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05-02
所谓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主要提供财政供养,以师范类专业为主,2000年前后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承担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及其他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都向重点大学看齐,抓重点学科建设,办研究生教育,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脱节,毕业生不适应行业要求的状况。具体就本科师范院校而言,师范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结构变化的形势;高师院校办非师范专业,原来师范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模式不能适应;新增非师范专业,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学生的社会认同度不强、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科研方面,缺乏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建设不足等。因此,就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转型发展。
一、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的方向
转型发展可以解决学校面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稳定性差的难题,可以为建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提供突破口,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培养模式,才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从转型方向上讲,就是要建设以突出教师教学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一所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是学校的根,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协同推进是学校的魂。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要传承和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正确处理师范与非师范的办学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加强非师范专业建设,改革培养模式,向应用技术型迈进。因此,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的转型必须明晰学校目标定位,坚持内涵发展,探索多元发展,推进质量建设,实现师范教育为“教师教育”。与此同时,适应地方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当地企业、事业、文化发展的实际,办应用技术型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对学校现有的所有专业都提出了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然也不例外。由“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是教师,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而应用型则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为广泛的适应性。这样才能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教师性、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具体说来,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要储备教学所需的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能力;就应用型而言,学生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复合型而言,就是要求学生适应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具有展现国家外交战略新思维的要求,适应较为单纯的语言教学活动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要求,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国际化而言,就是要求学生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和国际战略思维能力。正如美国肯扬大学白建华所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师至少包括两个大的方面:①培养扎实的汉语基本功;②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动手的能力。所谓动手能力,主要是汉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如何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如何把汉语和其他学科相贯连,这些能力的培养,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关键,建议采纳医学院的培训方式,加大培训的力度,既要打好坚实的语文功底,也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说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有适应实际教学需要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
三、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如前所述,转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就是要在具有相当的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能力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获得,而缺乏实践活动的课堂就学,就很难满足能力提升需要。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都比较完善,而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方面还不够明确,学分、学时所占比例偏少。另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形式与专业特点不符的问题。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课程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与其他师范类专业相类似的传统实践环节,缺少富有创造性的如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面对面教学的内容,况且实习环境以国内学校为主,缺乏国际化的体验。再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国际化的教学环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当是在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进行教学,目标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专门人才,这就要求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达不到国际化的要求,同时,没有国外的教学生活体验,缺乏多元文化背景,许多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根本没有接触留学生的机会,他们无法走进留学生课堂,更谈不上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实践。还有,实习基地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建设需要,有待进一步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对象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学习者,留学生则是较为集中的学习对象。然而,一些有留学生的学校,考虑到保证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质量,以免影响学校招生,让本科生进入课堂较少。而没有留学生却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更是难以实现实践教学。因此,开辟国外汉语国际教育实习基地就成了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适应转型要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适应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向应用技术性转型发展的需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内容上应当充分体现能力本位,强调实践应用。就能力而言,主要应当强化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应用语言学科,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决不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除训练必要的语言能力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中华才艺、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任。从实践教学的方式上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要从实践教学大纲、实践能力考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实践训练过程实施等方面强化系统训练体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在实践环节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实训教材选用编写、实践任务完成等方面体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外文学、中外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人才。”据此,要体现这一目标,强化实践训练,就要“完善平时校内实习的各项环节,为学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与留学生教育机构、外事管理部门、国外友好学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把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实践训练之中。”建设稳固、可靠的对外汉语实习实训基地。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应当站在国际化办学的高度,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招收留学生,并不断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使校内的留学生课堂成为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实习基地。因为,本校的留学生教育,既能创造一个好的国际化办学氛围,又能够方便学生深入到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亲身体验汉语教学。同时,还可安排学生与留学生结成伙伴,进行汉语教学辅导,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教学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与当地国际学校、有留学生的高校、地方外事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互相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实习安排上,可考虑将学生按照不同年级、不同教学进程分阶段,按照汉语国际教育、涉外管理等不同方向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工作见习。同时,可邀请实习基地员工深入课堂教学、与校本部教师共同研讨教学方法,参与教学改革,完成实践教学。也可与国外高校和语言培训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建设海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带薪实习、语言文化交流团,汉语夏令营、汉语培训、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国外汉语教学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能力等职业应用能力。
总之,只有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的新挑战,为实现汉语国际推广、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培养更多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目前在全球兴起了汉语热。在汉语热的新形势下,国家汉办提出了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引自“新华网”2008年12月25日的相关报道)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已从“对外汉语”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时代,专业内涵丰富,专业概念的外延不断拓展,汉语实现了从“教学”到“教育”,由“国内”转到“国际”的转变。为了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新发展,新形势,2012年国家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进行了整合,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相比,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发生了五个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教学对象构成的多元化。过去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教授的对象为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而现在汉语教学对象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教学对象的构成更加丰富和多样,除了过去的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之外,现在又增加了很多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非华裔、非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华裔等。2.教学对象学习目的多元化。他们的学习目的都由以前的三大类:完成外语要求、寻根或对汉学感兴趣,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类别,包括商务谈判、法律研究、新闻、艺术、科学、工程、政府及公共事务等等。3.教学层次多元化。目前我们的教学机构已经由单纯的大学本科教育逐渐转向多层次教育。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机构种类逐渐增多,包括中文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孔子学院、私有教育企业等等。4.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元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以前的单一课堂讲授向多样化、媒体化教学发展,如海外学习与在华学习相结合、本校学习与跨校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工作实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远程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科技手段相结合等等。5.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目前的汉语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之外,专门用途的汉语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如商务汉语、法律汉语、医用汉语、旅游汉语等。(引自吕蕴鸽,2010,“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的学科、专业的调整,高校必须改革过去对外汉语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根据汉语推广的新形式,新要求,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因此,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情况
为了了解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情况,我们抽样选取了一些学校,以下是几所高校所设定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1.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国际汉语教学及应用的基本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胜任国际汉语教育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引自/n675582c1268.aspx)2.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法语基础,具备较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涉外企业、事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03)3.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英语言基础,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能力和较流利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shownews.asp?id=1613&foid=448)4.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5.本专业主要研究针对母语非汉语者的语言教学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及涉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纵观以上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1.各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没有能很好地突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性,还没有将传统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清楚地区分开来。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地区优势和学科优势还不突出,存在趋同性。
二、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探索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确立,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的发展,因此,立足汉语国际推广,准确专业地定位汉语国际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是本专业的当务之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在教育部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前的国际汉语教学市场的需求,结合各学校的地区优势、学科及专业优势,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培养目标更具专业性、系统性、丰富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层级性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一)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国际汉语教师
结合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国际汉语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应突出应用性、复合性和国际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地区优势和学校的学科及专业资源优势,制定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教学环境、文化习俗、学生等都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地区优势和专业特色,实施定向培养,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强胜任力的国际汉语教师。
(二)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一——培养能胜任国际汉语教学管理、涉外事务、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人才
目前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逐步深入,除了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之外,与之相关的各种人才的需要也随之增加。如: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人员、涉外事务工作人员。面对这些新的人才需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
(三)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二——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和对外汉语专业学术型硕士输送合格的生源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学校应设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块,在本科阶段要夯实专业基础,突出研究型学习的特点,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学术研究生的报考和攻读打好基础。结语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的发展,过去的对外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地域针对性、专业实用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多样性,实现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崔永华.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
[2]金伟,傅赢.试析本科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J].辽宁师专学报,2012,(4).
[3]吕蕴鸽.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J].学术交流,2010,(6).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实习的重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又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点,因此实践教学活动在专业建设中地位极为重要。很多教研者十分关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高萍、刘艳认为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注重结果评价,缺乏过程培养、实践教学国际化意识不强、实习基地建设薄弱等问题,提出了以兴趣引导、目标引导、职业引导为理念建立三课堂联动,形成从课内外走向校内外,进一步扩大到海内外的具有持续性和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何华珍、郭振伟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规格是“三型一化”人才,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几种观点都强调了实践的国际化。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确定培养目标、选择培养规格等方面应该更多地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口径,教学实习环节应该更加突出专业性和针对性。
二、红河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红河学院于2005年获准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是云南省较早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高校。自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9届本科学生。在历年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与不断改进,我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很多次尝试和调整,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和努力,我校的实践类教学实习逐步成为一条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路子。尤其是境外教学实习(IAP)成为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因我校地处边陲,和越南接壤,到达东南亚各国的交通也十分便利。独特的区位优势增加了我校学生到东南亚各国就业的机会。近年来“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也增加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而我校要求该专业学生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必须修读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的毕业条件,必然增强了学生在东南亚各国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从最新修改的《教学指导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对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提出了新的内容,如“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初步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和“具有较为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汉语国际教育能力、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事工作能力”。
专业实习教学环节规定学生必须在国内外学校、国内外汉语中心或涉外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见习、实习、实践。我校目前在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都建立有汉语中心或汉语国际教育实习基地,该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修读第二外语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实习单位。比如选修过越南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就选择越南的实习学校;选修过泰语、柬语或第二外语运用能力足的学生可以选择到泰国、柬埔寨进行实习(这两个国家英语环境较好)。实习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但不少于4周,最长可达6个月。
实习学校一般以中学为主,也有小学和大学。这些学校开设有面向全校学生的中文选修课,因此课程量较大。平均每个实习学生每周的课时量达到12节,还要参与一些与汉语有关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比如汉语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汉语歌演唱比赛等等。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实际的锻炼和提高,如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第二语言应用能力、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外项目的设计、组织、实施等多种能力。
但是在实习过程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视。比如学生普遍反映的平时课堂里学习的教学理论和真正上讲台后的教学实践的差距;很多平时从未思考过的汉语本体知识和被留学生问得自己也糊涂了的尴尬;到一个完全陌生环境中的茫然无措;文化冲击等等。
通过几届学生的毕业实习活动,我们逐步探索出一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之路,也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了专业教学实习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必须注重语言学和汉语言理论素养及其运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做到“两强”,即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强,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强。
三、专业教学实习与国际汉语教师培养
教学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好专业素质的国际汉语教师。
专业教学实习对国际汉语教师素养的培养作用。第一,引导作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学生仅仅依靠课堂课程教学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效果。只有实践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检验自己所掌握的基本功,知道自己能力的薄弱点,并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升。第二,针对作用。IAP让学生走出国门,真正面对母语非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教学实习更能有针对性地反观自己的不足。第三,锻炼作用。掌握一门小语种外语,让学生能更容易地融入所在国家的社会环境,相对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能帮助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专业教学实习项目的建设及实施,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有实现性。语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H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13-03
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传播研究基地”资助;2011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对外汉语视域下的语言实践与地域文化体验创新模式研究”(11D060)的成果。
作者简介:李国慧(197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于2007年设立,当时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5所高校被作为试点培养单位,2009年扩大到了63所高校。这个专业是在加快汉语国际推广,解决汉语师资匮乏的背景下产生的,还是个新兴事物,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不多。我们认为,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是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核心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科定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前沿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重学科的属性于一体;在课程设置上也具有综合性,既要突出实践技能操作,又不能放松理论探讨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具有综合性,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1]为了推进汉语国际化,使汉语尽快走向世界,必须加强汉语师资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些环节中,课程建设是关键。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架趋向
虽然我国在专业硕士的培养及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很多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还囿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比如,很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模式几乎完全等同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的培养方式,缺乏实践性、技能性。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课程体系的构建趋向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体现开放性
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战略由对外汉语教学转向全面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重心也由把外国人“请进来”学习汉语转变为“走出去”推广汉语。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应具有开放性的思维,反映在课程建设上要灵活多样,具有创新性,不能生搬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在国内教授汉语和走出国门讲授汉语完全是两个概念,社会环境、教学环境、语言环境都不同。国外教学对象学习动机复杂多样,需求也多元化。[2]这就要求我们打开思路,让我们的学习者在知识储备方面、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及技能操作方面做充分的准备,而不仅仅是只掌握汉语知识。
(二)内容组合注重知识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招生主要面向对外汉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外语专业等一些文科专业的本科生,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理工科学生。因而生源复杂,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差异很大,这就给我们的培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3]因此丰富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1.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论意识,培养理论素养,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梳理整合,转化为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成果,推动教学模式更新,提高教学的科学性。[4]
2.教学知识。包括与教学相关的语言知识、中华文化知识、二语习得知识等,拓宽学习者的思路,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走上讲台做充足的准备。[5]
(三)课程设置强化技能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后将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在世界范围内教授汉语并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在技能上必然要求严格。除了要具备一般汉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外,要精通两门以上外语,还要具有在异域文化背景下推介中国语言文化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的素质,更要学会比如剪纸、制中国结、打太极拳等技能。这些能力素质的具备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支撑。
(四)体系构建突显实践性
教学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时限一般是两年(也有少数高校是三年),其中有一年的时间是实习,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获得全面的技能。
(五)整体设计突出跨文化意识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博晓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在文化传播上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比如仁者爱人、厚德载物等人文精神以及勤俭、孝道等传统美德。更要传播当代文化,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但这些文化因素的传播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这样在异域文化背景下,本着、入乡随俗、沟通协作的原则,才不会造成尴尬甚至发生冲突。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架思路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因而课程设置要突出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培养经验,梳理并整合了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四大模块 + 一大环节”的课程体系构架思路是比较科学的。具体来说,“四大模块”是指:预备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延展课程模块、操练课程模块;“一大环节”指实践环节。以预备课程为先导,核心课程为基干,操练课程为侧翼,延展课程为补充,加上有效的实践环节,将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体系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预备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以汉语及文化知识为主线,兼顾外语课程,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中华文化、当代中国概况、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学习者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细化知识点,比如现代汉语课将细化出四个板块:语音、语法、词汇、汉字,并拓展出一些与汉语国际教学相关联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夯实语言基础。
(二)核心课程模块
主要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法论、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跨文化交际学、外语教育心理学、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汉语分技能设课教学等课程。在这一模块中,学习者将系统学语习得与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探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学习者还会获得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避免在交际的过程中发生冲突和障碍;另外学习者还会有针对性地掌握语言要素及各种课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课堂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三)延展课程模块
主要开设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分析、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与语言教学、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汉语国际推广专题、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等课程。在本模块中,学习者将系统学习偏误分析理论,通过对不同国籍留学生偏误实例的研究,增强预测偏误、识别偏误、纠正偏误的能力;并在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研究困扰孔子学院的汉语教材瓶颈问题,探讨汉语教材编写的国际视野、教材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还将研究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完美融合到教学中去。
(四)操练课程模块
在这一模块中,主要开设课堂观察与实践、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教学调查与分析、教学测试与评估、中华文化才艺展示等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反复观摩不同课型的教学示范录像,了解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程序,对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进行反复模拟、操练,并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查分析,协助任课教师进行考试命题,更重要的是对中华传统才艺,比如剪纸、制中国结、太极拳、篆刻、书法、民乐等进行训练,为今后开展课外活动做好准备。
(五)实践环节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读期间,约有一年的实践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汉办”的考试,被派遣到国外的中小学或孔子学院任志愿者,但大多数在国内实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摩见习期。走进留学生课堂,观摩优秀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听课前由导师布置听课要求,包括先了解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听课时认真做好详细记录;听课后整理笔记,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写出“听课笔记”,评析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第二阶段:模拟试讲期。通过前一阶段对不同课型的观摩之后,学生对教学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感悟。由导师选定试讲内容,指导教案的撰写,学生分组试讲,先由学生自评,然后导师评议,个别环节导师做示范。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期。一部分学生通过“汉办”择优考试或是校际交流,去海外顶岗实习;另一部分学生留在学校或联系其他高校及教学机构,在国内顶岗实习。虽然实习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压力,但却是对他们所学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考验。顶岗实习期间要和导师保持联系,每月至少做三次书面汇报,借以把握学生的实习状况。
学生在实践环节始终不离导师的视线,导师要充分发挥有效监管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R].2007,(10).
[2]许嘉璐,石锓.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热点问题的访谈[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2014年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的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暑期高级讲习班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对外汉语学者们论述了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国内与国外进行的汉语教学完全不同,在国外,不是以大量的词汇记忆,语法讲解为主导,而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为前提,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进行相应的汉语教学。因此,对教师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使我们必须思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该如何开展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运用外语与母语共同讲解汉语的能力,并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本文将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探索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
一、 实施双语教学的原因
(一)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而目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正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应用型”主要体现在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双语言”和“双文化”,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人才,才能成为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二)提高学生语言对比分析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一部分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对比分析能力。比如,《语言学概论》课程,如果进行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国外的一些语言理论理解更为透彻,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语言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入语言类型学的相关理论。以英语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别,并且有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避免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母语负迁移。同时,在双语类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另一种语言进行思维,学习另一种文化,建立起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了解语言讲授国的文化、习俗,以及思维特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便于对外汉语教学。
(三)新型汉语教材的需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鼻祖吕必松教授认为“所谓汉语‘难学’,不是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而是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因此,与以往的先教拼音再教汉字的方法不同,吕必松教授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那就是“组合汉语”。从笔画教学、汉字教学入手,拼音是汉语的一种辅表达手段。而讲授这种新型的汉语教材,就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把汉字组合的关系讲解清楚,而这其中又渗透着我们的汉文化,体现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趣味性,这不但会使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也会减少汉语学习的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但前提是教师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因此,通过本专业的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讲授汉语的能力,也提高其对于不同教材的适应能力和讲解能力。
另外,因为专业课内容实施了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授课时数,从而把节省的教学时间用于教学方法的训练和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掌握了专业的外语词汇,对于学生日后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拓展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都将有一定的帮助。
因此,我们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 实施双语教学的现有条件
根据吴泓(2014)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他们认为想要教好外国人汉语,首先要能够和外国人很好的沟通。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其他配套条件也为双语教学做好了准备。
(一)现有的师资力量可以提供双语教学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6名教师被汉办派往英国伦敦的孔子学院讲授汉语并传播汉文化。本学期已经有一位教师回国后开始运用双语教学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师生共同的反映是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同时,学院还给学生配备了外籍教师,由外教纠正学生的发音,这也会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有能力进行双语教学。
(二)学院的对外交流情况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
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的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接收留学生到我院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这样,学生将有机会去国外院校学习,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多元文化的了解都将为今后的双语教学课程提供帮助。同时,我院招收的留学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与留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学习语言与文化。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
我院为学生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汉语课堂”,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给学院的外籍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已经在“汉语课堂”中做过“小老师”的学生反馈:自己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和外语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这都为接受双语课程打下基础。
因此,从学院目前的条件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双语教学,而且,我们会继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三、 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尝试推行双语教学,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须要探讨。
第一,从授课内容来看,哪些课程适合运用双语教学。根据我院最新的培养方案,我们将学生学习的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汉语言模块、外语模块、文化模块(包括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两部分),教学技能与管理模块。我们计划从以下课程入手,开展双语教学:汉语言模块中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文化模块中的《中国文化要略》《跨文化交际》课程,具体的教学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
第二,从授课的语言比例来看,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设定不同的双语教学比例。比如,《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英语比例为50%;《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程中英语比例大概为20%;《语言学概论》课程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将英语比例设定为30%~40%;《中国文化要略》课程则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需要,将英语比例设定为30%~50%。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还要根据授课对象的接受情况随时作出调整。
第三,从教材的选择来看,目前,还没有完全适合本专业的双语材料,教材的选择可以有三种途径:全外文教材、中文教材加上外文材料,或者教师自编教材。全外文教材,学生接受起来难度如何?中文教材配合的外文材料是否合适?教师如果自编教材,外文部分是否会有错误?这些问题还都有待在接下来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
综上所述,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双语课程有其必要性,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条件,但是,开展的具体过程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我们双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根据学院的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双语课程,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
越南高校中文系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
非华裔汉语教师语法教学观念分析
《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大纲》浅析
略论汉语志愿者公共外交意识的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问题探讨
在京高校留学生语言适应性研究
在京留学生生活适应性调查与分析
新加坡华文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国际汉语教材的国别性与国别化
慕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国际汉语师资培训路子的新思考基点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师资培训:现状与前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若干问题
关于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问题的思考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师资合作培养模式初探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专业信念研究
谈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
孔子学院特色发展的解读与例证
汉语国际教育用汉字表的字义信息标注初探
英语背景国际学校汉语课程:困境与变革
在京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在京留学生北京文化适应状况调查研究
在京留学生心理适应性调查分析
马来汉语预科教材的编写理念与特点
基于部件数据库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
行动研究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应用与推广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
“国际汉语教学创新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两岸四部初级教材零起点语音教学模式的考察
影响美国学生双音节汉语声调发音因素的语音调查
汉语测试跨文化理解听力题分析和文化层级构建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举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英语母语留学生学习“V掉”动结式的偏误研究
赴菲律宾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语音学基础及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之汉字的纠错问题及纠错方法举隅
商务汉语教材开发模式探索——PACE
基于“泰国汉语教材语料库”的生词分析
飞鸟时代至平安时代汉语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泰国大学生汉字学习情况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对外汉语新进教师的培训目标及模式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教材研究
“中国印·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亮相首尔
关于《语言培训服务汉语培训基本要求》的思考
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词义猜测的偏误与策略分析
二、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培养特色不突出。为了保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和杰出中华文化传播事业的顺利实施,解决优秀汉语国际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3月公布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增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简称MTCS0L,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学生。于2009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又下达了《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生。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培养出适应并胜任海外汉语推广工作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其培养目标指向清晰,可操作性强,也更符合当今对外汉语教师师资的需求。但是因为很多学校都同时设有三年制的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和两年制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各校对学术型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而对于开设时间比较短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就出现了二者在整个培养模式上的混淆不清的问题,甚至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致使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明显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应用型专业教学人才,而对外汉语研究生是培养学术型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二者都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前者强调具有较高的教学实践能力,后者强调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也就是说,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和强调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更应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和传播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凸显其自身的专业特色,否则就违反了设立此专业学位的意义。
第二,实践环节监管不利。目前一些学校对学生最后的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尤其是在监督管理方面缺乏明确有效的措施、手段来保障实习效果。对于集中安排实习的学生,还比较容易做到较为全面的指导和监管,但是对于以分散形式进行实习的学生,基本流于形式。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实践环节,同时也要对整个实践过程给予正确的指导、监督、管理和评鉴,才能让实习达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注意不能让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出现失联的状态。应该任用那些真正具有海外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并且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监管体制。
三、实践环节运作模式上的探索
技能培养部分。其一,国内实践环节。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周期短,此环节一般应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就要进行。课堂实践环节可以采用“三段式”模式。即教学观摩、模拟操练、互评、改进三个阶段。教学观摩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基础阶段,在此期间,主要以听和看为主,让学生深入课堂,认知和感知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步骤、教学环节、课堂气氛和整体教学环境。当前的海外汉语教学面临的是多元化的教学层次和教学环境,这相应的也带来了多元化学习目的和需求,多元化的学习目的和需求带来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因此,应该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典型的校内对外汉语课堂资源,正如赵金铭先生说的:“观摩教学应选取具有典型的教师和班次;照顾到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各种课型的汉语教学”。也就是说,要精心安排见习计划,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的观摩能基本涉猎各种不同课型,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的汉语教学。如汉字教学、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不同类型的教学以及听力课、口语课、阅读写作课、中国文化课等不同的课型,乃至零起点、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等不同的层次。另外,也可以穿插观看教学实况影像资料,如国家汉办就发行一套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实况光盘资料。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可参照模版,为他们下一步的实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观摩结束后,还应以观摩记录和教研活动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反馈。此后,就要尝试独立完成不同课型的课堂设计,并走上讲台,进行模拟操练。最后,学生们根据自己平时所学理论知识和前期的优质课课堂观摩,在比照模拟训练,师生一起进行讨论,总结优点与不足。然后再次进行模拟操练。经过这样的反复过程,以达到改进教学,获得较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完成上述课堂实践环节基础之上,在第三学期,学生就可以在校内进行小范围的实践。一般设有此专业的学校都有留学生教育,但是,因为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秩序,大多很难让实习生真正的进行留学生正规教学。那也可以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可以从“一对一”过渡到“一对多”的业余汉语辅导模式,让学生逐步入手,同时也提供了跟外国学生交流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可以安排他们给留学生授课的教师当助教,让他们协助并参与到真正的留学生教学活动中去,为他们下一步的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提供搜集语料的机会。最后,让他们组织安排一些为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实践活动,比如汉语角、中国传统手工制作、传统武术学习、中国书法、绘画班、中国荼艺学习等,这样既给他们创造了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和文化的机会,也提高了他们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水平;其二,国外实践环节。根据“09培养方案”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第二年都要派往海外进行实习。同对外汉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相比,汉语国际专业硕士的海外实习机会较多,而且主要是通过国家公派或者国内外校际友好合作来实现的。目前,国家汉办掌握着最全面的海外汉语教师需求信息,在派出项目上汉办会优先考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同时,各培养院校也都积极努力开拓海外实习基地,甚至通过访学和交换生等途径,使学生真正从国内走向国际舞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实习机会,还原培养目标本位。但是,由于海外实习地域分散,时间、地域跨度都较大,就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精心安排、设计和严格管理:
首先,要做好培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国家汉办派出前的选拔面试,如面试技巧、着装、礼仪、心理、、外语、综合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等各个方面,这种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培训,不仅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考核效果,也会增加被派出的机会。另一部分是针对出国前的准备的。如思想动员,使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海外实习的意义以及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根据学生实习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实习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宗教、习惯以及外事纪律等等;短期目的语国家语言的日常用语培训,以方便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海外实习期间,要由培养院校、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国家汉办(如果是国家汉办派出的)共同进行监控和管理。要在不同层面经常与实习单位保持沟通联系,有时候安排指导教师去实习国家进行巡视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真实准确地了解实习学生的教学情况、生活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以保证实习有序进行和最佳效果,同时也为下一届学实生的实习指导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建立网络平台,进行校际之间、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实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及时了解实习动态,做到有效沟通和指导。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每个周末要提交下一周教学活动计划和教案,通过指导教师审核,才能实施。并提交上一周的教学活动记录和总结(包括授课类型、授课对象情况、课堂环节设计、教学特色手段、学生反馈意见和教学效果自我评价),最后指导教师给出评鉴意见。最后,建立多维度的评鉴体系。
实习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实习材料(包括活动计划书、教案、课堂影像资料、实习日志等)、实习报告、实习所在国家或地区或学校的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方面的调研报告、实习单位的综合评价表、指导教师评价意见表,组织实习汇报会,实习学生之间进行“互评”通过这样多维度的评鉴体系,能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做出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公正的评判。
第二,综合能力培养部分。根据“09培养方案”的要求,要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培养成“能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复合型”的人才,也就是说,不仅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汉语知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还要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技能、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此外,也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及管理能力(包括汉语国际推广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外事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这也凸显了本专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目的性。
这个环节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是难度较大、最具有挑战性,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个环节主要是跟政府或学校的外事部门合作,通过志愿者的身份,让学生协助参与各类外事活动以及校内留学生的管理和文化活动策划、组织等。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结束后,学生要对每一项活动提交总结报告,然后由对方单位和培养单位以及指导教师共同做出综合评定。
【中图分类号】H195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学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步上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政府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也愈加看重。然而,汉语国际教育毕竟不是传统专业,作为一个仍处在初始阶段的专业,它在多方面仍不尽如人意。
(一)培养体制的不科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其学习的课程数繁多,且包含大量实践训练与论文,学习年限却仅仅为两年,其中课程学习一年,实习及毕业论文一年。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该专业学生所能学习到的知识都是表面知识,而对外汉语需要的是拥有高素质,知识储备量丰富的综合性人才,两年学习后的他们对汉语国际的推广与发展恐怕难以胜任。
其次,该专业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推广,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扬。然而,大量数据显示,其中多数学生并非语言专业,这代表大部分人的汉语功底可能并不那么优秀,甚至对本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甚少,只是简单懂得双语言,那么,他们对国际教育的学习也成了事倍功半的行为了。
(二)师资力量的不足
除了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上投入较大的几所国内高校,极大多数在此专业的任课教师只会纸上谈兵,而缺少应有的海外授课实践经验,甚至有些任课教师为其他专业拥有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若为师者自己都缺乏该门课程的专业性和基础理论,如何让学生在汉语国际中变得专业变得能承担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从更高层次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在平时对学生论文的知道以及自身学术论文的发表中,理应集思广益,海纳百川,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对古代以及近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国内语言以及国外语言有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引领汉语国际教育走向更远。
那么,该如何解决类似问题?有学者提出一些合适的建议。首先,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增加学习年限,在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实践训练。其次,因材施教,对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课程的练习,以发挥学术本科所学专业与国际交接处的最大优势。最后,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关注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专家,给予他们优秀资源,赋以重任来调动其积极性。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面对全球愈发流行的“汉语热”,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好奇心逐渐强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在汉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必然需要介绍中国文化,可是在面对各国文化差异之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处理随之产生的问题呢?
(一) 准确定位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交流
对外文化分为交际和知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我国潜在的对外文化推广方式,毫无疑问着重点在交际文化,其次才是知识文化。而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能将信息准确的传递,那么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应该将所需教导的社会文化与语言学相结合,进行文化对比,介绍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切不可空谈文化艺术,忽略民族精神。
(二) 对不同国家语言思维方式的转换
不同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其文化传承也是迥异,人民的思维方式也将大不相同。而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与思维的同步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思维的顺利转换。
我国长期以儒家文化为主,讲究仁义博爱,说话谦虚委婉,更有迂回婉转,从道理入手的俗规,其中的逻辑思维一般包含述说者的主观成分。而西方文化注重事实,讲究结果,这致使他们的语言先阐明主题后详细讲解,在讲述上相对客观直接。
纯粹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两者的叙述方式也大不相同。汉语多语句结构,整体叙述上多样化,而西方国家,比如法国,词汇多式多样,不同意境不同时态具有不同词义,导致使用的不同。
林林总总多角度,都需要我们先对汉语语言与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后再对他国文化了熟于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以自己的文化为主体,在适应他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进行跨文化交流,达到传扬中国文化的基本目的,使汉语国际教育获得优良的推广及发展。
总结: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是利用教学的指导,通过语言的传播,向世界展示与宣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应当获得国家以及国家人民的支持。在进行一代代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解决产生的问题,逐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制度,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稳步发展,为我国增强国际影响力献上一份力量。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颁布的《对外汉语教师标准》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提出明确规定,不但要求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而且要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技能①。本文从跨文化角度,针对对泰汉语教学,讨论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并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建议。
二、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层面
跨文化教学能力是指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能力。包括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及跨文化反思能力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对外汉语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甚至学生之间各自的文化背景也不同。一些在中国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不再适用。因此,要在多元的跨文化背景下组织教学,就要求教师在遭遇文化冲突时具备一种容忍力和调试力,但这往往并不容易。汉语教师想要在遭遇文化习惯冲突时正常地开展教学,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在心态上作出一系列调整,包括调整对自身课堂角色的定位,是领导者、参与者或是观察者;通过移情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以中国文化习惯中的对错标准评判外国学生的行为,不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如老师认为学生上课吃东西就是不尊重老师,并断定学生也抱有相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下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
除了要在心态上具备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之外,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这是实现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对外汉语教师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的转换能力。这里的转换一方面是指各种语言如汉语、学生母语、媒介语之间的转换,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有时教师需要借助其他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表达时,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自由灵活地在各个难度等级的汉语词汇、语法之间进行转换;在解释复杂、高级的词汇时,能用学生已掌握的简单、初级词汇进行可懂输入;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适当等级的词汇、语法和语体,并进行调整和熟练转换。二是用非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非语言是指“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音量、绘画、图像、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用做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态度……”②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有时语言解释不清或解释起来费时费力的词汇或语言点,用非语言却能很轻松地达到交流效果。如在对泰国学生讲解“礼貌”一词时,上课的教师双手合十,向学生做了一个泰国人最常用的合十礼,然后又故意趾高气扬地从学生面前走过(在泰国文化中,从他人面前经过而不弯腰低头被视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之后,他对比两种行为说,前一个行为就是“礼貌”的表现,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学生对老师生动的教学大为赞赏。可见,学习一些非语言交际的技能,能帮助汉语教师强化教学效果,也让教学变得活泼生动。
(三)跨文化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的能力,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由于教学的跨文化特性,对外汉语教师还应具备跨文化思维的反思能力。对外汉语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比如一个在国内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却没有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取得预期效果等,遇到这些状况,教师不仅要有控制当场局面,灵活改变教学计划的能力,更要有在事后进行积极、理性反思的能力。要时刻考虑文化因素,发现课题后能从跨文化的宏观角度掌握事件过程,发现问题症结,从而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三、关于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建议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认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极为重要,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初入职的教师或预备教师却在这方面有很大欠缺。如今,不少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都把能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机会作为一大办学特色,但这些到境外实习的学生,有很多却遇到诸如课堂沟通障碍、教学效率低、教学组织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乏跨文化教学的能力。这也就提醒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应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是只靠个别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就能完成的,它应该贯穿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而在各培养阶段的模式和重点不尽相同的。在此,我们针对面向泰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各个培养阶段,对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出一种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感知式训练―体验式训练―互动式训练―反思式训练。
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阶段,还未建立起强烈的专业意识,绝大多数学生也没有任何跨文化教学经验,因此,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感知的方法,把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这方面。大学一年级会开设一些基础性的语言课和文化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泰语、中外文化等课程,而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这些课程应有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是英语、泰语专业的相关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从跨文化角度加入一些中外语言和文化对比的内容,如在现代汉语或泰语课上,不是单纯教授汉语知识或泰语,而是注意将两种语言结合起来,从语音、构词、语法及语言中所渗透的文化等方面做一些对比分析,如汉语普通话声调调值和泰语声调调值的比较,汉语句式结构和泰语句式结构的异同等,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双文化的意识和自觉”③。
第二阶段的体验式训练通常是在大学二年级,这时学生开始接触更多也更为核心的专业理论课程,诸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等,这些算是学生真正走进对外汉语教学范畴的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除了理论的讲授外,对比研究、案例分析也很重要。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通过案例体会和学习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从跨文化教学角度启发学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确立对外汉语教学是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的教学这一观念。有时,可以专门针对跨文化交际选择案例进行分析,案例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参考书上提供的,可以是影视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如高年级学生的赴泰实习日记),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些间接的跨文化教学的经验。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如和本校的留学生“结对子”,到本地的对外汉语课堂进行观课,让学生能够体验在汉语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学。
第三阶段,学生开始进行赴泰实习,也就是说,跨文化教学进入“实战”阶段,他们要在泰语环境下进行汉语教学,也将通过与泰国学生的互动获得更多直接经验。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长期浸在目的语环境中,对于提高目的语语言能力和感受目的语文化很有帮助。同样的,赴泰实习教师处于教学对象的母语环境,则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泰语和泰国文化,提高对中、泰文化之间差异的认识,对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敏感性也很有效。如果说在之前的体验训练阶段学生学到的是一种带有普遍性和宏观性的间接经验,那么到了这一阶段,学生将获得更多微观的也是带有特殊性的直接经验。同时,在这一阶段,学生不再享有之前那种教师近距离指导的方式,而要独自处于异文化环境,经历跨文化交际的“蜜月期”、“沮丧期”甚至是“困难期”,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实时互动指导,若没有教师跟岗实习的条件,则可采用远程(如电子邮件、网络实时通讯等)指导的形式,从教学技巧、交际策略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同学生作互动式的交流和指导,让学生顺利度过“调整期”,最终达到“适应期”。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也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教学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教师的成长规律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作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第四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之前获得的经验进行有效反思,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专题讲座、师生研讨等多种形式,运用案例式教学反思的方法,对学生之前在实践阶段中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案例,对当时决策时的理念与疑惑及由此所做出的处理方式进行阐述,并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这种交互式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教学反思的方法,在今后的汉语教学中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单位应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阶段特点,制订实施有效的培养方案,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职前就能具备较好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注释:
①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第37卷(5).
②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③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04(1).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一、承认差异,但不歧视
就教学对象――国际学生而言,由于各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差别迥异,教学对象有可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取向……但是在教室里,他们都是“学生”,是来“学习”的,是来接受教育和文化熏陶的群体,更是主体。因此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是教育者,更是中华文化的诠释者和传播者,应该无可厚非地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是评价他们学习的时候,还是进行心理辅导和开展学生工作的时候,甚至是平日里与其交流来往都要做到真实客观,将每一个学生都放入学生整体当中去评价和看待,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或是有色的个体。作为国际学院的一名汉语老师,由于生源国的问题,笔者曾听到个别汉语老师指着印巴学生嘲讽他们是在本国呆不下去而跑过来混的难民;还有老师在课堂上跟穆斯林国的学生讨论“一夫多妻”话题而横起冲突,指学生国家男尊女卑,不讲人权;也还有老师课堂上当面训斥性格内向而不愿开口的学生“不想学就回国去,别在这儿浪费时间和金钱”;更有甚者还因为有些非洲学生身上的体味,拒绝其靠近并当面说“你身上有味道,离我远一点”……如此种种,皆是差异下产生的冲突和歧视,每位汉语工作者都应以此为戒,还学生一份理解和尊重。
二、表明立场,但不争辩
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汉语语言本身,但是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教师或者学生的不同立场。在面对这样情景的时候,国际汉语教师首先应该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理智做到不争辩,但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不争议不放弃。例如学生说起台湾是一个国家的时候,珠穆朗玛峰归属尼泊尔的时候,中国人路见不平只是动嘴不动手的时候,食品不安全无法安心饮食的时候,等等。此时此刻,汉语教师们应该机智从容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但又要避免面红耳赤跟学生正面冲突。无论课堂内外,能够维护民族形象和国家尊严,是一个中国公民最基本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使命,更是一个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的素质。
三、教学相长,认真活泼
国际汉语教学对绝大多数母语是汉语的汉语教师来说,其教学内容常常是习焉不察的。就因为作为国人的汉语教师们对汉语是习得,而教学对象们则是学习汉语的,所以,在遇到自己平时没有遇到或者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认真研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不能以各种“似乎”、“可能”、“应该”或“差不多”去搪塞和应付,绝不忽悠学生。例如:有一次一名巴基斯坦学生课上提出:姐姐和妹妹,可以说姐妹,那哥哥和弟弟,也可以说哥弟吧?笔者纠正说应该是“兄弟”;学生又问为什么,其实此时笔者只确定“兄弟”是对的,但是作为海南人,平日的海南话里,也有“哥弟”的叫法,一时间不确定这样的说法,不好再多做解释,保险地只能说,汉语里,和“姐妹”相Φ乃捣ㄒ话闶恰靶值堋保而不是“哥弟”;然而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我还是又跟学生说了一句,待老师课下再查证一下是否有“哥弟”这一对应词语下次再为大家解答。此刻实觉心中有些“虚”,但终究还是坚持“实”了一把。同时,还要丰富汉语教学的形式,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给学生一个高品质的课堂,不能教学比赛、录像课堂、微格教学、慕课微课一个样,真实课堂一个样,应该让学生成为优质课堂的真正受益者,把“技术强教育”、“科教兴国”应用到实处,这个“国”不只是本国,而应该是国际,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汉语教师们,也应该搭乘信息化的列车,载着外国的莘莘学子们奔向求学之路。
四、外语流利,但不依赖
汉语教学过程当中借助外语这一媒介语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过多使用外语就会产生不良后果。一是外语先走,比如有些老师使用英语教汉语,造成了英语先进步,汉语后尾随的后果,英语成了汉语进步的拐杖,这样与我们汉语教学的初衷就相背离了,不可避免地也会造成学生们语言学习的负迁移。二是老师的外语比学生的汉语进步快,我们是汉语的教师,不是外语的学生,用沉浸式教学法教授汉语是国际汉语教师的优势所在,如果用外语教汉语,那么我们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大大降低,我们的职业价值也随之降低,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之势不可挡也。
五、保持距离,长期联系
由于社会风俗的差异,比如泰国人认为学生不分年龄都是可以拥有恋爱对象的(所以在泰国有三年级男生给四年级女朋友送鲜花的现象),因此国际汉语教师应该跟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亦师亦友,但也只能是友人,毕竟在鼓励学生学习和参加课外活动时,可以打个友情牌,也毕竟学生学习的理由之一,除了为国为家为自己,也可以为老师!而且国际校友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校友资源,长期和国际校友保持联系,为国内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乃至校际之间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这也是一种战略目标和感情纽带,可以促进校与校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往来,这也是对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积极响应――语言交流、友好来往、经济同盛、政治共荣,这一切皆起于汉语,起于师生缘分。
为了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培训一大批合格的汉语教师,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求,国家汉办于2007年11月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除了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关于职业操守与规范标准,国际汉语教育工作者们也应当引起重视。古语云“修身治国平天下”,遵循一定的职业操守标准有利于帮助国际汉语教师们“修身”;教育乃国之根本,汉语教师们实则也在“治国”,而在当代,在全世界推广汉语和推崇中国文化,不也是“平天下”的壮举吗?综上五点拙见与建议,希望能为提高国际汉语教师职业操守与规范要求,提供一些思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CDIO分析
在CDIO教育模式的指导下,要提高汉语国际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实现做中学,用中学,需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建立完整的体系。构思(Conceive)和设计(Design)环节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根据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相关需求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建立教学类的核心课程群,帮助学生明晰所学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找到完善自身知识框架的方向和途径。在教学方式上,转变教学观念,提倡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验课环节主要体现“实现(Implement)”环节的验证。汉语国际教育系的大部分实验内容是并入在相关课程内的,任课教师同时也是该课实验课教师,能针对课程要求和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的现状,安排丰富的实验内容,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全身心投入进来;运作(Operate)环节主要体现在微格训练上,模拟的课堂环境让教学设计得以实现,通过重放录像和教师的评价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反馈,对授课效果的分析最有助于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真正地体现了在实践中学真知。而实验过程中,小组的活动和讨论使学生体验团队协作和互信互助的意义。建立并完善多元且连续的实践体系,是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学设计、撰写教案,教学实施并进行教学反思,体现CDIO教学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完整的程序,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校园、校外实习基地、社会等多层次实践系统的建立,突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持续性和多元化。
3CDIO教育模式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结合其特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尝试着用CDIO的理念指导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课程设置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提出相应的培养途径。
3.1围绕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集成化课程设置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集成化的课程设置。CDIO的理念强调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与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逐项挂钩,为了突出教学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在掌握基本汉语语言和文学知识的基础上,按照学期先后开设相应的教育教学类课程,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法研究、微格教学等课程连成一个系统,按照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的来组织教、学、做,突出课程之间关联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并在每门课程上突出重点的实践训练内容。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突出训练学生教学设计的能力,教法研究侧重语言要素教学和言语技能训练技巧,微格教学重在提高基本教学技能,目标一致却又有所侧重。其他的课程如英语交际口语、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也需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尝试进行课堂实践,着重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2视频案例教学与微格教学相结合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视频案例教学与微格教学相结合,融理论学习、教学观摩、设计、实践于一体,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现了CDIO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视频案例教学是课堂实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依附在教学类课程当中实践教学。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借助先进的摄制、编辑技术,将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反思、专家的评价等进行整合而制作出来的,为案例教学提供多元化环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真正进入留学生课堂的观摩和实践相对较少。而视频案例教学是真正的课堂,也能从总体上展示教学技能并包含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视频案例教学,边播放边分析边评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格教学是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行为细分并逐项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受训者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并通过从记录中观察教学技能的应用、教学内容的表达以及交流方法的优劣,获得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反馈,加强了他们对教材、课堂教学的处理能力。微格训练中要严格按照正常的课堂程序,备课、教案、课件、板书等缺一不可,在完成教学环节后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微格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上的应用能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的能力。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做到了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也弥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时间和实践机会较少的缺点,提高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3.3完善教学实践体系,提倡与留学生“结对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实践体系,是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课堂实践环节系统主要是教学实践课的安排,包括以上提到的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视频案例教学和微格教学,也包括一些专业实践课和技能实践课,这些环节使学生获得比较扎实的职业基本技能。其次,充分利用本校的留学生和外教,深入留学生课堂,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与留学生或外教结成“一对一”的对子,保证至少一个学期的一对一教学和辅导工作,并安排一定数量的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实习环节,让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除了校园这个实践环境外,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拓展海外实习基地,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利用“交换生”和选派实习生、志愿者的方式,选送一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出国为海外学员教授汉语,提高教学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进入中小学、双语学校或者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也是锻炼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听课为主的教育见习活动,能进一步熟悉教育环境,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而走上讲台上课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训练目的语的口语表达,更重要的是能真正实践所学的理论和教学技能,为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和形成教学风格做好了积极的准备。
3.4成立对外汉语教学兴趣小组,以点带面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课外活动中,组织成立对外汉语教学兴趣小组。选派专业教师或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进行专业指导,通过开展教学技能比赛,板书比赛,说课比赛、沙龙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兴趣小组平时可与校内的留学生进行文化联谊活动,对留学生进行文化讲座,既锻炼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又提高了团结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提高整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材料,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科发展也意义重大。理想的教材应该来源于教学一线并在一线的直接运用中接受课堂教学的检验;此外,新的教学方法、理论提出后通常也需要用相应的教材来呈现和推广。
李泉(2004)充分肯定教材在教学实践和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所以教材编写和教材建设历来受到各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国内学界对外语教材或者第二语言教材编写所应遵循的通用原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且在该问题研究上达成了一些共识。其中,关于“立体化原则”的提出,以下成果比较显著。
刘珣(1994)认为,上世纪90年代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应该调动一切现代化手段组建立体化的教材系统,并指出应该使用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材料进行不同的语言技能训练;刘珣(2000)论述教材编写系统性时,主张内容介绍和技能训练要平衡协调,学生用书、教师手册、练习本、单元试题等要分工合理,初、中、高不同阶段要衔接,综合技能课和专项技能课要配合,同时还要考虑形成系列的、立体的教材体系。可见,刘珣主要是从本学科的微观角度进行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也有学者就第二语言教材或外语教材编写进行了宏观研究,例如,李泉(2004)把教材编写划分成了三个不同层面,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原则,最后归纳出了第二语言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十个通用原则,其中包含立体原则①。该原则明确要求教材编写向立体化方向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教育手段的方向发展,要求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除了教科书的设计和编写之外,还应覆盖练习册、教师用书、课外读物、挂图、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的编写。
汉语国际教育(或者对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独立下位学科,其教材编写显然也应遵守立体原则。
耿直(2011)认为,除了教材编写理论的多元化以外,立体化教材编写的探索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一大新特点。他的表述直接使用了“立体化教材”的概念,这也意味着对外汉语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已经跟国内英语教学界(庄智象、黄卫,2003)、工程学界(徐刚涛、王清,2010)以及出版学界(初天斌、李少名,2015)等更广阔的学术领域接轨。
也就是说,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应当遵循立体化原则,既是当今信息社会的时代性体现,又是现代技术应用的客观性要求。
二、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立体化原则”的内涵分析
根据引言部分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立体化教材就是在立体化原则指导下所编写的教材。立体化原则的自身内涵贯穿了教材编写从形式、内容再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因此,就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微观学科而言,加大对立体化原则内涵的研究发掘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根据笔者的研究总结,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的立体化原则内涵十分丰富,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本体概念的立体化、编写理念的立体化、涉用媒介的立体化、应用空间的立体化、互动模式的立体化以及组编过程的立体化。分述如下:
(一)本体概念的立体化
教材的概念和其他概念一样,同样随时代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狭义概念的教材即传统的纸媒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概念还包括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图表、音像教学资料、CAJ课件、电子课本、各种网媒载体的录像课堂和直播课程等。这种紧紧把住时代脉搏的广义教材概念突破了传统纸媒的单调限制,体现出了教材系统的立体化,显然应为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所借鉴采用。芬兰等教育理念先进的北欧国家首推跨学科融合式的“现象教学”改革更是将虚拟货币、互联网、图书馆、现实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菜单、火车票、旅行指南等一切事物都纳入了教材的概念②。这种立体化教材概念为我们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中的各类文化体验课(如戏曲、舞蹈、书法、国画、剪纸、烹饪、泥塑、篆刻、风筝、中华武术等)的教材选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材概念的立体化必然会造就教材内容的立体化。黄荣怀、郭芳(2008)根据教材产品的形态,认为立体化教材主要包含印刷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课件、网络教材、学具教具、教学素材、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支持系统六类组成要素。例如,周小兵主编的《初级汉语精读教程》教材系列中,既有纸媒的教科书和学生练习册,又提供了与之配套的丰富教学资源,包括每一课的PPT课件,另外还有教师手册(内含教学语法操练方法、补充方法、任务与活动的具体说明、单元测试及期中期末试卷等)。这套教材具有如此立体化的内容,正是教材概念立体化内涵的真实体现。
此外,各类语言要素教材、语言技能教材、国别化教材——如国家汉办研发的覆盖中英韩法日等多语种版本的“长城汉语”系列教材、由中英教师合编的适用于英语国家的初级汉语教程《快乐汉语》,以及由中美两国教师合作编写的适合美国公立学校使用的系列中学汉语教材《初中中文》和《高中中文》等等的出现同样展示了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本体概念的立体化内涵。
(二)编写理念的立体化
本文引言部分提到了教学方法、理念与教材有着紧密的辩证关系。其实,其他理论如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人工智能等都对教材编写发挥着重要影响,都属于教材编写理念的立体化层面,只是在实践中作用大小有差别。其中尤以教学法的影响最为显著。潘红(2001)极力倡导某套教材的教学方法不能违背其编写原则而应务必协调统一,足见教学法理念与教材编写的一体两面的深刻联系。
关于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指导理念,刘珣(1994)认为经历了50年代~70年代的纯结构法时期,80年代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时期和90年代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时期。新世纪以后,汉语教材编写进入多元综合教学法时期,北大《博雅汉语》系列教材即为此时期教材的典型代表。对该套教材的编写理念,李晓琪(2013)曾作过专门分析:起步篇主要运用结构、情景、功能理论,以结构为纲,寓结构、功能于情景之中;加速篇运用功能、情景、结构理论,以功能为纲,重在训练情景交际能力;冲刺篇和飞翔篇则分别采用了话题理论和语篇理论。显然,《博雅汉语》的教材编者是在立体化编写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尝试。
除了教学法理论外,李晓琪(2016)认为语言教学大纲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语教材的编写,并主张教学大纲与教学法理论同为教材编写理论的重要内容。陈绂(2006)专文探讨美国学生外语能力5C标准和3种交际模式的同时,介绍了AP汉语与中国文化课教材的编写情况,这也是教学大纲的理念对汉语教材编写有重要作用的明证,而北大的《博雅汉语》和中英合作的《快乐汉语》的编写也都紧紧围绕大纲。
因此,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理念应该与时俱进,并且应该具有立体化开放视野,综合考量多种理论来源及其影响大小,从而编写出更加符合时展和国家需要的优秀汉语教材。
(三)涉用媒介的立体化
传统教材一般都是纸媒介,无法形象地展示直观内容、声效和动态过程,而立体化教材通过多样化媒介的应用则能有效回避这些缺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材内容的呈现除了文字、图画、表格、实物等静态媒介外,还有音频、视频、动画、网络流媒体等动态媒介形式,以及各类U盘、云盘等可移动存储媒介,另有集信息获取、网络跳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二维码技术媒介。例如,厉振仪、付琨编写的《理解与表达——汉语视听说教程》教材,既包含了纸质教科书又含有课文内容的电影视频光盘。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长城汉语——生存交际》教材则不仅提供了课本、练习册、多媒体光盘,还研发了网络管理平台,这部教材极大程度地突破了传统教材所用媒介种类的局限,生动地阐释了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原则中涉用媒介的立体化内涵。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媒介,尤其适用于针对外国人的汉字书写训练和文化体验课堂。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立体化教材将会提供虚拟的多模态情境,能够实现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双重立体化③。目前,此项技术媒介尚未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编写。
(四)应用空间的立体化
传统的纸媒教材的使用场所几乎不外课堂内外,如果脱离了教材便谈不上应用。也就是说,平面化的纸媒教材限制了教材的应用空间,妨碍了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客观需求;就汉语言学习而言,单一的课本和练习册妨碍了学习者听说技能的输入和输出。但是,立体化教材则能帮助学习者在共同的课堂学习之外实现符合自己个性化特点的学习和任意空间里自主安排的学习。比如,风靡全球的MOOCS网络教材让学习者和授课者实现了完美的互联互通,电脑或者手机里的app多媒体课件让学有余力者可以超前学习,也可以让后进者课后自我重新补习,下载进MP3、MP4、iPad、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里的音频教材可以随时反复播放学习和巩固,课堂上也可以借助各种媒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学习,观看在线课程时也可以引入类似B站观众互动功能的弹幕技术让单调的个人观摩变得有趣。
对以全球学习者为教育对象的汉语国际教育而言,上述应用空间乃至时间的拓宽带来的便捷,轻松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所以,教材编写者在研发时应该自觉地把教材应用空间的立体化考虑在内,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实用性。
(五)互动模式的立体化
纯粹纸媒教材的单一性决定了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之间的交流互动都必须以其中任意两者以上的共同在场为基本前提,否则时空的限制便使得仅有一者在场的互动失去实质性意义。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包括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在内的所有教材编写都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避免或者打破以上局限,而立体化教材中存储媒介和网络互联的存在已经几乎排除了这个障碍。教材使用者(教师和学生)、教材以及教材的研发者(编者)三者表面上的非共同在场因为教材编写时的立体化处理而让实质性的共同在场有了永远的保证。
所以,互动模式也因此变得立体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教材使用者和研发者之间的互动上:由传统纸媒教材时代的几乎没有或者很难交流沟通,变成了现在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方便迅捷的相互反馈。比如,以往若发现教材有误,只能等到教材再版时才可能彻底修正,而现在的立体化教材编者在收到使用者意见后,可以及时地通过后台更新加以更正。
同时,立体化教材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变得非常多元,如师生间的教学相长互动、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互动、教师间的教研教改互动、教学测试与教学评价的人机互动等等都能很方便地进行。另外,以往不易实现的跟家长、学校管理者、政府权威部门、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社区民众及其他社会人士和团体等的互动都可以通过立体化教材的编写研发而得以实现,甚至可以实现全过程的实时互动与监督。除此之外,立体化的教材资源还具有能够通过现代云技术不定期进行后台更新的功能,这不仅体现了教材服务的立体化④,而且实现了教材互动模式立体化。例如,上文提及的《初级汉语精读教程》可以通过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网站以及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网站随时下载与教材配套的最新教学资源。
(六)组编过程的立体化
传统的纸媒教材编写一般是一线教师的授课讲义历经反复的教学实践检验反复修改完善而成,或者由专业的教材研发人员编写而成,最后交由出版社出版发行,组编过程单一、内容更新缓慢。
随着人们个体意识的觉醒,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人们参与周围事务的热情空前增加。因而无论是教师、编者、出版者、学生、技术人员,甚至教材的评估者、研究者,乃至传统教育界以外的人士和组织机构,都可以加入教材组编过程中,并可能因为众多思想的碰撞而极大程度地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仍以上文提及的《理解与表达——汉语视听说教程》为例,教材内容首先是厉振仪教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个人教育理念的实践,退休后加入东华大学继续实践并得到了年轻教师付琨的认同和支持。在这套教材的多年使用中,一届届外国留学生都认真参与了打磨的过程,两所学校的领导也一直支持教师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此外,厉教授用电影视频进行中国文化信息输入,以激发外国学生口头输出的教学探索,获得了与电影学界进行跨学科领域交流的机会,并获得了鼎力支持。工作单位出资、出版社出力,共同推出了这部教材。“长城汉语”系列汉语教材的研发过程几乎是举国家之力,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
不难发现,越是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教材,其组编过程也越能体现出较高程度的多元动态协作水平。由此可见,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组编过程的立体化内涵已经得到实践检验。
三、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立体化原则”的应用现状
步入21世纪以来,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立体化原则逐渐达成了学界共识,并在教材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检验。比如《汉语900句》《汉字五千年》等教材内容由单一的纸介质实现了电子化,《环球汉语》系列利用网络平台整合了线上和线下资源。可见,以教材媒介多样性为显著特征的立体化教材编写已经蔚然成风。不难预测,立体化原则在未来教材编写中的体现将会更加明显,因为这一原则极大程度上关照了信息时代人们日新月异的认知习惯。
立体化编写原则重要作用的日益彰显,正表明了学界对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概念、性质、功能及编写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认知更新。当今汉语国际推广视野下,汉语教材已经不仅仅是语言范本和知识载体,更多地应该是引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和交际反应的刺激物。因此,随着国家全球化政策实施的不断推进和国家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汉语的影响力和需求必然进一步扩大,全世界汉语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相较以往也将更加多元和复杂。适应这些新需求的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编写任务也将更富有挑战性。因此,我们必须在吸取前期教材编写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及时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先进理念,充分发掘现代技术的应用潜能,进一步改进汉语国际教育立体化教材的编写质量,如细化系列配套教材的内部系统性、深化常用教材的实证研究、扩大专业汉语教材的领域覆盖等等。
总而言之,无论是教材编写者,还是教材使用者,或是教材研究者,都需要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广博的全球视野看待汉语国际教育的教材立体化建设,让立体化原则的运用在教材编写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李泉《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
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原文见: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P171-185。
②唐建朝,李栋《芬兰基础教育课改什么样儿》,《中国教育报》,
2016年4月11日。另外,2016年6月22日唐建朝在《浙江教育报》发表了《芬兰新课改:以“现象教学”为核心》的相关文章。
③王红成,倪雁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大学英语读写立体化教材
近半世纪以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发展迅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真正发展成了一项事业。如今的汉语教学已逐步形成“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并举的全方位推广战略,初步实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双轨推动模式。对外汉语教学肇始于汉代,是指在汉语环境中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而汉语国际教育则是在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指的是在非汉语环境中进行的二语习得教学。前者是整个汉语教学发展历史的基石,而后者则是汉语走向世界,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渠道。汉语教师走出国门,走进其他国家,和当地的汉语爱好者共同承担普及汉语的重任已成汉语国际推广的主打方式。在亚洲地区,以泰国、韩国为首的相邻国家的汉语教育事业发展最为兴盛。其中泰国尤其显著,学习汉语已成为潮流,上到皇室,下至平民,汉语学习者遍布各个阶层。皇室、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国国家汉办的有力支持,使得汉语在泰国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外语。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数目均居东南亚各国之首,其推广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汉语培训学校等形式都是应有皆有。所以总体来看,其发展态势非常强劲,发展前景也很广阔。
2. 国际推广过程中的瓶颈和障碍
对于上述形势,我们确实感到欣喜,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汉语在世界范围内仍不能算一门“普遍教授语言”。换言之,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过程中肯定有些环节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世界汉语发展难以攀上新的高度。以泰国为例,虽然汉语学习人数众多,但仍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即便涉猎汉语的人数虽与日俱增,但学生的汉语水平总是上不去,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更不要说精通汉语汉学的大家。其实这样的问题在我们汉语教学的推广中算得上一个普遍状况,不仅仅是泰国的汉语教学遭遇了这样的瓶颈,其他很多地区很多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二、汉语国际教育推广之发展
笔者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相关的阅读和了解。而分析了解过后,不难发现,可能正是因为发展太过迅速,所以师资、教材及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的工作推进都跟不上发展速度,从而在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它本身的发展。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以泰国为例,“缺少能衔接各个层次的汉语教学大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和教材选用混乱,已成为制约泰国汉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瓶颈’”(吴建平, 2012)。而事实上教师、教材和教学大纲这“三教问题”又何尝不是我们整个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呢。
1.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汉语教学另一个相当关键和颇具指导性的要素。泰国正是由于长期缺乏一个标准化、权威性的汉语教学大纲,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制定等方面“各行其道”,故而汉语教学难以取得统一性的高水平教学效果。这种无序状态究其根源“还在泰国当局对全面开放华文还有所顾忌,希望维持这种无序的状态来制约汉语教育在泰国的进一步发展”(吴建平, 2012)。所以,本土地区完全放开对中文教育的限制是解决教纲问题的根本举措。泰方自身应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积极集结泰国的相关专家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课程标准。当然,我们中方也需要尽力敦促,并且积极提供智力支持,汇集国内的专家学者,协助其尽快制定出各个学习阶段(大学、中学、大学)及衔接各个学习阶段的的汉语教学大纲。当然,对于制定出的教纲,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切实将其当做指导性文件来使用。
2.完善教材编订
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教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性不言自明,但汉语教材的编订却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汉办派至海外的汉语教师大都会携带大量教材到任教学校,但是多数教材由于不适合实际教学,最后都被束之高阁。因此,“本土化”的问题便成了当前编订海外汉语教材的核心问题之一。泰国的汉语教学规模甚大,遍布各个教育阶段各个群众阶层,故而在此类汉语教学大国,加大教材“一本多版”工作的推行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中泰语言虽同属汉藏语系,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还是有诸多差别,以语音方面的声调为例,泰语有五个声调,而汉语只有四个,诸多调值和调型的细微差别均给许多泰国的汉语学习者带来不少困扰。因此,在教材中用其母语讲清楚这些细微的差别,或以其母语中相同或相近的音作为注释,帮助学生找准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切实做到语音本土化,这对学习者的帮助必然是显著的。
此外,在初步普及汉语教学的现阶段,整个汉语国际教育的半壁江山都为基础阶段的教育所占据,泰国也不例外。对于这些初入汉语门的学习者来说,教材是他们接触汉语的第一扇大门,因此做到教材形式的多样化和实现教材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就尤其关键。改变传统的纸质教材占据教材总数过半比重的现状,加快多媒体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内容方面添加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如在对泰汉语教材中可以增添“热带”“寺庙”“佛教”等词汇和相关文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和了解所学汉语知识的兴趣。
3.提升师资质量
本身来说,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得以推广的首要支撑就是大量专业的高质量对外汉语教师。目前看来,无论是教师的质量还是数量都尚未达到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