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考历史趋势

高考历史趋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1 17:02: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考历史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考历史趋势

篇1

一、高考历史命题趋向“稳定”状态

第一,高考命题思想,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学生”、“有利于高校招生的自’,、“有利于中学教学”的主导原则不变。第二,基于高考试卷的题型以及分数安排,文科12题48分;历史材料题1题32分,三科综合题历史20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占100分基本成为定式。第三,高考试题的整体难度应当略微下降,注重对学生基础的考察,整体难度应当在0.58左右。

1.高考历史命题体现“综合”能力

不仅如此,当前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身素质的提高。高考试题不仅仅需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当能够透过试卷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命题人在出题更多注重各个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此外,在历史的考试中,放松了对于细节知识点的考察,在命题时注重历史对现实的意义与指导作用。在高考历史的试题中,不再仅仅的围绕历史事件进行考察,更多的关注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熟练运用的考察,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面临的困难。在最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中,都是通过其他学科知识背景的引入,考察本科目的知识,这也符合高中课程改革的标准,符合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2.高考历史命题呈现“时代”特征

当前,历史高考试题对于时政焦点越来越关注,对于教材中细节知识考查的越来越少。这就使得历史与时代相结合,彰显出新的活力,也间接的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其次,高考命题的角度更加新颖,选材范围更加广泛,课标理念更加渗透,能够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设问(比如说利用网络名词),实现对学生能力与素质考核的标准,也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考试这个问题。

3.高考历史命题的凸显“自主”精神

首先,关于历史教材的编撰呈现了多样化的特征,教育部不再制定统一的教材。教材的多样性也为学生学校的选择奠定了基础,这也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其次,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出的高考试卷也不再强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允许部分省市自主命题,这就使得高考更加人性化。地方命题在彰显地方特色的同时能够有针对性的考察学生的能力。此外,允许部分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这种新的举措呼应了高考目标“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二、新课标下的历史科高考备考策略

新课标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方向,如何在这种新时期从容应对高考,在历史高考中再创辉煌?笔者有自己的见解。

1.认真学习教改理论,迅速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呈现了越来越多的弊端。为此,应当地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时俱进,为祖国的建设培养综合实力更强的建设者。但是,这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以前的具有较大差异如“建构主义的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策略”、“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知识的本质是创新”等等。只有更新观念,才能正确把握现代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做好备考工作。

2.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

在前一阶段,我国教育部已经出台了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标准。在08年,江苏省也推出了自己的高考方案,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与研究这些历史考试命题指导思想,才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提高备考效率。对新课标,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版本(如岳麓版与人教版)的教材,,以此来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

3.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

有些专家错误的理解新课标的之后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将基础知识的教学淡化,轻视。其实不然,在高考命题指导文件中,表面上是降低了对基础的考察,提倡创新。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夯实基础,才能从容不迫的应对百变难题。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就必夯实基础,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生只有真正的掌握做题的方法,才能够在高考中不乱阵脚,获取高分。

4.精心设置教学情景,构建和谐探究课堂

在新课标模式下,对于高考进行了改革,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所以,历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关注时政热点,将当前的事件与历史事件联系,或者采用专业知识对当前的热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此外,老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针对某一话题与学生讨论,交流。

5.系统归纳知识体系,针对考点精讲多练

在临近考试前,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此外,对于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反复强调,拓展。在布置学生的课外作业时,应当注重质量,避免同一种类型的题目做的很多,还有众多类型的题目没有涉及。当然,定期的学习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应当充分的重视每一个测试,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改变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薄弱点,让学生在高考中从容应对,考出佳绩。

篇2

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经过对全国高考历史卷大量试题的分析与研究,高考历史题目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历史发散性思维的考查,要求学生以高中教材陈述的理论知识点为根基进行独立自主的综合分析与问题解答,具体表现为“虽然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包含在教材中,但题目的形式、内容、题材却与学生频繁接触的教材大不相同(也就是所谓的‘观点在书中,题目在书外’)”。

在此情形下,我们高中教师在展开具体的历史教学活动时,应当改变以往灌输式、填鸭式等陈旧的教育方式,及时摒弃单纯要求学生背诵所谓教材历史知识点的落后理念,改为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地促进学生进行高中历史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真正理解历史教材的基础之上,学会独立自主思考、解决历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此,方能在发展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自身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的综合发展。

例如,在教学“新航路的开辟”时,教材只简单讲述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国家经济、贸易中心、生产关系等的影响,却并未详细讲解新航路开辟对其他一些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为此,在教学了本节内容的相关知识点后,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在一定成程度上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封闭及孤立状态,这同样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结合已学的历史知识,从经济、外交、文化三个方面尝试分析新航路开辟带给中国的巨大影响。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收集整理资料、发挥集体的聪明与才智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性学习。

如此,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独立自主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透过教材的表面挖掘出更多教材之外的实质性历史内容。

新航路开辟之后,交通带来的便利使得一些原本不属于我国的农作物不断传入,在丰富了我国粮食品种及产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从而为当时中国人口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客观前提。

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强国开始了对我国长时期的侵略。面对侵略,中国人民顽强抵抗,誓死捍卫国家完整;但也致使眼界狭窄的封建政府实施“闭关锁国”的错误外交政策,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文化、经济的长远性发展。

……

上述都是学生独立自主分析、总结的看法,虽不十分切贴,但却表明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创造性学习思维以及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等都获得了很好的锻炼与发展,而这些都将为他们日后在高考中更好地应对发散性较强的历史试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引进大量丰富的史料素材

今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另一大命题特点就是:给出一定的历史材料,要求学生在对该材料进行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完成该材料下的特定历史题目。高考的这一命题趋势实质上对高中学生获取、解读历史材料、信息的相关能力。

鉴于此,我们高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适应命题的这一变化趋势,即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尽可能地将丰富且科学的历史材料运用到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来。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会有意识地向学生输入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的历史材料。如,在教学“英国君主立宪制”这一整体时,针对不同的层面我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社会领域人士对该体制的看法:在讲到“英国君王不掌握实权,权利真正掌握在议会手中”这一知识点时,我向学生展示了某一英国宪法权威人士的言论:“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在讲到英国议会拥有无限权力时,又引用了“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一个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这一略带夸张的表述。此外,更是引用了伏尔泰关于英国政体的评价“谁相信从这个可怕的深渊里,从这个不睦、残酷、愚昧、狂信纠缠不清的混沌里,居然会产生出今天世界上可能是最完美的政府呢?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

随后,便鼓励学生尝试结合这些历史材料对英国政体的先进性进行分析与论证。如此,既借助这些史料的补充极大地扩充了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范围,使得“君主立宪制”这一政体形式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实现对其的更深刻认识、理解与灵活掌握,从而为其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应对材料性题目做足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时刻紧盯试卷命题趋势,并在明确其特点的基础之上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方式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契合高考特点的教学模式。如此,方能在改善历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同时,为他们日后更好地应对历史高考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考命题的方式由知识立意转向了能力立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突出了对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考查,另一方面是突出了能力考查和情境设计的考查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比较、概括等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查。那么,面对这样的转变,高中历史教学又该如何进行?

一、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以讲为中心,教师全权包办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渐渐向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只是具有“知识”的人,整个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具备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现在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把握学生的个性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引导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让学生只是单纯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并不能让学生从历史学科中创新。所以,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教学方式也应该及时改变,与时俱进。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不变,学生变不了。历史教师根据自己的观点,敢于大胆地创新教学方式,设计自己特色的课程安排,对一些历史事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搞教条主义,不让学生读“死书。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讨论时间,让他们走进历史,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理解历史,而不是一书本上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

二、简化课程内容,提炼历史精髓

现代的历史教学,不能再像传统的历史教学那般将教材当做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不仅降低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还增加了学生背诵记忆的负担。现代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首先要明白教材只是学科的辅助,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转变。现在高考中,对于历史学科的考查,大部分题型都已经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并非完全的记忆背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顺应了高考的趋势,不会让学生在面对考题时无所适从。

历史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简化课程内容,将冗杂的内容去掉,引领学生牢牢记住历史的基本线索和把握重大的历史事件主干,记住重要的概念和掌握基本的框架。将学生历史课程的基本任务设置为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和牢记基本的历史线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历史知识的串联法,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整个线索弄清楚,这些线索可以将历史知识串联起来。比如,以时间为线索,列出历史事件的年表等。

三、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书籍的阅读理解能力

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侧重点。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新材料,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史料更是数不胜数。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搜集、积累各种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史料,建立自己的资料体系。面对很多教材中没有提及的重点或者是对重点描写得很简单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的材料给学生补充,让学生了解得更加仔细和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运用材料,一定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研究历史,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归纳、比较、推理等思维能力,使学生面对高考的各种题型都不会感觉无从下手。

如何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可以使用点面交叉法,帮助学生找准一个“点”,将知识“点”拓展成知识“面”,将与这个点相关的历史知识范围扩大化。如,从韩非子这个人物点,将知识面扩展到整个法家历史等。

四、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个人素养

历史课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在平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历史。比如,观看与中国历史相关的纪录片,多阅读一些与中国历史相关的史料书籍、通俗读物等,扩大自己在历史学科上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的知识素养和历史素养。

现在高考中很多题型都是关于历史史观和研究史学方法的题目,很多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就会无从下笔。这类题要求学生要有极高的历史素养和个人史学观念。这种学生的个人能力都不是在课堂上可以全部学到的,必须靠学生自己慢慢沉淀,在阅读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素养和观念。

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能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培养个人能力,用语文课的授课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理解、逻辑能力。例如,指导学生将历史课按章节来抓中心、写提纲等。

总而言之,从现在的高考趋势中可以解析出各个学科即将面对的教育方式变革问题。历史学科是一个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的学科,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学生个人素养和品格的学科。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换新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强化对学生历史知识的结构教化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饶玉珍.从高考发展趋势谈高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1):196-197.

[2]徐晓荣.谈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J].科教纵横,2010(5):188.

篇4

区域特征由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构成,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区域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等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在分析区域特征时,要注意某要素的宏观分布规律与微观变化特征。

【考题再现】(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37题)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

各类用地比重(%)

年份水田旱地林地草地园地城镇陆地

水域滩涂未利

用地199148.0814.4718.720.340.219.657.960.350.22200841.879.8917.270.040.0323.916.350.630.01(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3)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考查内容】本题以区域经纬网图为依托,考查区域特征分析和区域发展。前两个小题以及第3小题的前半部分考查区域特征分析,具体考查内容是地形、水文两个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分析以及图示区域土地资源的变化特征。第3小题后半部分和第4小题考查区域发展问题,这里不作分析。

【考查能力】本题以我国东部某区域图(结合经纬线)以及区域等高线来命题,考查学生描述区域地理特征(地形、水文)以及分析其成因的能力,具体包括: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及疏密判断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的能力;分析河流下游(河口)地区堆积作用强烈(多沙洲)的能力。第3小题前半部分考查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和归纳、总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的能力。

【解题方法和技巧】

1.做好“三审”

(1)审材料。地点:中国东部某区域。

(2)审图文。

线:图中经纬线。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可以确定图示地区是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线状地理事物:图示区域河流――长江。由经纬网可以判断图示区域是长江入海口。

等高线:等高线的数值和疏密反映了地形的高低及坡度陡缓。据图示等高线可判断此区域地势为南高北低,也可判断图示地区的地形。

图表:1991年和2008年用地结构的变化。从表中可直接读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

(3)审问题。问题包括: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

2.根据问题及题中的材料确定回答的内容

第1小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特点。一个区域的地形特点包括地势、地形类型构成、地形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有无特殊的地貌等几个方面。地势包括海拔高低(是确定地形类型的依据)、倾斜状况和起伏状况等。地形类型构成从是复杂多样还是以某种地形为主来判断。空间分布状况则是指各类地形在此区域的分布特点。判断特殊地貌则需要分析此区域有没有特殊的力量起作用。

第2小题,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河口的位置已经确定,应从外力作用中的堆积作用角度分析。同时还要注意特殊的地区(河口)有特殊(海水)的作用。

第3小题,变化特点从图表中可以直接读出。

【试题答案】(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4)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答题错因分析】第1小题,学生对区域地形特点的描述角度不是很清楚,出现漏点的现象。容易漏掉的是地形的空间分布状况,特殊地区的特殊地貌(海岸线状况)。

第2小题,学生觉得答对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会忽略河流的泥沙含量大,以及海岸地区海水的顶托作用。

二、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是一个区域的重点内容,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和条件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

【考题再现】(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6题)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有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有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

(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4)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考查内容】本题以区域地图(经纬网图)和相关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学地理的农业区位理论、区域发展等内容。该题重点考查的内容有农业生产、农业区位理论以及区域开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地理事物(国有农场)空间分布规律的描述方法;农业生产(种植优质长绒棉)区位因素分析,包括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商品棉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合理人类活动(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考查能力】本题以我国南疆地区的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命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具体包括:根据区域图判断地理位置的能力;结合南疆地形图判断、描述国有农场分布规律的能力;依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分析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能力;阅读材料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能力。

【解题方法和技巧】

1.做好“三审”

(1)审材料。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点:许多国有农场;地理事物或现象:引种优质长绒棉;生产特点: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问题:近年来收获季节需大量外地民工前来采摘棉花。从材料中可知,该类农场主要农产品商品率高,劳动力比较缺乏。

(2)审图文。

线:图中经纬线。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可以确定该地区是我国的南疆地区。

线状地理事物:图示区域四周是山脉,河流为时令河,据此可以判断此区域是盆地,且水资源缺乏。

面状地理事物:图示区域有面积广阔的沙漠。结合沙漠分布区域、线状地理事物(山脉)的分布特点能判断沙漠的形成原因以及点状地理事物(国有农场)的分布规律。

(3)审问题。问题包括:分布规律、有利区位条件、距离市场远但商品棉销售好的原因、图示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2.根据问题及题中的材料确定回答的内容

第1小题,根据经纬网确定图示区域为西北地区,或根据图例(沙漠)确定此区域是干旱地区;图中国有农场很明显是沿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分布的;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可以侧重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具体包括光、热、水、土等四个方面。

第2小题,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的原因,可以从产品(长绒棉)本身适合长途运输和产品(长绒棉)质量优良两个方面来阐述。

第3小题,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分析:一方面,据文字材料可知缺乏劳动力(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另一方面,据图中信息可确定该地是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是限制其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

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过度开发最终导致区域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恶化。回答该题时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比如加剧水资源危机、荒漠蔓延、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试题答案】(1)分布规律: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有利条件:(棉花生长期)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有灌溉条件。

(2)棉花易储存、易运输(交通条件改善);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市场需求量大。

(3)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

(4)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

【答题错因分析】第1小题,学生进行区域定位时易出现问题,不能通过经纬网准确定位;忽视了图中的图例,没有通过图例中的沙漠判断出图示区域是干旱地区。如果不能准确定位或忽略了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会大大降低。

第2小题,学生没有仔细阅读分析材料,同时也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比如忽略了最后一句“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反映的劳动力缺乏。

第3小题,学生不善于在共性特点中寻找个性特点。学生对农业的区位因素非常熟悉,看到这道题后会一股脑地把自己记忆中的所有区位因素全写出来,而忽略了结合本图、本题提供的一些信息。

第4小题,学生缺乏地理思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会造成对该问题回答不全面。

三、区域比较

认识区域间的差异及某区域典型的地理特征通常要借助比较法,通过比较可以区别区域间地理现象的特点和本质,找出区域间差异显著的特征和标志。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考题再现】(2012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29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2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图1图2材料二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调水工程我国南水北

调中线工程美国加州北

水南调工程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单位调水量耗能大小原因(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考查内容】本题以两个区域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分布图(经纬网图)和相关材料为依托,考查区域差异,区际联系以及区域发展等。该题重点考查的内容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解决资源缺乏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不同地区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沿线气候的比较,工程线路优缺点的比较,调水工程对调入区的影响,解决水资源缺乏的措施。

【考查能力】本题以我国南水北调和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为背景材料命题,考查学生阅读地图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区域气候的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评价的能力,根据问题产生原因制订解决措施的能力,具体包括: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结合调水线路途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评价调水线路优缺点的能力;分析调水工程对调入区影响的能力;结合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提出解决措施的能力。

【解题方法和技巧】

1.做好“三审”

(1)审材料。地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工程沿线地区;影响: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问题: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措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2)审图文。

线:图中经纬线。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可以确定图示区域的位置,但该题已经给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工程,经纬线对本题确定位置意义不大,但是可以根据经纬线确定气候类型。

线状地理事物:图示区域中的输水线路经过了哪些地区(地形区、地势高低),注意输水线路所在区域及其经纬度。

面状地理事物:图2所示区域有面积广阔的沙漠,并且在南部,据此可以判断南部地区水资源较缺乏。

(3)审问题。

问题包括:气候类型的判断、单位调水量耗能的比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2.根据问题及题中的材料确定回答的内容

第1小题,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往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气候特征要从降水量方面来比较;单位调水量耗能的多少与输水线路沿线的地势有关。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借助于经纬网)可以判断气候类型;根据图中不同颜色表示的不同高度,可以确定调水线路沿线地势的高低。

第2小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环境的影响,学生应注意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三个方面。

第3小题,节水措施应该是节流方面的措施,应该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节水意识等方面考虑。

【试题答案】(1)

调水工程我国南水北

调中线工程美国加州北

水南调工程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单位调水

量耗能大小小大原因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逐级提水(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答题错因分析】第1小题,学生结合经纬线判断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的能力欠缺,导致气候类型判断错误;不知道单位调水量耗能与哪个因素有关,或忽略了图中的图例,无法判断地势高低。

第2小题,学生仅仅回答出某一个方面,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要实现区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的统一。

第3小题,学生对问题审得不细致,把开源的措施也回答出来了。

四、区际联系

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为了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最大程度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际联系势在必行。实现区际联系,首先应研究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并从中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然后确立区域间联系的方式并分析区域之间联系的可能性;最后评价实现区际联系的意义或影响。

【考题再现】(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上图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考查内容】本题以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地图(经纬网图)和相关材料为依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发展及区际联系。其中第5小题考查区际联系的意义,具体考查“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考查能力】本题以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以及辽河流域的相关资料为背景材料命题,考查学生阅读地图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区际联系意义的能力,具体包括:根据辽河流域相关材料判断区域特征的能力;结合区域环境分析工程建设意义的能力。

【解题方法和技巧】

1.做好“二审”

(1)审材料。地区:辽河流域;问题:水资源较缺乏;措施: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2)审问题。问题: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根据问题及题中的材料确定回答的内容

通过调水工程可以缓解辽河流域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对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影响入手。

【试题答案】(1)略。

(2)“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西沙”: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3)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篇5

1.【考纲解读】

质点的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的重要专题,涉及的基本概念较多,其中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等为Ⅱ级要求.考查的重点是:加速度、xt图象、vt图象、运动和力的关系等知识.

2.【考题预测】

从高考试题看,作为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单独考查的命题并不多,更多的是与牛顿定律、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结合起来,作为综合试题中的一个知识点而加以体现.主要题型为选择题、解答题,其中解答题多为中等或较难题.

样题预测我国第一艘航母已经投入使用,这让国人自豪.在航母上都搭载有战斗机,因此战斗机的起飞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若航空母舰飞行甲板长度为L=300m,某种战斗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为a=4.5m/s2,飞机速度要达到v=60m/s才能安全起飞.

(1)如果航空母舰静止,战斗机被弹射装置弹出后开始加速,要保证飞机起飞安全,战斗机被弹射装置弹出时的速度至少是多大?

(2)如果航空母舰匀速前进,在没有弹射装置的情况下,要保证飞机安全起飞,航空母舰前进的速度至少是多大?

解析:题中虽未指明,但质点的概念已经蕴含其中.(1)中飞机可视为质点;(2)中飞机与航母均可视为质点.运用质点的直线运动公式求解即可.

(1)设战斗机被弹射出来时的速度为v0,由运动规律可得

v2-v20=2aL

解得v0=30m/s.

(2)设飞机起飞所用时间为t,在时间t内航空母舰航行距离为L1,航空母舰的最小速度为v1.对航空母舰

L1=v1t

对飞机

v=v1+at

v2-v21=2a(L+L1)

解得v1=8m/s.

3.【复习指导】

建议复习时要从加速度角度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分析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等知识.在判断vt图象或xt图象时,要注意分析运动的特点,纵横轴分别代表的含义,以及图线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有时写出速度公式或位移公式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高考中涉及本单元的试题与现实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将更紧密,涉及内容更广泛,与高科技相联系的情景会有所增加.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高考考点高考典题精选

参考系、质点2010·山东(16)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2011·新课标(24);2010·天津(24)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2013·广东(13);2013·新课标Ⅰ(19);2012·山东(15);2011·重庆(14);2011·海南(8);2011·海南(6)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2010·重庆(22)

考点二、相互作用

1.【考纲解读】

相互作用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其中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平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探究)为Ⅱ级要求.预测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变化规律等知识,另外也要注重电场力、磁场力及复合场的平衡问题.

2.【考题预测】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预测2014年高考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1)对摩擦力、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等知识点的考查;(2)纯静力学的考题,物体受力不在一条直线上,通常为容易题或中等难度题;(3)连接体的平衡问题,通常考查整体法和隔离法,难度稍大的题目本专题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但也有综合性计算题.

样题预测滑块m放在粗糙的斜面体M的斜面上,用水平推力F推着斜面体和滑块一起向左加速运动,如下图所示.若物块与斜面体保持相对静止,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滑块受到斜面的作用力方向可能垂直于斜面向上

B.滑块一定受到了三个力

C.滑块可能受到了两个力

D.滑块受到的合力方向一定水平向左

解析:本题考查物体的平衡.滑块一定受重力、支持力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得,当a=gtanα时,滑块恰好不受摩擦力,滑块受到斜面的作用力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当a≠gtanα时,滑块将受摩擦力,故选项A、C正确,选项B错误;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所受合力水平向左,选项D正确.

3.【复习指导】

复习重点应集中在对物体平衡状态及平衡条件的理解、应用上.涉及的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常见力的特点、受力分析、力的运算等.其中力的动态变化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是高考的热点,要注意加强受力分析的训练,掌握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如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等.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考查的重点和热点、题型不会发生变化,仍然是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等的创意设计.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高考考点高考典题精选

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2013·新课标Ⅱ(14);2013·北京(16);2012·重庆(23);2012·新课标(24);2012·海南(8);2011·海南(5);2011·重庆(22)

形变、弹性、胡克定律2013·新课标Ⅱ(15);2010·新课标(15)

力的合成与分解2013·新课标Ⅱ(15);2013·安徽(14);2013·北京(16);2013·浙江(17);2012·新课标(24);2012·浙江(14)

共点力的平衡2013·山东(15);2013·天津(5);2012·新课标(16);2012·新课标(24);2012·广东(16);2012·山东(17)

考点三、牛顿运动定律

1.【考纲解读】

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为Ⅱ级要求.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物体的瞬时加速度、解决动力学问题、追及相遇问题在动力学中的应用是常考内容,在历年的高考中不断以各种形式出现.本专题常以综合性计算题形式考查.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运动和力的关系等知识.本专题内容的命题形式倾向于应用型、综合型和能力型,易与实际生活、军事科技、工农业生产等紧密联系,还常以力、电综合题形式出现.试题大多综合运用牛顿定律知识求解,解题的关键是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分析,且贯穿始终.

样题预测2013年2月26日,埃及卢克索发生一起观光热气球爆炸坠落事故,共有19人遇难.这可能是人类史上伤亡最为严重的一起热气球事故.科研人员乘气球进行科学考察,气球、座舱、压舱物和科研人员的总质量为900kg,在空中停留一段时间后,科研人员发现气球因漏气而下降,及时堵住.堵住时气球下降速度为1m/s,且做匀加速运动,4s内下降了12m.若空气阻力和泄漏气体的质量均可忽略,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至少抛掉多重的压舱物才能阻止气球加速下降.

解析:气球因漏气导致其浮力变小,所以气球做向下匀加速运动,为了阻止加速下降,因此抛掉压舱物体,减少重力,确保安全.在此过程中,已知时间、下降的位移、初速度,由运动学公式可求出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抛掉的重物.

设漏气后气球所受浮力为F,加速下降的加速度为a.

由s=v0t+1[]2at2得:

a=2(s-v0t)[]t2=2×(12-1×4)[]42m/s2=1m/s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F=ma

F=m(g-a)=900×(10-1)N=8100N

抛掉的压舱物的重力为

G=mg-F=ma=900×1N=900N.

3.【复习指导】

在复习中,一定要熟练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已知运动求力和已知力求运动这两种类型的问题,同时要学会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牛顿第二定律,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结合生活、科技、工农业生产等实际问题,结合电场、磁场有关的综合问题的考查.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牛顿运动定律与曲线运动、电磁学等知识点综合起来,以实际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关问题为命题背景,突出表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命题趋势强烈,同时对与vt图象相结合的问题要予以足够的关注.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高考考点高考典题精选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2013·新课标Ⅰ(14);2013·新课标Ⅱ(14);2013·新课标Ⅱ(25);2013·浙江(19);2013·重庆(6);2012·新课标(14);2012·北京(20);2012·安徽(17);2012·江苏(5);2012·山东(17);2011·福建(16);2012·天津(8);2011·新课标(21);2011·北京(18)

超重和失重2012·浙江(23);2011·天津(2);2010·海南(6);2010·浙江(14)

考点四、曲线运动

1.【考纲解读】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及其应用为本专题的Ⅱ级要求知识,包含了位移、加速度、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理解平抛运动并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匀速圆周运动及其重要公式等.注意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设法把曲线运动(正交)分解成直线运动再用直线运动规律求解问题.从近几年高考看,常见模型:抛体运动问题;船渡河问题;绳拉物体运动问题.出题形式多样,选择题、计算题均有.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应用本专题知识方法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抛体运动及圆周运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仍将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一种趋势.主要考查的有以下几点:(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2)平抛物体的运动;(3)匀速圆周运动及其重要公式,如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力等.它不仅涉及力学中的一般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还常常涉及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或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动力学问题,功能问题.

样题预测如图所示,参加某电视台娱乐节目的选手从较高的平台上以水平速度跃出后,落在水平传送带上.已知平台与传送带的高度差H=1.8m,水池宽度s0=1.2m,传送带AB间的距离L0=20m.由于传送带足够粗糙,假设选手落到传送带上后瞬间相对传送带静止,经过Δt=1.0s反应时间后,立刻以a=2m/s2恒定向右的加速度跑至传送带最右端,g取10m/s2.

(1)若传送带静止,选手以初速度v0=3m/s的水平速度从平台跃出,求选手从开始跃出到跑至传送带右端所经历的时间.

(2)若传送带以v=1m/s的恒定速度向左运动,选手要能到达传送带右端,则他从平台跃出的水平速度v1至少为多大?

解析:(1)选手离开平台后做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有H=1[]2gt21,得

t1=2H[]g=0.6s

在水平方向上有

s1=v0t1=1.8m

选手在传送带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s2=L0-(s1-s0)=1[]2at22

得t2=4.4s.

则选手运动的总时间t=t1+t2+Δt=6.0s.

(2)选手水平跃出的速度为v1,落到传送带上1.0s反应时间内向左发生的位移大小为

s3=vΔt=1m

然后选手向左减速至速度为零又向左发生位移

s4=v2[]2a=0.25m

不从传带上掉下,平抛水平位移

s≥s0+s3+s4=2.45m

则v1≥s[]t1=4.08m/s.

所以选手从平台上跃出的水平速度至少为4.08m/s.

3.【复习指导】

解曲线运动问题要注意运动的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时,各分运动是各自独立的,互不干扰,任何一个方向的运动都不会因为其他方向运动的存在而受到影响.对曲线运动的复习应注重曲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对圆周运动的复习应加强向心力来源的分析,加强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高考中对平抛运动或类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考查仍是命题的热点,尤其是这两种典型的曲线运动从知识上与功能关系综合,从情景上与生产、生活实际应用联系的命题可能性较大.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高考考点高考典题精选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2013·北京(19);2013·福建(20);2012·福建(21②);2011·四川(22);2011·新课标(14);2011·全国(15);2011·江苏(3)

抛体运动2012·新课标(15);2012·江苏(6);2012·上海(12);2011·广东(17);2011·海南(15);2010·全国(18);2010·浙江(22)

圆周运动2013·北京(18);2012·上海(19);2011·安徽(17);2009·广东(5)

向心力2013·新课标Ⅱ(21);2012·福建(20);2012·江苏(3);2011·天津(10);2009·广东(17)

竖直平面圆周运动2013·重庆(8);2012·浙江(18);2012·重庆(23);2011·北京(22);2010·重庆(24);2010·江苏(14)

考点五、万有引力与航天

1.【考纲解读】

万有引力及其应用为本专题的Ⅱ级要求知识,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几乎年年都考,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居多.考纲要求考生理解太阳与行星间存在引力,能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表达式;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天体运动与现代航天科技的综合,人造卫星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是高考的热点.由于近年来世界各国空间科技力量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和接收,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首次手控空间交会对接成功,会使万有引力、天体运动的知识成为一个特别的考查热点.

样题预测2013年6月7日,美国研究人员说,在火星工作的火星车“机遇”号发现非酸性水存在的证据.依据这一发现推断,在火星形成早期,星球环境或许更加适宜孕育生命.假设“机遇”号着陆前在近火点800千米、远火点80000千米的火星椭圆轨道上履行火星探测使命.已知地球质量与火星质量之比为9,地球半径与火星半径之比为2,地球半径为6400km,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取10m/s2.由以上信息做出的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A.“机遇”号在近地轨道上的运行速率在7.9km/s至11.2km/s之间

B.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约为4.44m/s2

C.“机遇”号若要在目标轨道的近火点开始沿绕火星的圆轨道运行,需要减速

D.“机遇”号环绕火星做圆周运动的最大速率约为3.72km/s

解析:本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与天体运动知识.卫星绕地球运行的速度均小于7.9km/s,选项A错;由g=GM[]R2得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g′=M′[]M×R[]R′2g=1[]9×4[]1×10m/s2=4.44m/s2,选项B对;“机遇”号若要在目标轨道的近火点开始沿绕火星的圆轨道运行,需要减小自身的机械能,需要减速,选项C对;由v=GM[]R得“机遇”号环绕火星做圆周运动的最[JP2]大速率v′=M′[]M×R[]R′×7.9km/s=3.72km/s,[JP]选项D对.

3.【复习指导】

当前星际探索成为世界新的科技竞争焦点,而我国的载人航天已取得了成功,探月计划也进入实质性进程之中,因此在这些知识点的应用上复习时应引起高度重视.与“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相关的内容可能会成为2014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近年来我们国家在航天方面的迅猛发展,高考命题易与我国的航天成就紧密联系.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高考考点高考典题精选

天体运动2013·新课标Ⅰ(20);2013·四川(4);2013·天津(9①);2012·全国课标(21);2012·福建(16);2011·上海(15)

双星2013·山东(20);2012·重庆(18);2010·全国1(25)

人造卫星2013·新课标Ⅱ(20);2013·新课标Ⅰ(17);2013·浙江(18);2012·山东(5);2012·四川(15);2011·广东(20);2011·北京(15)

航天器2013·安徽(17);2011·四川(19);2010·江苏(6);2010·山东(18)

考点六、机械能及其守恒

1.【考纲解读】

本专题主要包括五个概念(功、功率、动能、势能、功能关系)和三个规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考试大纲》对本专题考点为Ⅱ级要求.功能关系一直都是高考的“重中之重”,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涉及本专题知识的考题不但题型全、分值重,而且还经常有高考压轴题,常与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知识综合,该类题目一般过程复杂、难度大、能力要求高.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高考中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比重不会降低,仍会以功的计算、动能定理以及功能关系为主,同时与曲线运动、电场及电磁感应相联系的综合题紧密相连,所以考生在复习时应多注意这些知识的综合训练和应用,以培养应用知识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样题预测2013年2月15日,一团亮光划过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留下白色尾迹,有视频显示,当时巨大的橘红色火球掠过天空,爆炸时散发出比太阳更耀眼的光芒.陨石雨降落后,车里雅宾斯克州各类建筑的窗户被震碎,屋顶被掀翻.下面有关陨石雨叙述中正确的是()

A.陨石坠入地球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B.陨石下落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C.陨石坠入地球大气层成为流星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D.“鸡蛋大的陨石砸在地上就是一个坑”,说明陨石对地面做了功

解析:陨石是从行星际空间穿过地球大气层而陨落到地球表面上的天然固态物体.它涉及地质学、天文学、陨石学、空气动力学、天体物理学、原子物理学中许多理论问题.陨石坠入地球大气层成为流星,是陨石和空气摩擦生热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选项A错误;陨石下落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选项B错误;陨石坠入地球大气层成为流星,是陨石和空气摩擦生热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选项C正确;陨石落地时,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力,地面发生了形变,陨石对地面做了功,选项D正确.

3.【复习指导】

关于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的考查在历年高考中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且常考常新,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和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复习时要深刻理解、准确掌握功、平均功率、瞬时功率、动能、重力势能等重要的概念及相关物理量的判断和计算;准确理解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全部内容;熟练掌握它们的运用方法,牢固树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守恒和能的转化观点.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高考涉及机械能的考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涉及功、功率和功能关系基本概念或机车启动问题的选择题;(2)以生产、生活和体育竞技项目等实际为背景的动力学和能量的综合题;(3)以能量守恒为核心考点并涉及弹簧的力学综合题.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高考考点高考典题精选

功和功率2013·新课标Ⅰ(21);2013·北京(23);2012·福建(17);2012·江苏(17);2011·山东(18);2011·海南(9);2010·全国课标(16);2010·四川(23)动能和动能定理2013·新课标Ⅱ(20);2012·全国(26);2012·江苏(14);2012·山东(22);2012·北京(22);2012·福建(21);2012·安徽(16)

功能关系2013·安徽(17);2012·重庆(23);2012·海南(7);2011·四川(21);2011·浙江(24)

机械能守恒定律2013·新课标Ⅰ(21);2012·海南(15);2012·上海(16);2012·浙江(18);2012·广东(17);2012·山东(16);2011·全国课标(16)

考点七、电场

1.【考纲解读】

电场Ⅱ级要求知识点有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点电荷的电场、电势差、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电场强度、电势差是近几年高考中频繁考查的知识点.电场力、电势能与力学中的运动、平衡以及能量相结合的题目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不断以各种形式出现.对电场基本知识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进行,对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以及力电相结合的综合试题多以计算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高考中,本专题仍是命题的热点之一,考查的重点是:静电场的基本知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力电综合.库仑力与其他力相结合的平衡问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类平抛运动,力电综合与能量相关的问题、与生产生活、工农业生产等紧密联系,考查的可能性较大.

样题预测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xOy,在y轴上固定着关于O点对称的等量异号点电荷+Q和-Q,O为坐标原点,A、B、C为坐标轴上的三点,A点和B点在x轴上关于O点对称,C点在y轴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单位正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大于在B点的电势能

B.C点的电势小于A点的电势

C.负电荷从A点运动到B点电场力做正功

D.单位正电荷从C点移动到A点与从C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做的功相同

解析:x轴为两等量异种点电荷连线的中垂线,所以x轴为一等势线,单位正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等于在B点的电势能,选项A错.电场线由+Q指向-Q,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C点的电势大于A点的电势,选项B错.x轴为一等势线,负电荷从A点运动到B点电场力不做功,选项C错.C、A之间的电势差与C、B之间的电势差相等,所以单位正电荷从C点移动到A点与从C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做的功相同,选项D对.

3.【复习指导】

在复习中,始终要围绕两个主线:一是电场力的性质,二是电场能的性质.做好这类问题关键是掌握好基本模型.注意命题与生产技术、生活实际、科学研究等联系也很多,如静电屏蔽、尖端放电和避雷针、电容式传感器、静电的防止和应用、示波管原理、静电分选等等,都成为新情景综合问题的命题素材.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命题趋于综合能力考查,且结合力学的平衡问题、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以及交变电流等构成综合题.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高考考点高考典题精选

库仑定律2013·新课标Ⅰ(15);2013·新课标Ⅱ(18);2012·上海(11);2012·江苏(1);2011·海南(3)

电场强度2013·安徽(20);2012·海南(12);2011·重庆(19)

电势能、电势和电势差2012·广东(20);2012·福建(15);2012·山东(19);2012·天津(5);2012·重庆(20);2012·海南(3);2011·上海(14)

电容器2013·新课标Ⅰ(16);2012·大纲卷(24);2012·江苏(2);2012·海南(9)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2013·新课标Ⅱ(24);2012·新课标(18);2012·四川(24);2011·新课标(20);2011·安徽(20);2011·北京(24);2011·浙江(25)

考点八、恒定电流

1.【考纲解读】

由新课标考纲对“恒定电流”的要求看,欧姆定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Ⅱ级要求.从近几年高考对“恒定电流”的考查来看,电路分析——包括电阻变化、含电容电路、非纯电阻电路等动态分析、电路故障分析,运用电路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已成为考查的热点.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查将与实际联系紧密,像超导现象及其在生产、科技方面的应用等,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是重点考查的一种趋势,符合现代高考对知识应用和能力考查的要求.基本题型是以选择题、实验题或计算题出现.如以选择题出现难度一般不大,若以实验题和计算题出现,则属于较难的题.

样题预测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平行板电容器两金属板水

平放置,开关S是闭合的,两板间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油滴恰好处于静止状态,G为灵敏电流计.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油滴向上加速运动,中有从b到a的电流.

B.在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下移运的过程中,油滴向下加速运动,中有从b到a的电流

C.在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油滴仍然静止,中有从a到b的电流

D.在将S断开后,油滴仍保持静止状态,中无电流通过

解析:本题考查电路的动态分析.滑片P向上移动,接入电路的电阻增大,电路总电阻增大,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干路电流减小,因U=E-I(r+R1),可知电容器极板电压变大,油滴受到的电场力增大,油滴向上运动,极板电压变大,说明电容器充电,中电流方向从b到a,选项A正确,选项B、C错误;将S断开后,电容器放电,中有电流,电压减小,电场力减小,油滴向下运动,选项D错误.

3.【复习指导】

复习重点有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电热的计算,电阻、电压和电流的测量.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电路的动态分析考题出现频率较高,是高考的难点和热点.复习时注意电路的计算,包括电阻的计算,串并联电阻的计算,电功、电热的计算(纯电阻电路、非纯电阻电路、混联电路等),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计算等.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高考命题势必会倾向于综合各部分知识的综合题的考查,例如以动力学为背景的力电综合题,以电磁感应为背景的力电综合题,以电路知识为背景的能量守恒问题,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题等.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高考考点高考典题精选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2013·安徽(16);2010·新课标(19);2008·重庆(15)

电功率、焦耳定律2012·上海(13);2012·四川(23);2012·浙江(17);2011·全国(17);2011·北京(20);2011·上海(8)

电路动态分析2012·上海(17);2012·浙江(17);2011·重庆(20);2011·北京(17);2011·海南(2);2011·上海(12);2010·上海(5)

含容电路2010·安徽(18)

电路故障分析2011·重庆(22)

考点九、磁场

1.【考纲解读】

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及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近几年始终围绕带电粒子在磁场、复合场中运动和实际应用问题考查,如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等,尤其复合场中的问题更是每年必考,占分较大.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一般具有较复杂的运动图景,可以综合考力场、电场、磁场的知识,同时考查学生在复杂的情景中灵活运用解题基本方法,洞察问题的内在联系,更能反映考生的综合素质、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往往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2.【考题预测】

预计2014年高考中,带电粒子在同一区域内存在电磁场问题和带电粒子在周期性电磁场作用下运动的题目必将成为考查的重点;电磁场在各种科学仪器中的应用问题仍然不可忽视,与现代高科技相关的物理情景试题也会不断翻新.

考点十、电磁感应

1.【考纲解读】

本专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难点,也是热点,其中Ⅱ级要求知识点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从近两年的高考命题来分析,新课程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有所加强,考查内容全面,主要包括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描述、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方向的判断(楞次定律、右手定则),特别是经常将电磁感应与电路规律、力学规律、电场规律、磁场规律、能量转化问题、数学函数与图象等相结合,试题的难度和广度均有明显体现;试题的考查形式灵活,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都经常出现.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的高考方向与内容仍然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本考点的知识点并不是很多,但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却很多,每年的高考题中对这一章的内容均有所涉及.重点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以导轨上的导体切割磁感线为模型,综合考查电磁感应、恒定电流、磁场、牛顿运动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等知识点.

[FK(]样题预测[FK)][HTK]如图甲所示,不计电阻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竖直放置,导轨间距为L=1m,上端接有电阻R=2Ω,虚线OO′下方存在垂直于导轨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现将质量为m=0.1kg、电阻不计的金属杆ab,从OO′上方某处由静止释放,金属杆在下落的过程中与导轨保持良好接触,且始终保持水平,不计导轨的电阻.已知金属杆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0=1m/s,下落0.3m的过程中加速度a与下落距离h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g取10m/s

2).试求:

[TPgkwl-3.TIF,BP][TS(*5][JZ][HT5"H]图甲图乙[TS)]

(1)垂直于导轨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2)ab杆下落0.3m的过程中R上产生的热量和通过R的电荷量.

解析:(1)刚进入磁场时a0=10m/s2,方向竖直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BI0L-mg=ma0

若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0,有

I0=E0[]R

E0=BLv0

联立上面三式代入数据得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2T.

(2)通过ah图象知,a=0表明金属杆受到的重力与安培力平衡,有mg=BIL,其中I=E[]R,E=BLv,可得下落0.3m时金属杆的速度v=mgR[]B2L2=0.5m/s.

下落0.3m的过程中,由能量守恒定律有

mgh=Q+1[]2mv2

解得Q=0.2875J.

金属杆自由下落的距离满足2gh0=v20,h0=0.05m,所以金属杆在磁场中运动的距离

x=h-h0=0.25m

则q=It[DD(]-[DD)]=[SX(]E[DD(]-[DD)][]R[SX)]t=[SX(]BLv[DD(]-[DD)][]R[SX)]t=[SX(]BL[]R[SX)]x=0.25C.

3.【复习指导】

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与恒定电流、磁场、力学内容的联系,综合性很强,难度大,复习时特别注意要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注意与实际生产、科技常识相结合的日光灯原理、磁悬浮列车原理、电磁阻尼现象、电磁流量计、传感器原理、超导技术应用有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搭界平台.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命题频率较高的是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方向判定和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其他像电磁感应现象与磁场、电路、力和运动、能量等知识相联系的综合题及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动势)的图象问题等.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HT6]

高考考点高考典题精选

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2013·新课标Ⅰ(17);2012·北京(19);2012·山东(14);2012·海南(5);2011·海南(7);2011·上海(13);2011·上海(20)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自感、涡流2013·北京(17);2012·新课标(19);2012·四川(16);2012·福建(22);2011·北京(19);2011·广东(15);2010·江苏(2)

电磁感应中的图象问题2013·新课标Ⅱ(16);2012·重庆(21);2012·新课标(20);2012·福建(18);2011·海南(6);2011·山东(22);2010·北京(19)

电磁感应的综合问题2013·新课标Ⅰ(25);2013·安徽(16);2012·山东(20);2011·福建(17);2012·天津(11);2012·浙江(25);2012·广东(35)

考点十一、交变电流

1.【考纲解读】

新课标考纲对“交变电流”的考查都是Ⅰ级要求,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主要考查正弦式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图象和数学表达式、最大值与有效值、变压器及电能的输送等问题.

2.【考题预测】

本部分知识常与电场和力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等.本考点知识也易与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相联系,如“电动自行车”、“磁悬浮列车”等.

[FK(]样题预测[FK)][HTK]如图所示为一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通入的正弦交流电的输入电压u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图象,已知原、副线圈匝数比为n1∶n2=10∶1,当副线圈中接入两个相同的并联电阻R=20Ω时,则()

[TPgkwl-4.TIF,BP]

A.通过电阻R的电流最大值为2.2A

B.与电阻并联的电压表示数为31.1V

C.电阻在1s内产生的热量为24.2[KF(S][]2[KF)]J

D.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约为48.4

解析:本题考查交流电知识.由图象可知原线圈电压有效值为220V,根据匝数比n1∶n2=10∶1,可得副线圈电压有效值为22V,故与电阻并联的电压表示数为22V,选项B错;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得到通过副线圈的电流有效值为2.2A,即通过电阻的电流有效值为1.1A,最大值为1.1[KF(]2[KF)]A,选项A错;电阻在1s内产生的热量为Q=22×1.1×1J=24.2J,选项C错;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电阻消耗的功率P=22×

2.2W=48.4W,选项D对.

3.【复习指导】

本考点是电磁感应的应用和拓展.复习时要注意“三突出”:一是突出考查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二是突出考查交变电流的图象和交变电流的四值;三是突出考查变压器.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多集中在变压器的原理及其应用、交流电的有效值、平均值和远距离输电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高考考点高考典题精选

交变电流的产生及描述2013·四川(2);2012·北京(15);2012·广东(19);2012·全国(19);2012·山东(18);2012·安徽(23);2011·天津(4)

变压器、电能的输送2013·广东(16);2012·重庆(15);2012·新课标(17);2012·福建(14);2012·天津(4);2012·江苏(7);2012·海南(4);2011·新课标(17)

高中物理学史汇编(二)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篇6

高考力学实验考纲要求内容: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等.

[HTH]2.【考题预测】[HT]

预测2014年高考考查力学实验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对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读数的考查;注重对实际操作的考查;注重考查实验的多种思想和数据的处理方法;注重课本基本实验所掌握的实验原理、技能的迁移,多以等效型、探索型、设计型出现.

样题预测 现提供如图甲所示的器材探究动能定理,请思考探究思路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的措施:.

(2)在某次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一条纸带,在A、B、C三个计数点中应该选用(填“A”、“B”或“C”)点的速度才符合实验要求.

(3)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先使小车不连接橡皮筋,发现小车在木板上加速下滑.则在橡皮筋弹力作用下,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橡皮筋弹力所做的功.

解析:考查探究动能定理.(1)本实验应满足橡皮筋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所以实验前应将木板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不受拉力时能沿木板匀速运动,能消除摩擦力对该实验的影响.

(2)本实验是探究橡皮筋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应测量橡皮筋的拉力做功后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完全释放时小车的最大速度,选用小车匀速运动段(计数点间隔均匀的部分)计算小车经过C点时的速度,以保证拉力做功与橡皮筋的数目成正比.

(3)小车不连接橡皮筋,发现小车在木板上加速下滑,则在橡皮筋弹力作用下,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大于橡皮筋的弹力,因而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大于橡皮筋弹力所做的功.

3.【复习指导】

复习时要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4.【教师寄语】

寄语1 明白命题趋势: 应以掌握常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规范操作程序、数据处理方法等为本,同时从常规实验中,有意识地提取、积累一些有价值的方法,并逐步过渡到灵活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

寄语2 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十三、电学实验

1.【考纲解读】

高考电学实验考纲要求内容: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练习使用多用电表;传感器的简单使用.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

力学与电学实验考纲统一要求的内容: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少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高考电学实验考查的重点包括仪器的选择、读数、实验器材的连接、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以及多用电表的使用、测电阻的方法、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等.

[FK(]样题预测[FK)] [HTK]用伏安法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所给的器材有:

A.电压表V(量程0~10V)

B.电流表A(量程0~0.6A)

C.滑动变阻器R1(总阻值20Ω)

D.固定电阻R2(阻值10Ω)

E.固定电阻R3(阻值4Ω)

F.固定电阻R4(阻值3Ω)

G.一个单刀双掷开关S和导线若干

[JZ][FK(9。15][FK)]

(1)根据以上器材,在实验误差尽可能小的情况下,用最少的实验器材组成一个测量电路,画出测量电路的原理图.(要求电路中各器材用题中给定的符号标出.)

(2)写出待测干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的测量表达式:

E=;r=.

解析:考查电路的设计.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E约1.5V,内阻r很小,为了减小读数误差,不能选电压表,只能选电流表;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若用电流表则不能用滑动变阻器,只能用单刀双掷开关和两个定值电阻组成回路.电流表量程选择0~0.6A,回路最小总电阻约R≈1.5V[]0.6A=2.5Ω,若电流表三分之一处读数,其电路的电阻大约为R′=1.50.2Ω=7.5Ω;若电流表三分之二处读数,其电路的电阻大约为R′=1.50.4Ω=3.75Ω,故定阻电阻选择固定电阻R3和固定电阻R4即可.

按图接好电路,设接固定电阻R3和固定电阻R4时测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E=(R3+r)I1

E=(R4+r)I2

[JP3]联立解得r=R4I2-R3I1I1-I2;E=(R4-R3)I1I2I1-I2.[JP]

3.【复习指导】

电学实验以其灵活多变,思维层次多而深受高考命题人的青睐,其中电路的设计与连接又是电学实验的典型,它既考查电路部分的知识点,又全面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是否理解仪表工作原理,是否具有将知识在陌生情况下迁移的能力,从而在高考试题中屡屡出现,且面孔常新,成为高考试题中的一大亮点.

篇7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近年来高考试题有很多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如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第36题、卷Ⅱ第36题,广东单科高考第33题,北京文综高考卷第36题,安徽文综高考卷第33题等。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复习中应以高考考试大纲为依据,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指导,重视对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中。下面我谈谈在区域地理复习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突出区域定位,建立空间概念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注记(如湖泊、河流等)的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在解答试题中,区域定位往往是解开试题的第一道门槛,在此前提下再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该区域重要原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为使学生越过这个门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运用地图,“认识”区域。通过读、填、绘图训练,把地理知识落实在相应图形,努力做到“心中有地图”。训练中要注意区域定位训练。

1.经纬网定位。

经纬网是人们为了确定地理事物而创设的一个球面坐标体系,通过经纬网能十分准确地确定地理区域的位置,从而为正确解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经纬度都记牢,因此掌握几条关键的经纬线和主要区域、国家的经纬度范围再由此推出大致的地理位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经线:根据东西半球的界线20°W、160°E就可确定是东半球(亚、非、欧、大洋洲)还是西半球(南、北美洲),除此以外,还需掌握其它几条较具代表性的经线,如0°经线、30°E、60°E、90°E、120°E、150°E、180°、150°W、120°W、90°W、60°W、30°W通过的地形区、国家(行政区)、河流、海洋、城市等地理事物。如30°E: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东侧)、莫斯科(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侧)等;主要的气候有苔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2)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30°N、60°N、30°S纬线通过的地形区、国家(行政区)、河流、海洋、城市等地理事物。如赤道:穿过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马来群岛、亚马逊平原;主要气候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3)主要区域、国家的经纬度范围:如南亚大致在60°E―90°E附近、10°N―30°N附近,中亚大致在50°E―80°E附近、40°N―50°N附近,日本大致在130°E―145°E附近、30°N―45°N附近,等等。

(4)重要(特殊)地理事物的经纬度:如北京(40°N,116°E)、巴拿马运河(10°N,80°W)、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20°E、0)、秦岭(32°N―34°N附近)。

2.轮廓定位。

包括海陆、行政区、地形区等形状特点来确定相应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域,海陆轮廓、地形单元的形状千差万别,各有特色,对各种类型的轮廓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重要轮廓的鲜明特点就能快速、有效地判定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轮廓定位既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又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根据轮廓形状判断区域时首先要识别各种行政轮廓,侧重识别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其次要识别海陆轮廓,主要指大洲、大洋的轮廓,对一些著名的湖泊(如五大湖、贝加尔湖、里海等)、海峡、河流、山脉等也要关注。

3.特征定位。

根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文字资料、图例、注记等进行区域定位。

二、理清复习思路,构建知识体系

区域地理复习有规律可循,即通常所说的“地理八股”。区域地理特征往往从自然地理特征到人文地理特征。其中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综合。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如日本:

三、突出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基础。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复习时不要死记硬背。区域特征首先要抓住影响区域的主导因素,归纳出区域最具特色的特征。如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大陆内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寒的气候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欧洲西部地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其次要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是地理学科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如青藏地区的知识网络:

又如复习西亚和北非,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信风带气候特点(高温干旱)农业生产特点(畜牧业和灌溉农业);②自然资源(石油)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

一个具体地区形成了其区域特征,而不同的区域之间其特征存在着差异性或相似性。两个不同区域间其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一般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区域对比”是目前高考能力考查的一种重要模式。对比分析、抓区域差异还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与效果,进一步巩固各区域的区域特征。区域比较的着眼点是区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上,也表现在对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影响上。在复习时进行区域对比应注重以下方面。

1.轮廓相似区域的比较。如智利和越南,非洲和南美洲,巴西和印度,英吉利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2.地表形态相似区域的比较。如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南美洲地形和北美洲地形。

3.气候特征及自然带相似区域的比较。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比较,中亚与撒哈拉沙漠气候的比较。

4.区域综合特征相似区域的比较。如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日本与英国的比较等。

5.相邻区域的比较。如日本与蒙古气候的比较。

6.特殊线路连接的两个区域的比较。如亚欧大陆桥东西桥头堡的比较。西气东输起点与终点的比较。

7.区域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两个区域的比较。如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比较,西欧与北非的比较等。

四、运用高中地理原理,整合高初中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从近年的地理高考题可以看出,区域地理所占比重较大,但区域地理主要是作为命题背景和切入口,对于地理事实往往要求利用高中地理的原理加以解释和分析。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首先要在具体的区域地图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高中地理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因此,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其次要注重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高中地理原理之间的有效结合,整合高初中地理知识,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如西北地区的整合。

1.区域定位。

由西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40°N以北和120°E以西),得出西北地区为我国内陆地区。

2.区域特征。

3.区域问题及其原因、危害分析。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在“干旱”的环境下,加上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很容易出现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再从自然和人为方面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4.国土整治措施。

根据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以“人地协调”为核心,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等提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会对西北地区的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问题等有全面认识,既能掌握西北地区相关的地理主干知识,又能培养和训练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区域发展

发现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是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也是近年高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复习中首先要重视区域问题,如南美洲热带雨林的破坏、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北方草原区的草场退化沙化、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等。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这是决定区域地理考题得分的关键。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尤其要重视中国区域地理的复习。在熟练掌握中国行政区划、人口、地形、气候、河流、铁路干线、自然资源等知识的基础上,要会分析典型地区如新疆、青藏、东北、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沿海四个工业基地、台湾等区域的区域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等。如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六、精选练习,加强解题训练

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所选题目应该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注记清晰;题目的答案准确,表述规范。训练时要以近年典型的高考试题为样本,一要通过实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原理;二要深刻体会命题意图和正确的解题思路,及时对错误进行诊断和纠正;三要注重审题、信息获取及解读、正确使用地理术语规范答题等解题方法训练。

如(2007北京卷36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2)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原因。

(3)简述导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

(4)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概括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5)简述途经乌鲁木齐的铁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属于在既定区域微观图背景下的综合考查,区域识别的难度不大,较为关注区域特征的描述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利用题目提供的地理要素进行设题,解读区域图中显性和隐性信息进行解题,成为高考36题的基本思路。在分析问题的思路上着力,在描述问题的质量上着眼,关注学习细节和思维品质。

第(1)问:受地形的影响形成山地降水,本题根据图中等值线规律及降水量图例的显示特征,容易对区域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进行整体描述(自天山山脉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2)问:说明河流特征和原因,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区域内的河流,很明显是内流区河流特征的描述,河流特征包括水系、水文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类型描述),河流短小(长度属于水系特征),流量季节变化大(流量属于水文特征),有结冰期(水文特征)。然后对河流特征的成因进行逐一分析,形成一一对应,回归区域特征。

篇8

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综卷中的物理实验被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试题本着“来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从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要求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较好地区分和鉴别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验能力,成为试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电学实验又是实验考查的主阵地,其原因有二:一是内容丰富,可以从仪器的使用及读数、电路的选择、数据的处理等角度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二是便于改编,只要电路稍加变化,就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实验。今年,福建省高考将物理选择题改为单选,降低了选择题的难度,就更突显了实验部分的能力考查。

预测2010年实验题将继续考查考生的各种实验能力。由于设计类实验和改编类实验是考生实验能力的较高体现,通过它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完成实验的一般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实验方法、原理处理新情境实验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迁移能力。所以高考在兼顾考查课本实验的基础上,会更注重对课本实验的拓展和延伸考查,甚至会在全新的实验环境中进行考查,因此在实验复习中要将精力放在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上,再通过训练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思路。下面就以电学实验为主谈谈物理实验的考查特点和复习策略。

2.高考物理实验考查的特点

纵观这几年高考实验题,除了考查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书本基本实验原理和步骤、仪器使用中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以外,主要突显以下三个特点:

(1)实验试题的设计体现了“来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

例如2005年全国卷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直接来源于课后学生实验――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但又高于课本,不能照搬课本实验电路图。只有真正理解了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才能达到灵活运用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实验相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课本实验不可小视,并且要从中有所提升。

(2)能力的考查比较全面,其中涉及误差的分析、利用图像或公式处理数据、有效数字的保留等,对实验分析能力、利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都有所考查。

例如2008年山东高考卷:给出某磁敏电阻在室温下的电阻――磁感应强度特性曲线,测量磁敏电阻处于磁场中的电阻值RB和B。并结合图简要回答,磁感应强度B在0~0.2T和0.4~1.0T范围内磁敏电阻阻值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并分析在一定温度下的电阻――磁感应强度特性曲线,得到什么结论?该题充分体现了以上各种能力考查的要求。

(3)注重课本实验的深挖掘:主要体现为一“材”多用和一“图”两用。

所谓一“材”多用是指同一实验器材,完成不同的实验目的,实现实验多方面的考查。例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和2009江苏南京调研卷就分别考查了敏感元件和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用的就是课本研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器材和电路。

所谓一“图”两用是指在一个电路图上完成两个实验,这样的电路一般比较复杂,对学生分析电路的能力要求较高。例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如图所示的电路,用以测定电流表内阻和电源电动势及其内阻,并分析测量产生误差的原因。

基于以上考查特点,提出以下复习策略,仅供参考。

二、电学实验复习的策略

1.物理教师应研究往年高考试题,了解实验考查趋势,做到心中有数。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电学实验题的解题方向和步骤。

要教会学生学习每一个实验前,应先明确实验目的,然后根据实验目的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尝试思考实验原理。围绕敲定的实验原理,确定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器材,确定实验步骤,依据实验原理进行误差分析。平时还应注意引导思考该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研究该实验的仪器、原理、方法还可完成哪些测量。

鼓励在实验后或者做题后多做反思体会。由于同一实验目的,可能存在不同的实验原理,通过尝试思考实验原理的方法,就可以拓宽思路,提升能力。如果学生提前知道实验原理,就可能造成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使思维受到限制。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创新意识和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3.重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落实――基本仪器的掌握,多进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熟悉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

复习应紧扣大纲,精选题目,加强针对性训练。在训练中要重基础、严要求且难度适中,最终能把实验思想融汇在学生做题当中。在重视基础上,要进一步向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靠近,强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实验能力。复习中,可开放学校的实验室,让学生重温实验的实际操作,这样对考生解决实验问题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从而提高备考的实效性。

4.重视课本实验,熟悉基本实验器材的使用,争取最大限度地做到:一“材”多用。

如利用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实验器材,能否测定极细金属管的内径;利用描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器材,能否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演示实验、做一做等也在高考考查范围之内,同样也要注意挖掘。

5.平时多总结实验方法及题型,积累经验,作为自己知识的储备,增强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篇9

1.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物理规律及其应用。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并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必要时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二、更注重组合题,增大覆盖面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高考实验试题命题趋势逐渐以组合题的方式呈现,题目命制的形式多为一力一电,扩大了实验题的覆盖面,加强了对物理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的设问及开放性设问,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强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2013全国卷)测量小物块Q与平板P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是半径足够大的、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与水平固定放置的P板的上表面BC在B点相切,C点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为C′。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实验步骤如下:

1.用天平称出物块Q的质量m;

2.测量出轨道AB的半径R、BC的长度L和CC′的长度h;

3.将物块Q在A点由静止释放,在物块Q落地处标记其落地点D;

4.重复步骤③,共做10次;

5.将10个落地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围住,用米尺测量圆心到C′的距离s。

(1)用实验中的测量量表示:

①物块Q到达B点时的动能EkB=?摇 ?摇;

②物块Q到达C点时的动能EkC=?摇 ?摇;

③在物块Q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物块Q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摇 ?摇;

④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摇 ?摇。

(2)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步骤④⑤的目的是?摇 ?摇;

②已知实验测得的μ值比实际值偏大,其原因除了实验中测量量的误差之外,其他的可能是?摇 ?摇(写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即可)。

解析:(1)①AB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得EkB=mgR。

②CD过程中,物块Q做平抛运动,则vC=■=■,则EkC=■mv2=■。

③BC过程中,对物块Q只有摩擦力做功,由动能定理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EkC-EkB)=mgR-■。

④根据f=μFN得μ=■=■=■-■。

(2)①因为每次落点总不同,偶然误差较大,所以取多个落点的圆心位置测量s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小实验误差。

②实验原理中只有P对Q的摩擦力做负功,实际还有其他阻力做负功使系统机械能减小,因此测量的Wf应比真实值大,即测得的μ值偏大,其他阻力有空气阻力、圆弧轨道阻力、接缝B处阻力等。

(2014预测卷)如图所示电路,是用伏安法测电阻和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内阻的一个组合电路。

(1)图线1是由电压表 ?摇 ?摇(填V■、V■)和电流表A所描绘出的图线;图线2是由电压表?摇 ?摇(填V■、V■)和电流表A所描绘出的图线。

(2)电源的电动势E=?摇 ?摇V ;电源内阻r=?摇 ?摇Ω;定值电阻R■=?摇 ?摇Ω.

(3)两图线的交点说明(?摇?摇)

A.滑动变阻器触头处于滑动变阻器的最右端

B.电源内阻消耗的功率为0.25 W

C.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

解析:

(1) 图线1是由电压表V■和电流表A所描绘出的图线,因为是定值电阻的伏案特性; 图线2是由电压表V■和电流表A所描绘出的图线, 因为描述电源特性,是电源的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变化情况。

篇10

【导语】

以下是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高考文理科录取分数线

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National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篇11

一、多校区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问题

图书馆是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如何利用高质量的文献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成为了高校图书馆的根本任务,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直接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深广度,因此,在信息资源建设的规划中既要保证总体数量的增加又要考虑各校区院系部的学科和专业需要,还要考虑典藏地的分配情况,这就给资源配置增加许多困难。

在多校区运行状态下图书馆如何合理调整有限的馆藏资源以适应各校区的专业需求,以满足读者的实际需要,是摆在多校区高校图书馆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二)读者服务问题

多校区读者服务存在时空上的距离,这是读者利用文献资源的最大障碍。其次,不同校区读者服务对象发生很大变化,即便同校区的读者对信息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读者即需要本学科的信息,也需要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的相关综合信息。因此,如何改进传统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构建适合多校区图书馆实际需要的读者服务体系,这是多校区图书馆面临的新问题。

(三)人员配置问题

在新旧馆并存运行机制下,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人员配置和整合的问题。新旧校区建立在不同地方,人员相对分散不便集中管理,也不利于员工开展活动和学术交流。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大多数人不愿意到新校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磨合难度加大。

二、解决方案和对策

(一)调整馆藏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校区的分散,专业和学科的分散,馆藏地点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文献资源配置的困难和复杂,因此,有必要对馆藏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以满足各方需求。

首先,要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在宏观上把握不同校区学科和专业特色,对学校的精品课程及重点学科有针对性的倾斜。从读者结构和需求状况来确定资源分布,结合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并根据馆藏资源的现状,考虑不同校区的专业特色、读者的数量、类型、层次、结构等,合理调整馆藏类型的侧重点,从而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和布局。

其次,确定馆藏侧重点后,还要对各类文献收藏比例做出合理的分配,根据馆藏资源现状、学校读者群的变化、学科专业的变化,确定各类型文献的收藏比例,逐步调整馆藏结构,构建符合需要的、科学合理的馆藏结构体系,尽可能降低资源的重复率,扩大资源的覆盖面。

此外,还要开展常态化的读者调查研究,及时掌握读者的阅读需求,适时调整校区间的文献布局,合理调配资源,消除资源闲置浪费与供不应求并存的不合理现象,实现馆藏布局的优化配置。

(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首先,在网络建设上依托校园网构建校内的信息服务网实现校区间网络互联互通,建设一个集图书馆信息管理自动化、多媒体应用及因特网访问为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以缩短校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献信息服务功能开放式的网络型互联网集成系统,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

其次,建立通借通还制度,在读者借阅制度上实行“一卡通”服务即读者凭一张借阅证可在全校内借还书、续借、预约等服务,以及阅览和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的利用,实现全校文献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服务,比如:提供网络借阅、查收查文献传递、新书导读和推介等等,这些服务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图书馆可利用自动化集成系统,让读者可以跨越时空距离,在任何一台终端机上都能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篇12

从考查内容上看,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等高线、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考查学生区域定位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查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成因和变化。在题型上,有的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更多的则以区域图为载体,在综合题中出现,分值较大。故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区域定位的训练。

首先,经纬度位置定位为主。

通过经纬网,抓好空间定位关,构建世界和中国的“心理地图”,为正确解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在阅读区域地图时,重视所给的经纬度数值的分析,是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手段。要学会感知区域的空间跨越范围,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地球仪,如世界区域位置判读选取的10条经纬线(纬线: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经线:20。w、O。20。E、40。E、60。E、120。E、180。E)进行空间分割,熟记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形区及各大洲和主要国家参考定位点的经纬度:中国的区域位置判读选取的8条经纬线(纬线:北回归线、30。N、400N;经线:80。E、90。E、100。E、110。E、120。E)进行空间定位。在系统复习时,进一步丰富这些重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把经纬线内区域转绘到白纸上,再进一步强化记忆,在大脑中储存区域图,构建区域位置的框架,从而准确快速的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

其次。相对位置定位是重要依据。

结合图中的海陆位置、轮廓形状、地形、河流、交通线、城市、图例、注记等信息,进行准确定位。

(1)海陆位置定位:地球上每个区域周围的海陆分布是固定的,可以通过识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然后以其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如通过一些重要的海、海湾、海峡或岛屿作为海陆位置定位的重要参照。

(2)轮廓定位:世界上每一个区域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找出重要轮廓的鲜明特点就能快速、有效地判定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我们可以根据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以及如城市、矿产、山峰等相关位置来分析定位。如意大利的版图像一只踢石头的长筒靴,我国省区轮廓青海省像只兔子、广东省像大象的头,黄河干流形似“几”等。

(3)地理景观定位: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自然地理景观差异明显:如日本的富土山,非洲热带草原上的长颈鹿、斑马,热带地区的椰子树、天然橡胶,南极洲的企鹅,干旱地区的仙人掌,沙漠地区的绿洲等。人文地理也有独特景观,拥有独特的标志性建筑: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伦敦的大本钟等。通过这些地理景观也可以正确地确定所在地区的位置。

(4)文字资料定位:利用相关文字资料考查空间定位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命题思路,这需要读懂文字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空间定位。

(5)图例、注记定位:有些试题文字部分没有明确指出该地的具体名称,这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图例(首都、省会与一般城市图例的不同,海岸线与国界线的不同等)、注记(城市、河流湖泊等的名称)来进行定位。

二、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

高考试题常以区域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统计资料为信息。分析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或者分析对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区域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影响。以综合题为主,结合热点问题出现。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考查区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区域定位的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描述地理规律的能力。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07

区域历史文化随着城市史、社会史、经济史等各学科的发展,逐渐成为高校历史学科中开设的课程之一。汤显祖一首“欲识金银器,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为人传颂至今。自上世纪50年代徽州近几十万件文书陆续问世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对徽州文化的研究层层深入,徽商、宗族、新安理学、徽州社会经济等都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进而发展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学者对学科体系建设纷纷著书立作,专著上千本,学术论文更是硕果累累。徽学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个历史学中较为成熟的一个学科分支。

近年来,随着徽学研究的深入,在一些高校中也开设介绍徽学的课程,由于徽学是以明清时期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在向学生讲授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隔阂,学生很难真正对区域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及思索。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成为课程改革关键。结合自身经验,兼顾一般性与特殊性,以徽学概论课程为例,笔者对区域历史文化课程的教改路径作一论述,浅陋之处敬请指正。

1 树立上“讲授为辅,思考为主”的教学理念

这是教育者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方法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决定着教学过程和目标效果的开展与落实。教学绝非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讲授”(即单边的知识灌输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自古以来就是睿智的教育者所信奉和恪守的教学思想和法则。有研究者指出,“古代的教育思想都包含着比较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都比较重视人的个性的全面与和谐的发展。”[1]被奉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的近代教育家赫尔巴特,更是强调要“把学生的个性作为出发点”[2]。时至今日,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时代之需,面对个性十足、自我意识较强的90后大学生,我们的教学理念更应该更新。并且历史学教育由于初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显得较为僵化且具有意识形态教化倾向,若再秉持一种将学生视为被动灌输客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自然南辕北辙,遑论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树立一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兴味盎然、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思想升华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因此,徽学概论的教学理念可以简化为十六个字,即“讲授为辅,思考为主,讲授思考,相辅相成”。这里的“讲授”包括3层涵义:第一,讲授主体,即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师的讲授是课堂的基础,没有教师的“讲”不成课堂,更谈不上教学。第二,“讲”什么,即内容的安排。教师按照大纲要求和学生需求,主次详略合理讲授,方能建构起一个有效率、有价值的课堂,没有重点和层次的“讲”意味着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会让学生头绪纷乱、迷糊懵懂。第三,怎么“讲”,即方法的运用。教师恰当采用一定教学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才能在提高学生认知的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方法和技巧的“讲”,会让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趣,“学”自然变得被动懒散、消极漠然,更谈不上“思”了。因此,课程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及效果,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积极彰显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授”起到引导作用,即教师精心编排的“讲”是教学的首要和灵魂环节,是一种方向性的选择、设计、引导和驾驭。另一方面,“讲”是教学的出发点,却非教学的落脚点。“讲”是为了“思”,“讲”的根本目的是要突破由教师到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单向静态模式,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形成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争鸣的多元动态局面,最终使学生自主领会课程知识体系和思想精髓,实现由“讲”到“思”的飞跃。可见,教师角色选择性的退出、学生参与式的实践性的“学”和自主领会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和终极旨趣。简言之,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并力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付诸实施,使两者交叉融通、相辅相成,对指导徽学概论教学改革,优化该课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积极有益。

2 教学内容上

因应需求,就地取材,增减取舍,张弛有度为贯彻“讲授”到“思考”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重构。这就是说,教师在不违背课程教学目标前提下,要对教学内容着眼全面而作严谨且适当地筛选与整合,该增加的要增加,该删减的要删减,力求取舍合理、张弛有度。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将在徽州的宗族、徽商、社会组织、新安理学内容进行全面讲述,在此基本上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轨迹及原因条分缕析,而相应的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等对专业要求较高的内容则相应弱化,只做简略之介绍。同时,根据徽学这一学科体系仍在构建这一特点,在讲述中将学术动态纳入到徽学的学习中。

3 教学方法上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早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梁启超等人就极其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其在不长的教学实践中推广了多种教学方法。如:以“趣味”组织教学(宣称“趣味就是一切,一切为趣味”);“海潮狮吼”式讲授法(古今中外广征博引的教学方法);札记批答法(学生多读书、作札记,然后由师批答,借以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师生共同研究法(师生共同讨论以培养学生能力)[3]。可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实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逻辑分析能力的提高,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也是彻底贯彻教学理念中“思考”为主的重要环节。针对于此,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首先采用反串式教学。每次课前由学生担任老师的角色,介绍自己的家乡。通过对大江南北的区域介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同时易于引导学生纵向比较,思考地理人文条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不同风俗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地方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同学自己上讲台也能够从自身的视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会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区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时较为具体,因此可以教师阐述结合图片、影像资料运用,使学生对于研究对象有具体认识。如介绍徽州地理特点,运用视频很容易就将其特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讲到徽商发展时,放映各地徽商会馆图片,会馆的大气辉煌使学生对当时徽商执商界之翘楚有所体察。介绍到徽州村落、祠堂结构时,视频、图片更是不可少的工具。

再次,讨论式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兴趣及独立思考能力所必须的。结合教授内容,设计众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由于选课学生专业背景不一样,在问题设计是要照顾到外专业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层次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以徽商教学为例,在开始教学前,首先要学生们设想如果自己要从商,会选择什么样的经营项目,学生们的回答多种多样,但多是跟随与自己的专业及兴趣,从而引出徽商在从商之初,随国家盐业政策,明初扩城、一条鞭法后银子需求量增加等情况,相应选择了盐、木材、典当等行业作为自己的主要经营项目,正是由于顺势而为,才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引导学生将徽商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相联系,对自身发展进行规划前,一定要去了解国家、世界发展的大势,顺势而为才能够借力而上,从而实现对自身的规划。其次,了解了徽商运营的项目以后,开始讲述徽商从商资本来源。课堂讨论,如果现在从商,启动资本从何而来,学生们有说从银行贷款的,有说从亲戚借的,从而将课程内容导入徽商资本来源。徽商资本的来源与现代学生相比有共同的地方,即通过血缘为基础的借贷,也有不同的,如宗族共同集资,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理解明清时期徽商成长的背景。第三,徽商资本的去向。课堂讨论学生如果从商其投资去向,大多是买房、创业、奢侈品消费,与徽商的置地、消费有很类似之处,从而引导中国传统影响至今的消费观,进而理解徽商的消费选择。最后,将徽商的发展轨迹、徽州区域发展轨迹介绍给同学,同时让同学将眼光放长,分析现在徽商的发展以及安徽区域的发展。同时将明清徽商与现代温商做比较。通过这样的学习,明清徽商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群体,徽商的作为对于他们又很大的借鉴意义。而且联系自身的课堂讨论容易让他们产生代入,从而对于徽商有更强烈的理解的欲望。

最后,是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作为一门研究明清地方文化的课程,如何让学生突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及求知欲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针对于此,除了准备了大量的徽州图片以外,组织学生去省博物馆体验徽州建筑、徽州工艺的魅力。真实的触及到徽州文化的实物载体以后,对于为什么在皖南山区形成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成为学生们乐于探讨的问题,进而对于现在文化发展进行反思。在讲到徽州社会风俗介绍徽州美食时,笔者会专门买黄山小烧饼与学生分享。通过这样的体验式教学,让他们与徽州社会产生接触,打破时间及空间上的隔阂。

总体来说,徽学概论的课程改革中尽可能实践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式、讲演式、研究式、问题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表演式、反串式等等。“教学方法的全部内涵,就是能够应付自如地把教材与学生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结合的产物。离开内容讲方法,方法是低效的;离开学生讲方法,方法是盲目的。”[4]一句话,方法本身无好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4 教学模式上

师生双主,二元互动,强化实践,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并非等同于教学方法,而是教育者在某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顺应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的特定策略和方案。在此教学理念指导下规划和施行的教学模式主要蕴含两方面要义:第一,“讲授”的主体(教师)与“思考”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两者于和谐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第二,“讲授”是理论教学,而“思考”是通过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而达到的,构成教学过程的立体面相,两者于相辅相成中达到知行合一。简言之,前者的实质是“双主互动”,后者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并行”。“双主互动”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互动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过程,[5]“理论与实践并行”是把教学活动化为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举一反三的灵动过程。单向(教师学生)的、单一(纯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只会助长学生对课程的“超然感”乃至“漠然感”,进而使学生产生厌课心理。若能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推行“双主互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模式,自然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并在富有“现场感”的鲜活生动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推行一种“学生主导模式”,即按照教学内容体系把一个教学班分为若干组(可以按照学号来划分,也可以自由组合),每组学生根据各章的主要内容就某个主题(可由教师设定、也可自拟),经师生沟通在该章教学进行中或者完成后,组织一次活动,形式、方法、手段由学生自主决定和安排。如徽州宗族内容讲授过程中,学生对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基层组织为什么能够具备如此强烈的向心力不能够理解,有小组就提出进行宗族实践,他们通过参加到网上的宗亲网中,并模拟了祭祖仪式以后,对宗族的向心力有所体验,也引导他们进一步思索仪式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从实际反应来看,这种模式的尝试对增强教学效果不无裨益,今后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课程教学究应如何改革,本无固定套路和模式,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立足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注意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和学术修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从教理念,实为改革的基点和旨归。

参考文献:

[1]谢利民.现代教学论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

[2]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3・教育学卷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0.

[3]金相成.历史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