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6 10:11: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典故整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国分类法:G633.3
0引言
新课改中明确的规定,当代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不仅仅让学生学得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学得一定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让高中生们从内心感受到高中语文的重要性以及高中语文给学生们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气息。这就要求当代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全面的、充分的运用好文化素材,帮助学生发现高中语文中蕴含的真善美。这对于学生良好的情操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1简谈文化素材和高中语文教育的关系
众所周知,文化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首先教育教学的过程尤其是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我国文化的传递的过程,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决定了教育水平的高低,这从我国的历史都能非常清楚的看出来,我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人文科学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我国当时的文史类知识发展比较兴旺所引起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当时的政治体制相一致的。其次,教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于一种文化传播的过程,一个人从小接受的什么类型的教育那么这个人就是生活在什么样的文化当中,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教育所述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文化所制约。一个国家的文化在教育方面处于核心的位置,文化的内涵也决定了教育的内容方向。文化的氛围对于一个学生性格的成型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众多的影响学习的因素当中,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能够使一个学生由被动灌输学习转移到主动的追求学习的状态。
教育对于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一,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实现对于文化的传递,其二,教育在传播文化的过程当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于文化的再发展,这是很大程度上实现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原因;最后,教育能够实现对于文化的过滤,因为教育的过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剔除不好的文化继承优秀文化的过程。这些其实就是教育对于文化的反作用。
2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运用文化素材
2.1加强学生对于显性以及隐性的文化素材认知
高中语文中的显性的文化素材通常能够被大家直接的感知出来,例如,很多的成语典故在课本中被非常清楚的罗列出来。此外,一些非常有教育意义的题材也会详细的标注出来,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外国的优秀文章。这些显性的素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的理解程度,也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此外对于高中语文课本中包含的一些隐性的文化素材教师一定要做到充分的挖掘,因为隐性的文化素材相对于显性的素材更能给学生更大的震撼,尤其是一些包含有丰富的民族精神的文化素材更能够给学生带来内心深处的震撼,这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自豪感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2.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生活当中的文化素材
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过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高中阶段正处于一个对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的阶段,高中语文又是一个与实际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应该对高中语文课本当中包含的文化素材和日常生活当中的文化素材进行细致的整理总结,最后将其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整体。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将整理好的内容展现给大家,让大家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大的语文因素的存在,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提高学习语文的动力。
2.3有效的将教材中的文化素材进行深入的剖析增加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
高中语文当中的文化素材往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深刻的,尤其对于古代的著名的诗词,其中往往蕴藏着诗人(词人)非常深刻的内心情感,例如,我国古代诗文经常出现的“月、菊、松、柳”等意象,这其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色彩。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现代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好这些文学素材使学生能够正真感悟中国文化的真正的精髓所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文化底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精神气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素材在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文化素材的运用必须同实际的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感染到学生,千万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非常不理想的。
参考文献
[1]章媛媛.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有效运用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在课堂教学导入时,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拉近教师、学生、教材的心理距离,尽快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在教学导入时,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认知水平、学生兴趣吻合的情境,引导学生随情入境,将情感融入课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主要有语言引入法、视觉引入法、联想启发法和实验法。如《荆轲刺秦王》教学前,教师以视觉引入法创设视频和问题情境,为学生播放《荆轲刺秦王》电影片段,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荆轲是什么人物形象?太子丹是什么人物形象?面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事实,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沉浸在视频片段和问题情境中,迈出学习第一步。
二、先学后教,学案引导,师生互动
先学后教,学案引导是指学生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师的预设问题、自学提纲、导学案等预习课文,把握课文结构,自主完成课文预习内容,记录学习疑惑,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高中语文“三环五步”教学的大环节,也是课堂一大亮点。在教师的调控下,学生对预设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落实学习情况,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交流、探究、质疑,列出课文学习问题清单,整合学习知识。
如《鸿门宴》预习目标: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史记》故事发生的背景及有关知识;归纳特殊句式的方法,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辨析词义;通过梳理冲突矛盾,体会对比手法和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和思想性格。在学生预习中,提出问题:“鸿门宴”是一次怎样的宴会?刘邦和项羽在宴会中各自显示出怎样的英雄本色?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时,使用导学案,突出预习重难点,让学生在预习时置身在课文的内容中,了解作者基本情况,在问题的引导下和文本生成对话。
三、精讲点拨,指点迷津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学习,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不足,及时给予精讲点拨。在精讲过程中,教师要对疑难问题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答题规律、答题规范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延伸拓展,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深度思考,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有争议、疑惑的学习内容进行正确规范和引导,聚焦语文知识生成的合理化和准确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学习的知识网。
如《荆轲刺秦王》教学中,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文本内容的逻辑思路,多形式朗读课文,并以小剧场形式呈现课文内容, 在听读后按照课文结构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四、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在合作交流基础上, 学生要生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串点成网,形成课堂知识整体结构,全面、完整、系统地把握所学
知识。知识体系是高中语文课堂的延伸,落实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网构。如《荆轲刺秦王》知识体系如下:
中心思想:本文通^叙述“荆轲刺秦王”一事,赞扬了荆轲反抗、扶弱救困、机智勇敢,表达了作者反抗统治的思想。
小结人物形象:荆轲人物形象为果敢机智、刚烈忠义、视死如归、有勇有谋的侠义之士;樊於期人物形象为义勇刚烈、豪爽慷慨;太子丹人物形象为谋事不周、浮躁多疑;秦王人物形象为贪婪怯弱;秦武阳人物形象为外用内怯。
主要艺术特点:写人善于描写人物的神态、对话、动作;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写事善于描写场景,渲染气氛;叙事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有详有略。
五、练习巩固,堂堂落实
教师为学生呈现多样化课堂练习,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水平和学习兴趣,设置相应的练习题,在当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目的。如《荆轲刺秦王》课堂练习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44
写作是学生运用掌握的语文材料结合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的过程,其体现了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是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写作是高中语文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高考中所占比重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高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呢?
一、认识语文基础学习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性
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是学生进行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迁移的依据。高中写作包括记叙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的写作,因此,学生对作文文体的熟悉掌握程度影响着他们的创作水平。因此,教师在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帮助学生对写作文体进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而这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传授,对文本的解读以及教案的组织。学生对于写作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单纯依赖于教师写作课的讲解,并且,高中生一星期两节写作课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导需要教师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比如说,教师在对教材文本中议论文的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对文本基础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而且还要对议论文写作结构,写作方法等进行初步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议论文的理解,避免在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指导课中学生对新知识一无所知,这样不仅阻碍教师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对于学生能力迁移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此外,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语文文本所涉及到的基础语文知识和历史典故等内容应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整理,让学生以书本知识为点进行知识的扩充和完善,形成知识体系,为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学生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多、历史典故多、诗词背诵数量大以及素材准备多并不能保证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各种知识的储备,但是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就无法真正派上用场,就是一推无用的材料,而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将凌乱的知识片段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文。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日常写作中培养写作表达能力。学生坚持记日记和写读书笔记都是较佳的保持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习惯。高中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对于发生在生活周围比较有意义的事情能够通过语言顺畅表达出来,但是,其课业压力和紧张的学习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日记的写作,缺少足够的耐力坚持每天写日记,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日记写作的督促,时刻进行监督帮助他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教师无法对学生日记进行批阅就无法详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无法有效进行一对一的写作指导,而读书笔记则有效弥补了这一缺憾。高中生阅读能力比较强,因此,其在日常学习中对报纸、期刊文章的阅读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进行复述并对其表达自己的观点。读书笔记是学生思想的结晶,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并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细心的批阅,让读书笔记成为教师与学生思想沟通和写作指导的重要途径。坚持写日记和记读书笔记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养成用文字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学生提高写作的有效方法。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开发和培养!因此切实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给学生一片自主天空,将会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推动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更好地深入开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充满活力拥有无穷魅力。
一、立足课堂,开放课堂
学生的主要活动是课堂学习,因此课堂才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课堂。教师要在活动中给学生以建议、指导,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为了学到知识和掌握技能,自主的设计、组织、活动,拓展视野、打开思路,破除书本与生活的障碍,跨过课内与课外的间隔,感受体悟、实践学习。
(一)举行文学知识沙龙竞赛
如成语、典故、诗词名句,适时让学生搜集整理,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当节课本知识的理解的深度,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如教学《兰亭集序》一课前,我指导学生先去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本课内容进行讨论,得到启发,感受祖国悠久的书法文化;教学后,让学生回家品味一下书法,写一下欣赏书法后的感受。
(二)编演课本剧
现代学生不喜欢看戏剧,但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扮演课本中人物,许多学生踊跃参与。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选取既有趣味又有哲理的相关片段让学生自己编演,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能力。
(三)举办文学辩论会
如对某一课本中的人物、事情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有争议的内容,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材料,筛选材料,提炼观点,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辩论。如《走进湘西,走近沈从文》设计开展综合性学习时,把课内研究与课外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本寻找湘西的自然风光,并通过相关的网络资源寻找湘西的有关图片,并体悟其中的人性美,更深入地体悟湘西世界。
二、走出课堂,跳出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可以进行实践活动的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有利因素,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让学生密切关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实现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从生活走入课堂,再从课堂走入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语文过程中,应学习古人走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与感悟。教师应适时适地让学生走出教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到相关的地方去看一看。如我在讲到大运河的文章诗词时,就指导学生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大运河文化,或问自己的父母长辈,或问亲戚邻居;或走访历史遗迹……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总结。
三、体验情感,健全人格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中有几个活动单元,其主题是情感体验。在全面分析教材内容、把握各单元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我们合理利用和重新整合教材,把“情感体验”作为贯穿教学重点和教学主题,开展了以“体验情感”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选取了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系列活动课例。这几个活动课例分别是:(1)“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这是以《项脊轩志》一文作为情感体验的切入点,由对亲情的体验再扩展到对友情、乡情等其他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情之人;(2)“我的爱对你说”,这是从大处着眼,以第一单元的读书笔记为切入点,并借助媒体信息,把中央电视台的《真情》和《感动中国》等优秀栏目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关注个人的情感到关注天下事、家国情:(3)“爱在心头口难开,生花妙笔绘出来”,这是以诗歌单元的拓展篇目《欢乐》一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体验诗人的情感和赏析该诗的基础上,学会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情感,在诗歌的写作方面做了一个有益的尝试:(4)“于细微处见深情——参考阅读《我的母亲》”,这是以参考阅读《我的母亲》一文为切入点,将阅读和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阅读,从中注意文中感人的细节描写,增强对亲情的关注。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在学知识、学技能的过程中,深切地体验各种情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陶冶自己的情操,做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
总之,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跨越课堂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它是基于学生的经验,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密切联系,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切实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给学生一片自主天空,拓展学生的学习天地,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推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拥有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北京师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全面,容易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一定的阻碍。并且随着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对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势在必行。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本文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进行的分析。
一、超越传统,大胆创新地用教材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把课文内容进行划分、整理后再传输给学生,而不是一下子就要求学生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全部记下,这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与消极心理。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等,避免在教学中因教学方式不当而影响课堂效果,甚至还会导致老师什么都想教却什么都没教成的结果。因此,老师应该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大胆创新的运用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文言文教学。比如在《六国论》的教学设计中,就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主次的划分,把重要的段落或内容着重学习,突出重点,与传统教学相比,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文章的文化背景与课文不重点介绍的内容作课外延伸,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研读悟情”这一学习重点上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老师突出学习重点、明确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上,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老师可以将趣味性渗透到文言文的教学当中,只有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当中,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敷衍老师的被动学习,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内容单一、思维受困等。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学习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从而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文言文的教材中,大多数文章都是摘录与历史人物、故事背景有关的生活轶事或文学典故等。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可以先把文章中所涉及的人物、情节用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语气与声调尽量引人入胜,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再布置朗读预习,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等,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集中精神认真听讲,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比如在学习到《烛之武退秦师》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成语,再鼓励学生先按自己的理解把课文内容解释一遍,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感观能动性,老师也可以利用“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由来作为切入点,顺利进入课堂教学。
三、品言悟意,感受博大情怀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与历史观念的象征,它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故文言文建立在哲学与传统文化之上,即通过学习文言文,教会学生明理、知礼节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的灵魂在于它注入了作者的情感,学生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沿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它以文字、情感融入课本当中,因此,带有情感的阅读课文,有利于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真实情境之中,与古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使文化教学与人文教育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教材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依据,它是所有语文知识的统筹,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阅读就是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寓意,通过体会作者依托在文章中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把品读情感作为文言文的教学手段,这在文言文教学上是一种进步和深入,可以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专注文字教学那么简单,而是上升到抓住文章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抨击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样的教学方法于学生而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文言文,更多的是可以超越时空的距离感,真正与古人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四、活学活用,明确文言文的现代意义
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古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通过多读书,可以习得书中古人的道德观、高尚情操等,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自身修养。学习文言文还可以从典范故事中吸取经验,借鉴于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之中,甚至有些文言文中对人性的教化还一直被沿用至今。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做人准则等,这是古人留下的文明文化,是规范人类文明进步的保证。因此,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将古人的精神世界流露到现实生活当中,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给予我们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带着疑问拜读古人文化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养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启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的现代意义,除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外,另一方面还规范了学生的言行举止,学生在探索课文内容时早已被古人的道德规范、人生哲理所感化,它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因此,以人物特点与情感流露构成的课堂教学策略,一定可以引人入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参考文献
[1]龚建敏.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文学教育(下),2008(4).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强调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而实际的情况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课堂发言积极性不高,阅读能力低下,写作材料空泛并言之无物。高考试卷改为全国二卷的信息,更让我意识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刻不容缓。我决定从每周随笔与课前演讲开始,引导他们投入到语文能力的训练中。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普遍的现代社会,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显得特别重要,其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成分”。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口头表达与人际交往的能力应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但课前演讲时间短,如果学生的演讲稿没有认真撰写,或者同学对演讲者的内容不甚了解,那么课前演讲的效果就很有限,更不用说演讲技巧了。开展一项活动,就是要让学生的能力有切实提高,所以我认为给学生拟定每周随笔主题,并择优演讲分享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每个学生都写了这个主题的作品,对同学的演讲内容更有体会,也更有评价的依据。
一、随笔主题的具体内容的拟定
(一)关注社会热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爱刷微博,玩微信。其实在网络上往往可以捕捉到一些时事要点,社会热点等。但学生们却常常限于自己小小的朋友圈,忘了关注这个大千世界。所以让他们写写自己对时事、网络热词的看法,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很有必要。还可以让他们写下自己身边的小事,从小事中看世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结合生活中的节日,写写自己的感受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学生心里往往比重不大,我们应该指导他们去了解节日的内涵,传承民族文化。例如中秋的习俗及相关的典故,体现中秋思乡情感的诗句的积累,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内涵等等,都可以大做文章。再如重阳节,这更是个学生不关心的节日。让他们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以及被我国定为老人节后,如何在社会上形成了敬老爱老的风气等,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西方节日往往很热闹,学生对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兴趣盎然,为此教师就可以让他们查阅资料,收集这些节日的习俗,了解节日的来历,由此来比较中西方文化,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学生也会因此积累更多的文化常识,并可以和英语学科相交融。
(三)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仿写、续写或者与作者作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学习了小说单元后,学生对小说的三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白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进行微型小说的创作。例如:路上,两个人,突然来的大雨……让学生据此写作。在写前要引导他们,先构思出具体的环境――什么路,人物的具体关系,再构思情节。事实证明,这种小说创作很受学生的喜欢,效果也超出了我的预期。学了《边城》后,有的学生主动要求续写小说。在他们的续写里,可以明显看到尽力模仿原作的努力,让人感动。
文言文单元的学习,学生感觉是比较沉闷的,但他们又不得不佩服古代学者的才华与智慧,会为他们的生活际遇或悲或喜。这时,让他们从文言单元中选择一位自己最感兴趣的作者,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就很有必要了。这个写作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去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有意识的引用原作中的名句,并从古人身上学到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练习景物描写
重庆的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在短短的一学期中,学生往往可以经历三个季节。让他们观察身边的景物,写出自己眼中的当季景物,是一种很有必要的练笔方式。特别是当一个季节和相关的节日联系在一起时,学生会有意识的去积累特定的意象,达到以景传情的目的。
在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提醒学生不要滑入套板反应的窠臼,写过多的陈词滥调。事先的提醒,可以督促学生更认真仔细的观察生活,让自己的作品具有真我的风采。
二、取得的效果
学生普遍认为课前演讲与主题随笔结合的活动有内涵,有趣味,有收获。课前演讲后的点评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欢迎,因为它扩展了演讲的内容,让大家的能力得到提高,人格得以完善,很有实效性。
(一)帮助学生养成搜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并有意识创新
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必备的能力。在拟定的主题下写作并演讲,可有效地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为了写作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学生必然会查阅很多资料,并且做出筛选,避免雷同。在标题拟定、题材选择、主题升华等方面都能有创新的意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二)培养学生评价、分析的能力
合理使用语文教材可以辅助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和课堂教学工作,创新师生对话平台,帮助学生获取系统的语文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本文将从汲取有益的教学因素、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现状问题
1.未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高中语文教材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目录、课文、习题、插图、注释和附录等,课文是通过分类别、纲目和模块来进行编排与陈述,课本中的目录、习题、插图、注释和附录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辅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理解课文内涵、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这些因素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只重视讲解课文内容,忽视了插图、注释和习题等有机组成部分的作用,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例如在讲解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这句诗时,部分教师只重视精讲现代译文,没有指导学生认知“塞上长城”的典故和深层含义,忽视了教材有机体的存在,未能充分使用教材资源。
2.教学观念存在封闭性
虽然语文教材在课程开发和使用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但它只属于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在使用这种资源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有效地扩展和挖掘才能发挥语文教材的最大教育价值。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封闭性,将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局限于教材内和书本知识中,导致语文教学活动过于封闭、狭隘、僵化和被动。
3.教学方法过于僵化
从整体上研究,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还趋于僵化,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促进语文资源的有机整合,过于依赖课本,对于语文教材中的错误不予以修改和校正。例如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注释中,对于“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一句中的“媛女”的注音不正确,应该为四声,教材注释为二声,“许”的释义也不正确,教材将“许”解释为“默许”。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许”并没有“默许”的含义,应解释为“答应”,大多数教师对这些错误不予以纠正,只以教材为标准。此外,教师通常会将课堂时间用来细讲课文,不重视其他教学活动,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策略
1.汲取有益的教学因素
教师应汲取一切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接受西方文明思想,积累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诚实、善良、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例如在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和《故都之秋》时,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在解析《再别康桥》时,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发挥美育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讲解《动物在游戏》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分析动物游戏的科学知识。另外,教师应科学利用目录、课文、习题、插图、注释和附录等教学因素,让学生更为灵活、生动地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例如在解读必修一“奇妙的对联”这一探究活动时,先告诉学生对联的规则是“仄起平落”,接着为学生分组展示古诗词中的对偶句和优美的春联,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轻风舞细柳,淡月失梅花”“窗前听雨雨舒心,庭内观花花解语”“青松翠柏送寒去,白雪红梅迎春来”。然后,教师可以用课件呈现上联,让学生对接下联,整理学生的优秀对联,形成学习资源共享,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应注重转变教学观念,不拘泥于语文课本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适当地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传承语言文字知识。例如在讲解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并列举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永遇乐·落日熔金》等,精讲诗词韵律,增强课堂的文化艺术气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解析《窦娥冤》这篇元杂剧时,教师可以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作者关汉卿的简介资料,指导学生了解他的其他代表作《望江亭》《拜月亭》《调风月》《西蜀梦》和《孟良盗骨》等,让学生鉴赏戏剧视频《窦娥冤》,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窦娥、蔡婆婆、窦天章、张驴儿等人物形象,加强学生对课文和中国戏剧文化的理解。
在讲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描写恋人分别的诗词,像杜牧的《赠别·其二》、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孟郊的《古怨别》和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柳永的生平经历,引领学生分析词中所描写的“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酒”“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的作用,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内涵。
3.创新教学方法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近几年高考作文一直是满分70分。可以说语文高考中“得作文者得天下”。但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高中学生往往面对家庭、学校,感觉没有东西可写,写出来的东西无病的比较多。高中生的作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缺乏文体意识,对于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不够准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教材的资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必修一到必修五、还有《史记》、《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等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往往急功近利,忽视教材的示范作用,有的学校根本不重视教材,所以,本人根据笔者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以教材为本,从教材中汲取写作素材,从教材的范文中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有事半功倍之效。
笔者认为挖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写作资源,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素材资源、文本中的语言资源、范文中的结构艺术。并要把挖掘出来的写作资源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让学生从中学到实实在在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引导学生整理教材中的素材资源。教材中的素材包括作者、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背景资料介绍、情节故事、甚至典故、名句等。例如让学生积累正能量的人物素材资源,以必修二为例,《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通过他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每一个人都应该乐观坚强地面对生命、珍爱生命。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中老金的形象也比较突出,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有趣的教授。真性情的金岳霖先生在现代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很难找到,学生深入思考现在和未来,那么肯定会多多关注金岳霖先生的素材。或者教师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研究西南联大当时教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学生还会发现更多的能够运用到作文中的好的素材。课文中还有很多人物形象,可能名气不够大,但是有特点,依然有引用的价值。例如必修三杨绛先生在《老王》一文中描写的“老王”形象:平凡普通的人力车夫,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本性。这是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本色,是任何时代都值得赞扬的善良的品质。《五人墓碑记》中五位义士的反抗精神、《指南录后序》中表达的赤子之情,都会促使莘莘学子思考人生的价值。有了素材,学生写作文时才能够运用,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运用、善于运用教材中素材,让写作内容不再单薄,让写作内容远离“低幼化”倾向。
引导学生揣摩、引用文本中的语言资源。2016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江苏卷)》作文发展等级要求是:“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高考作文对学生的作文语言要求比较高,而这种语言表达能力要靠平时训练才能够发挥出来。笔者感觉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文本中准确、贴切、有文采的语言,然后模仿学习,最终把这种技巧转化为自己的一种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反复揣摩语言。例如学习必修二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一文,就要让学生体悟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月色的描写艺术。第四段写荷塘上的月色,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逐个描摹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用词无比贴切,生动形象,学生平时作文中写景抒情的段落,完全可以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段落、然后再创造,学文本语言是提高写作语言的捷径。此外,课文中也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写作文的时候建议学生直接引用或者间接引用。例如《逍遥游》中达到逍遥的最高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报任安书》中激励人们在困难中前行的语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追逐梦想没有达到的时候,可以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宽慰心灵。名句的引用或者化用,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中的结构艺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与人教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苏教版教材编排范文时淡化了文体意识,而人教版是按照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体裁样式来安排范文的。江苏省高中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文体不分是最严重的一个缺点。因此,有必要强化一下学生的文体意识,使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就像记叙文,议论文就像议论文。记叙文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有记叙的要素。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和议论文都要讲究结构艺术。记叙文中设置悬念、倒叙手法的运用,在《祝福》一课运用得非常自然,出神入化。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一开始就把结果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思考祥林嫂为何而死?接着写她两次来到鲁镇的经历,一层一层写出她死去的原因。而学生的记叙文平铺直叙的比较多,毫无悬念,情节结构缺少波澜。而《鸿门宴》一文,就是设置了惊心动魄的情节结构,一波三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很多,主要有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如《拿来主义》一开始就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批判“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提出要“拿来主义”。《六国论》一文其实是最经典的议论文范文,可以让学生学习提出中心论点的技巧、提出分论点的艺术、正反对比论证的运用方法等等。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截然不同,可以从教材中学习范文的结构艺术,避免考试中出现文体不分的写作毛病。
我们都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因此培养语感非常重要。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是多读,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读为核心,即诵读、理解、背诵。
在诵读、理解、背诵中,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学习方法:
1、 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4、提倡诵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
5、学会使用教材
首先,用好“提示”。 “提示”是学生进行自学的钥匙,学生通过它可以找到理解课文、把握重点的途径。明确了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
其次,抓住注释。为了能扎实地掌握文言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要对重点字词和难点语句进行圈划加点,用不同的符号标明一些特殊用法的词和特殊句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类整理。
第三,练习检测。教材在每一个单元后都安排了一个综合练习。练习主要从词语、点读、翻译三个方面来安排了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用法辨析、阅读理解、文言点读、特殊句式的翻译等习题,进一步加强文言文知识的落实。在练习时, 要独立完成,自觉检测,认真订正,这样就避免了只读不练的不足,使文言知识在练习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第四,强化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背诵课文,是巩固文言文学习效果的一项有效措施。诵读课文和复背课文每篇必背,浏览课文重点选背的要求。背诵要及时、准确、流利、响亮,并且可以用默写的形式来检查。
6、 重视归纳和积累。
初学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益。
如:用“①②③”表示一词多义;用“”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用法;用“”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用“”特殊句式……当然,无论做什么整理,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你的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
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虽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远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让学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汉字趣解》、《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如讲到中华文明,人们首先会想到汉字,《汉字趣解》从汉字的起源及形、音、意的变化发展了解中华文明,举办《国学基础》、《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讲座的开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融合而开设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二、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尽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三、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仅采用讲述法、讲解法,还应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以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在学生中举行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活动,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些史传性文章的学习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鸿门宴》内容时,引导学生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你喜欢刘邦还是喜欢项羽”等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小组研究课文、看课外书、查阅资料,上课时小组辩论,共同提高,既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又提高了参与热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辅助学习,使学习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地感知遥远的史事,是文言文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目标。如教学《苏武牧羊》一文时,给学生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对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虽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远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让学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汉字趣解》、《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如讲到中华文明,人们首先会想到汉字,《汉字趣解》从汉字的起源及形、音、意的变化发展了解中华文明,举办《国学基础》、《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讲座的开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融合而开设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二、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尽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三、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仅采用讲述法、讲解法,还应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以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在学生中举行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活动,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些史传性文章的学习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鸿门宴》内容时,引导学生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你喜欢刘邦还是喜欢项羽”等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小组研究课文、看课外书、查阅资料,上课时小组辩论,共同提高,既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又提高了参与热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辅助学习,使学习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地感知遥远的史事,是文言文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目标。如教学《苏武牧羊》一文时,给学生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对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进入高中,很多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表现出了畏惧心理,多数人学习文言文只是因为考试需要。究其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教师现状。
首先,教学理念的落后。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片面的重视文章内容的理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习惯性把现成的答案和结论教授给学生,成为“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强调通过对语言字词的理解来阅读文言文的内容,忽视了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其次,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单一。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串讲式”,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在课桌上紧张地听和记。串讲的好处是能做到“字字句句,面面俱到”,可弊端却是,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二)学生现状。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热情,缺乏求知欲,也是文言文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下:1.文言文诵读反感生厌、敷衍塞责。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于文章内涵的理解是极有益处的。然而,由于古今语言文化的差异,“语境”的缺乏,我们的学生对诵读反感生厌。2.文言文翻译望文生义。经过几年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仍然十分生涩,很多高三的学生依旧不懂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对文言中的词类活用也是一知半解,对于文章的翻译望文生义,面对文言文好像是“第二外语”。3.文言文学习缺乏有效方法。现在的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仅为应付考试,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很多人依赖文言文翻译参考书和老师在课上的解词释义,机械的记忆文言文中的词句意思。这样过分的依赖参考书和老师,在面对课外的文言文时就变得束手无策了。
二、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尽管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可是面对文言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新课程对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还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课文的40%以上。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努力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改变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一)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教师要指导学生诵读,尤其是对断句、停顿、重读的把握。可以每天早上设置早读时间,播放一些优秀的诵读录音,让学生学习。这样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慢慢的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美感,既陶冶了心灵,也会让学生爱上诵读。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轻松氛围。
第一,可以借助成语辅助文言文学习。成语本就是古代词语的遗存,将二者的学习同时进行,不仅更够一石二鸟,而且也使得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易懂。
第二,字形由来的趣味教学。很多古文字字形中隐藏着汉字的文字意义。探索古文字的写法,一眼即可洞悉文字意义,这样的方式既印象深刻又生动有趣。
第三,文言文翻译反思比较。在课堂和考试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文言文翻译情况,把这些问题收集整理,在课上列出,并与正确的解析比较。可以组织讨论,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能反射到自己的不足,对于正确的文字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归纳拓展,寻找规律。
文言文学习也是有章可循的,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句子。例如,把判断句整理在一起,归纳出判断句的常见句式;见到“大王来何操”归纳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等等。
(四)让文言文成为写作的宝藏。
读到精美文句,不妨来一段仿写,品读精深诗词,也应学古人字斟句酌的推敲一番。同时,文言文中更有相当多的写作素材。文化典故常常是文章中深刻而含蓄表意的最佳选择,短短一句经典引用,可以令原本平凡的文章增添内涵。
(五)深挖思想,让传统文化照亮胸怀。
在传统文化热此起彼伏的当下,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入了一个高度重视的阶段。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学思想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学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注重逐字逐句解释,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
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教学生再学是最为传统可行的教学思路,其教学方法更是可想而知,为了使全班学生无一落伍,教师通常会采取每字每句都做详细解释的方法,这样的教法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认真听讲的学生自然听懂了课文内容,但对于其他学生或是课后时间,这些翻译会像乌云见到太阳一样在学生的记忆里一哄而散,消失殆尽。原因很简单,就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懒散地接受,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以及其自学能力的提高。相反会是一种巨大的阻碍。久而久之,学生会依赖老师的翻译,而不愿自己动脑分析、动手查阅。
2.教师偏重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把握
在初中乃至高中阶段,死记硬背课文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考试,师生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做出这等不情愿之事,那就是不论内容本身讲了什么人,发生了相关的什么事,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有着如何深刻的社会原因,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等,师生乃至学校关注的永远是学生会不会背,能不能写对,会不会得分等等,这种外界压力迫使其不得不采用老式旧式的教法与学法,此种现状根深蒂固。
3.教师局限讲解书本知识,忽视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普及
随着新课改标准的提出,新课改政策的实施,以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都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虽然大体改善,但依然有问题出现。部分教师过于偏重课文内容的讲解,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个过程上,势必造成一遇没学过的文言文便不知所措,茫茫然不知所写中心思想是什么,更可悲的是学过的文言文依然不知讲的什么内容,张冠李戴连最常识的知识都不知道。学《出师表》不仅要知道是谁所作及其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及造成这种形势的前因后果。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1.学生自主学习先行,教师具体讲解后补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不让其心生畏惧实属不易,更别说让其爱之,更是难上加难。初中生心性不稳,好动调皮,贪玩且好奇心重,教师可抓其特性,摘取文言文中的典故以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有助于推动教学进度,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可给学生放映相关历史短片,再举《出师表》为例,典故三顾茅庐说的就是作者诸葛亮,教师可将新版三国之三顾茅庐的视频放予学生观看,效果要比直白地讲述好得多。
2.多读多悟,寄情于文,巧记牢记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真意不失为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自我的学习、教师的讲解,都只是学习的前两步,第三步的诵读领悟着实关键,是高层次的精神共鸣。读之思之,字句之意,悟其情感抒发,主旨表达。把自己的感情真切投入到古文中去,感受作者是用怎样的心情抒写经典的。然而,用巧法记住的东西才会长存于脑海。
3.多问多思且好学,长知识又阔视野
不耻于下问多问、勤于思而好学者,总不至于落人后。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常见句式的判断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句式,一旦问题堆积不解决,在后面的学习中就困难重重,所以配合老师的差异比较法和归纳整理法就很容易记住混淆多变的句式。如在学习《木兰诗》一文中,教师可以利用“文章在叙事和描述上有什么特点”“文中的互文修辞、对偶句有哪些”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另外,多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更能开阔一个人的视野与胸怀。你所拥有的知识越单一薄弱,越不容易在社会里立足竞争,要做就做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
学好初中文言文是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良好铺垫,既是过渡更是基础,所以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尤为关键,因此对其教学的思考与研究也是必然。综上所述,唯有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做到全面透彻地分析,才能找出原因,寻求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改变思路创新方法,才能有益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