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9 15:24: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地理导学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案导学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案导学法,简单说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依据编写好的导学案自我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针对导学案内容开展重点答疑和指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必须以导学案为基础,有效连接课前、课中和课后,很好地体现“导”的作用,因此导学案的设计是重中之重。高中地理各个学年段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任务各有侧重。对如何在各个不同学年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导学案设计,现根据地理教学实践,归纳以下几点实施要领。
一、高一学年———贯穿互动,提倡自然真实
学案导学教学法在高中三年地理教学中将持续应用,因此在高一学年必须打牢基础。对导学案来讲,第一,可以多设计环节。比如课程目标、重难点、自主学案(放在上课之前,学生预习时使用)、学生展示和质疑(课堂上学生到黑板前向大家讲解并依据自主学案不懂之处向学生和老师提问)、问题探究(学生之间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课堂检测、课堂小结等等,让学生熟悉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第二,要将互动贯穿在各个环节中,这是该学年段导学案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学案导学的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最重要的体现。积极的互动、激烈的讨论,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第三,要倡导自然真实的课堂状态。首先,学生的状态要自然真实。要真正感受到课堂的活力,愿意主动思考并真正参与;而不是为了互动而互动,虽然拥有了话语权,却是迫于模式、流于形式,并非发自内心。其次,教师的状态要自然真实。要充分尊重不同学生间的个体性差异,客观地和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表现。更要真诚从容对待学生提问,做到知己知彼,而不是为了回避问题有意干预互动。学生提出的问题存在不确定性,有可能是书本上的相关知识,也有可能是与书本相关的课外知识,教师在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的同时,还要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疑问或感兴趣的知识,提前学习做好准备;解答或讨论时更可以讲述自己的思考、学习、准备过程,用经历启发学生,用真诚感染学生。例如,在学习地月系这个知识点时,学生就可能提出与月相相关的知识,还可能会涉及与月相有关的诗词,语文底子相对薄弱的教师,就应该或自己查阅或找语文老师求教,多积累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了所需的知识和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实践力,教师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能力,促进了主动成长、提高了职业素养,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
二、高二学年———制图设问,拓展区域知识
高二的地理教学,除去必修三,重点是区域地理的复习,内容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两大部分,虽然是初中知识,但内容远比初中复杂深入得多。区域地理复习,重点是让学生建立区域空间的概念,学会看图、识图、认图,实现区域认知,导学案在这里必须发挥作用。目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很先进,最常见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就可以做到图文并茂。但是学生单凭看课件、听老师讲并不能完全掌握整堂课的内容,还需要自己整理笔记。另外我们都知道,文字远不及图片来得生动形象,学生既要记好用好笔记,还需要画图,在图上对老师讲到的重点一一标注。但很多学生都反映,老师在黑板上仅用几分钟画的世界轮廓图,自己在笔记上完成却需要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为了避免学生耗费大量时间用在区域轮廓图上面,就要在导学案中运用大量的区域地图。这些地图并不是原图,而是设计导学案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心修改过的。具体办法是先除去无效信息,再依据区域的典型特征加入相应的有效信息,例如重要的经纬线,主要的山脉、城市、河流,重要的图例等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在自主学习阶段就对所学区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依据于学案中标注的或者需要标注的有效信息做到有效预习,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案中除了主要的图表信息,重难点则是如何设计问题,如何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这些问题可以是往年高考综合题的变式问法,也可以是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自己设计的问题,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求答案进而生成新的问题,通过解疑、释疑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该学年段设计导学案还有一个重要内容要考虑,那就是围绕区域知识进行知识拓展。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适当适度拓展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对高考备考大有裨益。例如:在讲南亚时,增加印巴冲突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于克什米尔地区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讲法国时,拓展到闻名全球的法国葡萄酒,进而分析酒质优良的条件;讲中美洲时,提及他们的饮食,进而推理与农业的关系等等。实践证明,这样的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好奇心,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效果更加良好。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学年段的纸质导学案最好单面输出,学生使用时,如果需要记录的内容较多可写在背面,还可以加页。在导学案中修改过的区域图部分可以全面记录重难点知识,只要学生在填写学案时做到仔细、工整,特别是图中的信息标注精准,这样的学案便可以作为以后区域地理复习的笔记。
三、高三学年———精炼环节,保持学习动力
高三学年地理教学以复习为主,随着教学内容变深、课堂容量加大,如何能让学生对于已学的知识仍保留新鲜感,在课堂上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是设计导学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必修部分为例,其复习重点是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当学生进入高三后,对于必修自然地理部分往往认为,都学习两遍了,没弄明白的地方学第三遍也没有意义,于是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种情况下设计导学案就要和高一、高二有所不同,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保持学习动力上面。其要领就是精简环节,哪些环节能让学生发现不足、找到突破、激起斗志,就设计哪些环节;增强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高三自然地理部分的导学案,可以精炼为课程目标、质疑解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四个环节。课程目标环节,要让学生清楚这部分知识具体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些是了解,哪些是理解,哪些是应用等,以及哪些是高考考试大纲中涉及的高频考点;质疑解惑环节,要以考点的形式或者是具体问题的形式列出,这种方式易于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哪一部分的知识需要再重新巩固;合作探究环节,除了安排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内容,还要考虑到个体的探究能力差异,安排班级内分组合作内容,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碰撞思维、升华知识、建立自信、确立目标;拓展延伸环节,基础知识的识记不再列入重点考察范围,而是针对近几年的高考形势,重点考察和提高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能力、论述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因为在高二学年就已经注重知识拓展,所以这个环节只要对拓展延伸的内容选取得当,就会让学生一直感到好奇和兴奋,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以上三个学年段导学案的设计要领,各有侧重却又相互关联。高一学年强调基础和习惯,高二学年强调技巧和拓展,高三学年强调选择和实用。并且,都要遵循基于“问题”的“问题导向”,高一学年重点研究学生会提什么问题,高二学年重点研究老师怎样提问题,高三学年重点研究怎样解决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总之,学案导学是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导学案设计是实施学案导学的基础性工作。尽管因校情不同、教学安排不一等原因在内容呈现上会存在差别,但只要教师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针对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实践、总结和改进,就一定能设计出优质的导学案,助推我们的教学过程越来越顺畅,教学成果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编写的导学案还并不能完全体现“导”的作用,更多的是简单地把导学案编写教案化或是学案化。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习惯于将教材某些内容设计成问题,简单地罗列,没有层次感,更不具备能力要求,这样的导学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遇到变式迁移题时,显得措手无策。例如:在湘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中,关于城市区位因素的内容,以武汉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因素。教材要求分析武汉市的经济地理区位。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这个问题设计为几个小问:1.武汉市有那两条铁路在此交汇?2.武汉周边的农业发展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3.武汉周边有什么矿产资源?这样无疑把各个知识点孤立开来,如果变了一个区域或城市,那么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分析了。
因此,一份好的导学案设计,要立足于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和特点,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学习指导方案。设计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课本内容的照搬,也不是若干问题的罗列,更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地自学,而应是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学生能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通过导学,实现能自学掌握的不讲,不能自学掌握的内容设计导学方向,进行适当的设疑、引思。这就必须要求导学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逐步实现学生对学习重难点的了解、把握和消化。
二、“导”在课堂教学
一份好的导学案要能够导课堂教学。首先是课堂教学环节不能与预习环节脱节;其次,教学环节设计的探究内容要有可操作性,问题不宜过大,并且要引导学生尝试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
例如在设计必修三第二章《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课的导学案时,先抛出案例:“目前,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陷入的困境与当初德国鲁尔区十分相似。2003年,总理带着一批专家学者多次亲临东北进行调研,探讨如何振兴东北经济。因此,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和我国国情,以及根据德国鲁尔区成功改造的经验,假如你是一个地理学家,你认为应该如何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请为振兴东北经济出点子。”这样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然后再抛出问题,要想“对症下药”就必须“了解病症”,进而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指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案例。然后通过逐步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而提出改进的措施。接着抛出对比分析几个老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的相同和不同因素,进而学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样的导学,学生就能够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进而实现对学习目标掌握。
三、“导”在学法指导
前言
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国家多次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导学案就是随着改革应运而生的产物。由于“导学案”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考虑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全过程的发展和联系,由教师编写设计学习指导方案。因此,导学案编写是导学案教学模式有效性实施的关键。本文坚持把新课程改革理念作为研究的宏观导向,重点探讨高中地理导学案编写策略,以促进导学案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导学案的编写策略
“导学案”就是将教学内容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对学生实施科学有效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教学方案。“导学案”既是一种教学方案,也是一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案[1]。因此导学案编写的好坏决定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导学案”教学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学习研讨案―课后拓展延伸案。所以本人根据自己的实际导学案教学经验从以三部分对导学案编写的策略加以分析整理,仅供参考借鉴研究之用。
(一)导学案编写前的准备策略
1. 吃透教材、解析课标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教材内容的设置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路。而高中地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即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相对完整,每一章节、课时甚至各地理教材之间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教师对教材内容充分把握分析、吃透教材,才能在课标的引导下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掌握重难点内容和一般内容的关系,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方法,才能编写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导学案,才能发挥教材在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方面的教育功能[2]。所以无论您是有着非常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上岗的新教师,都要对照课标将教材的内容熟悉三遍,切记经验化、自我化。
2. 题海捞珍、准备素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把时间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并努力简化学生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3],所以在编写导学案之前,教师应该将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题目找出来,做一遍或是大致浏览一下,找出易考点和重难点,分析题型和变题,并搜索其他科目中或是社会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或视频、动画,为导学案的编写准备素材。
3. 掌握学情、理清思路
在编写导学案之前,教师务必要对学生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包括各分数段学生比例、学生学习兴趣情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思维状况、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对教师及学科的态度、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分配等问题。这都为导学案的编写扫清障碍,在教师对教材和学生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学生自主学习角度构思导学案编写的思路,及预设和可能生成的问题的准备。
(二)课前预习导学案的编写策略
1. 注重基础
课前预习导学案的目的是让学生课前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中简单、基础的部分自我消化,并能从自己的脑海中提取出已学的和本部分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所以课前预习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切记难、怪题目的出现,以免打消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在课前预习导学案中也可以预留1――2个思考题,引发学生对本部分内容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2. 建构体系
地理问题大多是关联性的分散知识点,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学生记忆和轻松的掌握地理知识,对于知识的建构,教师可以以框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填空,这样学生可以充分阅读书本,并理清知识的前因后果,而不是盲目的记忆结论[4]。
(三)课堂学习研讨案的编写策略
1. 回归生活、情感教育
地理知识庞杂,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天文、历史、生态、环境、工业、农业、商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是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因此地理导学案的编写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而发挥人的潜力的后天教育环境,与其说是物质,不如说是情感,所以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也要将情感教育贯穿其内,以此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5]。
2. 问题导学、分清层次
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句话我想也同样适用于理性思维较强的地理学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地理问题设计,可以引发学生质疑、思考,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因此导学案在编写时,尽量将重难点知识剖析使之问题化。而问题的设计要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层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同时,实现导学,这也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地理基本理念所要求的[6]。
3. 知形转换,提高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核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掌握、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从图形中提取、总结相关信息的能力,还要学会将知识点转化成图形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编写导学案时,要注重知识和图形之间的转换,这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7]。
4. 训练巩固、当堂检测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大力缩小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已经达到的知识水平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即每个知识点后都应配备相应的题目,在加强学生记忆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信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获得前进的动力,这样学生才能逐步达到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四) 课后拓展延伸案的编写策略
课后拓展延伸案,即课后作业,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的进行题目筛选、编写的。其目的是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研讨的结果进行反馈检测和提高训练,因此题目的选择要全而精,这时“题海捞珍”的编写前的准备工作就能帮助你快速的锁定所需的题目,分层训练、步步提高。
二、结语
导学案的编写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使用导学案的目的,因此在新课改的基础上,本文汲取了众多一线教师和众多学者的经验总结,对导学案的编写策略进行阐述,虽然导学案的编写从某种程度上会增加教师的备课量,但却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桥梁,因此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使用导学案教学,相信我们的学生会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辉.“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10,10.
[2] 莲子.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意义和原则[J].云南教育,1999,14.
[3] 郑凤英.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J].新课程(中学版),2009,05.
[4] 张弦.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1.
1.学习目标的编写。(1)目标要求要具体、明确、可操作。多采用“熟记、说出、写出、运用、举例说明”等词。以往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与掌握”等词来描述学习目标,但大多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是理解掌握,又要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若要求举例说明,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过程中就有方向,知道应该怎么做。(2)重难点目标突出。可用字体加粗,下划线,斜体等多种方式对重难点进行区别。(3)目标由难而易,层层递进,梯度明显。
2.《预习案》编写。《预习案》部分主要是解决地理概念与地理事实等基础知识。要防止《预习案》的编写成为教材的搬家,笔者《预习案》以问题的方式去设计,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提炼,提高语言表达与总结能力,改善高考中地理综合题低分的现象。
3.《探究案》的编写。《探究案》是导学案编写的一个重点,主要是解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与方法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只要通过小组合作与教师指导来完成。《探究案》就注意以下几点:(1)探究的问题要由难而易,体现问题层次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学习中得到满足。(2)变“布置问题”为“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巩固知识。让学生能够把知识运用起来,让知识进入流通领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不再“布置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问题,并通查资料、咨询教师、小组交流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91-02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给出了导学案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方案;也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在学案导学模式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等,由教师设计的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材料。概括地说,“导学案”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由教师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案。“导学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迅速走红,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以下积极意义:
1.“导学案”的运用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贴近。“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副图景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习地理已经成为了众多地理教师的共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2.“导学案”的运用可以改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凸显学生“学”的自主地位。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就在于课堂由“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导学案”中“导”的精髓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将教学主题中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或合作完成学案的学习。导学案的问题化设计赋予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可能,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灌”转变成了如今课堂中的“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与“学”在课堂中趋于和谐。
二、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观察了大量课堂并收集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在应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地理导学案编制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的呈现模式习题化。“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自我巩固”是组成地理导学案的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的编制有不同的要求。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教师出于对学生地理考试成绩的考量,“地理导学案”往往变成了“习题集”,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导学案过程中,基本为课前做习题预习,课中与教师交流课前习题,课后做习题巩固,再预习下一个学习内容的预习习题,基本等同于循环做题,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2)地理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填空化。教师在编制导地理学案时,应当在充分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再结合学情,对教学课题的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将地理课本中陈述性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孕育于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导学案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问题设计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笔者在收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许多地理导学案并未体现出对地理知识的加工,而只是简单地将地理课本中陈述的地理知识关键字省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课题,某地理导学案在学生课前预习模块设计问题如下:
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①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气旋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____方向偏转。
②反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
这样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并不能调动学生自主的思考,只是让他们成为了“搬运工”,将书本中陈述的知识搬运到了导学案中。
(3)地理导学案过于突出地理知识的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精华,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笔者在分析大量的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这些导学案基本上是以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为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案中基本得不到体现。知识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因此,在地理导学案的编制中,教师应当以地理知识为承载,将地理知识中可以蕴含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加以外显。
2.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导学案课前使用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地理学习课题是导学案的重要作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课本,自主思考,通过思考产生疑问,为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奠定基础。笔者在访谈了一些中学地理教师和中学生后,发现部分学生不会使用导学案,即使会使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学案编制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对使用导学案是陌生的,如果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加引导,学生的感觉是学习又多了一张“试卷”,做完这张“试卷”就是完成了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预学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看书完成填空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缺乏自主思考,缺乏对知识的质疑,没有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如果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问,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教师在导学案的课前使用中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学缺乏指导。在笔者收集的地理导学案中,几乎没有导学案针对课前预学有详细的指导。
(2)导学案在课堂中使用的问题。导学案是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并互相作用才能达成预设的导学目标。从地理教师的角度来讲,一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对导学案的使用心存疑惑与排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未能较好地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地理,导学案在课堂中的桥梁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喜欢保持自己过往的学习习惯,认为导学案上的很多知识都在地理课本上,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导学案,因而也比较排斥。
此外,过分地依赖导学案也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突出的问题。导学案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某个地理课题的整个过程,有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教师的教学也几乎完全围绕着导学案的编制来展开,教师课前备课的重点变成了制作导学案,课堂教学变成了讲导学案。此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理教材,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完成了导学案就完成了地理的学习任务,教师也误以为学生完成了导学案就等于达成了教学目标。
(3)课后使用导学案的问题。温故而知新,学习的成长往往离不开课后的反思,教师和学生都是如此。课堂中师生互相作用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并不等同于完成了教和学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课后应当依据导学案的内容及时总结、巩固;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课后应当反思导学案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完善,此外,还有必要及时回收导学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也是一个了解学情的好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在课后及时完善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投入到下一个学案的编制中,这是教师课后使用导学案常见的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没有及时回收学生的导学案,发现学生的问题,观察学情。同时,多数学生在课后就将课堂的学案“雪藏”,并没有及时总结、巩固。事实上,课堂结束后,部分学生对导学案中的内容还是有疑惑或未完成的,缺失了课后温故导学案的这个过程,导学案的作用也相应地打了折扣。
三、对完善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认识
导学案是对改善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关系的尝试,虽然在应用中存在问题,但教师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或放弃这种尝试。如何避免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认清以下两个问题:
1.充分认识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地理教师在编制和应用导学案前首先要明确导学案的价值,“导学案”不能等同于“教案”,也不能等同于“习题集”,那么,导学案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这是其最主要的存在价值。“导学案”的应运而生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学、教师“满堂灌”的问题,因此,导学案要凸显“导学”的功能,而“导学”要基于“学情”,也就是说,“导学案”要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相结合,教师只有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导学”才是真正地引导。
当前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这让不少地理教师尝到了“甜头”,许多地理教师纷纷效仿导学案。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导学案”不是“万能胶”,并不是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都必须用导学案,导学案应该因地理教学课题和学情适时采用,即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2.地理导学案应当包含哪些模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因此,地理教师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要依据“地理课标”和“学情”确定好每个地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地理导学案中不可或缺的模块,而有明确的方向则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导学案的“导”可以分为“课前导”、“课中导”、“课后导”,因此,地理导学案中应当包含课前的“自主学习”模块、课中的“合作探究”模块、课后的“总结巩固”模块。导学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在具体的编制中应当尽量简练,地理导学案则应该有机地将地理课本、习题册等学习资源组合起来,并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只是对学习资源的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瑞祥.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10.
导学案的“导”可以分为“课前导”、“课中导”、“课后导”三部分,在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具体就是“课前导预习、课中导合作探究、课后导总结巩固以及复习时导思路”三个环节,教师通过导学案的“三导”部分引导学生组织教学。[1]
二、调查的背景与意义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那么,以导学案为载体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取得哪些成效?存在问题有哪些?为了解清楚这些问题,本文选取渭南市某中学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初步成效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目的在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调查内容及结果
调查对象为渭南市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及地理组教师,该学校高一年级总共有24个班,本次调查随机抽取10个班,每个班发放50份问卷。学生问卷发放500份,回收492份,有效回收率为99.2%,教师问卷发放10份,回收1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导学案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初步成效分析
1.1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10位教师的问卷结果显示,导学案在编写和设计时,有7位教师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观念来进行编写和设计,3位教师以“师生双中心”观念来进行编写和设计,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新课前学生通过导学案自主学习,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互学,小组讨论,融入到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使其主体性得到最大发挥。
1.2施展学生学习个性
调查结果显示,42.3%的学生认为导学案教学模式更能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36.3%的学生认为与传统课堂差不多,还有21.4%的学生认为比传统课堂的学习紧张,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热烈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整个课堂随时都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感悟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展现,使其富有个性地学习。
1.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要尽可能使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其本质追求就是知识的获得,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调查结果显示 44.6%的学生认为导学案使用后最大的优点是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学生可以获得平时从课本中得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之间沟通、理解和加强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样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在合作中体会合作的快乐和成功地喜悦。
1.4减轻教师课堂教学负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如果说教师是“演讲者”,那么学生就像是“听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到上课枯燥并产生厌学心理,而且使得教师教学负担沉重,更重要的是教学效率低。根据调查结果显示,10位教师中有6位教师都认为使用导学案教学能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可以得出随着“导学案”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教师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改善了高中地理课堂中“教”与“学” 的关系,更加凸显学生“学” 的自主地位,使原先的“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
2.导学案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2.1课前预习不到位
课前预习属于课前导部分,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即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有任务有目的自主学习,对所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框架,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然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如何运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时”有53.8%的学生选择的是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对照课本找答案,20.8%的学生选择不预习,对“课前预习时是否会把导学案中不理解的问题标记出来”的问题,有51.6%的学生只是偶尔做标记,29.2%的学生经常做标记,还有19.2%的学生从来不做标记。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在现实的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课前预习不到位,这样很难清楚自己对本节内容的把握程度,就导致呈现在面前的导学案,更多的只是纯粹的知识抄写,缺乏思考空间,[2]
2.2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有待加强
课堂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活动”属于导学案的“课中导”部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合作,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你是否会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的问题,有48.8%的学生只是被点到时偶尔的参与以下,23.2%的学生都是不参与,怕自己说错,只有28%的学生经常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总结出: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探究这一环节中,真正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多,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发言。例如,有些学生,认为小组探究的问题毫无意义,趁着课堂探究的时间讲无关紧要的话题,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好意思发言,甚至不敢发言,这样的课堂,实际上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3课后巩固复习使用率低
课后的纠错、总结和复习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能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以及更近一步掌握所学习的内容。然而,据调查结果显示,对“结束教学的学案”47.6%的学生都只是偶尔纠错,25.8%的学生基本不纠错,抱着学完就算了的态度,以及对“你课后能整理并自觉复习当天学习过的导学案吗”有56.7%的学生只是偶尔整理复习一下。因此,可以总结出:在课后使用导学案进行巩固复习这一方面,多半数同学都没有合理利用导学案。事实上,课堂结束后,部分学生对导学案中的内容还是有疑惑或未完成的,缺失了课后温故导学案的这个过程,导学案的作用也相应地减弱。[3]
2.4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
导学案是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并互相作用才能达成预设的导学目标。这种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重在组织和引领。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此有抵触情感或者运用不当,他们担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只会浪费时间,并且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导学案”又变成了教师的“教案”,教师把自己当成主角,自导自讲,学生则是听众。教师的角色不能正确转换,课堂教学又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四、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优化策略
1.教师加强对学生使用“导学案’的指导
导学案的“预习检测''部分考察学生自主预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为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做准备,如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尝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预习任务的安排和布置上最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再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适时适量,学生根据各小组的任务预习了解所学内容,标记疑难点,这样便使学生有思考的阅读新内容,有目的的查阅、搜集、整理信息,为课堂上的集体活动做好准备,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注重灵活性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实施课堂导学案教学的渠道,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方式,不能被导学案所束缚,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如 ‘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趣”中学、小组合作,在“辩”中学’的教学方式,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2中“城市化”时,教师可将合作探究题“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组织成辩题为“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为正反方(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让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这种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积极思维、互帮互学,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加强课后的巩固复习
学习的成长往往离不开课后的反思,课堂中师生互相作用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并不等同于完成了教和学的目标,学生课后应当依据导学案的内容及时总结、巩固和复习,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学生去复习导学案,如在完成每一节教学内容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整理导学案,完成导学案中的疑难点,并写出自己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收获和存在问题,统一交由教师批阅,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能检查学生的纠错情况又能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及时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导学案分为预习案、探究案和练习案三部分,每部分作用不同,使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1. 预习案的使用。我们的学生在课下没有预习的习惯,如果学生连书都没有看,就直接进入正题,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的重点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自己的学困点在哪里。因此,有必要通过预习案让学生自己去看一看课文,读一读材料,议一议活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所要讲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安排。在预习案中我还加入了一个预习自测环节,设计3~5道基础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测,但是题目要简单,增强学生自学的自信心。
2. 探究案的使用。这部分是整个导学案的核心部分,这部分在课堂使用中,要给学生创造交流、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基本的做法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长带头组员共同参与讨论,参考每个问题的学法指导共同完成一个题目。在这个过程中,统一学习小组内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完成“互学”过程,老师在不断巡视过程中指导每一个遇到困难的学习小组,完成“导学”作用。
此外,导学案教学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但也并不否认教师讲解、归纳总结的作用。而且,教师在帮助每个学习小组解决问题时,学生的问题、疑难得以展现,使教师最后的总结讲解很有针对性,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3. 练习案的使用。练习案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巩固强化课堂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练习案中的题目设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也可对学生说明哪些题目自己完成,哪些题目可小组讨论完成,这样在练习案中也可体现“互学”的过程。此外,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练习案可以当堂完成,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完成。
以上是我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的一点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参考。
二、导学案使用的几点困惑
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导学案的高效,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1. 问题设置上的困惑。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它能能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那么如何提出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积极探究还能体现知识要义的问题一直是一个让我想的最多的地方。而且问题的量也需要好好思量,问题过多会导致学案繁琐,让学生生畏,问题太少就无法对知识进行拓展。所以,在问题设置上就成了我在编写导学案时耗时做多的环节。
Fu JunxiaYang Junde
【Abstract】Changes in the new class to depth advancement today, the construction modern education idea, the advancement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satisfies the student development lifelong,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issue which each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 faces. Between studies the document is the student study and the teacher teaches the intermediary, this article unifies the geography discipline “to lead from study the document study, the cooperation inquired into that” the pattern establishment, did study the document process compilation, to study aspects and so on how document implementation to make the detailed elabora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study document.
【Key words】Studies the document; Geography teaching; Validity现行的高中阶段,地理教学课时由原来的一周4课时调整为现在的一周2课时,教材内容不变,而高考的题型变化又趋向多样化,图、表、材料大量运用。在当前形势下,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课程——地理课程,如何编制一套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与新教材相配套的学案,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为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学案是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由教师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学习,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使“学案导学”达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取决于学案的质量。在此背景下,我校探索推出了“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1“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确立
我们这一教学模式主体结构如下:
本教学模式主要以导学案为载体,课前学生合作自主预习,教师批阅学生预习案;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思考,分组讨论,积极竞争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及时总结、反思;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跟踪练习及合作拓展延伸。最终促成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的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2“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下导学案的编写的思路及框架
在经过多次的尝试和修改后,我们对学案设计和编写提出如下的设想:
2.1紧扣新课标:遵循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我们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
2.2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高中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设置的栏目既要以双基为主、层层推进、简洁明了、目标明确,又要渗透新课标理念,创设基本知识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知识、寻求解决方法、总结地理规律,以求达到快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倡导学生从问题开始,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全程创造性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3思路与要求: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与探索,要以双基为中心,与教材紧密联系,并要充分体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应注意,可把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理解,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地理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层次,各种难度的问题都要有,但要严格控制,有适当的比例,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的实施
3.1“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的三大环节
(1)课前导学:一般是以备课组为单位提前一周精心编写学案,根据学校要求,于上课前一天下发给学生,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预习自学,并结合小组互助自学;在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填写教学案,并把疑难问题标注出来;教师再回收部分导学案进行批阅,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这个过程,使大多数学生对当堂所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课堂内容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程度,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内探究:此环节其实也就是课堂教学环节,但它区别于以往的单一讲授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基本思路: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规律总结——教师点拨——巩固练习——能力提升——学生课后反思。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效避免学生课堂疲劳现象。
(3)课后延伸(探索与思考):为了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又不给学生造成太多负担,我们有针对性的精选少量具有基础性和拓展性的习题,让学生课后做短时间的限时训练,教师收缴批阅。一方面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
3.2“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实施的措施及意义:为了更好地利用导学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我们大胆实践“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给学生分组:我们一般以前后桌4位同学为基础组建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同学来主持。实践证明,让学生“分组”有利于合作探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让学生“自议”:课堂上注意调控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通过“自议”,能使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好处,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3)让学生“自说”: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把所思所想说出来,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比较自卑的学生。因此教师的教学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让学生“自练”: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减负。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又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层次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纠错。这样既落实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进一步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5)让学生“自探”:“问题研究”、“课后活动”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我们根据“问题研究”、“课后活动”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做学生学习的倡导者、服务者。学案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地理新情境如材料情境、问题情境等,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从而达到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
4“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困惑
4.1课程多,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不足:目前就多数高中而言,尽管时间上学校做了严格要求,但学科多,每科分配的预习时间只有半节课,且各科教师很难做到有效协调,有些学科作业量大,挤占学生时间现象难以杜绝,使学生疲于应付,缺少自主学习时间。
一、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
1、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要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3、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对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以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练习巩固。
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对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的测重点应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年级学生应把侧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首先,它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根据课案中的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内容,促使学生充分的阅读和了解教材。并根据课案中教师的设计思路把握学习的框架便于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其次,课案中老师会根据历年高考以及地理学科的重难点提纲挈领地设计探究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合作,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要求老师编制好课案,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结合时事热点,借鉴成功的课堂和课案教学案例,不断地冲破束缚,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做到课案的有用有效。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缺点
(1)“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并不是任何课型都适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案导学和多媒体教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要求老师们所做的课件及多媒体演示资料最好与课案的内容相映生辉,相互完善,不能自相矛盾,要相互配套,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2)大部分学生适应了传统课堂模式,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许多老师也面临着学生弄丢课案的尴尬和无奈,以及学生不按时或按照要求完成课案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对课案的制作精益求精,吸引学生的注意,逐步引导学生,慢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课案导学问题探究”的使用过程
1.课案编写的过程
编写课案由地理备课组组长负责组织。开学初,备课组长按照教学进度编写主备教师备课表,将备课任务分配给组内成员。备课组成员按照组长分配的任务,结合地理学科、章节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精心编写,在上课一周前写出初稿,交给组长以备学科组集体讨论。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时间,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主备教师编写的下一周的每节课案进行研究、讨论、试作、修改,讨论没有异议后,最后组长把关定稿。自实施课改以来,“课案”的编写都要求要体现“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精神。课案的预习案部分在上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预习案按做好预习。教师在上课前应重新复案,进行再备课,使课案体现个人风格,具有个性。课后教师应根据课堂发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在课案上填写教学反思,以便积累经验,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课案设计。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课前发放课案,自主预习。课案在授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课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及老师交流、探讨。
(2)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上课开始后,针对预习案中的共性问题由事先培训好的“小先生”先点评,预习案的内容解决完后,当堂发放探究案,针对探究案展开交流、讨论,采取个别提问或小组竞争的方式对学生在讨论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质疑、探究。
(3)课堂上点拨精讲,解难释疑。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在展示、质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指出错误,然后分析错误的原因。教师针对这些错误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同时根据课案确定的重点、难点问题,适当加深、拓宽对重点的讲解。
(4)课堂小结。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突出教材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掌握,突出学科精神、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及时对小组探究情况及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5)课堂训练。最后发放训练案,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达标测试题。下课后学生将试卷上交老师,教师批完试卷后要尽快发还给学生,以便及时讲评、辅导、矫正、补救,力争做到教师“节节批”,学生“堂堂清”。
一、合作学习中导学案设计结构
导学案设计的核心是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导学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向自主学习、带着思考进行交流。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在导学案设计中尤其要关注目标具体化、核心知识呈现问题化、问题情境化、问题设计序列化,以问题引导预习、以问题引发思考和探究。
可用如右图所示的流程图来表述合作学习中导学案设计的结构,其在运行过程中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将取决于各环节最终能否促进生生、师生积极地交互。所以高中地理合作学习导学案设计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优化的、动态的设计。
二、合作学习导学案设计中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需要处理好教材和导学案的关系,对静态的教材进行动态开发,做好教材和导学案的有机融合。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具有趣味性的生活性问题,或具有热点性的规律性问题,都可作为合作学习的载体。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选择者,需要考虑什么资源最有教学价值,其答案是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筛选,筛选是指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教材是学科专家的学术文本,对地理概念、原理等阐述准确、科学,这是课堂必要的学习内容,应该取之;但是教材中有些内容可能不适合于具体区域、特殊个性特征的学生,就可以舍去。二是拓展,拓展是指对教材之外的生活经验进行开发,这就需要我们合作开发一些具有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的教学资源,从而使得课堂学习内容鲜活起来。通过筛选与拓展获得的资源都必须基于新课程标准进行整合,才能成为学生最终的学习资源。
三、合作学习中导学案设计流程与思路
一份完整的导学案要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台阶,从功能维度看,包括引导预习任务、促进学生理解任务、提高熟练性任务、诊断补偿的任务、促进知识建构的任务。[2]下面结合高中地理必修三《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导学案设计进行介绍。
(一)课标解读与目标设定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能根据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根据材料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3.结合新案例,尝试理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通过学习了解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能尝试分析扬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设计意图:导学案设计的首要环节应该是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本节课的课程标准: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本节课的活动建议: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基于以上“标准”阅读教材,需要带些批评性的精神进行阅读。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问题也日益突出。教材选择该地区讲述“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极具代表性。本节内容以“区位优势—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对策措施”为主线,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江苏考试说明中的“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重要考点用知识窗的形式呈现,似乎有些淡化,但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通过以上分析思考“本节课内容标准的本质要求是什么”“内容标准落实了吗”“这样的落实方式好吗”等问题,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一份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至少包含三个关键内容: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目标的制定要突出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兼顾两头,注意优等生要做哪些拓展,困难生要提供哪些目标支持(课标解读中用标出了本节课的分层要求)。如此,导学案设计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二)旧知回顾导学设计
生活连连看——看图话扬州工业发展
扬州位于江淮平原的北部,京杭运河贯穿南北。扬州改革开放30年来成就辉煌,现在“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新扬州屹立在长江之滨。
1.请你尝试说出扬州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2.根据生活体验:请你说说扬州工业发展带来的主要问题。
3.图中A工业区(图略)已成为全省着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试分析其发展的区位优势。
设计意图:地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应用于生活。所以创设扬州工业发展这一真实的、生活化的地理学习情境,让地理“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激活学生的全员参与热情,更有助于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融入学生生活的地理学习才是鲜活的,走进真实情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
通过旧知回顾,让学生积极思考回忆整理学过的知识,形成本节课的知识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新学习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加以联系,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心向。[3]
(三)课前预习导学设计
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审材料需用笔圈出关键词)
李守银老家在皖北江淮平原上。20世纪80年代初,李守银一家来到珠江三角洲开始新的生活。一开始,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李守银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农业生产。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1988年,李守银的儿子洗净泥腿放下裤管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箱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数百个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20世纪90年代,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李守银的儿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每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2500元。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李守银的房子被拆迁。现在,李守银一家住在附近新建的公寓房中,房价为每平方米8000多元,是十年前的4倍。
1.按照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李守银儿子1988年进了外资箱包厂这一阶段属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哪一阶段?在什么时间段?
2.为什么这一阶段珠三角发展了箱包厂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3.为什么这一阶段珠三角能吸引外资?并研究哪一个是最关键的因素?
4.请你尝试分析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突出问题。
5.针对以上问题,珠江三角洲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的疑问】——试试你的身手,你能发现自学中的问题并提出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习应当是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激发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应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和思想的自由度。预习内容编写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课前教师备课需考虑学生自学中会遇到的问题,考虑预习的高效,在此基础上设计“我的疑问”栏目期望学生能提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四)引导自学知识设计
读“微笑曲线”图和广东产业转移图,结合身边的故事,阅读课本思考:
(1)为什么他要事先经过培训才能胜任工作,你的理由?
(2)为什么电子厂比箱包厂的收入能更高,你判断的依据?
【关键词】导学案;地理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一直被称为“副科”或“杂科”,使它在绝大多数学生、家长,乃至部分老师眼中成了可有可无的课,占用、少安排、随意取消常有发生,再加上部分非地理专业教师上地理课仍是“念课文或划书”式教学,使许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从而对学习地理根本毫无兴趣!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开学第一天发下的地理课本,第二天就可能撕了或丢了。那么如何改变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低迷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从课堂上和教材上着手,想方设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新颖的教学手段,巧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艺术等,把一堂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变成一堂融活动、游戏、竞赛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地理课。这样才能活跃学生思维,紧紧扣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逐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真正能让一堂地理课上得轻松、愉快、活泼,学生为主体踊跃参与的课,莫过于导学案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所谓导学案是指教师为了便于在课堂上设计活动、游戏、竞赛等形式而精心设计的引导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导学案的运用。
1 在导学案之首设计“竞赛”试题――导入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其好胜心,将学案中的课前复习设计为小组竞赛形式。这一步骤的做法是:事先制定好竞赛规则和鼓励措施及班级分组。在每节课上课时发下竞赛试题(适量),约3-5分钟后就派几个小组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各组的答案,接着再派另外几个小组给予批改,然后,老师和全班同学共同批改并决定胜负,最后给予掌声、口号等赞赏性的语言鼓励(如向第几组学习、非常不错、也不错、还行等)。这样一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本无心学习的同学也自然而然地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了,以至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但这种竞赛题的设计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学案时要认真研究新、旧课之间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生活中地理知识,使竞赛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点的桥梁和纽带,起到上挂下联,温故知新,自然过渡的作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地理《海南省》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竞赛题的:
(1)我们家乡最丰富的资源是什么?
(2)我们家乡以发展什么工业为主?
(3)我们汉族人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
表扬结束后,话题一转:那么,海南省的情况如何呢?就很自然地转入新课的学习。这样做,既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又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既让学生兴趣昂然又让学生思路清晰,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把他们引入探索知识奥秘的境界,为后面各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旧知识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这种竞赛的方式有多种,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常用的方式有:选择、填空、判断、提问、抢答等。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中既起着检查巩固,承上启下,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
2 在导学案中设计自学提纲――导读
导读是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图表的过程,是导学案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紧扣课本结合提纲把主要知识点掌握住。但有的初中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对课本内容缺乏分析,综合,往往逻辑混乱,思路不清,记忆不牢。因此,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阅读指导是教者课前务必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者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情精心设计自学提纲及活动程序,并指导学生学会围绕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找重点、做记号,让学生分段阅读、看图分析,理解不同层次的知识,理清结构,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对类似问题的比较,注意插图与课文内容的对照与转换等等;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活动。
例如:学习比例尺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①比较北京市图和中国地图哪幅图的比例尺大?
②哪幅图表示的范围大?
③哪幅图上北京市表示得更详细?
一边比较,一边让学生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写到图幅的下面,然后将写在图下的结论写出来即是:“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较详细;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大,内容较简略”。接着进行指导实践活动比赛,要求各小组都拿出三张大小一样的纸张分别画出学校①栋楼、②栋楼和③栋楼的平面图,看哪个组画得快而又美观,及时给予中肯的表扬和鼓励。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有关比例尺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动手能力;又有利于总结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详略和范围大小的关系,同时,还可教会学生绘制地图时如何选用合适的比例尺,使知识步步加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3 在导学案中设计思考活动题――导议
导议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启发式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围绕学案中设计的思考活动题展开讨论。这是一节课的关键,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案中设计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和发挥想象。这个时候正是最多学生想偷懒的时候,这时老师该怎么做呢?这就要发挥老师的机智了: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或学案中提出的思考题采取相应的新颖的手段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刺激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思索状态。
例如:我在讲授《海南省》一课时,先是根据课本中提供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海南省近年来旅游业下滑的原因,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一来,就有不少学生感到疲惫和困惑。这时我就给他们播放与活动材料相关的视频,让他们看到真实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再利用反问、对比和设问等各种形式结合视频所揭示的社会现象,设疑引导,将趣味性和现实性融于一体,启发学生思考,然后派出几个组的代表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及时给予中肯的表扬和鼓励。接着继续播放不同行业人士给西双版纳旅游局献策的视频,让学生借鉴,启迪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想象力,最后,要求学生以“假如我是海南省三亚市的市长”为题拟写一编经济建设的简略方案。这样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既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顺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又可避免教师过多单调讲述,也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导学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起来。导学案的合理使用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激活学生思维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这也使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创新成为可能。
一、导学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与方向,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需要地理教师仔细研究课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解并细化课标,在导学案中将课程标准转变成学习目标,并且呈现在导学案中,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加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地理知识的探究。这样,无疑会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加强对学生使用“导学案”的有效指导
“导学案”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会用。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实现的。因此,在“导学案”使用前,教师需提出如下使用要求。
首先,当拿到“导学案”后,要结合其内容认真预习。所有学生都要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再做提高题,遇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一定要做好标记,利用课下时间和同学交流或者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在使用“导学案”时也要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其次,课堂学习时也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笔记,方便后面的复习使用。当学完一章节内容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第三,每隔一段时间,要把导学案归类管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以上这几点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不断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最终养成学习和使用导学案的好习惯。
三、增强情境导入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
从实践教学反馈的信息看,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地理教学中,首先需要整合教材的编排意义和背景,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的高中生大部分都是“00后”,这个年龄阶层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以往年龄阶层的学生有很大差异。从个人理解来说,他们对动漫、微电影、PC游戏、通俗小说更感兴趣。对这类东西,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合理使用,这些东西也能成为地理教学的有用材料。比如,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上,地震非常频繁,因此,日本动画片中经常会出现克赛、奥特曼等人物,这些动漫人物都拥有拯救世界的超能力,从这点也能看出日本本土民族的危机意识较强,此时,可利用视频导入的方式,将地理问题融入视频之中,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事物变化和地理区域的特征,使得教学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案例精选、问题设计注重生活化和趣味性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程度的高低对学习效果强弱产生较大影响。当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时,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便会深入学习研究相关方面知识,并且有可能会涉猎与之相关的知识。而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等都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则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设计“大气受热过程”案例时,笔者选择了“四川和北京太阳伞销售情况统计表”,设计如下问题:
首先,请大家结合图标谈一谈北京和四川太阳伞销售情况有什么差异?
其次,从四川太阳伞的销售情况看,四川和北京的太阳辐射量有何差异呢?
再者,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谈一谈四川为什么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呢?
最后,通过以上问题分析,总结大气对太阳辐射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设置以上问题,能较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
五、讲解、归纳总结学案,实现疑难释疑环节
新课改强调学习地理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教师讲解、归纳总结的作用。导学案教学将地理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等得到提前暴露、展现,使教师的讲解更有针对性,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在讲解地理知识时,一定要力求栩栩如生、情趣盎然、言简意赅。比如,教师可以从这些角度讲解、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容易出错的地方等重点强调。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充分了解自己,知晓哪些知识是掌握了的,哪些地方是不明白的,应该如何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这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和迁移运用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导学案模式的有效建立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出来,还拓展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导学案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供可能,这样,也使得导学案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出应有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海,杨雪,仇素芳.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发挥思维导图优势[J].新课程(中学),2014(08).
[2]王晶.研析新课改下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实践与研究[J].文教资料,2014(07).
[3]刘振泉,姚智君.地理“导学案”追求课堂的感悟为先、思维为本[J].地理教育,2012(Z1).