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31 15:25: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物防治的方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态体系下,为了有效开展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和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是当前急需探索的课题。文章分析了目前影响病虫害防治的不利因素,提出农作物种植田间布局、引进新生物技术、复合生物综合防治的新途径,以创造优良的生态体系,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一、采取生态微系统,把控多种农作物合理布局
农作物的害虫、昆虫、天敌等往往需要不同的生境类型,它们需要不同的食物、栖息地等,因此,在现代农业多样性种植品种上就要打破传统的不考虑品种间相互联系,盲目种植的弊端,采取把控多种农作物合理布局的有效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市场经济下,农作物品种多样,种植方式多种多样,如农作物接茬复种、套作复种现象很多,在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农耗期的同时,应考虑技术上防治病虫害,首先,选择适宜搭配种植的农作物组合,利于抑制病虫害的繁衍条件、天敌防治等方式,例如玉米和豆类组合,短期粮食作物和蔬菜组合等;其次,有效考虑不同作物种植的面积、廊道间距等,合理布局以把控害虫、病菌的迁移、传播,从布局上采取微系统的生态把控;最后,田间增加植被覆盖利于系统缓冲力的提高,增加整个田间生态系统防治病虫害的能力,采取多种微生态系统并存的措施,如因地制宜挖池塘增加蛙的数量,有效捕食农作害虫、增加益鸟的数量,减少农作物害虫数量等。以上是通过把控多种布局,维持生态微系统的方式。
二、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促进农业生态稳定
农作物多种品种混种、间作、套作的种植方式,不仅起到农作物增产增收,而且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止,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生态体系下,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前提下,合理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套作的技术指标,首先,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以上农作物,考虑农作物播种、收获期、虫害繁衍、相互传染等,皆不增计复种面积,如以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蔬菜种植为辅;其次,为了增产增收,在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是有效利用生态空间的集约方式,同时考虑农作物松散、高低搭配及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的依据为指导,药剂防治病虫害时把握化学调控的技术,把控高层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发展,以上是多种农作物采取生态手段种植,促进农业生态稳定的有效措施。
三、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屏障,增设生态防治新途径
生态体系下,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生物防治,除了上述品种间有益生物防治、田间生态环境的调节,这些生态自然保护措施外,还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生物技术工程,增设生态防治的新途径。
农业生物工程技术,为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生态措施,是将来农业发展的趋势。例如,生物技术的遗传工程,采用将杀虫基因移植到蔬菜、粮食等农作物的原生质体中,以获得具有抗虫基因的新型农作物,是一种天然的防治病虫害的生态屏障;杂草生物防治,是利用植物病原微生物调节害虫侵害农作物,通过植物病原菌防治农作物害虫、昆虫的生物方式,开辟了植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新领域。以上这种生物工程防治主要是在技术上采用抗病基因、杀菌活性、提高生物农药的杀性、生物遗传工程、微生物等非化学农药措施,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增设生态体系屏障。
四、综合复合生物防治技术,优化多样性生态体系
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不仅仅单一受到环境、温度、病菌、害虫等的影响,还需控制农作物生存条件,如植株品种、植株健康状况、肥料、水等因素,因此综合复合生物防治,以优化多样性的生态体系。
全方位考虑病虫害产生原因,综合复合生物防治技术,以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如赖以生存的土壤,采取消灭作物残渣、翻埋肥料改善土壤耕层结构等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土壤环境,以防治病虫害发生;根据地形采用分层种植,如平坦土地混种并配合稻间养鱼,采取提升生物多样性的生物防治,坡地种植一些旱地作物,如玉米和豆类,空闲地带可以种植辣椒、西红柿等,边缘区域可以栽植高粱、芝麻等,形成了多样性的生态体系,不仅使农田得到有效利用,优化了种植体系,更是实现了生物群落的平衡,限制有害生物爆发,综合掌控了复合生物防治技术,有效进行了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保护生态体系平衡。
五、结束语
我国农业迅速发展,但是各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农作物化学药剂大量使用、长期残留等现象不可避免的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生态系统失衡不容忽视,因此新形势生态体系下,有效利用生物资源进行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尤为重要。文章从农作物布局种植、开展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综合复合生物技术等方面,提出科学生物防治相应优化措施,为实现高效、持续、增产增益的农业新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c)-0112-01
1 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的原因
1.1 气候变化及环境破坏
林业生物害虫对于林业资源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和气候存在着极大的相关,例如,随着当代温室效应这一趋势的发展,全球气温越来越高,冬季气温也有所上升,这就使得很多的害虫冬季休眠期变短,对于林业资源危害的时间就变得更长,一旦大范围的生物害虫爆发就极可能造成林业资源的大范围破坏;另一方面,森林环境的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生物害虫的危害,这里所说的环境破坏主要是指的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大量使用不合理的农药就极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变化,大量捕杀生物害虫的天敌就可能导致生物害虫的大量繁殖,进而造成生物病虫害。
1.2 森林生态圈破损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了森林昆虫和微生物区系
森林可以看作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内各个动植物应该是维系着一个平衡状态才能够确保整个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当前森林资源的人为破坏导致当前众多的森林片区遭到恶性损坏,进而破坏了整个小系统内的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森林内的有害生物就失去了本有的控制,使得生物害虫的大量繁殖最终造成病害。
1.3 森林树木种类单一,为林业有害生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环境
大家都知道只有森林内部的树木种类保持一定的多样性才能够确保整个森林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也不容易造成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而就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现状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原始森林资源被破坏,天然森林正在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人工林正在逐步增多,而新兴的人工林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森林内部的树木种类过于单一,这种单一种类树木的种植环境就给了病虫害很大的发挥空间,进而就极可能导致病虫害的大肆泛滥。
1.4 外来物种入侵破坏本土生物多样性
外来物种的入侵也是影响林业正常发展、病虫害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据估计,到目前为止,因为外来物种的入侵所造成的我国林业资源的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了560亿元以上,可见其危害性。外来物种的入侵对于我国林业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来物种直接对我国的林业资源造成危害,例如近些年最为猖獗的美国白蛾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森林内部的一些有害生物的天敌减少进而也就会造成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最终威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林业有害物种的防治措施
针对当前造成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威胁的一些原因,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隐患,确保林业的健康发展,从宏观方面来讲,首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然后才能在具体技术的辅助下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2.1 建立健全林业防治理念
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首先应该建立健全林业防治理念,只有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切实做好具体的防治工作。当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总方针主要是“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这也是当前我国林业防治工作的重担。在林业治理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把眼光放远,切实把握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落实好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2 做好有害物种的预防工作
对于林业有害生物来说预防远远比治理重要得多,也有效得多。做好了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工作也就彻底避免了有害生物对林业资源的威胁,进而减少了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量。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主要是从外来物种的引入入手,要切实做好外来物种的检查,避免出现威胁我国林业发展的外来物种的引入,严格按照我国规定的物种检疫法规进行外来入境物种的检验,避免没有天敌的生物害虫进入我国的森林环境,也避免一些外来物种引入后影响我国的森林生态平衡。
2.3 加强林业自身抵抗有害物种侵害的能力
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还应该从林业本身入手,加强林业自身的抵抗力,避免因为有害生物的入侵造成大量的林业损害。加强林业自身抵抗有害物种侵害的能力主要的途径就是在林业的种植过程中做好规划,尽量采取多种森林物种混种的方法,避免出现单一品种的森林,尽量营造森林内的品种多样化,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4 借助先进的技术措施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也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过程中大量采用新型的防治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质量和效率,在避免有害生物对于森林资源侵害的同时还能够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避免以往的化学农药使用带来的危害。
3 生物灾害的防治技术
3.1 化学药剂
上文中提到了化学药剂对于有害生物的防治虽然有效,但是同时也会起到很多不好的效果,但是这并不是说不能够在生物防治中使用化学药剂,化学药剂的使用对于有害生物的防治也具有其独特的好处,比如它见效快、适用范围广都是当前我们进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所需要的。
3.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就是采取一些人为的捕杀法、阻隔法或者诱杀法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这种方法的一大好处就是不会造成林业资源的破坏,但是见效慢,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采取利用生物害虫的天敌或者寄生微生物等能够造成有害生物死亡的生物品种来达到有害生物防治目的的,这种方法的一大好处就是不会造成环境的破坏,但有时外来物种的引入也会造成森林生态平衡的破坏。
3.4 科学的营林技术
营林技术就是指在森林的营造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搭配多建混交林,进而提高森林自身抵抗有害生物的能力,采取不同植物对不同有害生物的防治能力达到整体森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5 3S技术
3S技术也就是RS、GIS、GPS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提前预知林业有害生物的病害发生,并且能帮助我们做好决策,提高有害生物防治的效率。
4 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面临着有害生物的大肆破坏,针对这些有害生物的肆虐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成为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一个问题,只有切实做好了林业生物害虫的防治工作,才能确保我国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小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与发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11(2).
0.前言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垦区林业有害生物疫情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增加了林业病虫害防控的难度。在垦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当中,从单一的化学防治过渡到以生态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垦区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1.垦区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
1.1涂白法
树木栽完后马上涂白,可防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在树干上产卵。可预防腐烂病和溃疡病,延迟芽的萌动期。避免枝芽受冻害,还可预防日灼。树干涂白剂常用的配方是:水10份,生石灰3份,石硫合剂原液0.5份,食盐0.5份,油脂(动植物油均可)少许配制而成。涂白高度自地径以上1米-1.5米处为宜。
1.2农药埋施法
在树木根部土层挖坑、打孔,施入内吸性较强颗粒剂(氧化乐果、呋喃丹颗粒等),根部吸收后输送到地上部分的干、枝、叶中,害虫取食后中毒死亡。此法可防治介壳虫、蚜虫、蛀干害虫等。这种方法不受温度、降水、树高等因素的影响。且药效持久。如呋喃丹,药效可达3个月,1年只需埋施2次药剂即可。在距树干60厘米以外的根系密集区,围树挖3—4个半米深的坑(或孔)。每坑内放50克—80克呋喃丹后。将坑(孔)填平灌水,药水溶后加速根系的吸收。春夏两次施药可结合施肥同时进行。如与复合肥或尿素一起使用,可使得呋喃丹的药效更高、更快,治虫补肥一举两得。
1.3树干注药法
注药法是在干周围钻孔注药,使全树体都具有农药的有效成分,不论害虫在什么部位取进食,都会中毒死亡。此法操作简便,省工、省药、不污染空气,不伤害天敌,防治效果好。可防治难以除治的天牛、木蠹蛾、吉丁虫等蛀干害虫和蚜虫、介壳虫、螨类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各种食叶害虫及树毛毡病、煤污病等病害。注药的时期在树木萌芽至落叶前的生长期内都可以进行,但以4月至8月份施药的效果最好。树木落叶至萌动前的休眠期不能用药。农药应选用内吸性较强且对树木生长无影响的药剂。如50%甲胺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75%可湿性呋喃丹粉剂、50%久效磷乳油等。具体选择适宜的农药因不同害虫、树种而异采取注药的方式,用直径0.8厘米—1厘米木工钻或充电电钻,在距地面15厘米—50厘米的树干上,呈45度角向下斜钻8厘米—10厘米深的注药孔,深度以达髓心为度。在树干四周呈螺旋上升钻孔,大树可钻3—5个孔,中树可钻2—3个孔,小树可钻1个孔,将孔中的锯末掏净注入药液。注药完毕后,孔口要用蜡、泥巴或胶布封闭,注药孔两个月左右即可愈合。应根据树木大小确定。按原液计算,一般胸径在15厘米以上的大树。每株注药10毫升。胸径在14厘米的中等树,每株注药6毫升。胸径在10厘米以下的小树,每株注药4毫升。根据气温的变化确定注药的稀释浓度。气温不高时,可注射稀释1倍—2倍的药液,高温时要将原药液稀释3倍—6倍后注入,以免在高温下药液浓度过高而产生药害。
1.4涂胶法
对于一些具有上、下树迁移习性的害虫,如为害杨、柳、榆、槐、桦、槭等树木的春尺蠖、杨毒蛾,为害松树的松毛虫,为害槐树、构树、枣树等树的朱砂叶螨等害虫。使用粘虫胶将其粘住致死。该产品粘着力强、药效长、无毒、无污染、成本低。一是可直接将粘虫胶涂在树干上:二是先用1.5厘米—2厘米宽的胶带在主干光滑的部位缠绕一圈。然后将粘虫胶均匀的涂在上面。涂抹时不要粘着杂草,以防杂草搭桥,产生离体,使害虫摆脱粘胶逃离。
1.5疗伤法
因树木病、虫、冻、日灼、修剪、风雹灾害等原因造成的园林树木干枝及苗木伤害,往往是病虫的侵入口。对伤口及时治疗,促进伤口愈合,尽快地恢复树势,是防止病虫侵入的有效方法。去除枯死干枝。对已经枯死的苗干及树枝。要从伤折处附近锯平或剪除。对于轻伤枝、发生抽条的枝干,在死活界限分明处切除,切口要光滑并涂保护剂或涂蜡,以利伤口愈合。刮除腐烂树皮。用快刀及时刮净病部树皮,涂刷75%的酒精或1%—3%的高锰酸钾液消毒,然后涂蜡或保护剂,促进伤口愈合。对于被大风吹裂或折伤的枝干,可把裂伤较轻的半劈裂枝干消毒处理后吊起或支起。用绳或铁丝捆紧,使伤口密合无缝,半年愈合复原后便可解绑。在日常的养护管理中,将常规的喷粉、喷药、诱杀等方法与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相结合,还可大大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1.6生物防治
昆虫是病虫害的天敌,我们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面必须重视昆虫问题,多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表现出的取食和产卵的选择,在关键时期把害虫引诱到诱集植物上,并集中杀死。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现在我们防治病虫害最应该大力倡导的方法,利用生物多样性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构成协调发展,形成稳定的食物链,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和天敌数量的相对稳定性。这样就做好了生物防治的最大效用,也是生态系统的稳定的重要方法。化学生态学是研究在生物种内与种间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天然化学物质的结构、功能、来源和重要性的科学。现在这门新兴的学科,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他重点研究化学信息及其感受机制、昆虫和植物的关系、昆虫信息素、寄主—植物—天敌三级营养关系、植物诱导抗性、植物之间的他感作用、其他生物类群之内或之间的化学联系、化学生态学应用以及化学生态学的实验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在一步步的完善,如DNA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RAPD)、mRNA差异显示技术和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技术实验手段的广泛使用,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这些先进的技术也被应用在这上面,为害虫的治理进入分子生物学领域提供了可能和基础。用基因工程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对寄主植物进行驱避和杀虫的植株,还有对昆虫进行转基因实验,发展和改造天敌的品系,把抗药基因转到天敌体内,以提高天敌的抗药性。
2.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根据系统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对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子等进行系统研究。大力发展垦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科学技术,对病虫害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治。 [科]
中图分类号:S4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3-0391-01
引言
隨着绿化种类多样性增加,从生物学角度的进化论原理来讲昆虫的种类和自身特征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以往人们以喷农药的保护方式来防治病虫害,但这种方式不但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将大量有益生物杀死,并且害虫经过更新换代产生很高的耐药性,所以这种办法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由此我们研发出新的生物防治园林植物侵害的措施,下面提出几方面建议进行探究。
一、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性
城市绿化在当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普遍城市绿化覆盖量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但对植物防治病虫害的问题一直在摸索中前进,植物由于自身气味和营养,吸引着各种有害或有益的昆虫栖息,这其中有大量的昆虫以植物汁、叶为食,或是钻进树干寄宿,大大破坏并致使植物枯萎、毁灭的情况发生,从而使城市绿化造成影响,给环保工作带来繁重的压力,植被的破坏因外界条件影响往往不可再生,所以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大植物保护力度是关键问题。为了转变这一现象,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开始对生物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即在对植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对害虫-天敌以及植物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充分的利用,促使生态平衡在城市园林工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最终对植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对病虫害进行消除的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作用相对持久。更重要的是,在对这一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
二、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1、动物防治技术
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多种植被进行充分的应用,只有这样,园林工程才能够形成完美的层次感,给予人们更加良好的视觉享受。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会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为害虫的繁殖和生产提供了便利。在对动物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第一,以虫治虫。这一生物防治技术在我国古代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古人在对柑橘树中的害虫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就会对黄蚁进行应用。而现代城市园林构建过程中,为了对多种树木中的害虫进行消除,工作人员可以对舟蛾科、松夜蛾科等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使用毛虫赤眼蜂,同时也可以在对多种害虫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对捕食性蝽、瓢虫和蚂蚁等进行充分的应用。利用种族天敌的引进,让其自身消灭有害物种,做到生态平衡,从而更加有益于环保工程建设。
第二,以鸟治虫。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人工鸟挂在树上,从而对有益的鸟进行召集,典型的有益鸟包括啄木鸟、灰喜鹊和大山雀等。这些鸟类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不同的捕食对象,可以有效的对城市园林工程中相关树木中的害虫进行消除,例如,在对松毛虫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可以对山雀进行应用,一只山雀每日可以消除的松毛虫包括200只,并且可以对30只蛾进行消除。
2、微生物防治技术
各种微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其代谢物中会包含大量的病毒、真菌以及细菌等,这些物质可以有效的对害虫进行消除,这就是微生物防治技术的根本。
第一,细菌农药。明确,灯蛾、毒蛾、松毛虫和枯叶蛾等都可以被Bt制剂所消除。此时可以将0.05%的洗衣粉同1000倍液的Bt乳剂进行融合,在向植物进行喷洒的过程中,国槐树尺蠖幼虫虫口数量将明显减少。利用微生物细菌杀虫技术抗虫作用具有农药的特性,美国环保局已正式确定将其列入农药范畴,转基因抗虫植物目前仅限于抗虫农作物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BT抗虫基因已被成功转人胡桃、落叶松、白杨、苹果等树木并得到高效表达。
第二,真菌防虫。在对害虫进行消除过程中使用的真菌常见的有多毛菌、绿僵菌和白僵菌等。其中,我国城市园林工程植物病虫害消除过程中最常用的是白僵菌B,其拥有200多种的寄主昆虫种类,可以对30种植物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控,其中包括桃小食心虫和马尾松毛虫等。同时也包含20多中镰刀菌,8个目的昆虫中都可以对其进行寄生,其中包括鳞翅目害虫、棉蚜虫和青羊天牛等。在自然条件下,其可以对害虫重口密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对生态平衡的维护。B一82灭蚜菌为蚜虫病原真菌毒力虫霉的发酵制剂,其代谢产物的主要杀虫组成成分是一种醋溶性街醇类化合物,对蚜虫击倒快,兼杀叶蜡。转基因生物农药和天敌生物农药,例如高效、新型苏云金芽抱杆菌、重组昆虫病毒杀虫剂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
三、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合理的规划园林植物的分布,设计以及建设人员应从园林工程当地的地质条件以及具体建设需求出发,对绿化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确保绿化植物可以很好的适应当地的环境,从而为植物健康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通过植物一害虫一天敌间的相互作用,使害虫种群始终围绕着某一低的平衡密度波动,从而使某一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维持一定的种群密度,这种密度称为种群的平稳密度,要在实施上注意物种平衡问题。同时,在进行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对多种植被进行综合应用,避免城市园林景观过于单一化的问题,所以合理的园林结构至关重要。只有在此基础上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才能够适应复杂的园林生态系统,为加大植物保护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城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整顿绿化密不可分,加强植物防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在不影响人们生活和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园林植物的防护工作是造福人类的事业,还城市一个优美的园林景观,换园林景观一片健康、丰富的植物群体,从而使人们安居而乐,创造一个绿色生态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雷世鸣.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09):61.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87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林木以及林木幼苗、种子等的正常生长发育有着负面影响,并可能引发严重损失的病、虫、杂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这些生物包括本地生物,也包括许多外来生物。在全球范围内,林业有害生物对于森林资源的破坏极其严重,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林业管理部门切实做好预防和治理工作。
1 森林有害生物的危害
森林有害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以我国的山东、河南等地为例,有害生物主要包括松毛虫、白鹅、蛀干害虫等。由于不同的区域,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和分布也各不相同。我国当前全国范围内共有林业有害生物约8000种,经常造成严重危害的生物超过200种,其不仅会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人工林的减产甚至绝收,还可能破坏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有超过733万hm2的森林受到了森林有害生物的破坏,占据全面森林总面积的约8%,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做好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 营林措施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主要是基于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有害生物种群的生态变化规律,通过对森林结构和生态种群的调节和控制,结合相应的营林措施,使得森林内部的生态系统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实现物种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从而减少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明确防治策略
林业有害生物对于森林资源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尽可能将危害消除在萌芽阶段。林业管理部门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入先进的营林技术,实现由重处理向重预防、由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的转变、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的转变。在林业生产管理中,应该以预防为主,通过定期的巡检工作,了解林业生态情况的动态变化,始终将其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通过的防治策略的明确和防治方法的转变,能够有效减少林业有害生物的影响和危害,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2.2 完善森林生态系统
在人工造林时,应该采取混交的方式,构建相对完善的生物链,通过更加合理的生物种群,实现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例如,在复杂生物链环境下,部分昆虫可能对林木有着一定的危害,但是却是一些寄生天敌的补充寄生,当有害生物减少时,可以保证其天敌的数量,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与单一林相比,混交林复杂的生物链能够有效强化林业生态环境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2.3 建立专业测报机制
要想实现对森林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治,应该建立其合理有效的专业病虫害测报机制,结合相应的技术性措施,对森林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随时掌握森林系统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病虫害爆发的趋势,可以立即采取针对行动额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从而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和破坏。
2.4 推广绿色药剂
如果森林病虫害比较严重,必须使用杀虫剂进行处理,则应该尽可能选择植物药剂和绿色药剂,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从而减少其对于植被和环境的损害。从目前来看,在一些针叶林和阔叶林中,应用植物药剂进行森林有害生物的治理,有着良好的效果,在控制病虫害的同时,也不会对林木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值得营林人员的推广。
2.5 加快队伍建设
林业部门可以与高职院校相互配合,选择优秀的毕业生,扩充营林技术人员队伍;应该适当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增加岗位吸引力,确保能够在留住人才的同时,吸引更多的、综合素质更高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如此,对于现有的从业人员,应该加大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林业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营林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
3 结 语
综上所述,林业有害生物对于森林资源的影响和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不仅会造成相应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需要林业管理部门的重视,采取相应的营林措施,加强对于森林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治理,确保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绿色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