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8 15:12: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互联网思维的本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篇1

在我眼里,互联网思维本质是:

第一,海量的用户量。这是跟传统行业不太一样的地方,传统行业要经过多年的积累才能获得一个较大的用户数字,像李宁作为零售商,花了十几年,开出七千多家直营店才能触及五、六线城市。相反,互联网可以帮你快速直接地面对海量用户。

第二,高效的信息流。最早的媒体就是广播、报纸、杂志、电视,这都属于同一时代的传统媒介。到了第二代互联网媒体是交互型的,像早前的四大门户、BBS,用户可以在上面留言。现在的信息流则是去中心化,它的特点是传播效率非常快,以前一个新闻热点可能有几个月的寿命,现在一个事件从发酵、传播到高峰值衰落,整个周期不过三五天。

第三,认知模式变化。以前是父辈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或者我把问题抛出去,大家一起讨论,但是讨论的东西还是基于我提出的想法。现在的认知模式发生了巨变,不再是权威时代下的我说你听。所以,如果你想去影响你的目标消费者或者用户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再依赖简单粗暴的办法,而是你们之间互相影响。

第四,快速反应能力。以前就有迭代概念,比如一个硬件产品的迭代周期可能是以季度来衡量的,从发现问题到重新开模、修模,再到相应的投产,基本上三个月是比较好的状态了。可是软件就不能以这个速度迭代了。MIUI和微信早期都是每周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因为在高效信息流时代,你的事件传播响应速度也非常快,如果你的项目管理周期以月来计,可能就不适应当下的商业环境了。

而这几年来,我也观察到用户在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主要是人口红利下沉。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的渗透率在三年前就很高了,用户该知道的都知道了,该用的产品也都用了。当然,如果用户体验后觉得很糟糕,就另当别论了。但是,这三年,大家的收入和消费习惯也没有太大变化。这就是意味着一、二线城市的新增人口红利有限,可扩展余地也有限。现有的人口红利已下沉到四到六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这些用户通过移动设备的低廉化迅速切入市场,是新增用户人群,这是需要去观察的。

篇2

曹国伟表示,互联网带来的其实是一种技术革命,它带来根本的变化是实现了我们每一个人联网,实时在网,可以无时无刻的联结在一起,实现了通讯、上向传播、实时在线。“它带来了一个本质的变化,在我看来是一个信息对称的问题。第二个变化,因为实现了所有的联网,所有的链接,在网上产生了大量个人、客户、行为、消费、喜好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让所有商业效率提升很多,这是一个最大的变化。”

刘强东在论坛上行说,我在互联网行业从业11年了,从来并没有觉得互联网是有一个特殊的思维。迄今为止,我觉得互联网所有的商业模式,并没有一个超越传统企业的所谓的思维,依然没有脱离商业最基本的本质。“对京东这种商业模式来讲,我觉得它还是属于双重的业务,属于零售的一种,无非就是用户体验和效率。零售业就是围绕着用户体验和效率,今天电商比拼前端是用户体验,后端就是把成本和效率做到最优。互联网给整个社会造成根本的改变是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升了全社会的运营效率,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区别。”

张亚勤从技术和产业观点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互联网思维应该是一种感知的能力。对于用户的快速感知,对场景快速的感知然后做出应对。我们讲了很多产品快速迭代,用户思维、病毒式的营销,这些都是一种方式,其实是由于大量的数据,由于对场景快速的感知才产生这个能了。我也同意强东所讲的,真正商业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我听说有互联网餐馆,互联网餐馆如果菜不好吃,服务不好,卫生不好环境不好,怎么互联网思维都没有用。老潘房子建不好,设计再漂亮,再会营销还是卖不出去,最终还是质量和服务都很重要。但是感知本身会增加效率,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提高整个社会的结构。比如强东这边,有了感知之后你知道配送的问题,物流的问题,用户需求是什么,快速的做出应对。

篇3

周鸿祎说,最近中国很多企业家得了互联网焦虑症。过去传统企业看不上互联网,特别是主流企业,觉得互联网都是神神叨叨胡说八道的疯子,乱收钱。最近一年,他们忽然感觉互联网对很多行业带来了一种颠覆。突然看到前十个首富里,一大堆都是互联网出来的。原来对互联网是看不起,后来是看不清,后来又发现看不懂,所以他们很焦虑,担心过几年看不见了。因为互联网已经绝沉而去了。

但是传统企业应对互联网的时候,经常会被误导,“把很多术的东西说成道。”周鸿祎分析,这里有4个误区。

第一,一讲起互联网,很多公司的CIO、CTO会说,我们用了互联网的语言,我们用了互联网的大数据,我们用了互联网开源技术。这是不是叫互联网化呢?其实这些技术就是一个术,一个手段。

第二,很多企业说,我们知道互联网是新媒体,我们早已不在传统媒体打广告了,我们把预算全都用在互联网上。但是今天都在互联网上打广告。这只是把互联网当成一种新的传播渠道也不是道。

第三,还有互联网思维教传统企业搞饥饿营销,在互联网上发动水军,炒作,大家印象中以互联网为首的一帮人无底线无节操,但这也不是真实的互联网。

篇4

但凡爱智求真的人都清楚,“网红”是个贬义词。但现在一些商业组织和推手将“网红经济”捧成了致富法宝,一时大有将“网红”一词洗白的势头。实际上,网红模式是所有互联网现象的弊病,而网红经济离互联网经济的本质相去甚远。

网红模式是所有互联网现象的弊病在“互联网+”成为全民皆知的热词之前,汹涌澎湃的网络热潮中已经冒出了很多红极一时的热词,例如“互联网思维”、“90后”、“风口”、“O2O”、“C2B”、“微商”……这些新词的红火周期大多在6个月到1年之间,先是受追捧,周期一到便断崖式的逆转。这些热词存在时间之短,跟时常冒出的“网络红人”(简称“网红”)很相似,其存在无关紧要、奇葩,同时还脆弱,生命力极短。“网红”的问题在于其不是真的“红”,是仅限于部分人群或网络上的“红”。“网红”突出的特点是: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能一下子成为特定人群的焦点,出现完全无理性的追捧(或猎奇)现象,但很快便跌入低谷,然后更快的时间里被人忘记。

而如果把眼光和思维放开来看,这种“网红”的特性涵盖了所有互联网有关的事物,包括互联网商业模式、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名人(互联网创业大佬、网络大V、网络创业者)等等。例如,团购网站热潮时的一些团购网CEO,热潮过后几乎全部默默无名了。最早做互联网衬衣的PPG,以及后来接替PPG的一些品牌,其创始人曾一度都是知名网络大佬。风头鼎盛时,他们的广告做遍全国、全媒体,势头过后被人遗忘的连渣都不剩。甚至一些曾经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其模式、公司、创始人都曾红极一时,但统统在极短时间里没落。这种现象还延伸到IT界和科技媒体圈,不少曾“扛大旗”的标志性人物,几个月到几年内便平常如白丁。“网红模式”似乎成了互联网经济的必然。只有极其少数的公司和创始人,能够撑过7年左右的1个周期。这不但远低于传统公司的存活率,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公司创业想成功只是是偶然中的偶然。而一旦7年周期交替的时候,则是所有互联网公司的大考,也是互联网商业“网红”周期的最低谷。

中国互联网7年一个发展周期:《互联网+2.0:供给侧改革与企业转型升级路线图》一书中讲到,中国互联网业发展到现在,已渡过了1995~2002、2002~2009、2009~2016三个7年周期,能够撑下来三个周期的仅有BAT为代表的少数寡头。

在电子商务兴起后,做产品的传统企业首先遇到了第一波来自互联网商业的冲击。电子商务将传统渠道的成本化解为网络直销渠道的红利,为了避免与既有传统渠道相冲突,传统企业会为网络直销渠道开发专有的产品型号,这便形成了“网货”。不幸的是,“网货”也难逃得出“网红模式”,当电商“买流量”的营销成本将电商直销渠道红利完全吃掉后,“网货”的“网红模式”也便到了终点。而同质化“网货”一旦陷入价格战,只会加快终点的到来。

此外,所有的互联网商业都在遵循“网红模式”,网络游戏、O2O、C2B、移动数码产品、可穿戴设备、互联网电视、互联网汽车、互联网无人机……互联网商业如果只是在“卖产品”,就一定逃不出“网红模式”的宿命。在中国互联网迎来第4个7年周期的时候,面临的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消费互联网将过渡到产业互联网,我们将迎来真正的互联网经济。这个时候,如果依旧是“卖产品”的思维,无论怎样的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都避免不了陷入“网红模式”的魔咒。

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范围经济“网红模式”绝不是互联网经济的本质,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以知识加工和需求个性化为主导的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什么?简单讲,“范围经济”是与“规模经济”相对应的经济红利。“规模经济”是企业做的专一产品规模数量越大越能获利,“范围经济”是企业做的产品种类范围越多越能获利。

篇5

千万别盯着江小白的时尚小酒概念谈互联网思维,因为玩小酒,二锅头和老村长都是成功案例;

也不要盯着1919连锁的O2O概念谈互联网思维,因为杨陵江自己都承认,自己是被O2O;

更别盯着酒仙网的“颠覆”概念谈互联网思维,酒仙网拿投资人的钱成就了消费者,但对于厂商和经销商或者整个行业,酒仙网究竟带来了什么?今天回过头来看,天天说颠覆,到底谁颠覆了这个行业――别被几个不靠谱的数据和几篇软文给惊呆了,我从来没见过几个数据、几篇软文就能颠覆行业的例子。

互联网当然非常重要,但低估或者高估互联网的作用都会带来同样的恶果,我们要清楚:互联网改变的是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途径、购买商品的方式、货币支付方式以及消费心理等方面,但商业的本质不会变。

如果说真有互联网思维,那么其首要要素必然是创新,虽然创新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新概念。创新有很多层面,你可以有革命性的创新,也可以在一些具体层面进行微创新,但归根到底,本质都是创造蓝海。弄一个项目,包了一层互联网外壳,然后一头扎进红海,你这不叫互联网思维,这叫互联网精神病。

其次,就是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互联网本身是工具,理解了这一点,你就明白,没必要跟着眼花缭乱的概念跑,只需要找到适合你、对你有用处的工具,然后学着把这个工具用好就行了――当然,你可以利用这个工具进行创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