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8 15:53: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民营经济发展对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逐渐成为推动安阳市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社会投资、增加出口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整体上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从企业自身素质看,民营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弱、生产集中度不高、产业协作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等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抓住机遇,创造条件,进一步引导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民营经济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安阳市民营经济状况分析
随着安阳市政府对政策、体制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和行业限制的进一步放宽,安阳市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并引导民营企业投资于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领域,提倡全民创业,并加强创业指导,逐步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金融信贷、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服务,使安阳市的民营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1、基本状况
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安阳市实有国有、集体企业6325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52%。除国有、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户数因为政策性原因呈下滑趋势外,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实现快速发展,增长速度都在两位数以上。其状况如下。
(1)私营企业。2010年6月底,安阳市实有私营企业15983户(其中个人独资企业2139户、合伙企业361户、有限责任公司13478户、股份有限公司5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04%;投资者人数41728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98%;雇工人数104147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19%;注册资本2728087.7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17%。今年上半年私营企业新开业1433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4%。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实有私营企业11582户,占总户数的72.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6.72%,发展速度最快。第一产业实有私营企业352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2.2%,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6.62%。第二产业实有私营企业4049户,占总户数的25.3%,发展速度最慢,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09%。批发和零售业为私营经济首选行业。从行业结构看,在已登记的15983家私营企业中,位于首位的仍是批发和零售业,有8259户,占总户数的51.77%;其次为制造业3436户,占总户数的21.5%;第三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821户,占总户数的5.1%。
(2)个体企业。2010年6月底,安阳市实有个体工商户107194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6.06%;从业人员为248539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5.51%;资金数额190932.59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40.88%。对于个体工商户来说,由于第三产业的服务属性,且进入门槛较低,更适宜规模较小的个体工商户这种经济组织开展经营,因此绝大多数个体工商户都选择从事第三产业。因而,进入的批发零售业居各行业之首。目前,安阳市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有96430户,占总户数的89.96%,资金数额149787.54万元,占总资金数额的78.45%。第二产业个体工商户有10432户,占总数的9.73%;第一产业个体工商户有332户,占总数的0.31%。从行业分布情况看,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有69746户,占总户数的62.07%;其次为住宿和餐饮业,有11699户;第三为制造业,有10289户;第四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有9880户。增长最为迅速的是批发和零售业。
(3)农业合作社。2010年6月底,安阳市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02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519户,增长314.49%;成员总数12879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425人,增长189.16%;出资总额120788.24万元。主要分布在以种植业为主的5个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现金出资,其中出资100万元以下的1535户,占总数的76.67%;出资100―500万元的446户,占总数的22.28%;出资500―1000万元的16户,占总数的0.8%;出资1000万元―1亿元的5户,占总数的0.28%。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市场准入门槛低,容易进入;二是优惠政策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三是被确定为乡镇政府年终考核目标,得到基层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
2、发展特点
(1)产业规模得到快速扩大,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势头。2010年安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17.26亿元,增长27.17%,实现利润182.75亿元,增长34.02%;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利润176.1亿元,增长30.1%。其中,民营企业总资产贡献率47.9%,成本费用利润率13.6%,资产负债率37.6%,产品销售率98.5%,全员劳动生产率292096.0元/人年。优势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安阳市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64家,其中50亿元6家,10亿元37家,5亿元35家。
(2)民营企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投入的不断增加、结构的不断优化,一批新能源骨干企业异军突起,一批新能源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带动了秸秆发电、风能发电、车用沼气、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合成二甲醚等相关项目建设,新能源产业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安阳市被授予“全国光伏产业基地”称号,形成冶金建材、煤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和新能源即“6+1”的主导产业新格局,新能光伏产业成为安阳市经济发展新引擎,同时还被纳入省重点支撑产业。安阳市新能源谷建设已具雏形,成为安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3)民营企业战略重组取得重大突破。安阳永兴钢铁与沙钢集团实现战略重组,河南永煤集团与安阳鑫龙煤业实现战略重组,安阳铜冶四大煤化工企业与永煤、沙钢、宝钢达成合作意向;安阳昌泰公司与中房集团签订战略管理费用协议;以鑫盛机床为核心,整合安阳周边13家加工制造资源,形成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区;汤阴豫鑫木糖公司与丹麦丹尼斯克公司合作组建了丹尼斯克甜味剂公司;支持无缝钢管生产企业联合重组,打造无缝钢管生产基地等。安阳市煤炭兼并重组基本完成,煤炭企业资源得到优化整合,确保了煤炭行业安全发展。通过企业间战略重组,安阳市产业链条不断丰富和完善,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4)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各个环节。现有70%的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横向联系,部分企业成为科研院所的试验基地。13家企业技术中心被确定为省级技术中心,4家企业被确定为省创新型企业,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安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2.2亿元,增长29.7%。
(5)吸纳就业能力提升。由于私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农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对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吸纳了大量城乡剩余劳动力,改变了安阳市的就业形势,减轻了就业压力。民营经济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后民营经济在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方面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安阳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外部环境差
目前在发展民营经济环境方面,部分地方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行为,严重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形象,挫伤了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在法规制定和优惠政策的落实上仍不尽如人意,经营领域开放程度低。大部分民营企业认为政策法规环境“一般”,许多方面的政策法规亟待改善和配套,市场进入门槛高。由于政策不到位,民营企业在贷款、用地、出国、招聘、引进技术、申报项目等方面都受到制约。
2、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一,符合民营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贷款业务少,银行在开办各种贷款业务时,没有针对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的适应性贷款业务,例如无形资产抵押、品牌抵押等。第二,贷款审批程序和环节多,贷款范围小。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在执行国家政策时,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采取的实际做法明显不一,尤其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民营企业想在银行获得资金支持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主体惜贷和不贷,同时也缺少针对民营经济主体的专门的融资平台。第三,对民营企业所有制的歧视。在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兼并和收购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小,给企业直接融资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第四,非国有金融部门缺乏。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堵塞,另一方面是一直没能较好地发展一个与民营经济对应的非国有金融部门,没有发展一批与民营企业业务需要相适应的非国有中小银行,目前虽然存在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但由于其自身规模较小,融资能力弱,不能担当起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任。
3、规模偏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民营经济由于自身因素,规模和产量往往很难突破。通过调查发现,安阳市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龙头民营企业屈指可数。如目前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下的达12122户,占总户数的75.98%;100―500万元的2676户,占总户数的16.75%;500―1000万元的为667户,占总户数的4.17%;1000万元―1亿元的为509户,占总户数的3.2%;亿元以上的为9户,占总户数的0.06%。其次,档次偏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民营企业发展基本局限于本地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新上项目普遍起点较低,有的项目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能够挤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较少。
4、人才匮乏
安阳市大部分民营企业仍沿袭传统的家长式、家族式和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企业制度还处于低水平阶段,经营管理上有很大的漏洞,缺乏竞争机制和经营管理战略,没有明确的目标,决策随意化。调查表明,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都是以丈夫当家,妻子管钱,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做工的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一部分民营企业实现温饱以后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封闭自守,不愿意合作,难以发展壮大。另外,大部分民营企业不注重培养人才,在人才使用上短期行为严重,重使用,轻培养,长期缺乏技术骨干、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促进安阳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1)优化政策环境,放开经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以外,凡是鼓励和允许外资企业进入的领域,内资民营企业都可以进入,凡是国有企业享有的待遇,民营企业都可以享有。对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要鼓励民营经济进入,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拓展其发展空间和领域。对现行相关政策进行清理和修订,取消对民营经济的各种限制,破除体制限制、地区分割、行业壁垒和人为障碍。鼓励民营业主投资安阳市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能源、交通、水利、环保、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电力、供水、公交、污水垃圾处理、环卫、绿化、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城乡基础和城市公用事业建设。
(2)优化经营环境,放水养鱼。合理界定民营企业征收的税种和税率,切实落实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尽量减少土地使用税,逐步降低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费用和治理滥收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涵养税源,培育壮大民营企业。
2、拓宽融资渠道,为民营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1)创新金融体制,吸引民间投资。积极发展新型金融机构,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形成民营金融机构与国有商业银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探索建立社区银行,加快发展一大批布局合理的村镇银行,大力支持发展财务公司、担保公司、融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2)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通过财政预算、税收补贴、土地费出让等多种途径积极筹措担保资金,认真组织实施担保贷款,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工商、税务、银行、统计、法院等部门要共同参与建设信用体系,包括扩大贷款担保公司规模,组建新的股份制担保公司,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化的信用担保服务。
(3)加快诚信建设步伐,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制定实施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制度,鼓励支持成立民间信用协会,引导、约束和激励民营企业诚信守法。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氛围,帮助民营企业建立诚信守约机制,提高诚信经营意识。对正常发展、合法经营、信誉良好的民营企业,要在贷款上予以倾斜,支持其做大做强。对那些素质低下、信誉较差,有钱不还、恶意拖欠的民营企业,要以法律法规严厉制裁,减少金融风险。
3、推动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1)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合理化,鼓励民营企业积极研发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加快民营企业产业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2)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交通、通信、旅游等传统行业以及以科技教育、信息咨询为代表的新型行业。安阳市是第三产业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最具活力、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兴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3)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市场。推动安阳市民营企业的发展,要特别注意培育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推动形成专业镇、专业村、专业街和专业区,构成群体优势,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加快人才培养,为民营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1)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健全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专场招聘会或召开人才新闻会,为企业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2)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首先是培训企业家队伍,探索开办适合民营企业家需求的专业和课程,提高民营企业法人素质。其次是培训企业实用人才,整合大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有计划、按步骤、分类别实施民营企业人才培训。
5、加速集聚区经济建设步伐,构筑民营经济发展新平台
(1)加快发展集聚区经济,搭建经济发展平台,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成功经验,也是加快安阳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捷径。工业集聚区和商贸市场是聚集民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的重要场所,是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优势,促进块状经济和发挥龙头企业影响作用的有效方式。
(2)引导民营企业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项目开发,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大力促进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高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生产、连锁经营,形成现代化的产业群和经营链,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经营,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我首先认为,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被正式提出并被大家所认可,一定存在着一种与客观相对应的独特的经济物质形态,因此,它一定能够被理论所解释。民营经济的概念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是很难找到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世界里,民营经济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西方经济学的一切前提都是以民营的经济为基础。从经济学的一般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从产权和企业理论的角度看,民营经济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民营经济一定是以赢利为唯一目标的。即它完全是依市场原则来运作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这同国有企业有时需要承担一定的非赢利性任务相区别;第二,民营经济治理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纯粹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不管民营经济的产权结构是多元的还是单一的,其产权关系一定是比较清楚的。在这种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治理结构,基本能够代表各方出资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会形成较为合理的约束和监督制度,这同国有企业建立在产权关系不明晰基础上的政府化、家族化倾向的治理结构形成鲜明对比,也同一些纯私营企业单一的产权结构以及家族化治理结构不竟相同;第三,民营经济拥有较为灵活的内部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由于民营经济必须时刻面对市场的检验,只有持续不断地实现赢利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民营经济会在人员的使用和配置上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拒绝冗员,并通过激励、监督等有效的控制手段挖掘其最大潜力。而国有企业的内部用人和激励机制,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仍然无法按照经济原则实现有效配置。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私营经济,也并不完全不包括公有经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不同,它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与市场机制自然和谐,在追逐利润最大化动力的驱使下,会导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不断的技术创新。
依据以上的理论和现实情况,我认为,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私营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外商独资企业;3.合资企业中外资控股的企业;4.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5.非国有控股企业;5.非国有控制的企业,如被租赁、托管出去的国有企业等等。这些经济形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营经济的某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民营经济体系。不难看出,我所划分的民营经济其范围是比较广的,并不仅仅限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资,而是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民营化了的原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把这部分经济包括近来,不仅有助于揭示我国民营经济的本质,同时也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动向。同时,如果将其统计在民营经济的范围内,就会使民营经济的实有规模大大增加,我想,至少应在现有数目的基础上扩大10个百分点左右。
二、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截止2001年末,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000万家,年产值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仅就私营企业而言,已达202.85万户,比2000年增长15.14%。注册资本18212.24亿元,比上年增加4904.55亿元,增长36.86%。从业人员27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307.37万人,增长12.77%。在过去10年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从不到1%达到20%以上,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极具竞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到20多万家,据科技部2000年对计入统计的86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企业长期员工已达560万人,技工贸总收入14639亿元,实现利润1005亿元,上交税金780亿元。这些指标近几年来的年增长幅度都超过30%。现在总收入超过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有2214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187家,超过20亿元的76家,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截止2001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9万多个,合同外资金额745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954.69亿元。2001年全国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6139家,比上年增长16.01%,合同外资金额691.91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达到468.46亿美元。可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又是何等曲折。即使发展到现在,民营经济仍然困难重重。概括地讲,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和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营经济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非国民待遇。主要表现在1.市场准入方面的非国民待遇。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的介绍,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省,即便是一些已经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产业领域,民间投资也很难进入。在广东东莞当地的80个行业中,允许外商进入的有62各,占75%(外商也属民营经济),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2个,不到50%。据悉,某些主管国有企业的部门曾在内部指示,要求所属企业不许同私营企业打交道。2.银行贷款方面的非国民待遇。保育钧指出,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借贷,甚至有不少来自地下钱庄。目前,民营资本70%是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30%。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下半年对贷款满足率的调查,企业反映为68.5%,金融机构反映为81.6%。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私营企业反映最低,虽然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反映仅为60.4%,但仍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民营经济实现的产值已超过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其他经济创造价值的总和,但银行却对它们在贷款上施以种种歧视性限制。3.税赋和法律发面的非国民待遇。在税赋点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严重的所得税重复计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各类产权和产权关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往往在事件的裁判上更多地被歧视。4.观念上的非国民待遇。主要指人们在长期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民营经济的各种偏见,最根本的在于民营经济很难与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相容,民营经济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基础,只能是一种“边缘性经济”。等等。
第二,某些产业领域内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落后,过度和不当竞争严重。有资料显示,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的特点如下表所示(以私营企业为例),主要集中在第三和第二产业。
全国私营企业产业分布概况单位:%
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
第三产业28.229.734.744.445.848.550.853.5
第二产业71.870.365.355.653.550.447.944.8
第一产业0.71.11.31.7
资料来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由于民营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之国有经济逐步从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广大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多数比较低,因此,造成大量小型民营经济的进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肯定是必要的,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民营资本遭受致命打击。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和行业表现的最为明显。前几年煤炭行业中出现的私营小煤窑遍地开花,造成煤炭行业因恶性竞争的全行业亏损,以及引发后来的一系列小煤窑伤亡等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所以,如何组织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成合理规模和有序生产,已成为解决这些产业领域或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第三,民营经济的信誉度差。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市场经济处于萌芽阶段,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的法规不成熟、不完善,民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民营企业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商业贿赂、商业欺诈、低价倾销,转移、隐匿、销毁违法财物等等,一方面造成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另一方面大大地毁坏了自身的信誉。从深层次上看,民营经济遇到的上述各种歧视和非国民待遇,多少同其较差的声誉有一定关系。那么,民营经济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解决其声誉问题就不可回避。
第四,一些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民营经济的治理结构理论上讲能够做到合理,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些民营企业采取了家族式治理模式,而一些民营企业则采取了两权分理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事实证明,家族式治理不见得没有效率,两权分理式也不见得没有问题。问题是一些企业应当采取分离制衡的模式,而它却仍然是家族式的。不过民营企业采取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基本取向。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到137.99万户,比2000年底增长26.95%,净增加4个百分点;占私营企业总数的68.03%,比上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
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无疑,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理论研究和决策者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缩短这个期限,并找出其有效的发展路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第一,确立以发展民营经济为基点,联带其他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民营经济的战略性定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在不断地调整。体制改革的早期,民营经济被定位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将非公有制经济由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肯定了民营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体制框架内的合法地位。但是,现在看来,对民营经济的这种定位已经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然民营经济注定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且,目前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考虑民营经济的定位问题。时至今日,我们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仍然是集中力量改革旧有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以图实现原有体制的逐渐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渐进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早期改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我国微观经济已经转换到基本依据市场原则运转的今天,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仍然在“破”而不在“立”,至今基本没有实质性调整,就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我的观点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和政策基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把重点转移到加速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上来,旧体制的改革要在新体制的塑造过程中逐一解决,但新体制的塑造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一模式能够被确认,那么,民营经济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环境。首先,可以确立人们对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成份定位的新意识,逐步消除民营经济只是边缘经济的错误看法;其次,从法律和政策制定上会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些歧视性政策也会得以纠正。再次,民营企业家也会安心、大胆地发展事业。果真如此,民营经济遇到的问题就会逐步化解,民营经济的更快增长就会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尽早完善起来。
第二,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径选择。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民营经济生产与发展的历史。且不论民营经济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的重新出现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再生。后来外商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民营经济的阵容。随着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化,一些处境困难的中小型国有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实现了民营化,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也迅速完成了民营化的改造,据调查,乡镇企业中有83%至86%已成为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如江苏省到2000年底,已有93.2%的乡镇企业实现了改制,其中大中型乡镇企业的改制面也达92.5%。改制后全省乡镇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非集体资本所占比例已经由1998年的51.6%上升到74.5%。这两股力量的加盟,使我国民营经济的实力大大增强了。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崛起,给民营经济输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我想,以后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以前发展路径的依赖。以前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民营化了的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民营经济进一步拓展的基础和发展原动力,它们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逐步强大起来。另外,在全球一体化和国有企业进一步从竞争性乃至一些垄断性行业退出的大背景下,更多外商在中国设立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特别是鼓励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改造,以及促使更多的国有企业,包括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从而在增量上扩大民营经济的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的档次,将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路径。
第三,促使民营经济自身的制度改进,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多数是由出资人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方式在起步阶段具有凝聚力强等优点,但它的局限性,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说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排斥家庭企业,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那种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ManselG.Blackford,1998)。也就是说,企业新制度的采用与企业的规模大致成正比。我们已经看到,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出现了依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的倾向。当然,私营经济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体制和管理方式,要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定。不过,对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样化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使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改善、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第四,民营企业要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声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曾有过不守信用的短期行为,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誉上作更多的努力。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消费者。
第五,为民营经济筹资和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系统,过去,民营经济封闭的产权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也不便于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在投融资方面的好处。随着民营经济产权模式的转换,政府应当在民营经济同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联合、参股、改组,组建企业集团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为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便利条件,逐步消除民营企业在上市方面的非国民待遇。特别是在配合消化庞大的非流通性国有股、实现国有股减持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参与,使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国有股而进入资本市场,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第六,重视发挥民营企业家、职业经理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我国民营经济过去的高速发展,与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及有效配置资源的人力资本分不开的。鼓励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当然应当重视民营企业家乃至职业经理的人力资本。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为发挥企业家潜能方面创造条件,比如在贷款、投资及用人等相关政策上给予优待。
第七,通过行业协会方式,强化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管理。民营经济主导的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不存在部门管理,但不能没有行业管理。在施行行业管理上,也不能采用过去那种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只有通过行业协会的方式加以引导和自律。政府通过行业协会传达国家的方针政策,表达政府的意图,行业协会通过对本行业内企业的督导、督察,规范其行为,促进其进步和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ManselG.Blackford:"TheRiseModernBusinessinGreatBritain,TheUnitedStates,andJapan",TheUniversityofCarolinaPress,1998.
2.杨叔进:《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我国民营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融资困难、服务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等主要问题。制约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这些问题,本文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相对应的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方式需要改善。民营企业创立之初是以家族形式出现的,多数企业是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形式日益复杂,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不断的暴露出来。亲情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矛盾,私营企业的发展是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家族成员的个人利益,阻碍了企业的重组,妨碍制度化管理的实现。决策水平与发展要求之间也存在矛盾。私营业主一人独揽决策权,缺乏相应的制约和民主。落后的家族式企业很难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
2.信贷融资渠道不足。我国民营经济产权运行的外部制约因素较多,阻碍了规模扩展的速度。对民营经济国家已经有了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但目前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阻碍了民间资本运营的正常进行。我国民间资本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缺少融资渠道,抑制了民营企业的扩张。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民营企业“入市”有于市场本身的局限性很难实现,民营企业从国有机构获得融资的态度一直不是很明确,民营经济承受了更大的风险。
3.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民营企业起点低,大部分l展时间不长,投资布局不合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低,主要是技术模仿、产品仿冒,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占主导地位。是突破性的原始创新,且经营风险较大,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没有摆脱小企业的经营状态,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存量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意愿不强,国家层面的技术支持明显不够制约了企业的扩张能力。
4.产权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资产是靠业主投资积累的,产权主体带有亲缘色彩,产权结构具有明显的单一性。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没有形成多元化,没有达到产权的可流动性,与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大的差距。民营企业大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影响了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单一的产权结构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进行产权制度的创新。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1.大力完善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逐渐使用现代的管理模式,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用人限制在了亲属的范围中,企业整体团队知识面较窄,导致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质量。因此,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人才,加强现有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促使管理体制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建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2.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积极向民营企业宣传金融产品,积极开展票据融资业务,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提供财务管理、结算、汇兑等多种服务。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等非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创造有利的外部经营环境。投资经营高新技术,安排财政贴息,提供风险投资支持。建立公共产品的合理价格机制,保证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回报。
3.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及时调整思路,审时度势,提高投入产出比例,加快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应用高新技术,现实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尤其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要逐步的淘汰。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采用先进的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4.建立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系。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明晰的产权制度能激励投资者进行最有效地生产,竞争给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动力。自由竞争市场机制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公平竞争离不开规范的法律,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确保利益不受侵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体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地民营经济均呈稳步发展的态势。成为国家经济的增长点,地方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依托。但是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问题,本文针对主要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对策。民营经济应把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必须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制环境,毫不动摇地支持其加快发展。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大活力。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也在迅速崛起,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极为高效,已然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具体的发展中民营经济面临很多困难难以解决,诸如融资困难、战略定位等,导致民营经济的实质增长速度与其潜在增长严重不符,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特从民营经济实际运营的角度出发,浅谈现代民营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与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现代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有的问题
尽管民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然而从全国经济发展状况来说,民营经济仍受很多因素的约束,综合来说,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点:
(一)融资艰难资金是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原动力,而现今我国民营经济难以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便是融资艰难,其融资途径小,贷款困难,造成了民营经济很难扩大规模,并形成持续健康的发展战略。当前,我国融资渠道已经开放的相对较多,但针对民营经济的却比较少,且由于创业投资市场还没有完全定型,交易市场制度相对不完善,因此在融资中多依靠间接融资,大部分民营企业不能利用股权或债券形式直接融资,唯有依赖于非正规、小范畴的借贷来集资或股权融资,此类融资风险高、规模小,在民营经济投资上缺乏长期资金支持的稳定性。
(二)民营经济的信誉度较低民营经济在发展期间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便是信誉度较低,尤其个别企业当前实行的是“开门迎客,关门打狗”的短期行为,战略目光定位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为整合民营经济行业带来了巨大伤害。种种问题皆是民营经济本身信用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一为某些民营企业纳税意识较差,为了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甚至做出了假账,提供虚假报表的事件,导致其财务报表等失实,失去可用度;二是民营经济本身法律意识较差,大多数企业在运营上目光短浅,只着眼于当前利益,为此不惜违法,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导致消费者对其信任度极差。甚至有的企业出现了拓宽或不付款的现象,引发供应商不信任等状况;三是民营经济内部的信用危机,比如个别企业领导层不守承诺,出现拖欠或克扣员工工资的现象;或是部分职业经理人直接跳槽,泄露原企业私密信息等行为,均造成了人们对民营经济认知上的偏差。
(三)民营经济内部架构不合理1.民营经济产品架构不规范,后期调整难度较大民营经济中,传统产业产品所占比例过大,而新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发展速度却比较慢,造成第三产业产品发展慢,所占比例较低,因此在其区域产业架构与产品架构上逐渐发展为同一趋向。2.某些民营企业在治理中其架构不甚标准民营经济在架构治理上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其从理论上来讲完全可以实现合理管理,但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却有很多政策难以实施,因此在治理上部分民营企业多选择家族管理模式,部分企业选用两权分离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而家族制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科学决策与规范化管理,尤其是在人才提拔、吸收以及制度创新上,缺少灵活性,并最终致使企业难以发展。
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以民营经济为基础,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进步经多种研究后,国家认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并不是相互对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起来,相互促进。非公有经济是经济长期存在的并发展,其存在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的高下。所说,当下我们进步经济改革的重点还是需要放在改变原有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方面,例如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改善旧体制,使其焕发生机,蓬勃发展。但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慢慢的“摸石头过河”式的来展开,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当下我国的微观经济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我们改革的重点还是要着眼于“破”而不在于“立”上面,这是一个引起我们深思的重大问题。对于这方面本人认为,要以市场经济为根本立足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同时需要同步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管理制度,对于旧体制的问题,需要在发展新体制的基础上加以逐渐解决。
(二)加快现代化进程,促进民营经济自身的完善。在我国经济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大多数民营经济尤其是私营企业,其管理模式属家族式。这种管理方式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着明显的优势,例如有较强的凝聚力,可以随着企业的做大,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弊端,例如决策太过个人化一般由家长个人决定,用人体制上采用世袭制等等,都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纵观全世界,当企业做大做强之后,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无论是企业制度还是企业的管理都会走向现代化。对于我们的民营经济企业,走向现代化也是必行之路,所以,建立科学、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十分重要,完善而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例如,要有果断而善于决策的领导班子,把企业中的权力机制、监督机制、执行机制等机构进行权责明确的划分,明确各自的权力与义务,建立合理的奖罚制度等等,都可以使民营企业更畅通的运行,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塑造自身的信誉人无信而不立,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企业的信誉显得更为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经济合作均需要建立在信誉之上,所以,民营企业更要注重声誉,在市场交易中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得到更多的贸易伙伴,才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对于民营企业,不要因为规模小而忽视信誉,更不要目光短浅,做了竭泽而渔的事情来,失信于社会。
(四)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筹融资环境在构建优质的企业筹融资环境的过程中,要从法律制度方面入手,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筹融资制度,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例如,完善与健全直接与间接融资法律制度与融资体系。对于中小银行要大力支持,建设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体制,以此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五)以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点,全面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一是着力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坚持“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原则,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做到都向民间资本应放尽放。在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政策上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民间投资享受与其他企业投资同等的用水、气、热价格等优惠政策。二是着力推进企业混合制改革,促进民间资本向国有经济投资。在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重组过程中,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类市场主体,鼓励非国有资本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参股及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等方式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与经营,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六)以统筹推进“放管服”为抓手,促进民间投资环境大改善。一是着力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二是着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简政放权与宽进严管相结合,在质监、安监、工商、环保、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中开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试点,探索完善投诉处理措施、强化电子监管、推进监管标准化建设、加强监管信息共享、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等有效做法,形成了政府监管、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新格局。
三、结语
综合来说,民营经济若想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既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也需要民营企业内部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并制定相关可行性较高的管理机制,增强企业信用度,如此既可以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融资与管理环境,也能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并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忠慧,李泽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04):192-193.
美国金融业的次贷危机发生后,国内也出现银根紧缩,消费低迷,出口阻滞,投资下降。在此境况下应如何拉动经济发展,笔者试提出如下对策:
1充分利用各种筹资渠道,积极进行融资方式的创新
1.1基础建设:如BOT(建设-经营-移交)、BCT(建设-租赁-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等。
1.2城镇建设债券和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此种方式同时适合企业和个人投资者。但采用这种方式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发行需经人民银行及相关机构批准,必须遵循投资自愿的原则,不许以组织决定或行政命令式强行募集,否则构成非法集资;二是投资的项目应有长期稳定的收益,收费不违反现行法律和规定,还款有保证,投资有分红,来去自由,可以在本地市场流通转让;三是应建立由投资者认可的监督机制。募集的资金要专户储存,专项使用,项目的建设和收益情况应定期披露,确保不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
1.3委托贷款。包括企业委托贷款和个人委托贷款两种。在现行法规下,民间借贷被判为“非法”。然而通过银行贷款给另一企业,不但能受到法律的保护,还可以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此种方式下,贷款利率一般受限,银行只做中间人,不承担贷款风险。
1.4按国际通行做法,积极发展一批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如美国有8300家社区性中小商业银行,拥有36803个网点,占据全国75%的市场份额。
1.5通过业务创新,推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优质中小企业的贷款。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做大商业票据市场。
1.6扩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规模。同时,还应通过再保险和鼓励民间担保机构进行担保等方式来减少财政风险。如深圳的中科智担保公司,它给企业提供担保,但同时要求占一部分股份。这种把类似风险投资的机制和担保机制结合起来的方法能比较有效地规避风险。
1.7稳妥发展企业间借贷。如可放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贷款范围,准许中小企业发行短期债券向大企业融资,推广企业和个人委托贷款新业务,发展典当行等。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机制中,非正规金融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在企业发展的早期,其重要性往往超过所有其他的融资方式。对此应重新认识,改变以往全盘否定和一味地打击压制政策,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中小企业非正式金融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促进符合中小企业融资特性的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个人创业,将个人、家庭和亲戚朋友的银行储蓄转化为投资,也是资金的一大来源。
2健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各项制度
2.1严格规范政府行为,切实维护企业正当权益。如湖北应城市推行的企业“安静日”制度,对该市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另外,对一些特殊企业,比如、残疾人、困难职工、港澳台胞创办的企业,还可以实行市直机关领导挂点帮扶,以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2.2阳光行政,接受社会各方的监督。在涉及重大问题上,不仅在决策过程中要引入科学民主监督机制,而且要做到信息完全无条件免费公开。然而,在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许多明明该向利益关系人和公众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却偏偏秘而不宣,而由相关职能部门掌控,往往出现“以权代法、以令代法”的现象。政府各部门制订的收费项目纷繁芜杂,大部分民营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近50种税费,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阳光行政,就是要杜绝暗箱操作,将政府的权力置于法律、制度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此外,还应将有关信息第一时间上网公布,建立有公信力的纠纷仲裁机制,并且象山西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那样以工作为突破口,实施媒体联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李昌平认为,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是因为思想也落后,思想落后是最大的负面投资环境,要想让中西部落后地区吸引外资赶超东部,是否可以让温州等沿海发达城市到内地来承包政府。这种政府管理的“高位嫁接”固然会引发不少争议,但也不妨通过试点来取得经验。
2.3发挥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建立一个面向民间投资者和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颁布相关法规,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对市场体系的管理。要制订优惠政策,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间投资服务机构的发展,如市场营销、法律咨询、投资理财、教育培训、劳务介绍、特许连锁经营等机构。要推动中小企业与教育、科研单位“联姻”,以技术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走产、学、研联合之路。同时,应强化对民间投资者和中小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培训方面,则应力戒空谈和花架子,严格收费标准,严格审计,尽量少收费或不收费,将其纳入财政专项支出。也可促成大中专院校与企业结对,使企业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习工厂,学校成为企业人才的培训基地。
3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管理
当前在以民为本,全面优化环境,推进民间创业的旗帜下,也涌动着一股逆流:社会普遍缺乏诚信。因而应尽快理顺信用管理机制并向纵深推进。具体应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3.1建议在《刑法》中增设“拒不偿还债务罪”,对有清偿能力,拒不偿还债务的企业和个人追究刑事责任。
3.2加快《逃废金融债务责任追究办法》起草工作。当前逃废金融债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就是逃废金融债务的直接责任人得不到法律应有的惩处。因此,起草《逃废金融债务责任追究办法》,统一逃废金融债务的认定标准,确立国家有关部门的职责,明确逃废金融债务的法律责任,特别是加大逃废金融债务直接责任人的惩处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3.3加大执法力度,由司法机关牵头,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制裁逃废债务的行为。
3.4加快司法体制改革,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各地企业逃废金融债务势头蔓延,还多少与一些地方法院违法裁决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而地方法院违法裁决与我国现行司法体制特别是人、财、物受制于地方又有密切联系。因此,要加强社会对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建立起既适合中国国情,又能依法公正裁决的司法体制。
3.5建立债务重组制度,增强四大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灵活性。如贷款展期、减免停息、豁免部分债务、允许用经评估的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等。
3.6在企业破产方面,应改变用破产财产以至抵押财产变卖后安置职工的做法,维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如可由破产企业所属的企业集团或国有资产控股公司来支付安置费用,符合条件的也可由当地社保机构发给失业保险金来解决。
民营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扩大了劳动就业,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然而,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民营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和政府等方面的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企业发展缺乏资金。民营企业的资金是靠自身滚动发展起来的,规模小、市场空间有限。而吉林省财政部门每年仅拿出4000万元的小额贷款,对于吉林省近85?郾6万的民营企业来说,能分摊到每个民营企业的资金满足率不足50%,流动资金满足率不足70%,民营经济流动资金缺口达150亿元,在2003年完成的231?郾2亿元投资中,扶持资金0?郾49亿元仅占0?郾2%,全省27个县因资金不足,闲置的生产能力达30%以上,降低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竞争。
融资渠道不够畅通。在各种筹资方式中,银行信贷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吉林省超过200万以上的贷款都要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和两次上调准备金率,已经间接地冻结了部分信用贷款,而吉林省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自我积累不足。据一些民营企业反映,他们想上项目但融资无门,自有资金不够。即使靠自有资金上去了,也难以筹措到流动资金,不得不放弃一些较好的投资机会。向银行贷款,还需提供贷款担保书或贷款抵押物,处于起步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往往缺少合适的不动产等传统抵押资产,而吉林省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系统尚未建立。
税费负担较重。从税收立法上看,对民营企业还存在一定的歧视,例如现行增值税关于认定一般纳税人的划分,标准偏高,使大多数民营企业很难成为一般纳税人;民营企业除缴纳企业所得税外,其投资者分到的利润,还要再缴个人所得税,存在重复征收所得税的问题。一些政府基层部门往往把民营企业视为收费、摊派、集资的重点对象,在地方财政收支难以平衡的情况下,靠增设名目繁多的费用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渠道,收费项目“杂”且“多”,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收费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这给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阻碍着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民营经济在创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一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提高其经营能力。如与研发有关的行业动态信息,与市场有关的竞争信息,与政府有关的政策信息等,但中介服务机构提供这方面有用信息的能力还很弱。民营企业在投资信息服务、产业指导方向、技术支持等方面存在渠道不畅、信息不通的问题,使其在项目投资选择上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投机性,从而导致风险加大和经济损失。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财税对策
鉴于民营经济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亟需建立健全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大力营造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优良环境。
设立专项基金,实施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为使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及社会的某些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而给予的财政援助,有其特殊性,且纳入政府年度财政支出预算中,是政府对民营企业的一种直接援助。财政补贴的应用主要是鼓励民营企业科技进步。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出资设立专项基金,通过制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计划,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给予专项补贴。如法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可补贴其投资的35%。意大利政府则是建立了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别滚动基金”和“鼓励中小企业和手工业、促进微型企业现代化备用金”,还对创新与开发金融公司进行扶持,向为中小企业获取贷款提供担保的集体和担保组织提供补贴,对于落后地区和工业萧条地区的中小企业大多给予直接补贴。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少、投资能力弱、缺乏吸引外部投资的能力,是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应采取多种财税政策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投资。第一,由政府出资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多种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同时鼓励各类商业性担保公司的设立。第二,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帮助民营企业尽快成功上市筹资,充分利用已有的在A股、B股和创业板上市条件,迅速扩大规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信誉和业绩赢得客户的支持和信赖。第三,在债券及社会融资方面,允许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在组建信用担保机构、组织上市和发行债券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扶持作用,可以给予5―10年的免征营业税、证券交易税的税收优惠政策。第四,要发展外向型民营经济,把更多的民营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同时,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联系,争取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
关键词:黑龙江省;民营企业;民营经济
Key words: heilongjiang province; private enterprises; private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099-02
民营经济,是以民为本、民有、民享的经济。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加快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黑龙江省目前依然按部门管理民营及中小企业,致使民营企业遇到问题时得不到政府有效、及时的服务;在信息服务、产业方向、技术支持等方面存在渠道不畅的问题。此外,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大型企业、国有经济,而对非公有制经济则采取简单化、行政化管理方法,没有建立起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目标的管理体系,造成了重视不够或重视就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1.2 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化规模不足从行业分布来看,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产业价值链的下游环节,集中在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产业布局明显向第三产业倾斜。因此,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下,民营企业总数不断增加,但相对数量仍然较低,并且平均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经营比较分散,集团化程度低,产业集群化规模不足,很难形成规模经济。
1.3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黑龙江省的绝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中长期投资主要依靠非正规、小范围的借债集资或股权融资,使投资缺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从银行角度看,我国银行体系缺乏面向民营企业的服务商业化银行,加上信用中介服务体系滞后,国有大银行无法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民营企业看,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优良资产偏少,众多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相对比较困难。
1.4 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家族制企业中原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些积极因素逐步转变为消极因素,由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而产生的宗法性和封闭性特征,极大地制约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亲情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矛盾、企业决策水平与企业发展要求的矛盾、企业结构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等方面。
1.5 缺乏优秀人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人们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毕业生及高科技人才很少光顾民营企业,导致了民营企业优秀人才缺乏,高科技成果应用不多,科技开发能力弱,影响了民营企业发展的后劲。
2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对策
2.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努力开创黑龙江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建立督查机制,建立和完善现有的督查机制,将民营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纳入政府督查系统。政府在项目投入、信息咨询、政策扶持等方面为黑龙江省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2.2 促进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化规模的形成在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抓住黑龙江省的地缘、资源优势,明确“适度集中”的发展思路,以创造特色,培育整体优势。在促进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应注重运用经济手段进行激励和调节。继续发展普通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大型特色民营企业,通过大企业、大集团的龙头带动和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延长产业链,做大产业量,不断集聚生产要素和放大规模效应。
2.3 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尽快构建“大、中、小银行共同发展,国有、外资、民营银行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加快构造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组建信用担保和贷款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国有银行应增加对那些规模大、业务往来多、资质好的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
2.4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资本社会化,建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促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与发展共同体,并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素质。
2.5 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一方面民营企业必须完善人才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吸收社会人才,充实壮大技术人才队伍,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鼓励人才到民营企业就业;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专业人才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为高科技人才提供发展空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保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民营经济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意义重大。然而民营经济在进一步发展中却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两方面问题,我们必须科学地分析和认识这些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部环境方面的问题
1、市场准入标准和利益分配的不平等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领域仍然存在若干“”,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市场准入门滥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有些行业早己被某些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企业所垄断,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非常困难,即使能进入,也有随时被挤出的危险。还有些早就对外资开放的行业,至今也未国内非公有制企业放。另外,有的行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的前置审批环节繁多,准入条件苟刻,繁琐又耗时的行政审批过程只能让民营企业望而叹兴。所以说,相比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内的非公有制企业在进入某些行业的资格、条件和机会方面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从政府的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在资金及相关的利益分配上与国有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长期以来政府在资金和政策及相关的利益分配上还是偏向于国有企业,这种利益分配的倾斜必然会影响民营经济的发展根基,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必然会制约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
2、信贷融资方面的问题
在社会市场的实际操作中,很多国家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仍对民营经济设置了重重障碍,不容许民间资本进入某些法律法规支持其进入的领域。挡在民营经济前面这扇看得见、摸得着却进不去的“玻璃门”、“弹簧门”似乎有越来越坚固之势。加上我国资本市场本身起步较晚,在整个国际资本市场中并没有足够的优势,党和政府为了尽量避免资本市场的风险,确保资本市场能够稳健运营,在信贷融资的政策上限制较多,民营企业信贷和融资困难重重。
(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问题
1、企业管理理念落后
长期的实践已表明,企业管理理念也是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之一。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90%以上,而我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传统的家族理念,使得民营经济采用了家族化的组织形式、用人方式及管理模式。这种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成立之初有其合理性,有助于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然而,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家族管理模式将阻碍企业获得规模化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阻碍了非家族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现代企业制度的理念就更加难以深入人心,这也就成为是民营企业难以长足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所在。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改革,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制环境
1、加强制度变革,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平等而又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需要转变政府市场管理模式,减少对市场的过分干预,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充分履行在市场经济中充当“守夜人”角色的职责;要强化垄断行业的改革,健全和完善垄断行业准入方式、途径、监管等政策,逐步放开部分垄断行业,有效降低垄断行业准入门,让市场成为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杠杆,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确保民营经济等不同性质的生产主体能够平等有序参与市场竞争。
2、加强法制建设,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在法律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在筹资、投资、社会保障、财产的保护、处罚、赋税、土地使用政策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与公有制的工业、商业以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联合协作关系。要促进这种公司之间新型的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完善,我们必须要加强法制的建设,制定保护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落实相关的优惠规定,进一步明确和保护一切合法的财产权益,为民营经济在促进我国科技进步、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以信用体系为基础,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1、构建民营企业信用体系
目前,社会上普遍对民营企业有不信任的感觉。一方面是民营企业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整个社会信用短缺的问题。要解决民营企业信贷上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信贷上的问题,构建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构建政府信用。人的行为都是由预期支配的,信用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如果政府的制度和政策是不确定的,民营企业当然难以讲信用。因此,政府取信于民企是民企取信于社会前提。其次,建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的信用担保机构。可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型信用担保模式,以政府出资为主,吸收企业投资;二是中小企业互助型信用担保模式,由中小企业作为会员自愿组成并出资,以互助方式在会员中进行担保;三是商业信用担保模式,以民营企业投资为主。第三,加强社会信用立法和执法建设。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培育信用服务市场,认真做好信息公开和保护工作,加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建立健全失信惩戒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强化执法力度和准度,在经济各项活动中充分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构建起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良好社会信用体系。
2、建立健全民间融资规则和制度,扩大融资渠道
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也证明,中国的民营经济是极具发展活力和运行效率的经济组成部分:由于民营经济处于市场经济的最前沿,所以能敏锐地感受到市场的变化并做出反应;由于民营活动不受外界和上级的干扰,所有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决策的迅速性和有效性,由于扎根民间、土生土长,所以对中国的国情和市场的情况更为熟悉;更重要的是,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中产生了 “鱼效应”,民营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竞争效应,极大地激发了国有资本和外来资本的运作效率。而且,越是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领域,其经济的活跃程度和发达程度越高。因此,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的规则和制度,以制度和规则来扩大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强化民营企业内涵建设,提升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1、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改进信贷管理运行机制,强化金融服务和授信制度。一是设立为民营企业的专门机构,专门研究、制定和督促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度、办法和措施,明确提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目标,并进行定期考核。二是制定和实施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授信制度。将信用等级评估扩大到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条件不看其经营指标,重在考察其信誉及还款能力,科学确定民营企业授信审查指标,在信贷风险可防的前提下,方便民营企业及时得到贷款。三是适当放宽民营企业贷款的期限和额度。根据民营企业的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及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防止脱离企业生产和流通的实际需求,人为延长贷款期限和额度,给企业增加利息负担和贷款困难。四是努力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贷款安全、风险可防的前提下,尽量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实行限时承诺制,在收到贷款书面申请后,应尽快予以答复和解决。五是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发挥农信社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在结算、银行卡、提现、财务管理、咨询评估、投资理财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方面的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69-02
一、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呈现出速度、效益、结构、质量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的态势,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促进改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民营经济对我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7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5.8%。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83.3万户,比上年增长3.4%,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71.4万户、个体工商户165.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2.5%;从业人员568.3万人,比上年增长2.8%,其中非公有制企业223.1万人、个体工商户334.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2.4%。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994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7.6%,实现增加值466.9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76户,超10亿元的企业有14户。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由2002年的9,8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26.7亿美元,年均增长9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1%提高到2007年的73%;进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由1家发展到24家,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合作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0 199户,比上年增加了300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20亿元,利税13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8%和16%。
2.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使大量闲置的国有资产得以盘活。近三年,我省民营企业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国企改制,盘活国有资产35亿元,安置国企职工近4万人。通过参与国企改制,有54个民营企业项目获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国债支持,总投资55.2亿元,分别占全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总数的40%和总投资的20%,形成了与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活力。
3.是技术创新的活力源泉。我省近些年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全省50%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已有170户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近千户企业实施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300余户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4.是进一步扩大开发、推进开放的投资主体。我省2007年民营经济投资总额1784.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62.3%。
5.优势特色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全省中小企业已呈现出优势特色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目前,省级中小企业园区发展到80个,形成特色产业集群82个,企业6492户,从业人员25.8万人,年销售收入239亿元。大庆市20个工业园区,2007年新开发面积18平方公里,投入建设资金2l亿元,入园企业总数达到105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81亿元,占地方工业的62.5%,初步形成了轻纺、大豆加工、纸业包装、皮革、橡胶等主业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国务院于2005年出台了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三十六条”文件,虽然明确了凡法律无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个体私营经济都可以平等准人,享受同等待遇,但从现实情况看,行业准人进展缓慢,一些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准入门槛依然很高。
2.融资难问题突出。在金融方面,对中小企业信贷仍有诸多条件限制,使一些经济效益好、社会信誉好、管理先进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问题而难以大踏步发展。
3.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缺少为个体私营企业服务的中介组织,个体私营企业在政策法规、信息咨询、融资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技术对接、项目研发、人才培育以及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市场支持。一些部门以检查收费来代替服务和监督,没有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4.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还不优越。在一些地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案例时有发生,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对个体户、小企业滥施罚扣的现象经常不断。统一、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
5.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综合竞争能力。一些企业对其从业人员缺乏严格的培训和科学的管理,出现了缺乏诚信、账目不实、偷漏税款、逃废债务、制假售假等不良行为,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形象,严重的损害了国家利益,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三、对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1.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在城镇和农村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的特点,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城镇居民和农民、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乃至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小企业。
2.重点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示范功能。积极搞好创业辅导、项目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撑等活动,落实补助资金,扶持发展创业项目;积极扶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群体;积极扶持拥有专利技术、管理科学、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3.发展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延伸优势产业链。通过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扩散、零部件加工,带动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接活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围绕我省乙烯、汽车、飞机、电站设备、重型机械制造等骨干企业发展好配套项目,搞好零配件加工和延伸加工,发展专业化的配套企业。
4.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布局合理、土地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改善产业集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业依托。积极发展一批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石油化工业集群、医药制造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5.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挥好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产品总量大、品质好的优势,促进民营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作用。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粮
食、畜禽、亚麻、马铃薯、山特产品、乳制品、果蔬加工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鼓励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工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活动。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产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应用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并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推广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3.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努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全面开展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企业诚信活动,帮助民营企业提升诚信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自然人创办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分散机制,降低担保、贷款风险。
4.提高对民营企业项目开发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推进民营企业上市辅导工作,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5.建立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民营企业培养国际经贸合作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
1.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包括非营利性领域和营利性领域。
2.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在省、市财政预算中设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效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鼓励各金融机构从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
我首先认为,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被正式提出并被大家所认可,一定存在着一种与客观相对应的独特的经济物质形态,因此,它一定能够被理论所解释。民营经济的概念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是很难找到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世界里,民营经济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西方经济学的一切前提都是以民营的经济为基础。从经济学的一般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从产权和企业理论的角度看,民营经济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民营经济一定是以赢利为唯一目标的。即它完全是依市场原则来运作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这同国有企业有时需要承担一定的非赢利性任务相区别;第二,民营经济治理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纯粹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不管民营经济的产权结构是多元的还是单一的,其产权关系一定是比较清楚的。在这种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治理结构,基本能够代表各方出资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会形成较为合理的约束和监督制度,这同国有企业建立在产权关系不明晰基础上的政府化、家族化倾向的治理结构形成鲜明对比,也同一些纯私营企业单一的产权结构以及家族化治理结构不竟相同;第三,民营经济拥有较为灵活的内部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由于民营经济必须时刻面对市场的检验,只有持续不断地实现赢利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民营经济会在人员的使用和配置上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拒绝冗员,并通过激励、监督等有效的控制手段挖掘其最大潜力。而国有企业的内部用人和激励机制,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仍然无法按照经济原则实现有效配置。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私营经济,也并不完全不包括公有经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不同,它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与市场机制自然和谐,在追逐利润最大化动力的驱使下,会导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不断的技术创新。
依据以上的理论和现实情况,我认为,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私营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外商独资企业;3.合资企业中外资控股的企业;4.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5.非国有控股企业;5.非国有控制的企业,如被租赁、托管出去的国有企业等等。这些经济形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营经济的某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民营经济体系。不难看出,我所划分的民营经济其范围是比较广的,并不仅仅限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资,而是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民营化了的原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把这部分经济包括近来,不仅有助于揭示我国民营经济的本质,同时也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动向。同时,如果将其统计在民营经济的范围内,就会使民营经济的实有规模大大增加,我想,至少应在现有数目的基础上扩大10个百分点左右。
二、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截止2001年末,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000万家,年产值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仅就私营企业而言,已达202.85万户,比2000年增长15.14%。注册资本18212.24亿元,比上年增加4904.55亿元,增长36.86%。从业人员27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307.37万人,增长12.77%。在过去10年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从不到1%达到20%以上,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极具竞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到20多万家,据科技部2000年对计入统计的86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企业长期员工已达560万人,技工贸总收入14639亿元,实现利润1005亿元,上交税金780亿元。这些指标近几年来的年增长幅度都超过30%。现在总收入超过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有2214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187家,超过20亿元的76家,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截止2001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9万多个,合同外资金额745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954.69亿元。2001年全国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6139家,比上年增长16.01%,合同外资金额691.91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达到468.46亿美元。可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又是何等曲折。即使发展到现在,民营经济仍然困难重重。概括地讲,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和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营经济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非国民待遇。主要表现在1.市场准入方面的非国民待遇。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的介绍,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省,即便是一些已经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产业领域,民间投资也很难进入。在广东东莞当地的80个行业中,允许外商进入的有62各,占75%(外商也属民营经济),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2个,不到50%。据悉,某些主管国有企业的部门曾在内部指示,要求所属企业不许同私营企业打交道。2.银行贷款方面的非国民待遇。保育钧指出,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借贷,甚至有不少来自地下钱庄。目前,民营资本70%是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30%。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下半年对贷款满足率的调查,企业反映为68.5%,金融机构反映为81.6%。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私营企业反映最低,虽然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反映仅为60.4%,但仍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民营经济实现的产值已超过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其他经济创造价值的总和,但银行却对它们在贷款上施以种种歧视性限制。3.税赋和法律发面的非国民待遇。在税赋点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严重的所得税重复计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各类产权和产权关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往往在事件的裁判上更多地被歧视。4.观念上的非国民待遇。主要指人们在长期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民营经济的各种偏见,最根本的在于民营经济很难与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相容,民营经济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基础,只能是一种“边缘性经济”。等等。
第二,某些产业领域内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落后,过度和不当竞争严重。有资料显示,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的特点如下表所示(以私营企业为例),主要集中在第三和第二产业。
全国私营企业产业分布概况 单位:%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第三产业 28.2 29.7 34.7 44.4 45.8 48.5 50.8 53.5
第二产业 71.8 70.3 65.3 55.6 53.5 50.4 47.9 44.8
第一产业 0.7 1.1 1.3 1.7
资料来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由于民营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之国有经济逐步从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广大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多数比较低,因此,造成大量小型民营经济的进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肯定是必要的,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民营资本遭受致命打击。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和行业表现的最为明显。前几年煤炭行业中出现的私营小煤窑遍地开花,造成煤炭行业因恶性竞争的全行业亏损,以及引发后来的一系列小煤窑伤亡等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所以,如何组织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成合理规模和有序生产,已成为解决这些产业领域或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第三,民营经济的信誉度差。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市场经济处于萌芽阶段,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的法规不成熟、不完善,民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民营企业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商业贿赂、商业欺诈、低价倾销,转移、隐匿、销毁违法财物等等,一方面造成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另一方面大大地毁坏了自身的信誉。从深层次上看,民营经济遇到的上述各种歧视和非国民待遇,多少同其较差的声誉有一定关系。那么,民营经济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解决其声誉问题就不可回避。
第四,一些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民营经济的治理结构理论上讲能够做到合理,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些民营企业采取了家族式治理模式,而一些民营企业则采取了两权分理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事实证明,家族式治理不见得没有效率,两权分理式也不见得没有问题。问题是一些企业应当采取分离制衡的模式,而它却仍然是家族式的。不过民营企业采取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基本取向。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到137.99万户,比2000年底增长26.95%,净增加4个百分点;占私营企业总数的68.03%,比上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
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无疑,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理论研究和决策者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缩短这个期限,并找出其有效的发展路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第一,确立以发展民营经济为基点,联带其他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民营经济的战略性定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在不断地调整。体制改革的早期,民营经济被定位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将非公有制经济由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肯定了民营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体制框架内的合法地位。但是,现在看来,对民营经济的这种定位已经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然民营经济注定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且,目前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考虑民营经济的定位问题。时至今日,我们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仍然是集中力量改革旧有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以图实现原有体制的逐渐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渐进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早期改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我国微观经济已经转换到基本依据市场原则运转的今天,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仍然在“破”而不在“立”,至今基本没有实质性调整,就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我的观点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和政策基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把重点转移到加速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上来,旧体制的改革要在新体制的塑造过程中逐一解决,但新体制的塑造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一模式能够被确认,那么,民营经济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环境。首先,可以确立人们对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成份定位的新意识,逐步消除民营经济只是边缘经济的错误看法;其次,从法律和政策制定上会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些歧视性政策也会得以纠正。再次,民营企业家也会安心、大胆地发展事业。果真如此,民营经济遇到的问题就会逐步化解,民营经济的更快增长就会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尽早完善起来。
第二,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径选择。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民营经济生产与发展的历史。且不论民营经济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的重新出现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再生。后来外商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民营经济的阵容。随着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化,一些处境困难的中小型国有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实现了民营化,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也迅速完成了民营化的改造,据调查,乡镇企业中有83%至86%已成为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如江苏省到2000年底,已有93.2%的乡镇企业实现了改制,其中大中型乡镇企业的改制面也达92.5%。改制后全省乡镇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非集体资本所占比例已经由1998年的51.6%上升到74.5%。这两股力量的加盟,使我国民营经济的实力大大增强了。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崛起,给民营经济输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我想,以后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以前发展路径的依赖。以前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民营化了的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民营经济进一步拓展的基础和发展原动力,它们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逐步强大起来。另外,在全球一体化和国有企业进一步从竞争性乃至一些垄断性行业退出的大背景下,更多外商在中国设立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特别是鼓励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改造,以及促使更多的国有企业,包括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从而在增量上扩大民营经济的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的档次,将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路径。
第三,促使民营经济自身的制度改进,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多数是由出资人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方式在起步阶段具有凝聚力强等优点,但它的局限性,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说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排斥家庭企业,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那种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mansel g.blackford,1998)。也就是说,企业新制度的采用与企业的规模大致成正比。我们已经看到,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出现了依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的倾向。当然,私营经济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体制和管理方式,要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定。不过,对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样化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使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改善、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第四,民营企业要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声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曾有过不守信用的短期行为,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誉上作更多的努力。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消费者。
第五,为民营经济筹资和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系统,过去,民营经济封闭的产权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也不便于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在投融资方面的好处。随着民营经济产权模式的转换,政府应当在民营经济同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联合、参股、改组,组建企业集团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为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便利条件,逐步消除民营企业在上市方面的非国民待遇。特别是在配合消化庞大的非流通性国有股、实现国有股减持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参与,使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国有股而进入资本市场,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第六,重视发挥民营企业家、职业经理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我国民营经济过去的高速发展,与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及有效配置资源的人力资本分不开的。鼓励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当然应当重视民营企业家乃至职业经理的人力资本。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为发挥企业家潜能方面创造条件,比如在贷款、投资及用人等相关政策上给予优待。
第七,通过行业协会方式,强化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管理。民营经济主导的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不存在部门管理,但不能没有行业管理。在施行行业管理上,也不能采用过去那种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只有通过行业协会的方式加以引导和自律。政府通过行业协会传达国家的方针政策,表达政府的意图,行业协会通过对本行业内企业的督导、督察,规范其行为,促进其进步和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mansel g.blackford:"the rise modern business in great britain,the united states,and japan",the university of carolina press,1998.
2.杨叔进:《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总量快速膨胀,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据统计资料反映,199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仅为17.8亿元,只占当年gdp的19.8%,20__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达到53.7亿元,占gdp的34.3%,比重比1996年提高14.5个百分点,比全省水平高1.7个百分点。由于起点较低,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1998至20__五年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2%,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13.0个百分点,高于公有制经济17.4个百分点。
(一)、民营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从近几年的统计数字看,我市个体私营户发展较快,每年保持在1000户左右,进入稳步发展状态。
(二)从业人员遍布一、二、三产业,且科技型、创汇型民营企业逐年增加。近几年来,民营经济一改主要在商业流通领域发展的单一格局,逐步向一、二产业发展,已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遍布工商运建等各个行业。
(三)有限责任公司异军突起,发展迅速。1998年以来,我市新发展的有限责任公司29家,是近几年发展总和的1.6倍,增长速度较以往明显加快,这是由于有限责任公司责任大、名声大,自然成为民营经济提高整体规模的向主要方向。
(四)专业村、专业户发展已成为民营营经济数量增加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繁荣城乡市场、方便群众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公有制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二、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促进了整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民营经济的比重逐步增大,发展速度也大大高于公有经济,表明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gdp20__年比1998年67.7%的增长率中,民营经济拉动31.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33.0%。
(二)、对解决就业的作用。民营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安置了大批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1998至20__五年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从业人员均呈下降趋势,而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增长了61.3%,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现在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从业人员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个体和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多为城镇待业、社会闭散人员和农民。近年来,离退休干部、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以及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科技人员、高级知识分子也纷纷“下海”。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进入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将成为解决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三)、对增加国家税收的作用。民营经济上缴税收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市财政的重要来源。
(四)、对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国有企业改革中要争取的各种自,民营企业都已具备,国有企业难以割舍的各种待遇,民营企业根本不存在。近几年,民营企业面向市场的灵活机动的经营方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逐步创造出了高的成长率和效益。民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行业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促进了国有、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民营企业通过收购、承包、租赁、参股、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一些濒临破产倒闭的国有企业摆脱了经营困境,重新焕发出生机。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初步形成了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兼收并蓄,相互配置的改革与发展的互动格局。
此外,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在文化教育、城乡建设、社会公益等方面给予社会了较大的投入与支持,并不断改变着自身形象和人们的传统观念。
三、发展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及经营者素质偏低、管理滞后
管理是民企的薄弱环节。目前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决策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民营企业管理者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不高、重业务轻管理的普遍现象与其规模扩大的要求还不适应。在管理方式上,目前还有不少民营企业仍沿用传统的家庭式管理方式,一些民营企业,即使是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也很不完善。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的高度集中,影响了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民营业主是产权的所有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很多企业大小事都由总
经理一个拍板做主。此外,占据财务、采购、营销等关键职位的也是业主的家属或近亲,生产、技术、管理等诸多环节都掌握在业主的家族成员手上,严重影响了部分民营企业的决策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另外,有些个体、私营经济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有不少个体私营企业还存在经营上的违章违法行为,无照经营,不公平交易,强买强卖,缺斤少两,偷税漏税,有的个体私营经济中工人生产条件差,缺乏安全保障等。因此,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营销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培养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都是民营经济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社会负担重
“三乱”现象依然程度不同的存在。在很多地方,民营企业和个体户都承担着较重的社会负担。少数部门受利益驱动,对民营企业和个体户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一些不法人员对私营个体户敲诈勒索、吃拿卡要,破坏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还要应付多个部门的检查、管理,要上交各种名目的税费,一些小有名气的民营企业,接待任务也很重。这些问题也将妨碍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创新乏力、科技投入力度不足
尽管不少民营企业已经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总体上看,我市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偏低,私营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部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还不到1%。从工业的行业分布看,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一些传统行业,高科技企业较少,与新技术不能很好的衔接。由于很多私营企业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求进取,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投入明显不足,影响了企业长远的竞争能力。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市场需求及同行业竞争的驱动下,才实施产品质量的改进和开发新产品。由于缺乏技术上的创新,导致很多民营企业产品生产周期过长,更新速度较慢,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四、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措施
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是维系我市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当前民营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运行趋势,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环境。贯彻落实好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
(1)在市场准入方面,要进一步放宽对民营经济的限制领域。
(2)规范政府管理职能,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简化办照、办证手续,定期征集消费者意见,奖励合法经营、优质服务,惩罚欺行霸市、假冒伪劣。增强税费征管的透明度,执行收费许可证制度,实行亮证收费,并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群众监督。严禁任何部门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水平。一是有效地提供新的技术服务,鼓励国有科研单位与民营企业有机结合;二是提供信息支持,快速、准确地提供信息给民营企业,在投资决策中降低风险;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产业导向,鼓励其发展高科技产业、环境产业,鼓励其投资于中小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三是提供财政金融支持,财政金融部门要在汇兑结算、存取现金等方面提供便利,允许其以财产作抵押办理贷款;四是将民营经济中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纳入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在立项审批、股份制改造、户籍管理、法律保护、社会保障、科技专利申请、无形资产评估、科技信息沟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方面,给予切实有力的支持,提供切实有效地服务。鼓励它们向资产社会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加大国有企业的改制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构建国企改制与发展民营经济良性互动的政策平台。一方面,积极丰富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形式,支持一批多年以来经营不善、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尽快退出该领域;另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租赁、托管等形式,实现低成本扩张,通过市场对资源的重新配置,不但充实和壮大民营经济的实力,而且解决国企改制的历史遗留问题,安置下岗人员,让更多的闲置资源发挥效率。
(三)、鼓励民营企业进行合理的资产重组
目前我市的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且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对那些同行业、同产品的,或者具有生产互补性的企业要鼓励其利用联营、兼并等形式进行合并,实行优化组合,壮大实力,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提高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为了应对“入世”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业主应尽快摒弃家庭经营、小富即安的旧思想。由于民营企业的自身素质普遍偏低,政府要选取一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尽快做大做强,努力打造一批民营企业“小巨人”。一是技术创新。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已起步的民营科技企业,要以科技为先导,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同时,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开发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发展高、精、深产品,创优良品牌。要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向私营企业合理流动的激励机制。鼓励民营科技企业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追求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高市场占有率,并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型企业。二是体制创新。随着发展速度加快、比重加大和市场竞争加剧,民营经济发展在体制、机制、制度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再创新。比如,民营大户单靠独资投入已很难大发展,需要建立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民营企业的产品要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分配制度改革,通过股票期权、技术入股等分配形式建立稳定的经营管理队伍。
(五)、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继续鼓励外商投资,引导外资向我们需要的产业方向投资。鼓励外商投资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工业,兴办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的新技术、新产品项目。同时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依法管理,强化对合同履约的监管,严格税收征管、纳税检查和会计决算检查,保护各方的权益,维
护劳动者正当权益。通过管理,把利用外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另外,要坚持“市外就是外”,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市外国内的民营企业大户来安康投资办企业。(六)、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的载体。比如,造建工业园区就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聚集资本、技术、人力资源,是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和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要继续加快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功能,美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打造坚实的平台。
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一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创造大发展的浓厚氛围。根据目前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新闻媒介应开辟专栏,宣传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解决民营经济低人一等的观念,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二是放活政策,真心扶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策灵活、环境宽松是实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先决条件。要用足用活政策,做好“活”的文章,先生孩子后起名,在政策运用上,要做到以法为界,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能活则活,能宽则宽,只要不违法,有利于发展经济,就支持,开绿灯。三是规范经济秩序,加强监督管理。民营经济要加快,健康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的秩序、安定的环境作保证。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其次要加强综合治安管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第三要加强教育引导,要对个体民营企业加强爱国、敬业、守法的教育,自觉缴纳规定的税费,自觉接受监督管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不法行为,做到讲信誉、讲文明、守信用、守法规,努力形成守法经营光荣、劳动致富有功的良好氛围。
总之,发展民营经济一靠认识、二靠政策、三靠管理,只要解放了思想,抓住了机遇,大胆地创,大胆地试,我市民营经济在近三、五年间必将会有大的发展。
参考书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从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政府限制发展到提倡和鼓励发展的曲折历程,已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通过梳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盐城市民营经济发展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盐城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2年,盐城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77.92亿元,是2005年的3.3倍,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6.6%,比2005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5.25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占全部经济的比重为42.8%,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41.91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占全部经济的比重为77.5%,比2005年下降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40.76亿元,比2005年提高3.3倍,占全部经济的62.2%,比2005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2.主体活力不断增强。2012年,盐城市工商登记注册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数600047个,是2005年总户数的3.4倍,年均增长19.1%。其中,民营企业121604个,年均增长25.5%;个体经营户478443个,年均增长17.9%。民营经济注册资本(金)4487.72亿元,是2005年的15.6倍,年均增长48.1%。其中,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由2005年的262.03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3656.17亿元,年均增长45.7%。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也由2005年的104.63万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66万元,年均增长16.3%。
3.税收贡献日益突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江苏省与盐城市均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增加了税收收入。2012年,盐城市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292.09亿元,比2005年增长6.5倍,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68.9%,比2005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完成税收收入146.50亿元,比2005年增长6.7倍,占全部民营经济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0.2%,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34.4%。从税种看,增值税67.51亿元,营业税86.73亿元,企业所得税34.88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2.8%、88.2%和56.7%。
4.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稳定之基。盐城民营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2012年,盐城市民营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198.95万人,比2005年增加127.67万人,年均增加18.24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4%,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1个百分点。浩浩荡荡的民营经济从业队伍既是社会劳动力的蓄水池,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稳压器。
5.民营商业蓬勃发展。从消费品市场看,民营经济也保持了蓬勃的发展势头,商品销售额稳步增长。2012年,盐城市民营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额3406.68亿元,比2005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8.5%。其中,零售额299.54亿元,年均增长18.8%;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共实现零售额959.56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3.8%,比2005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二、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积极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和体制局限等因素,民营经济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长期悬而未决。
1.政策门槛有待降低。2005年2月29日,国务院“非公36条”正式公布,其主要内容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等。“非公36条”的出台曾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希望,然而配套措施没有落实到位,行业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使民营企业深陷“上面放,下面望,中间制造顶门杠”的尴尬处境。近年来,盐城市民营经济产业布局不合理,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娱乐、工业制造和居民服务等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行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如电力、石油、铁路、民航及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等大部分尚处公有制经济垄断和半垄断状态。
2.融资渠道过窄。近年,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但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较窄,融资难、资金短缺问题依然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直接融资方面主要包括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等。目前,我国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门槛很高,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达到上市标准,而资本市场又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间接融资方面,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但大多数银行都不愿意因把钱贷给民营企业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同时现有金融机构又缺少面向民营企业的商业化银行,加上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根本无法满足民营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3.人才资源紧缺。人才匮乏已逐渐成为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专业能力不足,其人才资源状况经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是人才难求;二是人才难留。据调查,34%的民营企业认为高素质人才不愿到民营企业工作,遭遇“人才难求”的尴尬处境。也有部分民营企业已经拥有人才,但是用不得其法,福利待遇水平跟不上,不能正常发挥人才功能,导致人员流失快,人才稳定困难,缺乏高端人才成为影响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障碍之一。
4.民间投资增速放缓。2012年,盐城市完成民间投资1531.50亿元,同比增长18.3%,慢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9.0%,比去年同期低2.6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投资899.10亿元,同比增长3.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6.4%,比去年同期低8.5个百分点。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降低经营条件,积极扶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对民营经济上水平、上档次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民间资金更多地投向技术、资金密集、附加值高的民营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政策、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推进民营经济由小而散、土而弱逐步向产业型、科技型、外向型转变,促进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拓宽融资渠道。政府、银行和民营企业要共同努力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一是鼓励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上市,或通过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二是加快银行体制改革,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推动银企合作,探索成立专门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银行及金融组织;三是积极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支持发展商业性担保,不断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3.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对业主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民营企业主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应根据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争取短期内提高企业主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现有人才的作用。积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企业品牌创建等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要进行期权或股权激励,多渠道提高现有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待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条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努力使民营经济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历程当前困难与“五个转变”[J].理论探索,2010(01).
[2]宋子鹏,杨少浪.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珠江经济,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