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6 10:11: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企业经营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

篇1

关键词:

价格波动风险;套期保值;稳健经营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3203

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多种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中很多影响因素都会通过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来显现。近些年来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暴跌,使我国企业付出了缺乏价格风险管理手段的惨痛代价。它表明全球化的企业再生产和财富增加能力,不仅要依靠科技生产力发展,也需要风险管理手段来保护。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国外发达国家企业已经累积了利用市场工具来防范价格波动风险的大量经验,即利用期货和期权等衍生品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主动管理价格波动等市场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掌握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有效利用现代金融工具开展套期保值,已成为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选择,对于我国企业稳定发展和建立国际竞争优势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1套期保值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新认识

20世纪90年代,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其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资源的知识集合。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角度的理解、扩展和界定。有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有效推向市场的能力。也有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别具一格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架构。总的来说,社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位更多的是如何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能力,但确忽视了如何保护财富的能力。

然而,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无论企业具有什么样的竞争优势,最终无法摆脱价格的控制,产品的价值最终是靠价格来体现的,价格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创造剩余价值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如何规避价格风险同样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因此,如何管理价格风险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如何合理地利用价格管理工具,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熨平利润曲线,实现长期稳定增长,是企业必须思考面对的问题,而企业规避价格风险的重要手段便是套期保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了重新认识的时候,参与套期保值便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2财富的创造与保护是企业稳定经营的重要课题

套期保值作为企业价格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对于企业应对外部风险、实现稳健经营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我们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意义也是我国企业如何树立并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客观要求。

如何打造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后的重要战略任务。近几十年来,出现的多次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都生动地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面对如何进行财富创造和财富保护的问题,科技和劳动生产力的进步是创造财富的核心动力,而合理利用套期保值工具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则体现了财富保护的能力。站在全球化再生产的角度来看,仅会生产和依靠劳动创造财富增加值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一个企业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世界再生产过程中获得市场和价格优势,那么,其创造的财富与价值体现实现很难成正比,就会导致制造业大国为发达国家打工的现象。

那么,如何使劳动投入和财富创造尽可能地转化为价值呢?从近些年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实践经验来看,必须要在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大力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尤其是要引入以套期保值为核心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使企业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手段的双重竞争力。我们不仅要善于创造财富,同时还要善于保护好自己所创造的财富价值,在外部环境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和波动常态化的情况下,能够保持企业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能帮助企业实现这个目标的,就是以套期保值为主的风险管理模式。

1.3套期保值为企业建立低成本策略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粮油企业为例,这类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企业的竞争策略基本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差异化策略,另一种则是低成本策略。差异化策略,就是使自己经营的产品与其他企业不一样。而对于粮油企业来说,由于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响度较低,所以其主要的竞争策略是低成本策略,尽可能地降低从采购到物流运输再到加工等环节的成本。但是,对于一个压榨企业来说,如果仅靠压榨节省费用,车间管理高效,加工一吨油脂也很难节省超过30元/吨的费用,这说明企业要想通过单一环节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是很难实现的。

那么,企业要该如何降低成本呢?必须依靠企业系统化、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实现。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就开始进行成本控制,直到运输、加工、存储和销售环节,每一步都要进行成本管控,即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的连续化、精细化和系统化。低成本策略中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要进行合理的套期保值。得益于长期坚持全方位系统性套期保值业务,国际四大粮商长期垄断着世界粮油市场及相关产业链。通过套期保值,四大粮商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成本有效控制,控制了成本,也就控制了风险、左右了价格,从而与科技创新一样,帮助企业控制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所以,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迫切需要展开一场管理革命,一场引入现代金融管理工具、以套期保值为核心的风险管理革命。企业对套期保值不应再感到陌生,套期保值也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要做的事。

2套期保值对企业稳健经营的重要意义

2.1套期保值的核心逻辑

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会经常遇到各种风险,包括价格波动风险、流通风险、政治风险、自然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在这些风险中,有些风险是不可控风险,而有些则可控的,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规避或降低的风险,譬如价格波动风险、流通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通过在期货市场中开展套期保值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可以靠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挖潜改造来克服这些风险,还可以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工具去化解,而这个市场机制则来自期货市场,这个操作过程便是期货市场套期保值。

2.1.1套期保值的本质是风险的对冲和转移

套期保值的英文单词是“Hedging”,又称为“对冲”,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套期保值称为“风险转移”或“风险对冲”。科学有效地用好期货这一对冲机制,已成为企业防范外部风险尤其是市场价格风险的重要手段。

2.1.2套期保值的作用主要在于熨平企业利润曲线

在实践过程中,套期保值的作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利用期货盈利来弥补现货亏损,而应理解为在现货与期货的盈亏互补的作用下实现企业总体利润的稳定增长。即在套期保值交易具有熨平企业利润曲线的作用。采用套期保值手段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企业,其利润曲线大体围绕着行业核心利润线上下平缓波动,基本呈均匀发展的轨迹;相反,没有做套期保值的企业,其利润曲线则呈大起大落的“W”型运行曲线。

目前我国企业的利润曲线基本是以“W”型运行状态为主。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走势,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企业一定程度上缺乏价格波动的周期意识,一旦什么东西赚钱,大家便一窝蜂地投资到这个行业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生产过剩,导致企业的效益也随之大起大落,如此往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企业缺少对冲价格波动风险的意识和手段,当市场发生不利变化时,不能通过有效方法及时转移和对冲所面临的风险。

2.1.3套期保值在风险来临时为企业提供了避风港湾

回顾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期货市场不但没有出现危机,反而保持了发展速度和收入的双增长。国际期货市场的成交量呈现了高增长态势,这也反映出期货市场的风险对冲功能在危机来临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越是价格波动大,经济风险积聚的时候,企业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需求也就越强。

2.2期货市场助力企业稳健发展

我国现有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一家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涉及47个品种,对相关的若干行业的定价以及风险管控产生了积极影响。尽管同国际成熟期货市场相比,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功能作用的发挥还相对有限,但通过多年的实践和观察,对于已有期货品种对应的行业,期货市场已通过其风险对冲和价格发现功能,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1对产业的导向作用日趋明显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价格指导作用,目前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定价的基准。我国的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联度不断增强,对企业经营者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在引导投资和生产经营方向等方面作用明显。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生产、贸易、加工、消费企业开始利用期货价格,来组织企业的采购、生产、物流和营销等经营活动。目前在有色金属行业和油脂油料行业,几乎所有企业都跟踪利用期货市场价格,通过点价贸易等方式,有效解决了现货贸易中的定价难题和贸易方式缺陷等问题。

2.2.2有效保障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成熟企业真正的偏好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保持利润的持续稳定增长,享受长期的平均利润,而非追求一夜暴富。没有参与淘气保值的企业,虽然有机会享受价格有利时的超额利润,但同样有可能在价格不利时丧失企业生存发展的能力;而参与了套期保值的企业,可以避免在最恶劣环境下的不利冲击,避免利润大起大落,从而享受稳定的平均利润、保持平稳发展。企业通过套期保值转移风险后,有利于企业进行规模扩张,从而使得企业在同等风险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单位风险值降低,可以动用的资金总量也就越大。所以,套期保值不仅可以使企业避免在市场极端风险时的冲击,还可以帮助企业保持稳定的发展规模和不断拓宽市场空间,实现持续稳定盈利,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2.3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效率

企业通过分析期货市场价格走势,并结合自身特点,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根据价格趋势和市场供求状况,组织和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了生产的科学性,使企业的投资经营方向、生产结构和规模,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市场实际情况,增强了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促进了企业投资经营结构和整体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

由于期货市场是保证金交易,所以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杠杆效应,只需动用相当于现货全额交易中5%-10%左右的保证金,便可实现相当于现货市场中100%的交易,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成本,以较少的资金占用来实现原材料采购、产成品销售和库存的高效管理,甚至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上建立虚拟库存的方式来尝试“零库存”管理模式。

2.2.4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参与和利用期货市场,不仅能使企业的视野更加国际化,同时也使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掌握点价贸易等现代市场定价机制和定价策略;由于期货上市的品种都有明确的标准化要求,所以企业能够根据期货市场的标准化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的标准化程度,目前我国已上市的大宗商品期货涉及的行业中,很多企业在开展对外进出口贸易中,都依据国内期货价格进行谈判,大大增强了谈判的话语权、主动性和竞争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总结说“搞好一个市场,会活跃一国经济,搞好一个期货品种,能活跃一个产业。”

2.2.5稳定了企业市场采购渠道和销售规模

通过期货市场的实物交割机制,为企业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节省了成本、增加了保障,减少了由于原材料供应及价格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冲击。现代贸易中常用的“点价”贸易,可以帮助客户提前锁定成本、灵活选择价格,在帮助企业控制成本风险的同时,也为下游客户提供价格选择的权利,创造了有利的贸易条件,有利于维护贸易关系,促进稳定客户群的形成。

3总结与展望

综合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期货市场不断成熟,很多企业能够积极稳妥地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值业务,改变了其经营管理理念,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化和风险管理意识,加深了以价格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理解。掌握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有效利用现代金融工具开展套期保值,已成为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选择,对于我国企业稳定发展和建立国际竞争优势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季琼.金融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市场发展初探[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36:1621.

[2]上海期货交易所.2006 Annual[EB/OL].http://.cn,20070427.

篇2

一、“营改增”执行后对房地产造成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于房地产企业在获得土地阶段成本产生的影响

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说是企业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我们国家的房地产开发土地的形式主要为出让和划拨再就是转让等,在这些形式中主要以土地出让的形式比较常见。国家掌握这国家的土地的所有权,相关的企业以及个人只可以得到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其获得的形式就是支付给国家土地的出让金。按照房地产行业“营改增”当前所出台的政策,对于是个使用11%增值税税率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他们对政府部门所需要支付的土地价款能够在计算其需要纳增值税税额的过程中在其进行销售的金额中进行扣除。一般的状况下,土地的成本通常占到了商品房成本30%之上,这令其可以申请认定是普通纳税人的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可以所有减少。可是是不是可以判断作为普通的纳税人还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受到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规模还有财务的管理水平所影响。

(二)“营改增”对于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相关成本的影响

房地产企业经营的业务范围非常的复杂并且广泛,很多数房地的产企业都同时涉足了房地产开发建设以及房地产的经营,而房地产的开发建造同时还和建筑业有很大的联系,因此“营改增”会对其自身的开发成本造成影响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时候出现的成本里开发成本占据的地位比较大,但是假如企业在征收增值税后能够获得这部分已经使用的增值税的专门的发票,就能够新增加非常多的进项税额,在增值税进行计税的形式分析这从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可是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发票的管理还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其业务多样性的限制。

二、当前情况下对房地产企业的改革相关建议

(一)提升企业自身财务的管理水平

财务的管理系统可以说属于一个企业主要的系统,财务自身管理水平的好坏能够反映出企业当前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影响着其能不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在当前这一不断变化的税制情境下财务管理对企业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房地产企业需要以完善成本管理体制当前目标去对开发过程里出现的多种成本进行掌控。企业在房地产进行开发的时候出现的相关成本会在极大程度上对企业获得的利润造成影响,更主要的是按照“营改增”之后的相关内容,在对增值税进行计算的时候土地成本能够在销售额里剔除,这可以说是很大的突破,因为土地的成本在进行开发的成本里有着十分主要的位置,因此企业只有强化成本的管理同时得到符合法规的凭证,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税收利益。

(二)强化对上游合作企业以及发票的管理

在“营改增”这一体制变革的环境下,如何管理好增值税专门使用的发票已经成为了十分关键的问题。因为这不但对企业的有关业务在会计进行处置过程中的相关的原始凭证是不是完善产生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着企业自身税负产生影响。假如企业可以获得的能够进行抵扣的增值税的专门的发票多的话,那么在相同的条件下就代表企业目前需要缴纳的增值税就会减少。同时加上作为普通纳税人的企业才能够单独的去给客户开出增值税的发票,所以房地产的企业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得到能够进行抵扣的增值税专用的发票在选择和其合作或者是达成购销联系的上游企业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管控,尽可能的挑选一些有资质和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同时,还应该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会受到影响提升产品的售价,因此企业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还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企业之间产品的质量以及价格等条件的对比,防止其产生得到了更多能够进行抵扣的进项税额却消耗了很多的价款的情况。

(三)提升精装修房的销售比例

按照当前的法规,房地产商针对其进行销售房屋的装修费用也能够当成进项完成抵扣。在对营业税进行缴纳的时候,按照营业额的全额去进行计算,相关的房子,精装修的售价要比毛坯房高一些,房地产企业也会相应的支付多一些的税款;而“营改增”之后,情况就产生了变化,假如企业选择开发比较多的精装修的房屋,那么就代表其在对这些房屋进行装修的时候能够获得比较多的和物料以及固定资产有关的专用发票并进行抵扣,从而在减少企业税负的基础上去给盈利创造更多的可能。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可以说遇到了十分严俊的挑战,可以说在这时房地产行业自身也有着很大的责任,以往房地产的销售利润的提升速度显著降低。国家针对房地产企业所进行的税收调控也开始提升,另外企业所出台的所得税新申报表,以及土地增值税的税收政策也开始出现萎缩的情况,这种情况令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税收风险有所提升。房地产行业自身的发展可以说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等都有着不同意义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3

一、商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的特点与优势

商业企业有其本身特点,其规模性是很重要的,因此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才能不被国际零售大鳄吞食掉。然而如何做大做强,结合国内零售业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环境,我们认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是最好的选择。连锁经营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经营的统一化、标准化

商业企业连锁经营既是对商业企业管理模式的复制,也是对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形象和标准的统一化,没有统一化、标准化的管理,就会失去对连锁本身的涵义,久而久之就会偏离商业连锁母体的宗旨,因此,连锁企业要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扩张,经营的统一化与标准化是其重要的特点。所以,连锁分店必须接受总部的统一管理,实施统一营销战略和策略等。

(二)范围广,渗透力强

当今社会,连锁业是商业领域普遍的经营模式,开始渗透到服务业乃至制造业当中。而商业企业因为其遍布范围广、渗透力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而凸显其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将进一步扩大范围,打造更广范围的连锁。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企业连锁经营是无止境的。

(三)开张速度快,成功率高

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往往以门店扩张来衡量其发展的速度,一般来说,商业企业一旦进行连锁经营后,其后发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其连锁店可以利用其扩张优势和建立在各地的供货网络,提高分店的名誉度,这就形成了成功商业企业的延伸和发展,而且在扩张的过程中,因为一些采购、渠道可以共享、经营模式已经规范化,往往成功率也较高。

(四)价格方面竞争力强

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可以打造价格优势,这主要源于两方面:第一方面,规模化的采购优势,在商业企业进行连锁之后,分店采购可以纳入到总店的采购计划当中,提高规模化采购的优势,降低单一分店采购的成本。第二方面,可以获得一些广告促销等方面的支持,现代生产企业产出的产品与商业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共赢的过程,商业企业处于市场推广的需要,往往可以通过连锁的规模优势向生产企业提出广告促销的要求,从而可以获得生产企业的支持,提高整体的营销费用支持水平,降低单一产品的成本。

二、商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发展的主流形态,然而成功的企业只占少数,多数企业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本身并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因为周围的企业或者竞争对手也是这样经营的。但是面对国外零售企业的冲击,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就很纳闷,为什么连锁经营会败下阵来?其实,关键在于商业企业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一直在为了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而沾沾自喜,这就使商业企业在这里分析存在的问题显得很有必要。目前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多数连锁企业资金不足,限制其发展规模,难以取得规模效益

多数连锁企业资金不足造成其规模扩张过程中缺乏资金,影响到了连锁店扩张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连锁规模效益产生,时间久了,势必影响到其生存。而国际上的知名大商业公司,其资金雄厚,管理先进,一旦进入中国会很快按其计划一步到位。

(二)商业企业连锁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1、经营运作及管理尚未达到统一、集中、标准和规范,如一些分店经营商品的种类、结构、品牌也不能达到统一。

2、多数企业不注意创造统一的形象,除了店名、标识统一外,共它各行其是,名为连锁,实际上等于各开各的分店。

3、缺乏规范的统一培训。许多连锁企业不重视培训,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较低,各分店服务项目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三)企业缺乏现代经营意识

当前,许多新兴连锁商店仍没有从传统经营中走出来,表现为缺少市场竞争和整体战略意识。基本没有什么营销策划和营销手段。即使运用CIS,也只是搞了一些肤浅的视觉识别系统,只注意一些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注意到内在的经营理念和行为识别。同时,在经营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执行统一的标准,个别连锁店还存在没有执行总店的一些规范,因此,造成商业企业连锁统一化经营观念滞后产生,不利于商业企业连锁扩张和壮大。

三、促进商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取得成功的策略探讨

(一)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

商业企业要开展连锁经营,必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商品供货系统,防止购销漏洞与营销道德问题产生,通过供销存系统来实现对进货和出货的有效控制,堵住资金的流失,保证商品质量,同时,通过构建一体化的进销存系统还可以提高进货的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将消费者,经销商和供货商等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及时将库存反映到系统当中,降低库存成本,缩短商品周转时间,降低交易费用。但是,建立信息系统也是有规模之分的,商业企业建立信息系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在建立连锁店初期,应该首先建立起各个连锁店之间以及和总店之间的基本控制系统,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再提高系统的规模。

(二)确定标准的固定的经营模式,减少分店之间的差异。

建立连锁经营要有连锁经营的统一形象,而标准化即是连锁经营形象的统一展示,商业企业建立连锁经营首先应考虑自己的标准模式,如自己的门店风格、商品陈列等,在选择开设分店地址时,着重考虑当地能否标准化的拷贝其母店。这样一来,进行了统一标准化之后,商业企业连锁经营过程中就不需要考虑店面布置与设计的因素,直接可以进行门店装修和布局,不需要重新组合商品。另外,尽可能的实现标准化经营,可以使得商业企业在进行采购、促销、以及执行相对统一的价格上保持高度一致,提高商业企业对外的整体形象。如家乐福、沃尔玛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发展连锁的。

(三)打破地域限制,向纵深方向发展。

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并不一定要在大城市,广大的中小城市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从目前我国的零售业现状来看,中小城镇零售业高度分散,没有很好地形成自身具有地域优势的连锁品牌,因此,未来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可以考虑打破地域限制,向中小城镇深透,尤其是一些暂时没有太多资金优势,也没有规模优势的中小型商业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向中小城镇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中小城镇进行连锁经营,通过连锁经营完成对周边城镇的市场渗透,企业竞争力也会随之加强。如湖南的步步高公司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范,从湘潭市的一个超市经营开始,成长为零售业上市公司,其采取的路线就是从中型城市入手,进入连锁扩张。因此,打破地域限制,不仅可以节约扩张的租金成本,还比较容易切入,这也是我国连锁业积极扩张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转变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

商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的过程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员工为本,以人才为本,以消费者为本,通过对员工进行良好的分析,提高员工在公司的待遇,为员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奠定基础,同时对企业管理人才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吸纳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通过对人才的良好培育与吸引,可以不断挖掘内部管理人才的潜力,同时商业企业连锁经营过程中还要考虑消费者的情况,如连锁经营过程中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要进行预先分析,在进行连锁的过程中要考虑区域消费能力,在引进商品的过程中也要形成等次,提高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增加消费者购物的愉。

除此之外,作为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的企业,应该善于向外商和现在比较成功的行业领导者学习,敢于同国外零售巨头挑战。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努力发现问题并认真考虑对策,对重复性和常规性问题要建立起程序化的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篇4

    原告刘先保,系即墨市段村镇建筑公司经理。1988年3月,即墨市段村镇人民政府以段字(1998)第3号文件任命刘先保为段村镇建筑公司经理。1993年9月,段村镇政府决定成立青岛昶旭工贸总公司,并与镇政府工业办公室合署办公。1994年1月1日,青岛昶旭工贸总公司与段村镇建筑公司签订《镇属企业承包责任书》1995年1月1日,青岛昶旭工贸总公司与段村镇建筑公司又续了一年,改名为《镇属企业承包合同书》。合同规定:承包期一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上交利润3万元;承包期限内,发包方有对承包方企业经营者(厂长、经理、财务科长、主管会计)的人事管理权力。合同签订后,原告刘先保作为承包方段村镇建筑公司的经营者即组织履行合同。1995年6月27日,被告段村镇政府以原告所负责的企业持续严重亏损、原告无能力经营为由,作出了段政发 (1995)13号文件,免去了原告刘先保段村镇建筑公司经理的职务。原告刘先保不服镇政府的免职文件,以段村镇政府侵犯企业经营自主权为由诉诸法院。

    [审判]

    被告段村镇政府认为:根据段村乡(后改为镇)政府《关于在深化改革中促进乡村集体企业发展的试行规定》:乡办企业承包经营者由乡政府任免。因此,被告段村镇政府免去原告段村镇建筑公司经理职务是正常的人事任免活动,是合法的。

    一审法院认为,被告段村镇政府免去原告段村镇建筑公司经理职务没有法律依据,其行为超越了职权。侵犯了原告所负责的段村镇建筑公司的经营自主权,给原告造成经济损失5040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1款第2项和第67条第1款的规定,作出判决:(一)撤销段村镇政府段政发(1995)13号文件。(二)赔偿原告工资损失5040元。

    被告段村镇政府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上诉的理由是:段村镇政府工业办公室与青岛昶旭工贸总公司合署办公。段村镇政府的任免决定是根据镇属企业承包经营合同、镇政府文件和农业部16号令作出的,是合法有效的。

    二审法院认为,上诉人段村镇政府(即镇政府工业办公室)虽与青岛昶旭工贸总公司合署办公,但所签合同的双方是青岛昶旭工贸总公司与段村镇建筑公司。合同在权利义务中明确规定发包方(即青岛昶旭工贸总公司)有对承包方企业经营者的人事管理权利。段村镇政府以段政发(1995)13号文件免去被上诉人段村镇建筑公司经理职务的行为超越职权,侵犯了被上诉人段村镇建筑公司的经营自主权。原审法院判决并无不当,上诉理由不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1条第一项之规定,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段村镇政府不服二审判决,向检察机关申诉。1999年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对本案提出抗诉,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指令终审法院对本案进行再审。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抗诉的理由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8月13日法(经)复(1991)4号文《关于企业经营者依企业承包合同要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否受理的批复》中的规定,该案不应受理,一、二审法院企业经营者以企业承包经营合同要求以行政审理下判,适用法律错误,要求再审纠正。段村镇人民政府向检察机关申诉,称刘先保并非承包人,其经理职务来源于乡政府的原始任命,任免决定是根据乡政府文件和农业部16号令的规定作出的,是合法的,刘先保主张权利无法律依据,原判缺乏法律依据。

    再审法院认为,青岛昶旭工贸总公司、段村镇建筑公司均属集体企业。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8月13日法(经)复(1991)4号文件《关于企业经营者依企业承包经营合同要求保护其权益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否受理的批复》是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的规定作出的,不适用本案。因此,该纠纷作为行政案件法院予以受理并无不当,原审法院认为段村镇政府免去刘先保段村镇建筑公司经理的职务超越职权并依法作出判决是正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1条第(1)项的规定作出判决:驳回抗诉,维持二审判决。

    [评析]

    这是一起典型的行政机关侵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行政案件。从案件的一、二审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法律问题。

    一、该案是否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三项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受理原告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而提起的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经营者依企业承包经营合同要求保护合法权益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否受理的批复》规定:“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的规定,承包经营合同的发包方是人民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承包方是实行承包经营的企业。企业经营者通过公开招标或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确定之后,即成为企业的厂长(经理)、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企业全面负责。企业经营者因政府有关部门免去或变更其厂长(经理)职务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继续担任厂长(经理)的,属于人事任免争议,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企业经营者为请求兑现承包经营合同规定的收入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属于合同纠纷,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依上述规定,显而易见,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在本案中,企业承包经营合同的发包方青岛昶旭工贸总公司和承包方段村镇建筑公司均属集体企业。关于乡镇企业承包经营如何开展,农业部《乡镇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规定》已有明确的规定,而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8月13日法(经)复(1991)4号文件《关于企业经营者依企业承包经营合同要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否受理的批复》是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暂行条例》的规定作出的,显然不适用本案。因此,本案人民法院作为行政案件受理,是符合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三项规定的。

    二、关于段村镇政府是否侵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问题

    关于“企业经营自主权”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法律无明确规定。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与“企业经营自主权”相似的表述有:“企业经营权”、“企业自主权”和“企业管理权”等。这些概念是否统一,相互是怎样一种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又因企业的性质不同,法律所规定的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内容范围也不同。纵观相关的法律规定,“所谓企业经营自主权,是指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和国家计划的基础上,拥有自行调配和使用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组织生产经营的权利及人事管理权利”,“所谓行政机关侵犯企业经营自主权,是指行政机关采用行政手段限制剥夺依法享有的经营自主权利。”构成行政机关侵犯企业经营自主权,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要件:一是侵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必须是行政机关;二是必须是侵犯企业依法享有的经营自主权。在本案中,企业承包经营合同的发包方青岛昶旭工贸总公司和承包方段村镇建筑公司均属集体企业。虽然段村镇政府曾任命刘先保为段村镇建筑公司经理,但刘先保并非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且在1994年、1995年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后,刘先保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代表段村镇建筑公司与发包方青岛昶旭工贸总公司签订了承包合同。合同明确规定:发包方青岛昶旭工贸总公司享有对段村镇建筑公司的人事管理权。段村镇政府作为合同的监证机关参与了合同的签订,但不是发包方,没有对段村镇建筑公司的人事管理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段村镇建筑公司的经营自主权是该承包合同取得的,也符合农业部《关于乡镇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规定》第31条第三项的规定。段村镇人民政府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免去刘先保段村镇建筑公司经理职务,其行为违反了农业部《关于乡镇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规定》第31条第三项的规定,超越了职权,侵犯了段村镇建筑公司依法享有的经营自主权。因此,法院判决撤销段村镇政府对刘先保的免职决定,是正确的。

篇5

1.引言

据政府部门统计,2015年吉林市民营企业创造的经济收益占吉林市GDP的57.64%,其比重已超过了一半。由此可知,吉林市民营企业在吉林市的经济地位非常重要。民营企业与其他大中型国企相比其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市场运作机制更为灵活,对激发市场活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力更为明显。同时,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能为吉林市广大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吉林市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必将带动整个吉林市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当民营企业发展到某一程度之后将很难进一步的扩张,阻碍吉林市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民营企业难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经济融资。阻碍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因素来自多方面:企业自身、社会金融体系,政府政策等等。如何分析找出影响民营企业经济融资难的影响因素,对其加以解决对扩大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进一步提升吉林市的经济水平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2.吉林市民营企业经济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2.1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

吉林市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一个通病:管理层的水平参差不齐、生产经营方向不统一、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等等,尤其是财务制度不规范造成对企业进行经济融资造成的影响最大。民营企业经济融资来源主要是从银行,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必然无法是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实际的了解和判读,盲目为企业贷款必然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另外,由于企业人员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大部分人不具备金融和财务的知识,无法通过多种渠道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筹划,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只能借助于中介机构进行融资,提高了融资成本,这些对于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来说都是不利的。

2.2银行贷款融资渠道不畅

吉林市大部分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的渠道和方式都是通过一定的抵押和担保从各类银行进行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对于一些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言比较快捷和方便,对于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而言则很困难,银行为避免给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后造成贷款无法回收的情况发生,往往会制定一系列比较严格和苛刻的审批条件,当贷款办下来以后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使得中小民营企业错过了绝佳扩大规模的时期。这种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的不畅通是影响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扩张的另一个重要的负面影响因素。

2.3公司债务融资条件难以满足

吉林市部分民营企业想通过上市发型公司股票或债券进行经济融资,然而绝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不满足上市的调价,即净资产数额不够。吉林市的民营企业要么净资产规模够,但不是上市公司,要么是上市公司,但没有合适的用途发行公司债,这一融资途径很难被吉林市的企业利用。

2.4担保融资发展不均衡

吉林市大部分民营企业向银行取得经济融资的方式是通过: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很难获得银行给予的信用贷款,然而即使是采用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民营企业除将不得不按银行的各类贷款制度的要求向银行支付一定的利息外,还需给担保公司支付一定的贷款利率和储备金,这都给很多民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资金风险。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找到担保人,银行也不允许效益一般的民营企业担保,效益好的企业又不愿以自己企业的资产做抵押,害怕市场风险。这种担保融资发展的不均衡制约着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也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3.促进吉林市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对策

3.1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吉林市民营企业想要突破经济融资难的困境,必须坚持不懈地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只有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降低双方交易成本,解决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引进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限制大部分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的一个原因是企业的管理决策层缺乏相应的金融和财务人才,对此企业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发展需要设立专项资金去聘用和培养适合公司发展的高素质的金融、财务人才。

树立全方位融资理念: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往往是建立在新项目或者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而市场机会的出现往往是短暂的。不论是能为企业获取利益的新项目还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企业恰巧在这个时候没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数额的经济融资。这就需要企业树立全方位的融资理念,将自身资源最大可能的资本化,增加资本使用效率。

3.2政府扶持角度的对策

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是保障民营企业发展,提升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一个强有力的后盾。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核奖励力度、打造融资信息对接平台、加大支持中小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及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促进民营经济融资等多种方式帮助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扩大生产规模。

参考文献:

[1]符戈.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9-13,42-43.

[2]王一翔.浙江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185-186.

[3]车传盛.大连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2.

篇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企业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成长和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民营企业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所面临的金融环境并没有相应得到改善。其别突出的问题是融资困难,这已经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金融环境及成因分析

第一,民营企业的金融环境分析。现阶段,政策环境的局限成为影响多数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这就意味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得不到有效的、稳定的资金支持,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二,成因分析。一是从民营企业自身的角度看。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群体,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企业产品质量不高,生产盲目性大,而且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经营常常发生亏损;还有许多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这些不利因素决定了民营企业偿还贷款能力低、部分民营企业主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影响其贷款信誉。二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鉴于民营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着时间紧、期限短、额度小等特点,大大增加了银行的贷款成本。商业银行从风险、成本、收益等各个角度进行综合评判,往往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放弃民营企业,实施向大企业、大城市集中的贷款政策。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注意到并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贷款策略,如一些中小规模的商业银行提出以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重点发展客户,但是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在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

二、改善我国民营企业金融环境的建议措施

第一,建立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尽快将涉及信贷和担保的民营企业纳入征信系统,凡进入征信系统的企业,有关银行机构在审批企业贷款以及进行资产保全时,需要到政府部门查核企业资料的,经审核后,可直接到有关部门核查。通过企业信用征信系统的建立,提高贷款的审批效率,有效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贷成本。

第二,切实改进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各银行应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实地调查分析民营企业经营状况,实事求是地判断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将企业资质状况等纳入评级指标体系。对一些与银行有较长合作关系、经营状况好、信用可靠的民营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支持信贷力度。另外,各银行机构应根据人民银行实施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等政策,考虑给予优惠利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第三,进一步创新信贷方式。银行机构在运用传统的贷款方式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应注重挑选成长性好、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行贷款创新,如“仓单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国内信用证贷款”等融资品种;对民营企业的大型或成长型技术项目,应探索“银团贷款”、“风险融资”等融资品种,并根据民营企业客户的不同需要,为其度身订做金融产品,提供结算、财务管理、咨询评估等全方位的金融套餐服务。

第四,建立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我国的银行业仍然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但是由于体制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而要降低贷款发放成本,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一方面需要大力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推进民间金融机构的建设,有效地引导居民资金流向效益高的投资领域,从而实现资金的最佳配置和运用。

第五,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善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金融环境,还应从加强其自身管理水平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效益。二是改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尽快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完善企业内部融资管理机制,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三是加大民营企业信用管理。

另外,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企业在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实际上是核心技术的优势。这就需要我国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必须广聚人才,尽可能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篇7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公司从公司登记机关处领取的法律文件,它记载了公司的两个方面的事项,即公司的法人资格和合法经营权。公司登记机关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其法律实质是取消公司的法人资格和经营权,引起的法律后果是,公司被取消法人资格和经营权,公司从主体上被消灭了。

二、未经清算直接吊销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违背了《公司法》的规定

当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或股东会决议解散,由股东组成、或由股东会确定人选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以了结公司的债权债务,分配公司的剩余财产,然后再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的法人资格;逾期不成立清算组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这是公司终止的正常情况。当公司资不抵债时,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依照有关规定,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对公司进行破产清算,了结公司的各种债权债务,分配公司的剩余财产,然后再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该公司的法人资格。这是公司终止的司法途径。第三种情形就是公司因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被公司登记机关等有关主管机关责令关闭而终止。公司登记机关等有关主管机关终止公司,依法须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使公司的债权债务得到妥善解决,公司的剩余财产也得到妥善的处理,然后再终止公司。有关主管机关,特别是公司登记机关的一般作法是,不组织清算组对公司进行清算,就直接终止公司,上面提到的某公司因未参加年检而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即属此情形。

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司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的,应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或有关主管机关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公司终止是指公司的法人资格消灭,公司在组织上彻底解散,并永久停止营业活动,终止公司是严肃的事情。有关主管机关,特别是公司登记机关,终止某公司,应经清算阶段在处理及了结公司的权利义务关系、分配公司的剩余财产后,始得终止公司。公司登记机关在终止公司的过程中,常是不经过组织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就直接吊销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取消公司的经营权和法人资格。公司登记机关的本意也许是,取消公司的经营权,于是就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由于公司的经营权和法人资格同载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吊销执照,比如一同取消其法人资格。公司登记机关对公司未经清算就取消法人资格,是与《公司法》的规定相冲突的,因公司登记机关终止公司须经清算。

三、 直接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不利于了结公司的债权债务、处理公司的剩余财产

1、 公司终止后,无法律依据再成立清算组

从法理上讲,公司被吊销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即告终止,公司终止后,再无法律依据成立清算组。如要对公司的遗留问题进行处理,只算是一种善后事宜的处理,非清算行为。故直接终止公司,使《公司法》的有关主管机关组织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了结公司债权债务、处理公司剩余财产的规定,无从得到落实。

2、 公司被直接终止后,股东和公司登记机关怠于处理公司的遗留问题

公司未经清算被公司登记机关终止后,股东常是怠于处理公司的遗留问题的;股东除对分配公司的现有财产有兴趣外,对公司的债权债务不再关心,或因无法行使而不能关心。这样的终止比如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混乱,回影响公司的相对人的利益。

公司登记机关在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也不会再过问公司的遗留问题。它认为其吊销行为,是对公司的一种行政处罚,至于公司的其他事宜则不属于它的责任范围,而应属于民事范围。基于这样的认识,公司登记机关总是怠于处理公司的遗留问题,使公司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3、 公司的债权人实现权利的困难,人民法院处理纠纷的困难

公司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其法人资格就不存在了,公司的债权人无法对主体上已不存在的公司提起请求,因无法律依据再成立清算组,也不能向所谓的清算组提起请求。故,直接吊销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必将影响公司的债权人的债权的实现。

由于公司在主体上已不存在,也无法律依据成立清算组,故对人民法院处理有关纠纷也造成了困难。

四、 对终止公司的建议

1、 现有制度下的公司终止方法

公司登记机关欲解散某公司,可先作出决定关闭,取消其经营权;而暂不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保留其法人资格。然后,公司登记机关组织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清算事宜了结后,再取消其法人资格,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但以上方法易生弊端。公司被取消经营权后,公司的企业法人药引子仍未被吊销,其他人会误认为该公司仍具有执照上记载的经营权,易造成相对人的损害,易造成新的纠纷。此弊端是因经营权和法人资格同载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而引起的。

2、公司的经营权和法人资格分载于不同的法律文件

经营权和法人资格同载于一个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导致公司终止程序混乱的原因。为避免该混乱,可考虑将经营权和法人资格分开记载。公司的经营权和法人资格的性质是不同的,也是独立存在的,完全可以用两个文件来分别记载,一个文件记载公司的合法经营权,这一文件可称为公司营业执照;另一个文件记载公司的法人资格,这一文件可称为公司法人资格证明书。

(1)方便了公司登记机关的终止程序

公司登记机关需终止公司时,可先吊销其营业执照,取消该公司的经营权;而暂不取消该公司的法人资格,即暂不吊销其公司法人资格证明书,在该公司未经清算了结清算事宜之前,该公司的法人资格仍然存在。待该公司的清算事宜结束,权利义务得到了结,剩余财产得到分配,方吊销其法人资格证明书,取消其法人资格。

公司登记机关在取消公司的经营权时,就不会象原来那样,因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而导致公司的法人资格的消灭,不会影响对公司的清算工作。

2、有利于了结公司的债权债务,分配其剩余财产

《公司法》特别重视对公司的清算工作,规定,有关主管机关终止公司须经清算,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股东、有关主管机关和有关专业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公司法》规定终止公司须经清算,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因公司登记机关直接终止公司而带来的有关民事法律关系的混乱,是为了保护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了结公司的债权债务,分配公司的剩余财产。故可以认定清算是公司终止的前置程序。

将公司的经营权和法人资格分载于两个法律文件上,公司登记机关先吊销其营业执照,取消其经营权,由公司登记机关组织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工作,在清算阶段了结公司的各种民事法律关系,保护各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清算事宜终结,公司登记机关再吊销其企业法人资格证明书,取消该公司的法人资格。可见,将公司的经营权和法人资格分载于两个法律文件的作法,有利于公司清算程序的依法有序地进行,让清算成为公司登记机关终止公司的必经程序,有利于在清算程序中了结公司的债权债务,分配公司的剩余财产,以实现《公司法》规定清算的目的。经过这样的清算程序,一般不会有遗留问题。

3、有利于人民法院对纠纷的主体认定

4、可增强公司登记机关的清算责任

公司被直接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终止后,公司登记机关总是怠于处理公司的遗留问题,让公司的遗留问题自生自灭,引起很多麻烦。公司未经清算即被直接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公司登记机关忽视《公司法》要求其组织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责任而造成的。另外,有关法律法规对有关主管机关的清算工作的规定也很笼统,不具体,无可参照的程序性规定,使主管机关处于无法适从的境地,这也是有关主管机关不组织对公司的清算的一个原因,进而造成有关主管机关规避对公司的清算。

篇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8・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8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8,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20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9.1%和90.9%;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9.3%、43.4%和47.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9%。

一、宏观经济走势趋弱

1、经济运行热度明显下降、经济增长预期下滑

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企业经营者占29.7%,比2007年减少36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9.1%;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28.8%,比2007年提高26.9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的最高值。

调查显示,预计2008年我国GDP增长在9%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71.8%,而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在9%以上的占48.5%,下降了23.3个百分点。

2、出口与民间投资需求锐减,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从投资需求看,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或“较旺”的占47.3%,比2007年减少13.3个百分点;认为民间投资“很旺”或“较旺”的占35.8%,比2007年减少31.9个百分点。

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认为出口需求“很旺”或“较旺”的占16.5%,比2D07年下降了39.2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从消费需求看,认为消费需求“很旺”或“较旺”的占22.4%,比2007年减少25.9个百分点。

3、通胀预期有所回落

调查显示,预期2008年CPI比上年上涨6%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78%,而预期2009年CPI在6%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61.5%,下降了16.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家普遍预期2009年的CPI将有所回落。

4、企业用工增长明显放缓,就业压力加大

调查显示,2008年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32.5%,比“减少”的多8.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7年下降了17.4个百分点。

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东部地区、小型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用工增长明显放缓。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我国当前吸纳就业的主体,如何采取切实措施缓解日益加重的就业压力,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二、企业景气状态下滑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下滑,企业家心理压力增大

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2.4%,比认为“不佳”的多13.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近30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东部地区、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状况下滑明显。

从不同行业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仪器仪表、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等,相对不景气的行业主要有: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和服装业。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总体感受”,调查显示,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的企业经营者占44.3%,比表示“不满意”的多19.5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结果降低近10个百分点,企业家满意指数为119.5,为近4年来的最低水平。

尽管企业家满意指数出现下滑,但明确表示“不满意”的不到四分之一(24.8%),这表明虽然目前企业经营遇到较大困难,但相对多数的企业家对企业现状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企业经营状况下滑、企业家满意指数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幸福感有所下降。关于对压力的感受,调查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34.3%,比2007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高值;关于对幸福的感受,认为“很幸福”或“幸福”的企业经营者占58.2%,比2007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低值。

2、企业产销增速下滑,出口增幅锐减,库存趋增,盈利下降,困难企业数量增多

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看,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8.9%和40.8%,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8.4个和6.9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分别减少31.3个和33.1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呈现出企业产销增速明显下滑的态势。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2008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企业占15.2%,比2007年提高7.4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49.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其中认为产品出口比2007年“增长”的占38.5%,比认为“下降”的少3.2个百分点,而2007年则是出口上升的比下降的多31.8个百分点。

出口形势相对较好的行业有:仪器仪表、专用设备、汽车等;出口情况相对较差的行业有:服装、纺织、非金属制品、造纸、塑料等。

从库存情况看,认为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占17.5%,比2007年多7.3个百分点。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价格“上升”的占46.6%,比认为价格“下降”的高23.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高13.6个百分点。

企业产销下滑是导致企业盈利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上半年盈利的企业占62.9%,比2007年同期减少7.9个百分点;亏损的企业占20.2%,比2007年同期增加7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高值。

调查显示,预期2008年下半年企业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63.9%,比上半年仅高1个百分点;预期亏损的占16.2%,比上半年下降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预计2008年下半年企业盈利状况不会明显好转。

关于“影响企业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影响最大的两项因素是。人民币升值”(83.8%)和“要素成本上升”(79.6%)。

针对“若未来一年人民币对美

元升值5%,对企业出口会产生多大的不利影响”,调查显示,认为“影响很大”的占22.4%,认为“影响较大”的占39.6%,其合计比重比2007年提高10个百分点。

3、成本上升、资金紧张、人才缺乏、创新不足影响企业发展

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两位的是“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人工成本上升”,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资金紧张”、“缺乏人才”和“缺乏创新能力”。

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目前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占91.1%,比认为“下降”的多88.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高3.2个百分点;认为企业目前人工成本“上升”的占97.2%,比2007年高3.1个百分点。

人工成本的上升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关系较大。调查显示,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增长的占96.2%,其中认为人工成本增长在“10%以内”的占32.6%,认为增长“10-20%”的占40.80,认为增长20%以上的占223%。

关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认为主要原因是“人均薪酬水平提高”的占66.2%,认为是“人均社保支出增加”的占29%。

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资金“紧张”的企业占56.5%,比2007年高12.5个百分点,比认为“正常”或“宽裕”的多13个百分点。

由于受到经济下滑、盈利减少的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呈下降趋势。调查显示,2008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占47.2%,比“减少”的多35.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6和2007年低10个百分点以上。

调查表明,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有一定困难,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企业经营预期谨慎

1、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企业经营前景

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9.2%,比认为“恶化”的多14.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16.8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东部地区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前景更为担忧;分行业看,预期比较乐观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林牧渔业、医药等,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化纤、钢铁、纺织和服装业等。

2、企业订货下滑,房地产、纺织、钢铁及有色冶金等行业困难较大

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10月,认为目前企业订货“低于正常”的占36.3%,比2007年高19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关于企业下期订货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和认为会“减少”的比重均为30%左右,而2007年则是预期“增加”的比预期“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纺织、服装、钢铁和有色冶金等行业订货下滑幅度比较明显,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等行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3、未来投资计划趋于紧缩

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9.2%,比认为“恶化”的多14.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16.8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调查发现,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47.1%,比表示“减少”的多27.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减少29.8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73.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其中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超过八成的有化工、有色冶金、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希望转投其他行业比重相对较高的是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发现,与2007年相比,“珠三角”地区的投资吸引力持续趋弱,而“长三角”和“京津一环渤海”则继续成为资金青睐的地区,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迹象也比较明显。

面对2008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查显示,认为“预料之中”的企业经营者占15.4%,“有所预料”的占70.8%,“预料之外”的占13.8%。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大都对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缺乏足够的预计和准备。面对当前形势,企业经营者一方面可能会缩减投资,另一方面可能会考虑行业转型。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不过这种挑战也可能会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偏紧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过紧”的企业经营者占9.6%,认为“偏紧”的占45.5%,认为“合适”的占31.4%,认为“偏松”或“过松”的占13.5%。调查表明,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明显偏紧,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面对日益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者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当问及“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时,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选择比重为81.6%,其次是“增加创新投入”和“引进人才”,选择比重分别为68.8%和54.9%。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的经济环境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企业加强成本意识,加大创新力度,这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一定作用。

篇9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2(b)-144-02

我国《药品管理法》第71条规定“为加强上市药品的安全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实行了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制度。”[1]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2]。在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品质量和医疗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刺五加注射液等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提示药品上市后仍然存在用药风险,体现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必要性,同时也暴露出药品经营企业在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

1 存在问题及分析

1.1 药品经营企业重视程度不高

药品经营企业对ADR上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开展这项工作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却不能收到很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在思想上不够重视,造成工作流程中,相关业务人员大多敷衍了事,被动应对,监测工作不能真正贯彻落实,上报数据的真实性更是受到质疑。

1.2 企业及广大公众对ADR的正确认识不到位

我国开展ADR报告和监测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药品经营企业及广大公众对ADR的认识不到位。如有的把ADR当成药品的质量问题,或是质量医疗事故,担心上报后,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所以不愿上报;有的把不良反应视为个体差异,与药品和医疗行为无关,不需报告;种种认识误区,必会影响ADR上报工作的开展。

1.3 监管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企业在ADR报告工作中,上不上报、上报多少都一样对待,更无具体可行的奖励和处罚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报告ADR的积极性。

1.4 企业ADR报告水平不高

报告数量很少。“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照来源统计,来自医疗机构540 717份,占84.6%;来自药品生产经营企业78 665份,占12.3%;来自个人19 614份,占3.1%。”[4]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药品经营企业虽然是药品销售的涉及面很广的传播渠道,但是收集的报告却是屈指可数。

报告填表质量不高。监管部门和企业对于ADR相关培训不多,企业对ADR表格的填写、上报和程序不够熟悉,表格填写内容不全,信息不够准确和详细,给监管部门收集分析带来不便。

报告不及时。企业常是在监管部门的催促下,不得不收集一些情况上报敷衍了事。

2 应对建议

2.1 完善ADR相关的法规体系,为企业开展ADR上报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积极性

制定具体的责任制度,如与企业的信誉等级相关的评定制度相结合,对于ADR报告积极的企业,信誉等级综合评定加分,对于信誉度低的企业,将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否决一些特殊药品经营的行政许可申请资格。

对ADR给患者造成损害的行为,应该尽快建立由国家、药品生产企业、社会保险三方合作的补偿机制,体现国家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2.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ADR的认识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药品不良反应(简称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5]因此,要让广大公众充分认识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目的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而不是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

2.3 加强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专业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培训内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基本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药品经营企业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填写规范等。

2.4 企业要主动提高对ADR工作的认识水平,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内部报告程序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组织机构:配备人员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收集上报工作。企业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奖罚办法具体详细,切实可行。

开展多渠道的ADR收集。如终端顾客反馈信息、国家的ADR信息等,通过质量管理部门和门店药师等专业人员承担收集工作,做好记录。也可以由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发出信息调研表,征询下游药品经营企业的ADR情况,逐步建立企业的ADR监测网络,掌握第一手资料。

药品经营企业作为基层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主力,只有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意识,扎扎实实的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工作,才能更好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促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日趋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药品管理法[S].2001:12.

[2]尼丽英.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分析[J].中国药事,2009,23(5):25-26.

篇10

不实行学徒制度的工种、业务的名称表,同样按照上述手续制定。

2.正式工人、职员因为生产和工作需要,改行学习别的技术和业务的时候,以及转业军官当学徒的时候,都应该按照内部调动工作处理,不实行学徒制度。

(二)关于学习期限的计算、休学和解除合同

1.学徒的学习期限应该自合同生效之日算起。

2.学徒在学习中途因为生产和工作需要而改变工种业务或者调换学习单位的时候,其学习期限可以合并计算。

3.学徒在学习中途因故停止学习连续在两个月以上的,其停止学习期间不计算为学习时间;不满两个月的,可以计算为学习时间。但是企业停工期间可以计算为学习时间,每年停工时间长的行业在规定学徒学习期限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停工的因素。

4.志愿入伍的军人复员后当学徒,其学习期限可以适当缩短,只要生产或工作需要,本人的技术、业务达到转正的水平,经过考试合格,即可转为正式工人、职员。至于学习期限是否需要一个起码的期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考虑。

学徒应征服兵役复员后继续当学徒的时候,其学习时间可以前后合并计算。

5.学徒因病和非因工负伤连续停止学习满六个月的时候,应该休学,休学后在一年内身体复原,可以恢复学习,否则,应该解除合同。

6.学徒开始学习后半年内,如果发现患有严重慢性病,不能继续学习的,应该解除合同。

(三)关于生活补贴

1.学徒的伙食费标准应该根据城市、乡村、矿山、野外等不同的工作条件,各行业的特点,和各工种劳动强度的差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规定几个标准。

2.学徒学习期为四年的,其第四年的零用钱可适当提高一点,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3.学徒因病和非因工负伤连续停止学习不满六个月的,生活补贴照发;超过六个月休学后,停发生活补贴。

4.企业停工期间,学徒的生活补贴照发。

5.铁路、航运系统规定运输部分学徒的生活补贴标准的时候,应该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的意见;其所属工厂中的学徒,应该同样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规定的生活补贴标准。

6.志愿入伍的军人复员后当学徒,其生活补贴按照学徒生活补贴标准第三年的最高标准执行,但是不能执行第四年的生活补贴标准。

7.某些个体脑力劳动者(如中医)培养学徒,如果习惯上是由学徒自备生活费用的,仍然可以从习惯办理,或者由师徒双方自行协商确定。

(四)关于学徒参加计件工作

1.学徒参加计件工作的时候,他所做的那一部分工作量,原则上不计入师傅(或工组)的工作量之内,具体办法由企业主管部门制定。

2.学徒转为正式工人后的第一年,参加工作计件的时候,按照本单位生产工人一级(最低)工资标准计算计件工资;从事个人计件工作的时候,按照本单位生产工人一级(最低)计时工资标准执行。

(五)关于奖励、津贴和劳保福利待遇

1.学徒可以享受合理化建议奖和不属于工资基金开支的其他奖励。

2.学徒可以与本企业职工同样享受保健津贴(高温津贴)和出差补助费。除此而外,所有野外津贴、林区津贴,生活费补贴、地区津贴、施工津贴等,学徒都不能享受。

3.学徒可以与本企业职工同样享受生产和工作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4.学徒本人住公家宿舍的时候,免收房租、水、电费。

5.学徒家庭生活有困难的,不适用职工的困难补助办法,应该由当地政府按照社会救济办法处理。

6.学徒因病和非因工负伤医疗所需要的医药费、住院费和住院伙食费本人负担有困难的时候,由所在单位酌情补助。学徒休学以后,停止享受医疗补助待遇。

7.学徒休学回家所需的路费,可由原单位酌情处理。

篇11

一、高校引进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的背景

第一、随着高新技术的涌入,当今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资源,智力资源已成为各国发展创新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深入,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第二、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经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引进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使大学生提前掌握和了解企业经营的基本原理和企业基本的业务流程,通过对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各模块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生产运作、计划制定、市场营销、物流系统、成本核算、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管理等环节,使大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各们理论知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第三、通过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使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由于课堂学习的限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通过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解决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而且每个专业的特点不同,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向大学生提供不同功能的模块。第四、通过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大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通过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面对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很多工作都需要团队分工合作,因此,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除了培养大学生应用技能外,还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适用的教材。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企业经营模拟实践的教材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材过于强调企业经营的实际,学生使用这种教材,如同按照说明书进行机械的操作,程序化的完成每一步实验,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和训练的内容容易忽视,这种教材设计忽视了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这样的教材无法让学生联系理论知识,不能真正体会和了解企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

(2)缺少科学的成绩考核方式。

由于训练项目主要是以小组方式进行,一般是通过考量小组的经营成果、总结报告等方法进行考核,整个过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忽视了对个人学习效果的检测,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盗用报告和浑水摸鱼的现象,实验效果受到影响的同时,考核结果也不尽公平。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够真实和完整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习积极性,也影响教学效果。

(3)缺少多变的经济环境。

在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训练项目的设计中,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软件操作和体会企业管理的基本情况,经营环境的设定往往是理想化的,忽视了在真实市场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企业经营环境过于刻板,不够灵活。学生参加这样的训练项目,确实能够获取企业经营的基本经验,但是很难体验实际工作复杂、多变的情景。

三、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的创新对策和建议

(1)优化教材编写方式。

教材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习的依据,适合的教材应该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专业的培养计划,邀请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编写,使其适应本校的教学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编写过程中,教不仅有优秀教师参与,还可以和企业中的经营管理者联系,增加贴近企业实际的训练环节,共同完善教材的编制。

(2)优化实践考评办法。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小组成员进行专题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加教学中讨论环节的比重,并需要向教师反馈交流的成果,实现对过程的考核。在结课报告中,不仅要体现小组的整体经营成果,也要体现小组成员的职位功能和运营策略,尤其要说明原因和最后的效果。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看各组的经营结果,还要对每名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评。在考核时,要避免因学生偶然性的失误导致成绩评价不公平的现象,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引入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更大程度上完善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一方面,将企业经营实际由企业延伸到课堂,企业的经验和实例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贴近真实的案例和环境,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将教学延伸到企业,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业参观考察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对于企业经营的感性认识。

篇12

关键词:上市公司多元化企业绩效

Key words:To be listed multiplication enterprise achievements

一. 指标设计与样本选取

1. 测度多元化战略的指标

多元化战略指标的选取本文采用Jacquemin和Berry(1979)提出的多元化熵指数测度多元化战略。即:

其中:Pi为企业在第i个行业中的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比例;N为企业所经营行业数。

2. 企业经营绩效指标

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作为企业经营绩效指标,因为它是一个综合性极强、最具代表性的财务比率是公司销售规模、成本控制、资本营运、筹资结构的综合体现,能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和股东投入资金的活力能力,体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追求。

3. 样本选取

(1)选取对象为2005年以前上市的工业制造类上市公司,同时为了研究多元化程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样本对象至少要有2年资料可供比较,因此本文的研究年度为2005-2007年。

(2)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规定,一些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会受到“ST”的处理。

(3)为保证样本公司经营范围的连续性,使其多元化经营指标保持稳定,对在相应期间经营范围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予以剔除。

二.构建回归模型

本研究你采用复回归分析来深入探讨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间的相关性,即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OLS)。

1、回归模型的构建

Peri01 = C + B0DTi01

其中,Peri01取净资产收益率(ROE),i=1,2,3,……40;C为常数项;B0 为变量回归系数。

2、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线性回归分析及结果

(1)、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线性回归分析系数表

表2-2 多元化程度(DT)与企业绩效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系数表

回归方程为:

Per = 14.921-4.532DT

(4.975)**(-1.554)**

说明:**表示在95%置信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是各估计参数的T值。回归中剔除了1%的极端值。

可以看出,总体多元化水平DT与净资产收益率(ROE)的相关系数为-4.532。经过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发现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总体多元化程度的t检验值通过了9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说明总体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经营效益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实证研究结果及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企业总体多元化水平与企业绩效间是显著负相关的,即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降低了企业的价值,并存在多元化折价现象,这也与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吻合。

针对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现状并结合实证结论,本文建议如下:

1、企业层面的建议

(1)、回归主营业务,培养核心能力,建立竞争优势

(2)、多元化经营的时机选择。

2、政府层面的政策措施

篇13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所重视。通过财务分析获得企业在某一段经营时期内的财务信息,并据此制定经营的方向或者是调整发展的战略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鉴于财务分析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如此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有必要对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探讨,以确保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长久的经营发展以及提高企业的经营收益水平。

一、做好财务分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制定正确的管理决策

财务分析是对企业最近资产、资本的基本状况以及运营的情况进行信息的收集及整理的过程。这些信息最终以各种财务报表的形式传递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手中,对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资本运营的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分析与判断,可以检索出企业在经营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从而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或者是调整方案,以保证企业的合理运转。

(二)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有利于企业合理的规避经营中的风险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总会因为外部的经营环境的变迁或者是内部的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这样或者是那样的经营风险。比如说,资金周转能力下降造成资本的积压、现金流吃紧面临断裂、资本利用率低下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以及市场开发受阻造成资金回流减慢等等。财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各种风险最终的表现形式。做好财务分析在有利于企业经营者了解企业财务现状的同时还有利于经营者在分析的前提下合理规避财务风险。

(三)做好财务分析是企业合法化经营的首要条件

当前企业的经营已经不仅仅关系着经营者和国家两个方面了,同时还关系着企业员工的利益以及股东、股民的合法权益。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已经越来越为人民大众所关注,这也是当代企业经营发展的社会立足点。从另一方面来讲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公开也是国家税务部门对企业经营的基本要求。因此说做好财务分析是企业合法化经营的首要条件。

二、财务分析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对财务分析的认识和意识

现代化管理体系纳入到我国企业经营中的时间还比较短暂,目前我国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比较重视的还是经营利润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在管理中也比较倾向于各种资源的管理,对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还缺乏一定程度的认识和重视,对财务知识以及财务管理手段缺乏系统的学习。

(二)企业财务分析往往太过于注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性的分析

只重过程或者是只重结果都不是正确处理事情的出发点。在现在企业的财务分析中,大多数的企业往往将企业的经营利润作为财务分析的重点内容来对待。普遍认为企业只要盈利了就说明运营状态良好。往往忽略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作用,财务管理中的资金链管理和现金流管理对于控制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投资产出比率以及资本运营的能力有着根本性的提高作用,并非简单的实现盈利那么简单。

(三)企业财务分析只是作为事后分析存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真正意义上的财务分析应该做到事前分析、事中分析以及事后分析整体实施,即在会计期间最初就应该对企业的财务信息与状况进行收集与分析,对所要发生的财务事项进行评估和预测。在财务事项发生的过程中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有助于对财务事项进行很好的管理与控制以保证达到最佳的效果,实现最初经营管理目的。事后的财务分析有助于对各种财务事项进行经济上的评价以便于改正其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当前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事后分析的形式,即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以后对各种已经发生了的会计事项进行财务上的分析。这种方式不利于企业更好的实现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三、加强企业财务分析能力的建议与措施

通过探讨财务分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的意义以及分析目前企业在行使财务分析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就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关于加强企业财务分析能力的建议与措施,以确保财务分析能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加强企业各级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企业财务分析的能力

提高企业财务分析能力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保障财务工作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保证财务分析资料来源的准确、可靠;提高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的会计知识水平,确保财务分析能够在企业内部快速、流畅、准确的实施;组建财务分析的高效团队。财务分析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还需要有一个高效的团队来具体的实施操作。

(二)建立财务分析的指标评价体系,提高财务分析管理的水平

针对行业的不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有利于我们在财务分析工作中对财务分析工作进行良好的管理。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主要由财务状况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现金流量指标、投资报酬指标等构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作为依据,采用专门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对企业风险和营运状况进行分析的财务活动。

1、财务状况分析

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从不同方面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资金周转情况以及企业经营的稳定程度等。常用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以流动资产周转率为例,是从企业全部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流动资产角度对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利用越好。在较快的周转速度下,流动资产会相对节约,相当于流动资产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周转速度慢,则需要补充流动资金参加周转,会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盈利能力。

2、获利能力分析

获利能力是企业资金运动的直接目的与动力源泉,企业的经营人员、投资者都非常重视。常用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营业利润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等。获利能力指标一般情况下都是越高越好,越高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3、偿债能力分析

可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常用指标有:利息保障倍数、现金比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目前企业里应用流动比率、速度比率来进行偿债能力分析的较多,这两个比率越大对债权人越有保障,但比率过大则表明企业对外部资金未能有效运用,通常认为流动比率2:1较好,速动比率1:1较好。

4、现金流量分析

加强现金流量的分析,确保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资金、偿债能力等情况。近年来,企业越来越重视现金流量对企业的影响,意识到现金流量比净利润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状况,开始将现金流量分析作为财务分析的重点,现金流量目前已成为企业管理中衡量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现金销售比率、销售现金流量率等掌握经营状况;现金比率、现金负债总额比率等反应企业偿债能力;盈利现金比率、现金流量净利率等反应企业的盈利能力。

5、投资报酬分析

投资报酬是企业投入资本后获得的回报,投资人最关注此类指标的分析。常用指标有资本金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等。投资报酬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企业的资产运营越有效。

7、增长能力分析

增长能力是分析企业的成长性,是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和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常用指标:利润增长率、销售增长率等。

(三)建立企业会计电算化,为财务分析提供高科技的支持

会计电算化对于会计材料的收集、保存、调阅以及处理一些简单会计事务提供了很大方便,能够确保企业财会部门快速的完成会计工作事务,同时还能够降低财会部门的人力投入。在企业内部加强会计电算化应用,将为建立高效快捷的财务分析指标评价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会计电算化的有效应用将是企业财务分析水平好坏的重要因素,不能使之流于形式。

(四)加强对财务分析的控制与管理,确保企业财务分析的顺利实施

想要加强财务分析的控制与管理:首先,制定财务分析的工作流程,并以制度的形式在企业内部制定下来。其次,建立财务分析的控制与管理机制。通过对财务分析的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是财务分析工作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最后,建立财务分析工作的评价机制。就是对财务分析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整体的评价,通过发现财务分析的缺点与不足来改进财务分析工作。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财务分析存在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最终制定一些建议和措施来提高企业财务分析的能力。以此来综合性的探讨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最后希望有更多的企业经营者以及财会人员参与到这项工作的研究中来,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作出理论方面的贡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