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疗行业的市场

医疗行业的市场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疗行业的市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疗行业的市场

篇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主要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疤痕形成[1]。因妇女生殖器官位于腹腔的最低处,炎症吸收慢,易迁移至慢性或炎性包块形成,可导致严重的妇科疾病。目前西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效果较差;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疗效却十分突出。现将我科采用的输液式保留灌肠法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年龄22~48岁,病程3个月至10年。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临床体征和症状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2 药物制备方法灌肠液配置红藤30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三棱15g、莪术15g、紫花地丁30g、延胡索15g、鸭跖草30g、鱼腥草30g、丹参15g、黄芩15g。将中药加水500ml文火煎至200ml,过滤去渣,真空包装备用。

1.2.3 灌肠的方法观察组患者每晚睡前排空两便,取左侧屈膝卧位,臀部抬高10~15cm,按静脉输液方法连接输液器,排气后于过滤网上端剪断,末端涂少量油,缓慢插入20~25cm,使药液均匀滴入。药量不超过200ml,温度以38℃~41℃为宜。液面距不超过30cm,左侧卧位保持15分钟后再改为右侧卧位15分钟,完成后卧位休息,嘱咐患者忌将药物立即排出[2-3]。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操作动作轻柔,注意保暖。灌肠频率为每天1次,10天一个疗程。经期停止,经净后3天继续。

1.2.4 心理护理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提前告诉其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以消除其不良情绪,提高信心,保证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4]。灌肠时嘱患者放松,如产生腹痛、腹胀、便意等,立即减慢速度,指导其张口深呼吸,必要时终止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保留灌肠效果评价标准:保留时间>6h为显效;保留时间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

2 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和表2。

由表1可见治疗组肠道保留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表2可见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中药保留灌肠的治疗方法可以实现局部高剂量的药物浓度,有利于药效成分的充分吸收,直达靶向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有效地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使药物生物利用度得到充分发挥,药物可以很快在盆腔弥散。据报道直肠给药吸收总量是口服的15倍[5]。药物经直肠吸收,直接作用于盆腔,能改善血循环,促进粘连的结缔组织软化,消除局部充血水肿,促进抗炎药物局部吸收,达到消炎消包块目的[6]。

药液在肠道保留时间与盆腔炎性疾病的疗程呈正相关,保留时间愈长则疗效愈佳[7-8]。但时间保留长短取决于病人的耐受程度,改进后的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法,由于输液皮条管径细,减轻对直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延长中药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其插入深度较传统方法要深,药液直接被灌注在直肠以上的结肠内,既避免直接刺激直肠感受器,又利于药液与黏膜充分接触,从而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1.[2]韩秀玲,周光英,张日香等.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疗效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3):52.

[3]罗改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在临床应用中的改进[J].实用医技杂志,2011,9(18):9.

[4]王月华,布凤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剖宫产术后盆腔感染临床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92.

[5]贾春霞,朱志红.中药保留灌肠在妇科病中的应用概况[J].世界中医药,2011,6(2): 155-157.

篇2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9(b)-0161-03

Clinical effect of amiodarone combined with Yiqi Fumai injection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mplicated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XI Kun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Changchun People′s Hospital,Changchun 13005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miodarone combined with Yiqi Fumai injection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mplicated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158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mplicated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1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and there were 79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amiodarone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anti-heart failure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Yiqi Fumai injec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Fifteen days later,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improvement of heart func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97.47%)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86.08%) (χ2=6.201,P=0.013);curative effect of heart function grad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92.41%)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81.01%) (χ2=5.245,P=0.025). Conclusion Amiodarone combined with Yiqi Fumai injection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mplicated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can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cardiac function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miodarone;Yiqi fumai injection;Chronic heart failure complicated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Clinical effect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长期心脏病、高血压、心肌炎等疾病的影响造成心脏长期负荷过重诱发一系列心脏疾病的综合征[1-4]。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如不能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5-6]。目前我院在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胺碘酮联合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5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9例,男36例,女33例,年龄38~74岁,平均56岁;治疗组79例,男39例,女40例,年龄36~76岁,平均5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根据其病情,首先均采用常规抗心律衰竭的治疗方法。严密观测患者心电图、心率、血压的变化,用药期间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指征,根据用药后患者的反应随时更换用药剂量,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应给予其适度吸氧,以缓解呼吸困难。此外给予良好的护理,使患者充满信心。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胺碘酮注射液(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7 0056)治疗,每日静脉滴注,胺碘酮首剂量为150 mg/20 ml。给药速度为10 mg/min,根据患者的情况酌情增加输注,但≤1500 mg/d。15 d为1个疗程。临用前加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复脉注射液(天津天士力之骄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60463)治疗,用法用量:益气复脉注射液2.6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5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7]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肺部感染患者≤3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肺部感染患者≤45%;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肺部感染患者≥45%。心功能分级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为心功能分级提{2级以上;有效为心功能分级提高1级,但没有达到2级;无效为心功能分级没有提高1级或出现严重恶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6.201,*P=0.013

2.2 两组心功能分级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分级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5.245,*P=0.02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室颤,诱发其他脏器的病变[8-11]。目前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还是一般的常规治疗,患者常常因为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室颤合并心力衰竭并发症而死亡[12-14],所以往往治疗效果不显著。中医角度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是心之气血阴阳枯竭,心气阳虚、阴虚是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的基本病机,心力衰竭初期中医证型大多以气阴两虚为主。注射用益气复脉注射液主要由红参、麦冬、五味子提取而成。其中红参滋补元气,五味子收敛心气,麦冬生津养阴。三药合用共同作用发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之效。用于治疗慢性左心功能不全,气阴两虚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悸、气短、胸闷隐痛、倦怠乏力、面色苍白的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7.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8%(P=0.013)。沈美萍[15]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显效率为40.32%,总有效率为91.94%,对照组的显效率为19.35%,总有效率为70.97%。结果显示不及本文的治疗效果。本文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胺碘酮联合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进一步转变,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越来越倾向于中西医联合治疗的趋势,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开始青睐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心功能,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刘丽辉.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6):582.

[2] 刘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71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240.

[3] 胡安娜.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及卡维地洛的干预作用[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3):161.

[4] 梅阳,黄鹤.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Meta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4,13(9):942-946.

[5] 匡征南.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24):15.

[6] 解娜.胺碘酮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伴心力衰竭的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医药与保健,2014,22(8):216-217.

[7] 李翔.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3):98-99.

[8] 高飞.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27(1):51-53,56.

[9] 蒋桔泉.小剂量阿托品对急性右冠状动脉梗塞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2012,31(5):404-406.

[10] 佟浩.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性因子变化的影响[J].上海医学,2012,35(6):522-526.

[11] 何国欢,聂绍平.急性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805-4807.

[12] 张凌.不同浓度胺碘酮外周静脉给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伴心律失常患者静脉炎发生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508.

[13] 张萍.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对比[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2014,12(4):407-408.

篇3

1. 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巨大,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

2. 2000年之前,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严重限制了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目前面临改革压力;

3. 2000年,随着《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和实施,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4. 随着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资本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

中国医疗卫生市场规模巨大,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中国人均卫生费用和总的卫生费用支出逐步增大,从1978年至2000年间,卫生服务弹性系数平均为一点二,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百分之一,卫生总费用相应增长百分之一点二。

据预测,中国的医疗市场有望继续高速增长

1. 人均卫生费用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人均卫生费用较高;

2. 我国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中处于一般水平,有望继续提高;

3.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人均卫生费用将继续增高,在全国人口保持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整体医疗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二、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禁止非国有资本对行业的营利性投资行为,限制了行业的集团化与产业化发展

2000年以前,中国的医疗卫生行业体制的部分特点:

1. 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国有机构投资建设医疗机构,并不断给予财政补贴和其他支持;

2. 严格限制非国有资本对医疗机构的投资;

3. 规定所有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机构(除极少数的诊所外),获得收入只能进行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再投入,不得用于投资回报;

4.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同时价格受到严格限制。

通过对营利性资本的行业禁入政策以及医疗机构收入分配、价格的限制,失去了行业的市场化运作基础,限制了行业的产业发展及投资热情

三、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行业体制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医疗行业的开放,有利于建立市场竞争体系,提高资源配置、行业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将是医疗行业改革的方向。

四、2002年,《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拉开了医疗卫生行业体制改革的序幕

2002年,《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中的部分规定:

1. 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机构整体划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服务任务,以及执行不同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

2. 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

3. 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4. 营利性医疗机构参照执行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

文件的颁发和实施,使投资于医疗行业获取收益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许可,同时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自主确定服务项目,自主确定服务价格,照章纳税,使医疗行业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五、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疗服务行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大量资本已经或准备进入医疗行业市场

由于医疗行业极具潜力的投资机会,国内一些知名的企业及投资机构,如上海华源集团、德隆集团、清华紫光、大鹏、联想集团、新希望集团、大连实德集团、伊利公司、中信集团等均有意在医疗行业投资。

国内外的金融机构也极为关注医疗行业的投资动向,一些知名的医疗机构获得了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大额授信。德国、新加坡等政府,也在极力促进本国医疗机构在中国医疗行业的投资。

预测,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将逐步引入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以撮高行业效率,丰富医疗服务层次

发达国家医疗产业改革动态

一、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

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非常接近,只有美国有显著差异,但都有不同程度问题,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努力寻求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的平衡点。

一方面,希望能够确保医疗的平等与质量。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提高医疗体系的医疗效率。

美国

美国医疗制度变化:最初的完全市场机制作用――政府与第三方逐渐介入医疗服务市场――重新强调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

美国政府强调私立医院的发展,对公立的公益性医院的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了医疗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很快,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而用于公共卫生的支出只占总支出的3%,在单纯强调医疗产业的市场化后,美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受到影响,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一味加大新药研制和针对疑难杂症研究的投资,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英国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与美国相反,政府提供了所有医疗福利,但是政府也明显感觉到了巨额医疗投入带来的财政压力,正逐渐向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

英国的医疗制度改革

・原有的国家卫生保健服务体制:国营的医疗体制。

存在的问题:医生属于国家公务员,收入采取薪金制,没有形成促使医疗效率提高的经济激励机制;通常医生把自己本可治疗的病人过多地介绍到其他医院。

・英国的医疗制度改革:1994年实施把市场机制有效的运用到医疗领域。医院不再是国营身份,而是独立核算的公营企业机构。

美英医疗制度改革的启示

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机制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否则再好的医疗体制都会难以维持,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以市场机制解决全部问题。改革就是要探索如何将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医疗服务的支付来源和方式,以及政府的角色转换成为核心问题。

医生既是病人的专家顾问,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双重角色决定了要处理好医生在医疗服务链中的重要位置。因此处理好医生在医疗服务链条中形成的种种关系已成为改革关注的又一个重点。

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新加坡医疗体系模式)

医疗卫生既是服务业,又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由于患者和医院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医疗行业不能完全市场化。对世界各国的医疗体制形态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新加坡医疗模式对于中国有借鉴意义。

在新加坡,政府财政投入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的医疗服务可以覆盖100%的居民。新加坡医疗机构分两种,一种是个人出资兴办的营利性综合全科医院,一种是政府、慈善机构建立的非营利性医院,另外还有大量的私人医生为居民服务。每个新加坡居民都有自己的医疗保险账号,政府、个人和企业三者共同交纳保险,居民可以用保险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或者直接用于医疗消费。

新加坡规定严格的病人就诊逐级转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区医院就诊,如果社区医院没有能力治疗,再转到大型的综合医院。当然,私人医生也有转诊和使用医疗保险的权利。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规定,可以保证宝贵的医疗资源用于重要的环节,从而克服国内某些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等资源浪费的问题。

中外医疗产业合作的机遇

政策机遇

2003年,卫生部表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只直接举办部分公益性医院,包括区域内布局合理的妇幼保健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血站和急救中心以及部分社区服务中心站,其他医院中的国有资本将逐步退出”,这是卫生部官员首次在媒体上提出“抓住两头(区域最好的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放开中间一片”的改革思路。

中国加入WTO之后,医疗产业政策逐渐放开。目前,外资最大占有合资医疗医院的70%,中资为30%,但可以预测,外商独资的医院也为期不远。

中外合作或合资的医疗机构也享有同公立医院同等的法律地位,也可以根据其利益分配机制,划分为非营利性或公益性医院。

市场机遇+管理机遇(一)

市场规模巨大,且快速增长,并且逐步开放的医疗行业,对资本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目前行业整体管理水平落后,存在较大管理提升的空间,对于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的外资机构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市场机遇(二)

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一方面是庞大的医疗健康消费市场正在形成,另一方面是国内的医疗建设缺乏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目前中国对建设医疗机构的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中国在医疗建设上的缺口吸引了私人、社会和海外资本的进入。

利益丰厚是国外资本抢摊中国医疗市场的驱动因素。业内人士估算,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一年的营业额一般不会低于4亿元人民币,最高的几家有可能超过10亿元。同时中国每年的卫生支出接近18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3%,这一数字还将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外资、民营和私人医疗机构将成为医疗市场的生力军,改变中国传统的医疗模式。

资本机遇(并构重组)

资本机遇(上市融资)

外国战略投资资本定将持续增加,国有医院的民营化和股份制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重组或股份制改制成功的部分医疗机构,将很快在中国及海外资本市场上以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

技术机遇+人才机遇

中外医疗项目的合作,特别是资本项下的合作,有利于市场的共同开发,利益的最大化,无疑大大增强了合作双方的技术交流与提高的动力,希望能以更加优势的医疗技术在竞争中占有优先位置。

技术的交流必然大大增加人才的交流与互换。

各类性质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研发人才等。同时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能力的平台,实现其自我价值。

中国医疗市场的中外合资医院

中国现有200多家合资医院

北京目前共有医疗机构9000多家,而中外合资医疗机构、股份制医疗机构却只有25家。也就是说,北京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空间,所以,外资医院早已瞄准了这个短缺市场。

目前北京已有25家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如和睦家医院、北京国际医疗中心、北京香港国际医务诊所等,其中以妇产科为主的和睦家医院经营状况较好,并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当然,由于受国内医疗体制及投资比例等限制,目前此类医疗机构的规模都不大,基本上只能称之为诊所、社区专科医院,而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基本没有。

中外医疗产业合作的风险

法律风险

法律法规的缺陷与滞后

立法机构上的缺位、技术上的缺陷、立法内容上的冲突与滞后,使中外医疗项目合作时,缺乏法律保障与依据。

中国目前尚无一个类似《医院法》或《医疗机构管理法》的基本法律。除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管理结构与管理条例》、《医疗结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与《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缺乏一个明确医院产权属性的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目前多种产权属性的医疗机构的定义、界定、运作规范及利润分配等均处于一个无法可依的状态。

中国目前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与外资的合作,特别是参与并购重组等资本项下的活动时,仍然缺乏一个明确的操作规则与流程。换言之:还没有制定好游戏规则,故这游戏就变得随心所欲,机会大,风险也就越大。外资并购重组国有医疗机构时,同样面临上述的法律风险。

如其中的土地评估、固定资产评估、品牌评估及市场评估等均无法可依,导致谈判旷日持久、隐患多多。

政策风险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定性――将医院产权属性与医院分类管理的概念混淆,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与政策导向上的错误。

将医院公益性与营利性及营利性的对立化。

对外资医院与民营医院有政策性的歧视与不公正的限制。

政策的不连续性与不透明性。

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主要针对国有医疗机构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国有医院的院长只是国有资产的运营者,其授权范围、决策权限、财务控制及发展动因等方面均不明确,导致在中外合作谈判时,搞不清楚谈判主体,还有漫长及敏感的请示、等待批复的过程。

当与卫生局直接谈判时,又面临官僚体系、文牍主义、地方利益分割与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卫生局长还得给市长或书记汇报,实在是一个考验耐心的过程。

政策风险

医疗机构人员安置

大部分国有医疗机构是事业单位,其员工没有社会保险,在并购重组过程中,随着员工身份的变换,应当补缴的社会医疗保险该由哪个机构承担,目前没有相关政策。

土地处理

国有医疗机构的土地是划拨土地,在并购重组后,该部分土地是否需要补缴出让金,如何确定出让金?

税收政策

如果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目前设置为非营利性的,几年之后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其历史收入在税收方面是否存在追溯问题?

政治风险

外资进入中国医疗市场应当重视医疗机构国有化的风险。

医疗行业是一个政府干涉较多的行业。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商品还是基本人权,医疗行业能否市场化运作是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对医疗行业市场化问题存在不同的政策。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疗行业市场化的问题的争议也将始终存在,存在中国在未来进行医疗机构国有化的可能。例如:1948年英国颁布实施国家卫生服务法,推行了医疗机构的国有化浪潮。

管理风险

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组织文化的差异、长期体制差异带来的管理思维惯性差异,都会直接导致管理风险。

管理层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管理层的团结、中高层之间的团队合作;

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误等。

品牌风险

对国外资本的本性要有足够认识。当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扩张战略有它的三步曲:一是输出设备技术,二是输出资本,三是输出品牌。

品牌输出首先攻击的是市场,重点是攻击需求而不是供给,这样就可以更少地动用本国的资源和资本,主要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力和资源,生产和提供并非高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在当地市场销售,挤占当地市场,压制当地名牌,获取巨额利润。这种超常的经济手段,不仅使我们没有反抗意识,而且釜底抽薪、直接抢夺消费者,诱导他们的消费偏好,从而从根本上占据市场。长期下去,中国自由品牌生存空间令人担忧。

总论

篇4

近几年,中国国内医疗技术行业的并购势头保持强健,并购案例此起彼伏,2014年和2015年在医疗技术行业,数量和规模都较之五年前有大幅度的提高。2015年全年医疗科技并购交易数量达到四十余起,是2011年并购案例数的两倍以上。而交易规模中值也从2013年的1800万美元左右增长到2015年的5800万美元。单笔交易规模的增加也推动了整体交易市场的水涨船高: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并购市场体量由2013年的15亿美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40亿美元。

医疗技术投资火热是由几大驱动因素带来:第一、中国医疗行业整体快速发展,加之政府近年了一系列促进健康领域发展的各项政策,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乐观,由此带来了整个医疗行业的投资热潮。其中医疗技术行业相比制药行业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发展稳定,利润较高。第二、医疗技术行业细分市场众多,一些中等规模的医疗技术企业在一些细分领域做到市场领先者地位,通过并购进入到其他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以进一步扩大业务。例如上海微创等中型公司通过并购进入到其他医疗技术细分领域。第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越来越热,中国医疗技术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到海外寻求并购对象。例如迈瑞、微创和三诺等企业在过去几年都在海外并购方面有较大动作。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并购发生的数量及规模都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与全球医疗技术并购市场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经BCG分析,全球医疗技术行业并购及投资市场自2010年起,一直保持在每年130~1402起交易数量左右;且大约有10%以上为5亿美元以上的交易,规模远大于中国医疗技术行业。这与国际医疗技术行业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相关。

2.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并购及投资特点

观察近几年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发生的并购案例,我们发现三大特点:

特点一:高值耗材与体外诊断子行业为国内并购投资焦点

从标的所处细分行业来看,近几年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并购整合的焦点在高值耗材(包括骨科、心血管等细分领域)、医疗设备以及IVD(体外诊断)这三个细分行业(参阅图1)。2013-2015这3年高值耗材并购交易数量占整个医疗技术行业的30-40%左右,在医疗技术行业中属于“热度”第一的子行业。高值耗材在医疗技术行业里属于体量较大,增长迅速,且利润较高的细分行业,因此备受投资者青睐。而且,由于该子行业内不乏规模较大的本土及外资企业,并购案例的交易金额也都较大。2013年和2014年,高值耗材交易金额占整个行业交易金额的比例高达50―70%左右。在2013年至2015年最近3年的并购投资交易中,以披露交易金额衡量,前五大交易中有三个均属于高值耗材子行业。第一位为中信产业基金分两次总共以11亿美元收购柏盛国际(柏盛的主要产品为冠脉支架),第二位为2013年骨科领域美国史赛克公司以7.64亿美元收购中国骨科企业创生,第四位为心血管领域本土领先企业乐普医疗以3.15亿美元引入以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首的投资者。若梳理各个细分行业的交易金额规模,我们可以发现高值耗材相较其他子行业来说,交易规模更大,交易金额中位数为6000万美元,是除去医疗设备以外其他子行业的1.5倍左右。

IVD(体外诊断)子行业热度也持续增加,在最近两年内占据并购数量第二的地位。2015年约30%的并购交易来自于IVD子行业。IVD子行业的收购很多来自于私募投资,尤其聚焦于几个高增长IVD领域,例如化学发光、即时诊断等。例如方源资本投资2.64亿美元于国内领先IVD企业科华生物;英联等投资管理基金以5,600万美元投资国内领先的化学发光诊断仪器试剂厂家科美生物;云峰基金投资国内心肌标志物即时诊断领先企业瑞莱生物。这些案例都标志着投资者对体外诊断这一细分领域的青睐。

除去高值耗材和IVD外,医疗设备也是一个投资热度较高的行业。由于医疗设备都是大型仪器,例如呼吸机、放射治疗设备、超声等大型影像设备,产品单价较高,企业规模较大,因此并购交易金额都较大。以2015年为例,虽然医疗设备并购数量仅占行业的20%左右,但占据并购金额的约30%。这主要来自于几个大型交易的贡献:例如中珠控股以近3亿美元收购深圳一体医疗(肿瘤诊疗设备领域);星河生物收购玛西普医学(伽马刀治疗设备领域)等。

特点二:医疗技术领域的投资者:PE/VC和跨界收购增多

除医疗技术本行业企业外,PE/VC也是医疗技术行业的重要投资者(参阅图2):PE/VC占据了医疗技术行业并购投资交易数量的30%―40%,甚至在14年占到总交易金额的约60%。除医疗技术行业高增长、高利润的吸引力以外,2013年左右外资企业美敦力和史赛克分别以较高估值收购国内企业康辉和创生,也带动了PE/ VC对医疗技术行业的进一步热捧。

近年来医疗技术收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跨界收购逐渐升温。根据BCG分析,在过去3年医疗技术行业发生的交易中,交易金额排名前15大之中有5个交易来自于制药企业或其他行业的跨界收购,交易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公司战略转型,进入增长更好的医疗技术行业。例如,作为房地产起家的中珠控股斥资近3亿美元收购深圳市一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借此进入肿瘤诊疗设备整体解决方案领域;信邦制药通过收购中肽生化获得其诊断试剂产品,进一步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战略;星河生物收购玛西普医学,由传统的食用菌行业过渡至技术附加值更高的医疗器械行业;红日药业通过收购超思由现代中药领域切入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移动医疗等领域;作为国内领先的智慧城市建设及建筑节能服务商,达实智能通过收购久信医疗,快速切入医疗专业净化系统建设及数字化手术室领域。

特点三:中国医疗技术标的估值较高

虽然相比于国际市场,中国医疗技术行业的交易数量、交易金额并不高。但是中国企业的估值倍数相对欧美企业都更高一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企业未来增长潜力以及较强的盈利能力。

过去3年中国医疗技术行业的市销率在4.6倍左右,而欧美市场市销率则仅为一半(约2.3倍),且90%的交易市销率在2―4倍之间。

另外,虽然各个细分市场在中国并购投资浪潮中火爆程度不一,但是除低值耗材估值较低外(市销率中值3倍左右),其他各细分领域估值指标相差不大(市销率中值约在4到6倍之间)。国际市场上各细分市场估值差异也不大。

篇5

一、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在医疗器械营销

人才培养中的定位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1500亿元,近10年复合增长率为21.3%,远超发达国家。医疗器械营销人才占整个医疗器械行业人才需求数的38%,优秀的医疗器械销售人才被称为“医疗器械销售工程师”或“产品技术专家”,其必须具有专业的医疗器械产品知识背景,并以系统的、专业的营销方法或手段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客户,满足客户特定需求成功获取订单。70%以上的医疗器械行业企业认为,市场调研能力是医疗器械营销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将市场调研技术与医疗器械行业特色紧密结合,是医疗器械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并具备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调查意识、市场调查方法、数据处理与资料综合处理、报告撰写以及高效报告市场调研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每个市场调研项目,都如同一家独立的市场调研公司为组织客户所提供的完整调研服务。由此可见,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的设计是以创业为导向,把每一个项目视作新创立的市场调研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帮助客户进行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竞争对手和市场销售策略的调研。既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服务意识、独立自主开展项目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又实现了校企的深度合作,增强企业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使课程教学更接近工作实践。

二、高职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一)传统的高职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职市场调研课程的传统教学主要沿用本科学院的教学模式,即沿用统计学知识体系的整个框架,侧重市场调查资料的分析统计:将侧重点放在描述统计,接着介绍抽样分布,推断统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模型、指数与预测等),教材集中于分析功能的理论知识,使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学习的难度很大,逐渐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市场调研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教学照搬本科院校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应用。目前高职高专市场调查教材市场上,大多沿用本科院校的同类教材,即使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课教材,也是以统计学知识框架为主导。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中把与市场调研相关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步骤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的数学功底比较薄弱,导致学生在填鸭式的教学中似懂非懂了调研的一些基础理论,如步骤、调研问卷的设计原则等,但是却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后续的工作中对市场调研并不能很好的开展。2.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程度差,忽略了知识的迁移和实际应用。市场调研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课程,但在实践中必须为不同行业企业解决具体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由于自身专业所限,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忽略与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的联系,不能对不同专业、不同授课对象做到因材施教。他们往往在本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么主动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要么改头换面,引进一些通用案例,增加一些强化性练习题目,谓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但普遍不具备实践意义。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市场调研不像市场营销有大量的案例,如果教师没有从事过完整的市场调研实践工作,就很难在教学中引入丰富的市场调研案例,甚至因为行业特点的不同误导学生。目前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属于被动接受。另外,数据分析与预测等内容更加枯燥,单纯依靠教师讲授,学生学起来极其费力。关于“你认为市场调查课程对你的专业有用吗”这一问题有99%的学生认为有用,但只有不到5%的学生选择“学到了相关知识”,只有不到1%的学生表示“对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感兴趣”。这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市场调查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对其中的统计分析知识畏惧和厌倦。因此可以得出:推动学生围绕某一项目进行市场调研的实践比单一理论教学更好,即学生分组开展市场调研。但由于在调研过程中,缺乏监督、辅导和严格的细节考核,学生从撰写调研方案、到具体调查问卷的设计、抽调样本的选择等都可能存在着误差,从而使市场调研项目流域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学习到调研技术。4.教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师资也缺乏调研行业经验。校企合作对企业缺乏实质利益,往往导致企业参与教学流于形式。相关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行业实际项目的调研经验,无法准确把握行业市场动态,为市场调查进行全面的策划,学生也无法开展与行业企业相关的市场调研实践项目等。这进一步导致了市场调研课程在教学上是泛泛而谈,重理论轻实践,与行业无法结合,调研技术单一化、技术方法层次不丰富、适用性比较差的困境。

(三)创业导向的高职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的设计

大学生创业不是现有企业岗位的竞争者、填充者,而是通过创办新的现代企业,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并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的设计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创新课程教学目标、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加强校企合作,创立以公司运作模式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促进高职学生具有科学的创业意识、对创业项目进行科学调研和决策。1.契合行业特色,创新课程教学目标。医疗器械行业企业对医疗器械市调人员的能力需求有:能掌握系统的统计分析知识、理解并熟悉市场调查的流程、能熟练运用市场调查的调查技巧和方法、能准确地进行市调报告的撰写以及向客户进行报告展示讲解的能力。其中,前两点是传统的市场调研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后两点则更强调学生能成功开展市场调研项目和把调研结果用书面语言面对面向客户展示的能力。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要求学生能全面了解市场调研的工作流程,掌握市场调研的理论与方法,成功开展医疗器械行业项目的调研,培养学生的寻找市场机会,成功开展市场信息调研,并对调研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研报告,为企业管理者及毕业创业提供决策建议。2.以公司运作模式为主线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市场调研必须以真实市场调查作业流程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整合,确定市场调研问题、设计市场调研方案、组织实施市场调研、形成调查结果等“四大项目”,然后进一步分解成组建调研团队、认知市场调研、界定调研主题与内容、设计调查表、选择调查方式与方法、撰写与宣讲市场调研方案、组织实施市场调研、整理分析调研信息、撰写与提交市场调研报告等“九个工作任务”,明确每一个项目和任务应达到的知识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等具体目标。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教学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多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6~7个人,组建项目团队,每个项目团队分解为项目管理经理、研发部、访问部、数据分析部以及客户沟通部等。每个项目小组根据医疗器械企业客户的要求,进行市场调研问题分析和确认,设计市场调研方案,组织深度访谈的问题和设计市场调查问卷;市场访问部具体进行样本抽调、进行市场调查和调查有效性确认;数据分析部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形成市场调研结果的确认;客户沟通部和项目团队成员一起形成市场调研报告,并由客户沟通部向客户进行调研报告展示。每一部门工作的开展必须经过项目经理的批准和其他小组的审核或知会确认。以市场调研创业公司运作模式为主线开展的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实践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用课堂所学的市场调研理论和方法,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按照市场调研的项目过程,积极主动地进行项目的开展,同时以市场调研公司的运作模式进行项目小组成员的分工,将课堂教学、学生知识学习、课内外的实践以及行业需求进行了紧密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贯穿。3.利益共享带动校企深入合作。无论是行业企业参与课程教学目标设置,参与教材编写,还是给学生提供毕业实习机会,他们都比较被动,因为企业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利益回报。在医疗器械市场调研的课程教学中,可以成立校企紧密合作的市场调研公司,企业提供较少的项目服务费用,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企业委托的市场调研项目,项目小组对企业调研项项目进行分析、寻找要解决的问题、设计调研方案、开展市场调研并将调研报告进行客户展示,提供客户最满意的调研方案,并把相关建议提交给客户。该课程在教学中曾尝试为广州旭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广州纽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和广州和茂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做产品推广、私家看护等市场调研项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将市场调研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给企业提供了一手的市场资料,实现了校企双赢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陈学忠.以“349能力链”为基础的高职市场调研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2(6).

[2]李宏宇.市场调研与预测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6(4).

[3]朱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企业需求情况调研[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

篇6

中图分类号:DF414 文献标识码:A

公立医疗机构联盟是指两个及以上的公立医疗机构为了特定的战略目标,通过合并或协议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医疗机构联合体,包括有资产联系的医疗机构联合体(医院集团)和没有资产联系的医疗机构联合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医疗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公立医疗机构基于自身市场竞争的需要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主导而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联盟,包括以技术为纽带的公立医疗机构联盟,如上海华山医院集团、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等;以经营权为纽带的医疗机构联盟,如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上海瑞金医院集团等;以产权为纽带的公立医疗机构联盟,如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等;还有以医疗服务产品的战略整合为特征的公立医疗机构联盟,如南京鼓楼医院集团、江苏省人民医院集团、青岛中心医疗集团等 。这些医疗机构联盟大都以一家大型医院为核心医院,其他医疗机构通过与该核心医院进行多种形式的联盟形成。

一、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联盟的分类

医疗机构联盟的形式虽然是多样的,但是根据联盟医疗机构的层次规模可以将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联盟分为三大类:

(一)横向的公立医疗机构联盟。

横向公立医疗机构联盟是指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级别层次、规模的公立医疗机构进行联合。一般是同区域内的相当规模的医院为了丰富医疗服务诊疗范围,扩大市场份额而进行联盟。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和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组成。株洲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由株洲市一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伤科医院、田心医院组建。

(二)纵向的公立医疗机构联盟。

纵向公立医疗机构联盟是指不同层次级别或规模的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联合,如城市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之间的联盟或者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联盟等。大多数纵向的公立医疗机构联盟主要是为了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圈定患者群体,扩大市场占有。如上海的区域医疗联合体是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由上海三级医院瑞金医院领衔区域内2家二级医院(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东南医院)和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里桥、打浦桥、淮海中路和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组成。“新华-崇明医疗联合体”由上海新华医院为龙头,联合海岛境内全部24家公立医疗机构,包括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堡镇人民医院、庙镇人民医院以及3家二级专科医院和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

(三)混合形式的公立医疗机构联盟。

混合形式的公立医疗机构联盟是指除了横向和纵向的公立医疗机构联盟以外的其他形式的公立医疗机构联盟。这类公立医疗机构联盟中常常既有同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盟,也有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盟。如江苏康复医疗集团由镇江市第一、第二、第四人民医院和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分院,以及11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组成。

二、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联盟的医疗服务市场垄断行为

我国众多公立医疗机构联盟的初衷是促进规模经济,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以及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和增强竞争优势,然而实践效果却并非如此。随着医疗机构间的合并、重组日趋活跃 在曾经竞争充分的医疗市场领域,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占主导优势的大医院集团,从而导致其市场的竞争不再充分,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有研究表明 ,虽然一部分兼并活动是受规模效应的驱动,但相当多的发生在大企业之间的兼并动机却并非如此,因为其规模早己达到了行业的有效规模点。从规模上看,兼并甚至处于规模不经济。Mcafee与Williams 研究了不同的兼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指出那些产生最大企业规模或增加了最大企业规模的兼并会减少社会福利。

医疗机构的联盟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规模经济,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但是同时也会提高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在医疗市场的垄断势力,增强了技术、资源、价格等市场壁垒,影响竞争效率,降低医疗服务提供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积极性。参与联盟的医疗机构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谋求自身收益最大化,常常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采取各种反竞争的垄断行为,维护集团私利,阻碍医疗服务市场的有序发展。

公立医疗机构联盟的市场垄断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联盟医疗机构之间签订实施限制竞争的合同或协议。

联盟的医疗机构之间为了扩大市场占有,增强其在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力,争取更多的患者就诊,常常一方面签订互惠协议,限制患者的转诊,使患者只能在联盟机构之间就诊,从而阻止了医疗服务市场中其他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进入和竞争。由于医疗服务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医疗服务消费的决策权在医生而不是患者手中,因此,这类协议有效地排除了其他医疗机构的竞争,维护了联盟内医疗机构的利益,却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因为患者会被转诊到并不一定是诊治其疾患最优选择的医疗机构。另一方面,由于联盟的市场势力的加强,也增强了联盟医疗机构与与医疗保险机构谈判的话语权。医疗机构联盟通过与医疗保险机构签订协议圈定患者群,使医疗保险患者只能到协议的联盟医疗机构进行就诊才能够得到保险机构的补偿。

(二)联盟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行业私有标准形成技术壁垒。

联盟医疗机构凭借其核心医院的行业权威和技术优势,在联盟的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私有的标准,如诊断、检验、治疗等在联盟机构之间通行的标准,使患者只能在联盟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而无法进入到其他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或者联盟核心医院采取措施加大非联盟医疗机构获取行业核心技术的困难,建立技术壁垒,使其他医疗机构无法与之竞争。由于医疗服务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差异直接决定了医疗服务产品的差异,因此技术壁垒自然阻止了其他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服务提供的市场垄断。

这些医疗机构联盟的市场垄断行为不利于医疗服务市场的自由、公平竞争和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医疗技术的革新,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行规制,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的合理竞争。

三、我国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联盟市场垄断行为的管制

政府管制是指政府为维护和达到特定的公共利益所进行的管理和制约,是政府行政机构依据法律授权,通过制定规章、设定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和行政裁决等行政处理行为,对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和控制的行为 。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其重要职责是在政府的制度保障及约束机制下,提供开放的、公平的、适宜的、可及的医疗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广大民众的健康需求。因此,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和发展进行管制,从公共需要出发,制订规则,减弱市场风险,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实现。政府反垄断管制要抑制被管制行业中企业的非效率行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福利增加,其实质是通过采取一定的管制政策措施,阻止企业滥用市场垄断地位,建立一种类似于竞争机制的体制,以刺激企业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 。

要保障医疗服务供给的质量、效率和公益性,政府不仅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进行医疗卫生规划,发挥社会的网底保障功能,同时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市场也要进行管制,保障医疗服务市场的自由竞争机制,通过合理市场竞争,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联盟的反垄断管制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制定针对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反垄断法》实施细则。

我国的《反垄断法》虽然已于2008年8月正式施行,但是其内容只有非常粗略的框架,而没有针对某个具体行业的实施细则 ,很难进行执行操作,特别是医疗服务领域还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医疗机构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其社会的公益性、技术复杂性以及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使医疗服务行业的反垄断管制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制订相应的具体的反垄断管制政策。而医疗服务行业的垄断行为随着近年来医疗机构的不断重组、联盟日益增多,社会迫切需要针对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反垄断法实施细则或者具体的反垄断管制政策的出台。

(二)明确公立医疗机构联盟反垄断管制的执行机构主体。

医疗服务市场的反垄断管制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自由竞争,提高医疗服务供给的质量的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医疗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公立医疗机构联盟,政府必须进行必要的监管,防止它们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行为,阻碍医疗服务市场的自由、有序竞争。通过制定相关的反垄断管制政策、制度,规范其市场行为,以保障我国医疗服务供给的公平性、可及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实现。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联盟的反垄断管制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已有的的医疗服务监管相关的司、处的执行,也可以在卫生行政部门内成立专门的反垄断管制部门,根据制订的针对医疗机构联盟及医疗服务行业的反垄断管制政策,对公立医疗机构联盟的市场垄断行为进行监管。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注释:

顾虎,郭志坚.兼顾公平和效率-区域性医疗集团在我国医改中的作用.中国卫生产业,2005(8):72-74.

张瑞华,刘莉.成都市主城区医疗服务市场结构与竞争状况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2,31(7):67-69.

Perry M K,Porter R H.Oligopoly and the incentives for horizontal merge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1):219―227.

McAfee R P,Williams M A.Horizontal mergers and antitrust policy.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92,40(2):181-187.

篇7

图1-1 2009年1月- 2009年7月中国创投市场月度投资规模

随着中资基金的盛行,募资渠道的扩宽,使得中资逐渐取代外资成为活跃在中国创投市场的主要力量(图1-2)。从投资数量上来看,中资披露17起,大幅超过外资基金数量;但就投资金额来讲,外资为1.21亿美元,中资仅8959万美元(见表1-1),仍落后于外资基金。

2009年7月中国创投市场中外资投资规模

表1-1 2009年7月中国创投市场中外资投资规模

TMT行业投资持续升温,医疗信息化企业获关注

本月TMT行业披露案例16起,投资金额1.15亿美元。投资案例数量和金额分别占总体61.5%和55.3%。其中IT行业披露案例9起,在各行业中案例数量最多(见表2-1)。IT行业投资案例中,软件行业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医疗信息化行业迅速发展,医疗信息化研发企业正逐步纳入机构投资视线。2008年医疗信息化华海医信获得投资;时隔1年,邦泰科技再次获得投资机构关注。

根据CMP咨询的分析与预测,预计2007~2011年,来自政府和医院方面的医疗信息化投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7%,2011年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30亿元。从投资结构看,预计未来5年,IT硬件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软件与服务的投资比重将逐年上升。伴随着医疗行业的迅速发展,医疗信息化将逐步成长为软件行业的重要细分。

2009年7月中国创投市场TMT细分行业投资规模

表2-1 2009年7月中国创投市场TMT细分行业投资规模

篇8

“十一五”是中国医疗器械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国内医疗器械发展趋势,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一、2006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分析

(一)中国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市场景气指数分析

“中国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市场景气指数”是中国国际招标网针对中国医疗器械招投标行业的发展状况制定的。该指数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所界定和规范的公开采购行为进行监测,反映中国境内涉及医疗器械招标采购行为的活跃程度,同时反映了中国医疗器械招标活动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2006年中国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市场景气指数呈现振荡上扬的格局,走势与往年基本相似,但波动幅度同比上年略趋平缓。本年首月指数高开于440点,相对于往年同期不足300点的情况,无疑为本年度医疗器械招标市场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开门红。但在接下来的7个月时间里,大盘几乎一直在300点以下振荡徘徊,甚至一度跌至150点附近,成为全年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市场最低靡的时期。

但市场在9月出现复苏,指数一路飙升逼近600点。此外,与往年9月市场出现激增后又迅速下挫的情况略有不同,2006年10月的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市场依然红火,大盘继续保持在600 点附近。之后进入11月,市场遭遇冬季寒流,下滑至300点以下。但进入12月,再次出现大幅反弹,一路冲高,报收于700点附近,以全年最高记录为本年度中国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市场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反映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潜能巨大,保持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2006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高端市场为国外厂商占据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05%,远快于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2007年,医疗体制改革启动,政府将加大基础公共卫生网络的投入,无疑会给医疗器械生产商带来较大市场空间。

首先,“医改”提升了中低端市场潜力。据权威调查报告显示,全国17.5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中,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这也就预示着它们需要更新换代,而在这个过程中,将保证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

我国目前有县及县以上医院1.3万家,乡(镇)卫生院5.2万家,医院病床数达300多万张。如果全国1.3万家县级以上的医院,都能基本达到日本1980年医院医疗仪器设备标准(每100张床位为人民币80万元),那么,我国医疗器械设备市场的增量空间超过240亿元。

目前,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医疗设备远远不足,很多乡镇卫生院连一般检测设备都没有,依然依靠听诊器、血压计和注射针“老三件”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器械。

根据“十一五”规划,2007年,“新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60%,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从人均卫生医疗费用看,2004年城市为1261元,农村为301元。

假设农村人口分别用5年、10年、15年达到城市人均卫生医疗费用2004年的水平,农村人均卫生医疗费用年均增长33%、15%和10%。这对于国内中低端的品牌医疗器械公司而言,将构成重大利好。

除了规模以外,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是一块巨大的市场。据统计,中低端医疗设备市场规模,约占整体市场规模的75%,远高于全球45%的水平。一位医疗器械方面的工程师介绍,今后,我国医疗器械的功能应当从单纯诊断、治疗和化验,向诊断、治疗、检验、分析、康复、理疗、保健、强身等多功能方面延伸。同时,也应看到,医疗器械的高端市场仍为国外厂商占据。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市场。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2005年销售额已达548亿元,且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高端医疗设备销售更是达到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国产医疗器械大部分属于中低端产品,高端市场的份额不足1/3。

业内专家表示,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而与此同时该产业的产品附加值也极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

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市场大多是飞利浦、通用电气和西门子3家巨头的产品。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除了迈瑞等少数几家,都因技术不足、稳定性欠佳而几乎无望涉足这个领域。

二、市场潜力巨大,需求将持续增长

(一)经济发展加速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健康服务需求的整体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械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现代医学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医疗设备的诊断结果。在发达国家,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和制药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而在我国,前者产值只是后者的1/5,这种比例的严重失调预示着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我国大部分医院,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医院的医疗器械多购买于80年代,设备陈旧,使用不便,急待更新;二是随着高新科技不断被医疗器械采用,使医疗器械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灵敏度、微量分析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特异性和有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为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使其能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无疑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途径;三是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现有的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建全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以及社区卫生体系,也必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需求的增加。

(二)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医院信息系统的普遍建立又使得医院有了进一步建立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要求,占全部医疗信息90%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处理,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医院信息化趋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推算,全国PACS市场的总需求达211.7亿元,如果考虑到由PACS衍生出的高档影像设备以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市场,PACS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三)国家政策变化带来医疗器械的需求增长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医保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废止医院自行采购而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医疗体制改革的加快,无疑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更新和完备的又一助推剂。对医院而言,如果没有了药品收入的支撑,单纯依靠财政补贴很难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造医院软硬件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内医疗体制逐步理顺,医院的医疗服务性收入将逐步成为主角,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

三、进口将持续增加,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

我国每年都要花费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国内大约有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已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据业内人士介绍,除了一些简单的消耗性材料,国内的三级医院一般全部采用进口器材,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器材依靠进口。国内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GE、西门子和飞利浦之间。

以放射诊疗设备为例,CT是美国GE公司的主打,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主要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把持,血管造影设备则大多使用的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产品。

我国加入世贸后,2000~2003年医疗器械平均关税由l1%降到5~6%,实行进口招标制度。2003年初我国取消了原有大型医疗设备进口的审批权,由医院自行决定。这些条款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国外产品进入我国。国外大型医疗器械制造商人才集中、技术先进、资金雄厚。我国医疗器械制造商除了实力不够以外,还存在科研与生产脱节的弊病,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一次性器械、常规装备需求持续增长,国产大型设备市场需求持平或下降

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即将进入老年化社会;同时,我国整体国民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在进一步提高,对医疗保健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国家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政策优惠更倾向于低收入人群,尤其农民的收入水平在逐步改善,大多数人民对医疗成本的支付能力在不断地加强,所以,对于一次性医疗器械及常规医疗设备在“质”和“量”两方面都会有较快的增长。

但是,由于大型设备的核心技术较多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里,国内大型医疗设备生产型公司由于资金、高级研发人才等资源的缺乏,很难形成自主创新的品牌,也就不能支撑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市场的需求。当然,在医疗器械行业,也有个别品牌走出自己的创业之路,但是这些“希望之星”有的很快就被国外的大型企业收购,如深圳迈迪特公司被西门子公司收购,变成了国外企业的一部分。国产大型设备市场需求持平或下降是近期的一个发展趋势。

五、医疗器械行业将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

我国医药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自1978年至2005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6.1%,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海外风险投资机构、国内医药咨询公司,也对投资中国健康产业非常有兴趣,可是投资者考察一圈后没人愿意下单。原因何在?

首先,投资回报期太长。从投资角度看,中国医药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但是,医药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其附加值不在于产品,而是产品销售渠道、管理体系、政府关系。医药行业是政府监管的,与政府、医生建立关系的过程非常复杂。即使投资成功,也要5至10年后才能见效,投资回报期远远长于电子、计算机等产业。

其次,中国医药政策与国外差距太大,境外投资者很难掌握投资医药行业的规律。在美国开发一种新药,从概念到第三期临床试验,这个过程要五六年时间。投资基金在这个过程中,大概要投入一亿多美金。等到拿到美国药品管理局的认证后,股权的市值就能变为10 亿美元。而在中国,即使拿到国家药监局的认证后,新药还不一定能卖出去,要进医保目录,要打进医院,还要让医生了解这种新药,程序太繁杂。

再次,健康产业投资人才的缺乏也是一个原因。美国有一帮专业人员从事健康产业风险基金的运作,可中国这样的群体尚未形成。

最后,体制性原因。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中,前景最好、盈利最大的是公立三甲医院。机构投资者看中了它们,可这些医院根本不对资本市场开放,医院的产权都在政府手中。目前政府允许兼并、重组的医院全是民营医院或二级以下的小医院,效益不太好。

同时指出,即使公立三甲医院对外来投资者开放,由于体制落后、管理体系复杂,风险基金也不愿意接手。

尽管目前我国医疗健康产业还难以吸引外来风险投资,但可以预计未来三五年内,医疗器械行业将成为吸引外资的突破口。一般而言,境外投资者都关注IT企业的发展。在医疗行业中,医疗设备业与IT 行业关系密切,境外投资者比较容易进入这一行业。投资医疗器械的运作周期比较短。一个仪器生产一年时间可以拿证,而药品审批需要三到五年。2006年以来,一些投资机构已见到器械行业的投资优势,开始注入资金,医疗器械市场也进入缓慢发展期。

六、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未来发展的四大热点

高技术医疗设备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仅大型设备每年的市场规模就达100 多亿元。2005 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呈现进出口双增长的态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不少业内人士都对该市场未来走势持乐观态度。

但是,应看到,我国出口仍以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型产品为主,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和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等大型医疗设备,仍然排在进口具体商品的前列。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世界各国对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大大刺激了各国在此领域的投入,国际市场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增长。2005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已达到2500亿美元左右,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为活跃的工业门类之一。

目前,高技术医疗设备市场主要被美、日、德等少数国家的几个跨国公司垄断,产品主要有五大类:影像诊断设备(主要包括全身CT 扫描机、计算机磁共振成像装置,超声诊断设备,数字x 线设备);临床监护设备(主要包括心电图监护、生命参数监护、母婴,胎儿监护等设备);治疗设备(主要包括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检验与生化仪器(主要包括血液、尿、便等化验检验化生分析设备)和激光仪器(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如准分子激光眼屈光度校正装置、激光手术装置、激光美容设备)。

今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在下列四大热点上继续保持增长:

1.计算机相关技术。计算机辅助诊断、智能器械、生物传感器械、机器人和器械网络。相应的新产品如集成化病人医学信息系统、病人智能卡、临床实验室机器人、计算机辅助临床实验系统、生物传感器、机器人外科。

2.家庭和自我保健器械。家庭自我监护与诊断、家庭自我医疗与远程医疗相应产品。

3.微创医疗器械。无创伤或微创伤的医疗器械、医学成像、微型化医疗器械、激光诊疗、机器人外科和非植入式辅助传感。

4.器官移植和辅助医疗器械。如人工骨、心脏瓣膜、心泵、软骨、胰、血管、肾、皮肤、肝、眼和再生的神经细胞,及心脏、神经肌肉刺激器等。

政策走向:GMP开始试点认证,医疗器械行业面临洗牌

一直以来缺乏行业监管的医疗器械行业,将面临一场质量整顿风暴。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召开了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试点工作会议,并将从2007年1月开始对5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试点认证。这标志着医疗器械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正式拉开序幕,医疗器械强制进行GMP 认证的时代已经来临。

业内人士将医疗器械企业分为三类,其中只有30%的企业具备自身质量意识,而有40%的企业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

第一,试点从风险大的产品入手。市场上的一次性注射器、血袋、骨科内固定器械、生物填充材料等医疗器械产品属于三类医疗器械,其质量要求很高,对人体的安全风险也比较大,因此本次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试点工作就先选择了这类产品。

在51家试点企业中,广东有8家企业。我国在医疗器械监管上,长期以来都是“重审批、轻监管、标准低、无退出”,由于国家对于医疗器械没有系统的监管制度,因此医院成了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督部门,而医疗设备出现问题后,连投诉都成问题。但本次试点工作的启动,将标志着医疗器械的监管重点,由上市前的审查逐渐转移到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管上来。

根据SFDA的无菌及植入性医疗器械检查指南显示,此次对于试点企业的检查项目将多达275项及313项。

内容涉及企业的厂房规模与所生产的医疗器械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及生产设备的能力等。而根据一般缺陷及严重缺陷的比例额度,不达标企业将被施以限期6个月整改后追踪检查及不通过检查两种措施。

进行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投入资金是肯定的。但关键是现在很多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面临亏损,如果以后所有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都进行认证,整个医疗器械行业将面临一场大的调整。

篇9

2、产品线齐全、实力雄厚的整体方案解决商;

3、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毛利率持续增长。

即将登陆创业板的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宁软件”,300253)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业务的领先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医疗软件研究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面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市场。公司在2009年国内医疗卫生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中市场占有率位列同行业第一名。

得益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快速发展,凭借公司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公司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得到快速增长。2008-2010年净利润分别为1701.87万元、2616.26万元、3534.65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12%。

受益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

公司是一家以医疗卫生领域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主,并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软件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种医疗卫生机构。我国仍处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IDC的研究,2009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IT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为20.3亿元,较2008年增长23.7%,预计2014年将达到66.4亿元,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7%。

医疗卫生信息化市场未来面临以下驱动力:1、新医改催生新的医疗卫生信息化需求;2、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有助于改善医疗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发挥区域医疗的整合优势,地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市场空间超30亿;3、电子病历和临床路径驱动医院信息化投资,未来几年电子病历和临床路径将逐步在医院普及,驱动的投资将是几十亿级别;4、乡镇医院及农村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仍非常落后,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新农合等政策的实施,农村医疗信息化市场有望出现较快增长。相信在这四大驱动因素下,公司凭借其领先地位,将持续维持快速增长势头。

领先的行业地位

卫宁软件在医疗卫生软件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行业地位,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位列IDC“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解决方案十大供应商”第一名。

公司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复合型人才的储备优势,这一竞争优势保证了公司在拥有先进技术的同时,可以通过不断扩大产品线以及维持创新能力来应对多变的市场。公开资料显示,公司在2007年国内首届IHE医疗信息系统互连测试中,成为唯一通过测试的国内医疗软件企业;在2008年、2009年测试中又成为通过项目数量最多的医疗软件公司。显示了公司技术研发实力的雄厚。目前,公司的产品线涵盖了医院信息系统、区域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内的整个医疗卫生领域,能够提供完整的医疗卫生行业IT整体解决方案,是国内同行业中拥有产品线最齐全的公司之一。

篇10

记者:近些年来,医疗器械市场空前繁荣,大道有打造医疗器械店中的“国美”的计划,目前,企业经营重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吴实和:家用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大道可以说是伴随着这个行业一起成长的公司。目前我们已经初步确立了自己的行业领导地位,去年也开始和各地强势药店进行店中店合作,未来将形成以直营店和合作店为主的模式,用更快的速度来迎合行业的发展。

记者:市场在不断变化,作为零售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势必将面临人才、人工、房租等高成本的考验,大道将如何应对?

吴实和:这个问题是整个零售行业都面临的问题,既是普遍性的问题,肯定也有一些通用的解决方案。人工成本方面,我们一直鼓励“家人”(大道员工的称呼)通过为公司创造价值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我们强调靠本事挣钱、凭业绩吃饭的理念。因此,店里经常出现收银员收入超过财务总监、店员收入超过大区经理的现象,这方面我们不会吝惜。房租方面,当前没有特别好的办法,除了尽可能租期长一点以外,只能通过扩大销售来提升坪效。

记者:您认为中国医疗器械的市场发展前景如何呢?

吴实和:中国整个医疗器械市场本身就有很大的潜力,中国医疗市场目前药品大概占80%、医疗服务占5%左右、医疗器械只占市场的15%,而一个成熟的医疗市场,应该是医疗器械、药品、医疗服务各占30%左右,应该是1:1:1。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医疗器械的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好。

机遇和挑战永远是并存的,大道也清楚地看到,中国面临医疗体制的改革会牵涉价格,而价格的压力是企业需要去考虑的,大道对这些挑战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进口的产品往往是在高端市场,我们应该更注重大众的医疗需求,这跟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中国的医疗需求是一个金字塔,金字塔最大的部分在中低端部分,所以我认为医疗器械公司更应该考虑这个区间病人的需求。大道公司会推出高质量的、价格更合理的骨科产品,来满足更多中国病人的需求。

记者:大道曾预计五年成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十年成为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连锁企业。目前,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吴实和:现在我们处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就是要强化市场领导地位,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最近三年,我们在保证公司各项指标健康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发展速度,争取让大道品牌深入人心,店铺在全国铺开,在大部分已进入城市争取实现区域冠军的目标。

记者:医疗器械科技规划政策的出台,指出将重点发展基层卫生体系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作为专业的家用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大道是否将受益?大道未来之路将朝什么方向发展?

篇11

加入WTO,对中国美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特别是十六大为民营经济提神、提速定下了“基准调”,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制度空间,或者说制度空间的增容已经出现与经济发展增速同步的态势。因此,美容市场在近阶段还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国外强大的资金和实力控制着行业标准、核心技术和市场运作模式,极大程度的决定竞争游戏的规则和发展趋势,中国美容行业随着入世的起始,正式与世界接轨,要想生存下去,不被国际化浪潮逼迫裹挟,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按照新的规则力争上游。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美容产业必将水涨船高,在美容行业进入正规化发展的前提下,整个美容产业将呈现高层次的竞争态势。

中国美容业的发展优势:

一、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廉价的劳动力,将吸引国外众多资金、技术和设备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我国是全球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第四大制造国。当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战略性转变,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更热衷于在华设立原创性的研发机构。中国巨大的美容市场,是国外投资商关注的焦点。

二、世界流动人口的进入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为美容产业提供了大量客源。调整后的美容市场,将逐步走向成熟。美容产业主打一级市场,成熟的市场会被日益细分,不同区域,不同人群日渐显现不同的消费取向。各地美容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倚重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和人文理念。

三、美容企业在市场运作中,会从“为产品做市场”转变到“为市场做产品”上来;美容行业要以“专业、时尚、服务”划定今后的发展方向。“专业”是要以医学专业知识与应用技术为准则,重在创立产品品牌、树立企业形象;“时尚”将以嬗变为特征,重在引导美容潮流;“服务”则以人为本,创造出更多的附加值,重在体贴人性。

四、美容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美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美容行业迈向产业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过程中,是靠政策和市场驱动转变,而不是行政命令。

五、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市场总量的提高,中国必将成为全球的标志性市场,中国市场上的产品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全球的导向产品。具有实力的美容企业开始用大贸易的概念去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的市场成为世界市场之时,世界市场也将成为中国的市场。

六、中国民营金融资产已经超过12万亿,它是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战略资源。美容行业的主要资源来于民营经济,政府会为市场配置更多的有利条件,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民众将会以自己更加大的努力和更高的积极性,来运用自己的资源。

七、生物工程等高新科技向美容产品制造领域的渗透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医疗美容、自然美容、物理美容、中医药美容、生物美容包括基因美容,很可能成为21世纪的美容潮流。中国的自然美容与传统美容,尤其是中医药健康美容产品的研制,极大地吸引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美容企业的注意力,这些将有利地促进我国美容健康产品的开发,从而加速整个产业的发展。

八、随着美容医疗应用技术群的确立,加强美容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任务日益迫切。美容医疗应用技术作为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中的一个应用“技术群”,在社会需求不断增长的新形势下迅速壮大起来。许多独立的“美容医疗”门诊部、美容中心是以美容医疗应用技术为主开展工作的。一支在美容诊疗医师指导下,独立开展各项美容医疗应用技术工作的“美容医疗技术队伍”正逐步形成和扩大。

未来几年,我国医疗保健美容市场将会发生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 美容需求扩大:健康观念的提高和生活标准的改变,使人们对美有了新的认识和需求,卫生部关于《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和医疗美容从业《标准》的实施,规范了美容市场,为开发美容产品创造了基本条件。

二、 国家将加强监管和规范:医疗美容的严格准入制度,为美容行业进入市场制定了高标准,医疗美容、保健美容和生活美容,为企业开发美容医疗、医药、美容保健器械、美容保健食品提供了无限商机。从经济发展的宏观方面看,中国经济正摆脱近年来更多的靠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被动局面,开始迈入由政府政策和市场活力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并以市场活力推动为主的新的成长阶段。

三、 进入大型企业多元化经营:制药企业、大型保健产品企业将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一方面向化学制药、中成药和生物制药领域进军,一方面向健康产业的市场渗透,扩大企业的市场网络和经营范围。医疗美容正式进入市场运作后,为医药、保健产品企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营销渠道,美容药品和美容专业用品大多继承了中医药的传统精华,现代医药企业和保健产品企业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根据市场需求沿着“时尚、科技、人文”的路线生产,研发各种贴近百姓的美容医药产品和保健品,以满足美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容消费需求。

四、 扩大企业品牌建设:重功效、重品牌建设是企业未来生存的根基,将来市场上高品质、知名品牌的健康产品市场会不断扩大,企业将在健康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研发等项目上加大投入,品牌建设会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

五、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利用:目前,我国美容保健品的主要市场在城市,农村地区健康产品的普及率还很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消费能力惊人,但保健意识薄弱,是健康产品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国现行的城市化道路,将为开发中小城市及农村健康市场创造了条件。美容产业主打一级市场,由一级市场带动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的发展,调整后的美容市场,将逐步走向成熟。

六、走向理性规则:加入WTO后首先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共同交往中规范大家的不同利益,不同要求。其次,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在各行各业迈向产业化、国际化、标准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不靠行政命令,靠的是市场驱动,企业经营者开始用大贸易的概念去认识经济,抓住入世的机遇使企业的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学会用理性的语言,市场经济的语言,法制经济的语言与世界平等对话。

篇12

从彩电行业到手机领域,再到现在的医疗设备行业,李东生带领着TCL逐步完成多元化布局。在不断扩大产业链条的同时,李东生能否领导TCL度过行业寒冬,再次创造新的奇迹,这使众人眼球又一次聚焦在TCL身上。

遭遇寒冬

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TCL集团净利润同比下滑80.2%。二季度TCL股价也不断下滑。今年以来,尽管董事长李东生多次增持,但TCL的股价就是不买账,一路跌进了“一元区”。

一季度TCL通讯销量同比下滑9.9%,销售收入17.08亿元,同比下降4.73%,实现净利润2,072万元,同比下降86.37%。由于欧债危机及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手机市场需求疲弱,加上智能手机价格不断下降,导致功能手机价格下调,毛利率下跌。而TCL智能手机尚未达到规模效益,导致智能手机毛利率偏低。TCL通讯期待三季度会出现转机,会有更多智能手机新品上市,在中国销售点将从6000个增加至10000个,同时继续拓展海外市场。

尽管李东生一再表示,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有信心,并合计动用了2643.5万元三次增持公司股票,但是市场反应仍然平平。业绩同比下滑,毛利率低,研发销售投入大,造成了投资者对TCL难“青睐”的因素。

另一桶金

“投资医疗电子领域将是高增长高回报率,且医疗电子领域与TCL多媒体产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TCL可以依靠显示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医疗电子打造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李东生所言表明TCL进军医疗电子领域的决心。

早在2009年,TCL已经开始谋划进入医疗电子市场,并有意识地将数字影像处理技术领域向医疗电子领域延伸。7月11日,李东生便挥手举起大旗,加入医疗设备行业,主要从事高品质医疗影像诊断产品的生产销售,开始谋取“另一桶金”。而之前收购的恒瑞美联也将整合成为TCL医疗集团旗下企业。

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医疗器械生产大国,也是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我国医疗器械行业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985亿元,而2011年全年工业销售收入达1354.27亿元。未来几年,包括医疗影像在内的中国医疗设备市场将继续保持20%的增长率。面对如此高增长的领域,闻到“花香”的李东生当然不愿意错过“良机”。

然而,看到医疗电子高达40%-50%丰厚利润的厂家不只TCL,西门子、索尼、松下等电子巨头早已迈入其中,西门子和通用更是占据了将近75%的市场。与浩然资本的合作,对TCL集团而言,无疑将为其跨行业联合寻找新的突破点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由3C领域进军医疗电子行业,对于TCL来说是个新兵,同时还要面对西门子等巨头,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但TCL有自己的优势,成熟的经营管理、丰富的平台资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都将成为其再次腾飞的助力。

篇13

医疗保险是指为被保险人治疗疾病时发生的医疗费用提供保险保障的保险。根据其运营形式的不同,又分为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

在商业医疗保险中,保险是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中买卖的,这种交易过程遵守市场中商品交易的普遍准则,保险基金的来源基于参保人交纳的保金,少数还要加上国家政策的补贴,但总体来说,商业保险是客户与保险方这两方在市场中的互动,具有多投多保、自愿参保等特点,不存在强制性的约束。

一、内外部环境给商业医疗保险带来的问题

作为医疗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医疗保险行业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是行业弊病,例如信息不对称等,还有些是发展不充分带来的。分析这些问题,尽量规避行业的硬伤,最大化解决人为发展不充分的缺点,才能使商业医疗保险发挥其最大效力,达到利国利民的目的。

1.外部制度的不完善

在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中,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立法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关于商业医疗保险的专门法律法规还没有一部出台,关于保险的品种、费用、支付、管理、监督等也均没有明确规定。另外,没有法律对医疗保险方、患方、指定医疗机构方、监督方的权责给出明确的规定或说明。在现今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仍不完善的时候,需要依靠法律法规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而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现在还做得很不够。在监管方面,由于没有明确规定责任归属,经常出现有些方面重复监管,有些方面没人监管的状况,结果使保险公司左右忙乱,无所适从,出现谁也管不了谁的尴尬局面,也浪费了管理成本,使行政效率低下。

(2)政府给予支持不足

相比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很不发达,政府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程度很差。例如公民个人投商业保险没有税收优惠;对于发展良好的商业保险公司政府资金力度小;对于社会医疗保险没有覆盖到的人群,政府并没有给予指定的列支渠道,并给予优惠政策;给予商业医疗保险的政策优惠如减税减费等不足;没有较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等等。

(3)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合作不善

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并没有形成一种法定的、在利益上较为稳定的从属关系,这就意味着这二者之间也很难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在卫生服务行业,医疗机构总是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保险公司会比较被动,他们的利益受医疗机构的影响远比后者受前者的影响要大。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很不充分的,在这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情形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他们很难对过度供给实行有效控制,并给防止诈骗保险费的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现实是,医疗机构积极主动参与商业医疗保险的经营管理项目,并且由于医疗机构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因而导致保险公司节节亏损,情形较为不利。

2.行业内部发展不充分

(1)险种单一

虽然参与商业医疗保险的人在增多,但整个市场的多样性和活力仍显不足。据资料显示,虽然我国目前商业医疗保险已有三百多个险种,但大多大同小异,基本都集中在重大疾病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性保险、住院津贴等几个险种内,虽然在责任和付费比例等细节中有差异,但本质上并无太大变化。

(2)专业人才资源匮乏

这里的专业人才不仅指医学方面的人才,也指管理人才。商业保险公司也缺乏专业营销人才,难以向客户详细解释保险条款。很少有商业保险公司有这样一支队伍――由懂得医学、保险行业、精算分析、经济学原理、风险管理等各方面人才组成的专门队伍来作为智囊团,协助专业管理人才来经营保险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医疗保险行业是略显“冷清”的。

(3)保民负担重,参保意识差

民众反应,针对他们现在的经济水平来说,商业医疗保险的保费偏高,负担较为吃力,这也是公民参加商业医保的主要障碍之一。除此之外,许多公民对于保险这种未雨绸缪的投资认识钱,敏锐度差,缺乏主动投保的意识。这些都抑制了公民对于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

二、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和未来

面对问题多多的商业医疗保险行业,需要做的是思考使其成长的途径,并在不断的尝试和借鉴中定位中国商业医疗保险,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并付诸实施,推进整个医疗保险行业的完善计划。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商业医疗保险将会与社会医疗保险相辅相成,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

1.完善制度设置,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立法的缺陷是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发展的一大桎梏,所以出台对商业医疗保险进行保护和规范的法律法规是眼下要立即做的事。在税收政策上,对市场中弱势的保险公司加大扶持力度,对公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税费也要适当减免。在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中给商业医疗保险一个明确的定位,加大关注程度。明确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责任从属关系。尽快完成其配套制度的建立,为商业医疗保险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设置监管部门并明确其权责,改善“真空管理”和“重复监管”并存的尴尬现状。

2.掌握市场动向,深入进行市场调研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具体情况都有不同,在发展地方商业医疗保险时,不仅要考虑到宏观市场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分析当地微观市场,深入进行调研,了解当地居民需求、支付水平、疾病谱、风险分布、政策支持、人力资源等等各方面情况,然后从容定计,提供适合该地区的保险形式,充分利用市场,扬长避短,这样始可真正立稳足跟。

3.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自觉意识

在对疾病风险的分担上,中国人习惯性的做法是去银行存钱,作为将来应付三座大山之一,即看病的储备金。但事实上,医疗保险才是化解和管理个人人身风险的最佳方法和首选。可见,民众对于保险的意识是十分薄弱的。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让人们明白保险到底是什么,了解一定商业医疗保险的知识,然后让人们真正意识到保险带来的长远利益,而非仅仅考虑眼前自己交了多少钱,提高民众对于这一行业的认同感。

4.网罗专业人才,建立精英管理团队

其实在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中,专业人才的要求要比其他保险市场只高不低,因为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是极其复杂而又特殊的。在这个行业中,需要熟悉保险知识、熟悉医学知识、熟悉营销策略、精算专业、经济学、政策学、管理学等各种技能的人才,缺一不可。这不仅要求保险机构网罗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也需要着重培养集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增加人力资源投资率,才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率。但是,有些保险公司不是不懂得这样做,而是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经营不善,力不

从心,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吸引人才,因此这就又回到了第一点,政府也要在政策上支持该行业的就业,给予优惠和物质、人力资源的支持,帮助商业医保行业更有效率地发展。

5.加快险种开发,建立多样保险市场

目前我国商业医保市场险种虽然有300多个,但是大同小异,形式远较发达国家单一,险种的创新可以给保险业带来更多的活力,能够更充分利用市场的资源。保险险种的创新加上医疗保险资金管理的创新,将会给众多保险公司提供一个更大的生存空间。针对实际情况,保险公司可以开发一些针对社区需求特点的险种,给予更加细化和精致的选择。退出更多的团体和个人业务,找出特定人群,了解他们的需要,推出险种。还可以将不同的保险合理结合起来销售,增大消费者剩余。

6.吸收国外经验,选择自己最适道路

美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市场远比我国发达,通过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分析具体国情,有选择地保留其先进方法,走快速发展商业医保的捷径。在美国,险种的设计不仅注重风险和效益,还注重其可持续发展性。所以,国内保险公司的一大目标就是转变小本短暂经营、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长期发展、没有主动树立品牌意识的经营管理理念。在这之后,方法和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对于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简化理赔程序,提高保险操作的技术和行政效率,借鉴先进科技,像可采用网络系统处理业务,分析诊断结果,尽可能掌握参保人的病情发展和治疗过程的信息;再比如运用统账结合管理卡的联网程序,了解参保人的既往病史、遗传病谱等情况,为核查提供依据等。

7.提高契合程度,商保社保共同繁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