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31 16:27: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外资银行市场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42-01
自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获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已经发展了30余年。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引发了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市场的热潮。同时,中国对外资银行在政策上的限制也在进一步宽松。2006年,WTO规定的中国银行开放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公司以及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同年,《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出台,这标志着对外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上的限制将进一步放松。经过几年的发展,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对策进行一定的探讨,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遇到的问题
在中国投资的外资银行受到中国银监会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在登陆中国市场的初期,很多外资银行都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目前,中国内地的外资银行很多,但是市场份额却并不大,2010年的调查显示,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大约在1.7%。笔者认为,当前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法规的限制较多。外资银行包括外国独资和中外合资两种。外资银行虽然出资人在国外,但是它自身确是在中国内地注册的独立法人机构,因此必须遵守中国境内的法律法规,比如《商业银行法》和《储蓄管理条例》。除此之外,作为外资金融机构,外资银行还必须遵守从2002年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而这些针对外资银行的条例,大都是以中国的国有银行为假设约束对象,因此难免会存在着管得过死、过严的现象。因此,很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之后都感觉到“水土不服”。
(2)面临中国银行的激烈竞争。在与中资银行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外资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资金不足。目前外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仍然单单局限于本币存款和同行拆借。但是根据中国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外资银行在增加分支机构的同时,还需要相应地扩大本金,同时还受到地域上的限制。这使得外资银行不能像中资银行那样通过庞大的分支机构来吸纳公众存款。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开放的条件下,外资银行在资金成本上仍然处于劣势。
(3)政策法规的约束性。作为金融企业,外资银行在办理外汇业务的过程中享有相应的权利,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义务。但是,在外汇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很多部门在政策理解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外汇管理局和银行之间、银行和银行之间都存在着多重标准。这使得客户会在政策执行比较宽松的银行办理业务,而严格按照程序操作的银行反倒处于不利地位。
2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我们在看到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外资银行自身的优势以及它广阔的市场前景。前不久,一项全国性的金融调查显示,在外资银行进驻中国之后,有73.5%的人愿意选择国内银行,而大约有11.9%的选择外国银行。同时该调查还显示,外国银行最大的优势就是“服务好,质量高”。也就是说,良好的信誉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已经成为外资银行自身的标准定位。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中国的13亿人口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外资银行有必要做好准备在中国市场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当前,外资银行应当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发展。
(1)抢占零售市场。中国各大银行都表示,国外银行进驻中国市场使国内的银行业感到了一定的压力,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威胁主要表现在零售业务上。实际上,外资银行在中国扩张的武器,正是他们最擅长的零售业务。银行的个人零售业务,主要是以存款为基础的个人汇兑、结算、人业务、投资业务、咨询评估、家庭理财、信用担保和承诺等各种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实现赢利的重要渠道。早先进驻中国市场的汇丰、花旗、东亚等外资银行,大都将零售业作为打开银行市场的突破口。而在2006年,花旗银行与中国人寿等组成的花旗财团成功收购广发银行,展现了外资银行通过占有股份的方式来获得银行零售业务窗口的新渠道。而当前很多国内银行都没有对个人零售业务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大多数的国内银行而言,批发业务一直是主体业务。但是,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个人零售业务已经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美国的个人贷款已经占到贷款总数的40%以上。从中国的市场格局来看,虽然中国的企业贷款仍然占到贷款总数的90%,但是个人贷款也在持续增长的过程中,特别是中国的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信用卡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获得了大幅度的上升,并且上升的潜力还很大。而在美国,传统业务在金融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缩小,而证券交易、银行投资等业务正逐渐变成市场的主流。中国经济的增长必然带来居民财富的增长和储蓄的增加,这便为个人零售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外资银行应当瞄准零售业务市场,特别是高端客户理财市场。
(2)开展人性化服务。针对目前外资银行市场份额不够的现状,外资银行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开展人性化服务。各种营销手段的利用一直是外资银行的强项,因此外资企业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开展人性化服务。首先,应当对市场进行细分,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够大,因而更应当将业务做好做“精”,通过精品服务来吸引客户。其次,应当优待优质客户。实际上,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获得收益,要比获得新客户容易得多,因此外资银行应当优待优质客户,以期同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最后,应当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降低成本。目前中国法律对于一些新的业务项目的法律约束比较小。因此外资银行的服务重点,应当放在金融创新上,金融创新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突破某些法律对外资银行的发展设立的障碍,从而获得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新的服务项目也有利于外资银行降低成本。
(3)力求通过合作实现共赢。针对中资银行强大的压力,外资银行更应通过合作来达到共赢的目的,而不是单纯的通过竞争来竞争。渣打银行就是这方面很好的典型。渣打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是随着客户的足迹到来的。因此,它的脚步从中国沿海开始发展到内地省份。渣打进入中国市场,更多的是寻求长期的战略合作与发展,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例如,渣打推出了一些产品,也希望能够促进当地银行推出类似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合作者都在市场中获得利益。
3 结 论
笔者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一定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具体的工作有所帮助。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发,外资银行在中国已经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由于其发展的历史及背景的差异,各有其优势与劣势,这对双方以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
1.1外资银行长期以来积累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
外资银行的经营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外资银行的管理方式灵活而有效,很少采用直接的、行政的管理手段,主要采用市场化的、以利润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建立了健全的财务指标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这与中资银行长期以来受行政干预较多、机制较为僵化相比,显然更加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作为从事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拥有成熟高效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机制,并能确保在高风险和信息化的经营环境中,防范各种金融风险,实现其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目标。
1.2外资银行在体制及经营机制方面的优势
相对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不仅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其全能型银行的体制也占尽了优势。外资银行具有经营多元化优势,历经多年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长期运作,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远远走在了中资银行前列,金融品种齐全、科技含量大,自助化程度高,可为储户及企业提供广泛的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要求,大大优于分业经营的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经营策略明确,管理机制灵活,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商业动机强。同时跨国银行的全球化经营方式,也为其优势资源的最佳配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3外资银行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重视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
外资银行较之中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产品优势,在信用卡、网上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及中间业务等方面,外资银行具有强大的实力。这种优势可以获得高盈利业务的相当份额,对中资银行造成很大威胁。外资银行在科学分析客户和市场细分基础上,推出具有吸引力的多样化产品,抢占市场先机。以汇丰集团的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为例,两家银行提供的有特色的服务品种就达上百种,包括外币存储户头、信用卡、置业计划、社区发展计划、贷款、证券投资与交易、债券业务、外汇交易与外汇资金安排、旅行支票、保险等服务产品。
外资银行优势之一是其金融产品的创新与灵活性优势。外资银行根据市场调整产品的速度和敏感度高,可以根据利率和汇率等市场信息灵活调整经营策略。而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受经营体制制约,客观上缺乏自,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经营决策时间长,造成经营管理僵化,对客户需求反映迟钝。
在品牌建设方面,一些外资银行已经积累了数百年的信誉,这自然对客户有相当的吸引力。外资银行所拥有的良好品牌优势,是其尚未开展业务就获得中国民众很高期望值的重要原因。早在19世纪末,外资银行就已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金融服务。不少知名外资银行注重产品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产品在社会公众中的吸引力。
1.4外资银行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较高的盈利水平
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多来自发达国家,一般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际大银行强强联合,掀起银行并购浪潮,出现了一批“航空母舰”式的银行集团。通常外资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远远低于中资银行,资本收益率却远高于中资银行。
近年来,全球排名前20名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12%,资产总额平均增长超过9%,利润平均增长超过20%,其股票的每股收益增长15%。而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上述指标明显不如外资银行。混业经营是当代各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潮流,它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服务能力,同时可大大提高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在中国开业经营的外资银行中,大部分具有混业经营的经验和专门技术。而中资银行因为种种原因混业经营受到制约,加之创新能力及服务水平技不如人,盈利水平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
1.5外资银行在服务手段及服务方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外资银行不仅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能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建立共享的客户档案库,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而且拥有遍及世界的机构网络体系,能实现国内外联合资金的自由划拨,可凭借快捷的资讯渠道为客户提供全球24小时金融市场服务。这种技术优势及服务手段的优势对中资银行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外资银行普遍应用先进的电子和网络技术,大量采用电脑设备和自助终端,如ATM机、存款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及无人银行等,自助式服务占了银行服务很大的比例,使客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得到银行服务。自助银行服务为银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费用,延伸了银行的服务职能。
外资银行长期以来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服务质量吸引客户。第一,提供统一标准的服务,使客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享受到银行同样的优质服务。例如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的许多分行都是敞开式办公,客户到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办理业务,都能享受到“一站式”的银行服务。第二,外资银行通过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鉴别客户价值,确定重点服务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如花旗银行对中高收入阶层提供支票帐户、周转卡、优先服务花旗金卡等;汇丰银行开立“卓越理财”账户的客户,均可在贵宾室享受银行的特殊服务。
2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
2.1中资银行拥有本土经营的独特优势
长期以来,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遍布城乡的密集网点体系。开展零售业务要求机构网点的支持,而外资银行在这方面无法和本地银行相比,因此,在大部分地区,零售业务仍将掌握在本地银行手中。中资银行客户资源广泛,大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庞大客户群体和银企合作关系,外资银行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赶上。人民币的同城清算、跨系统清算网络也已基本完善,汇路畅通,拥有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点和完善的业务体系,外资银行难以企及。
2.2中资银行拥有国家信誉优势
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优势是有国家信誉作后盾,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在老百姓心中信誉度高,抗风险能力较强。此外,中资银行相对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各个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和心理,这也是外资银行的欠缺之处,外资银行对本土经济、人文环境等缺乏足够了解,在业务发展的初期,必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短板”。
2.3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同享国民待遇,可以改变中资银行在某些方面的劣势竞争地位
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可以享受免征或减征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相对削弱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2006年底中外资银行税负水平统一,中外资银行税负歧视问题不复存在。此外,外资银行在一些业务收费、业务范围、监管标准等方面享有超国民待遇,中资银行管制相对较严。在不久的将来,中外资银行的市场环境将趋于公平,中资银行的竞争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3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具体竞争分析
3.1在高端客户方面的激烈竞争
长期来看,外资银行在机构网点上不可能与中国银行相比,但外资银行可能针对高收入人士,通过个人理财服务、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家居银行业务等,扩大其对私业务的辐射面,以高新技术手段不断取代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吸引外币和人民币储蓄存款。
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推动型向个人消费驱动型的转变,消费融资者和消费者信贷将成为中国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富有的个人提供服务将成为外资银行的重要目标市场。零售市场中的某些领域,诸如信用卡、汽车信贷或抵押贷款也已成为外资银行与其中资伙伴合作的目标。
在批发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的目标企业客户主要是资金量较大,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跨国企业、三资企业、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大型集团公司以及高新科技企业将成为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目前,160多家外资银行在华机构中的绝大多数,其客户对象仍然主要是三资企业,而且主要是外资银行所在国或地区的对华投资和跨国公司,大致比例为50%~60%。中国加入WTO之后,它们的竞争对象将逐步向国内优质客户扩展。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外资银行不是谋求为所有客户提供普遍服务,而是进行市场细分,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将资产投向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优质的高端客户。通过掌握20%的高端客户来获取80%的行业利润。
从服务理念来看,中外资银行并无差别,都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但在服务质量的管理、标准的制定,特别是在将服务质量的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上,外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正是由于外资银行拥有一套严格而有效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使得外资银行能为客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并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3.2在中间业务、创新业务等高端业务方面的竞争
目前,中国正处于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控股公司,但对中资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尚未解除。当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业务比较单一。外资银行作为其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的中间业务品种丰富,相比之下,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品种少,档次低,收益差。
目前外资银行在已开展的一些中间业务如国际结算等方面显露出强劲的竞争力,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已达到40%左右。外资银行经营信用卡业务尤其是国际卡业务方面将会对中资银行形成强有力挑战。在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方面,外资银行除继续稳定原有客户之外,将特别重视为中国国内客户提供服务。实际上,目前外资银行已经在大力开拓其具有优势的投资财务咨询与管理、证券发行与交易等业务,而中资银行则显得行动迟缓。外资银行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高增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以及其他不占用资产但收益甚高的投资银行业务,如投资管理、财务咨询与管理、资产管理业务、证券发行与交易等。
中国银行系统近年来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外资参与的增加。在华外资银行开展业务或直接建立分行和分支机构,或通过持有中资银行少数股份的间接形式。非直接参与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在2005年,几乎所有的大银行都有了外国战略投资者。2004年6月以来,外国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出资已超过170亿美元ii。本文借鉴外资银行在其他新兴市场的国际经验,回顾了外资对中国银行业的进入情况。相对而言,直接参与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增加,因为根据WTO协议,仅剩的一些限制在2006年12月11日已取消。
与其他很多新兴市场或者转型经济体不同,中国的国内银行有完善和广阔的分支机构,因此外资银行直接渗入市场并不容易。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外资是以直接收购或者控股的形式,但是外资对中国银行业只有少量股份、管理权限也很有限。因此,外资对国内银行的核心业务,尤其是在风险管理方面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是值得商议的。很多战略投资者与国内银行在非核心业务,如信用卡业务领域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这些领域,外资银行的技术优势和全球网络能提高效率并有助于开拓市场。
总体而言,如果东道国能提供合适的激励和足够的机会,国际经验的主要启示是外资银行能带来重要收益。无论如何,不管是否有无外资参与,中国的银行系统都需要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继续进行结构性变革,以更有效地配置中国庞大的国内储蓄。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
到目前为止,外资银行的直接活动仍然受到限制。截至2006年9月底,外资银行仅占银行总资产的1.8%。与其他类型的银行机构一样,外资银行同样受到中国银监会的监管,其人民币业务也受到重要限制,主要在对个人提供银行服务方面。
最近,外资银行作为国内银行的少数股权投资者开始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外资在进入中国银行业时主要有三个明显不同阶段。
1996-2001:与一些小银行如上海银行和南京市商业银行的个别合作。外国投资者主要是多边的金融机构,并不发挥活跃的业务功能。
2001-2004:随着中国WTO谈判的完成,外资银行加快进入。其进入局限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大型国有银行的财务状况很糟糕、外国投资者对潜在盈利能力最强的地区更感兴趣。小型银行亦得到小额投资。
2004年末至今:随着大型国有银行改革加速和政府开始允许提高外资比例,外资进入的兴趣进一步加强。
2004年之后,外国战略投资者进入五家最大银行中的四家。2004年,汇丰银行购买了中国第五大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的一部分股权,这是首笔大额交易。2005年6月以来,外国投资者已经或者承诺在三家最大的国有银行中的投资超过140亿美元,这三家银行都引进了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进入中国建设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为首的投资团队进入中国银行;高盛领导的投资团队进入中国工商银行。
四家合作安排的结构很相似:
战略投资者都是拥有丰富商业银行经验的重量级国际商业银行。唯一的例外是中国工商银行的主要投资者高盛,它是一家领先的投资银行但并没有商业银行经营经验。工商银行对此的解释是这项投资有助于工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和消费者住宅金融战略。
由于股份在9%至20%之间,战略投资者并不负有管理职责,但有权命名1到2名董事,董事会成员一般超过15名。
对直接投资的保护相对有限。美国银行只覆盖了2004年调整后的财务报表,苏格兰皇家银行和高盛分别只受保护于2004年底和2005年底的账面价值下降。
战略投资者已经或者计划开始在一个或更多的非核心银行业务领域开始合作。信用卡业务是备受关注的领域,汇丰和交行的合作可以视为一个典范。两行的信用卡业务作为合资企业经营,根据既定协议,一旦监管限制取消,汇丰将取得50%的股份。苏格兰皇家银行与中国银行之间也有类似的安排,美国银行正在与中国建设银行就合作事宜进行谈判。在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和信息科技方面也可能会有类似合作。
外资对较小的中国银行的参与也大量增加。2004年,5家中国的银行,包括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西安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拥有外资股权的中国银行数量翻了一倍。2005和2006年初期,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进一步扩展,包括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渤海银行、北京银行和杭州市商业银行。
虽然进入中国银行有诸多风险,包括公司治理、法律制度、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监管规定,但是外资的兴趣可能在于:(1)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创造了大量商机;(2)相对整体经济而言的银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3)银行业最近的改革成果、不断改善的监管环境和WTO对外资银行在2006年12月11日的全面开放承诺;(4)“全球资产负债表”观点——由于主要外资银行的全球经营规模,技术的投资回报率将更高,一旦技术平台构建完成,扩展技术平台和整合交易处理流程至地区中心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
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定价各不相同。例如,相比外国战略投资者在交行IPO之前所支付的价格,交行当前的股价已经高出了300%,战略投资者取得了丰厚的账面利润。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IPO价格目前相比IPO前战略投资者支付的价格也已经分别高出大约160%和170%。但是,还有一些因素可能影响外国投资者的定价。首先,战略投资的进入可能增加了投资者信心、提高了潜在的市场价值。第二,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对双方可能都意味着潜在的巨大利润。第三,战略投资者将被“锁定”一段时期,通常为三年,所以目前的利润并不能马上兑现。
到目前为止,外国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改善还是有限的。外国投资者已经:(1)增加了银行资本,由于外国投资者的收购范围中包括已有股份,他们的投资部分转变为外管局投资;(2)增强了大规模IPO所需的信心;(3)改善了公司治理和管理,因为部分董事会成员由外国投资者推荐任命;(4)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援助。
总体而言,外国战略投资者是否有足够的激励和机会去改善中国银行业的核心业务领域尚不确定。外国战略投资者的股权相对较少,管理方面的参与也很有限。虽然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将带来很多收益,包括更高的透明度和一些知识转移,但是至今战略协议的框架并不能确保投资者必能改善风险管理,这是中国银行业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外国投资者在非核心领域的经营可以是有利可图的,而无论银行的整体表现如何。几乎所有的战略投资者都已经开始在一个或更多的非核心领域开始合资经营,在这些领域的参与可能更深入。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领域的投资回报并不完全取决于银行的整体表现,这将部分抵消掉上文所提及的那些风险,同时也将削弱投资者在商业银行核心领域努力推行变革的动力。政府当局需要确保:(1)在非核心领域的合作协议中没有价值损失,因为银行将整体上市,否则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和声誉问题;(2)外国投资者有强烈动机全力投入于核心银行业务的改善。
三、国际经验的启示
国际经验并没有对外国投资者最终将会对中国银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提供很多角度。大多数研究专注于分析外资银行全资拥有分支机构或者对国内银行拥有控股权的情况。外资目前对中国银行业的进入形式是非常特别的,外资银行只占有相对很小的股权,而且以目前的计划来看,这种情况还会维持很长时间。虽然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有一个战略投资者,但是外资银行控制的银行资产数量还是很少,参与管理的程度同样也很有限。
国际经验显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提高效率存在正面效应。例如,美国放松银行在各州之间开设分行的限制后,在信贷的可获得性、银行效率和经济增长方面都有所提高(JayartneandStrahan,1996&1998)。外资银行的投资经历表明外资银行对提供东道国银行业的平均效率的确存在正面效应,因为这些外资银行在其母国通常都处于经营最有效率的银行之列。外资银行进入的收益可能取决于东道国的发展水平。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而言,比如中国,外国进入者往往比负担沉重的本国银行更有效率,更激烈的竞争也将提高总体银行效率。当外资公司进入他们有优势经验的市场并引进更多复杂的风险管理方法时,外资银行的参与往往会尤其有效。其他有关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结构和息差、利润空间之间关系的研究(Barajas,Steiner,andSalazar,2000andDemirguc-Kunt,LaevenandLevine,2004)同样显示外资银行进入和金融中介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担心之一是外资银行会掠夺最好的顾客,把低质量的顾客留给国内银行,这将导致国内银行面临更高的资产组合风险、不能为风险偏好度高的顾客提供信贷。虽然有一些事实表明外资银行至少在最初阶段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服务,并成功赢得最好的客户,但是并没有结论性的证据表明这就不是一个有效结果或者这将影响金融稳定。在最近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Detragiache,TresselandGupta(2006)表示在一些贫穷的国家,外资银行参与程度愈高,对私人部门的借贷就愈少。外资银行渗入愈多的国家,信贷增长愈慢、信贷的可获得性降低。但是,他们并未发现外资银行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负面效应,因此这个担心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而且,中国的主要问题是银行中介职能的低效,而不是信贷可获得性的缺乏。
银行所有权的国际化也会对银行的息差和盈利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尤其实现了更多的利差收入和更强的盈利能力。这个发现可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的技术优势足以弥补他们在借贷和吸收资金时的信息劣势。但是,在发达国家外资银行的赢利能力较低,在这些地区,他们并没有多少技术优势。
四、结论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对被我们一贯视为榜样的外资银行的经营模式进行一系列的理性思考:外资银行入股内资银行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又如何有效规避外资引入带来的负面影响?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外银行在华经营现状,接着辩证地分析外资的引入对中国银行业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消除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安全负面影响。
一、中、外银行在华经营现状
(一)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现状
外资银行在明确了自己的战略规划和业务定位后,按照我国银行业的开放进程积极稳妥地开拓业务,在资产规模、机构数量、业务种类等方面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支机构数量增加迅速。随着我国银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纷纷在华“跑马圈地”.以汇丰银行为例,2006年汇丰银行在国内增加了9个网点[2].除在杭州、西安开设了两家分行以外,还在大连、天津、广州等地连续开出7家支行。2006年末,汇丰在中国的网点数已经达到30家,而在2001年底,汇丰银行在国内仅仅只有9家分行和一家支行,一共10个网点。2006年开设的网点数量,已经和过去4年的数量基本相当。除了汇丰银行,花旗银行、荷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多家外资银行都加快了开设新网点的速度。同时,外资银行积极准备转制为当地法人银行。截至2010年末,中国银监会已经批准21家外资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其中17家己经完成改制开业。经过不到4年的时间,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市场格局已经实现了由“分行主导”向“法人主导”的平稳过渡。其次,业务范围逐步扩大。随着入世承诺的兑现,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业务范围已经从外汇业务扩大到人民币业务,再由人民币批发业务到人民币零售业务,并取消地域限制。2010年9月银监会已批准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5家外资法人银行经营银行卡业务,上述5家银行在满足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银行卡业务相关技术标准后,将可以正式开办银行卡业务,外资银行逐步向各个业务领域渗透。第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资产份额进一步扩大。截至2010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 1714.6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47%.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其中各项贷款余额951.56亿美元,比年初增长54.7%,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5%;负债合计1554.2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45%,占全部金融机构负债合计的2.3%,其中各项存款余额606.6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 68.8%,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1%.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
为迎接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银行业发生了质的飞跃。
1.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有了重大变化。发展目标开始从片面的追求数量调整到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为先的原则上来。突出表现在银行已初步确立了价值意识、资本约束意识、风险管理意识和品牌意识。
2.银行的业务结构逐步优化。商业银行正在改变以往主要是做公司业务的局面,零售业务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重视;财富管理等新产品不断涌现;银行收益结构更趋合理,投资收益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越来越大。
3.银行业的合规意识明显增强。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银行都成立了合规部门或设立了专门的合规岗位,以风险为本的合规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银行的风险管控水平逐步提高。
4.银行业公司治理能力得到增强。银监会高度重视银行业的公司治理问题,将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作为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作为监管工作的重点。此外,中国银行业向海外发展的步伐有所加快,通过直接设立分行和参股等形式增加其海外网络,参与全球金融服务。
截至2010年6月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3%,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8%,主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达到8%,有的己超过12%.财务方面,商业银行利润比5年前增长10倍以上[3].
(三)中外资银行竞争与合作现状
新税法实施前,外资银行在中国享有“超国民待遇”,在上海和深圳特区内设立的外资银行企业所得税率只有15%,而我国商业银行税率则为33%,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背负着沉重的税负,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然而,随着新税法的实施,外资银行的这种“超国民待遇”被取消,中外资银行得以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竞争[4].事实上,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逐步代替了过去的“零和博弈”关系。现阶段,中外资银行的劣势都很明显,中资银行的劣势体现在自身的竞争力不高,而外资银行的劣势则体现在外部环境对发展的制约[5].因此,双方为了各自的目标都有合作的迫切愿望。总的来看,入世6年来,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表现得并不突出,而业务合作特别是股权合作成为了主流。
入世以来,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成为外资银行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和提前开展业务的主要途径。2003年12月银监会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后,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出现了良好势头[6].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目的、形态、份额、要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参股比例的不断提高,外资银行在参股中资银行的过程中也积极争取管理权。
例如:汇丰银行参股交通银行就获得了董事会中两个席位,并将参与交通银行的经营管理。引进外资后的中资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信息披露、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而外资通过参股中资银行也迅速扩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渗透速度。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实力和网点上有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外资银行参股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国有商业银行充足的物理网点推广其公司现金管理、私人理财、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其看好和重点发展的业务领域。但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在选择外资银行做战略投资者时,一定要坚持严格和谨慎的原则,结合自身经营战略和业务特点,选择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有直接帮助的外资银行作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战略联盟的初衷和意义[7].
截至2010年10月末,己有35家境外机构投资入股23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210亿美元。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开展中外资银行间的合作,不仅推动中资银行在经营管理理念、公司治理结构、资本约束和风险控制手段、业务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促进了中资银行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还对我国银行业深化改革和银行业长远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外资银行开放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带来了崭新的金融理念
外资银行进入不仅激励我国银行不断改善竞争力,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服务、产品和管理经验。国内银行通过模仿可以更快掌握先进的银行业务技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8].特别是外资银行直接参与本国银行的经营活动时,如合资与合并等,这将对我国银行产生示范效应和学习效应。同时产品的开发成本一般较大,由于其特殊性,金融产品极易被模仿,国内银行可以模仿外资银行的金融产品特性,从而节约成本,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产品。
2.有利于我国快速步入国际化进程
国际化的形式可以是走出去,也可以是请进来。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国际经贸活动将更加频繁,对外招商引资、国际借贷活动将会进一步增多,这将给中资银行在境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外资银行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中资银行将会采取措施,跟踪中资海外企业和中国经贸活动,在海外增设营业机构,更多参与国际竞争[9].
3.有利于我国优化资源配置、加速资本积累
我国可以利用外资银行的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来发挥本国的资源配置潜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为我国提供了更好的获得国际资本的渠道[10].一方面,外资银行在华开设分行或独资银行,必然要在我国投入资本金和运营资金,增加我国外汇来源。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对其他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具有促进作用。外资银行的进入增加了外部资金进入中国的渠道,有利于加强中资银行市场的实力,为中国境内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
4.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监管能力
外资银行的进入为我国金融监管出了一个新的考题,我国只有不断完善银行监管和法律的框架,包括更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和渐稳完善的金融法律框架、政策可信度的提高以及体系风险性的降低和流动性的上升等。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国有银行的股权结构变革,提升国内银行的独立性。国内银行经营独立性的上升,会引起很多相应的转变—在监管制度的安排上会有一些转变,金融市场、货币市场的实施方式也会有转变。以利率政策为例,我们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规定利率,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就不一样,美联储不会提高或降低存、贷款利率,它是调整联邦基金利率,至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自己决定,这两者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别。
(二)负面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客观上有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外资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其之所以进入中国不是为了增强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而是为了赚取利润,逐利性才是资本的本性。
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资银行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
外资银行凭借其丰富的经验、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的客户服务技术和服务理念,在竞争中会对国内银行产生巨大地挑战和威胁,一些资本实力弱地中小银行可能因此而破产,诱发银行业的信用危机。“多米诺骨牌效应”会导致银行业地剧烈动荡,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1].同时,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后,外资银行的母国如果出现金融波动甚至金融危机,外资银行总行出现经营困难或外资银行在国际上的其它经营陷入困顿,为度过难关,它们会动用它们的全球资源进行补救,而此时的某些措施会对我国的金融、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如:抽调资金回国。其它的可能还有外资银行可将其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金融风险通过关联交易和衍生工具扩散而转移到我国的金融市场,这样就给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很多的不稳定因素,就会导致金融风险或危机的国际间传导,从而严重威胁了我国的金融安全。如果不能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和监控手段,我国就非常有可能成为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的转嫁地。
尤其是源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更是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据一项市场统计,仅2007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狂赚了7500亿,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估计,外资一年从中国的银行身上赚取的利润超过l万亿[12].2005年6月,美国银行投入30亿美元购买中国建设银行9%的股份及在2011年前就从汇金购买建行股份至 19.9%的期权协议。短短2年后,美国银行的直接和潜在获利已达到320亿美元,远远足以抵消该行在次贷危机中损失的近40亿美元。通过购入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美国银行成功地规避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并获得超额利润。不仅美国银行,其他入股中国金融机构的战略投资者也都获得丰厚回报。
2.侵蚀我国的金融主权
从存款、贷款品种比较,中资银行均远远不及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广泛的业务范围和丰富的投融资品种将抢夺中资银行的许多业务。由此可见,在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一段时间内,外资银行的业务将会急速增长,之前的数据分析己经显示外资银行的业务能力非常强,发展增速迅猛。外资对优质客户和人才的争夺也将削弱中资银行盈利能力[13].外资银行的目标客户是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和公用事业公司等潜在的优良客户。一方面这些优良客户可能会“易主”,使中资银行增加出现不良资产的可能性,降低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又将增大中资银行维持与开拓优质客户的难度,增加成本。
在我国,直接金融不甚发达,经济体系的资金配置依赖着银行业。银行业主权的丧失,等于丧失经济体系资金配置权。外资在银行业的势力日增将日益弱化中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效果,外资银行行为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弱化主要体现在业务扩张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上。过去外资银行的经营主要局限在外汇业务上,影响被资本项目管制所屏蔽。随着资本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实现及人民币业务的允许开办和扩张,外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影响正逐步显现出来。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几种途径实现:(l)限制资金流动性是约束信贷总量的基本办法之一,但外资银行资金来源较广,可从国际融资渠道稳定获得资金,因而能减弱货币当局对货币总量的控制效果;(2)目前,外资银行的外汇经营不受利率管制的影响,外汇业务的进行能部份抵消货币当局利用利率杠杆通过资金价格的调整来调控资金使用量的初衷[14];(3)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经营的外资银行对“窗口指导”积极响应动力不足,可以对之置之不理,违背货币当局的愿望进行信贷扩张。外资银行势力的增强及政府宏观调控效力的降低将通过连锁反应严重危害诸多产业的产业安全,进而威胁整个国家的经济主权。
然而,我国现有的政策也对外资控制中国的金融主权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银监会2009年1月第2号令,规定新建股份制银行必须有外资参股。这一条令行使一年之后,由于众多非议而被取消,但已经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利权外流。此后,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要求中国银行对美开放。2011年3月27日,中国银监会了《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在该意见稿中明确取消了对外资控股中国银行的比例限制(此前规定,外资单独控股中国银行不能超过20%,联合控股中国银行不能超过25%),如果这一规定不加以修改的话,中国将成为有史以来国有银行任凭外资控股的唯一国家。一旦外资控制了中国的银行业,那么不仅银行业的产业安全受到致命威胁,甚至整个中国经济都可能被置于外资的控制之下,产业安全、经济安全更无从谈起。
(三)市场份额抢夺
外资银行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并结合国内客户需求,凭借完备的市场营销机制和强大的资金实力,为客户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金融产品,与中资银行争夺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事实上,外资银行在某些具体业务上领先中资机构并已不断地扩大优势。首先,个人理财已成为国际活跃银行业务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花旗、东亚等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达4.5%,而中资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在3%左右。这表明,外资银行比中资银行具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和投资能力,其产品更具吸引力。论文格式其次,外资银行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优良的资产,还拥有发达的全球分支和客户网络,因而在外汇资金的存贷、结算等业务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另外,国际银行业早已完成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无一不是最富实力的全面经营的国际活跃大银行,因此它们在资产运作和管理、投资银行和衍生金融工具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储备。总之,无论是从传统业务还是从表外业务来看,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定抢占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
(四)优秀人才流失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争夺优秀人员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银行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众所周知金融服务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专业人士必将成为中外资银行争夺的重要目标。二是外资银行本土化战略的需要。外资银行要在相对“陌生的我国境内拓展业务、开拓市场,就必须实施本土化战略。外资银行必然积极聘用既了解国际金融市场又熟悉国内金融市场且拥有充足的客户资源的国内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专业人士。外资银行的人才一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但他们更青睐那些有银行工作经验、熟悉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国内银行人才,而这些人大多是中资银行的业务骨干,外资银行将利用高薪和提供海外培训等手段吸引中资银行管理人员。外资银行在国际声誉、工资福利、晋升制度、出国培训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中资银行若不克服目前人才发展体制弊端,将会造成大量银行业务骨干的流失,这些优秀人力资源不仅意味着较高的金融专业技能,而且意味着优秀的客户资源和人际关系网络。
因此,人才争夺战的结果势必给国内银行带来更大的影响。目前中资银行有不少业务骨干已被外资银行盯上,如果不创造环境,让骨干才尽其用,他们流失到外资银行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在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尤为明显。人才的竞争使国内银行业中具有较高的金融专业技能、优秀的客户资源和人际关系网的优秀人力资源外流,从而造成中资银行优秀人才短缺的局面。
(五)高端客户流失
银行业具有明显的”二八效应“:银行20%的高端客户往往能带来80%的利润或市场份额。高端客户是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因此,中外资银行对高端客户的争夺十分激烈。已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一般是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型跨国银行,凭借其全球统一授信体系、长期的合作文化以及强大的资金管理系统而为国内企业认可,其目标客户主要是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和公用事业公司等潜在的优质客户。中外资银行的客户竞争将直接产生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原本属于中资银行的优良客户可能会”易主“,使中资银行出现客户向外资银行流失的可能性,降低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将增加中资银行维持与开拓优质客户的难度,增加成本。这都将导致中国银行业越来越多地丧失自己的优势客户资源,使贷款业务逐渐萎缩,从而对自身盈利能力造成严重威胁[15].
1.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推动型向个人消费驱动型的转变,消费者融资和消费信贷将成为中国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富有的个人提供服务将成为外资银行的重要目标市场。零售市场中的某些领域,诸如信用卡、汽车贷款或抵押贷款将成为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争夺高端客户市场的重要工具之一。
2.在批发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的目标企业客户主要是外资银行关注的客户群体,是拥有资金量较大且市场前景被看好的企业。其中,有中国的大型集团公司、高新科技企业,也有优质民营企业。多数大型外资银行己经经历了成熟市场近百年的锤炼,在业务品种上日趋完善。因此,以新业务品种作为突破口,成为外资银行争夺这些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
3.从服务理念来讲。中外资银行并无差别,都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但在服务质量的管理、标准的制定、特别是将服务质量的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上,外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正是由于外资银行拥有一套严格而有效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使得外资银行能为客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
三、对中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建议
面对上述发展趋势,中资银行都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通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迎接激烈竞争时代的到来。
(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若要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并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对中资银行而言,尤其如此。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际活跃银行相比竞争能力还很弱,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银行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没有体现出企业组织和现代金融的时代特征,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的需要;其次,金融技术还很不发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低,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最后,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和管理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吸引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有效机制,人才流失仍然是各家商业银行无法回避的课题。因此,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各家中资银行的当务之急。
中资银行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当前中国的金融创新正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推动型转变,可以预见,创新将成为未来银行之间竞争的焦点,零售化经营的趋势使得围绕着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创新,特别是理财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创新,成为中外资银行的必争之地。能否提供满足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具有个性化产品的能力是衡量一家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际活跃银行之所以能够长期在国际金融市场立足,与其加大对科技投入,重视金融技术开发,实现金融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密切相关。而当前中资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与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中资银行技术服务手段落后,没有产品的创新,正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随着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其综合性功能业务操作和规范要求具有高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业务的拓展和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山于银行业务的拓展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软件开发不足,大部分业务处于半手工操作,工作效率低、无法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高层次需求。因此,中资银行要努力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同时,面对人才自由流动的趋势,中资银行不仅要提高薪酬待遇,更重要地是以人为本,实现人本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凝聚优秀的人才。
(二)审慎的战略联盟
长期以来,中外资银行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国际结算、资金拆借、业务等方面的合作。中资银行借助网点和客户资源的优势,把外资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服务方式传递给客户,提升了服务档次;外资银行则借助中资银行的网点扩大了影响力,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将成为中外资银行的合作趋势。诚然,通过战略联盟,中资银行可以获得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外资银行可能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技优势为客户提供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进而成为知识密集型银行,而中资银行则仅利用物理网点多的优势成为外资银行向客户提供服务的一种通道。由于中资银行只能提供前端的、低级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成为劳动密集型银行。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改善还是对传统业务的改善,中资银行并没有充分利用外资银行的”鳃鱼效应“积极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等。为此,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建立战略联盟中要谨防形成对外资银行的依赖,通过合作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转变盈利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动用或极少动用自身经营资金,并以中间人的身份代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它委托事项、收取手续费(或佣金)的业务活动。从国内外新兴金融需求看,伴随我国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企业与个人的投资与消费趋于多元化,导致大量新兴金融需求的产生,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以适应、满足并推动这些需求。同时,我国经济日趋国际化所引发的国际投资、结算等领域的跨国金融中介需求,也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经济和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国际业务特别是表外国际业务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自身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这方面,中资银行明显要落后于外资银行。因此,中资银行应积极扩大客户存贷附加增值服务,扩大个人理财服务,扩大中小企业贷款,从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转变到”净利息收入+费用收入“的盈利模式上来。
港交所IPO领先全球
香港交易所仍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2011年,中国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共有38宗,融资总额为119亿美元,占中企海外集资额的86%。根据Dealogic的统计,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IPO融资前10名中,港交所占9家。
不过,随着2011年下半年的市况动荡与转弱,有近40只新股推迟或搁置在香港上市,创下10年来新高;招股规模亦大幅缩减,75%的上 新股定价低于指引价的中位数。德勤(Deloitte)的报告称,当年香港共有90只新股上市,新股家数比2010年同期下跌12%,总融资额35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0%。
德勤认为,零售及消费、金融服务,以及能源及资源业在香港资本市场最受关注。零售及消费企业通过在香港上市,可提升品牌知名度,有助于进军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金融服务机构必须融资以应付监管机构对流动资金的要求;能源及资源企业在“十二五”计划及内地城市化加快的背景下,通过在香港上市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商品进口市场。
中企赴美IPO急转直下
2011年对于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来说流年不利:支付宝的股权转移事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广泛运用的“可变利益实体”(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简称VIE)结构前景不明;独立研究机构浑水(Muddy Waters)与香橼(Citron)积极做空东南融通、中国高速频道、嘉汉林业等中国概念股。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当年16家中国企业通过美国IPO筹资22亿美元,较2010年暴跌84%。2011年下半年,仅有土豆网成功赴美上市,迅雷、盛大文学、拉手网、凡客诚品等纷纷推迟赴美IPO进程。
面对惨淡的市场环境,2011年包括盛大网络在内共有22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宣布或者完成私有化退市,在所有257家中国概念股中占比8.56%。
罗仕证券(Roth Capital Partners)的统计显示,当年共有包括BMP太阳石、中国消防安全、康鹏化学、中国安防、乐语中国、环球教育、富泰电气、SOKO健身、天狮国际、同济堂药业在内的10家公司完成私有化,市值总额达到35亿美元,超过同期中国企业通过美国IPO的融资额。华兴资本CEO包凡认为,香港未来将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科技类企业的理想上市地。长期来看,中国优秀高科技公司的核心投资者必定来自本土。
信心不足阻碍并购交易
信贷市场收紧、欧元区面临崩溃风险以及资本市场动荡不安等因素打消了很多企业开展并购交易的想法。彭博(Bloomberg)的统计显示, 2011年全球已宣布的并购交易总额为2.26万亿美元,仅比2010年上升3.2%。2011年的10大并购交易中有8宗在8月之前宣布,此后欧洲市场遭遇2008年10月以来的最大跌幅,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也首次调降美国信用评级,随后连续降低欧洲各国与金融机构的评级。
彭博的数据显示,高盛(Goldman Sachs)是2011年全球并购交易头号顾问,涉及金额达5370亿美元,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高盛全球并购业务联席主管Yoel Zaoui在展望市场前景时指出,欧洲债务危机可能会阻碍并购市场在2012年的复苏。由于现金充足的企业推迟了一些主要的收购活动,市场肯定有被抑制的并购需求。并购的关键推动因素是信心,但目前市场信心严重不足。
中国引领企业与投行市场
全球性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在2011年12月的报告中预测,2015年亚洲将超越北美,成为全球成长最快,也是最大的企业与投资银行市场(Corporate & Investment Banking,简称C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