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数字农业

现代数字农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1 15:4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现代数字农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数字农业

篇1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29-02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大力培养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综合素质强、技术水平高的职业化新型农民。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区内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所大学,拥有农林水牧渔等方面的科教专家6 000余名,被称为农科城。依托大学、科研单位的科技优势,杨凌示范区农业人才济济,科教实力雄厚,国家火炬计划支持杨凌现代农业技术创业咨询与培训服务体系平台建设,通过对农民进行多种途径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一组数字为例,2013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 435元,比2012年的10 841元增加了1 594元,增长14.7%,连续5年增速位居陕西省第一。杨凌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方式受到农民的欢迎和接受,对其他地区搞好农民培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1-2]。

1 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方式

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寻求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是需要不断关注的事项之一。围绕着杨凌培训需求,催生出了很多新型的培训方式。

1.1 专家现场指导

依托杨凌雄厚的农业科教资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教授经常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面对面解答农民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2 举办各类培训班

杨凌示范区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举办蔬菜、瓜果、畜牧养殖、果树等培训班,分类指导,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3 实现技术包抓网格化

为充实现代农业园区专家技术团队,杨凌选聘植保、土肥、畜牧、经济林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家,推行专家、农技干部、农民技术员和大学生田园使者技术服务模式,实现了技术包抓网格化。制定完善了番茄、辣椒等技术操作规程,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3-4]。

1.4 颁发农民技术职称

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示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对农民进行技术职称考试,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2个环节。按照相关规定、程序评定农民技术职称,对通过考核的人员颁发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

1.5 针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

依托杨陵新华培训学校等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举办驾驶、家政等培训班,使失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1.6 开展专家大院式培训

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组成专家服务队常年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现场指导培训农民,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聘请有关专家、老年科技工作者针对全区产业特色和农民需求适时编印技术资料,及时发放到广大种植户手中,对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致富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1.7 建立“首席农艺师+合作社+农户”的技术服务体系

开展“千人千社”行动,选派50名首席农艺师组建了果树管理、畜牧养殖、设施蔬菜等7个专家服务团队,实施首席农艺师与杨凌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服务对接,开展技术服务工作,让科技人员有服务生产一线的舞台,让先进的科技成果有顺畅转化的渠道,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稳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初步形成了“首席农艺师+合作社+农户”的技术服务体系。

1.8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领他们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杨凌示范区依托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积极搞好职业农民培训工作。2014年5月4日,陕西省农业厅发文认定第一批新型高级职业农民,全省共有84名农民获“高级职称”,杨凌示范区3名农民获此“职称”。

1.9 开展技术创业与咨询

建成五泉孵化园、新华培训学校等4个现代农业技术创业咨询与培训服务平台,聘任成功创业者为创业导师和技术导师,传播创业创新精神和创业知识技能。组织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和大中专学生等开展技术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培训,开阔了这些人员的视野,提高了应对市场博弈的能力,拓宽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路径。

1.10 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

杨凌示范区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邀请知名、授课经验丰富、具有国家级创业培训师资格的教师,从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基础知识以及有关经济、法律知识等方面对大学生开展培训,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并掌握创业的必备知识。杨凌还充分发挥农业企业众多的优势,在一些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使大学生创业有了实践载体,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2 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与咨询效果的有效性分析

杨凌坚持分类培训、因材施教,突出重点、创新特色的原则,结合生产实际,根据农民的愿望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由农业专家面对面地交流、手把手地传授,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参训的积极性,使参训农民的科技意识、农技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收到了良好效果的示范、带动效应,农民收入呈快速增长之势。

2.1 农民技术员成为走南闯北的香饽饽

杨凌示范区一直发挥其农科教综合优势,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特别是探索建立全国独有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标准体系,让杨凌区500余名农民获得视为“农业科技身份证”的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拿到职称的农民变身为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或创办公司,或组建专业合作社,走上了专业致富路。杨凌夏家沟村一农民凭借高级农技师职称被江苏华西村以年薪12万元聘为首席农技专家。

2.2 发展现代农业,绿色无公害果蔬成为杨凌的一张名片

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定位,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目标,杨凌规划建设了占地100 km2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在果蔬生产过程中由专家、农技人员全程进行指导,规范种植户的作务行为,实行统一标准。与此同时,积极发挥土专家和合作社理事长的作用,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由于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种植,杨凌的绿色无公害果蔬走向西安等大城市的超市、农贸市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杨凌无公害果蔬成为杨凌对外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2.3 现代农业孕育职业农民

杨凌示范区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民通过培训,掌握一定科技含量的专业技能后,一些农民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让昔日靠天吃饭的农民成了一种职业。职业农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正在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职业农民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民市场经营意识,使他们按照市场规律从事农业生产,以此获得更大的收益。目前,杨凌职业农民已崭露头角,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4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5年位居陕西省首位

受惠于杨凌的科技培训和现代农业发展,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节节攀升。据杨凌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发展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给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2013年,杨凌农民设施大棚等经营性收入仍占收入主体,占总纯收入的56.2%。工资性收入较上年有明显增长,由2012年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提高到37.9%。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也有明显增长,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9%。2013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2年的10 841元增加了1 594元,增长14.7%,增速连续5年位居陕西省首位。

2.5 涌现出一批大学生创业明星

接受了创业培训的大学生扎根杨凌,依托杨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有利条件,结合自身所学涉农专业积极进行创业,其中不少人取得了成功。如杨凌大学一毕业生毕业后,创办了杨凌乾泰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以提供物联网、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为主导,以硬件电子产品设计、软件应用系统开发为两翼的大学生创办的创新型企业,已成为杨凌示范区首批100个技术创业团队之一。目前,该公司产品供不应求,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3 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带来的启示

当前,各地对农民的培训非常重视,但由于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一些地方的农民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杨凌区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农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其他地方今后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3.1 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培训针对性

杨凌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入户调查,掌握了农民急盼急学的意愿,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杨凌相关部门按照不同人群的特点,考虑其文化程度、技术需求,对农村种养殖能手、农村经纪人、农技能手和经营管理人才与普通农民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培训,使得培训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整合培训资源,集中力量进行培训

杨凌农科教专家众多,分布于农业各个专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杨凌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承担着农民培训的任务,2013年又成立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专门承担面向旱区职业农民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整合了资源,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由于农业的薄弱性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障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其他地区可以借鉴杨凌的成功模式,整合农技力量,形成强大的师资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3.3 培训应通俗易懂,与实践结合紧密

培训要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不能只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而应课堂与田间相结合,不能太专业,培训老师要让农民听得懂、感兴趣。面对面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示范讲解提高农民的接受度。因此,这就要求各地在培训时做好安排,选聘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农民进行培训。

3.4 通过传帮带,培养土专家

由于各地农业发展面大量广,靠现有的农技人员实现农时指导的全覆盖,几乎不可能。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培养熟练掌握技术的土专家,让他们通过一定的考核,检验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对通过考核的农民颁发“农民专家”证书,让他们有身份、有面子,定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些农民家在农村,和乡亲们熟稔,有服务乡亲的热情和激情,心能留住,可以说是“永久”牌的土专家。如果把这些人的作用发挥出来,其效果不容小觑。

3.5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领他们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地应结合实际,加大对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和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化水平,以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使其成为区域内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用技术推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师翠青,张卓娅,李婉飞,等.新型培训方式的重要性――培训与员工发展系列谈(二)[J].中国劳动,2011(2):38-40.

篇2

第三条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一)合理安排,避免重复。按照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安排专项资金在产业发展各环节、各产业和各区域的投入,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地方政府资金和建设依托单位资金等有机衔接,避免重复交叉。

(二)稳定支持,动态考评。建立稳定支持、有益于产业技术体系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建立年度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评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

(三)围绕目标,科学预算。围绕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的目标,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四)规范管理,专款专用。专项资金应当纳入建设依托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第四条基本研发费是指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直接相关的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等费用。基本研发费的开支范围包括:

(一)材料和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和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以及单台(件)价值5万元以下(含5万元)的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

(二)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对外支付(包括建设依托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三)燃料动力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四)差旅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差旅费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会议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人员培训、咨询以及协调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六)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七)劳务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支付给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八)管理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对使用依托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基本研发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基本研发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建设依托单位管理和使用。

(九)其他:是指除上述费用之外,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管理密切相关的其他支出。

第五条基本研发费预算的下达程序:

(一)各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组织执行专家组在制定未来五年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财政部会同农业部确定各产业技术体系基本研发费的定额标准,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确定各产业技术体系中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及其人员岗位的数量。

(二)按照对各产业技术体系的绩效考评结果,根据定额标准和相关岗位数量进行测算的预算总规模,由首席科学家组织执行专家组,提出本体系内各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下一年度基本研发费的建议下达额度,经农业部审核报财政部审定后,由财政部按照相关建设依托单位的隶属关系,通过相应的预算渠道下达基本研发费的年度资金预算。同时,由农业部将下达的预算方案抄送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单位和首席科学家。

第六条仪器设备购置费是指建设产业技术体系需要新增的单台(件)价值5万元以上专用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费。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中央的,新增的仪器设备购置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地方的,新增的仪器设备购置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负担50%。

第七条仪器设备购置费预算的申报和下达程序:

(一)各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组织执行专家组在制定未来五年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和分年度计划的同时,结合相关建设依托单位的现有基础条件,制定本体系未来五年的仪器设备购置规划和分年度购置计划,一起上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

(二)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中央的,由建设依托单位会同体系内人员共同编制新增仪器设备购置费的年度预算,通过相应预算渠道报财政部。

(三)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地方的,由建设依托单位会同体系内人员共同编制新增仪器设备购置费的年度预算(含中央和地方各负担的50%),按相应程序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通过相应预算渠道报财政部。

(四)财政部会同农业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预算评审评估。

(五)财政部根据预算评审评估结果,按照相应的预算渠道下达专项资金预算。根据财政部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地方财政部门按照相应的预算渠道下达地方财政应负担的其余50%的资金预算,并抄报财政部。

第八条产业技术体系内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如果由于建设任务调整、人员或依托单位变更等因素确需调整,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上报财政部核批。

第九条产业技术体系内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资金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专项资金严禁用于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严禁用于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十条产业技术体系内各建设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对专项资金单独设账,单独核算。

第十一条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应当负责协助首席科学家按要求汇总分析产业技术体系资金安排与使用情况,以及相关科技基础条件变化等情况。

第十二条专项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资金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各建设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专项资金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并按照相应的预算渠道上报。首席科学家应当将年度内包括专项资金在内的、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直接相关的各项资金的来源、规模、执行及相关科技基础条件变化等情况上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由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汇总上报财政部、农业部备案。

第十五条专项资金年度结余资金,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专项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建设依托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建设依托单位应当优先保证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专项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专项资金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

第十七条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各建设依托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单位)或地方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财政部、农业部委托各产业技术体系监督评估委员会负责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结果报财政部、农业部,同时抄送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地方的,同时抄送地方财政部门。

第十八条财政部根据产业技术体系的绩效考评结果,相应调整专项资金预算。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取消相应的资金支持。

篇3

数字技术的对我国的水利设施工程的作用越来越大,利用数字技术管理能削减自然环境对收集数据带来的影响,能防止的的现象发生,能规范的管理施工队伍,减少误差,保证施工操作的顺利进行。现代化数字技术管理能做到分工明确,保障人员分配的顺利进行,提升水利工程的安全顺利的进行,促进水利工程完美的完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现代化数字技术管理可以为以后的相关工程提供经验教训,促进我国现代化数字技术管理的进步和发展[1]。

1研究背景

我国作为一个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迅速崛起的国家,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一直重视这水利工程的建设:“世纪工程”三峡大坝、小浪底发电站、龙门峡等多处水利工程,我国也从摸索阶段成功过度到发展阶段。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技术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制约着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开发。在现代化过程中,数字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以至于数字技术成为时展的潮流,数字技术的高效快捷的特点深切地受到了人们喜爱[2]。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数字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也显得越发的重要,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进行合理的人员安排和分配,科学的进行成本预算,加强对工作人员和周边环境的监督,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

2水利施工管理的现状

2.1水利施工存在较大危险性,受环境制约大

水利施工不同于普通的住宅建设,水利施工存在着较大的危险性,并受环境的制约性较大,水利设施一般建设在有较大高低落差的山地和水域,并且水利设施的建设存在于远离人口密集区。由于施工条件艰苦,施工现场地质因素、气象因素、水文因素等各种自然条件也极为不稳定,所以自然环境因素对水利施工存在着较大的制约。因此,水利施工的安全进行必须对自然因素进行安全细致的划分和监测[3]。

2.2水利施工的投资大,执行周期长

水利施工属于一般的大型建筑工程,水利设施的投资大,要求专业性高,施工的时间长,执行周期长。因此,水利设施的投资资金流量应该受到科学合理的控制和掌控。同时材料费用、运输费用、人员费用等对施工的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施工队伍繁多,技术繁杂

在水利施工中,存在高空作业、钢筋作业、爆破作业、土地建设等多个施工队伍,施工队伍交班过程中,存在着交叉复杂的问题。若现场管理不善,极易发生冲突,陷入管理和施工的混乱,工程顺序的错误,进一步影响水利施工的质量和效率。针对这一情况,水利施工管理体系必须梳理施工队伍关系,合理安排各种施工队伍的操作时间和换班顺序[4]。

3水利施工管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

3.1准确地监测和测量环境因素对水利施工的影响

水利施工利用数字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的检测,对地质因素、气象因素、水文因素等各项自然因素进行监测和测量,并绘制成图表,安排专业人员全天候检查,加强对自然因素的检测和管理,减少自然因素对施工现场和施工人员的损害,保证水利施工的顺利进行,降低施工的危险程度,维护施工现场的人员安全,提高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保障水利现场施工的质量[5]。

3.2方便快捷地控制资金流量

与传统的人力管理和控制相比,数字化技术可以全方位的对施工现场和资金流量进行检查和核实。由于水利施工建设的资金投资大,执行周期长的特点,所以对资金流量很难进行及时的核实,容易造成的现象,形成资金匮乏,水利工程的质量下降的情况。因此,对资金合理科学控制至关重要。数字化技术可以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安排,对材料费用、运输费用、人员费用等各项支出信息公开,让数字化技术结合全体员工,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监督,防止出现、的现象,保障水利施工的正常进行,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证资金充足,提高水利设施的工程质量。

3.3严格按照制度,整合和管理施工队伍

在数字化技术管理中,所有的管理文档都以数字的形式体现,在施工队伍的换班和工作的过程中,数字化管理都会做出明确的规定,如需要修改会给负责人及时准确地传送信息。保证施工队伍的有序进行工作,确保水利施工的顺利进行。利用数字技术,将直线式管理和矩形式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将施工队伍有效的分开,又能保障管理的灵活性,促进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6]。

4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措施

4.1建立有效的监控管理体系

水利施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尤其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所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数字化技术的管理模式中,利用多媒体和远程监控系统保证实时成像,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和全面的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快速处理异常情况;倘若无法处理,及时与项目总负责人联系,并做出及时处理措施。数字化管理模式利用摄像头也可以近距离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状况,对违反工作制度的员工进行摄像、拍照等形式取证,并予以严肃处理,保证数字技术管理的权威性和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

4.2设立专业人员技术管理机构

在水利施工的前期阶段中,专业人才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中的GPS进行地质描绘和地貌抄测,并且结合CAD、虚拟模拟技术等软件,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做出虚拟模拟,并及时收集到当地的坐标和高程等数据,同时可以忽略天气对数据的影响,为以后工人们的工作打下坚实数据基础。专业人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的成像功能,利用相关的软件加以处理,监测现场的施工情况,并与原计划相比较,从而逐步消减误差,保证施工的准确与安全。如果误差较大,及时做出调整,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

4.3检测施工的质量

专业人员利用数字化技术检测施工的质量和设备的平均寿命。在水利工程完成后,专业人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的高智能,分析水利施工的条件、影响因素等,可以估算出水利工程的质量和设备的平均寿命。如果质量不合格,必须追究相应施工队伍的责任,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把水利工程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5结束语

在现代化过程中,数字技术应用于施工工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数字化技术凭借着准确、方便快捷、高效等特点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喜爱,在现代化工程建设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将现代化数字技术与科学的管理相结合,更好地推动了我国水利设施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以后水利施工提供了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教训,推动了我国水利项目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光.针对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6(22):373.

[2]赵凤芝.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北京农业,2015(12):231.

[3]马冬燕.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商品与质量,2016(47):404-405.

[4]李娜.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电子测试,2014(7):152-154.

篇4

由农机消费大县迈向农机生产大县,是河南省汝南县的全新定位。该县在新农机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建立以农业机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为主体的3平方公里的农机产业园,为推动农机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平台的诞生,不但催生了农机生产企业加速成长,也吸引了大批农业机械制造项目扎根汝南县,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填补了汝南县农业大县无大型农机制造的空白。目前,该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20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值16.3亿元,农业机械总拥有量5.1万台,其中大中型农业机械1.2万台,配套农具11万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以上,小麦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75%以上,玉米秸秆还田率达80%以上,实现了农机合作社乡镇全覆盖。

1数控机床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数控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我国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应用更加频繁。最近几年,我国各种中高职院校培养了大批数控技术人才,为了数控机床制造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过去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中,很多数控技术都是由外国企业控制,引进国外的机械设备,国内机械制造行业对国外技术比较依赖,国内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所生产出来的零部件技术水平较低,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为了进一步促进数控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提高自身的净胜能力,需要我们逐渐构建属于本国特有的体系化和规模化数控机床产品,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领域提供充足的零部件,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数控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可以整体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配套能力,同时,在农机设备机床可靠性方面,也能够利用数控技术得以实现。此外,应用数控技术还能够有效提升农机设备生产质量和水平,使农业机械制造行业逐渐向着自动一体化方向发展。最近几年,我国很多机械制造企业不断推出了大量高性能的数控机床产品,显示了我国在机床生产水平提升。我们相信国内机械制造企业完全可以依靠自主数控技术制造高质量的农业机械设备。

2数字化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首先,CAD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随着工业技术更新加快和竞争日趋激烈,机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的设计周期越来越短,现代化的CAD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过去传统的CAD技术主要以计算为基础,处理符号推理。但是传统的CAD技术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创造性设计要求,工作很困难,因此,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CAD技术必须在系统中引入人工智能方法,采用专家系统技术,积极发展智能化CAD技术,以适应创造性设计要求。智能化CAD设计系统是由多个智能体功能模块有机组合在一起而设计出来的复杂系统。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应用智能化的CAD系统,可以很好解决农业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复杂的设计、利用率低的难题,缩短机械产品开发周期,在未来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其次,数字化技术在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中的应用。随着数字计算机的诞生,其逐渐被应用到控制加工机床的加工运动方面,形成了数字控制机床。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数控机床技术逐渐称为衡量一个国家机械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准。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企业中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无图纸生产,广泛使用CAD技术和CAN技术,实现了全部的数字化设计。最近几年,数字制造技术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数控技术、制造信息支持持系统为主体的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不断得到应用。但是从目前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数字化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还比较滞后,但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农机制造领域将会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数字技术,直接推动农机制造行业实现自动化发展。

3虚拟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首先,虚拟装配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在农机产品开发阶段进行装配评价,从而保证在农业设备设计阶段对整个产品的功能、性能从装配角度进行分析,避免设计中存在失误,为接下来的生产定型提供方便,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采用二维图纸进行了平面设计和线性设计无法及时发现重设计制造过程中存在的的装配干扰问题,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装配干扰问题在后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重新设计,增加了制造成本,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通过使用虚拟装配技术,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就可以对产品进行模拟加工,对设备零部件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通过程序自动检查机械设备设备装配存在的干扰问题;其次,虚拟制造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热加工技术的应用。模拟系统针对机械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以及制造技术难度进行全面分析,模拟机械设备成型过程中各种数值和物理量,对机械设备形成过程进行动态化的仿真模拟,在不同生产条件和制造环境分析不同金属材料的配置情况,进而对机械设备热成型零部件的质量和性能急性控制和优化,充分发挥不同看金属材料的潜能,实现生产加工最轻化和材料应用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余震,袁根福.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篇5

关键词:

数字化;机械设计技术;农业机械

目前,我国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想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功能、性质以及质量等,特别是一些新型机械的使用,一定要做好售后问题。当下正是信息时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好所遇到的问题。结合机械设计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本文探讨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的优势。

1数字化机械设计技术

数字化机械设计技术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机械产品设计领域,通过基于产品描述的数字化平台,建立数字化产品模型,并将其应用到产品开发过程中,以达到减少或避免使用实物模型的一种产品开发技术。它更加注重加强机械的生存率,不同程度上节省了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2数字化设计技术应用的特点

2.1产品定义模型的统一

在传统设计技术应用过程中,同一类产品有时也需要采用不同的设计模式,无疑加大了设计技术的难度。同时,在转换各模块过程中,也容易丢失一些数据。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则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数字化设计不但是一种单一形式的数字化产品模式,而且也是一种基础设计。数字化设计技术可以结合每个模式的特征,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

2.2并行设计的实现

设计产品中,应该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每个小组可以负责产品设计中的一部分,最终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化设计模型。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2.3不依赖实物模型

数字化设计技术需要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和仿真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它将一些设计不合理、不科学的因素去掉,从而制造出一个实物模型。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不但可以节省设计成本,而且也能大大提高设计效率。

3研究现代数字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与开发设计有关的理论中,通常包括着大量的论述。其中,Beitz和Pah1是最有影响力的两个理论。在这方面的理论中,他们指出机械设计包括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设计任务、设计概念、设计技术、设计作业。这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华东理工大学周慧君教授将这四个阶段细致划分成规划、设计方案、具体设计、改进设备四个阶段。结合上述内容可见,国外注重产品的概念性设计,而我国注重产品的结构形式设计。简单来讲,其他国家更多是追求设计构造,而我国则是注重从产品使用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出发展开设计。因此,我国更加重视产品的实用性。我国与国外在机械设计本质上可能有不同之处,但在开发机械设计上都是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展开的一系列设计和改造。CAD技术研发出来后,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行各业,解决了很多工作者在工作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节省了材料成本,节省了人力资源,并进一步促使机械设计应用更为广泛。

4农业机械设计过程中数字化设计的实际应用

4.1应用虚拟技术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不但可以满足农业机械设计的多方面需求,而且也能加强农业生产活动的工作效率。数字化设计技术中的虚拟技术,也就是运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形式多样的控制设备、计算机三维设计技术等,使设计图像更加形象和逼真。在农业机械设计中,应用虚拟图像技术,既可以完善传统设计中的不足,也能精确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结构部位。另外,运用声音定位系统和虚拟图像技术,也能使农业机械设计更加简单化。因此,在农业机械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虚拟技术,简单模拟机械运动的各个过程,完整分析相应的力学系统,从而确保设计的可行性。

4.2实现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的协同

产品设计与产品制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农业机械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可以保障产品设计与产品制造之间的协同性。结合计算机虚拟技术加强农业机械设计技能技术,并结合相应的协同理念,在设计农业机械中有效减少设计成本、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的工作质量,同时优化和整合设计方案。可见,确保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之间的协同性,加强设计结构的精确性、科学性,可有效解决传统农业机械设计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

4.3注重创新型设计

从农业机械设计层面上讲,必须要重视创新设计。在农业机械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但是,也应该注意,设计中也会涌现出很多新问题。要及时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将“创新性”贯穿于设计的始终。在应用新技术过程中,要重视创新设计理念,运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全面改进优化新技术,并结合创新性设计理论,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设计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随着机械生产更新速度的加快,数字化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领域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对于机械设计来讲,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现代机械设计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新型的技术和软件进行大量的生产和修整,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确保了生产质量,完善了传统机械设计中的不足。

作者:毛暖思 单位: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数字技术逐渐应用到了水利项目施工管理中。水利项目施工管理与其他的工程管理不同,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投资较大,每项工程的工期相对较长,所以在管理中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使水利施工管理技术与模式满足成本、质量、进度等多方面的要求。

1 现代水利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1.1 受环境影响大

水利项目施工的施工地点一般远离人口密集地,这与普通的建筑工程不同,大部分施工地点是在水域或者山域且高低落差较大。在这样的施工环境中施工条件受环境影响比普通工程影响更大,施工条件相对不够稳定,很多外部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施工,如地质、水文、气象等因素。诸多因素干扰施工无疑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这就对水利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工作必须要全面、完善,并且要有强于一般建筑项目的检测和预估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水利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

1.2 投资额较高,施工周期长

水利施工项目所需的投资一般较大,因为大部分水利施工项目都是大型水利建设施工群,所需要的投资远大于一些建筑工程项目,并且水利施工的施工周期一般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这些因素使水利项目的投入资金难以控制。此外水利施工项目一般在偏远地区,材料的采购利设备的运输都较为不便,较普通工程增加了成本。所以水利项目施工的成本难以掌握,对水利施工的管理工作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1.3 施工班组多,技术工种繁复

在水利项目施工中,有很多技术工作和特殊工作,如土建、钢筋、高空作业、爆破、防水、水下作业等,施工班组多而复杂,各个班组存在交叉现象。一旦现场管理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施工混乱,打乱施工工序,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班组施工冲突的问题,从而对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产生不良的影响。为了避免管理和施工的混乱,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应合理的梳理好各个班组之间的关系,妥善安排施工顺序,并且合理安排工作面。这也是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之一,在开展管理工作时需将这一特点纳入考虑范围。

1.4 危险因素多,安全管理任务艰巨

在水利项目施工过程中,很多特殊工作如爆破、水下作业等,危险系数较高,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一旦管理不善,每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发生危险。水利施工多分布在偏远的地区,如果因为疏忽发生安全事故,由于交通不便利,医疗卫生条件较为落后,受伤的工作人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增加了受伤人员的危险系数。所以,在水利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中安全问题是重点,并且应比其他项目更注意安全问题。

2 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2.1 建立高效的监控管理体系

前文已经提到了水利工程项目有受外部影响较大,危险因素多等特点,因此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要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水利项目施工管理质量。通过在管理工作中采用数字化技术,就可以建立起高效的监控管理体系,通过远程监控及多媒体传输系统的应用来达到有效的监控各个作业面的目的。这样可以实时监控每个作业面的进度和安全状况,如有异常情况发生,便可迅速与现场的相关的工作人员联系,随即到现场进行问题的分析与处理。通过数字化的监控技术使管理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巧妙的避开了在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的问题。

在安全问题方面,数字化技术的优点更得到了充分的显现。监控系统用监控、拍照的方式可以方便的记录下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一旦有违规的行为,管理人员可以立刻发现,并马上到现场采取相应的措施制止违规操作,发现危险因子,避免发生安全问题,使安全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安全管理变得权威、严肃。这样可以加强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管理效率。

2.2 引进GPS数字技术

GPS数字技术功能丰富,可以测量绘制、检测定位,是工程建设领域数字技术的重大突破。在传统的作业中无法筛选定位数据,也无法进行采集,只能在后续检查中发现偏差,这样大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使工程的进度被延误。一旦坐标定位存在偏差,该施工项目的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而采用GPS数字技术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GPS数字技术工作原理是流动站获得相关由卫星捕捉的坐标信息的数据后,利用无线网络传回基站,再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以保证数据准确,从而及时发现异常或错误的地方,确保对坐标的捕捉及定位正确无误。GPS技术精度与传统作业模式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在进行测绘工作时采用GPS技术,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的准确性。

2.3 加快施工的进度,提高施工的质量

保证水利项目的施工质量与进度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进度和质量是矛盾的,所以质量与进度的相互关系是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进度。如上例提到的GPS技术,在提高准确性的同时,避免了由天气、地形等因素影响管理工作的进行,保证质量同时也加快了工程的进度。此外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相关的专业软件(如project等)将每日视察的结果与原计划施工进度对比,以发现施工中各个作业面存在的偏差,找出影响进度的因素,通过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赶上原计划的进度,使施工的进度得到保障。

2.4 对班组和人员形成有效的管理

管理工作有施工班组多,技术工种繁复的特点,而且各类辅措施项目数量较多,不同工序和工种互相穿插交错,所以合理安排个班组的工作、协调各类施工人员是管理工作的首要工作之一。管理模式应结合不同班组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机的整合直线式管理与矩阵式管理方式。矩阵式管理适合核心班组及技术工种,而直线式管理较为灵活,适用于管理渠道开挖、管理安装等班组。采用两种管理方式相机和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可以以每日的管理信息为依据整理出一些动态的管理文件,有机的结合数字化文件与纸质的文档,采用这样的整理方式,便于管理文件的归类以及整理,还可以促进项目部和甲方以及管理团队和班组之间的交流。

3 小结

如今在水利项目施工管理中现代化数字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样的管理模式具有精确性、多样性的优点。水利项目施工管理中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水利项目的管理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国家水利工程施工的进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水利项目施工管理中应积极探索,切实利用到数字化管理技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保证水利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innov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ts rapid development, digital applications have been found in all corners of the world, digital mapping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The use of digital map measurement more accurate, efficient and easy,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ap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Keywords: digital; Mapping; The superiority

中图分类号:P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测量仪器,如全站仪、卫星定位系统GPS等,对实地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汇总整理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绘制电子地图的新形势地图测绘技术。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最早应用在土地和地籍的信息管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进入八十年代,数字地图测绘技术已然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今,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已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时间,人们已经离不开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下面我面就和大家探讨一下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优越性与技术应用方法。

一、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优越性

(一)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自动化程度高,难度小

与传统地图测绘技术相比,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工作难度小的优点。和传统的地图测绘技术一样,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也要对外业的地形、地物的坐标、高程等进行测量然后绘制成图,但是传统的地图测绘技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作量大且工作难度高,而数字化地形测绘主要使用便携机、掌上电脑和电子手簿等方式采集数据,简单方便,节省人力;数字化地图测绘时使用的全站仪更加便捷高效,例如许多工作人员采集起来较为麻烦和危险的森林密度高、地势险要的深山地区在使用全站仪后都会非常准确快速的将数据采集出来,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而且绘制出的地图简洁美观大方,一目了然,使用方便。

(二)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精确度高,误差小

传统的地图测绘方法,是组织大量的工作人员分批分地区进行数据测量,再一级一级进行上报,经过的部门多了,其数据的准确性也会有所缺失,造成了地图绘制的不准确,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没取得准确的结果。而数字画地图测绘技术采用先进的仪器进行数据采集,所采集的数据误差较小,用坐标来记录关键点,更加清楚明白,能够真实的体现测量精度。

(三)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现势性强,根据地形的变化不断的更新

我国地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建筑用地的增加,有些地方本来是水塘,但是政府规划以后,立马变成了高楼大厦或者加工工厂,传统的地形图测绘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调整。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适应性强,能够根据地形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很大程度上减小了误差,保证了准确度,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现代测绘技术整体性很强,不需要接边

地形图在测绘时大多是一个区域一个区域进行的,这就需要把两幅相邻的地形图进行接边,但是由于测量人员的不同以及测量工具的不同导致误差的存在,使接边工作看似简单做起来难度却很大,久而久之是地图缺失准确性。通常,解决接边的问题一般采用的是手工接边的方法或者采用最近距离匹配法,传统的手工接边法是将测绘的地图上的边界地物用手工拼接在一起,这样的方法大大降低了绘制地图的效率和精确度;而最近距离匹配法在多个点进行匹配,这样做很容易发生错误,不能准确的评价图幅和保证接边的质量。运用现代化测绘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克服这一困难,现代测绘技术已经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软件进行接边,较大程度上的提高了准确度,而且操作起来简便易学,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也降低了人工劳动的强度。

(五)现代化测绘技术适应性强,不固定比例尺的大小

传统地图测图受到一定幅面内地形符号的负载及表现能力的局限,所以才采用了比例尺,通过各种各样比例尺来表现实际地形图的大小。但是各种地图上比例尺大小不一,精确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将其转化成相同比例尺之后,再进行对比,比例尺之间转换难度较大,运算起来也比较复杂,往往会出现重复测绘。采用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时也需要用到比例尺,但是主要是用来定义绘图输出时点状符号大小及现状符号(坎、斜坡等)间隔宽窄等,即是为输出传统的纸质地图定义的。在测绘不同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时,地图的细致程度依然和以前一样,精确度也不会降低。由于数字化地形图不同,地物、地形类别分层存储,无级缩放显示,并且具有编辑处理时方便、地形图符号负载量限制相对较小,测量数据可以反复多次的进行使用,所以从实际上来说,数字化地形比例尺的应用仅限于细致程度的差异,在数字化测图实践中体会到地形测量按1:500、与按1:1000的要求测绘,由于立镜作业人员行走路程相当,多测一部分碎部点相对快捷容易,实际工作量相差并不大。所以数字化地形测绘应一次性地顾及到各种用途的需要,而按大比例尺的技术要求进行比较适宜。如要输出则利用测图软件一般都具有的比例尺转换功能,很容易得到小于1:500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

(六)现代化地图测绘技术使用方便,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数字测图依据所要测量的控制点,运用解析法测定点位坐标,其所测量的结果的精度均匀一致,并且与绘图的比例尺无关。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利用分层管理野外实测数据,可以根据需要方便的绘制出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充分实现一种测量结果多次应用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地形图的检查,修测和更新。

二、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应用

目前,数字化测绘技术已广泛被应用到矿山测量、水利工程、湿地测量、精准农业等各个领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产值的增加。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一)矿山测量

在矿山测量过程中应用比较多的是遥感技术和GPS技术,利用遥感资料可以获取矿山里实时的动态的综合的信息资料,为矿山测量实现其现代人物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利用GPS技术可以检测矿山地表移动、水文观测孔高程检测、矿山控制网的建立货改造等。矿山测量应用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为我国矿山测量工作节省了资源,为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了支持系统。

(二)水利工程

现代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方面应用也较为广泛,为水利工程的测量提供了连续、实时、精确的测绘技术。RS和GIS集成能够及早的预报灾情发生的范围,有助于有关部门及早的做出决定,降低灾害损失。遥感技术能够及时的检测各大水库河流的水位,检测灾情发生的面积。利用GIS决策分析系统和数字化测绘软件可以模拟建立大坝的设计建立,为我国水利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湿地应用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湿地的生物的生长状况、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进行检测,有利于有关部门及时做出决策,保护我国湿地资源,及时对有关部门做出重要决策提供了保障。

(四)精确农业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农业中应用也非常的广泛,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数据的支持。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农田生长态势进行检测,分析苗木生长状况、农作物灾情分布等等。

三、结语: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应用起来也越来越广泛,为现代地图的测绘提供了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运作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地图测绘的精确度,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了我国测绘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二、物联网技术在优化镇江农业示范园经营中应用的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促使这些农业示范园用新的眼光审视传统的经营方式,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使其更动态地管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利用物联网敏捷控制农业示范园供应链为了给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的各环节提供有关农产品产地、运输、仓储、加工、装卸、配送和销售等方面的实时、全面及详实的电子化信息,可利用RFID技术和EPC标准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如图1所示)。物联网将改进企业网络营销的供应链,即对产品的制造、仓储、配送等流通环节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展现,让园区和消费者随时随地了解商品的情况,加强产品监管,消除客户疑虑。

2、利用物联网创新农业示范园营销工作、探索智能农业经营新业态结合虚拟数字技术、远程视频实景传播技术等,构建基于电子商务技术、淘宝商业模式的农产品网络超市。以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实现订单式生产、网络化采购、物流式配送,形成以技术流、产品流、信息流为主要调控手段,以高效益、高产出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经营业态。

3、利用物联网提升农业示范园自身信誉度和品牌知名度目前,很多消费者对所购买的农产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而信誉对于企业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企业利用物联网的无缝接入技术,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得各种丰富的网络资源,并且由于信息传递速度和传播量的成倍增长,口碑推广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提高,从而帮助企业推销自己的产品和企业文化,提高自身信誉度和品牌知名度。

4、利用物联网挖掘高价值客户、开发新产品RFID阅读器或者手持机能够严格监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保证了操作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使得进入总数据库的数据清洁有效,企业对这些干净的数据进行数据分类处理,可以清楚了解客户的喜好和购买习惯,从而挖掘高价值客户,建立优势客户资源库。同时,企业能够利用物联网进行范围更广的在线调查,提高在线调查的交互性,根据所调查的客户需求信息不断对产品更新换代,开发出满足客户的完美体验的新产品。

5、利用物联网发展特色智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园可应用物联网技术,把农业生产过程与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科普等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市民到园区与村民共同开展参与式农业生产,订制农产品,体验生产劳动,监控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城市与乡村融合、农民与市民互动、生产与消费联结,推动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业态,从根本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规划实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农业参与式观光旅游产业示范区,以生态休闲、科普教育、认养订购、农耕文化等为特色服务产品,构建生产者、消费者、观光客三位一体的新型产业链。

三、政策建议

结合镇江市农业示范园物联网技术应用较少的现状看,农业示范园要想实现以上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镇江市从政策层面,在不同的领域、地域、区域等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加快推进镇江市农业示范园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具体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1、加强宣传,积极引导为了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在镇江市现代农业中推广应用,促进镇江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和农业从业人员对农业物联网的认识。一是充分利用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农业物联网技术特点、优势,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提高对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必要性的认识。二是大力普及农业物联网技术知识,利用农民素质培训平台等多种途经开办物联网技术的知识讲座、技术培训,让广大农业从业人员掌握好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知识和使用管理的基本技能,达到使他们懂技术、善应用、会管理的目的,为农业物联网技术在镇江市现代农业的推广应用打好基础。

2、加强扶持,促进发展根据镇江市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差、效益不高等现状,为提高广大农民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积极性,政府应当针对不同的情况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以推动全市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真正达到农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农业园区为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而增加的投入给予一定比例的政策补助。二提供招商引资优惠待遇,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工商资本向农业投资,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是人才培养,要造就新一代有知识的新型农民,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吸引广大有技术的知识青年投身农业,提高农民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局面,促进现代农业科技实际推广应用。

3、加强示范,拓展领域政府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建设时,要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深层次的协作,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的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引进使用一些先进适用、功能配套的农业物联网等数字农业技术装备,充分展示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功能,让广大的农民开阔眼界,发挥好园区的新技术辐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其技术推广应用,并积极探索农业物联网等数字农业技术应用模式,真正促进镇江市农业的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发展。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镇江市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立足实际,结合现有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和农业布局,科学规划出全市数字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体系,合理布局,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等,建设好一批农业物联网等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并进行分类指导、重点突破。适当建立一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集高效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示范示范园区,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

5、加强研发,强化保障为了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必要采取技术手段研发低成本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装备。根据镇江市农业特点,积极组建镇江数字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团队,与江苏大学、江苏农林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它们的技术优势,进行重点突破,开发一些适合镇江农业生产实际的低成本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装备,从而达到减少运行成本,降低农业物联网示范和推广应用的门槛,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篇9

1引言

在传统的测量技术形式中,主要包括了水利和交通以及建筑等方面的测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智能测量仪器的出现,使得水利工程建设的测量技术在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前进。数字化的测绘技术和仪器已经在我国工程测量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数字化测绘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其中以通信网络、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为核心的数字测量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日常水利测量的过程中,数字化测量技术因其具有较小的设备体积,重量比较轻,定位精度相对于传统测量技术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从而给现代水利测量技术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2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特征分析

首先是高效性。数字测绘不仅将工程勘测设计形成一体化,而且也能将数据进行更新、自动化以及采集等。目前,数字测绘已经属于 GIS 数据采集中的方法之一,相对比传统的经纬仪配合平板的测图手段,数字化测量具有更高的效率,即在通视良好的前提下,利用建站点作为圆心,并通过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一站测量的地形图的范围最低是可达1km;不但如此,采用数字化测绘,还能够将成图的周期进行大幅度的减少,即在通常状态下,传统的经纬测绘方法,通过白纸测图的手段进行测量地形,在 1天 时间内可测量 200个左右的地形点,然而采用数字化测图的技术,1天时间内可测量高达 400 个地形点,正好于传统的测绘手段的 2 倍。其次是精确性。所谓的数字化测绘,是指把相关的地貌以及地物进行采集之后,并将其信息以数字进行呈现,同时经过数据接口,将其数字信息输入计算机内,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处理后,从而获取具有丰富内容的电子地图。然而,数字测绘具有相当高的点位精度,据相关实践显示,采用数字化测图,测出的点位精度可符合相关的《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中的精度指标,该指标是点位误差

3工程测量中的现代测试技术

3.1 工程测量中的地图数字化技术

现代化的数字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的过程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可以解决传统测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得数字测量在水利测量过程中变的相对容易进行。在传统的数字测量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学技术,对于那些比例尺较大的地图,就很难顺利地完成输入工作。随着地图数字化这种技术的出现,在运用扫描矢量仪器以及手扶式数字跟踪化的基础上,就可以实现对大比例尺的水利测量地图进行输入。其中大部分的扫描器可以对地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实现数字化处理,数字化的信息处理具有高效率和便利性以及精确性等优点。目前建立GIS数据系统是对图像进行数字化信息处理的关键过程。在确保水利测量工作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的加快数字化测量仪器工作的处理速度。

3.2 水利测量工程中的数字化成图手段

水利工程是测量工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测量过程中比较传统的内容之一。但是水利测量大多数是一种野外的测量工作。野外的水利测量工作是一项比较艰辛和复杂的工作,野外水利工程的测量周期比较长,传统的测量技术并不能够满足实际测量的需求。随着数字化成图手段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水利测量地图的工程质量,同时还能够保证较高的测量精度。此外数字化的成图手段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水利工程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使得野外测绘变成更为简单和容易的工作。目前在水利测量过程中,数字化成图技术主要包括两种成图模式,即电子平板模式以及内外一体化业务模式,这两个模式比较起来,前者的操作精度较高,操作也相对简单,所以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3.3 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点分析

与相对传统的手工作业绘图相比,现代化的数字测绘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 与传统的手工绘图相比,现代数字化的成图在测量精度方面远远要高的很多,数字化成图系统在进行对外作业的数据采集时,可以选择全站仪进行现场的全面测量,并形成自动的坐标进行存储。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以很好的保持测量作业的精度,减少人为因素所出现的误差;另外一方面,展点绘图是在传统测量工作中必须要进行的野外测量工序,在大幅度的减少野外测量的工作量的同时,还能缩短测量人员的野外测量时间,不断的提高测量作业的效率。

2) 在水利测量的过程中,现代化数字测量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各种要素实施数据的加工和处理,形成不同用途的绘图作业产品,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追求。

3) 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测绘的地图相貌以及形象,都能够比较完整的展现出来,使得测量工程人员能够一目了然,同时所取得的测量结果比较有直观性。

4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4.1 原图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原图数字化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只要对当前的数字地形图进行软件化的处理和运用,添加扫描仪以及计算机、绘图仪和相关数字化软件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就可以比较顺利的实现操作,同时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比较精确的数字化测量成果。在数字化测量所得到的图像中,结果图的精度一般与原图的精度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由于在水利测量的过程中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测量误差,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数字化测量所得到的水利图对比于原图而言,其精度较差。另外一个方面,数字化测量图仅是对白纸成图时各种地貌和物体的反映,缺乏一定的现势性。为了使得这种方法能够取得充分的利用,通常可以采取补测和修测等方法来进行,从而使得原图的精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4.2 地面数字测图技术的应用

在很多水利工程的测量过程中,尤其是对于某些地区的大比例尺地图还是比较缺乏的,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地面数字化测量技术。这种地面数字测量技术主要特征就是可以实现从内到外的一体化操作,所以该技术在我国的很多工程测量单位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数字化的地面测量技术具有精度较高的特点,只需要添加一些辅助设备就可以进行高精度的测量工作。另外在地理信息的相关科学中,空间数据基础的建设和完善也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须加大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实际水利测量工程的研究与运用,对我国的传统的测绘技术进行数字化的改造;另外一方面,要尽可能的降低由于人为因素的出现,使得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率明显的降低。

5结束语

总之,数字化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技术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测量方法,具有传统测量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现代数字测量技术可以实现测量过程中对各个数据要素的处理和加工,形成不同用途的水利工程测量图,在提高产品测量精度的同时,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所以在各个水利测量工程中,数字化测量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水利测量工作者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思维,进行现代化的数字测量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434;D262.3 文献标识码:A

基于数字科技与现代网络的发展,现代教育逐步形成数字化网络教学体系。其中,教育与数字科技融合的经典之作莫过于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诞生,其不仅行之有效的确保了校园教育的科学开展,对社会教育发展也拥有卓越的贡献。这在现代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中拥有充分的体现,并形成了促进党员干部学习质量提升的关键。对此,为保证微课程应用能借助其短小精炼,概括性强等特点来确保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效果,本文将以强调微课程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为基础,拟定科学的微课程应用方案,以此来确保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质量提升。

1微课程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

微课程作为现代课程体系中数字技术应用到极致的科学教育手段,其短小精悍、精炼直观的特点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知识学习与知识掌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详细分析微课程对农村党员干部学习质量提升的作用,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精简直观促使党员干部知识点快速记忆

微课程的优势之一是其篇幅短、内容精索,概括性极强,这对于忙于政务的农村党员干部而言是极为贴心的教育手段。借助微课程的短小精悍,很多农村党员干部可更直观、更高效的了解需求的知识点,并借助微课程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法来记住与内化相应的知识点。这对于年龄较大,记忆力与学习精力有限的农村党员干部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学习方法。

1.2时长较短有利党员干部闲暇时快速浏览

微课程其不仅能借助自身的短小精炼令农村党员干部更快的学习与记住相应的教育知识点,其内容短小,借助数字技术可随时随地浏览,用时较短等特点可为忙于实务的农村党员干部节省更多的学习时间,并可利用闲暇之余来学习相应的知识内容。

1.3信息即时保证党员干部培训中思想构建

微课程在保证知识内容科学落实的基础上,其作为数字技术下的科学产物,在信息内容更新上也具备即时性的特点。无论是社会主义传统思想的理念解读,亦或是现代市政体系中“两学一做”的渗透,再或是先进技术、管理技巧及实施政策的解读,微课件都可随着时展的变化而获得更新。可以说,与时俱进的微课程可将更多的先进的思想引入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之中,保证农村党员干部培育的科学化与高效化。

2微课程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应用的具体方案

农村党员干部在微课程的学习中可更好的掌握时代思想,更快速的学习现代化知识。对此,为确保微课程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发挥作用,应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内容贯彻落实:

2.1思政思想的贯彻落实

思政教育是现代党员干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不仅是传统的马哲思想、毛邓概论,还包括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两学一做”等众多党政重要思想,其科学贯彻入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体系,才能保证农村党员干部在科学的党政思想引领下开展农村建设工作,保证农村科学发展。因此,微课程在其课程教育内容中应注重加强现代党政思想的融入,及时有效的更新现代思政理念与思政意识,确保包括“两学一做”等重要的现代党员思政理念融入微课程之中,普及到农村党员干部之中。利用微课程搭建的远程教育平台,融入现代党政思维才能真正的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政觉悟与党政素养。

2.2先进知识的深入浅出

除思政理念的有效落实外,融入先进知识入微课件之中也十分必要。对现代农村党员干部来说,仅仅有良好的思政思想并不足够,其还需要拥有对先进知识的敏感度与理解性,特别是数字技术与先进科技的认知,决定了其在未来的工作之中如何应用科技来保证农村建设。对此,微课程的应用本身便是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是技术理解度的手段,在此基础上,利用微课件的短小及远程教育的随时性来加强先进技术的讲解,促使农村党员干部了解先进技术的操作价值,有助于其在日常工作中应用数字技术,基础农业建设时指导农民引进先进技术,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确保农村建设向科学化、高效化转型。

综合而论,微课程无论是其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都能有效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远程教育质量,所以,充实思政思想与先进知识入微课程之中,并将其融汇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里,将保证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科学,知识技能丰富,行之有效的协助农村经济与文化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篇11

[HTK]1在代数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字敏感性的意义

首先,应该在初中代数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对教师而言,在引用生活实例论证代数理论时,需要自觉地对实例进行非常精确的数学刻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将数学信息更好地传递给学生,而且还能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能够逐渐习惯数的概念,最终形成对数的理解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论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还是自己完成课后作业时,都必须要主动、自觉地使用规范的数学表达,并通过不断的模仿过程,培养自己灵活应用数学概念的能力

[HTK]2培养学生数字敏感性在代数教学中的实践

例如,教师在讲解负数的概念时,可以引入零下温度作为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形象地理解负数的概念(在讲解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上下册的代数书进行举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何为合并同类项;而且还能激发爱学习的学生通过对这一节知识的学习,将同一学科的书籍进行归类整理,增强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讲解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时,教师可以将班级集合排队时由矮到高的排队顺序比作升幂排列,将由高到矮的排队顺序比作降幂排列由于集合排队是学生每天都会做事情,以这样的实例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树立起非常生动、形象的数学概念教师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而且也能让他们从生活实例和问题情境中感受到数的无处不在,进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起对数字的敏感性,增强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在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性

[HTK]1在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字敏感性的意义

与代数相比,几何教学的现实性较差不论是对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与坐标还是图形与证明的学习,都需要将图形作为载体,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但是对于其中涉及的抽象问题,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而在几何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性显得比较困难所以几何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对图形的比较性认识首先,由于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循序渐进,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对直观教学法或创设现实法的运用,为学生建立充满趣味性的几何问题情景,进而更有利于学生找出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思路,让学生学会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并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将抽象的几何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亲自体会到数学的奥妙,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师[HJ1mm]还应该充分挖掘出现实中存在的图形模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际的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与几何图形以及数学概念有关的经验

[HTK]2培养学生数字敏感性在几何教学中的实践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一些他们身边实际存在的轴对称或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能够更形象地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如丰田汽车的标志、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志以及中国农业银行的标志并且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数感,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形成空间观念教师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由于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已经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所以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根据以往的数学经验猜想四边形、五边形等图形的内角和,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量一量这些图形的内角和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猜想和实际论证去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并且通过这样的动手过程,进一步发展初中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其想象与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性

[HTK]1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字敏感性的意义

统计与概率作为新增加的初中数学课程,其核心的学习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统计与随机观念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步入信息化的社会,从社会各方面收集数据并提取有用信息已经成为非常必要且经常的事情,对数据的统计能帮助我们更合理地作出决策在日常生活中,类似“某地区的受灾面积达到70%”“这场足球赛巴西队不太可能会赢”的语言不绝于耳因此,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够快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统计学知识以及概率知识已经成为必然要求除此之外,在统计与概率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计算、推理、整数、分数和比值等多种知识让学生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并且学会在统计过程中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解数学题的综合能力

篇12

1数字技术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1.1物联网

物联网在农业生产环节适用较广,依据物联网的农业提升方案,通过实时采集并分析处理现场数据,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收益、减少损耗的目的。智能大棚、智能浇灌、精准农业等各种依靠物联网的应用将推进农业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可以用来解决农业生产环节的一些问题,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场,实现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双提升。

1.2大数据

万物互联在促进众多设备联入的同时,还会在云端形成大量的数据,而提取这些通过物联网产生的大数据中隐藏的重要信息就必须依靠人工智能,物联网最重要的农业价值就是对形成的海量的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从而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质量。

1.3人工智能

在种植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增加粮食产量、避免造成浪费。在养殖方面,依靠人工智能能够有效预防畜禽疾病的发生。人工智能能够缩短农业研发进程,帮助培育出更好的农作物基因,生产出更安全、更有效的化肥。

2中国数字农业面临的问题

2.1对软件重视不足

不管是政府还是农民都容易将数字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定义混淆,数字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本质差别在于,农业机械化是依靠农机装备来替代人力作业,而数字农业是指依靠数据来控制机械,实现自动化作业和智能化调节,没有数据和软件来控制的物联网,本质上还是工具,与机械农业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掌握软件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大数据、智慧农业和数字经济。

2.2数据利用化不高

数据是数字农业的根本保证,当前政府同企业在数据采集上合作频繁,但是往往没有明确的利用化方向,缺少必须的数据运营手段,对采集数据的正确筛选、处理分析和建模应用等领域的工作跟进不够及时,数据的采集与利用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不断通过采集的数据产生农业价值,才会形成长期有效的数据来源渠道。

2.3数字经济发展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电商的模式是通过数字来驱动市场经济,但这种方式在市场推广营运、产品特性突出、物流运输等方面有很多明显的缺点,如果农业电商的经营方式以数据为基础,利用市场资本来反向驱动农业数字经济,一些问题的处理就变得简单许多。我国数字农业技术的利用基本上都是在农业生产阶段,数字农业的信息化和经济化水平不高,数字经济创新突破的同时,也将带动“全产业链”的农业大数据快速提升[2]。

2.4数据服务产品化不强

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农业数据服务企业越来越多,但数据产品的服务能力完全依靠于所采集的数据质量,一些企业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服务水平不足,导致产品市场化受阻,只有通过持续积累高价值的数据,不断增强数据产品的实用性,让数据产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开拓巨大的农业数字化市场。

3未来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3.1数据定制化供应

数据资源是数字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数字农业具有数据采集费用较高的问题,随着数字农业优势的显现,数据采集的组织成本会慢慢下降,同时农业物联网持续升级换代、公共数据的利用不断开源、数据分析者的信息化水平逐渐增强,数据采集的综合成本也逐渐减少。今后农业数据服务企业将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定制化数据供应系统,并且数据库里以往采集的高价值数据信息,将会随着企业的数字化服务能力提升而持续汇入到产业链中,通过交换、融合或再生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数据服务的数字化驱动。

3.2国产数据模型得到发展

实现数据价值是数字农业最困难,也是最终的根本目标,硬件设施可以从国外买到,但对于后台系统国外却对我国严防死守,所以必须掌握实现数据价值模型的核心技术。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科技力量竞争不断加剧,引进科技成果的壁垒持续增高,同时国内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不能直接套用国外的数据模型。我国不断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农业数据模型的跨界合作正在逐步深入,所以农业核心数据模型的自主研发在今后一定会实现。

3.3农业机械智能化加快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智能化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数据驱动”,“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顺应时展,海尔等一些国内的制造企业已经逐步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从而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机企业也必须通过数据来对农机装备赋能,适应数字农业的发展要求,完成从农机制造商向农机服务商的转型升级目标[3]。

3.4产业链向虚拟化方向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各环节数字化水平的逐渐提高,数字化驱动的农机智能与商业智能同农业生产经营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字农业产业链将慢慢走进网络世界中,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实现农业数字化的映射,数字农业产业链虚拟化会慢慢消除农业信息不对称,提高产业整体效率,促进数字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5供应链金融普惠化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高速提升,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4.98万亿元,供应链金融是农业产业提升的重要环节,可以改善资金流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良好发展。依靠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科技手段,数字农业会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逐渐融入到农业产业体系中,为供应链金融普惠化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农业产业虚拟化的同时,会使其变得更加透明,信用责任也更容易得到保证,因此金融风险的量化管理也变得不再复杂。

3.6数据安全更加重视

不管是地块的信息数据,还是企业的经营数据都能直接表现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或企业的当前情况,数据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有被泄露和乱用的风险,所以保证数据安全也是农业数字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储和使用数据的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数据所有权的保证也会随着法律的不断优化而彻底解决。

4数字农业的发展领域

4.1智能农机装备

智能农机装备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通过物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可以达到最优的农业实施方案,从农作物耕种收等各个环节来降低农业成本,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收,从规模化种植角度,能够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良性循环[4]。

4.2智能灌溉

提高浇灌效率和避免水资源浪费是农业良好发展的根本要求,可以依靠建设可持续和高效节本的智能灌溉系统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目前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灌溉系统,可以利用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光照度等参数进行精准的计算,从而根据用水需求来进行智能化控制灌溉,大大提高效率且降低成本。

4.3农业无人机

无人机在农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来进行农作物生长情况检测、农业摄影、农作物植保和牲畜管理等。农业无人机可以提高监测效率、降低监测成本,同时还可以采集大量的数据传输至后台。

4.4智能温室

智能温室可以连续不间断地测量温室内的各项环境数据,包括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光照度和土壤湿度等,当这些重要的参数超出设定的正常范围时,系统会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做出自动响应,将这些参数的误差进行校正,从而使温室的环境保持在农作物生长的最佳范围内,极大地降低了人力和物力成本。

4.5收获监测

收获监测不只是针对农作物产量这一个指标,而是对收获环节所有可能影响最终收获量的因素进行监测,包括粮食含水量、粮食饱满度、粮食破碎量和总收获量等。对在收获监测中获得的实时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可以辅助农民做出正确的决断,从而降低成本,增加产量。

4.6土壤监测系统

土壤监测系统主要用来监测和改良土壤综合性能,避免土壤退化,此系统可以监测土壤的大部分重要参数(包括土壤紧实度、蓄水保墒能力、土壤温度等),从而防止土壤板结、土壤侵蚀等。

4.7农业管理系统

农业管理系统可以为农业工作者和相关企业提供数据收集和管理功能。得到的数据被存储和分析从而为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农业管理系统还可以用来建立农业数据模型。其优势包括为使用者作出重要决策时提供了理论数据支持,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管理能力。

5互联网巨头布局数字农业案例

5.1阿里巴巴:盒马村

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始终将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作为战略目标,力争尽快建成1000个高效规模化的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从去年开始,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更是全面加紧了对盒马村的布局和建设,以希望先于其它企业完成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战略任务。盒马村并不是指某一个村落,而是所有为盒马种植农产品的村落的统称,盒马村模式是新时代农村转型升级的一个标杆,根据订单情况,针对不同的村落,因地制宜地发展数字农业,让种植户和销售企业直接对接,从而使优质的农产品快速入城,同时将城里的优质资本引进村落,形成良性循环。通过阿里巴巴建设的“产—供—销”一体化平台,让原本分散孤立的村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现代数字农业产业链的一部分,种出更优质的农产品,让农民获得更大的收益。依托阿里云技术和淘宝电商平台,盒马模式帮助农业产业的种植端和销售端实现了数字化的升级,盒马利用其强大的销售汇聚能力,解决了小农户难销售的问题,改变了以往小农生产模式产销散乱的面貌,帮助农户降低了风险,开拓了销售渠道,提高了销售效率。据有关新闻报道,截至2020年底,上海、江苏、海南等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建立盒马村,盒马村模式为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5.2京东:京东农场

从2018年开始,京东农场便逐步进行数字化农业的试验,京东农场广泛同全国各地的高标准农场开展合作,共同建立更高品质的农业生产基地,全面实行农作物标准化和规范化种植,从源头开始建立农作物全程可视化追溯性模式,让农作物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性得到保证,全面提升京东农场的农产品质量。其建立的“京品源”品牌,拥有产销一体化的全套服务体系,对京东农场的农产品在品牌、品质、供应、产销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支撑。根据有关新闻报道,京东农场进行了广泛的战略布局,截至2020年底,其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7个示范农场。从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运输,到供销的各个阶段,京东农场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赋能,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为数字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3华为:联手北大荒,助力数字化转型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10

Digital Way of Saving University Logistics Management

HE Yu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1130)

Abstract Logistic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with saving and sustainable social development goals to adapt, you ne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adapt to moder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rasp the social digital integrated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o clarify the conserv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logistics building and digitization relationship explore a suitable way for China's digital, resul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to assume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and exemplary.

Key words saving college; logistics management; digital

1 节约型高校后勤与数字化的关系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发展的模式依旧是偏于传统的方式,也即资源的高消耗伴随着粗放型的经济走势与基本规划方案,如此,则带来了大量自然资源无谓的耗损,不仅如此,它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对空气、水资源的破坏,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严重侵扰。显然,这条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因为它本身的行为成为了发展的桎梏。也就是说,它的发展路径,它对于资源的依赖方式与处理方式,成为它自身发展的一种制约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者们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以及发展本身所蕴含的必然性。①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数量和规模成倍增长,同时也成倍地扩大了它的资源占有与能源消耗。因此,我国高校也逐渐承担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也即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利用其技术与信息优势,以及社会引领作用,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与运作模式。这其中,除了高校本身应该承担的对社会应付的责任之外,它也应包含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包含在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后勤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高校后勤是直接与节约相联系的职能部门。

然而,高校的后勤管理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自然地因为其所处的高校环境而必然地走在节约理念与技术的前沿,它甚至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相对落后的。这个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高校的基础设施通常比较老旧,而高校决策层面对于后勤的重视以及相应的投入又通常不足,这导致了后勤管理改革的滞后。另一方面,后勤本身的制度问题也是阻碍其节约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之一,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在于管理上对于信息新技术的接纳不够。这两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可以发现,其实质还是在于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如何科学配置,从而实现生态友好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即资源管理的问题。②

目前,一个颇受关注的方案是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针对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个服务系统,包括高校后勤系统,它实际上已成为信息社会对服务系统的必然的功能化要求。因此,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后勤或服务的管理数字化可以保证其必然且必要的价值体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价值判断:其一,从其社会责任的角度看,高校后勤管理的改进必然也必须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适应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其二,从其经济利益的角度看,后勤管理应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现代高校办学效益、办学质量及综合实力,从而为建设节约型高校提供重要支持;其三,从其教育理想的角度看,后勤管理应该与提高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文化品质、现代科学素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相适应,而更宏观地说,则是要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相适应。③

2 节约型高校后勤的数字化背景

在高校节约型后勤数字化建设的切实行动之前,对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数字化背景的了解是一个必要且必须先完成的功课。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及其庞杂,简单地说,它至少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协调各方资源配置、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以及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等等。

虽然如此,由于高校是各方人才汇聚的地方,所以技术上应该并不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高校应该在这一基础之上,充分体现其现代技术的信息优势与人力优势。当然,也应该看到国内与国际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国内高校环境有其特殊性,另一方面,也必然存在于国际接轨的问题。因此,如果要真正建立起一个长效机制,国内与国际的兼顾是必要的。

从信息技术的层面看,现代节约型服务系统依托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经济效益问题,一个是资源的配置问题。高校本身的运作还存在与一般商业运作的不同之处,因此,它本身还不能只从商业或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它还必须从人文的角度、从社会榜样的角度、从国家高层整体规划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此,则可以真正实现最佳的后勤数字化方案。

从历史传承来讲,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的资源利用模式,也即农业、工业及数字化三种模式。这三个模式的存在都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技术条件的限制。农业模式所经历的时间最长,技术也相对落后,然而它极其稳定地存在了数千年。其次是工业模式,它所经历的时间不过数百年而已。数字化模式主要是现代的产物,是二十世纪后期的产物。目前,数字化模式所带来的改变是惊人的,也非常不稳定,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综合考量。但不管怎样,它的确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也不可回避的全球趋势。

二十一世纪刚过去十多年,人们已经感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包括生活中的一切数字化技术体现,从购物、存取款、信息传递工具、交通管制、医疗服务系统、学籍系统等等,无不体现了数字化的强大力量。传统的工业模式虽然还不能说是被时代所抛弃了,但在这样一个多种模式并存的时代,能够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数字化革命理应受到高校管理及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承担起自己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④

联系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讲,高校所在的环境,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生活及教师生活等,都是后勤数字化需要考虑的范围。因此,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复杂的。水电、环卫、维修建设、各个教师的配置、办公室的配置、实验室的配置等等,无不属于后勤服务的范围。

从服务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服务形式都是可以由社会整体来承担的,也就是说,它可以从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但它有一个前提,即社会化的程度如何。另一方面来看,也存在历史沿革的问题。从我国高校发展的历史传承来看,往往将后勤保障系统分割到每一个具体的事业单位,有单位内部进行配置和管理。当然这样做是有它自身的优势的,通常它比较稳定,容易控制,但它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也就对社会整合资源产生了副作用。

曾经有一个阶段,也就是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我国高校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后勤的社会化,试图将后勤保障托付给社会力量或机构,然而这个尝试并没有最终获得成效,这是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到如今,高校的后勤保证依旧被划归高校内部系统管理,并成为高校运作中的重要支撑体系。然而,后勤保障体系又常常成为高校教师及学生诟病的对象,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质是后勤系统未能将先进的服务理念切实落实,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未能充分吸纳现代技术的优势和便利。从仪器设备的购置上看,传统的采购系统已经明显落伍,不能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提供的方便快捷,从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再者,信息服务也是后勤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将采购、添置、用户使用反馈、维修等信息及时传达到位,更必须借助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如果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之上,很难想象后勤服务能够跟得上现代人对于及时而准确的信息资源享用的需要。这是因为,在社会的质量在数字化推动下,其资源整合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⑤

从以上数字化背景的分析来看,我国高校的节约型运作模式的实现必然地要依靠现代的数字化技术,而其中的后勤保障系统的数字化实现将成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意味着对能量、资源的整体调整和改造,使用真正能够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手段与服务技术,从而实现电子化、信息化重组与资源共享。

3 节约型后勤的数字化功能整合途径

要实现节约型后勤的数字化整合,有必要对社会整合的大致历程有所了解,有必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数字化的推动是在工业化的社会分工基础上得到实现的。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未能纳入社会服务范畴,从而使得社会整合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困难,关键是转变观念,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思维模式转变成社会资源与信息共享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转变将有力地推动对于后勤改革的反思,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高校后勤的相对独立性与社会整合的矛盾可以在资源与信息共享的平台上得到解决。也就是说,首先需要建立的是一个高校内部支撑的资源与信息平台,这是数字化改革的前提,也是基础。如此,则高校后勤的数字化便可以得到与整个社会服务体系通融的机会与条件。

事实上,整个社会服务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因为大部分的传统作业已经为数字化技术所取代,最为突出的当然是规划设计方面的数字化体现,但也包括一些自动化的、或者说是通过软件控制的信息与反馈系统,数字化的门禁系统、监视系统等等。当然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些数字化技术整合起来,成为后勤节约型模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彼此分割的、无序地使用它们。但无论怎样,在数字化浪潮下的所有这些改变,都显示了高校后勤服务与社会数字化革命同步发展的趋势。⑥

如此,则对于高校后勤服务人员特别是管理决策人员提出了数字化的要求,甚至于对于个别单位来讲,需要一个数字化扫盲的过程,从而使得后勤人员的思想理念与技术思维能够切合数字化的需要,能够完成信息技术中的关键运作,比如获取信息的截获渠道、完成信息的检索与校验、对信息的流动进行监控和合理分配、对信息共享与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与维护等等。所有这些数字化实现,都是数字化技术不断更新的必然,也是在资源节约背景下高校后勤的必然操作手段。

在这个实践的具体问题上,后勤的节约化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一个节约型的后勤管理系统。当然,这个系统是属于后勤内部使用的,因此它必须适合每个高校后勤部门的实际情况,其中比较重要的项目是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平台建设,评价与反馈,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等等。第二是节约型后勤管理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这一个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将成为整合后勤节约型建设的重点,也是后勤技术人员需要着力打造的,因为它直接面对的是全校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以及娱乐问题,同时也十分紧密地同社会大服务系统联系着,比如水电、物流,以及其它一些硬件或软件设施。第三是后勤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建设问题,它主要的是实现后勤部门与高校其它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这个沟通的特征是双向互动的,包括通知公告平台、各类动态服务平台、服务反馈平台等,主要反映后勤服务诉求与师生沟通信息,做到及时反映需求信息与服务反馈。另一方面,它还包括与社会服务机构的联网问题,做到及时疏通各种信息来源与诉求。

通过对部分数字化后勤改革的试点考察,证明节约型高校后勤的数字化成效是显著的,如果后勤数字化的整体规划能够切合高校的总体发展目标,那么这一数字化的动力与前景更能够得到彰显,并在最大程度地切合信息社会的整合目标,也即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目标。高校自身的地位显示了它作为社会行为的表率与先进,而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它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然,商业与企业模式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或者说,二者存在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构建着一个节约型为主导的良性的社会运作机制。这个机制将将在合理的资金与能源使用额度上得到充分体现,包括水、电、材、地、粮、油等重点项目将获得更有效的配置和管理,其他硬件设施与损耗也将更科学合理地配置资金,达成节能、环保、高效的后勤管理目标。⑦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经济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乃至人文环境都受到了不可逆的影响,也正因如此,有效配置和降低能源消耗将成为未来高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认识与尝试才刚刚起步,需要高校后勤部门更加深入探索数字化背景下节约型后勤建设在和谐环保、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更为精准的自身定位。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号:14SA0166)”项目资助;科研课题: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后勤管理整合模式研究

注释

① 陆大道.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的初步构想[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3.1:27-34.

② 刘海.高校后勤生态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内蕴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53-55.

③ 倪文B.从高校后勤管理角度谈节约型校园的创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19-121.

④ 王延长.未来后勤管理数字化[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03.4:43-4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