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建设发展

城乡建设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6 10:11: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城乡建设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乡建设发展

篇1

二要始终坚持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以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自上而下展开,政策性、实践性都很强。活动中要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二是突出实践特色;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四是以正面教育为主。

三要努力实现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贯彻县委提出的目标要求,就必须立足实际,注重创新,真正做到探索方法、积累经验、促进发展。为了丰富活动内容,每个阶段还提出了相应的活动载体,我们要在积极参与配合、认真搞好全县统一组织活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创新出符合部门和行业特点的活动载体,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深刻认识在建设系统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用心把握,充分认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全面推进全县建设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近年来,我县建设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全县城乡建设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我们抓住和充分用好学习实践活动这一机遇,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建设工作的经验和规律,把握好推进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制定政策措施,创新机制体制,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水平。

三、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促进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当前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仅要重视学习,更要重视实践,要着眼于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立足于解决制约城乡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注重分析当前我县城乡建设事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研究发展措施,明确发展路径,增强发展能力,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一)在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全面完成“五定”责任项目。

一是紧紧抓住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历史机遇,加强上下沟通联系,密切关注政策取向,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和政策倾斜。二是贯彻落实全国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创建清洁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推进我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是严格按照师政发[2009]11号《*县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目标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通知》精神及师建发[2009]2号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分解要求,全面完成人工湖、凤凰大道、通源大街北段、县城供水管网改造、旧城改造、政通大厦、12个房地产开发建设等9项21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年内计划任务。

(二)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内外并举,千方百计再掀城市建设新

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城乡规划法》纳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中,抓住机遇分层次抓好《城乡规划法》的贯彻落实,紧扣“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格局,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性作用,严格按照《关于加快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乡(镇)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方案要求,努力开创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新局面,进一步的提升城市品位。以“强服务、简程序、提效能、促发展”实践为载体,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着力突出规范管理,积极打造“阳光建设”。

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城乡建设中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把城镇规划与村庄规划、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经济实用房建设与廉租房建设、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农村危旧房改造与“866”工程建设统一起来,一是要积极完成6000平方米的第三批廉租住房建设,10000平方米的第二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79.2万平方米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切实保障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要;二是建设工程在按照“八个统一”实现招投标管理的基础上,严把工程质量关,进一步加大对城市燃气、公交车、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力度,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不断加强行政监督和管理,重处违规行为,保障安全生产,创新管理模式,逐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水平,促进我局安全生产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篇2

Abstract: the land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existence,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many people and little land is the basic structu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ople to further escalat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China put forward the value of polic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increase or decrease peg through analysis on the process of the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impact of the pe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land for construction purposes,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the hook, urb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增减挂钩政策对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个政策也意味着中国传统的农村模式将要被打破。中国农民数量众多,如何解决其中产生的矛盾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国内的学者们主要从增减挂钩政策的理论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实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还有从实例中分析这一政策对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

我们就以A省B县为例来看一下其实施的过程。

A省B县位于总面积是1344.5平方公里,现辖4镇6乡、445个行政村,共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境内多是山地丘陵。荒山占总面积的56%;丘陵占35%;平原洼地仅占9%。农民居住分散,房屋规模小,而且年代比较久远。“空心村”现象比较严重。2005年,国家出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后,为建设新农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该县的增减挂钩工作正式开展。

在实施过程中,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组织工作领导班子,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保证不损害农民的利益。然后资金上要有保证,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要尽快的赔偿。还要科学选点,把房子破旧和空闲宅基地多的村居选作项目区,同时要广泛的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由规划部门聘请专业的队伍进行考察,规划。通过这一系列精心的准备,这几年,该县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民收入。拆迁后复垦出的耕地面积增多。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废弃的宅基地得到了重新利用,使村庄得到了重新的规划。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进行。村民们集中居住。硬化路面6777余平方米,安装路灯34盏,整个项目区达到了田、水、路、林、村、房的综合整治,缓解了用地与发展的矛盾,为一些企业和城镇建设用地提供了保障。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对小城镇的发展既存在挑战也存在机遇,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存在的挑战。

这一政策是在2000年初步提出的,到2005年正式下发试点地区的文件,中间经过了五年,时间较短,而且在我国并没有实例供我们参考,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这一政策主要是在城乡结合部来进行的。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整合,组合成拆旧建新区,合理的分配复垦为耕地和用于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我认为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统计台账、规划图中的数据不一致,这对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困难。数据的不一致会导致实施过程中误占农户的耕地或正在使用的建设用地。造成一些纠纷等。

(2)对实地考察的不够深入,一些地区敷衍了事,规划图不能很好的反映出当前的土地利用状况,图中显示的居民点现在或许是农地。这样就违背了政策中只对“农村居住点和工矿废弃点进行整理的原则”。

(3)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占好地补劣地的问题比较严重。把好地占用为城镇建设用地,整理出的劣地复垦为耕地。导致耕地质量差,甚至出现无法耕种的现象。使耕地补偿得不到完全的落实。复垦的耕地质量往往低于被占用地的质量。

(4)被占用地的村民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例如,农民搬迁入楼房集中居住,农户必须承担水、电、煤气、采暖费和物业管理费等支出,特别是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居民,需要从农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购买基本的生活产品的方式,居住成本和生活成本至少要上升一倍以上。

(5)资金不到位。资金的不到位使得对农民的补助也不到位。农民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土地整理的成本较大,政府财政收入无法承担这一巨大的开支也是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中的一大阻力。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强行拆迁的现象。脱离了政策本身的积极意义。

增减挂钩政策无疑是对小城镇的发展有利的,能够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在这一政策中小城镇的机遇有:

(1)有利于土地的保护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增减挂钩政策能很好地把农村荒废的土地整理出来,分配好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既盘活了农村的存量建设用地又拓展了城镇的建设用地,缓解了建设用地扩张对农用地的压力,保持耕地的总量平衡。

(2)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正好可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把村民居住用地集中到一起。实行小区化的管理,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到位。这也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建设高质量的住房,促使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城镇建设注入新的力量。减少农民的数量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一条新道路。

(4)有利于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土地更为高效和集约使用,吸引企业入驻,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同时为周边小城镇提供丰富的粮食等消费品。

我认为小城镇要快速的发展就要迎接这些挑战,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问题不解决,增减挂钩政策将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必将放慢速度。对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同时要抓住这个机遇,规划好城镇建设用地。加快城镇化的步伐。解决问题的对策有以下几种。

1.提高基层土地管理者的专业素质, 加强管理。应该对基层土地管理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使土地统计台帐,统计簿的格式正确,数据准确无误。

2. 资金筹集一定要到位。资金可以通过三个渠道取得:①通过收取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筹集部分资金;②通过收取耕地开垦费筹集部分资金;③政府拿出本次整理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部分出让金用于项目实施。

3. 在进行挂钩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底图。结合标准分幅图以确保对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整理,同时附上拆旧地块的影像资料,保证拆旧的是废弃地、不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等。

4.在挂钩过程中要将市场化机制和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相结合。因地制宜,适时创新和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另一方面,对于条件成熟的地区,我们要对整理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

5.利用村庄闲置地安置不占用耕地,对土地实行生态、人文保护。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同时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做到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6.充分尊重集体土地产权,加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在整理过程中,要给予农民实惠,注重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并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对于整理过程中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要给予公平的补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狠抓不懈。

参考文献

[1] 关于推进全区农村枚区综合改革重点工作的方案[J]. 内蒙古政报. 2006(06)

[2]朗腾苏布达.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地区贫困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地方政府借此可以获得额外的建设用地。2004年,“增减挂钩”首次见诸于中央文件,2005、2006年零星试点后迅速扩大到全国。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现状

1. “先占后补”问题。为追求经济增长、业绩、利益等,部分地方相关部门在挂钩项目实践中,经常是未申请用地而先征地,在上级进行相关检查时才补办手续,或申请用地和实际用地不符,实际开发比申请的要多。

2.仅追求周转指标使用,耕地占补不平衡。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为缓解城镇扩张压力及在自身利益驱使下,存在建设指标“未批先用”、试点范围擅自扩大、复垦耕地质量不达标、周转指标归还不及时等问题。在实际增减挂钩实施中重指标轻复垦、“占优补劣”现象也普遍存在,导致耕地补偿落实不到位,耕地质量得不到提高,严重影响粮食产量,与挂钩政策中的“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要求相矛盾。

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结合不够。部分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没有很好地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万顷良田工程结合起来,有的甚至在基本农田上启动建设,用地手续无法完善。现已启动建设的农村集中居住区,部分存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饮用水、通电、排水系统等建设不到位,幼儿园、卫生室、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等,导致入住率不高。

4. 农民的合法利益不易得到保障。一是由于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主要由政府主导,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只关注城镇的发展建设和行政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农民的意愿和利益诉求。二是为集约节约用地,政府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常将被拆迁农民统一集中安置,这会增加部分农民的耕种距离,导致耕作费用提高,而这一部分费用在补偿中较少得到体现。三是虽然在增减挂钩规划中要求的是项目区要先建后拆,但在实际中常由于资金的短缺而先拆后建,导致被拆迁农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四是为实现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政府往往会采取迁村并点、入住高楼等整理模式,但这并不符合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生活费用。

5.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缺口较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主要靠县区、乡镇政府现行投入,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由于县区及乡镇财力有限,尤其是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建新区资金、复垦整理拆旧区和农户补偿资金就显得十分短缺。

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义

(1)缓解了城市供地紧张的矛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在满足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下,将挂钩的指标用于城镇建设,既不占用用地年度指标,也不占用规划期内建设用地规模指标,有效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压力,为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用地支持。

(2)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通过挂钩项目的实施,可以使项目区分散的农村居民点从自然形态向规划形态转变,引导村庄聚并,将乡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渐融为一体,促进集约节约用地,还推进了村镇基础设施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对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提升农村土地资产的价值,让边远农村共享城市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对下一步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等方面具有重大促进和导向作用。

三、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对策

1、 坚持统筹规划,健全完善项目规划管理机制。

政府应当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地方城市发展需求水平、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城市的战略地位等重要因素确定每年进行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总量。按照统筹规划的要求,把拆旧区和建新区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进行科学定位,统筹考虑区域城乡空间、产业布局和农田、生态保护,形成城镇和村庄相互衔接、架构合理的城乡形态。要分区域明确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复垦耕地标准、环境保护等要求,建立统筹产业发展、新区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保护等的综合规划评估体系。强化项目规划的实施与监督,规划编制、审查和监督要适当分离,以便规划严格执行。

2、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完善挂钩指标有偿使用机制

资金是否能够到位,是挂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而目前各级政府最为头疼的就是资金问题。资金筹措可以采取上级政府奖励一点,实施单位筹一点,村级出工补一点的办法,同时要出台挂钩指标有偿使用政策,落实用地单位的“占一补一”责任,凡是需要使用挂钩指标的用地单位,均需按照标准支付指标使用费,收取的挂钩指标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当地的挂钩复垦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挂钩复垦企业化运作,鼓励企业或者个人参与挂钩复垦出资,挂钩指标优先安排给参与投资的企业。

3、创新新增耕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和项目区的补偿方式,保障集体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农民最关心的是拆迁复垦的补偿能否到位,标准是否能够接受,新增耕地的利益如何分配。各级政府实施挂钩工程之前,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处切实可行的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搞强制拆迁,切实维护被拆迁户的利益;新增耕地的利益分配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新增耕地的再利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形成专门的利益分配机制。

4、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

单靠县(区)乡(镇)的有限财力来继续推进该项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为了更好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深入开展,建议整合各方力量筹集资金。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证挂钩复垦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其它土地复垦专项资金尽快用于挂钩土地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开发整理工作。二是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设立挂钩专项资金,建新留用区土地出让金、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等筹集后的不足部分可以使用农业开发银行贷款、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及土地出让纯收益中用于农业开发的资金。三是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整合农村道路改造、改水、改厕等扶持资金和农业开发、节水灌溉等项目资金。四是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筹措机制,采用市场运作、业主开发的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实施。

参考文献:

篇4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科学描绘了内蒙古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推动内蒙古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把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同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结合起来,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转型发展、棚户区和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等方面的工作,扎实推动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平稳快速发展,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新贡献。

大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夯实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承载基础。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五化”协同的指导思想,城镇化是我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未来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将立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大力推动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是不断提升城市规划水平。认真实施《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以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建设为牵引,着力推进呼包鄂和东部盟市两翼联动,积极构建自治区“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城镇体系布局。认真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估,以目标为导向,编制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推进城市“双修”,完善城市功能,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认真开展城镇特色风貌研究,积极塑造自治区城镇特色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强化城市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修编的管理,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二是大力推动市政网建设。大力推动市政网的规划和建设,积极编制自治区市政网建设规划,研究出台自治区城镇市政网建设的意见。与相关部门合作,积极创立自治区市政建设基金,为全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融资平台。加强对各盟市城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安排和市政网项目推进等情况的调度,开展市政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专题培训。三是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及时总结推广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快落实《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全面推进全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按照住建部的最新要求,组织召开了全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推进会。按照6月、9月和10月的时间节点,加快推进市县城市管理执法机制的综合设置,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职能,优化城市管理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

着力推动两大产业平稳发展,为自治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动力。近年来,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拉动自治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这两大产业的健康发展,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课题。一是持续推动房产去库存。准确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重点抓好把去库存同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相结合、同棚户区改造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相结合、同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相结合等“四个结合”要求,多措并举、因城施策,推进房地产去库存工作。积极研究出台推动非住宅商品房去库存以及解决商品住宅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二是稳步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关政策,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倡导工程总承包模式,改革建筑业建造方式和建设方式,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现代木结构建筑发展,发挥好包头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呼伦贝尔市装配式现代木结构建筑产业化试点的示范作用。加大本土企业扶持力度,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引导和扶持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建筑市场秩序整顿,大力推进落实“放、管、服”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切实减轻企业压力,加强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培育建筑业工人队伍。

扎实抓好两项重大民生工程,为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程是事关城乡住房困难群众安居乐业的两项重大民生工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抓好这两项重大民生工程,为自治区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一是加快棚户区改造进度。今年将完成22万套棚户区改造任务,其中基本建成11.4万套,计划总投资1100亿元,预计当年完成投资550亿元。着重从几个方面着手: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在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补助资金的同时,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沟通协调,推进贷款发放;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工作,督促各地进一步简化优化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流程,积极向相关金融机构争取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货币化安置工作力度,坚持因城施策,确保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充足的地区棚改基本实现货币化安置;加快任务落实进度,召开各盟市分管领导参加的推进会,加快棚改进度。二是加强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以迎接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重点解决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住房安全问题,完成7万户国家危房改造任务,完成3.7万其他贫困户危房改造和2.28万户游牧民安居工程。通过建设农村牧区集体公租房、幸福院以及利用闲置农户住房和集体公房置换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解决农牧民的安居问题。

篇5

莱芜市城建档案馆在地下管线档案动态管理方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维护运行机制,实现了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地理信息基础数据服务。

一、建立了五位一体的城建档案管理体制

莱芜市城建档案馆成立于1988年,1992年,我市升格为地级市后,城建档案馆随之升格为地级市城建档案馆,为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同时挂市城建档案管理处和市建设信息中心两块牌子。1999年,为了更好的开展地下管线档案的管理工作,我市在城建档案处、馆、信息中心合一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企业性质的市城市规划测绘院、市城市建设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与市城建档案馆合署办公,实行一套机构,五块牌子,建立了五位一体的城建档案管理体制,理顺了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程序,为地下管线动态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法规制度

2000年,以莱政发〔2000〕24号文颁发了《莱芜市城建档案管理办法》,从法律上对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范围、城建档案馆应负的职责、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管理措施以及违反城建档案法规的处罚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为莱芜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和动态管理系统的建立与运行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贯彻执行建设部第136号令,更好地推进包括地下管线等管线工程档案的管理,2007年6月,以市政府文件印发了《莱芜市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莱政办发[2007]46号),将所有管线工程(包括地上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作为管理对象,对城建档案馆的职责进行了调整完善,城建档案馆具体负责管线工程的收集、保管和利用,同时负责对管线工程施工许可手续的办理、管线工程的测绘和竣工测绘验收等工作,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必须到城建档案馆办理管线施工许可手续方可施工,实现了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管线工程档案由市城建档案馆统一管理,为进一步推动管线工程档案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了地下管线综合动态管理,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管线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和制订了一套管线管理程序,具体情况如下:⑴申办规划许可证前,到城建档案馆查询并购买地下管线图⑵档案馆进行管线工程会审⑶规划部门发放规划许可证⑷档案备案(签订档案移交合同)⑸档案馆发放管线施工许可证⑹竣工测量(竣工后,覆土前)⑺移交档案。

首先于1999年,组织开展了莱芜市莱城地形图测绘及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利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建立了莱芜D级、E级两级大地控制网和黄海四等高程水准测量网;对莱芜市市域范围内共计2200平方公里的地形进行了调绘,编制了1:10000地形图100余幅;利用全数字测图方式,组织测绘莱城地形63.65平方公里,形成了规划区范围内比较齐全的1:500、 1:1000地形图档案;探测了当时全部的地下管线、地上管线各400余公里,绘制了详尽的综合管线图1000余幅,形成管线普查档案资料400余卷;此次普查,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建立健全了莱芜市包括地下管线在内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档案,也为今后动态管理的数据收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研究开发了国内领先的城市地理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在上述普查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国际先进的GIS软件ARCGIS作为平台,开发了城市地理信息动态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快速实现数据采集、管理、统计分析、图幅拼接、图上漫游、生成变比例尺地形图、三维显示、无级缩放等功能,系统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签定,2002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于科技进步三等奖。城市地理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已成为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平台,系统的应用,有效地避免了规划不准、盲目施工、挖断管线等重大事故的发生。

第三,不断完善和更新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保证地下管线档案的现势性。近几年,随着莱芜市规划区域的不断扩大,莱芜市城建档案馆也加大了地形图和地下管线等管网数据的测绘和录入系统的力度,使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数据始终反映现状、跟上发展,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优质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数据资料。随着市区的不断调整与扩展,2006年新测北片区张家洼40平方公里,2007年新测南片区高庄45平方公里,对雪野水库至莱钢调水专线51公里进行了专项测量并输入系统。2010年,对规划区内约70平方公里进行了控制点布控和地形图普查测绘工作,在测区范围内新布设E级GPS控制点66个,四等水准测量106公里,共计补测面积30平方公里,2011年,对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管线重新进行统一普查测绘,完善和更新地下管线数据库。截止目前,城市规划区合计共测约150平方公里,管线约1600公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