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2 17:12: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古代园林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我国是园林建造最早的国家,商周时就已经在大规模的修建园林,当时的园林模型被称作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园林的建设特色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同地域的造林特点也不同,正是如此,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园林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一态势也为现代化园林建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现代化园林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基于此,笔者首先分别对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特色以及现代园林的设计特征进行了对比,而后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对于现代园林的影响。
一、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以及现代园林的特征分析
1.对于我国古典园林建设的特色分析
我国古典园林建设具有诸多的特征,究其根本,无外乎它所涵盖的种类较多,其中不乏私家园林、皇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等等,这些园林的种类不同,所以所呈现出的特征也不尽相同。
其一,对于皇家园林的特征分析。正所谓皇家园林,从其概念上就已经能体会到它所具备的特征,富丽堂皇、规模宏大、历史特征显著等等,这些皇家园林大多规模庞大,建筑的主体较高,比如,北京的北海公园以及颐和园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古典园林不仅对施工以及设计的要求和手段较高,同时它们也与其他的园林种类不同,它们还会存在着园中园的现象,同时,园林的建造初期就会明确主题,而后再针对性的运用丰富的建筑对园林进行点缀,丰富园林的形式和内容。
其二,对于寺庙园林的特征分析。寺庙园林与其他的园林种类也不同,它更加针对寺庙或是其他具有的地域而建造,这些园林由于其信仰和理念不同,因此,最终的园林特色也不同,也正是由于它们的种类多样,也对我国古代的园林特色进行了拓展和扩充,丰富了园林的形势,促进了我国园林的发展。
二、对于现代园林的特征分析
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相比较,更多的是针对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建造的园林,进而将这些园林特征予以归纳,最终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园林形式。随着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现代化的园林发展更具自然、社会、科技以及其他艺术的特征,促使现代园林的格局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变。对现代化的园林特征予以总结,无外乎两点,其一就是对园林艺术、城市建筑以及城设施等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其二则是大多是针对大众的要求来建造的,更加偏向于顾客的需求。这样的形势为现代化园林的建造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对于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的古典园林建造特色大多已经被传承下来,它与现代化的园林建造的特色具有一致性,它的创作方式也对当前的园林建造具有重要的助推性作用,在现代化园林建造的过程中,应当将古典园林的建造特色有效地融入,与时代的发展理念相符合,同时也可以将我国的文化精髓进行传承和发扬。
1.精细勘探,细致分析
要想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设计特色融入到现代化的园林建造中,首先就是要将勘探落实到实处,只有将勘探环节予以良好的把控,才能使后期的设计和建造尽可能的做到因地制宜,进而形成独特的、适宜的园林建造风格。而且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设计的效率,不可一味的追寻某种设计风格而浪费了园林的诸多的建筑材料和场地,无法将节约型园林设计理念落实到实处。
2.将情寓于景,凸显艺术气息
在进行现代化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要想将古典园林的建造特色实现有效地融入,就要将古典的园林建造的手段和特色予以切实的发掘,不仅如此,还要切实的将其主题内容予以确定,而后分析古典园林建造的表达方式,进而做到将情寓于景,让人们在欣赏现代化园林的过程中,观景生情,达到弘扬古典园林的精髓的目的。
3.应用古典私家园林的特色,拓展F代化的园林特色
私家园林在建筑的过程中,不仅对住宅花园的特色进行了浓缩,同时它的建筑手法也为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私家园林中,可以体会到它特别的韵味和含义,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修养和文艺,这也体现了古代人们所推崇的“雅”的特色,此外,私家园林还具有另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集“居”和“游”的功能于一体,人们在游览了私家园林的景色之后,将会感受它的别致,并在游玩的过程中,体会到私家园林给人带来的醉人的感受,同时也会被艺术的气息所陶醉和熏染。因此,现代化私家园林建造的过程中,也要将这些古典建筑的特色予以凸显,而后将二者实现切实的结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私家园林形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进行现代化园林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要想将园林设计和特色有效地凸显出来,就要不断地汲取古典原料林的建造优势和表达手法,以此为基础,实现现代园林建造的古典化,促使现代化园林建造和古典园林的手法实现有机的统一和融合,不仅促使当前现代化园林建造的发展,同时也会将古典园林建造的精髓切实的弘扬。
参考文献:
[1] 张媛.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禅境的营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创新手法[J].科技与创新,2016,12(5):49.
[2] 谢伟岸.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2,41(20):46-46.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and urban problems increasingly serious,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to demand more and more. Through the city of all kinds of western-style styles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lready no longer has a crazy adored, and the retur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Chinese landscape highlight their own features in a major way, better stand tall in landscape of great pattern. This paper to chongqing TongLiang close water bay residential area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ing thought, with "water" as the theme, to create unique XinJingGuan--" new Chinese style close water amorous feelings living community ". In the residential area in the green space system building, sketch, rocks, water, flowers and trees, landscape elements, the use of space, penetration, compared with, which, DuiJing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techniques, to create a as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ing verve and has the moder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Keywords: new Chinese sty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sidential area; TongLiang.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经过美国经济低迷和欧债危机之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得以逐步复苏。国内的住宅建设由于这次危机的影响和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的作用,其发展速度从以前的高速发展转变为目前的稳步前行,其发展规模依然举世瞩目。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城镇居民不再满足常规功能的居住小区环境,他们有了更多、更高的生活需求和价值追求,居住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如今,大量充斥于城市的各种西式主题风格的居住区环境已不再受到疯狂追捧,而既有中国传统造园神韵又有现代园林特征的居住小区环境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
重庆铜梁来新居·亲水湾居住小区位于重庆市铜梁县新城区,小区自身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紧靠白龙大道,位于铜梁县人民法院和水务局之间,毗邻巴川河畔,景色秀丽,尤其适宜居住。项目总用地面积40667平方米,容积率为4.98,建筑密度26.38%,属于高密度居住小区,规划要求小区绿地不得小于32.82%。项目的设计主要依据来源于项目建筑规划电子文件;国家有关园林景观绿化,消防设计规范、规定及标准;楼盘开发商对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总体和具体要求。小区取名为“亲水湾”,既是对中国传统造园神韵的追求,也是突显小区环境特色的关键点。(图1)
图1 “亲水湾”居住小区环境鸟瞰图
一、中国古典园林特征简述
中国古典园林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它既是世界园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又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予以继承传统精髓、发扬光大。中国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造就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山水表现形式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算得上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艺术表现手法,造园的精髓在于“师法自然”、“宛自天开”和“巧夺天工”,但这并不是说造园就是简单地和机械地还原自然,而应抓住自然的美好的“形态”,呈现自然的气势的“神韵”,领悟园主的“心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取材自然,高于自然;建筑和自然美的融合;诗意渲染,寄情于景;意境与内涵表达。
1.取材自然,高于自然
“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点,园林中的所有造园构成元素大都取材于大自然。在造园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对自然风景的基本元素山、石和花木等进行改造和加工,营造出一个精炼浓缩的极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
2. 建筑和自然美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的每一处景色宛如精美画作,处处有景,处处生情。园林建筑作为园林空间中的重要可视物,常常和山、水、花木等造园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呈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风景画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有严格的尺度关系,其类型主要是亭、台、楼、阁,其结构形式主要是木质结构,建筑的坐落位置一般因山就水,自由随宜,注重园林空间视觉效果的层次感,在规划建筑和其他园林造景要素的关系时,强调构景要素间的组合关系和整体性。
3.诗意渲染,寄情于景
中国古代诗词登峰造极,涌现出了大批伟大的文人墨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中国古代许多优秀造园家营造出的古典园林空间无不蕴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他们为了表现诗文的境界和场景,通过对文学艺术的章法的巧妙借用,合理划分园林空间,有效组织造景要素,追求空间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绪论主要阐述岭南的发展,各时期的文化,人口的变化,对岭南地区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影响。
整体分析岭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在布局、装饰等方面与北方、江南园林建筑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再对岭南建筑外立面整体做分析。
【关键字】传统建筑;立面;装饰
绪论
夏商周时期,中原及江淮至江南地区的华夏或少数民族诸侯国、部族受到压迫和征伐,纷纷南徙,迁人岭南地区,文化上受到了中原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南北战争加强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
岭南文化对于岭南地区的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岭南建筑在我国建筑之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经过无数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在充分利用岭南的自然资源,并结合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岭南园林建筑设计
岭南,位于五岭以南。从秦朝开始的不断迁徒过程中,形成了岭南园林。与北方园林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透着瘴雨气息。
岭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长年繁花似锦,又盛产观赏石材,具备良好的造园条件。又因气候特点,岭南人常在住宅中设庭园,以调节小气候环境。
1.1岭南园林特点
(1)通透
岭南园林的通透特征,是它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截然不同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主要是由岭南自然气候所决定。北方园林在建筑设计上,都要考虑气候特点,冬季的保暖尤为重要。但是在岭南,情况有所不同,气候炎热,冬天,也在零度以上。夏季酷热,周期长,所以,岭南的园林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宽敞,通透,遮光聚荫的降温效果。
(2)兼蓄
岭南人,从中原迁徙来到岭南,又往海外其它地方谋生。他们在海外创业,然后衣锦还乡,不仅带回大量财富,同时也带回来海外文化。具体表现在建筑与园林上。例如广东开平的碉楼。
造园时,吸收传统园林特色,在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上,融入西方建筑文化。同时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
(3)秀茂
秀,相对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而言,岭南园林总体秀气,轻盈,精巧。没有北方园林那样厚重,端庄,也不及江南园林那样繁密。岭南园林就是轻巧秀美。
1.2岭南园林建筑特点
(1)岭南园林建筑布局
在岭南园林中,园林建筑是庭园中重要内容,常为主体。岭南园林建筑重在选址,建筑体形简练,多无复杂的轮廓组合,屋面构造简单,檐口和山墙多用硬面硬檐。园林建筑的门窗等部件都精雕细刻,再镶上纹样图案的套色玻璃,显得极其绚丽。
岭南建筑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屋顶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
(2)岭南建筑装饰
在装饰部位上,施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门、脊、墙、窗、壁等。而装饰的重点因建筑类型的不同也有所变化。装饰题材或是传说故事或花木鸟兽,大部分源于生活,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从装饰手法上看,“三雕”、“三塑”及彩画等传统工艺被广泛使用的岭南民居的建筑装饰中。具有浓郁的岭南乡土气息,使人叹为观止。
岭南园林十分注重建筑的装饰,门洞口的楹联都要做浅浮雕造型。建筑装饰十分注意色彩的运用,装饰形式常敷以重彩,门窗的玻璃也大量使用彩色玻璃。因此,建筑显得十分鲜艳华丽。
2. 建筑立面综述
我们发现建筑立面构图,有着丰富的、变化甚多的外轮廓线,十分精巧的构造和装饰,适合近赏。大部分的建筑的立面基于为构成院内的景观而设计,受到院落的限制,近观梁、柱、隔扇、雀替、雕栏等精巧的形状肌理都能看得很清楚,所以装饰都做得很精巧
2.1 建筑立面形态
岭南地区遗留的古建筑中,立面上,可以见到在几根廊柱之间都有石枋相联结,这种石枋中间太高,两端向下,成一虾形。中国古建筑的梁枋多喜欢加工成月梁以求美观,月梁形式中间向上拱起,两肩下垂如弯月状。中央拱起的梁枋背上多有石料或木料的雕花垫木承托着上面的枋子,两端枋子下面还有雀替与柱子相联,这种构架与装饰形式在广东都能见到,成为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式样。月梁位于入口立面上,与人视点很接近,它们与屋檐下的雕花封檐板,屋顶的陶塑屋脊,与大门的门枕石、门匾等组合在一起,装饰得华丽而细腻。
在厅堂建筑中常隔扇窗和隔扇门组合成通透的建筑立面。隔扇门以落地式给主,也有正面都是隔扇门,在开启的时候有很强的韵律感。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廊道连接,丰富建筑空间,灵活变通。
2.2 建筑立面
建筑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分。“下分”就是台基;“中分”就是屋身,包括墙柱和外檐装饰;上分”就是屋顶。
(1)台基
台基又称基座。在建筑物中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以承托建筑物,具有防潮、防腐作用,并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台基一般为砖石构筑,也有花岗岩的。在园林建筑和民居中常见的素平的普通台基。形成简单,整个台基构成简洁朴实、很不凸显的下分。
在岭南园林建筑中高度都很低,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现做法常为贴花岗岩片,在转角的地方砌花岗石。
(2) 屋身
屋身处理得十分平淡的,主要是柱子、隔扇和实墙,极少有非功能的装饰。在中国古建筑中,屋顶是建筑立面的特色。屋身高度,包括柱基、柱身、斗拱的总高。在屋身设计中主要是门窗、墙体之间的组合形式,
(3 )屋顶
曲线屋顶在单座建筑中较为常见,其高度可近似立面高度的一半。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使坡顶形成曲线,坡面、正脊和檐端都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角上做翘起飞檐。大体量和柔和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简单,但变化多样。(图)华丽的吻兽和雕饰;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曲线陡缓变化,出檐可短可长。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上体现了建筑的等级和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景观几千年的洗礼,有完整的制度。岭南园林建筑在发展至今以其独特的特点,在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岭南园林建筑发展较晚,在融合北方、江南园林建筑的同时也受到西方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健华. 2006.岭南传统民营造技术研究.硕士毕业论文
[2]田永复. 2004.中国园林建筑构造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刘大可. 1993.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楼庆西.李秋香. 2004. 南社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5]侯幼彬. 1997.中国建筑美学. 黑龙江.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6]冯钟平. 2000.中国园林建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m”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欧洲园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欧洲园林大多是方方正正,重视几何图案,不太重视园林的自然性,即没有下功夫去模拟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修花坛、造喷水池,搞露天雕塑,都体现了人工性,具有理性主义色彩。如1712年英国作家丁?艾迪生撰文指出:英国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树木应该枝叶繁茂地生长,不应该剪成几何形。这段话虽有些偏颇,但指出了西方园林太注重人工雕凿这个特点。
二、东方园林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
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三、东西方园林艺术的相互影响应当看到,东西方园林艺术是互补的,各有所长而难有借鉴。如西班牙庭园深受伊斯兰园林风格的影响,其布局大多是:以建筑围成方形庭园,建筑物有拱廊,庭中有水池,庭园内外有树林。
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开始接受中国造园思想。《大百科全书?英国自然风景园》介绍:在《论伊壁鸠鲁式的园林》中提到:完全不规则的中国园林可能比其他形式的园林更美。1757年、1772年,英国园林师W?钱伯斯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东方造园泛论》等著作,他把在中国亲眼见到的园林介绍给英国,主张在英国园林中引入中国情调的建筑小品。
中国园林对法国园林也有影响。据说,法国巴黎有20多处仿效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1670年,在凡尔赛建造的蓝白瓷宫,就仿效了南京的琉璃塔。18世纪,法国人从传教士寄自中国的报告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造园艺术。1774年,在凡尔赛园林建成了小特里阿农花园,该园掇山叠石,修建亭阁,追求天然野趣,被称为中国式园林。
西方在园林学理论方面自有其系统性和深度,在严密规划方面更有其特色。特别是近代以来大力推广公共园林,这比东方要突出。
中国园林,在明清时代已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代,在都城郊外修建了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它是中西园林艺术的融合。园中的山水布置与庭院设计都是中国式的,而大量的雕塑、楼阁却是西方式的。圆明园虽被八国联军毁了,但从残柱断梁却可以看到西方的纹饰图案,如远瀛观、海晏堂、方外观等都是西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