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标准的教学设计

标准的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0: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标准的教学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标准的教学设计

篇1

课标内容: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对课标内容进行分解,找出行为动词和核心概念,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学生发展可能,确定具体的、可观察、可检测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实例分析和学生实验认识超、失重现象,通过求同法找出超、失重物体的运动学特征,能准确说明超、失重的实质.

(2)能熟练用牛顿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并能分析和说明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实验体验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视频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惬意”生活.

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认识超、失重现象,通过求同法找出超、失重物体的运动学特征.

(2)用牛顿运动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定量分析.

2教学设计

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开始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小游戏.将两本物理书像洗牌一样分页交叉在一起,然后水平用力向两边拉,看看结果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学生:拉开需要较大的力.

教师:能不能用简单办法轻松拉开呢?

学生:思考和尝试.

教师演示:将两本书抛起后在下落过程中轻松拉开.

(教师借助两次拉力大小的悬殊对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顺利引入新课.)

一、超重和失重

教师演示:用手压电子秤托盘,电子秤有示数.

教师:同学们看看,电子秤是根据受到的什么力来显示物体的质量的?

学生:压力.

教师:电子秤是用等效的方法测出并显示产生相同压力的物体的质量.

教师:有人说,如果将电子秤倾斜放置可以使测得的质量偏大,这是真的吗?

教师演示:抬起电子一端,电子秤示数变小.

教师:如果电子秤直接以牛顿为单位,电子秤测得的是电子秤感应平台所受压力的大小,我们把它叫做视重.我们发现:视重并不总是等于物体的实际重力大小.如果我们将体重计放入运行电梯中,它的读数与静止时相比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下面我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要求在看视频的时候填写学案上的表格.

(学生根据视频配音提示基本完成上述表格的填写,但没有经过实际体验)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弹簧测力计和钩码模拟表格中相应过程,继续完成表格.

学生:实验并梳理表格,寻找规律.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超、失重现象,收集数据,获得感性认识.)

教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1)现象

超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失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教师:在物体的超、失重过程中,物体的实际重力有没有发生改变?为什么?

是什么发生了改变?

(2)实质:重力没有改变,弹力发生改变.

教师:物体超重时,它的运动有什么特征?为什么?

物体失重时,它的运动有什么特征?为什么?

学生:对照表格找出物体超、失重时的运动特征.

教师:介绍“求同法”.求同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确定在各个场合先行情况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是共同的,如果是,那么这个共同情况与被研究的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教师进行思维方法的显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运动学特征(条件):

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上

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下

教师:出示例题.

例1某同学质量为50 kg,站在初始阶段视作匀加速上升的电梯中,若电梯的加速度为0.5 m/s2,求电梯对他的支持力大小.

学生:求解例题.

教师:点评、强调规范.

讨论:假如你站在体重计上乘电梯,发现体重计的示数为55 kg,请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定性地判断电梯的运动情况.

(此问题是个开放性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因问题涉及学生的体重,学生的回答往往会有戏剧性效果,课堂气氛会很热烈.)

[HJ1.8mm]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例2.

例2某同学质量为60 kg,站在体重计上随电梯下降,若初始阶段向下加速度a为1 m/s2,求他对体重计压力的大小.

学生:求解例题.

教师:点评、强调规范.

教师:若例2中a增大,FN如何变化?什么时候变为零?

(4)完全失重

条件:a=g

教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被抛出且不受阻力的情况下,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教师演示DIS实验:力传感器和重物同时下落的瞬间,弹力变为零.

设计实验:如何让沿瓶壁小孔喷射的水在较短一段时间内不流出来?

学生:尝试所设计的实验并作出解释.

教师:要求学生解释引入实验现象的原理.

教师演示DIS实验:让力传感器和重物一起先向下运动再停止.

学生:观察传感器示数的变化并尝试用超重、失重知识解释原因.

教师:要求学生用体重计做实验验证DIS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同时见微知著,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建模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中“惬意”生活.

3课堂小结与检测

篇2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

1.课程设计的依据

(1)设计理念:是以服装设计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发展职业能力。

(2)总体设计思路:以服装设计师助理及服装公司面料采购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以某职业技术学院校服而料选料为线索,包括棉、麻衬衫面料选料、真丝衬衫面料选料、化纤西服面料和里料选料、毛纺西服面料和里料选料等4个工作任务8个子项目,最终完成某职业技术学院校服面料和里料选料的综合项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同时又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服装设计师助理及服装公司面料采购岗位职业素养的相关要求。

2.课程教学设计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服装面料及里料的种类、性能特征、识别方法,提高学生对服装面料及里料的识别、选料的能力,并通过系统项目实训教学加以强化,最后,通过某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校服面料及里料的选料进行检验和考核,从而培养适合当今纺织服装企业需求的设计人才,为学生将来从事服装设计和服装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具体目标。技能目标:①能够识别棉、麻、真丝、毛及化纤面料;②能够选择合适的棉、麻、真丝衬衫面料;③能够选择合适的毛、化纤西服面料及里料。知识目标:①掌握识别棉、麻、真丝、毛及化纤面料方法;②掌握棉、麻、真丝面料的特征及适用性;③掌握毛、化纤面料的特征及适用性。其它目标:①培养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⑦培养按规范操作仪器设备的职业习惯;③培养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设计主要内容

为使学生掌握服装材料的识别、选用等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本课程以某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校服面料和里料选料为综合贯穿项目,并由棉、麻衬衫面料选料、真丝衬衫面料选料、化纤西服面料和里料选料、毛纺西服面料和里料选料等4个工作任务8个子项目来组织教学,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

三结语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是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服装材料与应用》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以及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篇3

教学目标的来源主要参照四个方面: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教材、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与教学的思想、方向;教学参考书则将标准进一步细化,让教师有据可依;教材包含了与目标配套的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标准的意图。除了以上三点,教师还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做出适当的调整,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目标的设计须是全面的。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总目标和分段目标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同时提到,“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在确定课时目标时,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通盘考虑,努力挖掘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如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创造性思考等,制定比较全面的教学目标,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当然,“全面”并不是指一定要涉及课标规定的所有方面,而是根据具体内容有所取舍,合理安排,不然难免会出现形式化的倾向。

教学目标的设计须是清晰具体的。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细化到可以评价的程度,例如“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95%左右的学生能够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一般说来,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是短期目标,而另外三方面的目标类似三维目标中的过程性、情感性目标,有的可以在一堂课中给出评价,更多的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性评价。

表1就以浙教版数学五年级教材《小数与整数相乘》为例,展示了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自上而下的目标制定较好地分解并渗透了新课标的精神,从提出问题到猜想验证,从算理的理解到方法的掌握,从变式训练到实际运用,层层递进,符合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

二、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学目标设计好以后,学生的学习活动便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每一个活动都是有针对性的,都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而精心设计,并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学习活动可以有多种类型,讲解、示范、问答、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习题演练等等,哪一种方式好就用哪一种,这里实际上是充分发挥教师能动性的地方,教师本人的个性、教育思想、创造性都可以融入到活动设计之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需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普遍认为学习中有合作探究就是好的,就是遵循了新课标的精神,否则就是不好的,实际上要看能否更好地为目标服务;二是有人认为目标教学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际上它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同时又能使教学有效,最终实现课标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双基”变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实际上,“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就是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与丰富起来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需要着重考虑哪些活动能够积累学生的数学基本经验、哪些活动能够渗透基本数学思想,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之中,这样就让目标的实现变得更有意义,也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2(见下页)展示了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亦可看作表1的续表。

三、根据目标和学习活动设计评价方案

目标与活动设计好以后就要考虑评价的设计,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但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十分在意或者关注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疏忽与缺失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可以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哪里还存在问题,从而起到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同时好的评价也能激励学生自我监测、自我管理,及时纠正错误观念,不断向目标迈进。

评价的设计必须是与教学目标匹配的,这样才能检测这些目标是否已经达到。这里的“匹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有同样的认知要求,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要求;二是评价方法与教学目标要配套,有的目标适合表现性评价,有的目标适合通过问答、交流的方式实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三是评价与目标的一致不仅表现为结果,也体现在过程之中,因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学习活动为依托,评价需要镶嵌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特别是在评价非知识技能目标的时候。

篇4

1.定位不准确

由于教学目标的导向,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即根据三维目标整体、合理布局教与学的思路和过程,有序安排教学环节,正确构建教学策略;同时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因此只有教学目标明确才能顺利实施教学活动。而实际上对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设计的突击抽样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一是没有进行目标三维度的区分;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缺乏;三是一些教师仍以课改前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作三维度,没能深刻领悟新课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宗旨;四是一些教师凭经验只设计教学过程,不作教学目标设计或教学目标设计过多,没有侧重与取舍。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目标意识,认为教学流程、重难点把握、教学方式采用等均是凭经验,教学目标的续写主要是照参考资料抄抄而已;有的教师则是对课标、教材、学生乃至教师自身情况研究不足,不知道该如何拟定教学目标或没有把握好三个维度目标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偏重于认知目标,忽视技能、能力及情感目标,有的虽然注意到了三维目标,但是却将其割裂开来。

2.陈述不清晰

教学目标具有评价、激励、反馈教学的功能,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产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学实施的反馈比对教学目标修订教学策略、方法与进度,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因此正确实际教学目标对教学意义重大。一些教师有十分充足的课堂教学经验,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学目标意识不强,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目标陈述随意性、盲目性大,多陈述模糊,不可测评。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教学目标的陈述:“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状况,知道我国降水分布规律”。这句目标陈述中的动词“了解”、“知道”是表示目标层次或内隐心理活动的动词,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可观察的目标检测,失去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而“通过阅读课本第34页文字、图2.16和35页阅读材料,能够在导学案上准确地填写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降水之最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影响因素”则可测、可操作。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教学目标设计时应从地理学科整体出发,综合分析地理课程总体目标与不同阶段目标之间关系,逐级分解任务制定目标,同时遵循新课改“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另外教学目标要具有可观测性、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发挥“标准”的作用。

1.全面性原则

我们通常说的教学目标是指课时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要结合单元内容,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进行解读、细化、分解、续写,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的课程标准达成中根据单元情况把握教学目标。比如关于气候类型学习,义务制教育阶段要求“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举例说明纬度位量、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高中阶段“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因此在义务制教育阶段学生要求停留在表象层面较多,学生对应气候类型图会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分布,举例说明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即可,而高中阶段需要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对动手、动脑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适合学生的课时目标,目标制定过高将难以达成,制定过低不符合要求。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还指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整体考虑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相辅相成,切不可割裂,其中知识是载体,过程是手段,情感是升华,在知识获取、方法掌握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生成。

2.整合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并与之对应,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力求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思维过程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升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大为改观,但是情感目标常常被忽略,或者教师觉得难以把握而放弃。有的教师虽然有三维目标意识,但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常常将三维目标“肢解”,各自罗列。实际上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能力、情感是在学习、思考、交流过程中获取,不可割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将三维目标整合。如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优秀教案》一书将三维目标分开陈述为:

A:知识与技能: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B:过程与方法:1.通过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与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的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农业区位的学习,是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以上教学目标设计过多,难以测、评;将三维目标割裂,设计成若干个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逐一实施,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三维目标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的。

3.层次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三维目标的层次性,因此教学目标设计时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教学目标要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还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较高一级的目标,让学生学会“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促进学生发展。在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教学目标不同,初中起始阶段教学目标的制定就要比较基础,而到了冲刺阶段对于同一个知识要求就会变化,从识记、表述层面提升到分析、归纳、比较、应用层面上,要求明显提高。另外教学设计时三维目标达成要注意其层次性,因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没有脱离基础的能力和情感;过程和方法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体验情感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目标的最高目标,在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学习及运用来提升能力,同时伴随情感升华。

4.实用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可测、可量,便于操作,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述。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途径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学习究竟达到什么目标。即教学方法、途径具有可操作性,简便实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观测、监控、调节;学生在学习过程及结束后达到的标准可以进行评估。

5.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的第一条就是“注重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树立、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在陈述教学目标是切不可用“使学生.......”、“让学生......”,而应是学生通过看、思、说、做、练等形式达到目标,即“学生通过...学到什么...”,其出发点是学生,最终也是学生达到一定目标。如“结合季风水田农业学习方法,阅读教材案例4,从自然、社会两方面简述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三、地理教学目标编制前的准备

第一步:进行目标陈述前的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包括三大要素: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一般指地理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中的“标准”栏目中的各个条目或“活动建议”中的相应条目。“课标分析”就是设计者对“标准”中相应条目的解读。例如,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可解读为“首先能够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量义,其次要求学生能区分这两个概念,再次要求学生能理解环境承载力所确定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人口发展的警戒值。”

教材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特点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内在联系、重点与难点分析等内容。其中,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联系分析是重点。它不仅要说明教科书内容体系,还要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以及如何组织这些内容,最后要对教科书内容选择与组织进行评价。

学情分析主要分析学习者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如学生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准备状况、班级学习风气、性格、生活体验、生理心理特点等。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之一,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

第二步:列出知识网络确定知识点

知识点是课时教学内容中相对独立的与其他知识项目不交叉的若干要素,知识点的划分有粗有细,常需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按一定的规则将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知识点,这是编制教学目标的基础工作。知识点的性质通常包括“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等几类。如河流学习的知识网络如下:

第三步: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及可测量的行为动词

基于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及其层级关系,对地理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水平层次划分。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目标包括了解、理解、应用水平,技能目标分模仿、独立操作、迁移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体验(感受)水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的行为动词。

七年级“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地球的大小”,是关于地理数据的事实性知识性质,在目标层次中对应“了解”水平,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可匹配为“写出”。地理教学目标陈述前的准备工作及步骤可归纳如图。

四、地理教学目标制定案例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有很多种,目前关于目标陈述技术,世界上流行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格伦兰内外结合法和艾思纳表现性目标陈述法。其中,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深刻影响我国本次课程改革,高中课程标准第三部分中的“标准”和“活动建议”,全部使用的是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通常包括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基于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的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八年级上《气候》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第34页文字、图2.16和35页阅读材料,能够在导学案上准确地填写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降水之最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影响因素,联系生活实际1-3个案例说明降水差异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学生自觉运用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课堂展示、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纠正大学生关于过时论和实用主义的错误;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真理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难点: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班级为理科专业学生,共有学生72名。

(一)学生特点分析

1.关心时政、关注国家发展。此教学班对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外交走向、社会突发事件等问题有较强的关注度,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的专题案例教学法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良好开展。

2.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公共课。这是我校理科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轻视,所以更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上投入更多精力。

(二)学习基础分析

1.哲学基础相对薄弱,不能自觉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2.理性思维能力欠缺,易被煽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缺乏理性分析、判断能力,导致是非善恶含混不明,加之年轻冲动,故而极易被网络言论左右。

(三)学习障碍分析

“真理的检验标准”,学生在中学阶段不同程度地学过,大学再次学习,学生会有重复感;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思辨性、逻辑性强,趣味性不高,加之学生在传统授课方式中的被动地位,致使学生先入为主地认为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学习兴趣不浓。

三、教学方式方法

基于学情,为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解决课程本身的“枯燥”,实现其实效性,真正使基本“原理”入脑入心入行。本节课采用以“探究式”教学法为核心的“专题案例”教学模式,将《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抽象理论渗透到鲜活社会事实的分析中,以此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探究式教学法

灵活运用自主研究、互动讨论、追问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其自我学习信心。

(二)专题案例教学法

根据专题内容选取适合的经典案例,课前一周下达任务,学生根据专题分析案例,制作课件,经任课教师指导后在课堂讲解。课堂上全面利用探究式教学法的优势,实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只负责引导、梳理、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善于总结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活动。

(1)选择反映教学内容、富有启发性、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案例,以便全班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学习。(2)尽可能丰富、深化自身有关专题、案例内容的相关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专题和案例的了解掌握程度足够丰富,才能更好地把控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和角度,保证引导学生讨论时深入进行。(3)组建学生课题小组,每组三五人,根据专题预留案例,提出任务目标,并对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随访,以便开展针对性指导。

2.学生活动。

(1)拿到专题案例后,课题小组首先需要深入解读专题内容,并深刻领会专题主旨;其次,协同合作,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查阅案例材料,梳理脉络,整理内容,搞清案例的来龙去脉;最后,结合本次课专题内容对整理后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解读,从中发现问题,深入研讨,并将研讨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2)根据教师的引导性反馈意见,查漏补缺,完善思考结果。(3)根据最终思考结果撰写发言稿并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展示。

3.设计意图。

从选题方面说,选择热议的转基因问题。思政课教学不应回避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焦点话题,要及时解读学生社会上关注高的案例,对问题的焦点进行科学分析。因此,本次教学以转基因水稻为切入口作为本次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转基因水稻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最终把讨论引向实践检验标准问题上。

从教师角度说,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和反馈的题进行归纳总结,掌握学生对专题把握程度实时修改教案。从学生角度说,让学生学会运用哲学原理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和锻炼其哲学思维。每组学员在发挥本组智慧的同时加强团队协作,学习其他组的智慧,达到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教学

首先,任课教师点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真理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导入精选案例――转基因水稻能否大面积推广种植?强调案例涉及问题在当前中国的重要性和严峻性。水稻对解决中国粮食危机并提出研讨目的:如何看待转基因水稻问题,意在培养哲学的辩证思维,而非好与坏的价值判断。言简意赅、直奔主题,点燃学生讨论热情,为讨论的展开规定方向,并预留足够的讨论时间(3分钟)。

其次,学生主讲、集体讨论(30分钟)。课题小组上台演示课件,讲解案例,交代转基因水稻问题的来龙去脉;学生依据专题内容,提出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针对课题小组的分析讲解,其他学生可针对案例梳理、专题主旨、观点看法等进行询查追问、深入探讨。讨论中,教师严格把握专题方向,适时引导,保证讨论不偏离专题方向的同时,通过追问使讨论深入问题的核心和实质。教师要将学生讨论观点归类总结以板书形式写出。这样做一方面,对教师而言可以掌握学生的观点为后续分析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为其他学生了解讨论的进程并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提供便利。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12分钟)。教师对本次课题小组课题设计做出点评和评价,依据讨论情况再次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以保证。接下来,教师对专题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即何谓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设计意图: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层层设问,在不断的回答中梳理出答案,能较好地解决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学生今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触类旁通,主动运用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

(三)课后思考、阅读

篇6

我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几年了,听了很多优秀的公开课、示范课,不少教师的课让人眼前一亮,受益颇多。但如果在一节课中,学生要查阅资料,要参与讨论,最后还要展示自己的作品,不停地忙于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而教师也不停地进行广播教学。这样一节课下来,小组协作、师生互动、交流汇报可以说都有了,应该是丰富而充实的一节课,可是细读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播。那么我们就不禁要问: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不是纯粹的计算机技术教育课,如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就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较为普遍的问题为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或教学要点混为一谈。教学内容或要点是课堂教学任务,它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而教学目标则是解决“达到什么”的问题。

2.教学目标描述不够准确,主体错位。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经常出现“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这只体现了教师“教”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目标。

3.教学目标比较大、空。如将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落实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脱离。两者的脱离必然导致教学目标的絮乱,教学中不知道应该教什么。

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的,追求的是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实现,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则不能缺少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更不能独立和直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人为地把三维目标分开,到处套用、硬凑,搞形式主义。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

二、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Objective of Teaching)指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教学目标是一个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它包括课程目标、阶段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四个层次。其中课程目标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它包含了阶段性目标。单元、课时教学目标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目标在某一课时具体体现而制定的。教育领域中的教学目标分类早在20世纪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且作出了分类。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有明显的层次性,易区别,便于教师操作。所以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为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所采用。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三个方面: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备课中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心理描述和行为目标相结合。心理描述老师们早已熟悉,如了解、理解、欣赏、尊重、感受等行为动词则是关注心理描述。这里着重介绍教学目标的行为目标表述方法。一个规范的行为目标包括四个要素:对象、行为、条件、标准,简称ABCD模式。

1.对象(audience),即应写明教学对象。如:高一(1)全体学生,也可以是部分学生。有的教师还在教学目标中说明对象的特点。

2.行为(behaviour),即应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生应能做什么。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说明学生在教学结束后,应该获得怎样的能力。用传统的方法表述教学目标时,较多使用“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动词来描述学生将学会的能力,个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因而使目标的表述不明确,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规范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能……”开头。例如:学生能使用E-mail发送信息、学生能用图形表示表格数据。

3.条件(condition),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它是学生表现行为的情景因素,指出了学习过程中学生行为表现的条件。它包括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问题明确性的因素。

4.标准(degree),即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它是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可测定性。标准的表达一般与“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在什么时间内”、“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有关。例如:操作正确率为95%,2分钟内完成,等等。

四、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有导向作用、调节作用、评价作用。一堂成功的课其教学目标肯定明确、妥当、主次分明。教师要能够善于确定有效目标,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整体目标。教师要仔细钻研和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中设立的课程培养目标,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目的,努力使确定的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

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依据教材。教材内容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反复钻研教材,分析并掌握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吃透难点,努力保证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能具体体现出教学内容。

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仔细分析学生。教师在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实现有效的教学。

4.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适度。通过教学,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要实现哪几个目标,每个目标要达到什么程度,对此,教师必须心中有数。确定的教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因为最后必须依托教学活动落实。切忌大而空,或公式化。好的教学目标能清楚地告诉学生,在完成本课程或课题的学习之后,他们将有能力做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具体指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取得成功的教学。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会有更强烈的参与感,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正确、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7

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基础会计》是学习本专业的入门课,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更重要的是,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本专业的兴趣。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要做好高职《基础会计》课程开发工作,首先应建立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基础会计》课程标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形成了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一、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

制定《基础会计》课程标准,首先应注重基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对该课程进行明确的定位。《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应特别注重会计的实践性操作技能、记账基本流程的训练,一般会计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都要用到《基础会计》所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该课程的目标是:以会计基本工作过程为主线,让学生在体验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中,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学习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养成会计职业的基本素养,具备会计基本职业能力,并达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单项考证要求。

具体制定课程标准时,可根据企业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确定课程需要解决的知识与技能,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重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一直以来体现了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在企业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下,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企业会计岗位的职责、任务为依据,进行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并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模块,以模块任务为驱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展开训练和培养。在重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后,我们设计出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两大学习领域,即课程的两大主模块――会计职业认知模块、会计职业技能模块,突出会计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下图所示:

(一)教学模块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将《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后,各教学模块除列出工作任务外,还应有相应的具体目标,可以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等方面进行描述,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这样就能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优于原先的课程教学大纲之处: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课程的教育作用。如在“填制会计凭证”教学模块中,模块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能识别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学会根据经济业务规范地填制相关会计凭证,并正确地对各种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和归档;教师在本模块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工作分工、扮演不同角色,并指导学生按填制会计凭证的工作过程完成设定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凭证在整个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此外,在对各项经济业务展开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合作能力。

(二)教学模块的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模块的学习情境设计是模块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基于模块化教学的总体思路,结合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和会计工作过程,课程标准在各教学子模块下设计了多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在仿真会计职业环境中对真实会计过程的教学化加工,并以完成某个具体工作任务为目标。学习情境设计要符合基于会计职业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的要求。比如在“会计职业认知”部分,我们意识到《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基本理论是不可或缺的,而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等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而这一部分又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工作的基础,教学情境的设计显得犹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参观财务部门、请企业专业人士讲座、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让学生走进会计大门,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再如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可以将学生置身于仿真实训室中,通过视频短片等多媒体工具使学生了解到银行存款的清查方法。在设计实训资料时,教师应注意与前期工作任务的连贯性,可以让学生继续使用他们在“登记日记账”工作任务中已完成了的银行日记账,从而使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有较深刻的认识。另外,查找未达账项的工作可以分组进行,学生在沟通合作中体验到四种未达账项的形成,既而顺利完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总之,会计工作过程是一个从凭证填制为始到报表编制为终的一个较为规范、有序、周而复始的循环,因此,教学任务及顺序安排应源于会计工作实践,应按照会计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任务,根据会计工作要求来设置课程模块,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应该邀请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对相关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研究,实现教育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

三、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符合模块化教学设计思想,并精选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在编写体例上,应注意有情景或案例导入,且图文并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基础会计》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方面,目前的教材大多呈现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安排在“会计凭证”之后,另一种是将“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安排在“借贷记账法”之后,而“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连续编排。两种类型教材各有特点,前者注重教学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后者更注重工作过程的连续性。笔者认为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设计而言,后一种更为合适。

(二)教学建议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穿插组织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引入实际工作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及实物等直观形象的方法辅助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扩大课堂知识的涵盖面,而且可以使比较枯燥的会计教学过程生动化,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会计账簿》一章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企业的各种账簿,并配备语音讲解企业常用的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与明细账的设置原则,变抽象为具体,提高课时利用率。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训练中大胆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而不用简单的对或错来总结问题。

此外还应向学生提供仿真的会计职业环境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如视频教学资料、互动练习,网上学习社区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评价建议

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的考核,另一层面是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各教学模块工作任务的要求,建立考核评分表,对学生完成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进行评分,并对各模块设定不同的权重,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相对于单一的考试而言,这种评价方式应该更为全面。

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学校督导、学生和企业等综合评价的方式实现。学校教学督导主要检查教师授课计划的制订、备课、教学计划的执行、上课等常规教学情况;学生评价主要反映教学效果;企业评价可反映课程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利用这些评价形式有利于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雅娜,闰丹.基于动态性原则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篇8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它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调控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指导着教学测量及评价的制定和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推动和激励作用。目前,教学目标存在着整体性缺失[1]、陈述缺乏规范、层次错位[2]等问题,使得教学目标较为空泛,难以发挥自身的效能。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有效教学目标的标准

有效的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其导向、聚合、评价、激励[3]的功能,实现自身价值,以促进教与学的顺利开展。换言之,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是衡量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准绳。但由于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反映于教学过程,体现于教学效果,而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使教学过程及效果受到多方面影响,以致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往往不易测量和评估。因此,笔者试图从可观测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出发,在影响教学目标功能发挥的因素层面上,制定教学目标有效性的标准,具体见表1。

2.1 定位的准确度

定位的准确度指教学目标设置的高低、难易的准确程度。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也是其导向功能发挥的前提。那么如何判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呢?主要靠“三看”:一看教学目标是否紧扣课程标准。紧扣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为设计的教学目标从属于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标准紧密结合,并充分贯彻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二看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生情况。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情的方法是看教学目标是否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否能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技能、体验上获得发展。三看教学目标是否前后联系。课时目标之间应是前后联系,相互照应,逐层推进的。此时我们则需立足于单元整体设计,在系统分析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前后的联系情况加以评判。

2.2 三维的整体度

三维的整体度指三维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程度。三维目标从表面上看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预期变化的规定,但其实质却暗含着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教学各要素的优化、组织和协调,起到聚合的作用。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习得知识,训练技能,积累情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的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学生实现其他二维目标的动力所在,三维目标一旦相互孤立,就意味着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不相适应,教学载体错位,教师与学生共同体解除,此时,再谈教学目标的聚合作用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教师在进行三维目标的设计时,应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充分理解其整体性能,避免三维目标相互脱节,相互割裂。整体性强的三维目标内部联系网络构架牢固,即三者之间有明显的联系点、发展点,且联系均符合逻辑规律,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2.3 特色的鲜明度

特色的鲜明度指教学目标彰显教师教学风格与特色的程度。教学目标聚合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主导和把控。教师若想实现教学目标,就需受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指导的前提是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师的实际情况相符。在现实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逐渐简化为“复制”和“粘贴”的过程,但这样得来的教学目标常与自身的情况不符,以致教学目标常游离于教学实际之外。而经过教师自己设计,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的教学目标,虽然可能不够成熟,但至少比照抄来的要“合身”[4]。该如何判断教学目标特色的鲜明度呢?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均是以一定的活动或体验为依托的,教师在创设这些活动和体验的同时,无意间便融入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因此,可从教学目标所提及的学习情境、学习环节、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入手判断教学目标特色的鲜明度。

2.4 表述的具体度

表述的具体度指教学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可用于观测、操作、评价的程度。教学目标的功能之一是能够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时地对比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与教学目标所预设的落点、水平以及程度两者间的差异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继而及时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手段,以缩小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可见,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操作、可观测、可检验的,以保证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包括明确的行为主体(默认学生,常省略)、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能够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行为条件),比较准确地(表现程度)表述(行为动词)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及离子键的定义。

2.5 层次的合理度

层次的合理度指教学目标设置不同层次的合理程度。虽然学生的学习均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但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情感水平以及个人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等均不相同。为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应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师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也是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的保障。当然,并非所有课时都需要设置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即使是设置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也未必就是有效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该目标的层次数的合理性、层次梯度的适当性等问题。这主要可从设置的层次是否符合学生情况,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加以判别。

3 有效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

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使其功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可参照上述指标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思路可用图1表示。下面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以下简称“甲烷”)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对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进行具体说明。

3.1 教学目标初步定位

对教学目标进行初步定位就是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并确定学习内容的深广度,它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应以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为基准实施定位,以明确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为手段落实定位。

首先,通读课程标准,从整体上认识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一对应定位的方法,寻找与课时内容相对应的内容标准,将其作为该课时学生需完成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其次,吃透教材,将教材中包含的知识内容依据学习任务进行组合,并结合课程标准明确同一知识点在必修、选修教材中的不同要求,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归纳出课标与教材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要求,完成教学目标的初步定位。“甲烷”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甲烷的结构及性质,对该课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分析见表2。

3.2 三维目标建立

依课标和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是初步的,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归纳出的学习任务基本停留在学生知识发展的维度上,但学生的学习应是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的。为确保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需对之前确定的学习任务进行适当调整和合理拓展,建立起三维目标。

建立三维目标可通过解决与学生相关的四个问题来实现。第一,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系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情感水平和心理状况,以此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第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不仅由课程标准决定,也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若课标要求的知识内容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就需要补充或扩展一些辅助知识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台阶,以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若课标要求的知识水平距学生的学习起点较近,那么可通过适当加深学生知识学习的程度,使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第三,学生该怎么学习?应思考学生的学习障碍是什么,以此确定学生在本节课应采用或需学习的学习方法,随后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个性特长等,参考课程标准中提供的活动与探究建议预设出学习活动和过程,继而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第四,学生能够受到哪些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的情感水平是在与学习环境的交往体验中提升的,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同,则受到的思想情感教育则不同,因此可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与自身情感发展的内在联系来解决问题,进而确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使三维目标之间互融共进,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

此外,需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目标进行分层的做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做法是在确定学生学习起点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那么随后三维目标的确定同样也是分成对应层次的,这种做法适合于知识能力水平层次区分明显的班级。第二种做法是依据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目标(目标水平不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有潜能有特长的学生设置发展性目标,这种做法适合于知识能力水平相对平均的班级。

在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可结合表2中的“内容标准”与“知识内容”确定“甲烷”第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分析见表3。

由此,可将“甲烷”的三维目标初步设置如下,见表4。

3.3 教学目标优化

教学目标优化主要是指教师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及教学特长对设置好的教学目标进行微调,使其更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彰显出教师的教学特色。如对于表4中预设的“利用模型了解甲烷的空间结构”的学习过程[5],其中的“利用模型”是指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还是对模型进行组装,还是亲自制作模型?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思考,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教师自我风格、自我特色的反映。但无论如何,最终确定的教学过程应是自己能够驾驭得了的,最有利于师生共同体的形成并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赋予教学目标以灵魂,教学特色赋予教学目标以特质,只有融入了教师教学思想与特色的教学目标,才能为自己所用,教学目标也才不至于成为摆设,其落实也不至于成为纸上谈兵。

3.4 教学目标表述

经过以上步骤,教学目标已基本成型。此时可对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使教学目标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主要针对知识与技能目标),具体见表5。

篇9

“导学式教学法”正是舍弃传统教学模式,充分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旨的创新教育。

“导学法”的核心是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将“启”(导入),“读”(阅读),“议”(讨论),“结”(总结),“练”(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以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以下是我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入法”的一点体会。

1.导入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导入,是教学的开端,犹如戏曲与乐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精心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诱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学习动机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从事一项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入门的先导,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动机。因此导入时,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本身的新颖,适当吸取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更新和变化,满足学生求新猎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自愿学习的强烈动机。

2.导读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品质,将终生受用无穷,这也是“授人以渔”所阐明的道理。导学式教法中“导读”恰是很好的做法。因为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最基本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却不够重视,感到枯燥无味,往往是时间的白白浪费,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到:一要积极创设阅读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阅读的高涨热情,让其“乐读”,“乐学”,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品质。二是要讲清阅读重要性的道理。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阅读的权利和时间,四要提出针对性,思考性,趣味性的阅读提纲,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

3.导议激疑,启发学生的思维之门

导学式教法中的“导议”是课堂艺术的,正是启发学生思维之门,让学生思考,探索,发现真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因此,导议时要做到:一要给予权利,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多提问题,特别是多提一些不同于别人意见的见解,鼓励学生向老师大胆质疑,甚至指出教师讲课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二要欣赏诱导,学会听取,欣赏学生的“奇谈怪想”和“异想天开”,科学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去争论,去发现,去挖掘,去演示,去识别,三要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四要给予时间空间,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有充分的自由思维的空间和解决疑问的时间。五要评价激励,不断地激励学生质疑,探索,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中不成熟或错误的见解要加以引导,不要压制,讽刺和嘲笑,对学生中新颖独特的想法要及时肯定,捕捉思维的火花,激励他们继续创造和进取,要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六要掌握情绪,全面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学习情绪,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反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获。

4.导结激活,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导结,即课堂小结,是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再经过大脑思维加工,把未知或认识不深的知识转化为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课堂知识的浓缩和提炼。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变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因此,导结时应注意做到:一要突出一个“活”字,方式和手段要灵活多样。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小结,如可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可以师生互相完成等,这样可反馈教学的信息,及时捕捉教学的得失。二要突出一个“清”字,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把握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明化,形象化,理清学习的思路,为技能提高或后面的学习“清除”知识障碍,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掌握椭圆的定义、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定义法、待定系统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方法

(1)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2)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坐标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大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

二、教学过程

1.定睛之笔

介绍古人形容绝色美女时的用词:面若鹅蛋,腰如杨柳。其中的面若鹅蛋即指古人认为的最美脸型为椭圆形。

设计意图:利用美女的脸型引入椭圆,能立刻吸引学生的眼球。

2.启发诱导

列举生活中椭圆形物体,观看神州9号运行模拟视频。

设计意图: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圆锥曲线在生产和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操作探究

(1)小组合作固定一条细绳的两端,用笔尖将细绳拉紧并运动,在绘图板上得到了怎样的图形?

设计意图: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辨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几何画板演示椭圆形成。

引导思考:绳长与定点之间的距离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提出问题:椭圆是怎么画出来的?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标准方程又是什么形式?引出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椭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问题的能力。

4.概念认知

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2a(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定点F1,F2为焦点,定点F1,F2之间的距离为焦距。

设计意图:准确理解椭圆的定义,深化概念:一要强调平面内,二若|PF1|+|PF2|>|F1F2|,则点P的轨迹为椭圆。

5.推导方程

(1)回顾:求圆方程的一般步骤。

(2)探究:如何建系,使求出的椭圆方程最简?

选定一种方案:以F1,F2所在直线为x轴,以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得出椭圆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比较圆方程的集中形式,总结建立恰当的直角坐标系对方程的重要性。

(3)推导:

■+■=1(a>b>0)焦点(±c,0);

■+■=1(a>b>0)焦点(±c,0)

提问:如何判断焦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点拨“怎样化简带根式的式子”突破椭圆方程推导的难点。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相应的结合定义及图形理解a,b,c。

6.应用举例

例1:(1)椭圆■+■=1中,焦点在 轴,焦点坐标为 ,a= ,b= .

(2)椭圆■+■=1中,焦点在 轴,a= ,b= ,焦点坐标为 .

(3)椭圆9x2+4y2=36,焦点在 轴,a= ,b= ,焦点坐标为 .

设计意图:明确椭圆两种标准方程的形式及特征:焦点位置决定标准方程的形式。

例2.已知椭圆焦点的坐标分别是(-4,0)和(4,0),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的和等于10,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掌握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两种方法:定义法和待定系数法。

7.课堂小结

篇11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节课是“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内容为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它是学生学习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这一节课是在学完“椭圆”和“双曲线”的基础上,将研究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拓展到抛物线,又是继续学习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的基础,同时还为后面学习抛物线的性质做好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分析

教学重点:抛物线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明确p的几何意义;

(2)能用抛物线的定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抛物线与椭圆、双曲线的类比,培养学生类比归纳能力。

(2)在抛物线定义的获得和其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抛物线定义的诠释,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感受四种形式的抛物线的美。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以及椭圆和双曲线的方程,但学生仍对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还存在障碍。

(二)学生的数学能力分析

学生通过几何图形来发现轨迹上点的特征的能力较强(数形结合),但计算能力较弱,因此在方程的推导中会遇到障碍,成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课采用引导发现法,即“创设问题―启发讨论―发现结果”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以画一画、议一议、求一求、用一用几个步骤来实施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部分

1.认识抛物线

(1)利用多媒体给出嫦娥一号飞船的运行轨迹图,引起注意。

(2)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所看到有关抛物线的实例。

2.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怎样画出抛物线呢?抛物线在直角坐标系下是否可以像圆一样用方程来表示?

(二)新课部分

1.画一画(画抛物线)

教师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硬纸板、三角板、细绳、铅笔,同桌一起合作画抛物线。把一根直尺固定在纸板上面,把一块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紧靠在直尺的边缘,取一根直线,它的长度与另一直角边相等,细绳的一端固定在顶点A处,另一端固定在纸板上点F处。用笔尖扣紧绳子,靠住三角板,然后将三角板沿着直尺上下滑动,画出抛物线。

目的:(1)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动脑、动手的学习机会;(2)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探究“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的点的集合为抛物线”有深刻的理解。

2.议一议(定义及概念)

设问1:通过上述的实际操作,请问抛物线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设问2:为什么要相等?反之,若不相等会怎样?

目的:通过上述的学生实验操作后,先请学生大胆探究、想象,再由教师动画演示,加深对抛物线定义条件的理解。

3.求一求(求抛物线标准方程)

类比于椭圆的学习,来推导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到定点和到定直线的距离相等,设P是抛物线上任一点,要求抛物线方程,需要借助直角坐标系。已知一条抛物线及其准线,有几种方法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求出方程?(分组讨论设问1: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怎样?)

设问1:本题中可以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可能出现多种方法)

目的:通过对每种方法的分析,找到最适合、最简单的方法。

设问2:与椭圆、双曲线一样,怎样得到不同形式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让学生自己建立不同形式坐标系,探索得出结论)

目的:从多个角度认识抛物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4.用一用(知识运用)

例1:(1)抛物线y=ax2(a>0)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在x轴正半轴上,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思考变式:如果(2)的焦点分别在x轴负半轴、y轴的正负半轴上呢?

目的:通过本题的练习,学生能加深对抛物线的焦距与标准方 程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会求标准方程的基本量。

(三)小结部分

通过整理知识,使之形成网络。

提问―小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目的: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整体优化能力。

(四)作业部分

通过作业训练,巩固提高。

五、板书设计

充分体现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

篇12

朱自清先生认为:“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要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文的语感是在读、写、听、说、思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也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读为乐,有效培养学生语感。在多年坚持朗读教学中,我有几点感悟。

范读促进学生理解

在学习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一文时,我读到作者小时候看画引发的联想时,用缓慢的语调带动学生去联想画面;读到作者读千家诗的时候,用充实而饱满的情感,表现作者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学生的表情也随之生动起来;当读到回忆两位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时,我又化身为作者笔下的国文老师,学生都认真的注视着我,仿佛看到了文中人物的身影。在我读完之后,学生也津津有味的自己读了起来。在课后的练笔中,许多学生都写到了我的范读,“语文老师那充满情思的声音深深的感染了我,让我感觉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我们作为老师,用自身的修养和才情去诠释朗读,去感染学生,去丰富学生的情感,这比我们喋喋不休地讲解一些朗读技巧要有效得多。所以,通过教师范读,是可以点燃学生心中朗读的激情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比如苏轼的《浣溪沙》一词,语言清新,很有画面感。我让同学们边听诵读,边闭上眼睛去想象画面,然后再用语言来描述所联想到的画面。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碧绿的青山,山下是闪闪发亮的,蜿蜒曲折的小溪,溪水中不仅有新生的兰芽,还有活泼调皮的小鱼儿呢。”还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苏轼站在溪水边上,一边欣赏美景,一边用手捋着自己的白胡子,面带微笑,充满一种洒脱的风度。”学生自己在读的时候,仿佛已化身诗人,融入在自然的怀抱之中了,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让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这样的朗读怎么会不精彩?

问题促进学生解读

朗读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学习《安恩和奶牛》时,我让学生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自己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试着去处理文中安恩和买牛人说话的语气。第一个买牛人的问话:“这头奶牛多少钱,老婆婆?”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他的重点应该在“多少钱”上,而对安恩的称呼则是轻描淡写的,因为这样读才能体现出他的“锱铢必较”的特点。而安恩的两次回答“它是不卖的”和“它不卖的”,则因为问话对象的不同而语气不同,前者比较委婉,后者则是比较傲慢的拒绝,这样的语气也体现出了安恩的性格特点。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就基本把握住了人物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上,只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去试读、练读,最终是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来的。

课堂上,每一个朗读环节都要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完成,层层深入。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是活跃的,对文章的理解逐步加深。

蓄势促进学生提升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运用巧妙的蓄势,逐步引导,让学生反复的朗读,“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去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学习《社戏》一文,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当“我”知道自己不能去看戏时的心情变化。学生不看文章,就说“很失望”。我提醒学生要从文本找依据,学生很快找到了“总之,是完了”这一段。

“那么,这一段该怎么读呢?”我接着问。学生读了一遍。我感觉不满意,接着提示:“哪几个字词最能体现我的失望之情?”学生说是“完了”。我问:“如果把几个‘了’字去掉读读看,有什么变化?”学生读过之后,说去掉的话表达不出失望的感情了。我进一步提示:“‘了’字表示动作的结束,而用在这里,更表现了我的沮丧,你想想看,我最盼望的就是去看戏,可是却因种种原因看不成戏,结果人家都去。”我故意说到这里,把“去”字重读,然后停了下来,学生立刻接着说“了”!我顺势进一步要求:“同学们再读读看,你能从‘了’字上体会出‘我’的失望沮丧的心情吗?”就这样,我和学生在一次次的语言碰撞中,一次次的深情阅读中,渐渐完成了对人物的深刻解读。

篇13

一、引言

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教学都以LMS为依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内容呈现形式单一、网上资源无法实现平台共享、学生学习进度跟踪难等。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为平台,探讨SCORM技术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基础。通过Lectora软件制作微课件实例,为标准课件的设计开发提供实践指导。

二、支持SCORM模型的Moodle

(一)Moodle概述

Moodle是针对在线教学而设计的一种开源学习管理系统,其全称是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Moodle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基于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设计的,这意味着其目标是提供一种工具集来支持以探究和发现为基础的在线学习,旨在创造一种能让学生协作、互动的学习环境。

(二)课程设计模型

1.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希望学生学过该课程后要达到什么要求,能够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2.确定课程格式结构。根据课程的自身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及学习环境的现状,综合分析课程的整体构架,使之符合学生循序渐进学习该课程需求,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3.搭建学习环境。课程设计者要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标,整体规划课程,包括课程模块的布局、界面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4.设计单元课程。作为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课程单元,授课教师通过每个学习单元与学生进行双边教学活动,单元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5.管理课程。课程进入实施阶段后,授课教师开始管理学生的学习,包括作业的布置批改、学习报表的分析、在线讨论的答疑等。课程设计者会针对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改进。6.反馈修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课程单元的设计存在问题,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无法完全掌握一些知识点,这就需要对课程进行诸如修改、增加教学资源或活动等来进一步完善。

三、短小精悍的微课件

(一)微课件的特点

1.它针对的教学时间较短。根据现在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规律,微课件所对应的知识点内容一般不宜太长,与传统45分钟的教学课程来说,微课件所对应的微课程应该是一个教学片段。2.教学内容较少。微课件是一个简化、细分了的教学设计,它突出对应要解决的是某个学科知识点。3.微课件制作费用低、周期短、开发难度低。与通常的精品课程、专业课件相比,微课件可以采用各种通用的课件制作软件,如Office、Flash等,从而也帮助教师加强、改进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4.通过大量微课件的制作、收集,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施操作中面临几个问题:①如何解决Moodle中微课件的制作难题?②如何在Moodle中对多种类型课件进行整合共享?③如何对微课件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

四、SCORM标准化微课件

(一)SCORM概述

SCORM是美国国防部提出“先进分布式学习主导计划”时推出的共享式教材组件标准。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同一教材在不同学习管理平台上分享”的标准,因此符合SCORM标准的教材具有可重用性、可得性、恒久性、互用性等诸项特性。

(二)SCORM微课件搭建实例

SCORM课件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课件制作工具制作,例如Lectora、Office Producer、Flash等。本例通过Lectora软件来转换现有课件为SCORM标准课件。

Lectora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课件制作工具。它具有较多的特性供用户使用,Lectora提供给用户一个非常广泛的制作环境,来创造个性化的互动型多媒体课件。以下以制作“内存介绍”知识点课件(如下图所示)为例,分析SCORM课件的转换。

一个基本的模板包含几个基本元素,通过它们就能为SCORM课件:

1.作品及可分配单元。作品时,作品的类型应符合AICC/SCORM标准,对可分配单元的名称、类型、最高分数、及格分数以及最长允许时间做相应设置。2.章、节与页面。章、节、页作为课件的主体内容,在Lectora对象中,元数据将作为标准XML元数据到任何AICC、SCORM或CourseMill作品的随附imsmanifest.xml文件中。向严格到HTML的作品中的对象添加的元数据将直接写入包含对象的结果HTML页面中。3.测试(Test)。Lectora提供了测试与调查功能模块,模块中一部分控制参数支持SCORM参考模型课件。4.作品。最后一步就是为符合SCORM模型的微课件。Lectora会对课件运行错误检查,找出作品中任何逻辑错误,常见的错误包括:作品的类型符合SCORM标准,但可分配单元属性没有设置完全;测试中AICC_Score及AICC_Lesson_Status参数没有设置,导致LMS无法捕捉到这两个变量的值。当错误检查通过后,系统要求设置课程符合的标准及课程相关参数,最终分布为ZIP包文件,由LMS管理员导入文件。

总之,借助于各类转换软件我们可以将网络中众多的Flash、PPT、网页资源转换为SCORM微课件,引入类似于Moodle的学习平台,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网络课程体系。通过使用SCORM技术,教者既可以按照学生的当前水平设定针对性的学习路径,也可以根据当前学生学习进度与效果调整教学活动,为他们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习评价系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