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9 15:24: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智慧课堂优秀教学案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材和教学案例是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在反复地尝试中、不断地创新中发现和积累的典型的教育事例。有意识地合理借鉴和运用别人的优秀的教学案例,能有效地引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经验与教训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教材中教学资源的利用应该是感悟它的内涵和重点、体会教育哲理。加工处理后能够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将不同案例运用到现实问题中去。要关注不同教学对象,鉴别出利于自己学情的教学内容,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教学主旨,利用教学案例资源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开发和利用他们的最大价值。
没有对教学案例资源的感悟,就无法加工处理,也就不能鉴别和利用,从而也就不会体会到教学案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价值和作用。
二、在课堂生成的点滴中挖掘教学资源
课堂是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情感熏陶、价值观形成和学习方法习得的重要场所。简单地说,如今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动态生成性,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不明确的认识、学生的质疑、意见分歧、偶发事件等,这些都是教学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课堂是学生各方面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因此,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能否被我们充分的运用,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价值。我们教师要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这种新的生成资源,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用智慧去开发这种鲜活的生成资源,使教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三、转变师生关系,挖掘课堂资源
或许是年龄的缘故,我对于学生犯错误、学业差不再像过去那样易怒,常常首先置疑自己的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常说“不怪你,慢慢来”,学生答错了我却挑出答对的那一部分予以表扬,答错的学生不但高兴而且仔细听更完整的答案,我也喜欢听不同的答案。于是老师的亲和力强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喜欢上课。只要教师善于动脑,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就能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1. 建立团队机制,开展课题研究。首先是参与科研,进行课题研究,以科研促发展;其次是建立任务小组,实现教研组专题研究、教师教案交流、研究成果交流,促进优秀教研组的形成;第三是深化课堂教研、努力抓好各项教研活动,实现教研组之间的交往,以及教师、专家之间的交往;同时,加强骨干引领,实现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使校内科研、教研,互助学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建立培训平台,丰富校本内容。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兼顾实践操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认识到学科素养对教育实践变革突破的重要性。培训平台可分为:集中学习、自主学习、问题研讨、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以促进各科教师在明确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等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发展规划、转变观念、转变行为,唤醒内在动力。
3. 建立展示平台,激发竞赛激情。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比赛活动,既可以丰富教师教育活动,拓展教师眼界,也能够铸造学校学科品牌,促进学校各项业务长足发展。学校每学期都为教师提供名师、骨干上引领课,全体教师上汇报课,学科教师上教研课,青年教师上展示课,以及创先争优比赛课,有效教育评优课等等。这不仅锻炼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为教师提升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 通过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智慧。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获得教学智慧。因为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基地,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所以,教研活动不仅是教师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无论积累经验,还是突破创新,它都是教师劳动智慧的结晶。教师只有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中,真正领悟“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研究内涵,探索一条切合实际的教研之路,才能保证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地获得提升,最终使课堂进入状态,放出光彩。
教学机智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高度责任感和智慧水平的结晶,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现代课堂需要体现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与管理中,师生必然有不可预期的突发性矛盾。教师只有具备应有的教学机智,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取得预期效果。新时期教师必须有意识培养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的培养应该加强教师的智力因素培养。我们认为智力因素只是影响教学机智的重要因素之一。日常教学实践中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作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从心理学上讲,非智力因素是内因,智力因素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认为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机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教学实践中,对许多教学案例的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机智的影响是巨大的。
教学案例1:体育课,老师做了上篮示范。学生进行上篮练习时,突然有一学生大叫“哇!我手流血了!”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一下子乱了,有的还离开自己位置围观。体育老师急忙跑到该生旁边,发现学生的手臂皮肤只是轻度划破并进行止血,然后用幽默又温和的语气对学生说:“男儿流血不流泪!”鼓励学生继续上课……原本闹腾的课堂平息了下来。在学生休息时,体育老师起身走到同学中间,借机向学生讲述各种安全知识,自救、救人的技巧,让学生牢记“安全就是生命,关注安全就是关爱生命”。此时这名受伤的学生原本还带着点怒气对着碰撞他的同学,看着细心的老师详细地讲解安全知识,他反而意识到运动过程中自我保护很重要……
这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突发事件,用他的关爱及时抚平了学生的伤口和情绪。如果当教师听到学生大叫时,假装没听见,随后当做没事一样照常上课;或则大声训斥“流点血,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种行为缺乏最基本的关爱,与“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明显是相违背的。导致课堂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将对教师采取敌对或不合作的消极后果。再好的教学设计,缺乏情感教学目标,课堂注定以失败告终。这次突发事件虽然打断了教师的教学预设,扰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令教师“手足无措”。然而这点“意外”在富有爱心的老师细心转化下却成了优秀的教学资源。这才是完美的教学机智。有爱心,关爱每个孩子,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情感,情感往往左右教学机智。缺乏爱心是不可能把这个意外转化为完美教学的。
一、案例研究——教学智慧深度建构的基石
1.教学智慧来自教学实践
从伦理层面上看,教学智慧是尊重生命、关注个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从教学行为指向上看,教学智慧包括教学理念与思维的智慧、目标生成的智慧、教学整体设计的智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智慧、教学内容选择的智慧、教学行为组织的智慧、师生有效互动的智慧和教学管理评价的智慧等,教学智慧体现了教育者对情景性的教学现场的整体关照和调适。从教学智慧的生成看,教学智慧来自理论价值的引领,外在的体现于教师对课前的预设、课堂中的生成以及课后的教学反思;内在诠释的是教师个体的教学观、学生观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从表现的类型看,教学智慧有教师群体教学智慧和个体教学智慧,个体教学智慧需要群体智慧的辅助,群体智慧的提升有利于教师个体智慧的形成。毋庸置疑,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均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通过案例研究教学智慧,是课题顺利进行的基石。
2.教学智慧来自教师成长
教学智慧具体展现的主体是教师,“十一五”期间,我校进行了教师教学智慧自主建构的校本研究,并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丛书——《教学智慧之旅》和《教学智慧之歌》,这套丛书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教学智慧深度建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案例研究》中,则更明确地界定了课题研究的生长点就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旨在以教师教学智慧自主建构的理论为指导,对教学智慧深度建构,用案例的形式学习国内外优秀教师个性、风格,关注智慧型教师个性、风格的文献研究,接着研究本校不同学科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研究教师自主教研活动方式,并对教师个性风格形成的发展研究进行更有系统更为深入的探索,从而获得一些规律性的经验。
3.教学智慧指向学生学习
对教学智慧进行深度建构,对教师教学个性、教学风格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从学生的“学”出发审视和研究教学智慧,让教学智慧更加体现“智慧的魅力”,从而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案例研究中,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基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和经验,创设“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借助一定的学习情境,再同化、顺应、融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这样通过意义建构获得新知识,使学生学到看得见、带得走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
二、案例研究—— 教学智慧深度建构的抓手
1.在案例研究中探寻教师教学个性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教学个性,在心理学上表述为“教学个性既包括教师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倾向性内容,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从教学特色来看,教学个性则是一个教师授课区别于他人的、非模仿性的风格。体现出四个特点:独特性、启发性、人文性、艺术性。
教学个性的探寻,其重要途径即为课堂教学所呈现的鲜明而富有独特性的案例研究。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中展现的教学个性一定也是不尽相同的,即使对于同一位教师而言,他(她)在不同的阶段所呈现的教学个性也有其可变性、可塑性,但随着教龄的增加,他(她)总会有一些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特点一直贯穿教学始终,而要探寻教师的教学个性,提炼教师的教学风格,案例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2.在案例研究中提炼教师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 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教学风貌和格调。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批判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反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在这“破”与“立”交替上升的过程中,“课堂性格” 得以形成,得以巩固。这种鲜明的个性为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
在探寻教师教学个性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课题组帮助教师进行提炼,如有理智型教学风格——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情感型教学风格——情绪饱满,充满激情;幽默型教学风格——机智诙谐,妙语连珠;技巧型教学风格——教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自然型教学风格——亲切自然,朴实无华……在案例研究中,既注重教师个体实践知识的生成,又关注教师成为“自我”与角色相统一的“生命人”之过程,使深度建构落到实处,真正展现连元街小学的教学特色。
三、案例研究——教学智慧深度建构的实践
1.学习型教学智慧深度建构体系的建立
首先,用案例研究的方式,研究国内外不同学科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分学科研究国内著名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主要研究他们的教学案例或片段、介绍他们教学的书籍,分析他们的教学个性及风格,寻找他们成长的轨迹,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分析,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形成案例研究的一般模式,在案例研究中解读名师成长,为本校的教学智慧深度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搜集国内外文献研究资料,进行智慧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文献研究。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文献资料,从中国知网、附近高校图书馆、图书中心等渠道获得鲜活的文献资料,同时借助省市区研究专家、高校教授,促使我校的文献研究更规范、有效,形成《智慧型教师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文献研究综述》。
2.个案型教学智慧深度建构体系的建立
有了之前对学习型教学智慧深度建构体系的引路导航,接着进入教学实践层面,要切实展开对本校教师个案型教学智慧的研究。
首先,本校各学科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案例研究。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研究各学科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有利于形成课程意识观照下的教学智慧深度建构。我们结合各级各类展示课以及校级连元有效课堂,针对本校语、数、英、音、体、美教师做100个案例,对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教学进行记录和分析,形成教学案例,并能帮助教师提炼教学风格。
其次,本校不同类型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案例研究。从教师的成长期来看,教师可以分为新手型(1至5年)、胜任型(5至10年)、经验型(10年以上)和骨干型(获得如“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称号的教师),虽然教师的成长周期不尽相同,但对教师成长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学校选择了20位不同类型的教师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给他们提供赛课、论坛、学习等各种平台,积累他们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形成的案例。
第三,我校智慧教师的基本要求和理性思考的理论研究。本课题研究的宗旨是培养智慧教师,培育智慧学生。因此,在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老师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我校智慧教师的基本要求定位于“有品位、有个性、有风格”的“三有”教师,真正做到教师的气质、学术修养、谈吐等有品位,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有个性;教师能寻找自我,寻找自己的教学模式,即有风格,进而形成富有连小特色的智慧教师的基本要求和理性思考的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30―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教育的需要,这不仅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相比较,目前师范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强,但如何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具体学科的有效整合、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较弱。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能力,高师教学模式也在逐步由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主线的,转变为教学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添加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但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一 教学案例概述
1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为教学所选用的各种案例,它揭示某一事件发生、过程、内容、结果的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起到中介性、启发性、先导性、生动性等作用。舒尔曼说[1]“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教育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它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条桥梁。”所谓案例开发就是指学习者、参与者本身就是开发者,是他们基于自身的经验,按照案例的有关要求,再现当初开发者所处的情境、内心的活动以及做出决策的依据,并将其经验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与他人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案例开发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通盘考虑。
2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
大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一种对感觉经验的长期怀疑和不信任,教学案例的开发被当作一种学术层次较低,甚至没有学术性的工作,因而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中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导致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不力,效率不高。这种传统的观念抑制了通常来自于大学教师教育者开发案例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大学系科之间相对独立,而信息化教案客观上需要系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教务部门的联合开发。实际上,对于师范教育,信息化案例教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案例开发是一项理应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的严肃的研究工作。高师已经探索出多元化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道路,即“学校公共信息技术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联合教育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图书馆的有关数字化校园的入门教育开始,以《现代教育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等公共课程模块为核心,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急需增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活动,以便使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3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教学案例界定为信息化教学案例。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教学案例建设的内容主要以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任务及其内容为依据设计案例库的建设。笔者把信息化教学案例看作是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专业课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与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它是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之以课前大量的信息准备与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多媒体材料,配有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多媒体材料,以案例核心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且可互动交流的教学案例。
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结构与呈现方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确定教学起点和分析教学需求时,需要正确估算学生已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信息量,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信息化教案呈现方式上更能体现教育环境的多媒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等。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和教学反思。
二 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人员结构
1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构成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及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学理论探究、案例问题设计、案例实施设计、多媒体制作、作品合成审核与等环节。信息化教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仅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或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虽然在理论、技术、设备上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经验,往往也难于实施。另外,由于师范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近年来,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越来越密切,师范生及大学教师们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深入,教学案例的开发源头离不开基础教育,笔者认为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不仅仅是大学教师,师范生也应成为教学案例的开发成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与效率,应当精心策划开发方案,在学校中成立教学案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教务处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老师和师范生组成。教务处处长担任组长,以便有效保障案例开发的各种条件支持,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集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案例开发,协调案例实施安排,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安排师范生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帮助教师收集和整理案例的素材。
2 教学案例开发的组织管理
第一,在开发前,案例授课教师要开展诊断性评价,先对课程案例的需求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任务分配,结合课程任务驱动,组织案例开发的设计,开发小组进行开发。第二,教务处定期对教师开发的案例进行分阶段评估、调整,试用,通过运用形成反馈性意见,进而提出改进办法,使教学案例的开发更加完善,确保最终实现的教学案例开发的预期目标。第三,教学案例开发小组要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开展现场教学评估,及时收集教学案例开发的信息,报告在使用中的问题,教师的新要求和反映,采用观察、问卷、座谈和讨论、个别访谈的形式充分利用现场评估的成果,推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课程结束后,运用终结性评价,对课程案例开发和利用进行全面的效果评价,并部署跟踪调查,广泛收集整理教学案例,为下一届师范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教学案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教学案例开发的流程
由于信息化教案不同于传统教案,它的创作必须经过系统的设计,有一个可供信息化教案开发人员操作的开发流程,方能保证开发制作的有序进行,信息化教案的开发流程可以有不同的考虑,笔者认为开发的流程是:案例设计――准备素材――案例制作――合成与――案例管理
1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创作的核心,一个案例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所制作的案例多半是一些媒体材料和冗长信息的堆砌,不仅没有应用价值,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信息化教案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以及信息化教育设计,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2]。它源于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信息化教案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情境,让教案更加引人入胜。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即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视频,也可以是教学实践汇中遭遇过的失败,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真实的事件事例。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教学案例主题,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可以有创造性选择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究主题。
由于案例设计的对象是师范生,对案例的选择设计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特点,贴近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学习需要,可以将教学案例设计划分以下类型:课堂实况记录教学型案例、比较型教学案例、叙事型教学案例、微格型教学案例、课外型教学案例等。让学生各取所需,对整个教学环节体验和感受。由于信息化教案具有丰富完整的媒体材料和对教学过程的较全面的记录,正好适合师范生的“入格”学习,作为他们见习与实习的补充材料。
2 准备素材
考察当前信息技术各种文献,特别是网上有关教学案例还是很多的,如一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还有一些中小学资源网站,各系科也收录了许多优秀教师示范课,还有历届竞赛、实习生试讲等录像资料。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为了节省学术的时间,筛选网上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些案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范生来说,缺乏真实情境的感知,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好。还需要课程教师与所教班级系科联系,与相关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他们到附近中学见习,根据教学要求,与师范生一起收集真实的在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成功的教学案例,再经过加工和处理形成典型的在职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来自当前教学真实场景,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教学案例发源于课堂,来自于教学的实践现场,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开发必定离不开大学教师和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任务应包括微格教学实验、教育见习、备课试讲、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测试与教育、制作信息化教案、教育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师生材料收集,案例准备的主要场地。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应当是多种层面、多角度和多种媒体素材的,为了便于收集准备这些素材,可以将媒体材料按照种类划分为:视频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其他材料等[3]。在实习过程中就要注意视频资料的收集和抓拍。
另外,我们还可以挖掘一些优秀师范生实习教学案例,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职前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师范生的试讲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重点学校要求师范生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还要将这些整合到学习者的课堂学习中,并以课件与网络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这些通过精心准备,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案例,对下一届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它是师范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课程教师应与实习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将这些学生的实习成果加以开发与利用。
3 案例制作
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的众多实践案例、还有许多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案例都可能成为教学案例的潜在素材,但这些材料未经取舍,组织比较混乱,观点难以明确。但若要成为真正的案例在教学中使用,则需要借助于文字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这种实践加以有效的记录与整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对原始材料的整理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信息化教案的质量,因为对教学案例材料的加工和整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材料加工人员懂得基本的教学流程,了解教学规律,善于发掘素材中的闪光点,善于区别哪里素材是有案例价值,哪些素材是冗余的,怎样编辑加工取舍,保证材料的“原汁原味”,又能使素材更加醒目,怎样组合各种媒体素材使其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会涉及到大量的,各领域的材料,而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教师应与所教专业的系科开展跨系科的教研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等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开发视频、音频信息化教学案例教案显得尤其重要,这个时候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他们要对教案中涉及的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要进行技术与艺术的处理。
4 案例合成与
首先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包括(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其他媒体材料(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学习软件,学习进度,参考网址,资源链接、图表、录音、视频等进行案例合成,再用网页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将案例的各种材料链接起来,将信息化教案的外观加以适当的美化,再加上网络交流互动技术的支持,如信息化教案设计者或执教者的联系方式E-mail、BBS讨论区或专题论坛,教育博客网等,形成具有超链接的信息化教学案例。[3]
信息化教学案例合成后,要配以使用说明,版权信息等资料并经过仔细的审阅,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作品,作品通过成为最终产品。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网络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的信息化教案包,二是做成光盘。在相关课程网站上或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上,供师生共享。
5 案例管理
合成与出来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运用、检验和总结,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为了减少重复劳动,就需要相应的管理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知识管理体系,对开发出来的案例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体现教学案例的相对“专”,这样对相关专业的师范生就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交流价值。这些资源需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和教育实习专题网站,实现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动态管理。这些丰富、真实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再加之课程的其他模块(理论讲座、资源附录、技术指南、教学设计)等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师范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一一得到体现、得到加深。这种以具体的教育实习为基本任务,辅以教育实习专题网站的交流平台,通过网上社区、在线讨论、E-MAIL、实习网志、实习博客、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及时上传下载,构成了大学专业老师、实习指导老师,中学教师、实习同伴,同班同学、学院下一届学生、实习学校的中小学生这样的实习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化教育能力[4]。这种开放式教案管理模式,能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的知识管理体系。
四 结束语
案例开发是一种严肃的研究活动,当实践中的教师成为
案例开发的主体时,他们也就成为研究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案例开发也就成了成长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当教师教育者与实践中的教师合作从事开发活动时,案例开发也成了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案例开发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记录和记忆,能借助对实践的思考和公开呈现,有效的避免教学健忘症。而实践记录有表征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成为教师的知识基础的重要载体。就此而言,案例开发就成了发掘、整理、积累教学的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这对教师教育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42-45.
课堂实践智慧不可言传,只能意会,因此不是通过一般意义的学习所能获得的。也就是说,实践智慧的获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展。对于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我们不仅要学习、研究,更要实践、反思,而后再实践,再反思,如此往复,让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催生我们的课堂实践智慧,提升我们的专业化水平。
为此,我校组织广大语文教师走近名师,研究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探索小学语文新生代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生成的途径与方法,感悟他们先进的教学思想,领会他们的教育追求;通过对具体的教育情境和事件的关注、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生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学习积淀
名师之所以成名,他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闪动着智慧的灵性,最重要的是他们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与人生修炼,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不是通过听其一节两节课就可以形成的,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不断学习,潜心感悟,长期积淀的。
研究中,我们首先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阅读新生代语文名师的专著,关注教育教学杂志上介绍他们的文章,研究这些名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的主要特征,领会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感受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灵动的课堂实践智慧。其次组织成员广泛地搜集新生代名师的教学案例、教学实录,进行研读学习,把名师们课堂教学的形式记录下来,把其中的神提炼出来,用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时时处处以名师文化的眼光来对待教学工作。在学习中,我们重点学习、研究新生代名师的课堂教学。
1.观摩录像。
在学习中,我们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观摩新生代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录像,以名师的一节录像课为研究载体,对名师的课堂进行多维解读、深入探究。我们要求老师们在观摩中不仅要“听”,还要“看”――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互动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学生学习的收获;观察名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问题处理方式等等,并进行记录和思考,感悟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观摩其课堂教学录像时,就要求教师们观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具体表现,感受他情智语文的魅力。通过观摩学习这种途径,加深了对这些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感悟和内省。
2.研究课例。
研究名师的课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这样可以让名师课例成为生成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的专业平台。课例研究是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借鉴,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将不同名师同一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如将王崧舟和孙双金两人所执教的《二泉映月》进行比较,找出他们对同一个课的不同处理,体会不同名师教学设计的差别以及教学理念差异,感受不同名师的教学智慧。二是将名师课例与自己的课例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借鉴名师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课例研究,让教师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名师课例,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生成课堂实践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3.赏析案例。
赏析案例也是学习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手段。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课堂中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案例赏析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不同于课例研究,它不是研究如何上好这一课,而是围绕教学中的典型事件,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等,从而给人以启迪。开展案例赏析,有利于我们教师从中发现这些名师在把握教材、处理教学细节上的智慧和艺术,丰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性智慧。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引导学生抓住“坎坷”一词,披文人情,品词析句,涵咏意蕴,使课堂上真情流淌,生命涌动,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就以这个为案例,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真切地感受了王老师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一种智慧。
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积淀。我们又从“新课导入”“朗读指导”“语言品味”“读写结合”等方面品读名师,感受名师,深深领略名师的风采:他们的语言表达行云流水,活力四射;引导巧妙自然,浑然天成……他们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关注语感培养,有的追求诗意,有的注重情智发展,有的提倡简约,等等。他们的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幽默风趣、于文字中指点江山的大气和教学智慧,让我们叹服。通过学习,我们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教学中自然生成智慧。
二、实践生成
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情景化的教师精神与教育智慧的传递。教学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师课堂实践智慧的生成,完全来自于教学实践。学习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最根本的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1.模仿感悟。
模仿是创造、生成的基础。学习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可以从模仿开始,从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开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研究中,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名师的教学设计、教案拿过来,针对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一下,为我所用,通过对名师课堂的模仿,切身感受名师设计的巧妙;还可以借鉴名师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中的精妙之处,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如我们在观摩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堂教学录像《天鹅的故事》时,感到教学中他有三次“写”的训
练设计得非常巧妙,研究品析后,我们要求四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时尝试着模仿运用;观摩了孙双金老师的《观察作文》教学实录后,其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开头,多层面的观察指导,情趣盎然的评点赏析以及对学生精神的关注等环节,触动着每个语文教师的心,于是有几位老师纷纷“借砖生玉”,进行教学模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模仿中,我们要求各位老师认真写下自己在运用中的得失,进行反思,这样在体会名师智慧的同时,能生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有时,一些有机会外出听课学习的老师听了新生代语文名师的展示课,回校后我们便开展“模拟课堂”活动,即要他们模仿所听名师之课的教学设计,上一节汇报课,既加深听课者对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认识,也可以让其他教师间接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当然,我们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课堂,而是分步推进,渐入佳境。我们既要学习他们的“形”,也要学习他们内在的“神”,只有“形神”兼备了,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也如名师课堂一样精彩纷呈,灵性飞扬。
2.好课展评。
我们观摩名师教学,不在于纯粹地扮演名师上课,不在于单纯地表演名师的教案及教学设计,而在于领悟、掌握、运用那些支撑教案及教学设计背后的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学名师不能囿于模仿、移植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要以扎实的课堂教学研究这种真实有效的方式,来习得名师们那些支撑教学理念的精髓。只有将名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同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不断地叩问课堂实践智慧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会教学,在实践中生成智慧。为此,我们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好课展示活动,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如课题组教师优课赛、课题研究汇报课、观摩课等系列活动。每一次好课展评,都是一次教学风采展示,都伴随着教学反思,同伴点评,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在对话中创生智慧,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我们关注教师常态的课堂教学,通过听随堂课,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将学到的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智慧有机、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在实践探索中,课堂实践智慧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并形成各人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写作提升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他认为专业写作能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
之所以将教师的写作称为专业写作,是因为这种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点,它应是我们对教师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一种记载或研究方式。对我们教师而言,专业写作首先是一种研究,需要实践、需要思考。在写作中,教师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产生顿悟,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感悟能力,再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及时反思和总结教学行为,激活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写作是课堂实践智慧生成的催化剂。
我们研究新生代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也需要引领教师进行专业写作,及时总结点点滴滴,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对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提炼、提升、发展,形成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不仅是打造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队伍的需要,更是将这些名师的思想观念、实践智慧发扬光大、传承创新的时代需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的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能力?如何发展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本文试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何谓教学反思能力?简言之,教学反思能力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需要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其基本策略包括:
1.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教学,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国台湾省的史学教授张元先生为实际了解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曾经到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小学五年级教了3个月的历史课,然后在研习会上提出报告――《十一岁儿童的历史认知:一个实验教学的报告》。作为中学教师,教学活动在第一线,在案例研究方面,应该具有比张教授更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就看教师怎样对待了。
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观摩、研究他人的案例,包括一些已经出版的或者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也很重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是取之不竭的源泉。
2.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又称“观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观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为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和沙瓦斯(Showers)等做的实证研究证明。
例如,一位研究者在昆明某中学一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观课笔记就颇值得借鉴。观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王老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作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王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接着,观课者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王老师在投入地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应,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王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王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王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课堂观察,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但只有经过详细全面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对话与交流,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
3.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受人关注。
先看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公开教学――比较鉴赏《阁夜》与《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走进作者,了解诗人内心涌动的情感。
教学步骤:
1.复习了解两首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2.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3.深入探究了解成因。
教学结果:课堂沉闷,学生发言较少,参与性不高。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案例二:公开教学――李煜词鉴赏
教学目标:在学习掌握《虞美人》的基础上,比较李煜亡国后同一时期的作品,深入探究思想成因,做到走进诗人,了解诗人。
教学步骤:
1.深入学习《虞美人》,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复习巩固李煜亡国后同一时期的作品。
3.深入探究诗人思想,走进李煜,了解李煜。
教学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落实了教学目标,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两堂公开课都是讲诗歌,其步骤也基本相似,可是教学结果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
在教学第一步时,案例一中课前我自认为学生对这两首诗歌已经掌握,教学时直接提问“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何异同?”如此大的问题,一开始就吓到了学生,这样就造成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和我出现了距离。教学案例二时,由于我不了解学生对李煜的词究竟掌握到了何种程度,课前我让学生先查阅了相关资料,让他们交流分享,这样学生对李煜的词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课堂中我对《虞美人》的问题提了三个:这首词的情感核心是哪个字?作者的“愁”包含了哪些内容?“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如此简单的提问,学生反应活跃,也和我一起真正融入了课堂。总结起来是,案例一中我把学生的水平想得过高,并没有真正走近学生,课前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案例二中问题从学生入手,虽然问题简单,但能从学生出发,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如何做到真正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身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中让学生乐学、会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中国古代诗歌是一座文学宝库,在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和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诗歌鉴赏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一个重头戏。我认为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教师自身要扎实备课之外,还可在课堂提问上注意两个细节:
1.提问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紧扣教学内容,必须蕴涵一定的难度(诗歌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的形象是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其次,要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等)。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失去兴趣;问题过难,学生会有畏惧感,甚至失去信心。因此提问一定要难易适中。
[作者简介]张欲晓(1974- ),女,辽宁沈阳人,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教育理论。(上海 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65-03
从现有的研究和实践来看,教师群体共同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教师专业发展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体现了终身学习的发展观,也是一种专业发展的文化需要。群体发展是相对于个人发展而言的,它避免了个体发展与教师群体发展、学校发展脱节的局面。随着ICT技术的深入应用,学校也开始把传统的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措施迁移到信息技术环境中。而随着信息技术由web1.0时代过渡到Web2.0时代,以Wiki为代表的技术为教师群体协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Wiki特有的技术特征也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提供了多种协作支持服务。
一、Wiki在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Wiki作为继Blog之后又一大规模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社会性软件,它对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具体有哪些作用?Blog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Wiki与Blog又有什么不同?下面,我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Wiki与Blog的区别
Wiki与Blog大致在同一时期出现,但Blog的应用和发展更好一些,Blog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有效的技术支持工具,事实上Wiki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两者有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各有所长。尽管Blog也被一些教育者用来作为群体协作的工具,但是通过许多个人Blog组织而成的Blog群明显不具备Wiki的灵活性和协作,其他教师也不能对其内容进行直接编辑和修改。与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的使用更方便,也更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二)Wiki的基本功能
Wiki之所以能在教育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这与Wiki的基本功能有密切关系。这些功能是Wiki提供各种服务,乃至成为有效的群体协作发展支持工具的基础。Wiki系统提供的基本功能有:新增条目、内容修订、页面锁定、版本记录、版本对比、IP禁止、沙箱测试、版本追溯。这些功能为教师开展各种群体教研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保障,对于设计和开发适合教育情景的Wiki支持系统十分重要,它能帮助教师借助特别设计和开发的系统完成协作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等相关教学实践工作。
(三)Wiki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1.帮助教师群体更畅通交流与进步。Wiki作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协作技术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进而集中集体的智慧进行探讨和扩展。同时,Wiki所具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实现教师之间更好的通力合作与协作教研,成为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Wiki的出现为支持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另外,Wiki平台还可以使教师群体以更加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一些传统的平台只允许使用评论或者留言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设计;而在基于Wiki技术的平台中,任何参与教师可以拥有与作者一样的权利在研讨的方案原文上进行修改或者批注等操作。这样,教师拥有了更大的权限,可以自主地修改任何教师的内容,也实现更广意义上的平等相对,真正让教师在一个宽松平等的环境中保质保量地完成协作教研活动,实现群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可以激发教师群体进行协作教研的创造性意识。Wiki提供的协作教研平台支撑环境为教师之间进行协作教研提供了开放的共享空间,这使得在Wiki平台上的资源不再是某个老师所特有,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共有资源。任何参与人员都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直接呈现在Wiki平台上,协作者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创性,对其进行修改、删除、添加等操作,并以历史版本的方式记录协作过程。教师通过浏览和比较历史版本的资源分享、共享协作成果。
3.Wiki环境可以为教师群体集思广益、共同交流、协作教研等创设环境。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可能有些教师因为惧怕权威不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往往集体讨论变成了经验丰富、年龄较长的骨干教师的个人观念。然而在Wiki环境中,大家避开了真实身份,没有权威,用虚拟身份进行交流,于是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从而使一个研究方案集成多位教师的思想和经验,充分挖掘了教师的潜力,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协作研讨模式,为教师群体协作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4.Wiki精神可以增强教师群体进行协作教研的内聚力。Wiki强调共享、互动、反思、发展,淡化了个人意识,强调群体的作用,要想成就一部作品,参与Wiki的成员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教师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往往会不约而同地积极参与其中,这样Wiki就形成了一个浓厚的、活跃的、积极的氛围,为所有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帮助教师群体协同教研工作,这种协作互动的精神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整合,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总之,Wiki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开展各种协作活动提供了巨大的潜能。作为群体协作支持工具,如何有效地结合Wiki的技术特征使其更好地适应教师协作发展的需要是Wiki支持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核心。
二、Wiki教育功能设计
从当前的一些Wiki教育应用情况发现,Wiki还处在教育领域中的初级应用阶段,Wiki的诸如历史版本及其比较、在线编辑、沙箱测试和最近更新等核心功能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并没有深入应用。而Wiki的这些功能恰恰是教师开展协作研究活动不可或缺的功能,是解决当前众多协作软件不能很好支持协作的有效方案。为此,从教师的协作教学、科研等特征来看,很有必要设计一个适合于教育的Wiki系统。因此,把Wiki的优势结合教师的教学、科研需求,设计和开发EduWiki(教育维客)系统。EduWiki被定位为一所或几所学校使用来促进学校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向群体专业发展转化的支持技术环境。为此可以把EduWiki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充分挖掘适合于教育需求的Wiki技术促进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以促进学校特色和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创新群体系统。
三、Wiki促进教师协作研究的策略
(一)构建实践共同体环境
构建教师实践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实践共同体说明在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中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共同体之于合法的个体实践的重要性。构建教师的实践共同体环境是促进教师协作研究的重要方式和策略。EduWiki系统开发的直接目的就是为教师群体开展协作教研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实践共同体环境。EduWiki系统设计的各种协作支持活动与支持功能为教师开展群体教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可以使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群体研讨、学习、科研等活动,这种基于网络的异步交流机制至少可以为教师提供两种认知支持:首先,认知资源的支持。教师可从协作者、教研伙伴和通过在线资源获得大量的知识性信息。其次,人际支持。实践共同体的存在有利于满足教师的自尊和归属的需要。
(二)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EduWiki既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师协作教研的认知工具,也可以作为一个模块整合到集教师专业发展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中,从而更全面地促进教师协作教研、共同发展。
1.课题研讨。教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在理论上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各学科教学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探索规律,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依据。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课题研讨活动经常是教师在真实情境中展开讨论,网上讨论也仅限于教师自己的研究内容,教师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协作研讨一般也是流于形式。一个优秀的课题研究平台会给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而在EduWiki环境中教师开展协作课题研讨可以得到真正的实现。利用EduWiki的协作功能开展课题研究无疑为教师组织研究课题提供了便利,利用系统的功能模块创建如组织结构、课题方案、研究历程、课题报告、研究成效、特色活动和特色学校等各种特色栏目的课题研究策略。此外,EduWiki系统还具备提供基于校内或校际合作的多种课题研究模式的途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Wiki服务部分的在线编辑、历史版本比较等一些零技术操作技巧的环境突破以往协作带来的弊端。
2.群体的教学反思。“反思”的理解来源于哲学的思维方式。教学反思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技能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构建高效的反思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上及时地抓彩是教育者一直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往教师成功地利用Blog开展教师叙事研究为教师个人反思提供了高效的平台,而Wiki的出现则为教师群体反思提供了技术支持手段。在EduWiki系统中,利用系统的创建反思札记功能记录教后反思的过程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群体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发生变化。此外,在EduWiki中通过创建小组教学前的反思,让教师能够在教前备课充分,而在课后教师通过邀请专家一起研讨,开展反思交流活动,教师群体之间通过头脑风暴把所有成员的建议与心得体会集成在一起讨论,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讨论对象,对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最后,教师通过在EduWiki系统自己的反思札记,目的在于让其他教师分享达成共同进步与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为教师减少聚集在一起的时间,同时还优化了整个教学研究过程。
3.教学案例观摩研讨。案例教学是指运用一些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是被剖析的对象,通常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教师和学生要共同直接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因此,案例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把这一教学研究方法直接运用到基于网络的同步课堂、课后异步教学的情境中。EduWiki系统核心功能――群体研讨与协同创作功能,正好为教师实施教学案例观摩的记录和跟踪提供了技术支持平台。当前许多资源平台缺乏对协作过程的记录以及协作成员的监控功能,而Wiki所固有的功能决定了其可以为协作研究或为研讨过程提供记录和监控等支持服务。通过使用EduWiki系统,参与其中的教师能够实时关注研究的进展、成员的工作量以及成果的发展状况,这对形成经典优秀的案例研究促进校本培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只有全校教师积极学习,相互传播,大胆应用,才能让教师群体的努力和智慧得以流传,才能不断进步,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来说,利用EduWiki开展教学案例观摩研讨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EduWiki系统的团队子系统为教师群体观摩教学案例提供了群体研讨环境。通过教学案例观摩,教师群体,尤其是新教师获得的知识是通过“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内化了的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类似教学实践情境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疑难教学问题。
其次,EduWiki系统为教师观摩教学案例提供研讨空间。在EduWiki环境中,教师群体拥有一个良好且宽松的协作活动创造环境,为此,教学案例观摩研讨使得教师有着较大的自由度、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第三,EduWiki系统开展教学案例观摩研讨可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因为教学案例观摩研讨本身就是对案例所描述的个别教育教学过程的分析、思考、评价等,这种自我反思精神对教师的成长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在EduWiki中观摩教学案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教师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作出反应,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架起一座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在观摩、研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教学的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五,EduWiki系统提供教学案例观摩研讨对改进教师授课方式具有巨大的影响。观摩这种来自同行的教学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更清楚地认识和领悟到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应变技巧,尤其是对一些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的问题,有效的观摩学习,能有助于教师群体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哲学观。
综上所述,Wiki不仅帮助学校减少了教师之间思维碰撞摩擦,使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难点的突破和教学方法的处理等方面收获颇多,同时,还为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途径。Wiki帮助教师从个体发展的角度上升到教师群体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教师各自发展,脱离学校发展的局面,从群体层面带动了个体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
每当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困惑时,《小学课堂管理》都会给予我智慧。每次学习新内容,它总是先让你对自己知道或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信息做出反应,或对需要讨论的焦点问题进行预测。它有时娓娓道来国外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案例以及成功的课堂管理经验,有时清晰地传授课堂管理的特殊技能,中间还穿插一句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最后让读者自己总结、检查当天的学习内容,经过比较和重新思考,对同样信息再做出反馈。为了帮助教师加强学习,检验自己是否进步,它还在每一章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应用练习和问题讨论。
在它的悉心指导下,我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从每学期教学计划的科学制定、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到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科学培养,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等等,我都从它的言传身教中受到启迪并日益成熟起来,逐步跟上时代的步伐。我的课堂也充满了灵性的活动和灿烂的阳光。
每次上课之前,我都按照《小学课堂管理》教给我的方法多给自己问些问题:我想让学生学习什么?哪些活动最有价值?课堂教学时间是多少?活动顺序如何安排?我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他们全员参与教学活动?课怎样结束?课后留些什么样的作业?我怎样判断学生是否从这节课中受益?只有这样,我们上课才有目标,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庆幸,在我困惑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教学智慧大师。我感激,它让我明白了教师在教学中最关心的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它让我理解了教学的意义,也就是书中的一段话:
教学的意义——
触动下一代心灵的崇高职业
在孩子的眼睛中看到了你的理解
在孩子的生命中看到了你的希望
考场中很多老师很急,怎么做?有些老师的结果为:1∶2∶4∶6,真不知他们有没有检查,最起码①和④的面积和应与②和③的面积和相等呀!更多的老师是将这一题空在那儿。
纵观这几次的基本功竞赛,我觉得有些老师的数学学科素养有待提高。数学学科素养是指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理念下互动生成的课堂对教师的数学学科素养的要求非常高,教师不但要能马上辨识出学生的结果是否正确,而且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能立刻讲解出正确的结果。怎样提升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呢?
一、研读课标,把握内涵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对整个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体系有所了解,并且对数学课标的要求十分清楚,知道每个知识点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都是循环教学的,有些老师工作了一辈子只对个别年级的教材熟悉,对其他年级的教材接触得不多。还有些老师平时对教材的钻研不到位,只会就题目讲题目,不会触类旁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体系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标准是指标,是大方向,研读课标是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的关键,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研修数学课标,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知识的内涵、纵向与横向之间的联系等方面都起到指导的作用。
二、广泛阅读,丰富自我
在很多人眼中,人们觉得小学数学知识很简单,不过是“1+1”的数学游戏,不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不需要更多的数学积累。修改后的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靠老师们仅有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管没用到函数、极限等知识,但是我们应有这样的知识储备。
读书是提高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多收集和阅读有关的教育教学书刊。教师要通过广泛的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文化底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信息技术飞快发展,教师要有“长流水”。众所周知,语文教师必须广泛阅读,才能引领学生在书海里遨游。我觉得数学教师更应该加强阅读。由于受所教学科的限制,数学教师阅读的机会较少,学科文化很低,受书本知识的限制,慢慢地头脑中的理论越来越少,感到越来越茫然。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凝聚并积淀了一代代人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数学教师应该加入“好书伴我成长的行列”,读数学教学实践的书,读数学学科文化的书,读文学名著,在读书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学科素养,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厚重、开阔、深刻,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也能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思维模式。
三、立足课堂,历练提升
教学中,教师要守住课堂这个阵地,认真提升教学素质。初登讲台的教师给人的感觉与老教师是不一样的。优秀教师能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应对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从而保证教学顺利进行。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机智呢?
首先,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教师要教好课和处理好各种偶发事件,必须以这“三熟”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情况。熟悉教材和教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三熟”,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还可以在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后迅速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得快而且自然。教师重视每一堂课,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会在听课、出课、评课等活动,慢慢总结出不同的方法来应对不同的问题。
其次,研究一些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研究,是培养研究者反思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方法。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具体意义,对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现实中,我们不可能经常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要想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高效的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教学案例。这方面对年轻教师的帮助尤其大。所以,我们要留意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时,我们要做好笔记,记下别人的长处,记下自己感触颇深的教学环节,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研究过后要写教学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促进我们快速地成长。
该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从文字表达到内容编排,都力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例如书中第十一章,作者先介绍智慧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同时期发达国家的智慧教育发展情况;然后阐释智慧教育理念的内涵,讨论智慧教育体系与传统教育体系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举例分析学校如何开展智慧教育。这样的编排能让读者迅速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全方位了解智慧教育的基本情况。此外,书中每个章节的末尾都附有与主题相关的延伸阅读案例,如会议报告、论文摘要、报刊新闻等,以帮助读者扩展阅读范围。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善于接受新理念并将之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学习者。该书所阐述的新理念,应该成为广大教师学习并不断研究的对象,其兼具科普性与实用性的特点,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升人文情怀和理论素养,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品读。
1.背景
2013年,中国大陆有699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成了各大高校面对的巨大难题。从专业教学的角度来考虑,学校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之能适应各种工作的要求,扩大就业范围,提升就业实力;就软件工程专业而言,学校要丰富学生的开发经验,使其了解当前软件开发的主流方向,并掌握其中多个方面的开发技术;总之就是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全方位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在就业难的困境中找到光明之路。
笔者从当今IT业的硬件、软件发展趋势和软件开发方向出发,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设计和建立了一些完整的教学案例系统来扩展教学内容。
2.软件行业的硬软件发展趋势
从计算机的普及,到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再到目前的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信息技术进入了第3个信息时代,这得益于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硬件和传感器的高速发展。处理器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积和功耗越来越小,各种智能传感器和嵌入式没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了解这种趋势对学生是有极大帮助的,软件开发终究离不开硬件的发展,
首先,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智能手机iPhone和平板电脑iPad开启了移动设备的新时代,从2006年到现在,几年的时间,它颠覆了手机和电脑的概念。后来谷歌推出免费的Andriod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使得智能手机成为人类离不歼的基本工具。2012年,微软也终于了自己的统一操作系统Windows 8,可以在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上运行。这三大巨头在各自的软件商店都有超过几十万的应用,并且还在不断增长中,各个公司和个人都在积极为这些智能没箭开发软件。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软件开发的平台,也改变了软件开发的方向,传统的桌面程序和基本的Web应用程序开发已经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如果不了解移动平台软件开发的基本技术,将会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形成极大的障碍因此,在软件工程教学中,教师会向学生灌输这些思想:如果不想被淘汰,必须掌握至少一种移动设备的软件开发工具,能掌握多个平台的开发就能适应更加广泛的就业要求。
3.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软件工程课程主要讲授软件开发过程的基本方法、工具和管理知识,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念、原则和经验,而实际的软件开发平台、环境、内容等千差万别,如果不在一个实际的环境中实践,恐怕也只是纸上谈兵,软件工程知识也无法为学生开发软件提供一个万能的解决办法。因此,软件工程的实践教学得到了许多高校的大力支持,但教学的内容仍过于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从2012开始,在软件工程教学中,我们增加了一些实用内容。
3.1增加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多个案例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是软件工程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软件建模虽然不针对具体的程序语言,但如果没有具体的案例来体现其优势,会导致许多学生对其认识模糊。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天天在讲面向对象,但在他们的毕业设计中可以看出,能真正使用面向对象设计和实现软件系统的学生少得可怜。因此,教师也必须学习新知识,特别是移动开发的相关知识,以编写实用的教学项目,在课堂上展示实际的效果,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方法。由于苹果公司的软件开发要求过于封闭和苛刻,我们的几个实际教学项目都是针对Andriod和Windows Phone、Windows 8平板而设计编写的,分别是基于移动平台的定制短信群发软件、邮件群发软件、移动黑板、手机游戏坦克大战等。
3.2增加针对移动平台的软件开发知识介绍
智能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比PC增加了不少硬件特性,使开发移动设备程序具有很多新的特点。
首先,输入设备变化大。大多设备支持多点触摸,键盘输入使用很占屏幕区域的软键盘,这使得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另外,麦克风、摄像头、方向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光线传感器、闪光灯、GPS、Wifi、蓝牙、甚至近距离通信NFC等设备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基本配置。如果不给学生介绍这些知识,不在教学案例中使用这些设备,学生可能会产生知识盲区,甚至在应聘的时候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例如,在分析设计“移动黑板”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了基本的黑板、黑板页、图形等对象,使用了组成设计模式。图形的输入,是通过接收触摸信息获得的,因此上课时,教师应顺便给学生讲授一点有关触摸编程的知识,并在实际案例中展示编程代码和运行效果。该程序在windows 8系统上运行,可以同时绘制最多10个图形。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学习新知识降压。目前三大科技公司都为移动平台的软件开发提供了优良的开发工具,也都使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还提供了大量的类供程序员使用。Object-C、Java、C#,都是典型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有了OOAD的软件工程思想,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阻力不大,教师可以通过共享教学案例的设计源代码,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畏难心理。
3.3多种方式加强实践教学
软件工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然而,传统本科专业的软件工程教学一般都只有理论教学,总学时在48课时以内,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得到较好的实践效果,需要发挥教师的智慧。
首先,在课程开始,教师就预设了较多的小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4人一组,从中选择一个题目,教师要求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完成此项目。针对移动平台,我们预设了这些小程序:
(1)用于XAML语法教学演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从新闻网站自动获取特定新闻的移动客户端程序的设计和实现;
(3)从中央气象台获取天气预报的移动客户端程序的设计和实现;
(4)从新浪财经频道自动获取股票信息的移动客户端程序的设计和实现;
(5)智能手机贪吃蛇游戏程序设计;
(6)智能手机坦克大战游戏程序设计;
(7)智能手机短信群发程序;
(8)智能手机邮件群发程序;
(9)智能手机音乐及歌词播放器。
这些程序都不大,比较适合实践教学,也可作为毕业设计的练兵项目。教师可提倡学生自拟题目,但要评审题目是否合适,限制其复杂性和规模,引导新技术、新思想。
其次,教师要制定合理开发进度,适当超前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展示优秀的分析设计成果,现场讨论相关问题。对优秀的“作品”,教师在考试成绩中给予加分体现。开发活动只能在课外实践进行,但成果可以在课堂展示,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再者,教师组织学生建立移动程序开发QQ群,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此进行课外交流。教师也可以在群里提供教学案例的开发资料和经验,如UML模型、设计的源代码、数据文件等。学生可以在群里提交各自小组的项目文件,也可以讨论具体的设计技术和学习经验,给学生“秀”能力提供了展示平台。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教学有了丰富的素材可用,教学效果得以体现;较大面积地发现了优秀学生,特别是愿意学习新知识的学生,而不是原来仅限于“创新实验室”的几个学生。
4.与时俱进教学效果评价
自2012年来,软件工程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实施了2届,取得了一些效果,也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1)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灌输式学习观念得以改变。上课不来、课后从不看书、作业抄袭、考试突击的现象得到抑制。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感受到了教学案例的先进性、实用价值,有效提高了学生利用新技术开发软件项目的信心和潜能。
(2)有效克服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畏难心理,也提高了教师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开发具有新技术、新思想的教学案例,才有信心和能力教授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有能力使用新技术开发软件。通过交流平台,在课外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新知识的“新手”,教师的虚心学习态度,能i上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释放和展现。
(3)使用新技术开发软件,使软件工程的思想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增加了同学间相处和协调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培养建立了就业、创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