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结构

现代农业结构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5 14:52: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现代农业结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农业结构

篇1

一、展现新作为,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蔬菜生产稳步提高。充分利用“碧水、蓝天、净土”这一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林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以金丝柳种植、牡丹核桃间作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林业种植结构和布局,全县春季造林面积达到3.8万亩。水产养殖业势头良好。千亩休闲渔业观光基地、“xxxx黄河鲤鱼”良种繁育基地、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有序建设。

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全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1家,其中省级3家;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全县“三品”认证个数达到88个,拥有国家级地理标志认证3个(xxxx黄河鲤鱼、xxxx鱼山大米、xxxx黑毛驴),1个国家地理商标(xxxx小麦)。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4家,达755家;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81万亩,达到8.28万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31.95万亩;大田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3万亩;发展家庭农场39个。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打好农田水利建设三年会战,投资540万元,完成8条县级排涝河道的清淤治理,长56公里,动土90.3万方;投资121万元,完成107条乡村田间沟渠应急排涝工程,长97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展顺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黄河防洪工程有序推进,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二、抢抓新机遇,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开辟新途径

开展高产创建,促进粮食增产。2014年我县粮食总产实现了“十一连增”,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0亿斤,达到10.21亿斤。全县共设立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15个,面积近38万亩。其中,在全市率先实施省级粮食高产创建十万亩示范方1个、三万亩示范方1个;实施国家级小麦万亩示范方5个、玉米万亩示范方4个。经省级验收,小麦十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93.7公斤,最高亩产达789.7公斤;玉米十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17.13公斤,最高亩产达905公斤。

立足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我县独辟蹊径、深度融合、高点定位,确立了“2261”的现代农业发展蓝图,努力打造油用牡丹和阿胶产业两个千亿产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打造千亿牡丹产业。我县森林覆盖率达48%,为此,我们用5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以林下油用牡丹种植为主的立体种养、循环经济新模式。2014年7月,全国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座谈会在我县召开,被授予“中国油用牡丹之乡”,全县油用牡丹种植面积达到9.6万亩,“xxxx黄河艾山万亩牡丹园”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牡丹种植示范园。为扩大牡丹的种植基础,我们积极组建油用牡丹产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带动起了100多户牡丹种植户,全县500亩以上牡丹种植基地达到7处。随着油用牡丹面积的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已有十余家公司做起了油用牡丹的前期资源培育和相关系列产品的研发,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花粉等产品远销韩国、日本、迪拜等国家和地区。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打造千亿阿胶产业。2014年以来,我县围绕打造中国黑毛驴产业第一县这一目标,全力培植黑毛驴特色养殖、活体开发、屠宰加工、生物制药等全产业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了企业、农民、政府的共赢。2014年7月份“xxxx黑毛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世界唯一以驴文化为主题的单体博物馆——毛驴文化博物馆正在建设。国内唯一的黑毛驴种质繁育中心——xxxx天龙牧业有限公司国家黑毛驴繁殖基地正在扩建。为打造原料基地优势,我们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重点破解了“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驴舍怎么建、驴从哪里来、肉驴怎么养、驴到哪里去、手续怎么办”七大难题。2014年底,我县新发展规模化养驴专业合作社40个,实现养殖肉驴2万头。

巩固品牌提升,打造地方特色。我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水资源,做大沿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示范建设项目。2013年,我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黄河鲤鱼之乡”,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沿黄县,为好好把握这一产业发展优势,2014年到2020年,我县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2万亩沿黄渔业区,3万亩生态饲草和果蔬,逐步实现年生产加工无公害“xxxx黄河鲤鱼”500万公斤,其他鱼类100万公斤,无公害果蔬300万公斤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目标,打造服务京津地区市场的有机生态、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在完善“一带、三业、七大支撑体系”发展规划下,我县“黄河鲤鱼苗种繁育供应基地”、“黄河鲤鱼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和“黄河鲤鱼文化休闲观光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优质黄河鲤鱼为核心的集原种保护、繁育、养殖、科研、流通、餐饮、休闲及文化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三、适应新常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解决好“三农”这个重中之重,紧紧围绕“2261”发展规划,加快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篇2

一、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不合理运用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现阶段下,由于土壤使用不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导致了现代农业种植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而土壤板结导致植物营养不良;肥料的不恰当使用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使生物多样化锐减。这一切都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而因此使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二、现代农业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相关思路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人们为了改造自然,甚至发展到与自然相对抗的地步。自然界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遭劫、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用来进行现代农业的土壤、农业资源等也被进一步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就需要选择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努力发展中国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肥料污染自然条件。农业种植不单单是施放有毒肥料才能使农作物生长迅速。中国的农业要实施全过程监控,使食品能够洁净生产,让百姓吃得放心。农业种植要在满足所需的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植物营养的因素,让农作物栽培能够在恢复土地生产力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农作物的栽培要能在抗御天气灾害,施放无毒有机肥的基础上,实现优质生产,使农作物好吃不减产。中国农业种植中,要倡导人类、自然的和谐共处,要能在注重土壤保健和植物保健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施用有机肥,才能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种植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不同。农业种植者要能在依靠自然的恢复力量提高土壤的系统生产力,充分利用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的使用技术充分调动土壤植物本身的潜能,并根据栽培的有效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弥补土壤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植物产量和优质性。在农业种植中,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解决了高产问题。

三、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的有效利用要适应中国有机农业的新技术

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来,虽说产量上去了,但是土壤却搞坏了。植物的营养需求对化肥和植物营养产生了重要依赖,不施化肥庄稼无法长好,而病虫草害没有农药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种植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种植的产量却没有得到正增长。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土壤的板结程度也越来越厉害。因此,农业种植要充分发挥各因素在种植结构中的作用,采用有益的新技术。

1.采用土壤保健技术

现代农业要充分利用植物系统的生产潜力,投入有益的新技术物质提高土壤生产力,这就需要土壤保健技术。土壤保健技术可以不断优化土壤生物性质,使农业物生长需要的土壤调节机能进一步增大,对土壤高产创造优质土壤环境。

土壤结构保健技术的核心是培育土壤有机无机胶体复合体,使板结的土壤形成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首先要尽量增加土壤的无机胶体,然后增加土壤的有机胶体,另外还需要施入连接有机、无机胶体形成复合体的搭桥物质。搭桥物质可首选含有两价阳离子的土壤调理剂。为了使以上各种物质得到接触、混合产生相互反应,最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还要适当耕翻土壤。

土壤的功能保健技术还需要改善土壤技能的动植物和各种有益的微生物,要想使土壤恢复最佳化,要能采用有益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最后,还需要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抗逆能力、调节代谢能力等。

2.农业植物中也需要采用植物保健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农业种植者要能有效采用植物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要能使用植物营养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使农作物能够获取植物次生代谢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抵御各种灾害,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在给农作物施放植物所必要的营养元素以及农作物参加的植物生物化学的加氢、脱氢、供电子、受电子功能等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中,要能确保释放的农作物植物营养元素能够确保植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农作物只有拥有足够的植物免疫物质,才能防控病虫草害,产生丰富的产量、品质、风味物质,实现免除大部分化肥农药的高效、环保的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生长环境。

植物保健技术要能使植物能够开启次生代谢途径。除了大自然的途径之外,还可以采用传统的农艺技术措施,如生育期内的中耕、多次收割、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的应用等。要想促使农作物的新陈代谢,必须供给农作物必要的营养元素。植物的营养的施放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利用微生物豆科和非豆科固氮技术为作物供应有效氮。另外,除去有机化肥,还可以采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作物供应磷肥和部分钾肥以及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来减少氮氧化合物对土壤、植物栽培等严重问题以及各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不但可以使土壤板结还原成土壤团粒结构,还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四、依靠科技,提高栽培农作物的单产量,奠定种植业的调整的物质基础

1.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单产水平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不同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最大限度挖掘现有粮食作物的品种遗传潜力。要加强标准化生产,从整地、种植、植物营养、栽培形成配套,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同时,粮食标准化的实施需要专家到田间地头搞好技术培训。

篇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产业优势。昌邑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挥各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带动作用,在项目、资金支持上向合作社倾斜,立足“特色”抓“产业”,并逐步引导主导产业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方向发展,促进优势产业集群。2012年全区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2100公顷,超级稻种植面积达到了5400公顷,专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6万公顷,全区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达到了16户。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昌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实力。加工能力不断提升。以东福米业、国泰米业、雄霸米业为主的全区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水稻能力达到80万吨以上,以吉得利公司、元泰公司为主的全区甜粘玉米种植企业年加工甜粘玉米5000万棒以上;龙头企业不断升级。积极帮助企业做好省市级龙头企业申报及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工作,申报省级龙头企业1户、市级龙头企业2户。

加大项目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生产,以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全区已开工建设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共有12项,计划总投资5.4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项,3000万元以上项目10项,目前部分项目已竣工投产。

围绕区域资源科学布局,全力打造昌邑区特色产业。昌邑区主导产业由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畜禽产品、农业旅游观光、水产品、食用菌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等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使得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2.粮食高产创建有声有色

2012年,全区建立5个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田。其中:孤店子镇孤店子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0022亩,桦皮厂镇东胜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0650亩,桦皮厂镇崔屯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1731亩,桦皮厂镇漂洋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2031亩,土城子乡油坊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1115亩,全区落实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田总面积55549亩。

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带领农民进行品种结构调整、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昌邑区农水局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2012年全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全区累计达到79家。

4.农村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农村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2012年5个乡镇主要开展了以乡路绿化、村屯亮化、村屯净化、庭院美化为主题的环境整治活动。全年植树40万株,绿化乡路100公里,共栽植花苗85000株,美化庭院100户,农村主要道路两侧和重点村屯农户房舍周围栽植了花草,环境得到了美化。全区乡镇、村共清运垃圾、残土1000余吨,清理边沟2.4万延长米,新建垃圾场3处,扩建农贸市场2处,新修围墙、围栏23000延长米,改造排水设施15000延长米。

篇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88-04

一、引盲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农业现代化就是把建立在感性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传统农业转变成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对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根据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调配,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及就业结构的调整。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三农”问题亟待解决,内需不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与当前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而农业现代化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产业结构调整是优化城乡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城镇化则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刘易斯(1954)提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他指出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低收入劳动力,工业部门只需支付传统农业部门维持生存相应的工资便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这使得农业劳动力不断地流向城市,实际上点明了发展城市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钱纳里等(1975)指出城市化是生产结构变化的结果,也是某种程度上分散的发展过程,此过程受未来收入和对就业的期望,以及政府支出的分配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迪克西特(1977)以长期技术进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指出通过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资本积累可以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村就业水平。杨文举(2007)提出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认识到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二者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等建议。胡培兆(2003)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然会使农村人口比例合理地减少,而农村人口的合理减少又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以多养少”的外部经济条件强化。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必需的”。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多以其中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建立三者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拟解决以下问题: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是否会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程度如何。

三、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机理

(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

城镇化过程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这种就业结构的转换本身就是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直观体现。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的过程是潜在消费需求转变成现实消费需求的过程,随着需求的扩大和经济密度地提高,社会的分工和需求的层次不断变化升级,刺激着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变化。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非城镇居民则会形成一种“追赶效应”,这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加速了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带动了产业结构由一产向二三产业的转换。农业现代化则通过两个途径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化肥等工业制品和物流、金融、科技等相关服务,这些需求直接促进了与之相关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高,将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以城镇化为中介间接地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反馈机制

产业结构调整受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明显,并且具有显著的反馈效应。随着二三产业逐步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将持续增加,这种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同时,二三产业的发展建立在资本积累、产业聚集的基础之上,资本的趋利性使其不断向城镇集中,产业则因为规模效应向集群方向拓展,这使得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集聚,更实现了经济与产业的集聚,城镇体系趋于完善。正是因为有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吸引,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必须提高生产效率,打破原有的“以多养少”的格局,从而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二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先进的农机设备和科学技术的推广,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根本,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与数据的选择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代表性,选择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UR)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劳均农用机械总动力(AP)来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Is)来衡量产业结构。本文的研究以新疆为例,数据为1970年至2007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自历年《新疆统计年鉴》和《新疆五十年》。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样本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UR、LnAP、LnlS。

(二)单位根检验

由于非平稳序列可能会产生虚假回归现象,所以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我们采用ADF单位根法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水平。

从表1可知:LNUR、LNAP、LNIS在5%的水平三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实际上在10%的显著水平上仍然是非平稳的。进一步对其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原假设被拒绝,即序列是平稳序列。这说明三个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1(1)。

(三)基于Johansen检验的协整分析

Johansen检验是基于VAR模型进行的,为了方便进行协整分析,首先构建一个VAR模型。我们采用AIC和LR准则来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由于三个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Johansen“迹”检验来确定模型中的协整向量个数。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三个协整关系,

我们选择以LNIS为因变量的协整方程:

LNIS=1.179600×LNUR+0.072244×LNAP-0.513 068

[4,65 648] [-1.70752]

括号内数字为各个系数的t统计量,在10%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由上式可知,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产业结构调整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1%,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分别为1.1796%和0.072244%。从长期来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农业现代化。这与实际相符,城镇化发展即是人口的集聚,更是经济的集聚,人口和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对工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迅速增加,带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农业现代化一方面释放出大量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城镇化发展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产生对先进技术、设备、人力资本的大量需求,刺激了二三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在直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通过对城镇化的影响间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但是从长期来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要大于农业现代化。

(四)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

为了反映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来分析模型的动态特征。

1.脉冲响应。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图1-4是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三者之间的脉冲响应图像。

从图1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一个标准差冲击,在开始时就呈现出正向效应,随后逐步增强,到第4年时正效应达到最大值,随后有所减小,并且缓慢衰减,但一直保持稳定的正效应。在前5年、前10年和前20年的累积效应影响分别为0.038178、0.074 915和0.135048。这表明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导致产业结构水平分别在前5年、前10和前20年累积提高0.038178、0.074915和0.135048个百分点。这说明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城镇化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从图2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现代化的响应路径,其脉冲响应模式与图l相似。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现代化一个标准差正向的冲击后一直呈现正向效应。在前5年、前10年和前20年的累积效应影响分别为0.017705、0.064900和0.121966。这表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导致产业结构水平分别在前5年、前10和前20年累积提高0.017705、0.064900和0.121966个百分点,均低于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累计效应。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对产业结构产生正向的影响。

图3是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响应路径,从图中可以看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在开始时就呈现出正向效应并逐步增强,在第2年达到最大为0.016411。随后出现明显下降,并在第五年达到负值。第六年后回升并保持平稳的正向效应。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的提升,起初会吸引农民向城镇转移,对城镇化产生正向带动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的户籍政策以及农民自身条件的不足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等问题会在农民进城以后显现出来,这也是响应函数在第2年以后迅速下降甚至在第五年出现负值的原因所在。但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还是具有长期正向拉动作用的。

图4是农业现代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响应路径,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现代化都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二三产业比例的提高,尤其是就业比例的提高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同时二三产业的发展,包括技术、机械水平等的不断提高,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条件。

2.差分解。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而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

表2是LNIS的方差分解结果,由于方差分解结果在10期以后趋于稳定,所以只列出至第10期。从表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波动不仅受自身冲击影响显著,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对其冲击随着时间推移同样具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波动受自身冲击影响在第一期达到100%,随后随时问推移迅速下降,第lO期以后基本稳定在45%左右。来自城镇化水平的冲击对产业结构调整变动的贡献率起初很小,在第5期达到最大值33,72%,随后缓慢减小,一直稳定在31%左右,也即产业结构调整的预测方差的31%可由城镇化水平的变动来解释。农业现代化冲击对产业结构调整变动的贡献率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加,在第10期达到24%左右,这说明农业现代化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是较大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调整变动不仅受到自身变动影响,城镇化变动、农业现代化变动对其也有显著影响,从长期来看贡献率分别达到了45%、31%、24%。实际上,这与我们前面的分析是一致的。不论是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都有力地促进了一次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成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正向带动作用,并且从长期来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农业现代化。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同样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正效应,对城镇化的影响会受到户籍政策、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的影响出现短暂为负的情况,对农业现代化则具有持续的正向拉动作用。鉴于以上的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镇化是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平台,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才成为可能。当前存在的户籍制度和与户籍制度相挂钩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是阻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切实改善目前不完善的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才能调动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展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渗透和带动能力,吸引农民进城工作。

篇5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扩展与深化,在城镇化规模的基础上,更强调城镇化发展的结构、质量与水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乡统筹协调,强调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业经营体系不完善等,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合理规划城乡产业布局,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同时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建立起支撑作用的城镇产业体系,发挥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综合调整城乡产业结构。

二、文献述评

新型城镇化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概念,但是国内各个领域的学者围绕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相互作用关系的问题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研究。姚士谋(2014)认为,新型城镇化应涉及产业结构转型和新产业的支撑,强调第三产业的作用。张鸿雁(2013)认为中国当前城镇化建设存在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应建构覆盖省域、市域和县域一体化城镇地域结构的产业价值链与地域产业分工体系,让小城镇参与大中城市的产业分工。张占斌(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通过同时推动工业化和公共服务、消费型服务以及生产型服务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重要依托作用。

(二)产业结构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严立冬(2001)认为农业通过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建立起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同时将农业的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结合为一体,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马远(2010)认为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工业制品和物流、金融、科技等相关服务,直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将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以城镇化为中介间接地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夏泽义、赵曦(2013)认为,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一方面促进农业内部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综合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三、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三者的相互作用机理

(一)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的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本身包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强调传统工业的发展,也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对经济的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具有辐射效应的、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和载体。

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新型城镇化指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通过以下途径缩短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方面,通过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业产品的吸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大量现代生产技术装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资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影响。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一方面释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提高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刺激城镇对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完善,以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迁徙,有利于中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为建设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动力因素。

农业现代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首先,通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机械生产工具以及化工产品的需求,促进现代工业的发展;同时发展带来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一体化经营体系,深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通过以上途径综合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生作用。

(三)产业结构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反馈作用。对新型城镇化而言,产业结构通过优化调整,加强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的同时,通过一体化产业链的构建增加对劳动力和资金的吸引力,不仅加速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同时通过产业的支撑作用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对农业现代化而言,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劳动力的减少激励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和科学技术服务,为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奠定了基础保障。

四、促进三者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分析,对于如何促进三者之间协调发展,本文从以下几点提出建议:

(一)加速发展县域经济,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进行中小城镇与大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城市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足与县域经济水平低下严格地制约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强化城市产业的扩张,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小城镇产业体系,发展支柱产业,促进小城镇参与区域产业分工,提高小城镇城镇化质量,实现更广泛的城镇化。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工业等的集聚,充分发挥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既有利于产业体系的形成,同时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增加农业基础投资,推进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改善农业管理模式和手段。农业现代化要求使用现代生产技术和工具替代劳动,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而提高现代工具在的农业生产中的利用。同时,与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相结合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也应得到相应的改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转变。

(三)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注重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会计审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改善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姚士谋.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6):641-647.

[2] 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J].社会学研究,2013,(5):1-14.

[3]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篇6

在跨越发展的主题下,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农业的跨越不仅是单位面积产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要实现量、质、效完整的统一,就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为此,我们农场依托北大荒龙头企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农业。

我们依托北大荒米业、北大荒麦业、北大荒南华糖业和集贤县禾丰牧业等龙头企业,明确了“两增一稳两压”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即增加玉米、甜菜面积,稳定水稻面积,压缩大麦、大豆面积。为确保结构调整真正实现“农业提质、工业增效、农户增收、基地壮大”的目标,按照市场运行机制,与各龙头企业及多家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生产协作关系和利益联动机制,年初由公司与农场签订生产合同,农场与种植户签订种植订单并出台保护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生成,稳定了发展组织体系,实现了“龙头+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玉米面积由14万亩增加到20万亩;甜菜面积3万亩增加到4万亩;水稻面积稳定在30万亩,高产高效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达到51万亩,占耕种总面积91%。

我们农场严格遵照订单执行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及各公司也按照每年的订单兑现承诺,既保持双方关系的稳定,也使互惠多赢的现代化大农业格局初露端倪。农场照订单向北大荒米业上交水稻累计2亿斤,实现利润6 000万元;上交北大荒南华糖业甜菜3亿斤,实现利润5 400万元;上交集贤县禾丰牧业玉米累计2亿斤,实现利润3 000万元。

二、围绕科技 增投入 促转化 强力促进产业效能提高

我们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以科技为支撑,不断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的普及率、到位率和转化率。

2009年,农场投资350万元,新建了集科技、研发、繁育种、测土施肥、航化、气象观测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心;投资48万元,引进一台先进芽种智能生产线,实现芽种统一供种达到50%以上;投资99万元,引进美国产满胜牌汽量点播机3台套,完成甜菜播种面积3万余亩;投资1 393万元,引进世界一流农业机械22台套;引进农业专业本科高科技人才10人。先进的机械装备和优秀的人才储备,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全力推广农业十项新技术,达到新技术种植率、良种覆盖率、标准化作业率、农时保证率的四个100%,实现了水稻集中供芽种、玉米大垄行间覆膜、甜菜缩垄增密和30多万亩作物航化作业。。

为了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我们大力开展了“百千万”高产创建工作,对水稻、玉米、大麦和甜菜四个作物实施了创建。我们对玉米进行了“白色革命”,采用了大垄行间覆膜新技术。应用面积达5 000亩,亩增产227公斤,亩产可多获利润227元。

三、围绕潜能 上标准 强管理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我们始终坚持“标准就是目标、标准就是保证、标准就是质量、标准就是效益”的观念,通过严把“六关”,实现了农业标准化覆盖面100%。

统一供种标准化。农场以种子公司育、繁、引、加、销一体化经营为目标,建立以农户为载体的育繁基地,实行专品种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工厂化加工,纯品种销售、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种子“六统一”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检验,统一包衣、统一标志、统一标准化供种。农场生产用种标准化机械加工率、种子包衣率,统一供种率实现了100%

农艺措施标准化。我们树立了农时意识,明确提出错过农时就是灾害的思想,始终坚持抢前抓早,以早动争主动,统一各种作物播期时限表,要求播种甜菜在4月25日前结束,水稻插秧5月25日前结束,玉米播种在5月10日前结束,大麦播种在4月10日前结束;在整地上我们突出“松耙”,大力推广以深松为主。实施“垄、平、卡”相配套,“松、旋、耙”相结合的蓄水保墒新耕作法,做到100%黑色越冬,全部达到播种状态,旱田100%春季不动土,实现“秋雨春用”、“春旱秋防”;我们改造水田5万余亩,全部实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标准化施工,对稻埂科学瘦身和扩大单池面积增加土地2 000余亩;我们对旱田实施规范沟渠80余条,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2 000余亩。疏通排水干渠50 000米,增强排涝抗灾能力,水旱田达到了埂成线、池成方,沟笔直的高标准要求;在作物布局轮作上,按照账、卡记录,实施科学轮作;在栽培上模式建设上,重点实施水稻“三化一管”、玉米“一密一膜”、甜菜“早窄密”全程机械化栽培模式。

农机作业标准化。我们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的选型、配套和长远规划,农机装备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2009年农场投资1 393万元,引进大型世界先进农业机械22台套。在农机管理工作上,我们实行“六统一、七加强”管理法。做到了农业机械统一管理和指挥,统一停放和保管,统一收费标准和结算,统一作业质量和验收、统一采购和供油,统一保养和维修。一是加强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上实现新突破;二是加强农机科技创新工程,在实施作物机械化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强农机市场培育与管理,在提高为农服务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四是加强人才培训战略,在提高农机化技术培训质量和数量上实现新突破;五是加强坚持以人为本,在构建农机安全防范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六是加强创新农机服务体系,在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七是加强服务意识,在加强系统行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田间作业上,建立严格的检查,评比、验收及奖惩制度,凡投入作业的车辆,不经验收合格发证不准作业。

篇7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推广;人才

1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1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科研机构与农民之间的连接体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对生态和自然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实施,也要受到生态条件的制约。例如,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型农业技术不断推出,其中有些技术适用于降水较少的地区,而有些技术则适用于降水丰富的地区。这就说明,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然而就目前而言,多数农民对新型农业技术都缺乏了解,对于很多农民来说,他们并不了解哪些技术能够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并不了解新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此时就需要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来帮助农民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为农民讲解各项技术的优势和适用性,帮助农民进一步了解新型农业技术。由此可见,科研机构研发出新型技术之后,农业科技推广人才能够起到纽带作用,帮助农民了解新技术,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就相当于是科研机构与农民之间的连接体,把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推广给农民。

1.2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增加科学技术、资金成本等要素的投入,现代农业的进步,不单单依赖于技术的创新,还要依赖于技术的有效推广,只有及时、有效地将新技术推广给农民,才能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顺利实施。因此,可以说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没有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先进的农业技术就不能及时应用于实践。

2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

2.1现代农业对推广人才的知识需求现代农业对推广人才的知识需求主要体现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对推广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广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实用性、前沿性及基础性。只有推广人才的知识结构具备基础性,才能在开展工作时更加得心应手;只有推广人才的知识结构具备前沿性,才能更加符合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工作的需要,同时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而只有推广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实用性,才能更加胜任本职工作,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用性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对跨专业知识的需求。目前经济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逐渐与世界接轨,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必须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如法律、经贸、计算机应用等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2.2现代农业对推广人才的专业需求在传统农业中,推广人员的专业结构主要是生产性专业。然而在现代农业中,推广服务已经全面延伸,充分贯彻到产前、产中、产后等阶段,推广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推展到了农民素质、农村生活改善、农业技术进步等众多领域,推广人员的专业结构不能再局限于生产性专业,同时也要拓展到其他专业,如社会服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食品加工专业等。

2.3现代农业对推广人才的能力需求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能力需求越来越大。首先,现代农业对推广人才的能力需求具有市场性,要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新入行的推广人才,仅有一些理论储备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一线。其次,现代农业对推广人才的能力需求具有现代性,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需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并且通过业务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2.4现代农业对推广人才的素质需求在三大产业中,不管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弱势,即是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不仅需要加强自身学习,还要长期承受工作待遇不高、工作条件艰苦的压力。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现代农业的建设期,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面临的压力更加沉重。由此可见,现代农业对推广人才的素质需求很大,个人认为,首先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必须要具备“三农”思想,并且要主动肩负起改变“三农”现状的责任,具有奉献精神,能够踏实工作,勇于成为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其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还要具备科学精神,在工作中遇到失败和挫折之后,要勇于正视困难,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人才要具备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及市场意识。再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参与工作。

篇8

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而以农业机械化为基础、生产技术科学化作为动力源泉、农业信息化为重要技术手段的现代农业,将是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力向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现代农业是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高水平工业体系下制造的生产资料和实施科学管理的社会化农业,是一个综合的农业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完整发扬中国传统农业优良传统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载体运用先进科学理论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以市场经济的需要为出发点,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基本目标、生产方式、发展方向存在着很多不同点。由此看来,现代农业是一种商业性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大产业部门一体化经营,形成一个由市场导向与农业发展相关的、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产业群体,产业群内部结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彼此间及时传递市场信息,以科技成果、市场信息和各种物质资源支撑农业的各个环节发展。

而我国农业如今已从重视产品的数量转换到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使农民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入到农业领域,调整农业结构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增强农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破解我国农业发展困境。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

当前我国现代农业面临诸多矛盾和难题,在粮食生产上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农资生产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等因素的影响和挑战;国内外农业资源配置扭曲严重,国内过高的粮食生产成本在海外不具备竞争优势,增产越多亏损越多等等问题。

1.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低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农业产业经营组织间的重新组合而形成的新的经营制度。我国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为:(1)主导带动能力不足;(2)农民的整体组织化水平不高,仍是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3)与龙头企业合作的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农副产品未能形成国内知名品牌。由于没有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管理,农民处于分散式的事实,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普遍难以有更大的提高;(4)由于现代农业要求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而我国农业土地使用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要实现土地的集中使用,就需要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

2.从业农民素质过低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都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自身文化水平低。在传统农业中依靠前辈对农业生产的经验进行传承积累获得必要的生产技能。但是现代农业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农民的命运,即不适合在现有的文化知识水平上从事现代农业的生产。劳动力是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一切规划和方案的实施都要依靠农业从业者来操作,离开这一因素,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一句空谈,农业从业者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所完成工作的质量。现代农业的高标准要求与传统农民的低技术水平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3.基础设施薄弱,缺少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农业的基础设施正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生产一切物质资料的基础,是从事农业劳动的根本保障。资金的匮乏、平常维护和保养的缺失、建设年底的久远等诸多因素造成境内各项农业设施的陈旧、毁坏和废弃,给发展现代农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是水电管网、农业机械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耕种期拉闸限电、收割期缺少机械的情况尤为突出。

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助推剂,是在其它现有基础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农业生产和发展水平的最有利因素。若没有完善的措施,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滞后不前。

4.社会资金准入和招商机制不明确

合理吸引和利用外来资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强有力措施,是殊为关键的一点。社会资金的匮乏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宣传的力度不够,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最为重要的准入机制的不明确。在招商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透明的招商机制。对待大规模投资与小额投资的不同态度,让进行初期接触,开展先期小额投资的企业产生顾虑。打击了外来资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和影响。

5.农村金融和保险发展滞后

近年来,尽管政府各个部门对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取得了共识,但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难度大,监管部门担心出现系统性风险,在政策上采取了严格的准入政策,导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需求。大多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加上申请手续繁复、隐易费用高等问题,很难从正规金融获得信贷支持,而小额信贷等扶持性贷款规模又较小,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壮大。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是优化供给结构,通过结构优化改善供给、满足需求。

1.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二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三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四是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避免土地掠夺式经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2.农业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结构调整,提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动,能够减轻国内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压力,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结构调整的主体主要是新型经营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是商品农产品供给的主体,也是现代农业的主体。

3.粮食供给改革。通过粮食供给改革,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粮食供给包括粮食最低保护价格的改革以及现有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近年来,粮食领域出现了“三量齐增”的现象,即产量增、进口量增、储存量增,这是由于没能正确运用最低保护价政策和收储政策而造成的后果。

4.全产业链条的变革。既包括农产品生产,也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运和营销。供给侧是相对的,相对农产品加工业,种养业是供给侧,但相对于农产品消费终端需求,种养加销都是供给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优化农产品生产,还要优化农产品加工、储运和流通,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品相、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产业领域的变革,不仅要提供满足农产品需求的有效供给,还要开发满足与农业多功能性相伴而生的服务性需求的有效供给,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为消费者提供亲近自然、回归乡村的消费体验和服务。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围绕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更加契合市场需求,更有利于资源优势发挥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供给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1.优化产品结构。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销路好、效益高的农产品生产,调减滞销品种生产。当前突出的是适度调减玉米等供过于求的农产品生产,推进粮改豆、粮改饲,适度控制玉米生产,促进供求平衡。要树立大农业观念,合理调整粮食统计口径,科学开发各种农业资源,引导各地不仅盯着耕地、盯着粮油调,而且盯着山海、盯着林草调,统筹粮经饲发展,推动肉蛋奶鱼、果菜菌菇全面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供给。要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发力,推升我国食品和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门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调优品质,培育品牌,形成品牌担保品质、优价激励优质的正向激励机制。

2.优化区域结构。现代农业发展要形成优势产区集聚,完善扶持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的政策,形成区域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生产力布局。认清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这是在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个别品种供过于求背景下的调整改革,是在全国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产区基本形成下的调整改革。区域品种结构优化要稳定基本面,重在“边际调整”,对生态问题突出地区、气候不适宜地区有计划地进行一些退耕、休耕、轮作,促进产品供求平衡的改善,增加生态产品供给。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重在“内涵式”调整,着力调优品质、节本增效,推广清洁生产方式和循环农业模式。

3.优化业态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拉动农业产加销全产业链条,推进一体化经营,整合产业链、共享价值链,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以游补农,发展壮大新业态、新产业。一方面要抓住电子商务引发营销革命,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方位变革,让各地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无形之网”,实现卖全国、销全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国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的契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把这种休闲性、体验式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好,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从中受益增收。旅游消费是温饱之后的升级型消费,农村观光旅游具有大众性、休闲性、常态化的特点,市场越来越大,正处在井喷式增长阶段。乡村旅游既依托农业功能拓展快速发展,又有力地推动农业产加销经营方式的变革。

4.优化经营体系结构。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素质和规模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供给的质量效率,也是影响农业成本的重要因素。优化经营体系结构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在稳定完善农户家庭经营基本格局基础上,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既要发展土地流转型的规模经营,又要发展服务引领型的规模经营,形成多元复合、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格局。土地规模经营的大小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密切,农村土地种植地域的多少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机械化水平、社会化服务密切相关。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破解也不是一日之功,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把解决短期矛盾与化解长期制约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农民和其他经营者的主体地位,确保现代农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下快速推进。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02):104-115

[2]韩一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思路及对策[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06):53-54

篇9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88-02

一、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各地加大农业投入,加快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00—201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268.6亿元增加到2509.1亿元,年均增长4.7%;粮食总产量由3837.7万吨增加到4105.7万吨,年均增长1.0%。2007年全省亩均农业产值达2670元,劳动力人均农业产值148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5.3元。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强。二是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效农业迅速发展。三是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启动,农产品质量提高。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二、基于钻石模型对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分析

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以“国家钻石模型”来分析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形成及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四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持行业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对手(见图1)。

波特钻石模型中所指的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情况,可分为初级要素(如国土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和高级要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

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存在以下问题:农业机械发展结构欠合理,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率低,老化现象严重;农业水利化发展仍然存在欠缺;农业电气化发展有待改进;文化劳动力素质与组织化程度偏低,劳动生产率低。

(二)需求要素分析

需求要素是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其主要包括:国内购买者需求结构与特征、需求规模和需求增长方式及国内需求的国际化。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长期以来山东省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几乎是空白,导致农村市场信息严重闭塞,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分析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分析是指行业的上游、下游或相关行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当前山东省的农业生产经营仍以种植业为主,但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仍占有很大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优劣程度分析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优劣程度分析是指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的性质。山东省农业市场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具有盲目性。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

三、基于产业竞争力来源的层次模型对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分析

(一)产业竞争力的企业层面来源

产业是指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产业由企业集合而成,企业是产业的微观基础。所以,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企业竞争力上来,缺乏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就失去了根底。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成本与质量、市场快速响应能力、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等。

1.质量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消费品尤其是日用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现实中,农产品出口屡屡遇阻,农产品质量问题不时经媒体曝光,这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警示我们农产品品质由于自身和社会的种种原因,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不容忽视的问题。

2.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尽管山东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如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在95%以上,而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2%,农产品商品率为76%。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

3.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较弱。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相当薄弱,据测算2005年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我国先进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潜力还很大。

4.中介组织发育缓慢。中介组织发育滞缓,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深加工落后,产业链条短,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难以实现。

(二)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层面来源

产业间的融合与互补也会对产业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层面来源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和政策环境三个因素。

1.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还较低,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中介组织发育滞缓,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2.产业集群。由于农户经营上的独立性和分散性,造成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分散经营、土地使用权自主,影响规模化生产,并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不力。

3.政策环境。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效支撑保护机制缺乏。农业基础薄弱,农户积累能力低,建设现代农业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难以落实。

四、提升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进一步创造和完善高科技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按照指导思想为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农产品品质上要有新突破;农产品区域布局上要有新突破;农产品加工增值上要有新突破;农业体制改革上要有新突破;农民教育培训和就业转出上要有新突破;农业社会化服务上要有新突破;农业政策与财政支持上要有新突破。

高德秋: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分析(二)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

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农业不同产品的区域布局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加强国际市场营销力度,实施品牌战略

强化市场开拓,扩大农产品销售领域。一方面,要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作用,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场开拓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大力培植发展农产品流通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促进和带领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真正构筑起覆盖全国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努力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四)建设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1万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农户”,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又进一步发展为“合作组织+农户”。

(五)推进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注入活力。现代农业是一种科技型产业,要求现代化的工具、科学化的手段和知识化的农民。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中试转化、推广应用,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继续支持农业良种工程、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科普惠农示范工程,探索实施种业振兴计划,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步伐。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2.

篇10

在社会大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背景之下,农业经营一体化已成大势所趋,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体化经营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提高。农业经营一体化的规模效应比较大,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同时对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有很大的帮助。农业经营的一体化包括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化和混合一体化,通过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之间的相互联合、不同阶段的生产企业之间的相互联合以及两者之间的联合实现农业经营的一体化。其中农业的生产企业同加工企业以及流通销售企业之间的联合是农业经营一体化的重要表现。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将可持续续发展的概念现在也应用到农业的发展中,是因为上世纪农业的发展片面追求其产量,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各种大量的化学产品和农药的应用,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把可持续发展应用到农业领域,目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发展农业的趋势。具体来说就是要减少化学产品和农药的应用,科学施肥,减少病虫害,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生产绿色、高效、无污染的农产品,注重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发展有机农业和高科技农业,做到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5农产品向高加工化发展目前,世界各个国家都比较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其农产品的加工值往往超过了农产品本身的价值,加工食品在食物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加工食品的专用化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选育栽培适合加工用的优良品种,例如生产优质的食用油就要选育栽培适合加工的专用大豆或者其他原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调整了农业的产品结构,增加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张禄祥,2007)。

2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

2.1欧盟现代农业发展经验(1)英国。英国虽然号称“世界工厂”,但是二战以后,英国就开始注重农牧业的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英国发达的工业给农业的发展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科技的不断创新不仅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英国也广泛应用了高科技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利用高科技进行动植物间的遗传育种、培育优良品种等等,利用高科技培育具有抗癌特性的农产品,同时还可以利用高科技对温度以及湿度进行控制,克服了农产品生长的季节性以及空间性。(2)荷兰。荷兰是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荷兰的现代农业有其独有的特色,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荷兰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世界上第一大港—鹿特丹,水上运输和铁路运输发达,方便农产品进出口。在农业结构方面,荷兰利用优势条件,分工合理,重点发展园艺业和畜牧业,减少谷物等农作物的种植。荷兰发达的农业组织也是其现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发形成的农业合作社是最重要的农业组织,有着完善的立法,按照章程依法办事。荷兰农民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合作社购买农产品的原料,还可以通过拍卖市场交易农产品,这都给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同时,农业合作社还提供相应的社会救助,服务农民,帮助农民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荷兰完善的市场体系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交易环境,荷兰的农产品交易必须在拍卖市场进行,由拍卖市靳晓华: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场将生产者的农产品进行具体的分类,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刘传初,2005),统一在拍卖市场进行拍卖,其特别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减少了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力。

2.2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经验美国是个农业大国,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力,这与美国直接用于农业的补贴政策有关,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降低了美国农民生产农产品的成本,进而降低了其价格,同时,美国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也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美国地多人少的特点决定了美国要提高其土地的产出率,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2.3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经验日本现代农业的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农业基本法》的制定,从此调整了农业结构,改变了其经营方式。日本现在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是其观光农业的发展。观光农业就是以旅游为目的产生的新兴产业,日本的观光农业也叫农园,它根据农产品生产的适时性来决定农园的类别以及生产规模,例如适合种植果树的就叫果园,适合种植蔬菜的就叫菜园,并跟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相结合,依山傍水,吸引游客。日本农园的经营大多是按照当地旅游景点的经营来进行管理,对游客合理收费,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农园来游玩。例如,想要在一天短时间内参观农园的可以选择离城市进,规模较小,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并体验其种植过程的农园;对农园有较大兴趣的人们可以选择离城市较远,农园规模较大,并种植多种农作物的农园,这些农院一般般都设有住宿餐饮,方便游客有充足的时间了解、体验农园;对那些以游园目的的人们,可以选择离城市近,可以采摘农产品的游园式农园(蔡金华等,2008)。

2.4巴西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巴西的现代农业比较发达,有许多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排名第一,现代农业的发展比较有成效。巴西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大面积的耕地资源、得天独厚的热带雨林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水资源等等,这些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巴西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候也比较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损害,并通过立法来保障生态农业的发展,鼓励支持农民生产绿色生态农业,并给这些农民给予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例如降低其贷款利息。巴西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种类齐全,在农产品生产的各个过程中都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机器,有专门播种的、有灌溉的等等,这些都节省了农民的时间,并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另外,巴西有比较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及相应的服务体系,实行经营一体化,在各个区域设置农业站、培训部、研究中心等等,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包括提供优良种子、培训种植技术等。同时,巴西还设有专门的基金,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贷款、融资和担保,加强技术推广,这些都为巴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

2.5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以色列的资源比较匮乏,但是其现代农业的发展很迅速。以色列拥有世界先进的农业技术,例如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提高植物的免疫力;滴灌技术则可以控制水量,合理进行灌溉,节省水资源;领先的多倍体繁殖技术则可以培育出高产量并成功率高的农产品,这些都相应的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产量,并且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以色列的节约型农业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其水资源的匮乏决定了以色列要发展节水型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农业灌溉用水的使用;以色列还通过发展集约化生产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通过推广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研究最新先进的技术成果应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另外,以色列民间的从事农产品研发的机构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泛,其科研人员有较高的科研素质,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研发相应的技术,他们研发的技术有的甚至被应用到世界各个国家。这些都保障了以色列现代农业的发展。

3国外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但是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不注重保护环境,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的应用中不充分等等,这就都需要我们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3.1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实现农业资源区域性的优化配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种植农产品;调整农业组织结构,加快农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生产环保无污染的健康农产品;调整农业技术结构,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保护环境的基础发展上现代农业。

篇11

现代农业创业园区是在农业智力资源密集、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农村划出一定地域范围,以工商资本、科教机构、专家团队和犬学生等为创业主体,以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技术及先进管理、营销理念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目标,集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农业休闲、生态教育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是农业和休闲旅游业有机统一的农业功能园区的新模式。

目前国内出现较多的现代农业创业园多是以“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创业园”“农业创业园”等命名的园区,其规划大多沿用原农业科技园区的两种主要思路:以产业为核心的园区规划和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园区规划。现代农业创业园区规划目前还没有技术规范,加之园区本身的综合性,导致规划编制单位和成果内容五花八门。对于学科交叉性较强的现代农业创业园区规划,出现不同风格的规划成果本也正常,但打上了明显学科壁垒烙印的规划。其人为造成的局限性必然会影响园区的竞争力。本文结合笔者参与的临山现代农业创业园区总体规划项目,重点对现代农业创业园区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和遵循的规划思路进行研究。

1 临山现代农业刨业园区总体规划

浙江余姚市临山镇位于杭州湾南岸,不但具备良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开发的基础条件,也具备创建农业品牌占领市场的实战经验。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临山镇。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为优越的旅游资源条件,也积累了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的成功经验。良好的地理区位和交通区位为接受资金、技术的辐射,农副产品的集散和游客的进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1 项目建设意义与开发建设条件分析

为解决园区发展中产业选择不当、重复建设、布局散乱等问题,规划首先从全国、浙江、园区三个层面分析园区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并对园区建设的环境与条件进行评价,对其开发优势与劣势进行SWOT分析。经过研究,笔者认为:

园区建设的主要意义是为我国解决农业结构单一、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低下等问题提供技术和产业示范;促使浙江省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产业和经济优势,带动传统农业“改造、拓展、提升”,引导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功能园区,而且利用工商资本和大学生、专家团队等创业主体。以农业创业为切入点,打造一个集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农业休闲(生态酒店、农事体验、乡村度假、生态浴场、水上休闲、旅游观光)、生态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使之成为杭州湾南岸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和新农村发展有机统一的农业功能园区的大范本与新模式。

1.2 规划思路与发展目标

在充分认识建设意义、开发建设优劣势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园区规划思路为:充分利用现有葡萄、畜牧业、养殖业基础,重点进行产业规划及旅游资源规划并进行创业区块的划分;吸引技术、人才、资金、信息、政策等投入要素和工商资本、科教机构、专家团队、大学生等创业主体;聚集园区内外的技术、产业和经济资源;按照六个原则分阶段建核心区及辐射区;逐步建成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明确规划思路的基础上,确定园区发展总体目标未来五年内(2009~2013年)项目将建成集科技研发、产业孵化、生态保护以及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创业园区,是以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标准化绿色无公害果蔬种植为其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配送、技术集成示范、都市居民旅游接待和现代新农民培训等内容为辅助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余姚农业功能园区,引进农业创业企业15家以上,实现年农业产值8000万元以上,年接待游客量15万人次以上,旅游收人1000万元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辐射面积2万亩以上,真正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功能定位与园区性质

根据项目建设条件、规划思路和发展目标,坚持综合性、系统性、开放性、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原则,高起点、多角度对园区进行功能定位。为了解决园区产品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差等问题,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园区以临山的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现状为背景,以创新强镇、创业富民为目标,以滨海滩涂现代农业多功能综合发展与集约发展为特色。以农业创业、企业孵化、农业科技示范、品牌农产品生产、农业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以现代农业技术和工商资本为依托,通过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现代化管理等手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打造融科技研发、技术示范、园艺产品生产、休闲观光、新技术培训和新兴农业孵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创业园区。

1.4 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景观构架

为了解决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差和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不清的问题。,以农业区位、中心地、新经济区、增长极和技术转移等理论为指导,根据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影响能力等条件,采用多核结构和点轴式结构…。整个园区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两大板块,以一条南北向快速通道将城镇(临山)、村庄(兰海、梅园、临海等村)、园区及杭州湾进行了有机串联(图1)。以“一核(核心板块)、二翼(辐射板块)”为基本功能区块,以2纵4横为基本路网。以1海、3江、多渠为基本水系形成功能明确、网络清晰的空间结构布局。以“衔接三次产业(一、二、三产),融合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为基本特色,形成内容丰富、循环发展的内部层次构架。两者结合,综合形成以“2大板块、18景区、72景点、3次产业、3生功能”为中心内容的总体结构布局形式。

功能分区及旅游景点策划:根据以上结构框架及土地利用可能性,规划在本地块的两大板块里设置综合服务区、核心创业区、湿地农业区、乡村田园区和滨水生态景观带等5大功能区,并根据休闲旅游需要,组织建设乡村广场、生态度假、实验农庄、大浦江生态养生园、江南葡萄大观园等18个景区。

景观构架:基于更好的开发休闲观光产业考虑,专门对园区的景观构架进行较详细的规划。园区的景观主轴沿南北方向的抢险路(园区主路)伸展,总长1860米,景观副轴沿2条环形闭合车行道和2条水上游览线展开,总长25000米。重要景观节点共18处;规划2条水上景观带,主要承担水上交通和水上游览功能;在综合服务区的会展中心屋顶、葡萄大观园内葡萄酒城堡和七八丘观潮塔3处设鸟瞰点。

1.5 分区规划、支撑体系与保障措施

篇12

首先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所以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才能保证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保证大规模农业能够实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机械化程度越高,所需要的劳动力就越少,但是所产生的效率与效益越高。农业机械化已然成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突破了人类所能承担的农业极限,让农业加快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升级换代,不仅提高农业发展的规模,而且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所以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无形之间提升农业从业者的素质,这对现代农业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管理几亩地玉米的农民与管理上千亩地玉米的农民在思想上、技术上、文化上肯定千差万别,不论是从生产、加工还是销售,这二者所面临的技术、知识、眼界都不可同日而语。这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的速度也随着从业者的素质提升而增加。

二、现代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农业机械化,但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机械装备水平过低,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结构中存在矛盾,例如在农产品加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是在农业播种与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过低,目前中国农业生产高性能机械还较少,而且配套机械较少,农业机械作业单一,尤其在水稻、玉米、小麦这三种农作物中,除了小麦农业机械化程度稍高,其余水平均在最底层。其次,农业机械研发能力、创造能力低下,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更无法保障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目前市面上自动化程度高、性能好、用途广的农业机械大部分还是进口机械国产水平较低。紧接着就是农业机械服务面较窄,目前市面上主要是针对大规模、大平原、交通优势明显的农业区域而制定的农业机械,而中国地大物博,农业环境复杂,且农业从业者众多,广大农民需要的农业机械品种较多,无法一一满足。最后,农业机械投入大,见效慢。虽然国家财政补贴支持农户购买农业机械,但是对绝大部分农村而言,农机效益不明显,使用率较低,农机投入较大,回本困难。正是这些问题的困扰,导致了国内农业机械发展受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缓慢的局面。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所采取的措施

(一)加快国家立法,促进农业机械全面发展

针对国内农业机械结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国家需要从宏观角度去解决。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面现代化目标,国家应该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对主动研发和推广小规模农业生产的机械公司予以政策上的补贴,例如在税收、场地、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帮扶,吸引更多地方性农机企业加入农机研发与生产中,针对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结构进行农机生产,保证当地农业机械对现代农业做出贡献。

(二)加快农业机械研发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发展

国内农业机械研发水平还较低,阻碍了国家从战略上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而且还加大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差距,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所以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和机构需要加大农业机械自动化、高级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研发,例如在小麦收割机上实现播种、收割、除杆等一体化的高级农业机械,各地政府要努力撮合企业与机械研发机构、地方高校、国家机关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农业机械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保证中国现代农业能够有效推进。

(三)推动农业机械服务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建设

农业机械化的服务也需要产业化,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机械能够配套使用。针对国内农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可能做到以家庭承包为单位的农业个体户拥有数台不同的农业机械。所以农业机械服务就必须做到全面发展,保证农民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处的农业机械使用。例如对于大规模农业的农药喷洒需要,完全可以以县为单位,集体组织采购小型喷气式飞机,实现农药、化肥的喷洒服务。还有对于大型联合收割机,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保证每个村都能实现在农产品收割季节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目的。还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业机械使用率达到最高,减低机械闲置率与保养成本,切实为农户服务,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

(四)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占有率

农业机械虽然使用方便,但毕竟成本较高,而且回报缓慢,如果没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民也只能是望“机”兴叹罢了。所以政府与企业需要研究出农业机械补贴标准,尽可能实现多级补贴,一步到位。帮助农户能够买得起、用得上,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高质量、高效率,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

篇13

1 农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解读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1.1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 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 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2.2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 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 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

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 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7 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

2.8 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3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1%~1.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 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

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 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 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