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4 14:53: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2-0097-06

众所周知,现代竞技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断发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潜力,以不断提高整体竞技水平。而作为竞技能力五大主导因素(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心理能力)的体能发展水平,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因此,“探索和研究发展运动员体能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寻求体能训练的最佳理论模式与途径,使体能训练系统化、最优化和科学化,是现代运动训练孜孜以求的要目标”[1]。张蓓认为,没有体能,技能则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体能,技术能力也无依附[2]。可以看出,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体能训练从传统向着现展的过程中,[JP2]如果要进一步创新,必须在传统体能训练的范畴和功能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结合多学科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两个平台。[JP]

近20多年来,通过学习和借鉴欧美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的成果和经验,从中国实践出发,借助《运动训练学》学科研究的分流、引申、拓展和创新,在吴谦、许玉茹、周子璋、杨兴权、唐思宗、杨世勇、唐照明、吴东明、王健、张英波、孙文新、王卫星、李少丹、胡扬、陈小平、李春雷、叶燎昆等为代表的学者们的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点。但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的体能训练研究还不尽完善,还没有上升到学科层面,还有很多理论、论点和方法是在重复引用和借鉴国外及主观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突出问题是,我国的《体能训练》教材与体能训练的国际国内环境还有差距,有待我们不断研究、补充和完善。从理论上讲,体能训练涉及到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虽然现在国内学术界对体能训练尚无统一的说法,并且国内外对体能概念的诠释也不尽相同,但这些都不影响我们对体能训练的探索和实践[2]。所以,体能训练理论研究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对《体能训练》的整体结构体系(特别是体能训练的概念、理论层次、主要分类及主要结构)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才能全面把握我国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1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整体结构内容历史溯源

1.1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各章节横向比较

在比较前,我们有必要了解1992年唐思宗等著的《身体训练学》,虽然该书不作为教材使用,但该书以身体训练“学”命名;在此前,北京体育大学与其他体育学院(上海、西安、沈阳、天津、广州)合作编写了一部内部教材《身体训练法讲义》。1999年吴谦编写了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该教材的使用对象为函授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职的教练员等,突出身体素质训练“法”(方法)。2001年杨世勇等编著的《体能训练学》认为,“本书是国内外系统论述体能训练学的第一本著作……”[3]

从表1可以看出,《身体训练学》《体能训练学》和《身体素质训练法》这三本教材,在内容和章节顺序上没有大的变化,主要围绕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进行;不同的是《身体训练学》偏重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法》偏重教学,《体能训练学》偏重综合。因此,唐思宗《身体训练学》用两章篇幅介绍了“各项群运动员身体训练”和“运动素质的转移”;杨世勇编著的《体能训练学》,也用了两章篇幅介绍了这两章内容。限于当时对体能训练的认知,我国理论界和训练界对体能的认识经过了“身体素质――运动素质――体能”三个阶段,这反映了对事物认识的发展规律和认识背后的阶段性,是客观的、不可逾越的,也是后续研究的基础。

龙斌等研究表明,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将“身体训练”定义为“体能训练”并且提出了身体形体的训练[4]。张蓓认为,从形式上说,体能训练有效地避免了《运动训练学》将运动训练划分为五大素质带来的诸多问题,直观地表述了体能训练的主要特征,客观地反映了运动竞赛实际中的体能表现形式。由此看来,身体训练是体能训练的一部分,体能训练是对传统意义上身体训练的补充与发展,体能训练是更高意义上的身体训练[2]。因此,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出版,正式以“体能”作为核心关键词贯穿全书。

从表2 可以看出:1)《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目的、目标和适用对象不同: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是“全国许多高校设立了社会体育专业,以培养社会急需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7]。2012年体育院校通用版《体能训练》教材“是面向全国体育院校和有关师范院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用的通用教材”[1]。2013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本教材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特点,以竞技运动体能训练、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的实践为切入点,突出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体能训练的原理、方法、现状和发展趋势。”[8]

2)在第一章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和绪论板块中,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相同点:都论述了体能训练的概念、内容、价值、原则、要求及趋势。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点:2005年高教版教材主要偏重生物学科基础(生理学)的阐述。

3)在第二章板块中,三种不同版本教材不具有相同点: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点:2005年高教版教材主要偏重生物学科基础(生物化学)的阐述;2012年通用版偏重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其训练的阐述;而2013年高教版偏重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阐述。

4)在第三章~第七章板块中,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相同点:两个版本都是按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顺序进行编排,前者强调“训练”因素,后者强调“理论与方法”。而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的第三章~第六章分别以“健康体能训练”“竞技体能训练”“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体能训练测量评价与恢复”编排,特别是第三章突然提出“健康体能训练”的概念,在逻辑上与第五章“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和第六章“体能训练测量评价与恢复”不具有递进关系,偏重健身类的范畴;但是,第四章“竞技体能训练”的七节内容,在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的论述上,第四节以“肌肉力量训练”代替“力量素质训练”,而“速度素质训练”没有作为一节单独论述,原因不详。因此,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内容的编排逻辑显得比较独特。

5)在第八章~第九章板块中,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相同点:两者都有各项群体能训练,2012年通用版是“各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偏重儿童青少年运动员;2013年高教版教材是“各项群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对象明确,两者都按照项群的两大类八个亚类进行论述;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不同点:2012年通用版在第九章增加了“运动素质的转移”,而2013年高教版教材在第八章增加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从表1和表3可以看出:1)在我国,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将“身体训练”定义为“体能训练”并且提出了身体形体的训练。而当时,还没有全国体育院校通用版的《体能训练》教材,只有1999年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从“身体训练体能训练”,时间节点是从1999年到2000年之间。2001年,杨世勇等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末……直到现在,完整、系统地论述有关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学科――体能训练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善的体系[3]。因此,为了尊重历史,我们以1999年作为我国《体能训练》教材的标志时间。

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间,以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体能训练》教材为标志、体育院校通用版和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修订了三次,总章节数总体是增加的。以1999年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教材为基数标准,2005年版教材总章数没有增加,总节数减少3节,减少幅度为12%;2012年版教材总章数增加3章,增加幅度为33.33%,总节数增加7节,增加幅度为21.88%;2013年版教材总章数增加3章,增加幅度为33.33%,总节数增加9节,增加幅度为26.47%。可见我国的体能训练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入和拓展,这也是我国体能训练领域的专家学者长期、科学、系统的研究的结果。

2)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间,国际体坛经过了2000悉尼、2004雅典、2008北京、2012伦敦四次奥运会。在这个阶段,国外体能训练发展处于“革新阶段”,其标志性的依据有以下三个:第一,20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来华讲学的专家把“核心力量”一词传入到中国游泳界[2]。第二,美国对对体能训练的概念和内涵重新认识,使得全球竞技领域掀起了“体能”热,对其定义为 “strength and condition training”,更强调力量训练,也就是把力量素质的训练从六大素质中单独提出来,更强调爆发力训练和快速力量训练[2]。第三,美国在体能训练中居领先地位,出版了代表性著作《体能训练指南》[4]。

3)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间,国内体坛经过了(2001广州、2005南京、2009济南、2013沈阳)四次全运会。我国体能训练研究处于“高起点、多角度、系统化与运动实践结合发展阶段”,其理论依据有四个:第一,1999年在北京建立了“国家教练员学院”,对全国一线初、中、高级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讲授内容按专题进行,经过6年的培训总结,2015年编写了《现代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教材,其中对“体能训练理论与手段”[9]进行了详细梳理,在我国竞技体育一线教练员队伍进行灌输与统一思想,效果反映好。

第二,国家体育总局举办了2007年国家队教练员体能训练专项培训班,其中国内培训3天,美国培训20天,美国体能协会安排美国体能训练领域的9位专家进行专题讲授和4位体能教练进行实践操作。考察了Dekalb国际体育训练中心、美国体能训练中心等地[2]。这次培训班,直接促进了我国有关项目教练员的执教理念、训练理论和体能训练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2008年前,在北京体育大学建立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由体能训练、身体机能恢复和底氧训练三个实验室群组成。……该实验室不断创新,引进多种先进的体能训练方法与理念,创建有效的恢复手段,调动社会资源,全方位、大投入地开展奥运备战和科技攻关工作,取得瞩目成绩[10]。这种思路,为我国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支持,也值得其他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借鉴。

第四,北京体育大学王卫星教授著《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方法》,对(2004年雅典、2008年北京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10个运动项目备战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使相关项目体能训练理论进一步完善,运动实践经验得到进一步升华[11] 。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体能训练起步晚,但是,在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起点高,目标准,进步快。在这14年间,我国运动员经历了四次奥运会和全运会的实战,一方面,我国运动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体能训练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实践的需要也为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二者的结合对体能训练教材内容也会提出具体的要求。由此可以预测,体能训练教材内容、章节及顺序也会按实践和理论的需要而删减或淘汰。

2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异同点的内涵与外延的辨析

任何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都有其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其包含的研究内容,即该门学科的学科内涵与外延[4],也即一门学科发展的快慢与好坏,首先在于准确把握其内涵与外延。《体能训练》作为从《运动训练学》学科分流出来的一门课程,其内涵与外延也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或浓缩。

就《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相同点来看,是从传统训练理论(主要受马特维耶夫周期训练理论的影响)来研究体能。我们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体能训练》教材三个版本主体内容结构都是借鉴1992年《身体训练学》和1999年《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按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顺序进行编排,原因有二:一是苏联训练思想对我国的影响;二是按照运动的类属划分,在教练员头脑中已经扎根形成了共识。换句话说,五大素质的发展与调控是体能训练中最主要的、共性的、普遍的问题。不同点在于《体能训练》教材三个版本只对体能训练的内容属性做出了规定,但对于《体能训练》这门课程的属性认识较模糊,还没有上升到“法”和“学”(即“学科”)的高度。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出版有《身体素质训练法》《身体训练学》《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等专著或教材,还没有《体能训练法》或《体能训练学》命名的专著或教材,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由此可见,《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其内涵上总体相同,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体能训练的内涵的认识也将随着体能训练理论的发展不断深入。

《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其外延上,即从该门学科(不成熟)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上看,基本都包括了对体能训练的概念、基础、价值、原则、要求、趋势的认识,以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其训练、健康体能训练、竞技体能训练、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体能训练测量评价与恢复、五大素质训练、各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各项群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运动素质的转移、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内容。

另外,从《体能训练》三种版本教材所包含内容的微观细节比较发现,难能可贵的表现是:1)2012体育院校通用版在第九章增加了“运动素质的转移”,这是本教材的点睛之笔,也反映了体能训练内容的本质。正如王舸认为,体能最主要的内容应该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和协调几部分,而且体能也不是这几项素质的一个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各项素质既是相互促进,也是相互制约的[2]。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各项素质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就包含了各运动素质的转移。

2)2013高教版教材在第八章增加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反映了我国体能训练研究与国际的接轨。核心力量一词是伴随着核心稳定性概念的提出而出现的。Kibler首次将核心稳定性引入竞技体育领域。……随着核心稳定性概念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应用和实践,核心力量的概念便应运而生[1]。尽管如此,“核心力量”进入教材比欧洲晚了10年之久。

由此看出,我国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内容正朝着兼容并蓄与实践操作两个方向发展。兼容并蓄表现在与国际先进体能训练理念、理论的吸收与消化,实践操作表现在对一线优秀运动员的实验验证支持与理论纠正。

3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内容体系的训练学思考

3.1 《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1 对《体能训练》学科重要术语的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与不规范

体能,这是一个竞技体育中广被提及的名词,也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在体能问题上的认识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作用、分类、原理的科学化探索和指标体系等多个方面。[2]

由于体能,特别是现代体能,我国受前苏联传统训练思想的影响深重。面对美国八十年代对体能的重新认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首要的任务是对其概念的准确界定,抓住牛鼻子,结合我国的特点和运动员实际情况进行。这个问题解决好后的益处有三:一是促进学科发展,引领理论界对体能研究的规范、系统、持续发展;二是直接促进我国三级训练体制中“初级――中级――高级”各项目教练员的体能训练思想统一,缩短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洲竞技体育强国的差距;三是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能训练”研究成果,参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洲竞技体育强国的学术交流砝码。

3.1.2 对《体能训练》学科内容体系的统一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表4可以看出,《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存在很大的相同性或相似性,主要包含了体能训练的概念、内容、分类、价值、原则、要求及其趋势;体能训练的恢复与注意事项;五大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耐力)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技能主导类(表现性、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除了以上内容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外,《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或顾此失彼。也即不同版本还缺乏统一性,例如:2012年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居然没有把“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单独章节进行论述,导致传统体能训练与现代体能训练的脱节;有“运动素质的转移”章节,却没有“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作为其的前期垫铺,在体系上显得不够严谨。

由此看来,不同版本在学科内容体系上的统一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但目前这三种不同版本教材作者的编写思路对以后《体能训练》学科内容体系完善提供了借鉴经验。

3.1.3 对《体能训练》学科的科学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12]。所谓体能训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项目的规律和特点上的,能够反映竞技运动项目的客观规律,也必须是符合竞技运动项目特点和要求的,离不开竞技运动项目本身,是运动项目所需要的。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完备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才能称之为学科,体能训练则由于涵盖了众多的基础训练学科,并系统的加以整合和完善而具有了学科特性。[2]

从《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看,由于对《体能训练》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及其研究对象认识不明确或欠准确,导致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的观点、论据缺乏科学性。例如有些章节引用的是七十年代的数据,用七十年代的数据来论证说明现在的体能训练情况,值得反思。在《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中,还有一[JP2]些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和把握上值得推敲和改进的地方,这些本质上都是科学性不强的表现。体能训练是一门应用学科,应用的前提是科学,这一点必须引起注意。

3.1.4 对《体能训练》学科的实效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体能训练是手段,应具有鲜明的专项特点,是为技战术服务的,具有基础性作用。这充分说明了体能训练的实效性。从《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看,在五大素质的论证和论述中,虽然有一定的的数据,但是,数据欠缺层次性,针对性不强,没有针对不同(项目、级别、训练时期、性别)的运动员的个体情况,导致其实效性不强。这也是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所编的大量教材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用一本实效性不强的教材去培养和培训我国的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以及体育系统的学生及各级教练员,其效果是不高的。

3.2 建立《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的对策

3.2.1 高度重视《体能训练》学科术语的规范与国际接轨

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竞技体育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特别是一线的教练员。什么是体能呢?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既然是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必须团队作战,在编写通用教材之时,一定要打破旧有模式,在人员配置上要考虑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国家队、省市专业队的专家、学者和教练员的比例,使教材的编写符合国情,反映实际,服务实践。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体能训练教材中的概念、术语进行精准梳理,重视体能训练相关概念、术语的区分、界定与规范。从学科的严谨性出发,每一个版本对术语概念的解释应具有统一性,克服其重要术语的模糊性、片面性和不规范性,最后做到与国际范围的沟通与接轨。

3.2.2 高度重视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充实与完善

目前体能训练还未建立起完整和规范的学科内容体系,如何界定体能训练学科的理论框架与层次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目前理论界在以下内容体系已经达成共识:体能训练的概念、内容、分类、价值、原则、要求及其趋势;体能训练的恢复与注意事项;五大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项群、耐力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除此之外,还有国外先进的体能训练理论、未达成的共识的内容、章节能否补充到其内容框架?这个问题不解决,体能训练内容就不能上升到其理论体系,相应就会制约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发挥体能训练界同仁的力量,从多学科、多角度去研究体能,完善体能体系。

3.2.3 以“科学性”和“实效性”来检验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的两翼发展

“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当前运动训练学理论发展的两大趋势[13]。体能训练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

一部分内容与分支,作为竞技能力五大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随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理论上它要求 “科学性”,在实践上它要求“实用性”。因此,《体能训练》作为一门体育应用学科,也应该以“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发展的两翼,用科学性来保证体能训练理论的规范与准确,用实用性(实效性)来检验体能训练成功与否的标准。体能训练是否合理和科学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实效性是检验体能训练的唯一标准。无论是体能训练理论的创新,还是体能训练方法的创造,都应遵循这一基本规律,这样才能被纳入体能训练体系,才能被运动实践所接受[2]。这也是我们在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坚持和把握的一条根本原则。

4 结语

教材是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一方面,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教材与之匹配;另一方面,教材的成熟与完善,也促进学科的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作为竞技体育中竞技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能,是20世纪九十年代后竞技体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是我国体能训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体能训练》教材的机遇和挑战,更是我国体能训练领域专家、学者和教练员的机遇和挑战。

[HJ1.6mm] 参考文献:

[1]杨世勇.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2.

[2]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高水平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杨世勇,唐照华,李遵,唐照明.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

[4]龙斌,张金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0):61-62.

[5]唐思宗. 身体训练学[M].成都:成都科技出版社,1992.

[6]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编写组.身体素质训练法[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吴东明,王健.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8]杨世勇,主编.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

[9]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现代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4.

[10]胡扬.体能训练新理念新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2.

篇2

体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体能程度和体育教学过程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体育教学只是单纯的“重理论、轻应用”,甚至有些学校对单一、片面的成绩考核方式来判定学生体育能力,这些都不能确实的达到教育培养的目标。只有从实处着手,增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行体育教学制度的窘境。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的安排、管理、?观察法?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加强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创新体验和练习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既掌握运动技能,又提高体能水平。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进行分组,对起跑慢的学生可采用各种预备姿势、突发信号的反应起动练习,对动作速度、灵敏性差的学生可采用快速站立跑、蛇形跑、快速仰卧起坐、抢绳子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发展体能的同时,体会到体育练习的乐趣,从而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篇3

(一)普及心理知识

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是当前心理教育工作的重点,是科学实施心理疏导的前提和基础;对于驾驶员来说,只有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才能自觉进行心理调适。当前,应着眼部队建设的需要,大力抓好心理科学知识的广泛普及。第一,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心理知识学习。要明确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力求简明、通俗实用。第二,邀请专家和心理医生搞好心理知识辅导,对于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可以采用热线电话的方式由心理医生进行现场电视解答。针对一些难点、热点心理问题,邀请专家教授深入部队传授心理知识,举办专题讲座,直接排难解惑。第三,要把心理知识渗透到经常性教育和思想工作中,为加强心理知识普及,应努力在每个教育内容贯穿心理知识,积极在思想工作中的每个环节渗透心理知识。

(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驾驶员坚定的政治心理品质

在汽车部(分)队中要深入开展使命意识教育,教育驾驶员要从部队打赢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加强运输专业训练的重要性,要求广大驾驶员充分认识到自己不仅应是一名称职的驾驶员,而且更应该是一名过硬的汽车兵和合格的战斗员。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教育之中,从人的内在需要入手,通过意志力、抗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提高心理管理水平

(一)探索心理管理规律,运用正逆向法则大力管理

心理管理是一项严格的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既要重视正向管理,又要重视逆向管理,在战争环境中,面对生与死、血与火、荣与耻、得与失的挑战,有的驾驶员会产生更旺盛的斗志,更勇敢的精神,愈战愈勇;有的则会惊恐、惧怕,回避。面对敌人的心理与军事攻势,以及各种反面信息对战场的渗透,有的驾驶员自觉地抵制、鄙视、批驳,保持坚定的意志。有的则可能难辨真伪,或信以为真,被敌人攻破心理防线。这些心理反应,一部分对战争胜利产生积极作用,一部分产生反面影响。战时心理管理要与行政管理同步,重视采取抑恶扬善的具体措施,注重结合对取得战果、战局的变化,掌握驾驶员心理的阶段性特点,配合对战争胜利的心理期望进行正面管理。同时,正确运用好逆向管理,注重强调纪律与落实处罚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管理相结合;解决部队内部的心理问题与不良情绪相结合,防止心理管理的片面化。

(二)掌握科学的心理管理方法

针对平时转入战时,有的驾驶员表现出担心、害怕、焦虑和惊慌等过分紧张的情绪,可采用语言说服法,情绪激励法,脱敏技术。战后的心理管理,主要针对有些驾驶员神经和身体过度疲劳,恐惧后怕等采取的神经肌肉放松法,想象回忆法来恢复体力、脑力、和消除战后不良情绪所进行的管理方法。正确的掌握和运用上述方法,将有助于心理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心理教育骨干队伍

第一,组织集训培养骨干,要把心理疏导骨干的培训纳入骨干培训的总体计划。第二,依托院校培养骨干,院校要为部队基层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持,指挥院校要把心理科学知识贯穿到政工、管理、指挥教学中去,培养懂得心理知识的政工、军事管理干部,医学院校要为部队培养心理医生,要从地方高校心理专业毕业生中招收人才,壮大部队心理教育骨干队伍,指导基层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测试。第三,借助地方培养骨干,发挥军队与驻地广泛开展共建活动的优势,针对基层缺乏心理人才的实际,聘请专家为部队培养心理教育骨干,组织心理测试,诊疗心理疾患。

三、加强心理训练

(一)加强心理训练场设施建设

心理训练场的主要内容和作用:通过独木桥训练,锻炼驾驶员的平衡能力和技巧,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通过双索桥训练,增强驾驶员合作意识,使战友之间能够相互信任和相互依靠,体验互相帮助所产生的巨大力量。通过模拟电网训练,提高驾驶员的判断的准确性、果断的决策性、反映的敏锐性。还有背摔平台、四米高墙、空中吊杠、双脚踏版、空中断桥、攀岩、空中横梯等内容的训练,都让驾驶员心理从不同方面得到训练。

(二)超越自我,突出抓好体能训练

体能是心理训练的重要内容,身体是心理的载体,体不健,魂不壮。因此,抓好心理训练,必须先抓好身体锻炼。体能训练也要依靠心理训练,对一些高难度的体能训练,有时往往心理不适应,产生恐惧心理,针对这些不良情绪进行针对训练,才能更好的锻炼身体,更好的适应心理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体能训练与心理训练的关系,才能体现出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体能训练也要增强反应能力的训练,心理训练有助于反应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好,反应能力强。

(三)通过心理行为训练,提高驾驶员适应能力

首先,要通过心理行为训练提高驾驶员心理适应能力,进行心理适应能力训练,主要在于培养驾驶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危险、紧急情况时,仍然保持顽强的信念和无往不胜的信心。心理适应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场环境浓缩法,可以使身心预先感受,逐步克服心理障碍。二是实兵运输保障演习法,锻炼驾驶员在未来战场上的心理适应能力。

篇4

形体训练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通过徒手和垫上运动的以“美”为其特征的身体练习。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身体练习,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用肢体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形体训练课程的设置,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能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形体训练的基础理论和训练方法,让身体充分享受自由、舒缓、伸曲的动作,塑造高贵纤美的形态,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掌握形体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塑造形体美的一般规律,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各类动作的基本核心动作,提高身体灵活性和可塑性,提高鉴别和评价形体美,动作美,气质风度美及表现美的基本能力。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对不良姿态的矫正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能力;将体验和领悟到的形体知识在实践操作的练习中再现,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循序人体运动规律和形体运动特点合理创编一些简单的形体组合,使其终身受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形体运动概述

2 形体练习手段与方法

3 形体舞蹈组合的创编

4 形体矫正的手段与方法

难点:

1 是否能准确把握每一个动作的正确姿态

2 形体练习与舞蹈艺术结合的训练

3 如何理解音乐

4 如何合理运用形体练习的方法与手段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 形体认知篇

第二章 形体基础篇

第三章 形体塑造篇

第四章 科学健身篇

第五章 体能训练篇

五、考核内容

理论部分:教学大纲理论课内容

实践部分:技术教学,基本姿态组合,把上组合

篇5

2高校艺术体操课中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普通高校艺术体操课中如何结合艺术体操项目的专项特征进行核心部位力量训练呢?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的顺利完成以柔韧为基础,技术动作为核心,身体相对力量为保证,因此,要求运动员具备绝佳的柔韧素质,高度的灵敏性、协调性、平衡能力和节奏感,以及较好的速度和爆发力。由总结前人的研究可知,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划分。1)训练环境:稳定或不稳定环境;2)是否使用器械:徒手、单一器械、组合器械;3)用力方式:静力、动力或静—动力交替变换;4)运动方向:一维、二维或三维方向进行核心力量训练[10-14]。在平常的训练中,上述4种方式的随机组合,能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本文结合艺术体操项目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每种分类给出一种示范(见表1),仅作为参考使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条件、课程要求及学校所拥有的器械条件,自行设计练习方法。另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其本身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而且对身体素质的练习持反对态度;因此,在练习过程中还应该严格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由稳定到非稳定、由静态到动态、由徒手到负重的难度递增顺序。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练习方法,同时结合学生特点以采用徒手和轻负重为主的练习方式,以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

3高校艺术体操课中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难点和对策

文章前面部分的论述可知,在普通高校艺术体操选修课中增加核心力量训练是必要和可行的,但“核心力量”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力量训练方式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高校艺术体操教师重新花时间和精力去学力量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及练习方法。其次,核心力量虽然属于新兴的力量训练方式,但是,其终归属于体能训练,而体能训练则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和厌倦;因此,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练习效果,教师还需根据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基础和特点,设计多种多样的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方法,以最终实现艺术体操课中核心力量训练并产生预期效果。最后,虽然核心力量训练不需要力量训练房中昂贵的力量训练器械作保证,但是鉴于在核心力量训练中,其核心练习方法在稳定或不稳定条件下进行徒手或低负荷练习;因此,学校应该适当地配备一些器械,如瑞士球、平衡板、气垫等常规力量训练中不常用的器械,为顺利开展核心力量训练提供器械保证。此外,为了开展艺术体操课上的体能训练,学校需要配备相应的核心力量训练器械,并加强对任课教师在核心力量训练方面的业务培训。

篇6

引言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体育教育占据重要的地位。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把健康教育理念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在我国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体育教育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形成了具有综合教育作用的学科。加强体育教育侧重点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体育教育带来的积极作用,使体育教育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加油站,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促进作用。

一、体育教育与训练的侧重点分析。

(一)贯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教育不单纯是体能训练和技能培养,更是一门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素养的教育学科之一。学校体育教育是迈向社会体育的一道门槛,是社会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体育教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已经赋予新的意义,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正确态度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重视多种能力培养。

(二)体育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美育是培养人综合素质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体育教育中体现出美育教育,使美育和体育互相融合,能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感受和意识到三方面的美的现象。从外观角度体现出的身体美,比如线条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从运动角度感受到的形态美,比如:韵律美、和谐美、力量美、跃动美等;从行为角度体现出道德美,比如:协作美、热情美、机智美、协作美、纯朴美等,体育教育也是人审美培养的一个过程,结合体育运动本身特点,在教育中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育教育,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审美观点,让学生知道美是什么,怎样体现美,怎样培养美感。

(三)体育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体育教育中也要侧重德育的教育培养,体育教育蕴含着道德品质和机智意志,通过体育训练能体现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团体性,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能、极限的挑战,能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坚毅的意志,这种品德和意志在体育室外课中更能体现出来,效果也比其他科效果更实际。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是应国家新课改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德的教育要求,通过重视体育教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塑造学生成为“四有”人才。

二、实现体育教育与训练的侧重点主要途径。

(一)进行体育教育改革,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是现代体育教育要以“素质教育、纵身教育、健康教育”为指导思想,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一种集培养、激励、创新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二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关注学生所思、所需,重视学生情感体现,始终将学生放在首位;三要在教育内容上多种形式,注重深挖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的高价值运动方法,充实和丰富教育内容;四是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要体现创新意识,多激发学生美育和德育的思考,让学生懂得审美和品德的重要性。

(二)增强教师施教能力,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一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增强施教能力。教师从自身做起,自觉接受教育,加强学习和锻炼,完善知识结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施教能力,提高施教本领,满足学生求知欲。体育教师还应该培养自己现实中美的感受、判断和评价能力,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美,懂得审美常识,这样才能将美育贯彻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二是加强思想教育,明确锻炼目的,提高学生锻炼身体自觉性。在指导学生训练中要针对学生存在的认识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将体育教育走进生活,是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

结语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同样需要紧随时代潮流。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教育作为一种隐性推动力,具有历史意义。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只是一种表面的设计,而应该使体育健康观念和实践影响到人发展的全过程。体育教育与训练必须要掌握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把握思维与体能的双重训练,将体育教育融合到多学科学习中,实现体育教学的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斐,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J],陕西教育,2012年第10期。

【2】 何艳平,刘国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口令教学与训练[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篇7

【关键词】机动卫勤分队;军事基础训练;军事综合训练;实战化训练;训练方法;训练实施

未来信息化战争在作战环境、作战样式、作战方法等方面都将发生彻底改变,势必给卫勤保障人员战场生存和行动增加困难。目前,加强机动卫勤分队建设既是世界各国军队的共识,也是我军卫勤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动卫勤分队的任务是战时执行战役或战略机动卫勤支援保障任务,其执行任务的空间环境在战场。未来战场多维复杂、紧张残酷,机动卫勤分队除了具备精湛的专业保障能力,还必须具备军事基础能力。军事基础能力的核心是军事训练,只有把军事基础训练搞扎实,才能经得起实战的检验。单独开展的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和军事体育等基础课目训练,必须要通过军事综合训练实践才能真正提高机动卫勤分队的军事基础能力。

1机动卫勤分队开展军事综合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单课目训练不扎实

1.1.1训练课目不全

机动卫勤分队在训练中,重视作业流程和人装结合训练等,对军事基础课目训练的内容涉及很少。共同训练课目漏训、偏训现象突出[1]。实弹、实投、实爆“三实”训练内容由于对装备器材、场地安全有要求,基本得不到落实。缺少素质过硬的教练员,指挥技能训练走过场的问题普遍存在[2]。

1.1.2训练人员不齐

机动卫勤分队成员平时保障任务重,整建制集中组织军事训练得不到落实[3]。部分人员因工作频繁离开训练场,训练计划难以落实[4],补训工作也没有及时跟上。训练中重战士轻军官、重专业技术军官轻指挥军官的现象突出,导致训练参训率达不到要求。

1.1.3训练标准不高

机动卫勤分队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训练、勤务训练和军事训练,但军事训练往往成为训练中较为薄弱的一环[5]。有的单位人为降低训练难度和要求,或者是倾向于训练难度小、要求低、保障易的内容,甚至只组织能体现“时间”“米数”“次数”的课目,还有的直接以体能训练代替共同训练内容,不同程度的降低了训练标准。

1.2训练内容设置不科学

1.2.1内容选取倾向基础

在涉及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军事体育等内容时,存在重基础轻技能的现象[6]。对经常反复训练的机动展开等基础内容较为重视,对训练复杂的武器装备操作等技能训练轻描淡写。还有的重基础轻指挥,对分析判断情况和组织指挥与行动的内容很少涉及,即使是涉及了,也是立足平时多,考虑战时少,训练多满足于演示和观摩。

1.2.2内容设置过于简单

在开展演练和野外训练时,往往局限于分队机动、展开和撤收等内容[7],并且把困难设置在能够克服的范畴,把情况限定在可以解决的程度。基本没有机动中的重装行军、野战生存、通信联络、临机情况处置和展开撤收中的组织指挥、现地勘察、警戒防卫、构工伪装等内容的训练[8-9]。夜间训练和复杂地形条件下的训练尤其少。

1.3综合训练脱离实战

1.3.1实战化理念不强

受“和平积习”的影响,人员打仗思想弱化,训练脱离实战。训练组织实施要求不严格、标准较低,情况设置针对性不强。综合训练不是把提高战斗力和保障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0],而是视综合训练为一项任务或者是对外宣传的亮点。严重制约了训练质量水平的提升。

1.3.2实战化内容不多

对完成应急保障任务时,指挥人员临机情况的决策指挥,卫勤专业分队和技术人员战时快速反应和生存防护能力等实战化内容和课目组织较少[11]。片面的将风险高、难度大的实装、实操、实弹等训练和野外训练理解为实战化内容。

1.3.3实战化氛围不浓

各单位在训练中单纯强调训练要求或训练方式[12],增加烟幕、设立“蓝军”、将营区训练内容移至野外等。实战化训练环境得到了加强,但实战化思想、观念、作风没有跟上。表现为日常战备教育流于形式[13],个人训练态度不正、积极性不高,训练操场化、程式化现象较为严重。

2机动卫勤分队开展军事综合训练的基本方法

2.1扎实搞好军事基础单课目训练

2.1.1训练内容要全面

要按照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要求确保训练内容全面的同时突出重点。军事基础理论学习要结合专业特点,强调与国家安全形势相关的内容,突出与信息化局部战争相关的内容;体能训练是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综合训练的基础,要突出3000m跑、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等基础项目;指挥人员还要增加指挥谋略、组织筹划以及部队管控能力的训练[14]。

2.1.2参训人员要齐全

①科学确定组训模式。战士(非现役)基础较弱,共同基础内容要专人负责,集中组织;干部工训矛盾大,要搞好训练前摸底调查,制定区分到单个人员、细划到具体内容的训练方案。②做好说服教育。全方面讲清机动卫勤分队承担的历史使命以及牵涉的利害关系,树立责任和担当意识[15]。③强化激励机制。从职称晋升、立功受奖等各方面向骨干成员进行适当倾斜。根据训练成绩对个人和科室给予表彰奖励和批评惩罚,以充分调动训练积极性[16]。

2.1.3训练标准要实战

在训练标准上,要杜绝“险不练兵、难不练兵”“练为考、演为看”等背离实战化要求和消极保安全的训练。轻武器射击和手榴弹投掷等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动作操作层面,还必须组织实弹训练与考核。体能训练不能只停留在操场层面,还要组织战斗体能训练,敢于在环境极端恶劣、身心极度疲惫的条件下开展。识图用图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室内量算层面,必须要开展野外教学[17],让队员在实践中提高能力。战备基础训练不能只停留在战备教育层面,还要与机动卫勤分队应急应战任务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全员全装的战备拉动,强化快速反应和长途机动能力[18]。

2.2精心设计军事综合训练内容

2.2.1紧急出动

主要训练机动卫勤分队应急响应,依据战备方案携带物资器材,按预案完成行军、输送编组和序列,建立指挥通信联络。指挥人员熟悉指挥流程,是机动卫勤分队从常态向应急应战状态快速转换和应急响应的行动[19]。

2.2.2行军与输送

主要训练指挥人员组织徒步、摩托化行军的能力。分队能够实施长距离机动及机动中的警戒防卫,能灵活处理临机情况,是确保机动卫勤分队能够完成战时频繁机动的卫勤保障任务[20]。

2.2.3专项组合训练

卫勤指挥干部训练配置地域防卫的组织,包括侦查防卫组织、识图用图标图等;卫生技术干部训练搜救和前接伤员,包括地形图使用、战现场急救防护等;战士(非现役)训练战术投弹,包括战术基础动作、手榴弹投准等,是区分人员类别,提高难度和强度,易于实现的实战训练内容。

2.2.4野战生存训练

主要训练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所属人员的野战生存技能。指挥员掌握露营的基本方法,分队人员能够利用现有条件开展野炊和露营,同时要能够有办法寻找水源、获取野生动(植)物,是战场条件下的自我保障训练,是对作战部队实施有力保障的前提[21]。

2.2.5轻武器操作训练

包括武器分解结合、一般故障的排除和实弹射击。干部主要训练手枪操作和对隐显目标实弹射击,战士(非现役)训练步枪操作和对固定目标实弹射击,是机动卫勤分队利用手中武器,实施自卫和集体防卫的技能。

2.3严密组织军事综合训练实施

2.3.1成立机构,明确分工

综合训练组织机构通常以机动卫勤分队训练管理人员为主,加强必要的保障人员构成。不改变人员平时职责和业务范围,由训练部门一名领导具体负责,下设指挥组、训练组和保障组。指挥组,主要负责训练的整体筹划和具体训练内容的实施,协调训练场地、教练员、器材、武器弹药,军地关系等;训练组,主要负责现地勘察、制定方案以及组织训练;保障组,主要负责训练中本级范围内所涉及到的器材、装备和场地等保障。

2.3.2现地勘察,制定方案

要做到训练课目不少内容、不降标准、不减难度,必须进行现地勘察。主要是依据选定的训练内容和现有训练条件,确定每个训练内容实施场地和保障要求,以及周边有哪些兄弟单位训练场地可以利用、还需要协调哪些器材装备等。在场地保障上,必须要有轻武器射击场、按图行进野外训练场地、组织野炊的场地等。同时,还必须根据各场地之间的距离和道路等条件,确定转场方式,确保整个训练内容完整。根据现地勘察的实际情况,训练组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案。

2.3.3从难从严,严格施训

按照设想,军事综合训练通常依次进行紧急出动、行军与输送、专项组合训练、野战生存训练和轻武器操作训练。整个训练必须着眼实战,从难从严,严格执行训练方案。训练时间上,要把握好高效性,必须在24h之内完成所有课目训练,使训练符合快节奏、高强度等实战特点。训练场地上,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将营区、野外、靶场和露营等各个场地有效衔接起来,使训练符合连贯性、野战性等实战特点。训练内容上,按照训练流程逐个实施,各个内容的衔接要环环相扣,使训练符合系统性、激烈性等实战特点。

参考文献

[1]冯飞,王超,杨黎.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实战化训练浅谈[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9):1024-1025

[2]傅红亮,李杰鹏,纪伟平,等.基层卫勤分队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25(4):366

[3]阳林俊,王凯.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快速反应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7):641-642

[4]杨波,叶平,李运明.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开展野外驻训的做法与体会[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2):1169-1170

[5]叶廖沙,张波,梁韫洁.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力量实战化训练问题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4):359-360

[6]李泽,张岳,胡月静,等.联勤分部机动卫勤分队的建设[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3):285-286

[7]沈平,王兴华.军队医院卫勤训练按纲施训的难点与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2):77

[8]陈礼潮,林晓城.军队医院卫勤实战化训练中主要问题及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6,30(7):452-453

[9]刘双喜,范晓强,段光锋,等.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1):1084-1086

[10]董自西,赵晋,张磊磊,等.强化军队卫勤训练基地建设的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9):881-882

[11]王汉祥.加强机动部队医院卫勤实战化训练的几点思考[J].武警医学,2014,25(8):851-852

[12]吴亚男.实战化训练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1

[13]易凡,支凯林.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建设现状及对策[J].东南国防医药,2005,7(6):465-466

[14]徐雪,黄勇,王国威,等.卫勤分队1小时快速反应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8):916-917

[15]罗晓明,何坤,肖军,等.某军队医院按照新大纲组织战备训练的做法[J].人民军医,2016,59(6):640-642

[16]李卫东,陈礼潮,卢敬飞.运用训练等级考评模式组织医院参谋技能考核比武[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51-52

[17]赵晓明,王佳,李向兴,等.野战医疗所训练的组织与实施[J].人民军医,2010,53(3):159-160

[18]徐克钧,刘非非,王艳林.医院机动卫勤分队训练的做法[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2):1408-1409

[19]李卫东,黄纯,吴冰,等.论应急卫勤专业力量快速反应能力建设[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8(1):48-49

篇8

中图分类号: G 83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5042003 文献标志码: A

1 问题的提出

艺术体操作为一项相对新型的运动项目,是由跳跃、舞蹈、平衡、波浪形动作及部分技巧动作组成,在音乐伴奏下完成的体育运动。同其他体育项目相比,艺术体操不仅融入了芭蕾舞、民族舞、竞技体操、技巧、武术、杂技和戏剧等技术的精髓,而且其倡导新颖的编排,妩媚多姿、袅袅婷婷的动作,协调一致的音乐配合及艺体运动员漂亮的仪表、娇美的身材等因素,使得这个项目具备体育项目所展示出来的运动之美外,还能体现出造型美、节奏美、音乐美和人体美等各种美。除了培养人的各种美感之外,艺术体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也能达到锻炼效果。崔玉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经过艺术体操练习不仅能促进骨骼、肌肉关节的匀称协调发展,提高关节的韧性和灵活性,而且通过艺术体操课中的站、立、走、跳等基本动作和步法等技术动作的训练,还能促使女大学生降低体重,改善身体形态,减少皮褶厚度和围度,提高其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等各项指标,例如安静心率、肺活量、心血管指数、50 m跑、仰卧起坐及立定跳远的成绩[1]。童立平和刘剑洁研究证实艺术体操作为融合体操、舞蹈和音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非常适合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它不仅能提高女性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还能培养练习者的节奏感、优美感和音乐素质,起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的效果。另外,艺术体操练习还能有效减少身体脂肪含量、增加瘦体重、练就更为舒展和柔美的肌肉线条、塑造更符合标准尺度的女性曲线美和气质美。[24]

艺术体操虽然起初在我国普通高校中的普及率并不高,但自1995年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将艺术体操纳入到《全民健身计划》,2000年开始推出《大众艺术体操》教材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以白领和知识分子女性为主)开始认识并积极投身到大众艺术体操的锻炼中,推动了普通高校艺术体操的开展。在全民皆关注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女子艺术体操队发挥出色,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获得了奥运会集体全能银牌,将女子大众艺术体操推向,这也加快了高校艺术体操蓬勃开展的步伐。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对女性形体的潜在要求、艺术体操项目对女性的特定意义及因艺术体操的健身、健美和健心作用,引起国家对开展大众艺术体操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因此,近年来,高校艺术体操课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这个阶段选修艺术体操课并非仅仅是为了学习传统艺术体操中教师教授的基本的华尔兹套路或者简单的带、球、棍、绳、圈操,而是为了通过艺术体操课的学习,学习教师教授的诸如展示女性美的站、立、走、坐等基本姿态及在套路学习中如何最大化地展现艺术体操动作的优美及其编排出的动作与音乐的配合美感等方面的指导,培养自身的形体美、姿态美及学会欣赏美和懂得如何让自己变得更美,提升自身的自信心。日益增多的女大学生趋向选择艺术体操这门课,但当今学生对艺术体操课所持的新期望也给高校艺术体操课教师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根据时展的要求、艺术体操项目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学生对艺术体操课的需求开展艺术体操课教学成为近年来高校艺术体操教师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女大学生人数的增多,高校艺术体操课越来越受欢迎和更为普遍,但高校艺术体操课也面临着挑战。近年来的报道指出,相比20年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尤其是女大学生体质下降非常明显,其各项素质中又以力量和有氧能力下降最为明显。而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拥有良好的体育设施和优美的锻炼环境,还有一批专业的体育教师,艺术体操课作为近年来高校女生最喜爱的项目之一,在高校有着一大批粉丝;因此,如何在保证完成既定教学计划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学生的力量素质和有氧能力成为艺术体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在国内外盛行的“核心力量”训练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所谓核心力量是由核心肌群所产生的力量,而核心肌群是指从胸的中部到大腿中部,包括正面、背面和侧面能够挑起人体重心和维持躯干平衡稳定的肌肉的统称[5]。Federicson认为核心力量是指附着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收缩所产生的力量,目的是为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同时其在运动中还能主动发力,是人体运动中一个重要的“发力源”[6]。从以上定义可知,核心力量的重要作用在于保持人体重心,维持平衡和身体稳定性。艺术体操作为一种符合女性生理和心理需求的运动项目,很多动作都是在维持躯干和身体重心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下进行的四肢舞动、空中跳跃、抛接器械等动作,而人体维持平衡主要是通过脊柱—腰—骨盆—髋关节这一核心部位的肌肉相互协调配合与控制才能顺利完成。另外,艺术体操很多专项技术动作以运动脊柱肌群下固定为最常见,腰部受力非常大。一个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尤其是当今的女大学生,其腰部力量本身较薄弱,在课上强度稍稍偏大,学生容易出现腰部受伤现象;因此,加强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不仅能提高练习者的核心部位的平衡性,保证其在维持躯干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下高质量地完成技术动作外,还能有效预防出现运动损伤,从而保证学生上课安全,增强教学效果。

2 高校艺术体操课中加强核心力量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力量训练”这几个字对大部分女生而言,意味着像男生那样有健硕的肌肉,展现的是阳刚之美;而非女人的柔性之美,因此,让女生积极配合进行力量训练首先需要克服的障碍就是女生对力量训练的“恐惧和误解”心理。从生理角度讲,女性体内分泌的促进肌肉增长的雄性荷尔蒙激素含量远远低于男性;因此,即便女性积极主动进行一定的力量训练,其也难以练成男性尤其是健美先生所展示的那种肌肉。从训练角度讲,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力量训练产生非常不一样的效果。本文所倡导的核心力量训练,其训练重点不在于通过增加所负荷的重量来增加表层肌肉的最大力量,而是通过徒手或以轻负荷为主要负荷量,在稳定或不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力量训练。它针对的不是表层的肌肉,而平常一些练习中难以锻炼到的深层肌肉和小肌肉群,以提高核心部位的控制、协调能力和调整核心部位稳定和不稳定之间的转换,为产生力量创建支点,为传递力量建立通道,同时,这种训练方法还有助于塑造女性优美的肌肉线条。核心力量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强调的是神经的支配能力,肌肉的支撑收缩力量和运动过程中呼吸与运动技术的配合,而不是传统力量训练中强调外在负荷量的增加,以及最大力量的增长;因此,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提高学生的力量,主观上有助于女生接受。

很多人以为艺术体操属于展示美的项目,不仅各个运动员体型都匀称,偏瘦,而且在操、带、绳、球圈这些器械练习中,都只是微微负重,在练习过程中并不需要多大的力量,进行力量练习是否有必要呢?由田麦久的项群理论可知,艺术体操与体操、舞蹈、健美操项目一样,都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唯美性项群,因此,四者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前人在体操、舞蹈、健美操及艺术体操的研究中发现,此类项目的优异成绩主要依靠于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优美性,而核心力量的训练能强化运动员在完成操化动作时的优美身体姿态、提高完成难度动作的协调和平衡能力、身体对技术动作的控制和稳定能力及改善身体不良姿态,塑造高雅气质,此外,进行力量训练还能预防运动损伤和提高体能素质[79]。

3 高校艺术体操课中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普通高校艺术体操课中如何结合艺术体操项目的专项特征进行核心部位力量训练呢?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的顺利完成以柔韧为基础,技术动作为核心,身体相对力量为保证,因此,要求运动员具备绝佳的柔韧素质,高度的灵敏性、协调性、平衡能力和节奏感,以及较好的速度和爆发力。由总结前人的研究可知,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划分。1)训练环境:稳定或不稳定环境;2)是否使用器械:徒手、单一器械、组合器械;3)用力方式:静力、动力或静—动力交替变换;4)运动方向:一维、二维或三维方向进行核心力量训练[1014]。

在平常的训练中,上述4种方式的随机组合,能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本文结合艺术体操项目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每种分类给出一种示范(见表1),仅作为参考使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条件、课程要求及学校所拥有的器械条件,自行设计练习方法。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其本身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而且对身体素质的练习持反对态度;因此,在练习过程中还应该严格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由稳定到非稳定、由静态到动态、由徒手到负重的难度递增顺序。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练习方法,同时结合学生特点以采用徒手和轻负重为主的练习方式,以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

表 1 普通高校艺术体操课核心力量训练参考内容和方法示例

4 高校艺术体操课中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难点和对策

文章前面部分的论述可知,在普通高校艺术体操选修课中增加核心力量训练是必要和可行的,但“核心力量”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力量训练方式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高校艺术体操教师重新花时间和精力去学力量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及练习方法。其次,核心力量虽然属于新兴的力量训练方式,但是,其终归属于体能训练,而体能训练则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和厌倦;因此,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练习效果,教师还需根据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基础和特点,设计多种多样的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方法,以最终实现艺术体操课中核心力量训练并产生预期效果。最后,虽然核心力量训练不需要力量训练房中昂贵的力量训练器械作保证,但是鉴于在核心力量训练中,其核心练习方法在稳定或不稳定条件下进行徒手或低负荷练习;因此,学校应该适当地配备一些器械,如瑞士球、平衡板、气垫等常规力量训练中不常用的器械,为顺利开展核心力量训练提供器械保证。此外,为了开展艺术体操课上的体能训练,学校需要配备相应的核心力量训练器械,并加强对任课教师在核心力量训练方面的业务培训。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对自身形体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下降的现状,普通高校艺术体操课不仅要做到让学生美体、美心,还要做到健体、健身。核心力量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可在艺术体操课上运用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核心部位的稳定性,提高身体的平衡力和控制力,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预防运动损伤。采用的训练负荷也是女生容易接受的徒手或轻负荷,并且对器械和场地要求相对较低,方便易行,是一种可行且适合广大女性提高身体素质的好方法,在高校艺术体操课中增加核心力量训练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崔玉.艺术体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8791.

[2]童立平.艺术体操对女大学生体型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656657.

[3]童立平.艺术体操对女大学生形体姿态变化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821083.

[4]刘剑洁.大众艺术体操对塑造中学生气质形态的作用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5557.

[5]林华,王润生,丛培信.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6668.

[6]Federicson M,Moore T.Core stabilization training for middle and longdistance runners[J].New Stud Athi,2005(20):2537.

[7]曹森.我国技巧啦啦操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8]刘明燕.健美操核心肌肉力量训练对女大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6):9597,106.

[9]龚文平.竞技健美操运动的核心力量训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7678.

[10]王卫星,廖小军.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和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16(2):1215.

[11]黎涌明,于洪军.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 4 ):1 927.

篇9

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第二,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第三,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上好课

要认真上好体育课,使学生感到技术动作容易学,身体锻炼乐无穷,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怎样上好每节体育课呢?

第一,动作讲解言简意赅、具体形象。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准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着垫(脑后)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这样的讲解,学生容易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

第二,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习伊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定要熟练掌握所教动作,并在上课前演练几次,确保在课中示范时做到动作准确、轻松优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身教,为后段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第三,组织教学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学生实际采用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渴望练习,积极练习的语言来组织教学。例如:弯道跑教学时,对动作要领、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关系,我暂时不讲,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沿圆圈跑时人体的感觉是怎样的?(即身体怎样,脚掌怎样着地)。然后让学生沿弯道跑三次(慢、中、快)体会动作,再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学生基本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时我就把学生作答加以整理、概括为:克服离心体放松,身体向内沿倾斜,两脚着地有不同,左脚前外侧,右臂前内往和外,左臂离身前后摆,摆臂幅度外大内较小,右肩稍前沿线跑。这就是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又如,在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分析动作时,教师分别请一个动作准,一个动作错误(带普遍性)的同学示范后,问:“刚才两位同学所做的动作,好在哪里,错在哪里?”在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后,教师用鼓励的语气教学,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积极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例如耐力跑练习,采用3分钟变换跑。方法是篮球场跑“区”型,每跑一圈变换一种跑姿。可采用左右侧向并步跑、左右交叉步跑,后退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这种方法由于跑姿和跑动路线的不断变化,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兴奋性,3分钟跑下来虽然个个都满头大汗、气喘嘘嘘,可没有一个人叫累。又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采用分组投篮比赛,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4组,按顺序每人投篮5次,整组投投完后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通过投篮比赛练习,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第五,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一堂好的体育课应该是既能使学生较快地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又能使学生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运动的能力,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在正常条件下,准备部分脉搏应在110次/分至130次/分之间,平均120次/分,基本部分130次/分至150次/分之间,最高峰170次/分,平均140次/分左右,结束部分130次/分至至90次/分,平均110次/分左右,课的密度35%,平均脉搏124次/分左右。这样使运动曲线、练习密度、运动理比较科学合理,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中学阶段,加强体育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力求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前体育课提倡的成功教育、快乐教育,从某方面来说,我认为也就是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引导人们实现远大理想的第一步,一个学生某门功课、某个运动项目比较突出,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钦佩,他就会产生优越感,花更多时间去钻研,就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和学有所长。美国教育学家杜崴也曾经说过,“教师应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建设、引导和帮助,创造儿童喜爱的环境”。体育课的目的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体育观念教育和运动能力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篇10

【摘要】对市内经营性乒乓球健身场所、乒乓球寒暑假训练班、体育院校乒乓球代表队、业余体校等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对各队员的年龄结构、训练目的、性质,各教练员学历能力、训练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性、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重庆市;乒乓球;步法训练

乒乓球规则不断改变,我国乒乓球的霸主地位难撼。我们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充足的后备人才,也有能力优秀的各层次的教练员,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愿意把乒乓球项目做为孩子的启蒙运动,多以锻炼身体,增强孩子的运动能力为主。对青少年的启蒙,不同的教练员偏向性也不同,作者走访了市内经营性乒乓球健身场所,高等院校乒乓球代表队,业余体校等地方,发放给教练员、老师问卷29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发放给运动员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6份。问卷主要针对参与乒乓球训练者的年龄结构、训练目的、性质、训练内容、教练员素质能力等方面,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调查现状与分析

1)作者所进行的调查对象近四成为业余性质的训练,训练时间少,多为短周期。调查中得出训练者最小的6岁,具体年龄段分布人数如下表1,且高龄段人数主要集中在高校,训练性质以锻炼身体并参加市级的大学生乒乓球比赛为主,训练时间不稳定;高校的运动员动作已经定型,教练员主要以理论、固定战术打法配合练习以及赛前体能训练为主;11岁以下低龄段中大部分为兴趣娱乐,锻炼启蒙为主,主要为寒暑假兴趣班形式,时间固定,一般每天训练2-3小时。参加短期兴趣班的孩子普遍较小,移动不灵活,教练员主要传授简单的击球动作和乒乓游戏为主,提高他们兴趣,让他们感到不枯燥。

2)一个人的年龄说明其表现出来的是个人生理功能特征和对社会的阅历,而学历则表现出一个人的受教育的程度,同时也是对一个人专业知识技能的评价。老师、教练员他们的带队、训练经验从表2可以看出,至少8成教练员都有3年以上的训练指导经验,近8成的教练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3)从训练内容上看,手法技术的训练所占比例最多,而步法训练所占比例如表3

2问题与建议

步法是乒乓球运动的“灵魂和生命”, 乒乓球名将庄则栋也曾经说过:“脚步是乒乓之母。”每一个击球动作之起始,力量的来源,无不来之脚和腿。灵活的步法是抢占合理的位置、熟练运用各种手法击球的前提,快速的移动步法才能保证击球动作的准确性和击球质量。乒乓球步法的发展趋势是直接受手法发展趋势影响的,手法技术的每一次变革、更新,促进着乒乓球步法朝着"移动积极、脚下到位、便于发力、简便实用"的方向发展。步法的重要性更说明了步法训练的不可忽视,而作者从调查中却发现步法训练最容易被忽视。主要的问题有:

2.1兴趣班等短期训练场所针对步法训练的内容非常少

对短期的经营性训练场所来说,如何取得更高的利益,让整个训练场面气氛活泼不枯燥,吸引更多的人报名加入,这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因此,如果长时间进行步法训练,也许就达不到他们想要的效果。教练员会刻意减少或者根本没有进行步法方面的训练。

2.2过于重视手法训练,忽视了步法与手法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手法训练的比重一般占7、8成,特别是高校与体校,多为击、发球的机械性练习,手法与步法结合练习的训练比重较少。如果过少的进行步法训练,缺少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长期积累对于运动员熟练掌握移动步法技术动作,手法、步法结合运用技术动作会有较大影响。

2.3忽视了青少年步法训练的黄金年段,缺少足够的专门性的步法训练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人体的大块肌肉分布在躯干和下肢,小块肌肉分布在上肢。7-9岁时下肢发育领先于躯干、上肢,足长的发育领先于手长。从神经活动过程分析,儿童在神经活动方面的第一信号系统占据主导地位,其直观形象好,模仿能力强,对结构简单、常接触的动作较易掌握,同时也符合其生化特点。通过以上分析,早期进行乒乓球步法训练的黄金年龄段为7-10岁,特别是体校应及早针对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系统的步法训练。步法训练不等同于身体素质训练与体能训练,应区别对待,有针对性的练习。

2.4无球步法训练与有球步法训练衔接性较差,缺少由步法结合到手法的有效过渡

运动员刚开始接触步法训练时应从无球单一的步法开始练习,比如单步、并步、跨步和跳步等较简单的移动步法,等到熟练了技术动作之后再进行垫步、交叉步、小碎步等较复杂的移动步法训练。青少年自主训练的意识和能力较弱,遇到单一、乏味的训练内容就会觉得厌烦,导致动作变形、起伏大。这时教练员应及时把握,将有球的步法训练内容结合并穿插到手法的训练中,让运动员感受有球训练时其步法运用的合理性与灵活性。

2.5有些教练员意识不到位,训练手段应更加多样化

在少儿启蒙及基础训练初期,由于运动员年龄小,移动能力差,步法不到位,教练员的主要精力往往集中在培养正确的手法方面,想等他们力量、协调性上去以后再加强步法练习。这种“先手法后步法”的训练结果短期内会提升击球的效果,但不利于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整体进步和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教练员应树立好乒乓球步法意识

教练员应意识到步法在比赛中的重要性,把步法训练作为日常训练计划的一部分并强调其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2)对低龄段运动员应采取趣味性与基本功相结合的训练手段

乒乓球步法训练的方式往往都是相对枯燥的、训练负荷较大,比较难激起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教练员应多改变训练手段,增加趣味性同时保持训练内容的负荷量。

3)加强身体素质练习,强调徒手步法训练的重要性

加强下肢的爆发力和速度耐力训练,为步法训练打好基础,但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应区别对待,并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内容。

4)单一步法训练合理过渡到复式步法训练,单球步法训练与多球步法训练有机结合

单一步法是基础,复式步法才是重点和难点,教练员应针对复式步法因材施教,从而形成稳定的个人移动接球步法技术。

5)不断摸索、总结出更合理的复合型训练模式,创新训练手段方式。

6)步法训练还应注意随器材、规则同步变化、培养主动步法意识,不断强化速度和耐力素质,以符合乒乓球步法的发(下转第148页)(上接第110页)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梁永友.乒乓球步法对技术掌握的影响分析[J].科技信息,2010(31).

[2]黄芳,李明.加强步法训练 提高少儿乒乓球运动水平[J].科学大众,2007(10).

[3]曲伟民.试析乒乓球训练中步法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0).

[4]连波杰.浅析步法训练在乒乓球技术中的应用[J].大众商务,2010(08).

[5]姜菊.浅析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的步法训练[J].考试周刊,2009(44).

[6]张东,曹君.对少儿乒乓球步法训练的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7]王亚丽.浅谈乒乓球步法的启蒙训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8]谈健.浅析少儿乒乓球运动员步法训练[J].少年体育训练,2006(03).

篇1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68―01

一、备好课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同是也要掌握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2.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3.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上好课

1.动作讲解言简意赅、具体形象。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准确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在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着垫(脑后)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

2.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习伊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定要熟练掌握所教动作,并在上课前演练几次,确保在课中示范时做到动作准确、轻松优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为后段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篇12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2、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3、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上好课

要认真上好体育课,使学生感到技术动作容易学,身体锻炼乐无穷,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怎样上好每节体育课呢?

1、动作讲解言简意赅、具体形象。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准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着垫(脑后)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这样的讲解,学生容易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

2、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习伊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定要熟练掌握所教动作,并在上课前演练几次,确保在课中示范时做到动作准确、轻松优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身教,为后段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3、组织教学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学生实际采用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渴望练习,积极练习的语言来组织教学。例如:弯道跑教学时,对动作要领、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关系,我暂时不讲,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沿圆圈跑时人体的感觉是怎样的?(即身体怎样,脚掌怎样着地)。然后让学生沿弯道跑三次(慢、中、快)体会动作,再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学生基本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时我就把学生作答加以整理、概括为:克服离心体放松,身体向内沿倾斜,两脚着地有不同,左脚前外侧,右臂前内往和外,左臂离身前后摆,摆臂幅度外大内较小,右肩稍前沿线跑。这就是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篇13

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长时间来致力研究、探讨,努力解决的课题。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要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备好课,然后要上好课。

一、备好课。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同是也要掌握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第三、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上好课。

在体育课中,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动作,一方面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样,要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往往要体脑结合,既要领会技术动作,又要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来掌握技术动作和增强体质,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疲劳感觉,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要认真上好体育课,使学生感到技术动作容易学,身体锻炼乐无穷,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怎样上好每节体育课呢?

第一、动作讲解言简意赅、具体形象。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准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着垫(脑后)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又如教学原地推铅球时,运用蹬送转挺推拔等学生熟悉的动词来讲解。这样的讲解,学生容易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

第二、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习伊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定要熟练掌握所教动作,并在上课前演练几次,确保在课中示范时做到动作准确、轻松优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身教,为后段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组织教学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学生实际采用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渴望练习,积极练习的语言来组织教学。例如:弯道跑教学时,对动作要领、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关系,我暂时不讲,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沿圆圈跑时人体的感觉是怎样的?(即身体怎样,脚掌怎样着地)。然后让学生沿弯道跑三次(慢、中、快)体会动作,再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学生基本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时我就把学生作答加以整理、概括为:克服离心体放松,身体向内沿倾斜,两脚着地有不同,左脚前外侧,右臂前内往和外,左臂离身前后摆,摆臂幅度外大内较小,右肩稍前沿线跑。这就是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