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发展

旅游管理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31 16:27: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管理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旅游管理发展

篇1

关键词:

新时期;旅游管理发展;生态旅游

一、简介旅游业现状

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人们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满足,于是许多第三产业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对于旅游行业来说,目前是第三产业中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娱乐节目、友人推荐、网络宣传等措施使得旅游行业正欣欣向荣的成长着,许多地区逐渐被开发,同时随着游客的增加,特别是节假日时期使得许多旅游景区不堪重负,比如九寨沟在黄金周期间因游客爆满而被迫停止对外开放,以及一些不文明游客在故宫、长城写下“到此一游”等破坏景区景观的行为,还有个别地区出现强迫购物强迫消费等事件,使得旅游活动逐渐存在弊端。而随着人类的肆意开发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得景区不堪重负,整个旅游行业存在着较为严峻的问题,一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应该得到制止并在必要时采取法律措施来维护公正,同时整个旅游方向应该逐渐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逐渐偏向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发新型旅游资源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缓解其他热门景区的压力,符合现代绿色生态社会的要求。[1]

二、生态旅游概述

1、生态旅游相关概念

全球都在强调环境保护问题强调生态问题,加之当今社会形态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人民应该健康、可持续的进行旅游,所以逐渐旅游行业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通常就是指能够对自然环境予以保护,对当地人民的生活负责的各项旅游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前提是不能破坏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目标是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去感受大自然感受纯天然的美丽。实际意义上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同时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

生态旅游最早出现于工业文明发展后期,如今我国生态旅游的表现形式为一些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成立、著名景区和名胜古迹等等,虽然种类丰富但是在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生态旅游管理意识薄弱,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由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层次较低,当地相关部门也没有明确计划景区的维护和发展问题,以及当地人民对生态旅游的特点及属性没有系统的认知能力,导致对整个生态旅游存在片面性,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规划不合理,对生态资源利用方式存在问题,生态旅游近几年成为一股热潮,虽然当地人民在旅游活动中得到了经济收益,但是部分地区相关部门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做法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比如粗方式的开发模式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专业人士欠缺,经营理念不清晰,是指国有生态旅游单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生态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服务质量较低的情况,而以乡村居民为主的生态旅游保护和发展情况则由于村民的认知能力有限使得生态旅游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落后或者错误的理念,使得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新时期下优化生态旅游资源的措施

面对灵活多变的社会和市场,进入新时期必须优化旅游资源使其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我国旅游事业,所以生态旅游的发展路线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路线,强化人民生态旅游管理意识

首先一个旅游区除了当地村民还有就是游客,一方面游客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规范旅游行为过程中的不标准行为,做一个规范的游客,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和村民的认知力度,特别是政府应该加强宣传生态旅游相关概念,提高当地人民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更加科学认识,改变传统陈旧理念,遵循自然资源基本发展规律,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2]

2、合理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维护长久利益

对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应该系统、整体、合理、有效的进行整合和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除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就是生态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比如在进不去的大山深处设立一定数量的观景台,使得游客虽然不能近距离欣赏美景,但是仍然可以看见景色,同时可以设立体验中心,比如当地种植茶叶,则可以设立采茶中心,使游客自行体验在大自然中生活的乐趣,一方面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使游客能够体验到旅游生活中去,达到旅游的效果。[3]

四、总结

在新时期背景下旅游活动成为如今民众的解压方式之一,加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生态旅游逐渐被旅游行业所重视,完善的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体系可以更加长远的实现共赢,所以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应该得到重视,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就生态旅游资源的问题做出一系列工作来维护生态旅游资源,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洁 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二、晚上旅游管理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

旅游产业可以是一个综合性十分强的重要产业,必须得到许多相关部门以及产业的积极配合,同时所提供的产品又应当最终体现出无形服务的特殊行业之一。首要因素就是不能离开政府部门的全面管理与协调:

第一,国家在税收方面,对实施旅游福利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鼓励企业对员工以旅游的方式发放福利;对个人所得税旅游进行扣减,降低旅游成本。避免因为税收问题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由政府承担具有公共设施的建设的旅游服务设施如城市公园、博物馆等的建设,实现旅游景点免费开放,保证低收入群体的旅游以及获取知识的权力。

第三,由政府向旅游景点进行补贴,使部分旅游项目由经营性质变为福利性质,从而降低公民的旅游成本,保证旅游福利的实现。例如云南每年政府拨款促进旅游业。

(二)旅游景点方面

首先,在定价问题上,应当以福利管理引导定价策略,主要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既要保证经济利润又要保证剩余价值,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其次,系统考虑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旅游管理中,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型环保旅游,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服务、绿色消费,实现旅游业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后,应当关注景区居民生活质量,加强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游客注意保护景区环境,对各种文化遗产能自发地爱护尊重。

三、总结

篇3

二、旅游管理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业。

1.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考取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以此更为深刻的学习和专研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

2.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业要通过考取公务员的方式,具体流程和步骤包括网上报名、现场报名、笔试和面试、体检考察、名单公示等环节。

3.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

在中国有很多大型知名的旅游社机构,例如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港中旅集团、康辉旅行社和嘉年华等旅行社。在每个旅游社都会分为:业务部、计调部、接待部、导游部、外联部、财务部等多个部分供毕业生实习和工作。

4.职业院校的旅游教学工作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基层人才需求量随之增加,各地旅游职业中专、职业中专发展较快,因而从事旅游中职教育同样也是旅游本科毕业生职业生涯和规划的不错选择。

5.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

毕业生从事和会展相关的工作,例如策划服务公司、会展场所和酒店等企业或公司单位会展策划、设计、制作、现场指导管理运营和大型活动的执行。

6.酒店管理方向

酒店管理方向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酒店或餐饮相关工作,到国际酒店品牌连锁、本土化星级酒店和中外餐饮连锁集团的前厅部、客房部、餐厅部、人力资源、销售部等多个部门进行学习和工作。

7.豪华游轮

近年来豪华游轮旅游项目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豪华游轮里面设施非常齐全和高档豪华,旅游路线遍及内地和海外。因此同样有很多工作岗位可以提供给毕业生。例如餐饮部门、客房部、康乐部、以及宾客关系经理等部门。

8.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可以在旅游景点或风景区自主开发有个性旅游纪念品商店,特色餐饮、有当地文化的小吃和酒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与休闲自主创业可说是种类繁多。从旅游者的需求和期望来分析和着手,会发现有很多的商机和发展前景。

9.旅游电子商务企业

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主要提供服务的范围包括旅游咨询,预订机票、火车票、酒店、景点门票、旅行线路设定及商旅实用信息查询等综合。比如,携程旅行网、去哪网、途牛旅行网和艺龙旅行网等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电子商务企业。

篇4

生态旅游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的实质就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也就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名人故居以及自然风光等。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自然魅力,当然关于生态旅游的具体定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阐述,我国不同学者对于生态旅游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大多数学者的定义,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生态旅游中强调生态学应用,也就是重视可再生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好旅游开发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保证当地生态环境、旅游发展以及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旅游管理存在着不同,由于加入了生态学的要求,在管理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生态学知识的运用

生态旅游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因而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需要运用生态学知识,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发展、环境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属于生态学管理的重要方面,旅游本身属于一种人为活动,人为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所以生态学旅游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游客的活动会影响到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反过来又会影响生态旅游,对此,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需要从生态学知识出发,通过生态学知识的运用,强化生态旅游管理。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当地群众也具有对资源的经营权,因而除了依靠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外,还需要与当地群众联合起来,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能够进一步实现资源管理的合理性,依靠群众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管理团队,群众能够才生态旅游中收益,相应的也会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要求,辅的做好旅游业的生态管理,造福子孙后代,放眼于长远的旅游发展经济效益。

(三)保证环境的容纳量

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但是自然环境本身的容纳量、承载力是有效的,这就要求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重视环境本身的容纳量,保证旅游管理中的游客数量不会过多,避免过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比如:人口拥堵、交通瘫痪、垃圾堆积如山等,这些反过来会影响到后续的游客数量,总体而言,生态旅游管理中应保证环境的容纳量,控制好游客的数量。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旅游管理

(一)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旅游生态管理中生态环境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则会由于游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到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应的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需要,结合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制定出生态旅游管理的总体规划,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旅游管理中资源的高效使用,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生态旅游管理规定中对游客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和限制,强化游客的实名制管理,对于一些在旅游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情节严重的可将其加入黑名单,通过对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游客行为举止的限制,实现生态旅游管理。

(二)生态旅游管理中科学技术的使用

篇5

(一)起步阶段(1978—1985)。

在起步阶段张我国主要进行的就是由政治接待型向经济事业型转变的改革。在1978年之前,我国的旅游管理机构主要进行的就是外事性以及政治性的接待工作,在三月份有关部门转批了有关于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意见。在1981年的三月国务院就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见。1985年,国务院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它的出现加速了我国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是我国的旅游业开始了繁荣发展。

(二)发展阶段(1985—1992)。

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我国按照国际管理把旅游业正式的纳入了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计划,这一阶段标志着我国开始从政治接待性转入了经济事业型。1985年出台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施行办法》对当时开班旅行社的业务起到了规范作用。在1992年之后我国旅游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全国氛围内展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向新的发展阶段迈入。

(三)深化阶段(1992—)。

1992年以来,国务院出台各种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强化了对于旅游管理业的管理,维持了旅游市场的秩序,有效的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不受到伤害,树立了我国良好的旅游管理发展形象。这一阶段标志着我国的旅游管理改革已经迈向了新的阶段,旅游事业受到了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好的前景正在向我们招手。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正在一步一步的发展着,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缺点也暴露了出来。

(一)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

旅游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而且还和其他的行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说:餐饮、交通、住宿等等行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这些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行业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国家并没有针对这些相关的服务行业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出现了一部分黑心旅行社为了能够提高自身效益,不惜一切代价欺骗消费者,着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相关政策及法规有待完善。

由于现代社会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旅游管理体制也在随着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改善和创新之中,但是却很少涉及到一些政治法规层面,使得一些不法的商家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不法活动,不仅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还打乱了旅游市场的市场秩序。

(三)旅游产业结构失衡。

对于现阶段的旅游商品开发来说,我国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旅游商品属于旅游经济中的重要支柱,有效的推动了传统工商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管理不协调,就造成了旅游商品还一直处在自发阶段,再加上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相对来说,还比较缺乏创新能力。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旅游业产业结构失衡。

三、对于我国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建立完善的公共参与制度。公众在旅游业当中占据主题位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所以应该尽快建立完善公共参与制度。首先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关决策时一定要让公众对其有知情权以及提议权,从而能够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以及保证公众在旅游业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在制定以及实施相关的法规时也应该让公众充分发挥监督权。其次,相关部门还要注意避免让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阐述自己对于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决策以及执行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监督权,对于旅游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在旅游行业中所占的主导位置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而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却在不断的增加,充分发挥旅游行业的的职能作用,不断的提升旅游行业的自律性,将会成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选择。上述提到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应该引导以及帮助旅游行业部门、旅游行业协会,并且逐步的将旅游行业与政府相区分。旅游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就是在审议和决定行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落实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决策、监督旅游机构设置监事会以及针对内部和行业资深形式监督权。除了上述职能以外,旅游行业协会也应该肩负起各个地区至今的统领职责,有必要在第一时间向相关的单位告知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为推动我国旅游业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篇6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篇7

会奖旅游,即会展及奖励旅游,包括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大会(Convention)、展览(Exhibition)四个部分,国际上简称为MICE。会奖旅游以规模大、时间长、档次高和利润丰厚等突出优势,被认为是高端旅游市场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全球每年大约有350万人进行会奖旅游。①大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族风情,使大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旅游目的地,这为大理成为云南乃至中国重要的会奖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大理发展会奖旅游的条件

(一)宜人的气候条件

大理山水秀丽、气候宜人。大理最高海拔4295米,最低海拔730米,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2345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用“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来描写大理的气候环境。大理优越的气候条件成为了大理吸引会奖旅游者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

大理,历史上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现为云南省规划建设的滇西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滇西物流中心,初步形成了铁路、高等级公路、航空结合,城乡连通,辐射周边的立体交通网,北可进川藏和印度,南可通往老挝、越南等国家,是全省同时拥有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的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航空方面,大理机场位于凤仪镇和海东乡交界处,距离大理市区12公里,从云南省省会昆明飞往大理只要30分钟。目前,已经开通了昆明、西双版纳、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成都、重庆等航班;铁路方面,已开通了大理—昆明、大理--丽江两条线路;公路方面,有3个长途汽车客运站和一个发车处,分别为:大理客运总站、下关客运站、大运车站以及大理客运站古城发车处。有发往省内昆明、丽江、保山、六库、中甸等地的长途客车,同时也有开往外省的长途车,有大理楚大高速公路、大丽、杭瑞高速公路/S213高速公路;索道方面,有上关花公园索道、中和寺索道、感通索道、洗马塘索道、鸡足山索道五条索道;游船方面,有洱海一号、洱海二号、杜鹃号、苍山号、大运号、海元号六艘大型游船。②大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大理会奖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独特的旅游资源条件

大理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秀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族风情、奇山秀水闻名中外。永镇山川屹立千年的崇圣寺三塔,承载大理厚重历史文化的大理古城,有着“西南敦煌”之称的剑川石宝山石窟,颂扬民族千年亲和的德化碑,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寺登街,以及分布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太和城遗址、元世祖平云南碑、佛图寺塔、白族居民等历史文化遗迹、贯穿了唐、宋、元、明、清,鲜活地见证着大理的发展史。大理是第一批国家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州大小旅游景点130多个,其中已有60多个景点具备旅游观光条件。到2013年1月,全州共有22个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6个,2A级景区9个。近年来,大理先后荣获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佳旅游休闲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最中国文化名城等殊荣。大理独特的旅游资源条件,为大理开展会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长期以来,大理州委州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发展,积极推进重大旅游文化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大理旅游业连续保持着稳健发展的势头。2012年,大理州共接待旅游人数1847.29万人次,较上年增长35.05%,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95.36亿元,同比增长41.15%。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56.23万人次,同比增长23.51%,旅游外汇收入21075.24万美元,同比增长40.16%。2012年大理州的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1%,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了大理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据大理州旅游局对旅行社、四星级以上酒店进行初步统计表明,截止2012年底,会奖游客占大理高端游客的20%左右。大理每年一届的三月街民族节、大理国际影会、大理国际茶花博览会等节庆活动吸引国内外会奖游客到大理参会和旅游。自2008年起,大理的会奖游客逐年以10%增长。大理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为会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大理发展会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1.高级别会议型酒店偏少

到2012年底,大理州有星级酒店8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5,三星级酒店23家,二星级酒店53家,一星级酒店2家。②五至一星级酒店的比例分别为3.5%,5.8%,26.7%,61.6%,2.4%。四、五星级酒店占星级酒店比例为9.3%。高级别酒店偏少,特别是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精品酒店较少,高端酒店达不到国际化管理水平,成为制约大理发展会奖旅游的主要因素之一。

2.会议接待设施不完善

大理星级酒店会议设施不完善,缺少会奖旅游必要的条件。据调查显示,大理四、五星级酒店在会议设备方面,都配有一定数量的音响、视频系统,但只有个别五星级酒店具有比较完善的会议设施,其它大部分酒店缺少必要的会议设备或设备老旧,不能满足现代会议设施的要求。此外,大理国际会展中心,是滇西北最大、唯一的会展中心,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但建成后,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会展的功能,现在成为了汽车销售市场。

(二)旅行社接待经验不足,专业性不够

会奖旅游具有规模大、时间长、档次等特点,其消费群体实力雄厚,被公认为是高端旅游市场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很多会奖旅游活动由旅行社来组织完成,这就要求旅行社要提供符合会奖旅游需求的相应服务。据调查,到2012年7月,大理州共有旅行社3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家,国内旅行社30家。②目前,大理的旅行社主要以接待以一般团队游、散客一日游为主,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达不到会奖游客的需要。同时,旅行社内部也没有成立针对会奖旅游管理部门,使参团的会奖游客得不到相应的服务。旅行社接待经验不足,专业性不够,严重制约了大理会奖旅游市场的发展。

(三)缺少专业的会展公司

近年来,随着大理会奖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大理涌现出了一批大理兰爵会展庆典有限公司、大理金色会展有限责任公司、大理志胜会展有限公司等会展承办公司。据调查,很多会展公司还没有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这不利于对会展公司的规范管理。由于这些公司缺乏专门行业机构的管理和培训,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会奖旅游活动的开展。

(四)缺乏会奖旅游专业人才

缺乏会奖旅游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了大理开展会奖旅游的主要问题之一。据调查,目前大理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许多从业人员学历只有高中、中专、大专。会奖旅游需要具备专业化水平高,既要懂专业知识、又要具有一定外语水平,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专业人才。目前,大理会奖旅游综合素质的人才比较紧缺。

三、大理发展会奖旅游的对策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加快引进高端精品酒店。根据会奖旅游的需求,尽快引进一批国际品牌酒店、高星级酒店和高档特色客栈,以满足会奖旅游发展的需要;其次,完善和改造现有四、五星级酒店设施设备。对于设备比较老旧的四、五星级酒店要进行全方位改造,引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设备,以满足会奖旅游的需要;第三,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会奖旅游整个过程对相关配套设施的要求比较高,要完善旅游综合配套建设,以满足大理会奖旅游的发展的需要。

(二)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旅行社专业性

为了提高旅行社为会奖游客服务水平,旅行社要成立如会议会展等相关部门,专门负责会奖旅游相关事务。同时,要从国、内外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主管会奖旅游的相关工作,提高旅行社为会奖旅游服务的水平,以解决旅行社接待经验不足,专业性不够的问题。

(三)加强管理,规范会奖旅游相关企业

工商、旅游等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会奖旅游相关企业的管理,规范会奖旅游市场的正常运行。相关部门要联合起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坚决取缔没有营业执照的非法企业;对于违规经营的企业要责令其停业进行整改,对于整改后任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取消其营业执照。同时,要定期对会奖旅游相关企业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服务水平。

(四)加强培训,提高会奖旅游专业人才素质

首先,要加强与省内、州内相关院校合作,培养专门的会奖旅游人才;其次,要长期聘请国内、外专业人士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会奖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以满足会奖游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2013-10-11.

篇8

课 题:本论文得到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资助,并受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基本要求》(重大课题)支持(项目编号:GLJZDXM2008005)。

截至2011年,我国已有各类旅游景区2万多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超过2000家,并且产生了120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9个,国家森林公园730处,国家地质公园182个,世界遗产41项。旅游景区已成为继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后旅游业的又一支柱行业。

尽管我国旅游景区数量迅速增加,但旅游者对景区服务、接待设施及管理水平的评价却不尽如人意。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国内旅游景区(点)服务质量评价“很好”与“好”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3.2%,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景区(点)服务质量评价为4分和5分(总分为5分)的只占调查总人数的56%。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客观上形成了对旅游人才的巨大需求,旅游人才素质的高低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政府、旅游组织对旅游专业教育应高度重视。

一、高职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专业发展规格不断提升

在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快速成长起来的。旅游业的飞跃大大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随着旅游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不断开拓,会展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等旅游新产品的不断开发,旅游业将成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也逐渐成为旅游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专业发展起步较晚

从市场需求来分析,我国旅游景区管理、景区项目开发人才缺口很大。数据表明,被调查的旅游景区人才中,拥有旅游专业背景的仅为18.3%。景区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人才,特别是一些懂得景区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00年开始,一些院校陆续开设了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或其他与景区相关的专业,相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以及旅游学科其他专业的发展,景区专业的发展是较为滞后的。

3.专业发展规模较小

从目前国内高校旅游教育情况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旅行社管理等专业逐渐成熟,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还非常薄弱,具体表现为“两个少”,即开设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院校数量少,且培养景区相应专业的学生数量少。截止到课题结题,全国高校开设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有44所,其中高职院校有37所,累计在校生人数15580人,累计毕业生人数3394人。

4.专业发展地区分布不均

从开设景区专业院校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27.27%,中部地区占43.18%,西部地区占29.55%。中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旅游景区带动下的旅游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部崛起中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相对而言更加重视景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东部地区的旅游管理偏重于旅行社、酒店等商业运作能力较强较成熟的行业,景区方向比较薄弱;西部地区还未进入景区大规模开发的成熟阶段,目前对景区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及中部地区。

而从专业毕业生去向来看,东部地区占63.51%,中部地区占4.67%,西部地区占31.82%。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往东部经济发达大城市和著名旅游城市流动的倾向。

二、景区行业人力资源和人才需求分析

据《旅游调研》资料,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为600万人,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800万人以上,人才市场需求“缺口”很大。这些数据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在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又据河北省100个旅游度假区调查,景区人力资源配置中,大专以上人才不足30%,而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专业人才不足3%。从以上资料足见我国旅游景区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景区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很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1.景区人力资源发展方向

(1)提升景区从业人员学历。目前我国旅游景区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和旅游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低的“三低”现象。

目前景区工作人员的学历在专科及以下水平的,占到总人数的97%,本科生只有6.2%。总体上看,自然风景区、植物园和主题公园未来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需要高职高专毕业生较多,而红色旅游景区对人才需求量较小,但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较高,需要部分研究型人才。

(2)提高景区员工专业技能。旅游产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化,景区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专业化,如对度假管理、营销策划、生态维护、探险与漂流等专项人才的需求。

我国现有不少旅游景区因规划专业人才缺乏,导致规划设计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营销无成效。由于缺少专业人士指导,一些地区的资源在开发中被破坏。一些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按照规划进行,随意性严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有些景区由于缺少景区营销策划人才,经营效益不佳。还有些景区由于缺乏战略人才,导致景区开发定位失误。因此,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是今后景区良性经营管理的重要保障。

2.景区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

从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上来说,景区需要具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较高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的技术人员,他们既能够按流程做重复性的劳动,还能按实际需要适时地应变、与他人较好地合作,同时还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对企业起码的忠诚度、专业操守以及较高的个人素养。

旅游景区对景区类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大多体现在景区策划与设计、景区管理、景区营销和景区导游解说等方面。不容忽视的是,一些“特殊景区”需要培养一些“特别人才”,如上海野生动物园需要动物医学和绿化养护方面的人才,广东一些高尔夫球会需要高尔夫球陪练方面的人才,深圳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需要茶艺师和舞蹈演员,还有一些景区需要素质拓展教练等。

笔者就景区目标岗位群对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了总结,见表1。

由此看来,培养旅游景区一线管理、营销和导游以及游客接待方面的人才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主要目标。而针对一些特殊景区培养相应人才也是该专业发展应考虑的一个方向。

三、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景区专业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景区人才市场需求的对接,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无法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课程开发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必须与教学要求、发展目标及毕业生就业要求相吻合,使学生在能够承受的学习压力下,获取知识和职业能力。

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套用本科旅游专业的“三段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置体系。从教学安排的顺序上看,位于三角形底部的通常是公共基础课,其次是专业理论课,位于顶部的是实践课。

这种课程体系反映出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存在孤立性,使不同类型课程之间,尤其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几乎形成了一种互不联系、各自独立的状况,而没有形成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的关系。这种课程模式以及在这种课程模式影响下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

2.课程内容开发相对保守

近几年来,虽然在设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方面有增加具有学科交叉性的课程或综合性内容的趋势,但从创新和教学内容引领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着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必修课程的学习,选修课的量不仅小,而且覆盖面窄,忽视了对学生行业素质的培养。多数景区专业的选修课涉及的学科仅仅是人文方面的,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选修课非常少。

景区专业会涉及多领域知识的学习,但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广度,而不注重深度。该专业的课程应该加重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3.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教育的必备条件是师资、教材和教学设施,其中教师是灵魂、核心,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教学所需要的教材、设施、设备等问题才能逐一得到解决。

目前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教师的数量欠缺,资历不深。从职称上看,讲师级别的占到了被调查者的52%;从年龄上看,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26-35岁;从学历上看,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到了92%。这些专业教师大多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缺乏旅游专业教学和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既有教学素养又有旅游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不足,使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行业现实结合不足,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不能充分体现旅游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

4.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强

景区类专业教学的实训基地,就是围绕着教学发展目标,按照景区类相关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

景区类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系统。在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认为景区类专业人数不多,在实训方面,无需像酒店管理专业那样高要求,因而很多实训基地的规模小、设施设备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适合学生训练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主要靠实训教师个人及学生自己联系,缺乏稳定性和可控性。

各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眼界开阔、高质量的专业师资较为缺乏。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国内外景区工作实践的磨练。双师型教师在教师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从而影响了实训效果。

在实训环境方面,很多实训基地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反映专业实训要求且能严格执行的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实训规章等教学管理文件,同时学校也缺乏完善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

四、对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1.找准专业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景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坚持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结合的方针,同时还应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职高专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应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较扎实的景区服务与管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景区服务与管理的主要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有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旅游服务技能、旅游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一定开拓能力的景区服务与管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强化师资队伍提升,增强与行业的交流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帮助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创造教师的国外交流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并主持各级各类应用研究课题,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职称晋升步伐,加强双语教师培养,评比出教学能手和科技标兵,完善专业教师定期赴旅游景区和政府部门挂职或任职制度。通过外引内培,提升高级职称教师所占的比例。扩大兼职教师规模,增加景区、高校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兼教的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广泛吸纳先进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将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训教学、校内模拟训练与景区现场教学、校内教师讲授与景区专家业务指导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将案例教学、景区现场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灵活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所有课程均应建有电子教案和电子讲稿,还可以建立网站、开设论坛和课程QQ群,方便作业分发上交和网上主题讨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拓展优化实训和实习基地

新建实训室时,结合现代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引进业界先进设施、设备与技术,支撑和引导专业课程改革与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在实训教学设计中,根据景区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实训模块,模拟或仿真设计实训活动,细分实训项目流程,最终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对客服务为主线、以实训项目为主体的实训教学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适时引进景区优质资源,拓展基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地域空间和类型,有选择地建立省内外知名景区作为实训研修基地,加强与民营景区、在线旅游企业的合作,将更多优质、新兴旅游企业纳入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行列。

参考文献:

[1]黄月明.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培育方式[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28(3).

[2]吴国清,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S1).

[3]王虹,吴桐.校企合作:打通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渠道[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1).

篇9

2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良好的旅游环境,只有具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吸引游客的注意,激发人们旅游的愿望。因此,环境保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基础,提供了基础,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旅游人们走进自然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领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理,提高了对保护自然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同时通过发展旅游可以实现对部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减轻污染排放为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促进当地环境质量的改善。

3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当今社会环保题已经成为热点,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文明而且有利于树立责任意识。进行环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环境意识,但是自觉性的提高也很重要,在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过程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首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今后作为旅游业的主导力量,他们言行影响着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也代表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形象,可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当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意识自觉性普遍较低,所以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环保意识要靠自觉,而不仅仅是靠简单的教育。其次。教育与自觉的不同在于:教育主要强调我们应该怎样做,而自觉却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理论知识,而自觉是养成我们的行为。再次,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产生于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公共环境的一种感受,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定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

篇10

鲜明的旅游形象是游客感知环境的第一导引物,它使旅游产品容易进行远距离传播,解决了旅游产品难以位移引起的旅游者对旅游地难以感知的问题。但是,由于在地理空间等方面的认知困难,县域城镇的旅游形象在向外推广的过程中,非凡是异地传递和强化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谋求区域形象整合已成为其未来的必然选择。

县域城镇地理空间特征与认知

(一)县域城镇地理空间特征

以大中城市的地理空间特征为参照,县域城镇的空间认知就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1.县域城镇地理的分异性。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面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特征完全一致的区域,在经济和社会人文方面也呈现出空间分异性。相比较于大中城市而言,县域城镇受工业经济的干扰和污染较小,自然区域和相关文化区域保护较好,具有较高品质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县域城镇所具有的本底文脉在自然、文化、社会等方面与现代工业文明城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处于激烈竞争和紧张工作当中的都市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满足其短期挣脱现实环境困扰,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净化自我、消除疲惫、增进健康的心理需要。县域城镇地域特征的独特性,应成为其旅游形象设计的依据。

2.县域城镇地理空间等级层次性。无论是自然地理学还是人文地理学抑或是景观生态学都有关于地域空间等级层次的发现。它们共同强调的是,根据不同尺度的分异标准,地域空间可以分为从高到低不同等级层次。地理空间的等级层次性对于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阶梯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但是按照我国行政区划,县域城镇是市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包含了较大范围的农村腹地。按照国家行政区划形成的这种地理空间等级层次,影响了不同层次地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在各方面表现出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同时,在区域内不同层次地域之间和同级层次地域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这种区域间的地理特征对区域合作发展意义重大。

(二)县域城镇地理空间认知

1.县域城镇地理空间认知听从“认知链”规律。人们在认知发生的过程中往往会下意识地形成地理空间等级层次性的认知习惯,即对不同等级地理空间会自然产生一种认知顺序,这种心理认知称为“认知链”,如图1所示。

图1从左至右的认知次序形成“正向链条”,黑线箭头表示人们总是对高等级区域认知后才对低级别的区域进行认知;虚线箭头是“逆向链条”,反映了人们对较低等级地域进行认知时,由于认知信息较少且生疏的原因,往往会将其放在较大背景范围内进行认知。不同等级地域单位会形成不同的认知效果,高等级地域容易被认知、记忆,低等级地域不容易被记忆、认知。

同样,旅游者对某旅游地形象的认知,也是先把该旅游地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依次形成洲的形象、国家的形象、省的形象、县的形象,最后在这些形象中建立旅游地的详细形象。这样,后一级形象不可避免地会打下前一级形象的印记,对地方形象的认知依赖于该地方的背景形象,形成“背景替代”。同一地域内,同等级层次地域单位由于地理位置相邻,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也容易产生认知替代。

2.距离因素对县域城镇空间认知的影响。距离差异也是影响旅游者空间认知的一项重要因素。由于不同客源地的旅游者与县域城镇之间存在不同的距离位置关系,使得不同地域的旅游者对县域城镇的理解和形象认知产生差异。旅游者与县域城镇的空间距离可以从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影响其对旅游地形象的认知,进行认知链的修正。

旅游者对县域城镇认知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由于一般县域城镇与客源地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远,认知链较长,信息传递和接收时碰到的阻碍就较大,因此,旅游者对县域城镇的认知水平较低,甚至出现认知偏差或扭曲。同时,与县域城镇相对较远的距离,也会在旅游者认知中产生“距离美”效应,并且认知会随距离增加而递增。与理性的距离衰减的认知规律相比,县域城镇认知的距离递增是与旅游者的“幻想”认知或“主观感知”相联系的。地理上的遥远距离,一方面降低了旅游者的理性认知水平,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距离美,遥远的距离会吸引旅游者舍近求远地做出旅游决策。

3.信息因素对县域城镇空间认知的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是旅游地形象认知的前提。县域城镇要提高形象认知度,可以在信息因素上做文章。实践证实,大力度的信息传播能使空间认知递增,不仅能对距离起到修正作用,还能使县域城镇比近距离的旅游地更容易被认知,有利于原生形象和决策形象的形成,极大地提高县域城镇知名度。但需要注重的是,假如传播的信息内容不当,则会造成空间认知递减。县域城镇在旅游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应当非凡注重内容的恰当性,即传播信息既要让游客感到富有新意,能突破旅游者头脑中原有信息的影响,又要让游客不感到生疏并乐于接受,直至可以产生新的认知形象。

县域城镇旅游形象认知弱势分析

县域城镇在认知顺序上让位于更高级地域,在空间认知链上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其基本的感知形象和决策形象缺失,影响了旅游地形象的形成:

受空间认知规律影响,县域城镇知名度低,本底感知形象薄弱。根据地理空间认知链结构,大中城市处于认知链上游,占有认知顺序上的优势,往往能优先被认知,容易在旅游者脑海中形成本底感知形象,形成知名度和品牌。相反,县域城镇处于认知链下游,在认知顺序上处于从属地位,信息传播量小,传播途径少,旅游者对县域城镇感知少,或根本没有感知。

县域城镇感知距离较远,不利于决策形象形成。在本底感知形象的基础上,假如旅游者产生了旅游爱好,就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关于目的地的旅游信息,形成关于该地的决策感知形象,促使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决策感知形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会受感知距离的影响,详细体现为空间距离、时间距离、价格距离等。感知距离不仅以客观所消耗的时间、金钱、精力来衡量,旅游地明确的地理方位、交通信息的顺利获得也是影响感知距离的重要因素。所以,相比大中城市,县域城镇感知距离显得更远,不利于旅游者决策感知形象的形成。

在空间认知规律下,县域城镇的旅游形象容易被其他城市遮蔽、替代。首先,容易陷入较高等级旅游城市的背景替代。根据地理空间等级层次理论,大中城市与县域城镇旅游地之间是包含和组成的关系,形成等级层次,其认知依照“认知链”规律。旅游者而对等级较低的县域城镇的认知则要依赖其所属的较高级别区域,通过较高等级城市的文脉和地域背景来对县域城镇进行认知。假如县域城镇传递出生疏信息以至旅游者难以接受,那么县域城镇形象信息就会被旅游者头脑中的大中城市形象信息同化替代,这样县域城镇旅游形象就无法被旅游者感知。其次,同一地域内,同等级城镇之间会产生形象替代。对于同等级城镇旅游地来说,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区域背景相同,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认知要素相似,相互间会存在形象替代。主要表现为如下情形:

品牌替代。旅游者对某种类型的旅游地先入为主,率先树立起形象,形成品牌,抢先占据了形象阶梯的首要位置,并为旅游者所认识。这样该旅游地就会对同类型旅游城镇产生形象替代。例如,我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就对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城镇具有较大的形象替代性。

品级替代。在同一区域内,假如某县域城镇拥有的资源品级较高,那么不论旅游资源是否具有相似性,资源级别高和产品特色强的城镇都会对其他城镇形成替代。例如,韶关仁化县由于拥有丹霞山景区,所以成为韶关旅游热点,对同样是丹霞地貌的乐昌金鸡岭产生替代,对级别高、特色差异大的曲江“古人类”纪念馆也有很大的替代作用。

市场竞争替代。在县域城镇特色相近,品牌影响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力强的城镇也会对其他城镇形成形象替代。这种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为营销等一系列市场运作行为。比如同样是江南古镇水乡形象,周庄虽然抢先树立了品牌形象,乌镇的形象推出较晚并且与周庄相似,但由于胜利运用了一系列市场营销手段,反而后来者居上,成为江南古镇水乡的代表。

区域形象整合的作用分析

由于县域城镇自身认知的弱势,其试图通过单枪匹马壮大旅游形象必然功倍事半。本文认为,县域城镇要突破本身认知结构弱势,解决本身资源规模不足的软肋,应该寻求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并谋求有效的区域形象整合。笔者提出如此思路的基本依据是:

通过形象整合,克服了县域城镇本底形象缺失问题,缩短了旅游者的感知距离,强化了决策感知形象,有利于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区域形象整合了竖向和横向的地方形象信息,其中也包括了县域城镇形象信息,旅游者会借助头脑中较多的较高等级城市的本底感知形象与决策感知形象,对较为生疏的县域城镇进行了解,包括地理位置、文脉特征、交通情况等,从而改善了县域城镇的本底形象缺失问题,缩短了感知距离,强化了决策感知形象。另外,通过区域形象整合,旅游者觉得可以在一次旅游中能同时选择多个旅游地,相对减少了只到县域城镇旅游所耗费的时间、资金、精力,也相对缩短了对县域城镇的感知距离。

区域形象品牌与地方个性形象品牌相结合,形成整合合力,提高区域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解决县域城镇旅游形象被替代和遮蔽问题。地区个性形象品牌的建立应该以区域品牌营造为前提,区域品牌营造又应以地区特性品牌为基础。这样区域内各旅游地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强度越加紧密,可以避免信息冲突,对外传达出一致的声音,表现出一致的形象,以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提高营销传播活动的效率。同时,作为整合形象组成因素的县域城镇旅游形象也得到有效传播,由于整合形象对区域内各地区进行了形象差异调解,县域城镇能突现出自己的形象特色,并在“合力效应”中实现形象感知,避免了较高等级城市和同等级城市的形象遮蔽和替代。

区域旅游形象整合,有利于形成整合营销优势,降低县域城镇营销成本,解决形象营销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旅游地之间的竞争越趋激烈,知名度、美誉度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之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合当今旅游市场竞争形势,即便是拥有高等级旅游资源的目的地都要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营销传播。空间等级较低的县域城镇,在旅游资源并不突出的情况下,要树立旅游地形象,需要进行大量的营销传播,但实际上县域城镇却面临着资金短缺与需要投入大量营销费用的矛盾。区域形象整合营销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内各项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资金、信息、技术等手段,整合各种促销工具,治理整个传播过程,把区域旅游形象有效地呈现给旅游者,先推整体、再推部分,使整体与部分之间相得益彰,最终使成员获益。区域形象的整体传播,为县域城镇提供了更好的传播平台,与各成员共同利用广告、公关、促销、人员推销等促销工具和Internet、电视、广播、报刊、海报、产品手册等不同媒体与公众进行沟通,大大降低了县域城镇形象营销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区域旅游形象整合有利于旅游线路的组合,设计出具有多元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产生更强的旅游吸引力。旅游线路的组合设计一方面表现为旅游者的行为决策,另一方面也是旅游组织者或旅游产品设计者构建旅游产品的重要环节。在进行旅游线路组合设计时,必定要考虑如下因素:一是旅游者需求多元化,这种旅游需求的多元化要求不同的旅游产品来满足;二是旅游约束条件的限制,对旅游行为的3个主要约束条件是:经济约束、体力约束、时间约束;三是降低旅游产品消费边际效用,旅游产品消费边际效用随消费者的增加而递减,为了提高经济效率,旅游者必须尽量避免所选旅游节点的雷同,防止产生旅游资源的负效应。区域旅游地形象整合,对外推出整体形象,使各种不同品级、不同内容、不同特色的旅游地在地理分布上相对集中,体现出区域旅游的多彩性、丰富性和调解性,有利于区域内旅游线路设计,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多元化需求。

区域形象整合新思路

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来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有一个预定的时间和费用的预算,希望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内有效利用时间,尽可能多地实施游、娱、乐等旅游消费行为,游玩足够多的游览项目,而这些项目又必须分布在相互靠近的区域空间内。旅游者的这种既追求丰富多样的游览体验,又讲究时空优化的需求,成为地域旅游形象整合的心理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思路考虑县域城镇旅游形象整合:

依附式整合。假如县域城镇旅游资源特色不突出,品级不高,吸引力不够,属于资源非优旅游地,在形象定位时可以考虑自当配角,采取依附策略,依附于区域内知名度高、资源特色突出的地区,促成区域性旅游群落的形成。通常依附类型有:功能互补型,出现的条件是优势旅游资源区存在着较明显的功能缺陷,客观上需要其他旅游区进行功能补足;时间补足型,出现的条件是优势旅游资源区存在着优秀旅游资源数量上的不足,在旅游者可以承受的旅游消费时间段内,还有相应的时间剩余,本文称其为旅游消费时间剩余,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呼唤相关旅游区为其补足;综合补足型。出现的条件不是单一的,往往表现出优势旅游区与依附式旅游区多方面的互补关系。

横向整合。充分发掘同一区域内不同县域城镇之间的特色和功能差异,进行差异定位,形成优势互补,再共同形成整合形象,推向市场。可以通过整体形象传播形成区域竞争力,再进行个体形象传播,先整体后个体,实现共赢。如广东肇庆“千里画廊”形象品牌,由肇庆市星湖、鼎湖、封开小桂林、怀集燕岩、德庆龙母庙、高要生态农业园、广宁竹海等形象组成,该品牌开始以整体形象向自驾车游推出,再大力传播个性品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是一个胜利的形象定位例子。

跨区域整合。跨越行政区划的人为限制,以资源优势互补为依据进行形象整合,形成区域竞争力。我国有些县域城镇虽然相距较远,但各县域城镇的主要旅游资源在历史、文化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各县域城镇在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拓展等方面也有共同的需求。如湖南的宁远县和东安县虽相距较远,但宁远九疑山是舜帝的陵寝之地,东安舜皇山是舜帝南巡驻跸之地,都需要就虞舜文化游进行宣传促销,都需要在海内外大力开辟虞舜文化旅游市场。所以,有必要打破非相邻县域不可进行密切的旅游经济合作的常规,以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拓展等为合作内容,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这些相距较远的县域之间的旅游经济合作。

政府主导。在旅游业发展之初,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调控、调解、引导、监督和服务等职能,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由于旅游地形象属于一种“美誉性形象”,基本上靠营销形成。旅游形象建造工作具有区域性、大众收益性的特征,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旅游地形象的策划、包装需要政府主导,需要公共资金预算支撑。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把握好全局性形象定位方向。大部分旅游企业的经营治理和发展战略具有短期性和局部性的特点,县域城镇旅游形象的建立,政府应该牵头组织,确定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方向,调解内部各种关系,才能建立有效的区域整体形象,不会造成形象的模糊和混乱。

其次,政府部门应该提供资金支持。旅游地形象定位作为公共产品生产行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目前,政府直接利用财政预算参与旅游营销和旅游地形象策划成为了一种趋势。县域城镇财政资金比较紧缺,要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引导资本投入,为旅游形象策划提供资金保证。

再者,政府部门应该牵头进行区域合作。旅游地之间的区域整合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区域合作肯定存在着许多障碍,如交通、政策等等方面,这些问题不可能由旅游企业之间的自发行为解决。非凡是地区间形象的整合,既讲究差异,又讲究合作,如何调解各地的资源特色,联合开发、联合营销,政府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最后,政府部门要完善形象维系系统。旅游地形象维系指以旅游形象为基础,持续不断地想办法加强该形象并向公众传递形象信息,使旅游地形象潜移默化地在旅游者形象系统中扎根。旅游地形象维系系统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形象、旅游企业形象、居民、旅游从业人员形象、视觉形象等,显然,形象维系系统是一种综合性的长期性的工作,必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传康,伍光合,李昌文.综合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导出版社,1993

篇11

连云港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是中国水晶之都和中国十大安静城市、49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风景名胜众多,历史文化浓厚。目前,全市有各类旅游景区20个、景点200多处,4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区,1个国家AA级旅游区和3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具有“海、古、神、幽、奇、泉”六大特色。

连云港以其悠久的地方文化和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连云港旅游业依托资源优势,创建旅游品牌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目前,连云港旅游业的旅游品牌,主要是旅游资源品牌为主。

连云港旅游资源品牌:

1.山岳旅游资源及其品牌:花果山风景区、孔望山风景区、石棚山风景区、高公岛风景游览区。其中花果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花果山玉女峰是江苏省最高峰,海拔625.3米。花果山以古典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孙大圣老家”而著称于世,名闻海内外。它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秀美的自然景观令游客赞叹不已,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2.海滨旅游资源及其品牌:连云港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连云港市温泉旅游度假区。连岛,古称鹰游山,是江苏省最大的海岛,与连云港港隔海相望,以其独特的气候特征,濒临海州湾渔场的优质基岩海岸,形成了连岛植物种类繁多、海产品丰富、海蚀地质独特的资源优势,使其成为集山、海、林、石、滩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海滨旅游度假地。已成为全省乃至周边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

3.考古旅游资源及其品牌:古朐山风景区,据考古学研究结果证实,远在1万年以前,古朐山即现在的锦屏山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1959年和1978年在锦屏山南麓二涧和东海县山左口乡大贤庄,均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唯一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锦屏山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有19处,二涧遗址为中国原始农业最早开发区之一。

4.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品牌: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造像、桃源仙境、龙潭瀑布,1979年发现的长20米、宽10米的“将军崖岩画”,国家文物局鉴定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是一项难得的重大发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天书”。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石窟的佛教造像早100-200年,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5.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品牌:抗日山烈士陵园占地360多亩,总共分八个坡段,363级台阶,墓区内有752座烈士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塔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每年清明节期间,苏北、鲁南等地数十万群众前来陵园,瞻仰先烈,凭吊忠魂。抗日山烈士陵园不仅是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而且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胜地。

6.宗教旅游资源及其品牌:云台山海宁禅寺,海宁禅寺地处花果山南麓,上接玉女绝顶,下临九龙幽涧,古树森环,白云缭绕,向称云台仙境。它发迹于唐,复修于宋,重建于明,规制恢宏,金碧夺目,远迩具昭,号称淮海第一丛林,四时香火虔趋不绝。清康熙三十一年,皇帝御笔书赐“遥镇洪流”匾额,恩荣显赫,天下莫尚。期间,古刹屡遭轰炸焚烧,几成瓦砾。海宁禅寺僧人与当地民众自发武装起来,奋起抗击日寇暴行。为纪念死难的爱国僧侣,九十年代在寺西修建了一座义僧亭,今以重建。千年古刹面貌焕然一新,胜概胜于前,香火日盛,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佛教和旅游胜地。

7.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品牌:苏马湾生态园、谢湖村珍果生产基地、朝阳太白涧环保生态园旅游,其中苏马湾生态园,苏马湾的得名于明末将军苏子恒牧马鹰游山的美丽传说这里山林茂密幽深,环抱玲珑金滩,入林寻幽,林翳天日,溪响淙淙,鸟鸣啾啾;入宿木屋,夜闻风涛澎湃,晓望海上日出,给您远避喧嚣,恍隔世外的真切感受。

二、连云港旅游品牌的特点

近几年来,连云港旅游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旅游综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旅游产出水平明显提高,旅游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坚持大旅游战略,搞好特色旅游。连云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本着增强影响、突出特色、注重效益的原则,集中力量,重点抓好“四区、二山、一水”(连岛、高公岛、海州弯、温泉、花果山、孑L望山、渔湾)的开发。花果山景区突出《西游记》特色,围绕“花、果、猴、石、洞”做文章。连岛、海州湾等海滨旅游景区,以“海”为主题,围绕观海、游海、探海、尝海,增加项目,完善设施。

从1997年开始,每年都举办连云港之夏、花果山登山节。两大节庆活动一届比一届规模大、效果好、延续时间长、带动作用强。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二)坚持科学定位,不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全市确立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市领导带队赴目标市场进行宣传促销,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举办旅游新闻会和旅游展示活动,加强与客源城市的交流和合作,先后打出了“游大海、尝海鲜、登花果山”、“到孙悟空老家连云港看大海”等宣传促销活动。充分利用客源城市的新闻媒体,加强电视广告宣传,形成良好的宣传效应。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旅游宣传促销投入。

(三)坚持调整结构,不断扩大旅游业规模。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鼓励部门、企业和个体兴办旅行社,全市国内旅行社由1998年的3家增加到目前的42家。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水晶、海产品为龙头的旅游商品系列。东海水晶现已形成1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的水晶念品、工艺品,年销售额达到4亿多元。多层次建设旅游饭店,既能满足旅客的需求,又能增加就业和收入。

三、连云港旅游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连云港旅游业的品牌发展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打造出的部分旅游品牌基础不牢固

目前,连云港所拥有的只是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打造出的部分旅游品牌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尚未形成对旅游者持久吸引的旅游名牌。

(二)品牌意识还较淡薄,对旅游品牌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多旅游产品都是从促销的层面认识“信息传播”和进行“形象打造”的,很少真正从“品牌经营”的高度认识品牌的战略意义。

(三)部分地区品牌定位不准确,品牌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形象。

(四)部分地区只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忽略了旅游品牌的打造与宣传。

(五)忽视“品牌管理”。品牌管理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最终目标是形成“品牌资产”。只有能够形成资产的品牌,才能够具备价值,而品牌形成资产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具备长期使用、运作的可能性。因此,要建立旅游品牌,就必须研究、了解旅游品牌,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旅游品牌管理方法。

连云港旅游业的发展应站在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入寻求旅游名牌的发展之路,主要对策有:

(一)强化品牌意识,准确进行品牌定位

1.应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品牌定位;从价值、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品牌趋向发展。

2.依据本地已开发和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品牌定位,寻求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树立自己的品牌个性,增强吸引力。

(二)保护品牌,实现品牌忠诚,提升品牌价值

1.为了防止侵权事件的发生,应对品牌进行专利权注册。

2.积极主动的向全社会大力宣传自己的旅游品牌,扩大影响力,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三)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创建旅游品牌,必须考虑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旅游地的发育阶段,旅游产品是在旅游需求的拉动下,最早从景区景点资源的开发上进行的,这时的旅游产品处在发育期;其次,在旅游地的成长阶段,旅游地从景区景点的开发进入配套设施开发(食宿性、娱乐性、购物性、参与性等项目的增加),这时的旅游产品属于成长期;最后,旅游地进入成熟阶段,旅游地从旅游设施开发建设转入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和旅游经济体系的提升,这时的旅游产品属于成熟期。由此可以看出,品牌建设、品牌经营管理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工作,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科学地进行品牌的规划与管理。

(四)全方位进行品牌创新

1.随着国际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应该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进一步挖掘自身资源的优势,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地开发和组合设计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应进一步实现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绿色化、精品化的完美组合。

2.旅游品牌的创新,应在立足本地旅游资源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策划,体现出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旅游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以及从事旅游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形成“旅游资源品牌+旅游企业品牌+旅游线路品牌+旅游饭店品牌+旅游服务品牌”的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品牌群。

(五)实施旅游名牌战略

旅游名牌是旅游品牌的延伸,比一般的旅游品牌更有价值,更有知名度、感召力和持久性。因此,连云港旅游业已打造出的旅游品牌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就必须以旅游名牌为导向,实现旅游品牌到旅游名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P·R·史密斯.市场营销传播方法与技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迭里尔·特拉维斯.情感品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晓钟.品牌经营之道[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王书卿.国际名牌策划与实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5]朱鸿.名牌战略策划[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6]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O04.

[7]杨铭铎,等.对旅游业品牌经营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2

篇12

1 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起步于改革开放后,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后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多年来,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通过不断分化与深入发展,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显著,逐步形成学科体系。旅游管理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起步,逐渐发展了高等职业、高等专科、普通本科、研究生教育甚至博士教育等完善的体系。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旅游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日新月异。当前,我国随旅游业发展迅速,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受关注程度也越来越大,持续发展和地位突显, 旅游教育研究已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8年5月,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五"人才规划纲要》,在2003年,旅游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同时,我国各省市的旅游局也不断出台相关举措,加大当地旅游教育研发,促进其发展;二是我国的旅游类院校队伍不断扩充壮大。近十年来,一大批旅游专业的院校迅速发展起来,旅游专业的学生数量也迅猛增长, 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中专职高学生等多个学生层次体系,院校的学科、师资以及教材等各类建设基本完善; 三是全新的旅游教育格局已经初具规模。当前,旅游院校的创办有国家投资、企业创设、民办以及中外合资等多种渠道、多个方位、多个层次以及众多形式的格局;四是旅游院校教育成绩显著。据有关资料,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旅游院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50万的旅游专业人才。

2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需求状况

当前我国是全球第5大旅游国。国际商业监测的“2005年中国旅游报告”指出,2020年时,我国的年游客量将达到21,000,000人(是现在游客量的2倍),但是当前,我国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只有600万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这一数目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宾馆酒店总经理、旅行社副总经理以及销售部、公关部、各部门的经理等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市场需求会更大。而我国所有的旅游院校每年只能向社会输送10万余人,随着我国对环保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众多省市提出了“旅游强省,旅游建省”战略发展目标,旅游专业的高水平的学生必定是未来社会的炙手可热的人才。

3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存在的弊端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发展时间不长,短短三十年,便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到全的系统发展过程,因此, 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我国旅游院校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据相关资料,旅游院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就业概率低,不到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造成这种社会资源极大浪费的主要原因就是旅游院校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具体有以下原因所致:一是我国地方各个省市制定的旅游业未来发展规划缺失旅游教育的相关计划与内容,不能给旅游教育建设提供指导性方向,让当地的一些院校没法制定实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或内容,整体规划缺乏, 结构不合理, 导致旅游人才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二是旅游院校对旅游专业教育的研究严重不足, 其学科理论的研究远远不能跟上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其学科的设置比较随意,专业方向不清楚,培养目标不明朗,旅游专业高学历的人才的培养与院校招生规模比例失调。

3.2 旅游院校的课程体系不合理,缺乏有效整合与特色

当前,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各层次的专业人才有重大缺口,可是,旅游专业院校在教育模式上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旅游学校在设置课程不合理。我国的旅游院校历史都较短,很多专业缺乏自身设计,多是有其他学科衍生而来,甚至出现因科设课、因师施教的状况。譬如管理学科,带有明显依附专业、学科的很多迹象。同时,一些旅游院校对教学计划任意改动,不做调研就引进社会上一时热门的专业,使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不明朗,缺乏自身特色。二是教材缺乏衔接与协调。很多院校的专科课程是由本科课程简化而得,本科课程的一些重点重复则成了研究生的一些内容;三是课程结构缺乏创新与实践。一些旅游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通常把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衔接上,一些诸如演讲、写作以及人际沟通等综合素质能力不重视。同时缺乏实践,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3.3 旅游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手段缺乏, 缺乏时代需求与科学化意识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资金不足,基础建设差强人意。智能模拟以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模式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二是对一些实务性很强的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三是其教学模式只依赖课堂,缺失类似学生兴趣小组、学生寒暑假活动等第二课堂的重视与研究。

3.4 旅游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旅游教育历史短,高职称与高学历的教师资源相对缺失,具体体现以下几点:很多专业教师是其他专业转入而来,其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足,更缺少专业带头人;二是旅游院校对老师队伍的培养投入不足,落后于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旅游院校的老师旅游实践的经验不足,很难出科研成果。

3.5 旅游院校的管理体制相对封闭 教育资源缺失共享与优化。

篇13

满城县距保定市有10余公里,距离北京、天津不过150公里,境内有107国道、保涞、保易、保阜公路穿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满城不仅有著名的汉墓和抱阳山等景区,而且草莓种植特色突出,磨盘柿、蜜桃等林果业发达。山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自1996年以来,满城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县有农家饭(旅)馆70多家,接待床位200余张,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形成了龙潭峡谷、柿子沟和芝兰沟三个乡村旅游区,北水峪村、西峪村、龙居村等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满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满城县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满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发展规划。满城的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龙潭峡谷的渔家乐,绝大分建在漕河边上,有的甚至建在漕河中,严重影响了上游龙门水库的泄洪。另外,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如厕所、道路、停车场等还很不完善,难以满足旅游的需要。

2.旅游产品单一,效益不高。满城的各乡村景区,目前以乡村观光和品尝农家饮食为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各自的特色,在挖掘乡村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还很不够,使得游客来了以后只是看一看,吃顿饭而已,难以获得较高的旅游收益。

3.交通条件较差。满城县的农村路网等级低,路面破损与路基沉陷等问题突出。除陵山汉墓外,通往柿子沟、木兰溶洞、龙潭峡谷、玉皇坨等主要乡村游景区的道路不仅狭窄,而且路面状况也普遍较差,使得有意至此的游客望而止步。

4.宣传促销乏力。目前,满城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内容单调、形式陈旧,而且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和长期性,致使满城乡村旅游的形象不突出,知名度不高,吸引力有限。

5.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满城乡村旅游的环境卫生问题十分突出。例如龙潭峡谷内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各家的渔家乐产生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农家院内的厨房和餐饮工具缺乏防蝇、防尘和消毒设施。院内的厕所多为旱厕,卫生状况很差。

6.旅游人才缺乏。可以说,满城县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是个人或小群体自主开发而形成,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者是当地的农民,缺少专业的旅游人才。由于缺乏旅游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导致他们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较低,服务纠纷时常发生。

二、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传统,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要指导帮助各处乡村旅游景区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使它们各具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满城各个乡村旅游景区今后的发展,应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如陵山应突出登陵山、访汉墓、赏国宝的优势。韩佐、杨佐、刘佐、茂山等村应立足草莓优势,大力发展草莓采摘、田园观光等活动。龙门水库和龙潭峡谷应重点开展水上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泳、划船、垂钓,品尝农家饭。卧龙山庄可以开展高山葡萄采摘、户外探险、野外拓展等。神星柿子沟应以万亩柿树为依托,让游客在金秋时节欣赏万山红遍的景色,亲手采摘成熟的柿子,体验丰收的喜悦。

3.加强环境卫生建设与管理。满城县应根据《保定市农家旅馆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家(饭)旅馆建设标准和验收细则,促进其软、硬条件的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建议县旅游局成立一个农家(饭)旅馆质量等级评定小组,全面负责农家(饭)旅馆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并加大对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卫生、环保、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等工作的监管力度,不断促进其经营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政府应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等。把乡村旅游交通纳入全县的交通建设规划,加快通往柿子沟、龙潭峡谷等地的公路建设。除特殊山区路段可为三级路外,其他应达到二级以上。同时交通、建设部门和有关乡镇,要结合“村村通”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对过摬的旅游公路进行绿化,搞好沿途村镇改造,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5.加强宣传促销。旅游和宣传、文化部门要密切结合,制定满城乡村游整体促销方案,搞好乡村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通过举办龙潭垂钓节、西部赏花节、采摘节、柿子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促销力度。根据来满城县的游客以京津冀居民,尤其是以保定市民为主的特点,促销应以京津和保定市为重点,适当开拓周边的山西、山东等客源市场。

6.加强乡村游人才的培训。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从事旅游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县、乡政府和县旅游局,应积极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创造和提供参加旅游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请旅游院(系)的老师为他们讲解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或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等,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一些乡村旅游的重点示范村,可以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接收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高乡村干部的旅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