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5 15:22: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篇1

自1995年7月全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成立以来,城商行已经历了十三年的发展历程。当初,城商行大多是由城市信用社、城市内农村信用社及金融服务社合并而来。其成立之初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保支付、防挤兑、稳过渡,经营活动被严格限制在所在城市。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银行改革的不断提速,城商行也面临着银行业改革与开放大潮的机遇与冲击。

近年来,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在某些规模较大、业务范围较广的中心城市商业银行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所以跨区域经营似乎成为了城商行新的发展模式与趋势。2006年8月9日,北京银行正式宣布该行天津分行筹建申请正式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该行是继上海银行之后第二家获得跨区域经营资格的城商行,同时该行也成为全国第一家在两大直辖市同时拥有分支机构的城商行。其实,仔细看看不难发现,目前实践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都坐落在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中心城市或直辖市。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商行都分布在广袤的二线城市,那么,联合重组、跨区域经营这种适合大银行的固有模式应该成为这些中小规模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吗?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业现状

在成立城商行之前,大多数中心城市都拥有数十家城市信用社,而其中大多数都经营不善,面临不良资产严重、管理混乱、风险失控等问题,处于破产边缘。可以说,城商行是在一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出生以来就具有先天不足的劣势,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也在于防范和化解风险,而非规模和地域扩张。

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城商行在不断壮大的同时,自身积聚的风险也在不断扩大,面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乃至外资银行的前后夹击,城市商业银行业的整体经营状况不容乐观。2004年8月,在首届全国城商行董事长培训班上,唐双宁提出城商行改造的时间表,并对全国城商行进行六个档次的分类。自此,城市商业银行业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进而,其改革速度开始加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2006年末,全国城商行资产总额为2.57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364%;负债总额为2.45万亿元,增长362%;2006年一年,全国城商行实现利润136亿元,资本充足率达8.48%,不良贷款率降至4.8%。在2006年度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有9家城商行成功入围。

虽然城商行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居民、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提出要成为社区银行、市民银行的发展方向,一些城商行在这些方面确实也形成了一定特色。但总体上看,城商行的发展仍存在战略定位不清晰、摇摆不定的问题。所以,论及城商行的改革策略,首先要根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指标将全国所有的城商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与国有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媲美的中心城市商业银行,它们资产规模雄厚,拥有大量经营跨地区甚至跨国界业务的企业客户;另一类是大量的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中小型城商行,规模虽小但能准确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全部城商行按资产规模划分为三类:资产规模在200亿元以上的,划为大型城商行。其中,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资产超过2,000亿接近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标准,也可将其归为超大城商行;资产规模在100亿元~200亿元之间的,划为中型城商行;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划为小型城商行。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商行,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改革策略,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策略

城商行成立之初,经营活动就被限制在所在城市。然而,随着某些城商行经营范围的扩大和领域的延伸,加之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商行的业务种类也已大大超越仅仅满足当地经济的要求,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已经成为这些大型城商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跨区域经营势在必行。

1、地域限制不利于大型城商行分散风险。对于某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而言,其往往拥有较多大型的公司企业,这些公司的业务经营绝非仅仅局限在单一城市中,大多是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界的。城商行本着利益驱动的原则,也会主动争取将这些大型企业纳入自己的客户范围。同时,企业跨地区开展经营活动,必然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企业的地理布局为其提供存贷款和资金清算等服务。在当前全国统一的信用体系尚不是非常完善的情况下,银行更多依靠企业业务所在地的分支机构搜集企业的信用资料。但如果城商行不准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必然造成城商行在异地信息获取上处于劣势地位,而长期信息不对称会隐含较大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这是许多大型城商行迫切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也成为了推动这一类大型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重要动力。

2、地域限制不利于城商行业务发展。伴随地区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做大做强,资金的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不论是资金的流入抑或流出,都需要一个结算渠道。但城商行的单一城市经营制使资金的跨区流动和结算超出了其自身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自己不得不“主动”放弃一些优质客户,从而造成城商行客户的大量流失。这也是“许多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当地城商行的关系非常好,而一旦这些企业做大,实现跨地区经营,往往就会与城商行分道扬镳”现象的最好解释。此外,客户对银行服务和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需要城商行能够跨区域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在大力鼓励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今天,就银行卡的发放来说,城商行的异地无网点也成为了他们获取这一中间业务收入的障碍。再加之诸多条件的限制,城商行拓展业务的成本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摊,使其对产品创新往往也感到力不从心。

3、地域限制不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对于一部分大型城商行来说,当初对城商行的服务定位已经远远超越了它现在的发展现状和客户群。定位和实际运作水平的差异使这些大型城商行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另外,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最终将与中资银行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如果这些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城商行还不实现跨区域经营,它将处于一种“内外夹击”的境况之下。一方面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中心城市分支机构的倾斜力度;另一方面外资银行也在通过抢夺高端客户等方式慢慢蚕食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市场。这就必然造成在单一城市从事经营活动的城商行,只能继续眼睁睁看着当地市场份额的丧失,却又无法向外地开拓市场。显然,这不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

四、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策略

作为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如上文所述,可以采取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抗衡的规模化发展道路。但是对于广大小规模、区域经营的城商行来说,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化解威胁,走社区银行发展道路,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在2006年度中国盈利最好的37家城商行中(资产利润率大于0.8%),其中有宁波、杭州和南京等大型银行(资产规模在500亿元以上),但更多的却是乌海、稠州、南充和新乡等小型银行(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社区银行仍然是、也完全可以是一种盈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规模扩张上市、“捆绑”重组并非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唯一模式。

篇2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第三梯队”, 一方面,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影响,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信息化建设状况参差不齐,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梳理和规划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其规模小、区域性强、一级法人管理等特征,决定了其业务发展的可控性更强,操作更灵活。所以,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的信息化建设“量身定做”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二、数据集中与应用整合依然是热点

实施数据大集中,能够带来领先的科技平台,并由此带动管理提升,带动业务发展。银行可以节约IT投资的总成本,集中力量开发、推广适应新格局的应用软件,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开发的现象发生。同时,数据大集中能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

三、支持中间业务创新将成为亮点

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普及、发达,特别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与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并存转变。

四、网上银行及其内容建设成为发展重点

篇3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时代产物,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并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差和法人不完善的问题,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市场定位不明确,发展战略模糊和竞争力缺乏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金融管理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市民银行,即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体系不尽完善,进一步发展中小金融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完善银行体系的关键。我国目前不缺全国性银行,也不缺大机构性的分支机构银行,缺的是为非公服务的小银行。我国经济特别是处于融资劣势的民营经济,迫切需要专门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单一制银行,特别是地市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填补这个空白。因此搞好特色化服务,以社区银行、市民银行为发展战略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事实上,除了几个规模较大的银行外,其余的城市商业银行一直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客户群模糊

如果按照部门划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比重大约占到贷款总额的27.3%,其次分别为服务业和建筑与不动产业。这种贷款结构和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没有明显的区别。

市民银行名不符实

银监会曾强调,城市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城市商业银行应按照这种市场定位,利用自身优势、自身特点来开展业务,不要盲目地和大银行攀比,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但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仍然表现出市场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即城市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并没有在细分市场中寻求自己的定位。而是与大银行拼机构、拼大客户、拼网络,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其在服务大企业、大项目上并无太多优势,只能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或较低的资金价格取胜。

金融服务无竞争优势

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创新能力弱、服务质量低、无竞争优势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通病。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各类产品仍主要集中在存款、贷款方面,品种相对单一。比如在公司金融业务上,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有存款、贷款和结算三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提供票据业务、贸易融资业务、离岸银行业务和公司理财等。其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一些产品科技含量明显较低,这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类产品上。最后,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受科技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明显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低。根据交通银行的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每年都会有多个新产品推出,而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一整年都没有任何新产品推出。另外,有很大一部分城商行没有能力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据调查显示,只有大约22.2%的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家庭组合投资和网络银行服务以及国际支付、融资租赁服务。

由此可见,由于城市商业银行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其产品创新和高质量金融服务都将失去支撑和方向,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进。

城市商业银行应确立向社区发展的战略

对于银行而言,企业客户一直是各家银行信贷争夺的对象,但在饱尝不良资产贷款风险后,各大商业银行开始把目光转向个人金融市场。随着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多,社区中蕴含巨额资金流量和众多服务对象,金融需求越来越大,银行要想吸收这部分资金,做大个人银行业务最好的办法是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社区,在社区寻求新的业务空间。

社区银行的含义

按照国际上通常所定义的概念,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

社区银行并不是目前一些媒体所宣传的在一个小区里有一台自动存取款机,或某家大银行在小区里开设储蓄业务那样简单。社区银行是为社区里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它提供了从社区儿童的储钱罐业务到社区老人的养老金管理计划等诸多服务,使得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全体居民能够享受到较为充分、便捷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在美国,社区银行是美国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不等,其数量在5000家以上;其资产约占全美银行资产总额的22%。61%的社区银行经营业绩不凡,只有8%的社区银行处于非盈利状态。

社区金融服务需求增长迅速

社区居民急需贴身的金融服务 对于家住偏远社区的居民来说,跑银行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新难题,面临不断增加的个人金融业务:存取款、通过银行领取养老金、交纳水电费等,许多市民不得不频繁地到市中心办理,费时费力,极不方便。对现今金融机构推出的一些金融产品如开放式基金、信托理财、炒汇、一卡通等往往是一知半解、并不明了,很多人把招商银行推出的一卡通简单地当成存取款的工具,无形中浪费了资源。

社区小企业急需金融服务 随着住宅商品化以及住宅生活区内服务的物业市场化,各种社区服务应运而生,并且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与此相适应,不少居民把自己的就业、家庭收入等着力点聚焦到了社区,但由于缺少畅通的资金融通渠道,常常是不少机动灵活、规模较小、效益较好的生意及市场项目,诸如家庭花卉养植,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因资金缺乏而不能实现。社区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受到各方重视,而在国外中小企业正是社区银行的主要融资对象。

我国社区金融需求呈现出的新特点 由单一的储蓄业务向包括储蓄、贷款,投资、保险、消费等综合需求发展,由低层次的传统储蓄存款业务转向如理财服务、投资顾问等高层次金融需求发展,居民由持有单一储蓄金融资产向持有股票、国债、基金等多种金融资产转化,居民在社区就业自谋生计所带来的融资需求也日益广泛。这些变化都意味着社区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潜力很大。

城市商业银行走社区银行之路的优势

社区银行可以基于对社区内客户的深入了解提供相应地个性化服务,可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社区银行和其服务对象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严重的信贷失败风险,比全国性银行和跨国银行要小得多,因为社区银行和客户之间相互熟悉的情况,是大银行不可比拟的。

而且中小借款者由于不能提供充分的抵押物、担保或者盈利保障,往往不能从大银行取得信贷支持;或者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量小事多,大银行对这样的小额信贷展开贷前审查非常不经济,社区银行有力地弥补了大银行在这一金融服务层面的缺位。

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银行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而最稳定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预期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可以有几种战略选择,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向超级区域性银行发展为主;对于规模略小但财务健全的城市商业银行,其战略选择应做社区精品银行的领导者。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民营个体经济的繁荣,为城市商业银行建立社区精品银行的发展战略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发展条件。

社区金融业务可铸造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加强对社区的渗透力,开发大量新客户和高忠诚度客户,提高经济效益。而通过对客户的全面了解,有利于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巩固银行的信贷基础。此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银行可以迅速开发出一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更加牢固客户基础,提高办理业务效率和市场营销的主动地位。这些都是国有银行和其他大银行难以实现的。

美国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对社区生活的成员是相当贴近的。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性格特征、信用度和家庭构成、日常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因素,这些是大型银行难以做到的。社区银行贴近社区、方便百姓、亲情服务、灵活应变的经营理念是其竞争优势所在。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服务面临的障碍

现阶段我国信用环境对社区金融业务的开展形成了一定障碍。不仅是广泛存在的经济活动主体信用缺失使商业银行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困难加大,而且对银行自身而言,由于以前没有注重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没有客户关系管理,银行对社区的信息缺乏了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社区金融服务的内容和效率受到很大限制。

社区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社区金融需要兼具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等特点,因此,社区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综合性。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应该是一个大超市,如客户可以随心所欲地选购称心如意的产品,从存取款、理财咨询、保管箱、消费贷款、各种转账,到收费以及购买保险、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需求都应该在这里得到满足。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够,所推出的社区金融产品结构显得单一,功能缺乏,使其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金融服务的程度与效率大打折扣。

人才缺乏也成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的重要阻碍。我国的客户经理制度刚起步,无论从数量与质量来看都远远不够,且尚处于逐步转型阶段。而社区金融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金融知识的人才,才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此外,对社区银行必须设定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法规,避免社区银行沦落为地方官员或少数企业家的圈钱工具;其健康的运行还离不开利率市场化,实行灵活的市场利率是社区银行存在的必要土壤。

篇4

一、引言

近年来,城商行在监管部门的政策引领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并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据银监会最新统计,截至2010年末,全国城商行存款规模达6.1万亿元,贷款规模达3.6万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4.4%。

此外,近年来城商行的发展情况显示,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趋势已愈演愈烈。据统计,2010全年有17家城商行成功实现更名。全年有62家城商行跨区域设立103家异地分支行(含筹建),超过了2009年的数据。面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扩张速度过快的问题,在全国城商行发展论坛第十一次会议上,银监会强调城商行要“立足地方经济、严守风险底线、改进金融服务、实现科学发展”,并提出今后将审慎推进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把城商行内控机制作为重点检查项目,对内控不健全的城商行的新设网点申请,将“暂停审批”。可见,在新的形势下,对于城商行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原因分析

(一)宏观原因

1.促进金融体系完善

“十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国有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问题,“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产品创新”问题,而“十二五”时期应该着力推动“体系完善”,把改革重点从健全国有金融机构的微观体制、创新金融产品等转移到健全国家整体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来。城商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第三梯队,其发展与完善,对于形成一个多层次银行体系,满足一国经济体中不同层次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促进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的互动性决定着经济一体化中的区域金融必然走向一体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不能越出中心城市的城商行只能坐失良机。而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失去了城商行的有力支持,其步伐也不得不放慢。因此,城商行走出单一城市,结盟或者合并组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区域内城商行一体化,这既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利用再增长优势

当同一行业的竞争者较多而处于势均力敌时,行业内所有银行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只能保持最低的利润水平,对其自身的成长非常不利。而通过并购重组,能够使得银行业相对集中,可以有效地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提高银行的利润率,为其进一步增长打下基础。

(二)微观原因

1.应对激励的竞争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纷纷进军中小企业市场这一城商行的传统业务领域,城商行迫切需要通过跨区域发展来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另外,银行业务的同质性导致了竞争更加剧烈。跨区域发展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盈利、加快城商行产品和业务创新步伐。

2.追求规模。降低平均成本

传统的银行业务是以存贷款为主,国内银行中主要的利润来源,主要还是来源于存贷款利差。在这种情况下,存贷款的规模越大。收益就越好。国内银行业的这种传统经营模式,促使了银行都会去追求规模发展。另外,银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非常突出的行业,规模扩大不仅能够增加更多的收入,还能够相对降低成本,如单位资产的人力成本、技术支持成本、后台结算成本、风险内控成本及其他后勤保障成本。这样,一方面成本收入比显著降低,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利润规模提高了盈利能力。

3.分散风险

城商行局限于单一城市,往往将资金集中在这个城市的某几个发展比较好的行业,这样就会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偏高,埋下巨大的风险隐患。另外城商行在日常风险管理过程中,还会面临所处区域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区域系统性风险。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经济发展快的地区资金缺口大、社会信用体系完善,银行处于相对有利位置,盈利能力就比较强,风险相对比较小;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由于资金需求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银行就可能面临发展停滞、不良资产增加的风险。如果银行采取跨区域发展模式,就可以有效规避这种行业风险和区域风险。

4.提升品牌价值

由于银行的高风险性和高公众性特征,银行的信誉和品牌常常成为核心竞争的重要因素。城商行由于起步比较晚、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在与其他银行竞争时并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城商行在自身努力下实现了跨区域发展,自然就会大幅提升品牌价值,这对于开发金融产品、培育忠诚的客户群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我国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已经采取的模式和最新动态

1.联合重组

联合重组是指某一行政区域内的多家城商行重组成立一家新的银行。一般是政府主导省内城商行较大规模的合并。这类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城商行中合并时间最早的徽商银行。合肥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徽商银行作为存续公司,采取“6+7”的吸收合并模式,吸收合并芜湖等5家城商行及六安等7家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徽商银行。

2.购并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

购并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是指一些城商行在自愿和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异地并购城商行或城市信用社。2004年12月,哈尔滨城商行收购双鸭山城市信用社,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双鸭山分行,成为全国城商行的第一家异地分行。

3.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这种模式是依靠单一银行自身的发展,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后突破地域限制。城商行跨区域设立分行,既可以在省内设立,也可以在省外设立。2006年4月,上海银行在宁波市设立分行,从而拉开城商行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跨区域发展模式的序幕。之后其他城商行也先后效仿。这种方式也成为城商行跨区域主要的发展模式。

4.设立村镇银行

据银监会数据显示,2010年3月末,全国有村镇银行214家,但截至当年底,这一数字已经达到349家,另有110余家获批筹建。新增村镇银行,50%以上是城商行发起设立的。实现跨区经营,确实是城商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最大动机,也成为城商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手段。

5.购并国有银行的网点

购并国有银行的网点是指城商行收购国有银行撤并的县域及以下地区的支行网点。2005年,锦州银行利用建设银行县域网点收缩的机会,购并了建设银行两家县域支行,并将其重组成自己的县域支行。

6.参股控股异地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或城市(农村)信用社

这种模式下,被投资机构事实上成为城商行的子公司。典型

的是南京银行在2006年入股山东日照市商业银行,持股18%,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7.由一个强式金融企业购并

2010年,湘潭、株洲、衡阳、岳阳4家城商行和邵阳城市信用社成功重组,并引入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大股东,成立华融湘江银行,开辟了资产管理公司主导城商行联合重组的新模式。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在这几个主要的发展模式下,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动态。有的跨区域步伐迈到境外。如北京银行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设立了代表处,富滇银行则在老挝设立了代表处。部分中小银行在跨区域进入某地市场时,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采取了首先在异地县域设立支行而非在地级市设立分行的形式。如齐商银行设立了青州支行,莱商银行设立了平邑支行。也有城商行根据自身特色,在大多数城商行的跨区域首先瞄准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的同时,选择与所在地经济环境相似的地区作为跨区域的目标城市。

四、关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中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城商行在快速扩张后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风险管控速度跟不上发展速度;二是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欠缺内涵式发展。特别是齐鲁银行发生的金融票据伪造突发事件发生后,城商行的发展引起了整个金融界的关注。监管部门已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从严审批。但笔者认为,跨区域仍然是做好做强一家中小银行的必然选择。更名改制、跨区域发展,甚至包括上市,这些都应该是一家股份制银行做大做强所必需的步骤,也是一家小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城商行不能陷入“唯规模论”的单一增长模式。城商行在今后的跨区域发展中应该做到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一)进行不同层次的跨区域发展

跨区域发展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并且采用合适的发展道路,不可盲目跟随。城商行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是否进行跨区域发展以及什么样层次的跨区域发展。

1.全国性银行

少数处于城商行前列的实力强的银行,可以走这条发展道路。一般是资产规模在800亿元以上大型城商行,并且具有较大的品牌知名度的银行。比如说北京银行,上海银行。

2.大区域性银行

通过区域内联合重组的城商行,可以利用地缘优势,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在省内以及临近区域发展。比如徽商银行,江苏银行。

3.社区银行

规模较小的城商行,要求侧重于本地业务,发挥本土优势,不求做大,但求做精。

(二)深耕细作,打造特色银行

城商行,在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自己的市场定位,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从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的调查中可见,发展好的城商行,都是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做得有特色。城商行必须在中小企业这个领域中深耕细作,着眼于中小企业客户,研究开发出专门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业务产品和服务渠道,并运用个别案例树立品牌形象,从而占领相应的市场份额,提高银行竞争力。

(三)兼顾提高风险管控和应对能力

篇5

一、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自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经历了十四载的春秋,而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城市信用合作社自成立伊始就存在着资本金不充足、资产质量低、不良资产比率高等问题,为克服城市信用社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经营素质参差不齐的弱点,城市信用合作社开始合并为地方商业银行。而在中西部地区成立较早的城市商业银行当属包头市商业银行。包头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8年12月,是首家,也是包头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从1995年到2002年间,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从粗放型开始向集约型转变。包头商业银行截止2007年6月末,共有77个营业网点,拥有员工1314人;总资产408亿元;各项存款267亿元,各项贷款175亿元,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14774万元,不良率为0.85%;资本充足率为10.05%;拨备覆盖率86.73%,监管风险评级为二级,各项经营指标居全国城市商业银行领先水平。

第三阶段:加速阶段――尝试跨地区经营。从2003年到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指导下,探索出以“扶优限劣”原则为指导的跨区域经营的策略。2007年,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包头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赤峰市城市信用社成立了包头市商业银行赤峰分行,截止2007年底,包商银行已在包头、赤峰、巴彦淖尔、通辽四盟市中心城市拥有分支机构78家。2008年4月25日成立了宁波分行,10月成立了鄂尔多斯支行。此外,包商银行全资拥有达茂旗包商惠农贷款公司,控股发起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广元市包商贵民村镇银行,顺利实现了跨区域发展的重大突破。

二、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竞争能力弱

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较低,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小、市场份额低的问题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东部地区低,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实力相对较弱,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资本金得不到应有的补充,这些不利因素会使得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2. 同业竞争激烈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资金雄厚,加强服务深度,提升服务水平,其经营更注重特色;其次,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等纷纷举起深化改革的旗帜,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加快创新步伐,提升经营理念,努力探寻具有其起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再次,外资银行凭借其充足的资本势力、完善的管理体系、先进的营销策略、高端的业务优势,对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

3. 创新能力差

由于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规模小、投入少和成本大等原因,其业务创新步伐要么是雷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其他行有什么业务自己也跟着上什么业务;要么是小打小闹,对原先业务稍加改造,换汤不换药,即使有所创新,也只是对原有产品和服务的变形,很难有根本性的突破。

4. 人员素质相对落后

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员工绝大部分来自于原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极少数来自央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部分人员金融业务知识匮乏,导致业务发展延缓。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一步加深和金融业务创新加速,人员素质相对落后、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策略

1. 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竞争优势分析

(1)地域优势。中西部地区有较为丰富的矿产及旅游资源,而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对本地区的市场较为了解,与当地企业和政府关系密切,能够结合本地区特点和优势,充分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形成区域集中优势。内蒙古包头市2009年1月到11月,旗县区属工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872.5亿元,同比增长34%,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量的43.4%,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包头市商业银行正是看到这些小企业的发展前景,明确提出了“不与大银行抢市场、争客户,将全行的业务发展重点转移到服务小企业上来”的市场定位。

(2)客户优势。地处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而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组成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与中小企业密切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要前提。于是,2005年8月,包头商业银行制定了“以市场原则和商业化运作为前提,以广大市民和小企业为核心客户,学习借鉴国际理念和先进技术,全力打造服务小企业的品牌银行,全面实现包头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3个月后,包头商业银行成为国家开发银行微小企业贷款项目合作的首家试点银行,全面启动微小企业贷款项目。

(3)速度优势。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高度扁平化,决策层和经营一线高度贴近,决策链短,信息传导半径小,对市场变化具有反应灵敏、决策高效、执行快捷的特点,对于资金需求频繁的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 重视服务市民

城市居民的生活体现于细小的日常各种费用的支付,要求比较基础,这与资本有限的城市商业银行所能提够的服务正好对应。根据中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以及消费习惯、理财习惯,为本城镇居民量身定制理财产品,在便利了城镇居民的同时,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在当地的金融市场中获取客观的利润。为此,包商银行推出如下贴近市民的特色服务:

(1)消费增值――不断推出各个主题的促销活动,奖品丰厚、礼品多多,在您轻松消费的同时还有更多的惊喜等着您。

(2)灵活分期、超前享受――客户单笔刷卡达1000元以上的消费,可以在消费记账日后,到最近一期记账日前,致电包商银行24小时客服热线96016,或到包商银行银行卡中心申请办理分期业务。更长的申请时限、更低的手续费,同时具备长达56天的免息还款期,使您的消费、理财更加随意、便利。

(3)挂失零风险――如客户的“60周年主题信用卡”不慎丢失,请立即拨打包商银行24小时客服热线96016或在包商银行任何一家营业网点进行挂失操作。在客户申请挂失后产生的任何非恶意欺诈性损失均由包商银行承担。

(4)终身无偿短信提示,账户变动实时掌控――客户的每笔消费、还款、挂失以及账单等均有免费短信及时提示。用卡尽在掌握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卡片丢失的风险。

(5)申办链条短,办卡快速便捷――包商银行以高效快速的工作态度、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想客户之所想、及客户之所及,为客户快速高效办卡,并且为已经持有包商银行雄鹰贷记卡,使用三个月以上且还款良好的客户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出卡。

3. 关注小企业

目前80%以上小企业贷款都被银行拒之门外。有人称小企业GDP贡献已达到60%,但仅约10%小企业能够从商业银行贷款。显然,银行热衷于“傍大款”,贷款向大客户、部分行业集中;另一方面,对资金非常渴求的小企业却得不到贷款。为此,2005年中国银监会下发《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后,包头商业银行把发展目标盯在了小企业身上,大型企业不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与选择,选择小企业发展信贷业务,扶持小企业集群成为了他们新的情感寄托和期冀。而今天他们选择小企业扩大信贷业务已然取得了新的成就:“截至2006年6月末,小企业客户达1526户,较去年同期新增571户,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6.7亿元,较去年新增19.7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30.6%,其贷款支持的小企业累计创造利润6.85亿元,近1000户家庭走出了失业窘境。”

包商银行率先打出微贷“算盘”,按照市场化、商业化的原则确定小企业贷款价格。经过财务分析计算出小企业贷款筹资成本、人工费用大约为6%,考虑到商业风险,必须要有3%左右的风险加价,同时加上合理利润,并考虑包头市小企业贷款中可能生成的管理成本、当地银行市场竞争状况和民间借贷利率水平等因素,包头商业银行最终将小企业贷款利率区间确定在月息12-15‰。大企业一般只能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难以接受高利率,而对于小企业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期,获得的边际收益较高,对于大企业不能接受的高利率,多数小企业却能够接受。

4. 积极铸造“防火墙”

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要树立“抓源头、筑防线”的思想,把风险危机的苗头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建立起一道道“防火墙”,使它们成为防范金融操作风险的铜墙铁壁。具体措施为:

(1)加强内控组织体系建设和建立内控风险评价体系;(2)检查落实结算制度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并对重要部门(岗位)的稽核以制度化形式固定下来;(3)由一般性规范类差错监督逐渐向风险类差错监督转移,把防范风险作为内部稽核的主要目标,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改变监督方式,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到2009年末,据包商银行统计,全行总资产812.19亿元,是成立初的114倍;各项存款余额669.70亿元,是成立初的152倍;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1.44亿元,不良率为0.52%;实现利润总额10.68亿元,资产利润率1.25%,资本利润率27.25%,拨备覆盖率达到226.4%,资本充足率12.22%。监管风险评级为二级,各项经营指标跨入全国大型城商行先进行列。

5. 重视管理类与技术创新类人才

“人才是知识经济之本”,人才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将显得迫切和重要。包商银行核心领导层尤其重视管理类与技术创新类人才。包商银行已经开始建设网上企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网上商城、网上房城、网上证券、网上外汇、网上支付等网上金融服务体系,并且正在组建包商银行技术创新研发团队。现阶段,在以李镇西董事长为首的核心领导层的领导下,包商银行站在了新起点新高度,正在为把包商银行打造成 “现代化、国际化好银行”,正在为实现“包商银行全球30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四、结论

包商银行的发展与壮大充分表明,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地处经济落后地区,但是可以根据自身城市特点,充分利用其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客户优势,关注市民与小企业的金融需求,避免战略同质,铸造防范金融风险的铜墙铁壁,实行以人管理,注重创新意识,走出一条适合具有当地经济特色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之路,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为中国银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艾仁智.中国地方性银行产权制度变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陆磊.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J].金融研究,2007(1).

[4]高长法等.新编国际金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1)

[5]李路炜.差异化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N].金融时报,2006.9.

[6]张智勇.不同经济增长圈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篇6

首先,从资产规模方面看,截至20__年底,资产规模超过20__亿元的城市商业银行有两家,分别为上海银行和北京银行,在中国所有银行中排名第14位和第15位,并跻身于全球500家大银行之列,甚至超过了一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此外,资产规模在500亿元至1000亿元之间的城市商业银行有2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的有28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有81家。其中,最大的上海银行资产规模为2198亿元;最小一家资产规模仅为10亿元左右,前者为后者的200倍还多。从表1可以看到,20__年底,资产规模最大的十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达到了45左右,体现了较高的集中度。

其次,在资产质量方面,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__年9月底,按五级分类,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27.1亿元,不良率为9.74。动态地看,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的不良率较历史最高点的34.32已经下降了近25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改善相当明显。不过,若从横向来比较,在几类主要的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只是略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远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总体资产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而且,各家银行之间的不良率差距相当明显。在113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两家最大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在5左右,在主要银行中均居中上水平;60家经营状况基本正常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6.7;35家风险较大类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3.41;而16家高风险类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43.9。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当差。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方面的考虑,所计提的拨备并不充分。这进一步加大了其经营上的风险。

第三,从资本实力来看,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于都未上市,城市商业银行补充核心资本金的渠道只有利润留存和增资扩股这两条。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同时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其资本实力有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已先后有6家银行引入了外资,在获得资本金补充的同时,也通过外资股东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治理结构(参见表2)。而对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经营业绩相对较差,单靠利润留存难以满足核心资本补充的需要,而同时,其相对糟糕的财务状况又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在附属资本补充方面,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一些资质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状况良好,达到了发行次级债的各项要求,已经开始通过发行次级债来筹集附属资本,由此拓宽了资本金补充渠道。20__年,上海银行率先以私募方式发行了30亿元次级债,南京市商业银行则于20__年11月率先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了8亿元次级债。不过,对于相当多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目前还难以达到监管要求,进而也就无法利用次级债发行来补充附属资本。

上述这些情况意味着,有相当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资本金补充的困境,可能难以在规定时限内达到监管要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金是银行用于对抗未知风险的重要手段,资本金补充渠道的匮乏以及其自身较为糟糕的资产质量,预示着这些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城市商业银行之间所存在的两极分化的现实,意味着其变革路径必然会体现出多样性。而且,由于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监管当局在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之时曾规定,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从而造成地方政府事实上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控制。这也意味着,由于地方政府的取向不同,也将会导致不同城市商业银行改革路径上的差异,这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复杂性。

总的说来,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大,组织管理架构较为完善且在当地市场已经获得了较大市场份额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突破现有的市场准入约束,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已经成为其相当迫切的选择。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比,目前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依然保留着一些市场准入的限制,不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开展某些业务。这直接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导致其资产结构相对单一,难以实现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优化。

当然,就目前来看,对城市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市场准入限制,还是来自于对其经营地域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其经营活动就被限制在所在城市。当然,从当时的经济金融环境和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单一城市制的经营模式是必要的。在成立城市商业银行之前,大多数中心城市都拥有数十家城市信用社,而其中大多数都经营不善,面临不良资产严重、管理混乱、风险失控等问题,处于破产边缘。可以说,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一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建成的,其成立初期的任务在于防范和化解风险,而非规模和地域扩张。不过,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之后,对那些经营状况良好,业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经营的地域限制的缺陷正在不断显现出来。

首先,具体到某个城市而言,其经济结构大多相对单一,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可能就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上。在经营地域受限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势必集中到这些产业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贷款组合由此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一旦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就可能遭受较大的损失。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来说,这种风险的集聚不仅意味着自身较大的损失,而且还有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冲击。

其次,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资金的跨地区流动日益频繁,客户对银行服务和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尤其是需要商业银行能够跨区域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而不论是资金的流入还是流出,都需要一个跨区域的服务通道。经营地域的限制,会直接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往往也是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重点开拓的市场,因此,这些地区城市商业银行极其渴望突破既有的地域限制,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以获得与竞争对手相同的竞争条件。

由此看来,放开经营业务范围的限制,允许一些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新设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来实现进行直接的跨区域经营,是监管当局一个必然的选择。不过,也应该看到的是,在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降低贷款组合系统风险的同时,直接的跨区经营也会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新的风险。新市场环境所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于异地分支机构成立所导致的管理链条加长,都会给银行带来新的风险因素, 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恐怕都难以达到要求。因此,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直接跨区经营的放开,不应该成为普遍的范式,而只能局限于少数资产规模较大,风险管理和抵抗能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

篇7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始于2006年。当时,为解决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区域限制产生的问题,银监会颁布《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采取“分而治之”的监管思路,明确鼓励有实力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收购、重组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等模式,在所在城市以外的郊区(县)、周边地区及邻近其他经济区布局,实现跨区域经营。2006年4月,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

2007年,原银监会负责人提出“阳光普照”概念,在监管上要求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审慎的同质同类监管,并同时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从而获得与其他金融机构同等的权利。2009年,银监会又颁布了《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进一步放松对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国西部和东北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取消了对城市商业银行运营资金的限制,使之能够更好地发展地方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这一系列政策建立起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体系,刺激了城市商业银行扩张,许多中型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向县级及省外市场辐射。

五年以来,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速度加快,开展范围更加广阔,逐步打破了长期以来经营所受的地域限制,拓展了金融服务网络。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有78家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了跨区域发展,占全部147家城市商业银行的53%,其中包括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大型城市商业银行,也不乏大量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形成了城市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趋势。

正当各地城市商业银行纷纷全面进行跨区域扩张之时,我国政府开始实行从紧的金融调控政策,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2011年“两会”期间,国务院负责同志点名批评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成为政府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序幕。银监会一位负责同志随后也指出,今后将审慎推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同时将重点检查城市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暂停审批内控不健全的城市商业银行新设网点申请。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遭遇政策调控,是银行高速扩张带来一系列显著问题和隐性问题之后的必然结果。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原因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造的产物,其成立旨在降低并化解各地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金融风险,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从设立开始的定位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事实上,这种定位和功能类似于美国的单一银行制商业银行模式,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又限制了其做大做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吸储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当地企业融资需求,迫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必须探索跨区域经营之路。跨区域扩张能够降低经营成本、贷款损失和破产概率,维持金融稳定,这些积极效应推动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良性因素。

从外部原因来看,2006年开始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源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为实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对外开放中国金融业市场。因此,无论是前期五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谋求上市,还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都是为了应对金融业开放带来的巨大竞争冲击。此外,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成为推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的外部动因――在经济下行周期,金融管制和市场准入相对前几年有所放松,国内金融业改革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但是,在近年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的进程中,来自各级地方政府的政治主导超越了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少盲目扩张。从历史情况看,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对地方原有城市信用社重组的基础上设立的,地方政府通过帮助城市商业银行解决历史坏账等问题成为大股东,从而导致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初期产权不明晰,地方政府行政色彩浓厚。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放开,地方政府将金融机构的发展作为其政绩,不仅希望做大本地金融机构规模,寻求上市,还提供各种条件引进外地金融机构,甚至将推动本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并上市融资列入地方“十二五”规划,进行盲目扩张,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加剧了金融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城市商业银行集中进入发达城市、地区,加剧了金融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增加了竞争激烈程度。数据显示,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数量显著多于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 2010年,城市商业银行共设立跨区域分行103家,其中东部地区55家,占比54%;中部地区18家,占比17%;西部地区30家,占比29% 。城市商业银行在区域分布上的重叠,进一步促使有限的金融资源向较发达地区集中,拉大了中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二)加剧了金融资源的纵向分布不平衡

城市商业银行的全面扩张使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出现断层。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这些金融机构分别服务于农村、单个城市、区域和全国市场,这样的银行结构体系有利于拓宽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城市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在发展战略上复制大银行的战略理念,造成原有的多层次定位发生变化,恶化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

(三)经营同质化趋势严重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同质化趋势加剧了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增加了金融风险。在发展路径上,各城市商业银行都是首先选择在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进行网点布局,在这些重点地区扩张之后,积极争取上市。在服务对象上,城市商业银行原本的客户定位为服务于市民和中小企业,但现实中这些银行往往忽视细分市场,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争抢大客户,提高了竞争难度。在业务内容上,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趋同,竞争力不大,因此在目前负利率和存贷比失调的压力环境下,一些银行不惜采用违规操作手段恶性竞争,造成严重后果。例如2010年12月6日发生的齐鲁银行60亿金融票据诈骗案,就是城市商业银行不正当竞争造成的恶果。

(四)银行风险管理存在长期隐患

城市商业银行的大规模扩张已导致其经营超过风险管控能力,存在长期隐患。根据银监会规定,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依据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状况六个单项要素进行综合评价,跨区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须达到监管评级二级(含二级)以上水平;但在省内实行联合重组后达到三级的,可在省内尚未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城市设立异地分行。然而由于各城市商业银行背后的地区利益,在实际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各种力量绕开或无视上述指标,违规扩张。据调查,目前全国147家城市商业银行达到监管评级二级的仅50多家,潜在风险巨大。

三、城市商业银行定位及发展方向

从美国银行业发展历史来看,宽松、放开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可以促进银行间的竞争,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相比区域限制利大于弊。因此,跨区域经营是银行业规模效应特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商业银行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但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忽视高速发展背后潜在的巨大风险。具体而言,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需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一)全面评估,准确定位

从规模上看,尽管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已达到7.8万亿元,但仅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总资产的8.24%,与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差距也很明显。单就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排名前10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和超过3.2万亿元,占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的40%,个体差异也较为突出。从外部环境来看,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准入政策实施五年以来,国内外金融环境和市场情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无论是中央监管机构还是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均应该在全面评估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准定位,体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差异化特色,形成本银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品牌形象,适应我国全国性、区域性、社区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建设的要求。

一方面,规模较大、管理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跨区域发展巩固基础,增强实力,实现盈利。另一方面,小规模城市商业银行则可定位于社区银行和专业银行,深入到区县级地区,结合当地实际,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遵循“以较少资本博取较大收益”的路子,实现自身发展。

(二)推进民营化进程,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尽管我们坚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政府对于银行业的控制意义重大。但就我国银行业而言,从中央银行、政策银行到商业银行,无不处于政府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管之下。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行政化经营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而目前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盲目扩张的背后,正是地方政府特殊的利益驱动。

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大股东的地方政府,往往并不关心银行的实际收益率,只注重短期政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只有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民营化进程,淡化行政色彩,发挥市场对银行经营行为的主导作用,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银行盲目扩张的风险,推进金融创新,增强资本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篇8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跨区域经营 发展战略

Key word:City Commercial bank cross region management developmental strategy

引言

上海银行宁波分行2006年4月26日成立,这是我国首家实现跨省(市)设立异地分行的城商行。银监会在2007年提出,城商行只要达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标准,资产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等一定的基础条件,就能够跨区域经营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现状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数目截至2009年7月共有142家,其中23家在华北地区,18家在东北地区,36家在华东地区,32家在中南地区,21家在西南地区,12家在西北地区。根据目前发展历程的常规路径,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一般采取先跨县、再跨市、再跨经济区域,最后跨全国发展,循序渐进的实现跨区域经营。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可采取的方式有:合并重组、收购兼并和自我。

(1)合并重组。重组是指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时将原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划分和结构调整,经过合并、分立等方式,将企业资产和组织重新组合和设置。狭义的资产重组仅仅指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划分和重组,广义的资产重组还包括企业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与重组、业务机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

(2)收购兼并。兼并(Merge)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它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3)自我提升。这种方式不借助政府等外力,一般是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并且这种提升达到了或超过了一个标准。这种标准由监管部门《风险评级体系》或《内部指引》制定。报经银监会,通过审查批准后,即可实现城商行的跨区域经营。

三、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劣势与风险

(1)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困难

由于多数中小企业为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很少具备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所以不规范的财务报表、不具合法性的财务报告等现象比较普遍。

(2)风险增大

初到新的城市,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将面临全新的市场和全新的金融环境,由于地理基础和历史基础的丧失,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缺乏了原有的信息优势。所以,比原先更大的信用风险将会被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所面临。

(3)人才制约

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初期时,人才缺乏问题严峻。从人才积累的数量,以及吸引人才的自身品牌能力,还有能够把握全局的管理人员、了解当地企业、当地市场和需求的信贷人员,这些方面城商行都存在很大的短缺与障碍,而这个障碍也阻止了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

(4)科技水平不高

尽管城商行科技水平相对自身而言,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科技水平不高,尤显不足的是在科技信息系统建设的配套方面。跨区域经营后,物理地点的多元化,使得其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强。

(5)外资银行的冲击

外资银行没法与垄断了将近70%的存贷款和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工农中建相比。所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中小银行,城商银行。

(6)发展模式跟风现象严重

自从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银行跨区域经营取得成功后,许多城商行都纷纷效仿跨区域发展经营。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肯定有一些城商行在追逐潮流,而忽视了自身的发展特点。其次,跨区域发展战略基本一致。

四、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战略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总体来说应该加强业务合作,创建统一品牌,使得可以用同一标准衡量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首先从基础做起,内控制度建设要统一、科技电子化建设要统一、业务标准、业务凭证、信息披露都要统一,这样做会使社会信誉度不高的劣势得到改善,行与行之间相互,共同拓展业务空间也得到提高。

(2)现在属地管理制在各城市商业银行得到实行。这导致交流与合作在同属一个省的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和跨省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比较少。可以采取横向并购,组建集团的思路策略,拓宽客户的来源。

(3)当城商行靠自身实现规模扩充难度很大,在异地设分行加剧竞争,恶化本土的生存环境时,应更注重单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

(4)在跨区域经营的初期,城商行应将经营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并且与会计事务所合作,对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根据市场新动向,积极创新金融新产品,为社会提供专业、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

(5)扩大市场份额,这是针对与外资银行进行竞争时的关键。这同时可以增强城商行自身的资产实力。

(6)合理规划符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区域。经济、政策和文化环境、客户群体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服务需求,所以不同的城商行应该结合自身的现状,创新和整合,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篇9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其经营活动被严格限制在所在城市,不允许跨地区经营,即实行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活动的日益频繁,这一经营模式的弊端日渐显现,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制肘。自2000年开始,城市商业银行要求跨地区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11月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然后在2006年又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明确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操作流程。由此,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扫除了政策上的障碍。随后,一大批城市商业银行相继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了跨地区发展。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原有的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使资金的跨地区流动和结算超出了其自身的能力,因而造成其客户流失。例如,一些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当地城市商业银行关系很好,但当这些企业实现跨地区经营后,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地区经营,无法再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它们只能放弃城市商业银行而选择其它银行,这样就导致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受到限制。再如,银行卡的发放已成为各商业银行追逐的热点,但是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如果异地没有营业网点,就无法扩大这方面的业务。所以,城市商业银行有必要跨地区发展,以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2.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分散风险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分散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有限,不可能把资金投入到风险较大的金融产品中,也不能把资金过度集中投入,这样也会带来风险。而跨地区发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分散风险的问题。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各个地区分别进行资金投入,“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以达到分散投入分散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跨地区发展可以使城市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信息,以避免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特别是对于跨地区经营的客户,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不能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就很难获得客户在异地的信息,久而久之,这种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导致产生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损失。

3.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公平竞争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大量涌进,导致国内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各家商业银行倾尽全力争夺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实行单一的城市制经营模式,就会面临非常不利的局面:一方面本地市场份额不断缩水;另一方面又无法向外地拓展市场。显然,这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不公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走出去,实行跨地区发展,开辟新的利润来源,以提高自身价值和竞争力。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规划,扎堆进入发达地区

从已经实现跨地区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来看,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地区发展时,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劣来制定科学的、清晰的规划,而是纷纷选择进入发达地区。据统计,已实现跨地区发展的59家城市商业银行设立的162家异地分支机构中,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有45家,位于珠三角经济圈的有11家,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有39家,合计95家,占比59%。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的地区不平衡状况,也使得这些地区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使城市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

2.业务高度同质化,缺乏自己的特色

对于大多数跨地区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异地分支机构的业务单调且雷同,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原有的特色和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在信息科技方面的落后,在其原有的科技系统平台上,一些新型产品、新的功能无法运行,从而制约了其产品创新活动。

3.定位模糊,竞争力不强

城市商业银行在未进行跨地区发展之前,定位是清晰的: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但实现跨地区发展之后,定位开始模糊。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为了迅速扩大规模,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盲目与国有银行、其它股份制银行争夺大企业、大项目,结果导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4.盲目扩张,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

近年来,随着跨地区发展的不断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和增长量均创历史记录,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三家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2009年前三季度贷款增长速度分别为:61.95%、58.43%和40.09% ,分别为去年同期增速的1.78倍、I.87倍和1.79倍。这直接导致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例如,宁波银行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末的16.15%下降至2009年9月末的l1.25% ;南京银行更是从24.12%下降至13.2l%。

5.缺乏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

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的缺乏日渐显现。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员整体素质远不如国有银行和其它股份制银行。而必要的人才是确保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进程已受到制约。对异地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管理也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连续性面临挑战,有的“过度管理”,有的过度放松“。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建议

1.坚持自身优势,明确自身定位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格局。国有商业银行和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立足于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国有大型企业等优质客户,而对中小企业则设置了较高的融资门槛。同时,外资银行鉴于目前在经营范围和营业网点方面的劣势,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高端客户的争夺上。在这种格局下,城市商业银行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是明智选择。首先,这种定位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形成错位竞争。无论从资产总量上,还是从资本金规模以及资本金补充渠道上来看,城市商业银行都处于劣势,无法与它们直接竞争。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其次,城市商业银行在多年的发展中与中小企业关系密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完美契合。

2.不断创新,提高竞争力

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地区发展过程中,产品、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雷同单调等问题,是快速发展中难以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加以改进。例如,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有针对性地设计特色服务产品;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这将会更好的赢得市场。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北京银行率先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其发放的文化创意企业贷款占北京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总额的90%以上;宁夏银行在全国首家开办伊斯兰银行业务,填补了内地金融服务的空白。

3.进军农村金融市场

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地区发展时,应做好科学规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扎堆进入发达地区、业务雷同等问题。并且可以考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县城设立支行;二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例如,南京银行参与发起设立了芜湖津盛农村合作银行,成为首家入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

4.大力培育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银行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保证跨地区发展的顺利进行,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具有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各类人才。除了引进所需人才外,城市商业银行应将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要建立合理的培养机制、晋升机制、薪酬制度,以激励企业员工;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使命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地方商业银行;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状况

近些年,随着金融业的开放,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关系到整个金融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进程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始建于1995年,其前身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在当时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潮刺激之下,盲目开始扩张,最终因管理低下、缺乏监管、违规投资、信用缺失等原因,积累了大量金融风险。为有效防范风险,国务院决定对城市信用合作社开展清理整顿,并着手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政府占三成,其余七成可由企业单位和个人入股。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从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就真正的建立起来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从1995年到2006年,这段时间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初期。从1995年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之初,到2006年,由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数量持续增加,有些区域银行的业务量已经超过了大型银行,其初期发展格局也已基本完成;二是2006年至2011年,这段时间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进化期。2006年以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周边的农村建设也变得很快,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也开始投入,有些银行抓住机会,快速成长。作为一个发展节点,上海银行宁波分行的开业,开启了城市商业银行以开设异地分支机构、合并重组等方式实现区域性经营的发展趋势。这个阶段可以被认为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进化期;三是2011年以来的10年,被称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改革期,是城市商业银行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革除旧弊、自主创新、优化结构、顺市而为,以从容应对前所未有且动态发展的金融市场。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外资银行涌入国内市场,他们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独特的营销方式,这给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冲击,有些银行甚至丧失企业竞争力。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需要进行营销方式改革,研发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产品,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得主动,在逆境中求得发展。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整体实力快速增长。2013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5.18万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22.93%,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0.03%;负债总额达14.18万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22.89%,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0.04%;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45家。2014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超过18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为13.8%,不良贷款率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

(二)地域发展关联度高。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145家城市商业银行,其中千亿元规模以上29家,已上市3家。总体上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主要被限定于其所属的中心城市,而不同城市之间经济总量以及金融环境的差异,成为导致不同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全国范围看,经营绩效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共3家,分别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盈利规模在70亿元以上;资产规模在2,000亿元至5,000亿元的共9家,盈利规模在25亿元至45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至2,000亿元的共17家,盈利规模在10亿元至25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下的共116家。资产规模最大的10家城商行总资产占比40.82%,净利润占比37.18%,体现了较高的集中度和两极分化程度。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一)职能延伸,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随着银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银行的管理法规日臻完善,加上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愈来愈科学,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职能将进一步延伸,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银行业务多元化,可以分散风险,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能使得收入来源渠道也多元化,且各种业务直接可以做到交叉互补,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增强银行盈利能力,可以为客户、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这样既节省客户同银行打交道的成本,又提高了金融业的服务效率。城市商业银行向综合化发展、全能化运作,是一种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把握利率市场化机制,提升竞争力。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及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不再设置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应好好把握利率市场化机制,发挥其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力。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将采取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也可从中获利;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地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向前迈进一步。虽然利率市场化以后,并不意味着所有金融贷款利率都会升高,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加。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都是由政府控制的,银行领导和工作人员都由政府指派,基本上就是政府自己的银行,与地方政府、中小企业、社区和居民关系更为密切,在处理风险和其他问题上更容易获取政府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地域优势,学习西方国家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把握利率市场化机遇,增强市场竞争力,将是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方向。

(三)发展虚拟银行。传统银行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但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服务能力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依靠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因此,网络银行将为城市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要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优势,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网络上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这将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稳健、发展、效益之间的关系。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任何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想法都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依法合规、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前提。从目前实际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是发展的动力不足,而是发展中的冲动往往因渴求发展而忽视稳健的问题,所以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效益与稳健三者之间的关系。决不以一时的发展、效益为代价而破坏稳健的基础。发展是建立在稳健发展上的发展,效益是建立在稳健基础上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增长速度,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样才算是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丹,王洪静.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评价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12.

[2]李树生,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篇11

一、前言

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溯源决定了其本身存在着内在缺陷,为适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目前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而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很好地反映了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是最具综合性的银行绩效评价指标。因此,对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其效率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可以正确评价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从而可以作为政府监管部门评价各城市商业银行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本文将引用国外当前广泛应用的商业银行效率评价方法,即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二、方法介绍

DEA三阶段模型运用在对城市商业银行效率的评价中,该模型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结合起来,既保留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优点,又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弥补了数据包络方法的缺陷,即能同时调整环境变量与随机干扰项等因素的影响,将银行置于相同的平台下来衡量其效率,以期望得到更为科学、准确的城市商业银行效率评价结果。

三、模型的结果与分析

为了最大限度的反映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状况,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4家城市商业银行2006-2010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具体见下表5-1:

表5-1 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

本文采用原始的城市商业银行投入与产出变量数据,应用DEA三阶段方法,利用DEAFrontier.xla软件求得2006-2010年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的三种效率值――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具体结果见下表5-2:

表5-2 2006-2010年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分析结果

图5-1 2006-2012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效率趋势图

从表5-2我们可以看出,全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在样本期内具有相对较高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说明这些城市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而且,从表5-2和图5-1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2006-2010年呈现先下降而后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分析各年效率值,可知,纯技术效率从2008年到2010年提高了5.3%,规模效率从2008年到2010年提高了11.5%,所以在这期间城市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的提高更主要的是由于规模效率的改善。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不管是技术效率,还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相比较于2006年都下降了。

四、结论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一定的无效率,出现该现象主要是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低效所导致,相对而言,后者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而,城市商业银行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优化业务结构和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健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DEA方法及1997-2001年效率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J]2003(3)

篇12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1、存款余额连年增加,资产总额递增,盈利能力增强。随着呆坏账的大量剥离,财务费用大副下降后,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截至2009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达5.68万亿元,存款规模达4.65万亿元,贷款规模达2.89万亿元,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38万亿元。资产利润率大于1%的城市商业银行从2002年的1家增加到2006年的29家,与此同时亏损面大幅减少。这说明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条件明显改善,逐渐成为我国金融领域一支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生力军。整体局面固然可喜,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环境的改善是提升银行绩效的重要因素。自2003年监管当局实行严格资本监管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现,对于将同业市场作为重要资金来源的城市商业银行,无疑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差。

2、资本充足率有所提高,但仍需保持。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突出问题,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引导和支持,城商行的资本状况不断好转。截至2008年,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3%,此外,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也控制在较低水平,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案件发生率比上年下降65%。以上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状况得到了大力改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国家水平。面对中国金融业对外资的不断开放,城市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来自多方的挑战,保持自身资本的持续稳定提高,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工作之重。

3、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有所下降,但问题仍然存在。沉重的历史包袱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大量的呆账、坏账导致的巨额不良资产存量一直束缚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使之陷入恶性循环。尽管少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率并不低于城市商业银行,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的压力更大、难度更高。虽然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之所以如此,缘于城市商业银行与众不同的特殊性:首先,城市商业银行起源于城市信用社,因此就一般情况而论,其资产质量更差、遗留问题更多;其次,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身份与地位决定了它在化解不良资产过程中,较难得到国家财力与政策的特殊倾斜。降低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唯有逐渐改变银行自身经营机制和提升治理水平才是真正出路。

4、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间不长,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能力。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上表现出相对不健全、潜在的问题和风险较多的特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中出现管理成本低,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若干管理工具,与国际领先水平有很大差距的特点。在2010年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六次会议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对城市商业银行提出“要建设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根据国际经验和城市商业银行现状,应从所有权、内部约束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加强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二、提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建议

1、立足自身努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扩充资本,增强抗风险能力,进一步调整资本充足率和降低不良资产率。全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都进行了增资扩股,中国人民银行正在鼓励各家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通过增资扩股来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在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鼓励吸引符合入股条件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入股,鼓励引进国际金融机构或外国商业银行参股。根据资本性质和来源的不同,城市商业银行引资比例有所区别:引进的外资所持股份不能超过城市商业银行注册资本的15%,引进的国内机构投资者所持的股份不能超过城市商业银行总股本的15%,引进的个人投资者所持的股份不能超过城市商业银行总股本的5%。与此同时,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风险资产的资产证券化过程,将风险权重较高的贷款或其他高风险资产打包转化成现金,降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从而降低对资本的要求相应提高资本充足率。

2、进一步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引进外资参股,既能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也将对城市商业银行立足本地、走向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化进程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法人治理机制上城市商业银行应围绕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这两个关键问题,实现向规范性发展的转变,完善董事会及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人事薪酬委员会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抓好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加强内部管理,要达到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其流动性,争取最大盈利水平的目标,从而加速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

3、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事实上,随着金融业竞争的白热化,中间业务已经成为提升银行竞争力的一座富矿。一些银行界的人士认为,中间业务的市场还很大。随着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的进驻,带来了更多、更新的金融新产品,人们对多元化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现代金融市场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城市商业银行也在不断调整自身功能定位,并越来越更注重开拓以服务为重点的中间业务,利用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信誉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客户提供咨询、、担保、结算等广泛的业务服务。

4、促进创新力的培养和提高。提高创新能力是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点之一。城市商业银行要尽快实现业务经营的多元化,积极探索和开拓银行业务,加强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推动整个业务体系的整合,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实现较好的配置,达到优势互补,提高其竞争力。今后,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会更快,这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及时提升产品创新水平,将最新的科技手段应用到金融市场上,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既可以增加获得利润的途径,又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户。同时,应积极探索世界新进银行的高端产品,从中吸取精华,力求掌握创新的主要方向,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城市商业银行要转变经营理念,产品创新要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并显现出鲜明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5、加强银行专业人才建设。人才资源是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离不开竞争,而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现代商业银行拥有了高层次的人才,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要有“求贤若渴”的观念,并建立起一支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人才队伍。首先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员工队伍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但从总体上看,整体素质仍不高。对现有员工的培养,应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主,坚持因人而异的方针,不能片面地追求数量和单纯地追求学历。要全面地培养人才,促进思想、业务素质全面发展。其次要加强人才的引进。要建立人才的吸引机制,即在稳定现有优秀人才的前提下,做到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善于发现、挖掘、引进人才,将具备综合素质的现代高级决策管理人才吸引进来。再次要加强对人才的使用。做好培养年轻人的工作,对一些崭露头角的优秀苗子,应大胆选拔,让这些优秀人才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经受锻炼,尽快成为银行的栋梁之才。

市场经济为各市场主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也毫不留情地检验着市场主体的资格,每一个市场主体只有找准角色和位置,才能在市场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总的来说,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应因其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应充分考虑到各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差异,进而分析各种发展模式的前提条件、自身的资源约束、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战略定位与规划,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篇13

一、我国对银行业监管的现状

1.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式是明确的,即渐进、有序,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明确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利率市场的起步较晚,从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此后又开放了银行间债券利率。2000年开放了外币利率(小额外币存款除外),2004年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至今也尚未形成基准利率体系,自然也没有简单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期权和期货。这使得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差距。

2.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即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暂行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在地级以城市设定,一个城市只能设立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为本市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清理整顿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与此同时还承担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重担。城市商业银行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风险高度集中。这是监管政策明文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不允许跨区经营的背景。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商行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商行提出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对此,银监会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达成共识,城市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走出城市。2009年4月,银监会调整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准入政策。规定中小商业银行的机构发展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从而实现了基本上统一监管标准,实施同质同类监管。

3.混业经营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最初期,我国金融业并不是分业经营的。当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比如,交通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就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金融业出现了一些混乱情况,当时一种主流的看法认为这些混乱来自于混业经营,因此就逐渐把金融业务切分开来;同时在立法上加以保证,形成了一种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1995年通过并于2003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的相关思路

我们正处于一个金融市场迅速创新、竞争不断加剧的年代。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业法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监管部门应当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明确相关政策法律改革调整思路,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调整金融市场主体关系的主导性法律制度。首当其冲的即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法律制度的调整。这些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进行市场主体制度设计过程中主要按照政府意志展开改革,而未按照私法原理明确主体权利与义务,导致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革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未来几年,法律需要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出资人制度、股东权利与义务、股东行为约束、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在深刻理清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明晰的规定,在私法层面明确银行在市场中的商事主体地位,保护其自治权利,维护市场对于市场主体的选择和对于金融资源的配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