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5 14:52: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通货膨胀利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用消费品价格指数CPI表示通货膨胀率。用央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名义基准利率NCR代表央行的利率政策;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代表汇率政策,NEER上升意味着本币升值,下降则说明本币贬值;以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发行量VCI来代表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某些年份会对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区别对待。本文统一采用央行公布的大型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代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用每年银行的国内人民币信贷规模BDC代表央行的信贷规模控制政策。
本文选取了2000-2012年2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国研网数据库及国际清算银行。在分析前通过观察数据的曲线图,本文发现以上变量中,CPI、NEER、VCI、BDC的月度数据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特征,因此先对以上4个变量用X12法进行季节调整。
实证检验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为确保VAR模型的稳定性和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先检验模型的每个变量的平稳性。本文用ADF方法检验数据的单位根,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上,原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则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它们都属于1阶单整序列,可用其一阶差分项构建VAR模型。
(二)VAR模型的构建与稳定性检验
对DCPI、DNCR、DNEER、DRR、DVCI构建VAR模型,根据AIC标准,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是5,而根据SIC标准,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是1,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执行到经济变量发生变化,中间的时间间隔应该是超过1期的,同时参考最大似然值LR,因此笔者选择VAR(5)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模型建立后对其稳定性进行AR根检验,结果显示,VAR模型所有特征方程的根的倒数均小于1,即均位于单位圆内,说明该模型符合稳定性条件。
(三)Granger因果检验
对于平稳的时间序列,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目的并不是证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发现某个变量的前期变化是否能在统计上解释其他变量的变化。在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时,本文着重观察央行的货币政策变量对CPI的格兰杰因果情况,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若按5%的显著水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NCR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都是CPI的Granger原因,按10%的显著水平,银行国内信贷规模BDC也是CPI的Granger原因,而央行货币发行量VCI则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
(四)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简而言之,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一次性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
在此,本文观察了以上的VAR(5)模型中,CPI对央行各政策变量以及自身冲击的响应情况。本文采用Cholesky分解方法得到脉冲响应函数(见图1)。图1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值,两侧的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
从图1可知,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的1个标准差冲击,CPI在之后的4个月的响应是正向的,响应值在第4个月达到正向峰值(0.249),从第5个月开始,CPI的响应值开始转负,在第9个月达到负向的峰值(-0.038),之后CPI的响应值稳定在-0.01到-0.02之间,从第20个月开始,响应值不再明显。可见,RR上调后CPI还会上涨4个月,对CPI的抑制作用是从第5个月开始显现,第9个月最为明显,该抑制作用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
给一年期名义贷款基准利率NCR一个标准差冲击之后,CPI从第2个月到第8个月会同向波动,只是响应值越来越小,到第9个月开始转为负值,到第12个月达到负向峰值(-0.043),随后响应值逐渐向0轴靠拢,到第21个月,CPI响应值将不再明显。由此可见,上调NCR对CPI的抑制作用和上调RR的情况较相似,而且该政策的效果时滞性更大,在第9个月开始显现,但其政策效力具有持续性。
凯恩斯被誉为西方宏观经济学之父,主张政府是经济的领航者,采用干预的手段治理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最为有效;弗里德曼是美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主张自由资本主义。两位经济学界的泰斗人物在理论上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与财政政策上,形成了新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论两个派系,对全球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等问题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两者之间在治理通胀的理论上,既有分歧,也有共识,各有高下。尤其是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二者的争论与应用成为了经济学界以及政府的热点。
一、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概述
1.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与利息率、流动性、成本的变化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但都是与有效需求不足有关,从而产生了通货膨胀。政府在采用紧缩和膨胀政策的选择问题上,应选择温和的通胀政策,刺激企业家投入资金,实现利润的增长,以利于经济繁荣和就业增长。
2.在如何治理通货膨胀的主张上,凯恩斯认为,政府使用补偿性的政策可以扩大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动力,解决财政赤字和低失业率。
二、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理论概述
1.弗里德曼治理通货膨胀的理论设计最深的是对通货膨胀理论的创新治理的思考,他对于财政政策的观点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前者为主导;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作用不到位时,物价无法衡量高低,应配合财政政策以维护稳定;政府不应对货币政策做过多干预,只需通过法律或者行政规定提供稳定环境即可,一切由市场本身按照规律进行。
(1)弗里德曼认为,单一的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原则,具有公开宣布和稳定人心的效果,而且采用单一货币政策是提高货币政策稳定性的不二首选,可以避免其他因素,如政府的择机政策等对货币政策长期固定实施的干扰,使之长期在稳定物价、控制通胀中发挥预期的效果。
(2)在《货币政策的作用》一书中,弗里德曼认为,正确的货币政策具有4个特征:首先,能够有效防止货币引发的经济波动,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其次,降低货币政策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保持经济良好稳定运行;第三,为经济运行提供稳定的环境,尤其是稳定公众信心;第四,使现行经济体系免受其他因素干扰,保证经济稳定运行。
2.弗里德曼治理通货膨胀的理论产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英美等国家的政府背负了巨额的财政赤字,经济陷入停滞、通货膨胀达到了滞胀阶段的背景下,他的经济理论给出了合理的治理方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控制了通货膨胀,保护和鼓励自由市场经济,通过市场规律进行自我恢复,政府干预力度较弱[1]。
三、凯恩斯和弗里德曼治理通货膨胀理论之比较分析
1.凯恩斯和弗里德曼治理通货膨胀理论相同之处
(1)二者的理论皆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需要应对经济危机,研究如何通过货币供应等政策来解决生产和就业问题的时期。凯恩斯生活的时代,经济萧条、高失业率和低产出是主要矛盾,弗里德曼生活的时代,政府由于过分使用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手段导致了滞胀。因此时代背景的不同使得他们的理论侧重点不同,但是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分析上,二者的观点基本一致。
(2)在对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的分析步骤上,二者的理论是一致的,认为通货膨胀致因问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货币供应增加,政府支出增加;第二步是需求扩大;第三步是通货膨胀。凯恩斯在这三步的分析中,认为通货膨胀原因虽然多样,但货币增加是主因;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增长是导致通胀的过渡桥梁,是总需求的变化推高了货币增长,最后提高了通胀产生过程中的动力。
(3)二者的理论中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作用都是认可的。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在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中起到辅助作用,例如当需求被刺激扩大时,货币流动的需要将增大,因此要有宽松的货币政策作准备;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为王,在市场失控的时候通过财政政策可以快速有效地调整经济,但在政府使用财政政策时,应该对财政政策的使用掌控好度。
2.凯恩斯和弗里德曼治理通货膨胀理论的差异
(1)由于两位经济学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因此他们各自的理论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凯恩斯生活的年代,英国正处于衰落阶段,失业人口剧增,因此他更多考虑的是财政政策的效果。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消除生产过剩和失业,实现充分就业,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因此凯恩斯理论在当时必然被接受并肯定。弗里德曼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高失业和高通胀并存的年代,经济危机始于石油危机,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位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失业率和通胀率居高不下,工业生产总值一落千丈。凯恩斯理论的政府干预措施对这一问题收效甚微,因此新自由主义就成为当时的崭新经济理论走入主流社会的视野。主张自由的经济哲学,通过自由贸易和关税的减少促进社会产出,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解决矛盾。这一理论满足了当时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理论需求。
(2)在流动性偏好陷阱上,两位经济学家的观点是不同的。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陷阱会导致货币政策失效,人们以现金为王的理念主导着投资和消费,货币政策无论如何干预都不会起到任何作用。而弗里德曼认为市场利率的下降是有限的,不可能通过利率无限降低来刺激公众将持有货币抛出,因此也就不存在无限下降利率的可能。因此二者在货币政策的主张上,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应保持重要的稳定市场的作用,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预期的额外通胀加速,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应是独立的,他只肯定公开市场业务工具的有效性。而凯恩斯认为公开市场业务、自由准备金等工具都有作用,货币供给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对经济起刺激作用。因此二者在货币供给量控制和政府干预力度上,存在分歧。
(3)弗里德曼对通货膨胀的原因,认为只有货币性一种,他认为,价格水平的短期变化各有原因,只有货币增长总量超过了经济总量而导致货币量发生改变之后,才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凯恩斯对通胀的看法则集中在固定汇率发生变动等上。
(4)在对待通货膨胀的态度上,弗里德曼认为任何形式的通货膨胀都是应被制止和反对的。凯恩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是合理有益的,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而凯恩斯曾将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水平三者联系,力导政府不要实行通缩政策,而是通过引起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企业家加大资金投入,刺激经济利润空间的增长,扩大就业,实现经济繁荣。从上述观点看来,二者在通货膨胀理论上的萧条与通胀之间的选择存在差异,凯恩斯选择的是温和通胀之路,弗里德曼采用的是忍受萧条的痛苦,耐心等待的观点。
四、对比分析之后的反思
无论是弗里德曼还是凯恩斯的追随者,都曾经对我国的经济和改革充满了兴趣和期待。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辉煌经济成果,曾经被西方媒体誉为奇迹。如今,全球经济变化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复杂的影响,针对我国经济现状,结合两位经济学家的治理通胀理论,笔者认为,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先要优化生产结构,通过合适的货币政策推进经济结构的改革和技术创新,忍受经济结构改革带来的阵痛,让经济自我调整,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析,一定会恢复到之前的水平。同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减轻税负,变政府干预为政府服务,不仅可以减少经济波动,还能刺激经济发展,给市场以广泛的发展空间。
五、结语
通过对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的差异性的分析,笔者有如下结论,由历史数据证明,弗里德曼的理论在菲利普斯曲线上的表现更为完整和准确,但短期通胀的作用又刺激了产出,说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也有道理。因此,要有效控制和处理通货膨胀,二者的理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当今政府采用的处理方法实际都是将二者结合的方法,经过这一轮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复苏的周期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朱成全.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财经问题研究,2015,(4):10-16.
中图分类号:F8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5-0011-05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供应一直保持着非常快的增长速度,尤其是1994年之后这种趋势不断加速,造成我国经济体系内部积累了大量的货币存量。与此同时,除少数时期,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始终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从2000年之后的数据看,不论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还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总体上都保持了超过14%的增长率,而同期我国CPI增长率一直都在2%水平之下徘徊。货币供应高增长、GDP高增长以及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这并不符合货币学派所主张的货币是影响通胀的最根本最直接原因。本文主要探讨是这种理论的偏离是否源于中国在由货币供应向物价指数传导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一国货币供应从总体上有以下四种去向:一是被实体经济的扩张所吸收;二是进入资产市场;三是沉积于经济体系内部;四是流出国外。其中,被实体经济扩张所吸收的部分又可分为进入消费市场和生产领域两方面。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较为稳定,同时居民储蓄不断增加,由此认为我国大量货币并未进入消费领域。此外,人民币为非可自由兑换货币,且我国QDII刚开放、规模有限,所以大量货币也并未流向国外。因而本文主要从生产领域、资产市场两方面来考察我国货币供应的去向问题,进而从货币沉积角度以一个系统化的分析方法来考察造成我国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间存在背离关系的主要原因。本文首先对研究该问题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主要运用Almon模型对我国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三部分分别从生产领域、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对这种背离现象的原因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第四部分为分析结论。
二、文献综述
自从货币学派提出一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将继之以相同的通货膨胀变动率之后,国内外学者便对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验证,并且大多数学者得出了与货币学派相一致的结论。国外学者如Dwyer & Hafer(1999)、 Barro(1990)、Pale(1994)、Mccandless & Wber(1995)、 Lucas(1980)、Rogel(1974)、 Rdnick & Weber(1994)、 Johe D.stiver(2003)等都得出二者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而国内学者如:王少平(1996)、李军(1997)、朱惠明和张钰(2005)等也纷纷得出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原因最终将归因到货币供应。然而,中国在数十年来保持高速货币扩张的同时仍能长期维持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这被学者称之为“中国之谜”(Mckinon,1993)。专家学者开始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并从总体上得出了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化进程、资本市场吸收以及内需不足四种解释。
(一)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解释说
该解释的支持者主要有赵留彦、王一鸣(2005)等,从变化后的货币数量恒等式出发来论证其结论。[1]
MV=PY(1)
对上式进行对数变换并求导之后我们可以得到下式
m+v=p+y(2)
其中(1)式中变量代表绝对量,(2)式中变量代表增长率。显然从(2)式我们可以得出在GDP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导致高货币供应增长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原因只能是货币流通速度,即v得下降。他们进一步指出:中国货币需求增长速度高于收入增长速度从而引发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但是,这种解释只是问题的开始而非结束因这种扩张的需求所导致的扩张的货币供应究竟是如何运行,最终流向何处,对宏观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
(二)货币化进程解释说
Goldsmith(1969)提出这一解释以来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如:Mckinnon(1993)、Qin(1994)、Girardin(1996)等。之后,易刚(1995)、谢平(1994)等人也依据该观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分析了中国高货币供应与低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易刚(1995)指出中国货币增长率远大于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之和,即存在所谓的“超额货币”。而存在大量“超额货币”的同时又没有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大幅上升,其原因在于我国所存在的“货币化进程”,即这部分“超额货币”被中国实体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吸收了。[2]但也存在两点问题,首先,“货币化进程”事实上是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存在着边际效应递减的属性,其作用必然随时间的延续而不断减弱。但事实上,中国货币供应与物价指数的背离却在不断扩大。其次,如果这些“超额货币”并未被实体经济完全吸收,而是大量沉积于经济体系某些领域,那么这便成为宏观经济的一大隐患,研究显示这种担忧是有必要的。所以,“货币化进程”在当下的解释力也非常有限。
(三)资本市场解释说
这是目前关于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相背离现象的解释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其支持者包括刘伟、李绍荣和李笋雨(2002),石建民(2001),伍志文(2003),伍超明(2004),马明和、王守伟(2005)等。
刘伟、李绍荣和李笋雨指出,中国经济中消费物价指数和货币指数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货币增长率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弱化了从货币供应到通货膨胀间的传导机制,从而造成我国目前高货币增长率与低水平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3]并进一步指出,新增货币有两个去向:一是进入间接融资市场形成新增广义货币,二是进入资本市场形成新增资本资产。但是,该主张忽视了货币在经济体系内部的沉积这一重要渠道。此外,制度创新是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它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因此以制度创新来解释这种背离现象过于牵强。并且中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无法对如此规模巨大的货币存量产生显著影响,所以抑制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
(四)内需不足解释说
该说法认为我国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背离主要是由于国内消费需求长期不足造成的。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占CPI权重约75%的工业消费品和食品类商品供给充足,其价格普遍较低,制约了CPI的上行;另一方面,社保体系的不完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住宅价格的大幅上扬,抑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该解释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是其缺陷在于并没有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事实上,产能的不断积压在货币供应向物价指数传导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不断地吸收新增货币,一方面阻塞了传导机制,另一方面在市场持续景气的前提下导致投资扩张、产能进一步累积,进而导致货币在生产领域中的不断沉积。
此外,还有“被迫储蓄假说”(费尔德斯坦和哈(1991))、物价指数偏低价说等。
分析以上观点,我们发现它们存在两个共同的不足:一是忽视了货币在经济体系内部的沉积这一重要因素;二是大多仅从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来进行分析,缺乏系统性。而任何一个非常重大的宏观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任何单角度的分析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本文从这两点出发,首先提出货币供应在经济体系内部的沉积是导致中国高货币供应背景下并存低通胀水平主要原因的假设,并在第二部分中运用Almon模型对该假设进行了验证。之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对这种沉积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引入对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的分析,最终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
三、模型分析
1.变量及数据的选取
为了能够从比较全面的角度来考察中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了广义的货币供应口径,即M2。此外,考虑到CPI指标衡量的是城乡居民消费生产和服务的价格,是各种因素的最终传导结果,较能准确地衡量通货膨胀的最终状态。所以,本文选取CPI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在数据搜集方面,鉴于我国从1996年开始放弃原有的信贷规模控制,转而采用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我们选取了1996年1月-2007年12月的数据。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1999年1月-2007年2月的M2数据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由于央行提供的数据有限,1996年1月-1998年12月的M2数据来自于DataStream数据库。此外,我们CPI的数据也来自该数据库。
2.模型的分析
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货币政策也不例外。货币政策具有一个相当长的传导链条,其外部时滞相当长。因此,在考虑到这一因素后我们选取了一个关于时滞问题较为成熟的模型,即Almon模型。在运用E-views5估计之后,得到如下结果:[4]
表1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回归分析表
LOG(CPI) = 4.598482 -0.017965 *PDL01 -0.001208 *PDL02 + 4.97E-05 *PDL03
其中 PDL01=∑Xt-i;PDL02=∑iXt-i;PDL03=∑I2Xt-i;X:log(m2),i:滞后第i期。根据βi=a0+a1i+a2i2我们可以得到滞后期β系数表。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我国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滞后影响大约维持五年左右。二是前两年度货币供应量对本年度通货膨胀产生显著的正向压力,推动物价指数上行。但是在经过约一季度的调整之后,前三到五年间的货币供应量对本期的通货膨胀产生明显的负向压力,不仅冲抵了近两年的正向压力而且不断抑制我国通货膨胀的上行。该验证与此前的假设完全一致,即货币在经济体系内部的沉积在我国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间形成一个蓄水池,该蓄水池一方面不断吸收货币当期货币供应,另一方面不断沉积前期的货币,从而削弱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并最终形成了中国高货币供应背景下低通胀并存的“背离现象”。三是中国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在长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蓄水池因素的存在下其结果表现为负。
四、货币沉积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社保体系缺乏重大改进,消费领域一直处于抑制平稳状态,所以货币吸收的能力有限。此外,债券市场长期以银行为主导,而银行近年来的债券投资一直比较平稳,其吸收能力也非常有限。至于股票市场,按照理论股票市场的分流作用应该是造成高货币供应背景下低通货膨胀现象的重要因素。但是在2006年之前中国股市总体上呈倒U形(图2),并且规模相对于巨大的货币存量而言非常有限。然而,考虑到股改后中国股市迅速回升,其影响力不断显现,因而有必要对股市重新进行分析。
(一)生产领域
银行是我国经济体系内部货币政策传导的主动脉,统计历史数据显示,银行短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却不断上升。因为短期贷款主要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性,而中长期贷款主要为企业长期投资或生产扩张提供资金,所以这意味着企业的经营重点不断转向长期扩张,而银行为这种扩张提供了原动力。当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或者能够迅速在市场上变现的话,那么从生产循环到货币循环可以顺利完成。但是,如果产品销售不出去,那么该产品所吸收的货币便会发生沉积,此外为保持该产品的可用性还得不断吸收新货币,并且当人们并未全部意识到这一点时生产还会继续扩张,新的产成品会继续制造,从而货币的沉积与被吸收过程仍会不断重复,最终生产领域成为我国货币沉积的一个主要领域。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产能过剩衡量指标,没有与产量指标相配套的全社会销量和库存量数据采集系统以及相应的销售和库存指数体系(《中国国情国力》2006年第10期),所以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较为精确的量化分析,从各方面公布的数据看,我国的产能过剩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商务部关于2006年上半年主要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品的供求状况调查显示,主要生产资料中,供过于求的有69种,占2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加4.6%;供求平衡的有218种,占72.7%,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加2.4%;供不应求的13种,占4.3%。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生产领域已经并且仍在向过剩方向发展。
以上分析表明长期高速投资造成生产领域内的过剩现象,而过剩产品的积压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内资金或者新增货币供应在生产领域发生大量沉积。我国自1998年起持续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其中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但是长期的投资扩张在没有相应的消费扩张配合下,必然造成生产过剩,为消化过剩生产力,企业的一个理性的选择就是出口,这导致了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考虑到生产过剩因素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货币开始逐渐撤出生产领域,转而进入资产市场,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相对疲弱,这些资金首先进入高回报的房地产市场,使其成为资金吸收的另一主要领域。
(二)房地产市场
从2000-200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保持了超过25%的年平均增长水平。尽管受2005年开始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而使增速出现回落,但仍在20%以上的高位运行。长时间维持的高速增长必然要以相当规模的资金来支持,图1清楚地呈现了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三大主要来源:一是国内贷款;二是自筹资金;三是其他来源。
关于其他资金的来源,通过分析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我们发现其中有两个增长非常快的项目:外汇占款和其他贷款。因为可以得到的房地产数据非常有限,所以我们无法进行较为精确的回归分析,但是在考察了外汇占款和其他贷款与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其他资金来源之后,我们发现它们存在着相当强的正相关关系,结果分别为0.975161649和0.976900561。因为银行是我国货币供应从央行向市场传导的主动脉,所以该结果表明,一方面在房地产市场持续景气的条件下大量银行资金通过各种不明途径进入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在人民币汇率单向升值预期的背景下以及外贸市场的长期巨额顺差条件下大量的外汇不断进入中国,并大部分最终流入房地产市场。
综上所述,房地产市场蓄积了大量的外汇资金和银行贷款,是又一大资金蓄水池,且它又可以分为房地产投资扩张导致的大量资金的沉积和房地产交易市场的资金吸收两个部分。
(三)股票市场
在一个成熟的经济体中,由于股票市场相当成熟,相对于国民经济而言有较大的容量,因而在解释高货币供应并不必然带来高通货膨胀方面比较有说服力。然而中国始终维持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融资结构,相比于发达的银行体系,股市的资金分流作用非常有限。从图4中可以看出,2006年之前中国股市在从1999年到2005年7年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性变化路径,与此同时中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的背离却在不断加速,因此股市在解释中国长期存在的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的背离现象方面说服力非常有限。尽管中国股票市场有着诸多的不完善,在股市全流通改革、股市价值开始回归之后,其解释力理论上应该有所显现。因此,我们首先考察了2000年1月-2007年1月股市市值与银行体系内两个两个增长相当快的项目间的相关关系(外汇占款和其他类贷款),发现相关性并不大。之后考虑到中国股市的结构性变化,我们将股市以2000年5月份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分界点主要根据股市市值变化图,即图2)。结果如表2所示,第一阶段该两项与股市均呈负向关系,进入第二阶段后外汇占款的影响力迅速显现,并发生突变性逆转,而其他类贷款的影响力则不断削弱。因为考虑到相关系数只能表明两个指标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并不能说明因果问题,所以我们进一步对股市市值与外汇占款进行了回归,结果发现外汇占款对股市的解释力接近95%(表3)。这说明外汇占款导致的被动性货币投放是我国股市繁荣的主要原因。
四、总结
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衰退之后,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长时期的投资快速扩张期。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国内消费结构及规模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导致生产的不断堆积,供求缺口不断扩大。为消化这些过剩的产品或生产力,企业的一个理性的选择就是出口,加之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这些出口产品很快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了脚跟,扩大了需求市场,使已经产生的供求压力得以缓解。由于产品具有广阔、强劲的市场空间,因而生产领域吸引了国内更多的资金使其转向投资,同时银行逐渐降低其风险边界,也扩大对生产领域的中长期投资,最终使得其中长期投资占总资金运用的比重不断上升。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便是我国贸易顺差的迅速累积,并在我国现有的结售汇制度体制下倒逼央行扩大货币供应量。此外,由于持有人民币汇率单边预升值期,大量外汇资金从各种途径进入中国,进一步导致了央行的被动性货币投放。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我国货币供应呈现不断高速扩张的趋势。
当这些货币通过银行体系流出来之后,在生产领域依然景气的表象下,大部分货币又回流到生产领域,事实上生产领域在长期高投资的积累下已经出现过剩,而出口市场的强劲扩张在相当程度上是生产领域过剩的倒逼结果。由于投资的滞后效应,当人们发现生产领域出现过剩时大量的货币已经沉积在过剩的产品或资产中,而为保持这些产品的可售性或资产的可用性他们又得不断吸收新的货币,最终在生产领域形成一大蓄水池,抑制着货币供应向物价指数的传导。
此外,鉴于生产领域的低回报以及近年来的生产过剩,大量资金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约束下,不断进入高回报的房地产领域,最终造成房地产领域内资金的沉积和蓄积双重效应。当房地产市场持续过快的增长引起主管当局的紧缩政策之后,加之股市全流通改革导致股市市值回归之后大量资金开始逐渐进入股票市场,从而使得股票市场成为吸收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又一重要领域。
在经历了股份制改造之后,我国商业银行迫于盈利及巨额外汇占款压力,便不断扩大其资金运用,并尽可能的将资金投放到收益较高的领域,从而出现了中长期贷款的扩张以及大量“其他类贷款”进入房地产领域。生产领域的过剩已经危及到银行体系的资金安全,而房地产领域从日本经济衰退的例证可以看出他对银行体系以及整个经济体所具有的巨大破坏力。因此,化解生产领域的过剩危机,阻止银行资金继续大规模地流入房地产市场,一方面可以避免生产过剩所引发的经济及社会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进而保证经济体系的稳健运行,避免房地产领域泡沫的过速膨胀引发不利于宏观经济连锁反应的可能。
综上所述,由于生产领域的产能积压,房地产领域的长期投资扩张以及股票市场的价值回归三方面的因素,最终造成大量货币在生产领域及房地产领域的沉积,同时部分货币被房地产市场及股票市场的投资及投机交易吸收,从而在我国货币供应向物价指数传导中间形成一个蓄水池,不断沉积新增货币,并最终造成我国高货币供应背景下持续存在低通货膨胀的“背离”现象。
尽管从理论上讲我国股市仍存在较广阔的空间吸收货币供应,但短期过快的扩张容易导致其较大地偏离其长期路径,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此外,我国房地产领域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鉴于大量外汇资金及银行其他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我们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要么为保证资产市场的长期良性发展从而阻止大量资金流入资产市场,那么我们将面临大量资金流出“蓄水池”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危险;要么并不中断现有的链条,那么我们将不断得使资产市场风险积聚。事实上,前文的分析我们已得出结论,大量的货币流是外汇资金累计的结果,而外汇资金的累积又是由国内生产过剩所导致的被动性出口引发,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是从扩大国内需求入手。■
参考文献:
[1]赵留彦,王一鸣.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一个新的分析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一、当前货币政策是否宽松:基于麦卡伦规则与泰勒规则的判断
1.麦卡伦规则
麦克伦规则的模型是:
其中代表规则下的货币供应量增速,代表潜在的GDP增长率或目标增长率,为平均的货币流通速度,麦卡伦选择的是滞后四期的平均值。代表t期名义GDP增长率,代表名义GDP与其目标或潜在增长率的偏离。麦卡伦取系数为0.5。
根据我国经济增长实际及要求,在经济年增长率与年通胀率的选取上,设GDP目标增长率为8%,目标年通货膨胀率为4%,可得名义GDP季度目标值为12%。本文选取作为货币量的指标。货币流通速度取滞后四期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数据为季度数据,在处理前用X11方法进行季节调整。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建立下模型:
根据上式,选取2007年1季度至2010年2季度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麦卡伦规则下的,并将各季度实际值与麦卡伦规则下的M2数值在坐标轴上描述如下:
从上图看,2008年三季度以前,为了防止经济的过热增长,国家推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实际M2与麦卡伦规则下的M2不断靠近,但在2008年底,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推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M2增幅与麦卡伦规则下的M2不断扩大,二者差距在09年3季度达到最大后有所缩小,但是其差距仍大于危机前的2007年一季度到2008年三季度。麦卡伦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仍然过于宽松。
2.泰勒规则
泰勒规则的模型是:
其中表示短期名义利率,为真实利率,是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这里根据泰勒的处理方法,以前四季度的平均通胀率来表示,表示目标通胀率,与分别表示实际的增长率与潜在的增长率。在泰勒的研究中,系数和取值都为0.5,同时,他的研究也表明在美国真实利率与目标通胀率均为2%。本文取年利率为3%,则季度为0.75%,取年度通胀率为4%。以季度CPI代表通胀率。得到以下季度模型:
在数据的选取上,通货膨胀预期以前四季度平均CPI增幅表示,实际利率选取的是银行间拆借平均利率。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经计算,得到下图:
2006年2季度到2009年三季度,根据泰勒规则得到的利率均高于实际利率,二者差异在2008年三季度达到最高。尽管在2008年三季度以前央行紧缩货币,收紧信贷,提高利率,但是由于通胀水平较高,GDP增速较高,实际利率仍远低于泰勒规则下的利率水平。2008年三季度以后的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增速的放缓,通货膨胀不断转变为通货紧缩,在2009年前三个季度CPI出现了负值,这些都导致了泰勒规则下的利率的下降。从图上看,泰勒规则下的利率在2009年4季度达到最低点后已经以较高的斜率向上,在2010年2季度几乎接近实际利率。根据目前越走越高的CPI及现阶段较快的经济增速的趋势,不久后泰勒规则下的利率将很快超过实际利率水平,实际利率水平仍然偏低。
二、利率、货币量与通货膨胀实证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无论从麦卡伦规则还是泰勒规则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都是宽松的。随着CPI的不断攀高,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整不可避免。
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根据货币学派的经济理论:经济运行中的的货币过多导致的流动性过剩,货币贬值。
根据以上理论,货币政策中的货币量明显对通货膨胀起到影响作用。根据前面的分析,在麦卡伦规则下,我国的货币量也确实超过了麦卡伦规则下的货币量。利率方面,费雪效应下,名义利率将推动通胀率,同时根据范志勇(2008)的研究,其实证结果表明低利率通过扩展效应刺激投资即总供给的同时,也通过加速效应推动总需求上升,其研究表明,低利率有可能推动中国经济过热。
1.研究方法与指标的选取
本文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采取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货币量、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指标的选取上,所有数据均为年度数据。因广义货币量M2能更全面代表实际货币量供应量,因此选取M2作为货币量指标,本文对M2取对数。通货膨胀选取CPI为代表。在利率上,选取一年期存款利率指标,在各月度利率基础上加权平均得到年存款利率,以R代表。除利率数据来源为人民银行统计表经计算得到外,其他数据均取自国家统计局。
2.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分析前,对时间序列LnM2、CPI、R及其一阶差分序列采取ADF法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时间序列LnM2、CPI、R都不是平稳的,但是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检验结果见下表:
1990-2009年度LnM2、CPI及R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
3.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理论,尽管有些时间序列自身不是平稳的,但是其某种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本文运用Johansen检验法,对货币供应量、利率和通货膨胀3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均表明货币供应量、利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2个显著的协整关系,从而表示3个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4.格兰杰因果检验
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关系法对上述变量进行检验。从以下检验结果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LnM2及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R都对物价水平CPI表示出了较明显的显著性水平。因此,广义货币量及利率都能够显著地格兰杰式导致物价水平的变化,说明了我国的广义货币量及利率在推动物价水平的变动上发挥作用。同时,广义货币量的变动也格兰杰式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动,即广义货币量的变动能同时推动物价水平及利率的变化。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麦卡伦规则与泰勒规则的初步判断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1990到2009年的通货膨胀、广义货币量及利率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广义货币量、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
1.通过协整检验表明,通货膨胀、广义货币量及利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广义货币量及利率确实会影响通货膨胀率。
2.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来看,广义货币量及利率都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同时,格兰杰检验还表明,广义货币量是导致利率变化的原因,即广义货币量会同时影响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因此,广义货币量不但通过自身影响通胀率,同时也通过影响利率从而间接影响通胀率。
鉴于以上分析,从麦卡伦规则与泰勒规则来看,实际货币量超过了麦卡伦规则下的货币量,同时,实际利率也低于泰勒规则下的利率,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9月我国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出近来新高,已经连续几个月超出3%的温和警戒线水平。而一年期存款利率虽然在10月份上调了0.25各百分点,但CPI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差距仍然较大。从广义货币量月度余额来看,目前仍是呈逐月增大的趋势,同比增幅也都在20%左右,流动性充裕。因此,如果目前持续的高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货币政策仍有必要进行适度调整,不断收缩流动性并提高实际利率,使流动性和实际利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在货币政策的逐步调整中,应当兼顾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应尽量考虑采取既能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又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小的调整措施,如控制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的投放结构、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同时,注意货币量与利率调整手段的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卡尔・E・瓦什著.周继忠译.货币理论与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是:货币当局明确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并公布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值;同时,通过一定的方法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势,将此预测与已经明确宣布的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相比较,并进行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使得届时的通货膨胀率落在目标区内。各采用国在具体操作上当然不尽相同,但均具有以下3特点:①中央银行明确地设定并公布通货膨胀率的控制目标;②该目标的实现为中央银行的优先任务,因此,“经济成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的均衡”为次元目标;③对于目标的实现与否、变更等,中央银行负有信息披露的责任,以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及信誉度。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所主张的“货币中性论”在经济学界、经济政策界日益被认同,即货币从长期来看是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只会对物价水平有持久的影响,而对产出、就业等实际变量不会产生长久的影响。而一个高水平、易变的通货膨胀,将降低价格信号的准确性、扭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从而阻碍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根据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的目标指向增加产出、提高就业是没有意义的,保持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才是合理的,它有利于以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但是,货币从短期来看又不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的缓和对产出的提高、失业率的下降具有短期效果。所以,货币当局会不时地受到来自于政府、国会、产业界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进行政策的缓和。那么,如何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抵御这些压力呢?这一客观需求促使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诞生。因为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明确公布,以及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都将有助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强化,进而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抵御这些压力。
二、五个早期采用国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以下以90年代初期最早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5个工业国(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澳大利亚)为对象,简括地介绍并评价这5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实践。
(一)此五国政策实践的共同点
1.以CPI(或核心CPI)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控制目标值为年率2%~3%。
2.在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得到了普遍提高(特别是新西兰和英国为此特意改正了各自的《中央银行法》),它们在货币政策操作时拥有相当大的自。
3.政策运行中,同时注重对产出等的影响,即,各国采用的是一种“有弹性”“灵活”的制度框架,中央银行在维持中长期价格稳定的目标内,灵活地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面临冲击时对政策进行相应的短期调整、允许目标发生短期偏离。按照Svensson(1997)等人的观点,一种“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心思想就是“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波动,而且正是这种灵活性又可以同时稳定产出。
4.在实践中,它们十分注意政策的信息披露和政策的透明性。
5.在实际操作面上:①它们均建立了预测通胀的模型,而且利用通胀预测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②在实践中,它们都利用短期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指标,并依赖发达的金融市场来影响长期利率等变量的改变,进而影响总需求、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
(二)评价
首先,我们看一下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前、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表1为这5国采用前10年以及采用后至2005年末的年平均通胀率以及其波动(用标准差反映)情况。可以看到,各国的通胀率在采用后大幅下降,同时,通货膨胀波动也急剧缩小。
当然,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世界性通胀率由高到低的年代,许多非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也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似乎无法简单地就此判断上述5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采用与之后良好的通货膨胀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上述5国中的英国、瑞典有着收益率与通胀率连动的国债市场,将它与一般的国债市场相比可以计算出预期通胀率。该2国的纪录显示,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后经过2~3年的过渡、这一货币政策的公信度为公众所认可后,预期通胀率开始下降、并且之后保持着稳定。这一事实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降低预期通胀率、治理通货膨胀以及之后的物价稳定具有有益的影响。
第二,对产出的影响。企业和个人在做出涉及未来的实业投资、金融投资的决策和规划时,必然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情况。经济理论和以往的经验显示,高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较大的物价水平波动,它增加了相对价格和未来价格水平的不确定性,阻碍经济主体的投资规划和决策,从而对产出的稳定增长产生负影响。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中长期的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可靠的路径,减少了不确定性通胀的冲击和由此带来的成本,因此,它将为缩小产出的振荡幅度、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虽然目前为止的实证分析对此尚没完全一致的结论,但表2显示:此5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后,GDP成长速度加快的同时其波动(用标准差反映)明显缩小(新西兰除外),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缩小产出的振荡幅度、进而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信誉度得到了提高。除定期出版《通货膨胀报告》(一般为季刊)外,中央银行还通过官方网页、行长等高级官员不定时的演讲、记者招待会、接受专访等方式(英国、瑞典两国,事后还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议的备忘录),分析经济运行情况、讨论与通货膨胀关系密切的金融和经济变量、并预测通货膨胀的前景,等等。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和监督。
综上所述,以上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对这5国经济具有积极影响。它有利于“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变动率,而一个清晰可靠的通货膨胀预期路径将有助于减少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投资、消费决策和规划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当然,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宏观经济表现都有改善,都呈现出了低通胀、增长稳定的态势,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重要因素的贡献。
三、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中长期通货膨胀率“名义锚”的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引导公众、市场预期的简易性和大众化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会使人们对未来的物价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预期,从而简化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模型,并鼓励他们进行长期性的经济决策,这样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且,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为衡量中央银行的业绩提供了一个相对严格的量化标准,从而也就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度化。因此,可以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安排。
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是可以“放之四海”的灵丹妙药,其适用性要求一定的前提条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没有维持其他变量尤其是汇率目标的义务、较高的预测通胀率的能力、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保证这一制度安排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条件。通观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此5国,中央银行已经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并且它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银行体系,利率、汇率由市场决定,具备了良好的货币政策传导环境;同时它们皆建立了一个科学的通货膨胀预测模型。与其相比较,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现阶段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尚缺乏可行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不明确
《中国人民银行法》阐述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字面上看是单一目标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增长、汇率稳定都居于重要位置。而货币政策目标的不明确使得货币政策操作容易偏离价格稳定的目标。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弱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做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由于政府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在两者的目标发生冲突时缺乏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屈从于政府从而无法完成既定的通货膨胀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
中国目前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金融体制仍旧处于政府计划管理向市场转型的过程,利率、汇率尚未市场化,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状况。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工具,在我国尚未实现市场化,货币需求和投资的利率弹性都非常小,利率的高低不能反映市场需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汇率的形成处于向一个“合理的、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的过渡阶段,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必然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或收缩,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对价格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四)人民银行是否具备较强的预测通胀率的能力
从货币政策操作到影响通货膨胀率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滞,我国又正处于不断改革之中,经济现象错综复杂、各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更加大了准确预测通胀率的难度,用计量模型来反映如此庞大的一个经济体运行规律并模拟其未来的运行轨迹难度很大。
因为金融开放,当一个国家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那么伴随着国内利率的上升,从而导致国内利率与国际利率的息差扩大时,尽管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央行的基础货币供给却会因为境外套利资金的流入而趋于增加,从而抵消了商业银行信贷紧缩的效应。
假如宏观管理当局不是选择利率政策,而是选择汇率政策来对国内不断增长的通胀趋势加以遏制,那么其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从外汇的利率平价来分析,本币升值必定会导致本币的利率上涨,以至在汇率与利率双双上涨的情况下,反而会诱致更多的境外资本流入套利,从而导致更多的基础货币供给。
如果再进一步对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观察到以下这些事实:第一,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结构性的,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在整个物价上涨中占了很大的权重;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还带有非常明显的成本推动的性质,比如新的劳动法规的推出、工资的上涨以及地价和石油等矿产资源价格的上涨等,都导致了全社会物价指数的上涨压力;第三,当由于贸易顺差和大量境外投机资本大量流入而造成的流动性过剩不能被金融市场所吸收时,也给已经趋于上扬的物价带来了更大的上涨压力。
很显然,由以上这些原因所推动的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并非源于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而是根源于结构失衡与成本推动,这里所说的结构失衡,既包括内部经济的结构失衡,也包括中国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结构失衡。前者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农民务工收入与务农(包括从事副业生产)收入的结构性失衡,后者主要是指内部经济存在失业、外部经济存在国际收支入超并存的结构性失衡。
事实可以证明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结构性的,而非是需求拉动型的。2003年中国财政收入首度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07年将突破5万亿元大关,预计要比2006年增长33.5%:从2003年至2007年3月末,各级财政存款由5126.9亿元增加到14004.8亿元,增长了173.6%,企业存款增长了59.5%,而同期居民存款只增长了66.4%,其增长幅度略高于企业存款的增长幅度,但却要大大低于政府存款增加的幅度;再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结构来看,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13.5%上升到2006年的18.8%,而城乡居民收入比重则从76.5%下降到71.3%:截至今日,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甚至都没有超过50%。所有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不能用需求拉动来加以解释的。既然如此,试图用汇率升值的政策措施来遏制当前的通货膨胀就会是徒劳的,因为本币升值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减少出口、增加进口,以达到出清过剩需求之目的,但是,当中国的现实状况是供给过剩、供给成本快速上涨,从而需要依靠国际市场来平衡过剩供给的时候,采取本币升值的做法岂不是南辕北辙、把调整的方向做反了呢?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当一个国家内部出现过剩的需求时,才能通过本币升值的调整方法来增加社会的总供给,即便如此,当 个国家的基本面不甚健康时,也不能轻易选择本币升值的做法,还不如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更好。
中图分类号:F8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1-005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1.1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不稳定状态,2006年牛市强劲,但2007年末火热的股市开始遭遇寒冬,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使我国投资市场雪上加霜,2009年以来股市是否第二次探底的疑问从未消失。与此同时,CPI指数跌宕波动,2005―2007年全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是1.8%、1.5%和4.8%,呈现总体递增的趋势,2008年的通货膨胀率甚至达到了5.9%,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①。然而当今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下,我国的存款利率相当于为负数,给以存款为主的投资者的个人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资产的保值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主要投资于国债、企业债券、大额银行存款协议、证券投资基金、不动产投资等收益相对稳定的渠道,并且保险公司通过汇集众多投保人的资金,积少成多,有利于发挥资金的规模优势,拓宽投资渠道,通过专业管理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因此保险投资具有较强的保值功能。“货币天然不是黄金,黄金天然就是货币”,黄金是国际公认的硬通货,特别是实物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大,因此成为抵御经济局势动荡的最后堡垒,也是投资者保值升值、预防通货膨胀的重要选择之一,其在非正常时期的避险作用是其他商品及货币所无法比拟的[1]。
二、保险投资和实物黄金投资的特性分析
(一)投资型保险产品的特性
保险投资是指投保人将资金投资于保险公司以获得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保险公司现有的投资型保险产品主要有:分红保险、万能保险和投资连接型保险。所谓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承诺在每个寿险保单年度,在保障保单固有利益不变的前提下,按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效益,将该险种当年经营盈余的一部分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客户的一种保单[2]。投资连结型保险是保额和账户价值随独立账户投资收益变化而变化的保险。一般每款投资连结险都会提供不同的帐户进行选择,帐户区别主要反映在投资领域(如基金、股票、期货、银行存款),账户资金投资比例不同,导致帐户收益和风险存在差异,有利于满足用户的不同投资选择。万能寿险缴费灵活、保费可调,保险公司为每个保单持有人设立个人账户,保费在扣除管理费、死亡收费等费用后计入个人账户累计,个人账户利息每月进行结算。
(二)实物黄金投资的特性
黄金与股票、期货、债权、外汇并列为世界五大主要投资品种,是构成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投资工具之一。作为金融投资产品,黄金具有品质稳定且质地均匀、无须折旧、转移较快、交易迅速、全球通用变现容易的特点[3]。实物黄金投资是指持有金条、金币以及黄金首饰等黄金实物进行的投资,其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以其显著保值避险的特点,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的冲击。由于涉及到保管成本、鉴定费用等问题,需要买入和卖出的价差相对较大才能获利,因此,实物黄金投资可作为中长期投资的一种。
三、投资型保险产品与实物黄金投资比较分析
(一)投资型保险产品与实物黄金投资的一般比较
以预期收益率来看,从分红保险、万能保险到投资连接型保险,三者的预期收益率是逐步提高的,所以说风险相应地逐步增大。针对通货膨胀风险,投资连结险产品可以设计独立、规避通货膨胀风险的基金账户,供客户选择使用。但它与股票市场紧密相连,保单持有人承担的风险最大,与保守性投资――实物黄金投资的可比性较小。万能保险的投资收益与风险由保险公司和保单持有人共同承担,所以风险性相对较小。但万能保险每月结算利息、交费灵活、可部分退保等灵活特性,使万能保险投资的流动性要求很高,而与通货膨胀关联的资产多数流动性并不强,因此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很难通过万能保险实现与通货膨胀相关联,在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方面,不能与实物黄金投资作比[4]。分红保险的投资渠道收益相对稳定、风险最小。当投保人面临通货膨胀时,其损失可以由分红来补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货膨胀的冲击。综上所述,分红保险与实物黄金投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二)分红保险投资与黄金投资的比较分析
1.收益来源的比较。分红保险的收益来源于保险公司承诺的保底收益与红利之和,其中红利来自于该险种的经营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益、死差益和费差益[5]。而实物黄金投资主要通过提金作为保底,对资产进行保值,可以通过买卖价差赚取利润。
2.流动性的比较。从流动性来说,分红保险一般是长期性保险,在保险期间,投保人若要退保,则被保险人不仅不能获得保障,退保金额也将小于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在这种情况下,投保人的投资将无法实现保值,所以说投资分红保险的资金流动性较差[6]。虽然实物黄金投资也是长期性的投资,但是“金银天生就是货币”,因此实物黄金在市场上的变现能力比分红保险强。
3.投资费用的比较。由于分红保险首年手续费几乎高达所缴纳保费的30%,续缴保费的手续费为续缴保费的5%。而实物黄金的费用主要为交易佣金0.2%和大约200元/年的保管费用。总体来说,实物黄金投资的投资费用比分红保险低。
(三)分红保险投资与黄金投资的实证分析
1.分红保险投资与实物黄金投资的收益率和风险性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2005―2008年太平洋保险公司分红保险和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收益率为例,进行两者的比较分析。
(1)由表1、表2可看出,太平洋保险公司分红保险2005―2008年的平均收益率为8.85%,标准差为0.0437,离散系数为0.615。上海黄金交易所2005―2008年AU9999平均收益率为15.89%,标准差为0.1086,离散系数为0.6831。从平均收益率来看,实物黄金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分红保险的收益率,而从标准差上看,分红保险的投资风险要低于实物黄金投资,也就是说,保险投资的投资收益更具有稳定性。
(2)由两种投资品的离散系数分析,可以看出实物黄金投资的相对风险略高于分红保险,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分红保险更适合于风险厌恶者。因为分红保险的收益绝大部分收益来源于利差益,也就是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由于保险投资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即保险投资必须保证其本金安全返还,而且投资收益率应该至少等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现阶段保险公司的主要投资渠道有银行大额存款、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股票、国债、基金、债券、未上市股权投资等,这些投资渠道的安全性都相对较高,因此分红保险投资比实物黄金投资的风险性小。
2.通货膨胀因素下分红保险投资与实物黄金投资的实证分析
(1)如图1所示,在不剔除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分红保险的收益率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稳步上升的,而实物黄金则有很大的不同,通货膨胀对其影响是很小的,其收益率的变化主要随着投资者对实物黄金保值信心的变化而变化。
(2)在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后(见图2),分红保险和实物黄金投资的收益率均为正,在经济增长快速的2006年,分红保险投资和实物黄金投资的收益率都达到峰值。2006年下半年,股市行情看好,从而投资者减少了对实物黄金市场的投资,实物黄金的供给量相对增多,金价急剧下降,甚至跌破分红保险同期的收益率。但总体来说,这一期间实物黄金的收益是大于分红保险的收益。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末,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分红保险的收益开始出现下滑趋势,而由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上证综合指数迅速下跌,市场出现恐慌,资金逐步流向实物黄金市场,使其迎来新一轮黄金价格的上升。这说明在通货膨胀的今天,市场对实物黄金保值的信心在增加,用脚投票的趋势明显①。
本文通过对保险投资和实物黄金投资的比较分析,得出分红保险与实物黄金投资均具有抗通货膨胀的能力,但对于不同的投资者在不同时期应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对于规避风险的投资者,选择分红保险,不但可以获得保险保障,还能够在资本保值的前提下得到稳定的收益。而对于相对重视投资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实物黄金投资不仅能够使资产得到保值,而且能够获得比分红保险更高的收益,更显资金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简军.黄金投资一本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魏巧琴.新编人身保险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173.
[3]Martha Starr, Ky Tran . Determinants of the physical
demand for gold: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working paper,2007(9).
[4]曹勇. 通货膨胀与人寿保险产品创新[J]. 保险研究, 2008(4).
[5]张宁. 分红保险中的红利来源分析[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1).
[6]魏玉梅. 我国分红保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①数据来源:笔者根据200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Comparing Insurance Investment with Golden Investment in Resisting Inflation
LV Ya,TU Zhen
(1.College of Insuranc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ChengDu 611130,China;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105-02
引言
通货膨胀一般是由货币过度发行引起的,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一般会导致市场物价的过度扭曲以及该国货币的贬值,并导致整个市场运行的混乱。通货膨胀不仅危害大,而且治理过程也很漫长。下面将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和治理进行探讨。
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于通货膨胀的程度、成因以及表现的不同而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而有所不同。
一、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而且对社会政治的稳定都有影响。通货膨胀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破坏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破坏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导致生产过程混乱,降低市场体系的效率,引发生产性投资减少,破坏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
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物价无法表现出其真实价格,生产者也会被错误引导,进而盲目的生产。由此出现国民经济结构混乱,生产消费比例不协调,经济无法持续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当通货膨胀发展成恶性通货膨胀时,不仅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加大,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会大大降低,甚至出现社会危机。
另外,通货膨胀还不利于工人的正常工作。当通货膨胀明显时,工人就会以物价上涨为理由要求提高待遇、增加工资,严重者将会出现罢工、游行,若是工人的要求还是得不到满足,他们甚至会破坏生产工具,甚至引发大规模的抗议政府行动,引发社会危机。
(二)使资源配置产生扭曲效应
通货膨胀将会使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扭曲变化,引起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第一,在中国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矿产、能源等物质价格的上涨,以及土地、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将会引发其他产品乃至整个社会物价水平的上升,企业生产成本也会随之增加,进而又引起新的一轮物价上涨,以致恶性循环。第二,在通货膨胀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实际存款利率实际上是负利率,企业和个人投资实体经济的意愿降低,为了获得高回报,将会有更多的资金参与市场投机,随之企业会将更少的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技术研发、和产品更新都将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进而出现生产萎缩,经济增长变缓。
(三)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将进一步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即产生财富的再分配效应
(1)通货膨胀会扭曲政府、企业、个人的收入分配。工薪阶层尤其是拿固定工资的劳动人员,他们的工资增长远远滞后于物价的上涨。在通货膨胀中,他们是首当其冲的。(2)不同形式的资产在通货膨胀下的价格表现会有不同的变化。进而对其拥有者产生财富重新分配效果。在通货膨胀下,像房地产、收藏品等实物资产价格往往会上涨,而持有的货币资产将发生缩水,这样的结果就是财富的再分配。
(四)通货膨胀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降低,使消费水平也随之下降,这进而影响了企业商品的扩大生产。而且,因不同的人因持有的资产不同,导致财富或增加或损失,这会导致新的两极分化,引发社会危机。其次,通货膨胀时企业个人往往不愿将钱存在银行,他们会将钱拿出来购买实体资产。除了加剧了通胀程度,也容易造成银行挤兑甚至倒闭,出现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由于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极大,因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通货膨胀的治理。下面就将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提出几点对策。
(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
通常控制通货膨胀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控制货币量,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与货币的实际需求量相平衡,确保币值的稳定。控制好货币的供给量要采取正确合理的货币政策,包括控制信贷发放规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加大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
在紧缩货币的同时,要尽量减少紧缩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货币紧缩会增大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企业融资贷款成本,企业的生产会受到影响。其次,紧缩政策会减少个人消费,个人有可能将更多的资金存入银行。最后,紧缩政策下还会吸引大量的热钱进入,热钱的进入又会加大通胀的压力,使货币政策失效。
(二)着力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改变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比例并不协调。国内消费偏低,增长过度依靠出口和投资。这会使国内的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出现大量的闲余资金,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所以解决通货膨胀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协调好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比例。在中国就是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现状,减少过度重复性投资建设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加大引导国内消费,确保消费在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有所提高,还要配套做好控制物价和改善民生的工作。
(三)合理引导利用外资,减少外汇占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由于目前中国是对资本项目严格管制的,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相对应的就会向市场投放大量的人民币。
首先,必须遏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局面,否则国内的人民币流动量必然继续大量,而我们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也处于贬值中,过多的外汇储备必然让我们处于被动,骑虎难下。减少外汇储备首先就要引导企业对外投资。既减少了外汇占款,企业又扩大了规模和影响力。其次,还要合理吸引利用外资,中国已经摆脱了外汇储备不足的局面,国内的投资也开始活跃。现在不需要再如此大力吸引外资,过多外资投入也会增加中国的货币投放量。今后要有选择的吸引利用外资,主要应放在吸引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上。最后,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时,外汇占款的问题就不存在,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需求量也势必增大,而国内货币量发行过大的问题就会缓解。
(四)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通货膨胀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商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所以控制通货膨胀还必须增加商品的供给。增加供给的主要手段是引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无论是哪种产品的物价过多上涨,增大这种产品的生产量,增加产品或其替代产品的市场供给量,都会抑制该产品的价格上涨。所以,目前我们政府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就是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帮助企业对短缺产品的生产技术的提高,减少不合理收费以及加快产品的流通。
一、绪论
当前的通货膨胀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热点问题,抑制和防范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本文的研究意义:
为什么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显得如此重要?事实上,我们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便宜的中国制造业,并把其作为一个提供平价商品的固定来源。况且,能够作为中国厂商和劳动力的替代品少之又少,一般企业不可能为缩减开支而把工作外包给其他供应商(从中国到更便宜的国家)以进一步降低或者稳固成本。因此,全世界向中国进口的制造品的成本会随着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以几乎相同的比率增长。而且,由于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中国通货膨胀率直接联系着全球通货膨胀率。中国现在对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经济政策的一个轻微的变化都会影响世界经济的波动。
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危害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破坏了资源配置的格局。因为各种产业的价格上升幅度不同,必然会导致资源流向价格上涨快的行业; 二是对依赖固定收入人群的收入的剥夺,特别是那些退休人员以及靠救济金生活的人。尤其是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对底层民众影响最大。因为他们收入微薄,生活质量低下,因此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最差。因此,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财富的平均分配。
接下来的部分将按以下顺序展开:第二部分陈述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原因,第三部分将构建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分析哪些因素在事实上影响了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原因
自2011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一直在5%左右徘徊。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加大了人民的生活成本。
究其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热钱的涌入。中国企业拼命出口导致中国的美元越来越多,其直接结果就是人民币越印越多。出口越多,外资越多,人民币就越不值钱,通货膨胀就越厉害,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能改善,甚至下降。
另外一部分的原因在于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由于猪肉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因此也就造就了物价的上涨。2008年政府干预猪肉价格,导致养猪数量的减少,从而引起了现在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可见,政府应当尽量少干预市场。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1、实证计量的方法
接下来的部分,我们运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从物价水平的上涨率与其他相关经济指标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各因素对物价水平上涨率的影响程度。我们从多因素分析着手,并区分各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程度的不同。
(1)ADF检验法
ADF检验即增项迪基――富勒检验(Augmened Dickey-Fuller),是增项的自回归模型及相应的单位根检验方法,由Dickey,Fuller于1981年对原有的DF检验进行改进而得出。 由于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因此有必要采用ADF检验法来检验数据的平稳性。
(2)格兰杰因果分析法
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实质是在一个由多个变量组成的系统中,如果一个变量能提高另一个变量的预测能力,则这个变量就构成另一个变量的原因。本文将采用该方法对可能影响通货膨胀的各因素进行因果分析。
(3)自回归分部滞后模型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其影响因素并不限于当期的相关因素,因此采用动态的分布滞后模型对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根据AIC定阶规则,我国各宏观经济变量均滞后三阶。
2、数据说明
本文以商品零售物价增长率代表通货膨胀率(P),GDP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GDP),M1增长率代表货币增长因素(M1),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代表需求的增长(C)和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代表成本的推进因素(W),样本数量32个,时间区间1978-2009。
3-1
3、实证结果
(1)格兰杰因果分析
3-2 P和GDP的格兰杰因果分析
四、结论及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计量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货币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变动领先于通货膨胀变动,因而,货币增长和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具有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但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实际工资的变动率和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不明显。
2、货币增长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同向的变动关系。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与长期的经济增长没有必然的联系。
3、上一期的通货膨胀率对本期的通货膨胀也有明显的同向拉动左右,这说明通货膨胀受到居民适应性预期的影响,预期也成为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货币增长率是影响物价水平的主要因素。而货币增长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这是可控的。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加快,将能有效减轻基础货币被动投入压力,从而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有理由预期人民币汇率升值会进一步加快,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有效抑制我国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格局,从而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
此外,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性调控措施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食品消费尤其是在城乡居民消费中占比很高,食品价格上涨也是历次物价上涨的重要结构性因素,稳定食品价格涨幅是稳定物价涨幅的关键。由于食品的需求与供给的价格弹性很低,应避免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从加强生产与供给管理着手。
参考文献:
[1]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2010. stats.省略/tjsj/ndsj/2010/indexeh.htm
[2]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Free Wikipedia.
en.省略/wiki/Augmented_Dickey-Fuller_test
[3] “Granger Causality.” Scholar Pedia.
省略/article/Granger_causality
[4] 李彬,刘凤良.我国通货膨胀动态和货币政策效果的行为宏观解释. 管理世界,2007;03
[5] 张成思,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经济研究,2008;2
[6] 纪敏(2009):“本轮国内价格波动的外部冲击因素考察”,《金融研究》第6 期
[7] 陈钥,任超.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影响分析.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8] 李晓鹏.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金融论坛,2005;8
关键词:通胀预期 经济运行
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对于是否将要发生通货膨胀的估计和判断,如果预计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采取一定措施做好准备以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过大损害。然而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即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
2009年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地方房价和物价节节攀高,社会舆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日益加强,给人们的通胀预期不断添加压力,使得人们担心物价会继续过快上涨,进而影响到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对于投资和消费的抉择。那么,到底通货膨胀离人们有多远?该如何应对呢?这里对于通货膨胀近期能否发生暂且不予讨论,笔者试图分析的是导致近期通胀预期加大的诱发因素,以及通胀预期对于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强调政府对于通胀预期管理的重要意义,以降低通胀预期对于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近期导致通货膨胀预期加重的因素分析
2009年以来,由于国际范围内一些重要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使得一些生活物资价格也出现上涨现象。而楼市价格的大幅度上扬,更使得许多专家和民众预感到可怕的通货膨胀越来越近,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其实针对近期出现通货膨胀预期加大的现象,笔者认为通过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进行通胀预期,具体从以下三个层面分析:
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加大投资力度,银行贷款数量猛增,刺激了物价上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打击不小,为了促进经济复苏,2008年中央财政拿出4万亿元的投资,各地方政府拿出18万亿元与之相配套,加大投入,拉动消费,加大项目发展数量,才使得目前经济企稳回升。可以说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扩大投资,刺激增长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正面效应。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政府的22万亿巨资投到下面以后,由于结构性调整没有到位,体制尚存,所以会产生不少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同时,银行的大量资金投入市场,刺激了经济,也加大了市场上的货币投入。从2009年前三季度看,目前的货币政策甚至过于宽松。2009年9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29.31%,增幅比上年末高11.49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29.51%,增幅比上年末高20.45个百分点;M0余额为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6%。这些都可以说明目前我国存在货币投放量过高,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加大,导致国际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当前由于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通货膨胀预期较高,国际上的过剩资金和流动资本纷纷看好人民币升值这个投资增值的通货膨胀预期,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热钱涌入规模达到219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相当于1.5万亿元左右。国际性大规模的热钱涌入中国市场,更加加重了中国货币的流动性过剩,这些热钱在中国又首选进入房市和股市,催生了中国“两市”的大幅度上扬,同时加大了两市的泡沫风险。这也是通货膨胀预期加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国际性的资源价格上涨导致我国重要物资的价格节节攀高。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资源性产品进入了新一轮的涨价期。例如成品油价上涨每吨提高了480元,水价上涨,北京每吨水提高了0.9元,全国各个省区、各大城市水价纷纷上扬。天然气、煤气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上扬,非居民用电价格提高,最近又对居民用电提出了阶梯型涨价的办法。煤水电气这四大资源性、影响国计民生的必需品属于上游产业的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这些资源性产品的依赖会越来越强,因而资源性产品涨价势必会推动中游、下游产品涨价,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民众的生活成本必然会随之逐渐提高。群众对此非常敏感,稍有情况就会议论纷纷。所以资源性产品涨价容易催生新一轮的通货膨胀。这也是加大民众通胀预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通货膨胀预期的利弊分析
(一)通货膨胀预期的正面效应
适度的通胀预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物价适度上涨可以激活消费和投资,对经济的企稳回升可以起到固本强基的作用。适度的通货膨胀还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库存积压,增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刺激市场销售,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适度的通货膨胀还可以使资源型产业增收,如农产品涨价会使农民增收,这对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民生的稳定也是大有益处的。
(二)通货膨胀预期的弊端
一是通货膨胀预期过强,上游产品生产者会伺机涨价,这将直接导致中下游企业成本提高,利润下降,而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会直接造成国家的税基规模减少,从而给中央财政收入的增加带来难度。
二是通货膨胀预期加大之后,一些重要资源如煤电水气这些民众生活必备品的涨价过多,会使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突增,从而影响民众的消费习惯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人们投资消费取向的偏差,造成生产消费的不均衡发展。
三是通货膨胀预期加大后会使民众产生恐慌心理,影响社会稳定。特别是楼市、股市的价格飞扬,极易催生泡沫经济,加大投资风险。而国际热钱的涌入,又会制造虚假繁荣,经济泡沫会随之极度膨胀,长期发展下去不可避免将会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必要性
实际上,由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存在密切联系,因此,通货膨胀预期是与经济复苏相伴随的一种现象,而同时通货膨胀预期也是引发实际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民众普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消费者就会因为担心价格还会继续上涨而愿意用较高的价格购买产品和服务;劳动者则会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因为他们会预期通货膨胀将导致他们实际收入的减少;生产者也乐于以较高的价格出售产品,在利润提高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会拒绝工人提高工资的要求,因为这对他们利润的增加影响不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实际的产出不会发生变化,但实际物价水平则会上升。总之,通货膨胀预期加大会刺激社会总需求,而总需求的膨胀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这就是通胀预期对于实际物价上涨的刺激作用的实质。而实际物价水平由于通货膨胀预期而上升,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强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由此就会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不断自我强化和自我实现。如果通货膨胀是在实体经济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由于通货膨胀预期或者由于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过剩而引发的,就会导致经济出现“滞涨”。因此笔者认为,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也是避免通货膨胀的重要内容。
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关键是,及时转换经济政策和掌握好政策的力度,避免经济出现过热。除此之外,适时转换宏观调控的目标,表明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增强经济政策的透明度,引导公众对经济政策和通货膨胀形势做出合理判断,就可以阻断通货膨胀预期自我强化和自我实现的机制,从而避免由通货膨胀预期而引发的实际通货膨胀。在当前的宏观调控中,我国既不应过分强调货币供应量目标,也不应过分追求低通胀率目标,而应当追求“组合式目标”。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为了控制实际通胀的发生,减轻民众的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宏观决策部门应当立足于扩大内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尽快合理确定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并认真执行本地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处罚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用人的行为,并且要及时坚决纠正。只有这样,广大群众的收入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国民收入中劳动者报酬占比才有可能逐步改善。
二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切实保护农产品价格。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尽管有较大增长,但是与城市相比,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农村居民收入低,不但内需不可能真正调动起来,也无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村居民收入低的问题,一靠提高和保护农产品的价格,二靠加快城镇化进程,三靠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力度。
三是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尤其要着重研究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社会保障缴款措施。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缴款采用的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分担的办法。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利润低,劳动者工资水平也低,社会保障缴款困难比较大。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增加非农就业岗位,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扩大非农就业比率,必须尽快研究对于一些企业的社会保障全部或部分实行由政府财政缴款的办法。只有这样,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才有可能真正发展起来,这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效办法,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对经济形势的发展,应对近期能否出现通货膨胀的预期给予更多的理性思考,既不可麻痹大意,也不应不加分析跟风宣传如临大敌,而应该用辩证的思维和理性的心态来对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进行合理预期,政府部门也要对通胀预期加强管理,及时疏导大众心理,否则只会对经济运行造成负面影响以致成为危及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徐明棋.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J].新金融,2008(11)
2.周新普.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思考.上海城市治理学院,2008
1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
对于通货膨胀程度的度量,主要有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简称CPI)、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等指标。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将对CPI有一定的影响,GDP平减指数计算基础较CPI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GDP平减指数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但我国较多地采用CPI来衡量通胀水平。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在收入水平没有大幅提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快速增长会大大削弱货币的购买力,从而侵蚀人民群众的财富,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诱发社会的不稳定。
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
1-5月CPI较上年同期增长8.1%,增速低于1-4月的8.2%,但是仍然大大高于政府设定的4.8%这一2008年全年增速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今年总体通胀形势十分严峻。
2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
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意味着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或者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已经不能弥补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速度,也就是说,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高增长所依赖的前提已经消失甚至开始起反作用。综合起来,有以下原因:
(1)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
(2)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由于去年美国次贷风暴爆发,造成全球流动性紧缩,美国为了挽救其金融机构及经济增长,向市场大量注资,同时连续多次减息,造成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泛滥,食品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创历史新高,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3)经济快速增长,固定投资过热。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的结果是,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GDP)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根据以往的经验,当投资增长大约达到30%,GDP增速达到11%时认为经济增长过热。可见我国差不多达到经济增长过热的警戒位了。
(4)我国国际收支失衡。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屡创历史新高,这种形势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和一些贸易伙伴的摩擦,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巨额贸易顺差带来巨大的外汇占款,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下,央行不得不被动投放基础货币来买进外汇,这样直接造成两个后果:外汇储备不断创历史新高;国内流动性泛滥,成为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3降低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建议
前面提到,通货膨胀意味着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或者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已经不能弥补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速度,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高增长所依赖的前提已经消失甚至开始起反作用,未来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我们在短期内使劳动生产率或产业升级能够出现“”;二是通过经济转型,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缓和当前通胀局面。前者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只有一个选择,以下即是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形势所提的建议:
(1)通过经济转型,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善贸易状况。
一方面,新能源、节能降耗、3G重组、大飞机项目等将加快我国经济转型的步伐,内需的扩大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出口拉动转变为内需推动,从而减少贸易顺差,进而减少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另一方面,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通过人民币快速升值来对基础货币投放进行“釜底抽薪”的矫正,同时为了防止热钱的大量涌入,应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以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热钱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2)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
央行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信贷投放额度,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发行央票等手段来加强货币的流动性管理。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投资过热或者是经济过热,主要是长期低利率政策的结果,即便通过控制信贷,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经济过热不一定能下去,因为有外汇等的大量流入。所以,在近期,加息对于央行下一步的紧缩政策将是很好的选择。
(3)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即是:控制财政赤子;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总之既要包括财政收支供需总量的调控平衡;又要包括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结构的调整与均衡发展。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共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5)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存在多种目标,而这些目标之间并非完全一致,中国整体的宏观调控应当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成本和收益,对于通胀上行风险和经济下行风险应审慎权衡利弊,统筹兼顾,妥善决定反通胀政策措施的力度,精确制导。
我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曾有人预计,我国2008年通货膨胀率将达到7.2%,我国企业已经切实体会到通货膨胀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不断上涨,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通货膨胀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资金需求量增加,资金的供应量反而减少
通货膨胀的发生,使得资金需求量增加。一方面,由于物价的上涨,使采购同等数量的物资将需要占用更多的资金,企业为了减少原材料不断涨价所产生的损失,或想在囤积原材料中获得利益,企业就会提前进货,进行超额储备,造成了资金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会导致少计成本和虚计利润,使得资金补偿不足,企业必须通过追加资金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与之相反的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企业资金的供应量将会大大减少。在通货膨胀期间,绝大部分企业都会发生资金紧张,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会更加严重,应收账款的回收率降低,从而引起经营资金供应量的减少;在物价波动剧烈时,投机利润大大高于正常的生产利润,这时,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抢购黄金等投机活动,使闲置资金转化成信贷资金的过程受到严重阻碍,大大减少了民间信贷资金的来源;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国家会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会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水平。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使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大减少,这也迫使银行在进行贷款时特别谨慎,贷款的条件也会更加苛刻;通过提高利率,使得企业的资金成本不断升高。物价上涨,引起利息率上涨,使股票、债券价格暴跌,增加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的困难;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资金的供应量受到多方限制,使得企业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二)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遭受购买力损失,持有货币性负债获得购买力收益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性资产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付出同样多的货币,只能获得较少量的商品或劳务,因而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遭受到一般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带来的损失。货币性负债,意味着债权人收到的款项没有期初借给借款人的款项值钱,反之,也就意味着企业归还货币性负债时获得购买力收益。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的价格一般是变化的,它们所蕴含的购买力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一般物价水平变动是个别物价变动和币值变动交叉影响的结果,个别资产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通常情况下是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趋势一致。所以,当物价水平上升时,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随之上涨。
(三)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受到损害
在通货膨胀发生时,按历史成本确认的会计收益,将会造成低估成本、费用,高估利润,使得盈亏不实,最终也将损害到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成本补偿不足。销售收回的补偿资金难以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使生产资金在物价上涨时处于萎缩状态;其二,负担不必要的税赋。在通货膨胀下,企业高估收入低计成本,导致利润虚增(甚至明盈实亏),从而引起企业应税所得增加。例如,当通货膨胀率为8%,税前资产收益率为10%,如果企业以25%交税,投资者的税后收益仅仅为7.5%,甚至不够补偿通货膨胀成本,该企业的税后实际收益是-0.5%,从而损害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其三,当企业利润增加时,股东要求分配更多的股利,但此时的利润是虚增的,这种虚利实分的现象,将会削弱企业的财力。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企业丧失了补充存货和更新固定资产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无法保持简单再生产的能力。
二、在通货膨胀环境下财务管理的对策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在通货膨胀期财务管理应该采取以下相关对策:
(一)现金管理的对策
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主要是为了满足三个方面的需要: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由于现金属于非收益性资产,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期,持有的现金会遭受购买力损失,若现金持有量过多,势必使企业遭受损失。然而,由于通货膨胀期货币的供应量减少了,而货币的需求量却增加了,如果企业缺现金,不仅难以应付日常的业务开支,坐失良好的购买机会,还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期,企业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因素,企业临时短缺现金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现金来应付燃眉之急。因此,在通货膨胀期,企业现金的管理目标首先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而后再考虑持有现金所遭受的购买力损失。
(二)存货管理的对策
存货是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存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供应公司经营中所需要的存货。持有存货会发生储存成本、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存货的磨损等相关的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希望尽量减少存货。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存货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要考虑由于国家实施通货紧缩政策,社会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会减少。因此,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需要储备适当数量的存货。除此之外,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属于货币性资产,会遭受购买力的损失,而且由于企业间的资金紧张,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企业应该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要设立专人催收账款,让应收账款尽快转换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四)投资的管理对策
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无需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一般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因此短期投资是现金的暂时存放形式,其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在国家经济结构稳定下,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还不足以影响投资的赢利,短期投资就不必考虑通货膨胀。长期投资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或不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拟超1年的投资。一般包括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必将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能够精确的预测通货膨胀率对投资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中,都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并对其影响加以调整,以免导致错误的投资。
(五)减少税赋的对策
为了减少当期的税赋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或是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对存货可采用后进先出法,对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期限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应收账款计提更多的坏账准备等方法。由于在纳税范围和应纳税额的界定上,法律都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应该及时与税务部门联系与沟通,使得税务局认可企业在通货膨胀下的这种变更,从而达到减少税赋的目的。
(六)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
为了让企业在通货膨胀下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再生产,企业要对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机器设备,按重估价值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对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原材料物资,按现行价格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只有这样才能使资产消耗与补偿平衡,保证企业再生产能力,使资本得以保全,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七)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我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曾有人预计,我国2008年通货膨胀率将达到7.2%,我国企业已经切实体会到通货膨胀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不断上涨,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通货膨胀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资金需求量增加,资金的供应量反而减少
通货膨胀的发生,使得资金需求量增加。一方面,由于物价的上涨,使采购同等数量的物资将需要占用更多的资金,企业为了减少原材料不断涨价所产生的损失,或想在囤积原材料中获得利益,企业就会提前进货,进行超额储备,造成了资金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会导致少计成本和虚计利润,使得资金补偿不足,企业必须通过追加资金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与之相反的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企业资金的供应量将会大大减少。在通货膨胀期间,绝大部分企业都会发生资金紧张,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会更加严重,应收账款的回收率降低,从而引起经营资金供应量的减少;在物价波动剧烈时,投机利润大大高于正常的生产利润,这时,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抢购黄金等投机活动,使闲置资金转化成信贷资金的过程受到严重阻碍,大大减少了民间信贷资金的来源;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国家会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会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水平。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使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大减少,这也迫使银行在进行贷款时特别谨慎,贷款的条件也会更加苛刻;通过提高利率,使得企业的资金成本不断升高。物价上涨,引起利息率上涨,使股票、债券价格暴跌,增加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的困难;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资金的供应量受到多方限制,使得企业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二)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遭受购买力损失,持有货币性负债获得购买力收益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性资产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付出同样多的货币,只能获得较少量的商品或劳务,因而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遭受到一般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带来的损失。货币性负债,意味着债权人收到的款项没有期初借给借款人的款项值钱,反之,也就意味着企业归还货币性负债时获得购买力收益。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的价格一般是变化的,它们所蕴含的购买力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一般物价水平变动是个别物价变动和币值变动交叉影响的结果,个别资产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通常情况下是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趋势一致。所以,当物价水平上升时,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随之上涨。
(三)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受到损害
在通货膨胀发生时,按历史成本确认的会计收益,将会造成低估成本、费用,高估利润,使得盈亏不实,最终也将损害到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成本补偿不足。销售收回的补偿资金难以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使生产资金在物价上涨时处于萎缩状态;其二,负担不必要的税赋。在通货膨胀下,企业高估收入低计成本,导致利润虚增(甚至明盈实亏),从而引起企业应税所得增加。例如,当通货膨胀率为8%,税前资产收益率为10%,如果企业以25%交税,投资者的税后收益仅仅为7.5%,甚至不够补偿通货膨胀成本,该企业的税后实际收益是-0.5%,从而损害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其三,当企业利润增加时,股东要求分配更多的股利,但此时的利润是虚增的,这种虚利实分的现象,将会削弱企业的财力。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企业丧失了补充存货和更新固定资产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无法保持简单再生产的能力。
二、在通货膨胀环境下财务管理的对策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在通货膨胀期财务管理应该采取以下相关对策:
(一)现金管理的对策
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主要是为了满足三个方面的需要: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由于现金属于非收益性资产,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期,持有的现金会遭受购买力损失,若现金持有量过多,势必使企业遭受损失。然而,由于通货膨胀期货币的供应量减少了,而货币的需求量却增加了,如果企业缺现金,不仅难以应付日常的业务开支,坐失良好的购买机会,还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期,企业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因素,企业临时短缺现金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现金来应付燃眉之急。因此,在通货膨胀期,企业现金的管理目标首先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而后再考虑持有现金所遭受的购买力损失。(二)存货管理的对策
存货是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存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供应公司经营中所需要的存货。持有存货会发生储存成本、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存货的磨损等相关的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希望尽量减少存货。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存货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要考虑由于国家实施通货紧缩政策,社会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会减少。因此,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需要储备适当数量的存货。除此之外,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属于货币性资产,会遭受购买力的损失,而且由于企业间的资金紧张,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企业应该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要设立专人催收账款,让应收账款尽快转换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四)投资的管理对策
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无需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一般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因此短期投资是现金的暂时存放形式,其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在国家经济结构稳定下,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还不足以影响投资的赢利,短期投资就不必考虑通货膨胀。长期投资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或不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拟超1年的投资。一般包括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必将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能够精确的预测通货膨胀率对投资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中,都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并对其影响加以调整,以免导致错误的投资。
(五)减少税赋的对策
为了减少当期的税赋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或是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对存货可采用后进先出法,对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期限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应收账款计提更多的坏账准备等方法。由于在纳税范围和应纳税额的界定上,法律都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应该及时与税务部门联系与沟通,使得税务局认可企业在通货膨胀下的这种变更,从而达到减少税赋的目的。
(六)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
为了让企业在通货膨胀下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再生产,企业要对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机器设备,按重估价值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对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原材料物资,按现行价格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只有这样才能使资产消耗与补偿平衡,保证企业再生产能力,使资本得以保全,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七)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