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教育的优点和缺点

传统教育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18 14:49: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教育的优点和缺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教育的优点和缺点

篇1

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优质教育技术和资源。教师在将优质教育技术和资源运用于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过程中, 回顾历史的进程,瞻望未来的发展创新,作为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现代远程教育的诞生,由于它具有许多优点,所以它可能会给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带来极大的挑战。

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知识、新课程、新方法、新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因此,明确教师在应用资源方面的技能与要求,对于提高农村教师应用课程资源能力以优化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通过视频(直播或录像)、音频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有了质的飞跃,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现代远程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函授、兼容面授和自学等传统教育形式、多媒体优化组合的教育方式。

一、现代远程教育突破时空限制

过去传统教育不管天热、天冷还是下大雨刮大风,学生都必须要到学校上课,如果不按时到校上课,就将错过学习的机会。而现代远程教育则突破时空限制,一天24小时,你想什么时候学都可以,你想在哪里学就在哪里学,不需要非去学校学,也不问地点,当然也不问世间,这些好处对有些人是有好处的。例如有的人晚上记忆好,如果按传统的教育,那就只能白天上课,从影响他的学习;还有的人喜欢安静,同样传统教育去和许多人在一间几十平米大的教室一起学习,我想那他学习肯定也不是太好。然而,现代远程教育却补上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洞,我认为现代远程教育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它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

二、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了教学规模

好学生人少,普通学生人多,名师虽然差不多都在好学校任教,但学校的学生毕竟是有限的。名师教的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范围是小的,按传统教育方式,名师只能针对有限范围内的学生进行教学,现代远程教育就改变了这种不足,它可以名师上过的课录制成视频,然后发到网上,这样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看,这样,学生也不因为自己没有考上重点学校而感到不愉快了,因为他们虽不在重点学校上课,但自己一样有着重点学校名师教育的待遇,听课的人多了,从而现代远程教育就扩大了教学的规模。

三、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远程教育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三机一幕的优势,充分地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做到了图文声像并茂,从而确保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课堂主角往往是教师,传统学习方式往往把学习活动变得枯燥、沉重、单调乏味,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压制,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就不同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全方位的交流,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接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并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人数、次数、类型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和主要问题,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充分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成绩,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现代远程教育的不足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一系统的社会工程,它的实施虽然有效缩小农村与城市的距离,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在教师水平件、教学条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的教学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平衡发展,但是任何新事物的诞生,一般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也不能忽视。同样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也存在着不足。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就很明确的决定了远程学习是以自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与同学、教师是分离的,没有教师,更没有几十人一起上课的课堂氛围,这样会使得许多学生刚刚开始远程学习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不习惯或有些困难。

如果一个人自觉性、自制性不高,没有别人监护,没有人照料,那他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肯定学不好,无法达到远程教育的预期效果。当今环境,当今社会,由于父母出去打工,就都剩爷爷、奶奶老年人在家里了,对于顽皮的还是,他们根本管不住。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特别要中小学生,他们自控能力和自觉性都比较差,还有很多孩子有可能会打着学习的谎子,去上网玩游戏、聊天或看电影,最终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甚至终身的发展。故我认为中小学生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必须有外人监督,否则,他们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还不如传统的教育方式效果好。

总之,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学生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是最为根本的目标,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是进行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不仅极大的改革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其起到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36

一次读到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把这种爱的教育运用到教学中,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就真的像周老师说的那样,赏识的言语和行动,像温暖的阳光,能融解人心中的冰山。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可见,赏识教育就是充分肯定孩子,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注重纠正孩子的缺点和短处,容易使孩子自暴自弃,缺乏赏识、肯定、赞美的激励机制,很多时候孩子显得动力不足。下面,笔者就对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运用赏识教育浅谈一些感受。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发现闪光点

教育家陶行知这样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渴望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宽容和教诲。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热情,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促进他们的品德养成。

生命之花在赏识中开放,在抱怨中枯萎。教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健康特长都要给予肯定,帮助其发展,而不要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用辩证的观点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自己的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要热忱地发现每个学生身上被缺点湮没了的闪光点,看到优点就表扬,有了进步就鼓励,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道期待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他们感到无限的温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平淡质朴、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有了心理依靠,产生学习的热情,进而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乐于让教师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同他们一起感受快乐与忧愁。并以此作为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秘密武器。通过心理暗示,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反之,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生一无是处,便会使他们自暴自弃,失去上进的动力。这就是新课程“教即导”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赏识。

二、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潜能力

赏识教育家周弘曾说:“天赋差异有限,生命潜能无限。”心理学研究表明,受到鼓励和赞美是人的高级需要,一个经常受到肯定和鼓励的人,其自尊心会增强,其潜能会被充分发挥,就会积极、愉快、高效地学习和工作,不断取得成功。因而,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赏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学生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求十全十美,不允许学生犯错误,那么你会痛心疾首地发现留给学生的全是负面影响。因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行知语)。”这些科学家小时候在大家的眼里学习成绩都非常差,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某方面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正是教师尊重了他们的个性差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扬其长,避其短,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后来他们才会成为出色的科学家。比如,笔者带的文科班里的体艺考生,文化课成绩一般,但专业特长是文化课考生所不具备的。由此可见,赏识教育既能控制浮躁的情绪,又能呵护脆弱的心灵;既能激发内在的潜质,又能创造意外的奇迹,从而实现师生互动共进的双赢局面。这就是新课程“多元评价”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p识。

三、肯定学生的进步――树立自信心

篇3

生活管理的最大特点是教育性,即生活的育人功能。生活管理的理论依据应以教育学、心理学、少年儿童发展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为依据,从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出发,去寻找管理的理想途径和最佳效果。学校在学生的生活管理中,有着成熟、独特而有效的管理方法。我在生活管理实践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促使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中学生生活自主管理能力包括那些呢?具体说来,中学生能做到自觉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事务,搞好自我服务,初步处理好个人与环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别人的事帮助做,集体的事大家做。“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规定的事”,形成较好的就餐、就寝、卫生习惯。具备健康的学习心理和生活心态,有一定的耐挫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中学生还应具有较强的自理、自立、自强意识,有较好的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能独立在新环境中生活学习。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已逐步内化成学生浅在素质。有健康心理,初步学会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作为生活指导老师(班主任),下面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建设学生自主管理型宿舍,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转变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观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做生活的主人。教师必须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再加强学生自身主体意识,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来展示学生主体人格。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做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顺从老师的乖孩子,但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乖孩子已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自己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更要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真正成为教育主体。在实践中,我通过告诉学生自己是宿舍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建设学生自主管理型宿舍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以前,每周的《中学生生活管情况报告书》都是由老师和宿舍管理员填写,学生一般是不参与的,但我为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每周的《中学生生活管情况报告书》都让学生自己填写,让他们对自己一周在校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要求在对自我评价时找出表现好与差的项目,并在相对应的项目中写出优点和缺点。刚开始的时候,同学还不习惯,有的同学对20项评价项目全都打“优”,或者随意乱填,应付了事。但在老师耐心帮助下,绝大部分同学转变了观念,能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自评,真诚地写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针对自己的问题能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这样一来,每月的《中学生生活管情况报告书》不再是流于形式的一件事了,上面有许许多多同学们的真诚话语,比如,我不太懂得均衡饮食,我的时间观念不强,我睡觉睡不好等,既达到培养学生自主观念,又便于老师和家长掌握孩子的生活情况,家长们十分认同这一做法。

二、改变宿舍管理模式,引入学生自主管理机制

刚开始的时候,我大多事无巨细,一统到底,形成了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即使宿舍干部其定位也只是老师的助手,如何把宿舍管理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宿舍管理中来。对此,我作了很多的探索。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我在班级设立“免检宿舍”。“免检宿舍”一切管理权给予学生自己,老师只是适当加以抽查。同学听了以后,积极性十分高涨,都想成为“免检宿舍”。

首先我给学生制定了一些宿舍免检条例,如自觉遵守各项纪律,做到按时就寝,按时进、出宿舍;主动将自己的内务做到规范化;主动做好个人卫生、自觉爱护公共环境;主动做好人好事、帮助他人解决困难;活泼开朗,把握分寸,在同学交往中做到自重、自爱。做到这些,则为“免检宿舍”。

为了让学生自觉遵守以上条例,我们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如:“免检宿舍”的同学可以提出这段时间的需要(主要是为做得更好的一些需要);奖励“免检宿舍”同学生活管理分5分等等。但“免检宿舍”一旦在抽查中有某方面不合格现象,则双倍地扣生活管理分。

开学的第一个月,通过考核,真正达到免检的宿舍只有三个。我及时地兑现了奖励,在集合时大力表扬“免检宿舍”的同学,并提倡同学们自己申报争做免检宿舍。同学们看到“免检宿舍”受到了老师的信任和表彰,一个个宿舍都跃跃欲试,自愿报名,他们自我控制、互相督促,第二个月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主动来报名争做免检的宿舍就有六个。这样,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老师的管理也轻松多了。想让学生真正能做到自主教育、自主管理,光凭物质的奖励是达不到的。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自主管理的重要。就拿上学期410宿舍的同学来说吧,她们都是“性格懒散型”的学生,做事不主动积极,没有纪律观念。她们的内务、卫生、两睡都要老师提醒、督促,有时甚至做内务还要老师手把手地教,同学们称410宿舍为“扣分专业户”。为了培养她们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从被动做事、被迫遵守纪律,变为主动做好自己的事务、主动遵守纪律,我耐心地做她们的思想工作,还分别将她们安排到优秀宿舍去住,让表现好的学生带动生活散漫的学生,让表现差的学生能主动意识自己的不足。在老师的教育下,在优秀同学的带动下,她们意识到自己生活上的习惯与他人的差距。一段时间后,原?410宿舍的同学都又回到了410房间,并主动找到老师:“我们也想报名争做免检宿舍。”

“免检宿舍”的管理模式,很好促进了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免检宿舍”中的竞争机制,危机与合作意识有效地提高了生活部生活管理质量和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自主管理氛围。

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并不意味着老师撒手不管,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及时指导学生的工作,为学生创设自主管理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开支脑筋,想办法,根据宿舍特点,能动地、自主地进行工作,做好自主管理的工作。

篇4

1.教育观念的陈旧。农村教师由于条件的关系和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忽视了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的探索性。在新课程下,美术教学要求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依旧是旧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仅仅注重教师示范,而完全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及美术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室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教材仍是教学的唯一内容。

2.师资缺乏。绝大多数农村小学都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美术课都是其他科目的老师越俎代庖,似乎人人都可以是美术老师,他们对于这样的专业课更是无从下手,于是大多敷衍、应付了事。甚至有的农村小学有美术教师,但担任的课业居然是语、数科而不是美术,简直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令人瞠目结舌。

3.教学方式落后,教学内容单一。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既使目前的新课程要求、倡导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但教学方式仍是讲解、示范。只重视单纯的技巧训练,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教育,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办法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而只是照书临摹,成了课本的模仿者、复制者。教学内容只是遵循教材,不能因地制宜,自主开发校本教材,浪费当地美术资源。

4.美术评价标准单一。以往传统的美术评价只是学生完成作品,教师一个人给予评价,因此评价方式单一。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否认了学生的自我观点,注重一些标准化的东西,轻视了艺术的多元化取向。

二、解决农村小学美术教育问题的主要方法和对策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村美术教育,我有以下几个对策。

1.改变教育观念,让美育显活力。受应试教育的深层影响,加之当前的人事制度和高考制度的负面影响,给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要由旧的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个艰巨的过程。在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实施。传统教育中注重的知识巩固性也是个优点,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用于新课改,在思想上进行改革。要打破传统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使学生全面发展。美术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良好的审美观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体现,审美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就在学校,我们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让美术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心灵,让学生走向开放,把生活融入到美术中,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地位。制约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农村小学生活条件相当辛苦,待遇低,是最根本原因。乡村美术师资相当薄弱,而且身兼多职,因此教育部门应当改善条件,对农村小学大力扶持,把优秀的毕业生招进来,留得住,让他们应用所学,在这块热土上发光。一方面加大对现有的美术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定期举行美术竞赛,给美术教师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加大表彰奖励的力度,让美术老师与各科老师能够平等博弈,从而不断巩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此外,还要强化学校设施,增添教具,配备专职美术教师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特长生,对一些极具潜力的学生进行专业辅导,让一部分学生“富”起来,让学校的教育教学向更高水平迈进。

3.改变教学方式,挖掘地方特有艺术,让课堂充满活力。目前农村教学模式由于受到教师自身水平的影响,教学方式较落后,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讲授为主,课堂没有活力。加上美术课都是其他科目老师兼任,更谈不上“活”起来。现在农村小学都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我们可利用这些设备开展美术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以前的教教材到现在的用教材,因地制宜地利用教材,选取最符合学情的内容展开教学,同时,可以研究乡土美术,开发校本教材,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艺术形式,将其发扬光大,继而推陈出新,编写出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又利于本土艺术的教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继承发扬了当地艺术,这是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4.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评价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价一个学生的作品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10-01

在学校组织的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中,我全程听了八位老师讲的语文课。八位老师讲的语文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课堂教学中的赏识教育运用得较好,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勾起了我21年语文教学的回忆和反思,激发了我对赏识教育的深深思考。

一、认识赏识教育

1、赏识。赏识,就是给人表扬或赞扬,其本质是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激励。

2、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就是教师充分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进行表扬和赞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挖掘学生无限潜能,让学生从小具有良好心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赏识教育的重要性。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心态的回归,是学生心灵的解放。老师对一个孩子的一份小小赏识,或许照亮一个孩子的一生!赏识教育的首倡者周弘说“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与之相对的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不打不成才”“棍棒出孝子”等教育思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需要教育者更新观念,深刻了解和认识赏识教育的本质。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第一,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第二,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第三,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推行赏识教育

20多年来,我一直在农村小学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老师,我对农村孩子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农村孩子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山区孩子,生活在社会底层,难免被他人歧视。农村孩子的家长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本身的心理就存在着自卑或偏激,很少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往往采取溺爱、打骂、不闻不问的冷暴力等极端方式来对待。因此,农村孩子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尊重与关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推行实施赏识教育呢?

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俯下身来,与学生平等交流,满足学生自尊的心理需要。

2、教师要多渠道采取激励措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达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尽情“闪光”。

3、积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不是放纵)学生的缺点,用一颗爱心赢得学生的信任,用育人的神圣责任去塑造学生的灵魂,用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

4、教师的赏识要具体。具体指出学生的良好行为和表现,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5、教师的赏识要因人而异。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赞赏方式。

6、教师的赏识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赏识每一位学生。不只要赏识优等生,也要赏识中等生,更要赏识差等生,还要赏识“特殊”学生。只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就要适时适当的给予肯定,表扬和引导,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俗话说:良言一句,如沐春风。老师的一个欣赏眼神,一句鼓励话语,都会让学生受到激励,得到愉悦。

三、创新赏识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于学生而言,孩子们非常渴望被老师赞赏,学生在做每件事情时,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肯定与激励,尤其是农村孩子。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推行赏识教育。

1、开展“每周一星”评选活动。根据班上同学们各方面的行为和表现,评选出“守纪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礼貌之星”、“进步之星”、“卫生之星”、“勤俭之星”……等明星同学,并把每位小同学的照片打印出来,粘贴在教室内的班级“明星”专栏上进行展示。

2、开展班级表彰奖励活动。根据班上同学的学习成绩及行为综合表现,每学期开展一次班级表彰奖励活动。为获得表彰的小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和作业本、笔记本、橡皮擦、削笔刀等学习用品小奖品。

3、开展班级小主持人,演讲家……等评选活动。对于班上敢于表达、积极发言,口语较好的小同学,推选为班上的小主持人,主持班级开展的活动。评选班级小小演讲家,对于特别优秀的同学,推荐主持学生开展的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4、开展其他能够展示学生音乐、美术、体育、书法、写作等各种特长的活动,并评选特长星同学,在教室内张榜展示。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农村学校及班级实际,可以开展以“口”、“笔”、“笑”、“评”、“展”、“奖”等为主的多种表扬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走出赏识误区

大凡当老师的人,总希望看到自己教的学生能够取得进步和成功,老师的表扬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喜爱。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是对学生的鼓励和期盼。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得体的批评也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教育手段,老师的批评是对学生的疼爱,是对学生爱护,负责任的表现。赏识教育并不只是表扬和赞赏,必要时也要批评。不要厉声训斥,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亲切的态度,幽默的话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到改正,思想得到升华。

总之,赏识教育,应该是教师侧重于对孩子正确行为的引导,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对于学生真切的爱,并非一味地“讨好”学生,对学生无原则的“屈从”。它以发掘人的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建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促进教育者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展示。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224-01

欣赏教育源自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他利用传统教育中欣赏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个聋人大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在他的《欣赏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中领略了欣赏的力量,开始实践这种教育观――欣赏教育!这种教育观使我和学生成了朋友,也使我领略到教育的无限趣味。回顾以往的工作,我往往"恨铁不成钢",对学生们多的是挑剔,是苛求,而少的是欣赏,是赞美。所以,我在爱他们的同时也会有点严厉,所有他们一直和我在一起,同时又有点躲着我。而今在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我一直表扬我的学生,让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关怀和鼓励,这样他们的自信心才会增加。当学生的自信心增加的时候,他们才会更努力的拼搏。发展更多的潜在能力。

有句话说的好"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老师要想使班级变得优秀,必须一步步的进行改变,并且需要时间,老师若是想操之过急,一个学期或者两个月甚至一个月就使自己的班级变得非常优秀是不可能的。老师需要花费至少一年的时间来使班级得到进步,但是一个学期还是能看得到成效的。老师通过欣赏学生来给予学生自信心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还需要不同的办法。现在对下列几点欣赏办法进行浅析。

1 寻找闪光点

"赤道的高山上有积雪,寒带的冰源里有温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自己的特长,只是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成绩要求非常高,但是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却很低。所有有些同学没有全面发展起来,现在每个班上都会看到很多学生他们文化课成绩比较差,但是在体育方面却非常突出,也有部分同学擅长美术和音乐,如果他们没有调皮捣蛋我们可以通过"寻找闪光点"的方法来激励他们。

我们抓住这些优点对同学进行表扬,在学校举行体育比赛的时候,我们可以派体育特长生进行比赛,无论他们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应该对他们进行表扬,应该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是很棒的,即使没有得到名词也为我们的班级争光。美术、音乐方面的特长生也可以参加学校的"周年庆"、"文艺比赛"来得到自己的认可,即使没有得到名次,他们也是很棒的。

通过上述办法,可以使特长生并且没有调皮捣蛋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存在和闪光点,更够自我欣赏和班级其他同学对他们的欣赏。

2 谈心

谈心这点我们可以用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学生调皮捣蛋并不是学生的本质坏,而是他们的家庭或者教育出现了问题。学生调皮捣蛋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被人喜欢和了解,所有才会调皮捣蛋来吸引别人的注意,而这些同学都是家里情况出现了问题,例如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由爷爷奶奶带大;父母离婚,自己得到的关爱减少;父母矛盾突出等原因。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谈心,了解他们的情况,要告诉他们,老师其实也是很关心他们的,同时对他们给他们鼓励和欣赏,给予他们信心,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相信他们能够做一个好学生。

当这些学生得到实质性的关心之后,他们会觉得自己也是受人重视的,并且通过老师的经常鼓励,他们的信心也会不断加强,和老师的关系也会不断加强。在许多的新闻报道中均报道过学生将老师当做妈妈看待的事件。这些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学生也为了给自己和老师争光,努力学习,成绩得到较大的提升,这种结果对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棒的。

3 为后进生重塑形象

篇7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是要让学生们充分吸收教师的所教授的知识点,要让学生们对枯燥的历史知识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发挥各种教学手段,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是创造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用多媒体辅助历史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运用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的直观特点,使历史课堂言简意赅,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技术可以让静态的历史教学变成动态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使学生能长时间的保持兴趣爱好,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当然就会很好。

1.2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但枯燥单一的传统历史教育教学手段,让很多学生对历史课毫无兴趣,大多数学生对这门学科不愿过多学习。多媒体技术恰恰弥补了传统教育教学中这一缺点,解决了这一困难,它让单纯的教师说教变成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音频、视频。优美的声音、动态的画面、生动的演示、搞笑的动漫这些多媒体技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对上历史课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加,持续的兴趣也让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点几乎是过目不忘,学生们反映在上历史课时感觉身心非常愉悦,听课兴趣盎然,现在想去学习,愿意去学习,接受起来自然简单轻松,我发现在历史教学中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明显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保证了学习质量和效果。

1.3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育教学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培养的弊端。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在教学中的重要目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平时的素质教育和日常的课堂教育外,应该加强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利用普通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学生们学会了动手、动脑、和主动性思维,让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显著增加,我深刻体会到不但开阔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视野,加深了记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两点注意事项

2.1多媒体技术不能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其中“辅助”非常重要,重点是“辅助”不是“替代”。我发现身边的有些教师进入一个误区,误认为多媒体技术是万能的,是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上课一味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不去管是否适合,也不去管是否与自身教学内容相适应。让多媒体占据课堂的中心位置,有时完全取代教师这个重要的宣讲者。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多媒体技术是辅助历史教学,多媒体技术不具备传统教学的很多特点和优点,教师失去了引导和主导的作用。一些传统的谈话法、领读法、提问法等教学手段的缺失会让教育教学效果大大折扣。我们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技术两者巧妙结合,各司其职,谁也不能替代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让新兴多媒体技术教学为辅,让两者有机的结合,合理的搭配,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真正的服务于课堂。

篇8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传统“批评指责式”教育模式下,多数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指责多于建议,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教师的本意可以理解,教育中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实际教育过程中,这样的做法可能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职校教师必须引进新理念、新方法来教育学生,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引入并推行“赏识教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具备人性化和实效性的措施。

二、“赏识教育”及其推行的必要性

1.“赏识教育”的概念

所谓赏识就是给人表扬、赞扬,用以调动他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它使作用对象的心理产生愉,做起事来心情愉快。“赏识教育”就是致力于达成被爱、引导施爱、启发自爱,学会尊重、欣赏他人、优化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自信、快乐、健康、最优成长的教育模式。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情味、充满生命力且可操作性极强的教育方法,它对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肯定学生,充分相信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育教学的重心,于是“赏识教育”成为中职学生教育理念中的必须理念。

2.“批评指责式”教育的被动局面呼唤“赏识教育”理念的推行

“批评指责式”的教育模式下,老师为了防微杜渐、避免错误发生,对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和行为特点,教师通常运用批评、以偏概全、学生本性问题等视角和方法来教育学生。在这种形势下,老师们已习惯了对学生用指责、批评的教育方式,结果是严重破坏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带来消极的影响。另外,长期应试教育已经在不经意间磨去了学生的那份应有的自信,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新方法,能够让学生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感觉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则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失效的传统教育模式呼唤着“赏识教育”理念的推行。

3.中职学校在校学生的思想情况和行为特征需要“赏识教育”的出现

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是中考的失败者。有调查表明:职校学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是被动选择职业中学,只有20%的学生是为了尽早工作而到职校读书,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第一,不少新生报考中职校带有无奈性、盲目性、被迫性。因此,家庭和社会的舆论往往已经给入学时的学生以不小的压力,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不成熟,逆反心理严重,往往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第二,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群所知甚少,对社会、对职业、对自己的特点不甚了解。不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懂得怎样扬长避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第三,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活思想准备不足,认为在校期间的任务只是学好知识,掌握技能,而对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融入社会的能力不了解、不重视,造成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大大的降低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总之,中职学校在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素质现状亟需开放性、人本性的教育教学改革,而这一改革的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我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赏识教育”的理念亟需推广。

三、中职学校推行“赏识教育”理念的功用

第一,消除自卑,增强信心。对中职校学生来说,教师的语言、眼神与动作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最大变化、最不稳定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非常重视对自己的社会评价与认识。因此,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才能满足学生内心的认同需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和良好的信心基础。第二,懂得自尊,学会自爱。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懂得自尊,必要的尊重和信任是重要的前提。欣赏学生、理解学生,有助于引导学生自我尊重,自我维护形象,运用正确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学会自尊自爱。第三,激发兴趣,增强动力。单纯的口头强调就业形势紧张、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往往对于学生效果不佳。而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在操作练习时,教师一方面表扬优秀学生,树立好的的榜样;另一方面,当后进者有些许进步,教师应给予足够的表扬和激励。这样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学习气氛和个体的学习动力。第四,挖掘潜能,各尽其才。“赏识教育”有助于发现个人才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提高自我效能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点。

四、“赏识教育”在应用中的原则与做法

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度,赏识也不例外。如何正确运用赏识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适量原则。赏识教育对肯定正确、激励先进有极大作用,但赏识并不是一味的赞扬,它还有否定错误、鞭策后进的作用。因此赏识教育应该注意适量即可。第二,适时原则。适时的表扬和激励,是重视的体现。也是引起同学共鸣和认同的最好方式。因此赏识教育应该抓住时机。第三,诚心原则。赏识教育最重要的是诚心,用心去与学生交流心得,分享正确和进步。因此,根据合理、态度诚恳的表扬和激励是体现诚心的最好方式,也是引发共鸣的必要前提。第四,实事求是的具体原则。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发展的观念看待学生,客观地认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这都是赏识教育需要遵循的规律。赏识教育创造了这样一个条件,使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依靠自身的力量和积极性,克服自身的缺点,使缺点向优点转化。

在我看来每个学生学习的好坏是有差别的,然而在我心里,并没有优等生和差等生之分。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基础太差,根本跟不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便从另外的方面启发他,让他提前学习一些实际操作的知识。我们班有名同学,上什么理论课好像都没有兴趣,上课经常睡觉,迷迷糊糊的,许多老师都说他学习不行。我想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让他学一点东西呢?我利用下午放学的时间叫他和一些同学帮忙收拾实验室的器具,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实际的元器件,从感官上认识这些形状各异的器件,然后再慢慢地渗透给他们元件的性质,使学生从另一个方面掌握了知识。这名同学几乎次次不落的每天坚持到实验室,特别是有时刚刚上完体育课,大家都很累的时候,他还是能坚持来,让我觉得很感动,赏识教育也起到了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表扬是一门艺术。赏识教育的日臻完善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做法。第一,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学习质量的显著提高,要通过赏识和鼓励,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期许和目标,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第二,作为班主任,应该真心赏识、帮助和爱护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学生遇到挫折时。要积极地通过赏识教育来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同时,要通过集体教育和榜样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自我赏识和相互赏识的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作为学校教育管理者,应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不仅教育者自身要有相当的素养,还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与实施教育的入口处,善于随时捕捉甚至是创造这样的教育情境,在赏识中,教育便潜移默化地开始发挥功效。由此发现,赏识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身的品质,这是教育者自身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发挥与成长的品质,也使受教育者在接受过程中不断成长、完善。

五、结论与建议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他们比同龄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更早的面临社会的检验和就业的压力。因此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而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十分紧迫的工作目标。因此赏识教育亟待推行。

参考文献

[1] 裴利芳,胡德旺.组织行为学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 于彬.运用赏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展示成功的平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3] 王贞志,马奇柯. 如何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8月.

篇9

传统教育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这一教学理论一直被人们延用着。小学教学是教学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作为教师,学生的启蒙者、引导者,不能只扮演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更要担任起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这一角色。以为枯燥的灌输不仅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还很大程度的抑制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老师要做知识的传输者,而不是垄断者、灌输者。因此,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一、何为“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来制定教学内容和方式,这和我国古时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特点、个性差异为依据,寻求适应每个学生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的关键就是要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之后才能有效的开展。

二、因材施教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它的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也正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中国涌现出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一教学理念为何经久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它将事物之间的差别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使得教学做到了针对性和可行性,尊重了教育的客观规律,使人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因此,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因材施教的实施是推动着教学改革发展必要条件。

三、如何因材施教

(一)热爱学生,坦诚相待

教学要从心做起,爱是教学必不可少的主题。因此热爱学生,坦诚相待是因材施教实施的重要的条件之一。爱是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有效方式,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尊重、信任、真诚、宽容融入教学,从而避免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逆反、智慧上的压抑等问题。只有用爱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在因材施教时,教师要像严父一样教育学生,像慈母一样关怀学生,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才会敞开心扉,进而使因材施教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多层次选优?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都不相同,所以他们的性格和心理特点都是有差别的,这就导致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成长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是适应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实施多元化教学以满足学生全方面的智能开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性、实现自我认识,才能更好地达到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

(三)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每个学生的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起到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思维,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精神都能充分表现出来,并得到应有的培植与发展。?教师要宽容的对待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要用爱代替批评去引导学生,学生的缺点少了,优点自然也就多了,用赏识教育使每个学生发扬优点和发挥积极作用,改正缺点和克服消极因素,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 注意培养,补充深化

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那个每一位学生都明确自己学习目的,领会了学习的意义,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努力发奋。另外,教师要改变以往古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结构上优化教学模式。运用多元化思想丰富教育的材料,优化教学的内容。每个学生的兴趣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培养兴趣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充分了解每一关学生的喜好,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学习创造适合的条件。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正面鼓励的方法,帮助学生继续提高某一个方面的技能技巧,使学生的兴趣建立在知识的厚实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补充所缺知识,使他们学有所成。

四、总结

新课程标准中将学生为主体作为主体思想,因此,教师在当今教育中,要胜任教师的主导重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个体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在实践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把学习真正的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将小学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篇10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期望得到赏识,也就是说,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肯定,尤其渴望得到父母和师长的尊重与赏识。

作为教育者,你也许看不惯懒惰的学生,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的聪明;你也许看不惯贪玩的学生,留心注意你会发现他们的纯朴;你也许不喜欢倔强的学生,经常接触你会发现他们的真诚……为什么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为什么我们常常喜欢优秀生讨厌学困生?往往是因为我们用一个标准在衡量学生——学业成绩好不好。

不难发现,素质教育实施发展到今天,依然有一部分教育者“穿新鞋,走老路”,根深蒂固的评价观念不曾改变,总以考试成败论英雄,过分关注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的道德修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重视,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差异。在这样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所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何以得到全面长足的发展呢?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真正的教育应该努力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教育者应尽可能多给予一点精神关怀,试着走近学生,发现他们的潜在能力,指导他们根据自己具体情况,确定期望达到的目标,也只有这种符合个人实际的发展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提倡赏识教育,善于在学生身上发现隐藏在缺点和错误背后的优点,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注重发现学生的特长,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享受过赏识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赏识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那么,该如何用慧眼发现赏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呢?我认为:

一、赏识教育要有针对性

就是说要因人而异,有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在学习方面总是处于劣势,有自卑心理。作为教师,就应该在看到他们的长处和成绩时给予及时的口头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和容誉感,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同样很受重视,也有长于他人的地方,从而获得自信,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比较内向,往往思想感情细腻,善解人意,老师表扬的时候不必高声张扬,报以真诚的示意性的微笑就够了,他们能体会出自己在教师心中的分量,从而更加努力。有些学生过于自信,教师就要在正面赏识的同时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以此激励他们出色地表现自我,同时又避免滋生骄傲情绪。

二、赏识教育要讲时效性

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他们身上闪现出令人欣慰的优点,有了素材依托,就要准确、适时地把握教育时机,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及时赏识所产生的影响,要比事后很久才重提所产生的影响大得多,适时巧妙的赏识,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定能让你找准教育的切入点,收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效。

三、赏识教育需要与批评指正相结合

提倡赏识教育,并非完全摒弃严肃的批评指正。在表扬赏识学生优点和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该指正的地方要及时指正,该批评的错误决不能迁就。但运用批评要讲究艺术,要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为前提,比如一位老师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你难道不知道你是老师心中的骄傲吗?”面对这么一种春风拂面般的批评,学生会不以感激的心态接受吗?

四、赏识教育需要集体的力量

学生渴望得到赏识,但不仅限于某一位教师的赏识,而是期望得到更多教师甚至所在集体的赏识,因此,要使赏识更有效果,必须营造氛围,借助发挥集体的作用。如在学生中开展“每周之星”“我为集体争光彩”之类的活动,让学生拥有展现自我的舞台,明白自己在集体中位置和重要性,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又能让学生发现彼此的闪光点,相互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喜人局面。

篇11

“批评”是传统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而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教育的批评似乎与这种关系格格不入,再加上有些地方发生了这样那样的由批评学生引发的事件,让批评承担了太多不该承担的责任,背上了过多“莫须有”的罪名。

其实,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关系形式,要求教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名学生,给予他们发言权,并努力接受他们的所思所想。这种关系主要针对课堂教学而言,并非教育的所有场合,更不适用于学生犯了错误之后,而且,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也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些观念态度没有批评的帮助是难以形成的。可见,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批评教育并不矛盾。他们各司其职而又相辅相成。

这里,就让我们从批评本身出发,从批评者和受批评者两个角度来看批评,还“批评”一个公道。

从批评本身来说,它是对一个人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它在形式上不同于谩骂挖苦,而不是伤害和心理虐待,在意图上也不是泄私愤、图报复,更不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与表扬一样,批评也是一种充满爱的教育,它既可以存在于关系平等和谐的朋友之间,又可存在于充满关爱的亲人之间,更可用于教育对象——学生身上。恰当的批评,不仅不影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反而能教育人,激励人,从而造就人,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师生关系的和谐。

从教师角度来看,教育学生几年,实际是影响学生几十年乃至一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如对其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不加干涉,这样表面上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殊不知,这里面隐藏了可怕的教育隐患,遗留下了可怕的思想祸根。因为教育本身就不是教师和学生间的简单相处,而是要通过相处鼓励学生发扬优点、纠正缺点,洗涤学生心灵深处的污秽,使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暴风骤雨式的批评与友好的表扬、正确的规范、善意的劝告一样,都属于正当的教育方式。

如果教师真的不能以任何方式批评学生,那么,就连正常的教书都将无法继续,更不要说育人了。何况不批评或少批评都是对学生的放纵,是对教育工作的渎职,是对教师责任的逃避,是把潜在的问题推给家长和社会以求苟安的心理。这种做法将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相对于放任自流来说,正当的批评至少也反映了做教师的希望学生能够改正错误、走上正道﹑健康成长的良苦用心。

由此可见,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虚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从受批评者来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思想单纯的孩子呢?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若不及时批评教育,只能掩饰学生的思想缺陷,甚至可能埋下不可化解的人生隐患。及时、恰当并有艺术性的批评,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到错误的行为会遭受惩罚,正确的观念会得到肯定和赞许,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是非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成熟起来。否则,他们就会在错误中越陷越深,最终迷失自我,混淆是非,走上歧途甚至犯罪之路。可见,想使学生深刻认识错误,并迅速及时地改正错误,批评就在所难免。从这个角度说,错误是使人不断成熟的重要“资源”,而批评则是使错误变成这种“资源”的转化媒体。只要有言行,就会有错误,有错误存在,就应当有批评。

虽然,在我国有些地方也曾有极个别或少数学生,或许因为教师的批评不当,或者是自己本身感情脆弱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出现一些因受批评而出走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但我们应该看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把其罪过完全归结到批评“身上”,实在是有失偏颇、缺乏科学性的,即便如此,教育也不能“因噎废食”,畏首畏尾。若是这样,教育必将懦弱无力,不能称其为教育。

当然,批评也不能轻易使用,更不能滥用。只有在学生真正犯了错误之时,才能进行,并且要及时、恰当、有针对性,必须“对症下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宜,并在尊重人格的基础上进行,讲究艺术性。大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48-02

一、研究背景

西方心理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的心理卫生运动。早期学校心理教育还没有专职的心理教育人员,主要由社会学科的教师兼职,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和就业问题,发展起来的学校心理教育,逐渐开展珍视人的价值、发展人的潜能、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上的培训。随着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重要,研究的视角从医学视角(矫正性)向教育视角(发展性)转化,从单纯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拓展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1]。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7年,南京师范大学的班华教授正式提出心育问题。1988年,燕国材教授、林崇德教授都提出了心理教育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质的思想和观点。对心理教育体系的研究体现在体系要素的研究上,表现为对从心理教育的内涵和任务、心理教育的对象特点、心理教育的队伍建设、心理教育的机构建设等等零散方面进行研究。直到21世纪,在高校心理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后,学者针对目前心理教育所形成的体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且数量较少[2-4]。

在教育部于2001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一些高等学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要求。所以,要充分在教学上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让在校生对心理健康的教育产生兴趣,能主动地关注自身心理状况,并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不足

1.内容过于书本化。传统的高校心理教育往往是通过给学生指定教材,让学生强行记忆若干知识点,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照搬书本观点,与在生活中碰到的实际心理问题,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而且书本内容,往往比较滞后,与当前社会或环境里的热点问题,联系不紧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无法在课本中获取相应的答案,造成了存在的心理问题无法通过专业课本自我调节的状况。其次,教材过于理论化,与实际脱节。在教材中,不只一处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自身修养,以解决如此心理问题”等等,都是理论上的教条,无法对学生面临的实际心理困惑,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疏通,往往导致学生对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很熟悉,甚至可以记忆下来,但是仍旧无法实际解决心理困惑。

2.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是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上。老师在讲堂上,照搬书本上的各种知识点,向学生进行灌输,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5]。在传统教育下,学生长期处于聆听授业老师讲解的模式,自然地也习惯了聆听―理解的唯一教学模式。在没有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的古代,“听讲”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是符合当时的教学实际的。但是在现今被高科技所充满的时代中,如果仍套用老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引起学生反感。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如果学生只能听取讲台上的老师对教材中的各知识点进行逐一解释,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理论上的满堂灌,教学效果明显是不会太理想的。

3.学生兴趣弱。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了解身边相关的资讯,尤其是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被暴露在各种信息的最前沿,各种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不同的错误信息,也在不停地通过不同的媒介输送给学生。学生在对这种不健康的信息感到很新奇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其潜在的影响,势必在一定程度下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会在较长的时间推移中,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现象。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授课方式,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了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兴趣和热情。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机械式地记忆若干所谓的重点和考点,枯燥而乏味,即使有兴趣了解某些心理健康知识,也将受到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负面影响,不能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MOCC教学方式的优点

慕课(MOOC)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内容单调、学生兴趣不高等缺点。

1.内容更丰富。慕课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规模性大,信息量可远远大于传统方式下书本上的文字内容。例如在国外某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认知与图式关系研究》视频课中,在同一个房间中运用“艾姆之屋”原理,铺设不同高度的地板,两个身高基本一致的人分别站在房间的角落上,一人头顶天花板,另一人头上的天花板则高出其身高很多,这时观察者在房间的窗外观察两人的身高,均得出“身高显著不一样的”结论,即使房屋内的两人,对调位置,观察者也同样坚持该结论。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显示,观察者通过分析获得的结论,实际是在一定自身假设成立的条件下获得的,即“房屋中天花板和地板面是平行的,不会存在梯形高度的房间”,因此大脑和心理上的分析系统,受到感观作用及默认的假设条件,被一次又一次地欺骗。该实验极大地丰富了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使得学生不再简单地从书本中进行认知,信息量也大。

2.形式更活泼。慕课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也更加活泼,具有多样性。慕课一般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时间长度约10~20分钟的讲解,之后暂停并且给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努力回忆刚才讲解中的内容,通过刚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当前的思考题。而且,知识点的讲解,往往都设置一个特定的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该知识,而且,通过课堂翻转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刚才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增加自身对该内容的认知,同时也让其他学生也充分相互间的交流。

3.学生参与性强。慕课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相对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授课模式,慕课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交流环节。通过实景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慕课教学方式不仅使得学生得到充分自主的学习,而且还竭力创造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场景。因此,学生可在第一时间将心中的疑惑向老师请教,尽量不留疑问的死角和真空。较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讲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势必会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的消化吸收率也将大幅上升。

四、实施案例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大学生,受到各种不同方面的压力,心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故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以建立正确的婚恋观为例,针对高校某班级学生以慕课方式进行授课。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首先通过引入某流行的以校园为背景的大学生情感方面的短片,也可是某电影中的片段,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校园环境,融入教学中,通过观看,主动去思考。再以讨论的形式,充分地分析当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与婚恋有关的社会现象。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已完全地融入知识点教学,并通过提供的人机交互接口(试条件而定,可以是计算机,也可以是其他通讯设备如手机微信热点等)完成问卷调查。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自身的心理健康,也让自身意识到将可能面对的心理问题。进入辅导环节后,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成长过程的各阶段中婚恋对人生发展带来的影响及恋爱和社会道德间的关系,以及如果处理自身的情感问题等等。总之,授课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一起感悟成长,为正处于青春期中的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及时地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疏导心理问题,尽早走出心理阴影。

五、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对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之鲜明对比的是现实中教学方式仍旧单一、内容枯燥等实际矛盾,因此课程中如何采用MOOC教学方式亟须进一步探索研究。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硬件条件和课程设置,可在某些班级进行试点教学,密切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获得学生对教学方式上的反馈,并对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只有这样,MOOC教学模式才能接地气,真正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地位,以更积极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并根据所学,适时调整自身心态,展现当代学子卓尔不群、积极向上的青春风貌。

参考文献:

[1]焦明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燕国材.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和谐变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篇13

以前,我们总认为只要孩子很听话,不违犯老师的规定,这样才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这种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幼教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我们要全面深入了解幼儿,因材施教。一个老师要想教好幼儿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了解他们的家庭、性格、心理、生理等方面特点,按照他们的需要进行教育。例如:对于胆小或生理有缺陷的幼儿,我先让他观察别人的活动,渐渐地在教师的辅助下,让他投入到活动之中,然后再独立活动。

二是我们要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灵活多样的创新能力。孩子是充满活力并有着发展潜能的人,需要我们有效引导。在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新理念下,我们要坚持教育民主,这是发展幼儿健康个性,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应该解放他们的思维空间,利用丰富的教材内容,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利用互动教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改变“我说你听”的教育方式,使幼儿成为主动参与者,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让幼儿的创造力获得良好的培养。我们要学会尊重人格,唤醒幼儿的潜能,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试一试,做一做,不要让他们有“不敢多说—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的思想。一个好老师不仅能够教会幼儿知识,而且能够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交流合作,让孩子们在愉快,活泼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体育游戏活动是幼儿健康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体育游戏活动的目标在于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活动的内容也应多种多样;活泼有趣,不拘形式。例如在游戏课上,我让幼儿练习纵跳时,他们每个只跳了两次就不感兴趣了,这时我在树枝适当的高度悬挂了各种小球来激发他们,结果孩子们按照动作要领跳得更自然、更起劲了。对跳绳游戏孩子们也特别爱玩,因为跳绳的方法很多,有双脚跳、单脚跳,绕花跳、还有定位跳、跑动跳、更有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立定跳、反跳等等。跳绳不仅练习了跳的动作,而且培养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更加培养了他的合作意识,由此可见,幼儿的健康个性发展离不开体育游戏活动。

三、“安全”是幼幼儿个性键康发展的保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