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全民健身概论

全民健身概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7 14:54: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全民健身概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全民健身概论

篇1

关键词 全民健身 服务体系 现状调查

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战略目标”。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促进城市及整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有效载体。

包头是下辖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内蒙古的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属欠发达省市,具有后发优势。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西北部城市具有一定的带动和借鉴意义。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对地区全民健身起到重要作用,对推动包头市全民健身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期刊网、图书馆、包头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资料室进行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

(二)专家访谈法

采用提纲访谈的方式对3位研究全民健身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并对包头市体育局群体处4位管理干部以及5个市区级群体管理者进行了访谈与咨询。

(三)逻辑分析法

通过上述两种研究方法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运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分析了包头市全民健身的相关问题。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场地设施与建设资金的现状分析

1.场地设施现状与分析。包头市的全民健身基本模式由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雪炭工程、全民健身活动基地,全国优秀体育公园组成。按照体育局的要求,包头市体育局从2005年到2014年年底利用彩票公益金共投资建设的全民健身工程数量如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616个,雪炭工程3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个,全民健身活动基地3个,全国优秀体育公园1个(注:数据由包头市体育局群体处相关资料整理,以上数据截止2015年8月底)。场地设施的建设是推动全民健身的物质基础。包头市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与真正的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各级部门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2.全民健身投入经费现状与分析。全民健身投入的经费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资金来源主要是体育彩票公益金。据调查走访了解,包头市全民健身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市场和第三方投入近乎空白。截止到2014年底,据统计政府对包头市全民健身工程总投入830万元,包头市政府对全民健身工程总投入900万元,分别占总投入的47.9%和52%,共计1730万元。部分缓解了群众对健身场地的需求,有效促进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二)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现状与建设

截止2003年,包头市建有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1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个;各类体育协会33个;全民健身指导站共计建成256个。据调查,锻炼地点多为民众自发组织形成,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协会帮助形成的占少数。

(三)社会体育指导员

建设良好的社会指导员队伍,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础,据有效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包头市已拥有5604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国家级65人,一级86人,二级1527人,三级3526人。总体上看,包头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而且多为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型指导员严重不足。应从人员数量、结构、服务领域方面进行合理有效配置。

三、结论

(一)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同时部分缓解了包头市群众对健身场地及设施的需求。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二)包头市全民健身的经费来源过于单一,仍主要依靠于政府的投入,来源于体育彩票公益金,市场和第三方投入近乎空白。截止到2014年,体育局和包头市体育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共计投入7千万元建设全民健身工程,部分缓解了包头市健身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促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近年来,随着包头市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和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健身需求日益强烈,与落后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形成的矛盾日益激烈。政府应加快建设全民健身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

(四)总体上看,包头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多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匮乏,指导率不高。应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和数量上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提高服务的整体功效。

参考文献:

[1] 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6.

[2] 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

[3]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篇2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体育发展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此现象对我国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也不能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全民健身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的身心健康,要求全国人民动起来,这样有利于经济、政治、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当前全民健身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性

1.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由于中国是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国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与城市,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员较多些;而在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连什么是体育都不明白,更谈不上体育健身。

2.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结构不平衡。

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来看,在城市里能经常参加者多为“老、少”人群,即老年人和在校学生,而中青年则相对较少。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马鞍型,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育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中年人群。有调查显示:体育人口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71―75岁,占该年龄总数的46.1%,16―20岁的青少年占总数的31.8%,最低的年龄段为41―45岁,仅占该年龄段总数的6.7%。

3.参与体育活动层次的不平衡。

城市的高收人阶层和白领阶层(收入较多)参与体育娱乐活动的层次较高,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球等活动成为他们的时尚;而广大的低收入家庭人员,他们的体育活动多为在马路上跑跑步而已。根据不同职业人群中体育人口的多少排序为: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科教文人员、农民。

4.体育设施的不平衡。

在城市,体育场馆等体育活动场地一般都具备,但是在广大农村,除了乡村小学有简易的篮球场等设施外,几乎没有任何体育设施。造成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现实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不平衡。

三、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的几大原因

1.全民健身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有:(1)老年人保健意识。大多数年轻人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身体强壮,不面要锻炼。(2)药补意识。一些人认为锻不锻炼身体无所谓,只要进食补药就能健身。(3)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一些人用打扑克、玩麻将来代替体育锻炼。(4)被动的欣赏意识。一些人自己不参加健身,只欣赏体育比赛,充当体育观众。(5)唯竞技意识。一些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仅仅是为了参加某项比赛并取得名次。

影响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原因不仅有自身懒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所致,如: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场地器材、家务、抚养孩子等。我国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健身意识都存在观念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缺乏责任的生活态度。健康非个人私事,它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兴盛的国家大事,由于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开展经验,群众健身活动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城市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得好些。

2.缺乏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

近几年来,国家为体育锻炼场地投资经费达百亿元,建了很多大型体育场馆,但这类大型的体育场馆多只用于进行竞技比赛,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进行体育活动的需要,人们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因此造成体育比赛场地多,利用率低,而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大大地阻碍了全民健身锻炼的发展。

四、改变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的对策

1.抓住基础,培养全面合格人才。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涉及十三亿人口的大计划,计划纲要指出:“青少年和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昌盛。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抓住了学校体育就等于抓住了全中国人的体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的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填鸭式、高分制的教育模式,与社会接触少,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知识面窄,而且身体素质较差,几乎没有终身体育意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为此,我们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开门办学,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展的体育新模式。

2.发挥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优势,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

我国各类学校有体育教师近1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有2万多人,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训练经验,其中不乏事业心强、理论全面、训练水平高的有识之士,这是从事全民健身活动指导和管理的潜在人才资源。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全民健身就一定会沿着健康向上的道路蓬勃发展。

3.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开展全民健身。

要使全民健身活动有计划、系统、持久地开展,除了尽可能多地开放现有公园、风景区等自然环境和城市现有的体育场地进行活动外,笔者认为,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可适当地考虑建设一些适合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如:田径场、游泳馆、健身房等;在公园和自然风景区建设简易大众参与的设施,如:梅花桩、平衡桥、秋千等;在居民生活区建设休闲锻炼的场地,如:单杠、双杠、爬杠、各类球场等。

综上所述,全民健身活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全社会都要重视它,做到群策群力,从实际出发,全面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将其推上新的高峰。在全民健身活动方面,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而找出对策来解决这些不平衡,使我国的国民素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206.

篇3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如何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是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田径运动是作为各项运动的基础,田径其运动项目多,练习内容、手段和方法丰富,在全民健身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的举行,田径运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人们对田径运动越来越热爱。田径运动项目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应该抓住时机充分发挥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

1、田径运动的健身属性

田径运动既是竞技比赛项目,也是健身锻炼的手段。以健身为目标的田径运动锻炼,主要是采用走、跑、跳、投等多种运动方式进行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健身运动与竞技运动其目标不同,所以各自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健身运动的内容为适当降低难度的田径竞技项目,也是由各种走、跑、跳、投等多种运动方式构成的非竞技的健身练习。

2、田径运动健身属性在全民健身中独特的优势

2.1运动项目多,规则、动作简单,易于广泛开展

在群众体育中,田径运动健身是最受欢迎,最容易让群众接受的体育运动。田径健身运动的锻炼方式的多样,选择的范围广,例如:散步、慢跑、投掷、跳跃等练习,是其他运动项目不能够相比较的。在运动的过程中,只要在某些技术动作环节上稍加引导,就能够掌握一定的健身原理,从而进行自我锻炼。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人力、而且锻炼的实效性更好。

2.2受限制少,成本低,符合我国国情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关注,为了加强体育运动锻炼,需要建设大量的体育运动设施,但是现阶段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居世界第一,人口老年化现象严重,我国目前还并不富裕,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而田径运动健身受气候、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比较小,田径运动健身适合不同的年龄和性别,不同身体情况的人参加,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

2.3基础性强,实效性快

田径运动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能够提高人的基础性活动能力和面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田径运动中能够发展身体的各种素质能力,例如:走、跑、跳跃、投掷等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田径运动能够有效发展身体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这些都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如篮球、足球等项目。

3、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体现

3.1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经常参加田径健身运动能够有效的提高人的基本活动的能力,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经常参加走、跑、跳跃、投掷的练习可以巩固人的基本活动的能力,保持人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适应能力,能够提高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任务的速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经常参加中长跑、马拉松等运动项目,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有机体的各种能力;经常参加短跑能有效发展速度、爆发力、灵敏性等身体素质;投掷项目可以有效的发展人体四肢和躯干的力量、速度和协调等身体的素质。

3.2能够促进人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定义是智力正常,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热爱人生,情绪稳定,行为正常意志健全,人际关系良好,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一致,反应适度,能够乐观积极的面对未来[5]。经常参加田径健身运动能够有效改善人的心理环境,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田径健身运动更多的都是在户外进行的,人体能够更多的接触到阳光、新鲜空气等自然界的事物,人们在认识上对生活空间就变得更加的宽阔。随着季节气候不断的变化,可以提高人体体温的调节能力,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3能够促进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越来越缺乏正常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然而田径健身运动却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最好方式。当前的社会环境是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高速发展的时候,要求人能够充分积极调节个人的人际关系,积极适应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给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经常参加田径健身运动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的情感生活,开阔人的视野,积极认识周围的事物,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4、结论

国家实施开展全民健身计划是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状况,田径运动的优点突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易于在大众群众中开展,且成本低廉,锻炼全面,健身效果明显。在大力倡导增强国民体质的今天,田径健身运动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在开展全民健身的活动中,要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属性,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实用性、基础性、安全性、创新性、科学性、趣味性强的田径健身运动,唤起人们对田径健身运动的积极性,使田径健身运动在更科学、更全面、更适用于全民健身战略中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兴林.田径运动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孙文娟.浅谈田径运动健身属性对全民健身的价值[J].科技信息,2009(20).

篇4

1前言

体育场馆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场馆发展状况不仅事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少数民族健身权益的保障;而且事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所以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一项重要体育事业。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体育场馆的发展,事关甘肃和西北地区各族群众的福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国家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甘肃省三个民族自治县即:肃南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的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是本项目的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数理统计法

2.2.3专家访谈法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场馆总体情况

学者石生泰先生的研究成果(《甘肃省公共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表明,截止2008年年底,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标准公共体育场馆数是396个,占甘肃省体育场馆数的2.25%,世居地区场馆在占地总面积、建筑总面积和场地面积方面与甘肃省体育场馆相同指标相比,占有的比率均不足0.1%。而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世居地区是6.4个,少于本省2.3个。在人均场地面积方面,世居地区仅为0.30 m2,不足本省相同指标的一半(见表3)。

3.2体育场馆的数量

对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本研究从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和场馆数占全省比例这3个指标去考察。总体看,3个民族自治县在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这2项指标上,差距悬殊很大。积石山县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53.03%),居三县之首,场馆数是东乡县的2倍,是肃南县的3倍。肃南县虽人口最少,场地数最少,但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60.16%),排首位,是积石山县的2.5倍,是东乡县的5倍。

3.3体育场馆的质量

本研究主要通过“场馆地面质地情况”和“居民对体育场馆综合指标的态度”两方面去调查。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室内地面质地主要以木质为主,体育场馆室外地面质地以土质和水泥为主。在对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居民进行体育场馆综合指标态度调查时发现,群众对体育场馆的安全、照明质量、噪音控制/音效等指标满意程度较高,而在场馆的环保、节能、方便残疾人士等指标方面,很不满意。

3.4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

据学者石生泰老师的研究成果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校园和乡(镇)村,这种畸形的场馆位置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3.5体育场馆的效益情况

调查发现,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对本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总体持否定态度,持肯定态度的只有33%。说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的体育场馆基本上没有满足群众的健身锻炼需求。

3.6群众去体育场馆的锻炼情况

据相关文献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每周去体育场馆参加锻炼人次仅占本省锻炼人次的1.68%,形势很不乐观。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说明该地区体育场馆资源严重匮乏,并且又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另一方面说明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的健身意识亟需进一步提高。

4对策

4.1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职能定位,建设服务型政府。在体现体育公共服务上多下力气,要在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方面有实际举措,重视体育场馆在推动全面健身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大群体”观念,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用大思路、大协调、大谋划和大调动来推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

4.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关注体育场馆发展氛围

对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发展的动力,除了上级部门行政指令外,还要通过社会宣传、大赛宣传和媒体宣传等途径,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打破体制壁垒,营造浓郁的全民关注健身场馆发展氛围,使政府、部门和社会意识到体育场馆不仅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健康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场馆发展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形象和群众切身利益,讲求效果,在“实”上下工夫,形成有利于体育场馆发展的外部环境。

4.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场馆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体育健身的新需求,我们要面对新问题,开启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满足新需求,不能墨守成规。进一步提升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建设标准,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民康工程等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场馆数量和规模,积极构建覆盖特有民族世居区的全民健身场馆网络。

4.4不断强化“三纳入”,加大对场馆的经费投入力度

特有民族世居区要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场馆投入经费等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常态化,确保场馆投入经费有保障,有增长。场馆的经费除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外,还要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发展,动员一切力量投资修场建馆,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缺口。

参考文献

[1]曹缔训,李威.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6

篇5

[2].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02-20

[3]华景梅,徐祥辉.和谐社会构建视角下的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J].体育科学,2006,(7):

[4]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1993

[5]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1993

[6]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7]吕树庭等.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概论[J].体育文史,1993,(3):

[8]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9]胡国雄.社区体育概念新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12.

[10]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88

[11]李云林.在浙江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R].

,2006,2

[12]凌翔.上海市郊县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研,1998,3:

[1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72一74

[1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15]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121

[17]中群众体育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18]王凯珍,李相如.社区体育指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7

[19]顾拜旦.体育颂.At:http:///open /milian/tys/tys.htm.

[20]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At:http:///fsgovout/Web/Article/2005/03/02/0821301382C78768.aspx.

注释: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2.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121

篇6

休闲体育专业是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而设立的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可获得与休闲体育、大众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相关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最终成为户外运动教练、休闲体育经营与管理者。下面,就让我们以最刺激的攀岩为例,近距离走进休闲体育的世界吧!

“峭壁芭蕾”――攀岩

2004年底,中国登山协会开办了攀岩中级教练培训班。培训班的开办传达了中国登山协会的雄心壮志――在中国推广普及登山、攀岩运动,提高中国登山、攀岩的技术水平。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的腾飞,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里,人们对生命也有了新的理解,在运动形式的选择上,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开始把目光移向广阔的大自然,开始关注攀岩运动,攀岩教练也成了这些人不可或缺的陪伴。

男士可以通过攀岩一展阳刚之气,女士则可以通过攀岩锻炼肌肉,完善身体协调能力,以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而攀岩教练则可以为他们提供攀岩技巧和安全防护。

那么,想要成为一位攀岩教练,随时挑战新高度,应该学什么专业呢?答案就是休闲体育专业。

休闲体育专业重在培养掌握人文社科、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能从事休闲体育经营与管理、产品策划与设计、指导与推广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杂谈

主要课程:运动休闲管理学、运动健身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运动专项训练、运动休闲产业概论、休闲体育原理与方法、社区休闲体育规划与指导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休闲体育企业(如休闲度假村、健身休闲俱乐部、星级酒店康乐部、攀岩馆、户外与拓展训练机构、旅游公司等)、政府、公益机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主题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活动与竞赛场所等)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学校推荐: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在猴场乡民族中学里,射弩成为当地学校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无论是苗族还是其他民族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射弩。和猴场乡民族中学类似,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民族中学里,瑶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打陀螺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该校校长潘永超介绍说,在初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中,有一半内容和打陀螺相关,学校里的所有老师每星期也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一至两次的打陀螺训练。

我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其项目繁多、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正不断深入,其核心就是体育课程的改革。当全民健身运动渐成时尚之际,首先热起来的是各项运动的教练,但接着更热的将是相应的教学人才。

专业杂谈

专业介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受到相关的技术、技能的基本训练。

篇7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长寿成为当代人的追求目标,特别是老年群体。老年人退休后,时间充裕,有足够的精力关注自身健康,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特征的舞蹈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身体机能、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舞蹈是一种美化、节律化的人体运动,是以人体的舞蹈动作为传达人内心情感的外部载体。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娱性的民间舞蹈活动之一。动作简单易学,运动量大小易于调节,是老年人开展体育健身、延缓衰老、益于长寿的主要选择。秧歌不仅能够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部位,还能防止心理孤独,对老年人身心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亿,以北京市为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逾100万。说明老年人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健身锻炼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研究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现状,了解老年人参与健身锻炼的特点。通过分析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作用及优势,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依据,使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秧歌健身的行列中,促进老年人健身的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进行。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中国舞蹈网、和学校图书馆查阅关于秧歌的相关资料以及老年人体育保健、健身活动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了《中国艺术百科全书》、《舞蹈艺术概论》、《秧歌》、《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等资料。

2.观察法

在健身场所观看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活动。

3.问卷调查法

通过专家对编写的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后,对上地社区参与秧歌健身的老年人发放调查问卷。实际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7份,回收率为98%。

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7版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现状

秧歌,是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歌舞形式,也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秧歌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以歌舞结合的表演、健身形式。

1.参与人群的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为61.2%,男性为38.8%,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据了解,社会上普遍认为女性不仅对音乐、舞蹈等艺术类的事物更感兴趣,而且会格外注重自己的仪表、体态和身材,这使得女性参与秧歌健身的人数要多于男性。

2.参与时段的现状

据了解,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分为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五个时间段。有53.1%的老年人在晚上健身,人数最多,认为晚上运动可以帮助消化,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有31.3%的老年人在上午健身,位列其次,因为子女外出工作,容易感到孤独,此时外出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增进人际交往;还有8.8%、4.8%和2.0%的老年人分别选择在下午、早晨和中午参与秧歌健身,人数相对较少。

3.参与时长的现状

表1 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时长的统计表(n=147)

参与秧歌健身的时长 人数 百分比

不足30分钟

30—60分钟

60—90分钟

90分钟以上 15

105

20

7 10.2%

71.4%

13.6%

4.8%

如表1所示,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时长控制在30—60分钟的占71.4%,人数最多;根据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这个时间段有助于肌肉缓慢的伸展、收缩,可以减少对身体的刺激;健身时长在60—90分钟、不足30分钟和90分钟以上的分别占13.6%、10.2%和4.8%,比例相对较少。

4.参与动机的现状

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②。据调查,上地社区老年人为了促进身体健康参与秧歌健身的占42.9%,排在第一位;为丰富老年生活的占25.2%,位列其次;出于个人爱好的占17.0%,排在第三位;还有为了保持体形、调节情绪和增进人际交往的占7.4%、4.1%和3.4%,比例相对较少。

5.参与兴趣的现状

表2 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兴趣统计表(n=147)

参与秧歌健身的兴趣程度 人数 百分比

非常喜欢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42

75

24

6 28.6%

51.0%

篇8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回顾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掀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热潮至今,全民健身活动可谓“百花齐放”,既有刚柔并济的太极拳、高贵优美的交谊舞、雅俗皆宜的秧歌舞,也有伴随凤凰传奇的歌曲一起成为新生代健身代表的健美操和韵律操,这些舞种都是广场舞健身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场舞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都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实践是其自身最显著的特征。广场舞能够使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都能成为全民健身浪潮中的“弄潮儿”。

1广场舞的界定

广场舞产生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中,是广大勤劳善良的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它能深深地扎根于广大群众的生活中并世代相传,源远流长。对于广场舞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观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广场舞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广场舞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的活动,是一种明显的社会现象,即广场舞是一种依托广场、公园等宽敞场地、配以节奏感强烈的乐曲而开展的群众性健身与舞蹈为一体的活动;二是从舞蹈学角度来看,广场舞就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以健身为目的的、群众自发性的舞蹈形式;三是从体育学角度来看,广场舞是群众为了锻炼身体、放松心情而自发组织在一起进行的全民性体育健身运动。通过对有关广场舞研究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整合,笔者认为,广场舞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托广场、公园等宽敞的公共场地,自发编排组织的,通过简单易学的舞蹈形式、欢快活泼的舞蹈内容来达到锻炼身体和放松身心的目的的舞蹈艺术形式。

2广场舞健身运动现状研究

现如今,广场舞健身作为一种集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的运动方式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征服了中国乃至国外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如此全民皆舞的现象必然会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但是,由于现代广场舞兴起的时间较短,对它的定义也尚未统一明确,所以目前的广场舞研究虽不断有新理论、新观念提出,但也表现出研究方向单一、研究对象模糊等不足。

牟顶红在《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一文中通过对广场舞的起源及定义、分类、特征和价值四个大方面来论述广场舞的研究现状,同时提出广场舞的发展会越来越迅速,参与的人群会越来越多,其健身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凸显,丰富的价值内涵会吸引更多的学者对其深入探究。

吴春晖在《广场舞蹈时下兴旺之探析》一文中指出,广场舞蹈的快速发展是由于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逐渐增强了对精神满足的需求,而广场舞蹈寓动于乐的特殊性更使其备受人们青睐。此外,群众文化站和艺术馆的领导作用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是广场舞蹈普及的推动力。

国内对于广场舞健身运动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种孤立、单向、封闭的萧条状态,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也缺少了与社会学、人文学、舞蹈学之间的联系。对于现今的“广场舞热”这一火热的社会文化现象,好像每个人都可以或多或少地、若隐若现地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但这经常是大家借助自己的体验、感悟等非理性的认识而陷入就事论事的窠臼。自从我国很多老一辈群众文化战线上社会体育工作者,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以来,近几年针对广场舞的研究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不少广场舞理论研究都是停留在对广场舞工作实际经验的总结上,缺少理论上的整理。第二,有些广场舞方面的学术会议,多以综合流和一般性讨论为主,缺乏对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题性研究。第三,对于广场舞的一些基本概论和基本范畴,尚无统一明确的认识,还处于探讨的过程之中。第四,参与广场舞研究的大多是一些中、老年学者,而青年研究者较少,这样就导致了广场舞理论研究青黄不接。还有就是由于广场舞活动的开展涉及的部门较多和层次较广,所以有些地区的机构部门对广场舞活动更加重视,所以理论研究也就更加深入和普遍,参与到其中的人数也更多,而有些地区的广场舞研究起步较晚,参与人数也不广泛,还有的地区尚未开始。最后,广场舞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和成果,但是当前却没能在群众文化界和体育界产生应有的广泛的社会影响,甚至在社会体育学界内部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对研究的关切,还有对广场舞采取怀疑和观望的太短。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广场舞研究者尽管热情高涨但基本上都是业余研究,而从事广场舞研究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却寥寥无几。广场舞研究的基本现状其理论研究基本是属于空白领域,还没有人对当代城市广场上的舞蹈健身运动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12).

[2] 吴春晖.广场舞蹈时下兴旺之探析[J].大众文艺2010(04).

篇9

教育部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即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管理、规划并开发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民间体育的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深厚的文化积累等特征符合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的需求。这有助于形成具有农村学校的体育特色,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体育教学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往往会忽视各地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平衡性,长久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体育研究缺乏对广大农村中学的关注,所做的研究都是以城镇教育教学为中心。传统的体育教学的体育课程内容城市化问题比较突出,缺乏地方性、民族性和农村学校本来所具备的特色,在课程资源设置的选择上也缺乏特殊的置换功能,特别是没有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中学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是农村中学往往无法顺利执行。另外,体育教学受体质教育、竞技体育的影响,而农村中学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选择体育课程资源的过程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农村体育课程效果,致使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程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农村中学体育内容极度单调、贫乏,出现了学生对体育课又爱又怕的现象。加强开发与利用民间体育资源,不仅可有效增强农村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和多样化,增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与农村中学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寻找一条适合广大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新思路,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民间体育开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中学民间体育的开发

民间体育运动有利于一些传统民族特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继承和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民间体育,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很强的娱乐性、健身性、群众性等,符合广大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需求,有效缓解了农村中学体育开展中因经济、地域、师资、资源等因素造成的多重矛盾和不利影响因素。

1.加强农村中学民间体育开发的科学性

首先,选择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中学作为试点,并且建立一批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地,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其次,采用各种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段来宣传、介绍民间体育活动,扩大民间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民间体育的适用性、民族性、多功能性,突出农村中学发展民间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这一项目在农村中学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同时,通过编纂有民间传统体育特色、农村中学能够试用的指导教程,教材的编写要符合社会和时展的需求,遵循教育性、兴趣性、健康性、发展性原则,力求体现出多样化和本土化,突出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教材的构建要有选择性和较大的弹性。对广泛存在于民间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内涵丰富、运动特征突出、过程极具趣味性和参与性、形式和谐的大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发掘改造,大胆尝试,使其适应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需要。最后,根据项目开发的健身价值、人文价值、地域特征和季节气候,确定适宜农村中学各阶段能够实施的项目,在体育课程中总结经验,并进行试点,最后逐步推广。

2.将民间体育开发与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

重新定位和认识全民健身运动中的民间体育开发地位和作用,尝试开展探索性的试点,并给予法规、资金、制度上的支持。民间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与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多彩的民间体育所包含的健身、艺术、娱乐、品德修养、民俗知识等丰富的内容,更符合全民健身的实际。要学会利用各种民族性节庆,如“体育节”、“传统项目节”等各种节日,开展内容丰富的民间性的民族体育活动。将课本内容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民间体育项目的社会价值更上一个层次。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可控性,可以弥补民间体育在发展中受到的影响所产生的传播、发展、继承问题。两者的结合能够促进民间体育的擅长者成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指导者和实施者,从而使民间体育朝着经常化、家庭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有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有利于建设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全民健身之路。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和农村学校应将民间体育开发的建设纳入教学体制改革计划中来,树立开放的教育教学观,保证教学资源充沛,保障民间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其责任主体能够得到充分落实。

3.提升农村中学民间体育师资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当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培养基层农村体育教师的时候,鼓励更多的师范院校应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根据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目标,顺应调整农村教师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并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课程的自主研发,适时地提高民间体育的技能与知识的传授比例,以确保培养出来的农村体育教师能更好地实施体育新课程。另外,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安排从事农村中学体育一线的教师参加多种民间体育培训,邀请国内民间体育学者、专家讲学授艺,通过跨省份跨地域的广泛交流,以提升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民族文化修养与业务素质。广大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努力根据地域特色与学校现有条件尝试发掘民间体育文化,自主进行课程开发,推进民间体育事业在广大农村健康发展。

4.因地制宜开发和制作民间体育器材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广大的农村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受到所处的经济、地域、师资、体育资源的影响,决定了体育经费的缺乏,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普及、发展与提高。广大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以及学生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制作可供学校使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器材,用于缓解经费的缺乏。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农村田间地头的各种材质开发民间体育器材。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缓解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短缺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使广大农村中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手脑协调配合,使体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现实决定经济上薄弱的农村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体育场馆和购买体育器械并不实际,这符合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低的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展,并且民间体育器材制作的简便性和多样的功能性更凸显出其自身在农村学校的优势。

5.发挥民间体育的趣味性推动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兴趣是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民间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身心活动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民间体育的趣味性,推动课内外体育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使学生能够身心愉快地进行双边活动。在进行课外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不同年级、不同爱好选择适应的组织方式方法。体育教师应该从以体育课堂为主的传统思想中走出来,通过制作各种民族性体育器材等劳作内容,从提升情感着手,强调团结协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把育心、育体和育智三者相结合,将身心和情感充分融合,追求和谐的民间体育文化。对各种民间体育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增加民间体育项目的娱乐性。如摔跤、斗牛、踢毽子、跳皮筋、抖空竹、打弹弓等,给农村中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加了色彩,使学生在乐趣中运动,在运动中得到欢乐。

参考文献

[1] 叶涛.中国民俗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1985(1).

篇10

教育学院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确定了“以三大球项目为主导,以体育竞赛为突破,人人有专项”的发展思路。学院办学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服务理念:“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服务”;体育宗旨:锻炼修身,竞技励志,活动养德,以赛促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激情绽放并成功增设足球教练员专业方向。现在校学生规模达2000余人。

近六年来,学院连续6年承办省级各类足球联赛,在篮球、田径、足球、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等一系列优势特色项目令人瞩目。先后荣获省级以上运动竞赛奖牌及名次。

专业师资:现有专职教师32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5名,三分之二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高级教练多人。

专业特色:立足本土,培养具有社会体育专业型、社会体育技能应用型、区域商务体育高级人才。

专业设施:现拥有形体房、体育馆、在建专业体育俱乐部等教育教学设施。

专业合作单位:昆明野鸭湖体验教育机构、爱动健身中心,“春晚足球训练营”(云南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云南省学生体育协会足球专项委员会、春城晚报传媒有限公司与学院共同组建)等。

2、院长寄语

教育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为策,揭开体育华丽篇章。

3、专业介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应系统地掌握社会体育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通过学习社会体育学、全民健身概论、运动训练学、体育保健学以及体育运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社会体育、体育营销、策划的基本能力。

(2)专业方向

学前体育、足球教练员、体育休闲与旅游、高尔夫运动指导与球具维护、体育舞蹈五个专业方向。

篇11

一、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居民旅游休闲等活动越来越频繁,同时,大众健身和健身市场中的体育方面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居民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很多群众参加到健身娱乐、体育休闲的行列中,社会体育在全社会迅速蓬勃发展起来,体育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已成为时代的新潮流。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社会体育的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迅猛发展的社会体育一定会对高等体育人才带来极大的社会需求,因此,体育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课题,急需培养专门的社会体育的服务、管理、教学、指导、咨询的人才队伍,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此社会背景之下,上世纪末,国家教委在体育学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全国高校也相继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为社会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并在这次发展契机的推动下,社会对那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和相关社会体育专业岗位的需求不断增加。此外,我国于2004年推行并实施了对社会体育行业这类特有工种相关职业技能的鉴定与评价制度,对我国各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和新的挑战,这无疑将推动我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且该鉴定与评价制度也对社会体育专业在选择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引导性作用。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海南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国建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国政府计划于2020年将把海南初步打造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海岛旅游与海岛休闲胜地。所以,海南岛的高尔夫等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迅速,社会体育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

二、体育社会学专业的必要性

(一)增设社会体育学是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的客观需要。社会体育的广泛性特点决定了它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体育工作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必须在社会体育方面加强管理和引导。否则,放任自流,社会体育就可能成为不文明思想行为、传播不健康的载体。由于海南省社会体育的前卫地位,这决定了加强社会体育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增设社会体育专业,为社会体育事业传送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直接关系到社会体育能否真正成为一项增进人民健康、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素质和维护国家稳定的社会公益事业。

(二)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支持海南举办国际大帆船拉力赛、高尔夫职业巡回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并试办一些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文娱项目。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必将加速社会体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行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

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经上述的社会需求现状和社会客观发展需要的分析,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应综合开设如下课程:管理学原理、旅游学原理、体育管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概论、体育市场营销学、海岸管理、游泳、潜水、健身健美、健身街舞、武术、乒乓球、网球、高尔夫、体育经营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等。

同时,应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设定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技能与知识,具备滨海体育休闲娱乐经营管理能力,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法规、政策,愿意并有能力在社会公共体育领域中专门从事大众性体育活动以及相关体育知识培养的策划管理以及体育科研与教学工作的专业性与专门性人才;着重培养既系统并熟练掌握国内外体育市场发展实际与相关的体育理论和知识及基本技能,又具备对我国体育市场及体育产业进行合理有效的经营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体育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新闻出版机构、各类体育经营场所,宾馆饭店娱乐部及体育俱乐部等从事体育行政管理经营工作的社会体育高级专门人才。

四、小结

总而言之,海口经济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将以海口地区发展甚至全国的需要为主要方向,并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根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实情而不断的变革与完善其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战略,为满足海口地区甚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不断增加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1(1).

篇12

一、“轻体育”的内涵及健身特点

(一)“轻体育”的内涵

“轻体育”(LightPhysicaltraining)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较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运动要以人为本,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其精髓所在就是一静不如一动,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通过这种轻度运动,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崇尚“轻体育”的人认为动比静好,而且轻度运动比重度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因为机体的轻松运动或者是适量运动,在未引起身体疲劳感时,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加快,促使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促进健康。美国一位体育学教授通过研究“轻体育”运动者和中度体育运动者的血液样本发现,轻度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免疫功能的促进效果比中、重度运动更好。

(二)“轻体育”的健身特点

“轻体育”具有以下健身特点:一是体能消耗少。近年来,一些体育研究者证实,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体能极限消耗往往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轻体育”是一种负荷较轻,不追求大运动量,力求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愉悦的运动。二是运动方式灵活。“轻体育”不拘泥于任何方式,散步、慢跑、跳交谊舞、大众健美操、扭秧歌、练气功等等,一切按照自由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三是技术要求低。“轻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只要有健身愿望,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运动。四是经济负担小。从事“轻体育”大可不必进入专业的游泳馆、滑雪场、健身房。可以在公园、马路、广场或在家里进行。五是时间要求松。“轻体育“在时间要求上非常宽松,可以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可以早、晚进行,时间安排可长可短,依照锻炼者自身的体力、兴致、忙与闲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发展高校“轻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发展学校“轻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运动竞赛和学生过于依赖外界的扶持;过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毕业后的传承。“轻体育”在高校学生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能够把“轻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一场深刻的体育革命。“轻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占有重要位置,一是它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符合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要求;二是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三是它自由、简单、易学、易练、易普及;四是它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是它能够打破“运动”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体育空间。

目前我国知识分子普遍体弱多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光明日报》报道,我国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8岁,而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均期望寿命13.8岁;许多有名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的现象更是令人痛心不已。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予以密切关注和努力提高其身体素质已刻不容缓,知识分子忽视体育锻炼导致的健康危机引发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忧虑和深刻反思。大学教育是他们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应该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高校“轻体育”教育,营造良好健身氛围,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二)发展“轻体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意识到,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着人的生命质量,而“轻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也可以满足人们身心需求与情感愉悦,同时也能够增进社会交往,给人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学校体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对学生“轻体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及体育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引导他们在闲暇时间内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调整与发展,这对避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抑制不安定的社会因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轻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本质上得到完善,在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在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的影响。现实中,学校体育往往过分注重短期效应而忽视长期效应,造成了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的脱节,这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在学校体育中开展“轻体育”教育,会使广大青年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意识到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去从事健康文明消遣体育活动功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并让学生学到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为空闲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做准备,这不仅在时间、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体育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而且也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许莉:论“轻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三、“轻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树立“轻体育”教育理念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的同时,要大力倡导在全民健身中广泛开展“轻体育”运动。当今社会,人们愈发重视身体健康,特别注重体育健身。健康是金,道理人人皆知,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许多人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比较专业、正规的身体运动,特别是部分人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而望“体”兴叹。有些人设计了体育锻炼计划,却因工作、生活和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而使得“计划不如变化快”,或者是形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对于这些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群众体育现状中许多制约因素,“轻体育”则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轻体育”对技术和体育器械要求极低,哪怕毫无运动基础的人,只要有健身的欲望,即使没有体育器材,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健身运动,就可以立即进入角色。

当代休闲体育研究学者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就指出:“我国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轻体育”是竞技运动以外的一种大众健身运动形式,它较竞技体育的运动形式、方式更贴近人们生活,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人们闲暇时间增加时,应该珍惜“轻体育”提供的健身机会,应当努力引导人们确立新的闲暇价值观和体育观,本着“生命在于运动”、“以人为本”的宗旨,科学锻炼身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应当摆脱传统体育认知观念中许多束缚,树立起“轻体育”这一新理念,利用“轻体育”这一运动形式为全民健身服务。

(二)拓展“轻体育”娱乐化教学内容体系

娱乐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轻体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体育游戏,体育舞蹈,健身操,软化后以娱乐为主的对抗性竞技项目等内容而且还包括经民族传统健身项目改编的各种健身活动,如太极拳、太极扇、新编大秧歌等。时尚、新颖、刺激、好玩的体育休闲娱乐内容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发提供许多遐想。“轻体育”教学内容应选择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拓展要体现时代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征,要有利于形成长久的体育行为习惯。这些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将给大学生们广阔的选择空间,这些项目有的是智力与体力的考验、有的是刺激性的、有的是消遣性的、有的是生活技能学习的、也有的是胆识探险、挑战自我等等。通过体育休闲娱乐的活动,同学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娱乐、锻炼、学习、提高、发展,从中获得了乐趣、增进健康,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协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肯定自我。“轻体育”是将体育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上转移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同时,也是体育课娱乐化的一种趋势。

(三)健全人性化教学评价机制

考核目的不是学习的终结,重点要放在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态度,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体验,是发展大学体育的使命所在。“轻体育”教学评价可运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灵活的方法,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如出勤率、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轻体育”是融智力开发、自然条件、游戏的趣味、刺激的诱惑、协同互助等因素的体育活动,可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人际关系,追求身心放松和舒畅,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激情和个体表现欲望。它既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短期效益,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展现个性价值的长远目标;既有“好玩”的特征,又适合时尚潮流的特征。在“轻体育”的运动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从中获得乐趣,进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快乐生命的视野,真实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活情趣。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应将发展“轻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顺利接轨,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的普及构筑起了坚实的依托。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小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13

中图分类号:G8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38-01

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标志着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标志。为全面了解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的概况,本研究对杜区体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全面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天山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米东区、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等8个城区县的社区中随机抽取40个社区和社区中的600名居民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社区体育的相关文献和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的文献资料。

2.访谈法。走访了乌鲁木齐市体育局、各区县体育局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相关体育组织,调查了解社区体育的活动场所、器材设施及体育指导员人数和体育组织的情况。

3.问卷调查法。按照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参照相关社区体育资料,根据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的特点构建指标体系,从2009年7月至2009年9月,对乌鲁木齐8个区、县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调查问卷575份,回收率为95.7%,其中有效问卷 92.6%。

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采用excel进行常规数理统计。

二、调查情况

1.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发展背景

乌鲁木齐市是全国第城市,社会经济是典型的城市带动农村的格局。暂无条件投入足够资金用于社区体育建设,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社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

2.体育人力资源现状

8个被调查区县共17名体育专职管理人员,其中3人毕业于体育院校,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8人,而且大部分都在乌鲁木齐市区。目前承担小城镇群众体育活动组织指导的骨干队伍主要是“无证”的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和在职的业余体育积极分子。

3.社区居民健身动机及影响因素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逐年增加,居民崇尚健身的意识明显增强,健身动机强烈,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增进健康、运动项目爱好、塑造形体、休闲娱乐是居民体育锻炼的主要内驱力。影响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工作忙、无活动场所、无活动器材以及缺乏指导四个方面。

4.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时间和次数

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早上、下午和晚上,也少有部分居民选择在上班时间,这与我国其他城市的情况―致。每周锻炼次数主要集中在1次和2次,分别占35.74%和36.66%,3次只有25.09%,每次锻炼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的占54.9%。

5.社区居民健身场地及场所选择

根据对乌鲁木齐社区体育活动的调查,社区体育活动主要在6种场地进行。其中在社区辖区周围的街头巷尾活动的人占总人数的37%,在广场活动的占21.8%,在公园活动的占15%,在企业、体育场活动的占3%,在学校活动的仅占3%,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地点的选择上,依次是收费场所、公共体育场所、公园广场、自家庭院等。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乌鲁木齐市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逐年增加,居民崇尚健身的意识明显增强。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增进健康、运动项目爱好、塑造形体、休闲娱乐是居民体育锻炼的主要内驱力。选择的活动项目基本上能满足自身健身的需要。

(2)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早上、下午和晚上,也少有部分居民选择在上班时间。每次锻炼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的参与者仅占54.9%。无活动场所、无活动器材以及缺乏指导和活动经费等因素,客观上影响了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开展和效果。

2.对策

(1)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力量,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包括健身指导、健身咨洵和运动处方等,体委和体育院系可采取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2)加大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社区体育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各地的社区体育健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工作,形成宣传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应当定期对社区体育进行宣传。

(3)改善社区公共体育没施,提高利用率。改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途径有两方面:①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房地产开发中建设公共性体育设施落实,加强新建社区有关体育健身设施的审批和监管工作。②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推进健身设施的投入,集中一定的财力建设―批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体育场、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

(4)加大社区体育管理组织的建没。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应加强对社区体育协会和社团组织的指导和监督,改变政府对社区体育的直线型管理模式,形成以社区体协为骨干的管理模式,使社区体育真正做到大众化、社会化、生活化。

(5)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体育活动的作用。乌鲁木齐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社区体育的指导还很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区体育活动二者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①社会体育指导员没有一种顺畅的进入社区体育的渠道;②进入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没有良好的经济收益也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应当加强杜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工作,为社区居民参加锻炼提供指导保证。同时,聘请社区体育指导员应当通过签订协议,给付报酬,明确责、权的办法,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⑤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