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5 14:52: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和价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引言
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直强调要推进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农业机械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先进生产手段和先进生产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清洁生产方式。因此,如何更好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影响农业机械化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综合因素的考虑上。例如彭代慧,祝诗平从劳动力、土地状况等和农机产品相关的影响因素方面剖析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农资产业的自主创新,实行农业服务专业化的一系列政策意见[1]。杨敏丽、白人朴利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指标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农机总动力随人均收入、劳均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增长而增长[2]。张丽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进行了建模与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和人均纯收入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贡献比较显著[3]。王德成采用AHP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和人均科研经费与农业机械化装备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影响因素之一逐渐被关注,但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影响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很少有计量探究。鉴于此,本文将对影响江苏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关键因素进行时间序列的数据分析,探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显著性,并就其具体如何影响农业机械化进行剖析。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理论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精髓,是农业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研究中国传统农业转型的中心线索[5]。近代学者将约束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归纳为:农业劳动力稀缺程度及劳动力的价格、土地的规模经营、工业的进步和繁荣农民的素质。本文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度分析其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的显著程度及具体的影响情况。
在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韩稼夫阐述了农业机械化的四个先决条件,其中第二个是“农业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总数之比率已降至一定限度之下,已无法纯降人工从事种植”。可见,农村劳动力的稀缺程度对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具有较大的影响。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在其报告中明确指出,农业机械化不仅不适用于劳动力资源充裕的国家,而且不适用于水田等农作区域。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美国经济学家拉坦共同提出了诱导性技术变迁理论。该理论指出,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导致了要素价格的变化,而要素价格的变化导致了技术进步的变化,最终实现了廉价要素对昂贵要素的替代。在土地充裕而劳动力缺乏的国家,农业劳动力的相对价格较高,农业技术的出现是对劳动力的一种有效替代,这种技术被称为劳动节约型技术。相反,在劳动力充裕而土地稀缺的国家里,土地的相对价格较高,农业技术按照替代土地的方向发展,这种技术被称为土地节约型技术。依据该理论,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村劳动力问题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村机械化提供了推进的条件,由此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投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民的意识得到提升,有助于农民进一步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加深其对农业机械化及建设现代农业的认识与关注,推进农业机械化。
三、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包括1989年至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如表1),并从农民的角度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性因素归纳为:粮食播种面积(x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粮食单产(x4)、农业技术人员人数(x5)。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
(一)农业机械总动力
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了整个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如何定量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并把重要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指标,是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2]。江苏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总动力从1989年的2212.37万瓦上升到2009年的3810.57万瓦,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选择江苏作为分析实例具有典型意义。
(二)自变量数据
粮食生产面积可以反应农业生产能力及生产规模;农民年纯收入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两项指标可以综合反映经营农业的成本、竞争力、农民的收入及生产条件的改善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可用第二和第三产业占就业劳动力的百分比来表示,比例上升则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可以反映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推广和销售水平。基于此,初步确定粮食播种面积x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粮食单产x4、农业技术人员人数x5作为影响农业机械总动力y的自变量。
根据表1收集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由表2可知:x1和x5与农业机械总动力y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2和0.3652,可视为低度相关,不应把这两个变量引入模型中,所以将其它3个与农业机械总动力y呈高度相关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引入模型,相关性分析还表明,自变量x2、x3、x4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共线性,各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四、模型设定
本文主要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探究其在众多关键影响因素中的贡献大小,以及如何影响农业机械化。通过前面的相关系数分析,最终选择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粮食单产x4作为自变量引入模型。杨敏丽、白人朴[2]认为农机总动力随人均收入、劳均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增长而增长,何政道,何瑞银[6]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提高农业机械化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粮食单产的提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农机装备的能力,促进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长。模型设定为:
y=β0+β1x2+β2x3+β3x4+ц
五、实证结果
(一)关键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考虑到各个因素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关程度大小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各因素进行了相关系数的处理,表2显示了数据处理结果。
从表2的相关系数结果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与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很小,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2、0.3652,粮食播种面积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甚至呈现负相关的关系,随着农村经济分发展及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粮食的播种面积一定程度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如图2),推进农技术革新,加快机械化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成为必然选择。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在所选择的关键因素中,粮食单产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的相关系数为0.7334,较之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居纯收入,其影响程度相对小。据表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粮食单产相关系数为0.7672,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粮食种植作为农民的主业,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粮食单产的增加带来收入的增加,也有助于推进农村机械化,但是,相对于其他收入,粮食单产增加带来的收入是有限的,因此,其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也是相对较小的。据表2还可以看出,从农民的角度看,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程度最为显著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0、0.9729。两者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都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综上可以得出,在从农民角度选出的5个关键因素中,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粮食单产、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及粮食播种面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显著,并且呈正相关,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农业机械化。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分析
基于前面的变量分析,考虑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剔除了变量x4,保留了x2、x3两个变量,对其数据进行异方差、自相关的检验与修正后,得出的模型为:
y=917.70825+19.6837x2+0.17290*x3+[AR(1)=0.78520]
t=(2.062740)(3.236361)(5.120888)
调整R2=0.981194,F =331.4321
虽然该模型在修正后仍然受一定程度上自相关因素的影响,但是较之前已经有所改善,且其t检验的值通过,调整后的R2的值也是显著的。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在不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也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仍然会有917.70825万千瓦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可见,在现代农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就会带来19.6837个单位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相对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系数来说,其影响更为显著,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带来0.17290个单位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即农业机械化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对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对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因素分析及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在其影响因素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挥着显著作用,探究其具体如何影响农业机械化,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稳定和巩固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农村剩余劳动率的转移率不断提高,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人数增多,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为农民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加强了物质基础。此外,农民从事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有助于拓宽视野,促进其意识形态的进步,进一步感受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从而更加愿意接受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增加在农业机械方面的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青壮年务农劳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农民更加渴望尊严生活和体面劳动。这也将为农机化发展带来旺盛而迫切的需求[8]。
针对本文的实证结论,提出简单的政策建议: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疏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注重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意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愿意在农业机械方面进行投入。此外,农民收入的有限增加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作用并不十分显著,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政府财政投入扶持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的重要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施,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日益凸显,政府不仅需要稳定农业机械各方面的供给,也需要加强农民满足其对于农业机械化需求的能力。可以将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与推进农业机械化有机结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同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彭代慧,祝诗平.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7(4).
[2]杨敏丽,白人朴.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影响因素关系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4(6).
[3]张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杨印生.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2007:18-33.
[4]王德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研究[D].付泽田.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2005:41-63.
[5]程霖,毕艳峰近代中国传统农业转型问题――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的探索[J].财经研究,2009(8).
[6]何政道,何瑞银.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农业机械化,2010(1).
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基本模式,设施农业对于促进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增加都有极为显著的作用,政府也极为重视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的良好发展与其自身高度的机械化密切相关,设施农业实际上也是一种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一定意义上来说,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决定了设施农业的发展上限。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式及生产思想等主客观因素制约,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上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及时解决。
1设施农业及其机械化技术概述
1.1设施农业的含义
设施农业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设施农业是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的核心设施就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关键技术是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的覆盖材料,做到寒冷季节高透明高保温、夏季能够降温防苔、能够将太阳光无用光波转变为适应光合需要的光波、良好的防尘抗污功能等。它可根据不同的种养品种需要设计成不同设施类型,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从种类上分,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国内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设施农业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使其成为了国内农业未来相当长一阶段发展的主要方向。
1.2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
设施农业机械化本身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趋势,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存在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其可以依托机械化进行农业生产,并以此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顾名思义,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指设施农业发展时所需要依托的机械化相关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本身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特别是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总体的不断发展也使得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种类不断增加,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也得到了保障。例如,日光温室棚外机械主要是卷帘机,在不应用机械化技术的情形下一个人卷放一栋温室大约需要2小时,使温室储热保温和光照性能下降,不同程度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使用机械卷帘减少了劳动强度,卷帘时间仅为十几分钟,使光照时间增加了2小时左右。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本身与设施农业密不可分,其实际上也是机械化技术的一个具体分支。
1.3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意义
设施农业机械化虽然具备诸多先进性,然而技术本身优势的发挥依然需要其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也是国内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其本身更是具备多重意义。首先,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直接有利于技术优势更为明显的发挥出来,特别是在设施农业刚刚起步的地区之中,进行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将会显著提升设施农业发展速度与水平。其次,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设施农业本身已经成为国内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内设施农业占比更是逐年攀升。在设施农业对农业发展贡献力逐年提升的背景下,进行较好的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能够极大地促进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
2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难点
2.1资金支持不足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面临的首要难点便是资金支持不足,尽管国家对于三农的帮扶资金规模逐渐增加,然而三农帮扶资金是专项资金,其使用的方向有严格要求,三农帮扶资金规模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资金规模的增加。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且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国内的整体推广效果不甚良好,其本身对于国内设施农业进行全面覆盖更是需要源源不断的支持。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资金不足主要是由于地方财政与国家财政对于设施化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重视程度不足下所造成的一个现象,在财政预算中并未将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事宜纳入到其体系之中,这也导致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资金难以到位。政府作为农业发展的直接调控者,在资金支持上力度上的不足也导致了当前的技术推广难以高速进。
2.2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也面临着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这一状况,尽管国内在机械加工与制造上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国内机械设计,特别是创新设计水平依然十分低下,这也使得当前国内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相对低下。在与德国及美国等传统设施农业发展大国进行横向对比时可以发现,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相对低下。就国内当前设施农业技术创新这一问题而言,其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驱动力不足,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与传统的机械化技术不同,其在创新与设计上的难度相对较大。国内耕地面积众多,地势地貌相对复杂,这也为设施农业技术创新带来了很大压力。相对落后的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设施农业发展中并不能带来实质性改变且相对落后的技术极为容易被模仿,其在推广上自然难以顺利进行。
2.3设施农业机械种类不全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依托具体的设施农业机械化设备,技术本身的优势也需要通过既定的设施农业机械设备进行体现。对于农民而言,设施农业相关的机械化设备表现的优异与否是衡量技术本身是否具有价值的根本性因素,一旦相关机械化设备无法较好的付之于设施农业发展,其在推广上自然无法顺利进行。前文已经提及国内农业发展的具体状况,而在地势地貌复杂这一状况之下,国内当前已有的设施农业机械化设备并不能对国内设施农业发展给予较好的满足,很多地区的设施农业开展机械化水平依然较低。设施农业机械化设备种类不齐全将直接导致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上缺少了现实载体,也使得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东南沿海等平原地区的推广事宜极为顺利,而在西南等丘陵地区的推广则极为缓慢。
2.4基层技术人员数量较少
设施农业本身的发展存在着天然劣势,其在农村及乡镇地区发展使得其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国内设施在农业发展上自然也面临着人才短缺这一客观事实的制约。就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而言,基层技术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也使得其推广的难度大为增加。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户在购买机械化设备及应用先进的机械化技术时十分注重售后问题和技术支持问题。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户大多对机械技术并不了解,自身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也使得其对于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的实际需求较高。国内农村乡镇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技术人员中机械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十分低,大多数机械技术相关人员也只能够进行简单的农机维修。这也使得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上往往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状况。
3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路径
3.1持续性增加资金支持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需要持续性增加资金支持,部分地方政府在区域内部设施农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对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提供阶段性资金支持,这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并不能对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提供实质性帮助,对于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需要成为一种持续化工作。对于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应当纳入到三农帮扶体系之中并将资金支持的规模进行确定,纳入到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预算体系之中。
3.2重视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对技术创新事宜给予高度重视,着力解决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这一状况。首先,国家与地方财政应当对于从事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的企业与机构给予资金奖励及支持,使得技术创新能够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此外,政府需要重视引进国外先进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增强中外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交流来促进国内技术创新事宜。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更需要结合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实际,以设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状况来进行针对性创新,使得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技术转换率得到明显增强。
3.3开发出与农业发展实际相符合的农机设备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借助具体的农机设备,这也使得开发出与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实际相符合的农机设备成为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关键。国内农机设计机构及企业需要重视精细化农机设备的研发与制造,丰富国内与设施农业发展相关的农机设备,使得设施农业相关农机设备能够较好地承担起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责任。例如,在地块较为零散的设施农业发展上,可以考虑研发与制造一些便于操作,实际体积小的农机设备以进行设备的较好应用及技术的较好传播和推广。
3.4加大基层技术人员培养力度
基层技术人员对于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至关重要,这也使得国内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增加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当鼓励技术人员走向基层进行设施农业发展建设。此外,政府需要对于基层的设施农业相关机械设备经销商进行技术培养服务的提供,使其具备一般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技术能力。增强基层技术人员培养更需要设施农业相关机械设备生产企业付出相应努力,在设施农业设备销售进程中完善售后服务网络,提供更为专业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4结语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上虽然面临诸多困境与难题,然而设施农业发展本身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相关事宜需要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虽然中国工业发展水平目前获得了显著提升,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并未改变,而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在于研发,只有更好地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研发才能使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起来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周国强,费建成.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路径研究及思考[J].民营科技,2016(08):45-47.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农机技术;农机制造
1现代农业机械的价值特性
马克思有关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农业机械作为一种技术、一种知识产出,不仅是科技人员有目的性研发而生成的劳动结果,也是在不断为他人所用、不断进行技术传播与交换的过程中产生出的一种新的价值。因此,作为一种技术商品、知识产品,现代农业机械具有其同类商品的共性。同时,现代农业机械还拥有应用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仅其在生产和创造的过程中,就已涉及工程学、基础力学、金属工艺、热力以及计算机电子领域;此外,受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变革、社会经济发展局势的转变,以及其他领域新科技、新技术的崛起,使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常态问题
(1)机械化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我国对农业机械方面的投资力度在最近几年有所增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仍无法满足国内目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求。同时,农业机械制造技术整体较落后,而针对农业机械的制造和研发又需要倾注大量资本,由此造成农业机械售价过高,大多数农民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机械化的农机设备,从而形成连锁反应,阻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应用。
(2)农业技术的水准欠佳。
我国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使用率较低,导致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其中,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尤其是农业电子检测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自动化设备应用较少,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推广和使用。
(3)农机制造的水平较低。
当前国内农业机械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生产的农业机械大多数只是对原有农业机械做了一部分改进,仅提高了机械的操纵性,并没有真正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如此不但增加了机械的复杂度,推高了农业机械的价格,还增加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动化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3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瓶颈的解决策略
(1)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应继续完善政府的资金投入体制,加大农业机械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农民、社会、政府、企业相结合的农业扶持体系,同时加大对农业机械制造商和农民的补贴力度,降低农业机械的销售价格,加快机械化农业生产设备的推广和使用,切实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从目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来看,其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发展趋势已经逐渐迈向产业化、市场化和服务化,广大农业种植大户将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促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存在,而独立服务于农村现代机械、展开维修和技术推广的专项人才也将成为未来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先驱。
(2)加速农业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将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即农业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增强,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增强又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则能够增加农业机械设备的需求量,进而促进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通过这个循环系统,便能够为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因此,扩大农业生产活动规模,结合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农业技术的创新速度,也是当前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
(3)提高农业机械制造质量水平。
提高机械设备的产业化程度和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水平,积极联合科研机构进行产品研发,在考虑农民购买能力、农业生产需求、产品使用性能、产品维修及保养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生产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以生产出真正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自动化农业机械设备;同时,还应拓宽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域,以“大农业”为指导思想,积极向林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方向拓展,以进一步挖掘农业机械化技术增收潜力。
4结束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具体到农业生产领域,只有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才能真正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的今天,必须切实推行农业机械化技术,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作者:谢赛 单位:长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作玉.论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06).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17-01
关于农机培训工作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它本身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也有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追求高质量高产量的农作,这样一来,就为农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一、我县农机培训工作的目标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的北部偏西,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关于这一区域农业的开发和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想要从根本上完善现有的农机工作,进行好相应的培训,就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要做好战略目标的定位,当前的相关的培训内容比较杂,缺乏一个明确的体系和模式,所以参与培训的人员抓不到中心思想和关键所在,因而就缺乏核心竞争力。相比于我国,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比较繁荣,并且拥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北美地区,其大型机械化生产已经日益成熟。也就是说,随着现代农业领域的不断革新发展,农业机械化理应受到重视,要朝着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从而带动靖边县其他领域的建设和完善。
二、我县农机培训工作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县尽管得到了国家在资金上的支持,但是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水平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农机培训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状况更是差强人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这一领域发展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推进,农业的发展也逐渐走向先进化,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我县属于我国重点农业发展区域,其地位自然是不容小觑。我国在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农业的发展更加国际化,我国的农机培训一定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为我所用。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人才务必要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与此同时,还要对国内外农业的整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目前,就我县的现有状况来看,农业机械化培训工作当中并没有强调机械设备与农业本身的重要联系所在,这就使得培训工作在视野上面受到局限,思维得不到拓展,大大束缚了其发展能力。
三、我县农机培训工作的创新举措
纵观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条件之一。因此,在农机培训的过程当中,要合理运用多种方式,让参与培训的人员,深切感悟到农业机械化的内涵和真谛。当然,这样的培养方案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政府还是培训机构,都应当其作为一项重要工程重点推进。另外,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虽然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并且有了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模式,但是培训机构对于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并未达到与时俱进的状态,这样一来,从培训机构走出的人才难以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培训机构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的人才,就应当时时刻刻注意市场动态,并及时作出修正和调整,还要根据自身所处的靖边县经济的发展特点,构建适合自身拓展的培训模式,最终使得我县走出的农业机械化人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并且培训机构还将国际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放在培训的重要位置,最大层次上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人才的质量。
四、发挥创新型农业机械化人才的优势
我国农业机械化专业的相关理论并不成熟,尚且处于成长提升阶段,然而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来看,迫切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来作为强大的支撑力量。事实上,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并不能完全适应后者的要求。尽管从客观上来看,农业机械化确实为我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没有理论研究的支撑,农业机械化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支柱型产业,农业机械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自身的价值不容忽视。我国的学者应当充分意识到这样一点,以创新理念作指导,促进理论研究的探索和发展。
农业机械化和很多产业之间都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联系,所以农业机械化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农业专业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我县政府来说,更要走创新型人才管理路线,切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可以说,缺乏创新理念的管理模式是不能够帮助农业机械化完成改革创新的,进而导致这个行业失去意义所在。传统上的经营方法和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为它有闭塞性,也没有可依据的理论基础。而国外的农业机械化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雄厚的理论基础,我国农业学者应当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除此之外,农业的管理战略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和经济收益。想要保证我县的农业具有较高的经营水平,就必须对经营战略有一个系统化的调整和完善。
结语
农业机械化培训工作的开展是推动我县农业领域建设的重要力量,并且能够促进该县多个领域的进步发展。现阶段的农机培训工作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各大培训机构,因此培训机构要全面贯彻创新型理念,从多方面着手加强对人才的教化和培养。政府也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正确的调整,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夏丽波,王加辉.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机培训工作[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03)
[2]杨军.当前农机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8)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与生产技术之间应当保持较高的关联性,并基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需求,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只有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持续发展与推广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并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以及推广提供支持。因此,探讨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及管理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意义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主要是在乡镇农业生产过程中推广先进、实用、经济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缩小城乡差别,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核心,从而推动农民增收,这也是主导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技术。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属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核心内容,推广力度的强弱也会直接决定农民的经济增收。农业机械化属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且必要性条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发展之间也有着密切关联性。目前来看,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不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还需要高度重视全面性的发展,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率,并针对性地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目前来看,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属于降低企业成本以及提升农民收入、农业生产产量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推动现代化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2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难题
2.1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当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体系主要是国家统一进行部署,对推广中所需要的资源进行统一分配与管理,对重点技术进行统一推广[1]。但是在具体运行期间,经常会出现技术研究和推广之间的隔阂,科、农、教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促使许多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侧重于农产品的种子和肥料方面,整个技术推广工作效益不理想。另外,在推广机制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顺利,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1)机构老旧,运转效率较差。乡镇农业机构主要是乡镇农技站的下属部门,以分块管理模式为主,市区农业机构无法对乡镇农业机构人员实现直接管理与调遣,导致机构的运转效率相对较差。(2)推广模式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之间的匹配差异比较明显。在现代化经济环境下,农民经营的自主权仍然有待增强,乡镇农业机构推广工作仍然需要借助行政推广与行政方面的干预为核心,这样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2推广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方式都存在单一性特征,基本上仍然采用传统陈旧推广技术模式,以试验与示范方式为主,将农业机械化技术直接推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这一种推广模式单纯注重技术方面的推广,并不注重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忽略了产前与产后的相关工作,导致资源浪费以及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从根本上影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效果。另外,补贴属于农业机械化技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补贴在具体实施期间也存在明显的滞后特性,同时缺乏分散性特征,部分农户因为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再加上农作物的售价不断下降,农民的增产并没有达到增收目的,导致农户对农业机械的购置欲望不断下降,最终影响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实施。
2.3投入不足
对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而言,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2%左右,但是从国际层面上来看,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0.5%以上,发达国家甚至高达1%,从投资资金来看差异较大,同时资金的投入缺失导致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无法有效落实,无法满足推广工作的实际需求,导致被动推广局面的形成。在人力资源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欠缺与不足。以某地区为例,乡镇农业机械的推广技术人员知识结构陈旧,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差,整体素质水平也比较低。该地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统计数据中,9个乡镇总共有55名技术推广人员,其中工程师8名,本科与大专学历分别是17名、21名,高中或中专学历17名。借助调查还发现,部分农业人员存在兼职性表现,兼职岗位涉及技术推广、计生、林业等不同环节,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低、工作压力较大。
3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管理工作策略
3.1创新推广方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效益,需要有意识地提升推广新技术[2]。首先,需要结合本地区域产业特色,积极构建并拓展新技术与新品种的示范基地,并将基地作为标本,及时为农民以形象与直观的方式展示新技术与新品种,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综合经济效益,并借助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推广说服力。其次,借助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积极构建一个基于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以及普通农户的立体化科技推广团队,并将这一团队真正落实到农业,与农民直接接触,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价值。再次,需要及时做好测土配方施肥以及高产建设等重点示范推广,借助下乡进村宣传宣讲、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显著提升技术推广活动效果。最后,借助三电合一的方式充分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种资讯帮助与服务,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
3.2强化领头人培养工作
任何新生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普及与推广,借助实践证明的方式才可以保障较强的说服力。为了进一步提升新生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速度,在推广期间需要精心挑选并培养一批农户作为带头人,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以及文化素养,同时掌握一定的抗风险意识,农户更敢于尝试各种新农业机械化技术。借助推广人员的参与,将农户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宣传,促使更多农户可以积极参与到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行列中,从而不断壮大农业推广组织,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综合收益。同时也要注重示范性基地的建设,注重高经济收益、高机械水平的示范,提高农业种植人员参与机械化生产的主动性及整体生产效益。
3.3强化用人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质量以及工作效能,需要及时构建一整套完善且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创新重点,借助以人为核心的模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动效益[3]。在内部用人制度上,可推行聘用制度,基于公正、公平以及公开的基础原则,实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职业资格制度,并借助全员考核制度优化用人管理模式,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从而充分调动与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性,促使农业推广技术综合水平得以提升。同时还需要注重专业培训、集中培养实践操作,培养一支精通农业技术以及现代化信息管理的专业服务人才队伍,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效率以及整体技术水平。
3.4强化资金投入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信息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赢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代农业在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之上,正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迈进。农业在长期的发展当中,适应市场的能力逐渐落后于其他行业,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因此,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推动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市场信息的获取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往的传统农业生产都是采取市场预估的方式,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生产活动。但是由于所获取的信息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当市场信息不准确时,会对农户的经济收益造成影响。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科学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实时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农户在生产活动当中,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而进行及时的调整,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收益。另外,信息管理技术要以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基础,应用于农机管理当中,推动农业机械的创新发展,进而实现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管理[1]。
二、农业机械管理现状
(一)农业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管理对于农业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是十分关键的,但当前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当中存在诸多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其一,在多种农业机械配合工作时,缺乏合理的配置,协调性差,工作效率较低,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其二,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指导,使用方法不合理、不规范,很容易造成农业机械的损坏。农业机械在长期的使用当中会发生较大的磨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修缮,机械受到一定的损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三,农业机械的管理方法和相关技术较为落后。对农业机械的类型以及使用方法没有充分的进行考虑,采取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的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导致资源的浪费。
(二)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的难点
农机管理信息是农业机械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由于农业生产信息的不断变化,农业机械管理信息也随之变化。这些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获取农业机械管理信息时,很难保证信息值的连续性。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的类型有了很大的拓展。在农业生产当中就会出现多种选择。不同的农业机械适用于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当中,从而农业机械管理信息变得十分繁杂,涉及到农业机械的类型、数量以及使用要求等多个方面。另外,农业机械信息根据时间的变化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量,并需要从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农业机械信息,给农业机械造成了很大的难度[2]。
三、信息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农业信息数据管理
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农业机械管理相互对接,通过对农业机械相关信息和使用情况的有效掌握,进行数据分析,并实时传输给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屏幕将数据清晰的显示出来,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建立农业机械的信息数据库,将农业机械使用的各项数据存储其中,能够及时的获取、查询和调取。与此同时,农业机械管理管理系统与农业信息数据库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有效掌握土壤的肥力。水分以及种植环境,根据相关数据的对比,从而选择最适合的农业机械,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高效进行。在农业机械的运行过程当中,能够实时获取数据信息,并由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农户对于农业机械使用有了正确的了解,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故障维修
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监督管理,对农机运行进行实时的监控,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对农业机械进行故障检测,并将相关的数据信息数据反馈给农业机械生产厂家或维修企业,极大的提升了农机故障维修的效率。建立故障维修的网络平台,实现数据和技术共享,加强沟通与交流,当配件储存不足时,可以通过该平台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及时的调配,能够有效满足农业机械故障维修的要求,解决了农业机械结构复杂、零部件繁多的难题。极大的提升了农机维修的效率,保证了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文章摘要】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应认识到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贡献。文章分析了新时期农业机械化装备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展望。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对于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新时期农业机械化装备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1.1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农业收益率
传统农业需要人工进行种植的全过程,而农业机械化当前不断发展、更新,日益发达。很多原来必须由农民亲自完成的工作,可以交由机械来完成。生产效率十倍,百倍的提高了。而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未来,中国即将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带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时代已经悄然而去。未来,每一个劳动力都需要更高效的实现价值。而所有,可以由机械来完成的工作都将不再需要人的参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正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量农业人口将转移至城镇,由农业生产转业工业生产与工业服务。那么就需要不断的提高劳动生产力,以解放大量农村劳动力。
同时,对于农民种田来说,大规模机械的应用可以使农业的收益不断的提高。这也是当前,农业机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普遍使用的原因之一。东北作为农业的主产区,农业耕种面积大,很适合大规模农业机械作业。随着国家宣传力度的加大,对于农业机械购买补贴的广泛实施,很多农民都用上了农业机械,在生产中尝到了甜头。部分农民也因为实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有能力耕种更大范围的土地,从而进行土地承包,进行更大范围的机械耕种。
1.2 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2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虽然已经很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过去10 年当中,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还发展阶段。据官方数据统计,2002 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2.3%,至2011 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4.8%,10 年间这一数据增长了22.5%。学者们称这是“10 年跑赢30 年”!
农机总动力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参数,在2011 年我国的农机总动力达9.8 亿千瓦,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装备稳步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极大增强。
当前农业机械化已经不仅仅是为农民、机械操作人员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 同时还为我国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好的保驾护航的作用。例如,过去县域内的小麦收割时间通常为20 天左右,而在2011 年底的数据显示县域内的小麦收割时间为10 天左右。缩减一半的收割时间,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来说,是可以避免病虫害,尤其是自然灾害的重要方法,而这只能由农业机械化收割来实现。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包含技术水平的进步、应用的不断推广,同时也包括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2011 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7.1 万个,组织化水平持续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达到2.8 万个,入社人数达58.2 万人。以财政补贴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渐形成。订单合同作业、承包租赁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机作业环节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扩展。
3 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展望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到了飞速发展阶段。在未来,我国农业必将进入更高水平的机械化阶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农机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将深刻影响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
(2)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化、全面化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由解决关键环节机械化为主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快速推进转变,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全程延伸。
(3)农机服务组织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将显著增强,服务质量、能力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将成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其他公益性职能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
(4)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各区域将进一步明确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和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地区间农机化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4 小结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应认识到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C], 乔金亮 通讯员 邹 红, 经济日报, 2012-09-17
[2] 论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J],王丽[D],吉林农业[D], 2013-10
[3]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陈金虎,长江大学, 2012-04
农业机械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效的使用农业机械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的产出率,促进农业增产,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合理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因此,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也就越大。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
实行农业机械化必须将市场作为导向,注重节约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实行农业生产机械化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单位机械的作业量,减少单位作业量中的机械损耗,还可以通过农业机械化优化配置各生产要素,对机械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有效地避免机械地重复购置、机械技术状态不佳以及不合理的使用增加的成本。实行农业机械化可以突破农业家庭经营规模的界限,进行规模生产,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合理的交易,从而能够有效地扩大单位机械装备的生产规模,能够有效地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实行农业机械化能够将农业生产的各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实行规模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能够为高效率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奠定基础。实行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地改善相对恶劣的生产条件,有效地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使用效率,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三)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实行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地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和劳动
生产率,从而获取较好的规模效益,增加农民土地收入。与此同时,实行农业机械化,减少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的数量,增加了农民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方便。
二、加强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措施
由于实行农业机械化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应该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
由于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必须受到重视,推进农村农业机械化进程。因此,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资金,大力支持农机大户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加强对农户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并且,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农户的购买机械的积极性,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
现代农业机械化具有效率高、效益高、消耗低、科学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应用科学技术含量高的农业机械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增加作业量。因此,为了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应该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改造传统农业机械,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对农业机械进行专业化配置,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的科学技术含量,将农业机械改造成为节能型农业机械,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农业机械的损耗,而且还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增加农业机械的作业量,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机械化
根据价值规律,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不断增多会使劳动力价格下降,使用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就会变得相对昂贵,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并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不仅会影响到农业机械化的实行,而且还会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地快速发展。因此,合理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资源,将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制造、服务等行业中,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成为人力资本资源,能够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增加收益的同时,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的条件。
总结
本文通过对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实行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生产的作业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且,合理应用农业机械作业能够有效地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优化农作物品质,提高产量,节约劳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实行农业机械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白人朴.我国“十一五”期间农机化发展趋势及促进政策建议[J].中国农机化,2006.1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47-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下,“三农”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只有保证粮食增产、促进农民增收,才能圆满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因此,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首要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需要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1]。
1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镇政府忽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观念落后
兴城市曹庄镇政府及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当地总体耕地面积不大,且农村劳动力人口充足,依靠人工作业完全可以进行生产,没有必要推广农业机械化,这种对农业机械化认识的片面性,致使全镇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体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势必在竞争中落后。
1.2 镇农业站的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且严重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多年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农业站工作人员的数量相对于镇政府其他部门较少,缺乏新进人员,造成镇政府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知识落后,由于没有对农机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在职教育、在职培训,导致先进的技术无法在全镇推广,全镇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农业站失去意义,形同虚设。另外,农机站的工作人员专业技能较低,也无法满足农民对机械维修的需求。
1.3 市对镇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扶持力度不高,资金不足,严重阻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发展
实际上,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向地方发放的财政补贴逐年增加。但是相对来说,农业机械化财政补贴力度仍有待提高。近几年来,气候异常,干旱灾害时常发生,粮食减产致使农民欠收,只有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才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安心搞好农业生产。
1.4 农业机械设备结构比例失调,大型农机较少,小型农机居多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千百年来传统的手工劳动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且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都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没有集体协作的意识,因而农民使用的都是中小型农机,大型农机很少。这种现状导致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农业生产的成本较高,农民收入也相对较少。我国已经基本具备生产各种大中型农机设备的能力,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订购适宜当地条件的农机设备,形成规模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能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2.1 全面重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转变落后观念,并进行宣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而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仅能使粮食增产,而且能使农民增收。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必然需要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各级、各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业机械化,逐步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提高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
2.2 重视培养基层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
对乡镇一级的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再教育,保证农业机械化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更新。从事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基层技术人员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人物,起到“上传下达”的核心作用。一方面,这些技术人员向在生产第一线的农民面对面地传授使用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另一方面,这些技术人员也能在传授过程中切身了解到机械设备的不足与缺陷,做出信息反馈,从而有利于机械设备的改进。地方政府应该把对基层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再教育、再培训列为常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基层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知识不断更新,响应国家的号召,跟上社会的步伐。偏远地区、乡镇一级的农业机械推广人员,受地域、交通、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无法及时、迅速地了解最新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比先进发达地区落后一步,相关政府部门应予以高度关注[2]。
2.3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首先应该把扶持农业机械化的资金项目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保障农业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有利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例如优惠的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地方政府可适当吸收社会资金,拓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各级、各地方政府积极鼓励社会上闲散资金进入农机服务领域,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资金保障[3]。
2.4 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业机械设备结构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业生产情况不尽相同,东部沿海地区多为平地,西部内陆地区多为山区,北方地区主要种植小麦,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这就意味着各地的机械设备结构应该有所差别[4-7]。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相应的机械设备结构,如有必要,也可联系机械生产企业订购特殊的机械设备,以满足当地的农业生产需求。
3 参考文献
[1] 周国猛.浅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条件和作用[J].农家之友,2010(8):32,49.
[2] 方清.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184.
[3] 胡美云.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福建农机,2010(1):12-14.
[4] 贾热斯·赛山拜.富蕴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4):24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in rural areas the more on how to improve the degree of mechanization, lists the relevant ideas, only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technology promotion; safeguard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23文件标识码:文章编号: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农村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起着基础性、先导性、载体性和保证性的巨大作用。21世纪,我国农业面临粮食安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给农业机械化事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在完成这三大任务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必须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由产中为主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以服务粮食生产为主向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全过程伸展;由单一的机械技术为主向以综合、组装、集成为特色的工程技术方向发展。
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必要性
1、要实现技术的集成化和规模化,首先必须实现组织方式的社会化。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通过体制创新,发挥综合功能,形成覆盖全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信息网络、服务网络、推广网络和销售网络。二是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利益挂钩、联合攻关等多种形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而决不能从养人的角度和行业保护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三是要形成分层次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管理部门应只设部、省两级,主要起组织、协调、管理、规范的作用;省以下都是基层推广机构和组织,这些机构(相当现有推广部门),但人员必须少而精,主要承担国家和当地政府下达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技术试验示范和农民培训等以公益性推广内容为主的工作;其他大量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应由企业、科研部门、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如农民协会、研究会)等单位通过市场化方式承担。政府推广管理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对所有单位一视同仁,公开竞争,平等对待。
2、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应积极探索产业化之路。农机是重要的农业基础装备,是技术物化的重要载体,农机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农机产品的销售是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组织的推广工作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是企业进行的产品推销所无法比拟的。“推广”、“推销”仅一字之差,既有差异也有联系,推广是政府行为,是以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二者的行为目标不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大都是相统一的。对于少数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的技术产品国家也会通过政策调控进行调整,作为行为主体的企业是不可能做赔本买卖的。这样,推广的技术和产品都将产生经济效益,推广在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推销。因此,在政府推广管理部门的指导、审查和监督下,大多数的政府推广工作都可以和企业推销工作结合起来,并逐步引导企业成为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这样可以从企业获得较为充裕的推广费用,有利于新技术尽快普及应用,有利于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产业化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按照农业产业化对机械装备的要求进行技术组装配套,根据产业化特点,组织筛选最适合的技术装备,通过试验示范,形成产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标准与规范。
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今后的发展思路
1、技术推广项目应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引进推广每项新技术、新机具要注重其技术内容是否先进适用,技术性能是否可靠。不具备先进性的技术没有推广价值,不具备适用性的技术没有推广前景。推广过程中,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首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或机具;决不能走形式、摆架子,为推广而推广,为机械化而机械化。同时,要站得高些,眼光放远些,看得全面些,所推广的技术或机具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选择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必须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的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及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2、推广的技术应与农艺有机结合,农机与农艺一直很难配合,主要是由于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不断变化,农艺要求也随之变化,农业机械难以适应这种变化。要使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一是要吸收各行业、各部门的技术人员参与;二是农艺制度的建立与推行要有利于农机作业,农机作业要满足农艺质量要求;三是农机、农艺联合进行对比试验和办示范点。
3、推广的技术要试验示范以点带面,不管推广哪一种技术、哪一种新机具,都需要在本地进行试验,按照试验要求,得出真实数据,用数据来说服群众。事实胜于雄辩,用示范点来增强农民的信心,以点代面,进行大面积推广。
4、搞好协调服务,促进推广工作健康发展,为了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必须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工作。首先需要通过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引起领导重视支持,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的适度倾斜。其次是多渠道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和效益方面的信息,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水平,增强信心。第三是需要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帮助农民学习掌握适用的新技术或新机具的方法及安全、维护保养技术。四是以乡、镇农机站为主,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对带有普通性的技术问题应进行技术培训,以便使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5、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一、农业机械化的涵义及其发展对国内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的涵义
农业机械化指的是通过先进的机械设施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其特点是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生产率、降低劳动量等,属于国内农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国内农业发展为现代化、高产化、高效化的一种关键方式,还是国内农业以后与当今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有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受到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作用
农业机械化发展无论是对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还是对农业的综合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与价值,这意味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机械化间的联系性非常密切,其可以推动国内农业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农业机械化的积极发展,有助于农业生产由生产力促进方式转变为科技促进方式,从而使立足于科技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背景之下,这是非常好的对策,以及建设农业科技促进模式也可以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在转变国内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农业机械的作用与影响都非常大,两者存在彼此协同与推动的关系,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与条件之一就是农业机械化,并且农业机械化的推动力与基础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国内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
(一)加速流转农业产权
在开始贯彻实施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业已实现了理想的效果。然而,在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之后,因为难以转让产权、耕地分散等一系列的问题存在,大大地影响到了农业活性的提升,土地制度的不足之处暴露出来。这重点体现为大部分的农民太过重视短期收益,进而造成国内农业发展现状的长期不健康。鉴于此,根本所在是加速流转农业产权和提升国内农业的活性。国内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中,以及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进程中,需要激励区域的政府部门注重优惠政策的扶持,实现农业土地产权结构的优化。并且,在颁布和执行农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激励、吸引农民群众开展机械化操作,加速流转土地产权,实现农业生产率与农业活动的大大提升,以使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二)注重农业机械的科技创新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快慢与实现程度高低受到机械设施运行效率与性能、农业技术先进性等的制约作用。鉴于此,想要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推动国内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机械设施。并且,有关的农业机构需要注重农机创新、农业技术创新环节上科研资金的投入,以及注重创新型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吸收,吸收与借鉴国内外的一系列先进农业机械技术与机械设施,根据国内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与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改造农业机械,不断地创新农业技术。除此之外,在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和关于农业的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将相应的平台提供给热衷实践与发明的农民群众,从而体现出农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尽可能地发明新的农业机械设施,从而使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呈现出更大的活力。
(三)实现农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
在我国政策与宣传的启发下,很多农业生产基地的机械化操作业已实现,然而,依旧存在一些偏远区域依旧应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深入发展,也使农业机械化的综合能力降低。这表明,国内还需要注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积极推动与宣传。在以后的一段时期中,国内需要着重将农机推广至偏远的农村区域,在推广示范基地中紧紧围绕中心地理位置的农村,不断地启发区域的农民明确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好处。在对农业进行推广的时候,注重教育地方的农村群众,渗透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思想和生态农业观念,以及传播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以使农民的文化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49-03
一、引言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粮食重要产区。至201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亿斤,连续十一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油料、蔬菜等产业居全国前列[1]。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化对河南省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加。据统计,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80年的1 178×10 4 kW发展到2010 年的 10 195.9×10 4 kW,三十年间增长了8.66倍,年均增长28.87%。特别是2000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机事业的补贴力度,大力促进了农机事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机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
二、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总产值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选择
本文数据来源于1996—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变量定义如下;Y表示农业总产值,具体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活动的价值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X表示表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具体是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植物保护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等。
以Yt表示第t年河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绝对值),以Xt表示第t年年底拥有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总量。以1994年的农业生产价格为基期,扣除价格因素计算出各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实际值,用yt来表示剔除价格后农林牧渔业实际值。为消除存在异方差存在的可能性,分别对yt和Xt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记做Lnyt和LnXt。
(二)ADF法单位根检验
用来进行实证分析的数据均是时间序列,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可能出现的“伪回归”问题,必须对相关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使用Eviews6软件,运用ADF检验法对序列Lnyt、LnXt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麦金农(Mackinnon)临界值来判断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具有单位根,并运用AIC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利用ADF检验法,得到Lnyt、LnXt的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见表1)。
从上页表1可以得出,在显著水平5%的水平上,虽然时间序列变量Lnyt和LnXt都是非平稳的,其一阶差分变量也是非平稳的,但二阶差分变量是平稳的。因此,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用机械总动力均为I(2)序列。
(三)协整检验
因为时间序列Lnyt和LnXt都是二阶单整,所以两个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利用Johanson协整检验方法对Lnyt、LnXt进行协整检验时,表2显示协整检验结果,通过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在显著水平5%的水平上有1个协整方程,表明存在协整关系。
分析表2的Johanson协整检验结果,其中包括迹(Trace)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Max-Eigen)统计量检验。以检验水平5%判断,因为迹统计量检验有34.58374>15.49471,
0.000256
14.26460,0.000256
(四)VAR模型的估计
根据上面的分析,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在滞后2阶情况下,对VAR(2)模型的残差进行JB正态性检验、LM自相关检验和White异方差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无自相关、不存在异方差,且所有特征根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说明该VAR(2)模型的结构是稳定的,统计性质良好,可以成为随后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的基础VAR(2)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五)脉冲响应
脉冲响应函数是用来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称之为“脉冲”)对VAR模型当中所有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3]。
从脉冲响应函数图可以看出,系统对冲击的反应是不稳定的。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的正冲击给农用机械总量带来正面的影响,并且此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也就是说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会促进农用机械量的投入和发展。从上页图2可以看出,农用机械总量长期对农业生产总值有正向影响,但产生的影响缓慢。也就是说农用机械的投入在短期内不能立即促进农业发展。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ADF、协整检验、VAR、脉冲响应等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
1.河南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从短期来看,机械化短期波动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不显著,因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受资金投入、农业劳动力、耕地土地面积、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一方面,河南省农民人均收入较低,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4],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增收困难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河南的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对农业机械化投入的资金比较低、对农业机械化的补贴少,难以在河南省农村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
2.脉冲响应得出河南农用机械总量正冲击会对农业产值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但产生的影响缓慢。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可以持续地为农业机械化产生正向拉动作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促进农用机械量的投入和发展。长期来看,农业总产值增长和农业机械化的互动作用趋于平稳发展。
(二)政策建议
1.政府加大对农机的资金投入和增加补贴。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和引导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河南农业经济增长。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补贴,使农民能支付得起购买农机具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机购买者实行贷款支持,组建和扶持农业信用担保机构或组织,解决农民贷款条件不足的问题。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农业贷款投入[5]。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能够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农业产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对农用机械化推广具有极为重要作用。现阶段,河南是种植业和粮食生产大省,要使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经济发展,需促进种植业内部调整和结构优化,优化农作物品种,扩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6]。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志宏,赵小汎,郝晋珉.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特征及可持续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2,(9).
[2] 王德华.河南省农机事业发展与农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误差修正模型[J].中国农机化,2011,(7).
[3] 夏春萍,刘文清.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5).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21-01
进入新时期后,各地都在逐步落实惠农政策。对于农民而言,如果购置新型农机那么就可以获取相应的农机补贴。然而,在推广机械化技术的进程中,很多农民经常会遇到农机维修的难题,这是由于较多地区仍欠缺农机维修的实践型人才,同时也很难在根本上提升农机化的技术水准[1]。从现阶段的技术实践角度来看,农机维修人员有必要运用机械化的基本技术原理,在此基础上运用新技术来维修农机。同时,政府也有必要给予基本的政策扶持,改善农机修理的条件与环境。只有全面加以改进,才能符合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运用适当的措施来推广普及农业机械化。
1 提高农机维修的整体水平
首先,为确保农机维修的实效性,有必要提升人T素质。作为农机维修的专业人员,应当意识到掌握新型农机维修技术的必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技术手段来维修农机。近些年来,农业领域的机械化正在迅速普及,逐渐出现了高性能和多功能的新型农机。面对新的形势,农机维修人员也亟待提高综合素养,确保提升农机维修的技术水准[2]。作为管理部门,应当为当地负责维修农机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机会,确保维修人员都能掌握新时期的农机维修技能。专职人员有必要深入农村,确保更多农民都能了解日常使用农机时的技术要点。这样做有利于从根源上杜绝过于频繁的农机故障,保持农机的良好运行状态。
其次,对于农机修理厂的条件应当予以改善,全面增加农机修理的经济投入。受到资金限制,农村地区多数的农机修理厂都很难维持较长时间,无法扩大修理厂的规模。为了改进现状,政府就应当投入更多资金用来扶持农机修理厂,改善农机修理的硬件条件。农机修理厂如果拥有了充足资金,就可以创造条件来提升竞争实力,促进良性的行业发展。
第三,当地政府应当致力于扶持农机维修行业,确保可持续的行业发展。搞好农机维修,前提应当是政策扶持。为此在改善农机维修条件的过程中,政府应当予以全方位的扶持,具体政策包括减免营业税、开办农机维修的合作社、给予资金补贴等。对于农机维修的专业人员应当予以定期考核,确保这部分人员具备专业水准[3]。
2 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
现代农业生产在客观上需要农业机械作为保障。推广机械化技术,这样做有助于促进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同时也从根源上改善了机械化条件。截至目前,政府对于农机推广已经设置了系列的优惠条件,通过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促进了农机行业的整体进步。然而不应当忽视,仍有某些地区并没有完善机械化的农业技术,因此还存在弊病和漏洞。具体而言,推广农机化技术应当依照如下的思路:
2.1 培育专业型人才
从目前来看,基层农机站并没有完全做到改善条件,因此农机站内部的工作人员就不得不面对较恶劣的工作环境,这种现状打击了农机维修人员的积极性。为此在培育农业机械化专门人才的实践中,有关部门还需要增加投入,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机化的人才保障体系。例如:近些年来某些地区运用了半农半读的新型培训模式,在产学合作的前提下致力于农民综合素养的提高[4]。
2.2 确保农机维修的实效提高
近些年来,农业领域正在迅速扩大机械化的覆盖面,这种趋势也在本质上提高了机械化农业的需求。有关部门应当明确:只有创新现行的农机维修制度,才能真正普及推广农业机械化。具体的措施为:各地农机站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分别开设下属的农机维修机构,可以尝试建立农机大院或者农机合作社。在密切合作的前提下,更多农民就可以真正参与新时期的农机站建设,从而发挥自身价值。
2.3 健全农机推广的长效机制
健全政策环境,客观上需要构建机械化推广的长效机制。只有健全了政策环境,才能营造优良的气氛。从现状来看,某些农村地区正在尝试举办各年度的农机技术操作演示活动,政府带头促进农机维修的技术下乡。从市场监管的层面来看,政府尤其有必要防控劣质农机进入市场,对于各种类型的农机都应当予以抽检。在销售农机的过程中,政府也应当做好定期的回访,对于农机使用中的各项问题予以及时解决。
3 结论
现代化农业的全面推广不能缺乏农机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手工劳动,机械化技术运用于农业领域的措施有利于提升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农机维修的总成本。然而从现状来看,在推广农业机械化以及农机维修技术的过程中仍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因此亟待完善机械化技术。提高农机维修的质量,关键点就在于健全农机维修的机制,促进建成更多的现代化农机站。作为农机维修部门,有必要争取更多的技术扶持与资金支持,确保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业领域的机械化水准。
参考文献
[1]赖祖胜.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农机维修问题浅析[J]. 南方农业,2015(36):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