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的现状

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1 15:42: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态环境的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态环境的现状

篇1

1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全球性的矿业大国,现有各类矿山约15万个 ,矿业城市300多个。21世纪以来,社会进入了消耗快速增长的阶段,随着对矿产资源需要的不断增长,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恢复治理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1.1目前矿区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1占用和损毁土地严重。矿业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大部分为尾矿堆放占地,另外还包括露天采坑占地、采矿塌陷占地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交通设施等占地。

1.1.2引发多种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和矿井突水等。

1.1.3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引起地表缺水严重,影响了矿区人们的生活质量。

1.1.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峻。艾维尔沟矿区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巨大,年排放煤矸石449346吨,尾矿134804吨,粉煤灰14183 吨,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矿山矿井水经处理后排放艾维尔沟河,加剧了区域性水体污染;采矿产生的大量废气、烟尘、SO2,和C0,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1.1.5破坏地貌景观。矿山开采造成对山体和自然景现的破坏严重。

2、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是一个对因采矿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区域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使其恢复到期望状态的过程。要做到开采资源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1指导思想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性系统工程,要求各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在矿山开发及修复的全过程中对矿山生态环境给予超前的、动态的保护和恢复。

由于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矿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大多都是可以预见的,因此,生态环境的修复应开展于矿区资源开发的各个阶段,从勘探、设计到生产直至报废,都应始终贯穿着恢复环境的思想,超前采取各种治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小对矿区环境的破坏。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应及时对矿 区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破坏特征进行积极的调控,将矿区重建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应从矿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组成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规划、评价和治理,使矿山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从而降低环境修复的难度,使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高效而经济地进行。

2.2典型技术

2.2.1针对沉陷矿区的复垦技术

沉陷是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中较常见的一种,治理措施主要包括:疏排法、挖深垫浅法,修整法、填充法等几种复垦技术。疏排法采用建屯排水沟等合理的排水措施.再加以必要的地表整修,即可使小面积积水的区域并得以恢复。此法一般应用于潜水位不高、地表下沉不大,正常的排水措施即可见效的矿区。对于沉陷较深,且有积水的高、中潜水位地区,可采用挖深挚浅法,即在沉陷较深的位置再挖深,而将挖出的土方填埋到沉陷较浅的区域,形成的水塘和耕地可以同时从事水产养殖和种植业,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修整法应用于浅水位沉陷土地无积水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将矿区改造成梯田等方式恢复利用土地。此法的采用需要综合考虑工程量、坡度、坡向及灌溉等多方面的条件。填充法一般利用矿区附近既有的材料(如煤矸石)填充沉陷地区以实现复田绿化。由于填充法可以同时解决沉陷矿区复垦和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这两个问题,因而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填充法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无污染填充材料的选取非常关键。除上述几种方法外,生态工程复垦法目前也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以及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利用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等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对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多层次利用,以达到持续发展的复垦目的的工艺技术。

目前,焦煤集团高度重视生态综合整治并制定生态综合整治原则原则,1、减少荒漠化扩大的原则 ;2、自然资源损失的补偿原则;3、自然生态体系受损区域恢复原则;4、人类需求与生态完整性维护相协调的原则;5、避让原则6、最小化原则;7、减量化原则;8、修复原则;9、重建原则。矿区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危害性滑坡、裂缝等沉陷灾害的治理率达到100%。近两年,焦煤集团塌陷区治理共计资金投入2500万元。事实证明,其具有较大的社会综合效益。

2.3绿化技术

近年来,焦煤集团在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其综合利用程度总体仍不足45%,因此,绿化造林作为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区域环境修复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由于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坡陡且较松散,立地条件差,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在绿化造林前,应首先采用穴坑整地法或梯田整地法,对地表进行平褴工作。选择植物的品种时,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选择耐旱、耐贫瘠,生长快、且根系发达的品种,并遵循乔、灌,花草混植和先绿化品种后经济品种的原则。在植物的种植方式上,要针对不同植物的品种分别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焦煤集团矿区公园充分利用煤矸石填坑绿化,绿化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得到了矿区职工的好平。实践证明,根据矿区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对落叶乔木、灌木等应采用少鼍配土栽植,对常绿树种则应采取带土球移植的方法,而对于草本植物采用拌土播撒或沾泥浆等方法种植较为适宜。

2.4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矿区土壤的污染一般以重金属污染为主,目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有:固定/稳定修复法、去除法和隔离法等。在有条件的地区联合使用这几种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修复成果。固定/稳定修复法是指运用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方法将土壤中的污染物稳定或固定在土壤中,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去除法也需要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用机械、人工等措施将污染t壤挖出、运走,化学方法则利用化学试剂对土壤进行清洗而去除污染物。这两种方法都具有成本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缺点。生物方法可以利用超累积植物去除污染物,此方法经济、安全,但植物品种少,修复速度慢。隔离法使用水泥、粘土等各种防渗材料,将污染土壤就地与未污染土壤或水体分开,从而达到阻止污染物扩散的目的。此方法一般用于污染严重、易扩散且污染物可在一段时间内自动分解的情况使用。

3结语

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系统工程,由于矿山数景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矿区环境恢复就更加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只有将生态坏境的修复作为矿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才能营造适宜人们生存发展的空间,满足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2

一、中国当代生态坏境现状

1.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正确建设中国当代生态文明

1.生态经济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各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a.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c.实施清洁生产。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使采用清洁能源,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d.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2.生态政治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a.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任务。

b.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

c.推进生态民主建设。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3.生态文化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a.树立生态文化意识。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b.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c.强化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在认真发掘、弘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科学内涵,增强其生命力,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基础。

d.正确处理建设生态文明与繁荣文化事业的关系。在发展文化事业中强化生态理念,在保护生态中凸显文化内涵;在文化传播中注入生态内容,在文化场所设计和建设中融人生态理念。

4.生态社会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推进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镇建设。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篇3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1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河流、溪沟、水库、山塘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2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加快推广“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步伐,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分散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控制煤和柴草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力和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快推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开展规模以上养殖户和散养户的污染治理。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时限,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B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山塘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和畜禽粪便养鱼。

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农资管理,禁止生产及销售劣质农膜,提高农膜使用周期及使用寿命,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摸清情况,把握机理,逐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

7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

8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监管机制

篇4

关键词:保险业;生态环境;现状与趋势

一、引言

保险生态环境概念的提出是对于生态学中生态环境概念的一种经济应用,它囊括了各种会影响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既包括保险市场的内部环境,既包括各主体之间,又涵盖了保险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保险业在整个市场中已经发展成了不可或缺的支柱性行业,它能否持续稳健的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情况的好坏以及行业自身的生态环境的优劣都休戚相关。在市场环境全面开放以及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背景下,现代保险业的竞争格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国行业内各大大小小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还有国内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以及保险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然而,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压力,我国目前的保险生态环境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因此,重视和深化对保险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充分利用和发扬保险文化,努力营造一个优质合理和谐的保险生态环境,对提升保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维护整个金融行业的可持续稳健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保险生态环境做如下定义:保险生态环境是指保险行业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是保险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大系统,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各种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它是一个引用生物化学概念来解释保险行业环境概况的词汇。从微观层面看,包括保险市场主体之间的行为规范和方式、社会保障制度、保险法律法规、会计与审计准则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从宏观层面看,则包含了保险行业与经济背景、文化氛围、政治环境、社会风俗等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二、我国保险生态环境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政府监管力度的日益增强,保险生态环境也在逐渐优化,保险主体无论在服务水平、发展模式、经营理念上,还是在市场竞争行为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国家在保险方面宣传力度、出台的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都有了引导性的变化。但是,依然还有诸多问题存在于保险行业内部,大众舆论对保险行业的“误解”仍旧根深蒂固,整个保险行业的生态环境依然令人堪忧。

(一) 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当前的保险市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主体众多,且面临着外资企业对国内同行也造成的冲击,再加上整个经济市场一直萎靡不振,导致整个保险行业在2009年进入到严冬,使得行业主体在获得规模效益上背负着巨大的压力,部分保险公司不得不采用片面追求规模的经营战略,在以市场份额和保费论英雄的市场风气的引导下,一些基层机构为了完成保费目标,被迫采用了一些不恰当、不合规的经营措施以及业务发展模式,最终导致企业效益降低而且对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非理性竞争依然存在。尽管恶性竞争带来的不利后果已经让各保险市场的参与者深有体会,且迫切希望能够对保险市场进行科学管理和规范,但是两者之间关系的平衡性在实际过程中依然难以真正实现。为了整顿整个保险行业,国家法律部门和保险监管机构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些规章制度推动了保险主体确立理性的发展策略和措施,然而,因为这些规划主要以高层为对象,却将基层忽略了,所以一些机构高管依然让许多非理性的竞争策略肆虐市场,比如以保费为考核标准,缺乏长期经营理念,重销售轻管理等,这些行为没有改善以保费为导向的市场风气,严重阻碍了公平公正的保险生态环境的营造。

(三) 市场主体诚信缺失严重。保险是以最大诚信作为首要原则,但现实的状况却是,保险市场主体的诚信问题越来越远离了保险原则要求的。一方面,保险人出于防控风险、减低成本考虑,希望投保人能够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但是又因为经营和竞争的压力而故意误导消费、拖延理赔进度等;另一方面,投保人希望保险人能够高效率理赔使得自身利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但是却又在投保过程中没有将真实的信息明确告知保险人,导致产生一系列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保险市场主体之间诚信缺失的现象会严重恶化整个保险生态环境。

(四)保险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功能涉及到经济补偿、社会管理、资金融通等各方面,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灾害事故的经济损失中保险理赔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远没有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普通老百姓对保险依然存在偏见和误解,没有全面系统的认知,造成人均投保率偏低,这也对发挥保险的功能存在一定的制约,也不利于保险行业正面舆论形象的树立,成为严重阻碍改善保险生态环境的一块绊脚石。

三、 保险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保险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只有大力推进保险文化建设,构建包含诚信、责任、合规、创新等要素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意识,解决行业中存在的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不断改善保险生态环境,进而实现整个保险业可持续稳健的发展。

(一)发扬诚信文化。诚信文化要以“诚实守信”为核心。诚信是保险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所在,保险活动的所有参与者,无论是投保人、保险人还是中介机构,都要以诚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大力宣传并发扬诚信文化,营造浓郁的诚信氛围,保险行为过程中的那些欺诈行为才能得以避免,保险活动各个环节的开展才能更加顺畅,交易成本才能更低,保险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更大的优化。

(二) 发扬责任文化。保险与生俱来就有着为社会大众保驾护航的责任和使命。从生态环境这个角度来说,浓厚的责任文化不可缺失。简单说来保险行业的责任使命主要有:第一、对每个客户负责;第二是、要实现自身可持续稳健的发展;第三、发挥好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增强全社会风险抵御能力;第四、提供优良的发展平台和空间给企业员工;第五、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并努力回报社会。

(三)发扬合规文化。合规经营是当代保险公司的核心经营原则。保险生态环境的优化,合规价值至上是必须的原则。保险生态方面的问题,要么出自企业外部为有效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要么出自企业内部没有有效确立和贯彻规章制度。保险是一个经营和管理风险的行业,保险业务十分复杂,面临风险很多,比如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等,使得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很大。发扬合规文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需要借助文化力量和道德来约束“人”这一最活跃且关键的因素,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所以,只有让按制度办事、依法行事成为从业人员的自觉遵守的潜意识,才能够保证业务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四)发扬创新文化。创新需要设立专门的制度机制来给予保障和激励,更需要在精神、意志和思想上都做到不畏艰难、与时俱进,这便是创新文化带给保险企业源源不断的向前推进和不停的完善发展的动力。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其发展方式,行业结构,内控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创新。只有整个市场都处在创新文化的氛围中,行业才能不断创新,新产品才能不断涌现,科学发展观贯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参考文献:

篇5

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增大了城市的环境的压力。因此人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方面,不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危害到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1 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水资源污染与空气污染逐渐的增加,工厂排出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造成了空气的污染,从而导致全球变暖、酸雨的形成。工厂排放的污水,流到河中,直接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导致河内的鱼虾、水植物大量的死亡,人们在饮用了受污染的水后,身体健康受到危害,容易产生疾病。

森林的破坏和减少,直接影响了空气的湿度,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容易引发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洪涝等等。人口的不断增加,衣、食、住、行成为了人们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自己的私欲需要,大量的砍伐树木,使得森林数量和面积不断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也就随之而来。近几年连续的发生自然灾害,这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积少成多的体现,是地球对人类的惩罚,已经对人们有警醒作用,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地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环境,还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与集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就越来越多了。垃圾的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而且还污染土地,垃圾长时间的堆放会产生有毒和有害的物质,会污染到空气和水源,会对我们的人体和生活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因为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会产生有害气体,发散到空气中去,从而污染环境空气;产生的垃圾渗滤液会下渗入土壤中,从而污染水资源;垃圾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会引发人体疾病。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会招引蚊子、苍蝇、老鼠等有害动物,它们是传播疾病的源泉,会使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生活垃圾。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私家车逐渐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私家车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不断的增加,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不断地恶化。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科技产物也不断增加,而随着高科技产物的增加,石油的用量也随之加大,导致了石油资源减少,如航空业的发展,铁路业的兴起等等。

2 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1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加大宣传

在过年过节或有重大喜事的时候,我国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烟花爆竹的品种、花样不断的增加。这些烟花爆竹在给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增添喜庆气氛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威胁,尤其是多年来,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措施实施的不严格和不完善,使得全国各地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燃放烟花爆竹很容易引起火灾,对人们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的危害。燃放烟花爆竹的另一个重要弊端就是污染环境,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火药气体和碎纸片,对空气和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所以,我们要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甚至不燃放烟花爆竹。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的意识的提高,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也随之下降,但是有的地方如农村等地,还在延续这个传统,所以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或法律法规,来控制和制止大量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宣传部门也可以加强农村宣传力度,对人们讲解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让人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是不对的,它不仅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也会照成危害。

2.2增加造林面积

人口的增加,导致了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空气湿度下降、全球变暖等,为了防止和预防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就要进行大量的植树造林。众所周知,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阻挡或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减少空气的污染;植物还可以美化环境,让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让人们的心情更加开朗,心胸更加的阔达。林木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多的宝贵资源。

2.3保护好人类自然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进入了现代化社会的脚步也逐渐加快,现代高科技建筑和信息化的建筑也逐渐增加,有很多都是替代了传统的建筑,使得古时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逐渐减少。自然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所以,保护好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国家在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把自然与文化遗产放在首要的位置。

2.4加强工厂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处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壮大,工厂在作业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均会污染环境。所以处理好工厂排放的废水与废气也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排放气体处安放尾气处理装置,在排放废水的地方加置污水处理装置,使流到河中的废水变成干净的淡水,没有污染并对鱼虾类没有危害。同时,应做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尽量避免长期堆存,从而产生次生污染,污染周围环境。

2.5保护生态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去商场购物,很多的商场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家把买的东西拿出后,把塑料袋随意的扔掉,但是被扔掉的塑料袋并没有马上消失。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塑料袋都是随处可见的,如果遇到刮风天气,塑料袋会漂浮在空中,随风起舞,它们会降落在树枝上或者河流中并且一直存在,它们是不会消失的,因为塑料袋从生产到处理,整个过程都会造成大量资源的耗费和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经研究,每个塑料袋在地下自然分解要用到200年以上,而且会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质,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也会被动物当作食物吃掉,导致动物死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乘公交车出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也是越来越多,但是,汽车排放的废气会在空中形成一种微白的薄雾,有时候会带有黄褐色,这种雾会刺激人们的眼睛,会对人的眼睛造成疼痛或流泪,这种雾气积少成多后,会使人们的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也会造成车祸或者飞机坠毁事件。所以,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成为了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结束语: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依据,是城市发展建设,社会进步,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合理的利用和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得到保障,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1引言

生态环境(eco-environment),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姑且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总和,是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历史的、现实的、正面的、负面的)的产物,由多种要素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综合性、等级性和区域性特征的复杂系统。

由此衍生的生态环境监测也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但从环保部门生态保护工作职责来看,生态环境监测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监测生态环境质量;二是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

1.1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外环境质量评估始于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70 年代蓬勃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一些先进技术尤其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始应用于环境科学领域。

2005年,科技部正式启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台站建设任务,目前有53个台站纳入其中。。

1.2主要理论基础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计算机技术、人造卫星、测量技术、制图技术和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的融合并走向了成熟,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常被简称为“2S”技术,即RS(RemoteSensing)指遥感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指地理信息系统。

2生态系统监测方法

2.1遥感数据源

中巴资源2号卫星(CBERS-2)和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TM)图像。

2.2遥感图像处理

应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 )进行影像合成,影像镶嵌,图像切割和几何纠正。

2.3遥感图像解译

根据前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2级分类系统,应用Arcgis 软件进行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动态变化判读、矢量数据处理和数据统计分析。

2.4精度分析

为了验证遥感解译的正确性,选择典型地物核查点和边界点进行野外核查。计算典型地物核查点判读准确率和边界点判读准确率。包括遥感图像数据库,遥感监测数据库和野外核查图片/影像库。

3莱芜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过程

3.1 莱芜自然概况

莱芜市位于鲁中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9′04〞~117°58′05″,北纬36°01′54″~36°33′10″,南北纵距66.2km,东西横距58km,总面积2246.21km2。全市地形呈向西开口的簸箕形,东、南、北三面为低山环绕,中西部平缓开阔。莱芜市地面河流属汶河与淄河水系。汶河水系主要干流是牟汶河。

莱芜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11~13℃之间,降水量760.9毫米,无霜期204天。现存植被均为次生植被,且以人工植被为主,莱芜境内动、植物丰富,生物多样。

3.2生态环境评价的技术方法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提供的方法进行定量评价。

评价的指标有: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3.3生物丰富度指数权重及计算方法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确定各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

生物丰度指数=Abi×(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公式1

Abi: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市级:578.7)。

莱芜市生物丰度指数归一化系数=100/0.1728=578.7;

计算得出:

莱芜市生物丰度指数=578.7×(0.35×408.4 Km2+0.21×466.7 Km2+0.28×74.1 Km2+0.11×1039.6 Km2+0.04×266.9 Km2+0.01×1.9 Km2)/2257.6 Km2=99.1

3.4植被覆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确定各植被覆盖指数的分权重。

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耕地面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公式2

Aveg: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市级:423.91)。

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100/0.2359=423.91

莱芜市植被覆盖指数=423.91×(0.38×408.4Km2+0.34×466.7Km2+0.19×1039.6Km2+0.07×266.9Km2+0.02×1.9Km2)/2257.6Km2=99.5

3.5网密度指数计算方法

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

公式3

Ariv,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市级:134.1);

Alak,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市级:743.3);

Ares,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市级:255.6)。

莱芜市水网密度指数=36.5。

3.6土地退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确定各土地退化指数分权重。

土地退化指数=Aer×(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 公式4

Aer,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市级:308.3)。

莱芜市=(0.05×498+0.25×455+0.7×358)/2257.6=0.17

莱芜市土地退化指数

=308.3×(0.05×498+0.25×455+0.7×358)/2257.6=53.1

3.7环境质量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确定环境质量指数的分权重。

环境质量指数=0.4×(100-ASO2×SO2 排放量/区域面积)+0.4×(100-ACOD×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体废物排放量/区域面积)

公式5

ASO2—SO2 的归一化系数(市级:1.667065);

ACOD—COD 的归一化系数(市级:0.058464);

Asol—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市级:2.849614)。

莱芜市环境质量指数=99.05

3.8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计算方法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确定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100-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公式6

计算得出莱芜:EI=76.2

3.9 基础数据来源

(1)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评价区域的面积数据来源于TM影像(2010年);

(2)环境质量指数中用到的SO2、COD以及固体废物排放总量数据源于2011年莱芜市环境统计数据;

(3)水资源量、土地退化指数从水利部门收集的2011年度统计数据;

(4)降雨量数据来自于莱芜市气象局各个台站的监测数据(2011年);

(5)本次评价所使用的计算公式中的归一化系数来源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2-2006)计算所得。

生态环境状况良

图12012年莱芜市辖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图

4 2012年莱芜市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分析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遥感调查—山东省生态遥感调查(以下简称遥感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莱芜市有耕地1039.6km2,林地408.4 km2,草地466.7 km2,水域湿地74.1 km2,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266.9 km2,未利用地:1.9 km2。其中耕地、林地面积分别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6 %、18.1%。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的评价技术方法,利用室内解译LandsatTM5影像数据获得的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及其他统计数据,经计算得出2011年莱芜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为76.2,级别为良,这说明莱芜市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基本适合人类生存。

篇7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倡导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德江县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德江县在生态保护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德江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进一步优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逐步深入人心。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和对生态环境的全局性的破坏,加上习惯性思维对人们行动的制约,德江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其形势不容忽视,存在以下问题。

(一)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差距很大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德江县污染减排的重要工程支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德江县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相对滞后。全县只有县城区1座污水处理厂,其余19个乡镇无污水处理设施,所有污水均为直排。集中式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滞后,对德江县完成减排任务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也成为德江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颗绊脚石。

(二)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差距较大

德江县企业空间布局散乱、单体规模偏小、工艺技术落后,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结构性污染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改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城区汽车拥有量逐年增加,餐饮服务业迅速发展,汽车尾气、油烟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城部分服务性行业污染给全县的环境保护又带来了新的难度。这样的产业结构与行业布局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建设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差距较大。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有差距

近年来,德江县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程,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但目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只有近40%。加之不合理开发利用(如陡坡开荒、采石)、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以煤为主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采石场的乱采滥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农村环境保护不容乐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任意混配农药,农村面源性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以2007年为例,德江县农药使用量达174吨,化肥38063吨,加剧了农村面源污染。

(四)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差距较大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目前部分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仍然淡薄。表现在新上项目不履行环保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三同时”管理规定,不落实环保措施;有环保设施的,受经济利益驱动擅自闲置处理设施,直接排放污染物;有的拒绝环保部门执法检查,瞒报谎报排污量,逃避应尽的环保义务,给德江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设置了障碍。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德江县乡镇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堆积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养殖业发展后,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二)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

公众的落后意识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科学发展观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落实在行动上。有的排污者认为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眼前利益的行为还普遍存在,人们还没有完全从保护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误区中走出来。

(三)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尽完善

因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环保、国土、水利、林业、交通、城建、公安等多个部门,统管与分管部门的关系不明确,职权交叉,缺乏部门联动机制,没有形成集中统一、高效、全社会参与的监督和制约的机制,环保部门往往是孤军作战,难以监管到位。加之在环境执法中存在顾忌地方经济发展实情的问题,从而影响正常的依法行政和环境执法工作。同时,环境行政处罚程序复杂,处罚权限受限于周期长,限期治理审批权限又在政府,环保部门没有关停违法企业的权力,因而影响执法效力,对违法者难以形成威慑。

(四)生态保护历史欠账较大

全县95%的国土面积是山区,石漠化面积大,生态环境脆弱。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对土地需求量大,土地垦植过度,农林牧用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加之煤炭、砂石等矿产资源无序开采,致使煤矿区、非煤矿区生态建设的历史欠帐大,遗留问题多、面积广、任务重、修复难度大。

三、德江县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以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态意识和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协调与平衡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最终使德江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以实现污染减排,开展污染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环保部门要进一步推动集中式污水处理与收集工程建设。强化工程建设的督查考核力度,同时加大对减排工程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推进减排中的导向作用。对真正实施的工程,县财政对镇给予必要的启动资金扶持,竣工的项目按文件规定给予奖励。全面实施重点工业行业提标工程,大力开展污水深度处理,提高中水回用几率,实施清水零排放。进一步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深入开展化工和浸胶手套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对不能在规定期限内通过验收、恶意排放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企业,即使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也坚持能搬则搬、能关则关,积极营造德江绿色环境。

(二)以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生态素养为依托,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有各级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重视,要有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资本投入外,更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宣传对象上,不但要加强对企业法人的宣传,教育他们做到守法经营、达标排放,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且要加强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宣传,牢固树立“属地环境,政府负责”的理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墙体广告等媒介,培育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等基层绿色创建活动,通过改善、优化、美化、绿化、亮化人居环境,倡导生态文化,鼓励绿色消费,对环保执法、环保维权等方面典型事例进行宣传,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绿色文明生活、道德氛围和社会文化。

(三)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干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虽然是基本国策,但在个别单位和部门不同程度存在“言高手低”、落实不力的主要原因,关键就是没有一套成熟的考核体系,没有象计划生育、安全生产、财政税收工作那样,把具体地硬性指标分解到干部政绩考核的目标之中,实行“一票否决制”。这种现状,违背科学发展方向,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集中反映了干部管理与事物管理严重脱节的弊病。要对领导政绩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改进考核内容与考核办法,尽快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指标体系,从目标上校正一部分人的短期行为,从观念上校正一部领导的执政理念,从而限制和惩罚那些只为经济效益而以牺牲可持发展为代价的行为。

(四)以推进生态创建、实施重点生态工程为支撑,着力构建生态文明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民参与生态创建,以各镇为实施责任主体,组织开展以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固废、化肥农药污染、农村改厕为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要开展环境优美镇创建和基层绿色创建活动,抓住推进“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城镇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公用工程建设,改善城镇环境“脏、乱、差”现象。继续全力建设蓝天工程、碧水工程;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把与环保相关职能部门调动进来,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建立上下结合,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动用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把德江建设成“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K

篇8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main problems, are discussed emphatically, on this basis,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trive for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evant work,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

Key words: planning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ecological planning;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简称为规划环评,指的是在规划层次的基础和前提之上实施的一种战略性的环境评价,其与生态规划二者一起,成为了我国目前乃至全世界现今环境科学研究以及相应的学科研究领域当中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有效的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手段方式。但是,就目前而言,其在实践以及理论等方面,均存在有不足之处,陷入了一个困境当中。一个方面,在学术界之中相关的政府决策层出不穷,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具体的政策条例实施效果却难以达到预期,无法令人信服,更多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口号,达不到其应有的效应。分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环境规划以及环境影响评价自身的技术方案以及研究项目等,尚不成熟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相应的管理体制、实施的保障制度等,不够健全和完善,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以及问题研究

深入的针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

我国现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普遍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公众参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性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当中环境影响评价虽然是被制定为一个必须要遵守的制度,但是其施行程度却远远没有达到相关的要求,尤其是以乡镇为代表的小型企业,其实际的施行效果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另外,公众参与至此项工作当中,是一个明智的政策,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规定,故而导致实际工作当中的矛盾比较的突出,群众的评价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后,则是时间性的问题,由于项目的资金大多数都处在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当中,所以就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以及压力,最终会导致一系列的工作仅仅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另外,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当中的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并且也为相关企业的工作以及环境评价单位的一系列工作,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使得评价的等级以及评价的深度范围等,很难进行掌控,最终导致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 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生态规划的理论,主要是来自于地理学当中的区位的理论,在此理论当中,针对人类的活动空间以及活动的具体分布等,之间存在的关系较为关注。在现阶段,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不断飞速发展,使得人们不得不设法去解决城镇地区无法继续合理的蔓延带来的后果,而当前城镇化的规划思想以及相关的政策,则是逐渐的成为了生态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以及中心基本点。

现今我国针对生态环境的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可以说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当中,但是,不论是从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还是从科学方案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取得的具体效果来讲,我国目前阶段的实际表现,还是难以令人满意。在实践的工作当中,针对生态环境的规划内容,过于求精,进而误入了一个专业性的歧途当中,导致其实际的内容以及行业当中的具体工作、规划以及方案等,出现了重复的情况。另外一点,在现今的工作当中人为生态环境的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规划,其中包含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样的规划不仅导致相关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任务繁重,还进一步的导致规划的内容过于的孔洞,缺乏实际的工作效应,进而就在很大程度之上影响了其具体管理方案和工作实施的效果,为工作的进行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这两点问题是现阶段我国在此项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两个主要的问题,合理的对其进行解决和改善,将会对工作的不断发展与前进,做出积极的贡献。

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生态环境工作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着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掌握。接下来,将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力求以此为基础,更进一步的为相关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区域性的以及城市性的发展当中的各个项目的具体规划实施之后,所带来的实际影响进行事前的评价和研究,所以,其总体的来讲应该是一种预防的手段和方式,所以,其相关评价的理论依据标准,则是各个规划的区域之内的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其实质上是一种抽象的、宏观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具体目标,需要解决和改善的基本问题,是各种规划制度之间是否可以符合可持续性的发展,以便更进一步的促进其生态化的发展,这一点,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定位。

从研究的基本内容来进行分析,传统的生态环境研究,大多数还是针对土地的实际利用、具体的规划方案等,较为重视。但是,从现今时展的趋势来讲,还需要从区域以及城市等生态系统的实际特征以及发展的方向等,进行分析,运用生态环境的相关理论,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并且以此为基础,不断的深入改善各个系统之间所存在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等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的发展和进步,进而更好的推动整个地区的繁荣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生态环境规划,应该是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应该如何很好的体现出实施的区域以及实施的城市之内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这一点是生态环境的基本定位,需要进行明确。

所以,根据上文的阐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是衡量一个区域以及城市之内的各种发展的基本规划是否能够有效的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具体化的方法和手段工具,其衡量的基本标准和主要的依据,就是其中的各个发展的规划,是否能够全面的符合生态环境的相关理论当中对其提出的种种原则性的要求,进而从评价的技术、评价的方法以及管理的模式等角度出发,有效的解决现阶段相关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缩短的评价的时间并且合理的减少了由于时效性所导致的错误的决策的发生。

同样的道理,生态环境规划,也不仅仅是传统的保护城市以及保护环境的规划,而是将城市等作为整体性的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性以及方向性的延伸,为区域以及城市之内的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提供一种生态化的评价规划以及限制的原则,进而也更好的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指导,减少了制度无所适从等情况的发生,解决了现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生态环境规划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从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着手,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改进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力求为工作的不断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Keywords: forestry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 目前中国林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1 中国林业现状

根据第六次( 1999 - 2003 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 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 491万公顷, 比第五次( 1994- 1998年)全国森林资源增长10.0%;森林覆盖率为18.2% , 增长1.7个百分点。2003至2006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 901万公顷, 年均完成725万公顷; 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320万公顷, 占全部营造林面积的76.3%。

1. 2 存在的问题

当中国林业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中受益时, 天然林的破坏情况正在恶化, 导致在森林面积总体扩大的情况下, 森林质量下降。中国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为成、过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006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 749万公顷, 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质量退化。此外, 中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见表1。

表1 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

2 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 1 荒漠化

中国是第三大荒漠化国家, 现有荒漠化面积约153.3万km, 并以每年约2 500 km 的速度发展。荒漠已对大约4 亿人口造成威胁,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 包括农作物和土地的丧失、公路和铁路的阻塞及埋没、灌溉坝和运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2. 2 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每年威胁着约1亿人的生活, 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 每年由于沙尘暴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5 亿元。潜在损失估算表明, 护牧林、沙漠恢复绿洲支持了畜牧业和果树, 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约200亿元。

2. 3 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尽管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和历史上滥伐森林、滥捕滥猎、环境污染等人为破坏,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形势仍"总体严峻"。由于森林、草场、湿地、河流湖泊等野生物种生境退化或遭破坏, 中国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 种世界濒危物种中, 156 个在中国, 约占总数1/4。

3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 对直接利益的需求错误地将环境和林业生产割裂开, 而人们一般选择短期利益。

森林的急剧减少是造成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因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功能。在中国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有:

3. 1 林木生长量低

长期以来由于树木存在重采轻造, 加上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大部分幼林没有进行抚育, 致使林分质量差, 林木生长率很低, 见表2。

表2 树木平均生长率

如表2所示, 中国林木平均生长率跟一些林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 2 资源消耗量大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时期, 各种原材料需求量大, 加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生长特点办事, 生产加工技术比较落后, 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 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水平。据统计, 中国森林在10年间锐减了23% , 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 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 自50年代以来, 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3. 3 开垦林地

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 土地资源有限,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中国开垦了大量的林地, 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 刀耕火种, 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增长, 所开垦林地的耕作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 加剧了林地土壤侵蚀, 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

3. 4 采集薪材

中国农村约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 随着人口的增长, 对薪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采伐林木的压力越来越大。

4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于现阶段中国林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与林业资源的过量开发有直接关系。

4. 1 合理的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的原则是, 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 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考虑木材收获, 而且要考虑维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这也正是这种理念与传统采伐方式的根本区别。

生态采伐设计涉及3个层次: 林分、景观和模仿自然干扰。

在林分水平上, 要系统地考虑林木及其产量、树种、树种组成和搭配、树木径级、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组合、林地生产力、养分、水分及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使采伐后仍能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充分反映自然- 社会- 环境的和谐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景观水平上, 使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特征。模仿自然干扰则是模仿森林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会自然燃烧或遭遇风倒等现象, 通过外力干扰帮助森林成长。如有计划地人工助燃, 可以消灭森林中的病虫害, 烧死一些过密的林下植物。风倒可以形成林窗、林隙, 大小不同的林窗、林隙, 其实就是多种生物的乐园。

4. 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护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之可持续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 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很快, 截至2003 年, 中国自然保护区已发展到1538处, 总面积达到1.18亿公顷, 占国土面积12.3%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64 处; 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0处, 面积有303公顷。设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管理规则和资金来源渠道, 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和任意改变林分的经营方向, 还有利于保护珍贵树种, 特别是稀有种和濒危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林建设, 有很大推动作用。

4. 3 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 2002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当年, 据对全国57 个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县的典型调查, 工程实施四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 1)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初见成效。57个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四年间减少了41.97万公顷, 沙漠化减少了5.05%。

( 2)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1998年, 57个退耕还林县25°以上坡耕地面积为50.6万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17.32%, 到2002年, 已累计退耕35.6万公顷, 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16.8万公顷。

( 3)农林牧产业结构有所调整。57个县2002年的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98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提高幅度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 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涉及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0 多个县、6亿多农业人口, 工程建设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0% 以上, 涉及中国生态类型的2个大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11个类型区(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水土流失区、风蚀沙化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等)。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 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护林业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 加强环保、法律、经济方面的专业学习, 培养技术管理人员, 提高技术人才的比例, 加强城市绿化, 有计划植树造林,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水平协调增长。

篇10

1 前言

水体盐度污染已经成为水污染中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当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突然接触到高盐环境中,仅有部分微生物能存活。这是由于盐度对微生物选择的结果。将淡水微生物的存活率定义为100%,当盐度超过20 g/L,其存活率低于40%。因此,当盐度超过20 g/L,一般认为用淡水微生物不能存活。可见,淡水中盐度的变化对水环境中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氯盐对水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

2.1浮游生物

盐度升高会引起浮游植物生物量降低,减少浮游生物的种类,降低浮游生物多样性,会使浮游生物群落向耐盐类型方向演替。申屠青春等人[1]对山东省高青县某盐碱池塘中的盐度对浮游生物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盐度对浮游生物的影响与盐碱池塘中业已存在的浮游生物的耐盐性密切相关,若超出盐度耐受范围,浮游生物将由于渗透压平衡被破坏而死亡。盐度升高,一些耐盐性差的浮游生物总生物量等有明显下降趋势,较耐盐性的种类占优势;Green等[2]在盐度为1.5~450的内陆湖浮游生物调查中发现在盐度大于20的水体中轮虫的种类数明显下降;美国犹他州的大盐湖盐度从1963年的2500降到1985年~1987年的500,其中浮游动物也从一种卤虫增加到一种轮虫、两种桡足类、卤虫和划蝽,从反面证明了盐度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2.2底泥底栖生物

盐度还会对底泥底栖生物产生影响。其中,相关研究表明,盐度升高对文蛤浮游幼体生长、存活及变态都有显著影响[2]。盐度的改变,直接体现在渗透压的改变,而渗透压的改变不仅会降低动物的代谢速率,同时也会影响代谢过程的效率[3]。陈长平等[4]认为,盐度升高促进了底栖硅藻胞外多聚物(EPS)的积累,说明EPS的存在可能有利于缓解外界的不利条件。

2.3鱼类胚胎

盐度与水温一样是直接影响鱼类胚胎发育的主要因素,盐度的升高可导致胚胎和仔鱼发育出现各种异常。相关研究表明,当盐度升高不是很大时,有利于一些鱼类(如双棘黄姑鱼)的孵化,但仔鱼活力相对较差[5]。而离高盐度废水排放口较远的水域经过水流的稀释作用,其盐度升高不会太大,可能不会对鱼类的生长产生显著的影响。

2.4微生物

盐度略微升高会增加海洋微生物总数,但盐度升高很大时,会使海洋微生物生存环境间接或直接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微生物总数明显下降。胡章立等[6]在研究人为因素导致的盐度变化对Kinneret湖水细菌种群的影响发现,在现有湖水盐度及细菌种群的基础上,人为增加盐度,细菌总数出现明显的增加,尤其是Cardiobacteriu、Pseudomonas和Vibrio等均大量繁殖,使得细菌总数达到很高水平。

3防治对策

针对氯盐浓度过高的原因, 可选用以下几项措施来治理。

(1) 对于沿海地区海水入侵, 应设置地下截渗墙, 切断海水入侵路径, 这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2) 尽量减少使用含有大量氯盐的清洁剂、漂白剂及织物柔顺剂, 使污废水中的氯盐浓度降低。

(3) 采用先进的处理方法解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问题, 例如: 以反渗透为主的膜处理工艺和高效生化处理结合膜法的先进技术等。

参考文献:

[1]申屠青春,董双林,赵文等.盐度、碱度对浮游生物和水化因子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00,11(3): 449-454.

[2]郑怀平,朱建新,柯才焕,等.温盐度对波部东风螺胚胎发育的影响[J].台湾海峡,2000,19(1):1-5.

[3]尤仲杰, 徐善良, 边平江. 海水温度和盐度对泥蚶幼虫和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J]. 海洋学报, 2001,23(6): 109-114.

篇11

中图分类号:X505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高达70%以上,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30%以上。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仍处于粗放式开采阶段,大多未进行严格规划,环境保护措施不当,往往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如植被破坏、地面沉陷、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地下水枯竭等,其中很多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后果相当严重。项目规划阶段的环境影响预测、提出完善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煤矿开采的环境污染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而生态系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区别性大、多变性、难于量化、衡量标准模糊等,同时由于开发建设活动规模、建设方案、内容、建设性质等差别较大,使得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确定和量化比较困难,因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相较于空气、水体、固体废物污染的评价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且相关法规、标准、守则尚不完善,更增加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难度。

本文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等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从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识别、环境影响预测、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等角度出发,结合本人多年相关经验,探讨煤炭开采项目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要价值。

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2.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在充分收集和利用现有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可用路线调查与定位实测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评价。

目前较为常用的生态现状调查方法包括:应用遥感图像处理、野外调查、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

2.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应当结合上述方法,从生态系统现状调查、植被现状调查、野生动物现状调查、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土壤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质灾害情况现状调查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

其中,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应包括生态系统类型、结构、状态、功能等内容;植被现状调查应包括评价区植被的类型、优势种、分布、覆盖度、生产力、生物量,特别是珍稀保护种的种类、分布、保护级别等内容,并给出评价区域植被类型特征表和常见植物名录表;野生动物现状调查应包括种群、分布以及保护种的种类、分布、生活习性、生境状况、保护级别等;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应给出水土流失面积与分布,土壤侵蚀类型、侵蚀模数等;土壤现状调查应包括类型、特性、结构、侵蚀强度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给出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并明确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地质灾害情况现状调查主要调查影响区域内已经存在的制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石漠化、盐渍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和污染危害等,指出其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

2.3 生态环境现状质量评价

生态现状评价是将生态环境调查和生态分析得到的重要信息进行量化,定量或者比较精细的描述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态影响评价一般采取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景观生态学等方法进行文字分析与定性描述,辅之以数学模拟预测。

3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包括影响因素识别、影响对象识别、影响效应识别。其中影响因素识别主要是作用主体(建设内容,应包括主体工程和全部辅助工程)的识别,就煤炭矿区而言,作用主体主要是指工业广场、矸石场、道路、洗煤厂等;影响对象的识别是影响受体(主要是生态环境,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的识别,就煤炭矿区而言,是指受煤炭矿区规划实施影响的生态系统及生态因子;影响效应识别是影响作用的性质及程度(正影响、负影响、累积影响、可逆不可逆影响等)的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可以从建设期和运营期两个不同时期分别进行,其中建设期生态影响识别包括:工业场地、风井场地、排矸场、进场道路、附属设施、洗煤厂等设施永久和临时占地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对区域植被分布、生产力、生物量及连续性的影响,对区域珍稀动植物栖息、活动的影响,对区域水土流失现状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工业场地、风井场地、排矸场、进场道路、附属设施、洗煤厂等设施建设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弃渣对区域植被、植物、动物活动及鱼类的影响;运营期生态影响识别包括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所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表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对区域土地利用性质的影响,对区域植被类型、生产力、生物量、连续性的影响,对区域动物栖息、活动的影响,对区域水土流失现状的影响,对区域敏感目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现状、景观等的影响;配套洗煤厂、煤化工企业、瓦斯、煤矸石发电设施外排污染物对赤水河保护鱼类的影响,对区域珍稀保护动植物的影响。

4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研究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

1、建设期:主要生态影响因素为矿区规划项目建设期场地平整和开挖破坏原地貌植被、施工机械噪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施工引起的水土流失的增加、占地对土地资源、景观资源的影响等。

2、运营期:主要为煤炭开采后形成地表沉陷和导水裂隙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地形地貌、植被、动物、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影响。

结合煤炭矿区规划实施前后主要生态影响因素及受影响的主要对象(生态系统)和主要因子,并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HJ463-2009)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 ― 2011)中相关规范和要求,得出煤炭矿区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内容主要包括:地表沉陷影响预测、对地表形态、地形地貌的影响预测分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预测分析、对植物资源的影响预测分析、对动物资源的影响预测分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预测分析、对土壤坏境的影响预测分析、对区域气候影响预测分析、对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影响预测分析、对地质灾害影响预测分析、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对敏感区域的影响预测分析。

5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根据现状调查、规划方案实施影响因素识别以及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可知,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工业场地、道路、辅助设施、煤化工基地等施工区域;煤炭开采项目煤形成的地表移动、变形是规划方案实施后生态环境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因此规划方案实施前制定相应环境保护措施,才能使规划方案实施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5. 1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原则

①在规划方案编制阶段,遵循选址、选线“避让”原则,尽可能得避免方案实施对敏感目标的影响。

②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方针,通过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来尽可能地使开发活动对环境影响达到“最小化”。

③贯彻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设备等措施,对矿区内产生的固体废物、废气、废水等进行综合利用,做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④对于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对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来代替原有的环境。

⑤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由建设单位组织专门的队伍,结合开采进度,对采空区上方出现的沉陷台阶或地表裂缝及时整平、填充。

5.2生态环境综合防护、恢复措施

结合煤炭矿区规划实施中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按照“规避(避让)、减缓、补偿”以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提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1)避让措施

工业场地、矿区铁路线、公路等工程选址选线应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居民区、二级以上等级公路、铁路、基本农田等。

(2)最小化措施

①合理选择科学的采煤方法,采煤工艺应以采煤导水裂隙不破坏含水层为目的,对可能受破坏影响的含水层区域留设保护煤柱。

②在保护区边界留设足够的保护煤柱,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的影响降至最小。

③饮用水源保护区留设保护煤柱,保证饮用水源影响最小化。

④项目施工过程中,划定施工界限,将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限制在最小区域。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环保意识教育,禁止“滥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

(3)减量化措施

①利用井下掘进矸石充填井下采空区和井下废弃巷道,延缓和减小采煤对地层结构的影响,降低采煤裂隙带高度,减少地下水资源流失量;矿井水全部处理,尽可能提高矿井水回用率和资源化率,用矿井水替代地表水源,从而减少矿区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提高地质勘探程度,对导水断层等留设保护煤柱,减少地下水的漏失。

②加强环境管理,取先进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和处理设备,提高项目污染物处理率,使建设项目运行各种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相应标准或无害化处理。

③最大程度利用矿井水,减少矿井水排放量和取水量,减轻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4)修复措施

①对施工期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对所占基本农田进行了异地补偿。

篇12

>> 盘锦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龙井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宁夏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建议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保护治理措施 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 浅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 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 浅谈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简述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盐池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浅析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整治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李廷友,林振山,谢标.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705-2707.

[3] 余进祥,刘娅菲.农业面源污染理论研究及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37-142.

篇13

摘要:新疆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通过调研查阅新疆地区环境资源现状,及对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现状进行

>>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补偿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新疆地区耕地资源变化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 新疆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调控 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资源环境的保护 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刍议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现状调查与研究 资源型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及治理的研究 江苏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创新机制研究 新疆地区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重点教学资源建设机制刍议 刍议新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新疆地区物流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新疆东天山地区矿产资源综合评价 新疆地区金矿资源分布及找矿前景分析 新疆吐哈地区盐类矿产资源浅析 河北省资源开发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法律实施机制研究 新疆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4] 蔡守秋.环境正义与环境安全―二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5+92.

[5] 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01:54―59.

[6] 王静爱,毛佳等.中国的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A].研究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374―38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