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生物化学的概念

医学生物化学的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10 16:51: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生物化学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生物化学的概念

篇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随机抽取2013级专科临床专业1班(41人)、2013级专科临床专业3班(39人)和2013级专科临床专业5班(40人)为调查实验班,对这些2013届专科临床专业的120名学生的医学生物化学课堂进行临床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年龄在19~21的学生5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7%,年龄在21以上的学生6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3%,其中男学生的人数为33人,女学生的人数为77人。

1.2方法。

医学生物化学临床教学实践活动与引导相结合。通过长期的医学生物化学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将医学生物化学临床教学实践活动与引导结合起来,医学生物化学临床实践活动不存在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的情况,教师在对每一节课程的内容都需要做细致的准备,并转变了自身的医学生物化学临床教学实践活动观念,将医学生物化学临床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由老师转变为了学生,这也恰恰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课前积极地查阅当代院校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与医学生物化学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觉得某老师的临床实践活动很有意思,在学科内容的医学生物化学临床教学实践活动中,老师应该更多地是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医学生物化学临床教学实践活动方式灵活。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即使他们处在同一年级,其学习和理解能力也会有所不同,老师在备课时就需要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首先,老师要认识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知识底蕴,其次,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很深有些很浅。第三,临床实践活动提问时也要掌握技巧。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会提问一些较深的问题,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选择较为简单的问题,既不会使学生因回答不上而感到尴尬,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此外,在进行医学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必一定要提前制定出相应的教学配套措施,比如对医学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医学生物化学课堂的学时安排、医学生物化学课堂的考试改革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并且加强临床案例教学的考核成绩在整个医学生物化学课堂中学生成绩的占有比例,把每次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学生的主要考核成绩,进而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

2结果

采用问卷调查调查的形式对医学生物化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影响作用进行评估。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表示在120名医学生物化学专业学生当中有96人认为临床案例教学法的方法更适于课堂,特别是在提升个人学习兴趣、增强了团队的相互合作精神、有效的促进了知识的记忆、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面反应强烈,评价良好的106人占总人数的88%。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而言,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篇2

一、错误概念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错误概念的形成受学生、教师、学习内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对新刺激、新内容进行新的意义建构,这是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最重要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日常概念的干扰、知识的负迁移、心像系统的替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等,对学生错误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1.日常概念的干扰

日常概念(daily conception)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形成的概念。它一般在专门的教学之前获得。随着儿童交往、提问的逐渐扩大,日常概念形成了儿童对于世界的观念建构和再建构。如,刚出生的儿童会认为所有事物都有生命。随着经验的积累,这一观念再次建构为:只有移动的物体才有生命。因为汽车是移动的,所以有生命,而小草是不动的,所以没有生命。由于日常概念往往没有触及对事物的本质理解,因而具有宽泛性、多义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对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往往造成干扰。例如,学生在学习几何中的“垂直”概念时,根据日常观察和狭义的理解,总是认为,一条直线水平、另一条直线与之相交成90°所形成的图形才叫垂直。又如,生物课上,学生往往认为果实都是可以吃的,鸟类就是会飞的动物等等,不一而足,从而导致错误概念的产生。

2.知识的负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情境对另一种学习情境的影响。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迁移。从两种学习情境相互影响的效果方面看,迁移分为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学习互相促进,形成正迁移;两种学习互相干扰或冲突,则形成负迁移。知识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取决于两种学习在内容、过程、环境、条件等方面的相似性。当学生用先前经验和心向去建构内容、环境、条件等已发生变化的新任务时,就会造成对新任务的干扰,影响当前任务的学习。如,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法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如果根据先前的语法学习经验来建构另一种语言情境中的语法知识,往往会造成对概念的错误理解。又如,同一种化学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当条件发生变化后,先前化学反应过程和结果的习得性知识极易形成学生的某种心理定势,对当前的认知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错误概念的发生。

3.心像系统的替代

1986年,加拿大心理学家Paivio及其团队提出了人脑认知系统的“双重编码”理论[2]。该理论认为,言语系统和心像系统,作为人的大脑认知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分别对不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等处理。前者主要处理言语类信息,后者主要处理声音、图像等非言语类信息。两个系统既独立又联系,既分工又合作。同时运作,可以降低学习负荷,增强理解、记忆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左右脑”全脑学习。但是,这两个系统在执行任务时并不是平均运作。多数情况下,某个系统比较强大时,另一个系统就会变得弱小。在早期概念教学中,这种不均衡被教师放大了。幼儿和小学教师在教授具体事物的概念时,一般直接用概念例子进行实物直观或模型直观,启动了儿童的心像系统,却疏忽了对儿童关于概念本质特征的言语信息输入。比如,花朵、交通工具,昆虫等概念。图像等非言语类信息的过多输入使得儿童的心像系统替代了言语系统本应发挥的作用。虽然,心像系统在理解和记忆概念时,有其自身的优点,如丰富性、深刻性、形象性、整体性等,但是它并不能取代概念定义的明确性、不变性和抽象性。最主要的是,它缺少概念定义的排他性。当然,把抽象的定义硬塞给低龄儿童确实不妥,但教师不可不作为,可将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抽象语言(即概念定义)进行具体、形象地言语转化后,配合直观教学,以灵活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对概念定义的不作为,导致学生仅仅建立了概念的整体心理映像,对概念本质特征的理解模糊、易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错误概念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4.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

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Jean Piaget将学生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3]。这就是著名的Piaget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它充分反映了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以及在同一阶段内发展所具有的共性。知识的教学受到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无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即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随意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而应与之保持同步。如果教学内容与方法低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就会形成无效的教学,学生将得不到发展;超出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就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的错误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例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如果数学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对学生传授方程、函数等形式运算的内容,将会导致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误解甚至不解。

错误概念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不仅是儿童,即使是在大学生和成人中也屡见不鲜,并深藏于人的观念之中。由于错误概念通常能“解释”一些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符合直观观察,表现出“合理的”一面,因此还具有顽固性。原有的错误概念可以引发新的错误概念,形成知识学习的恶性循环,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二、概念转化的条件

Posner等人在认知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概念转化(conceptual change)的条件理论[4]。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原有观念要发生转化,应具备四个条件:

一是对原有概念的不满,即它已经无法解释当前发生的学习情境,因而使学习者感到失望。二是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学习者能够理解新概念及其组织方式,这是学习者建立新的科学概念的前提条件。三是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与个体的其他知识经验、信念等保持一致,能够实现有效整合,而不是相互发生冲突。四是新概念的有效性。新概念能够提供对当前学习情境更好的解决方案,体现出巨大的价值和潜力。学生认识到新概念优于原有概念,是实现概念转变的现实动力。

个体的经验背景也是影响概念转化的重要因素。Posner等人称之为“概念生态”(conceptual ecology)[4]。它包含以下几个组成因子:一是认识信念;二是原有概念;三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四是解释知识的方式;五是问题解决策略;六是情绪情感;七是对科学本质的看法。概念生态构成的要素,例如问题解决的策略、情绪情感等,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也都可能对不同的学习者的概念转化产生影响。1992年,针对该理论由于未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所引起的质疑,Posner对此理论作了一些修改,把学习的动机因素也纳入概念生态中,进一步完善了概念转化的条件理论[5]。

三、促进错误概念转化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学生错误概念转化的根本途径。在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知识建构的过程和规律,尝试“探测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建构科学概念运用科学概念元认知监控(反思)”的五步转化法,是促使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最终转化的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教育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一切优化的教学都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阶段特征。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多数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理解和运用概念时,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综合使用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言语直观,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深入观察和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性概括,形成感性认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性概括,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

1.探测学生的错误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探测学生的错误概念。这是实现错误概念转化的前提。在揭示新概念之前,教师应首先尽力去了解学生对当前情境或任务的想法,采用具有揭示力的探测性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推测可能的结果。教师先提供一种开放的问题情境,采用“如果……将会如何”的形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充分发表意见,由自选代表进行综合后发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是实现错误概念转化的重要环节。怎样制造认知冲突呢?较可行的思路是: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概念或想法,创设情境使其与科学概念发生强烈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原有概念与科学概念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让学生产生“震撼”,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而不得不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他曾深信不疑的东西,才有可能发现其原有概念的局限性和错误之处,才能彻底地抛弃它们。

3.建构科学概念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不是最终目的。当认知冲突的情境发生后,教师应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现象背后说明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造成冲突和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表意见,自然地进行感性概括。学生通过交流一一呈现对冲突情境的理解,并去粗取精,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时,科学概念的重建就开始了。教师的任务是:其一,呈现科学概念的定义,深刻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是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界定,是此概念区别于彼概念的标志,也是解答认知冲突情境的钥匙。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定义的教学是学习科学概念的关键环节;其二,综合呈现与概念本质特征相关的言语信息和图形图像信息,同时启动学生的“双重编码”系统,培养学生的全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其三,呈现足够的概念正例和适当的反例,促使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精确化。呈现正例,把符合概念本质特征的对象变化范围尽可能包括进来,可以防止“概括不足”;然后呈现适当表面相似的概念反例,可以防止“过度概括”,把不符合概念本质特征的成员排除出去。前者提供对概念的证明,后者提供对概念的辨别。二者的综合使用,则会迅速促使学生对概念定义的精确理解;其四,解释科学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如上所述,新概念要被学生接受是有条件的。教师应该通过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科学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科学概念的运用等方面的具体解释和直观呈现,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它的种种“优点”,从而在心理上真正接纳它,实现科学概念的重建。

4.运用科学概念

熟练地运用科学概念是检验概念掌握程度的标准,也是概念学习的最终目的。但是,错误概念的彻底转化和科学概念的真正建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经过反复地运用和练习才可以实现。在概念的运用阶段,教师应考虑到概念对象各种可能的变化类型(变式),通过训练学生对概念对象各种变式的理解与运用,触类旁通,才能促使学生错误概念的最终转化和科学概念的真正建构。

5.元认知监控(反思)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等。元认知对学习状态的改变具有监控、评价、管理等重要功能。在错误概念转化的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的参与可以使学生激发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注意力、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等,使学习过程从死板低效变为富有生机和高效。在学习之后,通过反思概念转化的过程及评价学习过程的得失,使概念学习得到升华,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学习策略得到提高。

――――――――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Clark,J.M.,Paivio,A.Dual coding theory and education.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1(Vol 3).

篇3

中图分类号:R3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3-103-01

生物医学是一门交叉的边缘学科,涉及综合工程学、医学以及生物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生物化学是我院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其科学体系庞大、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枯燥,其中的理论知识也比较抽象,专业性强。生物化学学科的这一系列特点,让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因此,一度被我医学生认为是一门难以学好的科目。同时,这也给生物化学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值得关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片面强调理论的传授,而缺乏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内在联系。这些都将为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理解和日后的学习带来阻碍。因而,如何有效的提升我院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我们教学者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在此提出一些对策以改善教学现状。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相关专业知识时,可适当引入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名人趣事。以这种方式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同学建立对于关于相关专业知识的背景,在回忆相关知识时能够通过联想而得到加深。让同学们感觉生物化学并不是那么难以学习,从内心消除对这门课程的心理障碍。其实任何一门知识都是来自于生活的。因此,老师要尽量让自己的课堂内容在专业性的基础上尽量贴近生活。拉近生物化学同学生们的距离。比如,食品公共安全问题,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块热点问题。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和对其内在知识的探索。简单的一例就是三聚氰胺问题,当时轰动全国,引发人们极大的讨论。通过添加大量含氮元素的三聚氰胺,来提升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这些不法商贩的做法,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三聚氰胺有很大的毒副作用,长期摄入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引发结实,甚至诱发膀胱癌。相关的例子在医学、工业、农业方面也都发生。通过实例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讲解,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设备能够给教学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以动画、投影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使得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和突出。理解生物化学中的一些知识内容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空间,如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和多级结构,氨基酸的顺序,多糖等空间结构。此外,还有一些内容相对难以理解,如酶促反应动力学、三大代谢等。因此,依靠动画的表达方式则显得更加直观易懂。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故事情节为铺垫,针对不同章节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辅以Flas演示,能够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图。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3、应用案例教学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通过课堂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的转化。对于案例教学,首先是关于案例的选择。案例的选择要和课本内容想贴近,同时还要注意与实际的联系程度。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确定主题。对于选定的案例,教师应充分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其次,就是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在课堂之上,首先让学生进行观看,阅读和分析,建立对案例的初步了解和一些个人的见解。随后进入讨论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分组的形式,发表个人的看法,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切磋。最后通过教师专业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给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4、改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对一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能够给学生省去很多的无用功。第一、传授学生巧用记忆法。生物化学涉及的一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相对难以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东西,学生常常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导致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足。但是通过编制口诀,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内容体系。继而通过日后的学习不断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如“乙酰草酰成柠檬, 柠檬又成α-酮, 琥酰琥酸延胡索, 苹果落在草丛中”,这一口诀有助于学生快速、牢固的将新陈代谢的途径记住。我们老师要善于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转化为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将生物化学中抽象的概念通俗易懂化,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运用比较的方法增进理解。生物化学内容繁杂,体系庞大,应利用比较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和归纳。例如,复制和转录过程。复制需要RNA引物,而转录不需要。所需要的酶和最终产物也不同。通过对比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加以记忆。此外,糖酵解和糖异生;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异同等,都可采用对比的教学模式。

5、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知识和理论。因此,现代生物化学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还要补充一些课堂之外的前沿研究成果。让教学不断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哲学和人文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出既有科学头脑又有人文情怀的学生。

我院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化改革。教学改革应以实验教学建设为重点,以现代教学技术为手段,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希望通过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推进我院生物化学这一学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曹蕾. 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体会[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7(05)

篇4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18-02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很多学科都有交叉渗透,已经成为生物各学科之间、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1]医学生学习好生物化学将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物化学不但内容抽象复杂,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时少的问题,因此,生物化学已成为基础医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生物化学绪论是纵览和把握生物化学基本内容的一个提纲,是对生物化学整本教材甚至生物化学整个学科的一个说明,通过绪论学习能使学生尽快了解生物化学的整体结构。因此本文在阐述绪论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绪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讲好绪论的方法。

一、绪论教学的重要性

绪论作为开篇之首,它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讲好绪论课对学生大有裨益:首先,它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有一个系统认识,消除陌生感。绪论教学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第一课,主要向学生讲授生物化学的内涵、发展史、研究内容、与医学的关系,以及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绪论的教学内容可谓涵盖了生物化学的方方面面,能够让学生站在一个高度上纵览生物化学的全貌。其次,它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生物化学对医学工作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医学紧密结合,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疾病发生的机理。另外,生物化学也能够为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也并不只是枯燥的理论,它是在生活和看病过程中都能用到的一种实用的科学。学生认清这一点后,就容易将被动的学习变成一种主动的追求。再次,绪论课讲得生动有趣,不但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甚至可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上这门功课,对于以后教学效率的提高大有帮助。

另一方面,讲好绪论对教师本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是教师树立良好教学形象的有效方式。绪论教学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枯燥,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就会觉得空泛;若教师能够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对所有内容能够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就会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认可,甚至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信任和敬重。这样无形中教师就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形象。

俗话说“美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生动讲解绪论这个好的开始,不论对学生的学还是对教师的教都是一件好事,是营建双赢局面的必备法宝。

二、绪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关于绪论的讲解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是教师不注重绪论的教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学学时的限制,另一个就是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绪论教学的重要性。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以前生物化学理论课时多在100学时以上,但是现在多数院校将其压缩至70几个学时。教师要确保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妥善、合理地安排时间。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就将绪论非常粗略地带过后直奔具体章节的讲解。这样做妨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使学生难以前后贯通。还有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绪论教学的重要性,觉得绪论可有可无,从而忽视了绪论教学。而研究证实,详尽讲授绪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生物化学整体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影响。[2]

另一方面是教师对绪论的讲解不够生动。若只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会使学生感觉生物化学深奥难懂,枯燥乏味,让学生兴趣索然,这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同时学生会对教师的教学形象产生不良印象,甚至对教师产生厌恶和抵触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可能是有些教师只是将绪论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其实讲好绪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教师除了平时要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外,还需要在课前做精心充分的准备。其二就是教师虽然知道绪论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来讲解,但是却因为没有好的方法,而达不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生物化学绪论的教学方法

既然讲好绪论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讲好绪论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归纳总结出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第一,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生物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生物化学概念较为抽象,如果只按照书上的定义来讲解,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对这一概念形成一个有形的认识。若从概念内涵出发,以多姿多彩的生命表象来抛砖引玉,让学生们讨论躲在生命表象下的生命本质是什么,就可以以这种方式引出生物化学实际上就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1]以这种方式给出生物化学的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进而再介绍生物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生物化学虽然内容丰富繁杂,涉及面广,但是其研究内容可以大致高度概括为:生物体基本组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化学变化,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3]在讲解研究内容的过程中可穿插一些生活中的生化现象。如剧烈运动后为何感觉肌肉发酸,吃糖过多为什么会长胖等,这些问题都涉及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在以后的授课中答案会一一揭晓。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生物化学的课程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通过讲述生物化学发展史, 激发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激情。在生物化学的发展中,有许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介绍他们的工作和事迹。如胰岛素的发现者加拿大人F.G.班廷,为了筹集实验资金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他不顾一切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并最终将胰岛素用于临床,使过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了救治。他也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通过介绍这些事例,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激发他们对生物化学的浓厚兴趣,甚至产生将来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美好愿望。

第三,讲述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不论在农业、航空航天事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还是在生物化学工程技术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生物化学具有更特殊的意义。首先,学习生物化学可以增加对治病机理的认识,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人处于病理状态往往是由于细胞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功能的紊乱而造成的,如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1相对于LD2升高是心肌炎或心脏受损的标志,[4]许多疾病的临床诊断愈来愈多地依赖于生化指标的测定。其次,生物化学理论和方法可以促进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生物药物的基本成分为氨基酸、蛋白质、酶、辅酶、糖类、脂类、核酸等及其降解产物,它们都是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合成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具有药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在制药行业和医药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在讲解生物化学绪论的过程中,还要跟学生讲解一下生物化学的难学之处,对于这些难点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应对,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有助于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生化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就是三大物质代谢,其中会涉及很多代谢反应,如三羧酸循环、脂肪酸的β氧化和尿素循环等,对于这些代谢反应的学习,应让学生把握住三点,一是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反应,即这个反应的生理意义是什么。二是要知道发生这个反应的部位,发生在什么组织,什么细胞器。最后就是要抓住这些反应的关键点,如起始反应物和终末产物各是什么、耗能或产能步骤以及受调控的步骤都有哪些。要掌握这些内容就要学会归纳总结,多比较不同的反应特点,加深印象。

只有将绪论讲好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主动并信心十足地把生物化学课程学好。

[ 参 考 文 献 ]

[1] 查锡良. 生物化学(第七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篇5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体的交叉学科,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命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涉及的体系包括糖、蛋白质、核酸、脂等,其概念抽象,内容枯燥乏味,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较大难度。且近年来生物化学研究进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教师需要对最新的进展有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够讲得彻底深入。

2.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高职医学生物化学的实践教学基本是以“实验教师预先准备好实验材料,上课讲解,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的形式完成的,实验报告也常照抄实验指导材料,实验教学重验证而轻探索。这种验证性的实验教学模式过多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新发现。这种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本不能培养医学生岗位能力。

3.教学模式与社会实际需要不相符

据调查,高职生物化学的教学多年来一直沿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沿用经典生物化学教材,教学内容与高职医学生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脱节现象,学生职业技术知识等匮乏,不能适应就业岗位要求。

4.教师知识结构上存在缺陷

生物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或综合性大学的化学或药学专业等,不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对相关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工作内容和性质知之甚少,难以将生物化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进行拓展,授课时往往对医学专业性知识缺乏有效的衔接,容易造成基础与临床课程割裂,教学效果不理想,从而使教学和学生的岗位需求不对接。

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生物化学的教学探讨为实现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学应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才能保证自身优势,占领医学高等教育的一方市场,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1.理论教学的岗位需求体现

高职医学教育培养的是医学实用型人才,生物化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理论教学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体现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强调基础理论的倾向,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实际岗位需要为目标,使课程内容服务于岗位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对于临床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将从事基层医疗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涉及医疗、预防及健康教育等,因此关于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的物质组成及生命物质的代谢与能量变化”的内容应重点讲解,如代谢疾病的发病机制、常见营养缺乏症等;对于药学专业,在学习酶相关的内容时,酶的抑制剂、激活剂等内容与他们的岗位需求密切相关,要结合抗生素等药物的作用机制重点讲解,并充分引用一些以酶作为靶位的药物实例来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生命体信息的传递与调控部分”的内容较复杂难懂,在对高职各专业医学生授课中应进行详略增删,把基本的问题讲清楚,够用即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诊断手段多依赖先进的检测仪器,生物化学中涉及很多的临床检验项目。在理论教学中,根据岗位需求,要结合疾病分析某些生化指标的内涵,并要求学生看懂生化化验单,如肝功检测中,化验单上“ALT、AST”等符号要看懂,并通过学习说出各项目的意义。

2.实践教学的岗位需求体现

高职医学毕业生除选择进入医疗系统工作外,部分会选择在医药相关企业从事药品研制和生产等工作,这些岗位对其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生物化学实践教学中采用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能将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交叉融合、实验材料和方法综合运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实际需求,生物化学实验可将血清制备、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测定等一系列的实验融合在一起,实验教学过程中,由实验指导教师提出选题的方向、实验目的和条件,具体实验设计、实施等问题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要求学生记录反应的实际实验现象,客观地书写实验报告,并强调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既综合地验证相关的理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可择机安排学生参加临床诊断或见习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增强与临床的联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体现岗位需求。

3.教学方法的岗位需求体现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生物化学教学中适时引用临床病案,结合医药领域及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如讲生物氧化时,结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煤气中毒等;糖代谢的学习,结合血糖调节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学习脂代谢时,联系肥胖症、脂肪肝等讲解;讲蛋白质代谢时,多联系实际病例,如白化病、氨中毒等。这些临床实例的引用,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今后的工作实际相结合,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避免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脱节,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以后的临床工作。但须注意,案例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要与专业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对临床和护理专业的学生,可适当结合医疗保健方面的案例;对药学专业的学生,要结合药理方面的案例。如在糖和脂类代谢学习中引入案例:女,66岁,患糖尿病8年;乏力,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的症状;尿糖高于正常值,空腹血糖为9.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14.8mmol/L。问题:何为血糖?正常范围多少?什么是糖尿病?为什么严重糖尿病患者会并发酮症酸中毒?让学生以糖尿病为中心去探索和学习。通过此案例的引用,学生将糖、脂类代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并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综合分析应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引用临床病例分析,用生化知识解释、分析临床疾病的分子机制,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化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以及生化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生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为学习临床医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与岗位需求的对接。

4.教师素质的岗位需求体现

高职医学生物化学教师医学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保证。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与不同专业的相关课程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教师要对不同专业的基本课程有所了解,积极参与业务交流,学习临床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使生物化学的教学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教师要关注新闻媒体中有关疾病、食品、药品、营养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寻找这些内容与生物化学的联系,将这些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案例分析素材,能够使生物化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能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体现相关专业的岗位需求。

篇6

    二、生物化学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它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治方面,如抗菌药、抗癌药物的作用生化机理及体液定酶类的检测支持疾病诊断等都离不开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如蛋白质和核酸分离、纯化、分析及鉴定等生化技术也已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及药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利用生化这门工具书去更好地学习及扩充医学专业知识,我们生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自身特点和生化的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生化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建立合理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互动的实际效能。

    三、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是大专院校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周课时仅为3小节,且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各学科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足。因此,如何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提供条件才是一个积极的措施。

    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几乎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把学生看做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①学得不完整,知识点空泛,知识面脆弱;②惰性学习,无法在需要知识之时运用;③学法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因此,改变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成绩,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四、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

    1.职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

    生物化学作是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所占的分值大约10分左右,所占的分值比例虽然不是很高,却是教学的考试科目和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理解存在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学生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与生物化学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生物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相应的专业课程成绩的平均分也高于生物化学成绩平均分较低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反映这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要高于生物化学平均成绩较低的学生。因此,对生物化学知识学习,不仅是学生参加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的需求,更是学生进行进一步专业知识学习的知识结构基础,怎样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构建,有效地与学生专业特征相适应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2.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比如:疾病产生的内在机制、药物作用原理、疾病诊断的依据和临床检验数据的应用等都与生物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专业课程的知识割裂开来,去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如何开展好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为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是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五、教学思考

    1.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优化完善教学内容。生物化学作为前沿科学,其进展快的特点,专科的教材相对滞后,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选好教材,划分知识点。此外,还要注意前沿知识的补充,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贮存与表达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提及学生可能听说过的基因克隆和基因治疗,由克隆羊多莉的来由,展望基因器官移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课后查阅相关文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医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去激发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弱点激起其主动学习的斗志。过去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虽可保证教学的量但是没法有效确保教学的质。由于缺乏活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高素质人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临床疾病发生的生化机理组织讨论中加深他们对疾病诊治的理解;加强生化基本知识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如在血糖调节的教学中,首先介绍糖尿病的例子,引导学生讲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病”后,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少许自由讨论时间后让学生充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初步的尝试分析。其次引出用幻灯片制作出“三多一少”的生化和生理病理机理动态的流程示意图来解答问题并顺便说明治疗思路,使学生理解胰岛素促进糖代谢作用,同时联系生理学胶体渗透压及水平衡的生理学相关内容与临床诊治的联系,培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迁移能力。最后用中常见糖尿病患者和尿毒症患者静滴葡萄糖时为什么要加适量胰岛素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自学。

    (2)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和性质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显得很空洞,很难使学生深刻理会。而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学是生物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标,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总显得索然无味、力不从心。通过“唾液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酶的抑制与激活”等实验,使同学们对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有了清晰的认识。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也是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这使得生物化学一方面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比较难学。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抹杀生物化学的活力,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进行理解性记忆,并随时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生物化学实验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通过观察在加酸、加碱过程中,酪蛋白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和沉淀———溶解情况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现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过程,使同学们切实理解了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和等电点的概念;它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可化繁为简,便于记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兴趣,开阔视野,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学而有效之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可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有效地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缓解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篇7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与化学、生物、生理及其它临床基础课和临床课发生着广泛的知识交叉渗透,国内外医学教学中都相当重视该门课程,对它的学习是否扎实和牢固,直接影响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生物化学理论课的课程特点,结构式多、反应式多、缩写符号多、概念描述性内容多、记忆内容多、抽象、难懂,导致这门课程长期以来是医学院学生普遍非常重视,但又感到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比较枯燥的一门课。生物化学理论课处于发展瓶颈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严重的甚至成为学生的负担,其它专业课程学习的壁垒。

1 轻松的学习氛围从绪论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起始阶段,除了要系统的介绍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热情,笔者认为是绪论部分教学的重中之重[1,2]。例如,通常我会以三个"W"作为开场白,即什么是生物化学(what)?;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化学(why)?;如何学好生物化学(how)?。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中,以三个"W"为主线,展开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深入浅出,将复杂、枯燥、抽象的生化概念生活化。比如,讲述机体的化学组成时,其中水占到体重的60%左右。引入提问,有句话常说:"女人是水做成的骨肉"。我想问大家:"女人含水量多还是男人含水量多?"另外,从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学好生物化学。①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同学在接触生物化学之前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因此,要鼓励和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热情。②了解特点,摸清规律。③讲究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根据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养成课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当场或课后整理笔记,择重记忆的学习方法。

2 记忆是学好生物化学的重要方法

生物化学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但是生物化学的知识内在体系导致,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多为概念性、结构性内容,名词生僻且英文缩写符号多。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很多复杂,且无规律可循的内容,编写成了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和加强学生记忆[3]。例如:核酸是由磷酸、碱基和戊糖三种基本成分组成,可以用口诀"基本成分有三样,磷酸碱基和戊糖"。学习tRNA的结构时,它的结构特点比较分散,学生很难一下完整的记下来,但是用"三个发夹左右下,右下之间附加叉,三端有个氨基酸臂,下环一个反密码"就可以全面的将tRNA的结构特点凝练出来。再比如,学习脂类代谢中有个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主要是指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如果用"麻油花生米"来记忆的话,不仅语言诙谐生动,而且简单易记。真核细胞mRNA转录后,需要加上7'端帽子结构和3'端多聚腺苷酸尾结构后加工成熟,在讲授的课程中,我们可以形象的称为"戴帽穿靴"过程,就像人准备出门的时候,要戴上帽子,穿上靴子,而帽子和靴子可以对头部和脚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mRNA的加工成熟步骤及其功能。

3 运用情景教学法调节课堂气氛

生物化学课的教学过程,是同学们普遍反映比较枯燥,老师感觉课堂气氛沉闷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笔者认为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4]。讲解真核细胞DNA的空间结构时,先引入问题"真核细胞DNA展开长度大概1m左右,而细胞核直径只有几个微米,这么小的细胞核是怎么容下这么长的DNA的呢?"继而讲解DNA的四次折叠过程,这样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再解惑,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在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前言部分,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站在生物化学的角度,分析饥饿减肥法是否科学?",紧接着讲述糖、脂、蛋白质在人体内作为能量的来源,所占的比重以及供应能量的优先等级。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使机械、呆板的内容生动起来。在细胞信号转导一章中,很多学生对第二信使的概念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室想象成一个细胞,教室内的每个同学都是细胞内信号分子,现在从教室外面来了一个人,找班上同学有事,可是现在是上课时间,他不能直接走到教师里面来,这时候怎么办?既然是上课时间,同学们都不能自由进出教室,但是老师可以啊,老师可以走到教师门口,接受信息,等到下课,再转达给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室外那个人是第一信使,而老师就充当了第二信使的作用。让学生在通俗易懂的道理中明白了复杂的细胞信号传导过程。

4 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生物化学理论课和其它医学基础课不同,它的研究水平是分子水平。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多是抽象的,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来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一般采用板书绘图或者挂图和教具来辅助教学过程。但是,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如结构的改变、物质穿透细胞膜机制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等,均是动态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在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憾的同时,使一些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更加生动,直观[5,6]。例如,在解释血红蛋白四个亚基之间的协同效应时,从紧张态到松弛态的转变,学生很难理解。但插入动态视频后,使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具体的立体构象的改变过程,这样比教师对着静态的图片,纯语言描述要容易理解。再如,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其起始阶段,聚合酶如何组装;细胞信号转导中细胞膜如何识别胞外信号,向细胞内传递等,如果能够采用一边播放FLASH视频,一边讲述的方式,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动态变化过程,优化教学效果。

5 结合临床和科研体现生物化学的实用性

作为医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夯实医学生的专业基础,为增强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服务。在科研领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科研手段,很多研究领域只要涉及到分子水平的研究,都会运用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教学内容和临床以及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更新知识体系,再者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例如,糖代谢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缺乏,导致氧化型谷胱甘肽不能及时还原,结合临床"蚕豆病"的临床表现,讲述糖代谢中NADPH+H+生成,以及还原性谷胱甘肽的重要性,能够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整体观。在DNA的空间结构中,讲述核小体的组装时,结合细胞凋亡中检测手段DNA梯度电泳,解释DNA折叠形式和为什么凋亡时会出现DNA梯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研视角。

总之,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掌控课堂气氛,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开放的求知触角,深入简出的教学方法和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教学相长、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还需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郑凯迪,王建光,毛孙忠,等. 讲好绪论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J]. 大学教育, 2013 (13), 118-119.

[2] 汤 婷 黄春霞. 生物化学绪论课教学[J]. 学园, 2013 (16), 64.

[3] 李保安. 浅谈生物化学记忆方法[J]. 科技资讯, 2011 (11), 188.

篇8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阐明生命现象的科学,它主要以化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要手段来研究生物体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功能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在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的规律[m。医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及其复杂的代谢反应,它是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为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是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

但是,对于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加之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生物物质的代谢过程非常复杂,难于理解和记忆;而对于教师而言讲好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掌握物质代谢的过程和物质代谢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1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集光、声、色、动画于一体,很好地解决了医学生物化学以往静态教学的难题,使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其教育对象年龄普遍偏小,知识功底比较差,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还没有成熟,意志薄弱、贪玩、不能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千扰,注意力较差,集中力分散,但对新的事物易接受,产生好奇感。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恰恰克服了孩子的这些缺点,多煤体教学使那些深奥,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从而激发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热清,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利用网络下载某些三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在讲解影响氧化磷酸化因素中甲状腺素的作用时,就可以下载一些患甲亢病人的图片,对幻灯片上的图片讲解该病的发生机理,发病症状:甲亢病人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诱导Na-K-ATP酶的生成和解偶联蛋白的表达增加,使氧化磷酸化加快,三羚酸循环加快,营养物质分解加快。此时,由于耗氧和二氧化碳生成增加,导致病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产热和产水增加,病人会大汗淋漓;而能量生成的增加,会使这类病人异常兴奋易长期营养物质的消耗也会使它们变得消瘦。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甲亢病人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疾病,也加深了对生化知识的理解,所掌握的知识经久难忘。通过生化理论与临床病例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知识,而是可以实际应用的手段和武器,使学生感到生物化学与其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摄取,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多媒体应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避免了枯燥的平面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它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人为本是教学的原则,精心选择课件,将课件、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手势、教师的眼神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以教师为主导,合理选择利用多煤体教学,即不单纯依赖多媒体技术,也不单纯依赖静态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是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促进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不断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改进实验方法,强化实验教学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化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实验室硬件的建设,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技术的革新息息相关首先应该重视实验室的硬件建设,面对一些中专学校实验室硬件建设条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不断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基础设施设施的建设,只有硬件条件具备了,学生们才能够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强调教师在第1次实验课时就给学生一个标准而又规范的示范,例如,玻璃仪器的清洗、刻度吸管及微量加样器的正确量取、离心机和分光光度计的规范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实践。通过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和手脑并用的能力,把科研项目有意识地纳人实验教学,可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不仅对活跃学生思维,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9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阐明生命现象的科学,它主要以化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要手段来研究生物体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功能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在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的规律[m。医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及其复杂的代谢反应,它是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为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是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

但是,对于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加之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生物物质的代谢过程非常复杂,难于理解和记忆;而对于教师而言讲好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掌握物质代谢的过程和物质代谢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1、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集光、声、色、动画于一体,很好地解决了医学生物化学以往静态教学的难题,使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其教育对象年龄普遍偏小,知识功底比较差,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还没有成熟,意志薄弱、贪玩、不能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千扰,注意力较差,集中力分散,但对新的事物易接受,产生好奇感。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恰恰克服了孩子的这些缺点,多煤体教学使那些深奥,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从而激发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热清,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利用网络下载某些三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在讲解影响氧化磷酸化因素中甲状腺素的作用时,就可以下载一些患甲亢病人的图片,对幻灯片上的图片讲解该病的发生机理,发病症状:甲亢病人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诱导Na-K-ATP酶的生成和解偶联蛋白的表达增加,使氧化磷酸化加快,三羚酸循环加快,营养物质分解加快。此时,由于耗氧和二氧化碳生成增加,导致病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产热和产水增加,病人会大汗淋漓;而能量生成的增加,会使这类病人异常兴奋易长期营养物质的消耗也会使它们变得消瘦。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甲亢病人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疾病,也加深了对生化知识的理解,所掌握的知识经久难忘。通过生化理论与临床病例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知识,而是可以实际应用的手段和武器,使学生感到生物化学与其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摄取,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多媒体应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避免了枯燥的平面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它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人为本是教学的原则,精心选择课件,将课件、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手势、教师的眼神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以教师为主导,合理选择利用多煤体教学,即不单纯依赖多媒体技术,也不单纯依赖静态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是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促进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不断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改进实验方法,强化实验教学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化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实验室硬件的建设,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技术的革新息息相关首先应该重视实验室的硬件建设,面对一些中专学校实验室硬件建设条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不断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基础设施设施的建设,只有硬件条件具备了,学生们才能够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强调教师在第1次实验课时就给学生一个标准而又规范的示范,例如,玻璃仪器的清洗、刻度吸管及微量加样器的正确量取、离心机和分光光度计的规范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实践。通过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和手脑并用的能力,把科研项目有意识地纳人实验教学,可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不仅对活跃学生思维,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10

医学生物化学主要阐述人体的分子组成和化学反应[1],是高等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医学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2]。生物化学主要从分子水平进行研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名词繁多,各种代谢过程复杂烦琐,堪称生物学科中最抽象、最难懂的学科之一[3]。如果没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学习难度非常大。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一些高职专科院校的招生量大幅度提高,生源水平下降,学生基础较差或者没有有机化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造成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两难”局面。大部分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期末考试,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不理解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4],学生学完后收获甚微,很难真正达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各医学类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为一线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是理论够用、重在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必需、够用为度”这一原则,是专科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5]。近年来,各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人员一直热衷于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用的教学方法,比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Sandwich启发式教学法等,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在生物化学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确实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针对不同医学类专科专业,教学内容选取及授课方式方面的研究却少有报道。为此,作者以修订医学类各专科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为契机,同各专业课教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紧密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重组各医学专业专科生物化学教学内容,针对各医学专科专业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的选取进行研究探讨。

1医学类各专科专业教学内容的选取及授课方式的处理

1.1临床医学专科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将来要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对各种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实现有效的治疗,学习生物化学可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服务。此外,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科专升本考试科目之一,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及学生再深造需求,在授课内容的选取上要全面,几乎要涉及所有章节内容。对该专业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从具体的机制方面讲深、讲透。对于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层次学生来说,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枯燥难懂,学生很难去理解空间结构,物质代谢篇章涉及的分子式、反应式较多且过程错综复杂,在对这些内容进行授课时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比如,在讲氨基酸结构时,将人比作氨基酸,人和人的区别是头部,那头部就代表氨基酸中的R侧链,腿像氢原子,所以将腿比作氨基酸中的氢原子,左右手分别代表氨基和羧基,两个人拉起手就是形成肽键的过程。代谢过程涉及的结构式多而复杂,但每个步骤仍要详细讲,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主要讲发生变化的具体基团或原子,适当的时候用形象的比喻进行讲解,学生听起来较感兴趣,理解起来较容易。在讲解某些与疾病相关的机制时,应当适当地采用相关病例,并让学生模拟今后将要担任的角色,为学生早接触临床作准备,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加强生物化学和临床应用之间的联系,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有用性的认识,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与生物化学教学相关的音频、视频文件越来越多,使用一些动画、视频可使教学更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6-7]。

1.2护理专科

护理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发现和及时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会基本护理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与基础课分科过细,内容重复,未完全摆脱医学学科教学模式[8]。因此,针对护理专业,应根据岗位需求,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选取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护理专业对基础课的要求较低,在以往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对该专业学生也是满堂灌,分子结构式、代谢涉及的复杂反应式均详细讲授。学生本身专业层次低,又加之大多数学生为文科生,有的几乎没有任何化学基础,大部分学生一提到化学就头痛,从心理上特别排斥生物化学的学习。有的学生认为“我是文科生,怎么能学好生物化学?”,甚至有学生认为“生物化学和护理联系不大,只要考试过关就可以了”[9]。学生普遍不重视,一堂课下来,绝大多数学生几乎听不懂,授课教师也很困惑。通过与护理专业课教师交流,均反映复杂结构式不需要具体讲授,物质代谢具体过程不需要一步一步讲解,只需要重点讲解代谢途径名称、产物及生理意义。通过重组教学内容、转换对教学内容的授课方式,授课教师反映授课过程变得很轻松,学生学习压力大大减小,掌握程度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1.3口腔医学专科

口腔医学专业对生物化学的要求也比较低,通过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均表示在专业课学习中很少用到相关内容。但作为一个医学类专业,就业后将成为一名医生,再加之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于口腔医学专业来说,生物化学基本的理论知识是需要掌握的。因此,在内容的选取方面可广泛、全面,但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传统教学中,口腔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差别不大,甚至利用结构式去讲解复杂的代谢过程,学习效果普遍不好,期末考试不及格人数较多,学生对课程的畏惧心理较重,因此,在今后授课方式方面可参照护理专业。

1.4医学检验技术专科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知识目标中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包括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10]。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门课程与后续专业课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与专业课及其他专业基础课教师交流,针对该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可参考临床医学专业,但侧重讲授与医学检验相关的内容,如血清各种酶与疾病的关系等。该专业学生有机化学基础较好,再加之本门课程是其重要的核心课程,针对该专业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该从具体机制方面讲深、讲透,具体授课方式可参考临床医学专业。

1.5药学专科

药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知识目标中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包括掌握必需的化学、医学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典型和常见药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知识;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工艺知识,常见剂型制备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药学及相关领域前沿与发展趋势、医药行业发展需求。生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生物化学与药物的生产、质量控制、开发研究及药物服务等密切相关[11]。通过与专业课及其他专业基础课教师交流,针对该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可适当参考临床医学专业,但对物质代谢过程不需要讲得过于细致,侧重讲授与药物生产(如基因工程)、药物治疗(如磺胺药抑菌)相关的内容。

2小结

教学中各环节的设计均应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教学内容的选取及授课方式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传统教学中往往出现针对不同专业选取相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现象,从而出现有些专业学得不够、不精,有些专业学得过多、过深,存在知识未充分掌握的现象,因此,在将来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在探讨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需求,进一步深入研究并确定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

参考文献

[1]徐燕.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高职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生命的化学,2016,36(4):568-570.

[2]李宜川,胡灵卫.高等院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21):92-93.

[3]李荷,刘彩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32-35.

[4]刘佳娜.从生物化学与临床学科的联系这个角度谈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222.

[5]梁金香,童安荣.基于高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8):45-46.

[6]邬敏辰,唐存多.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80-982.

[7]戚楠,秦宜德.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3024-3026.

[8]田野,吕学儒,李树香.基于护理岗位需求的高职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护理研究,2013,27(7A):2018-2019.

[9]魏春华,苏燕,杨文杰,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CD].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2):16-18.

篇11

教育部明确要求部属高校实行双语教学 ,并提出今后本科教育课程的20%以上必须进行双语教学。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 打破了学科的界线,把各学科联系在一起。当今,生物化学及其相关学科迅猛发展,生物化学新的术语和概念层出不穷,作为医学、生物学和农学等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所触及的学科前沿广而深、其发展也为生物产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技术原理。相对国外的生物类学科,我国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展还较为落后,为赶上国外的科研水平,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院校先后展开了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经验和成绩。在医学类大学,生物化学在临床医学、检验医学与药学等课程设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研究生入学的重点必考课程。为适应时代要求,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试行该门课程的双语教学。然而真正实现医学生化双语教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师资问题、学生接受能力问题、教材合理化问题等【2】。由于我们现在还处于医学生化双语教学模式的摸索阶段,所以完善的反馈评价体系是进一步做好双语教学的有力支持。

各大院校大多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查法来得到教学反馈信息【1】。这种方法直接、简单,易执行。但不利于老师及时得到学生学习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方法、进度,造成某些同学因为一时的语言障碍,损坏了学习生化知识积极性;而且医学生化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学术交流,单纯的试卷考查,不能更全面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度的现状,笔者结合多年的医学生化双语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措施,拟建立较完善的医学生化双语教学评价平台:

1选择合适的教学阶段授课,有针对性的教学。

由于英语教学费时较多,如果生化所有内容一开始就采用双语教学,难以保证按时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对上学期刚上完生物化学的学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医学生化双语专题》。主要讲述生物化学课程的一部分内容(如常令学生头痛的生物体内几大分子的物质代谢、生物能的转化和利用)和生化学科前沿知识(如分子克隆技术、人造儿“辛西娅”的相关知识等)。由于学生先期有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本课程略去或简单介绍涉及生物化学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体内物质代谢、调节及了解生化的进展,同时掌握生物化学领域的主要专业英语词汇和写作方法,能够初步地运用英文进行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通过使用“原汁原味”的英语原版教材,学习了解国外的科研文章写作形式,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思维方式。

2建设网络课程平台,形成教学互动

由于大学教学的特点――流动的学生,流动的教师,使得课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变得很困难,同学们课上的疑问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老师的教学实时监控也不能做到。但网络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通过生化双语网站大家可以把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不仅老师可以解答,同学们之间也可以解决。而且学生也可以把老师上课时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网络来传递,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中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生化外文的网站、外文教学动画或外国知名大学的生化网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化的国际化氛围;学生也可通过注册进入网站把自己找到的相关外文资料上传、共享;也可以在网站上以英文形式发问,讨论。当然对于同学的种种“作为”会成为他们该学科的重要考核指标。这样,通过网络平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建立了一个教与学反馈评价的窗口。

3进行全面的学习考核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都离不开高超的专业英语水平。过去人们常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人们常说“掌握英语和计算机,走遍天下都不怕。”尽管这种说法过于偏激,但是精通英语,特别是专业英语已经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素质。医学高校教学方式需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变革,强调学生应在巩固专业基础的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深入了解学科发展,激发和提高创新能力。但如何来考查教学效果呢,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考核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结束时的考查,主要采用卷面答题与小组讨论两种形式。卷面为全英文试题,80%-90%为客观性的选择题,剩余的则为主观性问答题。客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生化知识和基本的专业英文阅读能力。主观题,可英文作答也可汉语作答(专业词汇必须英文),当然根据语言的运用情况不同,成绩是不同的;也提倡在试卷中有开放性的问答题,这种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英文生化专业的写作能力。这是因为大学生要成为一个素质全面,具备牢固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人才,学术交流能力是必要条件之一当前学术交流多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要途径,因此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英文书面表达能力。另外一种重要的考查形式――全英语小组讨论。由于我国外语教育一度培养了那么多的“英语哑巴”和“英语聋子”, 随着科学发展的需要,学术交流的形式越来越多,国际间的学术互访面对面的交流和学术讲座越来越频繁,而英语一般是国际学术交流的官方语言,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能为学术交流提供极为方便有利的条件。如果从大学开始,让学生耳濡目染专业英语学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更有效地把握科研动态,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展开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全英语小组讨论考查。考查时,由老师给出某一命题,并给出一定的评分标准,由4-6人组成小组进行全英文的讨论,由小组成员最终给每位成员评定打分。最后该学科的成绩由平时成绩(网络课堂成绩)、卷面分、讨论小组得分,按一定比例给出。

以上是笔者结合多年的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实践摸索的一套医学生化双语教学评价平台。当然,该平台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还没找到较好的符合我国升学情况的“原汁原味”的生化英文教材;还有某些较好的外国网站属收费网站;等等。希望广大同仁能够多多提出更好更完善的意见,真正的把该平台搭建的更完美,更结实!

参考文献

[1]李晓韬. 关于生物化学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7;24:161~162

篇12

蛋白质、酶、核酸和脂类是医学生物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而关于蛋白质的实验内容为重中之重,我们首先选取了“血清清蛋白分离、提纯和定量”这个实验内容进行了实践。蛋白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要分析某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前提需要将它从蛋白质混合物中分离纯化出来,而且尽量不损伤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血清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分子,通常采用透析、盐析、电泳、层析及超速离心等物理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盐析法沉淀蛋白质成本低、操作简单安全、对蛋白质活性具有稳定作用,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提纯。层析是分离、纯化蛋白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应用最广。“血清清蛋白分离、提纯和定量”应用盐析、凝胶过滤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多个专业的重要实验内容,为综合分析实验,实验操作复杂,对学生实验技术和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本节课的实验目的:1)熟悉蛋白质分离提纯的总体思路;2)掌握盐析法、分子筛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技术。课前将本次实验课的3个教学重点硫酸铵盐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除盐和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蛋白质分别录制成了3个时长在10min左右的微视频。视频内容包括实验器材、试剂、演示实验操作等。实验器材部分,重点介绍了本次实验课所用的葡聚糖凝胶G-250、DEAE纤维素,并强调此两种实验材料属于价格昂贵的实验材料,实验结束后必须按要求处理后仔细回收。由于本次课所用实验试剂比较繁杂,而且所用3种醋酸铵缓冲溶液只有浓度的区别,所以在视频展示实验试剂时,对学生给予提示。实验操作采用真人录像的形式演示操作步骤并配以同步讲解操作技巧,为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操作演示的录像中,只有出现演示教师的操作,教师的头像以及其他与操作无关的实验台上的物品均不出现。录制完成后上传到网上,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学习,并对视频内容进行总结。课堂上首先检测学生是否认真观看了课程视频,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评价他人的总结,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针对课堂前所自学的内容提出问题。问题设置的比较灵活,不针对问题的内容和形式做过多的要求,问题可以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认为其他同学会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对概念解释的扩展、实验流程的质疑等等。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后,老师对学生首先简要说明本堂课的活动安排:1)检查实验仪器和试剂是否准备齐整;2)学生讨论安排组内成员的分工后开始实验;3)对分离、纯化的清蛋白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走下讲台深入到每个实验小组内,观察实验情况,及时纠正实验操作错误和不规范之处,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记录等。课后,老师主要运用形成性评价来检验翻转课堂是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学生完成的书面实验报告质量、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给予评价等多个方面,与采用传统模式的平行班级实验效果进行比较。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掌握、对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明显好于采用传统教学的班级。课后,任课教师进一步与其他教师开展对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讨论,并进行经验总结,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完善。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可以针对课堂前和课堂实验过程中的感受进行交流,并对课堂安排通过讨论进一步完善。

篇13

“渗透式”教育最早是由杨振宁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1]。所谓“渗透式”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借助一定的载体,营造一定的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他们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的生发出教育者所倡导的观点,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在感染和陶冶中得到优化[2]。我们常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以作为对“渗透式”教育的形象概括。

2生物化学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模式构建

生物化学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基础医学课程中重要的领头学科之一。生物化学不仅研究正常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及化学变化,甚至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体的病理性变化和病理过程异化学标志物或体内成分的改变。因此,生物化学虽是一门基础医学学科却与临床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医学生只有在学懂了生物化学中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和异常的病理状态下生物内各项指标的变化,才能在今后走向临床工作中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为患者更好了判断和治疗疾病。医学生学好生物化学,在整个医学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医学内容繁杂与学时数少;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和临床知识的实际性之间的矛盾,加之传统医学教学方法上的单一,使得生物化学学习陷入了一定困境。此时,把新的教学方法引入生物化学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4]。“渗透式”教学法是借助一定的载体,如临床实例、生活情境,把教育内容附于其中,通过这些载体传递教育信息,实现教育目的。在利用“渗透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变老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针对生物化学各篇章内容,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当中的内在联系,精心编排和设计临床和生活中的案例,并且巧妙“渗透”到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中。

3生物化学实践“渗透式”教学法过程的实现

在实践生物化学“渗透式”教学法时,首先要遵循一个原则:以基础医学理论教学为主。在融入临床实例时,仍然是以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做主导,切不可喧宾夺主,不能把过多精力和学时花在介绍医学案例,而忽略了生物化学内容的讲解,从而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借助临床实例的桥梁作用对知识点进行层层剖析、对学生循循善诱,将错综复杂的知识点梳理清楚,用具象化的例子代替抽象化的概念,在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内在联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掌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实用型人才也有着实际的意义。从学生接触生物化学的第一堂课,当他们还对生物化学是什么、生物化学学什么都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我们一改传统教学法即按照绪论内容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我们将临床上的一张化验单带入生物化学课堂,以这张化验单作为一个载体,传递教育信息,达到教育目的。化验单中有血糖、血脂的检查项目。其中血糖就是生物化学中所谓的血液中的葡萄糖,属于糖代谢中的内容,在生物化学理论课中就会介绍正常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人体血糖水平之所以能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就因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着动态平衡。当这样的平衡被打破既而出现了血糖水平的异常即高血糖或低血糖,由此带来相应的疾病。另外血脂,从化验单上便可看出血脂不是血浆中的某一种成分,而是血浆中各种脂类物质的总称,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的总称,对应化验单上TG(甘油三酯)、Ch(胆固醇),既教会了同学认识临床上的化验单,也讲临床对应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贯穿其中。将临床上的化验单渗透到生物化学理论课堂中,一方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另一面,把枯燥苍白的文字内容变得生动鲜活,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在不知不觉便掌握了生物化学和临床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各章节学习中,再将临床病例“渗透”到生物化学理论课程中,如临床上的白化病,是由于缺乏酪氨酸酶所致的。生物化学理论课氨基酸代谢中介绍,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下,首先转变成多巴,进而合成多巴胺,最后转变成吲哚醌聚合而成黑色素。一系列反应繁杂而枯燥,当引入病例,缺乏酪氨酸酶时,导致体内酪氨酸无法合成黑色素,进而皮肤、毛发呈现白色,故称白化病。用具体的例子呼应理论知识,无形中便建立了理论和临床的联系。除了临床病例,生活中的一些情境也可进行“渗透”。如生活中每个人喝了酒之后的表现都有不同,这就与每个人代谢酒精的能力不同有关,在生物化学非营养物质代谢这章就会介绍。课堂上让同学回顾自己的经历或者观察身边人喝酒之后有何不同状态,通过同学热火朝天的讨论之后,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是“一杯就倒”;第二类是“千杯不醉”;第三类是“喝酒脸红”。此时,我们介绍酒精(即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为:乙醇在醇脱氢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变成乙醛,乙醛在醛脱氢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变成乙酸,乙酸可进一步代谢或排除体外。在调动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介绍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使他们印象深刻,当掌握了酒精代谢的一系列生化过程后,再联系生活中的不同情况来具体分析。“一杯就倒”的人是因为体内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的活性都很低,故身体很难代谢乙醇,所以稍喝一点酒就醉了;反之,那对应“千杯不醉”的就是这两种酶活性比较高,利于乙醇的代谢。还有的人喝酒脸就红,是因为体内醇脱氢酶活性正常而醛脱氢酶活性比较低,以致乙醇可以转变成乙醛,乙醛却不能转变成乙酸,造成了体内乙醛的堆积,由于乙醛会使得毛细血管扩张,所以表现出脸红的现象。生活实例的“渗透”,让生物化学知识不再显得高深莫测,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一些现象。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调动起来,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收获了知识。

4结论

在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形成立体性的知识结构,优化课堂教学体系。通过“渗透式”教学法教学,增加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发散性思维,最后,“渗透式”教学模式,不仅包括知识的渗透还包含能力的渗透,更有利于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

作者:谢薇 单妍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再延,论德育灌输与德育渗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