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全民健身概论

全民健身概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7 14:54: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全民健身概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全民健身概论

篇1

关键词 全民健身 服务体系 现状调查

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战略目标”。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促进城市及整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有效载体。

包头是下辖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内蒙古的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属欠发达省市,具有后发优势。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西北部城市具有一定的带动和借鉴意义。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对地区全民健身起到重要作用,对推动包头市全民健身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期刊网、图书馆、包头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资料室进行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

(二)专家访谈法

采用提纲访谈的方式对3位研究全民健身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并对包头市体育局群体处4位管理干部以及5个市区级群体管理者进行了访谈与咨询。

(三)逻辑分析法

通过上述两种研究方法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运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分析了包头市全民健身的相关问题。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场地设施与建设资金的现状分析

1.场地设施现状与分析。包头市的全民健身基本模式由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雪炭工程、全民健身活动基地,全国优秀体育公园组成。按照体育局的要求,包头市体育局从2005年到2014年年底利用彩票公益金共投资建设的全民健身工程数量如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616个,雪炭工程3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个,全民健身活动基地3个,全国优秀体育公园1个(注:数据由包头市体育局群体处相关资料整理,以上数据截止2015年8月底)。场地设施的建设是推动全民健身的物质基础。包头市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与真正的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各级部门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2.全民健身投入经费现状与分析。全民健身投入的经费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资金来源主要是体育彩票公益金。据调查走访了解,包头市全民健身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市场和第三方投入近乎空白。截止到2014年底,据统计政府对包头市全民健身工程总投入830万元,包头市政府对全民健身工程总投入900万元,分别占总投入的47.9%和52%,共计1730万元。部分缓解了群众对健身场地的需求,有效促进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二)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现状与建设

截止2003年,包头市建有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1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个;各类体育协会33个;全民健身指导站共计建成256个。据调查,锻炼地点多为民众自发组织形成,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协会帮助形成的占少数。

(三)社会体育指导员

建设良好的社会指导员队伍,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础,据有效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包头市已拥有5604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国家级65人,一级86人,二级1527人,三级3526人。总体上看,包头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而且多为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型指导员严重不足。应从人员数量、结构、服务领域方面进行合理有效配置。

三、结论

(一)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同时部分缓解了包头市群众对健身场地及设施的需求。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二)包头市全民健身的经费来源过于单一,仍主要依靠于政府的投入,来源于体育彩票公益金,市场和第三方投入近乎空白。截止到2014年,体育局和包头市体育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共计投入7千万元建设全民健身工程,部分缓解了包头市健身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促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近年来,随着包头市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和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健身需求日益强烈,与落后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形成的矛盾日益激烈。政府应加快建设全民健身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

(四)总体上看,包头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多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匮乏,指导率不高。应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和数量上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提高服务的整体功效。

参考文献:

[1] 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6.

[2] 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

[3]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篇2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体育发展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此现象对我国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也不能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全民健身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的身心健康,要求全国人民动起来,这样有利于经济、政治、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当前全民健身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性

1.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由于中国是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国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与城市,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员较多些;而在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连什么是体育都不明白,更谈不上体育健身。

2.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结构不平衡。

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来看,在城市里能经常参加者多为“老、少”人群,即老年人和在校学生,而中青年则相对较少。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马鞍型,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育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中年人群。有调查显示:体育人口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71―75岁,占该年龄总数的46.1%,16―20岁的青少年占总数的31.8%,最低的年龄段为41―45岁,仅占该年龄段总数的6.7%。

3.参与体育活动层次的不平衡。

城市的高收人阶层和白领阶层(收入较多)参与体育娱乐活动的层次较高,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球等活动成为他们的时尚;而广大的低收入家庭人员,他们的体育活动多为在马路上跑跑步而已。根据不同职业人群中体育人口的多少排序为: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科教文人员、农民。

4.体育设施的不平衡。

在城市,体育场馆等体育活动场地一般都具备,但是在广大农村,除了乡村小学有简易的篮球场等设施外,几乎没有任何体育设施。造成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现实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不平衡。

三、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的几大原因

1.全民健身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有:(1)老年人保健意识。大多数年轻人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身体强壮,不面要锻炼。(2)药补意识。一些人认为锻不锻炼身体无所谓,只要进食补药就能健身。(3)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一些人用打扑克、玩麻将来代替体育锻炼。(4)被动的欣赏意识。一些人自己不参加健身,只欣赏体育比赛,充当体育观众。(5)唯竞技意识。一些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仅仅是为了参加某项比赛并取得名次。

影响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原因不仅有自身懒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所致,如: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场地器材、家务、抚养孩子等。我国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健身意识都存在观念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缺乏责任的生活态度。健康非个人私事,它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兴盛的国家大事,由于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开展经验,群众健身活动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城市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得好些。

2.缺乏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

近几年来,国家为体育锻炼场地投资经费达百亿元,建了很多大型体育场馆,但这类大型的体育场馆多只用于进行竞技比赛,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进行体育活动的需要,人们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因此造成体育比赛场地多,利用率低,而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大大地阻碍了全民健身锻炼的发展。

四、改变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的对策

1.抓住基础,培养全面合格人才。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涉及十三亿人口的大计划,计划纲要指出:“青少年和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昌盛。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抓住了学校体育就等于抓住了全中国人的体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的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填鸭式、高分制的教育模式,与社会接触少,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知识面窄,而且身体素质较差,几乎没有终身体育意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为此,我们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开门办学,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展的体育新模式。

2.发挥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优势,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

我国各类学校有体育教师近1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有2万多人,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训练经验,其中不乏事业心强、理论全面、训练水平高的有识之士,这是从事全民健身活动指导和管理的潜在人才资源。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全民健身就一定会沿着健康向上的道路蓬勃发展。

3.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开展全民健身。

要使全民健身活动有计划、系统、持久地开展,除了尽可能多地开放现有公园、风景区等自然环境和城市现有的体育场地进行活动外,笔者认为,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可适当地考虑建设一些适合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如:田径场、游泳馆、健身房等;在公园和自然风景区建设简易大众参与的设施,如:梅花桩、平衡桥、秋千等;在居民生活区建设休闲锻炼的场地,如:单杠、双杠、爬杠、各类球场等。

综上所述,全民健身活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全社会都要重视它,做到群策群力,从实际出发,全面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将其推上新的高峰。在全民健身活动方面,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而找出对策来解决这些不平衡,使我国的国民素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206.

篇3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如何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是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田径运动是作为各项运动的基础,田径其运动项目多,练习内容、手段和方法丰富,在全民健身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的举行,田径运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人们对田径运动越来越热爱。田径运动项目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应该抓住时机充分发挥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

1、田径运动的健身属性

田径运动既是竞技比赛项目,也是健身锻炼的手段。以健身为目标的田径运动锻炼,主要是采用走、跑、跳、投等多种运动方式进行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健身运动与竞技运动其目标不同,所以各自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健身运动的内容为适当降低难度的田径竞技项目,也是由各种走、跑、跳、投等多种运动方式构成的非竞技的健身练习。

2、田径运动健身属性在全民健身中独特的优势

2.1运动项目多,规则、动作简单,易于广泛开展

在群众体育中,田径运动健身是最受欢迎,最容易让群众接受的体育运动。田径健身运动的锻炼方式的多样,选择的范围广,例如:散步、慢跑、投掷、跳跃等练习,是其他运动项目不能够相比较的。在运动的过程中,只要在某些技术动作环节上稍加引导,就能够掌握一定的健身原理,从而进行自我锻炼。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人力、而且锻炼的实效性更好。

2.2受限制少,成本低,符合我国国情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关注,为了加强体育运动锻炼,需要建设大量的体育运动设施,但是现阶段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居世界第一,人口老年化现象严重,我国目前还并不富裕,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而田径运动健身受气候、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比较小,田径运动健身适合不同的年龄和性别,不同身体情况的人参加,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

2.3基础性强,实效性快

田径运动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能够提高人的基础性活动能力和面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田径运动中能够发展身体的各种素质能力,例如:走、跑、跳跃、投掷等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田径运动能够有效发展身体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这些都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如篮球、足球等项目。

3、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体现

3.1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经常参加田径健身运动能够有效的提高人的基本活动的能力,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经常参加走、跑、跳跃、投掷的练习可以巩固人的基本活动的能力,保持人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适应能力,能够提高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任务的速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经常参加中长跑、马拉松等运动项目,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有机体的各种能力;经常参加短跑能有效发展速度、爆发力、灵敏性等身体素质;投掷项目可以有效的发展人体四肢和躯干的力量、速度和协调等身体的素质。

3.2能够促进人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定义是智力正常,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热爱人生,情绪稳定,行为正常意志健全,人际关系良好,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一致,反应适度,能够乐观积极的面对未来[5]。经常参加田径健身运动能够有效改善人的心理环境,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田径健身运动更多的都是在户外进行的,人体能够更多的接触到阳光、新鲜空气等自然界的事物,人们在认识上对生活空间就变得更加的宽阔。随着季节气候不断的变化,可以提高人体体温的调节能力,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3能够促进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越来越缺乏正常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然而田径健身运动却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最好方式。当前的社会环境是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高速发展的时候,要求人能够充分积极调节个人的人际关系,积极适应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给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经常参加田径健身运动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的情感生活,开阔人的视野,积极认识周围的事物,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4、结论

国家实施开展全民健身计划是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状况,田径运动的优点突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易于在大众群众中开展,且成本低廉,锻炼全面,健身效果明显。在大力倡导增强国民体质的今天,田径健身运动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在开展全民健身的活动中,要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属性,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实用性、基础性、安全性、创新性、科学性、趣味性强的田径健身运动,唤起人们对田径健身运动的积极性,使田径健身运动在更科学、更全面、更适用于全民健身战略中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兴林.田径运动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孙文娟.浅谈田径运动健身属性对全民健身的价值[J].科技信息,2009(20).

篇4

1前言

体育场馆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场馆发展状况不仅事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少数民族健身权益的保障;而且事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所以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一项重要体育事业。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体育场馆的发展,事关甘肃和西北地区各族群众的福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国家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甘肃省三个民族自治县即:肃南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的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是本项目的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数理统计法

2.2.3专家访谈法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场馆总体情况

学者石生泰先生的研究成果(《甘肃省公共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表明,截止2008年年底,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标准公共体育场馆数是396个,占甘肃省体育场馆数的2.25%,世居地区场馆在占地总面积、建筑总面积和场地面积方面与甘肃省体育场馆相同指标相比,占有的比率均不足0.1%。而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世居地区是6.4个,少于本省2.3个。在人均场地面积方面,世居地区仅为0.30 m2,不足本省相同指标的一半(见表3)。

3.2体育场馆的数量

对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本研究从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和场馆数占全省比例这3个指标去考察。总体看,3个民族自治县在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这2项指标上,差距悬殊很大。积石山县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53.03%),居三县之首,场馆数是东乡县的2倍,是肃南县的3倍。肃南县虽人口最少,场地数最少,但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60.16%),排首位,是积石山县的2.5倍,是东乡县的5倍。

3.3体育场馆的质量

本研究主要通过“场馆地面质地情况”和“居民对体育场馆综合指标的态度”两方面去调查。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室内地面质地主要以木质为主,体育场馆室外地面质地以土质和水泥为主。在对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居民进行体育场馆综合指标态度调查时发现,群众对体育场馆的安全、照明质量、噪音控制/音效等指标满意程度较高,而在场馆的环保、节能、方便残疾人士等指标方面,很不满意。

3.4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

据学者石生泰老师的研究成果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校园和乡(镇)村,这种畸形的场馆位置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3.5体育场馆的效益情况

调查发现,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对本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总体持否定态度,持肯定态度的只有33%。说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的体育场馆基本上没有满足群众的健身锻炼需求。

3.6群众去体育场馆的锻炼情况

据相关文献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每周去体育场馆参加锻炼人次仅占本省锻炼人次的1.68%,形势很不乐观。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说明该地区体育场馆资源严重匮乏,并且又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另一方面说明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的健身意识亟需进一步提高。

4对策

4.1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职能定位,建设服务型政府。在体现体育公共服务上多下力气,要在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方面有实际举措,重视体育场馆在推动全面健身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大群体”观念,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用大思路、大协调、大谋划和大调动来推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

4.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关注体育场馆发展氛围

对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发展的动力,除了上级部门行政指令外,还要通过社会宣传、大赛宣传和媒体宣传等途径,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打破体制壁垒,营造浓郁的全民关注健身场馆发展氛围,使政府、部门和社会意识到体育场馆不仅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健康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场馆发展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形象和群众切身利益,讲求效果,在“实”上下工夫,形成有利于体育场馆发展的外部环境。

4.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场馆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体育健身的新需求,我们要面对新问题,开启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满足新需求,不能墨守成规。进一步提升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建设标准,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民康工程等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场馆数量和规模,积极构建覆盖特有民族世居区的全民健身场馆网络。

4.4不断强化“三纳入”,加大对场馆的经费投入力度

特有民族世居区要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场馆投入经费等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常态化,确保场馆投入经费有保障,有增长。场馆的经费除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外,还要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发展,动员一切力量投资修场建馆,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缺口。

参考文献

[1]曹缔训,李威.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6

篇5

[2].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02-20

[3]华景梅,徐祥辉.和谐社会构建视角下的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J].体育科学,2006,(7):

[4]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1993

[5]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1993

[6]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7]吕树庭等.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概论[J].体育文史,1993,(3):

[8]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9]胡国雄.社区体育概念新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12.

[10]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88

[11]李云林.在浙江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R].

,2006,2

[12]凌翔.上海市郊县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研,1998,3:

[1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72一74

[1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15]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121

[17]中群众体育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18]王凯珍,李相如.社区体育指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7

[19]顾拜旦.体育颂.At:http:///open /milian/tys/tys.htm.

[20]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At:http:///fsgovout/Web/Article/2005/03/02/0821301382C78768.aspx.

注释: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2.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1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