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4 16:53: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学技术成果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鉴定范围
列入国家和省、市、县级部门科技计划(以下简称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
下列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
(一)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二)软科学研究成果;(三)已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四)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五)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六)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环境和资源造成危害的项目,不受理鉴定申请。正在进行鉴定的,应当停止鉴定,已经通过鉴定的,应当撤销。
二、鉴定组织
鉴定由*县科学技术局负责组织,或者委托有关单位(以下简称主持鉴定单位)主持鉴定。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可以根据科技成果的特点选择下列鉴定形式:
(一)检测鉴定:指由专业技术检测机构通过检验、测试性能指标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
(二)会议鉴定:指由同行专家采用会议形式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并经过讲座答辩才能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会议鉴定形式;
(三)函审鉴定:指同行专家通过书面审查有关技术资料,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和答辩即可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函审鉴定形式。
采用检测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指定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测试。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检测鉴定的主要依据。必要时,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可以会同检测机构聘请三至五名同行专家,成立检测鉴定专家小组,提出综合评价意见。
采用会议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七至十五人组成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到会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经鉴定委员会专家三分之二以上多数或者到会专家的四分之三以上多数通过。
采用函审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五至九人组成函审组。提出函审意见的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依据函审组专家四分之三以上多数的意见形成。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的同行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多于四分之一的具有中级技术职务的中青年科技骨干);
(二)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
(三)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任务下*单位或者委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同行专家参加对该成果和鉴定。公安、安全等特殊部门确因保密需要的,可以另定。
非特殊情况,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一般不聘请非专业人员担任鉴定委员会、检测专家小组或者函审组成员。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认真的技术评价,并对所提出的评价意见负责。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保守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秘密。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独立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二)要求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充分、详实的技术资料(包括必要的原始资料),向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出质疑并要求作出解释,要求复核试验或者测试结果;
(三)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要求在鉴定结论中记载不同意见,可以拒绝在鉴定结论上签字;
(四)要求排除影响鉴定工作正常进行的干扰,必要时可以向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提出中止鉴定的请求。
三、鉴定程序
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根据任务来源或者隶属关系,向其主管机关申请鉴定。隶属关系不明确的,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县科学技术局申请鉴定。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完成合同的约定或者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要求;
(二)不存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人员名次排列异议和权属方面的争议;
(三)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
(四)有经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
组织鉴定单位应当在收到鉴定申请之日起三十天内,明确是否受理鉴定申请,并作出答复。对符合鉴定条件的,应当批准并通知申请鉴定单位。对不符合鉴定条件的,不予受理。对特别重大的科技成果,*县科学技术局可以报请上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组织鉴定。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由组织鉴定单位从省、市、县科技人才库、专家库中遴选,申请鉴定单位不得自行推荐和聘请。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在确定的鉴定日期前十天,将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送*承担鉴定任务的专家。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收到技术资料后,应当认真进行审查,并准备鉴定意见。
科技成果鉴定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三)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
(四)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的条件和前景;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鉴定结论不写明"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的,应退回重新鉴定,予以补正。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署具体意见。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及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或者检测机构、函审组改正。经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由组织鉴定单位颁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科技成果鉴定的文件、材料、分别由组织鉴定单位和申请鉴定单位按照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规定归档。
四、鉴定管理
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有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对鉴定工作的干扰,保证科技成果鉴定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科技成果完成者在申请鉴定过程中,应当据实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包括真实的实验记录、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背景材料,以及引用他人成果或者结论的参考文献等。
科技成果完成者不得以任何名目和理由向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赠送礼金(含有价券)和礼物。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结论应当科学、客观、准确。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鉴定会的规模,除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和少数必要的管理人员外,不得邀请其他人员参加。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对在科技成果鉴定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应当及时制止并严肃查处。
*县科学技术局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责令有关部门及时纠正;错误严重而又处理不当的,有权组织复核和查处。各有关部门,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责令其授权组织鉴定的机关及时纠正;错误严重的,可以直接进行查处。对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项目承担单位可酌情发给技术咨询费。
五、法律责任
1.阐明中医药理、法、方、药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有新见解,并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基础研究成果及应用研究成果。
2.解决中医实践、中药生产、中医药器械等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新品种。
3.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4.中医药古籍研究,中医药的标准、计量、科技情报、科技档案等的科学化、标准化研究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5.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技术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6.推广应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第三条 登记材料
凡申请科技成果登记的项目,须上报如下材料:
1.《科学技术成果报告表》二份(附件一)
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二份(附件二)
3.有关的系统技术资料(其中不能对外公开的材料须注明)一套第四条 登记程序
科技成果按项目完成单位的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本局直属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经本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后,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
地方所属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按其隶属关系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医药管理局(总公司)审查签署意见后,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
第五条 成果公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负责对收到的科技成果及时审查,对符合登记条件的项目进行统一登记、编号,定期《中医药科技成果公报》,成果公报公布的科技成果是本系统首创查新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六条 成果争议处理
凡正式公布的科技成果,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在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异议。如经调查核实,确属剽窃或弄虚作假者,应在原公布的范围内宣布撤销并通报批评。
罗马学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7~12岁)、中等教育(12~18岁)和高等教育(18~20岁)三个层次。古罗马看重实用的数学知识,如测量与计算等,主要效仿了古希腊的教学体制,在数学上没有新的重大成就。
2.欧洲中世纪的数学课程
西欧中世纪初期,学校教育由教会控制,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神学和“七艺”是主修课程。“七艺”包括:文法学、修辞学、辩证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中世纪欧洲学校的数学教育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课程
文艺复兴时期是从14世纪中到16世纪末,这段时期西欧兴起了新兴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运动,反对宗教的思想禁锢,掀起科学技术和认知的革命。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达芬奇、哥白尼、伽利略等。这个时期欧洲学校数学课程有如下特点:中小学普遍开设了数学课程,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目标有了初步认识,学校数学课程主要由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科目构成,这种课程框架已经与近现代普通教育数学课程接近了。
二、近代国际数学课程的发展
1.17~18世纪的数学课程
这一时期数学发展迅速,名家辈出。主要的表现有:解析几何与微积分的诞生、分析学的快速发展、几何学与代数学的发展等方面。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夸美纽斯、卢梭等人的新的教学观,他们都对数学课程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数学教育近代化运动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数学学科已经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体系,然而,数学课程的内容严重滞后于数学学科的发展。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教育思想,对传统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数学教育近代化运动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了,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培利和德国数学家克莱因。
三、现代国际数学课程的发展
1.反思探索阶段
在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背景下,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包括:美、英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国际数学教育组织交流改革情况,新数运动影响下各国大纲教材的一些共性(统一化、公理化、通俗化、几何代数化、手段现代化、内容重组和简化、方法多样化)。在这一时期,荷兰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于1966年当选为国际数学家协会主席。
2.大众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性别数学问题、民族数学问题成为数学课程关注的焦点。1984年在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举行了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探讨民族数学教育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了数学课程的动力,也是数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技术与师资培训于1988年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举行,主题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师的培训与提高。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数学教师的作用于1992年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举行,主题是数学教育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3.多元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数学课程应该是满足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需要的课程;新课程应具备新特点,新课程应反映新观念,新课程应具有新标准。各国都积极建设面向新世纪的数学课程,让数学课程的理论与方法趋于多样化。数学教育思想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克服数学教育的各种障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播。研究方法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向传统观念提出挑战。教育系统的转变主要体现在:重视教师的作用,建立教师状况的模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数学应用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数学应用的新特点(应用数学不是孤立的),数学应用对数学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新技术逐渐普及,多媒体发挥威力。第12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IE12)于2012年7月8日至7月15日在韩国首尔举行,这也是当下最近一次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在本次会议上,对比了中、法、芬、美、澳、德六国课程新进展,华南师范大学的王林全教授得到如下反思,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①分合互动:中、法、芬有国家课程,美、澳、德分州管课程。前者重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后者注意促进地方的联合发展。从分到合是课程发展的趋势。②改革力求稳妥,各国大约5~10年修订一次课程与教学大纲。③反思存在问题,对课程发展存在问题做认真分析,体现务实态度,课程发展是重大工程。④关注学生发展,重视发展学生数学才能,把天才教育看成数学教育必不可少部分。从古至今,数学课程的发展走过了一系列漫长的道路,国外的课程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与启示。我国的数学课程发展也同样走过了漫长的历史道路,并日益趋于成熟,同时,我国也建立了完善的数学课程体系,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埋下伏笔。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我国的数学课程体系培养下的学生,还存在某些能力方面上的不足,这些需要引起教育教学者的关注。
点击进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apply/cjcx/
(2)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成绩查询网址:ustc.edu.cn/
点击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招生网:ustc.edu.cn/
为及时获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成绩查询入口变化,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
我知道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已被唤起,学习兴趣也被激发,我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机,对着黑板上他们自己出的数提示学生,先看能被2、5整除的数的尾数规律,他们很快地发现能被2整除的尾数是双数,而能被5整除的数的尾数不是5,就是0,这样能被2、5整除的数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时学生有了成就感,也就很有信心去攻克3这个难关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对学生来讲难度就相对大一些,再加上能被2、5整除数规律的思维定势约束着他们,使他们一筹莫展,我就让他们发挥集体的力量,分组讨论,结果学生找不出正确的计算规律。总结的时候虽然学生说的不对,而每一个组说的结论我都笑着摇头,或给予反驳式的验证,这时刚才还满心欢喜找到答案的同学也进入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了。这时同学们都瞪着双眼企盼着老师给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我为了满足他们的胜利感,增强学习他们的信心,只轻轻地说:“你们将被除数之和除以3试试看。”学生一试果然灵验。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们都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9] 冈萨雷斯. 数字图像处理[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0]卡斯特曼. 数字图像处理[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Th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HE Chu, FENG Qian, YANG Fang, CAO Huawei, XU Xin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生物计算机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一种基于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计算机正逐步变成现实,一部分科学家已经使用脱氧核糖核酸进行简易的数据计算和存储操作。它采用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生物芯片作为集成电路板,因此比现在的电子元器件结构要小得多,且它自身具有立体的结构,其集成密度要比轨迹的集成电路高五个数量级,且它本身具有并行处理的能力,运算速度比现在最先进的计算机还要快上一万倍,其能量消耗却相当于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一旦出现故障,他们还可以进行自我修复,与人体相连,由细胞提供能量,成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光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是一种以光信号进行逻辑运算的一种计算机,它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集成光路、激光器、透镜等,它与普通计算机相比,电子由于不带电荷,没有静止质量,因此不受电磁场的影响,耗能更低,速度更快,计算能力比电子计算机有了指数倍的增长。并且光存储的储量是普通存储的几万倍,随着光存储、光互连、光集成器等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使得光子计算机走进人们的生活现实已经不太远。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是一种根据原子或者原子核的量子力学特性进行工作,它是基于量子效应构建起的一个完全以量子为基础的计算机。它可以利用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0和1两种状态,通过激光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流动,在理论上,量子计算机并行计算可以达到每秒一万亿次。且量子计算机具有类似人类大脑的容错性,当系统一部分发生故障时,原始数据可以自动绕过出错部分,继续计算。量子计算机这种高速度、低功耗的特性,使得计算机向着更加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可能。
建立虚拟训练室以满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院校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授课,南方果树栽培技术课程也可以借鉴此方法,将各类果树的栽培管理分设成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动手栽培管理各类果树,从而真正熟练掌握各类果树的栽培技术。
2.南方果树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理念。
南方果树栽培技术课程虽借鉴了目前各类职业院校应用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但也有自身的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教师给学生设计布置了任务后,每个任务都是既有理论知识的反复巩固,也有工作技能的师生同步实操强化训练,更有师生共同的评价与进步。特别突出的教学理念是师生同步实操工作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工友环境中,使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减少压力,从而熟练掌握果树栽培的技术方法。
二、南方果树栽培技术课程应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的具体过程
(一)南方果树栽培技术课程的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处处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所以教师的主导性要首先体现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任务设计的精彩与否也决定了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同时也要兼顾专业教学的需要、课程本身的需要、社会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综合以上,南方果树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任务设计如下。整门课程的教学知识点可以设计为一个大的综合性任务:高级技能型果树工的培养训练,教师对高级技能型果树工(即学生)培养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果树栽培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栽培管理技术的掌握,那么教师则可以根据培养训练内容要求结合校内果树品种资源及授课时间设计出若干个子任务,即:若干种南方不同类别果树的栽培管理,使学生在栽培或管理若干种果树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果树栽培的技术措施,同时将果树栽培基本知识的学习穿插于若干个子任务当中进行学习。
(二)教师教学及学生训练过程
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将课程总任务利用任务单的形式下达给学生,并向学生详细介绍整个任务完成过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二次课开始进入子任务的完成。每个子任务可设计为6学时,第1~2学时的初始内容即为教师向学生下达任务单,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根据任务单内容与要求讨论、交流本任务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对第3~4学时将要动手实操的任务工作步骤进行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修正工作步骤。为加深学生对本任务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在1~2学时结束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本任务的理论知识点及3~4学时的实操工作步骤整理记录于本课程专用的工作任务记录本上规定的表格内。第3~4学时课上,教师对本任务重点要培训的工作技术方法进行实操示范后与学生同步进行工作过程操作。在师生共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随时讨论、点评、修正,直至实操工作任务完成。第3~4学时结束后,同样要求学生对实操过程记录于课程专用工作任务记录本上规定的表格内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在第5~6学时课上,师生共同对照工作任务记录本记录的理论及实操内容进行回顾、讨论、评价,并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工作步骤进行重点讲解,最后,学生需将本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自身的不足及优势进行记录。
(三)学生考核
1.考核体系构成。
本课程学期结束后,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从整个学期完成每个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出勤情况、工作任务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工作任务实操过程、期末考核等几方面进行。其中,学生出勤情况占考核总成绩的10%,工作任务理论学习课堂表现及课下记录情况占30%,工作任务实操过程表现及课下记录情况占30%,期末理论考核占30%。
2.考核依据。
考核体系构成要素的依据为:学生考勤记录表,学生课堂表现记录表,课下的工作任务记录表,期末理论考试卷。
《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职业基础课,学好《电子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分析方法,才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由于要满足教育大众化需求,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基本知识点又相当多,对实践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因而导致《电子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和期末考核中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严重偏离正态分布规律,为解决这一瓶颈性问题,我们在多年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尝试,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1.《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1.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单一标准难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参差不齐,有统招的、自主招生的、由职业中学升上来的,另外有由“2+3”高职模式(即5年制高职,2年基础教育,3年分专业教育)升上来的学生。统招生素质相对较高,学习能力较强一些,自主招生来的学生基础较差,由职业中学升上来的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但理解能力较差,由“2+3”高职模式升上来的学生组织纪律观念较弱,自主能动性较弱。不同教育背景下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如果按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则只能有个别学生达标。
1.2信息时代大多数学生都是“手机控”。
现在手机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智能手机功能强大,学生是人手一“机”,加至校园建设日趋完善,无线网络覆盖校园的各个角落,从学校层面出发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但同时为学生上网聊天、看电影、打游戏提供了便利。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是“机”不离手,每隔几秒就要瞄一下手机,更有甚者是“全程监控”手机,根本无心听讲。
1.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轻装上阵”,不带一片纸,不带一支笔,更有甚者连课本也不带,理论课不听讲,习题讨论课不练习不参与,实验课不动手不思考,作业不完成,提问什么都不知道,课堂上老师放任不管良心上过不去,如果管则又没效果。
1.4个别学生学习拔尖,表现出的是“吃不饱”。
高职院校学生有一部分是由于偏科生才导致未升本的,这些学生如果选对自己喜欢的专业,往往表现出学习能力特别强,理论实践学的都很好,但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掌握情况安排教学,因此表现出这些学生学习特别拔尖,作业、实验要求满足不了这类学生的需求。
2.转变教学理念,强化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现状及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做了大胆改革与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2.1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
《电子技术》一般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这时学生进入高职学校学习已有半年时间了,对自己所学专业、自己实际学习情况、今后就业目标等已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可以顺势利导,给学生提前讲解《电子技术》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作用、与前导课及后继课的关系,课程的基本要求、高层次要求等,将课程学习与考核分为2~3个层次,如基本层次、创新层次等。基本层次只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技术最基本的应知应会内容,考核内容相对简单,而创新层次针对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基础好、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提出较高要求,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与创新活动等。参考学生《高等数学》、《电路分析》课程学习成绩及学生个人意愿对学生进行分层次,不过实施起来需要其他课程配合与学院支持。
2.2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实施信息化教学。
将课程内容融入具体项目中,进行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同时加大网络课程建设力度,实行实地教学信息化,课程辅导网络化,提升学习效率。
2.3制订形成性考核方案,注重过程考核。
我们对电子技术课程采取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的考核办法,制订详尽的形成性考核方案,将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课堂小考等与平时成绩切实挂钩,每次实验快结束时都进行抽考,使学生始终处于备考状态,每个项目学完都进行项目评价,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既有效克服学生大面积挂科的现象,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训练,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4积极组织课外兴趣活动。
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兴趣活动,如鼓励学生加入大学生电子协会、机器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参加院级电子产品制作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结语
对高职学生采取一刀切的教学考核方法很难实现教学初衷,只有结合实际,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下获得知识与能力。我们通过几轮教学改革试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希望为以后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1(第一版).
数学教师在一起交流时,经常抱怨学生在考试时连课堂上讲过的习题也做不出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谬误百出;虽然教师一再强调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等等.这些现象为何出现?
这是由于传统的教学只注重“教”而忽视“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自主探究,因此知识最终没有成为学生的.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变“教学”为“导学”、“帮学”、“促学”.
在把握新课程理念,达到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成功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下面我们就教学中的一个实例谈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时,以往教师大都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做大量习题把公式达到熟练应用,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存在,教学效果不佳.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我们改变教学方法,重新安排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自主探究】
1.温故知新:(三角函数定义回顾)
sinα=?摇?摇 ?摇?摇,cscα=?摇?摇?摇 ?摇,cosα=?摇?摇 ?摇?摇,secα=?摇?摇 ?摇?摇,cotα=?摇?摇?摇 ?摇.
(设计意图:①定义是公式生长点,是发现并证明公式的依据;②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2.实验猜想:
通过sin290°+cos290°=?摇 ?摇?摇?摇;?摇 ?摇?摇?摇sin230°+cos230°=?摇?摇 ?摇?摇;sin245°+cos245°=?摇?摇 ?摇?摇.
观察并归纳猜想有没有一般性的结论.
(设计意图:①特殊――一般:特例―观察―归纳―猜想―证明;②问题探究、类比发现同角内在联系,开放设问激发学生去猜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③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而不奉送知识,把握方向而不限制学生,把发现的“乐趣”留给学生.)
【合作探究、讨论展示】
3.分组比赛(全班分八个小组)――小组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小组同学交流互补――组长整理――准备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①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规律,让学生的思维“火”起来;②让学生体验科学家一样的智力活动,享受数学发现过程中的快乐;③营造“探究场”,让学生成为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4.去伪存真,形式化(学生完成):
平方关系:sin■α+cos■α=1,1+tan■α=sec■a,1+cot■α=csc■α.
商数关系:tanα=■,cotα=■.
倒数关系:sinα・cscα=1,cosα・secα=1,tanα・cotα=1.
(设计意图:①分门别类,便于记忆;②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批判性,透过现象看本质,优化观察对象,从繁杂无序中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③培养摆脱“混乱”局面,在“困境”中新生,从“迷津”走出,突破思维瓶颈,让学生的思维“跳”起来.)
5.去粗取精:平方关系:sin■α+cos■α=1;商数关系tanα=■;倒数关系sinα・cscα=1.
(设计意图:以美启真,让学生的思维“乐”起来,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和谐美.)
【达标训练】
6.通过题组练习,熟悉运用公式.
通过教师设计达标训练和学生编题等方式,教会学生设计情境,并在问题情境中体会公式的正、逆、变用,并了解公式隐藏点(定义域),领悟其本质.
(设计意图:在实践、思想交锋和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深”入下去.)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经过了重新设计后,取得了成功.课堂上学生通过激趣式发现、互动式探索、启发式讨论、反馈式评价,体验观察、探究、发现、分析、归纳得出数学规律的学习过程,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表达交流等数学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这节课优化了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创造鲜活的数学,享受数学的快乐,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以美启真.
本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注重课程的发生和开发过程,注重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情感体验.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成为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在情境中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赞可夫曾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感情。”我们在让学生参与学习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需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其参与学习的兴趣。也只有当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时,他们才可以带着积极的情绪参与学习。情境教学既符合美术教学的特点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美术教师可以根据美术课的特点,精心设计情境教学环节。如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上课伊始,我就先播放视频――佛教音乐《观音灵感歌》,让学生跟着视频入情入境,看着精彩的影片、听着悦耳动听的歌声。由于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心思就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这就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也为学习新知铺路搭桥。我巧妙地运用了创设情境这一教学方式,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对艺术的鉴赏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教学效果。这种带有娱乐性质的教学活动,由于淡化了强行灌输式的色彩,不但唤起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来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诱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
二、在质疑中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宜简单地、直接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质疑问难,以求得知识内化和思维的能力发展。在美术教学中不妨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比如:教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到鉴赏西方现代美术表现主义画派蒙克的作品《呐喊》时,针对许多学生推崇西方传统写实性美术,而对西方现代美术中的抽象性、意象性美术缺乏认识的情况,我在出示表现主义画派蒙克的作品《呐喊》的画面时,(这是当时流行于北欧和德国的“表现主义”,它的绘画是执著于打破艺术的和谐美感,用更紧张的色彩和丑陋的、扭曲的形象表现心灵的内在冲突和痛苦。)就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纷纷质疑,以画面为线索提出让我意想不到的既有价值又有创意的问题。如:“画面中的那个怪物是人还是鬼?”“为什么这样难看的画也是美术,到底美在哪里?”……学生提出一连串问题,使我感到有些意外和惊讶,从这些问题的提出中我们不难发现蕴藏在学生思维深处的创新潜力是多么惊人。姑且不去研究问题的结果如何,单看学生能针对画面所发现的新问题,可以想象,学生的思维在涌动、在翻腾,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在闪烁、在飞扬。当然,学生发现这些“新问题”时,我们首先要肯定、赞赏他们,再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问题的讨论,明辨是非,增强参与学习的信心。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分析,析疑解答,学生明白了不仅要敢于质疑,并且要善于质疑,并在质疑中解疑,才能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不会感受到新的问题的提出在大胆质疑中生成的激动与喜悦呢?怎么不会增强参与学习美术的信心呢?
三、在交流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乐趣
英国剧作家马辛杰说:“人们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而,我们要注意发挥同学们的集体智慧,让他们积极参与不同见解的讨论、交流、探究中来,明辨是非,让他们在不同见解中提高自己参与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组织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交流、探究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发表独到的见解和主张的机会,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使美术课堂活起来。因此,将“课堂讨论”有机地贯穿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在美术鉴赏课中,我们应提倡“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的理念,特别是对重点画面的特点的观察和理解,更应该放手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品析、交流探究。在讨论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渠道中找到根据,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当然,对学生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是经过反复思考,敢于大胆创新的,我们都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参与课堂、参与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一课《原始人的创造》白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白陶的造型除了像雏鸟外,你能看着画面说一说它还像什么吗,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真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感觉,学生激起了好奇心,个个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并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有的说像一匹骏马,有的说像一条忠实的狗,有的说像一只温顺的小羊,等等。只要学生的理由充分,想象合理,我就给予充分肯定、赞赏。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充分尊重了学生自己的个性理解和体验,还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只有用心引导、点拨学生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在不同见解中参与学习美术的乐趣是无穷的。
四、在读画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语文课教学要从读入手,“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同样,美术课教学也是要“以读为主,读悟交融”。那么,美术课到底让学生读什么呢?读画面、简介、时代背景等。课堂40分钟是有限的,在教学中,教师适度地讲解、精当地点拨是必要的,但讲解前必须以读为前提,以读为基础。如果一堂课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接二连三地提问,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读的机会,就会导致上完了一节课还是有很多学生对已学的知识一无所知,无法达到美术课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没读懂该读的内容不要轻易开讲,而且把准可读之处,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更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阅读状态。例如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三课《托物寄情》,主要是描述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图文并茂,生动逼真,情感浓厚。我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一)初读感知,理清思路。让学生认真读画面的内容和文字简介,通过对画面的整体感受,理清艺术家作画的思路,对画面有初步的感知。(二)细读品析,体会情感。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细细观察画面,品析画面中的诗句。这样,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也就得到了升华,学生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元代诗人、画家王冕当时画《墨梅图》(中国画纸本)的意旨,进而明白历代不少诗人、画家通过对物象的人格化,寄托自己的精神情感,以表达更深层次的自我。(三)精读重点,拓展升华。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画面的重点处、关键处,让学生经历一个情感的提升过程。学生就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领悟艺术家选用的不同题材,赋予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读画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让学生在读画中激发自己参与学习美术的欲望。
中图分类号:G642;TN702 文献标识码:A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状
目前,有很多的高校电子技术课程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方面存在许多困难。但是少数的重点院校在进行了课程设计改革后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甚至开发出了很多的课程设计项目。经探索发现限制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实验的安全性和经费的限制。
二、电子技术课程的工作过程定位
所谓工作过程就是指为了完成一项工作并且为了获得良好成果而实施的完整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对课程设计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还得分析其工作的过程,才能从中学习并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要想正确地定位工作过程,就要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定位,突出工作过程的特征,研发出项目化及课程化的教学构成体系。
三、电子技术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改革
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内容
为了学生能在毕业后更好地就业,学校的教育应该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以岗位需求和国家标准作为行动标准,以就业素质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了更加贴合就业市场,我们可以分析市场上的电子企业,针对其特点及发展趋势,制订学校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还可以根据行业中的专业技术规律分析其工作过程中的典型细节,把电子类专业的课程分为几个不同的领域分别进行指导与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在课程的学习中学会分析、计算和实际操作与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选择需要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布置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项目任务。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施
(1)变革教学手段。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型课程的开发思路,使用各式各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提升学生对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演示及研究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增加教师的演示环节,让学生对电子器件有深刻地认识,而通过设置情境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模拟实施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具备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交流思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及讨论式教学等方式,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真实的情境设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加入对工作过程学习的教学模式,达成教学一体化。
(2)完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不仅可以丰富和规范教师的授课备课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支 持;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学习目标。企业的原始教材库和通过实验教学完善后的资源库是学校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要想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教学的质量,并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和教师的教学需求,就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3)改进考核制度。课程考核是评判学生学习成果和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科学的考核制度应该要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其中笔试占一半,实验成绩占五分之二,再加上平时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既注重了理论知识,也没有忽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全面的综合性人才。
四、结语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电子技术在智能化、集成化和网络化方面都表现出广泛的发展前景,但是伴随着电子技术在高校课程的开展与运用,教学过程中的弊端渐渐突显。
1技校学生学习特征
同其他院校在校生相比,技校学生体现出了文化底子薄、基础差、具有一定厌学情绪及自信心不足等特征,他们普遍存在的较差自制力与自卑心理又对其学习效果形成了不良影响。伴随各类高等院校的持续扩招,技校生源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令学生较差的文化基础现状进一步加剧,为有效改善短缺生源状况,一些技校更是取消入学分数限制,履行自主招生体制,这样进一步使得新生的生源质量水平降低,学生的文化功底与基础较差,他们一旦遇到了困难便会产生退缩心理,打消学习积极性,无法体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基础不强令技校学生无法全面理解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势必对学习知识缺乏兴趣,而是抱着混毕业、无所谓的厌学情绪,无法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技校学生知识水平及年龄因素,相比于普通高中学校学生,他们为一类特殊弱势群体,因而较多学生均形成了一定的自卑心理,长期被中考失败阴影笼罩,逐步欠缺了人生远大抱负,而是在可学可不学的状态下丧失了勇气与信心,无法实现良好的发展与提升。
2电子技术课程特征及重要性
电子技术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研究主体对象为各类电子器件,而承担的教学任务则是在学习相关概念原理及方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电子技术技能知识,令其形成一定的解决分析问题综合能力,并为今后的就业与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点同技校教学培养目标充分契合,因此技校开展电子技术课程应基于电子学相关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性,科学组织教学研究,制定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令该学科课程成为技校学生辅助掌握他类专业技术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讲电子技术知识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学科往往致力于令实际问题简化,并多采用近似方式,同非线性器的相关性较高,倘若不通过细化分析将一些电路原理照搬照抄,则往往会形成偏差与错误现象。
3科学优化技校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基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难度,技校生自身存在的自信心不足、基础差、底子薄、普遍包含厌学情绪等特征均会令实践教学受到不良影响。为切实优化教学效果,技校教师只有持续优化教学方式,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3.1 全面激发技校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积极性是优化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关键,因此技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引入实际生活例子,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生活实际中较多日常现象密切相关于电子技术科学知识,因此教师可科学穿插具体生活现象、实例对学生形成适度的刺激,令其面对该类实际现象形成好奇心,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模拟电子放大电路相关工作原理知识阶段中,教师可先设计问题:为什么我们在收听收音机时,一些播放声音效果是颤抖的?学生们则踊跃回答,这是因为没电了,而后教师则继续发问,没电为何就能引发该类现象呢,学生则左思右想,得不到准确答案。而面对这样贴近生活的现象,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教师便可适时引入基本放大电路,并依据其结构图导出工作原理相关知识。
3.2科学应用演示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
技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深刻理解,教师应科学应用演示教学方式,令抽象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合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现象,进而令技校生的感性认识得到深化,令知识传授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而非枯燥、单一的讲授,令本来便存在厌学倾向的技校生更加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入生动的教学演示,令学生深得其意、耳濡目染。例如在讲授晶体三极管与放大电路相关知识时,教师可采用演示实验教学,即调整与测试单级电路获取相应的特性输出输入数据,令学生依据数据自主绘出曲线,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相应数据进行三极管各类工作状态的总结分析,即三极管截止、放大与饱和状态及其相应的条件。在该类教学模式下学生则可加深对三极管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巩固优化教学效果。
3.3强化记忆,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提升教学水平
电子技术实践教学进程中,如何令学生记牢、学透重点难点知识,具有一定难度。技校教师应科学应用由浅及深、良好的深入浅出渐进循环科学教学模式、借助列表比较等教学方式手段,令学生辨识相似电路的能力优化提升,强化其对难点知识的记忆力,有效避免学生在碰到困难问题时便浅尝辄止、不愿意深入学习的厌学情绪。基于技校学生掌握基础理论水平较低,对于枯燥复杂的理论学习与公式推导容易欠缺学习兴趣的现状,电子技术教师应科学激发技校学生的广泛学习兴趣,科学应用先进行实践教学,而后开展理论教学的策略,令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良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巩固理论素养,并用理论科学指导实践,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能力,理解运用能力,进而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热情。技校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多从事基础技能应用操作,因此技校应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组织设计贴近生活、映射知识的实验教学环节,令学生在动手操作、不断实践中激发拼搏意识精神。同时教师应在一旁给予必要的鼓励指导,令学生重塑自信,提升学习积极性,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总之,基于技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特征,开展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现实重要性,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策略,有针对性组织设计人性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记忆能力,才能真正优化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综合教学水平,并真正促进技校学生巩固实践技能,找到自信并在行业实践中真正获取一席之地,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