百色学院学报2011,24(3):104-107

篇13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随着学科的细分产生了一批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寻找到各类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以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这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急需专业人士提供对口信息服务。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从传统的被动提供信息服务转变为主动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要逐步深化学科馆员制度,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高校教学科研的进步。

1.学科馆员制度的内涵

学科馆员制度的解释多种多样,图书馆界普遍支持的一种解释为:学科馆员制度是一种专业馆员对口服务模式。学科馆员需要具备某学科的专业知识,专门负责收集和整理本学科领域的文献情报资料工作,并为教学、科研团队提供本学科领域的情报资料咨询服务。学科馆员制度的运行是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学科交流、信息传播的重要举措。为对口部门、教职工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是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具体的服务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对口部门教职工使用、搜索图书馆各类资源方法培训。2)提供对口专业信息服务,包括通告图书馆新增文献信息资源,教职工需求的文献信息,定期编写的读者参考资料,课题研究组需要的信息资源。3)征求对口部门、教职工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建议,积极改善图书馆馆藏建设。

20世纪80年代西方部分知名大学图书馆最早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其对于大学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效果明显,逐渐被发达国家的大学图书馆普遍使用。20世纪末国内的一些知名大学引入学科馆员制度,逐渐被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所采用。学科馆员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国内高校图书馆综合服务水平。

2.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制度的需要

2.1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资源的中心,高校各院系的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时,有文献信息方面的需求,首先不会考虑通过图书馆获取所需文献信息,而是习惯性采用网络检索、查阅资料、工具书等方式去解决。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传统高校图书馆重“藏”轻“用”,把大部分精力用来进行馆藏资源的建设和保存,对于文献的使用价值考虑较少。服务主要以被动等待读者上门借阅为主,不主动与读者交流,逐渐使高校教职工“冷落”了图书馆。这也导致高校图书馆无法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不出其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学校可能会被逐渐边缘化。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为高校图书馆与高校教职工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高校图书馆通过学科馆员积极主动了解读者的需求和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进度,充分挖掘其信息的需求并加工、整理文献信息,再提供给教学、科研团队。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使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实现了学校各级人员对图书馆工作的认可,并提高了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自身服务水平的提升。

2.2馆员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人员由于诸多的原因,人员结构比较复杂。既有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也有其他专业、转业军人等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知识结构、服务水平均不理想。高校图书馆想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中,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也面临诸多困境。在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过程中,对于图书馆员提出了更加全面、严格的要求。这有助于激发图书馆员形成自我提升的意识,积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培训,特别是馆员基本技能(英语、网络技术等)、专业知识、对口专业的学习,这将极大地促进图书馆员素质的全面提升,进一步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2.3高校科研发展的需要

科研水平代表着学校在某学科的整体实力,也直接影响国家在某学科领域的发展。高校专家学者担负着国家、地方、学校各种科研项目,在项目的研究中其对于信息的需求更加专业化、精确化且必须具备时效性。这需要研究团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信息收集。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服务中心,其主要职责就是为高校的专家学者提供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一举改变过去图书馆被动服务的方法,学科馆员将主动参与到对口学科的科研项目中,全面深入了解科研项目的信息需求,收集各种专业文献进行分析、加工并及时反馈科研团队,成为课题研究团队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这将极大节省科研团队的时间和工作量,更好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