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3 17:07: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消费主义的利与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

篇1

水坝建设是最能唤起人类激情的工程之一,更是人类意志和创造力登峰造极的表现。水坝是一项集发电、灌溉、航运、防洪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电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更是一度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如我国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一)大坝的建设的益处

1,就三峡大坝为列,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坝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三峡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2,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已面临着能源危机。煤,天然气,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正在逐渐降低,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将会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3,大坝的建设对防洪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城市和人口最为密集、社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防洪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二)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3.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

4.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5.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对上海的影响尤其明显。

6.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将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也会收到影响。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   不可否认,对水坝利与弊、是与非的审视,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对于事物多方面的认识。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审视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水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而言,必须根据水坝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进行辨证的分析之后,用科学态度作出决策。对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水坝工程,可以改善环境,应该积极建设。对环境影响利弊相当,但工程的资源、社会效益巨大,综合来看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原则应容许其上马。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坝工程,应坚决反对。 只看到水坝的“利”,而忽视了水坝的“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掠夺行为,同样,过分夸大水坝的“弊”,反对在一切河流上建水坝,反对一切水利工程,决不是对待水坝应有的态度。

片面的认识只会导致偏激的态度。围绕水坝的是是非非,我们更应摆正我们的态度,针对各地形式各国国情,做出相应的判断。可以说,水坝的功用众多,因此其发挥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我认为,对于水坝利与弊的考察更应在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基于利大于弊的原则,发展大坝。

参考文献[1].彭程 《21世纪中国水利水电工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李宗坤,孙明全,郝红科,吴泽宁; 《水利水电工程概论》, 黄河水利出版社

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

作者:刘彦东,男,汉族,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2008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四班

13027628016 zyd20080510236@163.com

篇2

水坝建设是最能唤起人类激情的工程之一,更是人类意志和创造力登峰造极的表现。水坝是一项集发电、灌溉、航运、防洪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电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更是一度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如我国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一)大坝的建设的益处

1,就三峡大坝为列,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坝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三峡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2,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已面临着能源危机。煤,天然气,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正在逐渐降低,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将会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3,大坝的建设对防洪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城市和人口最为密集、社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防洪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二)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3.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

4.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5.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对上海的影响尤其明显。

6.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将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也会收到影响。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

不可否认,对水坝利与弊、是与非的审视,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对于事物多方面的认识。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审视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水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而言,必须根据水坝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进行辨证的分析之后,用科学态度作出决策。对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水坝工程,可以改善环境,应该积极建设。对环境影响利弊相当,但工程的资源、社会效益巨大,综合来看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原则应容许其上马。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坝工程,应坚决反对。 只看到水坝的“利”,而忽视了水坝的“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掠夺行为,同样,过分夸大水坝的“弊”,反对在一切河流上建水坝,反对一切水利工程,决不是对待水坝应有的态度。

片面的认识只会导致偏激的态度。围绕水坝的是是非非,我们更应摆正我们的态度,针对各地形式各国国情,做出相应的判断。可以说,水坝的功用众多,因此其发挥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我认为,对于水坝利与弊的考察更应在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基于利大于弊的原则,发展大坝。

篇3

1,就三峡大坝为列,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坝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三峡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2,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已面临着能源危机。煤,天然气,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正在逐渐降低,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将会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3,大坝的建设对防洪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城市和人口最为密集、社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防洪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二)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3.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

4.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5.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对上海的影响尤其明显。

篇4

由恩格斯的论述来理解社会主义

邯郸市县级政府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以永年为例

影响和制约邯郸公路建设地方问题的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分析及其对策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金融人才需求预测

人力资本管理会计视角下企业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博弈

微博与民众话语权的回归

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我国烧结烟气脱硫现状分析

弯矩调幅法在砼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的运用

汽车燃油的回收利用装置

固话漏电宝业务拓展“固网+G网”来电提醒一体化

主题图工具Ontopia在邯郸地方文献数据库中的使用

工学结合下高职经济类课程体系构建与开发

高职《人身保险业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广东优秀民办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经验分析及启示——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价值与策略探究

针对教学对象灵活开展课堂教学——以美国、埃及、韩国三国学生个案为例

浅谈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体育游戏教学对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钢琴即兴伴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培养

论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之建设

摄影:赵津

摄影作品:李燕

台湾高等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邯郸大学校名的由来

论战国时期赵国与周边国的商贸往来

磁州窑民国釉下彩瓷瓶上《黄鹤楼》的戏曲文化杂谈

张之洞和盛宣怀关系评析

网络游戏《开心农场》成功的背后

邯郸地方文献资源范畴研究

邯郸赵文化功能文本型翻译研究

浅谈邯郸旅游资源开发

邯郸模具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二)

国企改制过程中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探析

完善商业银行个人高端客户管理的若干思考

浅谈房地产投资与房地产现状

通过合理的税务策划合法减少企业应税消费品的税额

露天矿中压电网接地方式的选择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资本开发策略的思考

如何加强新时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探讨

浅谈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如何提高高校多媒体教育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俄语写作能力

制图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在古筝基础训练中使学生掌握好"放松手型"

太极拳在高校的发展

全民健身与草根体育参与的社会学分析

建立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信息中心之我见

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分析

篇5

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完美的语言培养人才的技能和技巧,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能、情、理、美”多位一体、水融的最佳教学境界。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积极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获得的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象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象枯草的影响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象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所以,教学语言艺术是思品课教师终身不懈追求的目标。

2.挖掘教材的潜力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做创造性的劳动,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等等,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把思想品德知识学活了。教师在讲述教学内容时,灵活运用艺术性材料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挖掘材料还要注意确定教材的重难点。教科书中有一些内容同学们不易理解的,教师应该对其深入理解,然后找到一种易于让学生们掌握的方法。新教材中删去了的部分有些在高考中、生活中还是很有用的地方,教师应该补充讲解,而且还可以弥补教材滞后性所带来的缺陷,充实学生的知识。

3、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形式

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知识竞赛、辩论会、座谈会、演讲会、撰写调查报告、模拟表演、以案说法、时事述评,等等。如“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一课教学时,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学生追星的利与弊,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我们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辩论课“中学生追星利与弊”。

4.课后及时反思授课中存在的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课上完了,这次教学活动就算是结束了,其实不然,在教案后都留有空格,那就是用来让我们即时记录教学反馈信息的,这不仅对改进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十分重要,而且可以为我们科研保留第一手资料。在一堂课之后,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考虑这节可上的成功与否,在那些方面有所缺失,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教学方法,学生的反应等,可跟一些比较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学习,以便在下次备课的过程中进行改进,这样才算得上是一次圆满的教学活动。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政治教师要用更多的爱去浇开学生的心灵之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发挥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上接第89页)

几年来,我国的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额由1989年的5000亿元逐渐到2002年的87000亿元,请学生针对居民储蓄量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等,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够让学生能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究,有些学生一定会认为居民储蓄能够为国家积累资金,并调节市场货币的流通,肯定是越多越好的,那么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提问:“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来储蓄,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对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等有哪些影响?”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会有一些同学提出异议,储蓄量过大,会导致内需扩大,因此不能说居民储蓄量越多越好,那么教师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进行归纳和总结,首先要告诉学生一定量的居民储蓄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超过一个度,便会导致一些新问题,例如生产萎缩、消费水平降低等,最终也会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居民储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解决的措施,例如国家鼓励投资、刺激消费等,通过一些措施,能够将居民储蓄量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这样一来,教师便能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总之,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师生进行一些适当的互动能够调节课堂气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通过适当的问题设置,能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推动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并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有一些新的领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结束语:综上所述,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针对高中政治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和观点,个人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便是在课前进行学案问题导学和课堂师生互动。总之,本文仅做抛砖引玉之用,希望能够与广大教学者进行交流,共同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林碧红.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实践与反思,2011,09(8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